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75诞辰之祈(四则)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0 align=center bgColor=#fdfdfb border=0><TBODY>
<TR>
<TD align=middle><FONT face="Helvetica, Arial,sans-serif" 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SIZE: 14pt; LINE-HEIGHT: 25px"><B>林昭75诞辰之祈(四则)</B> </SPAN></FONT><BR><BR>祭园守园人 </SPAN></FONT></TD></TR>
<TR>
<TD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25px; LETTER-SPACING: normal">
<CENTER><B>一〇七、对语天灵 :凝固被记忆的美 </CENTER></B><BR><BR>
<TABLE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gColor=#ccddee>
<TBODY>
<TR>
<TD><A href="https://66.41.113.34/dm/uGGc/JJJ.bOFReIRpUvan.ARG/qngn/rqvgbef/linzhao000a.htm"><IMG src="https://66.41.113.34/dm/uggc/bofreirpuvan.arg/qngn/rqvgbef/vzt/497d291f4415e3650a2eb.jpg" border=0></A></TD></TD>
<TR>
<TD>欢迎访问林昭纪念馆</TD></TD></TR></TBODY></TABLE>今天是您的生日,林昭。 <BR><BR>——此刻,会有一束红色的康乃馨出现在灵岩哭墙麽?<BR><BR>在天国看见舅舅了吧,圣姐?——“那灵岩高处的悲风白发?那寂寞京华的晨昏断想?”<BR><BR>许觉民老人向您走来走的时候,是冬天。我正茫然无知地准备着您的上一个诞辰之祈。老人家从协和医院到东郊火葬场,据说只是一天;而那残烛之年、那老迈之身——舅舅一次次为您的奔波劳瘁:编印、刻墓、移骨、主祭......那至少是整整25年!<BR><BR>祭日才过周年的86岁的舅舅啊,今天,您的甥女也75冥寿了!<BR><BR>多少次凝视着白发苍苍的许先生,在飘摇与淡泊之间,恒久与倏忽之间,凝视着那本《追寻林昭》——那被铅字铸自灵魂又熔铸魂灵的永恒血史,凝视那刻进石上的“自由”,凝视那终于葬入骨灰的空冢……<BR><BR>我知道:这一切,都与您的舅舅有关。<BR><BR>我更深知:<BR><BR>许先生想让中国记住您——林昭。<BR><BR>——却不是为了您,不是为了一个家族的牺牲与荣辱,而是为了你的、他的——我们的中国!<BR><BR>可敬的老人家姗姗出现在我的追思文字中,已经是春天了。是啊,多么遗憾的春天!同在北京,曾多么希望能与您舅舅见上一面,“从容商谈一次,为了那座万分珍贵却十分寒伧的灵岩之墓,为了那座狭仄得无法展开五湖四海肩踵的哭墙!”<BR><BR>——为了凝固的记忆,在形式上也拥具被记忆的高贵!<BR><BR>——为了记忆凝固的美,和美的凝固!<BR><BR>——是的,为了记忆!<BR><BR>
<CENTER><B>一〇八、 为记忆的呼唤 </CENTER></B><BR><BR>修整墓地授权这种事,除了这位老人,在您的亲人中还能与谁相洽呢?您的妹妹遥在美国,从不为您露面的弟弟彭恩华去世三年了……<BR><BR>与此相连,还有一个肖像授权的问题,文革四十年第一展——徐唯辛历史众生相1966-1976画展结束的那天下午,嘉德在线召集的座谈之余,我惊喜地发现:思想的80后不但也在遗憾着您、李九莲、王容芬等这次画展的缺位,也在关注着您的灵岩之墓是否能得以修葺!<BR><BR>画展会延伸。良知的画家之所以誓志为此倾力毕生,因为对于一个拒绝放弃价值追寻的民族,苦难记忆必须延伸!<BR><BR>可接下来,就又是为两种授权的忧虑了。<BR><BR>按老鬼昨天转来《冰火八一八:宋彬彬与王容芬》中王容芬的说法,我这鲁迅.林昭系列,在美国是能被推荐读到的——当然,为了记忆!<BR><BR>那么,圣姐,我能不能指望:<BR><BR>与您这诞辰对语,在继续的推荐中会变成对彭令范的呼唤!<BR><BR>守护记忆如此艰难,所以也曾寄望于您的一位同学。在燕南——天益,他一篇篇地注视过、鞭策过我这鲁迅.林昭系列,从视角、内容、序列组合甚至到每一篇的标题。圣姐啊,是您的这位同学的倾心与精心,如同您自甘淡泊的舅舅与大洋来去的妹妹的眷心与深心一样,让我见识了您们那一代最动人之处!<BR><BR>也让我更明白了哈维尔说的:<BR><BR>人民和极权之间的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BR><BR>
<CENTER><B>一〇九、在记忆与遗忘的深处,您是谁?</CENTER></B><BR><BR>可是,2007年,您的这位同学也消失了,连同他在《历史我记录》中倾心搜集、精心编纂已达近四百余篇的林昭资料集,一道消失了!——那几乎是网上林昭我所见之最大最全!<BR><BR>同时消逝的,除了寄托于《历史我记录》网我的四烈女精神祭园,胡迪的林昭纪念文辑,至少还有三个容量可观的林昭纪念文字网!<BR><BR>五月——您的第39个祭日之前,终于读到了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殉道者林昭》。这是钱先生五年前面对您“血写的文字”——您致《人民日报》编辑部那封备受世人关注的信的终于展开,是殉道者的您之所以为殉道者全方位的深入:您的思想、道路、人格精神及其时代意义……<BR><BR>是的,在红楼与提篮桥之间仔细触摸您圣洁而苦难的巾帼,把仰望化作沉思,既是痛苦又是幸运,也在记忆中国最寂寞的时候,更认清了:<BR><BR>钱理群是谁?<BR><BR>七月、八月,一次次近春园看见孔子、也看见吴晗,在未名湖畔、红楼群中瞻仰蔡元培、李大钊、塞万提斯、也拜读冯友兰所撰南迁纪念碑文。我甚至把清华河南的三.一八断碑,与北大校史馆东的三.一八碑群,一一都摄入数码。<BR><BR>可是,我却还是无法写完《我是林昭——您是谁?》<BR><BR>我甚至无法在七月出版的《陆平纪念文集》找到您——林昭的影子,无法找到“五.一九”明确的位置——虽然陆平是十月到校的,无法听见半个世纪前您的悲怆呼号的历史回音!未名湖似乎永远是未名湖!<BR><BR>是的,我曾看清过韦君宜。我却看不清陆平是谁?就像刘冰上书毛泽东的一切对我都清清楚楚了,可在记忆与遗忘的最深处,刘冰依然模糊着。<BR><BR>看着年青的山鹰社员们攀岩在高处,心里是问:“他们会记得您吗,圣姐?”甚至一.二九领袖、饱经文革沧桑的陆平,至死都是“忠诚”淹没于人性的叩问啊,80后又能有多少人悄悄回答过:<BR><BR>“我是林昭——您是谁?”<BR><BR>——在记忆与遗忘的深处,您是谁?<BR><BR>
<CENTER><B>一一〇、2007:碰撞在记忆的深处 </CENTER></B><BR><BR>在记忆的深处,最是未来的价值中国,最是未来中国的价值。<BR><BR>这就是您寄语也寄望张元勋的深心所在吧:“相信历史总会有一天人们会说到今天的苦难。希望你把今天的苦难告诉给未来的人们。”<BR><BR>所以,从陆平到刘冰,都很难走出韦君宜走出的模糊。谢韬今年更浮现出那一代人在碰撞着。<BR><BR>所以九月九日,北师大女附中校庆展牌上的宋彬彬,对于我特别的清晰,就像展牌上的红袖章、红卫兵、红司令作为历史符号的意义,那样无比的清晰。世纪在其中清晰着它的嗜血。权势在其中清晰着它的峥嵘。社会在其中清晰着它的麻木。《宋彬彬:穿越世纪的八一八风采》,清晰着我的愤慨。《冰火八一八:宋彬彬与王容芬》,清晰着王容芬们的追寻——记忆着您、大声呼唤着您的名字的一代人的追寻。<BR><BR>所以东郊秋天的送别,不仅仅是“遵宪何期?休向长天问孤月;信义谁懿?又为中国哭斯人!”对于涂抹历史的国度,对于集体失忆的时代,拥紧良知就是拥紧记忆、拥紧价值,就是凝聚、砥砺与再出发!<BR><BR>所以徐唯辛历史众生相1966—1967,画展着一个记忆中国与主流的苍白;而在湖北,在北京,林彪百年纪念正折射着另一个记忆中国与权势的尴尬。<BR><BR>所以读着《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想着余虹教授在世纪城属于的另一个世纪初告别生命的方式,怎能不想到在同一人文殿堂的您——林昭,对那种陌生的爱,几乎半个世纪前就如此熟悉?怎能不敬佩因为“熟悉”与追寻一种大悲悯的信仰,碧血青衫女儿身的你窃火的圣洁、勇敢与执着?<BR><BR>即使同一种爱,同样的生命尊严,您的血性与决绝更大写着价值中国,林昭!<BR><BR>终于没有去您浩歌《海燕之歌》的地方赴余虹的追思会,是因为纪念姐姐诞辰的文字,显然比出席半官方的所谓追思更有意义得多。<BR><BR>何况这样的2007,已近岁末:良知与记忆在窒息中挣扎的2007,记忆中国与遗忘中国在价值深处激烈碰撞的2007。<BR><BR>“相信历史总会有一天人们会说到今天的苦难。希望你把今天的苦难告诉给未来的人们。”<BR><BR>——我们就在这样的2007纪念您——林昭的75周年诞辰。<BR><BR>但愿彭令范会读到这天人对语,并理解成一种呼唤——<BR><BR>为了记忆;<BR><BR>更为了记忆深处的价值中国。<BR><BR>2007/12/15于北京<BR><BR>── 原载 作者博客<BR>Monday, December 17, 2007<BR></TD></TR></TBODY></TABL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