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9|回复: 0

《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禀性》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11-6 0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仰的深情: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禀性——原名《论宗教情感》

Emotions - Religious Aspects

作  者: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  

   爱德华兹被誉为最后一个伟大的清教徒,他在18世纪的大觉醒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书是他辉煌之作。本书探讨感情在信仰中的必然性、重要性,书中说“发自内心的感受在个人中引起对上帝恩典一种新的、独一无二的知识。……超自然的领养引出信仰的新习惯,因为他在自己的灵魂中,对圣灵的作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因此,爱德华兹看到,真正的信仰的本质在于拥有“圣洁的”或者“恩典的”感情。




编者说明

乔纳森·爱德华滋与基督教“信仰与虔敬经典”丛书的关联

乔纳森·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的著作在今天具有特殊价值,因为当今基督徒的内心生活和情感缺乏精神的修习。我希望您,一个读者,不会不容忍爱德华滋针砭您的心灵和情感,也不会反对他这样做。他最终将帮助您懂得,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如何依赖于修习,以陶冶意愿和情感的正确禀性,从而圣洁地活着。实用主义者没有朋友,因为他只是“利用”人们,同样,实用主义的基督徒(在当今为数众多)也在利用上帝,因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需要在内心深处认识上帝(Him)。他们只是盗用上帝的名义,借用上帝的权威说话,却不想培育自己对他的感情。

幸运的是,我们偶尔能遇到一些巨匠。乔纳森·爱德华滋就是思想界和基督教信仰领域中公推的一位巨匠。他像奥古斯丁(Augustine)和加尔文(Calvin)一样,是基督教世界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

生  平

乔纳森·爱德华滋(1703-1758)出生于康涅狄格州东温莎边境的一个拓荒者家庭,家里共有12个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他的父亲蒂莫西(Timothy)是一个牧师。 爱德华滋13岁时进入耶鲁大学,1720年毕业。他在纽约做过两年教师,在耶鲁也做过几年教师,后来,他成为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Solomon Stoddard)的助理牧师。他的外祖父任牧师职务60年,此间,在北安普敦建立了一座时髦的教堂。外祖父过世后,爱德华滋成为牧师,在那里供职22年。

教众们低下的心灵状态使爱德华滋深感不安。这种情况大约在1734年发生变化,当时,他的布道开始越来越多地宣扬因信得恩赐,以证明因信称义的正当性。他开始看到,真正的教会成员属于那样一些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实地活在因信称义的实在中。成员资格和情感交流并不属于那些仅仅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在他的教堂,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随后,这种孤立地唤醒分散教众的行动,汇入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领导的大觉醒运动(注解0)大觉醒(Great Awakening)指1720年前后到18世纪40年代,在美洲殖民地兴起的基督教复兴运动。爱德华滋是这场运动中的重要理论家。——译者000的洪流。在宗教复兴运动日益高涨之际, 爱德华滋试图在他的布道和作品中,倡导一种注重心灵深处的思想和责任的宗教。在1746年,也就是复兴运动期间,爱德华滋撰写了《论宗教感情》(Treatise Concerning the Religious Affections)一书。

但是,当他开始告诫人们,基督徒一旦获准进入主的餐桌,便需要为之献身时,对他的怨恨开始滋生。1750年,他的大多数教众没有投他的赞成票。在46岁时,爱德华滋发现自己被解除了神父的职务,他带着7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却没有任何指望获得一个适宜的职位。随后6年,他在边远地区的一村落任牧师,该教区由12个白人和250个印第安人家庭组成。

1757年,他应邀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但是,这个职务来得太迟了,他已无法为自己的名声辩解。到达普林斯顿后一个月,爱德华滋逝世。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就是这个人撰写的文献。

对乔纳森·爱德华滋的误解

精神巨匠很容易被误解。世俗的知识分子一直赞颂爱德华滋,说他是一位学者、形而上学家、北美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他的情怀。他拥有简单朴实的基督教信仰。对于 爱德华滋来说,做上帝的子民,比做一个早熟的耶鲁毕业生重要得多。但是,学术殿堂并不知道如何对待他对上帝的虔诚,只是把它看作18世纪的文化现象,以为现在已经过时。人们认为, 爱德华滋的信仰是他那个时代的信仰,就像洛克和牛顿的形而上学属于他们的时代一样。学者们把他的著作《论意志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Will,1754年)仅仅看作抽象推理的时尚癖。他们从未看到,他的哲学并未支配他对《圣经》的信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者界的赞赏几乎葬送了爱德华滋。它并没有让他的声音表达现代人的良心。是的,人们记得,在一次题为《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们》(“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1741年)的布道中,他曾经说过一些偏激的话,然而,甚至这点也可能被人忽略,仅仅被看作1200多个布道中的一个,这1200个布道,现在正以手稿的形式呆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中!许多人十分惬意地把 爱德华滋当作自然神论者,他们觉得,他过多地暴露了个人的信仰和宗教感情,以此代替了超然的学问。凡此种种皆表明,许多研究爱德华滋的人并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反对他个人的信仰。他们想知道他的美学原则,但是,他们并不想知道他的上帝。

也有人指责爱德华滋的书不值一读。甚至那位富有同情心的基督徒亚历山大·斯梅利(Alexander Smellie),在为《宗教感情》(Religious Affections)1898年版撰写的前言中也说,书的格调“勿庸置疑是悲哀的”,“到处充满了10月的气息,而不是5月的”。据说,爱德华滋很少注意措词的优雅,因此,对现代读者来说,他的句子显得冗长、复杂。不过,当我重新修订他的文本之后,我不能认同这种有失公允的指责。他对真理及其结果有深深的感悟,他用清晰、明彻、直率的方式传达他的信息。重新修订他的文本时,我试图做的全部工作就是减少所引《圣经》的出处,简化他的句子,凝缩他的论点。在这些问题上,人们指责他太繁琐。但是,另一方面,他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更悠闲,那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根本不会使他头昏脑胀,而我们生长在电视时代的人,稍一注意这些东西就会受骗。

爱德华滋,最后一个清教徒

如果把明谷的伯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描述为“最后一个神父”,爱德华滋就是最后一个伟大的清教徒,至少在新英格兰如此。他的根子深扎在新英格兰开山神父们的神学中,像托马斯·谢泼德(Thomas Shepard)一类的人。他常常引用谢泼德的话。尽管他不像一个世纪后的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那样熟悉清教徒的作品,但是,他反对阿明尼乌主义(Arminianism),重视自由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认为人们完全依赖这个上帝,因而,他的神学可与清教徒的相提并论。对 爱德华滋来说,真正的宗教是上帝圣灵的一份超自然的礼物,将在应答的(responsive)情感中得到证明。按圣保罗的说法,圣灵降临于人的生活之前,人的一切自然的、精神的渴望和行为都是物欲的,《罗马人书》对此有过描写。

这种清教徒的基督教虔敬观点,仅以《圣经》为根据。爱德华滋的布道和其他作品都证明,他一生都以《圣经》为食粮,滋养自己。他对《圣经》的注释,有加尔文或欧文(John Owen)的敏锐。

爱德华滋也有一个伟大的清教徒步传教士的热诚。他看到,出于三重必要性,必须帮助人们在神学上理解福音,热烈地感受它的真理,对它的实在性作出全面的反应。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像今天的比利·格雷厄姆(Billy Craham)一样,在1740年新英格兰的复兴运动中被指责为“宗教狂”。爱德华滋则为这种热情洋溢的布道辩解,他说:

我们的人民不太需要在神性中增加思辨知识,这与其它东西不一样。人们也许终日沐浴着这种光,但是,享受不到热……我们与其改变人民的观念,不如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滞留在祈祷这种最伟大的需要中,这种需要就是最伟大的嗜好。

这是爱德华滋发自肺腑之言,他解释的透彻、精心推理的充分、以及陈述的庄严,都证明了这一点。结果是,他的听众不可能忘记他所说的一切。他们带着内心的热情离去,热情搅动了他们的心底,震撼了他们思想的基础。

爱德华滋感到,拥有“理性的大脑”(a rational brain)是必要的。他要求人类灵魂中的一切事物,都接受人类的最高能力——理性的支配。他说:“没有理性的论证能力,我们对上帝的全部证明就完结了。”人们相信理性能够获得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神学结论。但是, 爱德华滋还说,没有启示,理性是不充分的。他指出:

一个人也许有强壮的理性,却没有健全的理性。他的心灵也许有力量驾驭一种论点,却不能保持平衡。这并不是因为推理过程有缺陷,同样也不是因为性情有缺陷——假如遵从悟性的意思是说,理性所宣称的是最好的,或者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那么,意志总要服从悟性的最后指令就是虚妄之言。

爱德华滋认识到,由于人的堕落,理性本身即使十分充分,也会沦落为腐蚀人性的同谋。我们不能指望人的独立理性根除原罪,或者指望它承认自己的局限。人性的无用就在于自负,它寄生在我们的理性、良知和世界中。原罪就这样使心灵沉沦,丧失活动能力。因此,人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他还需要圣灵的权力和临在,向其心灵彰显圣言,影响他的感情。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中,“为《圣经》而战”忽略了一点,即《圣经》启示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是绝对正确的论据。它也改变人的内心世界。

爱德华滋和灵性复兴的真实性质

爱德华滋在1727年承袭外祖父的衣钵,声称他的教众“骨瘦如柴”(dry bones),虽然拥有虔诚的形式,却否认它在上帝那里的活生生的力量。1734年,他撰写《上帝惊人之作的信仰录》(Faithful Narrative of the Surprising Work of God),描述了一种复兴,并向软弱的正统观念提出挑战。5年以后,大觉醒运动出现,这时,许多真实复兴的伪造品也开始出现。因此,一些神父,如查里斯·昌西(Charles Chauncy),正确地批评浅薄的唯情论和一些皈依者制造分裂的伪善对教会构成一种威胁。

爱德华滋在一本题为《辨别上帝意志的标准》(The Distinguishing Marks of a Work of the Spirit of God,1741年)的著作中,为这种复兴辩护。他表明,真正的复兴有5个特点:基督是规劝的,邪恶的王国受到抨击,《圣经》受到尊重,健全的学说得到提倡,对上帝和人爱受到鼓励。但是,在《关于新英格兰宗教复兴的一些想法》(Thoughts on the Revival in New England,1742年)中,爱德华滋急于揭露宗教狂的虚伪,这种宗教狂归根结底扎根于自负,因而扎根于物欲之中。所有这些洞见都有助于他撰写《信仰的深情》,该书对一个当代问题进行了娴熟的探讨。 爱德华滋断定,以死气沉沉的方式传达真理是不恰当的,是一种矛盾。我们必须感受我们正在传达的东西,并用一种有效的方式传达这种感受。在当代理性主义文化中,我们要记住,思想决不是生活的代用品。将思想等同于生活是最糟糕不过了。思想充其量不过是生活真理的一种手段。理智本质上被看作工具性的,因而理智本身不是目的。这是一个真理,明谷的伯尔纳、伯纳文都拉(Bonaventura)、帕斯卡(Pascal)和克尔凯廓尔(Kierkegaard)都强调它。

心灵可以在伦理学中远用它的辨别能力,例如,选择我们所遵循的正确道路。但是,只有内心,才能最终作出正确或者错误的选择。不过,爱德华滋表明,内心从未作出过正确的选择,也没有摆脱自负作出选择。内心能够摆脱自我的唯一方式,是认识上帝之爱和恩典。只有圣灵才能够把它给予一个人。上帝真正的圣徒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禀性中持久的新原则,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它完全不同于瞬间的情绪和复兴精神的骚动,也不同于当代生活中那种舒适的信仰主义或者行动主义。后者没有为人格留下任何永久的、虔敬的印记。

“发自内心的感受”在个人中引起对上帝恩典一种新的、独一无二的知识。上帝的子民像孩子一样,由于被另外一个家庭领养,因而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关系。超自然的领养引出信仰的新习惯,因为他在自己的灵魂中,对圣灵的作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性的知识,证明了它自身的有效性。

因此,爱德华滋看到,真正的宗教的本质在于,拥有“圣洁的”(holy)或者“恩典的感情”(gracious affections)。他并不是第一个强调这一点的人。比爱德华滋早一个世纪的清教徒威廉·芬纳(William Fenner),撰写过《感情论》(A Treatise of the Affection,1642年),尽管爱德华滋从不知道这一本独特的著作。但是,“发自内心的是生命之流”这一清教徒的认识,是《圣经》的传统,这种传统强调,拥有一颗“精制之心”(a prepared heart)是生命的需要。心在接受圣义(justification)时变圣洁,就是为生活真理辩护的证据。

《信仰的深情》梗概

当今的基督教信仰,受到方方面面的严重曲解,如我们把它组织化、制度化、普及化等。爱德华滋强调指出,生活中有一种全然不同的宗教维度,它主要由感情组成。试图减少或者曲解这一范围内人类生活的内在现实性,过去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此外, 爱德华滋看到,个人的虔敬决不是地道的私事,以致于不能被公开地、仔细地检查,判断其禀性的真与伪。

文献第一部分,爱德华滋运用《彼得前书》1:8的经文探醒我们,困苦永远是最好的考验,它将向我们展示出宗教生活的真谛。它帮助我们辨别“虚假的感情”和“恩典的感情”(gracious affections)。爱德华滋也对感情(affections)和激情(passions)做出区分。后者是暗昧的、无法控制的情绪,阻碍“恩典感情”的形成。 爱德华滋把爱看作感情之主,一切其他感情之源。爱德华滋引用《圣经》中许多决定性的例子,以表明感情在《圣经》的思想和语言中,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在第二部分,爱德华滋描述了预示着虚假感情的那些征兆。他尤其关心那些人,他们把圣灵的临在和力量,限制在有限的运作范围内。对于单纯的活动,如读经、祈祷、唱颂歌、或者一个人在宗教活动中强烈的自信等,是否是真实感情的征兆,他也持怀疑主义的态度。我们还不知道对他人的动机做出怎样的判断,所以我们必须留意我们自己的动机。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大部分,爱德华滋详细说明了“恩典感情的12个征兆”。第一个征兆表明,圣灵临在和圣灵的力量,是对上帝真实感情的唯一源泉。第二个征兆表明,恩典感情的起源是把上帝看作上帝。对上帝的热爱,来自他自身(His)的至善至美,而不是来自我们对他的需要。因此,第三个征兆是,只有我们喜爱上帝的圣洁,恩典感情才会得到发展。上帝的景象足以使我们在他临在时,迎接他,屈从他。 爱德华滋的第四个征兆断言,恩典感情需要由上帝给赐我们的属灵的悟性。没有它,这些感情依然是冷漠的,不充分的。

根据第五个征兆,感情还得到真实的、历史证据的支持。这些证据向非基督徒提出挑战,并且加强了基督徒的力量。第六个征兆表明,正是我们个人的不充分感和我们对上帝深层的需要,使恩典之感流啊,不停地流淌。于是,精神的骄傲是堵塞感情涌流最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福音的蒙耻”(evangelical humiliation)对于上帝的子民如此重要。第七个征兆指出,禀性的变化由皈依基督教而生。恩典感情使我们更像基督。第八个征兆表明,他们产生了耶稣式的温顺和柔和精神。第九个征兆表明,一个拥有恩典感情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人,没有标志着不虔敬的“心的刚硬”(hardness of heart)。

在第十个征兆中,爱德华滋断言,这样的生活将有性情和道德的平衡,也有禀性的坚韧和持久。在一个基督徒身上发现这样的特征越多,他的生活中对于上帝的渴望便越持久。这是第十一个征兆:圣洁的上帝似乎是不可及的。不过,越渴望接近他,就越与他相像。

最后,第十二个征兆表明,基督徒体验的现实,将体现在他的道德实践中。没有这一点,基督教就被简化为概念化的思想体系,而且不可能作为一个构成的现实,在可靠的生活中持续下去。因此,承认对上帝的信仰,就是过一种受圣洁情感支配的生活,如对上帝的敬与畏,忏悔罪过,享受对上帝矢志不移的爱,以及对邻人的爱等。

《信仰的深情》的版本

对最初版本的通俗改写和节略,可能已经对许多人产生过最强有力的影响。1746年波士顿首版的节略版,由威廉·戈登(William Gordon)制作,1762年首次出英文版。这个文本被缩短1/3。在节略本的基础上,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于1773年进一步改写了它,此版于1801年出版,届时韦斯利已经逝世。首版也被译成德文(1779年)和威尔士文(1883年)。节版是足版的2/3,一直以1808年武斯特(Worcester)版为基础,不过也参考了标准的耶鲁版,该版由约翰·E·史密斯(John E. Smith)编辑,1959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节略的方法是去掉一些全文引证的《圣经》的引文,代之以标明出处;把一些说明材料压缩为一个例子;削减了一些滔滔不绝的题外话;普遍缩减了句子和段落。

现在,再生运动(Born-Again Movemnt)——美国现代的复兴运动,有流产的可能,因为它缺乏“恩典感情”的精神滋养。在我们的时代,只有查理斯·W·科尔森(Charles W. Colson),《再生》(Born Again)和《爱上帝》(Loving God)的作者,才有资格为爱德华滋的《信仰的深情》撰写如下导言。我对他在此举中奉献的友谊表示深切的谢意。

对简·诺兰(Jean Nordland)夫人和沙伦·特恩布尔(Sharon Turnbull)夫人,以及打印此书材料方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朋友,也表示深深的感谢。马尔特诺马出版社的丽兹·希尼(Liz Heaney)小姐奉献了她的全部编辑技巧,使本书得以臻于完善并且最终成形。

詹姆斯·M. 豪斯顿

导 言

我亲爱的朋友吉姆·豪斯顿(Jim Houston)邀请我为“信仰与虔敬经典”(Classics of Faith and Devotion)丛书推茬一本书,我毫不犹豫选择了乔纳森·爱德华滋的作品。

我之所以这样做,首先因为我深深地钦佩爱德华滋。人们通常认为,爱德华滋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而且,有人将其描绘成北美最有智慧的人。他也是一位古典的传道人和作家,对18世纪的伟大觉醒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还是那个时代教会的先知,对18世纪的那场运动提出批评。你将读到的下文——《信仰的深情》,就是他的一个评论,这是他的一部最杰出的著作。

选择爱德华滋的第二个理由是,他的言论不仅仅是对当时的基督徒的训示,而是对永恒真理的经典陈述,鞭辟入里,且富有远见。西方教会——大多随波逐流,入乡随俗,为廉价的恩典所陶醉——在绝望中需要倾听 爱德华滋的挑战。

爱德华滋其人

但是,在此之前,我提议,我们要认识这个人,看看这个著名学者、神学家、神甫、大学校长、传教士以及伟大思想家的生平。因为爱德华滋的生平,证明了他宗教信仰最基本的信条之一:真正的学说必须是活的,不仅通过理智得到赞同,而且通过活动得到证明。

一些错误的概念把绝大多数人对爱德华滋的看法弄得朦胧不清。因为他的许多荣誉,仅仅以一次布道和一个肖像为基础,布道是“在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而肖像是一个不幸的罪人,被一根细弱、散乱的麻绳,摇摇晃晃地挂在地狱的熊熊烈火之上。

值得注意的启示是,爱德华滋被想象为一个惊人的、由火与硫磺石铸成的传教士,用他的胸膛敲打着布道坛,用忏悔和上帝的王国恐吓他的教众。

像爱德华滋的一切布道一样,“罪人们”(sinners)在《圣经》上是基本的,是不可抗拒的逻辑,也点缀着为听众描述的《圣经》现实的一些肖像。这是爱德华滋通常表现出来的风格。当他用单调的节奏诵读《圣经》时,他靠在读经台上,很少向上看。然而,他生动比喻的效果和论据的说服力,在他的听众那里,引起戏剧性的表示:痛心疾首。布道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恐吓他的教众;因为 爱德华滋在描述上帝狂怒景致的同时,同样生动地宣称,上帝有约束的一面,也有仁爱宽厚的一面。

另外一个普遍错误的概念是,把爱德华滋与美国的清教徒联系起来。然而,他于1703年出生时,美国的殖民者们早已经不是寻求宗教自由的第一代移民了;他们是冒险者,利用殖民主义统治寻找物质财富。一位作者这样描述当时的状况,“宗教是个人的事——教会的工作是鼓励个人的虔诚,而不是向一个社会受利润驱动的道德提出挑战,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绝对的原则。”

爱德华滋向当时的唯物主义提出挑战,他坚持认为,一个人的信仰并不是便于教会联盟的问题,或者社会承认的宗教狂问题,而是一个受意志驱动的心灵的问题。爱德华滋表明,真正的基督教要诉诸于行动,不仅仅是听上帝的话,而且要按照上帝的话去做。

学者们在关注爱德华滋辉煌的,通常也是深奥难懂的著作时,常常忽略他个人生活的细节。爱德华滋5岁时便开始学习拉丁语、希伯莱语和希腊语,他是一个早熟的青年人,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的处女作,对飞蜘蛛进行详尽研究的作品,展示了他深邃的智慧和自然科学方面精深的知识;这篇文章是他11岁时撰写的。

爱德华滋13岁进入耶鲁大学,17岁毕业。他继续留在那里修习神学,并且在那里执教。1726年,他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的北安普敦教堂助理牧师,由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指导。所罗门·斯托达德逝世以后, 爱德华滋成为牧师;1727年,他与萨拉·皮里蓬特(Sarah Pierrepont)结婚。他们的结合是终生的结合,是少有的罗曼史,他们对基督共同是信仰和与主共同关系点燃了爱情之火,他们生有12个孩子。

虽然这个脆弱的人受不健康状况的折磨,但是,爱德华滋每天在他的办公室要度过13个少时,研究《圣经》、祈祷、给他的教众以忠告。特别是1734年复兴荡涤了他的教堂以后,教区居民聚集在 爱德华滋周围,以便听到他的忠告。当时的报导特别提到,当地的小旅馆失去了不少常客;人们不再信任他们当地的酒吧招待员,而是转向爱德华滋,以寻求精神的洞见和实际的帮助。

如果像某些人所写的,爱德华滋要是一个严苛的牧师,乐于像施虐狂般地用地狱的景象恐吓他的教众,那么他肯定不能得到教民如此深切地信任。他内心的温情与怜悯也是一个佐证。 爱德华滋赞同把基督作为一个典范,他说,“真正的恩遇感情……与耶稣基督的精神和崇高品德相伴而来……它们自然引起并且促进这样一种精神,如爱、温顺、宁静、宽恕和仁慈,像基督身上表现出来的那样。”

爱德华滋唯一的消遣是每日骑在马背上;他爱宁静的森林,它为思想提供丰厚的基础。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带着笔和纸,准备记下所思想的东西。当他骑马时,他草草记下一些思想,把它们别在他的翻领上,当他回来时,把它们编成日志,由此引起的评论说, 爱德华滋牧师在盛夏中午骑马出行,而返回来时,身上盖着白纸屑,像是经历了一场暴风雪。

预言家的声音

爱德华滋处于1740年大觉醒的中心位置;在复兴开始席卷其他侨民以前,他自己的教堂已经受到复兴浪潮的冲击。然而,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扮演了双重角色:捍卫者和批判者。

由于大觉醒在情感上无节制,如热情洋溢的皈依者表现得神魂颠倒、尖声喊叫、骚动不安、等等,引起观察者的批评,爱德华滋常常戏剧性地宣判罪过,同时又为圣灵的工作辩护。但是,他也承认,上帝伟大的工作无论何时到来,都有相应的肉欲方面的诱惑。1742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布道。告诫撒旦在事物中确实有突出的作用。他的沉思默想使他认识到。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最为急迫的事情是,辨别一个人忏悔的真正标志,并且在基督中开始新生活。

这就是他辉煌的著作《信仰的深情》(Religious Affections)的发端,这本书证明,爱德华滋信奉《圣经》的真理,《圣经》的真理是真正的信仰,忏悔的罪人对仁慈的上帝感恩戴德证明了这一点。

在那一世纪中期,爱德华滋与他的教堂的联系开始变得不愉快,原因是他对教堂的实践提出质疑,而这个教堂实践的妥协契约(Halfway Covenant),正是他的祖父制定的。这个名字意味着,这个法令是一种妥协,屈从于政治的权宜之计。

由于它在社会上有利于与当地教会相结合,因而契约给予人们教会成员的资格和给他们的孩子施洗的资格(尽管不允许他们参加圣餐和教会的投票事宜),即使他们并没有宣布信仰基督,或者愿意服从他的命令。

一个人的勇气基于他深信不疑,而不是他屈从社会和政治压力,因此,爱德华滋反对妥协契约。在一系列充满情绪的事件中,他的教众转而反对他,要求投票驱逐他。

爱德华滋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要求,只有那些听过他的布道,或者读过他有关这一主题的作品的人,才能够对他作出评判。他的要求被否决,于是他退出战斗,他说,为自己辩护不是他的职责,而是上帝的职责。

会众以200票对20票反对爱德华滋;然而,几年以后,那一运动的头目站出来——显然是受负罪感的折磨,在波士顿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份长信,对他参与驱逐爱德华滋表示道歉。

失业6个月以后,爱德华滋奉召任马萨诸塞州,斯托克布里奇地方教会的牧师,为印第安人布道。虽然那里困苦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但是,他对印度安人的爱使他成为有权威的牧师。他的一些主要著作,包括《论意志自由》(Treatise on Freedom)和《论原罪》(Treatise on Original Sin)就是在那时撰写的。这些作品使爱德华滋得到神学界和知识界的尊重,蜚声北美和海外。

1757年,爱德华滋的女婿,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阿伦·伯尔先生(Aaron Burr, Sr.)骤然死亡;该大学招聘爱德华滋为校长。他要求不做公共发言人,同时勉强上任。

当时,天花是移民们的杀手;这也成为许多牧师布道的素材,一些人在布道中激烈地反对试约验牛痘,另外一些人在布道中表示赞成。爱德华滋并没有武断地发表意见,评说天花研究的益处;他只是推茬自己作为牛痘试验的候选人。

由于他的健康状况不佳,参加接种试验的请求受到严厉的拒绝。后来他生病了;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五周以后病逝,享年55岁。

现代的空虚感

爱德华滋的著作当今仍然活在基督教经典中。在这些著作问世两个世纪以后,要想正确地评价它们与西方文化深刻的关联,我们必须仔细洞察今天的世界。

它给我这么一种印象,今天我们文化盛行的特点是,猖獗的自我陶醉、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按照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的看法,我们的文化是假冒的基督教文化,因此,5千万美国人民要求“再生”(born-again)。但是,占统治地位的几乎完全是相对主义。“做你们自己的事”的思想形式,已经使我们“摆脱”了信念和信仰的绝对结构,使我们飘泊在虚无的海洋中。

我们已经成为自己盲目遵从——专顾自我、冷漠、内心空虚、“空洞洞的人”——的牺牲品,其程度已经相当严重,爱略特(T. S. Eliot)在20世纪初曾经对此有过描述。虚无主义在无精神的时代盛行。

悲剧性的事实就是大卫·肯尼迪(David Kennedy),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第三子之死。一个悲痛的朋友说:“……在肯尼迪那里,没有任何东西与生命相联。即使不受麻醉药的影响,他的人格中也有一种深深的、不可抗拒的虚无主义感。任何人、任何工作、任何业余嗜好,都不能使他充实起来。”

这种空虚感就是多萝西·塞耶斯(Dorothy Sayers)——刘易斯(C. S. Lewis)精明的同代人——所说的“没有信仰、漠然处事、不求上进、与世无争、无爱无憎、无任何目标、不为任何东西活着之过,他还活着,只因为没有任何愿意死亡的理由。”

空虚是《论感情》(Treatise on the Affections)的基本前提。爱德华滋强调指出,感情是“人的活动的源泉”。由于人本质上是懒散的,因此除非他受某种感情驱动,否则一切活动都会停止。爱德华滋写道:“要是没有爱与憎,一切希望和恐惧、愤怒、热忱、情感期待、乃至于整个世界,大部分都是静止的,无生命的;在人类之中,也许就没有诸如活动一类的东西,或者任何最热切的追求。”

虽然他一直用抽象的方式谈论感情真空中生命的性质,但是,他的话与塞耶斯十分相似,而且悲剧性地洞悉了我们的时代。

因为在当今麻木、自私、唯物主义的社会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大征服者暴君并不是极权主义;而是虚无主义。我们,作为一种文化,也屈从于阴险的自我满足的奴役。总之,恶棍就在我们中间。

这种观点太极端了吗?让我们看看这些证据:

一个妇女以“权利”(right)为名,支配她自己的身体,去年在美国,有150万未出世的孩子被杀死。在美国,自从70年代流产合法化以来,被流产掉的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期间要多。我也许会问,是谁施行更广泛的暴政——希特勒,这个疯狂的独裁者,还是我们那漠不关心的、冷漠的社会?少数人的“宗教幻想”(religious fantatics)也许是喧嚣和狂骂,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为这些死亡者所动。

对于社会而言,我们一直相信苏格拉底的断言,罪恶是无知的产物,也相信黑格尔所说,随着知识的日益增长,人将进化到更高级的道德水平。我们已经废除了任何意义上的个人责任心。

多么有欺骗性啊!在这个世界闻名的、最有教养的、技术最发达的社会,截止到去年,我们的离婚率20年了一直持续增长,犯罪率居高不下,虐待儿童非常普遍,破碎的家庭不计其数。毫无价值的文化滋生出最令人发指的暴政。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一直祈求空前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它所产生的只是无聊,无聊十分普遍,致使吸食麻醉品成为时尚。最近,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人告诉我,他已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未经开发的、潜在的行业:酗酒和毒瘾的康复。“在美国,这是发展最快的工业,有可靠的利润”,他说。近期瘾君子的增长极其引人注目,以致于我们的康复设备在规模和数量方面,都显得不够充分

少数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美国批评家费尔德(Leslie Fielder)会这样断言,“西方人已经决定废除自己,他从自身的富裕中创造出自已的无聊……把他自己教育成低能儿,污染自己,麻木自己,使自己进入麻醉状态,这条精疲力尽的、连续作战的老雷龙倾覆了。而且渐渐地绝种了。”

当今文化中令人困扰的自我中心性,自我陶醉,为自身创造了特殊的暴政。《当代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的一篇文章列举了一位妇女,许多彻夜不眠的宴会使她的神经受到损伤,她的生活是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的酗酒、痛饮和性行为。当一个治疗学家问她,“为什么你不停止”。她回答说,“你的意思是,我真的不要做我想做的事情了?”

在享乐主义社会中,谁是暴君?不是任何独裁的妖怪,而是某种更坏的东西。它就是我们。

跛足的教会

但是,我们时代最令人恐惧的事实是,耶稣基督的教会与我们的文化几乎遇到同样的麻烦。在不经意之中,我们几乎完全进入了虚伪的世俗价值体系中。最近,我偶然得到一份报纸,在编者页上,我读到下列陈述,它出自一位杰出的基督教领导者:“使上帝为你的工作服务,在神赐的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潜能。”

这恰恰不是一种糟糕的神学;而是危险的旁门左道。

但是,令人悲哀的是,这是当今典型的基督教启示。我们正在对这个世界说,我们不仅承认他们的价值体系,而且能够改进它,因为上帝在我们一边。正是这种歪邪的福音和廉价的恩典,使今天的教会在我们文化中,不能与上帝真正相遇。

基督徒不可能有效地反对世俗主义,因为我们自己是地道的世俗主义。我们巧妙兜售的基督教,在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追求私利的世俗文化价值的一种宗教改编本。我问一位著名的媒体牧师助理,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他告诉我,“我给人们想要的东西。”这也是旁门左道。旁门左道的要害是,“那里的东西是给我的”(what's -in-it-for-me),这种心理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依然盛行,这种心理是由唯物主义的种子产生的,在爱德华滋时代,这粒种子就已经播下了。

对于教会来说,问题并不在于上帝能够为我们做什么——我们知道他爱我们,而是我们能够应召为他做些什么?我们如何爱我们的上帝?爱上帝所要求的,远不止是滔滔不绝地哀诉衷肠,或者喋喋不休地表白虔诚的空话:爱上帝要求,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服从他,并且号召其他人服从他——不论这一启示是否普及。

爱德华滋为今天留下的启示

服从是爱德华滋启示的核心,他虔诚地宣讲它,即使它尚不为人们所接受时也是这样。但是,他发现,服从《圣经》,尤其是服从基督的命令(我们是他的见证人),处于绝对首位。因此,他也许赞同怀特海(A. N. Whitehead)的格言:“数学说明我们做什么,而宗教说明我们是谁。”个人正直的品质,在当今美国多数人的宗教生活(并不依照福音生活,而是做活基督个人的仆人)中,是一种失去的真理。我们把宗教组织起来,加以包装、销售,使之政治化、制度化,以至于有许多不同的成果和纲领。一个人要是拥有真正的宗教,就会关心在上帝面前,我究竟是谁,也会关心个人禀性的改变,因为这是上帝在内心的恩遇造成的。

爱德华滋依赖《圣经》是出于这样一个主张,听到的《圣经》并不充分,对教义的理解也不充分。整个人必须受圣灵驱动,对上帝报之以爱,对上帝感恩戴德。这会导致圣洁的生活。

一方面,爱德华滋用这些洞见反对教条主义的、刻板的宗教理论家,另一方面,反对不稳定的、情绪化的宗教狂。他尤其反对歇斯底里、稀奇古怪的情绪和短命的宗教狂,后者与当时信仰复兴主义的聚会相关联。

《信仰的深情》也许完全是为我们的文化而撰写的;我们只是用文化基督教更微妙的表现形式,取代了爱德华滋时代过分极端的情绪主义(不过,你可以接通一些基督教电视台频道,能够看到足够的证明)。许多现代会众使用基督教的行话,参与一切正常的祈祷早餐,参加小团体和基督教联合会,但是,他们像那些人——基督某天将对他们说,“离去吧——我决不认识你”——一样,心是刚硬的,不悔改的。

爱德华滋强调,要是没有深层的原罪感,就不会修习出真正的宗教感情。正视自己的原罪,极端渴望从原罪中解脱出来,这恰恰是基督徒皈依的核心之所在。我们一旦看到我们的原罪,就能够对上帝惊人的恩典感恩戴德,并据此而生活。

对此我有切身认识。在水门事件的阵痛中,我打算与我的朋友汤姆·菲利普谈谈。他对已经“被承认的基督”的解释,使我感到迷惑不解。丑闻和指控使我疲惫不堪、空虚、乃至于陷于病态,但是,我确实没有看到自己已经犯罪。政治是肮脏的勾当,而我在政治中是好的。我的所做所为,我的理性化的东西,与通常的政治手段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正确与错误只是相对的,我的动机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或者我相信,我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但是,那天晚上,当我离开汤姆的房子,独自坐在我的汽车里时,我自己的原罪——不是肮脏的政治,而是在我心中的憎恶、骄傲、甚至邪恶已经如此之深——蓦地出现在我眼前,它是那么强有力,那么令人痛苦。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不洁,最糟糕的是,我不能避开。在这清楚明白的时刻,我发现自己不可抗拒地被驱向活的上帝的怀抱。从那一夜开始,我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我自己原罪的性质;我毫不怀疑,我内心的善只有通过耶稣基督的正义才可能实现。 爱德华滋在他皈依后20年,说出了同样的认识:

对于我自身的原罪和邪恶,我有一些动人的观念,它们频频出现,以至于使我处于哭天抢地的状态中……因此,我不得不经常把自己关起来。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邪恶和不道德,比我皈依之前要大得多……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基督徒时,我自己内心的邪恶、骄傲、伪善和欺诈就深不可测,而我对此却一无所知,思考这一点是令人感动的。

爱德华滋说,提高原罪意识的结果是,“内心将变得温柔”。由温柔滋生对上帝仁爱的感恩戴德。这种感谢只有通过为上帝服务才能表达出来。

爱德华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证实这一点:“恩遇和圣洁的感情只有在基督教实践的信仰中才能实现。”相信《圣经》必然意味着按照它的意图行动,实践有信仰的、激进的、圣洁的生活。对人施行博爱的实践(爱我们的邻人),只是承认我们内心对上帝的爱。纯粹概念性的基督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它扼杀了充满生机的宗教。 爱德华滋认为,基督徒的实践只是虔诚的可靠标志。行动是“内在的属灵恩遇”最重要的“外部表现和可见标志”。正像他所说的,当对《圣经》作出反响时,“人的行动与言语相比,能够更充分、更令人信服地解释他们的心灵。”

但是,我们要问,如何运用实践做真正的基督徒测试?爱德华滋并未给予回答。因为仅仅遵守规则,并不能够证明信仰基督,只有拥有一个新的心灵才可以证明;我们要考虑行动背后的态度。所以,若是我们做基督徒的事情——就像参加十字军的人、政治家、或者文明城市的公民那样,却没有进行真正的自助,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圣灵才能真正鞭策我们,赋予我们活力,这活力迅速成长为有效的禀性,产生出对上帝的感恩戴德。

因此,爱德华滋长时间密切注视真正皈依的证据,这一结果来自像基督那样生活。信仰复兴精神不够。政治活动也不够。慈善事业还不够。为美国宗教外在化推波助澜的人,需要重新接受 爱德华滋《信仰的深情》的再教育。因为爱德华滋断定:

有一种外在的宗教实践,它没有任何内在体验,根本不顾及任何上帝的洞见。它毫无价值。当然也有所谓的体验,然而却没有任何实践,因此,也不会有任何基督徒行为相伴而来。这比虚无还要糟糕。因为一个人无论何时在自身中发现一颗心灵,与作为上帝的上帝相联系,那么,当上帝降恩于他时,他总是能够发现,自己的气质在对它的实际体验中受到影响。如果宗教主要由圣洁的感情组成,那么正是在情感的实际运行中,才有真正的宗教气质可言……

如果活基督的现实性意指20世纪西方文化中的一切,那么我们必然通过这种方式在我们之中看到他。福音必然通过我们禀性的变化展示出来,通过自助,在提高自我的文化中表现出来。它必然通过同情的实际表现传达出去,同情表现为分享苦难,承受贫穷、饥饿、疾病和被监禁。

只有通过真正的宗教感情和与复活的基督的真实联系的实际表现,基督教的世界观受到自内而外猛烈攻击之后,才可能在20世纪的真空中盛行。

在爱德华滋逝世后的半个世纪,威廉·威尔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撰写了《真正的基督教》(Real Christianity)一书,这是马尔特努马出版社(Maltnomah Press)重新出版的一系列古典文献的第一本。威尔伯福斯的作品为我们指出了道路。

首先,威尔伯福斯在他自己个人的宗教感情中,发现了基督教的现实性;他一直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废除奴隶制的斗争。他写道,随着欧洲人道主义浪潮的跌宕起伏,“不信仰基督教已经毫无愧色地昂起她的头”,但是,他断定,“我必须同样大胆地坦白,我自己对于我们国家福利的坚定信念,主要不是取决于她的海军和陆军,不是取决于她的统治者的聪明才智,也不是取决于她的人民的精神,而是取决于宗教信仰:她仍然容纳了许多热爱并且服从基督福音的人。我相信,他们祈祷一定能够成功。”

当代最伟大的复兴之一,定然会随之而来。我也相信,在我们的世界中,那些热爱并且服从上帝的人,只要牢记爱德华滋的训示,他们祈祷就一定会奏效。正像爱德华滋所展望的那样,真正的基督教将“以这样一种方式被宣告、展示出来,它不是使观众变得刚硬,促使怀疑主义和无神论发展,而是让人们逐渐相信,在宗教里存在着真实;他人看到的是自己出色的工作,而信仰者则赞美天堂里的圣父。”

查理斯W·科尔森(Charles W. Colson)

第一部分 感情的性质和重要性

第一章 感情是真正的宗教的证明

你们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悦。(彼得前书1:8)

彼得的这些话,是写给那些处于困扰之中的基督徒,他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当他谈到他们“信仰的考验”,和“由于种种诱惑,他们情绪低落”时,前两段话中所考虑的问题,就是他们心中的困扰。

信仰的考验对于真正的宗教有三重好处。第一,它们表明,什么是真正的宗教。因为信仰的考验有助于区别什么是真,什么是伪。信仰的考验提出,考验信仰的可靠性,如同在火中锤炼金子。我们发现,经受锤炼并且被证明为真的基督教信仰,“是赞赏、光荣与荣耀”,前面的段落就是说这个。

第二,这些考验对于真正的宗教有更深一层的益处,因为它们不仅证明它的真理性,而且提高了它真正的美与吸引力。真正的美德在受到压抑时,才是最可爱的。真实的基督教受到最大的信仰考验时,圣洁的至善至美便最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发现它“是赞赏、光荣与荣耀”。

第三,这些考验对于真正的宗教的第三个益处是,它们使它升华并且发展。它们不仅表明它是真的。而且使它摆脱了错误的混合。除了真实的东西以外,任何东西都不可能留下。考验提高了真正的宗教的吸引力。这些就是困扰对真正的宗教的益处,本章前面引用的段落,就是彼得对真正的宗教的思考。在《彼得前书》中,彼得看到真正的宗教如何在他所劝戒的基督徒中运作,困扰的益处如何出现在他们之中。他感到,他们的痛苦展现了真正宗教的两种作用。

1、对基督之爱

“你虽然没有见过他,却是爱他”。世界会惊讶,是什么奇怪的原则影响这些基督徒,使他们自己暴露这些巨大的痛苦,并且放弃一切感觉客体的可爱和怡人之处。他们似乎疯狂地对待周围的世界,他们的举止仿佛是憎恶自己,因为这个世界不能使他们看到,是任何东西诱使他们遭受这类痛苦,或者承受这种信仰考验的重负。他们对不可见之物,有一种超自然的爱。他们爱耶稣基督,他们在灵性中看到了他。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看到他。

2、在基督中的欢乐

尽管外部的苦难使人极度痛苦,但是,这些基督徒拥有内在的精神欢乐,远远比他们的苦难更大。这些欢乐支撑着他们,使他们能够苦中取乐。

彼得在文本中注意到关于欢乐的两件事。第一,他提到欢乐产生的方式。凭借信仰可以看到,基督是一切欢乐的基础。这是不可见事物的证明。“虽然你现在看不到他,但是,你却相信他,他使你欢乐。”第二,他指出了这种欢乐的性质。这是“不可言说的,充满了荣耀”。它是不言说的。因为它与世俗的欢乐和肉体的享乐完全不同。它的性质更纯净、更精妙、更超凡,因为它确实是超自然的、圣洁的,说不出来的至善至美。没有任何词汇能够描述出在基督中欢乐的精妙和异常的甜蜜。不可言说也因为上帝慷慨赐予基督徒这种圣洁的欢乐,而且主要因为他们处于困扰的胁迫之下。

他们的欢乐充满荣耀。可以这样说,任何词汇都不能比它们更恰如其分地描述它的至善至美。一旦享有这种喜悦,他们的心灵就充满了荣耀的光芒,他们的本质就逐渐提高、完善。这是最有价值的、最高贵的欢乐,因为它不像物质的欢乐那样,腐蚀、亵渎心灵。它只赋予心灵美与尊严。对于天国欢乐的向往,使他们的心灵进入天国的极乐之中,他们沐浴在上帝的荣耀中,他们也因荣耀的表达而熠熠闪光。

根据对心灵的这一沉思,我提出下列陈述:“真正的宗教主要由圣洁的感情组成”。

彼得在观察、评论信仰考验对真正的宗教产生的种种影响时,遴选出爱与欢乐作为两种得到实施的宗教感情。这些感情证明,由于他们的宗教有自身独特的荣耀,因而是真实的,纯净的。我首先想表明,感情意指什么,其次指出,在哪些方面,真正宗教的主要内容在于感情。

感情指什么?

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感情是灵魂的倾向和意志更有力,更实际的运作。

上帝为灵魂配备了两种能力。一种能力是,能够知觉和沉思,因此,灵魂能够辨认、理解和判断事物。这就是所谓的悟性(understanding)。另外一种能力是,灵魂不仅仅发现和仔细考察事物,而且在某些方面也赞同它所观察或者思索的事物。他或者赞同它们,或者厌恶它们,或者反对它们。由于这种能力,灵魂不想以冷漠的、无感情的旁观者的态度对待事物。他或者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愉快,或者不愉快,或者赞成,或者反对。这种能力被称之为爱好(inclination)。当爱好决定并且支配活动时,常常被称之为心境。

爱好以两种方式运作。灵魂或者以赞成、愉快、认同的态度观察事物,或者以反对、不赞成、不愉快、拒绝的态度观察事物。

灵魂的爱好和意志的运作,拥有不同的强度。一些几乎是完全中立的。但是,在另外一些程度上,认可或者厌恶、赞成或者否定,都是比较强烈的。灵魂生机勃勃,猛壮有力地发挥作用时,这一运作就更加强烈。实际上,因为上帝把灵魂与肉体结合在一起,所以,即使是肉体生活,也会受这些情绪的影响。在一切文化与时代中,这种能力都被称之为内心(heart)。这一能力生机勃勃地、敏感地运作,谓之感情(Affections)。

所以,灵魂的意志和感情并不是两种不同的能力。感情在本质上与意志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差异只在于运作的强烈程度和敏感程度,而不在于它们的表现形式。

语言每每是不充分的,因为在日常运用方面,词的意义常常是不严格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在一种意义上,灵魂的感情与意志和爱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其它方面,意志和爱好的活动也许不能被称作感情。因为当我们自愿采取行动时,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志和爱好运作。我们的爱好支配着我们的活动。但是,我们通常并不把所有的爱好和意志的活动称作感情。是否被称作感情,并不仅仅在于它们运作的强度和方式的差异。在每个意志行为中,意志对于出现在它面前的东西或者喜欢,或者不喜欢,或者赞同,或者反对。这和爱与憎的感情并无本质的差异。实际上,灵魂喜欢或者喜爱某物,如果它是强烈的,生机勃勃的,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爱的感情(affection of love),同样程度的不喜欢或者反对,就是我们所说的憎恶(hatred)。意志赞成或者反对某物的程度,使意志成为感情。

在肉体与灵魂的内在统一中,我们本质是,意志生机勃勃的、强烈的爱好或倾向,也对我们的肉体产生影响。灵魂、肉体及其构成法则,可以促进感情的运作。恰恰是心灵,而不是肉体,是感情的适当处所。人的肉体并不能够直接进行思考和领悟。只有灵魂才有观念,因而只有灵魂才能依它拥有的观念或好或恶。由于只有灵魂能够思想,因而只有灵魂的所思才有爱与憎,欣喜和悲痛。这些情绪的肉体效应,与感情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对于感情来说,它们也决不是本质的东西。因此,一种脱离肉体的精神能够有爱与憎,喜与忧,希望与恐惧,或者其它感情。

尽管感情与激情(passios)常常被说成是一回事,但是,它们是不同的。感情一词通常比激情一词意义更宽泛,它习惯上涉及意志或者爱好的强烈活动。激情习惯上指骤然间的活动,它对肉体的影响更剧烈。心灵常常为激情所左右,很少能够控制激情。

像爱好和意志的运作一样,感情将激发灵魂寻找并且依附所思考的东西,或者使灵魂转而反对所思考的东西。

爱、期待、希望、欢乐、感恩和满意对灵魂起促进作用,而憎恶、恐惧、生气和悲痛则起相反的作用。一些感情是两种反响的混合物。例如,怜悯的感情可以促使灵魂把人推向痛苦,也可以使人摆脱痛苦。热忱既包含着对某种个人东西的高度欣赏,也包含着对被做出相反评价的事物强烈的敌意。我们也可以指出另一些混合的感情,不过,我们还是赶快进入下一个主题吧。

真正的宗教主要由感情组成

我们可以用10个观察表明,真正的宗教主要由感情组成。

1、真正的宗教主要在于强烈的爱好和意志

心境的热烈运作,爱好与意志丰富的活动,完全可以确定真正的宗教。上帝要求、意志承认的宗教,并不是由软弱、麻木、无生机的期望构成,因为它们几乎不能使我们摆脱冷漠。在《圣经》中,上帝坚持认为,我们“要心里火热”,而且积极地把我们的心境投入宗教之中。“要心里火热,常常扶侍主”(《罗马人书》,12:11)“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的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侍奉他。(《申命记》,10:12,cf.6:4,30:6)。

如果我们不是执着地追求我们的信仰,如果我们的意志和爱好没有热切地运作,我们就一无所有。对于我们来说,宗教生活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因而我们不能半心半意。真正的宗教永远的动态的东西。它的力量在心里运作。因此,真正的宗教被称作“虔敬的力量”,正是,“虔敬的力量”,把它与宗教那些纯外在的表现区别开来。“有虔敬的外貌,却背叛了虔敬的实意”。(《提摩太后书》3:5)在那些有健全可靠信仰的人之中,上帝的精神就是强有力的,神圣感情的精神。上帝被说成是“赐给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摩太后书》1:7)同样,当一个人在上帝的拯救和圣洁的影响中发现上帝的精神时,就可以说他“被施以圣灵和圣火的洗礼。”上帝的精神激起了内心的力量和激动,就像《路加福音》24:32所描述的,“他们的心是火热的”。

信仰可以与那些精气十足的运动相媲美,如为争夺奖赏和锦标而进行的赛跑、角力、拔河等。也可以把它描述为与强敌作战,这些强敌企图取我们的性命,使一个城市或者王国处于战争状态或者被围困状态。

真正的恩遇有许多层次。一些人在基督那里只是婴儿,他们对圣洁事物的爱好和意志,仍然相对比较弱。而另外一些人则朝气蓬勃地运用虔敬的力量,这使他们能够战胜一切肉体或属血气的感情,有效地征服它们。每个真正的基督的信徒“爱他更甚于爱父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房屋地产;是的,甚至远甚于爱他自己的生命。”真正的宗教热烈地运用意志。

2、感情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动力

人性的创造者(上帝)不仅把感情赋予人类,而且使它们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

除非人受爱、憎、期待、希望或者恐惧一类的感情影响,否则人的本性是非常懒惰的。这些情绪像原动力一样,促使我们生活在一切生命事物和生命的追求之中。在生意场上可以看到这一景象,那时人们以最热烈的方式解决问题,朝气蓬勃地做事情。市场被看作生意场所和活动场所。如果没有了爱与憎、希望与恐惧、生气、热忱和深情的期待,世界也许就是了无生机的、死寂的。

实际上,感情是贪婪之人的动力,人在世俗的追求方面是贪婪的。

感情把野心勃勃的人推向世俗的追名逐利。他促使贪欲之人追逐愉快和肉体的享乐。在追求这些东西时,世界一直处于动乱和活动之中。但是,如果感情被拿去,这一活动的源泉也就不在了,运动本身也就停止了。如果这在世俗社会的事情中是真的,那么在信仰问题上它也是真的。他们活动的动力完全在于宗教感情。如果他只有教条的知识和理论,没有感情,他决不会把握信仰的精髓。

3、宗教事物仅仅在这种程度上支配我们:它们能影响我们

大众常常听到《圣经》,也拥有关于它的知识。但是,如果他们听到的东西没有感动他们,那么它根本就没有什么效用,也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和禀性。许多人听到上帝恩遇的感情,他全能的力量和无边的智慧,他无限的威严和至善。他们是上帝无限的仁慈、怜悯、伟大智慧、权力和崇高的听众。他们尤其听到了在耶稣中不可言说的爱,耶稣的宏伟业绩,以及为他们而受难。他们也听到上帝清晰的命令、宽厚的告诫,以及福音书甜蜜的邀请。他们听到所有这一切,然而内心世界依然没有任何改变,行为依旧。这只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东西并没有使他们受到感动。

我斗胆断言,如果感情没有发生变化,宗教本质不发生变化的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如果不是这样,任何属血气的人,都不会热切地寻求他的拯救。如果不是这样,在为蒙恩做祈祷时,就不会全身心对待上帝。如果没有看到自己无价值,任何人对上帝都不会俯首贴耳。如果心没有受到感动,任何人都不会投入上帝的庇护所。同样,如果心没有受到感动,任何圣徒都不会走出心灵的冷漠和死寂,或者走出没落。总之,要是心没有深受感动,一切有意义的东西都不能改变任何人的生活。

4、《圣经》强调感情

《圣经》处处强调感情:恐惧、希望、爱、期待、欢乐、悲痛、感激、同情、热忱。

《圣经》常常谈到需要圣洁的恐惧。对上帝的话诚惶诚恐,敬畏上帝,常常被描述为虔诚之人的禀性。上帝的荣耀和最后审判,使他们敬畏上帝。在《圣经》中,圣徒被描述为“上帝的听众”,或者“他们敬畏上帝”。由于敬畏上帝在很大程度上是真正的虔敬的本质,因而它通常被描述为“对主的敬畏”。每个知道《圣经》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同样,《圣经》也经常谈及对上帝的希望和上帝的承诺,说这是真正的信仰最重要的部个。这里所说的希望,是组成宗教的三个重要内容之一。(见《哥林多前书》,13:13)“对主的希望”也被说成是圣徒的反响。“有雅各的神相助,仰仗我主耶和华,这人便为有福。”(《诗篇》,146:5)“倚靠耶和华、以耶和华为可靠,那人便有福了”。(《耶利米书》17:7)“凡仰望耶和华的人,你们都要壮胆,他坚固你们的心。”(《诗篇》31:24)我们还可以引证许多其他段落。恐惧和希望结合在一起,构成真正的圣徒的禀性:“耶和华的眼光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诗篇》33:18)“耶和华喜爱敬畏他和盼望他慈爱的人”。(《诗篇》147:11)希望被看得如此重要,因而使徒说“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罗马人书》8:24)(它也被描述为基督士兵的“头盔”《帖撒罗尼迦前书》,5;8)希望仍然牢固,像灵魂的锚。(《希伯莱书》6:19)它也被描述为,由于耶稣复活,真正的圣徒获得的大收获和利益。(《彼得书》。1:13)《圣经》经常强调对上帝、对主耶稣基督、对上帝的子民以及对一切人类之爱的感情。不过,我们稍后再谈及这些。

与爱相对立的感情——憎恶,以原罪为它的对象。这也是《圣经》所说真正的宗教的重要部分。“敬畏耶和华,在乎恨邪恶”。(《箴言》,8:13)圣徒们响应号召,以憎恶邪恶证明自己的真诚。“你爱耶和华都当憎恶罪恶。”(《诗篇》,97;10)诗篇的作者经常以此作为他真诚的证明。“我要存完全的心行在我家中。邪僻的事,我都不摆在我眼前;悖逆人所做的事,我甚恨恶,不容沾在我身上”。(《诗篇》,101:2,3)“我恨一切假道”。(《诗篇》,119:104,参见V.127)《诗篇》139:21中又说,“耶和华啊,憎恨你的,我岂不恨恶他们吗?”

《圣经》中经常提到,神圣的期待——在长时间如饥似渴地追寻上帝,是真正宗教的重要部分。“我的灵魂羡慕你的名字,就是你那可记挂的名”。(《以赛亚书》,26:8)“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宫殿里,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诗篇》,27:4)也有许多诗篇表达了类似的思想:《诗篇》42:1,2;63:1,2;73:25;84:1,2;119:20;130:6;143:6,7;《所罗门之歌》3:1,2。

按照耶稣登山训众时宣讲的福音,灵魂这种圣洁的如饥似渴,使一个人真正得福。“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马太福音》,5:6)分享这种圣洁的热望,被看作不朽生活最大的恩赐之一。(《启示录》,21:6)

《圣经》也把圣洁的欢乐,说成真正宗教的重要部分。它常常规劝我们享受这种欢乐。“又要以耶和华为乐,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诗篇》,37:4;参见《诗篇》97:12;33:1)“应当欢喜快乐。”(《马太福音》5:12)“你们要靠主喜乐”。(《腓立比书》,3:1;参见4:4)圣灵所结的果子也有快乐。(《加拉太书》,5:22)诗篇作者把他的神圣的快乐,说成是真诚的见证。

在谈论真正的宗教时,也经常提及内心的宗教悲哀、哀痛、沮丧。这些通常被描述成识别真正圣徒的标志,也是圣徒禀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篇》,34:18)因此,内心圣洁的悲哀和沮丧,常常被作为圣徒(尤其得上帝欢心,为上帝所承认)与众不同的伟大品质之一。“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不必轻看”。(《诗篇》51:17;参见《以赛亚书》,57:15;66:2)

感恩是所提到的另一种感情。感恩尤其与对上帝的感谢和赞美相关。《诗篇》和《圣经》许多其它篇章都频频谈及它。所以,我不需要专门提及那些文本。《圣经》经常说,同情或者怜悯是真正宗教的重要特征。确实,一个悲天悯人的人和一个善良的人在《圣经》中是同义词:“义人却恩待人,并且施舍。”(《诗篇》,37:21)“怜悯贫乏的,乃是尊敬主。”(《箴言》,14:31)“所以你们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的心”。(《歌罗西书》,3:12)那些真正被赐福的人,拥有这种伟大的品质。我们耶稣基督说:“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5:7)法利赛人未显示这一点。(《马太福音》,23:23)先知弥迦(Micah)强调它的重要性:“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在。”(《弥迦书》,6:8)《何西阿书》6:6说:“我爱良善,不喜爱祭祀”。这句话想必打动了我们的救主,因为他两次引用过它,一次在《马太福音》9:13,一次在12:7。

热心也经常被说成是真正的圣徒宗教的本质部分。基督为我们舍弃了自己,这是伟大之举。(《提多书》,2:14)不冷不热的老底嘉教会被指责为缺乏热心。(《启示录》9:15:16,19)

强调我们的宗教更多地取决于感情的说法浩如烟海,我只引用了其中的一些。否定这一点的人,也可以放弃他们的《圣经》,并且根据他们对宗教性质的判断,获得其它规则。

5、爱是感情之首

爱是一切其它感情的源泉和之首。我们赐福的救主在回答律法师的问题时证明了这一点:“律法上的戒命哪一条是最伟大的呢?”(《马太福音》,22:37-40)使徒保罗也反复指出这一点:“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马人书》,13:8)诗篇10也说“爱是完全律法”。《加拉太书》5:14也说“因为律法都包含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此外,我们在《提摩太前书》1:5读到:“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保罗还说,爱是宗教中最伟大的东西,是宗教的核心。没有爱,最伟大的知识和它的馈赠,最冠冕堂皇的表白,事实上,宗教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空的,无价值的。正像《哥林多前书》13所证明的,它是源泉,一切善都从它开始。

这种爱包括灵魂对上帝与人的全部虔诚的期待。当灵魂的这一爱好有意识地努力接近上帝时,它便成为感情或者“深情的爱”。这是动态的、炽烈的爱,当耶稣谈到用我们全身心去爱上帝,像爱我们自已一样爱邻人时,他把这种爱描述为一切宗教之和。这种爱是先知们的律法所思想、所描述的一切之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切宗教之和,《圣经》的种种内容正在排斥心灵的习惯或者运作。不过,从《圣经》的这些内容看,一切真正宗教的本质在于爱,这一点是真切分明的。这种圣洁的感情和趋向这种感情的习惯性倾向,恰恰是真正信仰的基础和全部成就。

因此,真正宗教的主要内容在于感情,这是显而易见的。爱并不只是感情之一;它是第一位的和首要的感情,是其它感情的力量。由爱引起对那事物的憎,这些事物与我们想要爱的东西相对立,或者我们喜欢做的事情相对立。爱与憎取决于那些感情的前后关系,如,在场或者不在场,确定的或者不确定的,可能的或者不可能,正是爱与憎,引起一切其它感情,如,期待、希望、恐惧、欢乐、悲痛、感激、气愤,等等。一切其它宗教情绪,都来自对上帝这种动态的、充满深情的、炽烈的爱。由它产生对原罪强烈的憎恨,恐惧,以及对上帝愤怒的畏惧。从它也产生了对上帝仁慈和尊贵的感恩,对上帝仁慈的临在的欣喜,对上帝未现身的悲哀,当我们期待他时,我们对上帝满怀欣喜的希望,对上帝的荣耀炽烈的赞美。同样,从对人炽烈的爱,将产生对人类一切其它善的感情。

6、神圣的感情是《圣经》圣徒的特征

让我们列举3个著名的圣徒,他们已经表达了自己内心中这种感情的现实性。

第一个是大卫(David):“一个完全符合上帝心意的人”。《诗篇》为我们描绘了他的信仰的一幅逼真的肖像。大卫圣洁的颂歌中向我们表白,他虔诚圣洁的感情是如何表达和培养出来的。这些感情传达了他对上帝恭顺而炽烈的爱。对上帝恩遇的至善至美和奇迹的赞美,他全身心如饥似渴地追寻上帝,在上帝那里享受无穷的快乐,对上帝伟大的善行,报以甜美温柔的感激,由于对上帝感恩戴德和全身心的信仰,因而灵魂获得了神圣的成就感和胜利的喜悦。《诗篇》也表达了大卫对地球上的杰出人物圣徒的爱,在他们那里感受到的喜悦,还表达了他对《圣经》和圣餐仪式衷心的喜爱。他为自己和他人的原罪感到悲哀,他表达了对上帝炽烈的热忱,也表达了他对上帝及其子民的敌人的憎恶。大卫的《诗篇》充分表达了圣洁的感情。《诗篇》中的大卫,并不仅仅以个体的身份说话。作为以色列《诗篇》的作者,他也表达了教会爱慕和敬仰的领导者,上帝和基督的预见。因此,《诗篇》的许多内容,都是以人格化的上帝的名义讲话。在《诗篇》的其它部分,大卫也以教会的名义讲话。

第二个范例是使徒保罗。首先,他是被选定担负基督重托的非犹太人。他是主要工具,在这个世界上倡导并且确立基督教,清楚地展现一切时代教会的教诲——福音辉煌的玄义。因此,某些人认为,他是不朽的基督最杰出的仆人,这是不恰当的,。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显然,他在使徒书中表达的信仰,恰恰是这种圣洁的感情。他所有的自我表白,都是激动的、目的明确的、完全沉浸在对恩遇的主的爱之中。他珍重一切事物,生怕遗漏了关于基督至善至美的知识。实际上,他珍重它们是为了赢得上帝,除非它们的垃圾。他说自己被神圣的感情所淹没。这促使他前进,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哥林多后书》,5:14,15)

保罗的使徒书,充分表达了对基督子民发自心底的爱,(《哥林多后书》,12:19;《腓立比书》,4:1;《提摩太后书》,1:2)充沛的爱(《哥林多后书》,2:4)以及深沉温柔的爱。(《帖撒罗尼迦前书》,2:7,8)他也谈及发自心底里的爱,(《腓立比书》,1:8;《腓立门书》12:20)对他人诚挚的关怀,(《哥林多后书》,8:16)他表达了对他人怜悯和仁慈的同情。(《腓立比书》,2:1)他表达了对他人内心痛苦的关切。(《哥林多后书》,2:4)他说到他的灵魂与他们的剧烈冲突。(《歌罗西书》2:1)他谈到,由于内心深处对犹太人的同情,因而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悲哀。(《罗马人书》,9:2)他也说到,他的嘴对哥林多的基督徒是张开的,他的胸襟对他们是宽宏的。(《哥林多后书》,6:11)他经常谈到“充满柔情和持久的期待”。(《帖撒罗尼迦前书》,2:8;《罗马人书》1:11;《腓立比书》1:8,4:1;《提摩太后书》1:4)

保罗也表达了欢乐的感情。(《哥林多后书》,1:12,7:7;9:16;《腓立比书》,1:4,2:1,2,3:3;《歌罗西书》,1:24;《帖撒罗尼迦前书》,3:9)他谈到他享有极大的欢乐,(《腓立比书》,4:10;《腓立门书》,7)他的欢乐和他的欢喜,(《腓立比书》2:1,2)他极度的欢喜,(《哥林多后书》,7:13)以及他充满了舒适而强烈的欢乐。(《哥林多后书》7:4)他也说到自己永远是欢乐的,(《哥林多后书》,6:10)他自己灵魂的胜利,(《哥林多后书》2:14)他在磨难中的荣耀。(《帖撒罗尼迦前书》,1:4;《罗马人书》,5:3)

《腓立比书》1:20也表达了希望的感情;他说到他“最热切的期待和希望”。

他同样表达了圣洁的嫉妒感情。(《哥林多后书》,11:2,3)保罗皈依后的全部历史,都展现了对主的事业,主的教会的繁荣的强烈热情。结果,他坚定地参加了持久、浩大的劳动,以教诲、规劝、警戒、评说他人,“与他们一道感受出生的阵痛”。他和无数强有力的敌人发生冲突,这些敌人不断反对他。他描述与公国和列强进行斗争。他谈到参加面前的赛跑,尽管艰难困苦重重,仍然奋力向前。另外一些人认为他非常疯狂。他那如泉的眼泪进一步证明他的感情内容。在《哥林多后书》2:4和《使徒行传》20:19中,他谈到他的“许多眼泪”。在诗句31,他说,他的眼泪日以继夜地流淌。

如果任何人考察《圣经》中记载的这位伟大使徒的履历,却没有看到他的宗教更多地存在于感情中,这便是有意视而不见。好像一个人,为了看不见射在他脸上的光,而闭着眼睛。

我也说说使徒约翰,他也是一个范例。作为一个被人们爱戴的信徒,他是十二个信徒中与主最亲近,最受爱戴的人,他被获准享有最大的特权。在耶稣变容时,他是与耶稣同时临在于山上的三个人之一;他承担贾拉斯(Jairus)之女美育之职;当他在花园里感到极度痛苦时,耶稣带着他一道走了。他也是使徒保罗——基督教三大支柱之一——谈到的人物之一。然而,他之所以著名首先是因为,他在最后的晚餐时,靠在耶稣的胸前。他是基督选定的一名信徒,在末日审判时,耶稣将向他展示对基督教会的豁免。《启示录》中有这样的说明。他是被选定议定《新约全书》正经和整部《圣经》的人。

学者们从他的作品中显然已经看到,约翰是一个人,有十分丰富的感情。他的谈吐表达得最体贴、最有同情心。它们不是别的,只是最热烈的爱。仿佛他完全是由温柔圣洁的感情构成。我们不能帮助人们看到充满他作品的感情。

7、主耶稣基督有最温柔体贴、最深情的胸襟

耶稣基督有一颗最温柔、最深情的心。他是牧羊人,羊群追随着他。他的美德表现为圣洁感情的运作。他是最奇妙的、爱的典范,对主和人的爱,永远体现为热情、活力和力量。当“他更认真地祈祷,奉献大声地哭泣和泪水”,在血与泪中搏击时,这些感情使他(Him,基督)在激烈的斗争和极度痛苦的冲突中取得胜利。他行使圣洁的爱产生的力量,比死亡更加强大。在他进行伟大的斗争时,他极度惊愕,他的灵魂极度痛苦,甚至到死时也是这样,但是,他还是征服了恐惧和悲伤等属血气的感情。

在他的生命旅程中,他也表现得深情依依。《诗篇》69,表明他有极大的热情:“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约翰福音》2:17)他为人的原罪感到悲哀。“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马太福音》3:5)当他想到原罪和不信神之人的苦难,他为之哭泣。当他展望耶路撒冷城和城中的居民时,他哭道:“噢,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杀死了先知们,向他们投掷石块,而它们本是赏赐给你的;我是何等频频地把你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像母鸡把它的孩子收拢在翅膀下一样,而你却没有!”

我们也读到基督最诚挚的期望:“我很愿意在受害之前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路加福音》,22:15)我们在基督那里,也经常看到同情或者怜悯的感情。(《马太福音》15:32,18:27;《路加福音》7:13),他常常被怜悯所动(《马太福音》9:36,14:14;《马可福音》6:34)当马利亚和马大来到他面前向他哭诉,为她们兄弟之死哀痛时,他是何等温和啊!(见《约翰福音》,11)在他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那个晚上,他与他的11个门徒进行最后的临终谈话。他告诉他们,他要去了,并且预言,他去了以后,他们在世界上将面临巨大的困难,遭受极大的苦难;他像对待自己小孩子那样,安慰他们,向他们提出忠告。他把他的圣灵遗赠给他们,同时,他把他的宁静、舒适和欢乐赠给他们,以此作为他最后的意愿和遗嘱。(见《约翰福音》,13-16)在第17章结尾,他为他们和他的整个基督教会,作情深意切的代理祈祷。所说的一切,都被写出来或者表达出来,这似乎是最深情,最感人的。

8、天国的宗教主要由感情构成

毫无疑问,天国有真正的宗教,真正的宗教是最纯净、最完美的。按照《圣经》的看法,那种超凡状态的表现,主要在于圣洁、强大的爱和欢乐。这些表现是在最炽烈、最崇高的赞美中被给予的。因此,天国中圣徒的宗教,与凡间圣徒的宗教是同一个东西,即不可言说的,充满荣耀的爱与欢乐。

我们在经验上的确不知道,在肉体之外,或者在荣耀的肉体中的世界,爱与欢乐究竟意味着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这种体验。但是,凡间的圣徒的确知道,灵魂中圣洁的爱与欢乐可能是什么。我们也知道欢乐与在天国中体验到的相同。因为凡间圣徒的爱与欢乐,只是天国的光明、生活和赐福的开端和曙光。现在,只是程度和环境不同而已。《圣经》的许多内容都能证明这一点,如《箴言》4:18;《约翰福音》4:14,6:40,47,50,51、54,58;《约翰一书》3:15;《哥林多前书》13:8-12。因此,尽管天国圣徒与凡间圣徒的爱与欢乐程度与环境都不同,但是,若假定天国圣徒的爱与欢乐如此不同,因而不是感情则是不合理的。我们不相信这种假设。

因此,天国的宗教也主要在于圣洁的爱和欢乐,而且更多地是在感情方面。这条认识事物本质的道路直通到那个地方,在那里,可以发现事物的纯净与完美。如果我们想要看到金子的本质,不是在天然矿石状态中,而是在它被冶炼之后才会看到。如果我们想看到,并且理解最完善的、真正的宗教,不能在它有缺陷时,或者在混合状态下看到它理解它。每个真正虔诚的人,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因为他们在这里是生人,他们属于天国。他们生自天上,天国是他们的家园。因此,在他们之中真正的宗教原则,是传递天国宗教。他们的恩典就是上帝的荣耀。上帝使他们与那个世界一致,从而使他们适合那个世界。

9、上帝的圣餐仪式和职责是真正宗教的手段和表现

首先,我们列举祈祷的职责。显然没有人要求我们履行这一职责,以表明上帝的完美、威仪、圣洁、仁慈和一切完满。我们的自私、空虚、依附和无价值都表明,我们是多么微不足道,尽管我们想要做并且渴望做一切。然而,上帝号召我们祈祷,以便用我们表达的东西感动我们的心,这样便为我们得到我们所祈求的恩赐作好准备。由于我们对上帝的崇拜、谦恭和敬畏,因而我们的姿态和行为有影响我们的内心,也影响他人内心的倾向。

为上帝唱赞美诗的职责,在整体上似乎就是用来激发、表达宗教感情的,除了这些东西有打动我们感情的倾向以外,我们没有任何其它理由表明,为什么我们应该用诗文,而不是用散文和音乐,向上帝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

我们看到,上帝指定的圣礼仪式证明了这一点。鉴于我们的精神状态,上帝不仅命令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伟大的事件,如耶稣的福音和他为人类赎罪,而且他也用《圣经》教诲我们。因此,他在圣礼仪式上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些明显的迹象,以便使它们能够更深地感动我们。

圣洁的事物为人的心灵和感情留下的印象,显然是上帝规定的、伟大的、主要的方法之一,上帝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把《圣经》传达给人类。上帝馈赠《圣经》的目的,不是我们只对它进行正确的评论、注解,并且拥有其它一些优秀的神学著作即可。尽管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理解《圣经》,但是,它们并没有这样伟大的倾向,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和感情。在布道时,上帝指出,如何详细有效地把他的话用于人类。他相信,有一种适宜的方法,这就是用信仰的重要性和需要拯救的重要性感动有原罪者。因此,布道强调指出上帝规定的条款是何等荣耀,何等充分。他也用这来激励圣徒纯净的心灵,常常把真正宗教的伟大之处带回他们的记忆,以此激活他们的感情。上帝用这种方式,把这种完美教诲的来龙去脉放到他们面前。(《彼得后书》1:12,13)

基督“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基督的身体在爱中长成身量”,(《以弗所书》,4:11,12,16)这时,基督强调爱与欢乐这两种感情。保罗在教诲提摩太,并向他提出忠告时,涉及这位牧师的工作,保罗通知他,《圣经》的伟大目的是爱,他将宣讲这一目的。(《提摩太前书》,1:3-5)上帝也用布道来增进圣徒们的欢乐。因此,牧师被称作“他们欢乐的帮助者”。(《哥林多后书》,1:24)

10、心刚硬是原罪

内心的圣洁或者真正宗教的圣洁,主要在于心中的感情。因而,《圣经》始终认为,心的刚硬(hardness of heart)是心的原罪。基督为犹太人感到悲哀和沮丧,因为他们的心是刚硬的。“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马可福音》,3:5)人为自己招致天谴,因为他们的心刚硬。“人竟硬着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愤怒,以致神震怒,显他公义审判的日子到来”。(《罗马人书》,2:5)由于他们的心变得刚硬,因此,以色列家不服从上帝。“以色列家却不肯听从你,因为他们不肯听从我。原来以色列全家是额坚心硬的人”。(《以西结书》,3:7)在荒野中的这一代人的邪恶与反叛,被归咎于他们的心刚硬。(《诗篇》,95:7-10)心刚硬阻止西底家(Zedekiah)皈依主。“他却背叛,强项硬心,不归服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历代志下》36:13)当人们反对耶稣,对抗基督教时,也提到同一原则:“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使徒行传》,19:9)

上帝常常把人放在原罪的力量和他内心的腐化面前。上帝使心变刚硬的说法表达了这一点。“如此看来,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谁就刚硬”。(《罗马人书》,9:18)“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约翰福音》,12:40)保罗似乎说过,“一颗邪恶的心背离了活的上帝”,与一颗“刚硬的心”是同一东西。“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里惹他发怒,试探他的时候一样”。(《希伯来书》,3:8,参见3:12,13)上帝在皈依或者把一个人从原罪的力量中解救出来所做的伟大工作,也是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正是上帝“从他们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他们肉心”。(《以西结书》,11:19,36:26)

一颗刚硬的心显然指没有感情的心,或者善良的感情不能使之所动的心。它像石头一样,给人的印象是没有感觉、麻木、冷漠、坚硬。因此,一颗刚硬的心被称作铁石心肠,与有情感、感觉、可被触动、可被打动的肉心截然相反。我们在《圣经》中能够读到刚硬的心和温柔的心。无疑我们把它们看作机会。

一颗温柔的心很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它总应该做什么东西所感动,不是吗?上帝称赞约西亚(Josiah)因为他的心是温柔的:“我指着这地和地面上的居民说,我要把这地变为荒场、民要受到诅咒,你便心里敬服,在我面前自卑,撕裂衣服,向我哭泣,因此我应允你。这是我耶和华说的”。(《列王记下》,22:19)我们应该像小孩子一样,在属灵的、圣洁的事物中,有一颗温柔的、容易动感情的、受感动的心。

从其它经文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的刚硬意味着它没有感情。我们被告知,鸵鸟对幼仔没有天然的感情,“它忍心待雏,似乎不是自己的,虽然徒受劳苦,也不为雏惧怕”。(《约伯记》,39:16)同样,一个人的心不为危险所动,也被描述为他的心变刚硬。“常存敬畏的,便为有福;心存刚硬的,必陷在祸患里”。(《箴言》,28:14)

由于《圣经》里面刚硬的心意指某人没有虔敬的感情,因此,我们能够理解它与原罪和内心的腐败之间惯常的联系。相比之下,内心的恩遇和圣洁,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虔诚的感情,而且容易受这种感情的影响。学者们一般都同意,原罪根本上是消极的,剥夺了人们圣洁的基础。如果原罪主要在于心刚硬和缺乏虔诚的感情,那么纯洁显然就是拥有这些虔诚的感情。

但是,我并没有说,一切感情都展示出一颗温柔的心。因为憎恶、愤怒、骄傲和其它自私的,自我炫耀的感情,极大地展现了心的刚硬。显然,心的刚硬和心的温柔都是一些表现,与情绪相关,它意味着心容易受到反对的影响,或者面对反对而关闭自己。稍后我将进一步讨论这一点。

最后的结论

总而言之,我认为,真正的宗教主要在于感情,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得到充分证明的。并不是这些证据证明,内心中真正神圣的宗教,完全与感情的总和成比例。因为,在地道的圣徒中,更多的是情绪,它不是属灵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的宗教感情常常是混合的。这一切都不是来自恩遇,而是来自天性。既然感情并不起源于肉体,那么肉体状态也许更多地对当前的情绪产生影响。因此,宗教生活的水平也许由习惯的稳定性和强度来判定,而后者是在感情中运作的。这种习惯的强度,并不总是与外部的效用和迹象成比例。但是,宗教显然主要由感情组成,如果没有圣洁的感情,就没有真正的、信仰的心。如果善的悟性没有任何光源,就不会产生圣洁的、内心感受到的感情。

因此,我们将根据这一命题做进一步的推论。

首先,要认识到,抛弃一切宗教感情,把它作为没有任何可靠的或者实体性的东西,是何等严重的错误。这在当今似乎非常普遍。它仿佛是对许多人的反动,在伟大的复兴运动期间,这些人过分夸大他们情绪的强烈程度和热忱的热度。当另外一些人看到,他们强烈的情绪毫无结果时,他们就反叛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三、四年前,这种感情颇为流行,但是,它们使一切宗教陷入混乱。实际上,它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东西。

但是,没有任何宗教感情的那些人,处于精神上的死寂状态。总得来说,神圣灵对他们的心灵,没有强有力的、迅速的、拯救性的影响。如果一个地方除了情绪主义以外,无任何其它东西,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宗教。同样,没有宗教感情的地方,也没有真正的宗教,这也是确定无疑的。心必须有悟性之光,也必须有热情,因为心有热而无光,那么在心中便没有任何圣洁,或者超凡的东西。另一方面,有光而无热,诸如脑海中充满概念和思辨,但是,又拥有冷漠而无感情的心,那么在那光中,也就没有任何圣洁的东西。这类知识根本不是对圣洁事物真正属灵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宗教的伟大,宗教将影响心灵。如果人们不受极其伟大、重要、辉煌事物的影响(他们在《圣经》中经常读到这些),那无疑因为他们是瞎子。

贬低一切宗教感情,是使人心变刚硬的途径,也是激发他们的愚蠢和麻木的道路。只要他们继续活着,这会使他们处于精神上的死亡状态,最终把他们带入永恒的死亡。因此,当今反对宗教感情的流行的偏见,有非常可怕的影响,它使有原罪者的心变刚硬,阻抑许多圣徒的恩遇,使一切都处于麻木和无感情状态。鄙视和大声反对一切宗教感情,是使心与一切宗教隔绝,并且毁灭灵魂的必由之路。那些谴责他人心中温馨感情的人,自身肯定没有这种感情。总之,那些几乎没有宗教感情的人,也没有宗教可言。

其次,如果真正的宗教主要在于感情,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激发这种感情。有助于我们在祈祷和赞美时崇拜上帝的种种书籍,各类对《圣经》的宣讲,一切礼拜仪式,都要受到鼓励,因为它们有助于深深地打动从事这些圣事的人的内心。但是,要是祈祷和布道运用无感情方式,并不能激起这种感情。确切地说,它令人作呕,只能产生不愉快和轻视。

第三,如果真正的宗教主要在于感情,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我们无颜面对上帝,这种伟大信仰,并没有对我们产生太多的影响。我们上述所说的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拥有的真正的宗教太少了。

因为上帝已经赋予人类感情,同理,他也赋予人类灵魂一切技能,也就是说,它们可以为“人的主要目的”服务,这是上帝为他创造的伟大的职责,即,宗教的职责。我们发现,人们在一切事情上都动感情,只有在宗教上除外!当宗教进入他们的世俗利益、他们外在的快乐、他们的荣辱毁誉、他们的自然关系时,他们才有温馨的感情和炽烈的热情。在这些东西中,他们的心是温柔敏感的,容易受感动的,有深深的印象,有更多的关切,更全神贯注。他们为世俗世界的损失忧心忡忡,为世俗世界的所得欣喜若狂。然而,绝大多数人对于另外一个世界的伟大事物,却如此的麻木,无动于衷!他们的感情何等麻木!他们的爱是冷漠的,他们的期待没有活力,他们的热情低落,他们的感恩屈指可数。他们怎能坐下来聆听在耶稣基督之中的上帝之爱的精深博大,他的至亲之子奉献的礼物,为人类的原罪而牺牲自己,他们如何能够如此冷漠,事事漠不关心!我们怎么能够假定,是睿智的创造者以这种方式,灌输这种感情的官能?一切相信这些东西为真的基督徒怎么会认识不到这一点?

如果上帝明智地用这种方式创造人性,那么为什么滥用我们的感情?除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耶稣基督的福音以外,我们基督徒还能找出任何值得我们用全部感情作出反响的东西吗?什么东西能够比它更使我们感动?面对肉身的、无限仁爱的、仁慈的、富有同情心的、垂死的耶稣基督,赐福的主的荣耀和美,尽润自己的光泽。耶稣的种种美德,如谦卑、忍耐、温顺、谦恭、服从、爱与怜悯,都以这种方式向我们显现,从而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感情。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原罪有何等可怕的结果,我们的救世主就是为我们赎罪而受难。在耶稣受难时,我们通过最感人的方式,看到了上帝对原罪的憎恶,他的愤怒和审判。由于我们看到他的正义和愤怒,因而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原罪必须经受死的惩戒。什么原因使我们谦卑致死,因为我们不受感动的时候比受感动的时候多!
第二部分 宗教感情如何被错误地评价

第二章 真正的宗教感情的错误标记

读了前一章所叙述的内容以后,一些人同样有可能原谅自己,并且说:“我不与那些没有宗教感情的人为伍,因为当我思索宗教的伟大现实时,经常深受感动。”不过,他不应该假定,他的确拥有宗教感情。我们不应该抵制一切感情,好像真正的信仰不是由它们组成。同理,我们也不应该无条件地赞同它们,从而对每个人说,只有在宗教上受到感动,才会拥有真正的恩典,尽润圣灵拯救的恩泽。因此,让他由此而断定,我们完全有必要对种种宗教感情加以区分。在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时,我想在本书其余部分做两件事。

1、我想列举那些东西,当我们判断宗教感情的可靠性时,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证据。我们要力戒根据错误的证据判定感情。

2、我想看看,宗教感情以什么方式才是属灵的、恩典的,这些方式如何与那些非属灵、非恩典的方式区别开来。我也将讨论如何识别、认识真正的宗教感情。

在这一章,我们首先说明,真正的宗教感情如何通过某些方式被错误评价。

1、宗教感情的强度根本无法证明

一些人准备谴责一切强烈的感情。当他们看到,人们把自己的宗教感情提到很高的水平,他们立即便怀有成见,未加思索,便宣布这些感情是幻觉。但是,如果真正的宗教深深地扎根于宗教感情中,那么在真正信仰的丰富属性中,便有伟大的感情存在。

例如,爱是一种感情。哪个基督徒敢说,人们不应该热烈地爱上帝,爱耶稣基督?有谁敢说,对原罪不应该深恶痛绝,不应该为它多受磨难。我们从上帝那里蒙受恩惠,我们莫非不应该对上帝感恩戴德吗?我们莫非不应该追寻上帝,追求圣洁的生活吗?谁能满足于他的生活现状,声称,“我不需要谦卑,我的一切无懈可击”?一旦认识到为我们受难的耶稣基督那伟大的爱,谁还能继续无动于衷?谁都不会真的相信,对上帝的这种感情,会导致真正宗教的毁灭。

当文本谈论“享有不可言状的快乐,以及充分的荣耀”时,我们的文本坦率地说出了伟大高尚的感情。其实这是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显然,《圣经》经常要求我们运用最强烈的感情。在律法首戒中,积聚了这些表达方式,尽管那些话不足以表达我们爱上帝究竟有多深。“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6:5)圣徒们受命履行高度的快乐。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应当欢喜快乐”。(《马太福音》5:12,参见《诗篇》68:3)在《诗篇》中,圣徒们受命“用他们的心,用主的道上升华的心赞美上帝,用他们的灵魂赞美主,唱他的赞美诗,谈论他辉煌的业绩,宣布他的创举。”

我们在《圣经》中发现,最杰出的圣徒常常公开承认自己强烈的感情。诗篇的作者谈论他的爱,仿佛爱是不可言说的:“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诗篇》119:97)同样,他对原罪表示了强烈的憎恶:“耶和华啊,恨恶你的,我岂不恨恶他们吗?攻击你的,我岂不憎嫌他们吗?我切切地恨恶他们,以他们为仇敌”。(《诗篇》139:21,22)他也表达了对原罪强烈的懊悔。他说,他的原罪“像沉重的担子一样,使他的头足倒立,这担子对他来说,确实太沉重了。”他谈到,他“整日呼喊,他的水分改变了夏日的干旱”。他说,他的骨头仿佛被悲哀压碎了。他经常最充分地采用可以想象到的、最有力的表达方式,表达强烈的属灵的渴望。例如,他谈论他的渴望,他灵魂的饥渴,仿佛干裂的大地一般,那里没有水,在那里,他的悸动,他的肉体,他的内心都在哭喊,因为他的灵魂已经被长长的渴望打碎了。对于其他人的原罪,他表达了极其强烈的悲痛。“我的眼泪流成河,因为他们不守你的律法”。(《诗篇》,119:136)在《诗篇》53,他说,“我见恶人离弃你的律法,就怒气发作,犹如火烧。”他也表达了极度的快乐:“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诗篇》21:1)“我歌颂你的时候,我的嘴唇和你所赎救的我的灵魂都必欢呼”。(《诗篇》,71:23)“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我的嘴唇要颂赞你。我还活的时候要这样称颂你,我要奉你的名举手。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我的心就饱足了骨髓肥油,我也要以欢乐的嘴唇赞美你。因你曾帮助我,我就在你的翅膀荫下欢呼。”(《诗篇》63:3-7)

使徒保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特性。出于他内心的极度痛苦,他对他人的善表达了同情与关注。他在热切渴望的期待中,有伟大、热烈、丰富的爱,他欢乐已极。他谈论自己灵魂的欢快和喜悦,他热切的期待和希望,他丰富的泪水,频频谈及他的灵魂在怜悯、悲哀、热切的期待、圣洁的嫉妒和炽烈的热忱中做出的种种艰苦努力。这些我们已经谈了不少了,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施洗者约翰表达了极大的快乐。(《约翰福音》,3:29)据说那些用油涂抹耶稣身体有福的妇女,在耶稣复活时,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妇女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地欢喜”。(《马太福音》,28:8)

常有这样的预言,人间未来的幸福情景是,上帝的教堂将有无穷无尽的欢乐。“耶和华啊,他们在你脸上的光里行走。他们因你的名终日欢乐,因你的公义得以高举”。(《诗篇》89:15,16,参见《撒迦利亚书》9:9)实际上,由于诸多欢乐是耶稣福音的硕果,所以天使们把这种福音称作“所有人的、伟大的、欢乐的佳音”。

天上尽善尽美的圣徒和天使,注视并且沉思主的业绩的至善至美,这时他们深受感动。他们的爱是地道的天堂之火,仿佛是他们的欢乐和感恩的伟大和力量。他们的赞美被描述为涛声和惊雷。因为他们完全是对伟大的上帝之爱做出的反响。

这些例子表明,宗教感情是强烈的。因为人们有热情而谴责他们,假定他们的感情只是情绪是极大的错误。

另一方面,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真正的宗教感情的强度是多少。显而易见,从《圣经》——我们确实可靠的指导规则来看,强烈的感情也许不是属灵的,拯救的。使徒保罗担心,《加拉太书》崇高的感情一直徒劳运作,因而一无所获。他问道:“你们当日所夸的福气在哪里呢?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加拉太书》,4:15)在第11句中,他告诉他们,他为他们耽心,唯恐在他们身上枉费功夫。同样,以色列的子民看到上帝在红海为他们创造的奇迹,深为上帝对他们的恩惠所感动,他们为上帝唱颂歌。不过,他们很快就忘记了他的业绩。当他们在西奈山看到上帝本人在那里创造的奇迹时,他们再一次被深深感动。他们自信地回答说:“我们谨尊主的一切旨意,我们心悦诚服。”但是,他们的热情和感情的表现消失的何等快啊!他们竟然那么快就背信弃义,追逐其他的神,为他们的金犊欢呼雀跃!

按照《约翰福音》的作者的观点,使乞丐死而复生的奇迹感动了一大批人(《约翰福音》12:18)。当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人群喧闹起来。他们割断棕榈树枝,把它们撒在路上,他们吹捧耶稣,仿佛他脚下这片土地,还不配做他的跨下之驴。事实上,他们脱掉他们的长袍,把它们铺在路上,大声哭喊:“和散那归于大卫王的子孙(“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的和散那!”(《马太福音》21:8,9)它响彻整个城市,人声鼎沸。这里是惊天动地的哭喊声“和散那”,致使法利赛人惊呼“看哪,世人都随他去了”。(《约翰福音》,12:19)然而,在当时,基督只有为数不多的真信徒。这种庆典消失得何等快啊!还是这个耶稣,当他被捆绑着站着,身着紫袍,头戴荆冠,受尽嘲弄,被人唾骂、鞭挞、谴责、处死时,这一切都消失了,死去了。事实上,在人群中也有人向他大声喊叫,就像以前发生的那样。不过内容却完全不同。不再是“和散那,和散那”,而是“钉死他,钉死他”!

所有的正教思想家一致同意,宗教感情也许被拔到了过分的高度,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宗教的证明。(注解1)斯托达德先生(Mr. Stoddard)看到,“共同的运动常常比拯救的运动更强有力”,《耶稣入门》(Guide to Christ, P. 21)。

2、肉体的感情不是真正感情的证明

一切宗教感情确实会以种种方式影响身体。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身心统一的本质就是,对心灵产生的活生生的、强有力影响的东西,也会对肉体产生同样的影响。但是,肉体强烈的反响并不能证明感情是属灵的。

另一方面,我不知道有什么标准能够证明,恩典的、圣洁的感情不会对肉体产生影响。我看没有什么理由能够证明,对上帝荣耀的体验,为什么不会使肉体变得软弱。在属灵的感情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在基督徒的著作中看到了这种力量(《以弗所书》,3:7),也看到神圣灵的力量是其中的力量之魂(《提摩太后书》,1:7),以及他的力量在其中有效的动作(《以弗所书》,3:7,20)。相比之下,人的本质是软弱的。《圣经》中所描述的血肉之躯极其软弱,它尤其被描述为不适合伟大的、属灵的、超凡的动作和实施。(《马太福音》,26:41;《哥林多前书》,15:43,50)

我们正在讨论的文本,涉及“不可言说的、充满荣耀的欢乐”。当一个人思索人的本质和感情的本质时,他情不自禁地看到,这种不可言状的、荣耀的欢乐,对于我们人类软弱的肉体来说,太强大了,简直势不可挡。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够看到上帝,也没有任何人能够获得永生。

在谈到强烈的宗教情绪时,《诗篇》的作者谈到它们对他的肉体或者身体,以及灵魂产生的影响。“我羡慕渴想耶和华的院宇,我的心肠、我的肉体向永生的神欢呼”。(《诗篇》,84:2)这是对心灵与肉体做出的明确区分。同样,在《诗篇》63:1中说:“我要切切地追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

先知哈巴谷(Habakkuk)谈到,他的身体为上帝的威严感所折服。“我听见耶和华的声音,身体战兢,嘴唇发颤,骨中腐烂;我在所立之处战兢”。(《哈巴谷书》,3:16)《诗篇》的作者也专门谈到他肉体的战兢。“我因惧怕你,肉就发抖,我也怕你的判语”。(《诗篇》,119:120)

世俗世界常常赋予上帝荣耀的观念,它们有一种倾向,就是使身体折服,这在《圣经》中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在先知但以理(Daniel)和使徒约翰那里,也有这方面的描述。但以理说:“我见了这大异象便深身无力,面貌失色,毫无力气”。(《但以理书》,10:8)使徒约翰就他所得到的启示如是说:“我一看见他,便仆倒在他脚前,像死了一样”。(《启示录》,1:17)结果,对上帝的临在与荣耀的体验使他们大为感动,他们的灵魂被吞没,他们的肉体被折服。我认为,他们是草率的,因为他们表明,如果不借助任何外部的幻影,上帝不可能,也不愿意把对他本质中荣耀和威严的相似体验,赐于他的任何一个圣徒。

在我离开这一主题之前,让我们再看看,《圣经》经常明确地使用肉体的影响,以表达圣洁、属灵的感情的力量:“发抖”(《诗篇》,119:120;《以斯拉记》,9:4;《以赛亚书》66:2,5;《哈巴谷书》,3:16),“渴想”(《罗马人书》,8:26),“成病”(《雅歌》,2:5,5:8),“切慕”(《诗篇》,84:2),“悸动”(《诗篇》,38:10,42:1,119:131),“神往”(《诗篇》,84:2,119:81)。也可以说,为了描述感情的程度,这些章节使用形象化的表达。但是,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同意,它们是适宜得当的形象,神圣灵就是用它们描述属灵的感情的强烈体验。我不相信,这种激情的体验被误认为是错误的感情,是魔鬼的欺骗。

3、许多流畅炽烈的谈吐也不是证据

有许多人,对他人流畅炽烈的谈吐怀有极大的偏见。他们谴责那些口若悬河的人为法利赛人,夸夸其谈的伪君子。另一方面,有许多人一看到这些说话者,便立即无知、愚蠢地相信,他们是上帝真正的子民,属于圣灵拯救荫及的范围。他们说,健谈是新创造物的重要证据。他们表明,“这种人的嘴现在是张开的;他们习惯于慢条斯理地讲话,但是,现在他们热烈自由地谈吐。他自由地敞开心扉,显露他对上帝的赞美,如行云流水般自如。”然而,他们过分相信这种证据。

他们的结论没有表明任何判断,只是对事件的暂时的体验,稍后我们将充分地表明这一点。对于这些人来说,相信他们的智慧和辨别力,而不相信《圣经》是一个错误。因为尽管《圣经》有大量的规则,既有我们如何判断自身状态的规则,也有在他人面前如何举止的规则,但是,却没有任何判断情绪所依据的规则。

人们常常喜欢嗜谈宗教。这也许出于有益的原因,也许出于有害的原因。人们的心充满非常丰富的、圣洁的感情。“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马太福音》,12:34)此外,它也许是因为人们内心充满宗教感情,而这感情并不圣洁。

它完全取决于感情的性质。这种感情是聚集在施洗者约翰和耶稣周围的人群的热情。它仅仅意味着他们的情绪被搅动起来,仅仅是瞬间的事。

如此说来,一个人可以口若悬河地谈论他自己的体验。然而,这往往是一个更糟糕的迹象,而不是好兆头。它像一颗树,枝叶繁茂,却难得见到果实。或者它像一片云,虽然给人普降甘霖的指望,却只是一阵风,掠过干燥饥渴的地球。圣灵经常用这样的信条,描述宗教在纯语言上的展示,它们在生活中不具有真理性。“空夸赠送礼物的,好像无雨的风云”。(《箴言》,25:14)

强烈、虚伪的感情比真正的感情更喜欢自我表白。虚假的宗教本质恰恰是爱炫耀的、外露的,就像在法利赛人(注解2)托马斯·谢泼德(Thomas Shepard),杰出的乡村神学家说,“法利赛人的鼓噪声在城市的那一端都能听到,但是,愚蠢穿过整座城市,却未被发现。”(《十童女喻》Parable of the Ten Virgins,第一部分,P. 179)圣德约翰·弗拉维尔(John Flavel)说,“宗教并没有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可见职责维护着我们的信誉;而秘密的职责维护了我们的生命。它们在宗教范围内的愉快,只有被复兴的属灵的灵魂,才能在感情上理解它。”(《虔诚的试金石》Touchstone of Sincerity,第二章,第2部分,p. 21)000那里表现出来的一样。

4、被强加的情绪不是证据

那时候,有许多人谴责一切有刺激作用的感情,说它们是不可能被证明的。这些感情似乎并不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也不是他们自己能力的自然结果。某种外在的、超自然力量,似乎有点影响他们的心灵。内在体验的学说,或者对圣灵直接的力量和运作的敏锐感受,近年来受到多少人的谴责和奚落啊!他们表明,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神圣灵以一种寂静的、秘密的、看不见的方式运作。所以,在神圣灵的影响和我们心里官能的自然动作之间,无法作出任何区分。

由于人们忽略了恩典指定的手段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改进,因而期待获得神圣灵拯救的恩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假设。期待神圣灵拯救恩及他们的心灵,却不运用这些手段,也是情绪性的。圣灵运用不同的手段和环境,有时以更神秘的、渐进的方式运作,有时从比其他时候更小的起点运作,这无疑也是事实。

但是,如果确实有一种力量,完全与我们的力量不同,并且超越了我们的力量,那么假定这完全是外在地产生的是不合理的吗?如果恩典确实是某种强有力的、有效的、外在的动力,或者如果神圣的力量在我们之外,那么假定它可能并且将在这些主题下运作,为什么不合理呢?它像它显现出来的那样奇怪吗?内心的恩典若不是由我们的力量产生,不是我们属血气的能力的结果,也不是出自任何手段或者工具,只是全能的圣灵的产物,而恩典又应该发生,这不是很奇怪,而且无法说明吗?

《圣经》谆谆教诲我们,灵魂的恩典完全受上帝力量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把它比作新生、复兴、创造,或者被带出虚无。我们习惯上用这些隐喻证明上帝无边的力量,这些力量是极其丰盛的荣耀,显示无限浩大的能力。(《以弗所书》,1:17-20)

但是,在这些例子中,什么地方表明,全知全能的上帝秘密地完成了这些伟大的业绩?原因是什么?如果我们从《圣经》来判断,上帝采取行动仿佛经常是难以被人觉察的,因此,人对他的依赖也许更为明显,没有任何肉体因他的临在而荣耀。(《哥林多前书》,1:27-29)独有耶和华被尊从(《以赛亚书》,2:1-17),“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而不是出于我们”。(《哥林多后书》,4:7)这就是基督的力量如何在我们的软弱之上显现出来。(《哥林多后书》,12:9)他宣称,只有他的手能够拯救我。(《士师记》,7:7)

基甸(Gideon)人和哥利亚(Goliath)之前的大卫证明了同一原则。大卫总是使这个世界的哲学家思想混乱。

在《以弗所书》1:18-19,使徒保罗谈到上帝开启基督徒的心智,因而使他们相信基督。目的是使他们知道,他的能力对于相信他的人来说是何等浩大。引文如下:

照明你心中的眼睛,使你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到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于是,保罗谈到,在他们的启蒙和有效的感召中,他们服从上帝的能力,这时他表明,全部目的仅仅是“他们凭借亲身体验认识上帝的能力。”如果圣徒凭借体验认识到这种能力,那么他们就会感觉到它,自觉地把它与心灵的自然运作区分开来。他们自己的心灵与上帝如此秘密的,难以觉察的运作不一致,因而不能证明,他们完全服从外在的力量。

由于感情不是来自个人本身,若是由此断定感情不是来自神圣灵,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是不符合《圣经》的。

不过,严格说来,若感情不是由那些受感情左右的人产生时,或者感情以某种不可言说的方式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时,我们根本无法证明,感情是对上帝的感情。

也有一些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嗜好阐明这一论点。当谈论他们所体验到的东西时,他们说:“我肯定,我自己无法虚构它。它并不是我自己的任何发明和努力的结果。当它到来时,我并没有思索它。如果他给予我整个世界,尽管我喜欢它,却不能再重复它。”因此,他们相信,他们所体验到的,必然来自圣灵,因而必然拥有拯救的价值。他们这样做是下意识的,没有适当的理由。因为它也许是其它精神。并不能由此断定它是神圣灵。因此,有人规劝我们要测试这种精神。

人们的心灵中也许有一些印象,不是自己的心灵产生的,也不是邪恶的精神产生的,勿宁说,是由圣灵产生的。然而,这些印象没有拯救价值,只是圣灵的普遍影响而已。这也许是那些人的体验,我们读《希伯来书》时,曾经看到过这些人:“那些已经蒙受光照,尝过天恩滋味,又于圣灵有份,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他们依然完全不知道,“伴随拯救而来”的更好的东西。(V,9)

5、《圣经》的经文

《圣经》带给心灵的体验,并不是恩典感情的证明。《圣经》的真理无疑包含着真正感情的基础,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感情的基础,不过《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骤然间的,非同寻常的记忆。

情绪,无论是恐惧、希望、欢乐、忧愁还是别的什么情绪对《圣经》的反作用,本身并不是真正体验的证明。有些人认为,他们的情绪有拯救价值,尤其是这些情绪促使他们怀有希望、欢乐,或者使他们享有愉快或者欣喜的什么东西时,更是如此。他们据此证明一切都是好的,而且他们的体验必然来自《圣经》。因而他们将表明,“有种种甜蜜的承诺来自我的心灵。它们骤然间出现,仿佛是说给我一个人听的。我自己不能把这经文带到我的心灵中去。”

如下这类论点,最能够欺骗那些没头脑的人。《圣经》是上帝之言,是绝对不会有错的;因此,那些来自《圣经》的体验,必然永远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记住,偶尔从《圣经》中产生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圣经》,不是《圣经》的真正成果,只不过是情绪上的东西而已。因而,由于我读《圣经》时有某种情感,从而假定这些情感必然完全正确,是错误的。至于诸如此类的体验,从《圣经》的纯净和完美能够证明,这种符合《圣经》的体验是完全正确的,这就是所能证明的一切。

为了骗人,邪恶也能够抓住《圣经》的文本,错误地使用它们,我们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吗?这肯定是撒旦力所能及的。把声音和文字带进人们心灵,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撒旦有能力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也有能力把《圣经》中的话带进人们的心灵。从《圣经》文本中产生的情绪,与从无聊的故事和颂歌产生的情绪相比,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东西。《圣经》的经文是这类圣物,以致魔鬼不敢滥用,或者染指它们吗?他敢斗胆在荒野之中,在各处,在高山之巅,在圣堂的顶上向耶稣本人挑战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并不怕染指《圣经》,并且滥用它。实际上,他把一个接一个的《圣经》带给基督,以使欺骗他、引诱他。那么在今天,他不可能继续用《圣经》的经文,以求欺骗人们吗?他可以把《圣经》的承诺堆积起来,不正当地运用它们,用它们在贫乏虚幻的罪人中引起怀疑,或者巩固错误的欢乐和信仰。

同样,腐败虚假的教导者,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破坏,可能曲解《圣经》,而且确实曲解了《圣经》。(《彼得后书》,3:16)我们看到,他们如何随意运用《圣经》,以至于任何珍贵或神圣的经文,都能随意滥用,致使一大批经文永远毁灭。人心是欺诈的,像撒旦一样,人也会用相同的手段进行欺诈。

显然,在阅读《圣经》经文时,任何人都能够从中体验到诸如希望和欢乐一类的强烈的感情。其实,来自《圣经》的珍贵承诺,可能骤然间以奇特的顺序明显地进入心灵,好像它们真的说过一样。不过,这并不足以证明,这些感情受到神的鼓舞;实际上,它们也许是撒旦欺骗的产物。

我可以进一步观察,《圣经》可以激起人们欢乐的感情,甚至可以指出圣灵的某些影响,不过,在这样的体验中,仍然没有什么真正的、拯救宗教的性质。因此,在传播者的道德说教中,有一些听众,被比作立场坚定者,他们怀着极大的喜悦聆听《圣经》;种子确实在生长。他们的感情崭露头角,就像肥沃的土壤里长出真正的植物那样。只有在后面的测试中,二者之间的差异才会变得十分显著。那时将证明,在这些感情中,没有什么拯救的宗教。(注解3)斯托达德在他的《耶稣入门》(1735)中谈到,基督以自然的方式向那些还没有承认他的人显现,《圣经》的承诺爽快地来到他们之中。他们把这说成是上帝之爱的象征,希望上帝承认他们;他们相信真实的状况。(PP. 8,9)。

6、展示出来的爱,并不是真正的宗教感情的证明

许多人假定,有爱便足以证明,这种感情是神圣灵神圣、拯救的影响。他们表明,撒旦不可能爱。因为爱与邪恶相反,其性质是仇恨和敌意,所以一切爱必然是真正的基督徒式的爱。这种爱终究比知识、预言、奇迹、甚至用人和天使的腔调讲话更卓越,不是吗?当然这是神圣灵荣耀之首,也是生命、本质、以及一切真正宗教之和。正是根据这一点,我们最适应天国,也最适应地狱和魔鬼。

但是,这是一个贫乏的论点,因为它假定,不存在任何爱的伪造品。我要不厌其烦地指出,某些东西越是杰出,就越有可能被模仿。因此,假冒金银者比假冒铁铜者多。还有许许多多假冒的钻石和红宝石,但是,谁会造假的卵石?不过,越是杰出的东西,模仿它们本质的特征和基本的属性就越困难。模仿越是多变,把它们造成精致的仿制品,就需要做得更娴熟、更精妙,至少表面上如此。这也适合基督教的美德和荣耀。魔鬼和人欺诈的内心倾向于模仿这些有高度价值的东西。所以,没有任何荣耀比爱和谦卑更容易被假冒的。因为这些是美德,真正的基督徒的美,最清楚地体现在这些地方。

个人可以有宗教之爱,没有任何拯救的恩典,这一点在《圣经》中看得最清楚。耶稣说过,许多假冒的基督徒都有这种爱,但是,他们的爱不会持续下去,因此,它没有拯救。“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24:12,13)这些话清楚地表明,没有把爱坚持到底的人,将不会得救。

人们对上帝和基督似乎有爱,甚至是强烈而热切的感情,却依然没有任何荣耀。许多无荣耀的犹太人就是这样,他们日夜追随耶稣,甚至废寝忘食。这些人说,“主啊,无论你走到哪里,我们都追随你”,并且哭喊,“和散那,大卫王之子啊”。(注解4)同上,PP. 21—65。

使徒保罗似乎暗示,在他的时代,有许多人对耶稣的爱是假冒的。“愿所有诚心爱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人都蒙恩惠!”(《以弗所书》,6:24)希腊文的最后一个词意指“不腐”(incorruption),它表明,使徒保罗意识到,有许多人对耶稣的爱不纯净,或者不是属灵的。

因此,基督徒对于上帝子民之爱,也可能是伪造的。《圣经》可以证明,有人有这种强烈的感情,却没有拯救的恩典,跟从使徒保罗的加拉太人就是这样。他们说,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献给他也情愿。保罗表明,他担心他们的感情毫无结果,他的心血会付之东流。(《加拉太书》,4:11,15)

7、许多伴随而来的宗教感情,并不是充足的证据

尽管伪宗教与真正的宗教相比近似于荒谬可笑,但是,它所包含许多感情尽管是错误的,却与真正的宗教感情相似。

正如我们刚才讲到的,显然,一切恩典感情,无论是对上帝之爱,还是对兄弟之爱,都有仿制品。因此,我们发现,法老(Pharaoh)、扫罗(Sual)、亚哈(Ahab)和旷野中的以色列其他子民,对原罪都有圣洁的恐惧。(《出埃及记》,9:27;《撒母尔记上》,24:16,17;26:21;《列王记上》,21:27;《民数记》,14:39,40)也有撒玛利亚人对上帝的恐惧,“他们惧怕耶和华,又侍奉自己的神”。(《列王记下》,17:32,33)我们也看到上帝的敌人,“因你的大能,仇敌要投降你”,(《诗篇》,66:3)或者像希伯莱人那样“依赖他”。换句话说,他们赋予一种伪造的崇敬和服从。当以色列子民在红海为上帝唱赞歌时(《诗篇》,106:12),当在他奇迹般地治愈了麻疯病后,叙利亚的乃缦沙歌颂他时(《列王记下》,5:15),我们也看到了恩典感激的表达方式。

我们能够举例说明,在心里有根的听者中(《马太福音》,13:20),属灵欢乐的体验,在施洗者约翰的许多听众中,尤其有这种体验(《约翰福音》,5:35)。我们也听到耶户(Jehu)在这方面的热情(《列王记》,10:16),保罗在皈依之前的热情(《加拉太书》,1:14;《腓立比书》,3:6)。同样,我们也听到,不相信耶稣的人也有热情(《使徒行传》,22:3;《罗马人书》,10:2)。所以,没有上帝恩典的人们,也可以拥有强烈的宗教渴望,如巴兰那样的宗教渴望(《民数记》23:9,10)。他们像法利赛人一样,也有获得永恒生活的强烈愿望。

如果有血气的人可能拥有一切宗教感情的相似性,那么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阻止他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实际上,这是经常发生的。当这种虚假的感情热烈地运作时,其中的许多感情都联合在一起了。

8、在属灵的觉醒和良心发现以后出现的最后安慰和欢乐不是证明

当觉醒、忧虑、剧烈的恐惧由谦卑的开端(如,原罪中的整体堕落感和无助感)产生时,随后出现轻松舒适感时,许多人对戏剧性的方式产生的体验和感情怀有偏见。一些学者对所有勾勒出来,为人们效仿的步骤和技巧有疑问。如果一种强烈的欢乐体验,随着极大的悲痛和恐惧感而来,他们尤其会感到怀疑。

但是,这种异议和偏见没有任何理由,或者实际上与《圣经》背道而驰。因为肯定没有任何理由期望,上帝把某些人从原罪状态和它的毁灭性影响中解救出来时,他能够赐于他们任何强烈的、邪恶的体验,因为,正是上帝把他们从邪恶中解救出来。在这方面,他们也许真的理解了他们已经被拯救,并且已经看到上帝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当他们拥有这种深深的需要体验时,他们就能够更准确地体验耶稣和主仁慈的业绩的完满。

因此,上帝与他们轻松地交谈之前,他对待人类的方式,就是把人类引向荒野。《圣经》反复证明的原则是:上帝在未解救他们之前,先把人们带入悲哀之中,以便使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完全是无助的,绝对依靠他的力量和恩典(《申命记》,32:36,37)。

上帝把以色列的子民从埃及解救出来之前,首先使他们看到,他们正处在困难的境地,“以色列人因做苦工,就叹息哀求,他们的哀达于神”。(《出埃及记》,2:23,5:19)

同样,上帝在红海解救他们之前,把他们带入极大的悲哀之中。旷野对他们封闭,他们左右无路,面前是红海。后面是埃及人浩浩荡荡的军队。上帝让他们明白,他们做什么也帮不了自己。如果上帝不帮助他们,他们将会完全毁灭。这时上帝出现了,把他们的哭喊变成颂歌。在他们被带到休息处,享用迦南的牛奶和蜂蜜之前,“耶和华在旷野引导他们,是要苦炼他们,试验他们,要知道他们内心如何,是否肯恪守他的诫命,这是为了要你终久享福”。(《申命记》,8:2,16)

患12年血漏症的妇女,最初“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个人能医好她”,她身无分文,绝望地离去。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穗子,她的病立刻就好了,她也没有受到指责(《路加福音》8:43,44)。耶稣在回答迦南这位妇女的问题之前,似乎首先在整体上否定她,使她谦卑,让她明白,她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不配被称作一条狗。然后,他向她展示自己的宽厚,收她做一个爱子(《马太福音》,15:22全篇)。

我们也看到,有一次耶稣和他的信徒们在暴风雨中的一条船上。信徒们害怕丧命,便向耶稣哭喊:“主啊,救救我们,我们要丧命了。”于是上帝起来斥责风和海,风和海就大大地平静下来(《马太福音》,8:24-26)。在非凡的解救之前,使徒保罗“经受超出标准,超出力量的压力,因此,他甚至对生存感到绝望,他对自己说过死的话,他也许不信任自己了,但是,他信任起死回生的上帝”。(《哥林多后书》,8,9)

如果我们考虑上帝向老圣徒们展示的神奇的启示,我们就会发现,他通常先以一种恐怖的方式展示自己,然后才展示那些使人放心的、舒适的东西。在亚伯兰那里是这样。首先,惊人的大黑暗落在他身上,然后,上帝向他展示甜蜜的承诺(《创世纪》,15:12,13)。在西奈山对摩西也是这样。上帝先向他展示可怕的威严,“我极度恐惧、战栗”。然后,把他的全部善行展示在他面前,他公开赞扬他的名字:“主啊,宽厚仁慈的上帝”。在以利亚那里首先是狂风大作,崩山碎石,地震,烈火,火后有一个微小的声音(《列王记上》,19)。但以理看到上帝如光的面容,他看到这大异像便浑身无力,面貌失色,毫无力气。后来,上帝对他说:“大蒙眷爱的但以理啊”,这便赋予他力量,使他振作起来(《但以理书》,10)。对于施洗者约翰也是如数办理(《启示录》,1)

《圣经》中许多地方都表明,上帝首先要让人们正视自己的堕落,然后再展示他的恩典。欠主人一万镑的仆人,先受债主恩惠,然后债主说要征用他。他命令他把自己连同他的妻子儿女一起卖掉,以作出充分的报偿。他使他谦卑,让他承认,他的全部债务都是合法的。然后,他再完全豁免他。一个浪子很快就挥霍掉他所拥有的一切,在他得到宽恕,得到父亲的款待之前,要使他自己变得恭顺,看到自己的贫困,明白自己毫无价值。(《路加福音》,15)

老伤口被治愈之前,必须猛针深砭。《圣经》把原罪比作灵魂的伤口,说,不针砭它就想治好它,这种尝试是徒劳的,骗人的(《耶利米书》,8:11)。上帝向人们展示,他们在他面前的状态是何等可怕,正是上帝的这种方式,引起了解救和治愈的舒适。福音在成为好消息之前,必须向人们启示坏消息。

因此,鉴于上帝的无限威严和他那永恒的天谴的威力,假定人们在没有看到他们的原罪有多么纷繁深重时,他们应该遭受深深的痛苦和更多的心理恐惧,这种假定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圣经》中有一些例子,能够更清楚地说明这些问题,一些人在获得拯救性的安慰之前,服罪把他们带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因此,耶路撒冷的大众,“心被刺痛了,对彼得和其他使徒说,‘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我们将做些什么呢?’”使徒保罗在受到安慰之前,也担忧过,震惊过。监狱看守“需要光明,上升,他们颤栗匍伏在保罗和西拉面前,说,‘先生们,要获得拯救,我们必须做什么’?”

从这一证据可以看出,立誓信基督教的人经历了上述提到的这些可怕的恐惧和痛苦以后,对舒适欢乐感情的真理性和属灵性质持反对态度,似乎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仅仅因为舒适与欢乐是在对地狱巨大的恐惧和惊骇之后出现,就能证明它们是完全正确的。(注解5)谢泼德谈以“悲痛把人抛到像地狱一般低的地方,躺在锁链下颤抖着等待即将到来的恐怖,然后,再上升到天堂享受欢乐,在这种情况下,人根本不能活下去;也不可能摆脱欲望,这是可卑的目标,在伟大时日到来时,可能是恐怖的目标。”(《十童女喻》,part 1,P. 175)000一些教师非常强调,为了给确实可靠的舒适开辟道路,需要使人们感到恐怖,这是内心中运作的伟大的律法工作的证据。但是,他们忘记了,恐怖和良心服罪不是一回事。虽然良心服罪确实会引起恐怖,但是,它们并不存在于恐怖之中。恐怖恰恰是由其它原因引起的。通过圣灵的感召,良心服罪存在于内心和实践单纯的服罪之中。上帝憎恶原罪,在惩戒原罪时,行使神圣的正义,要相信在极其威严神圣的上帝面前,我们犯下的原罪是可怕的。但是,有一些人对地狱极度恐惧,他们几乎并不真的理解何谓良心。如果允许,魔鬼也能像圣灵一样,使人感到恐怖。对于他来说,使人恐怖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可以用多种方式使人感到恐怖。

一些人的忧虑和恐惧,是他们性格造成的。影响他们的每一件事,都会给他们的想象力留下非常强烈的印象。因此,由他们的想象力形成的印象,对他们的感情产生影响,并且使感情得到强化。于是感情和想象力相互作用,直到他们的情绪强烈之极,致使他们被情绪囫囵吞掉,或者被情绪所控制。(注解6)著名神学家威廉·珀金斯(William Perkins)区分了“经历过良心服罪的悲哀和头脑中获得的纯粹想象的忧郁感。”他说,这通常是骤然间出现的,像闪电击中一所房子一样。(《著作选》Works, vol. p. 385)。

因此,一些人谈到他们的邪恶时,确实不太相信,或者干脆就不相信原罪。对于可怕的、刚硬的心,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谈论可怕的良心重负,仿佛是他们之中一堆漆黑的,令人作呕的污物。若是你仔细审视这东西,便会看到,他们根本不知道,本质的腐败真正意指什么,或者原罪怎样使他们自己的心成为欺诈的。不幸的是,许多人认为,他们深信自己真实的原罪,他们描述了他们的原罪如何被放在他们面前,这些原罪如何用可怕的外表罩着他们,他们确实不知道,原罪的现实是什么。

就因为极大的恐惧——神圣灵似乎唤醒了人们的恐惧,并且使人们认识到恐惧——折磨人们,因而并不一定可以由此断定,这些恐惧将会把人们引向真正的舒适。神圣灵努力引导人们摆脱专横自负的希望和欢乐以后,无法抑制的内心腐败,也许会使这一切努力付诸东流。并不是每一个劳动妇女都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孩子经常变成畸型或者有心理障碍。因此,我们看到,在极度恐惧和清醒以后,舒适和欢乐并不一定自动出现。但是,这些并不是随之而来的真正的拯救恩典的可靠标志。原因有四个。

首先,撒旦能够伪造神圣灵的一切拯救性运作和恩典。他也能够伪造那些为恩典作准备的工作。实际上,没有任何工作是如此庄严神圣,是一切生物不可及的,致使魔鬼不能模仿它们。所以我们看到,扫罗可怜、却又骄傲,他相信他的原罪,他竟然那样哭天抹泪地倒在大卫面前,要知道,他憎恨他,公开把他当作敌人。他哭叫着说“你比我公义:因为你以善待我,我却以恶待你”!在另一个场合他坦白地承认,“我有罪了,我是糊涂人,大大的错了”。(《撒姆耳记上》,24:16,17;26:21)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证明,神圣灵对扫罗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在神圣灵离开他、放弃他以后,背离主的一种邪恶精神困扰着他。如果这个骄傲的君主在情感痛苦之际,在他自己的一个臣民面前使自己谦卑起来,他本来憎恶这个臣民,以后他还把它作为敌人继续追杀他,那么我们在上帝面前,也可能罪恶深重,蒙羞,他的敌人也是这样。

其次,如果神圣灵在真正皈依的服罪和舒适方面所起的作用和结果,是可以曲解的,可以模仿的,那么它们的顺序也是可以模仿的。如果撒旦可以模仿事物本身,那么它也很容易改变他们的顺序。不过,撒旦不可能准确地模仿神圣的本质运作。因此,一种特殊的顺序决不是可信的,因为伪造的本质根本不具有神圣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把体验放在正确的顺序之中。所以没有任何运作秩序或方法,是圣洁性特有的标志。

第三,我们没有清晰的规则确定,圣灵在那些并非真正属灵的、拯救的服罪和情绪中,究竟可以运作得多么远。一个有血气的人可以体验到的任何东西,与神圣灵拯救的恩典之间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唯一圣洁的启示可以阐明这一点。除了恩典和结果以外,上帝并没有展示拯救和人的资格之间有任何清楚的联系。因此,我们并没有发现,哪种合法的服罪和舒适是评价的可靠方法。《圣经》从未把这些称作恩典的符号,或者圣徒与众不同的东西。但是,我们确实发现恩典的运作及其结果,我们已经提到过无数次了。这对于基督徒来说已经足够了,基督徒愿意把《圣经》,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哲学,或者他们自己的体验和猜想,作为充分可靠的向导。

第四,经验进一步证明,有正确的服罪和舒适顺序的人们,不一定得到上帝的恩典。(注解7)斯托达德先生对此深有体会,很久以前他观察到,仅凭他们对自己的皈依进行的说明,不可能清楚地区分皈依的人与不皈依的人。许多人已经对皈依做出了合理的说明,从世俗的观点看,已经使自己皈依多年了,然而他们仍然没有证明他们皈依的现实性。(《呼吁博学》Appeal to the Learned, pp. 75,76)。000所以我向这个国家所有在启蒙运动中有机会讨论灵魂问题的牧师呼吁,不要仅仅相信皈依的故事,而是要看看,在这种皈依中,是否有神圣灵清楚的证明。如果没有圣灵,这种技巧和方法便没有任何意义。

相反,正如托马斯·谢泼德所看到的,初看之下,一个圣徒的变革工作似乎混沌不堪。圣徒们的确不知道,怎样对待它为好,因为圣灵在他们中运作的方式常常是极其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在新生中,圣灵方式的神秘性,类似于《传道书》11:5中描述的我们初生的神秘性。“骨头在怀孕女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

新生物可以运用《诗篇》作者的语言。“我要称谢你,因为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诗篇》,139:14,15)耶稣的诞生,既是他个人的诞生,也是人民中心的诞生,用《以赛亚书》53:8的话可以这样说:“谁能宣布他的诞生?”我们并不知道上帝如何工作。“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箴言》25:2)

一些人在试图导演神圣灵方面走得太远了,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经验明白地显示,基督徒最出色的皈依过程中,神圣灵是不可探究的,难以描述的。某种方式的活动中,不可能辨认出神圣灵。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步骤,凭借普遍意见确立一些规则,然而,这也许是一种虚假的现实。

我们不得不简要地探寻我们自己的状态,或者我们可以为他人指出方向,这将对上帝掠过灵魂时产生的影响的本质做出分析。神圣灵着手处理事物的步骤,必须完全留给上帝本人。在《圣经》中,我们经常受命测试我们收获的本质是否确实是神圣灵的本质。但是,神圣灵怎样结出果实,却没有任何描述。(注解8)“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皈依的时间,或者他最初接近基督是什么时候,那么牧师并不能由此得出专横的结论;他不能被拯救。”(斯托达德:《耶稣入门》,p. 83)000因此,关于什么是皈依的清楚证明,许多人的概念是极其错误的。他们根据自认为是清楚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来描述它。不过,最清楚的工作只是结果,属于所做工作的属灵、圣洁的性质。

9、真正的宗教感情并不等于在宗教感情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现在,人们常常不公平地反对宗教感情,因为在读《圣经》、祈祷、唱赞美诗、听布道,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但是,这样的宗教仪式,使人们在真正恩典的倾向中感受到了快乐,从《圣经》来看,这是十分清楚的。真正的恩典对女先知亚拿(Anna)就有这种影响。(《路加福音》,2:37)“她不离开圣殿,禁食祈求,昼夜侍奉神。”恩典也对耶路撒冷早期基督徒产生影响。“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呆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民众喜爱”。(《使徒行传》,2:46,47)恩典使但以理在祈祷者的职责中获得乐趣,而且一天专心致志地进行三次。大卫也是这样。“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声叹息,他也必听到我的声音”。(《诗篇》,55:17)实际上,恩典使圣徒兴高彩烈地为上帝唱赞歌。“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耶和华本为善;要歌颂他的名,因为这是美好的。”(《诗篇》,135:3)“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因歌颂我们的神为善为美,赞美的话是合宜的”。(《诗篇》,147:1)

恩典也使他们在布道中听到上帝的话时欣喜不已。福音是使他们欢乐的声音(《诗篇》,89:15)。就连宣布这些佳音的那些人的脚,也被看作是光彩照人的。“那报佳音、传平安、报好信、传救恩的人的脚登山何等佳美”。(《以赛亚》,52:7)这使他们爱公开地崇拜上帝。“耶和华啊,我喜爱你所住的宫殿和显荣耀的居所”。(《诗篇》,26:8)“我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华,我仍要寻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华的宫殿中,瞻仰他的荣美,在他的殿里求问”。(《诗篇》,27:4)

这是真正的恩典的本质。但是,另一方面,工作者过分的热情只能是意气用事,根本不是恩典。以色列人就是这样,上帝讨厌他们的服务。他们出席“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你们举手祷告,就是你们多多地祷告,我也不听”。(《以赛亚》,1:12-15)法利赛人也是这样。“他们做长长的祷告,一周斋戒两次”。虚假的宗教可以使人们大声热烈地祷告。“你们今日禁食,不得使你们的声音听闻于上”。(《以赛亚》,58:4)非属灵、非拯救的宗教,也可以使人们在宗教职责和仪式中享受到乐趣。(见《以赛亚》58:2,《以西结书》,33:31,32)

因此,经验表明,拥有错误宗教的人们,在宗教活动中容易有过分的行为。实际上,他们自己完全沉溺于宗教,把自己的时间全用在这上面。

10、口头赞美不是真正的宗教感情的证明

我们在前面观察到的东西,确实蕴含着这个意思。在宗教的外部仪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许多人使尽浑身解数,祈祷、赞美上帝、溢美之词不绝于口,但是,却没有什么意义,这也是事实。

任何一个基督徒不会反对某人这样做。对于那些花费过多的时间,公开表达对上帝,对耶稣深厚感情的人,我们并不习惯于评判他们,因此,他们仍然口若悬河地谈论上帝。只有当我们读《圣经》时,我们才明白,这不是恩典的真正迹象。

我们已经引用了许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主要的例子是大众,当耶稣布道,并且创造奇迹时,他们在场。(《马可福音》,2:12;《马太福音》,9:8;《路加福音》,5:26)“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荣归给以色列的神”。(《路加福音》,7:16)我们读到荣耀的耶稣,高度赞美他。“他在各会堂里教训人,众人都称赞他”。(《路加福音》,4:15)

但是,也没有任何确定的证据证明,一个人只因受上帝恩典(他们不应得的)的重要影响,便会拥有真正的感情。也有对上帝不应有的骄傲和敌意,他甚至想象,他已经从上帝那里获得了这些。他甚至可以为自己的无价值而哭喊,然而对于原罪并没有真的服罪。扫罗可能供认,“我是糊涂人,我大大错了”,(《撒母耳记上》,15:16-19;26:21)但是,他心中对大卫仍然有不可遏制的骄傲和敌意。我们也看到,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和大流士(Darius)深受上帝布恩的感动,致使他们唤起赞美上帝的想法。(《但以理书》,3:28-30;4:1-3,34,35,37;6:25-27)

11、自我信任不是真正的宗教感情的证明

一些人表明,如果人们确信不疑,根本不怀疑上帝的宠爱,他们就会受骗。他们根本不相信,除了殉难这种非常情况以外,教会能够期盼一种充分绝对的保障,使希望兑现。正因为罗马天主教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因而受到许多新教徒的批判。

另一方面,《圣经》中的圣徒恰恰持有这种深信。上帝以最明白、最积极的方式,表现他对挪亚(Noah)、亚伯拉罕(Abraham)、以扫(Isaac)、雅各布(Jacob)、摩西(Moses)、但以理(Daniel)、以及其他人的特殊喜爱和考验。约伯经常满怀最大的信任和把握,谈及他的真诚和正直,同时也经常约请上帝证明它。他坦白地说,“我知道我的救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见他,不像外人”。(《约伯记》,19:25-27)在整整一部《诗篇》中,大卫几乎没有毫不犹豫地、以最积极的方式说,上帝是他的上帝。他感到荣耀的是,上帝是他的一份财富和遗产、他的靠山和信任、他的庇护者、他的拯救者、他的高楼。希西家向上帝求助,求上帝记念他在上帝面前全心全意按诚行事,做上帝视为善的事(《列王记下》,20:3)。

在《约翰福音》第14、15、16章中,耶稣在受难前与他的11个信徒谈话,他用最平直、最积极的词语,频频表达他对他们特殊的、永恒的爱。他用最绝对的方式向他们承诺,将来他们将与他共享荣耀。同时,他告诉他们,他这样做,是要让他的喜乐存在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满足(《约翰福音》,15:11)。耶稣不怕与他们坦率而积极地交谈。他不希望他们有什么忧虑。他在他们面前祈祷,以此结束最后的谈话。他在他们面前积极地与他的父亲谈到这11个信徒,说他们都知道,他是拯救的,都相信他,听他的话,并且牢牢记住它们。

同样,使徒保罗在他的整部使徒书中,都很自信地讲话。他总是十分肯定地谈到他与基督、他的主和主人、他的救世主之间的特殊关系。他相信,他未来会得到报偿。要是把他相信的精神一一列举出来,恐怕不胜枚举。我们只略举三、四。“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圣子而活着,他爱我,为我舍己”。(《加拉太书》,2:20)“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1:21)“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1:12)“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照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赐给我的,不但赐给,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7,8)

恩典盟约的性质,上帝在选派时宣布的目的的性质,以及那一盟约的特点均明确表明,尽管他们生活在世俗社会,但是,上帝的设计提供了充分的条款,为圣徒们提供了充分的条款,以确保永恒生活的希望得以兑现。“盟约被指令给一切事物,并且是有保障的。”上帝的承诺是明确的,经常以多种方式得到重申和证明。也有许多人目睹它们,许多人证明了他们。上帝已经在口头上证实了他的承诺。契约的继承人无可疑是有希望和无穷乐趣的,因为他们肯定能够享受未来的荣耀,这一切都是上帝宣布的设计(见《希伯来书》,6:17,18)。

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一保障似乎是不可兑现的,但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受命竭尽全力,以保障神对他们的感召和他们的入选,因此,他们被告知,他们该如何运作(《彼得后书》,1:5-8)。实际上,基督徒若是不知道基督是否与他们同在,便被人们认为是不成体统的事。“你们总要自己省察自己有信任没有,也要自己试验。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吗?”(《哥林多后书》,13:5;也见《约翰福音》,2:3,5;3:14,19,24;4:13;5:2,19)

由我们刚才所说的可以断定,仅仅因为人们不怀疑他们的拯救,由于他们所从属的感情已经消除了所有的地狱恐惧,便说人们是伪君子,并说他们的感情是错误的,这未免太不合理了。

另一方面,仅仅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完全正确,对他们的感情受神鞭策无限信任,他们的感情不一定是真实的。(注解9)“噢,教授,仔细看看你的根据;不是有高度的思想,而是有足够的恐惧”。“你拥有它,它可以在宗教里实施,也可以在宗教里,并且为宗教屡屡遭受痛苦;你有卓越的礼物和甜蜜的舒适;对上帝有炽烈的热忱,对你自己的诚实有高度信任;这一切都是正确的,也许我知道,也许你知道;但是,它也可能是错误的。你常常对自己做出判断,断言自己是诚实的;但是,要记住,凭借你的判断,依然不能断言你最后的话……你的心也许是虚伪的,你可能不知道:是的,它是虚伪的,而你却极其信任它的诚实。”(弗拉维尔Flavel,《真诚的试金石》Touchstone of Sincerity,第2章,第5节)000从他们的信任不能证明任何东西,无论这种信任表现得多么强烈。仅仅因为一个人毫无畏惧地把上帝称作他的父亲,经常以最亲密、最大胆、最恰当的语言祈祷,并不能断定,这种信任听起来是真诚的。

似这等专横、高压、剧烈的信任,确实不足以证明真正的基督徒的保障。这也许更具有法赛利人精神的味道,法利赛人从不怀疑他们是圣徒。实际上,他们感到,他们是最杰出的圣徒,因此,可以大胆地走向上帝,并且更接近他,仰视他,感谢他使他们与众不同。当耶稣暗示,他们无辨别能力,道德败坏时,他们蔑视地说:“同他在那里的法赛利人听了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约翰福音》,9:40)如果他们有更多的酒店老板的精神,他们也许对基督就有更虔诚的信任和希望,而不是相信自己。

我们要考虑有希望之人的内心中究竟有什么,需要认识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自得和自信的支配。一个伪君子一旦沉溺于这种错误的希望之中,他自己便没有办法唤起对这种希望的怀疑。

首先,伪君子并没有那种小心谨慎的精神,对可靠的依据没有深切的感受,也没有受欺骗的恐惧。真正圣徒的舒适将会使他们更加谨慎,并且使他们活生生地感受到,在无限神圣、正义、无所不知的末日审判面前,它必然会表现得极其伟大,极其威严。虚假的舒适将使这一切都完结,而且使心灵变得麻木,这是十分可怕的。

其次,伪君子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瞎了眼,不知道他的心是欺诈的,也不知道自己的悟性是平庸的,而真正的圣徒则知道这些。受到错误的发现和感情欺骗的人,总是对自己的一孔之见和悟性沾沾自喜。

第三,魔鬼并不破坏伪君子的希望,而是破坏真正的基督徒的希望。魔鬼是真正的基督徒希望的大敌,这不仅因为希望大大地有助于舒适,而且因为希望具有圣洁、超凡的性质。它大大有助于促进和抚育内心的恩典;也促进了基督徒生活的严谨与勤勉。但是,魔鬼不与伪君子的希望为敌,伪君子的首要任务是满足自己的利益。

第四,抱着错误希望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腐败。一个圣徒则能够意识到。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对自己的内心及腐化的认识,比伪君子清楚十倍。因此,他的原罪和实践可怕地注视着他。但是,正是错误的希望遮蔽了腐化,因此,在伪君子的眼中,它是干净清亮的。

然而,有两种伪君子。第一种是用他外在的道德和外在的宗教进行欺骗。第二种是用错误的精神发现和崇高进行欺骗。这些人常常谈论自由恩典,然而同时又使羞辱的发现和体验成为正义的,把它们捧到天上去。托马斯·谢泼德在他的作品《十童女喻》中区分了两种伪君子,分别把他们称作合法的伪君子和合乎福音的伪君子。他常常说,后者比前者更坏,因为后者更相信他的希望,至少有可能受到希望的劝阻。在我的生活中,几乎找不到一个例子,证明一个人从来没有受过骗。

相信许多合乎福音的伪君子,等于相信某些疯子,这些疯子认为,他们是国王,他们坚持这一点,反对一切原因和证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与真正的恩典保障相比,更不可改变。相比之下,真正的保障在教义上并未得到认可,只是由虔诚的倾向所认可,在这种倾向中,恩典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灵魂之中。当恩典活动在一个基督徒的生活中衰退时,他便陷入无生命状态,从而失去他的保障。但是,伪君子的信任是决不会被原罪所动摇的。这是他们欺骗的可靠证据。(注解10)谢泼德说,“邪恶的工作并没有腐蚀破坏自以为是的平静”。(《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39)阿美斯(Ames)谈到可以把卑微之人的平静与虔诚之人的平静区分开来的东西,“如果那些罪过(对于本性来说似乎是十分可怕的罪过)能够避免的话,无论是否完成虔诚的使命,无论是否履行正义的职责,卑微之人的平静都能持续下去”。(《良心的论据》Cases of Conscience,第三卷,第7章)。

在这里,我不得不注意到,有某种常常向人们宣讲的教义,对这些教义要多加留意,多做解释,因为它容易使伪君子的欺骗和虚假的深信得到巩固。我也说到那些人的教义,他们“是依信仰,而不是依洞见而生的基督徒;他们在黑暗中信任上帝,把荣耀归于上帝;依基督而生,而不是依经验而生;不是使他们的好意向成为信仰的基础。”要是这些教义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它们便是杰出的,重要的教义,但是,要是它们被误解,它们便可能是腐败的,毁灭性的。

关于永恒的现实,《圣经》说过,依信仰而不是依洞见而生活,而行事。这些现实仍然未被应验,未被看到。信仰的确立不是依赖洞见,任何一个读《圣经》的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哥林多后书》,4:18;《希伯莱书》,11:1,8,13,17,27,29;《罗马人书》,8:24;《约翰福音》,20:29)然而,许多人把这一点错误地解释为,基督徒应该坚信,即使他们处于心灵死寂黑暗的框架中,没有属灵的洞见或者灵光,没有任何属灵的体验或者洞见,他们也应该信任基督。但是,若是信心十足地断言,我们应该相信和信仰,无需灵光和属灵的洞见,则是反《圣经》的、荒谬的教义。《圣经》不知道对基督的任何信仰,不是建立在对基督灵光和属灵的洞见基础上。相信基督就是“见子而信”。(《约翰福音》,6:40)所以,没有灵光的信仰,不是光之子,日之子的信仰;勿宁说,它是黑暗之子的臆断。

在黑暗中相信耶稣,正是上帝子民的本分。他们可以呆在黑暗中,当我们尚未看到上帝的神意时,我们必须相信上帝。这看上去好象是上帝已经遗弃了他们,没有听到他们的祷告。乌云压顶,敌人围困重重,仿佛要吞食他们。所有神意活动似乎都与他们作对,所有的环境似乎都在说,上帝的承诺太难了,根本无法实现。然而,当我们看不到上帝时,当我们看不到上帝如何兑现他的话时,我们必须相信上帝。

但是,除了上帝的话以外,每一件事看上去极不可能时,那么人们必须抱着一线希望去相信。因此,古代的长老们、约伯(Job)、《诗篇》的作者、耶利米(Jeremiah)、但以理(Daniel)、沙德拉赫(Shadrach)、米沙克(Meshech)、阿布达尼哥(Abdnego)以及使徒保罗,都是在黑暗中相信上帝,以此赋予上帝荣耀。在《希伯莱书》第11章,这种荣耀的信仰俯首即拾。但是,与信仰上帝,却没有属灵的洞见相比,与无生命的、世俗的思想形式相比,这是何等不同的事情啊!

 灵光可以某种方式,而不是另外一种方式进入灵魂,这也是可能的。即使圣徒们对于保障他们的幸福没有某种体验,他们也能够相信上帝。例如,他们对于上帝的效力和可靠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且由衷地相信他,知道他们是他的子民。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对于他的爱,没有这些清楚甜蜜的印象。因此,在耶稣受难时,他们与耶稣本人在一起。他们也许看到上帝的君权、神圣、以及自足的现实,这些都使他们能够平静地服从他,在上帝的完满中,鼓起甜蜜、希望的风帆,即使他们对自己的良好状况并不满足。这些东西与在没有灵光或者体验的情况下,衷心地相信上帝何等的不同!

因此,一些人坚持主张,没有任何体验,处于精神贫乏状态中的人可以依信仰而生,这些人的信仰概念是荒谬的。他们表明,虽然几乎没有光芒或者体验,虽然心灵处于最糟糕、最压抑的状态,但是他们依然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属灵的希望,这种人是最好的人,最忠于上帝的人。他们觉得这是证据,证明他有最强烈的信仰,寄托着全部希望,因此,他们正在为上帝增添荣耀。但是,《圣经》说,信仰是人确信自己处于良好的状态中,这又作何解释?(注解11)“人们并不知道,只是由于他们简单地相信他们是虔诚的,他们便是虔诚的。我们凭借信仰知道许多事情。”“我们因着信,就知道,世界是借着神的话造成的”。(《希伯来书》,11:3)信仰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底(《希伯来书》,11:1)。“但是,虔诚的人们知道他们有恩典,恰恰不是凭借这种方式。用言词无法表达它,圣灵并没有证实特殊问题”。(斯托达德:《拯救皈依的性质》Nature of Saving Conversion,PP. 83—84)000如果这是信仰,那么法利赛人同样也是杰出的。《圣经》把信仰描述为,凭借它人们可以进入良好状态;因此,它不可能是这样一种东西,即相信已经处于那种状态中。毫无疑问,这些教诲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12、外在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真正的宗教感情

真正的信徒并没有洞察力,确定谁是虔诚的,谁不是。因为虽然他们凭经验也许知道,在内心中起作用的真正的宗教是什么,但是,他们都不可能感受到或者看到另一个人的内心。(注解12)“人们也许有他们自己皈依的知识:但不能确定其他人拥有这些知识,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看透另一个人的内心,看到恩典在内心中的运作。”(斯托达德:《拯救皈依的性质》,第5章)000他们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现。但是,《圣经》坦率地宣布,凭借外部表现做出判断的方式,是极不确定的,容易受骗的。“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姆耳记上》,16:7)“行审判不凭眼见,断是非也不凭耳闻”。(《以赛亚书》,11:3)(注解13)斯托达德看到,“所有可见迹象对于皈依者和未皈依者来说都是共同的;其中的经验关系也是一样的。”(《呼吁博学》,P. 75)爱德华滋也详细引用了弗拉维尔的观点:“噢,人的眼睛要辨别谷壳和小麦是何等困难!受到指责的正直的心是那么多,上帝将为他们洗清这些!受到赞美的虚伪的心也是那么多,上帝将谴责他们!人们平常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证据,只有可能拥有一些征兆;最多不过形成对他人状态的猜想的知识。”(《耕作精神化》Husbandry Spiritualized,第12章)。000迅速确定其他人状况的那些人,通常是贫乏的法官和危险的顾问。他们暴露了三个问题之一: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经验;他们有贫乏的判断;或者他们过分骄傲自满,这便曲解了他们自己的知觉。聪明、经验老到的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将会倍加小心谨慎。

当现象非常吸引他们时,佼佼者也会受骗,他们的爱将会取胜。这种哀诉式的表白自己信仰的人被当作杰出的圣徒,然后他们很快就懈怠,最后走向失败,这在基督教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注解14)“如果你看到大雪松倒了,星星陨落了,公开表白自己信仰的人逝世、腐朽,你不要感到不舒服:不要认为他们都是这样:不要认为上帝的选民将衰落……主乐意公开地表明这一点(而这一点已经被秘密地隐藏起来了),在衰落之中,主赐予了一把剑”。(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P. 118,119)“那有神的七灵和七星说: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启示录》,3:1;弗拉维尔:《真诚的试金石》,第2章,第5节)000如果我们思索已经观察到的东西,我们不必为此惊讶,因为我们已经表明,人们也许可以有许多种宗教感情,但是,在他们心中却没有恩典火花。所以,他们对上帝的感情是假的,它与对上帝真爱十分相似。当他们赞美上帝的感情和业绩,证明他们对原罪的懊悔,表现崇敬、谦恭、自卑、感恩、欢乐、渴望和宗教热忱,以及灵魂的善时,他们似乎是兄弟。他们的伪感情紧随良心的大复苏和服罪之后而来,因而可以表现出极大的谦卑。

这些所谓的圣徒,能够引用《圣经》中的许多话,包括前面的那些承诺,这些承诺已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可以祈祷,热烈地赞颂上帝,热情地号召他人也这样赞美上帝,他们为自己的无足轻重而哭泣,同时又赞美上帝自由的恩典。这些活动使人想到他们过着圣徒的生活,然而,神圣灵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相反,他们是撒旦和卑劣欺诈的心的幻觉。但是,当贫乏、易错、无知的凡人自称,他们能够确定而且知道,谁在上帝面前是真正虔诚正直的,谁不是这样时,他们的自得和傲慢是何等的下流!

许多人强调证据的重要性,而且用证据来辨别其他人是否真的虔诚,特别是当个人的经历与他们自己的经验相一致,并且深深触及他们内心时尤其如此。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确定的,是不可靠的,因为一个真正的圣徒以虔诚为乐;在上帝眼中,这是最美的东西。不过,这些愉快的表面是否真实,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奇怪的是,人们从不满足于耶稣给予他们的规则和方向。相反,他们要发明更聪明、更好的规则。但是,我知道,任何方向和忠告都不如基督为我们提供的规则更清楚,就是这些规则指导我们判断人们的虔诚。他说,我们尤其应该根据果实来判断树。

许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真正状态。只有上帝能做到。

因此,傲慢是某些人的概念,这些人想象他们知道其他人的虔诚。大使徒彼得只能说,他假定西拉是一个虔诚的兄弟(《彼得前书》,5:12),尽管西拉似乎是基督非常杰出的仆人、一个福音书传教士、当时上帝教堂中一个著名的头面人物,也是使徒们的亲密伙伴!(《哥林多后书》,1:19;《帖撒罗尼迦前书》,1:1;《帖撒罗尼迦后书》,1:1)
第三部分 真正的恩典和圣洁感情的显著标志

第三章 我们怎样认识真正的恩典感情

在我们考察真正的感情的显著特征之前,让我们做三个观察。

首先,我想强调指出,我并不打算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我们怎样把真感情与假感情区分开来。我这样做也许是骄傲自大。因为虽然上帝已经赋予基督徒一些规则,以便使他们能够辨别那些仅仅承认被拯救人,并且使他们不至于坠入虚假的教师设置的陷阱中,这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赐予我们任何规则,都不是上帝的目的,这一点也是十分清楚的,尽管凭借这些规则我们可以深信不疑地知道,绵羊与山羊之间的区别。相反,上帝目的是为自己保留赦罪权,这是他自己的天赋特权。因此,我们决不可能指望世俗世界有任何清楚的证据。我们能够期待的一切是,基督在《圣经》已经赐予我们的东西,或者我们能够从中采集的东西。

其次,生活在较低恩典状态中的基督徒,或者已经背离上帝,进入无生命的,世俗状况的基督徒,决不能指望有这种标志。他们应该知道,他们的实际状况与上帝的目的是不一致的。我们有一切理由感谢上帝,因为他没有为我们制定任何条款,以便让我们知道,我们如何可能有原罪。实际上,正因为有双重欠缺,因而处于较低恩典状态基督徒,不可能确定地知道他所拥有的真正的恩典。正是由于他缺乏恩典,所以他才难以清楚确定地做出辨别。当基督徒处于贫乏的状况时,负罪感折磨着良心,引起恐惧,致使人们无法获得可靠的希望带来的平静和欢乐。

也存在着视野上的缺点。缺乏恩典和原罪肆虐削弱了视野,从而使人的视知觉变得不准确。与色盲者的困境相似,处于世俗世界中的人,不能准确判断属灵的现实。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不能为这些处于较低精神状况中的人提供任何证据,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证据是确实可靠的,确定无误的,也不适合他们。但是,这好像给予一个人在黑暗中辨别可见客体的规则。即使向他描述的一切都是确定的,清楚的,然而他却不能看到,因为他在黑暗中。处于这种状况的人太多了,他们将花费很多无效的时间,默想过去的经验,根据他们在讲坛上听到的,或者在书本中读到的东西反省地考察自己。一切自我考察都是无益的。他们的原罪和世俗状况,像阿灿(Achan)的状况一样,必须被毁灭,要是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将继续处于烦恼之中。

除了苦行(讹用的),增加恩典并且增加恩典的实施以外,人也许没有别的方法获得保障,这就是上帝的目的。虽然自我考察也许有极大的帮助,并且非常重要,我们决不应该忽略它,但是,这不是基本的方法,圣徒们依靠它,决不能确保他们现状。凭借自我考察,就像凭借动力一样,决不可能获得保障。使徒保罗“忘记背后,努力前面的,向着标杆直跑,要得到神在耶稣基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或者我也得以从死中复活”,(《腓立比书》,3:11,13)他以此来寻求保障。他主要是根据这种方式获得了保障,他说“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哥林多前书》,9:26)他是凭借奔跑,而不是凭借思索赢得奖赏的保障。是他快捷的步伐,而不是思索的精确,给予他胜利的保障。

同样,使徒保罗劝告我们,要把所有的勤勉都用于凭信仰和德行的增加来发展恩典上,“使你所蒙的恩召和选择坚定不移,这样,必叫你丰丰富富地得以进入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王国”。(《彼得后书》,1:5-11)

好规则有助于把真恩典与假恩典区分开来,但是,我并不假装制定任何自足的规则。

第三,那些实践错误感情的人,同样可能受到规则的指责,对他们不要抱有太多的嗜望。他们的错误信心,他们认定的经验和特权的幻想是那样根深蒂固,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伪善视而不见,冥顽不化。它通常的表现是遮遮掩掩,难以捉摸的,具有表面上的谦恭,而且在任何方面似乎都是无敌的。他们的状态当然是可悲的,近似于那些服罪之人。一些伪君子中似乎没有任何认罪和悔改。

不过。制定良好的规则,仍然是一种手段,可以预防这类伪君子,并使其他人服罪。因为上帝能够使这些人服罪;他的恩典不受任何方式的限制。此外,这些规则可以帮助真正的基督徒发现虚假的宗教感情,它们也许一直与真的混合在一起。规则也有助于他们的信仰变得更纯净,像金子在火中锤炼一样。

在这番开场白之后,我现在打算直接列举12种方式,根据这些方式,可以把真假宗教感情区分开来。

1、真正的宗教感情是神圣地被给予的(注解01)爱德华滋描写了真正宗教感情的12个标志。这一罗马数字和在本书中连续出现的那些数字,象征着他正在数这些标志。

神圣灵为真正的圣徒洗清罪孽,在《新约全书》中,他们被称之为属灵的人。他们的灵性是与众不同的,它把他们与那些未被洗清罪孽的人区别开来。使徒把两种人进行对比,一种是属灵的人,一种是属血气的人(natural,为“自然的”,“物质的”,《圣经》中译本把这个词译成“属血气的”,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译法,意指肉眼凡胎之人,突出人自然的、肉体的、物质的一面。spiritual本意为“精神的”、“有灵性的”,《圣经》译作“属灵的”。属灵指由于上帝与你同在,因而你具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属灵主要指分享上帝精神。——译者)。“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哥林多前书》,2:14,15)这里的意思是一个不虔诚的人——没有恩典的人,只是属血气的人。使徒犹大谈到某些不虔诚的人,说他们冷不防地爬入了圣徒之中,他们“是那些没有圣灵的人”。(《犹大书》4,19)他解释说,他们如此动作,因为他们耽于声色口腹之欲(sensual)。这与《哥林多前书》第2章使用的词相同,在这一章,该词被译成属血气的(natural)。所以他概述说:“弟兄们,我不能说你们是属灵的,只能说你们是物欲的”,或者未被洗清罪孽的。使徒保罗用物欲一词意指未被洗清罪孽的,我们在其他章节中也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论述,(如《罗马人书》,7:25;8:1,4-9,12,13;《加拉太书》,5:16;以及《歌罗西书》,2:18)。

在《圣经》中,圣徒被称作属灵的,同样,与他们相关的某些性质和原则,也被称作属灵的。我看到有“属灵的心”(《罗马人书》,8:6,7),“属灵的智慧”(《歌罗西书》,1:9)以及“属灵的福气”(《以弗所书》,1:3)等。

在《新约全书》这些经文和其他经文中,属灵的(spiritual)一词并不涉及与肉体或物质不同的灵魂或精神。它们的性质不是属灵的,因为它们的处所在灵魂中,而不是在肉体中。它们是物欲的或者肉欲的。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智慧,是真正的骄傲和自满;保罗把他们称作肉欲的(《歌罗西书》,2:18)。某些东西是非物质的,然而并不能因此把它们称作属灵的。聪明人的智慧,世俗原则的智慧,都属于精神和非物质的东西。然而,保罗仍然说,这些人是属血气的人,他们完全忽略了真正属灵的东西(《哥林多前书》,2:6-8)。

在《新约全书》中,与圣灵相关的人与物,均被说成是属灵的。“圣灵”(Spirit)通常意指三位一体的第三个人。《圣经》所说的属灵的,意指实体化的。由于基督徒来自圣灵,由于圣灵寓于他们之中,对他们产生神圣的影响,所以他们被称作属灵的人。被称作属灵的东西,与神圣灵本人相关。“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并且我们说这些事,不能用人的智慧所指教的言语,乃是用圣灵所指教的言语,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哥林多前书》,2:13,14)保罗本人在这里特意指出,属灵的事意指神圣灵的事,神圣灵教诲的事。(参见《罗马人书》,8:6,9)

因此,只有与神圣灵及其影响处于关联中的人与物,才能被称作属灵的。此外,圣灵偶尔光顾的那些人,不是属灵的人。属灵意味着那些人的虔诚已是习惯成自然,与物欲的,未被洗清罪孽的人不同。使徒所说的有属灵之心的人,是指那些宅心仁厚的人(《罗马人书》,8:6)。一些人也得到圣灵非同凡响的馈赠,但是,用《新约全书》的话来说,他们仍然不是属灵的人(《加拉太书》,6:1)。属血气的人也可以得到这些同样的馈赠。

《圣经》的许多章节都可以证明,属血气的人也可以受神圣灵的多方影响(《民数记》,24:2;《撒母耳记上》,10:10;11:6;16:14;《哥林多前书》,13:1-3;《希伯莱书》,6:5,6,以及其他许多章节)。那些人不是《圣经》所说的属灵的人。受神圣影响的任何努力、共同的馈赠、性质、或者感情,并不都是可以被称作属灵的东西。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首先,神圣灵寓于真正的圣徒之中,真正的圣徒是神圣灵适宜的、永恒的寓所。神圣灵的目的是,影响他们的心,这是一个新原则,或者处在活动中生命的神圣、超自然的源泉。《圣经》中的神圣灵,不仅激励圣徒,偶然会影响他们,而且寓于他们之中,他们是圣灵所宿之处,他适当的寓所,永久的居所(《哥林多前书》,3:16;《哥林多后书》,6:16;《约翰福音》,14:17)。说他与灵魂的设施密切相关,因此,他是新性质和新生活的原则或者源泉。

因此,据说圣徒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基督活在他们之中(《加拉太书》,2:20)。基督凭借他的圣灵,不仅存在于圣徒之中,而且活在他们之中。他们依赖他的生命而生存。他的灵与他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他们生命的本质。他们不仅饮活水,而且“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源泉,直涌到永生”,(《约翰福音》,4:14)因此,这水成为他们之中的生命源泉。《福音书》的作者本人把活水解释为神圣灵(《约翰福音》,7:38,39)。正义之子的光辉不仅照耀着他们,而且传递到他们之中,因而他们也放出光芒,成为圣子的小肖像。真正的葡萄树汁并没有输送到他们之中,就像树汁注入容器那样,汁液是这样输送的,就像树汁从一棵树注入活的树枝一样,在树枝里,汁液成为生命的实体。神圣灵就是这样传递到圣徒,与圣徒合为一体,从此以后,他们便永远被称作真正的属灵之人了。

另一方面,尽管神圣灵可以用多种方式影响属血气之人,但是,他并没有传递给他们存在于内心中的原则。他们不能从神圣灵那里汲取任何禀赋,因为这里没有融合,所以神圣灵也不是他们自己的。

圣徒及其德性为什么被称作属灵的,有第二个原因,这就是作为生命原则寓于他们灵魂之中的神圣灵,将产生这些表现他的本质的结果。圣洁(holiness)是神圣灵的禀赋,因此,他在《圣经》中被称作圣灵(Holy Spirit)。圣洁——神圣本质的美与甜,是圣灵特有的本质,就像热是火的属性一样,或者像甜是神圣涂油的本质一样,在摩西典章中它被象征化了。

神圣灵像种子,或者生命之源一样,寓于圣徒们的心中,施展他自己甜蜜和神圣的本质,并且把它们传递给圣徒。灵魂分享上帝之美、基督之悦,因此,圣徒们心悦诚服地追随圣父和圣子耶稣基督。这一传递是分享圣灵。圣徒心中的恩典与圣洁是同一性质。就像阳光与太阳是同一性质,不过它与太阳的完满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耶稣说,“从灵生的,就是灵”。(《约翰福音》,3:6)但是,程度无穷小。它的光就像沐浴着阳光的金刚石。

但是,神圣灵决不可能以这种方式影响属血气的人。虽然他可以用多种方式影响他们,但是,根据他自己特有的本质,在他的任何影响中,都不可能把自己传递给他们。实际上,当神圣灵运行在水面时(《创世纪》,1:2),在水的运动中,没有任何圣灵特有的本质。同样,他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影响人的心灵,却没有把自己传递给他们。

因此,神圣灵在圣徒中运作的禀性和方式,与人们生来知道并且体验到任何东西有天壤之别。唯有神圣灵寓于其中的人,不仅被称作属灵的,而且他们的感情和不同的体验也被称作属灵的。它们与属血气之人的东西全然不同。这是神圣灵特有的业绩。

《圣经》中有许多段落表述这一真理,“圣徒就得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得后书》,1:4)“神住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住在神里面”。(《约翰一书》,4:12,15,16;3;24)正是“耶稣在他们里面”。(《约翰福音》,17:21;《罗马人书》,8,10)“我们是永生的神的殿”。(《哥林多后书》,6:16)“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拉太书》,2:20)“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份”。(《希伯莱书》,12:10)“你所爱我的爱在他们里面”,(《约翰福音》,17:26)“叫他们心中充满我的喜乐”(《约翰福音》,17:13)“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必叫他们喝足你乐河之水”。(《诗篇》,36:8,9)“将所见、所闻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的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翰一书》,1:3)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圣徒分享上帝的本质,与上帝一样被奉若神明,或者与基督一样“基督化”,若是这样说,那便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误导。然而,用《圣经》的话来说,它恰恰意味着,他们是上帝完满的分享者(《以弗所书》,3:17-19;《约翰福音》,1:16),即,从造物的标准和内涵来看,他们是上帝灵之美和幸福的分享者。这就是《圣经》中“完满”(fulness)一词的意思。当我说,真正的恩典感情来自那些属灵的、圣洁的影响时,也是指那种圣洁的影响。

真正的圣徒只拥有属灵的东西;另外一些人没有任何我们所说的圣洁的东西。他们并没有像圣徒那样,与神圣灵进行交流;事实上,他们根本不具有这种本质或者性质。使徒雅各告诉我们,属血气之人没有灵。基督教诲一种新生或者是灵生的必然性,因为人天生生于肉体,没有灵(《约翰福音》,3:6)。使徒保罗教导我们,有神圣灵住在其中的所有的人,都是神的(《罗马人书》,8:9-11)。一旦把神圣灵说成是永恒遗赠的象征,那么神圣灵“就是它的保障”。(《哥林多后书》,1:22;5:5;《以弗所书》,1:4)“神将他的灵赐给我们,从此就知道我们是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我们里面”。(《约翰一书》,4:13)

但是,属血气之人还没有体验到任何属灵的东西。他并不是“上帝圣洁的分享者”。(《希伯莱书》,12:10)“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书》,2:14)基督教导我们,世俗世界总体上并不熟悉神圣灵,“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约翰福音》,14:17)耶稣同样谴责法利赛人,因为他们“心里没有神的爱”。(《约翰福音》,5:42)因此,属血气之人与上帝没有交流,或者他们没有追随上帝,因而没有分享他。《圣经》中把属血气之人描述为没有属灵之光,没有属灵的生命,没有属灵的存在。

《圣经》的这些内容表明,圣徒们受到的恩典的影响,体验到的神圣灵的影响,完全超出了自然,或者自然的种种限制。他们在程度上完全不同,在性质上也大相径庭。我们所说的他们是超自然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恩典感情就是那些来自超自然影响的东西。

结果是一种新的内在知觉,它使心灵神圣化。它是一种新领悟,新思想,新意识。恩典作为一种全新的原则运作。因此,《圣经》常常把神圣灵在更新方面的工作,比作给予一种新感受:给予眼睛就是为了看,给予耳朵为了听,转入黑暗是为了光明。它相当于从死亡到新生。

这种新属灵的感受和新气质确实不只是新的工具,而是生命的新原则。一种新的基础被置于灵魂的本质之中。

神圣灵对属血气之人所做的一切,只是推动属血气的原则,给它以印象,扶持它,改善它,或者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它。因此,当神圣灵给予属血气之人眼光时,像他对巴兰(Balaam)那样,他只是给属血气原则一种印象,如视觉印象。但是,他并没有给予一种新的感觉。没有任何超血气的,属灵的,或者神圣的东西。这样一来,如果神圣灵在人的梦中,或者醒着的时候给人的想象力一种印象,那么他只是观念的一种刺激,类似于在属血气的原则和感觉中的那种东西。因此,神圣灵凭借他的普遍影响,扶持人的属血气的独创性,就像他在礼拜堂娴熟地扶持巴扎利尔(Bezaleel)和阿霍利(Aholiab)一样。他也扶持人的自然能力和政治事物,增加他们的勇气,尤其是当他把他的圣灵放在70位老人身上,放在扫罗身上,赋予他另一颗心时,更是如此。这种方式也可以唤起良心。

但是,神圣灵对圣徒内心属灵的影响,是通过注入或者实施新的、神圣的、超血气的原则而发挥作用的。这些原则是新的,属灵的原则,比属血气的原则更高尚、更杰出。

同时,需要有两个东西来修改这一陈述。

首先,属灵的感情并不是事事都新,与属血气之人所发现,所体验到的东西并非事事都不同。那些在恩典属灵的感情中为真的东西,在其它感情中也为真。因此,圣徒们对上帝的爱,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属血气的爱相似。上帝之爱使一个人渴望尊重上帝,渴望取悦于上帝。属血气的人对他的朋友之爱,也使他想尊敬他,取悦于他。不过,圣徒对于上帝之爱和取悦于上帝的认识是不同的。愿望不相同。就像两个人有不同的品味一样。一个已经获得了甜蜜的妙品,而另外一个人却从不知甜蜜为何物。因此,他们的品味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一个属血气的人也许有宗教领悟和感情,这些宗教领悟和宗教感情对他来说是新鲜的,使他感到惊讶,他以前从未想象过这些东西。然而,这些与圣灵赋予人们那种地道的新感情原则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我的讲话始终坚持这一点,即一切真正的恩典感情,仅来自圣灵特定的、特有的影响。我也强调指出,一个对于上帝或者天国之事,可以进行属血气的想象,这种想象不是来自神圣灵,因而与我们所描述的东西完全不同。即使这种想象常常能够把人的属血气的感情,提到极高的雄辩水平,甚至到令人惊叹的水平,情况也是如此。当《圣经》被传递给属血气的心灵和想象力时,形成的记忆甚至也并不具有同样的真实。因此,巴兰也许知道,上帝暗示他的那些话,确实是上帝暗示他的,而他也并不拥有至关重要的属灵知识。

一个人也许会问,“依靠神圣灵,我们可能具体地、属灵地应用《圣经》的承诺吗?”我回答说,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把《圣经》的邀请和承诺,属灵地、拯救地用于人的灵魂。但是,许多人误解了它的本质,认为它对灵魂有很大诱惑,使撒旦有勇气凌驾于他们之上,对抗真正的宗教兴趣和上帝的教会,这也是确定无疑的。《圣经》承诺的属灵的应用,并不在于它凭借某种外在的动力,当即给予思想某种暗示。而是属灵地应用《圣经》,属灵地开启心智,洗清罪孽的影响。(注解15)谢泼德在《健全的信仰者》(Sound Believer)中说,“你的宇宙中,不仅包含一些承诺,而且……当他获得《圣经》,把它看作向他侃侃而谈时,他便也大胆地得到了一切特殊的承诺……这不是任何伪君子能够做到的;圣徒们将做到这一点,当主以特殊的方式向他们讲话时,他们据此便可以知道他所说”。(P. 159)

属灵地祈求福音或奉献福音,在于赋予灵魂一种属灵的意义或意味,意指神的赐福,奉献者的甜蜜美好的恩典就在于这种慷慨奉献。这也意味着承诺者至善至美,忠实地实现他所提供的东西,而且,意味着他的荣耀慷慨充分。于是,心被吸引,前去领会这一奉献。它向这人证明,他有资格享有所奉与的东西。它也引导内心去领会承诺者及其承诺之事。因此,他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恩典和他们得到承诺的资格。

我们并不是借某种直接暗示,或者某些属灵的、神圣的东西,谈论神秘事实瞬间的启示。这不是恩典的效应和及其运作到来的方式。例如,如果它骤然间向我展示,这个国家来年将受到法国舰队的入侵,或者某某人将皈依基督教,或者我自己将皈依基督教,那么这些没有什么属灵和神圣运作的性质。

认为神圣灵以这种方式影响他的子民,是一种卑劣的、不体面的想法。它大大地贬低了圣灵崇高的影响,以及真实证明的运作。(注解16)爱德华滋的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说,“他年轻时,偶尔遇到了其他人的见解,即圣灵的概念是凭借直接暗示得到的。但是,在他生活的后期,他更彻底地思考这些问题,并且获得更多的体验时,他彻底抛弃了这些想法,他的论著《拯救皈依的本质》(The Nature of Saving Conversion)(P. 48)证明了这一点。”

证明(witness)观念已经误导了许多人,使他们对神圣灵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概念。他们用这一词意指一种内在的直接暗示,仿佛上帝与一人暗语,直接测试他,用一种秘密的声音或印象告诉他,他是上帝的子民。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虽然《圣经》经常使用证明或者证据(testimony)一类的词,但是,并不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因为证明一件事的真理性,并不是单纯地宣布或者肯定这件事为真,而是对证据进行证明。因此,在《希伯莱书》2:4说,上帝“用神迹奇事和百般异能,并圣灵的恩赐,同他们作见证。”于是,他所说的这些奇迹,便被称作上帝的证明,这不是因为他们是断言性质的,而是因为他们是证据和证明(见《使徒行传》,14:3;《约翰福音》,5:36)。

另一个证据证明,圣灵的印记根本不是魔术性的启示,展示依赖直接暗示的任何事实,而是灵魂中的恩典本身,《圣经》把圣灵的印记称作我们内心对圣灵的热望(《哥林多后书》,1:22,参见,《以弗所书》,1:13-14)。于是,热望便是承诺承袭的部分,某一天人们将拥有这些承袭。这种永恒生活的热望就是恩典。我们在基督那里承袭的东西,不是任何超凡的馈赠,而是他生机勃勃地居住在我们心里,把他自己、他神圣的本质传递到我们心中。《加拉太书》3:13,14明白地表明了这一点。

因此,《福音书》经常把圣灵说成是承诺赐福的总和(《路加福音》,24:49;《使徒行传》,1:4,2:38,39;《以弗所书》,1:13)。这一承袭是一笔伟大的遗产,基督在他最后的意愿和遗嘱中,把它留给他的信徒和教会(《约翰福音》,14,15,16)。这是上天赐予的不朽的生命福祉之和(比较《约翰福音》,7:37-39;《约翰福音》,4:14;《启示录》,21:6;22:17)。圣灵在圣徒中生机勃勃的居住,就是“对圣灵的热望,对未来承袭的热望,也是圣灵的第一个成果”,使徒保罗就是这样说的(《罗马人书》,8:22)。

在《罗马人书》14-16中,保罗坦率地说,上帝给予我们一些证明或者证据,证明我们是上帝的子民,因为他住在我们之中。他赋予我们接受的精神,使我们愿意上帝作为父亲。这种精神是什么?而这种爱的精神又是什么?保罗区分了两种精神:一种是奴隶的精神,那是恐惧的精神;另一种是孩子的精神,或者接受的精神,那是爱的精神。保罗说我们并不承认奴隶精神,那是恐惧的精神,但是,我们承认孩子的精神,那是爱的精神,这种精神自然而然地使我们愿意走向上帝,就像孩子愿意走向父亲一样。这就是证明或者证据:神圣灵让我们做他的孩子。

因此,我们认识到,保罗出于一种特殊的尊敬,把恩典精神作为爱的精神,这是孩子的精神,处在动态活动中。因为只有完整的爱,强烈的爱,才能证明我们是孩子,那时它已经驱逐了恐惧,并且在总体上使我们摆脱奴役的精神。正是对上帝这种孩童般的、福音书的、谦卑的爱的精神清楚地证明,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就像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一样。因此,在我们之中的这个孩子能够呼喊,“上帝,父亲”。

保罗说,“上帝将为我们的灵(spirit精神——译者注)作证”。我们的精神就是指我们的良心,良心也就是所谓人的精神。因为“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箴言》,20:27)我们也看到我们的精神的证明:“我们所夸的是我们自己的良心”。(《哥林多后书》,1:12;参见《约翰一书》,3:19-21)当使徒保罗谈到神圣灵证明了我们的精神时,他并不是说有两种精神,它们是分离的、并行的、独立的证明。正是凭借一个,我们得到了另外一个证明。因此,神圣灵为我们的内心注入、扩散上帝之爱,一种孩童精神,由此赋予这种证明。

许多危害都从圣灵证明的错误和欺骗的概念产生,这种概念认为,上帝对一个人说他爱他,宽恕他,选择他等等,是一种内在的声音、暗示、或者声明。我们用《圣经》的经文证明了这一点,有时不用它也能证明。许多错误的、空虚的、依旧骚动的感情,也会由此产生。它使许多灵魂永远处于不安宁的状态,这将是十分可怕的。我之所以在这个题目上花费时间,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但是,现在,我将讨论恩典感情的第二个特征。
第四章 恩典感情的对象和基础

恩典感情的基本对象是上帝的荣耀,因此我们根本不可能想象,这些感情与自我或者私利有任何关系。

2、恩典感情的重要基础是圣洁事物先验的至善至美和可爱的本质

我这样说,并不是想排斥圣洁事物拥有的一切关系。显然,这些关系对那些真正圣洁的、属灵的感情,产生了次要的、间接的影响,我们稍后将表明这一点。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爱的感情是一切感情的源泉。基督徒之爱尤其是一切恩典感情的源泉。耶稣基督中的上帝圣洁的至善至美和荣耀,上帝的话、上帝的业绩、上帝的道路,都是真正的圣徒爱这些事物的首要原因。信仰者假定的利益,或者将从中得到的利益,或者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想象的关联,都不是它们的主要原因。决不能把自爱说成是这种感情之爱的根本基础。

一些人表明,所有的爱都产生于自爱。他们说,就事物的本质而言,除非以自爱为基础,否则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对上帝或者对别的生物的爱。据本人愚见,他们并没有郑重其事地反省这一点。他们表明,无论谁爱上帝,期待他的荣耀和他的快乐,都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表明,上帝的荣耀和他尽善尽美的欢乐,是与人一致的东西,容易使人感受到善。他确实正在把他的幸福放入这些感情和期待之中。因此,他们说,任何人期待得到上帝的荣耀,都是从自爱或者对自身利益的渴望出发的。

但是,他们应该进一步反省并且研究,那个人如何首先把他的幸福置于上帝的荣耀之中,置于对上帝尽善尽美的沉思,同时享受其尽善尽美。毫无疑问,那个人确实把他的幸福放置在这些事物之中。然而,它们为什么变得如此重要,以致于使他感到,使上帝获得荣耀是他最高的日课?这不是爱的结果吗?因为一个人必须首先爱上帝,内心深处与上帝保持一致,尔后,才能把上帝的善看作他自己的善。

说一个人通过爱使他的心与上帝结合起来以后,再期待上帝的欢乐和荣耀,那种期待,成为他的爱的创造者,这种说法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不可能表明,因为父亲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就要生一个父亲。甚至在他渴望获得上帝的荣耀,希望取悦于上帝时,依然是出于自爱和对自身利益的爱,不是吗?在自爱之前,莫非没有某种先验原则,促使某人内在地理解上帝本质中的美、荣耀、以及至善?首先把人的心拉向上帝,使他的心与上帝结合在一起,莫非不是先于对他的利益和幸福的一切思考吗?

当然一个人对他人或者他物有某种爱或者感情,而它们显然来自自爱。正是以一种预想的关系为基础,这个人感觉到另外一个人或者对他有所要求。但是,若使某个人受到另一个人的吸引,第一件事就是看到这些性质和德行,它们本身被认为是可爱的,那么这种爱的发展将完全不同于从私利中产生的爱。这种不同于私利的爱,是从他人赐予的礼物中产生的,就像一个法官喜欢并且偏爱曾向他行贿的人一样。

由自爱产生的对上帝和耶稣基督的感情,不可能是真正的恩典之爱和属灵之爱。在私利中对上帝的爱,不可能与对上帝的真爱混为一谈,后者来自珍贵的感情。因为自爱是人与魔鬼共有的。其中没有任何圣洁的东西。(注解17)“对耶稣属血气的爱,类似于你行善,只是为了个人目的;对耶稣也可以有属灵的爱,在这种爱中,主是崇高的。”(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25)000正像耶稣所问:“你若单爱那爱你之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之人”(《路加福音》,6:32)在上帝心目中,来自私利之爱是没有价值的。它使我们想起撒旦对约伯的诚实提出的挑战:“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敌的?你岂不是四周围上篱笆围护他的家,并他的一切所有吗?”(《约伯书》,1:9,10)如果这一谴责没有某种基础,上帝也许根本不允许提出这一异议。

对上帝的真爱,是上帝根本的价值所在,因为仅就上帝的目的而言,他就值得人们爱,这是一个合理的断言。正是这一点,使他值得人们爱。他圣洁的至善至美极其辉煌。这足以说明,上帝为什么是上帝:因为他的目的,他被人们所爱。

从未在基督中见过上帝荣耀和美的一些人,可以在自爱的刺激下爱上帝。但是,感恩只不过是属血气的东西,就像愤怒是属血气的东西一样。当自爱产生时,愤怒也随之而来。感恩是一种感情,一个人之所以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另一个人爱他,或者在某种方面有益于他。二者都是自爱的表现方式。因为这只是感恩的一种形式,它不是来自真正的,或者适当的爱。在《路加福音》6:32中,基督谈到这类感恩,他说,有罪之人爱那些爱他们的人。同样,大卫饶了扫罗的性命,也使扫罗深受感动,然而,他仍然是他的惯敌。我们在《圣经》中可以找到许多这样的例子。

感恩是人性中属血气的原则,因此,感恩也导致忘恩负义,这是极其可卑而可恨的。某人若抑制感恩,便被描述为极其邪恶之人,没有属血气的感情(《罗马人书》,1:31)。如果不感恩或者没有属血气的感情,就证明他有极大的罪过,不过,依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切感恩戴德和属血气的感情,都有拯救恩典的性质。

在纯粹属血气的感恩中表现出来的自爱,也许是一个源泉,从它涌流出对上帝的某种爱。这种爱也许来自一种错误的上帝概念,这种概念教导人们,上帝只是善与仁慈,决不实施正义。或者上帝的善也许取决于本身被定义为善的东西。在这些错误的基础上,人们可以爱他们自己想象的神,与爱支配天国的、真正的上帝风马牛不相及。

再者,自爱也许在人们之中引起了一种趋向上帝的感情,却根本不知道他们在上帝面前的真实状况。由于缺乏良心的服罪,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反对上帝的罪过有多么可恨。他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构造了一个适合他们的神,他们认为,上帝只是像他们自己一样的人,他喜爱他们,与他们一致,他们则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他们不知道,他们离爱真正的上帝究竟有多么远。

还有,另外一些人萌发对上帝的高度感情,全是由于他们恐惧地狱之火的结果,随后,《圣经》的一些可靠的经文又劝说他们,他们是安全的,上帝已经宽恕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他的子民。但是,他们的眼界是扭曲的,由于他们自负,他们甚至依旧错误地认为,他们与上帝是沟通的,认为凭借某种刺激、耳语、以及其它外部现象,将使这种沟通继续下去,然而,这些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想象。

圣徒中真正圣洁的爱,由完全不同的方式产生。最初,不是他们先看到上帝爱他们,他们才爱上帝,而是他们先看到上帝本人是可爱的。基督似乎如此荣耀,如此至善至美,以致于只有基督才能使他们欣喜若狂。这才是促使他们真爱上帝的原因。(注解18)“一个人信仰基督以后,即,相信基督爱他,才会有基督的视角。但是,我说的是上帝先验的眼光,位于后天的信仰行为之前。这是他对上帝的直觉,或现实的视角,因为上帝在他的荣耀之中”。(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74)000圣徒们的感情由上帝本人开始。而自爱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相比之下,错误的感情由自我开始,只是最初从私利出发,他们才承认上帝至善至美,因而是私利的产物。但是,上帝是真圣徒之爱的终极基础。一切其它东西,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上。

不过,私利会公开或者私下里影响人们。例如,在战争期间,一个国家将从私利出发论成败。所以,私利在世界上膨胀,波及人类的一切事物。

但是,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想暗示人们,对上帝种种感恩只是属血气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属灵的感恩这类圣洁的感情。我已经直率地证明,有一种感情是属血气感恩的结果。但是,也存在着恩典或真正的感恩,肯定与属血气的人体验到的完全不同。差异在两方面。

首先,由于上帝对我们的仁慈,因而产生真正的感恩或者感谢,它以上帝本人为基础。属血气的感恩没有这样的基础。由于得到上帝的仁慈,因而对上帝产生属血气感情的恩典的激动,永远发自内心中原始的爱,这种原始的爱就是对上帝本人至善至美的爱。

由于这种已经存在的爱,人们常常把这种感情,当作偶尔从上帝的仁慈中流淌出来的东西。由于他已经看到上帝的荣耀,因为他的心已经被这种荣耀所征服,被对上帝的爱所征服,因此,圣徒的心是温柔的,容易被他屡屡获得的仁慈所感动。就像一个人感谢他所爱的朋友,内心充满对他的高度尊重。鉴于他对朋友的看法,这个人的心对他的朋友确实更为敏感、温柔,因而更容易感恩。所以恩典的感恩没有排除自爱。由于上帝对圣徒们仁慈,所以圣徒确实爱上帝。“我爱耶和华,因为他听到了我的声音和我的恳求”。(《诗篇》,116:1)不过,由于另外一种爱已经为这些恩典感情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所以恩典感情也包含了一些东西。

其次,在恩典的感恩中,人深受上帝的仁慈和自由恩典品质的感动,这些品质不仅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趣味,而且也把他们与上帝本质中的荣耀和美联系起来。上帝奇妙无双的恩典,在救赎的业绩中已经得到证明,在耶稣基督注视下像无限的恩典一样光彩四射。因此,对救赎有恩典感谢的圣徒认为,恩典本身就是这样,恩典使他们享受到快乐。上帝本人对他们的仁慈就像放大镜,上帝把放大镜放在他们面前,就是为了让他们看到上帝仁慈品质之美的细节。在对上帝表示圣洁感谢时,圣徒的关切使他能够更加敏锐地注视上帝的仁慈。但是,他感谢的源泉是上帝本人的至善至美。

一些人也许准备反对这一论点,并且引证说“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好像这意味着,上帝对真正圣徒的爱是他们爱上帝的第一原因。

为了回答这一说法,我将特别指出,约翰的目的是说明,当我们还不爱上帝时,上帝却爱我们,他谨以此赞美上帝对我们的爱(见经文9,10,11)。他表明,上帝对选民的爱,是他们爱上帝的三种方式的基础。

第一,圣徒对上帝的爱是上帝爱他们的结果;它是爱的礼物。上帝赐予他们爱他的灵性,因为他永远爱他们。他的爱是他们再生的基础,也是他们全部救赎的基础。

第二,上帝让耶稣基督进行的救赎工作,是上帝向天使与人展示他道德至善荣耀的主要方式之一。上帝是爱,这是现实的主要基础。

第三,上帝对他的选民之爱(个人凭借自己的皈依,发现他是上帝的选民),是上帝道德至善和人格荣耀的极好证明。于是,这是一个真正的刺激,激发了对上帝圣洁的感恩之爱。因此,圣徒爱上帝是因为上帝先爱他们的陈述,与使徒们在这一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吻合。这一陈述通常绝不可能与如下原则相矛盾:圣徒之中属灵的、恩典的爱,本质上来自上帝本人的至善至美。

圣徒们的欢乐、属灵的高兴、以及愉快的主要依据,并不是考虑到他们自己在圣洁事物中的利益,圣徒的爱也是这样。此外,最重要的是,圣徒的爱存在于对圣洁事物自身的美的甜蜜的沉思之中。所以,它与伪基督徒的欢乐迥然不同,这些伪基督徒孤芳自赏,以自我作为欢乐的基础。鉴于真正的基督徒因上帝而欢乐,因而真圣徒的心灵则只为上帝及其圣物的现实而愉快。

真基督徒的真实愉快的基础是上帝及其至善。他的愉快在基督和他的美之中。上帝本质的显现是万民之主,是人们敬仰爱戴之首。圣徒们看到,人们一旦认识到上帝是高贵的,而人是卑俗的,《福音书》圣洁的教义就会得到认同。圣徒为上帝而愉快,基督是他们的基督。他们首先为上帝本人的至善至美和荣耀而欢乐,其次,为如此荣耀的上帝属于他们而欢乐。不过,伪君子也有欢乐,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欢乐,不是为上帝而欢乐。

当虚假的信仰者孤芳自赏时,他们的眼睛只盯着自己。他们一旦得到自己所呼唤的属灵的发现和体验,他们的心灵便与自我打得火热,从而陶醉在自己的体验之中。使他们感到激动的主要不是上帝的荣耀,或者基督之美,而是他们自己体验的激动。他们思绪流连忘返,“这是多么奇妙的体验啊!这是多么伟大的发现啊!我遇到了多么奇妙的事情啊!”因此,他们把他们的体验放在基督、基督之美和一切自足性质的位置上。他们不是为耶稣基督而欢乐,而是沉湎于自己奇妙的体验中。他们完全陷入自我想象,回味着那些伟大奇妙的体验,因而只从自己的体验去认识上帝。随着他们情感的加剧,这些伪君子常常陷入自我陶醉,骄傲自满之中,对正在发生的一切有炽烈的热情。但是,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除了想象、自爱和骄傲以外,没有任何基础。

由于这是一种个人的思想,因而交谈也是个人的。他们是伟大的自言自语者。相比之下,具有伟大的属灵感情和内心充实的真圣徒,却准备更多地谈论上帝、上帝荣耀的至善至美、业绩、基督的美和智慧以及福音的荣耀。因此,真圣徒沉浸在喜悦之中,他真的发现了上帝和基督甜蜜的荣耀,他从不注意自己及其所得。这些也许是他不可能具有的娱乐和损失;他根本不想让他的眼睛离开上帝,离开令人陶醉的目标。

由于伪基督徒的爱与欢乐来自私利,他们的其它感情也是这样。他们对原罪的懊悔,他们的谦卑和顺从,他们的宗教渴望和热情等,都与自爱及其贪欲相关联。当本质堕落时,就会拥有这种神的概念,他保护并且偏袒他们的原罪,他们爱他们想象中的神,因为他完全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赞美他,服从他,响应他。他们假定,他们是杰出的圣徒,仿佛他们的自负、他们的感情将土崩瓦解。哪怕他们只微微瞥见一丝真正的原罪,情况就会这样。由于他们的感情建立在自我基础上,所以他们的感情也许会被自知之明摧毁。

但是,真正的恩典感情是在其它地方建立起来的。他们的基础不在自我之中,而在上帝和耶稣基督之中。因此,发现自我及其原罪,将净化他们的感情;不会摧毁他们的感情。在某些意义上,它将使感情变得甜美、高尚。

3、上帝本人的美和道德至善的快乐是恩典感情的基础

或者换句话说,由于圣洁事物具有道德至善的美与甜,因而对它们的爱便成为一切圣洁感情的起点和源泉。

我想向那些不理解我意思的人做出解释。这里所说的道德(moral)一词,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道德或者道德行为,仅仅外在地奉行道德义务。我并不是指诚实、正直、慷慨、温厚、以及热心公益之类的美德,这些都是外在的态度,与那些更内在的、属灵的、圣洁的德行,如圣洁的信仰、爱、谦卑、真正的基督徒式的虔诚相对立。我再说一遍,不应该按照这种方式理解道德一词。

要想正确地理解我的意思,必须看看神学家们通常对道德的善与恶与属血气的善与恶所做的区分。道德邪恶意指原罪的邪恶,或者与正确的东西相反。属血气的邪恶意指苦难、痛苦、烦恼、耻辱、等等。这些东西都与好与坏的理想状态相反。

同样,神学家也对属血气的道德的至善与上帝的道德至善加以区分。上帝道德的至善是指上帝作为道德动力发挥作用的那些品质:他的正直、真诚、信仰以及善等等;一言以蔽之,他的圣洁。根据我们的方式想象上帝,上帝的自然品质或完美由他的伟大、权力、知识、不朽的存在、无所不在、可怕令人惊骇的最高权力组成。

一种智慧自由存在物的道德至善,存在于道德动力的心中或者意志中。因此,正直可爱智慧的存在物在道德上是善的、杰出的。

智慧自由存在物的道德至善若是真正的、实际的,而不是外在的、伪造的,那么它就是圣洁的。因此,圣洁包含着智慧存在物所有真正的道德至善。它是唯一真正的德行。圣洁包含着一个善人的真正的德行,如他对上帝的爱、对人类的仁爱、他的正义、他的博爱、他的仁慈、他感恩的温顺、文雅、以及基督徒的一切其他德行。人的圣洁只是上帝圣洁的肖像。

从我们的角度看上帝,上帝有两种品质,一个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是他的自然品质。前者凝缩在圣洁中,后者表现为力量、知识等等,这些都构成他的伟大,因此,人心目中的上帝肖像是双重的。有他的道德肖像或者属灵的肖像,也有他的属血气的肖像,前者表现为他的圣洁,人因堕落而失去了这种圣洁,后者表现为人的理性、悟性、属血气的能力、以及对生物的支配权。

我说对圣洁之物的爱,对圣洁之物道德至善至美的爱,是一切圣洁感情的开端和源泉,现在,你能够理解我的意思了吧。我们已经指出,一切圣洁感情的第一个客观基础,是圣洁之物卓越的至善至美,就其性质而言,圣洁之物本来就是至善至美的。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指出,一切圣洁感情的第一个客观基础,是他们道德的至善,或者道德的圣洁。圣洁之人在圣洁感情运作时,热爱圣洁的事物,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圣洁。首先,他们爱上帝,因为上帝圣洁的美和道德至善本身是最可爱的。他的一切品质都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自豪。他们喜爱每一种圣洁的至善。但是,他们对上帝圣洁的爱,是他们最重要、最本质的爱。正是在这里,真正的上帝之爱开始了。对圣洁事物其他虔诚的爱,都是从这里涌流出来的。

一切智慧存在物真正的美和可爱,本质上在于他们道德的至善或者圣洁。从我们的角度看上帝,上帝也是这样:圣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呈现圣洁本质的美。我们也经常读到“圣洁的美 the beauty of holiness”(注解19)the beauty of holiness,《圣经》中译本把它译作“圣洁的装饰”,译者以为,把beauty译作装饰似有造作之意,好像不妥,故没有采用,而译作“圣洁之美”。——译者注000。(《诗篇》,29:2;96:9;110:3)正是它产生了上帝的一切其他荣耀和可爱的品质。上帝智慧的荣耀是圣洁的智慧,而不是邪恶的狡诈或者诡计。正因为如此,上帝的威严才是可爱的,而不是恐怖的、可怕的。这是一种神圣的威严。是上帝常住性的荣耀,这是圣洁的常住性,不是邪恶中那种易变的固执。

上帝可爱的见解必然由这里开始。真正的上帝之爱必然由热爱他的圣洁开始,而不是由热爱任何其它品质开始。如果没有圣洁,任何别的品质都不是真正可爱的。如果上帝一切至善的可爱都从他圣洁的可爱产生,对他一切至善的真爱,便来自他的圣洁之爱。未看到上帝圣洁荣耀的人们,也不可能看到上帝仁慈和宽厚的真正荣耀。他们根本看不到那些品质本身的荣耀。

由于圣洁性质的美主要在于上帝的圣洁,因此,一切圣洁之物的美也是如此。圣徒之美也在于他们是圣徒或者是圣洁之人。上帝在他们之中的道德肖像就是他们的美和圣洁。天使的美与光明是这样的:他们是圣洁的天使,不是魔鬼(《但以理书》,4:13,17,23;《马太福音》,25:31;《马可福音》,8:38;《使徒行传》,10:22;《启示录》,14:10)。基督徒的信仰是美的,高于其他一切宗教,因为它是一种极其圣洁的宗教。《圣经》的至善至美在于它的圣洁。“你的话极其精炼,所以你的仆人喜爱”。(《诗篇》,119:40;参见,128,138,172;《诗篇》,19:7-10)

他的圣洁尤其创造了主耶稣的魅力和美,主是万民之主,爱的化身。他是圣洁的公义者(《使徒行传》,3:14;4:27;《启示录》,3:7)。其人性的属灵之美在于他的温和、可爱、耐心、虔诚、上帝之爱、人类之爱、恩赐于卑鄙和乏味者、同情被遗弃者等。这一切都凝聚在他的圣洁之中。于是,他的一切人性美,主要在于他的圣洁。

同样,福音的荣耀主要在于他是圣洁的福音,鲜明地表现出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圣洁美。属灵之美来自教义的圣洁。拯救之路是圣洁之路;这是美。圣城耶路撒冷的荣耀在于,它是上帝圣洁的居所,也是上帝荣耀的居所(《以赛亚书》,63:15)。《启示录》最后两章描述的新耶路撒冷之美,是这种美的不同表现(《启示录》,21:2,10,11,18,21,27;22:1,3)。

由于这种圣洁的至善至美,所以圣徒爱所有圣洁之物。他们爱《圣经》,因为它是纯净的。他们也爱圣徒。天国也是可爱的,上帝圣洁的居所在他们眼中同样是可爱的。他们爱上帝、爱耶稣基督,他们的心喜爱福音的教义,他们甜蜜地漫步在已经向他们展示出来的拯救大路上。(注解20)“为了品味原罪,这一最大邪恶的苦难,与基督个人的正确联系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要是没有认识到基督的圣洁,明白最伟大的善由他而来,他就绝不可能接近耶稣。因为我们已经告诉你们,与基督的正确联系,只有在认识了他的圣洁之后才可能形成”。(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84)

在恩典感情的第一个显著标志中,我看到一种新的属灵的感觉,将赋予那些获得新生的人。这种感觉与其它五种我们天然拥有的感觉不同。这种感觉就是圣洁美。

《圣经》经常把圣洁美与甜描述为属灵的品味和嗜好的伟大目标。这是耶稣基督圣洁灵魂甜蜜的食物。“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我的食物就是遵循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翰福音》,4:32,34)《诗篇》119对这种嗜好的强调和描述,比任何章节都丰富。《诗篇》第一章的诗句,就打算探求这一点。《诗篇》通篇都把圣洁的至善至美描述为圣洁品味、寓意、嗜好的直接对象,也是对上帝律法的喜爱。

一种圣洁的爱有一种圣洁的对象。爱的圣洁主要在于此,那就是圣洁的爱。同样,一种圣洁的本质必然需要圣洁的事物,圣洁的事物与这种本质共存。因此,上帝、耶稣、《圣经》、以及其它圣洁之物的圣洁性质,必然与圣徒的圣洁共存。

再者,所谓原罪就是对上帝有敌意。所谓物欲就是对圣洁之物、对上帝、对上帝的律法、也对上帝的子民有敌意。它们有敌对的性质。它是以敌对对敌对,以相同对相同。卑劣憎恶圣洁,圣洁喜欢圣洁。

在天国,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圣洁之物的圣洁之上。圣洁之美尤其热衷于赞美、钦佩天使般人物的欢快与热情。“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赛亚书》,6:3)“圣哉,圣哉,圣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后永远在的全能者”。(《启示录》,4:8)蒙受荣耀的圣徒也呼喊:“主啊,谁敢不敬畏你,不将荣耀归于你的名呢?因为独有你是圣洁的”。(《启示录》,15:4)

《圣经》这样描述地上的圣徒,因为他们崇拜上帝的圣洁,因此他们崇拜上帝。他们看到他圣洁的可爱,因而他们赞美、颂扬上帝的一切品质。因此,当他们由于上帝的力量而赞美他时,他的圣洁便是激励他们的美。“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因为他行过奇妙的事。他的右手和圣臂施行救恩”。(《诗篇》,98:1)同样,他们也因为上帝正义和令人敬畏的威严而赞美他(《诗篇》,99:2,3,5,8,9)。他们赞美上帝,因为他仁慈可靠。“散布亮光是为义人;预备喜乐是为正直人。你们义人当靠耶和华欢喜,称谢他可记念的圣名”。(《诗篇》,97:11,12)“只有耶和华为圣,除他以外没有可比的,也没有磐石像我们的神”。(《撒母耳记上》,2:2)

感情的测试,特别是爱和欢乐的测试在于,圣洁是不是感情的基础。这是真圣徒与属血气之人的差异。属血气之人对圣洁之物的善与至善至美,没有任何感受或者品味。圣洁之物完全被遮掩了。然而,圣徒依靠上帝强大的力量发现了它。它感染了他们的心,为它们高于一切事物而欣喜。你可以据此考察你对上帝的爱,对耶稣基督的爱,对《圣经》的爱,你为他们而快乐,你对上帝子民的爱,你对天国的期待。这是真正的测试。

属血气之人也许看到上帝伟大的力量和令人敬畏的威严。环境迫使他们这样做。据说,当耶稣基督降临时,“在圣父的荣光里,每一只眼睛都将看到他”。“你当进入洞穴,藏在土中,躲避耶和华的惊吓和他威严的荣光”。(《以赛亚书》,2:10,19,21)上帝经常宣布,使他的一切敌人以这种方式认识他,是他永不变更的目的。他说“他们将知道,我是主。”“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启蒙地要被我的荣光充满”。(《民数记》,14:21)

圣徒像属血气的人一样,也将看到上帝的伟大。但是,这将对他们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他们不是恐惧,而是为上帝高兴,赞美上帝。他们看到的是上帝圣洁的美,而不是恐惧。

第五章 恩典感情的形成过程

要是没有光,圣洁的感情也不会发热。必须不断有悟性的形成,才有属灵的启示,这种启示使心灵得到光或者实际的知识。

4、恩典感情从属灵的、受启示的心灵中产生

上帝的子民受到恩典的影响,他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领悟圣洁之物的某些东西。他更好地理解上帝、基督、以及《福音书》展示的荣耀事物。他有更清晰、更正确的观点。他对圣洁之物有了新的了解,或者这一观点凋谢之后,他以前的知识将得到更新。“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约翰一书》,4:7)“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种见识上多而又多”。(《腓立比书》,1:9;参见《约翰福音》6:45;《歌罗西书》,3:10)于是,知识是一把钥匙,率先打开刚硬的心,扩展感情,从而为人类开辟一条进入天国的道路。“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去了”,(《路加福音》,11:52)这是一项严重的指控。

不过,有许多感情,并不是从任何悟性之光产生的。当这发生时,就是一个可靠的证据,证明这些感情不是属灵的,不管它们看上去多么高尚。(注解21)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46000他们甚至可以有以前没有的新悟性。但是,人的本质是:除非他已经领悟或者认识了某物,否则他的心灵不可能受影响。不过,不具有知识或者启示性质的悟性或概念,会影响许多人。例如,某人可以骤然间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它却没有任何启示性质。凭借这些东西,人们不可能变得更聪明,或者实际拥有更多关于上帝或者拯救之路的知识。因为这些永恒的观念并不知道上帝,也无法交流对上帝的领悟。

因此,真正属灵的恩典感情,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它们来自心灵启蒙,以便能够理解上帝和耶稣以新方式教诲的东西。这便重新领悟了上帝至善至美性质和奇妙的至善,或者形成某种新观点,重新认识了基督属灵的至善至美和丰富。它们的特点完全不同于属血气之人的任何观念或者刺激。

即使那些感情是在阅读《圣经》经文时形成的,也无济于事,除非在领悟时,从这些文本中获得某种特殊的启发。当基督用《圣经》使心灵在恩典感情中燃烧时,他所做的是,用《圣经》开启人的悟性。“在路上,他和我们说话、给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我们的心岂不是火热的吗?”。(《路加福音》,24:32)他向信徒的心灵发出了明确的启示。

虚假的感情来自无知,而不是来自启示。即使是即席祈祷,所说的内容会强化他们的感情,从而可能影响某些人。或某些适宜思想从《圣经》进入他们的心田,那么他们也可以说,神圣灵在教导他们。通过种种无知,人们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刺激,是因为圣灵眷顾他们。它最初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是,在随之而来的情感混乱中,他们开始沮丧。这种刺激并没有产生真正属灵的感情。

但是,《圣经》能够使圣徒,属灵地、超自然地领悟圣洁事物,非真正的基督徒,并不知道这些圣洁的事物。保罗也谈到这一点:“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并且不能知道,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哥林多前书》,2:14)这里也谈到了领悟和辨别属灵事物的方法:“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约翰一书》,3:6)“行恶的未曾见过神”(《约翰三书》,11;参见《约翰福音》,6:40;17:3)

《圣经》多次证明了这一点。有一种对圣洁事物的领悟,其性质和特点,与属血气之人拥有的一切知识完全不同。《圣经》把这称作属灵的领悟。“我们自从听见的日子,也就为你不住地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歌罗西书》,1:9)

属血气之人不具有的属灵的知觉或者领悟是什么?我已经表明,给予圣徒的这种新的属灵的感觉,正在按照圣洁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至高无上的美和至善至美。《圣经》也是这样。保罗非常坦率地教导我们,由属灵之光发现,由属灵的知识领悟的伟大事物,正是圣洁之物的荣耀。“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耀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哥林多后书》4:3,4)对此我们补充第6句:“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参见《哥林多后书》3:18)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属灵的悟性在于:“内心对圣洁之物道德至善的至高无上的美与甜的感受,以及从这种感受中流淌出来的对一切宗教事物的辨别与认识”。

于是,属灵的悟性主要在于对属灵美的内心感受。我之所以说内心的感受,是因为它不是单纯的思辨。在两种悟性能力之间,不能划一条清晰的界线,它们也不是独立分别运作。但是,当心灵意识到某物的甜美和可亲时,这种可爱的敏感性和特性赋予人一种品味、嗜好、或者意愿。

在思辨心灵纯粹的概念领悟和内心感受之间,必须做出区分,在内心感受中,心灵不是思辨的,而是体验的和感觉的。实际上,只有经验性的知识真正看到了什么是有魅力的,什么是可恨的。一种是纯粹的理论,另一种是经验知识,而内心则是它正宗的主体。使徒保罗说纯粹思辨的知识,“在律法上有知识和真理的模范”。(《罗马人书》,2:20)他在对比中谈到经验的品味,他说,“感谢神!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借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哥林多后书》,2:14;参见《马太福音》,16:23;《彼得前书》,2:2,3;《约翰一书》,2:20)

属灵的悟性主要存在对圣洁之物的道德美的体验或者品味之中。除了从这种感受中产生的知识以外,任何知识都不能被称作属灵的。其次,它包括辨别和体验这些圣洁之物的一切。

当灵魂发现圣洁之物的圣洁美和魅力时,便开辟了一个视角的新天地。上帝的至善,以及与上帝有关的一切事物的荣耀,都展示出来。它表明了上帝在创造及天道方面一切业绩的荣耀。他的工作表达了上帝圣洁,如,正直、可靠、仁慈的独特荣耀。上帝道德至善的荣耀,是一切创造的必然结果。对圣洁之物道德美的感爱,使我们能够理解基督作为耶稣基督的充分。信仰者沿着这条道路,被引入基督个人至善至美的知识之中。这使圣徒们认识到,基督喋血的珍贵,基督喋血足以为人类洗清原罪。这取决于基督服从的功绩,以及基督代人赎罪的充分与普遍。所有这些方面,均可以表明耶稣救赎方式的美。

同样,在其中也可以看到,《圣经》的至善至美。若是去掉《圣经》的一切道德之美和甜,《圣经》将成为死文字,干巴巴,了无生机,枯燥乏味。因而,我们在方方面面学会了不再照应皮囊(Flesh)(注解22)“flesh”原意指与灵魂和精神相对的“肉体”,中译本《圣经》将其译作“外貌”。本译者以为,外貌多指外表轮廓,然而这里所说的是指这具皮囊。当然,皮囊也有肉体的意思,然而考虑到基督教将灵魂与肉体分开的习惯,而肉体通常指活体,活体似不可能是完全的“肉”,它有生命的种种可能,因此,译作肉体稍嫌不确切,而外貌似又过分形式。故译作皮囊。——译者000:“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哥林多后书》,5:16,17)因此,一切真正体验的宗教,都来自属灵美的这种感受。因为谁要是看不到圣洁之美,谁就不会感激神圣灵的恩典。没有这一点,就不会知道整个属灵的世界。

因此,当上帝嵌入了属灵的、超自然的感受时,一种伟大的变革在人的内心深处发生了,这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在皈依中,第一道恩典的曙光射入灵魂。一个始终在暗夜中的人发现了这一奇观,旋即产生了四种别的感受,这时,像是看到了璀灿的阳光,发现了整个可见物体的新世界。这种属灵的感受(我们已经说过),比一个人属血气的任何感受都更高贵。因为这种感受的对象越来越伟大,越来越重要。

一切真正的恩典感情,都以这种圣洁之物的知识为起点。一切感情都受这种知识的检验。从任何别的知识或别的悟性中产生了感情,都是空虚的。

为了对属血气之人的体验与神圣灵拯救知识进行深入的对比,我们举例说明良心问题。当唤起属血气之人的良心感受时,神圣灵没有赋予他们任何圣洁之物真正的道德美的知识。他们拥有的一切就是更清楚的负罪感、它的惩戒、以及它与苦难的罪恶之间的关系。这将用末日审判充分唤起邪恶之人的良心,却没有任何灵光。就下限而言,现在就有良心发现的那些人也是这样,但是,他们在世俗世界没有任何灵光。尽管他们对原罪和邪恶的特征有较深的领悟,然而,他们对上帝的荣耀依然没有任何真正的领悟。

我们已经说过属灵的悟性,从这种悟性的本质来看,似乎并不在于任何新的教义知识,也不在于向心灵暗示任何新命题,或者任何深入的理解。因为,它就是对美和甜的一种体验。属灵的知识并不是由对《圣经》任何新教义的解释组成。假如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圣经》文本中包含和教诲的主题,教义知识就只是对《圣经》某一部分的解释。因此,对《圣经》属灵的领悟,并不仅仅在于开启心灵,使之理解《圣经》神秘的意义、它的比喻、象征、以及讽喻等。一个人有可能知道,如何解释所有这一切,为什么没有拯救的恩典。“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哥林多前书》,13:2)

再者,属灵的知识不仅仅告诉人们应尽的职责。这种职责的知识也许只是教义知识的一个方面。关于上帝意志的命题,只是宗教的一种教义,是一个涉及上帝的本质,或者上帝工作的命题。这与属灵的知识有巨大的差别。巴兰拥有上帝意志的直接知识,这种知识是神圣灵一次次地向他暗示的,涉及他应该走的道路,他应该做什么,说什么。但是,他那里没有属灵之光。

这种方式的引导和指导,并不是神圣灵圣洁的、属灵的引导。它只是圣徒特有的,是圣子的显著标志:“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罗马书》,8:14)

即使《圣经》的某些内容,引导他们以某种不寻常的方式采取行动,也无济于事。这根本没有产生属灵的教诲。例如,如果某人正在寻求指导,从而决定他是否应该在异教徒的地盘做传教士,那么在热切的祈祷之后,他理解了上帝给雅各的启示:“你下埃及去不要害怕;因为我将和你同下埃及去,也必定带你上来”。(《创世纪》,46)这并不意味着,上帝承诺在他传教游历之后,必定把他再带回新英格兰。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圣灵属灵的、恩典的指导,其中,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属灵的领悟。因此,《圣经》内容的领悟,并不意指属灵的领悟。

属灵地领悟《圣经》,就是正确地领悟《圣经》所言,理解它的真义。这不是创造新意义。当受到启示的心灵,属灵地、正确地领悟《圣经》时,才真正懂得了《圣经》,以前由于蒙昧,心灵并没有领悟《圣经》。《诗篇》的作者大声呼叫:“求你开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诗篇》,119:18)。这里所表明的是,以前他没有看到这些东西,是因为他的眼睛是闭着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从《圣经》中产生新意义,好像人们能够制造一部新的《圣经》似的。这是把《圣经》发扬光大,因为它预示着一场可怕的诅咒。

要属灵地理解《圣经》,就要开启心灵的眼睛,注视圣洁之物奇妙的、属灵的至善至美。自从《圣经》问世以来,这就是包含在其中的真意。这种属灵的眼光能够看到圣洁的至善,基督的至善至美和充分,以及拯救之路。也能看到《圣经》戒律和承诺属灵的荣耀。这种荣耀永远存在于《圣经》之中,只是以前没有看到,而现在被看作具有一种新意义。

《圣经》荣耀的引导存在于两个东西之中。第一,在某人履行职责时,用《圣经》启迪他。第二,权威地诱导他遵循那一启迪。

属灵的辨别和品味具有真正的道德美,它们给予这种指导。圣洁的感受性对善与恶、圣洁与不圣洁加以辨别和区分,无需任何逻辑推理。真正爱好外在美的人,只要看看就知道什么是美的。他不需要做这类的推理训练。长着欣赏音乐耳朵的人都知道,一种声音是不是真正的和谐音;不需要数学家的推理,也能够思索音阶的比例。有美食家口味的人,不需要进行推理,也知道食物的美味。“耳朵岂不是试验言语,正如上膛会尝食物一样吗?”(《约伯记》,12:11)同样,如果属灵的辨别力指导没有价值或者没有圣洁的活动,那么圣洁的眼睛也看不到任何活动的美,不能从中获得愉快。它只能引得圣洁的品味作呕。圣灵正是凭借这种方式,引导圣洁之人获得内心圣洁的品味和圣洁的气质。

这样的人对于正确的东西会作出自发的判断,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演绎,或者特殊的论辨。因此,耶稣谴责法利赛人。“不自己审量什么是合理的”(《路加福音》,12:57)保罗在判断属灵的美时,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人书》,12:2)因此,有某种喜欢属血气之美的东西。若要有品味感,就要赋予事物真正的价值,不要被虚假的光辉所迷惑,或者不要受任何东西的欺骗。于是,品味和判断是同一个东西。因而很容易辨别一种差异。判断从反思中形成意见,而品味却不需要这种俗套。就象刺耳的声音使耳朵感到不舒服,或者怡人的香气抚慰嗅觉一样,那么品味对一切反思当即就会作出反响,而且具有预见性。也存在着属灵的品味,一切真正的基督徒必须根据神圣灵指导它们,赋予它们辨别能力。

恩典强烈而活跃的地方,这种圣洁的气质和属灵的品味,将使灵魂能够辨别正确的东西,并且使之变为行动。真基督徒不需要其它能力,也会迅速准确地认识事物。

我们看到,以这种方式说明的习惯,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一个人禀性善良,他便善意地对待他人。他的善良本质将影响他在每一个场合的言谈语吐,这种方式与真正的善相一致。即使是最强有力的理性,也不能帮助一个性格乖张的人。同样,当一个人的内心深受友谊的影响,对某个人充满了强烈的感情时,他具有迥然不同的品质,远不是那些拥有一切能力,却没有内心气质的人所能比拟。有一种精神鞭策着他。他感受着习惯性的态度,促使他自发地采取行动。

因此,属灵的气质和神圣的品味教诲、指导一个人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一个未受过教育的人,若有深深的谦卑、温顺和爱的气质,便能够更快、更明确地遵循谦卑、顺从、博爱这些真正的基督徒的原则,而那些没有这一气质,却孜孜以求,精心按照强大的理智进行推理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于是,若对上帝圣洁存有恐惧和敬畏,孝敬般的信仰和虔诚,那么对上帝的属灵之爱,便教诲和指导一个人的行为。

但是,对于一个不正直的人,即,心中没有基督徒原则的人来说,几乎根本不可能知道,在整个生活中,如何像一个基督徒那样行动,这种圣洁谦卑禀性的美和甜究竟为何物。他并不知道怎样穿这样的长袍,也不知道它们对他是否合适。“凡愚昧人,他的劳碌使自己困乏,因连进城的路,他也不知道”。(《传为道书》,10:15)但是,“义人的嘴能令人喜悦”。(《箴言》,10;15)“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箴言》,15:2)

当凭借属灵的品味判断活动时,真圣徒进行交流的一言一行,并不专门诉诸《圣经》的确定规则。然而,他们的品味本身通常都符合《圣经》的规则,并且受到《圣经》的测试、检验。属灵的品味极有助于灵魂根据《圣经》进行推理,判断《圣经》规则的真正意义。它消除了堕落的欲望,引导思想自然而然地走上康庄大道。

它理解《圣经》,使真正的意义最自然地进入心灵,因为被净化灵魂的气质和爱好,与《圣经》规则的确切寓意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正是这种和谐,在适当的场合使人们想起经文的内容。因此,上帝的子民受神圣灵引导,判定自己的行动,思索、运用上帝的《圣经》的规则。上帝就会这样把他的法令告诉他们,使他们理解他的箴言。《诗篇》的作者经常为此祈祷。

但是,圣灵的引导与某些人所假定的完全不同。这些人认为,神用直接内在的声音或者暗示,赐予他们新的准则。这仍然没有品味到事物真正的至善至美,对至善至美也没有正确的判定和辨别。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根据这种属灵的判定认识《圣经》,勿宁说,把它看作某种立竿见影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的判断和智慧。相反,唯有上帝的子民能够享受的上帝的指导,被传递给真正的智慧和圣洁的辨别力,《圣经》经常谈到这一点。这种方式在前面被比作星星,在下面被比作萤火虫。

真正属灵的悟性与热情的种类和形式完全不同,后者虚构了一些幻像、内在的暗示、未来事件的预言、神秘事件的直接启示,等等。所有这些都不能构成圣洁的意义和内心嗜好,或者圣洁之物的圣洁美和至善至美。实际上,它们的一切都与这种精神毫不相关。它们只是脑海里的印象。这种体验和发现共同激发了一些激情,严重地欺骗了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虚假宗教的一个重要部分,始终是由那些体验和欺骗构成。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体验,连同他们的狂喜和奇特的沉醉,以及自与天国的圣洁联络,得到天国的直接启示等,都是这种情况。当时以及后来使徒时代的艾赛尼派,犹太教的一个古代分支,都有这种体验。古代的诺斯替教、蒙他努斯派、以及早期教派的古代异端也有这种体验。

但是,在我离开这一主题之前,为了不至于使人误解我前面所说的,我想特别指出,我并不是说,伴随着想象的观念出现的任何感情都不是属灵的。人的本质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某种外在的观念,他几乎不能认真地思索任何东西。当心灵思,思想高度紧张时,想象力通常更强烈、外在观念更活跃,特别是某些性情中人更是如此。但是,从强烈的感情产生的活的想象力与从活的想象力中产生的强烈感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毫无疑问,前者通常是恩典感情的状况。真正的恩典感情并不是产生于想象力,也不依赖它。相反,由于人性的弱点,想象力只是感情的偶然结果或者后果。当感情由想象力产生,并以想象力为基础,而不是由精神的洞察力产生时,无论怎样拔高感情,它仍然是无价值的,空虚的。

一旦观察到这一点,我就要探讨恩典感情的另一个标志。

第六章 恩典感情的确定性和谦卑

5、恩典感情与历史的证明和真正的深信相关联

整个论说的基础,尽在下面这段经文中:“你看不到他,却爱他;尽管你此刻看不到他,却信他,你享有不可言说的快乐和充分的荣耀”。那些真正有恩典的人,都坚定、充分、丰富、有效的深信伟大的福音事物的真理。我的意思是说,他们再不会在两种意见之间犹豫。对于他们来说,伟大的福音教义不再是可怀疑的,不再是单纯的意见问题。勿宁说,它们是被解决、被确定下来的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他们毫不畏惧,事事都大胆地追求真理。他们的深信是有效的。伟大的福音中属灵的、不可见的东西,有现实性和确定性。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有现实的份量和力量。因此,它们支配着他们的感情,也支配他们生活的其余部分。基督作为圣子和世界救主的现实性,他向人们展示的有关他本人和圣父的种种奇迹再也不是推测了。他们看到它们存在的真实性。他们的眼睛睁开了,因此,他们真实地看到,耶稣是基督,是活上帝的儿子。

他们看到,上帝永恒的目的已经展示出来,这就是关心沉沦的人,为来世的圣徒准备荣耀和不朽的东西。这些都成为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东西。上帝的目的对他们内心产生强有力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实践,因为上帝的目的在他们眼中,是无比重要的东西。

一切真正的基督徒都深信福音真理。他们认为,它丰富地展示在圣灵之中。我只列举一些出处。“‘但是,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Simon Peter)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士!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马太福音》,16:15-17;参见《约翰福音》,17:6-8;《哥林多后书》,5:6-8;《提摩太后书》,1:12;《约翰一书》,4:13-16)“因为凡从神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神儿子的吗?”(《约翰一书》,5:4,5)因此,真正的恩典感情与强烈地深信和信仰福音事物的真理性相关。这一现实显然已经在《圣经》的种种内容中得到清楚地证实。

但是,有许多其它的宗教感情,与这种深信没有关联。许多观念和领悟是感情的,不是深信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作圣洁的发现。它们可以使某些人在一段时间内相信,但是,没有永久而有效的深信。一些人甚至可以认为,由于他们逐渐变得深信,所以他们已经皈依了,然而,他们与那些人截然不同,那些人真的深信福音展示的无限永恒的事物,在它们的影响下和力量中生活。即使一样,他们也不可能像那些人一样生活。因为他们的感情与心灵深处的深信毫无关联,而他们完全依赖这种深信。这像断裂的荆棘,像稻草束,或者像乱石滩上的草叶,它们的根并没有深深地扎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

一些人带着激情和自负兴奋地说,他们根本不理解《圣经》的真理性。事实上,他们离它非常遥远。《圣经》的某些内容以骤然、特别的方式进入他们脑海,他们认为,它直接向他们宣布,他们的原罪被宽恕,或者上帝爱他们,他将拯救他们。激动之余他们说,“看到《圣经》的真理”。但是,这只是错觉。要真正理解《圣经》的真理,就要理解福音的真理,而不是某某人将升入天堂的启示。

假定一个人对基督教教义的信仰不是简单地来自他的教育,也得到理性和论据的支持。这依然不能使他的感情成为真正的恩典感情。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他的信仰不仅应该是合理的,而且应该产生于真正的属灵的信仰,这是必然的。我假定,所有的人都不怀疑,一些属血气的人,将以理性的证明或者论点为基础,获得基督教真理的证明。无疑,犹大也可以根据他的所见所闻,认定耶稣是救世主。然而,他仍旧是个魔鬼。我们在《约翰福音》2:23-25中读到,许多人看到耶稣创造的奇迹时,也相信基督的名字。而基督徒并不信任他们。术士西蒙看到创造的奇迹和一些迹象时便相信了,但是,他依然怨恨,骨子里是恶毒的(《使徒行传》,8:13,23)。因此,我们也看到,那些人有片刻间的相信,且深受感动,他们甚至乐于接受《圣经》,但是,他们的宗教感情却不是属灵的。

显而易见,对福音事物的真理性,有属灵的信仰或者深信,但是,它与那些属灵的、新生的、神圣灵寓于他们之中,作为他们生命准则的人不同。他们深信与属血气之人的表面深信似乎没有明显的差异,因为他们都有善举相伴,但是,信仰本身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属血气的人从未有属灵的人特有的东西。《圣经》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们也领受了,又确实知道,我是从你那里来的,并且信你差了我来”。(《约翰福音》,17:8)“凭着神选民的信心与敬虔真理的知识”。(《提多书》,1:1)“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约翰福音》,16:27)“凡认耶稣为神儿子的,神就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神里面。”。(《约翰一书》,4:15,参见5:1)

那么,一个人如何属灵地深信呢?深信来自悟性的开启。一个正确的判断取决于准确地理解。而对福音真理属灵的深信,来自属灵的理解。《圣经》常常证明,一种拯救的宗教信仰(Faith)就是拯救的信仰(belief),产生于神圣灵开启心灵,使之正确看待事物。仿佛事物被揭示或者展示出来,使心灵能够看到它们的本来面目。“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谁”。(《路加福音》,10:21,22;参见《约翰福音》,6:40)《圣经》的许多章节指出,真正的信仰来自基督属灵的洞见。

在《圣经》中,基督向信徒们显露上帝的名字,《圣经》使信徒们真正理解和领悟神圣的事物,从而使他们知道,基督的教义“是基督,是永生的神的儿子;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马太福音》,16:16,17;《约翰一书》,5:10;《加拉太书》,1:14-16)

这就是属灵的深信福音里面展示的圣洁性和现实,它来自对这些东西的属灵的领悟。对此《圣经》说明清楚明白。“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个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耶稣基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哥林多后书》,4:3-5)没有任何东西比这里和上一章最后几句,更清楚地谈到福音的拯救信仰,“但是,我们所有的人,既然敞着脸得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这一信仰从心灵的开启,到注视它所展示之物的圣洁的荣耀。

因此,对圣洁荣耀,对福音中向我们展示的事物无以伦比之美的看法或感受,直接或间接地使心灵深信福音的圣洁。

首先,圣洁的荣耀使他们产生了清晰的观点,因而他们即刻便对福音事物的圣洁深信不疑。这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深信,因为信仰和保证与理性是一致的。例如,基督的神性就有真正的证据:上帝被作为上帝显现。他圣洁的美把他与一切区分开来,并且高于它们,这种美与其它一切美有天壤之别。因此,灵魂被赋予直觉知识,可以直觉到福音中看到的事物的圣洁。这不是一个人无任何标准或者演绎,对来自上帝的福音教义进行判定。他看到并且认识到圣洁的荣耀。

如果任何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否认圣洁之物的至善至美和一切其它事物之间超验的、绝对的差异,这确实是非常奇怪的。例如,一个有教养的学者与一个孩子之间,有何等巨大的语言差异!他们的语言与某些天才人物,如荷马(Homer)、西塞罗(Cicero)、密尔顿(Milton)、洛克(Locke)、或者爱迪生(Addison)又是何等不同啊!如果我们不能确立心理至善至美的程度,就像我们在语言中看到的一样,那么我们又怎样确定上帝的至善呢?看着他的至善就像看着太阳一样。信徒们以此确信,耶稣是上帝之子,“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1:14)当基督理想化的荣耀向他的信徒显现时,他的属灵的荣耀也向他们的心灵显现出来。正是这一点,使他们有充足的理由确信他的圣洁。稍后,使徒彼得谈到了这个场景:“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他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他的灵威。他从父神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中有声音出来向他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我们同他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彼得后书》,1:16-18)

于是,上帝独特的荣耀在福音中有最辉煌的显现和表现。《圣经》说出了被教导的教义,神圣的宗教会议也阐释了《圣经》的教义。上帝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的道德至善的荣耀,具有最清晰、最独特、最有魅力的表现。说不是每一个人都看到这种荣耀,就如同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欣赏密尔顿,因此,他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样,这样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因为人的感受性是腐败的,使人们不能看到《圣经》中上帝的现实。

但是,属灵的至善至美和圣洁之物美的感受,容易便心灵深信福音真理。因为只要睁开眼睛注视它的美,福音的一切就立即被看作是真的。于是,一个人看到,他的原罪是多么令人作呕。在品味真正道德之善的甜蜜的同时,他也品味到道德邪恶的苦涩。他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到自身本质的极度堕落。灵魂感受到这种令人讨厌的痼疾的痛苦,也看到自身之中原罪的腐败。他看到需要救世主,也需要上帝强大的力量更新他的内心,改变他的本质。在《圣经》中,他也开始看到上帝本人现实的荣耀。

除了这一切以外,《圣经》表明,这些东西必须是体验的。因为正是体验,使灵魂深信不疑;上帝对人的内心的了解,比我们对自己的内心的了解更透彻。上帝完全知道,德行和圣洁的性质是《圣经》的作者。现在,就让我们清楚地看看,福音奇妙的言词和真理,这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它似乎对灵魂产生了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影响。它确实使我们相信,福音圣洁的现实。

有文化的人,一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基督教真理的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福音真理坚实、合理的说服力,并且令人深信不疑。那些依旧没有文化修养的人,需要一点一点地信服。不过在这一问题上依然有差距:“我们如何知道这个或者那个”?有学问的人将告诉他们这个或者那个,而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人继续怀着无休止的怀疑和踌躇。

但是,福音不仅仅赋予有学问的人。至少每20人中,有19个人,或者说100人中有99人得到了它,因为《圣经》就是为那些人写的,仅凭学者们使用的论据,不可能使他们相信《圣经》圣洁的权威性。在上帝恩典的许诺和信仰的种种证据中,上帝已经把更一般的福音真理的证明赐予他的子民。正如大卫所说的,“他在一切事物中创造了一种许诺和秩序”。他的承诺是可靠的。所以,我们被告诫,“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希伯莱书》,10:22;参见《歌罗西书》,2:2)

因此,期待上帝在恩典许诺中,为他的信仰提供最明确的证明是合理的。对于我们来说,绝大多数人期待获得充分、无异议、绝对的保证是明智的,也是合理的。但是,这种保证不仅仅由古代传统、历史文献和纪念碑推演出来的证据所证明。

如果我们阅读成千上万人的历史记载,这些人是宗教改革运动以来基督的殉道者,他们相信福音真理,心甘情愿地经受磨砺,我们就会看到,他们之中,几乎没有什么人只是因为有证据才确信。他们之中许多人是软弱的妇女和儿童,绝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只是近期才被带出了无知与蒙昧。他们生与死,都是在没有完全把握基督教真理的论点之时。

但是,耶稣基督真正的殉道者,不仅仅是那些坚信基督福音正确的人。他们自己已经看到了真理。殉道者或者目击者的名字,就是这个意思。真理的目击者并不是那些只宣布某种意见为真的人。合适的目击者是那些人,他们能够证明,也愿意证明,他们已经看到他们所断言的事物的真理。“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约翰福音》,3:11)无疑,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山上看到基督至善至美的荣耀以后,就准备以目击者的身份讲话,并且准备明确地说,耶稣是上帝之子。因为正如彼得所说:“亲眼见过他们的荣威”。(《彼得后书》,1:16)

如果体验是证明的第一基础,那么第二个基础便是,这种圣洁荣耀的观点,使心灵更直接地深信基督教真理。做到这一点需要两种方式。

第一,它祛除内心对圣洁事物真理的偏见。心灵对福音教义属血气地充满敌意。这不利于证明自己的真理性论点,也使它们丧失对心灵的影响力。但是,当一个人亲自发现了基督教教义圣洁的至善至美时,他的敌意和偏见便荡然无存了,他的理性得到净化,使它自由开放。祛除偏见使论点的含义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基督的奇迹对门徒的影响,与对斯克里布人和法利赛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些人受盲目偏见的影响,他们的理性笼罩着这样的偏见。

第二,圣洁的荣耀不仅祛除了理性的障碍,而且以积极的方式帮助理性,使心灵拥有更清晰的事物观念,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使深信的心灵有了新的认识,因此,心灵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判断。

在这些方面,我们看到,恩典感情永远与对现实的强烈信念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我离开这一主题之前,有必要着重说明一些人欺人的方式。

这些事物的真理性的某种深信,来自对神圣灵的共同阐释。对圣洁事物真理性的某种深信,使属血气之人在复兴时期信服了,觉醒了。他们在《圣经》及其工作中,也看到了上帝伟大和威严的证明。这使他们感受到上帝对原罪可怕的震怒;因此,他们有极大的畏惧和负罪感。所有这一切都倾向于创造宗教深信,而这种深信没有对它们的真理性属灵的深信。这些深信经常被错认为是拯救的深信,以及这些深信导致的感情。

第二种欺骗形式,影响那些拥有生动想象力的人。他们常常看到显圣,也拥有一些奇特的语言风格,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对不可见事物的真理性产生强烈的深信。然而,这些东西归根到底容易使人们背离《圣经》。它使他们反对福音,产生怀疑和无神论。最初,他们相信,这些东西展示在《圣经》里。随后,他们发现,他们的相信建立在欺骗和无价值事物基础上。例如,这些人可以想象,他们看到基督,听到他对他们侃侃而谈,因此,他们相信,有耶稣其人。或者在天主教教会中,他们相信,基督本人已经创造了奇迹。他们可以想象,他们看到基督哭泣,或者喋血,或者甚至说出某些话。因此,他们相信,确实有基督。但是,当他们深信,他们也完全受骗时,他们抛弃了一切,无论是真理还是杜撰。甚至撒旦与女巫的交往,对撒旦直接力量的频频体验,也容易使他们相信宗教教义的真理性,如不可见世界的现实性。撒旦影响的一般倾向性是欺骗,他可以把一些真理与他的谎言相混合,以便使谎言不那么容易被识破。

因此,一大批人被假信仰所欺骗,他们的想象力成这一影响。他们对于宗教真理性的一切深信,都以这些想象的幻象和体验为基础。

第三种欺骗形式是,人们依赖被拔高的宗教兴趣的体验。他们开始拥有一种信仰,如果有基督和天堂,那么二者都属于他们。这一信念又使他们产生偏见,他们更加喜爱基督和天堂存在的真理。因而当他们听到宗教伟大荣耀的东西时,他们便有一个概念,一切都属于他们。他们逐渐乐意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地狱属于另外一些人,天堂无疑是他们的。他们确信,他们是上帝的子民,上帝已经承诺天堂属于他们,他们似乎坚信他们现实的信仰。他们甚至有更大的热情反对无信仰,然而,他们热情的基础是错误的。

6、恩典感情从深深意识到个人的不充分中流淌出来

福音派的耻辱是习惯用语,描述了基督徒个人的不充分感、无价值感,以及在一切需要中,内心对上帝的敏感态度。

合法的耻辱与福音的耻辱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人们所服从的东西,届时人们生活在属血气状态,并且没有恩典感情。后者是真正的基督徒的特征。前者可以产生于神圣灵的共同影响,尤其是当它受有属血气的良心促动时,而后者则是神圣灵的不同影响,神圣灵嵌入并且运用超自然的圣洁的原则。前者是一般意义的宗教敬畏,当上帝的品行向他们显现,在西奈山上帝赋予他们律法时,以色列人就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但是,后者只是对圣洁事物道德至善的超验美的个人感受。在前者,上帝可畏的伟大和至善,以及上帝律法的严格可以使人们相信,他们罪恶深重,要面临天遣。不过,他们并没有看到,由于有原罪,他们自己毫无价值,他们也没有看到原罪令人憎恶的本质。

在亲眼看到上帝圣洁与至善美时,才在福音的耻辱中找到原罪的真正感受。在合法的耻辱中,人们意识到,在伟大的、令人敬畏的上帝面前,他们是渺小的,实际上什么都不是。他们感到无所作为,总体上不足以自助。但是,他们内心充满自卑感,没有真正应答的结构,也没有感觉到,只为上帝而欢喜的需要。当内心被上帝圣洁美的认识所淹没时,这种态度仅仅来自福音的耻辱。在合法的耻辱中,良心是信服的,但是,仍然没有属灵的悟性,这种意志不会被打破,内心的倾向也不会改变。这只有福音的耻辱才能做到。在合法的耻辱中,人们在试图自助时,陷入自我绝望中。但是,在福音的耻辱中,他们自由地否定自己,放弃自己。一个人就受到强迫,另一个人是顺从的绅士,自由快乐地匍伏在上帝脚下。

因此,合法的耻辱没有属灵的价值,而福音的耻辱则是基督徒恩典的奇妙结果。合法的耻辱只有导致福音的耻辱时,才是有用的。人们也许合法地被压低,然而,却没有真正的谦卑,而福音耻辱的本质就在于这种谦卑,因为他们是最大恶极的生物,所以才需要恩典赦免。它不太尊重自我,实际上把自我视作粪土,根本没有自我满足的欲望,随意放弃一切自我的荣耀。

于是,谦卑是真宗教最本质的东西。福音的整个背景和属于新许诺的一切,都应该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没有它,也就没有真正的宗教,无论发出什么样的入教誓言,无论个人的宗教感情表现得多么强烈。“看,他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义人因信得生”。(《哈巴谷书》,2:4)也就是说,只有相信上帝的正直和恩典,而不是相信自己的善与至善至美的人,才应该活着。上帝在《圣经》中已经充分表明,这是他的圣徒与众不同的特征之一。任何别的东西,他都不会认可。“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篇》,34,18,参见51:17)“耶和华虽高,仍看顾低微的人,他却从远处看出骄傲的人”。(《诗篇》,138:6)“他讥诮那好讥诮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箴言》,3:34)

同样,在《新约全书》中,我们读到,“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马太福音》,5:3)“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自己谦卑得像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3,4)用贵重的药膏为耶稣涂油的妇女的故事,征收员和法利赛人的比喻,我们主的生活的许多偶然事件,都使我们看到,他强调人需要谦卑。

如果我们以《圣经》为规则,判断真宗教的性质,那么我们必须把谦卑看作最本质的东西,是真基督教的标志。(注解23)加尔文在他的《基本原则》中指出:“克里索斯托所言,永远使我感到极其愉快,‘我们哲学的基础是谦卑’;奥古斯丁的话更使我愉快:‘他说,当问修辞学家,在雄辩规则中,什么是第一位的东西时,他回答说“发音”;什么是第二位的,“发音”;什么是第三位的,他依然回答说“发音”!’如果你问我基督教的信条,我将回答,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无论第几都是‘谦卑’”(第11卷,第2章,第11段)。

伟大的基督徒的职责是自我否定。这一职责存在于两个东西之中。第一,否定世俗的嗜好及其快乐,第二,否定自得,使自我成为虚无,从而放弃自我的重要性。自我放弃必须是自由的、发自内心的举措。于是,一个基督徒将具有福音的耻辱。最后一点是自我否定中更困难的部分,尽管这两点是结合在一起的。许多隐士和遁世者做到了第一点,因为他们放弃了世俗世界及其共同的快乐,但是,他们做不到第二点。他们精神的骄傲或者伪善,使他们在上帝面前飞扬跋扈,凌驾于同伴之上。

哪怕是最著名的伪君子,尽管他们以在世俗世界上苦行为荣耀,却根本不具有这种耻辱。因为,如果圣灵没有引导他们,也就没有引导他们采取一种行为,使他们逐渐变得圣洁谦卑。

一些人口若悬河,反对合法的教义、合法的布道、以及合法的精神。然而,他们几乎不理解他们正在反对什么。一种合法的精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微妙得多。就在他们激烈地咒骂它时,它也可能在他们心中潜伏、运作、流行。因为只要一个人不使自己变得毫无意义,不使他的正直与善良变成乌有,他就会拥有一种合法的精神。自身的骄傲、正直、道德、圣洁、感情、体验、耻辱、或者任何别的善的精神,都是合法精神。在沉沦的人中,一种合法精神只是精神的骄傲。他生来信任它,因此,在上帝面前推荐自己。他带着这样的勇气,在祈祷中来到上帝面前,期望从上帝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他认为,这会使基督爱他,基督愿意为他披上正义的外衣。他甚至假定,他的体验和恩典使上帝感到高兴,然而,他只不过是个受骗的家伙而已。

甚至可能对自己的谦卑持偏差伪善的精神,对自己的卑微可能踌躇满志。正是精神骄傲的性质,使人们对他们的谦卑感到自得,甚至有几分卖弄。

但是,使自我真正成为虚无,使精神贫乏,使意志消沉,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令人惊讶的是,受欺骗的人何其多,当他们骄傲自满时,他们却把自己想象为谦卑的。在精神骄傲和伪善时,人心的欺诈是十分明显的。撒旦的阴险在这里横行肆虐。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在其中有深刻的体验。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的原罪。尽管它是阴险的、遮遮掩掩的,但是,仍然有两种方式可以发现、识别精神的骄傲或者伪善。

当一个人把自己与其他人相比较,当经过比较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杰出的圣徒时,他就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内心的秘语:“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路加福音》,18:11)“我比你圣洁”。(《以赛亚书》,65:5)在拔高地位时,他们正在做耶稣所谴责的事情(《路加福音》,14:7)。他们深信自己是给瞎子指路,其实他们自己才是瞎子。(《罗马人书》,2:19)

但是,内心受基督徒谦卑主宰的人,则有迥然不同的态度。因为谦卑,或者心灵的真正卑微,使人们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好。(《腓立比书》,2:3)。这就是摩西和耶利米看待他们自己的方式,尽管他们是杰出的圣徒,有丰富的知识。(《出埃及记》,3:11;《耶利米书》,1:6)谦卑的人当然不会认为,他们有资格为人师,而是感到需要受人教诲;与指导他人相比,他们更渴望听到并且得到启迪:“快快地听,慢慢地说”。(《雅各书》,1:19)他们不喜欢以权威自居,而是喜欢使自己服从他人。“不要多人作师傅”。(《雅各书》,3:1)“以谦卑束腰”,(《彼得前书》,5:5)他们“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以弗所书》,5:21)

有一些人感到,他们的一切体验都是非凡的,奇妙的;所以他们信口开河,谈论他们体验的东西。这也许是合理的知觉。因为上帝把孩子们最少量的面包屑,赐予像我们这样的坏蛋,这确实是无比奇特。所以一个人越是谦卑,就越容易把上帝的任何仁慈称作奇妙的东西。但是,如果他们所说的奇妙事物意指,他们得到的属灵的体验比其他人多,那么他们就是以一种骄傲的形式在讲话。他们假定,由于他们对上帝所作的一切表示感谢,他们便没有表现出任何骄傲的征兆。然而,这是法利赛人的腔调。在《路加福音》第18章,法利赛人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注解24)加尔文在《基本原则》中谈到法利赛人,他看到,“在他外在的表白中,他承认,他的正直是上帝的礼物:但是,他说,由于他相信他是正义的,因此他背离了上帝的临在,这是不能接受的,丑恶的。”(第二卷,第12章,第7段)000但是,在口头上认识上帝的恩典,并不能消除他们如此高估自己圣洁的鲁莽。因此,这证明了他们心灵的骄傲和虚荣。

如果他们是谦卑的,他们在宗教中的所得,在他们自己的眼中就不会如此耀眼,他们也就不会赞赏自己的美。基督徒作为天国中真正的圣徒和最伟大的人,使自己谦卑得像个小孩子(《马太福音》,18:4)。他们把自己看作恩典中的孩子,他的所得只是婴孩在基督那里的所得。他们为自己对上帝之爱、对上帝感恩、对上帝的认识如此低浅感到惊讶,也为此感到羞愧。当摩西在山上与上帝交谈时,他没有意识到,他的脸闪耀着如此耀眼的光芒,以至于使人感到目眩。任何一个杰出的圣徒都不会自夸。他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是一切圣徒中最渺小的,别的圣徒的所得和体验,都比自己更大。(注解25)路德引用拉瑟福德(Samuel Rutherford)的《精神的反对基督》时说:“一个基督徒已经开始的生活,在他本人看来似乎是虚无;他努力而且急切地想理解。因此,保罗说,我不计算我自己理解了多少……伯纳德也说,他并不是那样的基督徒,这种基督徒认为,自己功德圆满,不知道自己差得有多远……无疑,这样的人从未有过新生,他不知道基督徒是什么滋味”。(PP. 143,144)

真正的谦卑并不对自己进行赞许的比较。

谦卑的人认为,这不是因为它看起来应该是什么。同样,一个恩典的灵魂拥有的任何圣洁,似乎都不如他看到出现在他面前的伟大。他像一个伟大君主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保持对他父亲的敬意,把其他人向他表示的敬意和尊重,看得渺小而无价值,不能与他父亲的威严所要求的敬意相比。

真正的恩典和灵光揭示一个人对上帝的看法。人们对基督中的上帝无限的至善至美和荣耀的看法和感受越强烈,对基督对罪人之爱的无限深度和广度,厚度和份量的看法和感受越强烈,他感受到的惊讶也越强烈。因为他认识到,对于这样的上帝,这样的爱,对于这种宗教拯救,他近乎一无所知。他对此看得越多,他自己的恩典和爱就越减少。它使他惊愕地认为,其他圣徒获得的恩典,就像他对上帝不可言说的爱一样少,而上帝本应该得到更多的爱。他很容易把这理解为他特有的某种东西,因为他只能看到其他基督徒的外表,不过他也能深入理解他自己的内心。

也可以表明,一个人对上帝的爱,与他对上帝的认识成比例增长。如果这是真的,一个圣徒知识的增长,为什么使他的爱显得更少?我回答说,这恰恰不仅是对上帝的认识或者洞见增长的问题。因为对上帝的洞见在圣徒中越是增长,他便越深信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所看到的东西实际上是奇妙的东西,而这又导致对某物更加深信不疑,大大超出了某物应该享有的。因此,圣徒对于自己的无知和寡爱更加惊愕。他渴望更大的认识能力。被去掉的是否只是乌云和黑暗。这使享有属灵看法的灵魂,极大地抱怨属灵的无知,爱的缺乏,渴望体验更多的知识和爱。

即使在最杰出的圣徒中,上帝的恩典与爱,也比他们应有的要少。在这种生活中能够达到的最高的爱,是贫乏的、冷淡的、平常的,与我们应尽的爱的责任相比,简单无足挂齿。原因有两个。第一,上帝已经赋予我们爱他的理由:《圣经》、他的工作、圣子的福音、以及他为有罪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他无限荣耀的启示。第二,上帝已经赋予人的灵魂一种能力,使他们能够看到并且理解他的爱。最杰出的圣徒拥有的爱,与上帝应得到的爱要比,显得何等之少!

当圣徒把他的爱与他的责任相比时,他认识到,他的爱是何等不足。不仅看到他的爱是多么少,而且看到在他之中残留的腐败是那么多。因为原罪不符合上帝对我们的要求。圣徒们越是认识自己的不足,越是看到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深重的罪孽在于对上帝爱得不够。在他们眼里,这是最令人憎恶的忘恩负义。

圣徒们也倾向于强调,他们的罪过已经超过了他们拥有的任何善。他们把反对上帝的最小的罪过,都看作无限的堕落。他们觉得,他们最高程度的圣洁,并不包括无限的爱。因此,它的爱与最小罪过的丑陋相比,便什么都不是。一个人的属灵之光越多,他的态度也就越强烈。

许多宗教徒倾向于隐藏、掩盖他们内心的腐败,因此,他们看不见自己是在上帝面前。但是,圣徒越是杰出,他们越希望天国之光照进自己的灵魂。因此,他们自己似乎更低劣,更有罪。他们只能用基督的正义掩饰自己,允许上帝的荣耀和爱吞没他们自己的缺陷,并且隐藏在上帝的光芒中。我们最炽烈的爱和赞美,如何向注视着上帝无限荣耀与美的天使般人物显现?对基督受难前的爱最深切的感恩,怎样向那些看到基督面目的人显现?由于基督知道他们,所以他们知道基督,而且他们看到基督受难的荣耀,他们目不转睛地、清晰地凝视着基督受难前的爱的奇迹。圣徒们在世俗世界的最高所得,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平庸的,似乎没有任何奇迹可言。他们寓于上帝荣耀之光中,他们看到了上帝的本来面目。

同时,我不想让人们误解,以为我主张圣徒们在世俗世界对上帝恩典体验得越多,对自己的评价就越低。许多方面完全不是这样,因为当恩典最广泛实施时,人们也相应对摆脱了原罪的腐败。他们摆脱负罪感的程度,超过那些只有合法的原罪感的人。上帝的子民对他们自己原罪的意识,远不如他们最充分地享受上帝真实纯净的恩典时敏感。凡自己谦卑得像这小孩子,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4)

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制定确实可靠的规则,“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杰出,在基督徒的体验中更卓越的人,必定是错误的。他根本不是杰出的圣徒,而是生活在骄傲、伪善精神的幻像中的人。”如果这是他的习惯,支配着他的思想,那么他就根本不是圣徒。实际上,他表明,他只拥有真基督徒体验的最低悟性。

因为吹牛说大话的人正在证明,他对于真正属灵之光的本质一无所知。一个人越拥有属灵的知识,对他自己的无知便越敏感。“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哥林多前书》,8:2)当亚古尔使上帝成为一个伟大发现时,他感受到上帝荣耀的奇迹,以及上帝奇迹般的工作的奇妙,并且在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时,发出呼喊:“我比众人更蠢笨,也没有人的聪明。我没有学好智慧,也不认识至圣者。谁升天又降下来?谁聚风在掌握中?谁包水在衣服里?谁立定地的四极?他名叫什么?他的儿子名叫什么?你知道吗?”。(《箴言》,30:2-4)

一个人若高度信任自己属灵的、圣洁的知识,那么他就只是自以为聪明。我们受到警告:“不要自以为有智慧”。(《箴言》,3:7)“不要自以为聪明”。(《罗马人书》,12:16;参见《以赛亚书》,5:21)因此,经验表明了《箴言》26:12的真理:“你见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吗?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一些人也许会反对说,我们必须假定,诗篇的作者处在圣洁的心灵框架中,他说知识是杰出的、伟大的,比其他圣徒更伟大。“我比我的师傅更通达,因为我思想你的法度。我比年老的更明白,因为我守了你的时间”。(《诗篇》,119:99,100)对此我做两点说明。

第一,神圣灵在直接启示时或说或写,为了教会的利益,他可以展示一种预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神圣灵。神圣灵可以向他展示某物,他很难发现,或者不可能发现它。例如,神圣灵可以向大卫展示这种卓著的利益,通过与上帝的箴言对话,他已经获得了这些利益,然后,上帝以他为工具,记录其他人的利益。

第二,大卫在这里谈到的知识是属灵的知识,圣洁本质上是由它构成的,这一点并不是确定无疑的。他也许正在谈论一个更伟大的启示,上帝在启示中把救世主和未来天国的东西赋予他。也赐予他记住上帝的《圣经》能力。在《诗篇》中,大卫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所有的人,那些人在神秘的知识和福音教义方面曾经走在他的前面。

属灵的骄傲还有一个确实可靠的标记,这就是个人正在认识思索他们的谦卑。虚假的体验通常与虚假的谦卑相关联。虚假谦卑的本质,正是高度的自负。当宗教感情热烈之时,虚假的宗教感情容易使人们认为,他们的谦卑是伟大的,因此,他们注意到,他们在这个领域内有伟大的造诣,并且赞美这些造诣。而恩典感情却有一种相反的倾向,使人们变得非常谦卑,并且渴望变得更加谦卑。他们现有的谦卑似乎很少,他们残存的骄傲似乎更大,更讨厌。

因此,一个杰出的圣徒不容易认为自己在方方面面都是杰出的。他的一切恩典和体验,尤其是他的谦卑,在他看到似乎都非常少。基督徒的体验和真正的虔诚,与其说出自他的洞见,不如说出自他的谦卑。他千万次地辨别他的骄傲,而不是他的谦卑。相比之下,骗人的伪君子受属灵的骄傲的力量支配,因而是盲目的,以至于根本看不到他的骄傲,然而,他还是能够在自身中迅速观测到任何谦卑的表现。

再者,谦卑的基督徒更容易发现自己骄傲的缺点,而不是发现他人的缺点。他容易善意地理解他人的言行,认为没有任何人像他那样骄傲。但是,骄傲的伪君子看不到自己的大错误,却能迅速看到兄弟的小毛病。他经常聒噪某人如何如何骄傲,对别人的外表和生活方式百般挑剔,却从未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污秽。

伪君子拔高自己谦卑的倾向,使他们炫耀自己假冒的谦卑。由于他们过去作先知说预言(《撒迦利亚书》,13:4;《以赛亚书》,57:5),所以他们大大地炫耀他们的谦卑。同样基督教导我们,法利赛人故意让人看出他们禁食(《马太福音》,6:16)。真正的谦卑并没有任何造作,也不炫耀自己。真正的忏悔表现得很平静安宁。“他当独坐无言,因为这是耶和华加在他身上的”。(《耶利米哀歌》,3:28)安宁通常与谦卑相关联。“你若行事愚顽,自高自傲,或是怀了恶念,就当用手捂口”(《箴言》,30:32)。

一个真正谦卑之人,把自己的正直和圣洁看得很低,是精神上的贫者。也就是说,他自视很低,因而有相应的谦卑态度。他的举止与众不同。“贫者哀声请求,而富者颐指气使。”一个贫者不喜欢有富人那样急速强烈的怨恨。他更容易服从他者,因为他知道别人比他更好。他也不固执己见,不刚愎自用。他有耐心。他期待受到蔑视,耐心地容忍它。当他被忽略、被小看时,并没有感到心烦意乱,因为他准备承受低下的地位。他很乐意尊重高人,并且持一种温和的责备态度。他服从教诲。他不宣称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判断。虽然他是谦逊的,但是,他并不是奴隶。对于他来说,服从他人是十分自然的事。这是谦卑的基督徒的禀性。

一个贫者是一个乞丐;也“精神上的贫者”。真假恩典感情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在真恩典感情中,一个人将依旧是上帝门口的乞丐,极端饥饿、贫穷。而在假恩典感情中,人们觉得他们是富人,丰衣足食,无所求。(注解26)“当我看到上帝诅咒许多基督徒,说他们的职责、赠品、和平、舒适、能力、义务变得十分充分,我仰慕主那丰富的仁慈,恩及那一小部分贫穷的信仰者,不仅使他们贫穷,而且使他们一直保持贫穷。”(谢泼德:《健全的信仰者》P. 159)000一个贫者言谈举止最为谦和;“精神贫乏”者尤其如此。他在人前的行为是谦卑的、谦逊的。当一个人在人群中的行为狂妄自大、骄横不可一世时,若是他自称在上帝面前是谦卑的,像小孩子一样,那是徒劳无益的。保罗告诉我们,福音的目的是在上帝和凡人面前并无可夸。(《罗马人书》,4:1,2)一些人自称是谦卑的,但却是骄横的,他们的外部表现和行为蛮横无礼。他们需要顾及《圣经》对此是怎么说的。“耶和华啊,我的心不狂傲,我的眼不高大,重大和狂不透的事,我也不敢行”。(《诗篇》,131:1)“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箴言》,6:16,17)“恶人发达,眼高心傲,这乃是罪”。(《箴言》,21:4)“眼目高傲、心里骄纵的,我必不容他”。(《诗篇》,101:5)

由谦卑而生的基督徒的行为,有十分吸引人的谦逊和敬畏。《圣经》经常谈及它。“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3:15)“这正是因为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彼得前书》,3:2)“又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妆饰”。(《提摩太前书》,2:9)在这方面,基督徒像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在他人面前是谦逊的,当他在成人中时,他的心容易充满敬畏和畏惧精神。

同样的精神将使基督徒尊敬所有的人。“尊敬所有的人”。(《彼得前书》,2:17)他不仅在自己的行为中如此,而且在所有那些方面也如此,这些方面并不意指原罪明显喜欢的东西。因此,信徒的伟大的庇护人亚伯拉罕(Abraham),尊重赫人(Heth)的孩子。“亚伯拉罕就起来,向那地的赫人下拜”。(《创世纪》,23:7)保罗尊敬非斯都,称他为“最高贵的非斯都”。(《使徒行传》,26:25)

我一直想象《圣经》那样,描述一个人在真正恩典谦卑支配下的内心和行为。一切圣洁的感情都是从内心涌流出来的。基督徒的感情像圣母玛丽亚涂在基督头上珍贵的油膏,满室溢香。从雪花膏盒子涌出油膏,就像发自内心的纯净感情流向基督一样。盛油的盒子必须被打破,因为若是盒子没有被打破,油膏就不可能流出来,或者不可能香气四溢。同样,恩典感情从破碎的心中流出来。甜香涌向基督,浓郁的芳香溢满基督徒灵魂的一切恩典感情,都是碎破的心的感情。

因此,真正的基督徒对上帝或者对人的爱,都是谦卑的、心碎的爱。圣徒的渴望无论多么热切,都是谦卑的渴望。他们的希望是谦卑的希望。甚至他们的欢乐,当它是不可言说、充满荣耀时,也是谦卑的、心碎的欢乐,为基督徒留下的是精神上更多的贫乏,更像一个小孩子,更有谦卑行为意味。

第七章 恩典感情使我们变得更像基督

区分恩典感情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它们引起禀性的变化。因为真正的属灵的发现是生命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暂时的体验。它们是强有力的,足以改变灵魂的一切性质。

7、恩典感情取决于改变我们禀性的皈依

“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反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哥林多后书》,3:18)此等力量确实是圣洁的,是主的灵与众不同之处。另外一种力量使人的情感和气质发生变化。不过,只有主的力量能够改变这种性质,并且给予一种新的性质。任何一种别的意义都不可能使人的灵魂发生如此深远的改变。

这是皈依中真感情的产物。《圣经》把皈依说成是性质的变化。它使用隐喻,如,一次再生;变成新的生物;死而复生;心灵精神的更新;死于原罪而生于正义;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注入新精神;内心种下圣洁的种子;成为圣洁性质的分享者,等等。

认为自己已经体验到皈依业绩的人,却没有发生重大永久的变化,那么他们就是受骗了。(注解27)“我也许不能判定整个灵魂正在接近基督,因此,聚然出现一阵痛楚,仿佛内脏被拧弯了一般。因为在感情表现和活动中,整个灵魂被带到基督那里;但是,这种气质和感情的变化却没有发生,这是不正常的。”(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203)000从原罪转向上帝,一个皈依的人体验到重大的、整体的变化。一个人在皈依之前,也许为原罪所困扰。但是,当他皈依时,他不仅受原罪困扰,而且他的内心和禀性厌恶原罪,想走向圣洁的生活。因此,如果没有什么证据证明,他的坏习惯和气质发生变化,那么他的皈依是否现实当然就是一个问题。

当然,必须考虑到我们属血气的禀性。皈依并没有完全根除属血气的禀性。因为在皈依之前人们屈从于原罪,而在皈依后依然容易堕入原罪。不过皈依也使这些弱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尽管恩典并没有被完全得到,而且没有根除属血气禀性中的一切邪恶,但是,它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和效用。皈依引起的变化是根本的,它正在改变个人生活中一切原罪的东西。改头换面,重新做人。在彻底洗清罪孽的同时,个人成为全新的存在。皈依的恩典使人邪恶的禀性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也许还会受到这些东西的诱惑,但是,这些禀性已经不能再支配他了。

一些人愚蠢地依赖他们对上帝的情感,他们表明,当他们对上帝的情感和感情消失时,他们现在的皈依就什么都不是了。在绝望中,他们感到上帝抛弃了他们。受到引诱后的他们认为,他们不如通常那么好。真基督徒心中的恩典和善完全来自上帝,这是确定无疑的。他们完全依赖上帝。这些圣徒也许完全错误地认为,上帝通过他在拯救恩典中的灵与他们交流。上帝赐予生命,而不是赐予某种额外的东西。基督活在灵魂中。灵魂中的某些恩典来自基督,就像棱镜的光来自太阳一样。玻璃依旧,性质未变,而光却被收到了。这只是部分地表现了恩典与灵魂的交流。但是,真基督徒从正义之子那里获得光的方式是,改变他的禀性,使之像获得的光一样。主的子民变得像小太阳。换个说法就是,不仅要饮用从源头中流出的生命之水,而且使这水成为他们之中的源泉,从他们之中涌流出来。(《约翰福音》,4:14;7:38,39)

最初在皈依过程中体验到的属灵的洞见和感情正在发生变化。它们到达了心底里,影响、改变着灵魂的性质。但是,改变的过程是持续进行的,走到生命结束为止,那时它才导致至善和荣耀。《圣经》把恩典在上帝子民心中运作的过程,描述为禀性的持续皈依和更新。

保罗在反省这一真理时,在《罗马人书》中告诫那些人“是圣洁的,是神所喜爱”,“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人书》,12:1,2)同样,保罗写道:“写信给以弗所的信徒,就是在耶稣基督里有忠心的人”。(《以弗所书》,1:1)“谁曾经在罪过和原罪中死去,谁现在就会复活,崛起,在天国中与上帝坐在一起,耶稣基督将封授给他好的工作”。他还规劝这些人“脱去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智改换一新,变成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与圣洁”。(《以弗所书》,4:22-24)

某些感情并没有持续下去。它们消失了,留下一片空虚。但是,真正的恩典感情不是这样。(注解28)“你认为神圣灵凭借当下的努力进入一个人,就象进入巴兰一样,然后再抛弃他,为了使他一无所有?”(谢泼德,《十童女喻》,P. 1, P. 126)000他们留下持久的香气和更强烈的倾向,使人们想在上帝面前圣洁地活着的。摩西与上帝非凡的相遇,在山上时,他的脸不仅放光,而且此后一直神采奕奕。当人们以某种非凡的方式皈依基督时,便会看到一种持久的影响。他们的举止受到影响,因为他们与耶稣在一起。(《使徒行传》,4:13)

8、恩典感情有基督般的温柔

真正的恩典感情与耶稣基督的高贵精神相关,这与虚假骗人的感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象羊羔和斑鸠一样,促进了一种精神,如,爱、温顺、宁静、宽恕和仁慈,就像在耶稣基督那里看到的一样。

在《圣经》中,这样的证据是十分充分的。如果我们根据《圣经》判定基督徒的真正禀性和福音的确切精神,那么这种精神也许可以被称作基督徒精神。基督徒心中独特的气质,就是使基督徒成为基督徒的东西。

当某些信徒优柔断寡匆忙草率说话时,基督谴责他们,说他们的心如何,他们并不知道。(《路加福音》,9:55)他的意思是,他们的心中没有他的王国的适当的精神。而真正虔诚的人,基督的真信徒则有温柔的精神。这种精神支配并且控制着他们,成为他们真正的本质的禀性。一个聪明人的话证明了这一点:“性情温良的有聪明”。(《箴言》,17:27)基督描述那些真正被赐福之人的特点和禀性时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怜恤。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被称为神的儿子”。(《马太福音》,5:5,7,9)

这种精神是上帝选民的独特禀性,正如《歌罗西书》3:12,13中所说:“既是神的选民,圣洁蒙爱的人,就要存怜悯、恩慈、谦虚、温柔、忍耐之心。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使徒保罗说,这种似基督般的气质是基督教最杰出、最本质的东西。没有它,便没有真正的基督徒。没有它,他们自夸的专长和天赋便什么都不是(参见《哥林多前书》,13)

还是这个保罗,在《加拉太书》5中特别宣布,真基督徒恩典的显著标志和真实性,主要在于我所描述的那些精神和禀性。“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5:22,23)耶利米也肯定同样的真理(《耶利米书》,3:14-17)。

属于内心圣洁的一切,都是真基督徒的本质。是基督徒的禀性。但是,圣洁精神本身是基督徒独特的品质。基督徒也有一些很有魅力的品质和美德,尤其与福音的性质和基督徒的证明相对应。这些都与上帝圣洁的品质相关,在耶稣基督救赎业绩中,这些品质惊人地显现出来,并且获得荣耀,救赎是基督教启示的伟大主题。谦卑、温柔、仁爱、宽恕和恩慈都是美德。

这些品质也突出了基督教会伟大的领导者耶稣基督本人的禀性。《旧约全书》的预言中也经常谈起它们。我们在《马太福音》1:5中读到“要对锡安的居民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耶稣这样描述自己:“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马太福音》,11:29)这就是为什么《圣经》中经常把基督称作羔羊。由于这些禀性凸现了基督,因此,真基督徒当分有这些禀性。“这些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他的造主的形象”。(《歌罗西书》,3:10;参见《哥林多后书》,3:10;《哥林多前书》,15:47,48)

基督徒是基督的追随者,因此,也听从他的召唤。“到我这里来,学我的样: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马太福音》,11:28,29)真正的基督徒是追随耶稣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启示录》,14:4)。真正的基督徒是那些穿着耶稣温柔、宁静、慈爱外衣精神的人。当他们在耶稣中时,他们穿着耶稣(注解03)“穿着耶稣”是直译,意思是,他们追随耶稣,就是进入耶稣的灵,当他们在耶稣的灵中,他们的品行就像耶稣——译者注。000。这恰恰是纯洁温柔的人所证明的基督教精神的本质,是上帝选民的象征。当圣父为基督涂油时,他降临到基督中,圣父之灵像鸽子一样降临基督,鸽子是温柔、无害、和平、慈爱的显著象征。降临到耶稣的灵也降临到基督徒。“神差他儿子的灵进入你们的心”。(《加拉太书》,4:6)

温柔也是圣徒特有的,在《圣经》中,温柔与圣洁通常是同义词。《诗篇》37:10,把邪恶与温柔进行鲜明的对比。还有“耶和华扶持谦卑之人,将恶人倾覆于地”。(《诗篇》,147:6)

无疑,出自同一理由,耶稣把他的全部信徒,天国中的一切英雄描述为小孩子。“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19:14;参见,10:42;18:6,19,15;《约翰福音》,13:33)小孩子纯洁、无害,人们不需要恐惧他们。真正的基督徒就应该是这样。(《哥林多前书》,14:20)小孩子完全没有狡诈和欺骗,只有诚实和简单,因为他们不知道虚构和欺骗的技巧。他们是柔顺的,不是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他们并不信任自己的悟性,只依赖父母和悟性高的人的指导。因此,小孩子是基督追随者的适当的、活的象征。似童不仅是值得称赞的品质,而且是本质的禀性。“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3;《马可福音》,10:15)

但是,一些人也许会反对说,不存在基督徒为基督的刚毅和勇敢这类事情吗?我们在基督教战争中,难道不应该是个好士兵,勇敢地反对基督及子民的敌人吗?

当然有的。整个基督徒的生活,可以被比作一场战争,这是合适的。最卓越的基督徒也是最好的士兵,这些人是最刚毅的。上帝子民的职责是坚定不移,猛烈地反对颠覆基督王国和基督利益的企图和方式。许多人对基督徒刚毅本质的看法,似乎是十分错误的。它与猛兽般的残忍是完全对立的。确切地说,真基督徒式的刚毅,由渗透着恩典的心灵的力量组成。这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它制服、抑制心灵中难以驾驭的邪恶,情绪和感情。它坚定自由地产生好的感情和气质,原罪的恐惧或者敌人的反对都不能遏制它。

耶稣基督好士兵的真正力量,只在于在邪恶的、不合理的世界中,在动荡、伤害、错误的行为中,在不可预期的活动和事件中,坚定不移地维护心灵圣洁的平静、温柔、甜蜜、仁慈。《圣经》似乎暗示,真正的刚毅主要由此组成:“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攻城”。(《箴言》,16:32)

为了看到真正的圣洁刚毅的性质(当与上帝的敌人战斗时,它是十分明显的),人们需要凝视万军之主。看看我们最伟大的领导者和榜样。看看他如何战斗,赢得光荣的胜利。然后再看看耶稣受难,当时耶稣在尘世上和地狱里所有的敌人,对他发起最激烈的攻击,围绕着他发出狮子吼。当时,他如何显现他的勇敢和勇猛呢?不是火一般的激情,不是火爆激烈的言词,只是宁静。他像“走向屠宰场的羔羊,像剪羊毛者面前无语的羔羊”。

他请求圣父宽恕他的敌人,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他也展示了他的刚毅。他并没有为别人流血,他为自己流血,他具有征服的耐心和爱心。实际上,他的信徒之一自称,为基督要勇敢,并且满怀信心地宣布,宁愿与基督同死,也不愿意否定他。他开始挥舞一把剑。但是,基督温和地制止了他,治疗他留下的伤口。在这个场合看到基督的耐心、温柔、慈爱、宽恕极其辉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与之相比。

当人们发火、暴怒、发泄激烈的情绪时,他们表现出来的是软弱,而不是力量和刚毅。“弟兄们,我从前对你们说话,不能把你们当作属灵的,只得把你们当作属肉体、在基督里为婴孩的。我是用奶喂你们,没有用饭喂你们。那时你们不能吃,就是如今还是不能。你们仍是属肉体的,因为在你们中间有嫉妒、纷争,这岂不是属肉体,照着人样进行的吗?”(《哥林多后书》,3:1-3)

对基督有一种错误的勇敢,它来自骄傲。一个人可以草率地表达自己对这世界的厌恶,甚至蓄意煽动不愉快,这些做法依然出自骄傲。正是属灵的骄傲的本质,促使人们追求差异和非凡。他们经常与那些呼唤肉欲的人战斗,以便使自己在团体中高高在上。为耶稣的真正的勇敢超越了一切,它不关心朋友或者敌人的不愉快。勇敢能够使基督徒抛弃一切,而不是抛弃基督,喜欢触怒一切,却不触怒基督。因此,保罗并不追求荣耀,就像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2:6中所宣称的那样。(注解29)谢泼德在谈到伪君子喜欢喝彩时说:“从此人们抛弃了他们的朋友,把世俗阶层踩在脚下:他们在别处获得了荣誉。若要维持他们对虔诚之人爱的趣味,他们将遭受更多的痛苦”。(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80)000确切地说,这就是为基督的勇敢,就是袒露他们的缺点。

误解了对基督的真正的勇敢,就会误解基督徒的热情。热情像燃烧的火焰,反对事物。不反对人,反对邪恶。激烈地反对人,不是圣洁的热情的内容。而是与这种热情相反。真正的热情越是炽烈,它被拔得越高,离苦难就越远。因为它是基督徒之爱的炽烈。它的目标主要是反对个人的邪恶,而不是反对个人。因此,真正的基督徒的热情与我们一直谈论的温柔、耐心、慈爱的精神并不相悖。它与它们完全相容,并且容易促进它们的发展。

我一直描述的基督徒精神在三个方面运作,即,宽恕、慈爱、怜悯。需要指出的是,《圣经》非常清楚地谈到这些,并且坚持认为,绝对有必要使它们成为每个基督徒的心境和禀性。

基督把宽恕作为基督徒禀性的消极和积极的证明。如果我们不具有宽恕精神,我们也不会得到上帝的宽恕。我们主的教诲强调指出,我们要格外注意宽恕,把它牢牢记在心里。“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你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12,14,15)基督在别处也表达了同样的真理(《马可福音》,11:25,26;《马太福音》,18:35)

《圣经》也坦率而充分地教导我们,一切真圣徒都有慈爱、同情和仁慈的精神。使徒说,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也可以用人和天使的腔调讲话,但是,我们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或者叮当作响的铙钹。虽然我们有预言的天赋,能够理解一切神秘的事物和一切知识,但是,若是没有这种精神,我们便一无所有。任何其它的德行和心灵的气质,都不能更经常,更明确地被坚持下来,作为真正基督徒的标志。爱通常是基督信徒的证明,也是基督徒如何被认识的证明。

实际上,基督把爱的律法称作他的圣训。“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约翰福音》,15:12)第17句这样说,“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在13:35中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信徒”。在14:21中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

被爱的信徒有丰富的爱的精神,他也坚持始终如一的爱的实践。实际上,他强调这一点,而不是强调别的什么东西和别的鼓吹者,作为那些自称是基督徒的人的恩典感情标志。“人若说自己在光明里,却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还是在黑暗里”。(《约翰一书》,2:9,10)“我们因为爱兄弟,就晓得已经是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之中”。(《约翰一书》,3:14)“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稳”。(《约翰一书》,3:18,19)在《约翰一书》3:23,24,以及4:7,8,12,13,16,20中,他进一步谈到了这一点。

《圣经》的其它部分对此也说得十分明白。除了那些有同情心,关心解除贫穷、困窘、折磨的人以外,没有任何是真正的圣徒。“义人因待人,并且施舍”。(《诗篇》,37:21)“他终日恩待人,借给人,他的后裔也蒙福”。(同上,26)“怜悯穷乏的,乃是尊敬主”。(《诗篇》,14:31)“义人施舍而不吝惜”。(《诗篇》,21:26)“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书》,1:27)也可参见《何西阿书》,6:6;《马太福音》,5:7;《哥林多后书》,8:8;《雅各书》,2:13;《约翰一书》,3:17;《马太福音》,25;《赛以亚书》,57:1。

当然,即使是真基督徒,也仍然有相反精神的残余,冒犯这种精神的行为,甚至是有罪的。不过,我敢肯定,任何一个真基督徒,都不会活在这种精神时尚中,使它真正成为他们的禀性。《圣经》说到,任何一个真正的基督徒,都不会拥有丑恶、自私、狂躁、好斗的精神。任何东西都不如乖僻、顽固、封闭、怨恨的基督徒精神更矛盾。

不过,在这件事情及其它事情上,必须考虑到我们属血气之人的禀性。如果那些曾经阴险狡诈,毒如蛇蝎的人现在皈依了,那么他们的精神便有显著的变化,尽管还不完善。不过,这里确实导致福音的恩典,它改变了前者的自我。“豺狼必与绵羊羔同居,豹子与山羊同卧……吃奶的孩子必玩耍在虺蛇的洞口,断奶的婴儿必按手在毒蛇的穴上。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海洋一样”。(《以赛亚书》,11:6-9;参见《以赛亚书》,65:25)

我们看到,在早期教会中,皈依者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侍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彼此相恨。但是,到了神我们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爱明显的时候,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自己所行的义,而是照他怜悯,借着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提多书》,3:3-5)在《歌罗西书》3:7,8中我们读到:“当你们在这些中活着的时候,也曾经这样行过。但是,现在你们也弃绝了这一切:恼恨、忿怒、恶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语言”。

9、恩典感情使基督徒的心变得温柔

甚至当人们好像深受虚假感情感动时,只要这些感情仍然是肉欲的,它还是容易把心变得刚硬。这些感情倾向于发展某种情绪,如,追求私利、洋洋自得、与他人对立等。由于这些虚假感情具有欺骗性,所以它最终会使心灵变得麻木,而且它排斥那些使心灵变得温柔的感情。结果是,人们几乎不为现在和过去的罪过所动,对于未来罪过的可能性缺乏敏感性。《圣经》的警告和告诫,上帝的天谴等,几乎不能打动他们。他们的内心和行为变得更加麻木,几乎无法辨认什么是罪过。邪恶再也不像他们恐惧地狱时那样,使他们感到害怕了。因此,他们变得玩忽职守,对不合意的任务马马虎虎。

那些感情虚假的人容易腐败,也更容易受到引诱,从而容易沉迷于欲望之中。当他们进入上帝圣洁的临在时,他们的行为并不检点。由于他们不在乎十字架,因而假定,他们不需要恐惧地狱,因此,他们耽于悠闲和欲望之中。

这些人不相信基督是救主,把他们从原罪中拯救出来,只相信他是拯救他们原罪的救主。他们不是投向他,把他作为躲避精神敌人的避难所,而是操纵他,使他保护他们免受敌人的攻击,免受上帝的攻击,甚至加强他们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反对上帝。为了强化他们的私利,他们把基督作为原罪的仆人和魔鬼的代理人。没有恐惧,最终也就没有约束,他们用他反对他自己最庄严的警告和威胁。实际上,他们相信基督允许他们从容地享受原罪的乐趣,使他们避开上帝的不愉快。当他们接近基督时,甚至贴近他的内心时,他们还会起来反对他。(注解30)“认为这些人是伪君子,他们不关心福音的运用和耶稣基督的作用。我们在《犹大书》4中看到,这些人把恩典变成嬉戏。因为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内心过度的邪恶出现了,不仅仅是律法,而且主耶稣荣耀的福音,在他那里都以一种不正义的方式运作。人们在皈依过程中恳求恩典,呼喊基督,随后便放荡不羁,破坏律法地活着,并且使他们对此所做的辩解成为福音,这在人们中太普遍了!”(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26)000然而,一些人甚至会充分展示他们对上帝的爱;他们谈论他的宠爱,并且暗示,他们爱上帝,在这种爱中他们享受极大的乐趣。

他们像使徒犹大描述的那些人。不虔诚的人把上帝的恩典变为淫荡的东西(《犹大书》,4)。他们靠伪善使自己适应基督的承诺:正义之士将活下去,并且得到拯救。“我对义人说,‘你必定存活!’他若倚靠他的义而作罪孽,他所行的义都不被记念;他必因所作的罪孽而死亡”。(《以西结书》,33:13)

恩典感情是多么不同啊。它们使石头般的心变得越来越温柔。圣洁的爱和希望对心灵有更巨大的影响,使心灵变得温柔,对原罪充满恐惧,唯恐使上帝不愉快或者冒犯上帝。也使心灵保持警戒,对地狱没有奴隶般的恐惧。正如我们看到的,恩典感情从悔悟的心流淌出来,由于神圣的懊悔,因而心被挫伤,并且破碎。

我们的救世主生动地证明了真基督徒温柔的心,把它比作小孩子。这孩子的肉全是非常柔嫩的,像再度获得新生的心一样。乃缦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在约旦河洗澡治好了麻疯病。这是经新生的洗礼水沐浴的灵魂的复兴。“他的肉复原,好像小孩子,他就洁净了”。(《列王记下》,5:14)

小孩子的心灵也是温柔的。他的心很容易受感动,受影响。基督徒在属灵事物上就是这样。一个小孩子容易同情他人,为他人流泪,因为他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受苦,基督徒也是这样。(《约翰福音》,11:35;《罗马人书》,12:15;《哥林多前书》,12:26)仁慈很容易使孩子感动,基督徒也是这样。小孩子会为世间的邪恶感到悲哀,泪水使他的心融化。内心对原罪的邪恶非常敏感的基督徒,也会作出同样的反响。外部的邪恶现象或者任何可以对他造成伤害的威胁,很容易使小孩子感到恐惧,因而他寻求父母的保护。一个基督徒也会因任何道德邪恶的现象,或者任何对灵魂造成伤害的威胁而担心,因此,他们投向基督。因此,小孩子和圣徒都知道危险,都害怕孤独,也害怕与上帝疏远。“常存敬畏的,便为有福;心存刚硬的,必陷在祸患里”。(《箴言》,28:14)

小孩子敬畏上者,害怕他们生气,畏惧他们皱眉和威胁,真圣徒接近上帝时,也是这样。“我因惧怕你,肉就发抖,我也怕你的判语”。(《诗篇》,119:120)“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悔悟,因我话而战兢的人”。(《以赛亚书》,66:2)一个小孩子带着恐惧接近上者,同样,一个圣徒则带着圣洁的恐惧和敬畏接近上帝。“他的尊荣,岂不叫你们惧怕吗?他的惊吓,岂不临到你们吗?”(《约伯记》,13:11)于是,圣洁的恐惧是地道的虔诚的本质,虔诚相当于《圣经》所说的“对主的恐惧”。

恩典感情并不容易使人过激、骄傲、吵闹、自负。勿宁说,它使人颤颤巍巍地说话。(《何西阿书》,13:1)在上帝面前,他们检点行为,人带着圣洁的恐惧(见《诗篇》,2:11;《彼得一书》,3:15;《哥林多后书》,7:15;《以弗所书》,6:5;《彼得一书》,3:2;《罗马人书》,11:20)。

不过,某些人也许会争辩说,在圣徒的祈祷和职责中,什么是圣洁的勇敢?我答曰:当然可能是这样一种态度,主要在虔诚的信徒中发现,这些信徒有高度的信仰和爱。但是,圣洁的勇敢与敬畏并不矛盾,只与倾轧和奴性相对立。它有助于加大道德的距离或使感情疏远,奴隶对此深有体会。除了纯洁荣耀的天使(在宝座面前掩面的天使《以赛亚书》6)以外,任何人都不会带着更多的恐惧和敬畏接近上帝。伟大的先知以利亚与上帝有圣洁的亲密,当他在山上皈依上帝,特别是接近上帝时,把他的脸掩在长袍中。这并不是因为对大风、地震、大火的奴性恐惧吓了他一跳。而是在这一切结束后,上帝像一个朋友那样和他低语(《列王记上》,19:12,13)。摩西与上帝面对面谈话,像一个人与朋友谈话一样,他与上帝的亲密,不同于其他一切先知,他也有同样的反应。“摩西急忙伏地下拜”。(《出埃及记》,34:8)

在《路加福音》第7章我们看到,一个妇女谦卑恭顺、敬畏羞愧,她站在基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泣,因为她不宜出现在他面前。“她用眼泪为耶稣洗脚”。(《同上,47》)(注解31)埃姆斯(Ames)博士在他的《良心种种》(Cases of Conscience)中说,上帝信徒圣洁的谦卑是真正谦卑的标记。(第三卷,第4章,PP. 53,54)

为什么恩典感情与温柔的精神相关联?原因之一是,真正的恩典促使良心服罪。在体验到恩典之前,人们有负罪良心。在皈依之后,负罪感被消除了,然而,人对原罪的感受加强了。内心的温柔增长了。

一切恩典感情都有一种趋势,不仅用虔诚的懊悔,而且用恩典的欢乐,促进基督徒内心变得温柔。“当存畏惧侍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诗篇》,2:11)相信和确信的期待是真正的恩典,有这种温柔的倾向。奴性的恐惧越是随着圣洁的确信消失,虔诚恐惧的精神就越丰富,人就越容易不害怕属血气的邪恶,因为他信仰上帝。因此,人对坏消息的恐惧越少,对道德邪恶和原罪的恐惧就越多。人越是拥有圣洁的勇敢,自鸣得意便越少,人就越谦卑。这种人的信仰几乎是坚不可摧的,上帝庄严的警告很容易打动他们。这种人有最可靠的安慰,但是也有最柔和的心;在禀性上比任何人都富有,但是,在精神上比任何人都贫穷。因为最高大、最强壮的圣徒,是最渺小、最温柔的小孩子。

第八章 恩典感情是发展中的平衡和动态

美的对称和比例,是对恩典圣洁的感情与虚假的感情进行对比的另外一种方式。

10、恩典感情是首尾一致的,连续的

圣徒生活中的德行和恩典感情的平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通常是有缺陷的,因为缺乏恩典,或者缺乏适当的教诲,或者产生于错误的判断,或者是一种暂时的缺陷,或者缺乏教育,或者有某种其它不利条件。不过,它不是在虚假的宗教中观察到的那种严重的不平衡。

圣徒中真正圣洁的感情是平衡的。这是他们圣洁的主要特征。基督的整个肖像,都为它们打上了印记。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使圣父感到满意的是,所有的完满都寓于基督之中,因此,一切恩典都在基督之中;他是丰满的恩典和真理。“从他丰满的恩典里,我们都领受了,而且恩上加恩”。(《约翰福音》,1:14,16)因此,在某些圣徒里,有某种明显的美的均衡,地道的基督肖像才有这种东西。

相比之下,伪君子像老以法莲(Ephraim of old),主抱怨说,“以法莲是没有翻过的饼”。(《何西阿书》,7:8)或者如我们所说,他半生不熟,感情没有一致性。这容易在某些事情上产生强烈的特性,在另外一些事情上则没有。但是,真正的感情是平衡的,因此,圣洁的期待和圣洁的恐惧,在圣徒中相伴而行。《诗篇》的一些段落对此有过描述(《诗篇》,33:18;147:11)。同样,欢乐和圣洁的恐惧也相伴而行(《马太福音》,28:8)。然而,这是圣徒与伪君子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圣徒的欢乐与舒适,与对原罪圣洁的懊悔和哀痛相关。我们在《以西结书》20:42,43和16:61-63中可以看到这些。一个真正的圣徒在再生之前,并没有虔诚的懊悔,但是,再生以后,他经常表现出懊悔。《马太福音》5:4在登山训众中描述过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在伪君子那里,诸种宗教感情通常有一种本质的缺陷,这些感情也有一种不平衡和奇怪的偏斜。例如,某些人几乎很难假装爱基督中的主,也很难充分表现这种爱。关于主的所闻、所思,也许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对那些受争斗、嫉妒、报复以及邪恶言谈左右的人,他们没有仁慈和爱。他们依旧心存嫉恨,与邻人为敌7年,甚至14年。他们甚至生活在精神的愤恨和怨毒之中,因此,他们没有实践这一准则:“推己及人”。另一方面,另外一些人以温厚贤良的方式,对他人表现出极大的仁慈,然而对主却依然没有爱。

某些人对他人感情奔放。但是,他们的爱是有限的,与真基督徒的爱不同。他们对一些人有丰富的感情,然而对另外一些人亦有强烈的怨恨。他们与自己的集团密切相关,爱他们,赞美他们,然而对他人亦有激烈的反对和强烈的厌恶。告诫是:“你可以作你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之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事吗?”(《马太福音》,5:45,46)

再者,涉及外物时,一些人对他人之爱的禀性也许前后矛盾。他们对世俗的善慷慨大方,但是,他们却不关心人的灵魂。另外一些人也许自诩对人的灵魂有充分的爱,但是,对他们的实际需要,却没有仁慈或者施舍。他们充分地表现对灵魂的爱、怜悯或者忧伤,却不肯花一分一厘。而他们若要真实表现他们的仁慈,必须散财不可。但是,真基督徒的兄弟之谊,则既表现在灵魂上,也扩及肉体。耶稣基督的爱与同情就是这样,他向人们传播福音,以此表现对人的灵魂的仁慈,对他们肉体的需要,他也表现出仁慈。他四处行善,治愈人们的种种疾病。(见《马可福音》,9:35)

他们受到基督徒同伴的恶劣品质的侵袭,如,冷漠或麻木,他们个人的弱点和不足却没有受到影响,这时,另外一种不平衡出现了。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将会对这两种境遇表示哀痛,也能迅速辨认自己的缺点。

我观察到,如果人们说他们在宗教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那么这只是一个托辞,即,说明他们的造诣还不是更低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则。或者他们也许声称,敢于把自己的灵魂袒露在基督面前,敢于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上帝,因为他们把永恒的幸福维系于《圣经》。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完全相信上帝,即使是出于慈善目的一些小物质利益,他们也不肯托付于上帝。这种声称是假的。

在另外一种宗教感情中,也可以观察到真正的爱的感情。那些真正的感情永远是平衡的,成比例的。例如,某些人带着极大的热情和不可言说的关心劝诫他人,并且宣布他们所体验到的东西。同时,他们又无意做那些重要的,或者是更重要的事情,而它们是真基督徒期待的事情。例如,一个真正的基督徒,渴望通过秘密诚挚的祈祷,在上帝面前倾诉他们的灵魂,并且得到他的赞扬,试图为他的荣耀活着,与他更加一致。我们在《圣经》中读到“不可能发出的呻吟”,如饥似渴地追求上帝。

憎恶和热情也是平衡的。当它们由正确的原则产生时,也常常与原罪相对抗。“我憎恶每一种错误的方式”。(《诗篇》,119:104,参见V.128)但是,反对原罪的虚假的憎恶和热情,只是反对某种特殊的罪过。我们在这方面似乎非常热心,同时,却忽略了某种更深层的弱点。虚假的热情反对他人的罪过,却没有热情反对自己的罪过。再者,一些人自称,他们非常憎恶自己有罪的内心,却轻视已经实践的罪过。他们赞同它们,显然不受什么限制或者没有懊悔。

伪君子的生活中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一致性。真正的基督徒是“无论耶稣走到哪里都追随他”的人。确实可以说,正义的人是心坚定,追随耶和华的人(《诗篇》,112:7),他的内心靠恩典得以坚固(《希伯莱书》,13:9),持守所行的道(《约伯记》,17:9)。一些人的宗教是虚假的,他们只是一阵一阵地实践他们的信仰。他们忽起忽落,变得非常冷漠而世俗。他们像一阵雨后倾泄而出的水,一时间使小溪水涨满,随后迅速干涸。在另外一阵雨后,他们又涨满了。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像生命之泉涌流出来的涓涓细流,虽然一阵雨水也可以使他沟满渠平,干旱时节水量也会减少,但是,它却不会断流。“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源泉”。(《约翰福音》,4:14)或者它像一棵溪流灌溉的树,溪流不断向树根提供水分,因而树是常青的,即使最干旱的季节也是这样(《耶利米书》,17:7,8)。相比之下,伪君子被比作彗星,带着微弱的光芒划破夜空,转瞬即逝(《犹大书》,13)。真正的圣徒像恒星,尽管它们升起落下,甚至被云层遮住,但是,永远在它的航道上,而且确实可以说,它永远闪耀着光芒。

他们的环境将以虚假的感情影响人们的感情。

在他人的陪伴下,一些人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然而,当他们独自祈祷、沉思,或者单独与上帝交谈,完全与世隔绝时,他们就没有这样的情绪。(注解32)“他们徒有虚名地活着,这就足以使他们心如死灰”。(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80)“伪君子祈祷故意叫人看见,而你要进屋,关上门”。(《马太福音》,6:5,6),(费拉维尔:《真诚的试金石》,第7章,第2节)阿姆斯博士说,真诚是“一种个人禀性,观察者在场时是这样,不在场时也如此;在公开场合是这样,在秘密场合更是这样。”(《良心种种》,第三卷,第5章)000但是,真正的基督徒能够在宗教友谊和交谈中得到快乐。离开同伴,独自与上帝交谈也使他感到愉快。这尤其有益处,可以稳定他的内心,测量他的感情。真正的宗教使人喜欢为了圣洁的沉思和祈祷而独处。以撒就是这样(《创世纪》,24:63)。耶稣基督更是这样。耶稣基督为了与他的圣父交谈,常常退隐到山上,独处!这样的描述随处可见。把伟大的感情隐藏起来是困难的。与虚假的感情相比,恩典感情具有更沉寂、更秘密的性质。

圣徒们为他们自己的原罪感到悲哀。他们离开同伴才这样(《撒迦利亚书》,12:12-14)。恩典的快乐也像“隐藏的吗哪”(注解04)吗哪(manna)基督教《圣经》中所说的古代以色列人经过旷野时获得的神赐食物。——译者注000(《启示录》,2:17)。

诗篇的作者说,他获得的最甜蜜的安慰,是在秘密中获得的安慰(《诗篇》,63:5,6)。基督呼唤他的良人(注解05)良人(spouse),愿意为配偶,《圣经》(南京爱德版译本将其译作“良人”)。000,离开尘世,去静修,他可以把他最甜美的爱赐予她(《雅歌》,7:11,12)。在《圣经》中,圣徒们在静修时获得最美好的祝福。当亚伯拉罕独处时,主与他结盟。以撒也是在独处时,得到了主赐予他的特殊礼物利百加。雅各在为秘密的祈祷而静修时,主降临于他,他热忱祈祷,直到获得祝福。摩西在荒漠上一个孤寂的地方,主向他显现(《出埃及记》,3)。稍后,主又向他显现自己的荣耀,允许他与主进行最高层次的交流,他不断享有这一交流。这就是他在山上独处的40个日日夜夜。伟大的先知以利亚(Elijah)和以利沙(Elisha)在静修时,主降临于他们。玛利亚独处避世时,天使加百列和圣灵带着最高权力降临了。于是,她内心迎接上帝。第一个经历基督复活喜悦的妇女,是在墓穴单独与他相遇(《约翰福音》,20)。总是那些静修的人,与上帝秘密交谈的人,受到格外的祝福。

11、恩典感情加剧了属灵的渴望

恩典感情另外一个伟大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是,感情愈提高,属灵的渴望便愈强烈,灵魂对属灵的祝福就有更高的期望值。相比之下,虚假的感情只囿于自身。

真正的圣徒越是带着恩典的爱爱上帝,他们便越渴望爱他。(注解33)“基督确实没有直接做什么,但是,灵魂却如饥似渴地得到更多”。(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36)000由他对上帝缺乏爱引起的不安将增强。他越憎恶原罪,便越想憎恶它。他感到懊悔的是,他居然对它保留了如此多的爱。他的心越是破碎,就越希望他进一步破碎。他越是渴慕上帝及其圣洁,就越渴望呼出他的灵魂追寻上帝。它像点燃的火炬,越烧越旺,它燃烧得越炽烈,便越会继续烧下去。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婴儿,在母亲胸前食欲最强烈。“爱慕那纯净的灵奶,象新生儿爱慕奶一样,叫你因此渐长,以致得救。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得前书》,2:2,3)这是一个普遍原则,我们在《圣经》其它部分也可以找到。(参见《哥林多后书》,1:22;《以弗所书》,1:14;《哥林多前书》,13:10,11;《腓利比书》,3:13-15)

原因是,人们越拥有圣洁的感情,他们便越喜欢属灵的品味,我在别处讲过。他们越发现上帝的至善至美,玩味对圣洁神圣的甜蜜,他们得到的恩典便越多,便能看到他们需要更多的恩典。这便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渴望。因此,每个真信徒的呼喊是:“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可马福音》,9:24)真正的基督徒拥有的属灵的发现和感情越多,他便越是成为一介热切的哀求者,渴望得到更多的恩典和属灵的成就。

我们可以列举4个原因,解释这一原则的发展。第一,属灵的欢乐属于那些人,他们发现自己认识到,它们令人有不可比拟的满足。因此他们不可能满足于任何低级的东西。

第二,属灵的欢乐使欲望的期待得到满足。他们的期待越多,得到的满足便越大。世俗欢乐中不可能有这种东西;世俗欢乐只能有失望。但是,属灵的欢乐完全符合一切期望,并且满足一切期望。

第三,与世俗欢乐不同的是,属灵的欢乐的满足和愉快是永久的。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世俗的欢乐便使人厌倦了,愉快宣告结束。一旦满足逝去,内心便是空虚的,不满足便重新袭来。

第四,属灵的善永远是满足的,因为无论灵魂能够在什么程度上享有属灵的善,它都完全可以使灵魂得到满足。永远有足够的余地使灵魂本身得到扩展,直到它变得像浩瀚的海洋。如果人们不满足,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张大嘴巴,使之足以容纳它。属灵的善是极其满足的,因此,灵魂越是品味它,越知道它的本质,就越渴望得到它,即使它已经得到满足时也如此。

属灵感情的性质是,它们变得越强大,对于恩典和圣洁的渴望便越强烈。

相比之下,虚假的欢乐和宗教感情效果正好相反。越是唤醒它们,它们越是扑灭对恩典和圣洁的任何渴望。因此,一个人可以认为,善使他丰富和提高。但是,除了他在物质上的所得以外,他很难得到任何东西。他变得沾沾自喜。人们在刚刚皈依时,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初他们确实有强烈的感情,使他们充分相信他们对上帝的渴慕。在他们皈依之前,他们一直热切地追寻上帝,殷切地呼喊恩典,并且不择手段地企图获取它。然而现在,他们知足了。他们平静下来,不再追寻上帝了,而追寻上帝,恰恰是圣徒的禀性。他们不喜欢《诗篇》24:6所描述的:“这是寻求耶和华的族类,是寻求你的雅各”。(参见《诗篇》,69:6,32;70:4)

《圣经》经常描述一个基督徒皈依以后,如何求索、努力、劳作。他的皈依只是工作的起点。从那时起,他就必须挺立、奋起、进取,即时祈祷,夜以继日地呼喊上帝。因为主“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加福音》,1:53)

也许有一些伪基督徒争辩说,他们能够经得起这一考验。他们声称,他们并不满足于过去的成就,想要进取,取得更多的成就。但是,事实是,他们的渴望并不真的是为圣洁而追寻圣洁,或者并不是为上帝的道德的至善和甜美而追寻圣洁。他们的渴望只是手段,以此获得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开拓视野,帮助他们自身获得更多的满足,或者得到自我发现中的满足,使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追寻上帝的真正属灵的渴望完全不是这样。就实质而言,一个圣徒追寻圣洁的热望,对于一个新生灵来说是属血气的,就像热对于肉体来说是肉体的一样。“我的食物就是遵循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翰福音》,4:34)我们在《圣经》中看到,圣徒们对上帝的正义和律法的期待、渴求、以及热望。圣徒们期待《圣经》真诚的乳汁,与其说是为了测试上帝对他们的爱,不如说他们愿意在圣洁中成长。正如我以前所说的,只在真正属灵的品味才能评价圣洁。恩典是虔诚之人的珍宝(《以赛亚》,33:6)。虔诚是他所期待的(《提摩太前书》,6:6)。但是,一个伪君子期待的洞见,根本没有使这种影响变得圣洁。他们并不真的期待上帝之爱的品味,也不想望升入天国,而一个真正的圣徒则期待这一切,因此,他们力求圣洁地活着。

现在,我进入我所得到的圣洁感情的最后一个显著特征。

第九章 恩典感情是热烈的实践

12、恩典感情是基督教牧师的日常实践

他们促使基督徒在日常事物中实践它。它包含了三件事。第一,他在这个世界的行为或者实践,世俗地符合基督徒的原则,并且受到基督徒原则的指导。第二,他把圣洁的生活置于一切其它事物之上。这是他的兴奋点;他以最大的勤勉和诚挚献身于此。据说,他卓越地使这种真正的宗教实践成为他的工作和职业。第三,他坚持这样做,直到生命结束。他从未有休假,也不是仅仅在某些时间实践它。它是他生命的永恒的课业,贯穿于他有生之年的一切沉浮和磨难中。《圣经》清楚充分地告诉人们真基督徒的这些磨难的必然性。

首先,我们需要特别指出,一切都要都服从它。“凡向他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像他洁净一样”,“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犯罪”,“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人一样”。(《约翰一书》,3:3等)“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约翰一书》,5:18;参见《约翰福音》,15:14)乃缦的伪君子是,当感激上帝治愈他的麻疯病时,他对上帝感恩戴德,因而大为感动,虽然他发誓为他效力,但是,他却要求为一件事辩解。希律恐惧约翰,乐意听他的话,但是,他却为不赞成一件事——同他所爱的希罗底分手——而被问罪。但是,如果有犯罪的右手或者右眼,那么它必受到惩处。没有任何例外。

即使是总体上的服从,那么人的服从必然包含失职罪和委托罪,指出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主在《马太福音》25中对此有过谴责:“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这并不仅仅说,我们遵守戒律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做更多。我们必须是严肃、虔诚、谦卑、温顺、仁慈、平和、恭敬、乐善好施等等。

其次,为了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我们必须以极大的热情和勤勉从事宗教事物,为上帝服务。一切基督的圣徒不仅要行善,而且要热心为善(《提多书》,2:14)。任何人都不能同时事二主。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为上帝服务,正如保罗所说:“这是我所做的唯一一件事”。(《腓利比书》,3:13)如果有一场必须进行的战斗,或者一个种族必须获胜,那就必须以最大的热情争取。没有这一切,就没有任何方式穿过通向生活的狭窄的道路。因此,懒惰是对公开反叛的一种诅咒。《希伯莱书》的作者写道:“我们期待你们每个人都表现出同样的勤勉,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你们不是懒惰的,而是他们的追随者,他们凭借信仰和耐心承袭诺言”。

每一个真基督徒都以这种方式坚持对上帝的普遍的忠诚,并且勤勉、热切地为上帝服务。他经受住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磨难。《圣经》的许多段落,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一点。我所说的磨难是指这些事情,它们的出现测试了我们对上帝的职责和信仰。磨难或者诱惑是多种多样的,如,为我们的道路和职责制造重重困难,或者使我们滋生种种贪欲,或者使我们腐败。或者它们诱使我们犯罪,腐蚀我们。一些磨难使我们难以履行职责。也会有一些苦难,如,痛苦、邪恶的意愿、受辱、不名誉、失去物质财产和舒适等等。但是,给我们种种磨难,正是上帝的意图,为的是加深我们的信仰,考验我们。

真正的圣徒也许有一定的罪过和某些没落,他们甚至可以沉沦到罪过之中。但是,他们根本不可能完全堕落。只要他们依旧忠于上帝,他们便不可能真正沉沦。那些真正皈依的人是新人,里里外外都是新的,因为他们在肉体、灵魂和精神上彻底洗清了罪孽。

正如我所说的,恩典感情在基督徒的实践中运行、结果。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倾向和结果,我们在前面已经进行过讨论:恩典感情来自真正属灵的运作和影响,分有圣洁的性质。基督活在心中,圣灵住在心中,与灵魂的官能融合,这是一种内在的、至关重要的原则,上帝自身的本质对这些原则产生影响。这足以说明,恩典感情为什么有如此积极的力量和效力。如果上帝寓于内心,并且生机勃勃地与内心联系在一起,那么上帝将凭借运作的效力,显现出他是上帝。因为基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此,当基督拯救地留在内心中时,他将活着,而且以他在复活时获得的无限生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每个圣徒都是属民,从基督苦难中得到恩惠,并且认识和体验到基督复活的力量。正是一切力量和活动,“证明了圣灵和权能”。(《哥林多前书》,2:4)“我们的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帖撒罗尼迦前书》,1:5;参见《哥林多前书》,4:20;《哥林多后书》,10:5)

因此,我们已经有证据证明,虔诚在其实践中是有效力的。因此,保罗宣讲虔诚的力量(《提摩太后书》,3:5)。在圣洁感情的实际运作中,可以看到这种力量:征服世界,克服人的腐败和堕落,使人在圣洁的道路上前进,尽管有重重诱惑、困难和阻力。

恩典感情有效力,因为圣洁事物有卓越的至善至美。这些是圣洁事物自身固有的,与自我或者私利没有任何联系。正是它使人们在一切实践中变得圣洁。随后,它又帮助人们始终不屈不挠。因为宗教的本质始终如一,永世不变,尽管一切都变了。宗教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改变。

一切圣洁感情的基础在于道德的至善和圣洁美。有一种出于圣洁的爱,使人们实践圣洁。因此,圣洁是主要职能,可以从中激发、汲取并且支配一切恩典感情。这类感情倾向于圣洁,对此不必惊讶,因为人将与他们热爱和期待的一切相结合,并且拥有这一切。我们已经看到,神圣灵在恩典感情方面的教诲和引导,将显现出进行普遍圣洁的实践的倾向。神圣灵赐予灵魂一种天然的爱好,使之喜爱圣洁的甜蜜,以及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圣洁之物。他也对不圣洁之物具有强烈的厌恶和反感。

在一切圣洁感情的基础,属灵的知识的本质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东西。对圣洁之物至善至美的感受和看法,是至高无上的,超验的。这些东西显现出的价值,高于我们所选择并且依附的其它任何东西。由于看到了基督超验的荣耀,真正的基督徒认为基督值得追随,因此,他们受到基督强烈地吸引。由于看到他的价值,因而他们随时准备为他献出一切。这种最高的爱的视野,使他们完全服从基督。他们准备以全部的热情为他的事业工作,为他甘愿赴汤蹈火。这一发现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忠于他。也在他们的心灵中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们绝对不可能的忘记他。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追随他;任何人想诱使他们背离他,都是徒劳无益的。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恩典感情的实际倾向和结果是,拥有这种感情的人,完全相信圣洁事物的识别力、确定性和现实性。那些不相信宗教事物有任何现实性的人,也绝不会以全部的热情和毅力,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自暴自弃和重重苦难去劳动和工作。然而,那些深信这些事物有确定的真理性的人,在实践中将受这些圣洁之物的支配。对于他们来说,《圣经》中展示的现实极其伟大,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因此,一个人若是相信它们,那么在实践中不受其影响就不符合人的天性。

还有一个原因表明,圣洁感情的实际结果是,伴随感情而来的本质的变化。没有这种变化,人的活动也许不会发生彻底的变化。只有树变好了,果实才是好的。人们并没有从荆棘丛中出来,聚集到葡萄藤下,也没有从蓟黎丛中出来,聚集到无花果树下。但是,只要腐败的性质没有死亡,那么腐败的原则就仍然活在他们之中,因此,企盼腐败受到控制就是徒劳无益的。对于一个属血气的人来说,克制他的贪欲,过严格的宗教生活,可不是属血气的。但是,当旧的本质死亡,新的神圣的本质取代了它时,也许可以期盼人在新生活中漫步,走到生命终结为止。

圣洁感情的实际运作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在与谦卑相关的精神中看到。大多数服从精神都由谦卑组成。骄傲的精神是反叛的精神,而谦卑的精神是驯良的、隶属的、服从的。我们看到,意志坚强的仆人,同样不会服从或者听从主人的旨意。而谦卑的仆人则恰恰相反。我们已经说过羔羊般的、鸽子般的精神(注解05)“lamblike”羔羊般的和“dovelike”鸽子般的都是直译,以便使文字显得更为形象。 爱德华滋用这两个词的意思是指一种温柔、顺从、可爱的精神。——译者000,它是一切恩典感情的孪生物。正如保罗在《罗马人书》13:8-10,《加拉太书》5:14中所看到的,基督徒的实践主要在于基督教的外部实践。

我们也看到,恩典感情与服从和温柔的精神相关,这种精神对道德邪恶的出现非常敏感。它担心一切邪恶现象。

基督徒实践从恩典感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这种感情本身普遍、持久、坚持不懈地流淌出来。它们始终如一,并且具有迷人的对称与平衡。我们看到,由于精神嗜好对未来成就的渴望总是与真正的感情相关联,因而在圣洁的感情中,存在着炽烈的热情、活动、信奉、坚忍不拔、以及圣洁的实践。这些绝不会衰败,而会随着感情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我们看到,在基督徒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圣洁感情的倾向,是作为圣洁感情特有的一种结果出现的,这一点我们已经说过了。

神圣灵进一步肯定和证实了这一点,他向基督徒强调,我们要做出充分的选择,以上帝为我们唯一的主,为了他我们可以抛弃一切。因此,重要的是,要有做出充分的决定,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按基督中的上帝的意志去做。答应绝对信任耶稣基督,被描述为我们“内心的封闭”(heart’t closure)。尽管困难重重,这种信仰还是被接受了。因为我们准备把自己完全献给他。在为了基督而进行自我否定的伟大义务中,我们毫无保留地做到了这一点。(注解34)《马太福音》,4:18—22;5:29,30;6:24;8:19—22;10:37—39;13:44—46;16:24—26;18:8,9;19:21,27—29;《路加福音》,5:27,28;10:42;12:33,34;14:16—20,25—33;16:13;《使徒行传》,4:34,35;5:1—11;《罗马人书》,6:3—8;《加拉太书》,2:20;6:14;《腓立比书》,3:7。

有一颗为了基督放弃一切的心,无疑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准备为他牺牲一切。也就是为了基督,拥有一颗自我否定的心。无论何时基督与我们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它都倾向于否定我们自己。毫无保留地放弃我们自己,导致全面服从他的意志和目的。我们内心绝对的信奉,以及这种信奉意指的一切,都是对耶稣的信奉,尽管做起来困难重重。它会促进人们以忍耐和执着从事活动和行动。

这种在内心实践圣洁恩典的倾向,是特殊的,属血气的。真正的恩典不是不活跃的。实际上,在天国和尘世中,没有任何东西有更积极的性质,因为积极的东西就是生活本身。恩典是最积极的一种生活,因为它是属灵的和圣洁的生活。它决不可能是贫乏的,因为就禀性而言,它比任何其它东西更容易结出硕果。内心的虔诚与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就像源泉与河流的关系一样直接,或者像太阳光芒的性质与发出的太阳光,或者像生命与呼吸、与脉搏呼吸、或者与任何生命活动的联系一样直接。恩典的性质和概念是,它是圣洁活动和实践的原则。

新生——注入恩典的上帝的业绩与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实际上,这恰恰是它的目的。计算、设计这一切,旨在于使这个世界发生巨大和多方的变革。“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耶稣基督里造成的”。(《以弗所书》,2:10)这是基督救赎的目的,“他为我们舍了自己,要赎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提多书》,2:14)也见《以弗所书》,1:4;2:10;《约翰福音》,15:1,2,4-6,8;《哥林多前书》,3:9;《希伯莱书》,6:7,8;《以赛亚》,5:1-8;《雅歌》,8:11,12;《以赛亚》,27:2,3。(注解35)声称知道,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要使你的感情做到服从,全力对付贪欲,穿越你的意志和自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非常艰难的。(约翰·普里斯顿〈John Preston〉《教会的四轮马车》In the Church’s Carriage, pp. 101—102)000因此,真正的基督徒所计划的一切,都以此为目的。圣洁实践的这一成果是一种直接的倾向,属于每一个基督徒体验到的恩典。

基督教实践的这种结果,总是在真正的圣徒中发现,也只能在圣徒中发现,对此,我们也要特别加以说明。只有真正的圣徒能够活在这样一种服从的生活中,或者只有他们能够克尽职守,其他人都做不到这一点。所有不洁之人都是邪恶的工作者,使父辈的贪欲变本加厉。“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他来”。(《路加福音》,6:44)

《圣经》明白地告诉我们,实践是基督徒虔诚和立誓信教的最好证明。我们的理性教导的是同一个东西。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是完全合理的。这是普遍的感受。所有时代的一切人类,都以此为标准,判断人的心灵。例如,对基督的友谊的最好证明是《约翰福音》14:21所说的话:“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这就是爱我的”。因此,正是实践使立誓信教成为可信的。但是,为了正确理解这一点,也许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观察。

首先要说明,当《圣经》说,基督徒的实践是最好的证据,向他人证明了恩典的虔诚和真理性时,并不排除基督徒的立誓信教。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规则,是为基督追随者提供的规则,指导他们对发过誓的基督徒进行评估。他们能够凭借这些规则,判断他们所说的是否真实,他们信仰的誓言是否虔诚。因此,这些规则并不是异教徒的规则,而是使基督徒所言无虚的规则。

“你将你没有行为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雅各书》,2:18)显而易见,这里有两种人为信仰提供了不同的证据,却都自称自己是有信仰的人。自称如何,并不是主要证明,也不能识别信仰,然而,这却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的。如果任何人坦言,他不是一个基督徒,不相信耶稣是人子,那么,基督的这些规则便不适合他。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说,一个人是发过誓的基督徒?什么是基督徒真正的誓言?有两种答案。

第一种答案,立誓信仰基督教的人必须把握基督教的本质。他必须能够宣布,他拥有本质的实在。如果我们遴选基督教的某一部分,而不考虑它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正在立下一个真正的誓言。例如,为了立下信仰基督教的誓言,我们必须发誓信仰耶稣是弥赛亚(Messiah)。因为这是一种信仰,对于基督教至关重要。相信我们必须悔罪,必须经受上帝的愤怒,同样是必要的。实际上,我们必须相信福音的一切主要信条。我们必须相信悔罪的必要性。我们必须信奉基督,全心全意地把他作为我们的救世主,欢天喜地徜徉在基督的福音中。

第二种答案,基督徒信仰以及这种信仰如何与基督徒的实践相关的誓言,意味着理解这种誓言的结果。我并不是说,我们必须对我们体验到的东西予以说明。而是说,我们所宣誓的,必须是我们切身体验到的。因此,我们庄严地宣誓,完全相信我们自己的全部罪过、痛苦和无助,相信上帝完全的否决和永恒的愤怒是对我们的正当惩罚,相信我们自己正义的极度不充分,凡此种种,恰恰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正在体验着我们所说的内容。不过,除非我们完全依赖主耶稣基督以及他为原罪做出的牺牲,否则,我们的誓言便什么都不是。简单地立誓信仰基督教,无论是习俗,还是我们的文化特点,将歪曲我们所需要的信仰的本质。

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清楚地说明我们最初的皈依之路。而是说,我们必须能够证明,我们已经体验到我们正在说什么。坚持认为,我们详细说明,神圣灵为了拯救我们,如何以不同的方法和步骤明显地与我们交往,这是不符合《圣经》的。

我们也必须懂得,我们所说的基督徒的实践指什么。它并不是说,宣誓信仰基督教的人,是通常所说的诚实、或者正直之人。这决不是表明,任何爱的工作和劳动,是以基督的名义表现出来,就像使徒说服宣过誓的希伯莱人要诚实(《希伯莱书》,6:9,10)一样。必须有某种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人的可见行为的圣洁。这样一种生活,必须是上帝仆人的生活。我们必须表现出我们效仿耶稣基督。我们必须把一些奇迹般的规则,提高到显著的高度,《希伯莱书》第5、6、7章,《罗马人书》第12章,以及《新约全书》许多部分,都对这些规则进行过描述。我们必须证明,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像一个基督徒那样处事。我们必须呈示清楚的证据,证明自我否定的精神和为基督、为兄弟姐妹赴汤蹈火的意愿。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没有任何外在的证据或者现象,可以一劳永逸地证明恩典。我们已经说过,这种证据只是一个属血气的人能够拥有的最好的证据。但是,恩典的外部表现和模仿,并不足以保证一个人确实是上帝的子民。

在考察了基督徒的实践(这是在他人面前,基督徒宣誓信仰基督教的最好证据)以后,现在我来进行另外一个考察。这就是《圣经》所说的,基督徒也拥有可靠的,与众不同的证据,证明恩典在他们的良心中。《约翰一书》2:3说得非常明白:“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他。”善的行为,就是我们良心的保障。“我的孩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神面前可以安稳”。(《约翰一书》,3:18,19)同样,使徒在《希伯莱书》6:9谈到,希伯莱的基督徒已经证明了爱的工作和劳动(参见《加拉太书》,6:4;《诗篇》,119:6;《马太福音》,7:19,20)。我们也有主的圣言:“不是每个对我说,‘主啊,主啊’的人,都可以进入天国;只有按照我天父意志行事之人才可进入天国。在那天,许多人将对我说‘主啊,主啊’。那时,我将承认他们,干邪恶勾当之人背离了我,我决不承认你。”

不过,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一主题,我们首先表明,《圣经》中考察的基督徒的实践,如何成为一种可靠标志,证明我们在良心上是真正的基督徒。其次,我们将表明,这是一个主要的证据,证明一个人有他自己虔诚的圣洁。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当《圣经》谈论善的工作,善的果实,恪守基督的诫律时,并不是单纯地描述某种外在的东西。它们也涉及到悟性或者意志。当谈到服从和果实时,并不仅仅涉及肉体的行为,而且也涉及灵魂的行为。因此,它们涉及恩典的每一种内在的运作。但是,除了这些内在的服从行为以外,也意指服从的意志的决定。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我所说的意思,我们特别指出,有两种恩典的运作。第一,有一些内在的行为或者恩典在灵魂中运作,它们的实践没有任何外部证据。当这种实践在内心中运作时,圣徒们处在默祷状态中。

第二种恩典活动是一种更实际、更有效的运作。恩典的行使是对意志的要求做出反响,也对外部活动产生指导作用。所以,当一个圣徒给人一杯冷水时,他就是进行恩典的施舍。或者当他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自愿承受迫害时,他正在行使对基督最高的爱。在这些例子中,恩典的实施,以一种实践和生产的方式,使某种外部行动产生影响。这恰恰就是意志的行为中恩典的运作。

多德里奇博士(Dr. Doddridge)已经观察到,意志的决定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活动过程,因为活动确实是我们的活动。(注解36)菲利普·多德里奇:“《圣经》的拯救说”,见《关于新生的实践布道》(Practical Discourses on Regeneration, Philadelphia, 1796)。000恩典的有效实施,是达到很高程度的殉难者所体验到的。但是,所有真正的圣徒,都过着这样一种虔诚的生活。主进入灵魂时,就是寻找这种服从和果实。“因为主看到的东西非凡人所能,他看到人的内心深处”。

因此,当服从、善行和善果被作为恩典原则的重要证据时,从他人的角度看,这些仍然是外在的。但是,当他们的实践也是证据,向我们自己的良心证明基督教的现实性时,那么它的实践对于我们的良心来说,也是内在的可见的。于是,我们看到,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肉体的努力,而且是灵魂的内在努力,指导并且命令这些活动。这就是《圣经》的意义。

在登山训众的结论中,基督谈到,把他所说的话付诸实施,是真信徒的显著标志。他把真信徒比作在岩石上筑房子的人,与在沙滩上建房子的人迥然不同。他不仅以此比喻外部行为,而且比喻这一行为在心灵中的实施。所以基督说:“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约翰福音》,14:21;参见《约翰一书》,2:3,7-11)

因此,我们在《圣经》中看到,诚实的更进一步证据取自内部。同时,外部的东西也被包含在其中,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恩典在世俗世界的实际实施,它指导、支配着肉体的活动。外在的东西与内在的东西之间,必然有一致性。

第十章 感情是主要证据,证明真宗教中的拯救的虔诚

基督徒的实践是拯救的证据,而不是骤然间的皈依,神秘的启蒙,或者纯粹情绪安逸的体验,由默祷开始,以默祷告终。(注解37)“看那约翰,基督所爱的信徒,知心的伴侣!他已经确信,他知道基督是真的,他知道,他知道基督”。(《约翰一书》,2:3)但是,他怎么知道的?他也许受骗了,一个忧郁的想象所做,所产生的影响,都会使他惊愕不已。一个诚实的人被认为拥有软弱的大脑,看不到上帝秘密的景深,那么,约翰最终的证据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记住了基督的命令”。(谢泼德:《十童女喻》,第一部分,P. 131)000它的证据表现为下列六个论据。

论据一:

理性清楚地证明,一个人真正喜爱什么的准确测试是,当他做出选择时,他实际上抛弃了什么。我们已经观察到,宗教虔诚就在于确立上帝在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例如,如果上帝和其它东西,无论是世俗利益或快乐,处于相互冲突之中,人喜欢什么,依附什么,抛弃什么,就成为人的行为的试金石。于是虔诚在于,为了心中的基督,可以放弃一切。当基督呼唤时,为了基督,可以放弃一切。这就是测试。因此,虔诚不仅仅在于拥有一颗愿意按照上帝意志做事的心,而且拥有一颗实际落实上帝意志的心。在《申命记》5:27-29,以色列人有一颗想牢牢记住上帝命令的心。但是,上帝表明,这离他的期待还非常遥远,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牢记它们。

当过着一种卑微的生活时,自称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荒谬的。因为清楚体验到的事实不可能受到置疑。“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拉太书》6:7)《圣经》中经常用欺哄(mock)一词描述这种自称。大利拉对参孙说:“你欺哄我,向我说谎言”。(《士师记》,16:10,13)凡人可以这样受骗,但是,伟大的法官,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自称都不能欺哄他,误导他。“没有黑暗,阴翳能给作孽藏身”。(《约伯记》,34:22)

论据二:

在《圣经》中,能够克服什么样的困难,通常可以测试真信仰的真理性。考验或者诱惑(注解38)《哥林多后书》8:2;《希伯莱书》,11:36;《彼得一书》,1:7;4:12,以及其他许多章节。000是至关重要的证明,凭借它确实可以确定,人们是否有意依附上帝。“你也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在旷野中教导你这四十年,是要苦练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内心如何,是否肯守他的诫命”。(《申命记》,8:2;参见《约书亚》,2:21。22;《士师记》,3:1;《出埃及记》,16:4)

《圣经》常常把这些信仰的困难称作测试人的信仰的诱惑或者考验。“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验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雅各书》,1:2,3)“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验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彼得前书》,1:6,7)同样,使徒保罗谈到,要济贫,以证明基督徒之爱的虔诚(《哥林多后书》,8:8)。金银的冶炼也可以证明这种测试(《诗篇》,66:10,11;《撒迦利亚书》,13:9;《启示录》,3:17,18)。

据说,以色列人在迦南的旷野中遇到敌人,上帝用困难考验他们,为的是知道他们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他们是否记得他的命令。同样,当上帝用一个困难的命令考验亚伯拉罕,让他用自己的儿子做献祭时,上帝对他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的独生子,留下不给我”。《马太福音》19:16中,基督对一个富有的年青人进行了同样的考验。

这样的考验并不是为了上帝的利益,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以这些方法考验我们自己是最可靠的方法,通过它我们能够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一座建筑物是否牢固,当风猛烈地吹过来时,我们再看它。同样,当一个基督徒经受天意的考验时,我们能够列举他实践的现实。

论据三:

就我们已经解释的意义来看,这种圣洁的实践是最好的证据,证明基督徒良心恩典的现实。对此,使徒雅各说:“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他行为才得全”,(《雅各书》,2:22)或者像原词所说的“被完成的”。因此,牢牢记住上帝的命令,对上帝之爱便完成了,或者完善了。“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真理也不在他心中。凡遵守主道的,爱神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约翰一书》,2:4,5)

据说,在圣洁的实践中,上帝的恩典或者爱完成了,正像树结果实才算完善一样。如果只把种子栽在土地上,甚至只是长出叶子、或者开花,那么,它依然是不完善的。只有当它结出丰硕的成果,它才是完善的。因为它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实际运作中的恩典。

论据四:

《圣经》坚持认为,圣洁实践的重要性是基本的证据,凭借它可以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虔诚作出评判。“据此,你将知道,你知道上帝;据此可以证明上帝子民,也可以证明邪恶的子民:拥有这一实践,就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否则,基础就建立在沙滩上;我们以此确保我们的心”。在一切真正圣洁的证据中,唯彼此相爱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我们因为爱兄弟,就晓得是出生入死了”。(《约翰一书》,3:14。参见《罗马人书》,13:8,10;《加拉太书》,5:14;《马太福音》,22:39,40)

论据五:

《圣经》也明白地把基督徒的实践,说成是恩典真理的主要证明,无论对于他人还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良心来说都是如此。它被描述为独一无二的主要证明。“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约翰福音》,14)主也常常强调这一点,他在《约翰福音》第15句说:“你若爱我,必遵守我的命令”;第23句说:“人若爱我,就必须遵守我的道”;第24句说:“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第15章,他一再重复这些话(《约翰福音》,15:2,8,14)。《约翰一书》也反复强调同样的话。

论据六:

圣洁实践的重要证据将在上帝的法庭面前使用。在未来审判中,对宣誓入教者将公开考验,这些证据将被用于他们的审判。这种公开宣布的审判,将展示上帝对人自身的良心,对世界审判的正义。因此,末日审判被称作“上帝公义的审判”。(《罗马人书》,2:5;参见《马太福音》,18:31;20:8-15;22:11-13;25:19-30;《路加福音》,19:15-23)《圣经》充分地教导我们,审判的主要证据,是人在尘世的工作或者实践(《启示录》,20:12;《哥林多后书》,5:10;还可以举出许多)。“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之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道书》,12:14)

我们由此完全可以断定,人的工作(就我们所说的意义而言)是主要证据,现在应该凭借它进行考验。如果我们没有利用它们进行自我审判,在末日审判之际,我们至高无上的法官,将充分利用它们对我们进行审判,那时我们将站在他面前受审。(注解39)“上帝为自己的审判制定了一个审判规则,他凭借这规则审判每个人,它也是每个人进行自我审判的依据。于是,上帝根据我们的服从和工作情况对我们进行判决。他将根据每个人的工作,对其进行审判。”(普莱斯顿:《教会的四轮马车》,P. 99)000如果上帝对我们进行的审判,不是以这种方法展示出来,不是凭借这些证据,那么某些属血气之人也许会有疑问:“我怎么知道,上帝期待,并且坚持进行最后的、决定性的审判?”然而,由于上帝如此清楚、充分地展示出这一证据是什么,因而凭借它进行自我测试,无疑是明智的,也是最重要的。

于是,基督徒的实践是高于其它一切证据的证据,它核实了圣洁的物证,并且为其加冕。它也是准确的物证,证明了有关上帝的、真正的拯救的认识:“我们据此知道,我们知道上帝,我们遵守他的命令”。如果我们知道上帝,却不是把他当作神来荣耀他,那么,我们的认识就只能使我们受到谴责,而不是得到拯救。(《罗马人书》,1:21)“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翰福音》,13:17)

圣洁的实践是忏悔的最好证明。当犹太人自称忏悔时,向施洗者约翰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他用正确的方式指导他们:“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马太福音》,3:8)

圣洁实践是拯救信仰的恰当证明,使徒雅各对亚伯拉罕所言便是一例(《雅各书》,2:21-24)。实践是拯救信仰真理的最好证明。“有弟兄来证明,你心里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乐”。(《约翰三书》,3)

圣洁的实践是真正进入基督,得到他认可的最好证明。实际上,基督向我们承诺一种永恒的生活,条件是我们进入他。实践也是相信基督拯救我们的真正证据,这种深信依赖关系的实际现实。“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后书》,1:12)

圣洁的实践也是对上帝和人恩典之爱的真正证据。也是谦卑和恐惧上帝的证据。这是真正感恩的证据:“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诗篇》,116:12)《诗篇》的作者也指出,“凡以感谢献上为祭的便是荣耀我。那按正路而行的,我必使他得着我的救恩”。(《诗篇》,50:23)再者,实践是真正的证据,证明恩典期待和渴望,恩典希望,在圣洁的爱中实现上帝的意志,基督徒的刚毅和恩典的真理等。

在我结束演讲之前,我要简要地回答两个质疑:它们不同意把基督徒实践作为拯救恩典的最高证据。

第一个质疑是,立誓信教的基督徒内在的属灵的体验,应该是真恩典的主要证据。心灵这种圣洁的实践,没有支配、指导肉体的表现吗?实际上,这些内在的体验决不是基督徒体验无足轻重的方面,因为外部的行为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把基督徒的体验和实践说成两个不同的东西,将做出不合理的区分。其实,一切基督徒的体验,严格说来,并不能够被称作实践,不过,一切基督徒的实践,都可以被称作体验的。把它们分开是不符合《圣经》的。耶利米问:“他的父亲岂不是也吃、也喝、也施行公平和公义吗?他为困苦和穷乏的人伸冤,那时就得了福乐。认识我不在乎此吗?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22:15,16)我们对上帝内在的认识,将支配我们的宗教体验,或者圣洁的实践。人们引用许多《圣经》的内容来证明这一点;例如,《约翰一书》5:3;《约翰二书》6;《诗篇》34:11,《诗篇》119和其他地方,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

有一种外化的宗教实践,它没有任何内在体验,丝毫不重视上帝。它没有任何益处。也有一种体验,它没有任何实践、没有任何基督徒行为。这比无更糟糕。因为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一颗心与作为上帝的上帝相关联,无论何时经受考验,那么他永远会发现,他的意向在实践经验中是有效的。如果宗教主要由圣洁的感情所组成,那么真正的宗教在实际运用感情方面是最突出的。尘世间朋友之间的友谊,主要在于感情,当这种强烈的感情联结带着他们的经历艰难困苦时,他们便在其中掌握了真正友谊的证据。

当神学家说,没有恩典可靠证据,便没有恩典的行动时,他们是说,我们在日常体验中看到了什么。一个人一看见他的邻人,便获得了他存在的证明。不过,只有日常看见他,在多种环境下经常与他交谈,才能够确定这一证明。例如,当信徒在基督复活后首先看到他时,他们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基督是活着的。但是,与他交谈40天,看到验明他正身的许多可靠的证据以后,他们依然得到了更多的证明。(注解40)“这些可见的恩典越是不断更新,他就越有把握。这些活动的更新越是频繁,你的把握就越永镌、可靠。已经确信这些可见的恩典运作的人很快就怀疑,他是否会出错。”但是,当这些实践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新时,他就会进一步确定他的状况……人的恩典越增多,他们的宁静便越增多;“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神和我们主耶稣基督,多多地加给你们”。(《彼得后书》,1:2)斯托达德:《认识虔诚和伪君子的方式》(Way to know Sincerity and Hypocrisy),PP. 142,143000同样,我们在神圣灵对心灵的影响中,看到了圣灵的证明和标志。由于恩典是被嵌入的,被实施的,因此,对它的体验也会发展。圣灵在内心中的临在,是我们作为上帝子民最充分的证明。

主张基督徒的实践是恩典现实的主要证据,认定这一主张是合法的教义也受到了质疑。过分拔高实践在提高自我努力方面的重要性,就会使人们过多地采取行动,从而失去自由恩典的荣耀。这如何与仅凭信仰进行裁定的伟大的福音教义相符合呢?

这一反对意见是根本不合理的。作为上帝恩典标记的圣洁实践,如何可能与上帝恩典的自由不一致呢?用我们的工作换取上帝的喜爱,也许是不合理的。但是,要说从事工作是恩典天赋的证明,则没有什么不一致的。卑鄙的人做任何公义之事,都要大书特书其重要性。这是《圣经》不用工作进行辩护的意义。只有基督的公义,不是我们自己的公义,才能对我们进行审判。当工作在这方面与信仰相对立时,我们肯定会说,凭借信仰,而不是凭借工作进行判定。但是,这并不是反对这一说法,即,恩典将在圣洁的实践中表现出来。因为除非基督的好处表现在更新的、圣洁的、超凡的内心中,这颗心爱基督,也喜欢上帝,因为它在圣灵中体验到了欢乐,否则把拯救的资格赋予人,与福音恩典的自由天赋不一致。因为我们不能凭借工作证明自己,便轻视工作,就等于轻视一切真正的宗教,一切恩典和圣洁,以及一切恩典的体验。

人们轻视工作,不强调《圣经》证明是最重要的那些东西,这大大有损于真正的宗教。假定这一概念,就是强调合法性和契约是愚蠢的。不注重《圣经》给予和经常提到的证据,企图寻找圣洁的更好的证据是徒劳无益的。正如雅基(Agur)所说:“神的言语句句都是炼净的,投靠他的,他便作他们的盾牌。他的言语,你不可添加,恐怕他责备你,你就显为说谎言的”。(《箴言》,30:5,6)我们不能相信我们自己辨别人心的能力。我们几乎看不到灵魂的现实性和人心的深处。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影响,个人感情也可以受到触动。埋没、遮蔽、影响感情的方式如此之多,以至于无法让人相信感情。

相反,我们必须紧随上帝在《圣经》中给予我们的思路。上帝知道,他为什么坚持某些东西,并为我们阐明它们,让我们依靠它们,而不是依靠别的尺度进行自我测试。也许他知道,什么东西不太复杂,什么东西几乎不会有欺骗性。他最清楚地知道我们自己的本质。他知道,他自己运作的本质和方式。他最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安全之路。他知道,为他的教会的不同状态和每个人的不同禀性留有什么余地。因此,对于我们来说,聪明的做法不是把他的工作从他的手里拿出来,而是按照他已经为我们指出的道路追随他。

如果我们做别的,我们会困惑、混乱、受欺骗,若是这样,那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不过,如果我们养成一种习惯,格外看重基督、使徒和预言家曾经强调、坚持过的东西,而且如果我们凭借恩典的实际运作和结果判定我们自己和其他人,同时又不忽略其他东西,那么结果就将是好的,有福的。它将使误入歧途的伪君子服罪,阻止那些人的幻觉,这些人半心半意地相信通向生活的直接狭窄的道路。它将帮助我们从无数复杂事物中解救出来。从围绕着体验的种种不一致的图式中解救出来。它将使立誓信教者的信仰不至于忽略生活的严密性,它将促进基督徒生活中的热情和信仰。

我们将在我们自己的一代人中看到动态的信仰。基督徒是亲密的朋友,他们开始于以一种方式共同交流他们的体验和舒适,这种方式将使基督徒变得更加谦卑、谦逊,增进彼此的长处。他们的舌头不是跑在他们的前头,而是落在他们的手脚后面,在精明的榜样——有福的使徒的后面(《哥林多后书》,12:6)。因此,一个大门将对邪恶关闭。与体验和强有力的信仰相对立的许多主要障碍,都将被克服。

真正的宗教将以这种方式面世,根据这种方式,人们将越来越深信,在宗教中有现实性,而不是使旁观者,不论是怀疑主义的旁观者,还是无神论的旁观者变得刚硬。由于使他们的良心深信真正宗教的重要性和至善至美,因而良心将向他们发起挑战,战胜他们。因此,这些证据之光将在他们面前闪闪发光,看到他们善的工作的其他人,将使他们的天父荣耀,天父在天国。

附录一:

乔纳森·爱德华滋及其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生平与著述

乔纳森·爱德华滋(1703—1758),美国清教神学家,哲学家。生于康涅狄格州的东温莎。他的父亲蒂莫西·爱德华滋(Timothy Edwards)是东温莎公理会牧师,有12个孩子,但仅有乔纳森·爱德华滋一子;他的母亲是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牧师所罗门·斯托达德(Solomon Stoddard)的女儿。大约在12—13岁,他撰写了几篇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展示了他非凡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论昆虫”(Of Insect)描述了蜘蛛的习性。另一篇论文讨论彩虹与颜色,表明他熟知牛顿光学。大约同一时期,爱德华滋写了一篇短文,证明灵魂的非物质性。这些作品是早熟智慧的结晶,对自然有深深的兴趣,力图在自然中找到睿智的上帝的行迹。

1716年,爱德华滋(13岁)进入耶鲁大学,世界哲学之门在这里向他开启。塞缪尔·约翰逊曾经做过他的老师,时间不长,他引导他进入英国的新哲学观念中,特别是洛克的哲学中。他读过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宣称,“在书中如获至宝,其中的乐趣,远远超过那些最贪婪吝啬的搜金刮银的淘金者。”他的学术短文“论存在”(Of Being)和“心灵”(The Mind)证明了他在哲学方面的早熟,这两篇短文大约都写于1720年他毕业以前。毕业后的两年,他继续在耶鲁大学学习神学,为牧师一职做准备。在这一时期,爱德华滋拥有一种深切的宗教体验,他后来在《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1739)中对此有过描述,因为这种体验赋予他一种新意识,他感悟到上帝的至高无上、全知全能和他对上帝的完全依赖。爱德华滋的宗教哲学,从这种经验转变中形成。

1722年,他成为纽约苏格兰人长老会牧师,但是,学习和教诲的生活吸引着他,于是,两年后,他重回耶鲁大学,成为一名最高年级的助教。1727年,他被任命为助理牧师,成为他的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的助手。1729年,外祖父逝世,他接管北安普敦教区。

近20多年的时间,爱德华滋一直在这个教区布道、写作。这一时期,他把孩提时代那种匆匆记下沉思内容的习惯保持下来,他把它们称作“杂记”,或者“杂记观察”。一共9卷,包括1360个条目。这些日志(绝大多数未经过编辑加工,)原想成为一部巨著有蓝草图,题目暂定为《基督教宗教尝试的重要学说的理性说明》(A Rational Account of the Main Doctrin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ttempted)。这一预定的加尔文宗《大全》并没有完成。

爱德华滋的主题渗透着加尔文宗的教义,即上帝至高无上,人根本不能凭借出色的工作,实现自身的救赎。1731年,他在波士顿做了一次著名的布道,题目是“人的依赖性即是上帝的荣耀”(God Glorified in Man’s Dependence)。他反对阿明尼乌主义一种由荷兰神学家雅各布斯·阿明尼乌(Jacobus Arminius,1560—1609)提出的教义,后来在殖民地扎根,这种教义向人们许诺,通过善举和出色的工作,一部分人可以获得救赎。在举世闻名的大觉醒运动中, 爱德华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运动在18世纪40年代,曾经席卷新英格兰,宗教狂热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我们在《信仰的深情》(A Treatise Concerning Religious Affections,1746)一书中,发现了宗教体验这一概念。

由于教义严苛,而且缺乏审慎,致使爱德华滋与他的教民失和,1748年,他被该教区解职。他的第二个职位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托克布里奇教区,他在那里为一些印弟安人部落和一小部分白人布道。他有充分的闲暇写作,主要著作《论意志自由》(Freedom of the Will,1754)定义并且捍卫他的加尔文宗的人类自由说。续篇《真美德的性质》(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1765),把美德置于激情中,而不是理智中。他最后完成的著作《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Concerning the End for Which God Created the World),是一部思辨性的神学著作,讨论上帝创世的目的。

在斯托克布里奇,爱德华滋开始创作一部巨大的神学综合著作,叫作“救赎功德史”(The History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但是,因为他在1757年当选新杰西学院(现在的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而中断。当选的次年,他在普林斯顿逝世。

二、哲学方向

用今天的话来说,爱德华滋是一个“哲学化的神学家”。他的主要兴趣是宗教,他的主要著作是神学。除了学院的记录以外,他并没有创作纯粹的哲学著作。不过,他的神学论文充满了哲学沉思,它们都用作阐释并捍卫他的神学命题。对于他来说,艺术、科学和哲学在理想状态中并没有与神学分离;他说,当它们变得日趋完美时,“它们流入神德中,并且与之相符合,似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

爱德华滋的哲学观点,反映了他在学院所受的清教徒式的柏拉图主义训练,这种清教徒式的柏拉图主义,是剑桥柏拉图主义和彼得·拉米斯的柏拉图主义的衍生物。他试图把这种基督教柏拉图主义,与来自英国经验主义者,特别是洛克、牛顿、哈奇森等人的要素进行综合,在18世纪早期,这些经验主义者的著作被介绍到新英格兰。清教柏拉图主义教导 爱德华滋,只有属灵的世界是真实的,可见世界只是它的影子,在神德的照耀下,它要把心灵引向上帝临在的意识。他进入这种理想主义的哲学,便转向了洛克和科学家牛顿的经验主义学说,这些人的学说正在对美国产生刺激作用。他吸收了洛克的这一思想:我们的一切观念都起源于感觉;他从牛顿那里吸收了空间概念,作为神德的感官系统。

三、存在

在他的笔记“论存在”中,爱德华滋吸收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的必然性论点,表明绝对虚无的不可能性,因为它是一个矛盾的、不可想象的概念。由于纯虚无是一种不可能性,所以他认为,绝对没有这样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绝对存在(Being)不存在。总之,绝对存在是永恒的。他也确立了绝对存在的无所不在,表明,无论在一个地方,还是在许多的地方,我们不能思考纯粹的虚无。因此,存在拥有必然性、永恒性、无所不在性、无限性等神的属性。

此外,爱德华滋推论出存在的属性,是无形状的,空间的。他表明,形状与其它形状处于对抗之中,因为在存在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存在,因此,存在本身或者上帝,不可能被想象为形状的。存在或上帝与空间同一, 爱德华滋用不可能发现空间不存在来证明这一点。我们能够从思想上抑制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但是,不能抑制空间本身。因此空间是神的。爱德华滋追随剑桥柏拉图主义和牛顿,把上帝的心灵想象为事物在空间中存在的场所。

四、心灵的性质

爱德华滋的笔记“心灵”深受洛克影响。他像洛克一样,对心灵的能力、理智和意志加以区分。他把理智定义为能力,灵魂凭借它发现、思索、判断事物。它的第一个运作方式是感觉,因为,若是没有感官的活动,也就没有进一步的心理运作。心灵需要感觉,以便形成它所有的观念。感觉客体不是物体真正的属性,它们只是上帝给予我们的印象和观念。 爱德华滋同意洛克的见解,认为第二性质,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等,并不是物体固有的,而是心理印象。爱德华滋写道,每一个明白的哲学家都同意,颜色并不真的在物体中,疼痛也不在针里面。

五、观念论

爱德华滋在运用第一性质——如形状、广延、形象和运动等——方面超过了洛克。他认为第二性质没有真实性。他坚持认为,所有的第一性质,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阻力。形状是阻力;形象是阻力的终点;广延是形状的一方面;运动是阻力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传递。因此,一个可见物不是由真实的性质所组成,而是由观念所组成,其中包括颜色、阻力和阻力模式等。阻力本身并不是物质的;它“只是上帝天威的实际运用。”因此,可见世界只是一种精神存在。它主要存在于上帝的心灵中,由神的自由意志构思出来。它也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通过上帝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有序的观念传递给我们。

历史学家一直在争论,是把爱德华滋的观念论哲学归功于贝克莱好,还是归功于他那早熟悉的天赋好。他把自己的观念论系统化时,在耶鲁大学还买不到贝克莱的著作。虽然他有可能听过贝克莱观念论的报告,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他独自得出观念论的结论。

按照爱德华滋的看法,严格说来,心灵只是“存在的影子”。真与美和它的存在强度成比例。因此,心灵确实是善的、美的;可见世界只是完美的影子。它的价值是把心灵与精神的愉快和神的善与美联系起来。

六、创造

被创造世界的存在与保存,完全取决于上帝。他自由地创造它,不断地维持它的存在,就像撒落在物体上的阳光不断更新颜色一样。宇宙永远从上帝出发,就像光不断从太阳发出一样。经过上帝的运作,宇宙成为神的心灵向被创造心灵的一种启示;它是影子与肖像的全景,展示了神的心灵和意志。 爱德华滋在他题为“神的影子与肖像”(Images or Shadows of Divine)中,把自然描述为上帝象征。他说,上帝向他默示《圣经》、可见世界和人的灵魂,它们是在上帝的肖像中形成的。为了在被创造世界中正确地解释上帝的象征,必须在神的启迪下净化心灵。对于 爱德华滋来说,任何崇高或快乐的活动,都无法与发现、沉思上帝在自然中的足迹相比拟。

七、意志

爱德华滋描述的心灵的第二种官能是意志。意志的重要性在于这一事实:爱是激情或感情的首坐。按照爱德华滋的看法,一切其它的激情都发生于爱,并且是它的目的。爱是心灵的杰出与美。在《信仰的深情》一书中,他表明,一切人类活动,特别是宗教活动,都从感情中产生。他说,感情“是一切真宗教的生命和灵魂。”宗教的本质在于圣洁的爱,尤其是对上帝的爱。尽管 爱德华滋的宗教体验学说受虔信派影响,赋予情绪以非常广阔的范围,而且他在布道中也求助于情绪,但是,他的表达方式,通常坚持一种清教徒式的节制,避免大觉醒运动特有的那种官能主义。他力主,宗教的核心在于他所说的“恩遇感情”,这种感情来自对上帝的认识和神圣的事物。

八、宗教与伦理学

爱德华滋认为,通过一种超自然的感受,看到我们有可能通过神的恩遇成为上帝的选民,而且宗教体验是可能的。这种新的感受与五种肉体感受不同,它通过由恩遇获得的再生,赋予人一种新的感觉和知觉,他富有激情地从上帝那里获得关于神圣事物的观念和真理。凭借一种感觉经验,选民在上帝中享受一种内在的、甜蜜的喜悦,它把他们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其紧密程度超过他的一切理性的知识所能。通向上帝之路经心而过,而不经头而过。

九、自由问题

爱德华滋认为,意志像理智一样,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依靠外部力量而活动。由于意志消极地从上帝那里获得印象和观念,因此,意志偏好一致的对象,而排斥不一致的对象。意志并不是自我决定的力量;它的活动由因果关系决定。唯有上帝能够左右自己的意志,因而只有上帝是自由的。按照因果关系原则,所发生的一切都有一个原因,因此,人的意志活动作用于每一个被创造物,就是使用因果关系原则。当然,意志不由是物理原因推动的,而是由动机或道德因果关系推动。这些动机通过理智向意志显现,它们之中的最强者决定意志的运动。

爱德华滋反对当时的阿明尼乌派,他们把人的意志归结为一种内在的自发性和自我决定的力量。在他看来,这种自由是神的特权;人的意志没有这种内在的自由。它的活动不是由肉体的强制力,而是由道德的必然性所决定。即使动机向他显现出来,一个人也不能策动意志力为所欲为。由于这些动机是由上帝的神命决定的,因此,人的意志活动,完全在神的力量之中。

尽管爱德华滋否定,人的意志有自我决定的自由,但是,他依然同意,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自由的。他像霍布斯和洛克一样,把人的自由定义为一种能力,可以贯彻意志喜欢让人做的事情。自由就是没有活动障碍。这种对人的基本自由的否定,与 爱德华滋的加尔文宗信仰相符合,这种信仰相信人是堕落的,一切都是前世因缘。

十、美德

沙夫斯伯里(Shaftesburg,1671—1713)和哈奇森对爱德华滋的伦理学有过影响。他和他们一样,否定真正的愉快在于只顾追求自己的幸福,或者在于人类活动的功利性。确切地说,美德在于无私的仁爱或无私的感情;它是人内心气质的内在美。一种行动是善的,不是因为它利己或者利他,而是仅仅因为它来自意志美的气质。美德是一种精神美或杰出,也正是为此才把它赋予我们。其它活动动机是以自爱为基础,因此,不符合真正的美德标准。

爱德华滋并不认为,人对这种无私的美德有一种天生的冲动。他认为,由于人有原罪,所以人总体上是堕落的,放纵自爱。只有凭借上帝的遴选和有效恩遇的馈赠,人才能够从“可怕的”状况中拔出来,真正从事有道德的活动。若是没有超自然的援助,仅有适宜无私的感情,如父母对子女天然的爱,就会有自爱相伴随,因而就不是真正的美德。它们充其量是次生的美德,或者美德的影子。

爱德华滋是新英格兰殖民地,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天才、最雄辩的神学家—哲学家。在他捍卫美国清教运动时,他支持了一种失败的事业,不过,他毕竟在一段时间内,为它注入了一种新的生命和精神。他毕生为之奋斗的自由神学最终取得胜利;在19世纪,它在唯一神教的形式下,统治了整个新英格兰的文化。 爱德华滋强有力的宗教和哲学刺激依然故我。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者,如爱默生,尽管反对一切系统的神学,倡导人的神性,但是,他还是把清教徒对神与自然合一的激情探索继续进行下去。

杜丽燕

摘引自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U.S.A,1967

附录二:

爱德华滋年谱

1703年 10月5日生于康涅狄格州温莎东部边境的一个拓荒者家庭。其父蒂莫西·爱德华滋有12个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

1716年 进入耶鲁大学。

1719年 撰写“论昆虫”(Of Insect),“论原子”(Of Atoms)以及其它一些科学与哲学论文。

1720年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之后仍留在该校研习神学。

1721年 体验皈依,撰写“物的新感受”(a new sense of things)。

1722年 在纽约一个小教堂,普莱斯比特里安教堂任牧师。撰写“决心”(Resolutions)和“日记”(Diary)。

1723年 4月,离开纽约教堂。获文学硕士学位。

1724年 5月21日被任命为耶鲁大学助教。

1726年 应邀作他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的牧师助理。任职教区是,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第一教区。

1727年 2月15日,被任命为牧师。7月28日,与萨拉·皮尔蓬特结婚。

1728年 8月25日,长女萨拉出生。

1729年 2月11日,所罗门·斯托达德逝世。爱德华滋接任北安普敦教堂牧师之职。

1731年 《上帝在拯救业绩中的荣耀》(God Glorified in the Work of Redemption)出版。

1734年 《圣洁和超自然之光》(A Divine and Supernatural Light)出版。做关于拯救的布道。

1735年 5月30日写信给波士顿的本杰明·科尔曼,讨论北安普敦的宗教复兴问题。

1737年 《信仰叙述》(A Faithful Narrative)出版。

1738年 《关于若干重要主题的谈话》(Discourses on Various Important Subjects)出版。

1739年 《个人叙述》(Personal Narrative)。作关于赎罪史的布道。

1740年 爆发大觉醒运动。乔治·怀特菲尔德于当年10月,在北安普敦布道。

1741年 7月8日《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们》(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出版。9月2日《求助和补救》(Resort and Remedy)出版。9月10日,在耶鲁大学毕业典礼上致辞,题目是《辨别上帝意志的标准》(Distinguishing Marks)出版。

1742年 作关于宗教感情的布道。

1743年 《关于当前复兴运动的一些想法》(Some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Present Revival)出版。《伟大的关心》(Great Concern)出版。

1744年 《真正的至善至美》(True Excellency)。

1746年 《信仰的深情》(Religious Affections)出版。《教会的婚姻》(The Church Marriage)出版。

1747年 《真正的圣徒》(True Saint)出版。

1748年 《谦卑的尝试》(Humble Attempt)出版。《强壮的树枝被折断枯萎》(A Strong Rod Broken and Withered)出版。

1749年 《外流人才的生活》(The Life of Brainerd)出版。《伟大的榜样基督》(Christ the Great Example)出版。

1750年 6月22日,被他的教众驱逐。7月2日,作告别布道。为约瑟夫·柏拉米的《真宗教概论》撰写前言。

1751年 《告别布道》(A Farewell Sermon)。8月8日,在马萨诸塞州,斯托布里奇任印第安人牧师。

1752年 《纠正颠倒黑白》(Misrepresentations Corrected)出版。

1753年 《真正的恩典》(True Grace)出版。

1754年 《论意志自由》(Freedom of the Will)出版。

1755年 起草关于世界末日和真正的美德的演讲报告。

1757年 完成论原罪的手稿。入选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1758年 2月16日正式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3月22日,死于天花。论《原罪》出版。

1765年 《个人叙述》出版。《爱德华滋生平》(The Life of Edwards)出版。《论文两种》(Two Dissertations)出版。

1774年 《拯救业绩史》(A History of the Work of Redemption)出版。

1780年 《关于如下主题的布道》出版。

1788年 《关于实践的布道》(Practical Sermons)出版。

1789年 《种种观察》(Miscellaneous Observations)出版。

1806年 《爱德华滋校长著作集》(The Works of President Edwards, Leeds, England)出版。

1808年 《爱德华滋校长著作集》(Worcester, Massachusetts)出版。

1829年 《爱德华滋校长生平》(The Life of President Edwards, by Sereno Edwards Dwight)。重印《决心》与《日记》完成版,《书信集》,以及爱德华滋本人对他被解职的说明。

1852年 《博爱及其果实》(Charity and Its Fruits)出版。

1903年 《爱德华滋未出版的著作集:论三位一体》(An Unpublished Essay of Edwards on the Trinity)出版。

1948年 《圣物的肖像和影子》(Images or Shadows of Divine Things)出版。

1957—1985年 《乔纳森·爱德华滋1—7卷》(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Yale)出版。

爱德华滋年谱由译者采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1 19:22 , Processed in 0.1344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