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9|回复: 0

长江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信教状况的调查——以浙江省为例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6-12 1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江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信教状况的调查——以浙江省为例

 

                                                               课题组

  

「标题注释」该课题为2003年共青团浙江省委重点课题,2004年浙江省社联重点课题。课题组组长汪慧,成员有蔡宜旦、张波、徐峻蔚、孙凌寒、陈士锟、王珊珊浙江省青年学院。

「内容提要」总体而言,大多数青少年不信仰宗教,且能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但一些青少年为舒解心理压力,受家人亲友或生活环境的熏陶,以及出于对宗教文化的崇拜等因素走进宗教殿堂。针对青少年信教状况,青少年工作者应提倡人文关怀,普及科普知识,增强青少年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青少年/宗教/信仰

 

  为了全面了解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的信教状况及其发展趋向,探究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和宗教工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浙江省青少年信教现状调查及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底在“长三角”浙江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青少年信教状况”的实证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由问卷及访谈二部分组成。问卷分为A 、B 两份,A 卷在普通青少年中随机抽样调查,B 卷的调查对象为信教青少年。共发放A 卷2200份,回收1995份,回收率为90.7%;发放B 卷550份,回收471份,回收率为85.6%.问卷的发放基本上按比例覆盖了浙江省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群体。


       一、青少年信教现状概述

  (一)青少年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佛教为主

  调查显示,有7.3%的青少年表示“完全相信”宗教,2.5%的青少年表示已经“入教”,7.5%的青少年表示“有入教的打算”,有7.8%的青少年“经常去”宗教活动场所。本次调查显示,在浙江省有约7%的青少年信仰宗教,并经常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是忠实的宗教徒。

  从宗教的信仰类别看,浙江是一个多宗教的省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但总体以信奉基督教、佛教为主。我们的B 卷调查也显示,有45.7%的青少年信奉“基督教”,有43%的青少年信奉“佛教”,而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则微乎其微。其中,浙江温州地区基督教较其他地区发展迅速;从佛教的发展来看,浙江居士佛教特别发达,已成为颇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宗教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在A 卷1995份抽样中,有21名党员表示“完全相信”宗教,占被调查党员总数(288人)的7.3%;在B 卷471份信教青少年的抽样中,也有6.7%的人是中共党员,另外,共青团员信奉宗教的也不在少数。尽管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并不适用于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中共中央组织部在1991年就明确指出“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无神论者,只能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

  (二)大多数青少年能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青少年能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A 卷调查显示,有30.3%的青少年认为要“保护”宗教信仰,仅有2.3%的青少年认为要“坚决打击”宗教(见表1)。

                       

      此外,91.5%的青少年“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每个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83.8%的青少年“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每个人“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而且,对上述几种观点的认同度,普通青少年与信教青少年(分别为91%和88.2%)表现出高度的接近性。

  
      二、青少年对宗教本质的认识状况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以及西方宗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青少年对宗教本质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但普通青少年与信教青少年在某些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相当多的青少年认同宗教是一种文化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佛教三大石窟和道教永乐宫壁画,让人叹为观止;中国语言中的“世界”、“实际”、“体会”、“觉悟”、“平等”、“解脱”、“回头是岸”等等,令人无法怀疑佛教教义的深奥。调查显示,无论是否信教,相当多的青少年认同宗教是一种文化,66.1%的普通青少年和45.5%的信教青少年认同此观点。

  (二)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持比较理性的态度

  宗教与科学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不休,存在严重分歧的话题。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是否赞同‘科学无法代替宗教;宗教也无法代替科学’这一说法”时,61.4%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这一比例非常接近于非信教青少年对此问题的选择率(58.5%),说明信教与否并不影响青年对宗教与现代科学并存发展合理性的认同度,超过半数的青少年没有把宗教与科学截然对立起来。个访中有信教青少年表示:宗教赋予我们以精神爱好为中心的目标与理想。但当问及“您认为‘生病应去医院,不能靠神灵保佑’的观点是否正确”时,有18.9%的信教青少年表示“不正确”,有12.7%的信教青少年表示“说不清”,说明部分信教青少年存在不相信科学甚至“反科学”的倾向,这一比例的人群应引起有关部门适当的关注。

  (三)基本认定宗教与迷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尚有相当部分人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一种偏颇是认为宗教即迷信,应压制、防范、阻止宗教的正常发展,甚至想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而另一偏颇即认为迷信也是宗教。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广大青少年基本能判别宗教不等同于迷信。当问及“你认为宗教与迷信相同吗?”有80.1%的普通青少年和81.9%的信教青少年明确表示宗教与迷信“不相同”。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青少年认为迷信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支持政府在保护宗教信仰的同时,坚决打击封建迷信。这或许可视为青少年在宗教本质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四)信教与否与宗教本质认识程度存在很大相关性

  1. 对宗教的正面作用的认同度差异

  当问及“您对宗教组织有何看法(限选3项)”时,普通青少年选择频次较高的依次是:“某些人的精神寄托”、“体现党的宗教政策”、“百姓需要”;信教青少年选择频次较高的依次是:“百姓需要”、“体现党的宗教政策”、“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见表2)由此可见,无论是普通青少年还是信教青少年,对宗教的正面作用都有一定的认同,仅有极少数的青少年认为宗教不利于安定团结,是一种违法乱纪。但同时,信教青少年比普通青少年对宗教正面作用的认同度明显偏高。

                               

      信教与否直接影响对宗教正面作用认同度的高低还体现在,有36.1%的信教青少年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食粮”,甚至有30.3%的信教青少年认为宗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不信教青少年对此选项的选择率(10.8%)。不少被调查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宗教能令人心情舒畅、减少和消除痛苦。当问及“您是否赞同‘宗教除了赋予我们光明和力量外,还赋予我们爱和希望’这一说法”时,有77.3%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仅有7.4%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而普通青少年回答同问题时,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仅为36.2%.

  2. 对宗教所倡导的“普世之爱”的认可度差异

  当问及“您是否赞同‘我们要爱人如爱己,要爱自己的仇敌,不怨恨人’这一说法”时81%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而44%的普通青少年却“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另当问及“您是否赞同‘每个人要学会博爱、慈悲和为普救生灵而自我牺牲’这一说法”时,有76.3%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仅有53.9%的普通青少年持相同观点,这一比例比信教青少年低了22.4%.这说明信教与否也直接影响青少年对宗教所倡导的“普世之爱”的感受程度。佛教的“普渡众生”、积德行善,道教的勤劳俭朴、为民解难,伊斯兰教的严格律己、济贫好施,基督教的“普世之爱”、助人乐群等等,已深入相当多数信教青少年的脑海以及行为之中。

  3. 对“宿命论”的认识度差异

  当问及“您是否赞同‘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黑暗和邪恶’这一说法”时,信教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对此的回答差异较大。(见表3)

                                                     

  另当问及“您是否赞同‘一切部是命运的安排’这一说法”时,有35.3%的信教青少年表示“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有17.5%的信教青少年表示“说不清”。而51.7%的普通青少年选择“完全不同意”和“基本不同意”。这说明相对于信教青少年而言,普通青少年对世界、命运的看法都更为积极。

  调查数据说明相当一部分信教青少年对社会、对现实悲观失望,而且认定人一生的吉凶福祸,都是前生注定,万事只要听天由命就行。虽然借助神的威力来规范自身,这是宗教道德功能存在的依据,但这种“宿命论”的倾向会使人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去过日子,甚至变得消极颓废。值得关注的是,14.1%的普通青少年也“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天下的乌鸦一般黑,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黑暗和邪恶”的说法;24.3%的普通青少年表示认同“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此数值与信教青少年的选择比率(35.3%)相差不大,这说明“宿命论”的倾向并不是信教青少年的独有现象。

  
      三、青少年信教原因透视

  (一)需要心理的影响

  现实社会难以满足主体的需要,驱使一部分青少年走向提供精神慰藉的宗教殿堂,故心理需要是青少年信仰宗教的一个深层动力和重要原因。

  1.升学或就业的打击

  当代青少年大都没吃过多少苦,自我估计过高,对未来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失败或遭受挫折,这中间的一些青少年就会灰心丧气,感叹命运的不公,进而开始相信上帝和神灵,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保佑。有时宗教的确满足了青少年信仰者的归属感,使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在访谈中,一些信教的青少年直言,“佛”、“主”、“上帝”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给人以力量和信心。本次调查显示,28.7%的青少年教徒信教的因由是因为“生活中遭遇打击、变故,宗教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归属感”。

  2.对健康体质的强烈渴望

  宗教自称可以祷告治病。而且,确有个别信徒在修炼后收到了减痛乃至祛病的效果,这就有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特别是一些身体欠佳或家里贫困而无钱治病的青少年信教的心理动因。个案访谈中有位大学生信徒说:“我外婆生病多年,看了很多名医,也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信教后,她认识了很多教友,大家一起祈祷,做弥撒,心情舒畅,病也没了。”其实,这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调理现象。当一个人出于某种自觉,获得了精神上的暂时安慰和宁静,有时会激发抗病机能,从而抑制自身疾病的恶化,甚而导致康复。

  3.实利主义的心理

  在调查中得知,31.8%的青少年是为了“求愿、祈福、消灾、免难、延寿、除病、乃至求财、求子、求婚姻的美满”而信教的,位居所有选项的第1位。既然独立的个人力量不能或很难达到自我实现,就必然要寻找超我的力量来达到个人目的。于是,所谓“得道”、“成仙”、“圆满”之类的虚拟境界,就成了这些企求者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这说明,青少年信教最主要的目的是实利主义,即信仰者“有所求”,所以青少年宗教信仰者信教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这部分宗教信仰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宗教教义,而是只停留在渴望得到上帝、神灵保佑的层面。

  (二)家庭、朋友等外部环境的影响

  受家人或亲友信教的影响,是当代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又一重要原因,也是宗教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次调查显示,信教青少年中,70.8%的人家中有直系亲属(包括爷爷奶奶、父母)信仰宗教,65.7%的人家中有其它亲属信教,有10%的青少年去宗教场所的原因是陪其他人去。当问及“信仰宗教的因由是什么(限选3项)”时,23.9%的青少年教徒选择受“家庭亲戚朋友的影响”,列所有选项的第2位。通过皮尔逊X2检验进一步发现,直系亲属对不同年龄层次青少年信教可能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如直系亲属信教,21-27岁年龄段青少年信教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20岁以下、28-35岁。这说明28岁以上的青少年随着生活的独立(如结婚),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家庭对其信教的影响渐渐减弱。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青少年信教的程度和种类与父母信教与否及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舟山沿海的渔民,家庭普遍信仰佛教。家家供奉“观音”、“妈祖”,使这里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宗教气氛较浓的环境里,对祷告、念经等活动习以为常,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产生宗教感情和信念。又如温州平阳有一位出身于世代教徒家庭的青年,小时候他常陪祖母进教堂,念《圣经》,唱圣歌。虽然他中学时入了团,并担任团支书,但他还是摆脱不了从小接受的神学观念,到了而立之年还是选择了入教、传教的人生道路。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人类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宗教文化的社会覆盖面极为广泛,政治、哲学、道德、建筑、绘画、诗歌等无不包含宗教内容或意境。在问及“你信仰宗教的因由是什么?(限选3项)”时,29%的信教青少年选择了“对宗教文化、艺术的兴趣”,4.4%的青少年教徒信仰宗教是受“书籍或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圣经故事就引起了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对基督教的兴趣。个访中我们也发现问题,部分青少年先是被宗教文化所吸引,然后才对宗教产生了兴趣,最后走上了信仰宗教之路。从新加坡神学院硕士毕业,现已是神学院老师的周小姐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读中学时,有一次她觉得无聊,就跟随信仰基督教的邻居一家去教堂玩,去了几次,她就被教堂的圣乐和歌声所吸引。尔后,出于对宗教文化和宗教道德的神往,她放弃了高考,加入了神职人员的队伍。

  (四)宗教教义的影响

  调查资料显示,有20.5%的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因由是“深受教义感动”。宗教教义规定,人必须努力行善,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生活。为了抑制人的恶行,宗教又制定了种种清规戒律,如基督教有“摩西十戒”、“爱人如己”的命戒,佛教有“五戒”、“十善”等戒律,伊斯兰教有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念、拜、斋、朝、课”五功,道教则有“老君五戒”、“初真十戒”等道戒。在种种清规戒律之外,宗教还注重培养每个信徒内心的良知和自律,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监督来净化心灵。这无疑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也因此得到一些青少年的青睐。

  (五)全球化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国际现象。据《1990年大不列颠统计年鉴》,1989年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多个民族约41亿人(占总人口的78.8%)信仰宗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不同生活制度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众多外企落户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及大批青年“海归”,国际上的宗教思潮以及宗教活动等也影响到青少年。在韩资企业工作的孙先生说:“在我们公司,信仰基督教的年轻人不少。除了受我们董事长(韩国人)和老总(曾在韩国留学、经商过,他俩都信基督教)的影响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认为基督教吸取了众多希腊哲学的成果,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且有一套用哲学作论证的教义和神学,比中国的佛教更具理论性;同时,《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神话小说,文学性、故事性强,又通俗易懂,可看性强。”也有一些外企白领和青年学生是从欣赏、羡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实力开始,渐渐地开始迷恋宗教,甚至觉得去教堂是一种时尚。

  
      四、青少年信教深度分析

  7.3%的青少年信仰宗教,这反映出宗教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中传播的广度,而考察青少年信仰宗教的态度,信教青少年对本教认识程度及其对本教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青少年信教的深度。本次调查折射出当前信教青少年对宗教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程度偏低,不同宗教类型的信教青少年对其信奉宗教知识结构掌握有所差异。

  (一)信教青少年对“教徒”含义的认识差异分析

  在“您觉得怎样才算真正的教徒?”的调查中,选择“只要相信宗教的人”占44.2%,选择“接受严格入教仪式的人”占27.8%,选择“说不清”占28%(分项分析见表4)。

      从宗教本身教义看,基督教对“教徒”的定义相对严格,而其它宗教尤其是佛教对其界定较为宽泛。这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佛教信徒对“说不清”的选择比例占近一半,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某些宗教的青少年信奉者对本教的认识较为肤浅。

  同样可以例证的是,在“您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教徒吗?”的差异调查中,明确“是”的为53.3%;明确“不是”的为22.5%:“说不清”的为22.3%.其中,信奉基督教的青少年,有回答“是”的比例高达81.9%,“不是”的只占6.6%,“说不清楚”的占11.5%.而佛教徒的选择比例依此为:32.2%、33.5%、34.1%.这表明,不少信教青少年对“教徒”概念认识比较模糊,尤其在佛教。

  (二)信教青少年参加“宗教活动”的情况反映

  对“教徒”含义认识息息相关的问题是调查对象对“您去宗教活动场所主要原因”的几个因素(可多项选择)的取舍。选择“参加宗教活动”有36.1%;选择“祈福”有44.1%;选择“忏悔”有30.8%,此三项占被调查信教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比例。但选择“参观游览”、“陪其他人去”、“好奇”的也有35.8%,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信教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此外,对“您平时是如何参加宗教活动”的调查发现,“只要有空,就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占34.3%,“每逢重要日子才去参加活动”占28.6%,“只在家里做功课”占7.1%,“视心情,偶尔参加”占19.4%,“从来不参加,但身体不舒服或遇到困难时会参加,以求保佑”的占10.6%,虔诚的程度不尽相同。

  (三)信教青少年对信奉宗教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分项对比

  在“您熟悉您教的教义和教规吗”的选项中,“熟悉”占15.3%,“基本了解”占40.8%,“有点了解”占29.5%,“一点不了解”占14.5%,比例不小。在进一步的分项调查中(见表5),我们发现“一点不了解”主要集中在信仰佛教的青少年,其次是信仰道教的青少年。在“你读过下列哪些经典”的调查中,分项分析表明,在189名天主教、基督教调查者中,读过《圣经》的有185名;在87名佛教青少年中,读过《金刚经》、《心经》的有56名;在8名道教青年中,有7名读过《道德经》。其中比较困惑的是伊斯兰教青少年选择读过经典《圣经》与《心经》,这让人怀疑其对教义教规认识程度“一点不了解”为零的真实性。

      在对信教青少年进行宗教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中,明显发现他们对宗教知识掌握不全面,或与他们自认为已掌握的程度有明显差距。本次调查重点是对“所信仰的神祗”、“所属教派的神职人员”、“所属教派的宗教仪式或活动”、“所属教派的传统节日”等的了解。信仰天主教与基督教的青少年对本教认识相对较为深入,如近八成信徒选择“上帝”或“圣父”为信仰神祗。但二成以上人员分别选择如历史伟人,太上老君,住持、殿主,撒拉特、剃度等其它宗教类别的相关内容。而信奉佛教与道教的青少年选择的正确程度良莠不齐。调查发现,佛教青少年选择时与其它宗教尤其是道教的相应内容相混淆。道教信徒在选择上也有相同的反映。尤其表现在对“传统节日”的选择上,两者相互交叉,在属于佛教的佛陀诞辰日、成道日与属于道教的玉皇诞日、王母诞日、五腊日中相互选择。对比分析还发现,在信奉佛教的青少年中,有相当的比例(约5%)选择“算命先生”或“算命”、“看相”等选项。

  
      五、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对信教青少年的影响

  调查显示,87.4%的信教青少年信教后对社会上“人和事”的看法有所变化。其中分别有8.6%和41.6%的青少年表示“有根本改变”和“有很大变化”。本课题的调查初步表明青少年信教后在知识结构、人际关系、交往圈子、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性格、自我约束力以及心态等8个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者完全同意信教后,“知识结构更丰富”、“人际关系更和谐”、“心态比以前更平和”。对另外五项指标表示“完全同意”的信教青少年比例也相当高,即使是最低的“性格更活泼外向”也达到39.8%.除对“交往圈子更大”持反对意见(“基本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信教青少年达到10.5%之外,其余七项指标的反对意见都在10%以内。

  (二)信教青少年影响分化状况

  作为一个群体,信教青少年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宗教信仰对他们产生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

  在409份有效问卷中,有218位信教青少年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教徒,也有22.5%的受访者表示不是真正的教徒,这个问题上“说不清楚”的则占24.2%.认为自己是真正的教徒的青少年信教后有“根本改变”和“很大变化”的分别占12.8%和61.7%;表示不是真正的教徒两者相加才达到12.1%,相反,认为没有变化的却有33.7%.因此,宗教只有对那些真正信仰它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影响。宗教更多是属于内心的信仰,45.56%的青少年认为只要相信就是真正的教徒,而他们也深受宗教的影响,他们中间有68.83%的人认为自己信教后有根本变化或者变化很大。

  那么,具有哪些特征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宗教的影响呢?调查显示宗教对年龄较小的青少年群体具有比较大的影响。16-25岁被调查者中,认为信教后自己有根本变化或者很大变化的占了57.84%,而在26-35岁被调查者中认为信教后有根本变化或者很大变化的只有36.8%.从职业分布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就业的青年显得非常突出。在16份有效问卷中。所有人都回答信教后自己有所变化,而且认为有根本变化或者变化很大的比例高达68.75%.当然由于该部分有效样本量偏小,不能把这一结论贸然推及所有国企青年。调查还显示学生也是易受宗教影响的人群之一。有66%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信教后有根本变化或者变化很大。

  一般来说,信教时间比较长、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青少年容易受宗教的影响。如信教5年以上的151位青少年中,有101位认为自己有根本变化或者变化很大(占66.88%);而信教1年以下的48位青少年中,只有18.75%的人认为自己有根本变化或者变化很大,在宗教信仰类别上,信仰佛教的青少年表现比较特殊。17.57%的青少年觉得自己没有变化,而信仰其它宗教的青少年比例只有5.75%.

  (三)宗教信仰对不同群体青少年的影响

  本课题区分了信教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两者在一些问题上产生的不同认识,也反映出宗教信仰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显示,19.8%的信教青少年和21.8%的普通青少年都认为宗教是神奇的。总体而言,普通青少年对宗教持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也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高达90%的普通青少年表示没有入教的打算。而信教青少年对宗教持一种情感色彩浓厚的认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36.1%)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食粮,并把它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东西(30.2%)。他们对宗教极少有负面印象,只有3.7%的信教青少年认为宗教既是虚幻的也是虚伪的,2.5%的信教青少年认为宗教是一种鸦片。

  
       六、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心理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挫折的承受能力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期,加之转型时期带来的传统信仰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利益调整、价值失范、社会组织动员形式的变化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剧烈竞争,使青少年缺乏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部分青少年选择逃避现实,遁入天国的心理原因。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并了解青少年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有关部门也应选择特定的年龄阶段和最佳时机健全青少年适应开放社会的能力,学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提倡人文关怀,以情动人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广大青少年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生活压力,他们渴望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一些青少年之所以热衷参加宗教活动,是因为在宗教群体中,没有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差别,也没有观点的冲突和利益的纷争。因此,在青少年教育中,需提倡人文关怀,从情感入手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理念,也只有切实关心并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才能赢得青年的信任。

  (三)普及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能力

  当前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并且其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在他们眼前,使他们具有了较宽广的国际视野,但是,他们中很多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辨别能力。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宗教,使他们既看到宗教在道德教化、道德行为约束方面的作用,承认宗教人生哲学思想中包含着的某些合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以及普及有关自然现象、人类进化、生老病死、吉祥祸福等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自然、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消除宗教的神秘感,更理性的认识宗教。

  (四)创新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尚存在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被视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第二课堂”的各类文化场馆,也因展览内容陈旧、一味说教,以及讲解员死记硬背的解说词,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均指出,要区分不同层次青少年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并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青少年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根据两个《意见》精神,各级教育机构要依托各种活动阵地,丰富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体验活动、科普教育活动、文明创建活动等,批准结合点,可以采用隐性的、间接的、渗透式的和体验式的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转化为青少年坚定的政治信仰。

  (五)加强宗教政策教育,消除对宗教信仰问题的模糊认识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在青少年中尚有一部分人不了解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有关宗教的法律,因而对宗教信仰问题存在误解和模糊认识。要引导青少年学习了解党的宗教政策和国家关于宗教的法律,正确认识宗教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要使青少年懂得,规定信仰宗教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限制和歧视信教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但也并不等于提倡、鼓励大家信教。特别要妥善处理青年党员信教问题,要把加强党员教育放在首位,使青年党员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懂得不信仰宗教是做合格党员的起码条件,并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脱离宗教的影响。


文章来源:《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6期
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献:

□ 黄剑波: 福利慈善、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 李向平: “场所”为中心的“宗教活动空间”——变迁中的中国“宗教制度”
□ 李向平: 信仰如何构成宗教——“宗教市场论”与中国宗教的地域性经验
□ 李向平: 私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解读
□ Joseph Tse-Hei Lee: Church,State,and Community in East Asia:An Introduction
□ 陈昌文: 西部宗教的行为及其社会样态
□ 陈剑光: 中国入世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教关系的影响
□ Kim-Kwong Chan: China's WTO Access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Religion-State Dynamics in Chinese Society
□ Kim-Kwong Chan: Religion in China
□ 陈金龙: 论1958-1960年中国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 何清涟: 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危机——法轮功事件的启示
□ 康晓光: 关于“法轮功问题”的思考
□ 何光沪: 1978-1999年间的中国宗教研究——及其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9 18:09 , Processed in 0.0502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