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山双周分享 分享: 刘保罗 奉献作为基督徒灵命成长的核心元素,是我们的管家职分和对上帝恩典的回应(申命记14:22-29;哥林多后书9:6-15)。我觉得奉献不应该只是界定为经济层面的给予,在灵修七艺的框架中(祷告、读经、聚会交通、禁食祷告、奉献、侍奉、属灵阅读),不是孤立的义务,而是属灵生命的艺术表达,是更丰富的。一切财富皆源于上帝并归属上帝(诗篇24:1的隐含基础),信徒作为管家需按上帝心意使用和奉献,十一奉献就是归还给上帝的部分,其他资源也须合乎神意管理。这超越了单纯的“捐款”,而是全面的生活委身。中国教会基础教导薄弱,许多人只知“奉献”一词却不明其意,文章里面老师的说法是强调奉献不是“有求必应”的交易(这个一再强调了)而是脱离粗鄙功利主义的灵修实践。 约翰·洛克菲勒作为奉献的典范受清教徒和卫斯理影响,一生拼命挣钱、省钱、捐钱,奉献率约27%,影响了现代富豪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马云的世俗观点:超过1000万资产后,财富即属社会。基督徒不应该是活在真空环境里,世俗的财富观也很重要,奉献能打破贫穷的“咒诅”。玛拉基书3:10,十一奉献是祝福而非义务,上帝承诺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奉献是基督徒人格的精装修的部分,陶冶圣洁情感,并与灵婚的高峰相连,一个是西方的清教传统,一个是中国传统的心的文化,在这里就被联系起来了。 旧约强调什一税(利未记27:30)和新约强调慷慨给予(哥林多后书8-9),耶稣赞扬寡妇的奉献(马可福音12:41-44),重点在于心志而不是奉献了多少金额,实际有不少主流宗派(像浸信会,卫理公会)都倾向将奉献视为崇拜回应,而不是律法义务。现在的趋势包括在线奉献兴起,在英国的朋友告诉我当地基督徒平均每月捐133英镑,呼吁教育年轻弟兄姊妹们视财富为社会责任,这与范老师的教导角度很像,很有力量。 城市教会的奉献一般都优于乡村,会受教育和经济影响,也更容易理解管家职分。希望我们都能从穷人式的吝啬心态转向慷慨自由。
圣山双周读后感 分享:孙晓君 弟兄姊妹们好,谢谢大家听我的分享。 我正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同时在教会里积极参与一些事工。我在的教会偏改革宗,强调恩典和圣经权威,我们的教导是侍奉不是负担,而是回应神的爱,从神而来,又归于神,范老师的讲道也说了我们侍奉不是为了炫耀或赚取功德,而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福音改变,从偶像的奴隶变成神的仆人。事工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从纯洁之心、良善的良心和真诚的信心中发出的爱——这爱是针对神和邻舍的。呼应耶稣的两条大诫命,侍奉不是表面活动,而是通过福音改造我们的内在,让我们像神一样去爱人。 第二个重点是信徒皆祭司,能直接接近神,侍奉就是敬拜的一种的形式,从本地教会的事工,青年团契,辅导,社区服务,到少数民族的宣教,支持传教士,包括短期差传。不是只有牧师才能侍奉,我们普通信徒也能发现自己的恩赐,装备圣徒,荣耀基督。虽然我不是全职事工,但有帮忙教主日学或参与妇女团契,就是在回应大使命。侍奉要基于圣经,包括教育、怜悯和传福音,像使徒行传6章那样,委派执事服务桌子上,好让使徒专注讲道。 领受圣礼后,我们被差遣出去,在世界上活出感恩和服务的生活。这不是周日结束就完事,而是使命导向的——邀请别人进教会,同时在职场或社区实践和好工作。侍奉一定需要圣灵的帮助,因为我们还有罪性,但福音谦卑我们的骄傲,让我们看到需要并以怜悯回应,耶稣自己就是榜样。不是为了赚取救恩,而是因为我们已被救,就自然想服事神和别人,不像有些教导听起来太“管理式”或实用主义。 两条大诫命:尽心尽力爱主,又爱人如己。动机越单纯,祝福就越大,不管素质高低,只要参与,上帝的祝福必然临到,属灵生命不会停步,我们也要反省动机,保持谦卑。 如果你们也感兴趣,试试从简单事开始吧,神会用你的单纯动机做大事!
圣山双周分享 分享:徐明明 如果奉献带来倾福,甚至无处可容,和保证除去贫穷咒诅,这似乎是给予保证财富回报,容易感到被操纵,把奉献视为投资回报,而不是对上帝的关系的回应。我在河南,确实有许多教会受水牛神学影响,把奉献与个人福祉挂钩,可能忽略十字架神学,忽略苦难中的忠心。老师的见证很真实,但是农村教会资源匮乏的现实不能忽略。 教会的基础很差,人数很多,尤其是宣教发展统计人数挺迅速,可是人起来了,没有相配合的教育,有不少高素质的人觉得后面越来越没意思就走了,有的不给你面子的,敬拜到一半觉得不好,站起来就走,也带走一部分人。据我所知当局是将教会奉献视为“犯罪行为”,罪名是非法集资,这在农村就很难办,特别是对不怎么识字的老年人来说。我们只能告诉他们如果不平安就把金钱奉献转向其他形式(比如参与服侍,奉献时间和才干)。其他宗教慈善(像佛教、道教)兴起,甚至被推崇,但基督教慈善受限,这种现实也很不利于我们。天主教强调贫穷福音,穷人有福,而不是财富积累,国外的奉献率高,但是很多是为了社区支持,而不是个人祝福。 我看到老师有平衡,就是避免功利主义陷阱,我建议用小组讨论澄清管家职分,结合圣经故事,可以避免孤立理解哪一句经文。在这种环境下有没有必要发展一些更安全甚至说更隐秘的奉献方式?风险更小的那种,至少我身边想奉献但是信心微弱的人还是大多数。 另外我的倾向是即使暂无可见的回报,仍然教导弟兄姊妹要忠心。 灵修七艺的整体非常宝贵,促进全面成长,以十字架为中心。
圣山双周评议 评议:张芹 弟兄姊妹们平安,上次说是最后一次,但是这次分享的弟兄姊妹们说还剩很多没学完,所以还是按顺序来,免得大家遗憾,这次就分享灵修七艺里面的奉献和侍奉。 首先是刘保罗弟兄分享,奉献不是“有求必应”的交易,而是脱离粗鄙功利主义的灵修实践。一切财富皆源于上帝并归属上帝,信徒作为管家需按上帝心意使用和奉献,十一奉献就是归还给上帝的部分,其他资源也须合乎神意管理。 第二位是孙晓君姊妹分享,重点是两条大诫命:尽心尽力爱主,又爱人如己。动机越单纯,祝福就越大,不管素质高低,只要参与,上帝的祝福必然临到,属灵生命不会停步,我们也要反省动机,保持谦卑。 第三位是徐明明弟兄分享,他在河南教会的环境是担心弟兄姊妹们受水牛神学的影响,信心微弱。倾向于即使暂无可见的回报,仍然教导弟兄姊妹要忠心。 我们继续努力,一同走天路,生命进深,谢谢。
圣山双周讨论 整理:张芹 兰邦: 可能因生活忙碌或教会期望,年轻人尤其容易觉得侍奉像“打卡”,平时工作打卡都打迷糊了,怎么持守初心? 张芹:我觉得侍奉不要单独考虑,和灵修和真实的信仰生活应该紧密相关,觉得疲劳也要从生命状态来整体调整。我们的分享也很少单独分析哪一句经文,基本都是基于整本圣经的平衡理解。 徐明明:我刚才语气可能有点过激,没有质疑老师的意思,就是很痛苦,因为教会没有牧养,大家渴望长进但不知道怎样长进,在这样的环境里。 张芹:欢迎继续参与我们的圣山双周课程!建议徐弟兄可以开始禁食祷告。
范亚峰:灵修七艺
范亚峰、杨宁编:圣山平信徒门训指南之七(祷告、灵修七艺、听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