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8
228
4万
管理员
苏文峰/简王仁芬 合译 第一章 基督徒的默想与神的智慧 「默想」(meditation)这个名词,在旧约的诗歌与智慧书中最常被提及。诗篇和箴言不只提到默想,它们本身就是一种默想的成品。 如果我们把诗篇119篇当作抒情诗或史诗来读,我们一定会觉得失望。诗人以8节诗文为一段,每段依照顺序,以一个希伯来字母为开头,每一段开头的字母在变,但主题不变。诗人以这种似乎有点单调的方法,不断地称颂神的律法。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进入诗人写诗时的默想状况。 这首诗的形式与东方所谓的「坐莲式默想」(lotus meditation)很相似。默想者集中心思在一个主题上,默想与这主题有关的各种事物与各方面的意义,却又不断地回到中心思想来。他的思想不断回向中心,正像联合的花瓣一样。 这首诗若是用速读的方法来读,一定会破坏诗中的气势,把它贬抑为一连串模糊的同义字。但一个仔细默想的读者,却能跟着诗人的思路,被引进神的话里。「我要默想袮的训词,看重袮的道路。」(诗119:15) 默想产生了圣经里的诗歌与箴言。向神倾吐,涌出赞美的诗歌(songs of praise)。默想者寻求神的道路,凝聚成智慧的话语(wisdom writing)。若要了解圣经里「默想」的意义,必须从这两条源流去追溯。我们先来看默想与智慧的关系。 一、 智慧的泉源 神是一切智慧的泉源。智慧是祂的属性:「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箴3:19)。 智慧在诗歌中被描述为神的同伴,与神一起为创造的大工踊跃(箴8:22)。但约翰福音更进一步地描述:神的爱子就是神的道,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约1:1-3)。 由于神是智慧的来源,人想要在神之外寻找智慧,一定是枉然的。约伯形容人寻找智慧,就像挖矿工程一样。然而,人可以挖出红玛瑙、蓝宝石与黄金,却没有任何矿坑可以出产智慧的矿石(伯28章)。智慧是挖不到的。「敬畏主就是智慧」(伯28:28)。这经节常在智慧书里出现(箴1:7;9:10;15:33;诗111:10) 只有全智的神,能将智慧赐给人。「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雅1:5) 神的智慧在祂过去完成及正在进行的工作中显明出来。「诸天述说神的荣耀」(诗19:1)。诗篇不断地称颂神的智慧与权能,祂创造了世界,又使四时运转:有夏天,有冬天,有播种的时候,有收割的时节(如诗33篇)。诗篇也因着神掌管人类历史的智慧而欢呼。列国的筹算归于无有,但「耶和华的筹算永远立定,祂心中的思念万代长存」(诗33:11)。 最为重要的是,神更以救赎的大工来显明祂的智慧。神应许要救赎祂的百姓,祂大能的作为也完成了这工。诗篇常歌颂神对百姓的拯救,祂带领他们出埃及,经过旷野,进入应许之地。先知从这个拯救里,预见神末后所要成就的大事。祂不只要招聚被逐分散的以色列民,祂也要聚集外邦的余民来到祂的圣山赛49:6;56:6-8;耶49:6)。照着神的托付,传福音给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呼唤说:「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祂的判断何其难测,祂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祂的谋士呢?」(罗11:33,34) 然而,悖逆的人,不能看见神在自然界和在救赎历史上的奇妙作为所彰显的荣耀与奇妙。神必须将祂的智慧显明在人心里。耶稣在圣灵里欢乐,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只有神奥秘的圣灵,能向人启示神的智慧(林前2:6-12)。使徒们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解释属灵的事(林前2:12,13)。凡接受使徒所传信息的人,他们的心也被同一位圣灵所开启;他们的信不在于人的智慧,乃在于神的大能(林前2:5)。 神若只藉著工作来显明祂的智慧,人还是无法体会。所以,神又用祂的话语向人启示祂的智慧。诗篇里默想的诗人都「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诗1:2)。神智慧的丰盛既然都在耶稣里彰显,默想神的话就益形重要。因为耶稣所成就的工,也就是使徒所传的信息,对世上的聪明人是愚拙,但对得救的人却是神的大能。 神已经亲自向我们显明祂的计划,就是历代以来隐藏在祂荣耀里的奥秘。旧约的诗人,珍惜神在西乃山于荣耀里所赐给摩西的话语。新约的圣徒,珍惜耶稣基督所启示的(「你们要听祂!」路9:35),并藉著使徒传给众教会的,更荣耀的新约(来1:1;2:3,4;林前14:37,38;2:12,13;林后3:1~4:6)。 由于神是智慧的泉源;由于祂曾藉著众先知,后来又藉著祂儿子,将祂的智慧启示出来;由于这启示又藉新约的使徒与先知传给我们;因此,神智慧的道路被「先知更确切的预言」所照明,「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彼后1:19) 默想神在圣灵里赐给我们的话,就是进到天上的奥秘里:「神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神曾藉著圣灵向使徒们启示这些奥秘,也藉著同一位圣灵的带领,为我们记下这些奥秘(林前2:9,10,13;14:37,38;彼后1:21;3:15,16)。 神藉著祂所赐的话语,向我们启示天上属神的奥秘。默想,就是以神的启示——祂的话——为中心。当诗人提到默想耶和华的律法时(诗1:2),他所用的字有「低语」的意思。这个字也出现在诗篇第二篇里,描述悖逆的君王的商议(诗2:1)。它也被用来形容狮子的咆哮和鸽子的低鸣(赛31:4;59:11)。可见诗人所说的默想与反覆诵读圣经的话,在意思上非常相近。 在圣经还不便于随身携带的时代,若要身边随时有经文可用的话,只有背诵一途,而低声诵读是帮助记忆的好方法。「我的舌头要终日论说你的公义,时常赞美你。」(诗35:28)诗人不分季节,不分昼夜,默想神的话。从早晨到夜晚,他都活在神的话中;在床上,在夜更的时候,他也默想神的话(诗63:6)。 反覆诵读会帮助记忆,还会帮助我们多有机会思想。犹太人的教师很推荐这种记忆方法。通常一段教训至少要重複四次,才能使学生记在心里。有个幽默的笑话说,同样的东西,读100遍的人不能和读101遍的人相比。拉比百利达(Perida)建议,迟钝的学生应重複400次,然后再读400次!只有不断重覆诵读,才能把一段经文存到学生的记忆里,渐渐成为他的财宝,随时可以运用。 开启基督徒默想之门的,不是几句「符咒」,而是整本圣经的丰富宝藏。若不熟记圣经,这宝藏很可能永远被锁住。如果你不相信,尝试去读一段圣经,然后把圣经拿开,用自己的话将这段经文所说的一切写下来。写完以后再回来对照圣经,看你遗漏了多少明显或隐含的教导。 重複地诵读圣经,对于希望在默想中获得乐趣的人,可能有点过于呆板,但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开始学习真正的默想。我们若希望神的话真的成为我们的帮助,我们就要开始用它,而诗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反覆思想的榜样。 诗歌重複的歌词会加深我们的记忆,诗歌不仅能使我们同心合意赞美神,在情感上领我们进入崇拜的丰盛深处,还能帮助我们默想圣经上的话。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经常在田野散布时,以诗歌唱出他的默想。约翰欧文(John Owen)则特别喜欢大声祷告,因为如果不出声,悟性的祷告会受到其他思想的搅扰。欧文知道以悟性来默想的重要,并特别强调大声开口有许多好处。我们的思想常受到外界影响,把思想化为语言,会引发更深的思想和反省。 当我们重述神的话时,我们不只吸收这些话,也是向神读出这些话,作为「嘴唇的果子」(来13:15)。诗篇常常很自然地由默想转到祷告,又由祷告转到默想。诗人向他的神说话,也向他自己的心灵说话。诗篇所用的语言,能帮助我们在神面前默想,并向神祷告。 我们也应该与主内肢体分享神的话。把基督的话丰丰富富存在心里,才是属灵智慧的来源。只有藉著这样的智慧,我们才能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弗5:15-21;西3:16)。基督徒的默想不应该侷限在个人的领域里;不仅默想的成果要与人分享,默想的过程也是与人团契的机会。大家藉著心里所存基督的话,在神的智慧里一起成长。
二、 智慧的主 我们已经知道,智慧是从神而来,并借着祂的工作与祂的话向我们启示出来。神智慧的一切丰盛都在祂儿子身上显明出来。耶稣以智慧的言语传道。祂用谚语(sayings)和比喻(parables)来教导,传扬承受神国之人所得的福乐。祂详细说明律法的意义——不是法典(a formal code),而是天父的旨意。祂与人辩论,用智慧挡住敌人的口。祂在时候满足的时候,向世人宣告神国的奥秘。可是,耶稣并不只是智慧的教师;祂本身就是神的智慧。 因此,基督对门徒的呼召,是神智慧的呼召。「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的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8-30)在英文里,「轭」(yoke)这个字和「瑜珈」(yoga)很接近,照印度法师的说法,「瑜珈」是用来描述人的心灵与无限合而为一,或共负一轭的情形。但耶稣所说的,和他们的说法迥然不同。耶稣是以主人的身份提供他们的轭。祂并不需要和门徒一起来负这个轭;祂是呼召门徒来负起尊祂为主的轭。在旧约诗篇希腊文版本的里面,这个字被用来形容诗篇第2篇那些悖逆的君王的呼喊。他们要挣脱捆索,丢弃神受膏者的轭。耶稣是弥赛亚,祂带着君王的权柄,向我们提供祂的轭。 耶稣的话和犹太人的智慧文学相呼应。有一卷书叫「便西拉智训」(The Wisdom of the Son of Sirachor Ecclesiasticus),它跟圣经的箴言书一样,呼唤人们来跟随智慧。此书51章23节开始的一段话说:「无知的人哪,靠近我吧。为何说自己缺乏呢,你的心灵为何饥渴?我开口说话,你们自己来取,不必付钱。将颈项放在轭下,让你的心灵接受教导,它就在你身边而已。你看我甚少劳苦,却多有安息。」 正如这段话所说的,耶稣提供了智慧的轭,并应许释放劳苦的人,使他们得安息。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惊人的不同点。在这卷伪经里面,西拉的儿子也是,呼唤人来跟随耶稣的智慧;但在马太福音里,耶稣,神的儿子,呼召人来跟随祂自己。耶稣并不是以一个已经得着智慧,然后藉智慧发号施令的人的身份来说话;祂自己就是智慧,并且提供智慧的、赐人安息的轭给我们。这个奇妙的结论是由于前一节经文的话:「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太11:27) 耶稣对神有独特的认识,只有祂能将神的启示给我们,因为祂是神的儿子,与神有独特的关系。「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这句话更道出了耶稣的神性。神奥秘和神启示的奇妙都总结于此。神智慧的奥秘是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的。我们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不论是细察外在的宇宙的奇妙,或经历心灵里的改变,而对神有真正的认识。我们之所以与神隔绝,乃因我们即是罪人,又是受造者。唯有永活的神才认知祂自己的本性。透过祂的启示,我们才能认识祂。而祂,借着祂儿子,将这样的启示赐给我们。这就是说,当子向我们启示父的时候,神的启示不仅是真实的,更是亲密的;因为祂所介绍的,是祂的父。子向我们启示的,正是祂与父神的关系。
使用道具 举报
《基督徒的默想》(连载2)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克艾蒙(Edmund Clowney) 时间:2009-07-15 浏览次数:698
《基督徒的默想》(Christian Meditation) 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 苏文峰/简王仁芬 合译 如今,约伯所寻找的智慧已经找着了。神所展示的奥秘,不但是神的旨意、神的计划,更是神自己,藉著祂儿子亲自向我们显明。「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约1:18)。子所彰显的智慧的荣耀,是远超过人的知识所能了解的。神选择了婴孩和愚拙人,将这些事向他们显明,却向聪明通达人隐藏(太11:25)。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东方的神秘主义都不能使人更接近真智慧。这两种途径的结果都会使人丧失人性。人类想要藉著各样的技术、生化科学、行为科学来控制人类与资源,但是史金纳(B.F. Skinner)告诉我们需付的代价:丧失自由和尊严。东方神秘主义的路线也一样抹杀人性。他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只强调无我的境界,不会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契合,从而带出爱心服事的果效。那种境界据说也只有极少数离俗的瑜伽修行者可以达到。 人犯了罪以后,就成了孤寂的陌生人,找不到真智慧可以使他与别人契合,或使他的存在与真体连合。于是耶稣基督来传祂天父的智慧。人生的意义不再是虚幻的,也不再是绝望地走向黑暗。人生的意义建立在一个真实和永恒的基础上:就是创始成终的三一真神成就的救赎。这好比一道真光,照亮我们黑暗恐惧的心灵。「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基督呼召我们学祂的样式,不只因为祂认识父,将父的荣耀显明给我们看,也因为祂是父所差来的,向他们显明了神的恩典。「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軛,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29,30) 耶稣的话除去了律法主义的束缚。祂宣扬天父的旨意,不是要为我们套上失望的锁链。祂向我们启示神的圣洁时,也赐给我们奇妙的喜乐与甘甜。犹太教师常常以律法知识自豪而轻视别人。可是他们所精通的律法,只能加给人无法担当的重担,神的诫命只有超级圣人才能做到。 律法主义犯了靠行为得救的错误;诺斯底主义者(Gnonsticism)则犯了靠知识得救的错误。他们所努力的目标,都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达到。但耶稣把这些主张都废弃了。祂呼召门徒来跟从祂自己。祂柔和谦卑,不是因为祂没有主权,不能定下高不可攀的目标,而是为了正好相反的理由。正因为属天的智慧是神的恩赐,不是人的成就,所以耶稣没有在西乃山的隆隆雷声中,却在安静的加利利湖边,将神的智慧表明出来。 「学我的样式!」耶稣用祂的谦卑与受苦来表现祂的主权。祂所显明的神智慧,是怜悯的智慧,是神的爱拯救罪人的智慧。马太福音12章描述耶稣的柔和:祂忍受敌人的辱骂,安息日在迦百农医治拥挤祂的人。祂是受苦的仆人:「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到祂的声音,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太12:19,20)。耶稣的柔和谦卑,使祂背起十字架——祂自己的軛。在十字架上,这世界的智慧变为愚拙,但是藉著十架,「神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如經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林前1:30,31)。神藉著祂儿子的柔和与受苦所表明的智慧,不是空洞幻想的智慧,而是极有功效、极大恩典的智慧。基督耶稣取了罪人的身份,亲身担负罪人当受的审判。当保罗发出这样的祷告时:「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祂。」(弗1:17)祂是指神恩典的智慧;也就是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为我们的称义复活的智慧。 基督徒的默想就是要负起基督的軛,学习祂成为受苦的奴仆与得胜之主的榜样。基督徒的默想就是要在各方面顺服耶稣基督。没有耶稣基督作中保,我们无法与神沟通,也不可能经历神自己。基督徒默想的途径,不是建立在魂遊象外的特殊经历上,而是建立在神所赐的智慧上。一个人要寻求神的面,不是在内心努力探索,也不是去苦思抽象无定的事物,而是要默想圣经所启示的基督和基督所启示的圣经。要将圣经所说关于耶稣的事,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因为我们不是要想像出一位基督,而是要学习这位真实的基督。愿意学习主耶稣样式的门徒,当以祂的话语为宝贵。所以默想的操练,就是要尽量地听取耶稣的话:不只是新约里的「金句」,也包括基督的灵藉著旧约先知所说的话,他们「预先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彼前1:11);以及新约众使徒和先知的话,他们证实了基督的话与神的奥秘(来2:3)。 知道整本圣经就是基督徒的默想手册,会不会使你觉得失望?你想知道的是能带你进入魂遊象外的经历的方法吗?我以为问题是出于我们想以魔幻来代替敬虔。他们想要控制无限的神,要作默想的主宰者,而不愿意放下自己,静听她丰富的话语。 只有谦卑,而非宗教性的狂热,能帮助我们寻见神,并且甘心以孩童的柔顺,来领受神智慧的教导。默想的基督徒会去背诵圣经里较短的篇章,也会研读并且思想那些长的篇章。他不会把圣经当作阿拉丁神灯,用来要求特殊的经历,或强迫耶稣的灵显在他身上。真正的信心不是控制,而是顺服;不是操纵圣灵,而是听从祂的话。 学习耶稣的样式,不只是研读圣经,而是要我们个人与主真正契合。恋爱中的人会时常回味对方来信的每一个字,不会只把它当作文件资料来看。启示圣经的灵,也就是耶稣的灵,住在我们心里,帮助我们与神有活泼的交往。主耶稣与我们每一个人同在,祂也与一同聚会的圣徒同在。神的子民聚在一起默想,一定更能体会神同在的甘甜。
三、 智慧的道路 永活的神是智慧的泉源。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是智慧的主;祂呼召门徒来负祂的軛,学祂的样式。祂的救恩,不只用来启示,也是为了救赎。藉著耶稣基督,我们不只认识神是谁,也认识祂为我们所成就的工;祂是父,为了拯救罪人而赐下祂的独生爱子。当我们学习基督——我们救主的样式时,我们不只看到祂的荣耀,也看到祂的柔和谦卑与受苦。因此,我们的默想,不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认识神或建立与神的和好的关系;我们的默想乃是要转向基督,认识祂是谁,为我们做了什么。耶稣的话,把神的旨意告诉我们;在加利利湖边、在耶路撒冷街道、在加略山的十字架、在荣耀的宝座上的作为,成就了天父的旨意。 当我们默想那在基督里的真理时,我们就在智慧里增长。但是智慧的道路也左右了我们默想的方向。所以基督徒的默想应该带给我们导向与属灵两方面的亮光。 1. 导向的亮光 智慧的道路就是顺服的道路。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这智慧引导立约的子民在神面前生活。芮杰和(Gerhard Von Rad)研究以色列的智慧文学后作出这样的结论:「人藉著对神的认识,必须学习去承担现实生活的责任。」诗人也在祷告中这样说:「但愿我行事坚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诗119:5) 圣经里的智慧都是实用的。它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作出正确的抉择。智慧是神赐给祂子民至高的祝福。神向以色列人彰显荣耀,好让他们吸引外邦国家归向祂,这心意在赐智慧给所罗门的事上最明显。我们都晓得所罗门的箴言和诗歌,也知道他对植物和生物的研究,因此,「天下列王听见所罗门的智慧,就都差人了听他的智慧话」(王上4:34)。 所罗门不是为自己求财富或权力,却向神求智慧,因此蒙主喜悦,也能实在的代表神治理以色列民。要行在神面前,并遵守祂的约,是需要智慧的。成为与神立约之百姓的君王,更需要智慧。大卫临终时对儿子所罗门的吩咐正呼应了神当初对约书亚的吩咐(王上2:1-4;书1:1-9)。像约书亚一样,神吩咐所罗门要刚强壮胆,要照摩西所吩咐的律法行在神的路上,这样的顺服必定带来亨通与兴盛。这两处经文所提到的「亨通」,都有依智慧而行的意思。行事有智慧就是亨通!约书亚如果希望道路亨通,一定要昼夜思想神的律法(书1:8)。诗篇第一篇里那位默想的诗人就是这样,所以他才能像一颗栽在溪水旁的树,按时候结果子,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1:3)。所罗门在受到异族妻子影响,转向愚妄顺从别神之前,王国大得富强,因为他默想神的话与神的工作。 君王弥赛亚,大卫真正的子孙,比所罗门更有智慧(太12:42)。「我要为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苗裔,祂必掌王权,行事有智慧……祂的名必称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23:5,6)。在以赛亚的「仆人之歌」里,预言神的仆人「行事必有智慧,必被高举上升,且成为至高」(赛52:13)。诗篇101篇所描述的君王智慧,必在将临的君王身上实现。 耶稣基督不但是智慧的主,带领祂的门徒来负祂的軛;祂也是智慧之仆,向我们显明行在智慧中的意义。祂在孩童时期已是满有智慧的成长(路2:52),并因祂对神的认识,使圣殿里的教法师惊讶(路2:47)。 耶稣传道伊始,祂的默想生活便在旷野受撒但时显示出来。每一个试探,祂都以圣经的话回击。祂全部引用申命记的话,因为申命记记载以色列人在旷野的经历。他们所受的试验,是未来之事的预表与记号,即预表神的真儿子耶稣在旷野受到的试验。神的试验(申8:2)显出以色列人的不信与不顺服,却显明了祂独生子耶稣的顺服与信靠。当撒但试探饥饿的弥赛亚,叫祂将石头变成食物时,耶稣用申命记的话回答说:「經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申8:3)在申命记里,这句话是针对神赐吗哪给以色列人那件事说的。 靠神的话而活,不只是顺服神的律法,更应该是在任何环境中都顺服神的带领。以色列人和耶稣,都是被神的话带领进入旷野的。以色列人若真的靠神的话而活,就应该信赖神会在祂所定的时间,以祂的方法在旷野赐下食物,也就是说,以神的话为至高,并完全信赖神。 被圣灵引到旷野的耶稣,显出祂对父神的完全信心。没有吗哪来解除祂的饥饿,也没有飞鸟带给祂饼食,但是祂仍然信靠神。祂不愿意用行神迹的能力来缩短自己受试探的时间,宁愿等候神话语的带领。 显然,耶稣在旷野的默想,已经使祂预备好面对这个试探。从人性的一面来看,耶稣成年之前就已经背下许多经文,所以现在即使饥饿使祂的意识发昏,祂仍然能引用圣经上可对抗那试探的经节。圣经的教训与祂的默想,一起帮助祂度过难关。 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而活——这正是每一个属神的人应该要做的。智慧不在于反覆诵读圣经的字句,而是要了解圣经的意思,并应用到生活中的各样环境。
《基督徒的默想》(Christian Meditation) 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
苏文峰/简王仁芬 合译 神常用两种方法来引导我们:藉著祂已经启示的话语,以及祂特别的带领。神并没有带领以色列人走最近的路程到达应许之地。祂的目的不只是迁移,更是教导他们。同样地,祂也没有一直以我们所想的方法来喂养我们,试验我们。藉著默想,我们从神的话中寻找智慧,来认识靠神的话而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的默想,不会使我们忘记或逃避日常生活的问题:面对单调生活的厌烦,教养倔强孩子的痛苦,照顾老迈父母的重担与忧伤。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却自我陶醉于「超觉静坐」而改变。默想不是逃避,而是帮助我们从生活的忧伤或苦难中,体会神的带领,并求得福音的应许与安慰。 使徒保罗不断地祈求,希望教会能在基督的智慧里增长。「我们……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的多知道神……」(西1:9,10) 基督徒的智慧是属灵的;也可以说,是圣灵的恩赐。它也和其他的圣灵恩赐一样需要操练。与耶稣基督联合而得的智慧,和使用乌陵或土明不同。它不像祭司的胸牌有「占卜」的作用,对我们的问题给予「是」或「不是」的答覆(参照撒上23:9-14);而是圣灵在我们心里运行,启迪我们,帮助我们分辨自己的动机(诗139:23-24;帖前2:4;罗8:27;参照箴27章),并照明我们的悟性,使我们知道神如何以祂的话来引导我们的脚步。保罗常常提到旧约智慧所反映的人际关系;他引用箴言的话智慧地教导教会(如罗12:16-20)。 有智慧的行为不仅会顾虑到什么行动,还会考虑时机。旧约讲到分辨定期与定时的智慧。(传道书嘲讽世人「定时」的智慧,因为常有极端相反的事在同时进行,属世的智慧终必徒劳无功;因此世人必懊悔不已。)保罗说行在智慧中的基督徒「要把握时机,因为这时代邪恶」(弗5:1;新译本)。在这邪恶的世代,基督徒当用智慧来辨别神摆在他面前的机会,并抓住它。 没有默想,基督徒很容易让机会流失而不知所措。一个基督徒若渴望要荣耀神,并且恒久、认真地思想前面的道路,新的服事方式就会向他显明;不是自我陶醉的幻想,而是顺服神的呼召。
2. 属灵的亮光 神吩咐约书亚的,并在耶稣基督里成全的,神也照样吩咐今日的基督徒:藉著默想神的话,我们学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书1:8)。律法主义者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忘记基督徒默想与顺服背后的属灵深度。要真正顺服神的话,仔细又切合实际的思索是必要的。 但是基督徒的智慧不只是把道德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圣经是神的话,我们默想神的话,就是要听祂的声音。我们应用圣经原则的时候,我们就是站在神这位引导我们,在我们前头行,又与我们同在的神面前。 就某个角度而言,智慧的属灵深度,就是它实际的地方。正因为我们是站在神面前,我们的属灵知识就不会与我们的实际状况脱节。没有人可以隐藏起来,不见神的面,这是无可逃避的。 在诗篇里,因着诗人对神的认识,默想与赞美是同时进行的。诗人赞美神的话语、神的工作和神的荣耀,他同时也默想这些事(诗119:48;77:12;145:5;105:2)。他追想神过去的大能作为(默想最重要的,就是赞美之中「追想」的这部分,诗143:5),思想神所应许的、未来的救恩及祂现在的引导。 不肯默想的心灵,不能看见神的仆人为我们受苦的意义(赛53:8)。唯有藉著默想,神的荣耀才能向我们显明。祂不只是在云彩中显现,更是直接的与罪人为伍。路加一再提醒我们注意马利亚一直在默想道成肉身的奇妙与受苦的阴影(路1:29;2:19,51)。她的灵以神她的救主为乐,她的诗歌是她敬虔默想的结果(路1:47-55)。 属灵的默想会改变我们对世界、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及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灵界的神秘经验,常被认为是直觉的,不是理性的,是一种「超觉」,而不是认识。 东方神秘主义里,有些专门用来排除人理智的技巧,好让直觉活跃起来。例如:反覆地说一个字或一句话,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先是渐渐驱除其他的一切思想,最后连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也会消失。他们还用另一种技巧,叫人集中注意力于某个形象上的一点,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基督徒的默想与他们不同;不是因为我们不用直觉,而是因为我们也要用理性。让我以欣赏图画的态度来打个比方:假设我们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看林布兰(Rembrandt)那幅彼得不认主的名画,我们可以用狭窄的眼光来看作画的技巧,只研究他所用的颜料,其他什么都不想。 我们也可以广泛地来看它的技巧,想一下作画的过程,例如,他是不是先以灰色为底,再上其他颜色等等。 我们还可以看得更广,从创作的角度来研究这幅画;这幅画之所以有伟大的成就,是藉著画面的结构,使柔和的背景人物成为注意力的中心。 可是这幅画的成就不止于此,它还有其他重点。它是「一幅画」;我们对它的印象可以说是直觉的,因为我们是看它的整体,不是它的片段。而且,林布兰所阐释的主题,是圣经里极富感情的一段。画的前景是西门彼得极力否认他的主。画的背景是耶稣,也是整幅画的中心。就在彼得否认主的刹那,耶稣注视着彼得。 正如看这幅画一样,基督徒的经历绝不是选定一个注视焦点,然后排除理性而神游。这幅画之所以对我们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用理性的了解与联想来支持我们的直觉。或许审美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明白我所说的话,那就是,只有在各个层次的意义相配合时,才会产生美感。 观赏林布兰的话,会给基督徒一个独特的经历。没有任何其他的画会给我们相同的感动,因为只有这幅画融合了直觉和认知的特点。基督徒在看这幅画时,可以感受到神的同在;当他思想这幅画的意义时,自己否认主的经历,与主来挽回的恩典都一一涌现。
当然,我们如果将欣赏名画,视为基督徒与神的交通,我们的思想就超过了这比方的意义。我用这个比方的目的,只在说明:正如审美观念融合了直觉的感受与理性的联想,基督徒的默想也融合了直觉的体会与理性思考的了解。 “只有在直觉驱除了理性的了解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石头、花草、树木的真体”,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当然,太重理性的分析,有时会让我们只重片段而忽略事物的整体:就如,只拼命研究作画的颜料而不去欣赏整幅画。可是如果我们因长期注目一个事物,而使自己内在的意识有所改变,我们也一样没有真正认识那事物,甚至会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已经与它合而为一了。这种幻想,就是因为思想的偏差与缺乏理智所引起的。沙特(Jean-Paul Sartre)在他的作品「诺西亚」(Nausea)里,描述石头或树根的存在可能带给人类的恐惧。沙特有力地描述基督徒在这被造的世界里可能有极不同的经历。假如没有神,假如我们孤单地活在宇宙中,假如人的生命只是短暂地投影而没有其他的意义,那么,任何东西的存在对我们都会是个威胁。连树根的黑颜色都会使我们害怕。从最近的一些讨论中,可感觉到这份恐惧的背景。许多人说,在地球以外的宇宙应该存在着有意识的生命,如果不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就是在另一个银河系。人类无法忍受孤单地活在地球上这个想法。 可是基督徒对这被造世界的感受,不单不会感到恐惧,反而为神的创造踊跃。花的美丽不仅使基督徒心里充满喜乐,每一朵花的存在,都是神美善的记号。由于现在万物都在奴仆的轭下叹息,等候神儿子的救赎来到,所以基督徒在这旧造的奇妙中,还拥有更好的、新造的荣耀应许。 植物,生物与地球科学的知识,一点也不会动摇基督徒心里「这是天父世界」的信念。相反地,知识愈增加,他对神的赞美也愈加多。 巴斯德(Richard Baxter)在他1650年所写的「圣徒永远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里,呼吁基督徒多思想神的创造与供应:「我们可以在每一口食物、每一口水中,比许多正领圣餐的人,更完满地体会基督与天堂的滋味……这样,我们就知道,只要有一颗愿意体会的心,一切的景况与受造物,都对我们的属天生命有益处。」
每一个基督徒,在醒觉到救主的同在时,都会对世界有一种新鲜的看法。有个刚信主的人,专程到公园去散步,要欣赏神所造的世界。一个刚把生命奉献给主的中学生,在冬天的早晨走路去上学。路缝里的小草,突然像是伊甸园中的花卉,是神的手刚造出来的。 可是多少时候,基督徒由于缺乏默想,而被世俗所胜,他们从神的眼光看世界的能力萎缩了。瞪眼凝视石头花木并不是默想。这样的注视不会帮助我们默想和体会,只会带来幻想。我们要做的,是在深思中细查神所造万物的丰富与实在。假如我们同时与创造的主交通必大有收获。如果你愿意尝试,却不知道从何开始,你可以先默想自己的手——不是想一个部分,而是想神所创造的整只手。读诗篇139篇,然后再看一遍你的手。把你所想的写下来。然后为你的手赞美神,并求祂洁凈你的手(参照诗90:17)。你要如何以这双手来服事神呢? 默想神在人类历史上的作为,将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个属灵的境域,这是诗篇里经常提到的。我们应从圣经上所记载神的工作看起,也就是说,要默想旧约的历史。而且,不只是探讨救赎历史中各事件的意义(例如,以色列人出埃及),也要注意事件的本身。「圣经故事」不是主日学的专用品。把读经范围只限于保罗和彼得书信的基督徒,对所读的书信会有许多不明白之处,因为他们缺乏使徒们所具备的,也预期他们的读者已经具备了的,旧约历史知识。一个人若不默想,不把耶路撒冷被毁、选民被掳的情形,在脑海中「重演」,他就很难体会先知耶利米或以西结的话。
我们的默想也不应只是一种准备工夫或仅有教导性质。我们要踊跃在神拯救的大工里,为了神对祂子民的信实与祂应许的应验而衷心喜乐:「神啊,自我年幼时,你就教训我,直到如今,我传扬你奇妙的作为。」(诗71:17) 我们读福音书时,我们的思想将会飞跃奔腾。可是我们仍须把神在耶稣里所完成的救赎,与祂在以色列人身上的预备工作连起来。默想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工作,不但不会使我们远离旧约,反而会帮助我们更了解神为祂儿子的降临,所作的一切准备功夫的意义。假如默想能帮助我们体会神在自然界的奇妙工作——像蒲公英或人的身体;那么,认识神救赎的大工,更能使我们认识神。记念神为拯救我们而做的一切,可以使我们省觉到神的美善。基督徒所有的默想,最后都会使我们因看见神的本性而向祂敬拜。「耶和华啊,你的慈爱上及诸天;你的信实得到穹苍。你的公义好像高山;你的判断如同深渊……因为在你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36:5,6,9) 在圣灵里更深的默想,能使我们体会神的同在。我们记念祂昔日的工作;我们默想祂大能作为的巅峰——加略山的十字架与空坟;可是,我们也要记念祂在我们身上的作为,我们过去的年日所经历的恩典。从前清教徒都写灵修日记,记下自己的灵程经验,同时也记下神对自己的恩典。
以下是一项挑战:现在就花点时间,简短写下神对你或你家人施予的救恩。祂的恩典如何向你显明?在什么情况下显明?发生了什么事?不要为了让别人阅读而写,将它献给神。 默想会领我们进入至圣所,在那里神要与我们面对面深谈。保罗写道:「使我认识基督,认识祂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祂一同受苦,效法祂的死,或者我也得以从死裡复活。」(腓3:10)。 保罗属灵的智慧,可以总括在一句话里:「我活着就是基督。」(腓1:21)因为我们的神——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是活着的神,所以基督徒默想的中心是有位格的神,不是抽象的观念或象征。神自己,藉著圣子来到世上,成为我们的救主,因此基督徒的默想是在子里面,也藉著子,达到父那里。我们的默想需要经过中保,这位中保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到祂面前,就是到父面前。神在历史中降临,带领我们脱离迷茫的找寻,进入祂与我们同在的荣耀里。当保罗发出渴望认识神的呼喊时,他并不是要再回味被提到三层天的特殊经历(林后12:2),他乃是在试炼、受苦、监禁与逼迫中,寻求与神契通。在与神契通之中,基督复活的大能会荫庇他;此外,与耶稣一同受苦,使他与神的关系更紧密。以撒在黄昏时到田间默想(创24:63);使徒保罗一定也懂得夜晚安静默想的滋味。只是,他在服事的道路上,却常常以监狱或在暴风雨的船上,作为默想的地方。但是,他还能殷切地默想他的主,他也这样鼓励提摩太(提前4:15)。 耶稣与门徒相遇的地方,不只在清晨的旷野或夜晚的花园,也在市集、楼房与监狱,就是门徒为主作见证的地方。 耶稣教导门徒要这样祷告:「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太6:9)。这是一句需要我们深切默想的祷告。在这个祷告里,我们祈求神的名在地上如在天上一样被尊为圣——也就是说,神能因祂的本我,叫人尊敬祂的名。耶稣在十字架的阴影下,不是求神救祂脱离那时刻,祂原是为那时刻而来的;祂所求的是荣耀神的名。父神从天上发声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约12:28)在十字架上,神的名永远为圣。 基督徒的默想,也包含背十字架跟随主的意义。没有顺服,默想就不能存在。像诗篇的诗人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想(诗63:6),是正确和必要的。可是除非默想能领我们走上基督的道路,否则它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意念,而不是神的智慧之源。 在真理中默想,就是默想耶稣基督,祂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都不变的神。在真理知道默想会领我们进到神的面前,并且出到营外,把我们生命与嘴唇的祭一同献给祂。
第二章 基督徒的默想与神的爱 基督徒对神的认识,与他个人和神的关系,是密切不可分的。在默想中,我们思想神在祂的话语里所启示的真理。我们也运用理智,但默想是与神更直接的契通。默想,就是在神的面前,思想神所启示的真理。 在基督徒敬虔与默想的操练中,对神的认识与对神的爱是二而一的。认识神与爱神都是与神相交的行动。基督徒所经历的与神联合,不是把自己提升为神。我们不能藉著意识的转变来体验自己为神的感受。 圣经所说的爱,就是指着与神联合说的。我们在神的面前,祂使我们对祂的「认识」得以确立,并且不断进深。我们对祂的「爱」,也同时被祂所改变。默想神的话,是爱神与认识神的途径。诗篇第一篇那位「昼夜思想」的人,「喜爱」神的律法。诗人默想神的工作,说:「耶和华的作为本为大,凡喜爱的都必考察。」(诗111:2)当我们「默想」神时,我们就充满对神的爱:「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的。」(诗73:25) 我们对神的爱有三个特点,在我们默想时,这三个特点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第一,我们对神的爱是回应的爱:「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壹4:19)。是的,我们爱神的心,是由祂而来,是因祂恩慈的爱临到了我们。第二,我们的爱是委身的爱:「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14:15)爱神不是寻求一种狂热的感情,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完全顺服神的旨意。第三,我们对神的爱是忌邪的爱。也就是说,我们爱的对象是独一的,拒绝偶像,单单爱神。这样的爱,也应该以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一、爱的回应 「这就是爱了」,约翰写道,「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约壹4:10)。爱不是我们自发的,使我们的灵升华与神连合。相反地,爱是神浩大的恩典由天而降,征服了我们的叛逆,救赎了我们的罪,使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神的爱不是像老祖父那种怜惜的温柔,而是一位恩慈的父所发出的征服力量。当使徒保罗面对犹太同胞的不信与外邦人的信心时,他只能颂赞神拣选的奇妙恩典。不瞭解罗马书9章至11章信息的基督徒,不能明白这位使徒心中的伤痛。他不是置身事外地写这一段话,他情愿为以色列人刚硬的心受咒诅。可是在这段话的末了,他仍然以赞美诗来作总结,称颂神的恩典。他说:「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罗11:36)这赞美诗的意义极其深广,但我们不可忽略上文的涵义。保罗在这首诗里提到的,不是神在创造或供应上的权能,而是祂在救恩上的主权。「万有」是指神救赎计划的伟大事工。神救赎的计划「踪迹何其难寻」(33节),祂照自己的意思,拒绝或接纳犹太人与外邦人,知道他们之中认识神的怜悯的数目满足。保罗知道,救恩是「在于发怜悯的神」(罗9:16);是靠「叫他从死裡复活」的神(罗10:9);并且也归于神,「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9),「夸口的应当指着主夸口」(林前1:31)。 使徒保罗,与在他之前的耶稣一样,因为天父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隐藏,却向如婴孩般没有学问的人启示,就因此欢乐(路10:21;林前1:26-21)。嚐过主恩的人都知道,神爱的奇妙在于它是「恩典」,白白赐下来给罪人。恩典和默想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与神的关系是靠行律法称义的,我们可能把神的诫命一一存入电脑以后,就不必默想了。可是神所赐的是恩典,它的奇妙不是我们的悟性能一时完全体会的。我们只有藉着默想,才会对神的作为越发感到稀奇,进入更深的默想与敬拜。
约翰福音3:16说:「神那么爱世人,甚至赐下祂的独生子……」「那么」这个词道出了神爱的份量。神的爱可以衡量吗?是的,因为约翰向我们介绍了神的独生爱子。祂是道,是永远在父怀里的那一位(约1:18)。天父对祂独生子的爱,将神的爱的丰盛完全表明出来。子承受了这一切的丰盛,也以同样的爱作出回应。三位一体的神之间的关系,是永不止息活泼的爱。 父爱子有多深?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们能藉著奇妙的默想,不断地找到答案。我们听到父称祂的儿子为所拣选、所亲爱的(路3:22;9:35)。神永恒的爱,以道成肉身的子为焦点。马太把何西阿所描述,神对以色列的爱,应用到耶稣身上:「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太2:15;何11:1)。天父以何等深的爱来看着婴儿救主、孩童耶稣与受苦的弥赛亚,注视祂在旷野、在客西马尼园、在十字架上的一举一动。 父对子的爱可用什么来衡量?父愿意把什么礼物给子?约翰福音第三章的末了给了我们答案:神在爱中没有一样不留给子,父神愿意把一切——整个宇宙、整个世界都给祂。这样,约翰福音3:16是否该重写为:「神那么爱祂的独生子,甚至将世人赐给祂」?这个说法才与约翰福音3:35吻合啊!但约翰福音3:16却不是这样说的! 这两句话的不同,使我们想到什么呢?神爱世人甚于祂的儿子?撒但曾经试探耶稣,只要耶稣肯放弃天父而拜祂,祂就把整个世界给祂。耶稣拒绝了。那么,父神是不是反而胜不过这个试探,宁愿以祂的独生子来换取这个世界的荣华呢? 我们不能再往下想了,这个想法是愚昧的:可是它将我们的默想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如果认为这世界有真实的价值,以为这世界是神想要的,我们就会愚蠢地以为,这个世界比祂的独生子对父神的吸引力更大。可是约翰福音3:16所说的正好相反。这世界在神眼中不是荣耀华丽,而是充满罪恶。正因为这世界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灭亡,神的爱才越发显得奇妙。不是这世界的广大,而是这世界的败坏,道出了约翰福音3:16的真正意义。 当然,子也在爱中摆上自己。「祂既然爱世界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约13:1)可是圣经认为加略山是父神爱的礼物,不只是子的。「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捨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么?」(罗8:32)神要亚伯拉罕将神所应许的儿子以撒,献上为祭。但最后,以撒的生命得以保全。神预备了一只公羊来代替以撒(创22:14)。 保罗在这里所要说的是,亚伯拉罕得以保全他所爱的儿子,但是神却不能保全祂的爱子。祂的独生子必须献上作赎罪祭,这祭是不能以公羊或羊羔代替的。神付出代价。在说到十字架时,出乎意料地,保罗提到「神」的爱,而不是「基督」的爱。「……基督……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由于为我们死的是基督,而保罗也提到一个人可以爱另一个人到一个地步,甚至愿意为他死,所以我们会认为,保罗应该说:「基督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可是,他没有说「基督」,却说「神」;因为他深深认识加略山是父神爱的礼物。 基督徒的默想常常注意的是子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让我们也想一想父神当时的心。祂离弃了祂独生的爱子,那个唯一不应当被祂弃绝的「人」。父在各各他,付出了何等的代价!我们所能体会的可能有限,我们不明白何以这位「自有永有」的神,能承受分离、受苦与审判的代价。可是除非我们思想祂所付出的代价,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明白祂的爱。
基督的爱与父神的爱是合一的。耶稣基督不仅因成为「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而显明父神的爱,也因成了「救主」和「生命的主」,把父的爱表明出来。正如先知所预言的,耶稣是寻找亡羊的好牧人。神要审判不顾念羊群的假牧人。祂要亲自成为祂子民的好牧人(结34:11)。耶稣就是这位好牧人。祂说:「我与父原为一。」(约10:11,30)祂又说:父爱祂,因为祂为了羊把自己的命舍了(17节)。 浪子回头的比喻(路15:11-32)最能表明耶稣寻找亡羊的爱,这爱与神的爱是同一的。乍看之下,这个比喻里好像没有耶稣的角色。在同一章圣经的第一个比喻里,耶稣是那位寻找迷羊的牧人,而在最后这个浪子回头的比喻中,祂竟然不是那个大儿子。这章圣经的三个比喻,都是耶稣针对文士与法利赛人对祂的批评而说的,他们批评祂和罪人同席。但耶稣要他们知道,一个迷途的人回转,在天上有多么大的喜乐:是神接纳悔改的罪人的喜乐。大儿子的角色,表明这些以色列错误的领导者自以为义的态度。他们拒绝与罪人来往,正像那个大儿子不肯进去参加筵席一样。耶稣把祂自己所做的,和他们所不愿做的,作一个对比。就是这个对比,才更显出这些比喻的力量。身为好牧人,祂把九十九只羊留在旷野,去寻找那迷失的一只。身为真正的大儿子,祂不但预备好与浪子在天上一同坐席,祂还到遥远的国度去寻找他们。只因为祂到浪子喂猪的地方去,他们就批评祂不洁凈。可是这位父神的真儿子,与父神一样充满着爱:「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19:10)
基督的受苦和荣耀,都向我们显示祂救赎的大爱;父神对罪人的爱也藉此表明出来。在旧约里,神以好牧人的形象亲自担当了祂百姓的重担,与他们一同受苦。当百姓刚硬地呼叫「耶和华是在我们中间不是?」时,祂的回答使他们敬畏、降服。出埃及记称这件事为玛撒—米利巴,诗篇里也提到这件事(出17:1-7;诗78:15、16;95:8)。在旷野中,神将百姓带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背逆的百姓争吵呼喊,要拿石头击打摩西。他们要惩治他,因为他们无法把神召到自己面前来。他们控告神毁约。祂曾应许要拯救他们,与他们同在。可是他们现在发现,祂是有罪的,竟把他们撇在沙漠里干渴而死。米利巴被译为争闹的意思,但其实这个字在旧约里有更专门的意思。它是用来描述法庭的诉讼案件。这些百姓要审判神;他们要控告神的不是。(和弥6:1-3对照:神也可以控告以色列百姓的不是。) 神的回答是出人意料的。祂叫摩西带几个以色列长老从百姓面前走过。这是进行审讯的正式程序。百姓要求有审判;神就让他们进行审判。摩西举起审判的仗,就是他曾经用来击打尼罗河,使水变血的仗。按照当时的习俗,审判后要立即行刑。被告站在法官和神的面前受审(申19:17)。判罪以后,犯人立即被带到众审判官面前,用仗责打(申25:1-3)。 在这旧约圣经中,最令人惊异的篇章之一里,神说祂要出来站在摩西和长老面前。神要进入被告席,站在摩西所举起的审判的杖下。旧约中再没有别的地方说神在人面前;应该是人来站在神面前才对(申19:17)。当然,摩西没有被吩咐去击打神,神是吩咐摩西击打盘石,就是祂所站的地方。我们知道,在申命记里,神被称为盘石(申32:4)。诗篇讲到这件事时,也以盘石来称呼神(诗95:1,8,78:15、16、35)。神站在盘石上,祂自己也是盘石。神以这个象征接受了审判的一击。神真的有罪?当然不是。在旷野受试验的,是百姓,不是神(申8:2)。但神是公义的判官,只要有人要求审判,祂一定听。可是这次审判的结局,居然不是以色列人灭亡。为什么?因为神,这位大法官,亲自承受了审判的结果。「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并且祂面前的使者拯救他们,祂以慈爱和怜悯救赎他们;在古時的日子,常保抱他们,怀搋他们。」(赛63:9)
神的爱使祂应许我们要藉祂的受苦,白白赐下救恩:在神自己所定的时间,用祂自己的方法施行的救恩。主我们的神,要来释放祂的百姓(赛40:3,10)。 神的仆人来到世上,就是神自己来到世上;这位受苦的仆人救赎祂的百姓时,神的爱就得到满足(赛9:6;11:1,2;50:10;51:4,5,16;53:10,11)。我们默想基督在十架上显明的爱时,也要同时思想祂的神性与人性。祂奇妙的爱,吸引我们去默想。只知道耶稣是在本丢彼拉多的命令下,被罗马兵丁钉十字架,我们就不需要默想(神人还是有些人会去想这事实背后的深奥意义)。保罗默想十架的意义后,才能说出:「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保罗对哥林多信徒说,他定意在他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林前2:2)。 默想是一种思想形式,思想的是已经启示出来的奥秘。如果奥秘没有启示出来,我们思想就是枉然,根本不必去思想。可是如果神的启示只是一件简单的事实,我们却一天到晚去默想,那也有些愚蠢。默想是在我们无法了解神奇妙的启示时才需要的。在表面上似乎是矛盾、对立,实际上却显出神奥秘的地方,就需要默想。例如,基督在十字架上被弃绝,但这弃绝也正显出祂的得胜,两者正好相对。默想也意味着了解:我们凭信心知道基督的受苦与得胜,不是只知道这些事情的先后(死与复活),更知道这两件事是二而一、不可分割的。基督的爱,我们也应当默想,「神的儿子,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在默想中的基督徒会听到主问他这个问题:「你爱我吗?」(约21:15-17),这是复活的基督,要鉴察、复兴三次不认主的彼得所说的话。这样的问题,只有在默想中才能听见,才能回答。把这个问题藏记在心里的基督徒,无需什么默想技巧。他会立刻被带到神面前,求圣灵在他心里动工。
在基督教神秘主义的传统里,神的爱和十字架一直是信仰的中心,可是大家对它们却有多种不同的了解。不论在东正教或罗马天主教,十字架一直都被认为与苦行的生活分不开。由于这种苦行主义的影响,中古时期的修士就以钉死肉体的方法来寻求灵魂与基督联合。殉道者一时之间所成就的,一般人必须以一生过捨己的生活才能达到。而他们这种苦行生活还不过是预备阶段。神超越的爱才是他们完美的目标。这爱是神所赐的礼物,但是,同道那里的路却是艰难的。 东正教认为,神所赐的爱,就是使我们有份于祂的性情:「这并非刻意造出来的,乃是神的能力,使我们有圣洁三一神的性情,共享神的本性。」 东正教的神学家把神分为在本质中的神——人不能认识的,与显明的神。他们的信徒与显明的神相交,就能得到神与人同在时,所赐的「力量」。神秘经验的最高点,是心灵与神的结合,这要靠神的恩典才能达到;人不能藉著任何技巧来操纵神,或使自己成为这种经历的操纵者。分出一段完全安静的时间,是等候这种经历临到的最好方法。谦卑、俯伏、祷告的高峰,就是「以敬畏的心等候在神国度的门前」,但是打开这扇门的,是神自己。 我们不需要遍览东正教教父们的默想作品,就可以找到许多充满能力的信息。例如写《新神学家》的西米恩(Simeon,约在主后1000年),他的诗歌都是因神怜悯他这不配的罪人,而对神发出的赞美: 你到世上来救赎娼妓与罪人; 在审判的日子, 当你分出绵羊在右边, 而我与山羊在左边时, 主啊,求你不要使我羞愧。 求你遮盖我的作为与赤裸的心灵, 求你以圣洁的光,你脸上的光, 紧紧包围着我, 使我能坦然无惧地, 与你右手边的绵羊同列, 和他们一起荣耀你, 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与神之间超理性的交往不是很抽象的事,因为经历神爱的人,必有一个标记,就是会爱别人。对一个在爱中得以完全的人而言,「因着对邻舍的爱,自己一天十次进到火里」仍是不够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3 12:10 , Processed in 0.0872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