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发表于 2020-6-21 21:14:20

提摩太凯勒:祷告的规则

文 /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译 / 赵刚


我们第三份论祷告的“大师作品”,是在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基督教要义》中。加尔文论述最突出的部分,也许就是他所称的“祷告规则”。

喜乐的敬畏

加尔文的第一项祷告规则,是当存敬畏的心或“敬畏上帝”。加尔文呼吁基督徒,首先,对于祷告是什么,要有恰当的严肃和庄重感。那是与主宰宇宙的全能上帝之间的个人聆听和交谈。没有比“毫无敬畏”更糟糕的了。相反,我们来祷告的时候,必须“受到上帝的感化”,以至于“摆脱一切凡情俗虑”。加尔文在这里触及到圣经中最被误解、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即“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显然是代表着害怕,但是是害怕什么,而又为什么害怕呢?

我们很自然会想,敬畏上帝代表着害怕祂惩罚我们。然而约翰一书4:18告诉我们,“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并且补充说明,所除去的那种惧怕,就“含着刑罚”。罗马书8:1教导说,在基督耶稣里的人就不被定罪了。由此我们可以结论说,基督徒的敬畏上帝,意思不可能是我们一直害怕着若没有过正直的生活,就会在属灵层面失丧。其他如诗篇130:4这样令人惊奇的经文也说,蒙赦免的经历实际上是增加了对上帝的敬畏。

所以,基督徒应该害怕上帝什么呢?要这么想。设想你突然被引荐去见某位你一直非常仰慕的人,你甚至曾把她当成英雄崇拜过。你伸手去与她握手,突然就呆住了。你不能相信自己实际上正在与她见面。你尴尬地发现自己在发抖流汗,而当试图说话的时候,你有点接不上气。这是怎么回事呢?你没有害怕受伤或受罚,你所真诚害怕的反而是――对那人在那样的场合做了蠢事,或说了不合适的话。你喜乐的仰慕里有一个敬畏的层面,你充满了敬畏,所以不想把事情搞砸。

即使在一位值得仰慕的人面前,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在上帝面前,这该是多么正当的反应呢?在肯纳斯•葛兰姆(Kenneth Grahame)的名著《柳树间的风声》(The Wind in the Willows)里,有一章叫做“黎明大门前的吹笛人”(The Piper at theGates of Dawn),其中鼹鼠和河鼠两个人物遇见了动物界的神祗潘神,听到他在吹风笛。他们目瞪口呆:

“河鼠,”他好不容易打着抖,发出一丝声音:“你害怕吗?”
“害怕?”河鼠眼中闪着无可言喻的爱,喃喃说道:“害怕!怕他?噢,绝不,绝不,然而——然而——噢,鼹鼠,我是害怕!”

就我所知,这不输其他地呈现了“敬畏上帝”的概念。我们可以说,害怕惩罚是一种自恋型的惧怕,是纯粹只关心自己的人才会这样。相信福音的人,相信自己得到了不配得、但不动摇之恩典的人,会在一种吊诡性的爱慕且喜乐的惧怕中成长。因为在上帝里面有说不出的爱和喜乐,所以我们因有幸与祂同在的特权而颤抖,而当祂同在的时候,我们也因要尊荣祂的强烈渴望而颤抖。我们深深地害怕会让祂担忧。换个方式说:若有人把一个精美、无价的古代明朝花瓶放在你手里,你也会相当地害怕,你的颤抖不是因为害怕花瓶会伤害你,而是害怕你会伤害到它。当然,我们不可能真正地伤害到上帝,但基督徒应该非常在意于不让那一位担忧或蒙羞,因为祂是如此的荣耀,而且为我们做了这么多。

加尔文说,这种敬畏感是祷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祷告是既要求它,也产生它。我们可以得到上帝的关注和同在这件事实本身,就应当让我们思想集中、心灵提升。

灵性缺乏

加尔文的第二项祷告规则是,“真正感到自己的需要就避免形式化”,加尔文在这里指的是可称作“灵性谦卑”的心态。它既包括强烈地感到我们在一般意义上依赖上帝,也包含了乐意去承认并悔改自己在具体意义上的错误。加尔文对中世纪(和现代)那种常见的观点提出警告,即以为祷告就是好像穿上你最好的属灵衣服,用你的虔诚来打动上帝。他完全拒绝上帝可以“用虔诚来讨好”那样的观念,或者是祂会“只因为表现好”就垂听祷告。事实上,想要祷告有成效的人,态度必须完全相反。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缺陷和软弱毫不留情地诚实。我们要尽量避免那种“不实在”,以为自己需要戴上最好的面具。我们来到上帝面前的时候应该知道,我们的唯一盼望就在于祂的恩典和赦免,所以我们也要诚实地说出我们的怀疑、惧怕和空虚。我们应该带着“乞丐的性情”来到上帝面前。

与“敬畏上帝”的呼吁一样,这项规则在现代人听来也觉得刺耳,但并不需要如此。加尔文只是在告诉我们,要丢弃一切伪装、逃避各种虚假。一位叫弗朗西斯•斯布福特(Francis Spufford)的作者,用非常现代的说法也这样地发出了相同的呼吁。他在讨论我们的有罪时说: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不只是我们倾向于摇晃、绊跌,偶然地把事情搞砸,好像我们只是让熵(编注:物理名词)得以增加的被动角色。这里指的是我们主动破坏东西的倾向,而这里的“东西”包括……承诺,我们关心的关系,我们自己的健康或别人的……“你”这个人的欲望很荒谬、不协调:你在最深处的渴望安排得乱七八糟,所以你在同一个时刻又想拥有又不想。你的个性,你意识到,更适合闹剧(甚或悲剧)而非圆满结局……你是人,那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那就是我们通常性的经验。

除非我们完全承认,我们里面有被圣经称为“罪”的混乱,否则我们就活在加尔文所称的“不实在”之中。咨商师会告诉你,唯一能真正摧毁你的品格缺陷,就是你所不承认的那些。所以,对真正的祷告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认罪和悔改。再一次地,祷告既要求、也产生这样的谦卑。祷告把你带入上帝的同在,而你的缺点在那里就暴露了,然后新的缺乏意识就驱使我们甚至更强烈地寻求上帝,求赦免和帮助。加尔文写道:“宣告专心寻求祂的人必寻见(耶29:13-14)……由此可见,蒙神悦纳的祷告少不了悔改。”你若自以为是,把你的问题怪罪别人,不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你就不会全心寻求上帝。祷告既要求我们、也使我们能够放弃自以为义、推卸责任、自怜和灵性骄傲。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躲避自满的“不实在”,你的祷告生活就能在多大程度上变得丰富和深刻。

安心地信靠又确实地盼望

加尔文的第三和第四项祷告规则,应该并列地放在一起考虑。他的第三项规则是,我们应该顺服地信靠上帝。“当我们向神祷告时,要谦卑地将一切荣耀都归给神,弃绝一切的自夸和自我价值……”即使当事情的发展并非如我们所想要的那样,我们还是要信靠祂。这也是耶稣的祷告“定律”,因为所有祷告的人都要说“愿你的旨意行”。祷告的一个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信靠祂的智慧,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应当说,“我需要的就是这些――但你最知道”。应该用只有祷告才能做到的方式,把我们的一切需要和愿望都放在祂手中。这种转移所带来的安慰和安息,是任何其他方式都做不到的。

但是,第四项规则也一样至关重要,必须与第三项并列。我们要带着信心和盼望祷告。加尔文写道,“当我们心里充满真实的谦卑而虚己时,我们应当被激励祷告,因确信神必定应允我们。”他立刻承认,“这二件事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但他接下来论证表明,为什么这种矛盾只是表面的,并不是真的。

若上帝的旨意总是对的,而且顺服祂的旨意又如此重要,那为何要带着热情和确实的信心祷告任何事情呢?加尔文列出了原因。上帝邀请我们这么做,而且应许会回应祷告――因为祂是我们在天上良善又慈爱的父。此外,上帝常常等到我们为之祷告的时候才赐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求而得到的好东西,我们心里通常会把它解释为,是自己聪明和勤劳的成果。从上帝而来的礼物,若我们不承认它们是礼物,那它们对我们的灵魂来说会是致命的,因为它们会强化自满的幻觉,导致我们过度自信,为失败铺平道路。

最后,加尔文论证说,这两项互相平衡的真理不仅不互相矛盾,而且互相补充。一方面,我们知道我们“得不着,是因为我们不求”(雅4:2)。上帝有很多好东西,但除非我们透过祷告尊荣祂,让我们的心可以安全地接受,否则祂就不会给我们。但另一方面,有哪一位深思熟虑的人,在知道自己智慧的局限,及以为上帝会完全按照他们的愿望满足他们之后,还敢祷告呢?有无数关于精灵、神灯和许愿的故事,都说明了那项几乎算老生常谈的真理,即我们的愿望,是如前面所看见的那样“安排得乱七八糟”,常常是致命的愚昧。然而,我们不需要害怕。上帝不会赐给我们任何与祂心意相左的东西,而祂的心意总括长远地来说,是对我们最好的(罗8:28)。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祷告,因为祂不会随便我们要什么就给我们。“神照祂测不透的旨意调整事情的结局,好让圣徒的祷告(虽然有信心和谬误混杂在内)至终不致落空。”

若我们把加尔文的第三和第四项规则放在一起,就会有巨大的祷告动力。“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太7:7-8)——带着确实的盼望祈求。不要怕你求错了。你当然会错!但上帝按照祂不可测度的智慧“调度万事”。呼求、祈求、恳求吧——你会得到很多回答的。最后,当你没有得到回答,或答案不是你所想要的,也要用祷告让你能够安息在祂的旨意中。

以一敌众的规则

加尔文阐述完了他的第四项祷告规则之后,又补充了一长段非常重要的“终曲”,所以大多数读者都把它理解为第五项规则。

第五项规则实际上是对规则一词的重大修饰。他说:“以上我所说关于祷告的四个原则并不是指神严厉要求到一个程度,若信徒没有完美的信心或悔改并完全照神的旨意热烈祈求,神就会拒绝他们。”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像出尔反尔,但其实不是。“从来没有人照神所要求的那般正直地祷告过……神宽容我们的不足……因我们若没有这怜悯,我们就无法自由地向神祷告。”加尔文的第五项原则是恩典的原则。他力劝我们不要下结论说,只要遵循了任何一套规则,我们的祷告就配垂听。我们构想或做到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让我们有资格进到上帝面前。只有恩典才能——不是基于我们的表现,而是基于基督的救赎之工。

所以,这项“规则”的功能是什么?若一切都是恩典的话,我们如何祷告还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祷告应该受到那种恩典的塑造,并与之相符。喜乐地敬畏,无助但确信,这些就近上帝的方式之所以可能,都只是因为我们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并非赚来的,而是当作礼物所接受的。只有当我们看到自己是无法守规则,需要上帝怜悯的,我们才能变成开始守规则的人。规则并不赚得或配得上帝的关注,而是让我们的祷告与上帝是谁相符——上帝乃是白白赐恩的上帝——从而使我们与祂越来越联合。

这里有个例子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来思考这件事。你单击灯的开关,灯泡就亮了。灯的开关为灯泡提供了能量吗?不,能量来自于电力。开关本身没有能力,但它把灯泡与能量连在一起。同样,我们的祷告没有功德,无法为我们强取与天父的亲密关系,基督已经做到了那一点。但是,若祷告的方式符合“上帝有恩典”的认知,祷告就可以把我们与祂连结起来。若我们祷告不带着谦卑,若我们祷告充满了不耐烦的要求,那我们就与祂断开了。另一方面,若我们祷告不带着蒙垂听的信心或盼望,那也会阻隔祂同在的任何感受。这两种错误都是没有奉耶稣的名祷告,没有基于不配得的恩典而来到上帝面前。加尔文在下面这段文字中说出了这一点,若干世纪以来,它都为基督徒认识祷告指明了方向:

因我们一旦想到神可怕的威严,除非基督作我们的中保,将神可怕、荣耀的宝座变成恩典的宝座,否则我们因自己的不配,将颤抖地从神面前逃走……“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约16:24)……就如保罗所说:“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林后1:20),即是神所肯定的和将应允的。

所以,奉耶稣的名祷告,不是一种魔法咒语。我们一定不能以为它的意思是说,除非我们一字一句地说出了“奉耶稣的名”,我们的祷告才会得到响应。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上帝可以垂听和响应任何一个人的祷告,即使那些祷告的人没有相信耶稣。加尔文表明,上帝常常垂听和响应受压穷人的呼求,即使他们是在向假神祷告;加尔文为此还指出了圣经中教导此点的经文。这纯粹因为上帝是一位怜悯的上帝。所以,“奉耶稣的名”不是一句魔法咒语。

奉耶稣的名祷告代表着,在祷告中来到上帝面前时,有意识地信靠耶稣所给我们的救恩和接纳,并不是依靠我们自己的信用或记录。它本质上是把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一再重新建立于耶稣的拯救工作上。它也代表着承认你是上帝儿女的地位,无论你里面的状态是如何。我们的父上帝委身于祂孩子的好处,就像任何一位好父亲一样。

耶稣在父神面前的权利

为什么我们因为耶稣的缘故就总会蒙垂听?澳洲神学家高伟勋(Graeme Goldsworthy)追溯了上帝如何自亚当被逐出家园以后,应许使我们再次成为祂的孩子。上帝称以色列民族为“我的长子”(出4:22-23),并在出埃及记中,从埃及召出了祂的儿子来(何11:1)。祂提名以色列受膏的君王(即大卫和所罗门)为祂的儿子。然而,以色列和以色列诸王的历史,是未能信靠顺服上帝、真正作祂儿子的历史。但在耶稣受洗的时候,上帝从天上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3:22)如高伟勋所说,“我们几乎可以听到天堂松了一口气”,因为最后这里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神子,祂可以、也将要完美地信靠和顺服祂的天父,讨祂的喜悦。

所以,祷告和亲密的特权唯独属于祂,在地上的所有人中唯独属于祂。唯有祂可以带着确信地对上帝说,“我知道你常听我”(约11:41-42)。但当我们相信耶稣基督的时候,我们也与祂联合在一起了。我们是“在祂里面”的,如保罗一再所说。这代表着对耶稣成立的,对我们也成立。因为祂是顺服的孩子,与其父神有完美和稳固的亲密关系,所以我们现在也有了这种亲密关系。“若圣父常听圣子,那么祂也常听那些在基督里作祂儿子的。”所以,当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时,我们就带有极大的信心,却也谦卑地依靠我们不配得的恩典。

美国布道家托雷(R. A. Torrey)曾讲到他所遇过的一个人,那时托雷在澳洲的墨尔本讲道。有一天,他站在台上正准备开讲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一张匿名的字条。字条请他在讲道中处理一个祷告无响应的问题。字条上说:

亲爱的托雷博士:我非常困扰。我为一件事祷告了很久,而且我确信那件事是符合上帝心意的,但我没有得到应允。我在一间长老教会当会友当了三十年,也一直都力求信仰与行为一致。我作为一间主日学的主管做了二十五年,也在一间教会当长老当了二十年;但上帝还是没有响应我的祷告,我无法理解。你能为我解释一下吗?

托雷认出了这套说辞下面的弦外之音,并予以迎头痛击。他走上讲台,读了纸条,然后用它说明了一个关键点。他说,问题并不难发现。“这人认为,因为他成为一间教会的好会友三十年,一间主日学的主管二十五年、一间教会的长老二十年,上帝就有义务回应他的祷告。他其实是在奉自己的名祷告。”毫无疑问的,这人每次祷告结束的时候,都会尽责地说出“奉耶稣的名”这几个字,但这只是他标准程序的一部分,好像完全遵守了各种规则后,就可以强取上帝的眷顾。“我们必须,”托雷接着说,“……放弃我们在上帝面前有任何权利的想法……但耶稣基督在上帝面前有伟大的权利,而我们在祷告中进到上帝面前,不是基于我们自己里面任何的好,乃是基于耶稣基督的权利。”聚会结束后,写字条的人露面走到了托雷跟前。“你抓到要点了,”他说。

本文转载自希望之声文化有限公司出版的提摩太•凯勒所著的《祷告解密》一书的第七章。承蒙授权转载,特此致谢。本文注释保留原文格式,与杂志标准格式略有不同。——编者注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15,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 Calvin: Institutes, 3.20.5., 854.

肯纳斯•葛兰姆,《柳树间的风声》,杨玉娘译,页142-144,小仓出版社,2010。Kenneth Graham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chapter 7,"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17,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Calvin: Institutes, 856. 这是第三卷,第二十章,第六节的小标。它标注了一个星号,代表此为编者所增,而非加尔文原著中所有。但它还是很好地总结了加尔文的第二项祷告规则。

同上,页718(中译本)。

Francis Spufford, Unapologetic:Why, Despite Everything,Christianity Can Still Make Surprising Emotional Sense (New York: Harper One, 2013), 27.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19,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 Calvin: Institutes, 3.20.7., 858。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20,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Calvin: Institutes, 3.20.8., 859。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22-723,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Calvin: Institutes, 3.20.11., 862。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25,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 Calvin: Institutes, 3.20.13., 867。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31,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 Calvin: Institutes, 3.20.15., 872。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31,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 Calvin: Institutes, 3.20.16., 872。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33,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Calvin: Institutes, 3.20.17., 874-75。

约翰•加尔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加尔文基督教要义翻译小组译,钱曜诚审订,第三卷,页730,加尔文出版社,2011。McNeill,Calvin: Institutes, 3.20.15., 870。

Goldsworthy, Prayer and the Knowledge ofGod, 48.

Goldsworthy, Prayer and the Knowledge ofGod,48

R. A. Torrey, The Power of Prayer and the Prayer of Power (Grand Rapids, MI: Fleming H. Revell, 1924),106-07.





《教会》2019年1月号(总第75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摩太凯勒:祷告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