杨宁 发表于 2020-6-18 00:47:15

展望中华:中国教会需建立完整正确的“苦难观”

<P>Ruth Wong / 基督日报记者 <BR>2008年09月22日07時50分 Posted. 改变字体大小 [-] [+] <BR>&nbsp;<BR>&nbsp;<BR>&nbsp;<BR>&nbsp;<BR>&nbsp; <BR>今年所发生的四川大地震重大灾难给中国人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亦包括中国教会与信徒,特别是它令人们再次思考“苦难”这一被基督徒非常熟悉的话题,有很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苦难”的原因以及后果等等。</P>
<P>最新一期神州情所出版的《展望中华》一篇题为《从门缝看中国教会的“苦难观”》的文章指出,虽然中国人对苦难本来就很有心得,而且中国教会也是饱经苦难,但“土人的苦难观”——即“因果报应”的原则——在中国信徒心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它其实非常片面,不能解释很多复杂的问题和一切苦难的问题。中国教会必须脱离“土人的苦难观”,在上帝的真理上建立一个较完整和正确的苦难观。</P>
<P>“土人的苦难观”一词来源于使徒行传28章3至6节:“那时保罗拾起一捆柴,放在火上,有一条毒蛇,因为热了出来,咬住他的手。土人看见那毒蛇悬在他手上,就彼此说:‘这人必是个凶手……’保罗竟把那毒蛇甩在火里,并没有受伤。土人想他必要肿起来,或是忽然仆倒死了;看了多时,见他无害,就转念,说:‘他是个神!’”——不是“凶手”就是“神”。</P>
<P>老前辈与80后对“苦难”的不同认识:“资格”与惩罚</P>
<P>作者“理白”坦言,10多年前来中国服事时,他的属灵“师傅”曾大声斥责他说:“骄傲的大头儿,别以为你满脑子学问就可以来中国教课!告诉你,中国教会的牧人平均花十七年半在牢房?,第二代领导人XX年在劳改营,第三代X年……”这些话使他服事内地教会时,总是抬不起头来,谦卑地事奉,因为看到许多忠心的仆人满有基督的形象,使他不期然地也“偷偷”希望能进牢房磨练磨练几年,后来他也逐渐积累了一些为主受苦的“资格”,在中国参与培训新一代崛起的同工时发现这个“资格”能够令学生恭敬顺服、认真上课。</P>
<P>但是,在近年的中国教会中,他也常遇见有“土人的苦难观”的肢体。他发现自己给年轻的一辈学生讲自己曾经为主受苦的经历时,特别是对1980年代后出生的学生,他们最多对于为主受过苦的老师或主仆表示同情,有些不但无动于衷,还暗示要他看看生命中有否隐藏着得罪主的“不可告人之事”,所以被主惩罚了。</P>
<P>这些宝贵的经验使“理白”思考了许多关于苦难观的问题。他指出,他师傅用的那套显然不符合现代的情况,“受苦”的概念也非完全正确。上帝的仆人应该是以圣经真理为根基,有认识上帝的生命见证。为主受苦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资格”,实际的生命经验必须跟真理挂钩,要怀有终生学习的心志。</P>
<P>他说,为主受苦二十年的人,在真理上还有学习的空间。而年轻的主仆也不一定不属灵或没有生命见证,虽然他们为主受的苦已非昔日的刀剑监牢,但所经历的各种新挑战、矛盾和挣扎所带来的压力、心灵上的痛苦和创伤,未必比昔日的前辈们少,若他们学会其中的属灵功课,灵命也一样成熟老练。 </P>
<P>“因果报应”无法解释一切苦难的问题</P>
<P>“理白”分析说,“土人的苦难观”其实就是“因果报应”的原则。一般观念认为,灾祸只临到那些罪大恶极的人身上,认为因为他们罪孽深重,所以招来天谴。但这非常片面。作者拿来5月四川大地震的例子,表示,如果以“因果报应”来看今年5月的四川大地震,难道能说四川人比其它的中国人更有罪吗?四川震灾中死去的人比其它四川的人更有罪吗? </P>
<P>其实这种想法正如路加福音13章里面耶稣所责备的一样:“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P>
<P>“理白”据此指出,主耶稣在此表明不幸事件并非直接导因于罪恶的轻重,但灾难的临到虽然与各人罪恶的轻重无关,却又与人类全体的罪恶有关。所以它提醒我们,所有人都是罪人,都必须悔改归向上帝,否则也要面临可怕的结局——灭亡。‘灭亡’不只是指身体死亡,更是指死后灵魂将要受到永远的痛苦。</P>
<P>作者说,不论怎样,中国教会必须脱离“土人”的思想,在上帝的真理上建立一个较完整和正确的苦难观,以认识上帝及圣经真理为本,不再徘徊在简单的“凶手”和“神”两个意念之间。</P>
<P>苦难常是上帝引导罪人认识他的方法,更是造就信徒的恩手。而且,人类选择犯罪后坠入苦难和死亡的痛苦中,慈爱的上帝也选择苦难和死亡的拯救法,差遣他独生子耶稣基督为罪人受苦并死在十字架上做赎罪祭,又用苦难塑造他们成为圣洁的民归他,又使他们胜过死亡进入他永远的荣耀。 <BR></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展望中华:中国教会需建立完整正确的“苦难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