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里胜过撒但的试探(周必克)
在基督里胜过撒但的试探
周毕克
撒但及其邪灵仍然与上帝的子民处于持续的冲突之中,试探他们,企图败坏和毁灭他们的生命、信心和见证(林前5:5;约壹5:16)。
真正的基督徒永远也不会否认撒但的存在。如果上帝对于信徒来说是真实的,那么撒但对于信徒来说也是真实的。《创世记》第3章15节中所预言的女人的后裔与蛇的后裔之间的争战,一直在每一个真信徒的灵魂中继续着。每个信徒都知道这个争战的存在。旧人与新人、肉体与心灵、世界与恩典之间存在怎样的争战啊!就像利百加腹中有双子在彼此相争,上帝的子民也经常感觉到两种不同的后裔在自己里面相争,努力要迸发出来,直到他们在绝望中大喊:“若是这样,我为什么活着呢?”(创25:22)。哦,我们与那由三个部分——撒但、世界和肉体——组成的敌人之间有怎样无法言说的争战啊!疑惑、问题、未解之迷、未实现之应许和撒但的攻击让我们受到了怎样的折磨啊!难怪我们的灵魂对我们来说常常是个谜。
在认识基督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些争战。只有在成为信徒之后,我们才晓得这个圣战的存在。上帝的子民深刻地了解到撒但每日都企图伤害他们。作为上帝的孩子,你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1)撒但把亵渎的思想放进你的大脑里,然后对你说,你如果有这样的思想,就不可能是上帝的孩子。
(2)撒但使你置疑上帝之应许的真实性,让你怀疑一直恩待你的上帝是否真的有怜悯。
(3)撒但企图使你相信,你在救恩上无份,因为你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有主,主没有一直陪伴你。
(4)撒但与你辩论说,上帝的孩子没有像你这样的:信心如此软弱、如此败坏、如此刚硬不祷告、如此愚蠢虚妄。
(5)撒但作为控告者来到你面前,使你绝望,或者作为光明天使来到你面前,使你狂傲自大。
(6)撒但把世界以美丽的样子呈现在你面前,企图诱惑你回到属世的习俗、友谊和虚荣中去。
(7)撒但压抑你,使你沉迷于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之中。
受伤的战士常常担心自己会在抵挡撒但的争战中失败。他们厌倦了争战,要退出战场,结果却发现自己沿着罪的斜坡滑向毁灭。有时,灵命上的贫困和软弱威胁要胜过他们。那试探者紧随其后,伤害他们的脚跟。受伤的战士像大卫一样呻吟,一边祈求,一边哭喊:“必有一日我死在扫罗手里”(撒上27:1)。上帝之手似乎隐藏起来,地狱的边缘却似乎显现出来。有声音在催促筋疲力尽的信徒放弃对上帝及其恩典的追求。别的声音却在谴责信徒,而且是公义的谴责。撒但是个说谎者,但可悲的是,他对信徒耳语的大部分谴责话都是真实的。良心谴责信徒。律法命令并咒诅信徒。上帝的公义没有得到满足。
受伤的信徒不能用受伤的脚跟走路。他们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能帮助自己,就只能跌倒。他们必须向自己而死。他们必须宣判自己的死刑,承认上帝永远抛弃他们是公义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担心撒但不仅赢得了这场遭遇战,而且也赢得了整个战争。然而,福音中令人惊异的是,尽管信徒自我定罪,上帝却藉着女人的后裔——得胜的基督取得了胜利。正如《创世记》第3章15节告诉我们的:“女人的后裔(基督)要伤你的头。”
撒但对脚跟的伤害,对信徒而言确实很沉重,但不是致命的,因为上帝为了选民的益处,使撒但的一切努力都归于无效。通过舍己降服,就能够在基督里得胜。基督召集那些被撒但反复侵扰的人。祂用自己坚强的臂膀保护信徒,对他们说:“亲爱的羊,撒但也许会伤害你的脚跟,但我已经藉着我的受死和复活以及上帝的审判,为你而伤了撒但的头。”
首先,基督藉着祂赎罪之死伤了撒但的头。当撒但在髑髅地伤了基督的脚跟——祂的较低的部分,象征祂的人性——时,基督伤了撒但的头(创3:15)。撒但在髑髅地伤害的那个脚跟给了撒但致命的一击,因为基督在髑髅地为祂选民的罪付上了全部赎价。正如《希伯来书》第2章14节所说:“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参西2:13-15)。
约翰·菲利普斯在解释《创世记》第3章15节时说:“撒但在自己的死亡宣判中,终于发现自己以前聪明过度。撒但企图为上帝把他逐出天堂而向上帝复仇,但却为上帝开辟了永远解决不公之谜的道路。撒但企图复仇的星球将会成为决战的地方。人也将会成为致使撒但失败和毁灭的器皿,因为上帝将会降世为人来达到这一荣耀的目的。女人的后裔将会终结罪恶和撒但。突然之间,地球在宇宙中具有了可畏的重要性”(《探索创世记》,Exploring Genesis,61页)。
第二,基督在祂胜利的复活中伤了撒但的头。撒但不能使得胜者基督一直在坟墓中,因为上帝自己的儿子不会朽坏。基督从坟墓中复活了。复活的基督在世上向信徒显现四十天之久,然后掳掠了仇敌,在胜利中升上高天,到祂的父那里去了(诗68:18)。基督如今在天上,在父上帝的右边,阴间一切伤害人的权势都不能到达那里。被高举的基督手里拿着死亡、阴间和坟墓的钥匙。教会在基督里面是安全的,因为在祂里面有确定的胜利。
(选自《与撒但争战 ——认识敌人的弱点、策略和失败》,P24-26,陈凤译,改革宗翻译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