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4|回复: 0

访谈:《海外校园》的中国学人培训之路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6-13 08: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访/苏文峰
笔录/本刊编辑

一、海外中国学人培训的历史

1.中国学人的求学人生与信仰历程
海外中国学人往往有相似的信仰历程。他们到国外求学,开始的时候会有语言、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的挑战与困难,面临种种改变,对于信仰会比较渴慕,愿意接触福音。他们在国内的时候都是杰出人才,是“尖子”,但是到了海外,生活、学业或者事业上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人的尽头成为上帝的起头,就有了认识神的意愿和归向神的机会。


即使在学业上、生活上顺利的,往往也会面临友谊、感情或者婚姻上的种种问题,会感到无奈与无助。比如,夫妻共同留学,妻子先到美国,丈夫后到;或者反过来。这中间的差距经常造成夫妻感情的危机。如果本来感情基础不够深厚,就会导致婚姻的破裂。这好像从中国农村到了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去,也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


各方面比较顺利的人也往往因为看到基督徒的爱心,愿意去思想爱的源头,这又是一类情况。


中国学人的信仰历程一般有四个步骤:


首先是站在无神论的思想背景看信仰。渐渐地,经历过上面所讲的各种危机,或者看到基督徒的爱心,开始思想生命和爱的源头,就进入到“愿意思考有神的可能”的阶段——这是第二步,慕道的阶段。


第三步是在理性上相信有神,或者经历了神的爱——或者是透过人的爱,或者是神直接的照顾与保护——而相信有神。正如约翰福音1章14节说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所以,有的人是从经历神的恩典而入门,有的则从认识神的真理而入门。


第四步就是认识自己的罪,接受耶稣基督作为自己的救主,真正进入信仰,成为一个基督徒。


很多人停留在第三个步骤,只是在理性上、思想上相信或者说认识到有神,接受了有神论,在理论上认同基督教的信仰,但不一定认识到自己的罪,认识到自己需要重生得救,也就不一定有真正的生命的改变。而通常教会看到一个人《信仰问答》能够回答得比较流畅,就认为他已经是基督徒,可以受洗加入教会了,连他也自以为自己是基督徒了,其实没有真正生命的改变。往往这样的人在其后的信仰道路上会遇到一些困难。


2.海外华人教会、机构的回应与行动


在九十年代,海外华人教会和机构看到有这么多的中国留学生愿意信主,就开始有针对中国学生、学者的查经班、福音聚会或者家庭聚会。一些福音机构就在这个时期成立——比如《海外校园》是在1992年,《生命季刊》是1997年。各种事工是看到各种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出来的,事先也没有准备,因为很多事情是事先无法预料的。


1989年以前,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学者已经有一些。他们也到教会来,但是大部分并不长久固定,都像是观光客,带着一种好奇心来到教会,看看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而九十年代以后就非常不一样:很多人主动的来到教会,主动地寻求信仰,都很认真、很渴慕。在北美、澳洲和新西兰这些地区,1990年到1995年是中国学人进入教会的最高峰时期。加拿大比较晚,大概要到1995年以后。教会机构回应这种需求,就渐渐有以中国学人为主的查经班、团契,渐渐地又有了杂志、福音营,或者一些特别的聚会,都是根据需要逐渐发展出来的。


通常教会只是看到有新人来,就增加小组和团契,渐渐地人数就增加。而福音机构相对来讲,事工比较有计划,除了考虑要有布道之外,还要有培训,要考虑有人将来要回国,有些人会全时间奉献,就会有比较长期的计划。像海外校园开始的时候只是传福音,后来渐渐地就有了培训营,有造就性的特会,以培训教会同工和愿意全时间事奉的基督徒。


欧洲那边,以往因为语言等问题不容易去,留学生少。这个情况到了2000年以后就有所改变。欧洲开始大量的欢迎中国学生,在语言、经济和学历方面的门槛也很低。而从2001年“911事件”以后,美国反而变得很难进入,留学的动向就倒过来了。所以欧洲的留学生事奉比较晚,比较慢,基本上要到2000年才开始发展。


3.《中国学人培训材料》及培训事工


《中国学人培训材料》当初主要不是为北美,而是为短期出国,然后还要回国的人——比如去欧洲、新西兰的留学生——预备的。在海外特别是在北美,已经有不少信仰辅导材料,可供那些长期在海外居留的学人使用。但是很多前往欧洲留学的人往往在国外只停留两、三年就会回国,一些在美国读硕士的也是这样。以这样的时间,很多人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信仰造就和神学训练。他们出国后,一般总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才会信主,然后可能就只剩一年时间就要回国了,这样的话,教会无法为他们进行整全的信仰造就。


所以我们考虑出这样一套《中国学人培训材料》,让这些人可以在回国之前,或者回国以后,借着这样一套材料,对信仰有一个最简洁、扼要的认识。


这套材料分为四个系列,分别是“信仰系列”、“圣经系列”、“神学系列”和“事奉系列”,一共28本。现在又出了两个系列,一共六个系列,42本。以一年52个礼拜,一个礼拜读一本算,读者可以在一年内学完这套材料,建立基本的信仰根基。基本上,这套材料是为自学用,教会也可以使用它作为系统培训的基本材料,老师可以再加上自己选的一些补充资料。这是我们当初的设想。在具体的实施上,北美很多教会都用它作成人主日学的教材,欧洲的一些培训和团契的门徒造就也是使用这套材料。


后来,网络基督使团(CCIM)把这套材料放上网,成为一个网络课程9,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方式。不是每个人可以拿得到这套材料,全套书也比较重,放在网上就使大家都可以阅读。


整个事工从1998年开始。在这之前,我们已经举行很多培训营、培训班。所以就找这些已经讲过的讲员来写材料,比如讲过《基要神学》、《灵命塑造》、《教会历史》等课程的讲员。有一些内容作者可能在国内或国外已经讲过这些课程,原来就有写的很详细的讲义,所以写起来不是很困难;而有些就需要特别的邀稿,花特别的时间。


到2000年,用了两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头四个系列。后面两个系列完成的就比较困难,一个是“生活系列”,一个是“宣教系列”。从2003年开始做,到现在已经四年了,我们预计——或者说——希望2007年底可以全部做完。


基督徒信主成熟到一定阶段时,宣教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我们就特别请人写了宣教系列。宣教培训在海外华人当中,在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已经不少了,而针对中国学人的还很少,主要还是停留在布道、初信、门徒训练等方面。宣教通常是那些愿意委身的人才会考虑,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就比较少。所以我们需要特别邀稿。这个过程是蛮辛苦的,不过最终还是完成了。生活系列也是要重新写。讲基督徒海外生活的书不少,但是较少针对中国学人的思想、背景和生活需要的。所以生活系列我们到目前为止也只出了两种,一种是家庭,一种是教会生活,其他的五本还没有完成。


这套系列主要是通过《海外校园》杂志推广,还有就是在拜访教会,或有聚会的时候带出去。

 


二、中国学人培训的现状与展望


1.海外的大致情况


在海外华人的情况,北美算是一个区,欧洲是一个区,新加坡、日本、香港又是一个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又是一个区。这是几个主要的区,它们的情况都不一样。


北美是以研究生、学者为主。欧洲则是以语言生、本科生为主,都比较年轻,大概25岁以下,这是一个群体;另外一个群体是研究生和学者,这个群体相对来说就比较少。另外欧洲很多是移民——合法的、非法的移民。合法的移民是那些去做餐馆、做生意的;还有很多是非法移民,就是黑户,相对来说,北美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比较少。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跟欧洲有些相似,因为是英语的环境,所以去就比较容易。也是先学语言,然后读本科,特别是学语言的特别多,年轻人比较多。


新加坡、香港呢,大部分就是从国内选一些比较优秀的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是初中生,人数不多,但大部分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新加坡不一定可以居留,管理比较紧密。也就是说,它需要多少人,才给多少的居留权。北美、欧洲出于人道因素的考虑,会给一些难民,或者受政治、宗教迫害的人居留权。新加坡过去是按自己的需要,定额定量。政府统计每个公司和部门需要多少人,比如说需要五百名护士,他们就收五百个护士学生,给五百个签证名额。所以新加坡的中国学生虽然不多,但只要一去了就很安定。而到北美、加拿大就不一定,就是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所以情况都不一样。


北美、澳大利亚的居留权比较容易拿到。华人教会注意到,新的移民、新的会友都是从国内来,所以他们意识到,要有针对中国学人的团契或者教会,而他们若是讲广东话的,教会就需要至少有两堂聚会,有翻译,或者有专门讲普通话的聚会。在这方面,我想华人教会的认识已经是相当普及了。跟进培训主要还是看教会。有的教会有很好的培育系统,比如成人主日学、培训班,或者特别聚会。而有的教会比较小,或他的培育系统比较弱的话,就顾不到了。北美这两种情况是一半一半。有一半教会比较注重,比较有系统,还有一半的教会没有能力照顾到中国来的新会友,只是维持聚会。这套学人教材在北美推广就是帮助那一半。


欧洲非常需要这类培训材料。欧洲华人教会以广东话为主,或是温州教会,因为他们不少是开餐馆的,在欧洲最容易拿到居留的就是开餐馆。五、六十年代北美也是这样,但到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北美政策改变了,欢迎留学生居留,大批的留学生就居留下来。而欧洲到目前为止,对留学生开放的比例还很小,80~90%的留学生最后还是要离开欧洲,只有少数的去到北美作研究或工作。欧洲因为以往大都是广东话的华侨教会,而现在,当留学生、研究生或学者来欧洲时,就需要开发针对他们的材料。这套《学人》材料在欧洲比北美的需要更大。


教会开始注意到,除了传福音以外也需要有门徒训练。目前,欧洲比较大的、人数比较多的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北欧等,除了有传福音的聚会以外都有门徒训练;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开始有门徒训练,但还不够深,还是在初信造就的阶段。而北美因为力量比较强,时间比较久,教会的培训可以分很多种:针对基督徒的,针对事奉同工的,针对已经有宣教心志的,等等,分的比较细,比较深。分区的联合教会在美国很普遍,也做得相当深。


2.归国学人的后继培养


只要留学生所在的教会有针对他们的培训或造就,那他们就得到了培养,但特别针对归国留学生的培养还几乎没有,这两年大家才开始重视。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国家归国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人觉得在国内发展的机会比较大,在国外的机会比较少,或者是带着传福音的使命回去等。目前这个比例比2000年高了很多。西方和华人教会都开始注意这件事情,经常就会讨论这个问题。海外校园也是从去年开始,有计划地收集归国学员们各样的问题,整理一些基本的问题出来,请一些归国的人写一些他们的见证、经历;也采访一些归国以后又到海外的人,请他们写他们的一些情况。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整理资料,怎么样为那些正准备要回国的人提供一些基本的认识,现在还在编写的阶段。


留学生回国之后经常缺乏系统的造就。那些在国外接受了部分系统信仰培训就回国的人,回国后可能就会被迫中断培训,这也是很普遍的情形。所以这套材料的重要性也在于:对于这样的人,在他还没有找到教会之前,至少可以有一套用来自修的材料。我们希望:通过现在网络基督使团搭建的学人培训网,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资料和学习的机会。比如说一个人学了《旧约概论》——我们这个材料当然很简略——如果他通过网络可以找到《旧约概论》、《新约概论》更多的材料的话,可以以这套材料为入门,逐渐进深。我想这一步一定要做。


如果国内有“海归团契”、“海归聚会”,或者可以找到当地的团契,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但目前也没有什好的方法解决海外和国内教会之间联络的问题,以至于可以帮助归国学人顺利地找到教会。


3.本土网路培训展望


以前在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城市,有一群基督徒,自愿做这个学人培训网的教师,在学生有问题时他们来回答。后来那个负责的弟兄回中国工作了,他们就解散了。当时是有十几位的。我们需要联系到更多的老师,如果老师更多,地点可以分的更广,时间也可以更多。这样每天都能有老师在线,负责帮助学生,这是最理想的。现在需要重新找人,去联络、召集。其实很多人是很有负担的,但是需要一个领导者来联络维持,给他们打气。因为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义务在做。


如果能在国内找到老师最理想,因为国外和国内有时差,很不方便。同时,除了自修以外,教师也可以有机会和学生见面,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解答问题,或给与鼓励。目前还没有对教导老师进行相关系统的培训,这方面需要跟网络基督使团联系,培训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他们在做。而我们在网络教学方面是没有什么经验。我们也尽量鼓励这套材料的作者去到国内,比如北京或上海,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跟学生们见面,他们可以问问题,这是最理想的。


也存在这种可能,就是通过网上的语音聊天,让作者与学生在线沟通。有些作者也愿意,但需要录像机之类的设备,最好是进行是视频对话。


教师与牧师的联系。理论上:把材料给牧者们看,让他们有所了解,知道其重要性。并希望他们可以承诺,可以抽出时间来,比如几个晚上的时间,或每个月一次等,或看他可以负责哪个课程——不一定是他写的,但他要负责好好研读那个课程,再收集有关资料,来解答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团队建立起来。


国内教会因为各样的原因,没有专门的教师来负责这方面的事工。我们一方面可以从神学院的学生当中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从现有的牧师中来培养一些对此有负担的牧者,当然这些都需要祷告来寻求,积极地去联系,看神的预备。

 


[size=+0]三、海外宣教机构与本土教会的配合


1.牧师与教师:不同的身份与事奉重点


以弗所书讲到有使徒、先知、牧师、教师和传福音的。使徒、先知和传福音很清楚,按照恩赐来说,使徒就是建造教会,大面积开创教会的;先知就是传讲神的话语的;传福音就是着重去传福音的。在以弗所书里,“牧师”和“教师”是同一个词。就今天来讲,牧师比较注重牧养,就是照顾、保护、鼓励和医治群羊,是针对人的灵命的培养;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导真理。教师不一定很会照顾人,或者做家庭、情感等方面的牧养和辅导,他基本上不是以人的事奉为主,他的恩赐主要是话语的教导。这两个恩赐不一样,这一点要注意。


现在的传道人大部分都在做牧养的工作,对信徒家庭、婚姻上的辅导,教导年青人怎么读经、祷告、事奉神,对其情感上的辅导,生活上的照顾和关心,以及教会里有罪,有危机,有逼迫,有异端……狼来的话,牧师需要去保护羊群。这些都属于牧养性的工作。基本上,牧师在一个教会就是“通才”,他就像是在一个综合医院里,什么都要照顾到,照顾人的灵命、生活、圣经的教导……这就是“通才”的教育。


但是教会事奉还需要更专业的人来做,因为牧师要照顾的范围太广,太广就不够精深。要有专人做不同方面的专门事工,比如教导基督教教义的、文字的、网络的、儿童事工的、老年人事工的,等等,这些都要专门的福音机构来做。


福音机构跟教会的差别在于:福音机构是一个专业性的事奉形式,教会是一个综合性的事奉形式。教会里有男女老少,老年人就需要有专门针对他们的事奉,儿童就需要有专门针对他们的事奉,教会什都要做一些。而一个福音机构就可能专门做老年人、儿童的事工,他们就可以更专业化,更专注于一方面的事奉。福音机构一定要了解教会的情况,不能够跟教会隔离,他们的目的就是服侍众教会各样的需要。比如,一个神学院就可以服侍众教会在教义上的需要,那里需要的是教师。教会和福音机构应该有彼此深切的关注、认同、配合与扶持。


2.福音机构与教会在事奉中的优势互补


国内的教会很多还没有意识到,教会与福音机构相互配搭工作的必要。比如教会和很多的福音机构都在做校园福音工作,都在学校里开办查经班。对于教会的牧师来说,除了要做校园查经班以外,他还要做妇女、老人、年青人、小孩等各年龄层的事工,甚至还要关心诸如医生、民工等各样社会群体,精力很分散。在这一方面,机构中的同工就会比传道人更专业化,就可以提供教会在校园事工的需要,给他们作参考。如果有福音机构专门来做校园事工的话,它可以透过教会来做,教会也可以透过机构更好地做校园事工。比如,机构可以组织夏令营、冬令营、培训营等营会活动,跟当地的教会建立很好的联系,帮助这些教会,组织学生们来参加这些活动。又比如,机构可以给教会里专门做校园事工的同工们开展一些培训,因为机构中的同工在这方面可能具备更多专门技能和经验。


教会就应该积极支持福音机构的事工,因为它们在做教会做不到的,也要在金钱上、祷告上、生活上等支持那些专门做这些事工的传道人。在西方国家,等教会发展稳定成熟之后,基本上就会产生各种福音机构。因为教会不可能专业化,它必须顾及所有会众不同的需要;而福音机构必须专业化,否则它就无法生存。如果福音机构无法提供教会的需要,不能帮助教会,那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反过来,福音机构也需要教会的扶持和合作,机构单独做事奉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教会弥补。


在校园查经班服侍方面,专门做校园事工的福音机构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他们的学生往往只有校园团契生活,没有教会生活,缺乏对教会生活的认识,更谈不上具备“委身教会”的精神。他们毕业离校之时,往往就是离开教会之日。一间教会如果规模较大,应该培养一些专门做学生工作的同工。这样,校园福音机构的同工可以跟教会有密切的配合,他们就可以把那些毕业的学生带回教会来,这是最理想的配合。如果教会小的话,传道人要兼顾所有的群体,可能就没有能力来做这样的事工。那么他们可以和福音机构联系,请他们来帮助教会开展校园的工作。但这个事工必须是在该教会内(不是指建筑物)开展,机构的角色是辅助教会。


比如说,北京教会要差派一个宣教士到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宣教,她对姊妹事工很有恩赐和负担。那最成功的宣教士就是能够把当地的同工培训起来,使他们能完全自立,可以自己传福音,自己支持。这样这个宣教士的阶段性的任务就完成了,她就可以离开,而当地的姐妹事工就可以自己建立起来,不需要再依靠这位宣教士。这就是最好的宣教模式。


同理,比如说你们这边的教会需要福音机构来帮助你们做学生工作,可以请他们派一个同工来教会,他就像是一个学生工作方面的宣教士,或者说是一个学生事工的专业人士,帮助你们把学生工作建立起来,帮助你们培养出自己的同工做学生工作。这些同工可能是老师,工程师等等。机构同工教导他们怎样向学生传福音,造就学生,怎样在情感、婚姻上面辅导他们。这样大概经过2~3年,福音机构跟教会就有很好的配合。


其实就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教会和福音机构合作,把校园查经班建立起来,然后移交给教会;另外一种就是机构为教会培训在这方面有恩赐的同工,然后教会自己去做。这个专门机构本身必须是已经累积了相当经验的,而同工也必须是自己经历过实际辅导,有第一手经验,并取得一定果效的人才能担任。


福音机构和教会应该有很好的互动和配搭,教会也应该多方地支持机构的工作,比如在经济上。


但是在实际的寻求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神学上的分歧,会造成福音机构和教会之间的一些问题甚至冲突。那么,他们双方的合作也是要讲“情投意合”。“情”就是在情感、关系上建立起来。有的人很好,但是关系就是建立不起来。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对,那个人错,而是要合得来。“意”就是在观念上,比如神学立场上要能够相通。由此看来,双方的配合也不是很容易的,双方都必须谦卑,愿意舍己。有意见分歧时,愿意彼此很好的沟通。我们承认,有些福音机构,因为其本身特定的政策或作法,所以可能不是很容易沟通。我们当然希望大家都能够很好的沟通和配合。


我们海外校园愿意一方面在文字方面跟教会有更多的沟通和配合,另一方面也很注重那些在海外信主,想要回到国内的所谓“海归”的培训事工。如果教会有这方面需要的话,比如说针对海归的培训,我们很乐意提供。


海外宣教机构与本土教会要有密切联系。我们在主里都是一体的,不分彼此。国内教会有很多好的经验可以提供给海外作为参考,反之也是。我们要尽量通过网络等机会彼此交流,我们相信,国内会越来越开放,在信仰方面也会越来越自由。我们愿意在环境能够许可的范围内,尽量服侍教会,大家彼此配搭。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教会》2007年5月总第五期( https://www.churchchina.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9 18:01 , Processed in 0.0430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