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发表于 2020-6-14 17:25:45

羽戈:儒教士与游击队员

<STRONG>羽戈:儒教士与游击队员</STRONG>
<DIV style="MARGIN-TOP: 10px; FONT-SIZE: 12pt; MIN-HEIGHT: 200px;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normal; WORD-WRAP: break-word">
<P>转自<A href="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13368/"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ff>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513368/</FONT></A></P>
<P>2008-1-18 9:54:13 · 来源: 新京报 <BR>      ■ 学术 <BR>     <BR>     <BR>      《儒教与民族国家》  作者:刘小枫  版本:华夏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定价:29.00元 <BR>     <BR>     <BR>     <BR>      从书名即可知《儒教与民族国家》的主题是什么,让人想不通的是,此书居然收录了一篇题为“游击队员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的演讲稿,而且所置身的位次颇为关键:此书凡五文,此文正好居中,承上而启下,前两文(考辨纬书和革命精神源流)谈古,后两文(《王制》笺注是从康有为和皮锡瑞说起,另一文则直接拿现代电视剧《暗算》做文章)论今,中间这一篇的论题却是一个外国人的政治思想,尽管最后回到了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与民族国家的建设,但整篇文稿几乎找不到“儒教”这个词眼。作者这般苦心安排,难道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BR>     <BR>      先来看文章。此文的评述对象是卡尔·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政治的概念”附识》。这是施氏晚年的作品,所受到的关注远不如其所附之主文《政治的概念》。不过,正基于这个“附识”,让人们不敢对此文掉以轻心,误以为这只是过时的战争史研究。实质上,施米特走的是政治法学的路子,刘小枫先生对其的诠释十分精辟:现代战争催生了游击队理论,现代正规军的普世性和技术理性催生了游击队的乡土性,而且游击队员还具备某种“哲学素养”(信念)和政治品质,这是他们区别于土匪的地方———依此二点特质,游击队现象就非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关乎现代性的严肃的政治问题,游击队员代表着某个类型的现代政治人:他们反现代,却置身现代的洪流之中,逐渐被现代性所同化…… <BR>     <BR>      按照这种理论,游击队的队伍扩大了,不仅是那些挥舞大刀长矛潜行于山林的战士,还包括某些知识分子。施米特甚至说,游击队员首先就是些文人,卢梭是欧洲思想史上的第一个游击队员……有卢梭做镜鉴,近现代儒教士就很容易走进我们的视野。儒教的乡土性不容置疑,近代中国最先反对西方现代性入侵的就是儒教士,乃至认识到抵抗无用,仍然坚持“中体西用”,“体”必须是本土的,失去了这个本土的“体”,政治品质就得不到保障。当然,儒教士亦有普世性的一面,所谓“天下大同”,尽管从来没有实现过,但仍具备提升性的效力。施米特所引述的毛泽东的诗词“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接通的某个古老的中国思想线索”,大抵出自于此。而作为游击队理论集大成者的毛泽东,按刘小枫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左派儒教士。 <BR>     <BR>      即便将儒教士与游击队员牵上了红线,有什么意思?窃以为最大的意思,就是可以从政治法学的角度观照中国儒学在现代的困境和出路。这与蒋庆先生的“政治儒学”可不同,毋宁说,他是站在圈内的,我们站到了圈外。(所以刘小枫会对蒋子说:“我理解你,你不理解我。”)这一换位,问题意识就变了,譬如说,儒教士拿什么捍卫传统?拿什么应对现代性坚船利炮的冲击?反观历史,他们使用的武器,居然都来自其敌人。这大概导致了“反现代的现代政治人”之诞生。而这种吊诡的同化伊于胡底呢?若完全被同化,失去了传统特质(乡土性)的儒教士的灵魂落脚何地,会不会成为游荡于荒野的孤魂野鬼?儒学内涵的普世主义能否派上用场?换言之,游击队有无可能转化为正规军,开启新一轮的文化-政治战争? <BR>     <BR>      还值得关心的是儒教士的哲学素养和政治品质如何锻炼和传承。施米特提到一点,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入侵西班牙,西班牙国内有教养的贵族、僧侣和市民阶层很大程度上亲法,德国亦然,德国的“大儒”歌德还亲自赋诗讴歌拿破仑,德国知识界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究竟属于哪一方。这样的情况,在中国有没有重现?刚开眼看世界的传统儒生,不也曾无比迷惘吗?游击队员政治品质之维系的要点,就在于划分敌友,甚至要分清“实际的敌人”和“绝对的敌人”。近代的儒教士分不清敌友,遂开始窝内斗,从内部崩乱。 <BR>     <BR>      说了半天,“儒教士”这个称谓可能还存在问题:儒家有没有“教”,何以为“教”?与此相关的争论可谓浩荡,不过多半陷入了鸡同鸭讲。其实这个问题并无一个固定答案,选择不同,只因为你们没有站在同一语境。即使都承认儒教的存在,刘小枫的“儒教士”与蒋庆的“儒教士”依然有差异。立足于游击队理论,刘氏的儒教士祈望化解古今之争的难题,但致力于“重建中国儒教”的蒋子,会甘于游击队员的身份吗? <BR>     <BR>      □书评人 羽戈 </P></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羽戈:儒教士与游击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