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2|回复: 0

彭迦恩: 教会流行什么书?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6-13 08: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种说法是“你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你总是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这个说法用在人的阅读上也很贴切。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有人专门研究某个时代人们的阅读状况,从而看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价值观、思想深度,印证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所吃”和“所是”之间的密切联系。从同样的角度,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群体基督徒的属灵阅读,并从中看出他们的某些生命特征。从整体来说,中国教会的阅读深受西方尤其美国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福音派基督徒的阅读情形。


一、世界流行什么?


美国有个福音派出版商联会(ECPA)以及配套的美国书商联会(CBA),他们每年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书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出版社、销售商聚集在一起,进行版权交易、新品推广、经验交流,其规模可与世俗性的国际书展媲美。和一般的商业展览不一样的是,CBA会透过崇拜、培训、研讨,传递基督教出版的使命。笔者曾数次参观书展,印象极为深刻。在展场转悠,你不时可见到人们三三两两的牵手低头祷告,带给你些许温暖和感动。从近些年的CBA,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基督徒阅读的一些趋势。


1.最热门的书


这几年最热销的书包括:


1)《标杆人生》,销售量已突破5000万册;
2)《末日迷踪》系列(Left Behind series),12册总销量破6000万册;
3)《雅比斯的祷告》(The prayer of Jabez)已销售2000多万册;
4)《爱的五种语言》系列,销售量已突破800万册,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系列的书在非基督教市场也有骄人的业绩,都曾闯入纽约时报排行榜,甚至登上第一名的宝座。《时代周刊》曾专门以“末日迷踪现象”作为主题文章,《生活》杂志也曾隆重报道《标杆人生》。这些书都被摆在沃尔马等大型超市的醒目位置出售。对此,有人欢呼,认为这带动了美国属灵的氛围,唤起美国的祷告,是基督教信仰切入不信的世界,宣告真理的典范;有的人的看法恰好相反,认为这是信仰世俗化和教会衰微的标志。《末日迷踪》宣扬的“时代主义末世论”,《雅比斯的祷告》中多少带有成功神学意味的信仰实践,这些都令许多人担忧。


无论怎样,这些系列的书红得发紫。在美国基督教的畅销书排行榜中,《爱的五种语言》这类的生活类图书上榜比例最高,几乎没有神学和研经的书上榜。巴刻的《认识神》是神学类图书中少有的销售长青树,把神学写得富于教牧情怀而吸引了许多人。


2.快餐化阅读


美国的基督徒出版和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出快餐化的趋向。这表现在:


第一,末梢化趋势。


所谓末梢化,是指图书产品中信仰的成分越来越稀薄。许多畅销热卖的书,大多从一个观念出发,发展出一些原则,配之以许多故事,顺手的时候引几个经文,甚至好多书已没什么经文。目前流行的作家如Gary Chapman(《爱的五种语言》作者)、Gary Smalley(《爱的语言》的作者)、John Maxwell(多本管理畅销书作者)等大体都是这个倾向,他们在非基督徒中也很流行。有套书First Place也很畅销,结合圣经谈减肥、养生之类的。这里面也有离谱的,如有本书叫What will Jesus eat,其中介绍了一些健康食谱,整本书有拉虎皮做大旗、让耶稣为他作广告的嫌疑。


可以看出,一方面基督教类书籍的主题越来越走向末梢,延伸到生活最具体、细微的方方面面,从婚姻、管理、理财到厨房、休闲,无所不包,无奇不有;另一方面,书籍的写法也越来越末梢,采用小小的观念加故事的写作方式。我有时也很喜欢看这些作家的书,相信会很实际地帮助很多人,我也相信出于或合乎圣经的原则,即使不是直接使用经文来说话,也一样可建造人。但现在的问题是,已经有人开始把专业和信仰对立起来了,就是说反对多讲圣经,认为圣经的话多了,专业上就打折扣了。基督徒读物需要有末梢的产品,有新的观念,有浅白清新的方式,有友好的表达界面,但属灵书籍整体末梢化的趋势却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第二,感性化趋势。


Multnomah出版社从《心灵故事》系列的畅销,到《雅比斯的祷告》系列的畅销,可说抓住了这个潮流。最近他们又出了很多本类似《雅比斯的祷告》的小书。他们有句口号“Small books, Big changes”很引人注目。这些书写作风格都很好看,浅近的属灵原则加上动人的故事。畅销作家Max Lucado秉承一贯的感性笔触,他写的Traveling Light(中译本《卸下重担一身轻》,台湾道声出版),结合诗篇23篇谈心灵释放,里面的观念很简单,就如他给许多读者签名写的“with hope” 一样,用令人揪心的小故事抓住人。另外,在华人读者不熟悉的基督教小说领域,目前在美国基督教出版内占越来越大的比例,据说销售额已占到20%。像Jan Karon的小说系列,许多单本销售都突破10万册。小说以感性的方式传递信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所有这一切正是后现代的特征,人们期望更真切的形象、故事、亲和力、有趣,等等,而不是说教。但同时,怎样能够传递完整的福音,坚持信仰的根基,实在是一个新的挑战。今天,经典阅读似乎已成为一个遥远的梦了。


第三,明星化趋势。


我们知道唱片公司通常的营销方法是推出、捧红一个人,使之成为明星,然后顺势带出和他有关的一系列产品,往往无不畅销。这种运作模式目前在基督教出版社也很普遍。一个作家红了,就持续不断地推广他,把书和人一起推,所以经常见到一个作家一年之内出好几本书,短短几年就著作等身了。也有一个产品红了,就持续地出相关产品。比如《末日迷踪》系列除了成人版外,还有儿童版、学习指南版,甚至还有漫画版。《雅比斯的祷告》有妇女版、儿童版、小组版、灵修版等。当然这样可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但这么短的时间出这么多书,品质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出版人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怎么做个聪明的读者,各位弟兄姊妹可就要好好想一想了。


快餐为快速流动的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饮食,但其营养不均衡目前也已有目共睹。这点来类比属灵书籍的阅读,倒也颇为贴切。


3.整合的趋势


看了前面的分析,我们会想,美国还有具备思考力的基督徒作者和读者吗?有,这是很感恩,也很让人激动的一面。整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相当引人瞩目。


一是对世界观这个题目的关注。最近一些年,一些基督徒作家不断反思,开始意识到基督教信仰和外面的差异不是零星的,而是整体世界观的差异。因此,他们一方面在世界观层面进行清理,激励基督徒建立整全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不断挑战人文主义的世界观预设的不一致性。这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寇尔森(Charles Colson,我把他称为美国基督徒中最锋利的头脑)的《世界观的故事》(中译本由台湾校园出版),Sire的《隔壁的世界观》(Universe next door)等。这些作家引起一群关注思想的基督徒的强烈兴趣,呼唤着一个更整全的生活和信仰模式。


还有,一些基督徒科学家曾经主要从科学证据的角度宣扬创世论,如今他们的视野也得到拓宽,开始看到,那些不信的人需要的不只是证据,因为证据也可有不同的诠释,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人背后的世界观。因此有不少人开始从科学哲学的视野来重新认识科学史,描绘科学史的冲突和世界观的关系。这方面的经典之作是南西•佩尔斯的《科学的灵魂》(The Soul of Science,中译本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是整合信仰与各种专业的努力。有远见的作者和出版社越来越重视把神学、信仰和各专业整合起来,用上帝的道来透视各个专业领域。这方面IVP(美国国际学生团契出版社)做得特别突出。他们陆续出版了法律和神学,艺术与神学,政治与神学等多种有深度的书。自从康德的二元论大行其道以来,基督教信仰仿佛失去了在各专业领域的发言的合法性,在思想领域被边缘化,这种情形现在开始改观。许多杰出的基督教学者开始在各领域发言,力图整合专业和信仰,并宣称,若没有信仰的维度,各个科学专业缺少其内在一致性和根基。这种努力是200年来前所未有的,也开始结出初熟的果子。

 


二、我们流行读什么?


我们再回头来看华人教会的流行趋势。有一点需要看到,大陆和海外华人基督徒有巨大的差别。海外的流行趋势可以说是在多元和丰富中选择的结果,而大陆因为资源匮乏,能读到的属灵书籍有限,有时难免是给什么吃什么,但是也并不是给的都流行,因此也可看出某些流行特征。


1.跟在美国畅销书的后面


大陆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独立的基督教出版,因此甚至想跟风还没有多大条件。而在海外的基督教出版社中,紧跟美国畅销书的风气很盛。《雅比斯的祷告》据说有13家海外出版社向原出版社申请版权,相互抬价,而《标杆人生》更是竞相追逐。在海外基督教书房的销售排行榜中,翻译图书占了绝大多数,而美国又占其中的绝大多数。对于那些有深度的书,即使英文版销售不错,在海外基督徒中也少有问津。我最为遗憾的是寇尔森的《世界观的故事》,路易斯的系列图书等都是被媒体谈论颇多,却少有人买,更少被人读。台湾“校园”在出版有深度的图书上是做得最好的,但这类书一般销售不好。


有人说,感谢上帝,大陆基督徒还有兴趣读有深度的书,老实说,这是一厢情愿的描述。如果你去看国内基督徒开的书店,其排行榜也和海外大致差不多,少有思想性的图书上榜。当然,不能期待每个人都读有深度的书,这不现实,但有多大比例的书店老板尊重欣赏并推介这些书呢?在一般基督徒的价值判断里,是否简单地认为流行就是最好的呢?有个姐妹激动地对我说,《标杆人生》是最好的书。我感谢主藉这本书让她重新思考信仰的价值,但我们能简单地说“最好”吗?难道不应区分“在什么层面上好”吗?难道很多经过岁月考验的基督教经典没有价值了吗?过10年、20年后《标杆人生》会如何呢?在追逐流行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2.永远的《荒漠甘泉》


最近,有朋友做了个城市基督徒读书习惯的调查,目前调查报告还没有出来,但是《荒漠甘泉》的一枝独秀已经很明显。这本书据说是在中国基督徒中最知名的书,有人说其名气源于蒋介石晚年深爱这本书。西方最著名的《天路历程》(比《荒漠甘泉》对走天路的人更实际),在中国基督徒中没多少人读;西方最经典的每日灵修作品,章伯斯的《竭诚为主》(比《荒漠甘泉》在灵程的挑战上更深刻)也没有多少人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荒漠甘泉》契合了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内在需要,考门夫人长期在东方做宣教士的经历使她所谈的与中国人很投缘。《荒漠甘泉》如沐春风的讲述让我们灵魂很安稳,感觉很舒服,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基督化了的君子;而《天路历程》里面天路客的挣扎在我们这个擅长变通的国度里显得冷峻和不可理喻,我们常用在相对关系里面的自圆其说取代在绝对面前的战栗和挣扎;而《竭诚为主》那种不断要撕裂人的灵魂,破碎自我,多少让国人觉得陌生,也让我们君子般的圆融无法立足。《荒漠甘泉》的流行也凸显了我们普遍而系统的读经的缺失,许多基督徒不知如何循着正确路径研经和读经,供应每日属灵的需要,把自己的属灵需要建立在别人读经感悟的上面,久而久之,就只能吃灵奶,不能吃干粮。


3.养生图书大行其道


美国基督徒图书中的减肥、营养类图书很多,同样,养生书在华人基督徒中也是大行其道。在这方面华人基督徒或许还会稍骄傲一点,在这方面我们可不依赖翻译洋人的,我们有我们“光芒四射”的林光常大师。林光常的排毒系列图书风靡海内外,林在大陆还上了电视。许多基督徒趋之若鹜。


不过老实说,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另类养生理论层出不穷,稍现即逝,而其片面性(或许正因片面才吸引人)带来的后果却是许多人不知道的。这和中国人崇尚“偏方”的心理是同出一辙。用方舟子最近批评很多虚假保健品的话说,“在健康的问题上,你去搞另类,这不是找死吗?”是不是一个人只要是基督徒,他讲的就一定是合乎圣经的?是不是只要引用了几节圣经经文,所讲的就必然是合乎圣经的?所谓“排毒餐”让这一代的基督徒身体更强健了吗?我看这恐怕只会是义和团“刀枪不入”般的神话。


改革宗神学一直强调常识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这实在是很基本的观念。


养生的议题在教会大行其道,有人说是好事,以前我们只知做工,不懂健康,今天终于平衡了,其实这是神的话语在教会稀少的后果。有意思的是,在灵恩派教会中,养生的话题更热,从追求感觉到追求养生其实是一线之隔,没有神的道的“极端属灵”和“属肉体”原本是孪生兄弟。不光养生领域,在心理、在科学等方面,我们都看到不少基督徒专家出来发言,但这种发言是整合信仰与专业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却需要细心考察和判别。


对基督徒来说,最核心的阅读自然是神的话语——圣经,而其余的属灵书籍都是对上帝话语的呼应,或欣赏,或反思,或应用,或瞻仰,或默想,或挑战。我们的阅读够深度吗?我们的阅读够广泛吗?我们的阅读除了满足自己的属灵需要,还能面对时代的挑战吗?一个朋友说,我们中国教会需要奥古斯丁式的人物,为基督赢得这个时代,我心有戚戚焉。我们有这样的基督徒群体作为酝酿奥古斯丁的土壤了吗? 让我们拿起来读吧!

 


《教会》2007年5月总第五期( https://www.churchchina.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9 18:39 , Processed in 0.0450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