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1|回复: 0

叶嘉莹:怎样赏读古典诗词

[复制链接]

1525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555
发表于 2024-10-6 21: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怎样赏读古典诗词”,我要讲的是两首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诗词:一首是李商隐的诗《北楼》,一首是辛弃疾的词《鹧鸪天·博山寺作》。讲这两首作品,我想让大家有一个很基本的认识,就是怎样去体会、欣赏、了解和讲授中国的诗词。

选这两首短小的作品是很偶然的事,选择李商隐的《北楼》这首诗是因为前几天在我的研究生课上讲到翻译,我的硕士生张元昕快要毕业了,她准备到美国去读博士。我想如果到美国去读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士,要用英文写论文,最困难的是怎样把中国的诗词翻译成英文。

那天我在班上讲到翻译,就想到《北楼》这首诗,因为李商隐的这首诗曾经被北美两位有名的教授翻译过,但是都发生了问题。一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刘若愚(James J.Y.Liu),一位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李祁(Li Chi)。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

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



异域东风湿,中华上象宽。

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阑。

(李商隐:《北楼》)

想要学中国诗,第一要把声音平仄读得正确,这是学诗的基本要求。我们现在讲的是唐朝人的诗,或者是宋朝人的词,那个时候普通话还没有流行,他们所用的语言是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而我们现在普通话所讲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在古代的声调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就是说我们北方人没有入声字。那么我们读古人的诗,就用现在的声音来读不可以吗?为什么要把它恢复到我们不会读的古人的入声?因为声音、声调的节奏、抑扬、高低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诗歌是结合着字音、字义,同时引起来兴发感动,所以学中国旧诗先要学会按照古代的声调来读诵。古代的声调并不困难,比如我姓叶,现在广东话中保留了入声,它不是ye,是yip,有-p、-t、-k 收音的语尾,我们普通话没有,所以没有办法读出很正确的入声字。我从小在家里读诗,我们家里的办法是把入声的字读成短促的去声,一定不能读成平声,因为读成平声声调,平仄的声律就不对了。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qiǎng)欢。花犹曾敛夕(xì),酒竟不知寒。异域东风湿(shì),中华上象宽。此楼堪北望,轻命倚危阑。”“强”字并不是入声字,但是我要请大家注意,英文中词性的改变是用拼音的变化来表示,I learn English 中的learn 是一个动词(verb),English learning is not difficult,这里的learning 因为加上了-ing 就变成了名词(noun)。中国是方块字,词性的改变是用声音的变化来表示。我们说这个人很强大、很坚强,是念qiáng;说你不要勉强我,就念qiǎng。在这首诗中是勉强的意思,所以不能念qiáng。“夕”字和“湿”字是入声字,要念仄声。

这首诗是什么样的感情?站在楼上向北方观望,因为北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的家人、亲友和我所怀念的人所在的地方,而我远离了他们,虽然这个楼很高,栏杆已经不大结实了,但是“此楼堪北望”,只要能够遥远地望见,我就“轻命倚危阑”。

第二,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李商隐当年在哪里?他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感情?这一首诗为什么写得这样悲哀?我们就要了解李商隐的生平。无论从他所生的那个时代的国来说,还是从他自己的家世、家人来说,李商隐都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人。

李商隐出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老家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他是河南人。宪宗皇帝在位十五年,最后被一个叫陈弘志的宦官杀死。中晚唐以后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掌在宦官的手里,那时候的唐朝是宦官专权。在朝廷里边,有两个敌对的政党互相攻击、互相排挤。在朝廷以外,各地区、各地方都有军政府——藩镇,唐朝各地区军政府的长官叫作节度使,这个时候还有藩镇的跋扈。所以李商隐出生时的唐朝正是处于朝廷里宦官专权、政治上两党斗争、地区上藩镇跋扈的时代。

那么他的家庭如何呢?李商隐出生时,他的父亲李嗣任获嘉县县令,获嘉县就在河南,离他们老家不远,当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商隐三岁的时候,他父亲离开获嘉,到南方浙东的一个藩镇节度使的幕府中去做官了。唐宪宗被宦官杀死后,宦官立唐穆宗为皇帝,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嗣逝世,那时候李商隐不过十岁,他看到朝廷里宦官专权,又经历父亲去世,作为家中的长男,要负担起家庭的责任,他奉丧侍母,从遥远的浙东回到河南。李商隐写过一篇文章《祭裴氏姊文》,他一个姐姐嫁给一个姓裴的人家,后来去世了,他就在纪念他姐姐的文章中写到他们小时候的不幸:

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邱,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乃占数东甸,佣书贩舂……

“某”是他的自称,“就傅”是从师读书,十岁正是应该开蒙读书的时候。“旋”是很快,不旋踵之间,“臻”是来到,“家难旋臻”是说灾难很快来到我们的家门,指父亲逝世。李商隐是长男,父亲死在外面,那个时候中国人的习惯一定要归葬故乡,“板舆”是他父亲的棺材,“丹旐”就是他打的幡,他要引导他父亲的灵柩回乡,要打一个长条的像旗子一样的引魂幡,所以他说那个时候“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回到故乡以后,“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他们已经离开很久,河南没有他们的户口,没有他们家族任何的亲戚。“既祔故邱”,“故邱”是祖坟,先要把父亲埋葬到祖坟,“便同逋骇”,“逋”是被追捕的逃犯,我们就像没有户口的、要被追捕的逃犯一样。“生人穷困,闻见所无”,他说对于活在世上的人,当时我所经过的那一种贫穷困苦是你们没有听过、没有见过的。中国对于父母之丧有严格的要求,要服丧三年,而且这期间不许出去为公家工作。“及衣裳外除”,等我们三年服丧期满,把丧服脱下来,马上堆在眼前的,“旨甘是急”,“旨甘”是说子女奉养父母的美味的食物,李商隐说作为长男我现在要养家,要供养母亲。“乃占数东甸”,所以我们就找了个地方立了户口,“东甸”是洛阳东城乡下的土地。“佣书贩舂”,“佣”是被雇工,“书”是抄书,唐朝时雕版印刷还没有流行,他被人家雇去做抄写的工作。抄写还不够,“舂”是捣米,就是把麦子去壳,“贩”是出卖劳力,所以除了抄书,还要帮人家捣米,这是李商隐青少年时代所过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李商隐想要改善生活,没有别的出路,唯有好好读书,他也确实读书读得非常好。唐代流行的是骈体文,像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骈体文就是文章要对偶起来,中唐的韩愈、柳宗元以为这样的文章,人们只重视它的外表,不能仔细发挥文章里边的义理,所以提倡古文运动。李商隐是欣赏古文的,因为骈文要花很多力气做外表的修辞装饰,不能把那深奥幽微的道理仔细说明,他曾经作过《才论》《圣论》,什么叫作才,哪个人算有才,哪个人算无才,人生果然有所谓才吗?

王国维也曾经作过《论性》《释理》《原命》。人的天性是善还是恶?孟子说是性善,荀子说是性恶,王国维说人生来就是一辈子善与恶的斗争,就看你哪个斗胜了,哪个人这方面的禀赋多一点,那方面的禀赋少一点。世界上什么是可以依靠的,是道理的是非吗?“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中国有中国的道理,外国有外国的道理,他说理是不可靠的、不可计的。王国维说什么叫作命,你的死生、穷通,这不由你,你遇见什么,遭遇什么,这也不在你,而且你生下来,“知愚贤不肖”,这个人聪明,那个人愚笨,这都不在你,命都是不可掌握的。这是王国维的说法,李商隐也在很年轻时就想到人生中这样的问题,还写了古文,可见李商隐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

“占数东甸,佣书贩舂”,李商隐在洛阳东城的乡下以给人舂米,抄写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好,当时河南就传说李商隐的文章写得好。令狐楚做了河阳节度使,听说这里有个才子,就找来了李商隐,从那时起,令狐楚就非常欣赏李商隐。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大”字古代通“太”,念tài,李商隐十八岁时,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请李商隐到他的幕府之中做巡官,对李商隐非常照顾,叫他跟儿子令狐绹一同求学。并且令狐楚亲自教李商隐写今体文,就是骈文,这是令狐楚的好意,但我认为从李商隐来说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为他通古文,要推求人间的各种道理。可是因为当时在官场上流行的是骈文,写公文、报告都要用骈文,所以令狐楚说你如果将来要考试、要做官,非学骈文不可,李商隐就写了骈文。现在我真是替李商隐悲哀,除了诗集以外,他还留下了文集,可是文集之中都是公事应酬的文字。这么好的才华,一辈子给长官做秘书,就写那些文字,真是可惜。李商隐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令狐楚对他真是好,教他学骈文是为了他以后做官用的,而且给他金钱资助,让他上京赶考。“学而优则仕”,那时候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通过科考做官。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李商隐二十二岁,应举考试,管理科考的贾餗不录取他,他落第没有考上。“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哪个老师看你的文章顺眼了,或者看不顺眼了,这都很难说,它没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

文宗大和九年(835),李商隐二十四岁,当年春天再去应举,知举崔郸还是没有录取他。而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发生了甘露之变。文宗前面的好几个皇帝都是被杀死的,有的是被宦官杀死,有的皇帝就是被宦官所立的。文宗时还是宦官专权,而文宗是一个比较有理想的皇帝,他想要好好地治理国家,想要不受宦官的压制和把持。历史上记载了一个故事,文宗有一天跟大臣谈话,说你们看我做皇帝与汉献帝相比如何,汉献帝是东汉最后的皇帝,被曹操所挟持,大臣就说皇帝你是尧舜之君,怎么去比汉献帝呢?文宗说,汉献帝是受制于权臣曹操,朕是受制于家奴,宦官本来是家奴,他说,我是连汉献帝都不如。可见文宗内心的痛苦。

文宗也留下一首诗:“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宫中题》)他说现在上林苑的花都满枝了,我靠在栏杆旁边,看到上林苑的花开,但没有心思去赏花,我心里有多少悲哀,没有一个侍臣了解,我没有跟一个大臣去述说我的悲哀。在宦官控制之下,文宗想办法把权力从宦官那里夺下来,于是他叫李训、郑注协助,想办法消灭宦官,这就是甘露之变。为什么这次消灭宦官的活动叫甘露之变呢?因为要杀那些宦官,得有一个计划和布置,所以李训、郑注这些人就集合了一些武士藏在金吾院的帐幕之后,然后他们派人去向文宗报告,说金吾院后面的花上有甘露,是中国古代讲究的吉祥预兆,请皇帝去看,皇帝就要带着宦官去看,他们预备那个时候幕后的甲兵过来把宦官杀掉,可是宦官也有防备。“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事情有成有不成,偶然的一个机遇,小宦官去看的时候,花园里边殿内的帐幕被一阵风吹起,他就看到里面都是甲衣,所以小宦官回来一报告,大宦官震怒,不但把李训、郑注这些人,还把满朝从宰相王涯以下几百人,连带他们的家族都杀死,这是唐朝最悲惨的一件事,就叫甘露之变。那个时候李商隐二十四岁,他是亲身经历了国家这么多的苦难,亲眼看到了这些灾变。大和九年发生了甘露之变,第二年皇帝就改了年号,叫开成。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李商隐二十六岁,他再去考试,管理贡举的人是高锴,欣赏李商隐的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跟高锴是朋友,高锴就问令狐绹,你父亲的门下有很多才士,这些人之中,哪个最好?令狐绹说李商隐。再问他说,你父亲的门下哪个人才学最好?令狐绹说李商隐。所以经过令狐绹的大力推荐,李商隐在这一年考中进士。

我们说命运无常,李商隐本来在令狐楚的门下,令狐楚这么欣赏他,李商隐因为令狐绹的推荐考中了进士,如果令狐楚还在,李商隐的仕宦之途应该很顺利。可是就在他考中了进士的那一年冬天,令狐楚在陕西兴元生病了,李商隐由长安赴兴元探望。令狐楚特地嘱托他代草遗表,要李商隐代他写给皇帝的遗表,这是令狐楚看中他。令狐楚死后,十二月,李商隐奉楚丧回长安,把令狐楚的灵柩运回长安安葬。

中国的读书人“士当以天下为己任”,李商隐一考中进士,内心非常热忱,想要贡献于国家。他送令狐楚归葬长安,经过长安城西郊,写了一首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李商隐是晚唐的人,受杜甫影响最大。杜甫的七言律诗写得好,他在《秋兴八首》之中把律诗的句子颠倒,“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又没有嘴,怎么能够去啄呢?一定要倒上去,“鹦鹉啄余香稻粒”,这个句法才是通的。胡适之的《白话文学史》就说杜甫这诗不通,但是杜甫为什么放着通顺的句子“鹦鹉啄余香稻粒”不说,要把它颠倒上去变成“香稻啄余鹦鹉粒”?这是杜甫创造出来的,就是把一个非常简单的平铺直叙的句子颠倒,他主要强调的是香稻,不是鹦鹉,鹦鹉是虚的,根本不见鹦鹉。当时长安城外的美陂产香稻,香稻产量很多,“啄余鹦鹉粒”,拿这个香稻喂鹦鹉,鹦鹉都吃不完的,所以香稻是一个noun,“啄余鹦鹉粒”是一个倒装的adjective clause,是一个形容子句,这种通过颠倒的句法增加这一句诗的张力和丰富意涵的做法,在我们中国旧诗之中是杜甫开始的,而继承他的人就是李商隐。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从长安到奉先县一路上的见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我还不到家门,就听见嚎啕的痛哭,我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这是杜甫写实的诗,是不避丑恶,把现实的疾苦都写出来的一首非常好的诗。

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模仿杜甫,用五言古诗反映当时民生的疾苦。他说“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我经过长安城的西郊,走过那村落,十家人没有一家是完整存在的,都是流离、饥饿、逃亡、饿死。“存者背面啼,无衣可迎宾”,我要跟那一两个幸存的村民谈话,他们见了我不敢正面向我,要背面哭,因为没有整齐的衣服来见客。这是当年长安的西郊城外,这是李商隐的写实作品,李商隐看到了百姓痛苦的生活,而朝廷里面宦官专权、政党对立、藩镇跋扈,所以他非常痛心,说“我愿为此事”,我愿意为我所看见的老百姓的疾苦“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滂沱污紫宸”,我要再向皇帝叩头,把头都磕破。“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可是隔绝着九重,我只能“涕泗空沾唇”,我的眼泪、鼻涕流得满脸都是。这是李商隐所经历的生活。

李商隐考上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工作,他就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府之中。王茂元欣赏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但是王茂元跟令狐楚分属不同的党派,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始终没有被重用。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桂管观察史郑亚招李商隐入幕府。李商隐跟随郑亚来到桂州(今广西桂林),《北楼》就是在桂管观察使的幕府之中所写的。

我们了解了李商隐这个人、他的家,以及当时朝廷的背景,现在回来看这首诗。

“春物岂相干,人生只强欢”,本来是万物更新的春天,这么美好的日子,如果我现在在长安,长安的春天怎么样?杜甫的诗写得好:“乐游古园崒森爽,烟绵碧草萋萋长。……拂水低徊舞袖翻,缘云清切歌声上。”(《乐游园歌》)那曲江边上仕女如云,都在赏花饮酒。可是现在我来到了遥远的桂林,桂林很少有四时的变化。所以春天来了,我看不到那嫩绿的、鹅黄的柳丝发芽长叶,看不到花从含苞到开放的景象,“春物岂相干”,春天是来了,但春天的景物能有一点点变化吗?“人生只强欢”,但是我也勉强庆贺新春的到来。

“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有一种在桂林很常见的花,叫朱槿花,这种花朝开暮萎,所以他说“花犹曾敛夕”,我找一找春天花开花落的变化。“犹”,我看到朝开暮萎的朱槿花,算有一点点变化。“酒竟不知寒”,中国古人在赏花的时候要饮酒,因为早春花开之时,还是春寒料峭,为了抵抗身外的春寒,就喝一杯酒,也能增加赏花的心情。他说,现在我看朱槿花,“花犹曾敛夕”,也想要一杯酒喝,喝酒我就不觉得有春寒料峭的感觉。

美国斯坦福大学刘若愚教授著有The Poetry of Li Shang-yin:Ninth-Century Baroque Chinese Poet(《李商隐的诗歌——九世纪中国巴洛克诗人》)一书,他把“酒竟不知寒”翻译为:“The wine is cold but I have not even notice it.”(酒是冷的,可是我竟然没有注意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李祁教授写了书评。在国外所有的书出来,都要有公正的书评,而且不讲情面。李祁批评他“酒竟不知寒”中the wine is cold 翻译错了,“寒”字指酒冷不对,我们从来不说寒酒,可以说冷羹、冷饭、冷茶、冷酒,人走茶凉,也没有说寒茶。于是李祁将“酒竟不知寒”翻译为:“Although I have finished the wine,I do not feel cold.”(我把酒喝完了,没有觉得冷。)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是对句,“犹”跟“竟”都是副词adverb,没有一个动词是喝完了(finish)的意思,所以她也翻译错了。那什么叫“花犹曾敛夕,酒竟不知寒”?这正是李商隐写得很敏锐的地方。他说在北国中原的春天,花开花落,春寒料峭,现在没有这种感觉,花还有一点点变化,虽然勉强喝酒以求强欢,可是我竟然没有身外的春寒的感觉,“竟”不是喝完,是“竟然”,正是写他对于北方春天的怀念。

“异域东风湿”,远在桂林的他乡,春风吹来,很潮湿。“中华上象宽”,我就怀念首都的长安,中华代表首都长安,那种高大宏伟的气象,我怀念长安春天的美好。

“此楼堪北望”,我不知道哪一天能够回到长安,站在这个楼上,可以向北望。“轻命倚危阑”,所以我拼命要靠在这个楼上,只为在这里望我的家乡,望我所怀念的朝廷。

下面我们讲一首辛弃疾的小词,这首词很少入选,但真是一首非常好的词。选择这首词也有一个缘故,我跟张静老师在温哥华的时候,要选一些给小孩子念的诗词。凡是听过我课的人,知道我常常背“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我觉得一个人,一个诗人,你不但要对于人、对于社会有所关怀,还要对于草木、对于生命、对于宇宙都有所关怀。“竹”是入声字,我把它读作zhù,我们读诗词第一要注意声音平仄的正确。我偶然看到一本英文书说give the poem your voice,把你的声音给这首诗,英诗也讲究朗诵,一定要读得正确。“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这种以天地为心,以万物为一体,是何等美好的胸襟,所以我常常在课堂上引,张静老师就把这首词选到我们给小朋友读的诗词里面,可是这一首词从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浅近,但是从里边的含蕴来说,是非常悲哀、非常感慨的。

我早年就非常喜欢稼轩的词,稼轩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有才华,有胆略,不是只关在书房里可以摇笔杆子的人,是可以带兵打仗的人。我曾经写过很长的一篇文章《论辛弃疾词》,邓广铭先生在他《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的题记中引了我的话,还说要读稼轩词,最好把我的文章找来看看。下面来看看稼轩的生平。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历城。我们前面说李商隐是生在晚唐那个朝廷腐败、宦官专权、藩镇跋扈的时代,辛弃疾比李商隐更不幸,他是生在沦陷区。那时山东历城已经被金给占领了,1140 年也是金熙宗天眷三年。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辛弃疾二十二岁的时候,金朝的君主完颜亮大举南犯,攻打南宋,稼轩聚众两千与耿京共图恢复,耿京是沦陷区“游击队”的首领,辛弃疾带着两千人跟这个游击队的首领结合在一起。第二年,辛弃疾二十三岁,接到耿京的命令,带着一份上皇帝的表来到南宋的都城建康,宋高宗授予他右承务郎的官职,辛弃疾要回去把起义的那些游击队的兵马都带过来。可是当他回去后,听说在他离开以后,出了一个叫张安国的汉奸,中国有不少忠义的爱国人士,也有不少卑鄙的汉奸。张安国把耿京杀死,投降金朝,博得自己的富贵。稼轩实在了不起,他听说张安国投降、耿京被杀,就纠合了二十来人,骑着马直冲到金人的军营之中,活捉了张安国,并把他带在马上,一路带到南宋的建康,这是稼轩最有名的一件英雄事迹。

以辛弃疾的才能、勇气和他爱国的感情,他本来以为来到了南宋,报效朝廷,就可以收复失地,回到山东老家。可是你看一看他做官的经历,不是不重用他,给他一些闲散的官,就是国家有了灾难把他叫出来应对。

宋孝宗淳溪二年(1175)四月,茶商赖文政造反,攻入湖南、江西,几次把官军打败。朝廷任命稼轩为江西提点刑狱,节制诸军,追击茶寇,他很快就把叛逆的茶寇赖文政完全消灭,平定了寇乱。淳溪六年(1179),辛弃疾奏进《论盗贼剳子》,说:

吏有残民害物之政,而州不敢问……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刬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

“吏有残民害物之政”是说官吏有残害百姓的政策,而“州不敢问”“县不敢问”,上边的人没有能力、没有胆量纠正下边的这些贪官污吏,“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百姓经受郡、县、豪民的层层盘剥。“民不为盗,去将安之?”老百姓无以为生,不做强盗做什么呢?“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是说官逼民反。“今年剿除,明年刬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只是讨伐叛乱,却不追究叛乱兴起的原因,不惩治那些贪官污吏。“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稼轩不仅能够平定寇乱,还上书给国家说明寇乱的原因是官逼民反,做官的要首先改变。

淳熙七年(1180),辛弃疾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他在湖南创设了飞虎军,是很勇敢的军队。训练军队,当然要用钱,批评辛弃疾的人说他聚敛钱财,朝廷降下金字牌罢免他的官职。当初就是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回,岳飞被杀死了,现在皇帝也下了金牌要把辛弃疾叫回来,辛弃疾受而藏之,把收到的金牌藏起来不公布。辛弃疾下令每个人取下沟上的瓦,拿来盖营房,不到两天,沟瓦收齐了,所有人都叹服。军营盖好,他的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成为诸军之冠,这是稼轩又一件了不起的事迹。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四十二岁,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当时江西有旱灾,辛弃疾就用府库里面的钱财去买粮食救灾。那年十一月台臣王蔺弹劾他“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辛弃疾被罢免。罢免后,他住在带湖,新盖了一个房子,叫作稼轩。古人盖好房子后要上梁,上梁时要念念有词,念些吉祥话,就有上梁文。辛弃疾这时写的《新居上梁文》中说:

抛梁东,坐看朝暾万丈红。直使便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

“抛梁东”是一种礼节,上梁时要抛一些米粮、杂果。“坐看朝暾万丈红”,我要在东窗看到东方旭日的升起,而且我这个房子叫稼轩,稼是耕稼、种粮食,我这窗外一片都是庄稼。“直使便为江海客”,就算我再也回不到朝廷,我要终老在江湖了,“也应忧国愿年丰”,我也要看见庄稼长起来,虽然我不能带兵,不能打仗,不能收复失地,但我祝愿我们国家粮食有好的收成。就是在这次罢官居住在带湖期间,一个英雄豪杰,满怀报国壮志却不能实现,于是写了这首词: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

写得真是好,能够把自己内心那么多的失意、那么多的悲慨、那么多的壮志不成,以这样的玩笑口吻写出来。这首词的牌调是《鹧鸪天》,题目是“博山寺作”,《广丰县志》记载:“博山寺在邑西南崇善乡,本名能仁寺,五代时天台韶国师开山,有绣佛罗汉留传寺中。宋绍兴间悟本禅师奉诏开堂,辛稼轩为记。”广平城西南有一个地方叫崇善乡,这里本来有一座寺庙叫能仁寺,五代时,天台宗的韶国师在这里开山立庙,宋绍兴年间有一位悟本禅师奉诏在这里开堂讲法,他曾经请辛稼轩给这个博山寺写过《博山寺记》,广丰县就在今天江西上饶。

“不向长安路上行”,辛弃疾几次要为国家献力,要打回去,他训练军队,筹建备安库,最后却被人给弹劾、罢免了。所以我“不向长安路上行”,我现在干嘛,“却教山寺厌逢迎”,博山寺就在城的西南,我每天到博山寺,博山寺都觉得你怎么老来呢?稼轩志在收复失地,志在消灭金人,几次练兵,几次要奉献自己,他还写过《九议》《美芹十论》。我们不要只看稼轩的词,把稼轩的全集拿来,读一读他的《九议》《美芹十论》,他对敌我之间了如指掌,对怎样治军、怎样训练、怎样储备,都设想得非常周密,真是了不起。可是现在呢,“却教山寺厌逢迎”,就每天在庙里走来走去。

“味无味处求吾乐”,稼轩忠勇,又有杀敌报国的壮志,却过着非常无聊、非常失意的生活。“味无味处”,在没有滋味的生活中,找出你的滋味,求得你的快乐,这真是不得已,真是痛苦,但是人活在世上,你不可能老是顺境,一个人总要有可以安排自己的方法。古代很多了不起的人,都有一个安放自己心灵的办法,能够安贫守道。苏东坡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辛弃疾说“味无味处求吾乐”,我每天跑这博山寺有什么乐趣?我就“材不材间过此生”,你说我稼轩是个人才,但是我一事无成,我的雄心壮志都落空了。

苏东坡有一首很好的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表面看是咏杨花,其实说的是自己。你说我苏东坡是不是个人才?东坡二十岁刚刚科举考中的时候,仁宗就要用他,可是几经挫折,到了神宗时代,他回到朝廷,已经经过了王安石变法。“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没有人真正爱惜过我,任用过我,就任凭我零落了,苏东坡一生被贬谪,甚至于远到海南。他没有机会回到老家,被贬在各地方流转,“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稼轩、东坡的那些小词,你表面上轻易就看过了,但都蕴藏着千回百转的难言的悲慨。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我稼轩是人才,还不是人才,一生放废,他这样的豪杰志士,却几十年闲居在家不被任用。“宁作我,岂其卿”,我宁愿做乡野之间的一个老人,可是我当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渡江南来,又匹马冲到金营,把叛贼活捉到金陵献给朝廷的那个稼轩到哪里去了?“人间走遍却归耕”,我从沦陷区的山东来到南宋,不管在湖南、湖北还是在福建、江西,我做了多少事情?“人间走遍”,没有想到我老年放废,闲居在家,只剩下种田,种了很多稻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我“不向长安路上行”了,这乡间的一松一竹都是我的朋友,山鸟山花都是我的弟兄,我就欣赏大自然。非常沉痛悲哀的一首小词,写得真好,表面上我这样讲,你觉得它也不错,但是不仅如此。

我们说杜甫的诗“无一字无来历”,杜甫的那个来历有时候还是很费劲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有心在用典故。稼轩这个人很了不起,他有一身的雄心壮志、武功谋略,也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些古书他不是到时候才思索、才想来、才查来的,是那些古书的字句自然涌出。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中,“味无味”出于《老子》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说在无为之中能够有所为,在无味之中能够体会到滋味。“材不材间”出自《庄子·山木篇》,庄子有一次走在山野之间,看见一棵不成材的大树,就跟他的学生说,你看好的材料都被砍去盖房子了,这棵大树疏散没有人用,所以能保全天年。可是过两天,他又走到一个地方,有主人要杀雁来宴客,杀哪只呢?主人说杀不会叫的那只,留下会叫的。树是不成材所以保全了,雁是不会叫反而被杀了。你是做一个有材的好,还是做一个不材的好?庄子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稼轩说“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用《老子》《庄子》的典故,你都觉得他用典如此之自然,因为那《老子》《庄子》等古书都融化在他的记忆中了,他不是死板地记忆,那些哲理、情思都跟他融为一体,他一张口就出来了。“宁作我,岂其卿”,看起来也是白话,你是做一个老了闲居在家种田的人,还是像当年那样一个“壮岁旌旗拥万夫”的人呢?当年的辛弃疾哪里去了?“人间走遍却归耕”,我一生从沦陷区到抗战区,从江南到江北,我走了多少地方,当时有多少壮志,“人间走遍”,现在只落到回到乡下种田。所以他说“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那么现在我怎么样呢?“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就是我们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稼轩有着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怀抱。

中国的诗词真是意蕴丰富。赏读古诗词,第一你先要把声音读对了,第二你要把作者的背景了解了,第三你要把它里边真正的思想、意味、典故等丰富的含蕴都体会到。

(本文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闫晓铮根据叶嘉莹先生2016年3月7日在南开大学的讲座录音整理,经叶先生审定)

来 源:《名作欣赏》2024年6月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16 06:22 , Processed in 0.0843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