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守望祷告到百年复兴
从守望祷告到百年复兴<!--TITEND--><P><SPAN class=big>作者:</SPAN><!--AUTHBEGIN-->吴华<!--AUTHEND--> | <SPAN class=big>出处:</SPAN><!--ORIBEGIN-->生命季刊<!--ORIEND--> </P><!--TXTBEGIN-->
<DIV id=txt>
<P>“复兴”这个词在基督徒心目中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提到复兴,人们常常会想到约翰·卫斯理、乔治·怀特斐、约拿单·爱德华斯和查尔士·芬尼等名字,想到和这些名字相连的那此伏彼起、波澜壮阔的属灵大觉醒。复兴的浪潮在一个地方兴起后迅速漫延到广大地区。一时之间人们从灵性的昏睡状态中惊醒,深切地在神面前悔罪;而神的同在一下子变得那样真实,人们仿佛都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约翰福音1:51)。他们一反过去不冷不热的光景,对神的追求又给挑旺起来。</P>
<P>复兴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信徒的灵命,也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大批大批的人涌进教会,归向神。有些地方是整个整个城镇地归主,甚至包括那些强盗、恶棍等社会渣滓。复兴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时间之长,令人瞠目。旁观者大惑不解,而亲身经历过的人无不认定这是圣灵在作那奇妙的工作。</P>
<P>那么,到底什么是复兴?按照芬尼的定义:“复兴是教会从她倒退的光景中重新恢复到神的教会的地位”,使她“重新归顺于神”。①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教会很多时候就象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常常背离神,偏行己路。有的象启示录中的以弗所教会,离弃了“起初的爱”;有的象别迦摩和推雅推喇教会,让巴兰和耶洗别的教训站住了脚;有的象老底嘉教会,“不冷不热,贫穷瞎眼”;有的甚至象撒狄教会,“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感谢神,也有的象士每拿教会,被主击打、锤炼;或象非拉铁非教会,一直行在主的光中,成为他所爱的。因此,在历史上,复兴不是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每到外界环境黑暗到了一个地步,教会的光景黯淡到了一个地步,神就会兴起一班人,掀起复兴。而每次复兴又使多少神的儿女重新回到神的光、神的爱中。这就是为什么复兴是每个爱主、爱教会的弟兄姊妹的共同心愿。</P>
<P>然而复兴是怎么兴起的?我们又能作什么来迎接它的到来?回顾一下历史,对我们会有许多启发。在教会历史上特别瞩目的是十八、十九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复兴和美国的两次“灵命大觉醒”。然而读历史的人不能不注意到它们的前奏——发生在东欧的“摩拉维亚大复兴”——对它们的影响。我们现在就对这一段历史稍作回顾。</P>
<P>摩拉维亚是现今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摩拉维亚大复兴其实不是发生在摩拉维亚而是在现今东德的萨克森地区。其代表人物是亲岑多夫(Count 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②</P>
<P>亲岑多夫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在外界条件上他很象马太福音19章里的那个富有的少年人。他不但富有,而且出身于贵族,有奥地利伯爵头衔。然而不同于那个少年人的是,当主耶稣呼召的时候,他不是“忧忧愁愁地走了”,而是“撇下所有的”跟从主。亲岑多夫从小就爱主。当他还只有四岁的时候,就写信给主,从高塔的窗上投出去。因为他想那里比较靠近天,主容易收到。年幼时他就向周围的人传福音,办祷告班,并和主每天有长时间的亲密交通。有一次查理十二世的军队打进庄园。当士兵推开他的房门,看到一个小孩这样旁若无人,完全沉浸在和主的交通中,惊讶得目瞪口呆。</P>
<P>然而,亲岑多夫被主完全得着是在他二十岁左右的一次学业旅行中。这次旅行是学校课业的一部分。他到了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在一个画廊里看到了一幅画,是我们的主被钉在十字架上。画上写着∶“为你我作这些,为我你作什么?”③这几个字深深地打动他,圣灵在他身上大大地动工。他完全忘掉了时间,忘掉了周围的一切。直到晚年,当年的这一幕仍然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说,从那时起,“我就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他,只有他。”</P>
<P>后来,在圣灵的引导下,他用继承的遗产在萨克森地区买了一片土地。要把它建成“神的园子”。神也真是大大地使用这块地。当时的欧洲仍在改教运动的风浪中动荡着,到处都有受逼迫的基督徒。亲岑多夫就在这块土地上收留他们。给这地起名叫赫仁护特(Herrnhut),就是“主的守望”的意思,通称“守望村”。很快,这里就搬进了几百家人。然而,要把这块地建成“神的园子”却极不容易。住在这里的有路德派、加尔文派、重浸派、华度派等各分支。人人都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彼此争斗,把这块土地变成了战场。小小的守望村,竟成了基督教世界的缩影。要让他们合一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弟兄相爱了。</P>
<P>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几乎无望的环境中,圣灵作了不可思议的工。他通过亲岑多夫和一班弟兄,一家一家地作工作。用神所赐给的最大的忍耐和爱心来辅导、牧养他们。终于让大家明白了弟兄相爱、在圣灵里合一是多么重要。圣灵的工作是那样地强烈,人们痛哭悔罪,看到自己是那样的不顺服,那样的顽梗悖逆。到了一个时候,条件成熟了,他们就立定了著名的“守望公约”,在神面前一个一个地表明心迹。公约的最后一条这样说,“如果我们受逼迫,每个人都要觉得这是最宝贵也是最有益的功课。爱那些逼迫我们的,尊敬那些苦待我们的,欢欢喜喜地接受所有临到我们的事情。”</P>
<P>当他们这样立定心志跟随主的时候,圣灵就大大地浇灌下来。奇妙的大复兴临到了,人人献上自己,甘心作主仆人。从此,教会展现一番新气象。整整一个夏天,他们的生活真是在地若天。他们后来回忆说,1727年的夏天真是一个“金色的夏天”。守望村终于成了“神的园子”。历史学家告诉我们,那里是真正可以被称之为弟兄相爱的地方。1738年当约翰.卫斯理访问守望村时,感叹说这真是一块“幸福的土地”。他说∶“我真巴不得一辈子住在这里,什么时候这样的基督徒光景能够覆盖全地,如同大水充满海洋?”</P>
<P>这就是摩拉维亚大复兴的开始。当一班真正合一的弟兄姊妹把自己无保留地完全献给神的时候,圣灵借着他们所成就的,是令任何人惊讶的。从那时起他们大批大批出去传福音。在短短二十年间送出去的宣教士,超过了基督教会在过去两百年所送出的宣教士的总和。他们有的向美国的印地安人传福音长达六十年,有的为了向黑奴传福音,宁愿自己被关押,甚至被卖为奴。三十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及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人们说,摩拉维亚的每一位宣教士,如同一粒落在地里的麦子,以死来回应神的爱,所到之处都结出许多的子粒来;也象是一支火把,照亮人心的黑暗,使人渴慕神,吸引人归向主。</P>
<P>他们的火把也照亮了约翰.卫斯理。当卫斯理还是圣公会的传道人,第一次到美国向印第安人传福音时,就遇到摩拉维亚的弟兄们。两年后他因着没有果效,沮丧地回英国时,又在船上遇到摩拉维亚的弟兄。当船在航行途中遇见大风浪、形将沉没时,船上乘客惊恐呼叫,场面十分混乱。包括卫斯理自己也心怀恐惧。但他看见这些弟兄们处之泰然,依然唱着诗歌,没有丝毫惧怕。他们对神的信心使他深受感动,也使他深深地自省,意识到自己信心里的缺陷。这是卫斯理一生的转折点。以致于他后来能被主大用,和乔治.怀特斐一同兴起英国的大复兴。</P>
<P>然而,摩拉维亚的弟兄们带给教会的最大贡献,却是他们的祷告。还是在1727年那个“金色的夏天”,就有24对弟兄姊妹站出来,要24小时不停地向神祷告,为了教会的复兴,为了福音能传到地极。后来人数增加到70多位,分班不间断地祷告。这就是著名的“守望祷告”的开始,也就是以赛亚书62章6节所说的∶“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设立守望的,他们昼夜必不静默。”他们的祷告持续了不止一天,不止一个星期,不止一个月,而是整整一百年!这是多么不平凡的一百年啊!神实在垂听了他儿女们的祷告。从他们开始,兴起了1727年摩拉维亚的大复兴、1734年从美国的缅因到佐治亚的第一次“灵命大觉醒”,1739年英国的大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横扫美国西部的第二次“灵命大觉醒”。从那时到现在的二百多年里,复兴的浪潮一浪接一浪,从未停止过。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神都得着一班人,象司布真、慕迪、托雷、戴德生、慕勒、宋尚节等,实在数不胜数。无论在何等黑暗的环境里,神都能够兴起复兴的浪潮,彰显出他的大能。</P>
<P>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因着一批人完全地把自己摆上,甘愿献上一切;因着他们持定弟兄相爱的旗帜,追求在圣灵里的合一;也因着他们同心合一恒切的祷告,复兴就兴起来,神的国就降临下来。这,也许就是复兴的条件。</P>
<P>“耶路撒冷啊,我在你城上设立守望的,他们昼夜必不静默。呼吁耶和华的,你们不要歇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以赛亚书62:6-7)</P>
<H3>注释</H3>
<P>① Charles Finney, Lectures on Revival: What is a Revival?</P>
<P>② 有关亲岑多夫和摩拉维亚复兴的史料均取之于 J. E. Hutton 所著之"History of the Moravian Church"和陈希曾的讲道“弟兄相爱”</P>
<P>③ 原文:Hoc feci pro te; Quid facis pro me?</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