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怀: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荀子之士、君、圣人三品教育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2px; FONT-FAMILY: tahoma"><DIV id=textstyle_1 style="OVERFLOW-Y: hidden; FONT-SIZE: 12pt; OVERFLOW-X: hidden;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30px; WORD-WRAP: break-word">
<P><FONT face=Verdana><BR></FONT> </P>
<P><FONT face=Verdana>儒家荀子乃先秦诸子中弃孟子之人性善论取人性恶论,堪称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之一。荀子乃战国末赵人,曾殷切寄望齐国能调动友邻诸侯以制秦楚,故跻身事齐,承齐王授予“列大夫”之尊。无奈齐王黩武、庸碌,又有奸臣谗言中伤,被迫离齐以适楚,事春申君,受封兰陵令。蓬居楚间,又因小人毁谤而辞返乡里。后虽有赵成王赏识封为上卿,毕竟因赵弱而无以发挥。再后,随反儒者惯例而入秦,未受重用而忧死兰陵。荀子一生甚不得志,留《荀子》一书乃政学大全,成后人教育指南,贡献远倪。<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荀子教育方针,大略专致力于育儒者风格之士,兼治国才俊,乃成众望所归圣人。目的是为国家、社稷、官场提供治国精英,却影响了国人教育方针和制度。本文就其士、君、圣人之三层进阶的理想论说,鉴于基督教的立场作些浅评,供同道思考。<BR> </FONT></P>
<P><FONT face=Verdana>“士”依荀子论为最基层之人才标准。“士”“好法而行者” 。为士者,“上能尊君,下能爱民”,乃基层官吏本有才德。荀子论“士” 之说有异于庄子之取自然以寓道,而重视自然理则以悟理。是故,荀子特别注重假物治学,兼陈去蔽。其天论篇强调观天而悟道,依理而行,故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下不能祸。观天之法,是为士之最起码知识。若能好法则可解蔽,免得思维被事物之片面所限而盖全明理。如此方能正道好法而行,善用各项物质,登高而见远;顺风而声疾;假马而致千里,舟楫而绝江河。 为进学之基本条件。备有这些基本条件则可尊君而爱民,乃仕途之起步。<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好法而行之士,须进而争取作才德兼备的君子。对荀子而言,君子应能"笃志而体"。他在《天论篇》详述天职、天功、天情时,特指人之应尽之责曰:“知其所为,知其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谓知天。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所志於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治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於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所以志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者。这就是所谓笃志而体的君子了。 <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换句话说,士若能有从好法而行的体会,能借“见象而期”、“见宜而息”、“见数而事”、“见和而治”……那么,以为事天,则实为守道也。是故,君子能看清:天人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而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辍行。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功!<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因此,荀子认为,君子的标准高过儒士。荀子在《儒效》篇中说:“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行事都会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高尚的道德标准,为人可修其内而让於外,能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是故,君子“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荀子在《劝学》里强调:君之学也,入乎身,著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之学也美其身!总之,荀子强调:君子必能笃志而体。<BR>对荀子来说,最高标准的人品是圣人。荀子在《儒效》及《王制》二文中对圣人的标准做了具体阐解。曰:能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数若数一二;行礼节要节而安之,若生四肢;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上能察於天,下能错於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荀子认定圣人能“忠信而不谀,諌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有事中君之义”。圣人是人主之宝,王霸之佐,有德之才。处事能法而议,职而通,无詌,无遗善。浅显地说,荀子眼中的圣人是对国家礼法制度有深刻理解,对职责能贯彻实行。不隐瞒智谋,做事能充分发挥才能,利国利民。齐明而不竭者,圣人也。<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显而易见的,荀子之教育目的是为国家的一统栽培合用的人才。重点在于“取人有道、用人有法”即根据人的品德高下,才能大小定官职。大德大才则大用,小德小才则小用,无德无才则不用。一句话没,人才致用,役物致役人。<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荀子的士、君子、圣人三品,分析简洁,节节推进,条理清晰。细窥祥究,其封建官吏制度的运作和推理表现无遗。荀子的教育准则和理念无疑是为国家社稷预备受用的合适人才。追根究底,离不了如何受人重用,如何用人。纯属官场文化模版,专业制造帝王傀儡——育德以备造人才,让当权者能"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可戴其一而各得其所宜。<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荀子的教育观和教育至终欲达目的,正是荀子一生经历悲局的主导路线。其时其境,人生目的未必单为谋仕途。荀子尽其一生之劳,到头来竟是:不得志、无人赏识、被人中伤……幽幽而终兰陵。不但如此,就是荀子的老师(诸如孔子、韩非等)、学生(李斯)以及凡走在儒学教育目的论这条路上,都难逃杀身之祸、悲切而终之结局。<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从基督教的教育观看,教育的目的不能离开创造者在创造中的作为和意旨,神的自己和神的启示。人除了创造界目睹创造主的奇妙大能之外,更可从中察觉创造主创造的目的和本意,体认创造的本身是源于神的善良和荣耀。为此,教育目的不应是,也不能单以区分人之品位而育之,而是让人能在神创造中尽其本份、尽其所能、做所当做之事。如亚当之于伊甸园,能尽修理看守,管理全地之责。人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样式被造的,有神的灵吹人的鼻孔里,人就成为有灵的活人。这样,人已经秉承了神的创造性,同时也秉承了参予神的创造和管理的权柄。这包括“生养众多”遍满全地,以及为各样动物“定夺”的命名权,好让认识耶和华的知识充满全地如水充满洋海一般(赛11:9, 哈2:14)。<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当教学的目的只为当权在位者预备合用人才时,必然径入以人为本教育宗旨之框藩,结果当然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过程中落入役人与役于人的旋涡。中国历久畅行的科举与后科举制度正是明证,更为令人沉重的是现代教育哲学和理论也有极浓的“以人为本”封建王朝教育气息贯穿,封建教育悲剧的重演将不期而至也。<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权替换现实中,中国两千多年来迁流不居的“士”并没有为人民带来太多或者说真正的改革和更新 。更为可惜是封建所提倡的所谓上人之士、君子、圣人竟成为下代人的弃民和贱民,难道这不是教育悲剧是什么?!<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不首先肯定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目,就无法认清、认定教育的宗旨和方针。即使纲纲条条精细如丝,依然只是适时性、应时性的空谈和虚骄之情愿也。<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以基督教的观点而论,基督徒首先从信仰的理念肯定那永恒不变的真理作为教育哲学的前提,并确实地循此前提而从事教育的事工。使徒保罗立定信仰宣言:无论是生是死,我们总是主人(罗十四7)。为这缘故,基督徒不应该,也不必要把人以等级、品位择首次,相反的,应是本着"爱人如己"的心态,作成荣神益人并源自信仰本分指导的教育事工。<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既然人是本于神的形象和样式而被造,又基于被造界的奇妙可畏(诗139:14)必然缘由和人人受造平等的前提,作为教育和教育动机,才能缔造教育基础、嫠定教育标准、确准教育大纲、健全教育规制、目标和目的,这样,我们在教育上多付出的劳苦才不致于虚空捕风而归于徒然。<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只有以神为本的神学思维作为基本教育的哲学基础和神学基础的体现和运作,才能真正为神的国度培育真正以生命荣神益人的世界公民。 <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P>
<P><FONT face=Verdana>2006年11月1日 巴西 圣保罗基督工人神学院<BR>(2006年11月9日,林怀阳校对于浙江)</FONT></P></DIV></SP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