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前天 12:51

chatgpt deep research:博纳文图拉神学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的启发



一、博纳文图拉的神学思想1. 三一论:永恒的关系与神圣沟通性奥古斯丁传统的承继与深化:博纳文图拉在三一论上承继了奥古斯丁“心灵三一”模型,又融汇了理查德∙圣维克多的“爱之三一”思想,以创造性的综合阐释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奥古斯丁以心灵类比(记忆-智力-意志)解释三一,强调上帝本体的单一性与三个位格的共永恒共本质;博纳文图拉在此基础上引入狄奥尼修斯的思想,主张“至高之善具有自我外化的特性(bonum est diffusivum sui)”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换言之,上帝作为最完美的善,必然向内孕育同一本质的圣子,并由圣父和圣子间共发圣爱为圣灵,以最圆满的方式将自身圆满地沟通出去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这种“善的自我沟通性”(神圣沟通性)的思想,赋予博纳文图拉的三一论以深刻的本体论基础:上帝内在地倾注自身,从而既保持一体的简单性,又在内里产生永恒的关系多样性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永恒的“两种出发”与圣父的源头性:博纳文图拉明确指出,在上帝本体内部存在两种“完美的永恒发出”(emanationes),即“本性之发出”和“意志之发出”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第一种为圣父“依照本性”生出圣子(圣子的产生称为圣父的“自然产出”),第二种为圣父和圣子“依照意志(或出于爱)”共同呼出圣灵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这两种发出均为完美而不造成本质分裂的内在行动。由此,上帝内有三个位格:两位由发出所“产生”的位格(圣子与圣灵),以及一位“无所从出的”本原位格——圣父(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博纳文图拉特别强调圣父作为**“首位”(primitas)和万有本原的独特地位:圣父在本体内是不由他者所生的泉源,一切位格关系皆由圣父而始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圣父因其至善本性而具备“丰饶性”,必然慷慨地倾注出一位与自己同一本质的圣子,以及由父子相爱而出的圣灵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因此,父作为“泉源与终极”(fons et origo),在三一内部拥有首要性,乃是圣子与圣灵两重永恒发出的根源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这种强调圣父之“源头性”的思路,是对奥古斯丁传统的重要发展:奥古斯丁虽然承认父为圣子的来源,但博纳文图拉进一步结合“至善自我传播”的观念,赋予父作为“丰泉本原”**更突出的地位,以解释圣父如何在爱中自由地生发子与灵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位格关系与“神圣沟通性”:在博纳文图拉看来,三一内部的位格关系可以视为上帝内在自我沟通的结果:圣父将全然的神性本质沟通给圣子,圣父与圣子又将爱完全地沟通为圣灵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他赞同奥古斯丁的心灵心理学类比,认为人灵魂中的“心智-观念-爱”之关系可作为镜像,帮助我们默观圣父-圣子-圣灵的奥秘 (S) (S)。例如,人由记忆生出内在的概念之“子”(当记忆中的形象印入智力即产生verbum);记忆与智力携手又在意志中激发爱,从而有爱作为两者的结合 (S) (S)。记忆、智力、意志三者在人灵魂中共存共永(同属灵魂本质),互相贯通 (S)。类似地,圣父孕育出其自身的观念之圣子,圣父与圣子共发出两者互爱的纽带圣灵:三个位格同为一个简单神性的永恒自我表达 (S) (S)。因此,上帝的本体被理解为“自我沟通的爱”:圣父由于善的属性而倾注自身、产生子和灵,但此倾注完全是内在的,本质不损的,使上帝在给予中仍保持唯一性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博纳文图拉综合了奥古斯丁以心灵结构证明三一(上帝作为灵有记忆-智力-意志三能力,故必有圣子与圣灵)和理查德以爱证明三一(至善之爱要求在上帝中有爱者、受爱者并分享的爱)两种逻辑,并以狄奥尼修斯之“善的外溢”统摄之,形成其独特的关系三一论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他既避免偏离拉丁教会传统(坚持圣子由圣父生、圣灵由父子出),又赋予三一论更丰富的内涵:上帝内在的爱和良善使祂不是孤寂的实体,而是永恒的爱之交流。这种神圣沟通性的视角不仅解释了上帝为何必须是三位一体,也成为他理解万物创造与救赎的基础:内在爱的交流(ad intra)必将外溢为向受造界的自我沟通(ad extra),由此引向出有入无的宇宙过程。下文我们将看到,这一思想让博纳文图拉的基督论与创世论、救赎论有机相连。对比:奥古斯丁 vs. 博纳文图拉的三一模型
奥古斯丁心理模型:以“心灵三元”(记忆-智力-意志)类比三一,上帝本体如同人的心灵,因自知而生出道(圣子),因自爱而发出灵 (S) (S)。重在上帝内在本质的统一性。
博纳文图拉关系模型:在心理类比外,引入“爱与善”概念:至高之善上帝内有自我传播的必然,圣父作为fontalis本原,按本性生子、按自由意志与子共发灵 (Bonaventure (1221-1274) on the Trinity | Theologia est doctrina Deo vivendi per Christum - Theology is the doctrine of living unto God through Christ)。重在上帝内在关系的丰盈,强调圣父-圣子-圣灵彼此内涵(circumincessio)又各具位格特性(圣父无来源、圣子为受生、圣灵为受发)。这种综合模型既保持三一的本体一,又彰显爱之多。博纳文图拉因此被誉为“伟大的综合者”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2. 基督论:道成肉身的中保与十字架神学道成肉身与“中介”角色:博纳文图拉的神学体系以高度的基督中心论著称。他主张圣子(圣道)不仅在创造与救恩秩序中居于中心地位,甚至在三一内部也可视为中介与匝轴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按照他的视域,圣道是圣父所生的**“观念/智慧”**(即圣父自我认识的彰显),也是万物被造的范型和依据;在上帝与受造界之间,圣道充当了桥梁和中保,一切受造通过道而由父受造(exitus),又因道成肉身和救赎之功而归回父(reditus)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因此,基督既是造物的模范因,也是万有复归的中介。为了表达这一普遍中保地位,博纳文图拉称圣子为“三位一体的中间位格(media persona)”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圣子在三一中出于圣父而次于圣父,又与圣父共同产生圣灵,好比“夹在中间”的位格;同时在对外工作上,圣子位于受造界与圣父之间,先经由圣子万有始成,又借着圣子万有归一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这样的神学结构,与他所吸收的新柏拉图主义“流出-回归”模型相一致:圣子正是那个从本原流出万有之“通路”,也是万物流返本原之“归路”。《神圣智慧的奥秘》讲义与基督奥迹:在博纳文图拉后期的一系列讲授(如1267年开始的《六日谈》圣经神学讲论)中,他系统阐述了圣道降生、人类得救和十字架功劳的奥秘。这些被后人称为关于“神圣智慧”(即基督)的神学奥秘的论述,体现出博纳文图拉对基督论的全面理解。在这些论述中,他首先探讨了道成肉身的必要性与合宜性:虽然中世纪神学界(如阿奎那等)多讨论“若无罪人类是否需要道成肉身”,但博纳文图拉更关注道成肉身在救恩计划中的中心意义。他认为圣子降生不仅为救赎人类脱罪,更是为了将受造物提升与上帝合一,使造物与造物主在基督这个中介中得以相遇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博纳文图拉追随奥古斯丁与安瑟姆,认可基督降生乃因人类之堕落需要救赎,但他也强调**“爱的超盈动机”**:即便在无罪的假设下,上帝可能仍会藉道成肉身将最高的爱倾注给受造界。因此在他看来,道成肉身乃上帝爱的极致表达,是创造目的的成全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圣十字架的救赎与神秘:作为方济各会士,博纳文图拉对基督的受难有深刻的神学与灵修体认。他将十字架视为整个基督奥迹的顶峰:基督藉降生取了人性,好让自己能在十字架上代表人类献上完全顺服的爱,从而向父偿还罪债、开启救恩之泉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在他的讲授和著作(如《生命之树》默想录和讲道集中),他阐明了基督十字架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在客观上十字架实现了神人和好的救赎工程;另一方面在主观和灵修上,十字架为信徒指示了通往神秘合一的道路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博纳文图拉常引用圣保罗“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的思想,认为只有经由十字架苦难的洁净与爱的考验,人的灵魂才能治愈并提升,得以回归圣父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他笔下的基督不仅是客观的救赎主,更是灵魂的导师与伴侣——受难的基督作为“被举起的医治之蛇”,吸引万人归向父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特别是在博纳文图拉的神秘神学中(参见下节),被钉的基督成为灵魂默观和效法的中心:只有当人“与基督同死”,背起他的十字架,才得以“与基督同活”,经历复活生命的更新 (S) (S)。他崇敬圣方济各在灵魂深处肖似基督受难(五伤)的经历,视之为合一境界的明证,因而将**“类十字架的爱”看作最高的属灵境界标志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总之,博纳文图拉构建了一套“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密不可分的基督论结构:圣道降生引发了救恩历史,十字架之爱完成了救恩壮举,复活与升天则保证了人性被带入三一团契。这一结构正如他所言,是宇宙和历史的中心与意义之所在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中保基督的普世统摄:博纳文图拉的基督论还具有“宇宙论”色彩。他在《六日谈》等讲论中指出,基督不仅是人类历史的中枢,也是整个宇宙秩序的纲要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在创造之初,上帝即以圣子为原型造万物,因而万有本于圣子、表现圣子之智慧;在末了,上帝又使圣子成为荣耀之主,万有都在基督内重新归一。所以他说:“基督的化身使万物得以回归父。理解道成肉身的目的是博纳文图拉讨论的核心焦点”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这一观点与新柏拉图主义的“一与多”理念暗通:圣子作为上帝之“一”,包含了造物界的一切范型,多样世界因而能从一源出而复归于一体。这种**范型论(原型论)**使他的基督论兼具形上学深度和救世论广度:基督不仅拯救人的灵魂,也赋予整个受造界以意义和方向,是真正的“万有之总纲”。这种宏大的基督中心视野,也为后世神学(例如宇宙基督论思想)提供了灵感。3. 密契灵修思想:灵魂七级旅程与圣爱之神学“心灵向上帝的旅程”:博纳文图拉最著名的灵修著作《心灵的旅程》(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绘制了灵魂亲近上帝的七个阶段,被誉为中世纪思辨神秘主义的经典 ( 波納文圖拉與中世紀的神秘主義 -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他受圣方济各阿西西在拉维纳山上六翼炽天使异象的启发,将六对翅膀象征灵魂上升的六个步骤,第七步则为在上帝内安息的神秘合一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这旅程的安排遵循“由外而内、由下而上”的奥古斯丁途径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前两阶借助感官观察外在世界(“足迹”,或称 vestigia,指一切受造物遗留的造物主印记),在物质宇宙(第一阶)和人之感觉世界(第二阶)发现上帝的踪迹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中两阶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在人理性心灵中探索上帝的形象:第三阶考察自然理性如何显出上帝(透过人理智的真理能力),第四阶考察蒙恩之心如何反映上帝(透过信德之光和恩典重塑的德行)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第五阶进一步超越自我,在理性最高活动中默观上帝的统一本体(以哲学眼光体认“上帝即最高存在”)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第六阶更上一层,在信仰之光中默观上帝的三位一体之善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如此通过六个层级的攀登,灵魂最终达到第七阶:心神被提超越于万有,在神秘黑暗中与上帝合一安息 (S) (S)。博纳文图拉形象地称此终阶为“默观的心神醉超”(excessus mentis mysticus),在此阶段理智停止运作,爱(圣爱的激情)彻底占据灵魂,使人经历不可言喻的与神结合 (S)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三条途径与七重提升:在《心灵的旅程》中,博纳文图拉综合了传统“炼净-照明-合一”三途径(purgativa, illuminativa, unitiva)的灵修模式,将之贯穿于上述七阶。他认为灵魂的上升,既需要道德上的净化(脱离罪污与杂念,这是初阶的重要功夫),又需要心智上的启迪(经由哲理和神学真理的沉思,照亮灵魂眼目,这在中阶体现),最终还需要爱的激发与恩宠才能达到合一(这是末阶的特点)。他的另一部短论《三途径》(De triplici via)更直接地教授炼净、启蒙、合一三阶段的要义,成为许多修士操练灵修的指南。简言之,谦卑认罪和默想十架使人得洁净,默观真理和奥迹使人心被照亮,意志火热地爱慕神使人与神契合不二。博纳文图拉强调,意志的爱高于冷智的知:心若不燃烧,对真理的认识也无法把人带入上帝 (S) (S)。因此,他的灵修神学有强烈的**“圣爱神学”**色彩:爱是灵魂提升的动力,也是终点处与神联合的纽带。圣爱与神秘合一:博纳文图拉被尊为“熙爱博士”(Seraphic Doctor),其灵修思想以炽热的爱为中心。在《旅程》第七章的结尾,他写下了著名的劝勉:“若要知道这些如何成就,当‘询问恩典而非教理,渴慕而非智识,祈祷的呻吟而非阅读的研习,……寻找的乃是黑暗中的新郎(基督)而非明晰的理论,不是光明而是那使人全然火热、以过度的膏抹和最炽烈的情感将人传递到神中的火(即上帝)’” (S) (S)。他指出,这烈火就是上帝自己,其炉在圣城耶路撒冷,由基督在其极炽热的受难中为我们点燃 (S) (S)。因此,“让我们死入这黑暗中吧”,放下一切世虑与情欲,“与被钉的基督一同过渡(transeamus)出这个世界去见父” (S) (S)。只有爱到愿意与基督同死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与主合一的奥秘,因为正如圣经所言:“没有人见了我还能存活”(出33:20)——人的旧生命必须在爱中“死亡”,才能看见上帝的真面容 (S) (S)。这些激情洋溢的语句充分体现了博纳文图拉的神秘神学:十字架上的舍己之爱是迈向神秘合一的唯一道路,爱让理智谦卑静默,使灵魂跃入神圣的黑暗之云,在“不知”的超越中体验“全知”者的临在。博纳文图拉融合了狄奥尼修斯的否定神学(进入“神秘玄云”见上帝)与圣伯纳德等人的熏心之爱观念,认为灵魂登峰造极之境是爱的狂喜,被上帝之爱所“俘获”。理念论与象征默观:博纳文图拉的密契神学也深受柏拉图思想影响,他善用“光”“镜”“影像”等观念说明灵魂如何在万物中追寻上帝的踪迹。例如他认为造物是造物主的“足迹”和“影像”,因此默观自然万物之美善,可以逐步引导人思考其背后的永恒范型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Bonaventur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他汲取了柏拉图理念论经过奥古斯丁改造后的版本——认为上帝圣子内含万有的“永恒范型”(rationes aeternae),创造只是将这些范型印于受造物上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因此受造界处处具有指向上帝的类比或符号。基于这一理念,他在灵修实践中非常强调象征默想:如默想**“上帝是最高的光”时,就联想太阳之光的普照万物;默想“基督是葡萄树”时,就体验树干枝叶一体的生命交流;默想“十字架苦难”时,则通过想象目睹基督受难情景,以激发爱与悔改。这种透过感官表象上升到属灵真理的路径,体现了新柏拉图主义“由可见之美通向无形之美”的思路,也与中世纪的经院象征解释法一脉相承。博纳文图拉自己就强调:自然界的三大领域——物理世界、心灵世界、恩典世界,各有其固有的光辉和规律,它们分别暗示着圣父的权能、圣子的智慧、圣灵的良善 (S) (S)。因而博纳文图拉的神学被形象地称为“光的神学”:上帝之光透过层层介质折射出来,智者的任务是顺着光线逐级向源头攀登。当人追随这上行之光到达顶点时,光本身反倒转为神秘的黑暗,因为此时人超越了一切受造之光,直面那不可知的创造之光源**(超光明的黑暗)。由此进入与上帝爱合而为一的安息境界。这种建立在柏拉图式理念论和象征体系上的灵修方法,使博纳文图拉兼具理性深度与神秘体验,对后世(包括十六世纪的依纳爵灵修等)产生了重要影响。4. 柏拉图哲学的影响:从“一与多”的辩证到理念原型“一”与“多”的形上难题:博纳文图拉所在的十三世纪,经院哲学高度关注柏拉图主义的“一与多”问题。核心是在于:如果承认宇宙万有追溯到一个最高本原“一”,那么这个“一”如何可能产生千差万别的多样世界?每一原因只能产生与己类似的效果,一个简单的一体如何生出繁复的多元?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特别是,造物主上帝与受造物在本质上迥异,上帝至一至简,而受造界万物万象,上帝如何能成为它们的因源?这些问题构成了中世纪形上学的挑战。柏拉图主义提供了**“理念参与”的解决思路:万物之所以多样,是因为它们各自分享(参与)了上帝心中的不同理念;上帝虽一,却含藏一切存在的原型,可以“在一中有多”**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博纳文图拉透过奥古斯丁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将其神学化:在他看来,圣子正是圣父自我表达的一切理念的汇聚,圣父藉由在圣子内含藏万有之模范(即道中的“理式”)而得以创造多样的世界 ( The Cosmic Exemplarism of Bonaventure - Leonard J. Bowman)。因此他特别强调**“万物在创造之前已在上帝观念中”这个理念论原则。这个原则保障了一点:造物的多样性并非对上帝单一性的威胁,因为多样源自上帝一性内部的圆满表达,而非外加于上帝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更具体地,博纳文图拉将这一思想发展为“宇宙范型论”或称“原型因”理论**:上帝按照自身观念(范型)创造万物,因此每一个受造事物都映射了神圣理念的一部分真、善、美;这些散落于万物中的多样真善美,是统一于圣道中的**“一者的多样表达”**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圣道作为**“原型之原型”(exemplar exemplarorum),是一与多奥秘的答案:圣道自身简单一体,但有能力充分表达一切他物**于其内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透过圣道,上帝这唯一本原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宇宙而不失自身统一。博纳文图拉由此解决了一与多的辩证难题,并为万物如何带领人归向上帝建立了理论基础:因为万物有上帝所表达之理型,理智透过万物可追溯到万物之理型所在的圣道,从圣道再归于圣父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新柏拉图主义的流行与转化:博纳文图拉对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的拥抱,也体现在他多处采用“流出-流回”(exitus-reditus)的宇宙图景。这个图景源自新柏拉图主义:宇宙万有从最高的“一”流出,又向着“一”回归。这一模型在基督教框架下被赋予了创造和救赎的意义。博纳文图拉将其付诸实践:圣父作为本原“一”使圣子、圣灵流出(三一之内的exitus),再由三位一体的上帝使受造界万物流出(创造);受造界堕落后,又在基督中回归上帝(救赎的reditus)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在这个过程中,柏拉图哲学的“上升之路”(由物质界上升到神圣实体界)与基督教的救赎之路重合了:人的灵魂需超越物质,进入心灵,再超越心灵,直达上帝。这一进程,如前述在《心灵的旅程》中,被博纳文图拉刻画得丝丝入扣。可以说,他以新柏拉图主义为骨架,辅以基督启示的血肉,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宇宙神学体系:上帝(一)—三一(流出之爱)—宇宙(多)—基督(万有回归的总一)。在此体系中,柏拉图的**“理念”和“参与”概念保证了造物与上帝的内在联系,避免了上帝与世界的割裂;但同时,博纳文图拉也警惕地避免将“流出”理解为自动必要的,而强调上帝自由的创造意志与爱的选择**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这样,他与之后更强调亚里斯多德因果性的多玛斯∙阿奎那有所不同,更接近奥古斯丁的格式塔,即一切存有都奠基于上帝心中的理式与上帝的圣善旨意。理式与光照:奥古斯丁的理念论和神圣“内在光照”学说也深刻影响了博纳文图拉。他在认识论上反对唯理智的自足,认为人的心智之所以能认识真理,是因为有来自上帝的**“真理之光”照耀在理智中。这与柏拉图洞喻(太阳象征真理之光)一脉相承。他提出,七门自由艺术(哲学各学科)都是上帝之光的不同折射:形而上学探究存在之因,对应圣父的权能;逻辑等探究真理之理则,对应圣子的智慧;伦理政治探究至善之秩序,对应圣灵的良善 (S) (S)。如此,世间一切真知最终都指向三一上帝 (S)。人在学习和思考中如果心存谦卑祈求,就能借圣灵之光“由被造之像溯原型” (S) (S)。博纳文图拉因此同时是一位哲学家和神秘神学家:他相信真理既须推理亦需祈祷才能获得**,因为真理的原型在上帝,唯有得神启示之光人才能最终把握。这明显受奥古斯丁的影响,却在经院环境下得到更系统发挥,并为后世如笃信心灵直观的传统所继承。综上,博纳文图拉充分吸收了柏拉图主义(经奥古斯丁与狄奥尼修斯等改造)的思想资源,发展出一个以“三一-基督-创造-回归”为脉络的宏大理论。他把形上学、神学与灵修融为一炉:形上学上一与多的问题在三一和范型论中找到解答,神学上造物与救恩由三一之爱展开和回收,灵修上灵魂循万物之光步步超升抵达合一。这套体系对今天构想跨文化神学仍具启示意义。下面我们将探讨,范亚峰如何从博纳文图拉思想中汲取养分,以建构他的中华神学框架。二、博纳文图拉思想对范亚峰神学建构的启发中国当代学者范亚峰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如“中道基督论”、“两个三一并建”、“圣爱神学”等),试图将东方教父与西方教父传统融汇,并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中发展出本土化的神学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 ...)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有趣的是,其中不少思想与博纳文图拉的神学不谋而合。范亚峰也多次在其论述中引用和讨论博纳文图拉,可见他从中获取了灵感和资源。以下我们分别就几个具体方面分析两者的对接。1. “中道基督论”: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的结构契合范亚峰在《中道基督论初探》等著作中,倡导一种强调“生”“死”“复活”辩证统一的基督论框架,认为**“基督的一生一死(降生与受死)之辩证”是中道基督论的神髓,基督的死而复活则是转变中国文化观的关键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创世论和末世论,对于生死问题常停留在循环或避谈;而耶稣的道成肉身(生)与十字架受难(死)**打破了这种局限,为华夏文明带来了一个“落地麦子死生观”的根本转折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个思想框架与博纳文图拉的基督论有着深刻共鸣。
[*]基督论结构的相似性:博纳文图拉将基督的降生、受死、复活升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道成肉身开启救恩历史,十字架完成救恩牺牲,复活是救恩胜利的宣告和人性提升的保证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范亚峰的“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三段式结构,正与之暗合。他强调基督降生之“生”意义非凡,是上帝进入人类历史,为的是走向“死”(十字架)以完成救赎,然后经由复活解决生死矛盾,实现新生命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与博纳文图拉认为基督作为中保必须经历人间全部历程以使受造之人归升的理念一致:没有降生就无从承担罪债,没有受死就无从救赎,没有复活就无从引新人性进入荣耀。二者都将这三者视为一个救恩统一体,而非孤立事件。
[*]十字架神学与生死观:博纳文图拉的十字架神Mysticism极为浓厚,他主张信徒当“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经受属灵的死,以进入属灵的新生 (S) (S)。范亚峰在文化层面提出“舍己背十架”的生死之道为基督徒人格之根本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他反复强调基督徒要向己死,向主活,把十字架精神内化为生命观,从而具有超越现世的力量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实际上将博纳文图拉等西方灵修传统(圣方济各“以死致生”观等)引入了中国语境。范亚峰举例说,中国文化中“种子落地死去才能结出子粒”的理念(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可以为理解十字架之死孕育复活生命做注脚——正如博纳文图拉在灵修中体会到的:“爱那位在骨肉中死去的基督,就能看见上帝” (S) (S)。因此,两人都将十字架视为生命转折点:博氏强调属灵合一要经十架,范氏强调文化心灵更新亦赖十架。范的“中道基督论”正是要平衡张力:既不忽视道成肉身在文化处境中‘入世’的重要,也不弱化十字架‘出世’的挑战性,最终在复活带来的新创造中解决张力。这种平衡,吸收了博纳文图拉“基督降卑与升高相结合”的思想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
[*]基督中保与中国处境:博纳文图拉视基督为“万有中保”,连接上帝—人类两个层面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范亚峰提出,中国人“以生命求道”可以为新教神学危机提供转机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他认为耶稣基督不仅是神学概念,更是活生生的“生命之道”,能引领中国人找到人生意义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与博氏强调道成肉身使无形之道变成可经历之生命异曲同工。范亚峰的基督论通过借重博纳文图拉的观点,赋予了“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一个中国文化的诠释框架:道成肉身意味着上帝进入人伦历史,以顺服之道成全律法与伦理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十字架意味着在“情理法”的张力中以爱胜过死亡与罪恶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复活则开启“新天新地”的盼望,使旧有生死观更新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博纳文图拉的基督中心史观,在范亚峰笔下变为中西对话的桥梁:借基督之死生解决中国“天人合一”中对死亡规避的缺憾。可以说,范亚峰在中道基督论中成功地汲取了博氏基督论的精神,将之转换为回答中国文化问题的神学语言。
对比:博纳文图拉与范亚峰的基督论焦点
博纳文图拉:基督为万有中心,中保贯通创造-救赎两端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十字架是神秘合一之路,信徒须与基督同死同生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 (S)。基督降生-受死-复活构成一个爱的奥迹整体,彰显上帝自我沟通之善。
范亚峰:基督论的“生-死-复活”辩证是对中国生命哲学的挑战与更新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道成肉身之“生”使上帝进入历史伦理,十字架之“死”解决罪与死亡难题,复活之新生改造文化之生死观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基督被视为连接神道与人道的**“生命之道”**,为中国人“求道”提供了最终答案。2. “两个三一并建”: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的架构范亚峰在其“三一论”思考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框架,即**“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他认为中华神学需要同时建立两种层面的三一观念:其一是心灵层面的三一(类似奥古斯丁的心理三一,即在人内心找到上帝三一的印记);其二是关系层面的三一(类似卡帕多西亚教父和当代关系论,强调父子灵三者的关系互动),也可对应所谓内在三一(上帝在自身内的生命)与经世三一(上帝在历史经营中的彰显)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一思路与博纳文图拉致力融合奥古斯丁和理查德两派三一模型的做法不谋而合。博纳文图拉可以说早已进行了某种“两个三一”结合:他既接纳心理学三一(心灵结构类比),又强调爱之关系三一(良善自扩散的父-子-灵关系)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因此,范亚峰的框架在博氏思想中找到有力的先例和支撑。
[*]奥古斯丁与理查德模型的综合:博纳文图拉正是将奥古斯丁的心智模型(记忆-智力-意志)与理查德∙圣维克多的爱模型(lover-beloved-love共享者)进行了综合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他相信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上帝三一:一个从神之本质与心灵能力,一个从神之道德属性与爱关系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范亚峰所说**“心灵三一”,基本对应奥古斯丁—博纳文图拉脉络的心理类比三一思想,即上帝之三位一体在人的心灵构造中有映像,可作为理解三一的内在路径 (S) (S)。而他所说“关系三一”,则对应博纳文图拉汲取理查德的成果,即强调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爱之关系的模型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因此,博氏神学提供了一个范例**:如何在一者上帝的单一心灵结构与三者上帝的互爱关系之间取得平衡。范亚峰明确提到:“三一论的辩证神学则通过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转化黑格尔辩证法,更新阴阳和谐辩证法”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正是博纳文图拉的思路在当代语境的运用:用双重的三一诠释来化解要么过于抽象(纯粹一体)要么过于多元(三神论倾向)的极端。博氏证明,一个健全的三一论既需要心灵的本体直觉,也需要在爱关系中的揭示。
[*]内在与经济(经世)三一:范亚峰区分了“内在三一”(上帝本体的奥秘)和**“经世三一”(上帝在创造救赎历史中的自我启示),主张两者并建而非偏废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博纳文图拉虽未明显使用此现代术语,但他的神学实际上很好地联结了本体论三一与启示论三一**。一方面,他深入探讨上帝内部圣父之首位、圣子圣灵之双重发出等(如前述,两种永恒发出理论),这是内在三一的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将圣子作为“媒体”贯穿创造与救赎(圣父借圣子造物、万物经圣子归父)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并论及圣灵作为爱把救恩应用于人心(如赠与七恩等),这涉及经济三一的行动。范亚峰强调同时建构这两方面,是为了让中华神学既有形上根基又有历史关怀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博纳文图拉正是在形上(三位如何同一本体)和历史(救恩史三位如何展现)之间取得了贯通:他谈**“圣父-圣子-圣灵”的内在关系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也谈“造物主-圣言-赐生命者”在创世救赎中的外在工行。范亚峰可从博氏思想中汲取营养,来支撑他的见解:上帝的内在关系神学(圣父之丰泉、圣子的表现、圣灵之爱)可以为中华文化中的家庭、社会关系**提供神圣原型;而上帝在历史中的三一启示(父的创造保 providence、子的成全救赎、灵的内住更新)则对接中国“天-地-人”秩序的更新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
[*]辩证法与和谐观的转换:范亚峰提到,黑格尔的正反合辩证法改造了中国传统的阴阳和谐辩证法,而“三一论的辩证神学”可以进一步转换黑格尔和阴阳两种辩证法,生成新的“中道辩证法”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表明他希望借三一论解决中国思想中的二元张力,实现真正有别于冲突论和模糊调和论的“张力中的合一”。博纳文图拉的三一论恰是一种辩证统一的结构:圣父与圣子、圣灵之间既有区分(父不等于子不等于灵),又在爱中完全一体,此所谓**“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这种结构类似阴阳但更悬殊,也类似正反但无对立,而是一种差异中的完全和谐。范亚峰把它引入中华语境,可以对传统的**“三才”(天-地-人)之道作全新诠释(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可借三一的次序与爱关系重新理解,例如可比拟为圣父(天)之权威、圣子(人子)之顺服连通、圣灵(风)之贯通人间的恩情等。这当然需要极大创造性,但博氏“三一关系-心理双模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架**。值得注意的是,范亚峰也特别提及博纳文图拉本人与迈斯特∙艾克哈特作为“精神上升哲学”的实例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他显然意识到,博氏三一论并非枯燥教条,而是与灵修实践相连,可用于回应现代性带来的灵魂破碎难题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博纳文图拉的三一神学不仅启发了范亚峰“三一论”的内容,更印证了他方法上的可行性:通过整合不同维度的三一观念,中华神学可以更充分地阐明上帝,又对接中国人心理和社会的需求。
对比:博纳文图拉与范亚峰的三一论侧重
博纳文图拉:融合心理类比(心灵三能力,同一本体)与爱之关系(良善自溢,父子灵互为爱)说明三一(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强调圣父本原性及圣子、圣灵双重发出等内在本体论,同时指出上帝作为至善之爱必向外创造和拯救,涉及经济三一。其三一论具有形上深度和灵修取向的统一。
范亚峰:倡导“两个三一”并建:内在/心灵三一提供上帝本体与人心类比的根基,关系/经世三一提供上帝与世界关系的框架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借此转化阴阳调和观和黑格尔辩证,把三一之多一统一应用于多元文化处境,实现“中道”的神学辩证法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其实质与博氏相通,都是张扬上帝的爱在一与多中的统一。3. 基督徒人格论与圣爱神学的契合范亚峰撰写了《基督徒人格论》《圣爱神学》等著作,从灵修神学角度探讨健康端正的基督徒人格如何建造(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其中,他引入了博纳文图拉的灵魂提升理论和“圣爱”观念,为中国信徒的属灵成长提供指南。例如,他提到**“中世纪伟大神学家博纳文图拉提出灵性的6个层次:感觉、想象、理智、理性、悟性、灵性”**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里“理智/理性/悟性/灵性”系他对拉丁intelligentia, ratio, intellectus, sapientia的翻译)并认为这六层几乎囊括人类认知的所有层次,从最低感觉直到最高属灵直觉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直接来自博纳文图拉在《心灵的旅程》中对人灵六级升华的描述。范亚峰把它用于说明属灵认知模式,帮助中国信徒理解从初信到灵程高峰的各阶段(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除此之外,他对**“圣爱”**(神圣之爱)的重视,也可以在博纳文图拉的圣爱神学中找到根源。下面具体说明两者如何对接:
[*]灵魂升阶与人格建造:博纳文图拉的七阶旅程实际上可以视为人格成圣之路:从感官人转变为属灵人,最终成为以爱为本性的人。在范亚峰的《基督徒人格论》中,第一部分即论述**“生死之道”,强调与基督同死同活的属灵历程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第二部分讨论人格建造,其中特别区分了“十字架五路”、人格的神人论基础等,明显带有灵修层次的意味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范氏所列的属灵六层认知**(感觉、想象、理智、理性、悟性、灵性)完全取自博纳文图拉框架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他在讲论中多次提醒听众牢记这六层,并指出中国教会对逻辑理性的欠缺阻碍了更高悟性、灵性的提升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由此可见,博氏细腻的灵魂认知分层理论,被范氏用来诊断和提升中国信徒的属灵认知能力。范亚峰还将此与圣女大德兰的“灵命七层”(即七重内室)类比,提出生命的和真理的两条最高进路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体现了一种中西灵修对话,而博纳文图拉作为衔接点:他的旅程理论既有神学深度又可操作,为中国信徒提供了渐进式成圣的路线图。范亚峰认为,当下中国基督徒需要在生命和理性两方面都被更新,而博氏的模型恰好两者兼顾(既要求道德净化又要求心智启蒙)。因此,他的基督徒人格培养思想可说是博纳文图拉灵修神学的当代本土化尝试。
[*]圣爱神学与生命更新:范亚峰提到“圣爱神学”,主张以神圣之爱为中心来理解神人关系和人格塑造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博纳文图拉的神学也常被称为“熙爱神学”,其核心是上帝之爱点燃人心,使人经由爱达到与神契合(见上一节相关论述)。范氏在人格论中强调“舍己的爱”和“十架上的爱”,如他引用《雅歌》“爱如死之坚强”来说明基督徒当有为爱舍命的品格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与博氏的教导——“谁爱那受死的基督,便能见神”,以及“让我们向自己死,与基督同钉”,表达的是同一属灵原则:完全委身于对神的爱。在范亚峰论述清教徒精神时,他反复提及**“舍己,攻克己身”和“背负十字架”是基督徒人格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意志完全降服神,甚至愿为主摆上生命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是对博纳文图拉等传统“以爱致死”的回应式诠释:清教徒的敬虔等价于博氏所说“全然献身的爱”。范亚峰将之应用于现代语境,如维权律师的舍己精神、基督徒面对社会压力时的自我超越等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赋予圣爱精神以实际社会意义。这种爱德伦理维度也是博氏所重视的:他认为真正的神秘合一必然表现为具体的爱德行动和谦卑服事。范亚峰将“爱神”和“爱人”打通,提出恩典情感**更新人情社会(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实质上是以神圣之爱(agape)净化提升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情感。这与博氏以神爱为光辉来衡定并净化一切被造之善的思想相一致。
[*]灵修传统的整合:范亚峰作为一个法律与神学背景兼具的学者,努力将灵修神学与教会、公义实践结合起来。他的基督徒人格论第四部分标题即是“炼净与合一”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正是三途径的后两途名称),显然直接取自博纳文图拉灵修脉络。在内容上,他强调圣灵工作在软弱中的成全、人如何“在基督里”活出新人格等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些都与博氏注重恩典和灵的作用一致。博纳文图拉在《旅程》中不断提示要依赖恩典而非自恃 (S) (S),范亚峰也提醒信徒“人格成长始终要牢记是圣灵的工作”,不是靠人自己刚强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他引用保罗“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说明神恩典在软弱者成全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这些观念无不是中世纪圣徒(如博纳文图拉、艾克哈特等)“圣贫”、“虚己”思想的现代回响。
总的来说,范亚峰的基督徒人格与圣爱神学是在借鉴博纳文图拉等西方密契传统的基础上建构的中国教会灵修学。通过引入博氏的六层灵性认知模型和“以死成生”的圣爱观,他为中国信徒提供了既有神学根基又有实践步骤的生命塑造路径。从博氏到范氏,我们看到一种师承:博纳文图拉的圣爱灵修思想如同一颗种子,落在中国教会的土壤里,经由范亚峰的阐扬,发芽成长为适合本土需要的属灵训导体系。4. 密契灵修对中华灵修传统的融合与再诠释范亚峰深知,中国文化有悠久的灵修传统(如儒家的内省工夫、道家的坐忘、佛家的禅定等),如何将之与基督信仰的灵修融合、转化,是一项重要课题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他指出,中国基督教面对儒释道等“五大文明”的挑战,必须处理多元文化处境中的神学建构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为此,他着力会通教父神学与新教神学,并汲取中古以来的密契主义资源,以期发展出“新中道”的中华神学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博纳文图拉的神秘灵修思想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打通哲学与神学、理性与灵性的典范:正如前文所述,博纳文图拉将哲学的形上思辨与神学的启示信仰、灵修的内在体验融为一体。这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心性之学”具有可借鉴性。范亚峰提到,尼古拉∙库萨、艾克哈特等密契主义者强调超理性的心灵飞跃来整合时代精神的无序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他引用社会学家卢曼、哲学家沃格林的看法,认为现代性的理性化分裂,唯有诉诸强大的灵性体验才能整合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博纳文图拉正是一位能“以强大心灵见秩序”的神秘思想家,他的体系或可为整合现代/后现代思想提供框架。范亚峰将其视为可资效法的榜样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
[*]“一与多”与中国天人合一: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一元论”传统(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博纳文图拉的一与多辩证思想,可以与此对话。他通过圣道中的理式解释万物由一道而多,此思路可用于重新诠释道家“道生万物”的命题——不是泛神的自然流溢,而是有位格之道(基督)依照神意创造。有学者指出东方传统讲究整体和谐,博氏的“多样在一中和谐”理念对此有亲和力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Bonaventure Exemplarity Explained)。范亚峰也提到,毛泽东的矛盾冲突辩证法改造了传统阴阳和谐,但还需要三一论的辩证神学来更高层次上调和张力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博纳文图拉三一论所体现的张力合一范式,正可成为范亚峰调和中国阴阳观的新资源。
[*]黑暗神秘观与东方空灵境界:博纳文图拉引用狄奥尼修斯“神秘黑暗”概念描述与神相会。中国禅宗及道家亦有崇尚“虚静”、“无”以体道的传统。博氏所说舍弃感官、理智,进入“昏暗云”中遇见上帝 (S) (S),与禅宗“废话头”、“悟无”以见性的思想有表面相似之处。这并非说两者等同,但提供了语言桥梁:范亚峰等可用中国人熟悉的空寂概念来说明基督信仰中的超认识境界。譬如,他谈到现代性将实在扭曲为物,启示被扭曲为意象,需要重新唤回“启明性”(意指灵性觉悟)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其实是在呼应狄奥尼修斯-博纳文图拉传统:真认识来自被上帝光照而非对象化概念。中国佛教“悟”的概念也可被赋予新的内涵,即不是自性内悟,而是在基督里被恩光所悟。范亚峰所说**“恩典情感”概念也是一种将儒家“恩情”转化为对上帝之爱感恩的尝试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些转化工作,都得益于博纳文图拉等密契传统提供的丰富概念库和实践经验**。
[*]灵修实践的本土化:博纳文图拉的实践方法(默想受造界、观想福音场景、内心祈祷、情感倾注等)可以同中国的静坐、内观结合,形成基督教特色的灵修操练。范亚峰在其教会事工中,非常强调祷告、读经默想和禁食退修等操练,与博氏强调整日祈祷、默观受难的修炼如出一辙。他甚至将一些西方灵修大师(如大德兰、劳伦斯弟兄)的操练介绍给中国信徒,这与博纳文图拉同属一个传统源头。这样,中国传统“静功”被注入了圣经内容和圣爱动力。范氏的“中华灵修传统再造”,就是将古老东方的修为形式和姿态,融入基督信仰的恩典实质。博纳文图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如何不抛弃思想深度而进入祈祷的深处;如何借文化熟悉的象征来指向超越性的真理。范亚峰的努力正是让中国文化的灵性渴求在基督信仰中得到满足和升华。他多次强调,基督教的圣灵工作能更新中国文化的“心灵秩序”,给予儒道佛等从未及的荣耀盼望、恩典之爱等内容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这些都需要借鉴像博纳文图拉这样的密契大师才能更好地表述和实践。
概而言之,博纳文图拉的密契灵修思想为范亚峰的中华神学建构提供了灵魂。有了这灵魂,中道神学才能既富有中华文化的体温,又不失基督信仰的神圣之光。范亚峰通过博氏的视野,看到了理性与灵性并重、爱与真理交融的可能,也获得了将西方两千年灵修遗产嫁接入中国文化土壤的信心和工具。从三一论、基督论到灵修实践,博纳文图拉如同一位跨时代的良师,帮助这位中国学者在“古老十字架与当代中华文化”的结合上迈出了创新步伐。三、结语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3世纪的博纳文图拉神学思想在21世纪的中华神学探索中仍然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在三一论方面,博氏关于圣父、圣子、圣灵关系的精义以及“神圣沟通性”的理念,为中国神学提供了解决“一多”观念和阴阳辩证的新范式,使我们有可能同时拥抱上帝的超越一性和内在爱的多样性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 - 公共新闻 - 公共网:中华公共秩序之道 - Powered by Discuz!)。在基督论方面,博氏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的奥秘统一体,契合了范亚峰“中道基督论”的核心架构,为将基督信仰植根于中国生死哲学土壤提供了现成范例 (From the Trinity to the Cross in the thought of St Bonaventure - CapDox)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在灵修神学方面,博氏的灵魂七级旅程和圣爱神学,直接滋养了当代中国教会对人格塑造和属灵道路的理解,使古老的中国灵修追求有机会在基督信仰中“浴火重生”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_基督教与宪政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 (S)。更难能可贵的是,博纳文图拉以其对柏拉图哲学的改造和吸收,示范了如何**“以道融通百家”**:他把希腊思想化入基督教,我们今天则可以仿效他,将中华思想融入对上帝的认识。范亚峰的中华神学建构只是一个开端。博纳文图拉思想宝库中的许多珍珠,如**“上帝之善的自我扩散”、“万有的原型在圣道”、“受造之光与神圣之光的层级”**等等,还远未被充分开采。而这正是我们深化中华神学的契机所在。博纳文图拉证明了信仰与理性、灵性与文化并非对立;相反,在上帝的圣爱中它们原本一体。同样,中华文化与基督信仰也并非水火不容——借助博氏等先贤的指引,我们可以找到二者的汇合点,使那从圣父而出的真光之河,沿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河道,润泽万民之心。(注:以上分析结合了博纳文图拉拉丁原典及权威英译本,如《心灵引向上帝的旅程》《神学小全书》等,以及范亚峰的中文著作《中道基督论初探》《中华神学的三一论:两个三一并建》《圣爱神学》《基督徒人格论》等内容展开。引文出处已在文中标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chatgpt deep research:博纳文图拉神学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