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2-11-26 14:06:44

李争春、王少波等:谁带我们归回永恒——从德拉克洛瓦到梵高(圣山研讨会纪要)


李争春老师,艺术课程讲师,研究工艺历史、艺术史。开创七岛艺术空间,设计推广艺术课程。致力于使神的祝福透过艺术的方式传递给更多人。新加坡浸会学院文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
讲员分享:
我们先来一起祷告,亲爱的天父,我们向您献上赞美和感恩,我们感谢您让我们又能相聚在这里。主啊,这一切的恩典都是您所赐予的,让我们和很多其他的表现和思考的人一起来更加深得更加广的认识您的恩典。我们把今天晚上的时间交托在您的手中,求您祝福,求您带领,也求您保守网络的通畅,让弟兄姊妹们能够有所得着,感谢您赞美您。奉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
大家晚上好,感谢圣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视觉艺术在信仰群体中的表现,这是我个人的第三次分享,感谢大家的聆听。
首先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PPT,今天我们还是会像上次一样分享四位画家,而这四位画家几乎塑造了我们现在人对于基督在视觉中的图像表现形式,这四位大师的艺术作品中的视觉图像我们可能都会非常的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之前没有深入地去反思过他们,或者是去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更不要说是去体会他们到底是怎样在表达自己对永恒的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与神同在的那种感受,可能我们以前只是会简单地说这个人是基督徒,那个人不是基督徒,或者这个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那个人可能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那么让我们现在跟着这四位画家来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大师通过视觉所表达出来的他们关于永恒的思考。
回顾
我们在开始今天的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内容。首先在第一次中,我们从旧约神学去看到了视觉艺术在旧约中对神的创造是怎样的一个丰富的过程,通过视觉表达神的说有就有命立就立威能。而我们通过视觉可以感受到这是的非常丰富的一个创造过程,然后神又与他的百姓同在,无论是在会慕中还是圣殿中呼召他的特别的艺术家来建造,让神的创造像一个微缩宇宙一样在会幕和圣殿中呈现,这是旧约神学让我们看到圣经神学中对视觉艺术的一种表达。
新约里我们主耶稣基督道成了肉身是我们可以看见的可以真正地去感受的门徒。所以我们在圣经神学里的旧约和新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让我们看到神对视觉艺术的一个新意,这也是在历史神学中也就是在教会历史中,视觉艺术一直不停地发展,有很多人投身其中。
可以说这也是圣经的一个根据,但是我们也是在第一次的分享说了,在整个的教会历史中的前300多年,教会一直处在一种逼迫的状态里,视觉艺术为信徒们提供了一种神同在的一种灵性的这么一个体验,而且视觉艺术也为那些不识字的我们的弟兄姊妹提供了一种他们能够去阅读神的话的这么一个方法。
当教会基督信仰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的信仰后,很多资源流入到教会,那么教会的艺术就发展起来,大的教堂就继承了会幕和圣殿这种神人居是神所创造的一个微缩的宇宙,也就是说神的百姓在这样的教堂里是与神同在的,但是在那之后教会历史中就不停地出现对视觉艺术的一种反对,也就是毁圣像运动。
这个运动有很复杂的政治、历史、经济、教派之争,还有神学之争,毁圣像运动持续了700多年到800多年,我们分享了包括到了休会期间的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包括对视觉艺术,宗教改革,我们新教的群体和天主教的群体,跟东正教群体对视觉艺术是基本态度还是我们的实践方向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也是上次也是说了,其实在整个的教堂艺术或者我们基督信仰的艺术的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大教堂的建筑,还是它里边的一切的这种艺术的形式,其实都是神的道在可见的可感的可触摸和在空间里呈现的一种表达方式。
包括教堂的建筑,包括它的所有的雕刻,彩玻璃、祭坛画,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在无声地讲述着真实地演绎着区别与我们现在正在讲道读经口传得道,它的表现形式其实更像是一种临在的道。
我们也是举了几个艺术家的他们的信仰实践,我们在上一次用了一次的时间,分享了米开朗琪罗,这位文艺复兴中奠定了西方艺术的基石的大师他的一个艺术实践,他的实践在德国的宗教改革中影响非常大,而且他用新型的版画的形式在传播信仰的一个,丢勒,我们也还分享了他的让人难以捉摸信仰状态,但是他却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光的形式去表现圣经的很多场景比如卡拉瓦乔。然后我们也最后分享了对在荷兰地区影响非常大,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是我们基督信仰在信仰群体里,在整个世界的艺术史中公认的大师伦勃朗。所以上一次我们分享的这4位大师对我们新教群体都是比较熟悉的。
如果我们想用一些图片,来表达脑中的图像,或者想配一段经文我们会首先选用这些艺术家的画作包括我们要是去国外肯定是要去看的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的天顶画,和伦勃朗的浪子回头,这些我们比较熟悉的视觉艺术作品来更好的呈现我们的想法,然后我们对此也比较容易沟通,对明白,创世纪也好,然后它表现的大洪水也好,他所雕的圣母莲子也好,还有像伦勃朗的,然后我们最后也是分享了这两位艺术家开头的米开朗基罗,它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还有最后的伦勃朗,这个已经是改叫在荷兰地区的艺术家,他们两个的生命,他们两个跟整个教会的信仰有一些格格不入,这样的艺术大家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属于群体中不太容易搞定的那种。
但是他们自己也都很神奇的,比如米开朗基罗他的后半生有属灵的朋友,然后伦勃朗是他在有犹太的拉比,还有包括有一些关心他的属灵的朋友,他们都是通过这一些在自己的生命中的转向,而这种生命的转向我们上次也说都能够通过他们所画的图像来表现出来,最后我们也放了他们在生命的最后的作品,他们已经表现出了都能够说超越或者说已经可以放弃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所致力要达到艺术形式的巅峰,而最后只剩下一种对基督对信仰一个淳朴的回归,就像我放在右边的这张伦勃朗最后画的这幅圣西门抱着小耶稣的时候,就像路加福音,他好像表达出来的那种情感,就像路加福音所说,主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黯然去世。
    刚才总结了一下我们前两次,其实我们也发现了,当我们就是回溯这段历史这段艺术家们所走过的路的时候,已经到了一个离我们现在越来越近年代,已经到了17世纪。
我们这个时代受启蒙运动影响是非常深的,也就是从18世纪开始,启蒙运动所带来的思想,或者说它所具有的那种思想,无论是科技的发展,技术的革命,还是对理性的推崇,都让欧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它在海外殖民地的这种发展,包括我们对整个地球整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了解的时候,我们好像发现我们的基督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有一些势弱,那么所以我们今天会在这个具有转折性的200年,也正是在这200年是视觉艺术到达一个高峰的时候,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种艺术为神的这么一个态度,好像对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会被特别的推崇,甚至于崇拜。也确实是所以我们一想到18到19世纪的这些艺术家,我们总是觉得他们好像和信仰群体没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我们基督徒熟悉的那些大师,好像都停留在17世纪以前,那么18世纪到19世纪,我们知道的那些莫奈塞尚高更包括后期的门客他们和基督群体还有关系吗?
他们会不会让我们觉得他们是不是远基督的,PPT上我放的这一本书,它叫《现代艺术和文化生活》,这本书其实是对我自己在这个时期的视觉艺术有非常大启发,因为我自己原来也是这么感觉的,认为18到19世纪艺术是艺术信仰群体是信仰群体,这两个群体大路朝天大各走一边,谁也不挨谁。甚至你在这个艺术群体里说信仰或者在信仰群体里说艺术会让人觉得你有点说格格不入。
所以这本书开篇就写了,说在现代艺术高峰时期,也就是1800到1970年代,也就是说受启蒙运动影响特别深的,塑造特别深的欧洲在这个时代也是现代艺术高峰的时期。你从表面上看,尤其你看现代的很多艺术史的书,它会让你感觉就是视觉艺术和基督教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联系不明显。这个时候你看艺术史的书,他会去讲艺术家的性格,他的社会的影响,他受到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的影响,他对自己个性的追求,这些是塑造他们艺术,塑造出他们艺术的一个土壤,而不会有人去提到信仰,好像已经是一个过时的事儿。
所以我上一次的分享包括伦勃朗的时候,有听过的朋友就跟我分享说你讲的这些我在艺术史上没太看到,然后我在基督信仰群体里出的关于这种讲解艺术的梳理书中也看不太到,所以我们可以说是两边学术界的有一段时间确实是分得很开,但是就是说其实是从1970年开始,就有荷兰的神学家,他专门是从神学和信仰实践的角度,就从这个角度去重新梳理现代艺术,他甚至认为这个角度是塑造了现代艺术,当然这个或可能会稍微有一点太过激进了。
我们也发现2003年开始以耶鲁为首他们有一些艺术史学家,他们重新将信仰的因素纳入到现代艺术的研究中,也不是说耶鲁出了几个基督徒的艺术史家,然后开始重新写现代艺术史,而是他们好像慢慢地成熟了,不会再像一个叛逆的孩子一样,仿佛你只要讲到家长讲到以前的东西,他觉得不好不要,而是他们会发现必须要把信仰的因素对整个社会的塑造,尤其是它是动态的塑造,这种因素必须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恢复成一个历史的整体,然后这个历史整体更加能够呈现出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的全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你把它去掉了,实际上你并没有呈现出全貌。这个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喜欢艺术史,我们看一些现代艺术史的书看不到从信仰角度或者从灵性的角度去梳理这些艺术家包括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家彼此的这种传承的关系,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肯定都是80年代90年代甚至70年代的经典的艺术史的书,而2003年以后,耶鲁的这些艺术史学家,包括波士顿大学的艺术史学家,还有英国的一些艺术史学家,他们的作品都肯定是2000年以后的,而这些翻译成中文的也确实是比较少。所以我还发现了耶鲁大学在2008年就成立了叫宗教感官文化小组,我觉得他们很注重更加细致地研究和信仰实践很相关的一些艺术的呈现。
我们刚才说的是一个背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这四位艺术家的一个背景,他们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之后被启蒙运动思想所塑造,但是我们会发现在他们身上有很大的挣扎,很大的反思,其实他们已经不像是比特朗.琪罗 卡拉瓦乔。然后包括伦勃朗他在那个时候这些人已经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单纯的,然后还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他们所可以借鉴到的视觉的,不管是视觉传承,还是他们可以看到的可以受到思想影响的作品都是有限的,然后他们的社会结构也是非常传统的,那就更不用说信仰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它的基石的作用,对17世纪以前的艺术家这些都不是困扰。
但是到了18世纪,这些对艺术家都是很大的困扰,或者不能说是困扰,应该说是他们要有很多的体验,有很多的反思,也在他们的作品上有体现,而确实是18到19世纪这些艺术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是很高的,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
德拉克洛瓦
我们来看我们今天的第一位艺术家,他就是德拉克洛瓦,法国的浪漫主义画家,它是1798年到1865年,我们发现这个时期,如果大家可以稍微地回想一下自己的中学的一个历史课,你就会发现了这位画家是法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几乎是覆盖了法国大革命的几十年,所以他是一个在法国影响力很大的一个艺术家,他是属于浪漫主义画家,这个浪漫主义不是说他创作很多关于爱情这些主题,而是说他是彻底的和古典主义绘画学院主义绘画分隔开来的这一位画家,他的绘画就体现在一种戏剧性的瞬间,而他是通过强烈的动作表情来去传达,我们看到他的画作,经常是一些历史的大的事件,有一些人物的群像,而常常传递出一种很复杂的恐,甚至是有一些恐怖,有一些恐惧,然后也其实是很神秘的这么一个瞬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先讲德拉克洛瓦?第一就是它对现代对后印象派,再往后的野兽派,所有的这些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所以大家就会回溯到德拉克洛瓦了。而且如果我们去巴黎看博物馆巴黎的就是古典主义绘画都在卢浮宫,那现代绘画全会放在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就是从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开始,所以你从博物馆划分你就可以看出来,他德拉克洛瓦可以说是现代绘画的第一人或者说是第一人之一,关于德拉克洛瓦家庭出身,他的父亲和姐夫都是拿破仑政府的外交官,所以你可以看到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兴起的新的阶层一个代表。还有德拉克洛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跟后边的艺术家很多都是跟他学,或者是跟他走一样的艺术发展路径,他们是自学,他们自学不是说他们不上绘画学校,那个时候法国已经有非常好的学院派绘画学校,但是他们最大的老师就是卢浮宫,那个时候卢浮宫已经可以向画家来开放了,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在卢浮宫里长大的。
我们来看德拉克洛瓦的第一张作品,叫但丁之法这个作品它是灵感是来自神曲地狱篇的第八篇,我不知道大家就是说有没有比较喜欢读神曲或者比较了解的,因为我自己对神曲不是很了解,但我也去看了一下,基本就是地域第八篇所描述的一个场景。我想让大家有一个注意,从德拉克洛瓦开始,画家们受诗人影响非常大,诗歌对绘画的视觉呈现影响非常大。我们来看这个画,刚才我说了,它是戏剧化的瞬间,我们可以用15秒的时间,大家自己来看一下这幅画他画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他这些在画上呈现的人物有怎样的动作?表情,然后他传递了怎样的一种氛围?我们可以用15秒钟大家可以自己先看一下,然后之后我会有一个简单的讲解。
刚才我说了德拉格洛瓦是非常善于营造这个神秘甚至有些恐惧的这种氛围,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24岁,可是他把这幅画送到巴黎的艺术沙龙的时候,还是引起了一些震动,看到这幅画它远景是燃烧的一个城市,然后中景就是滚滚的浓烟,近处就是画的整个的一个主体,在一只船上,我们都能感受到这船它的动作,这个船的一个动作好像已经失去平衡了一样。船上的人红色帽衫头巾是但丁你可以看到,但丁和维吉尔他们两个的表情,我想让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不用回答出来,就你看他们两个的表情,谁更恐惧一些,然后他们两个之间的动作是怎样配合的?然后他们的船在渡过冥河的时候,有很多这样可怕的亡灵在好像要毁坏船,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动作,还有整个的画面,这是一个群像,但是每一个动作好像都是非常的生动,每个表情也是非常的生动,而他又可以把所有的生动配合成一个瞬间。所以他的戏剧性比如我们上一次讲卡拉瓦乔戏剧性,它是把一束高光像舞台的高光一样打在一个人或者一个场景最重要的那个场景的那个地方,我们透过高光就能看到这个是重要,耶稣的手指向高光打在太太脸上,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德拉克洛瓦的画就更复杂了,它整个的这些画面上的人物,所有的动作,所有的表情,还有包括河水的这种翻腾,好像在这一瞬间每个人都很有戏剧的张力,可是它搁在一起的时候又非常的和谐,就是传达出一种极度的恐惧绝望,而但丁和维吉尔左边红头巾和右边的文件,他们两个表情动作的配合度都非常的高,而且它的呼应程度也特别高。而且德拉克洛瓦是用色的高手,他用但丁的红头巾维吉尔亮白的内袍,都能够让我们有一种视觉的关注点在这里。那么这一幅画是可以说是德拉克洛瓦的初出茅庐震动巴黎的艺术沙龙,那么再看他两年后就真正用这一幅画震惊了巴黎的艺术沙龙,人们看到了在大卫和安格尔之外的一个绘画的可能性,这一幅画他画的是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给大家15秒。你看这一幅画,然后看他的人物,比较他的人物的动作表情,然后传达出来的一种情绪。
我们说了这一幅画叫西亚岛的屠杀,画的是当时的希腊独立战争的时候的被土耳其人屠杀岛上的居民,远景还是燃烧的城市,而天空实际上是大家可以看到天空烧起来的烟和乌云合在一起,但还是可以看到这种湛蓝的天空,所以就是有一种悲剧夹杂着奇异的感觉。然后近处是看不清的一些应该是难民,在画中最近的地方最亮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两组人物,我们先看右边的这一组,你可以看一下哪个颜色最吸引人,然后它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能一下就抓住你,可能每一个人被吸引的点都不一样,因为他的画确实每一个人都很有戏,我们可以说德拉克洛瓦的画上每个人都是戏。然后说颜色,它前面老妇人身上的橘红色的衣服非常亮眼,你还就让看到他的表情苍白的脸,然后就是遇到愤怒,然后好像在问着苍天这么可怕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的那种绝望中带着愤恨那种表情,可能你也能看出其他的表情。那么看到这个妇女身上特别的白,特别的亮,然后一个孩子躺倒在他的身上,是一个母亲的和孩子的这种绝望又和老妇人的绝望不一样,这让我想到了耶利米哀歌里面所唱的孩子倒在母亲的怀里,说油在哪里,酒在哪里,那种母亲的绝望和痛苦。后边是土耳其人骑着马,马也是非常有戏,你会发现德拉克洛瓦画马都特别有戏,就正在扬起蹄来,而妇女正在往后倒。我们看到是这组人物,再看这一组人物颜色,亮蓝色的袍子黄色的头巾红色的头巾,一下你是觉得就被抓过去看,然后这个男人的绝望的表情。左边虽然在角落里,但是少年人他铁青色的脸,其实这个颜色也是非常诡异,但是就很吸引你注意他们情侣之间这样子的绝望,又和刚才老妇人母亲的孩子的这种绝望又不一样,所以他的整个的这种对于这一场可怕的屠杀,对于岛上的人的这种悲苦的命运看表现的是非常丰富的。
我记得上一次我们在看米开朗琪罗大洪水的时候说西斯廷天地画的那幅大洪水也是分了三组人物,但是我就没有把它放在这里,但是我是觉得德拉克洛瓦的话,他对人物的这个刻画、表情、动作,然后对人物的这种色彩安排戏剧性是更强的。我们一会儿也有拉德拉克洛瓦和文艺复兴时艺术家同一个题材,你看他的戏剧性就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特别不一样。西亚岛的屠杀,当时巴黎沙龙就给这幅画很高的评价,说它是一首厄运和无法挽回痛苦的诗歌,其实他用的词是颂歌,就是已经这幅画已经美到震撼到简直,他就觉得他在歌颂痛苦和厄运。德拉克洛瓦它的艺术是有很丰富的表现力,对死亡对恐惧,对这种人类生活的苦难地在他的作品里面有丰富的表达。
第三幅是他中期的作品,1840年他已经是一位40多岁的成名画家了,大家可以看到它的颜色相对来说用色就相当稳了,然后这一幅画他画的是“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也还是远处是天,然后燃烧得城市滚滚浓烟和乌云,然后近处用城墙和海边城堡把视线引到这里,然后有一些十字军的军官。我刚才说了,德拉克洛瓦画马是很有戏的,大家可以看,你顺着马的动作和眼神,就可以一下子看到君士坦丁堡城里的教士的哀求,然后还有他的动作,后边还有一个奔跑过来的一个人的动作。我们还是说他德拉克洛瓦就是让每一个人都非常有戏,他的动作,他的表情,但是他又可以把每一个人组合得非常好,让整个这一幅画就是定格在这个戏剧的瞬间,你又会觉得下一秒每个人的动作都会变。
最后这一幅应该是我们最熟悉它的,可能我们普通人对刚开始的三幅画可能不太熟,但是一看这幅就这幅几乎是现代可以说是启蒙思想民主这些的一个代言了,而且也是被当代的艺术家们在做各种的重新地演绎。这幅是他在1830年画的,自由引导人民除了这个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形象之外,整个他的画面画的都是很现实主义的。自由引导人民这个他画的是1830年的7月革命,原来我以为画的是法国最早的那场革命,其实不是他是画的1830年的7月革命。我们看到跟自由女神配合,配合度最好的动作就是少年人举着枪穿着破裤子,然后正在往前冲,这是当时农民的一个真实的现状,有很多少年人投入到战争,然后左边的这个其实就是看作德拉克洛瓦的本人,然后他也是一个在前景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之一,拿着枪也是跟着再往前冲,然后我们看这个人的动作,这个人的动作,还有趴在废墟里仰望着自由女神的人,带领他们往前冲的女神的这个人的表情,还有动作真的是非常到位。因为这幅1830年画的这幅自由引导人民,当时的七月政府路易飞利浦政府是颁给了德拉克洛瓦荣誉徽章,所以在基本上这幅画奠定了他在当时法国的艺术界的一个地位,所以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关心当时整个的社会的一个状态,当时的不论是希腊的独立战争,还是发生在法国的这一切的事情,他都在用他自己的画来体现,可以说他是一个历史史实的这么一个画家。刚才我忘了说了,就是希腊独立战争那一幅西亚岛的屠杀,其实它的灵感也是来自一首诗,就是拜伦写的一首诗,所以我们发现德拉克洛瓦不愧是浪漫主义画家,他确实是受诗人影响非常大。
我们会说像德拉克洛瓦这样一位坚定启蒙思想的拥护者,可以说他的思想整个都是受到启蒙思想的一个塑造,而且他也是在那个年代里,因为我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也重新阅读法国史发现在那几十年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形态文化思想最深的社会根基都在动摇,而一次又一次社会变革包括拿破仑政府、七月政府,然后有后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后边的画家的,还有是也是受到历史上的一个大师的影响。所以你会发现法国艺术家他们在那段时期里,他们是很难做到躲进小楼去画画,或者说是继续地去自我创作,他们是总是要受到当时社会上的发生的事情,还有各种思想的这样子的冲击,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这些人之一,我会觉得他应该本身也是塑造这些思想的人之一,或者说他本身也是塑造这种文化的人的重要人物之一,因为在七月政府的时候就有文化名人提出法国要不要君王要不要教士我们这个国家最伟大的应该是艺术家、文学家、诗人等。这就已经塑造了法国的整个它的一个状态。那么我们会说这样一位启蒙思想的信奉者也是一个传播者,他的艺术和信仰群体还有关系吗?他肯定是不会像文艺复兴时候的艺术家们,因为对他们来讲的话,他们的艺术发挥本来就是要去为教堂去为教会去画,他不会像伦勃朗似的,他本来自己就是画很多宗教信仰的题材的大型的画作,它有很多的艺术的一个题材要去表现,而且启蒙思想当时的话比如巴黎圣母院里其实有一段时间是在敬拜理性女神的,所以就是说法国整个的动荡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也要注意法国是没有经过宗教改革,它一直是天主教,一直等于是说没有经过新信仰的一个震动,它可能大革命一下子就震动了很多年。
德拉克洛瓦到中年以后已经是法国的一个顶级的艺术家了,所以还是会有信仰群体,还是会有教堂邀请他去做这样的教堂艺术的绘画,他也欣然接受。就是在1854年到1861年,这个是巴黎第六区的一个巴洛克风格的一个教堂,应该算在当时算是比较新的教堂,这个教堂在当地很显眼。然后我们会发现他就邀请了德拉克洛瓦在教堂位置中庭的位置画了三幅大型的壁画,其中两幅壁画,一幅穹顶画。德拉克洛瓦可以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在这边作画,经常去教堂里去作画。这三幅画画了什么?我们看左边可能大家我给大家一点时间,你看看能不能认出这个画面他画了什么?他这三幅画都画了跟天使相关的。 左边这个应该是我们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雅各和天使摔跤,右边这幅是我们就没有那么熟悉,而是它是在两约之间发生的这个一段历史故事,表现的是希腊的入侵者要到圣殿去收税,要抢圣殿的财宝然后据说天使出现,然后马踏入侵者这画的就是这样一个场面。这个场面在马加比二书有记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读过马加比二书,在天主教这是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一个画面的,但是可能我们新教就不太熟悉了,这是可以说是一个历史传说。那么第三幅是天使米迦勒战胜魔鬼,我们仔细看这三幅。天使和雅各摔跤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画面,我们看他画这个的时候,这是法国人非常熟悉的一种意象。其实他很受当时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大家要注意这里又出现一位诗人,这个叫拉马丁的一个诗人,这位诗人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就叫雅各和天使摔跤。他在这个诗里边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描述,就忽然冲向另外一个,然后去顶住他的胳膊腿压住了他。所以看得出来德拉克洛瓦就是在描绘这个诗上所描写的这一个瞬间。雅各他的这种表情,天使的表情,然后天使现在这个动作,那么德拉克洛瓦虽然他比较反对学院和古典的绘画方法,但是他还是说功底是很深的,在画这样的大的作品的时候,还是会做很多的素描的一个去勾勒这个动作怎样的一个动作更加传神,怎样动作更有戏剧的冲击力,但我们已经看到他的素描已经和当时米开朗琪罗他们那么细致的素描有所不同,他就是快速地画这个人物的动作和人物之间的这种冲突。我们再看第二幅,赫利奥多罗斯到圣殿里要抢财物,然后这个时候天使出现了马踏在他的身上,另外一位天使从天上飞下来,我们看这右边的小图,然后还在用着什么东西在打它,而整个的上边二层的颜色飞起来的窗帘,还有大声呼喊的祭司,这幅画非常很大,你想想站在这幅画前,这么丰富的色彩,这么有动感的动作和这样的一个张力的瞬间在教堂里面给人带来冲击力。
我们看第三幅,也就是它在这两个壁画上面有一个穹顶,所以它是圆的圆的所画的天使米迦勒和魔鬼战斗要杀死魔鬼,我们在这幅画上就能够看出同样一个主题,德拉克洛娃和左边的这个是拉斐尔所画的,看得出来他很受拉斐尔的影响,整个构图基本上都是遵循着拉斐尔所做的模式结构,但是你看在动作的动感上,在戏剧的张力上,在瞬间的表现上,那就是完全不一样。左边你会感觉到拉斐尔所画的是非常的精致的,然后也是非常的庄严得很仔细虽然他天使的翅膀飞起,他的衣服上他的飘带也在向后飞,让你表现出它要在飞起来在杀死魔鬼的动作,但整体给我们的感觉这还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永恒的、完美的、包括你看拉斐尔画天使的翅膀的这种珠光色,都是一丝不苟的,天使的衣服都是一丝不苟的。然后整个这一幅画你就感觉如果是有个模特,就是天使演天使拿着枪就在那,可能得单腿站了不知道多久,然后才让拉斐尔画完,就感觉是很静态的一幅画,但是很完美、很经典,这就是文艺复兴时候的很典型艺术风格。
但是你再看右边德拉克把画得我都觉得这么一对比有一些搞笑,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就有点逗,就是天使跳起来感觉马上我踩死你的那种感觉,画面活泼了很多、戏剧张力大了很多,然后就好像魔鬼还在要翻身,然后马上这只脚就要踩上去,那么同时会带来的它的画面就一定没有这么精致这么吸引力,因为他要表现这一刻。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都说天时的腿有点粗有点短,可能也是说他在画这一刻的时候的,无论是比例各种方面都不是那么完美,但是这两幅画这一幅画的这种给你的觉得那种经典,那种完美那样子的永恒性,这幅画就给你这种瞬间的动感,这一场大战正在进行,决胜的时刻就给你这种感觉,所以这个300年以后,同样一个主题完全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我们说了在德拉克洛瓦在他最后的十几年,他还是接了一些教会的订单,毕竟他是顶级的艺术家,然后他也有一些神父的朋友,而且如果你去看法国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教士阶层既是被革命的对象,也是革命群体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教会也要改革,可以说是对于革命组织机构这样的,他们也是积极地在参与的,这里面也有德拉克洛瓦的朋友们,那么他能够为教会做这样的大幅的壁画,那么也是少不了跟这些我们的教士们神父们讨论。那么当教堂这三幅壁画揭幕的时候,其实有一些意向人士是不太接受,因为就觉得这个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信仰绘画,可能在他们脑子里更喜欢拉斐尔这种至少你给我伦勃朗那种,我不太能接受德拉克洛瓦画得这么戏剧性或者这么活泼,甚至可能会觉得这么清楚这么花里胡哨的,但是他有一个教士是非常支持他的,就觉得他的画画得非常好,非常有时代感,而且他会觉得说他说的话我们可以自己去评判对不对?
我们肯定是认为是不对的,但是他们天主教有一些的看法,他认为神学没有必要去拘泥艺术,就像艺术也不可以拘泥神学一样,所以他会尊重艺术家对这个题材,对这个主题,对这个图像他自己的一个灵感,哪怕他的灵感是从诗歌里来的,从散文里来的,他会尊重,而且他也认为传达出来的是符合整个教堂所想要的东西。
后来德拉克洛瓦也是画了一些信仰题材,包括尼玛伍斯的晚餐,耶稣基督在掰白饼,那么我们原来看过卡拉瓦乔画的,他的明显就是没有卡拉瓦乔的人物这个时候反而没有卡拉瓦乔画的人物动作那么夸张,而且甚至右边的这个人显得有点傲慢。左边这个人的话感觉到的他是有一种惊讶地认出主来的一种惊讶,而右边这个人有点傲慢,我甚至觉得说他可能就是在表现一种当时法国社会上一个对信仰的不一样的态度。
我们再看,这是它最有名的一个宗教绘画,就是海上的风暴,还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张画,大家还记得,但丁之法也是在狂风怒吼的波浪翻腾的海面上,然后这个船也是几乎要失重了。其实你看到这个船好像你都感觉到浪在打这个船,然后门徒都这个时候确实也都形象上身非常能感觉到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喊。
所以你要是默想经文的时候缺乏图像性,真的是可以看一些他们的这种绘画,他们在做这种经文的图像表达的时候是非常生动的,你好像都能听到呼喊声,然后有门徒抱着船位都已经吓得要死了,所有的这些氛围都烘托出了耶稣的瓶颈,他这种神圣的一种力量,也就是在这种大自然的这种狂风怒号中一种神圣的一个力量。
所以德拉克洛瓦一生他的宗教绘画不超过10%,在他的整个绘画里应该是不超过10%,大部分都集中在他的最后的十几年,这个也表现出他的社会影响力,也表现出可能就是真实经历了整个社会大的变革,他也参与其中的一种,我们不敢过多的猜测,但是就是在他和信仰群体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主题说归魂永恒的这件事情上,他的日记还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首先他肯定不会像米开朗琪罗他们那样,他对他来讲宗教绘画不是一个肯定,它不是一个施工,我们新教施工或者它不是一种奉献的精神在画,他的更多的灵感或者是艺术冲动是来自他自己里边那种灵性,或者说是文化诗歌这些东西。第二,他自己还是非常地带着一种愿意接近,甚至是热情和尊重来看待天主教的所有的礼仪和圣经的主题的。
我们刚才看到他去画的三大幅这个教会的,也是和他自己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很有关系的,其实他都在画天使的主题,一开始是天使,就是神在人间的一个临在的一个表现,一开始是神和雅各,也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信仰的亚伯拉罕家族的一个传承,这是神和一个个人的亲密接触,而且这也本来就是雅各他归信他或者真正转向神成一个重要的瞬间。
然后第二个是一个历史的传说或者是历史的重大时刻,神是怎样派遣天使来保护他的子民?第三幅已经是说神在整个的最重要的这样子的一个战役中神的胜利。那么其实我们已经发现这里已经有救恩历史的一个线索在里面了,也能从侧面看到法国的神学的发展,就是救恩历史已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不只是我们新教徒讲,其实那个时候天主教他们的神学的已经也在用救恩历史的这种方法在讲了。
德拉克洛瓦他可以说他是后几年他有一种沉浸式的教堂工作,他在自己的日记里他就写说我是非常喜欢有弥撒的日子去工作的,然后在他们做弥撒,他就在画你说这个时候我的工作效率就常常两倍三倍,因为我非常容易进入到那种艺术创作那种状态。所以他自己就说信仰其实是给予人们想象,是激发人们想象,同时又给予人们最深层的这种洞见,这应该不是意识而是洞见。所以他说我在教堂里度过的时光让我受益匪浅。德拉克洛瓦一生都没有说就是承认过自己是基督徒,因为他们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很多知识分子是更加的崇拜的是理性之神,艺术之神这行为。
德拉克洛瓦他自己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基督徒,但是他会承认无论如何这个信仰的祭拜仪式是传达了一种神圣的同在的,而且他感受到这些仪式,或者说在这个空间里的那种神圣感,他认为是能够带他超验的体面,可能对我们来说我们新教徒我们比较正统,我们不接受这样,但是这个确实是他自己的一种体验。那么我们讲完了我们第一位画家德拉克瓦。
米勒
我们进到第二位画家,这一位画家,我们在德拉克洛瓦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他确实对后期影响比较大。这一位画家就跟德拉克洛瓦无论是出身感受,然后还有他整个的艺术的,他整个人作为一个艺术土壤都完全不一样,但是他们几乎是你错开一点,但是也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而且他们两个人彼此是有交集的,这个是我们比较熟悉他的两幅画,我也经常看到弟兄姊妹在桌子上有《晚祷》或者《拾穗人》这个法国的画家叫米勒,他算是巴比松派的一位画家,他的画作我给的关键词是神圣、庄严、尊严感,就是你会发现他画的都是最普通的人,德兰克洛瓦画的都是历史的大的事件,然后这个是宏大叙事的一部分,但是你会发现米勒画的都是无论是《晚祷》或者《拾穗人》,虽然他画的都是法国最普通也是人口占人口比例最大的一群农民,普通的工人。而且你会发现他画他们的时候,无论是他们的动作,还是他们的看不清表情,但是你会有一种好像希腊的雕塑一样的那种永恒感,甚至就像纪念碑一样,他们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是一类人,米勒绝对是把他们想成一类人,而且是非常典型的一类人。
米勒的出身跟德拉克洛瓦特别不一样,他本身就是一个农民出身,而他也是早年去巴黎学画画,而且米勒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曾经说除了圣经我什么都不懂。那么我们刚才说了,他画每一个最普通的劳动者,无论是在铲草,在牧羊,在提水,在洗衣服,在筛谷子,还有牧羊者,他都会有一种人物的尊严感,庄严感,一个好像他们在做任何手上的事情,甚至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感觉,你就觉得他好像一直都在这样做,无论春夏秋冬,它一直在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感觉。那么就像有一本研究米勒的书上说,米勒所画的这些人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好看的,没有什么可爱的,甚至不上镜不出片,但是他们总是有一种尊严感,这种尊严感就让他们有那种纪念碑一样的庄严,然后他们是一类人,他们不是一个具体的人,他们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类型。所以米勒这样的画让我们现在看起来就觉得很敬虔,很关心普通人,但是在当时法国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样子的画作其实又传递出来了一个不一样的这种感受。
所以我请大家我们先看这幅,这幅是他非常有名的撒种者,这个明显就是神经的一个题材,意思就是撒种的人他也还是被画成了一个普通的人,然后他在大步地往前迈,地平线往下,从他这边好像在往下倾斜,我们看这个画面的后面,后边亮光的部分还是一个农夫,他好像在两头牛在往前犁地,整个这就是一个日常的农业生产的场景,但是我们看左边的右边这个小图,这个人的表情,整个的面部表情还是被隐去,根本看不出来是谁,更有一种希腊的那种雕塑感,然后他们手里拿着撒种,攥一大把在撒,那有一种感受就是你看它后边的有一些鸟就在飞向地平线下,好像它一边撒一边这些鸟可能就在吃,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地大踏步的往前去撒种,所以这个就传递出了一种非常的朴实的、扎实的脚踏实地的这种信仰的体验。我们现在看米勒的是这样,我们一会看梵高在表现这个的时候跟米勒有什么不一样。
现在我给大家展示的这幅画是米勒用了三年的时间,他也就是画完了撒种者1850年他把这一幅画送到巴黎沙龙的时候,大家就觉得你怎么画了这样一幅画,我们的画应该去画大事件,画那些伟大的人物,你不像大卫一样去画拿破仑,你也得像德拉克瓦一样对吧?画点大事件,画点伟大的事件,传递出一些伟大的人类那种悲剧性的感情,你怎么画一个农民,就农民有什么好画的?黑乎乎的,然后你整个画面那么黑乎乎的,然后他穿的带的整个的动作有什么,你为什么要送这样一幅作品来到巴黎的沙龙,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到对巴黎沙龙的那种震动,但是米勒这幅画以后又花了三年的时间,画了50多张素描,整个铺陈这一幅画里的14个人物,这是他的一个大作,是一个他非常想表达的一个主题,这是一个圣经的主题。我想让大家看一看这些农民在做什么,谁是这幅画里的主角?主角在做什么?这些人物在什么时代?这幅画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色调?这种色调又带来了怎样的一种气氛?大家可以看半分钟,然后之后我会有一个视频给大家仔细地去讲解这幅画,我们也可以跟着现代的艺术史家去听听他们怎么去讲这样一幅画所传递出来的东西。
接着让我们来看视频。这个是波士顿艺术学院的一个讲米勒的视频。通过视频可以了解米勒可以说他一直都在描绘法国占法国人口最大的这一部分,最普通的农民,最普通的劳动者,他在他们身上他在给他们描绘成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这一类人,他们就是可以说他们的双脚坚实地踩在土地上,然后他们认真的庄严的甚至肃穆地在做着他们的工作,而这就是他的信仰,让他看到在人性身上的一个力量和就是说普通的人他所拥有的那种尊严。
所以这个就是米勒他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我们都会说然后他的话体现出了那种人性的尊严,体现出了那种敬虔的氛围,它其实代表着广大的法国的最普通的人的这种最朴素的信仰。所以虽然我们说法国是受启蒙运动影响很深的一个地方,但是这个影响远远没有达到能够让大部分人在有信仰熏陶的这些最普通的人,这些人是不接触这些的,而他们还生活在这样子的好像在神的自然的恩典中,哪怕他们生活再苦,但是他们也在非常认真的非常踏实的来做着自己的工作,这个就是米勒要表现出来当时在他眼里所看到的法国,后来米勒也是搬到了巴黎,在离巴黎很近的乡村的地方巴比松,所以他们就一群的自然主义画家,这个也是为什么它叫巴比松画派,米勒后来对梵高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他描绘人物,他选择的人物,他选择的一些动作还是他所想传递出来,但是梵高对他还是有一些的发展,他毕竟跟米勒还是不太一样。
莫里斯德尼
我们来看我们今天的第三位画家叫莫里斯德尼这个可能是我们最不熟悉的一位,但其实是影响最大的一位,叫纳比派,这个派别我们可能听的也少,他们其实就是用了希伯来文拉比,他们会认为他们是一群艺术的先知,莫里斯德尼的作品,我给他的关键词是现代感,抽象内在气氛,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从他这开始,如果德拉克洛瓦和米勒的作品让你看起来还是一个比较古典的绘画,到这莫里斯德尼的时候,你会发现已经很现代了,怎么个现代法这一幅画,我在奥赛博物馆看到的时候,心里还是觉得在梵高、高更在上还有一大群印象派画家的画,闪闪亮亮的,色彩非常鲜艳,非常冲击的这幅画,非常安静地在那,然后我心里是有一份小欣喜的,因为奥赛博物馆是法国最高级别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是有这样子的画家,而且它传递出来的是这样一种很内在的、非常地敬虔的、又具有是那种很深的忧伤的这种气质,所以这幅画不大小小的在那里,我就觉得它就好像在静静地在发光,莫里斯德尼他一生为法国神圣艺术做了很多工作,为恢复法国神圣艺术做了很多工作,它也奠定了很多后现代派艺术的风格,也就是说它的艺术领域也好,对信仰群体也好,他在这两边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到他的晚年还有很多的艺术理论的研究,所以他其实是影响非常深的。
我虽然把梵高放在最后一个,但实际上莫里斯德尼是一直活跃到二战时期的,它的影响是更大一些的。我们可以先看,我说了他的画已经传递出很强的一个现代感,我们看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绘画的主题,就是圣母禀报,也就是说天使给玛利亚传好消息,那么以前的画法都是天使、然后玛利亚但是现在他得很现代的画法,他已经把天使变成了神父拿着圣经,然后两个少年人举着烛台,好像他们就是天使而所处的房间已经是现代的这种房间。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幅画有一种非常的宁静祥和的氛围,而且很细腻,它的光都是柔柔的,没有说很强的那种。然后你再看玛利亚脸上那种表情,虽然他很现代,但好像又传递出一个那种超越时间感受。所以莫里斯德尼他虽然已经是到了19世纪的后半纪,马上都进入到20世纪,马上都进入到现代社会,但是它实际上是一个要捍卫传统主义,捍卫无论是传统的信仰的基石,还是传统的美的基石,他一生都是要捍卫这个的。他的这幅画是他18岁就画出来,他是生长在一个比较敬虔的天主教家庭,而且他自己也是要把自己的一生的艺术事业都是献给信仰的。他是受到15世纪影响我们都说了,艺术家最多也就回归到文艺复兴,都已经很古典了,但是他是直接回归到15世纪的安吉里科的,所以你看这两幅画差了400多年,可是他好像传递出来的那种气氛还是非常相通的,都是非常的柔和,不像这个安迪力科要早过达芬奇拉斐尔,他画的圣母样貌,不像他们不像达芬奇画的圣母那么君临天下,一副女王派,也不像拉斐尔画的那样,就是一个极度美的女人,他画出来的就是顺服、一种敬虔、非常的神圣的一个气质,所有的颜色都没有特别强烈的,而且光是那种散射的,光看这个柱子上虽然已经有当时出现了的一些立体的手法,但是它都是散射的柔柔的光,然后人物几乎是没有影子的,所以这一些都被莫里斯德尼继承了,也就奠定了这幅画,也奠定了他后期的一个艺术风格,非常的精致、非常的唯美、非常的安静,非常的柔和甚至带有很大的一个神秘性。
这个就是画家本人他18岁的时候,他就说艺术应该去赞扬庆祝在所有基督信仰里的奇迹。那么我希望大家通过我展示几幅他的画,因为他已经是现代的画家,现代的画他就不强调画的故事性,就是我在画什么,你看一幅画,然后他先画什么,讲的是什么故事,要传达什么,而是要感受他的那种内在的情绪和一种氛围感。所以我下面给大家4幅画,大家都可以去感受一下,你感受到或者说这个画你引起你的什么情绪,然后你又觉得他在营造一个怎样的氛围。
这是第一幅。给大家可以有10秒到15秒,你看它这个不是唯一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一个体验,你知道这幅画给你感受到什么情绪?我可以给大家一些关键词,你看看这里有没有你的感受,是觉得一种莫名感、有一种迷茫感甚至我有朋友说有一种燥热、可能是太大面积的红色带来的一种神秘感,怀念、牵挂、神秘。神秘是一个比较容易传递出来的,因为其实这幅画的表达因为他对这个场景很熟,是他家乡的一个宁静熟悉的城堡的一个阳台,可以说是一个阳台,是一个露台,然后这些树引到露台去,所以我有一个朋友有个说法我觉得他讲得特别好,他说好像感觉是这大片红色是从那边流出来,就是那种动感已经感受到。然后这一个这是一个女孩子的背影,好像正在被这片绿色所吸引着往那边走,而这大片的红色它想描述的是一种夕阳撒进来的那种感觉。但是我也有的朋友看到这幅画,就说你不要给公众看是吓人,所以可能知道那种燥热感是不是也是将带来,这是一幅非常抽象,除了树我们能看清楚是什么,其他我们好像都看不清,但这就是你很多时候你要去看现代绘画那种方法,千万别说他在画什么,他要讲什么,他这是几个人,千万别这么说,你就是要第一感觉最直观的它引起了我什么样子的情绪,觉得它在传达一种怎样的氛围,然后你再问你到底什么引起我的这种情绪?比如说我的这种神秘感是那片绿色和红色的关系,还大片红色的一个形状,我的那种宁静感到底是什么?你再慢慢地去看,然后你在最后再问你他画的到底是什么?因为现代画家更多的他已经不是在用画去表现一个大的故事场景,去表现一个事件,去传达一个理念,它更多的是用画表达自己的内在的一些感受、一些灵性的、心灵的一些氛围。
我们再看第二幅画引发你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很直觉的。还是有些关键词,前两幅都给一些关键词,后两幅就不给了,我感觉到宁静舒服、有些伤感甚至有一些凄凉,或者是一种疏离感、还是有神秘,就他的画肯定是都会带有一种神秘和奥秘形态,但是有一种向往和圣洁,它有一种圣洁性的,真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现代绘画它传递出来的是画家比较主观的东西,但是你在这幅画里你是绝对感受不到,就是像德拉克洛瓦开始那种死亡那样子,他即使是死亡,他也不是那样子的,恐怖焦虑肯定不会往那边走。但是在伤感和梳理和向往之间,其实它是有一些很微妙的情绪在里面,这你能感受到都是很正常的。首先是在幽暗的丛林,然后丛林外有天使,对有伤感有疏离,我自己是非常喜欢这一幅画的,然后画家自己也是特别喜欢他这幅画,本来已经卖给一个画廊,后来他就给买回来,他自己非常喜欢。
我简单地给大家可以讲一下这幅现代绘画首先我的一个朋友给他看的时候,他提醒我,他就说树的整个的纵向的一个造型,确实而且尤其是它在我们最前面就有一棵树之间好像冲向云霄,那么它也直接挡住了我们去看这些白衣的应该是修女圣女,挡住这个行为肯定有一种故意的,让我们跟他有一点距离,有一点神秘感,这是一定的要传递。那么我自己觉得它让它发生在树林里,而且是高大的树林里,带着一种神秘感,带着一种自然里边的那种奥秘,多多少少也带着那么一点点,好像欧洲的神话里的那种不能说幽暗气质,但是有一点经常什么都是在森林里,我觉得他故意把这个树画得比较稀疏,其实主要还是让我们看见,然后他其实是这一群女子在这边,然后一个女子就单独去和天使在谈话,你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这些女子你也不知道跟这个女子的关系是怎样的,所以带来了一种伤感,可能就是这样子的一种表现。 然后他是离开他吗?单独去接受圣招?还是确实他想表现玛利亚?不知道。但是我自己是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和一种神秘,有一点点伤感。
如果我要画画也让朋友买,我觉得画得好是真的鼓励,鼓励我们喜欢画的弟兄姊妹,然后而且我其实这个讲座也是特别希望能够让大家看一些我们不是很熟悉的一些画面,一些图像,也介绍一些画家他们在创作的时候的一些想法,他们和整个社会的一个互动,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有一点小启发,我也鼓励大家真的是可以多创作,真的是要多创作。
我们看到第三幅画就是这一幅还是比较容易感受到,我这幅也是看过原画,然后觉得超吸引人就站在画前。站好久,小女孩就沉沉地睡去,你都能感觉到她有梦境,不知道他在梦什么。但是他现在就画面放了几个颜色,但是它颜色和这个画面的颜色还是有一些跑色的,所以画真的是大家还是需要看原作,有一些跑色,所以你看就是我们这些年特别常说,他是比莫兰迪要早了,这种完全都很柔和,不让它有大的这种起伏的一个颜色,去创造它整个画面的那种沉静的梦,就是进入到睡梦一样的,带着一些这样的共同的感受。
我们看最后一幅画的灰度也是非常高的,你这种高灰度带来了它的这种宁静,洋河,然后他的五官不是特别清晰,但是他能够他只是让他亲近到一个什么程度,你能感受到他的那种幸福思想,然后整个他进去说柔柔的光其实是打在一个小朋友小baby的脸上的,就让他看见了小天使,然后也很享受,所以你可以说他在画现代版的圣女圣子,但是其实他又在画世界上每一个妈妈和她的宝贝,在这个最神圣最幸福的瞬间的那种感受是那种幸福是神圣的。所以他给这幅画其实就叫母性。
我们再回到莫里斯德尼他所画的这一幅,我就开始说在奥赛博物馆特别喜欢的这一幅,The Road to Calvary,我们看到我们说它是现代绘画,是因为他把一个非常传统的信仰素材,用现代的方法去重新诠释耶稣基督的,他用最简单的线条去勾勒住,然后基本上脸是没有,脸就是非常空白的,然后背着十字架,然后这些他跟随的妇女已经都是修女,也是用最简单的一个形状,你看就这么一个线条,这么一个形状,然后前面加一点白就是带状胸,然后这一群修女和这些罗马士兵,这些罗马士兵都连连型都没有,只是一大片黑,还有他们的还有远处这个隐隐约约的十字架,所以整个这一幅画可以说用了最简单的线条和颜色,可是他却传递出来了一种普世的这种悲伤感和那种深深的同情感。所以这个就是说画家厉害的地方,它可以传递出我们都能共同的一种情感,但他又用了一个非常现代的手法,可以说他们之所以要做这种最抽象最简洁的提炼,其实就是要化掉一切个性,让他不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人,他是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儿,而是传递出一种普遍的悲伤和同情。莫里斯德尼在画这幅画,是他正在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诗集就是这种智者的思想,他在读这首诗集,他受到诗集的一个启发,我没有找到他具体的这里写哪首诗,然后因为威尔伦的诗集主要就是他皈依天主教以后,两三年写的一些诗,我没有找到他具体是哪一首诗。
我本来是想给大家讲一下威尔伦其他的事,你去感受一下,就是说那个时候的诗是怎样表达出一种氛围的,但是好像今天时间有点来不及了,回去我先继续讲莫里斯德尼他我就说这位画家他从很年轻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的艺术是指向哪里的,而且他在1909年就是他比较有影响力的时候,他是和另外一位也很有影响力的画家成立了这个叫做神圣艺术的工作室,我们看这是当时他的海报,而这个工作室当时是接了很多像艺术设计的工作,比如说设计书的方面,刚才说了韦尔伦的诗集的封面设计,当时最畅销的唱片的封面就是德彪西的音乐的封面,而且设计很多的帮助很多教堂去重新设计彩玻璃,像这样这是莫里斯德里设计的彩玻璃,去做这种彩玻璃,这是他做的彩玻璃的设计稿,还有做一些插图,所以他们都是在做这种既要用他们自己的一个艺术的风格艺术的能力去做很多商业设计,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他们两个开了一个设计室接很多商业设计,他们要让这种带着传统古典的神圣性的艺术进入到整个社会,影响整个的社会,然后也要为信仰群体的视觉更新,视觉表达的更新也在做着他们的工作。所以这下一幅就是他的艺术工作室合作伙伴所画的,我们也看到了,虽然说是很具体的,但是它其实表现得也是非常的一个现代耶稣身上的边上,但是这个工作室基本上到莫里斯德尼去世以后就没有再继续下去。
我们说了莫里斯德尼他可以说其实是虽然我们不太熟悉他,但其实法国的艺术界的话对他非常认可,他在去世之前可以说是艺术界的一位泰斗,而且他后他的晚年做了很多艺术理论的研究,所以他的这种把基督的信仰重新用现代的这种艺术来表达出来,包括他后来对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他做了很多新艺术运动的插画,这些新艺术中的插画,然后也是影响很深的,然后其实整个对纯艺术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我们回到原来我们说的主题,我们不要觉得法国或者是欧洲是一个完全被启蒙运动塑造了,然后基督信仰被连根拔起,这些尤其是搞艺术的,他们就是非常的个人主义,然后非常的有自己的想法,确实是莫里斯德尼他开创的纳米派很多的伙伴都是灵智主义者,或者说是就有点泛灵论那种,所以后来他就离开那个群体,跟另外一位画家成立了这个工作室,但是不影响他在艺术群体里继续地跟很多人有很多的交流,在绘画风格上绘画技巧上,包括有一些主题上,其实他留下了很多绘画的主题,是被后期的很多包括康定斯基一直在演绎的,所以其实你看到我们都可以大胆地去想神在这里埋的这一条暗线是在默默的影响,而且现在法国的艺术史的研究发现,莫里斯德尼的画是一个有点被低估,它的艺术价值都有点被低估,所以这两年他画他的画就是价格涨得也很快。
梵高
我们最后看比莫里斯德尼大17岁,但跟他几乎是同时代的画家,而且他们有很多,比如说塞上比如塞上高更他们都是共同的朋友。我在研究莫里斯登基的时候,我就觉得好遗憾,为什么梵高不认识他,可能他们那时候圈子太大了。
梵高我就没有给任何的关键词,因为他实在是研究他或者说讲他的人太多了,太丰富了。我们知道梵高只活了37岁,他其实真的是时代的一个悲剧,也是我们向群体这种挺深的一个悲伤。其实他在艺术上影响了没有塞上和高对后期的塑造强,但是他自己个人太有故事了,所以的话大家都是比较传唱他的故事。有一个写梵高研究梵高的一个学者说梵高可以说是传统主义的最后一人,也是焦虑时代的第一人,确实在他身上有太多矛盾的东西。我们刚才说不管米勒也好,莫里斯德尼他们都是天主教出身,他们整个的天主教的无论是信仰的氛围还是艺术的氛围还是更深一些然后德拉科洛瓦也是在天主教在服务,而梵高他是出生的一个新教家庭,他父亲是新教的牧师,而且荷兰的一个新教的一位牧师,然后是很近前的牧师,也是小镇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而梵高自己也曾经想过要投身到宣教事业里,而且梵高其实有一段时间受到我们都比较熟悉司布真的影响,司布真是当时英国的大舞蹈家所以梵高是有一段时间是有很强烈的献身与神的精神,要做福音的使者,有基督一样受苦的这种精神,梵高到自己的日记,还有他写给他弟弟的信里都能看出来他的那种热情,而且那种热情还是比较有神学的根基的。
我们先来看梵高,开始他画画的时候特别受米勒的影响,他也觉得确实是这些最普通的人所体现出了那种人性的光芒,他们手上所做的功,因为梵高它本来就是荷兰新教家庭,而新教特在荷兰的那种氛围就是特别强调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工作,那种氛围是要比天主教要强的。
所以这个就是梵高早期绘画,他刚刚投入到绘画事业里,他所致力的一种风格。你可以看到他画的纺织的人很认真得在这里做他手上的工作,好像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无关,认认真真地在做这个事情,甚至梵高把自己投射到纺织工人的身上,自己就是在这里一条线的这样一直在工作,然后他这边画的挖土豆的人,那就跟米勒的话,无论是构图还是这种动作,都是非常的有这种前后的连贯性大家可以看到那么这个是梵高早期绘画特别有名的一幅吃土豆的人,我们看整个他绘画的场景,他就不像米勒一样让每一个人他没有他的面部没有太多的表情你甚至看不清他的五官它代表一类人,但梵高不是,他画得就是很具体的一家。这就是他当时服饰在荷兰的矿区服饰的最普通的矿工的家里,他好像这些人的眼睛里都亮着光,然后动作都非常的郑重,然后他好像用非常得认真的非常郑重的氛围来表现,甚至说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在画这样的一幅画。可是这个画确实是让梵高没有被这个主流的艺术界或者说艺术学校所接受,因为还是虽然现代艺术已经都开启了几十年了,但是传统的主流的艺术学校还是会用比例对不对?透视对不对?来去衡量,像梵高跟马提斯都被这种原因都拒之门外。所以他就这一幅画人就说你这个表你这个脸不对比例,然后你都胳膊人胳膊太短,你这画的这是什么黑乎乎,实际上对梵高来说是有很大的冲击的。其实我在做梵高和米勒的对比的时候,我会发现就是说米勒从他自己的性格和他自己的这种身份的归属上,他其实和那些他所画的人是他有认同感的,但梵高的这种认同感更多的来自他作为新教的牧师的家庭,和他在神学上的熏陶的那种,好像就有点我需要认可,我必须认可,这是神学很正确的一种。
所以你看后期梵高画的画和米勒画画都是那样,但是梵高这种风格不被接受的时候,他到了巴黎马上就换风格,你看差两年他画出来的画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梵高他就是一直一生他都在用向日葵来形容他自己,所以这也是他自己生命的一种象征性。
我们看这一幅是他在巴黎画的向日葵,向日葵的被剪下来的根枝有些枯萎,直接怼到我们面前一样,就好像让你看到他已经被摘下来了很多天,然后已经有些要干掉。可是你看它的花瓣还是像火一样,它在往上燃烧着,就是那种生命力好像要拒绝,要抗争这样子的变枯萎一样,所以向日葵为什么说向日葵是梵高生命的代表,他也要让用向日葵来代表自己的生命,就是说虽然他的生命里有特别多他自己抗拒不了的东西,但是它的生命力依然是旺盛的。这幅画已经看到梵高他对色彩的研究,梵高是非常喜欢研究德拉克洛瓦的,而且他已经掌握了色彩的理论,尤其是补色的理论,所以他特别喜欢用黄、蓝、绿、红,做这样的对比,他要这样的视觉冲击力和他自己本人的性格和他艺术上的野心也是比较相关的。
梵高画了很多幅向日葵,他的向日葵就代表了他自己的生命,向日葵有的好像还挺茁壮,有的就已经扒了下来了,有的已经扒了下来了。其实这里它也带着一种隐喻,所以现代绘画刚才我们说抽象性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因为抽象了他可以去抹掉那个人太大的那种个性,而传递出来一种普遍的内在的感受,让更多的人能够有一种共通性,那么象征性比喻性也是现代绘画特别重要的一点。它有点像中国的无论山水画还是花鸟画,我们画荷花,我们画菊花,我们这种折枝的花一定都代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精神状态,我不会说我就是为了画一个花,所以梵高这一点其实很受东方的美学的影响,他画的向日葵你就可以看到,有的已经耷拉下来了,有的还算茁壮,梵高有多喜欢画向日葵,你就可以看到高更给他画的画像,他就在画向日葵,而梵高死的时候,他的朋友对他的纪念也是用一朵枯萎的向日葵来纪念,所以梵高他的艺术生涯是非常短的,只有几年的时间他就花了几百画,可以说一直以来他都会被一种很深的生存的焦虑所困扰,那么我们就得问了他信仰的力量对吧?我们肯定说你这个对神没信心?神保守不保守啊?
当然了梵高是一个生在新教家庭的孩子,而且是非常正统教育非常好的信仰家庭,而且梵高自小非常喜欢阅读,对圣经也有很深自己的理解。他自己也曾经考过神学,没能够考上神学院的时候,他也曾经像基督一样,我就是要和最苦的人在一起,在荷兰的矿区带着很强的布道热情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甚至用苦行僧的方式在对待着。但你说他不可能说在受到这种这么长期的一个生存焦虑的困扰的时候,他不去反思信仰,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1885年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画了这一这个他老家的应该是郊区的目的,郊区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野草野花,还有一个的小的墓碑,然后像等于是在向地平线那一边延伸,后面就好像是一片无尽的大海。然后主体是已经废弃的教堂的钟楼,叫这个上面我们中国人说枯藤老树昏鸦,它这个是废教堂昏鸦对吧?所以其实他在画了这一幅画,因为我父亲去世的忧伤有对自己的生存的焦虑,而且梵高对家庭为什么我们说它是传统时代最后一人,其实他的家庭观念是非常深,特别希望回家,而且他的家庭就是说一个大家都有一种每年一定要回来聚的那种,所以他很渴望回家,但是家里的一切都不能包容他这种这么个性,后来也确实是正是梵高是有双向情感障碍,也是有一点癫痫的那种。
所以他在给他弟弟写的信。他就说好像整个地废弃了的教堂的钟楼,对我来说好像是一种信仰和宗教形式已经走了。但是我们教区的这些最普通的大家要注意就农民他新教的思想也好,他自己对从米勒那里继承来的,对最普通的人的这种关系关怀也好,还有基督在贫困人中的这种神学认识也好,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他会认为你看农民,但是信仰到底是什么?信仰能就是农民一辈一辈的都是葬在这里,他们的生命就像小花小草一样在地上开了枯了。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说梵高到底什么待他回归永恒,可能是这种信仰的组织机构已经肯定是不行了,但是对于死亡,对于生命,对于这样的一种朴素的,在自然里的,还是让他有很深的动容和思考的。
我们也知道这一幅就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星夜》,他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很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死亡的威胁,应该是犯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困扰他的这种生存,它确实是病了的。所以他在给弟弟写信的时候,他就说我真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确定的,只是想看着星星,然后夜里然后好像这样就会让我有一种梦境感,而且我特别想画一幅星夜,因为它对我来说的话,好像夜晚的颜色,夜晚的颜色更加丰富,比白天更加丰富,因为梵高那段时间已经是病到不能见人,白天不能出门,所以他其实是这幅画不是他这个是你说他架画板在外面画的,是他每天透过窗看这个星星,然后他应该是有很多的冥想,很多的幻想,关于这个绘画状态各种解释都有,包括说整个星夜有这样说是癫痫症的脑电波都可以,但是他就想画这样一个对他来讲的话,天空中在上演一部大戏,或者说神圣的力量,神在他心中,那种神圣的力量,神圣的同在,其实是体现在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夜晚的星空,他就好像看到了这种宇宙的大戏,他的月亮也好,整个的星星还有云层也好,这些都是他想象出来的,但是特别的有力量,也有一种躁动感,也有一种神秘感,我们看天空中是一场宇宙的大戏,而在地上其实只有两个高出来的东西,两个高出来的东西,一个是直接指向天空,已经参与到天空大戏里的这棵黑柏树,这个是公认的象征死亡,所以他已经感受到死亡的力量带他像火焰一样在像他所向往的天空去,还有另外一个就是跟这柏树比起来教堂的坚定已经小很多了,这应该也还是他家乡的这种教堂的一个形式。有人说这已经也体现出梵高说对宗教整个的结构已经没有信任了,教堂灯都是黑的,我觉得他们晚上教堂的灯肯定是黑的,还是有几户人家这个灯是亮着的。也有人说就是说还是体现出对他来讲的话,他的这种根深蒂固在家里的这种感受,他还是会觉得一个教堂或者说一个教会一个信仰的群体,对于一个小村小村庄在整个的自然界这样神圣的庄严,甚至有些恐怖的力量里还是一个一种保护。
我觉得都可能有我不觉得说一定要选择哪个解释,那还是要看他给他弟弟写的信,他说我需要他,这肯定是指那位永恒的永恒者,关于梵高,我说他不相信教会,但他还是相信神的,所以我晚上去画星星,我有一种对某种高度东西的信念,就超越于我们传递的东西的一个信念。然后他继续说说我喜欢雨果说的宗教过去,就说形式性的宗教过去,上帝留下。
我们刚才说了,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对他来说一直是很强的这种逼近感,生存得很强的焦虑感。可是他其实是用这种很阳光的方式,很多彩的方式画过很多幅撒种者,也就是米勒的撒种者。梵高也画过很多幅,跟米勒的整个得很沉重,可以说脚踏实地的神色的不一样。梵高画的都是阳光满满,色彩斑斓,然后太阳发出的光是绚烂这样子,你看不管是不是黄的棕的绿的就让它特别灿烂。我们来看它和米勒的比较,我们刚才说了说米勒的他的这种暗淡,你知道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农民的出身,然后他是没有那么花哨,然后甚至他的撒种者里带着一点的悲剧感,但梵高的就完全没有一样的地方,他们都是迈着大步。然后米勒这个就是表情有一些痛苦,但梵高这个表情还是很放松的,然后鸟也没有去吃它的,只是在天空飞翔,最重要的是它太阳后面出生的太阳,放射的万丈光芒,还有它地里的多彩的,就是他应该是用印象派的点彩的画法,让整个世界充满了一种生机,一种活力,一种阳光。好像在说这一位撒种者就是在整个神圣力量的保护下、光照下,再给这个世界带来这些希望,那么远方还是隐隐约约的能够看到这样的村庄,这是梵高的撒种者和米勒的撒种者它之间的一个区别,所以我说米勒他画这些人的时候,其实他自己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你说我是他们的代言可以,但梵高更多的是从神学高度地去在画撒种者。
就像说这本书上它所分析的他对于永恒的回归或者对于永恒的这种表现是怎样当至高者其实是内化在那些最普通的劳动者,然后而且他们就像被太阳照亮一样,我觉得这个就很像我前一段时间听到的一个耶稣隐没在最微小的人的里边,然后他们也好像是耶稣所发出的光晕。我们再看梵高的撒种者,另外一种撒种者,我们还可以跟他和同时代的就是他的曾经的好朋友高更他所画的一幅画作对比。我们开始讲了德拉克洛瓦画的雅各去跟天使摔跤,高更受到德拉克洛瓦的影响,一是德拉克洛瓦所画的这种天使的这样子神秘性、浪漫性,让高更也画了这样一幅天使雅各和天使摔跤。但是高峰这幅画我们看到它一这一棵树从右到左把这个画面好像分成了雅克和天使摔跤在那边,然后这一群天主教的穿着传统的服装的女性在这边,大部分他们都在祷告,包括最右边这个角上的这位应该是神父,也在祷告,他们应该是刚刚做完弥撒,他们在祷告,陷入一种非常静浅的状态,进入祷告,只有女士中间的尖鼻子的女士,她的眼睛是睁开的,这时候他就看到雅各和天使摔跤,可能刚才神父讲的就是雅各和天使摔跤,可是整个的氛围都因为他把整个这片土地变成红的,是一种红的,尤其是这个树跟红之间的对比,有一种奇幻的奇怪的甚至冲击的这种感觉,也就是说高峰其实他所想表达得有点像德拉克洛瓦,就这个事情是不是圣经所记载的,我们信徒是说这个是神和雅各之间这个亲密的关系,改变,雅各的信仰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但对于这两位画家来讲,这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圣经故事里所传递出来的这种神秘性、奥秘性和高更这里所讲的这些信徒敬虔的祷告所看到的意向,所以对他来讲,圣经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有怎样的神学意义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的宗教情感,宗教经验让高更想画一幅画,把它记录下来。
所以说高更我们再看就是梵高就用了一幅撒种者,可以说回应高更这幅画,高更这幅画它就是用棵树把画面分左分右,梵高也画了一幅撒种者,也用一棵树把画面分左分右,这个左右可以理解为一个此在和一个彼在的关系。可能对高更来讲,当这些信徒这些前进的妇女在祷告的时候,彼在的意向显现在他们头脑里这很有可能是一种主观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但没关系,这就是他们的宗教体验。但是梵高同样也用这一棵树把它分成此在和彼在,这位撒种者就切切实实地走,在此在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他就走过来向我们迎面而来,然后再撒种,后边升起的太阳。大家看到后边升起的太阳就好像过去最传统的圣徒头上光环一样,那么不用说,其实他想表达的就是弥赛亚。所以对于梵高来讲的话,此在的宗教信仰,你主观是什么体验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撒手者实实在在走在我们这边的道路上,然后他再撒着道的种子,然后至于彼在可能那边是农庄,然后还有天空中有这样子的彩霞,好像说彼在那种末世或者说是基督再来的新天新地一个盼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了梵高的神学很正确,可以说是以基督为中心,所以我们很认可这样的神学对吧?最后我们看到了梵高虽然他自己其实是由于他的精神疾病,当然这个基因型疾病和它整个社会的一个压力,社会大变迁的那种压力,如果你去看梵高的新写2006年去写梵高传记,你就会发现整个荷兰社会当时好像梵高就是它在承载整个或者说它体现出来整个社会的一种扭曲、一种挣扎,一种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那种然后他的家庭也是给他那种压力,然后他自己又是非常的个性,然后对是他让人去重视到精神疾病的一个对人的那种伤害。所以虽然这不是他自己所愿意的,但是其实到他最后的那两年,包括他其实后来也还是画了,然后撒玛利亚人这样还有圣母怜子都能感受到米开朗基罗和伦勃朗一样,有一种他自己对神的一种回归。
我们今天也讲了米勒,他作为他自己出生在成长最后到巴比松的乡村,也回归到这种最普通的劳动者,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这片大地上。虽然有很多苦难,就像他的画上所画的,我都是比较生涩的,劳动是非常艰苦的,但是去散发着人性的那种尊严。他们手中的劳动却有一种庄重性,一种他给予他们一种像希腊的雕塑一样的那种神性,这个是米勒所表达的这种法国普通农民和信仰的关系,也是他自己的一个信仰比较大,我们也讲了莫里斯德尼作为是时代的缩影,他的艺术生涯是1890年一直到1943年,整个就是划时代的。他在坚持着他基督信仰的一个创作,不但是绘画的创作,而且他也参与到了很多的商业的一些设计里边,然后做了很多的艺术的研究工作,其实这实在是默默地在撒种,让整个的视觉艺术的群体其实一直是我们自己的人。然后还有我们也说到了德拉科洛瓦,虽然他是特别代表启蒙运动的怀疑者,好像是新兴资产阶级也好,知识分子也好,信仰的都是过去的东西了,我们信奉理性,信奉浪漫主义,信奉诗歌,但是他依然会在神圣的殿堂里在作画和有一些思考。甚至他在教堂的默想中,他还是能感受到那种神圣的存在。所以我们这就是梳理了从德拉克洛瓦到梵高的一个现代绘画与信仰群体的一个关系,而这几位艺术家当然包括还有其他的,这几位艺术家是比较典型,而他们之间是有很多对话的。这几位艺术家对于艺术界他们的一种话语,他们在艺术里所表达的对信仰的一种体现。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
互动环节:
Q:老师说一说梵高的未来走向。
争春老师:梵高的未来走向,未来指的是他画《星夜》的时候是1889年的6月份,他1890年的7月份,也就是13个月以后就去世了。你的未来是指信仰生活还是什么?简单说梵高就是说他小的时候在新教牧师家庭长大,但是他一直是思想有问题,他思想真还没问题,他思想他的读书也好,他对信仰的理解也好都很深刻,你如果去看他的书信集,他给他弟弟写信,你都会觉得这个人当牧师没有任何问题,他很多讲的都非常的好,然后他的神学也都非常好,没说他在巴黎的时候,别人都是去参加艺术家的绘画聚会,他却要去听司布真讲道,他主要确实是精神疾病,那个时候诊断是癫痫,但是我们现在的话应该叫双向情感障碍,而且还是挺严重的那种。他确实是病了,现在我们这样应该去看医生,然后吃药,所以是他让大家更加重视精神的健康。所以梵高不是思想有问题,他确实就是病了,所以其实我觉得梵高它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法国的第一次梵高的大展是一九四几年举行了,他的发展名字就叫社会杀死了一个人,就是说其实梵高身上体现了很多社会的问题,他肯定是一个很敏感的人,肯定是一个个性的人,肯定是一个很暴躁的人,这是没问题的,他这性格是这样的。但是那种我们说眼睛里不能揉沙子,所以社会很多的问题都压在他的身上,他都会压力里边翻腾,包括他的家庭,他虽然是一个新教家庭,他的爸他父亲是个牧师,但是其实他的家庭整个的就是说他的梵高家庭在荷兰其实是挺有影响力的,或者说是都上几代都出了大资本家的那种家庭,所以他的妈妈实际上是有点那种资产阶级小姐的作风,所以他是希望孩子们都在事业上要非常的成功,而且是要让孩子们出去都要体体面面的,我们牧师的一家人走在小镇的街上,每天都得穿得体体面面在上面逛,在街上逛一圈得让人看见牧师一家人是这样,所以你一听就知道他是一个旧信仰和旧的传统的一种,但是梵高从小他就喜欢钻到家后院的那种大草丛里野地里,然后从小就喜欢看书,自己思考,从小就见到人就别别扭扭的,而且从小喜欢扎进工人堆里,跟那些工人的孩子一起玩,他妈妈就特别不喜欢他,这样就觉得他特别不像一个中产阶级人应该有的样子。
    所以我继续简单地给大家描述了一点,梵高小的时候有很多问题,包括他爸爸妈妈为了他的工作操碎了心,你得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你叔叔就是最好的画商,你看你怎么不能像你弟弟一样,他承受了很多这样子社会家庭的那种压力,他精神比较敏感又脆弱,然后他确实才很有才华,所以就是说就像巴黎给他办的个展,他说的是社会怎样杀死了一个人,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说这是社会的一个问题,但是梵高确实是群体的一个悲剧。它也提醒我们要注重我们注意我们身边那些尤其是好多搞艺术的人,其实我们是应该注意到他们的内心,他们的表达和我们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我们不能用常规标准去考量他们。2006年的时候是一个美国的传记作家做了重新调查,那本传记很大不同,我建议大家看一看,因为我觉得他对整个当时社会风貌的一个描写,对他的家庭的描写都很到位,而且不会像以前的传记似的那么一味地抹黑,好像说梵高的爸爸妈妈一定要描述成那种封建家长,而是他其实还是很立体的,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本传记得到了一个新的研究,就是梵高不算是自杀,他应该是被当地的顽劣青年殴打,当然他确实也是失去了生存的一个意愿了,他就觉得我自己活成这样算了,我本来也想死你打我一枪,所以警察进来问我的时候,我就说我就想自杀,所以这个是重要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我们新教徒不能接受梵高是自杀的,他怎么能是自杀,一个自杀的人怎么得救?但是新的研究就是说他很有可能不是自杀,他是被杀,而自己就觉得活着是太拖累太痛苦了,就这样,不要再拉一个人下水的那种感觉。
亲爱的天父我们向您献上赞美和感恩,感谢您带领我们,这段时间我们分享内容非常得多,但是主啊,相信弟兄姊妹在心中都有不同的感动和得到。祈求您让我们保守在心里能够反复思考,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信仰,我们如果有做艺术创作的,有指导艺术创作的,有跟艺术创作相关的,主啊,都带领我们。看到更多以前的人,他们这样子的创作、互动、传承,开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也真的看到您的创造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丰富,是我们怎么测都测不透的,而且您在整个历史中的这种鲜明的隐秘的作为,求主让我们因着自己手中所做的工,因着我们所在的群体,开启我们的圣灵,让我们能够有更深的对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认识。我们知道只有您能够带领我们回到天父的家里,主啊我们也特别为我们中间的所有的艺术创作的弟兄姊妹来祷告,他们可能不在这里,但是您知道他们,我们真的在这个时代里特别需要新的创作者。就像莫里斯德尼像米勒那样,他们不只影响自己的那一代人,他们也影响后代很多代的人,让我们看到无论在什么群体里,您都一直在做功。让我们看到基督的国度真的是覆盖整个的天上地下,一切的都在我们主基督的国度里,主啊,就让我们的心被您打开,让我们的灵里的眼睛被您打开。我们也感谢您保守弟兄姊妹今晚的休息,祝福我们手里所做的工。也特别地把圣山研讨会交托在您的手中,感谢您让我们有这样奇妙的关系,求您继续祝福研讨会,也赐下更多好的讲座。我们向您献上感恩和赞美,奉耶稣基督的名祈求,阿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争春、王少波等:谁带我们归回永恒——从德拉克洛瓦到梵高(圣山研讨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