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5|回复: 0

悛庵:以《诗篇》祷告的若干原则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6-13 11: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为何以《诗篇》祷告?

 


    (一)因为我们不知如何祷告

 


    1.有关祷告的错误理解一般有以下几种:

 

    (1)有求必应式

 

    祷告是满足私欲之手段,纯属人操纵神的工具。这种祷告如同咒语或魔术,是出于低级的宗教意识。这样的祷告会堕落为罪或自私的化身,其逻辑为“我有需要,所以我才祷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成功神学”。

 

    (2)宗教义务式

 

    祷告是一种形式主义或徒有其表的宗教活动。这种祷告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边缘化、与生命的核心分开的宗教礼仪罢了。这种祷告好比可有可无的“鸡肋”。其逻辑为“我是基督徒,所以我不得不祷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以本人在基督教小学的经验,就是谢饭祷告。

 

    (3)属灵娱乐式

 

    祷告是为了属灵消遣,为了填满心理上的虚空,解决情绪上的问题,是服务那些处于节奏极快而容易引起焦虑的社会之人。这种把祷告当作属灵消遣的人以为灵性与感情作用完全一致,且以为灵性是有别于或甚至重于神的道和信徒的成圣过程。其逻辑为“我心灵干渴,所以我需要祷告”。要知道,其他宗教也有非常好的操练,祷告如果失去了独特性,祷告的操练未必与知识和生命相称。

 


    2.以上这些误解背后的共同要素

 

    (1)功能性(functional)

 

    祷告只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哪怕这需要看起来是多么属灵)的工具。一旦祷告沦为工具,祷告就不是那么重要的,或者说,祷告固然重要,但不是我们人生的核心。

 

    (2)以人或自我为中心(egoistic/anthropocentric)

 

    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祷告中,祷告不是恩典而是工作,祷告不取决于神的恩赐而是靠人的主动性,祷告不是为了荣耀神而是满足人。这种自私的祷告会导致什么后果呢?第一,祷告起不了更新的作用,反而“宠坏”了祈祷者;第二,祷告生活很不稳定,因为要依靠人的主动性和需要;第三,自己迷惑自己,不知要怎样祷告或为了什么祷告。这是因为我们的需要很多,但我们信心不足而且智慧有限。

 

    (3)单向(one-sided monologue)

 

    祷告是一种独白:总是人讲话,神聆听。单向或自言自语的祷告会带来哪些后果呢?第一,祷告不能集中,容易想入非非或心不在焉;第二,祷告变成单调而无聊,定会让人对祷告没乐趣;第三,神是任凭我们使唤的仆人,我们才是宇宙的中心。这种祷告根本不是双方面的沟通(如夫妻的沟通生活)。

 

    (4)维度贫乏、单一(one-dimensional)

 

    (5)祷告与神的真理脱节

 

    祷告和读经莫不相关,风马牛不相及。

 

    (二)因为《诗篇》告诉我们祷告的真正特征

 


    1.祷告并不是功能性而是关系性的(relational)

 


    何以知之?《诗篇》最基本的神学基础是圣约。简而言之,圣约为我们的祷告所提供的实用性真理在于:

 

    (1)圣约所启示之神是信实于他的约和百姓之神

 

    “神,即那位将自己应许给我的名称”(Gollwitzer)。我们所认识的神,是处于关系中的神——为我们的神。“慈爱”(khesed)的意思是感通一体、休戚与共(solidarity)。

 

    (2)如此,认识神离不开认识自己(加尔文)

 

    因为所启示给我们之神乃与我们同在或为我们之神。“自己”或心乃是我们认识神或接受神的器皿。加尔文称之为“心”。

 

    (3)《诗篇》的优点是充分发挥“心”的作用

 

    “《诗篇》一百五十篇是人灵魂所有部分的解剖图。”(加尔文)《诗篇》中,深刻而多样的情感,诚实的挣扎,展望未来的回忆,充满渴求的盼望和全心全意的信靠,这一切都把人的全部存在和最深刻的追求表达出来。如此,我们在祷告中能学到如何全心全意地回应神。《诗篇》提供了理性、回忆、意志、情绪等功能的操练,这一切使《诗篇》被称为信徒的祷告学校或祷告体育场。

 

    (4)人生的复杂(如喜乐、哀痛、挣扎、胜利、失败、逼迫、患难、感恩、顺境、逆境等)和神学全面性(路德说,《诗篇》是《圣经》中的《圣经》)的相遇

 

    迷失方向—相遇—确定方向。这个相遇点是神的名——神的名是针对我们的答案。我们的心要全面吸收和委身于神的名(Bengel’s Dictum:“将你的一切投入于经文<te totum applica ad textum>……将经文的一切运用于你的全部。”<rem tota applica ad te>)。

 


    2.祷告是以神为中心(theocentric)

 


    这一点该如何解释?

 

    (1)这不是以情感需要或情况所支配的祷告,而是基于神自己的要求、旨意和应许——以神为中心的祷告。“是神,而不是他们的情感,占核心地位;是神,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才是问题所在;是神,而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样说并不是把情感、思想、意义排除在外——显然它们非常重要,但它们绝不是祷告的理由。人的经历有可能引致祷告,但它们不能作为祷告的前提” [1] 。

 

    (2)要满足以上条件,我们务必明白:不是我们以自己的语言使唤神,而是神教导我们如何向他祷告。我们不知如何祷告,故最好用神的话来祷告。朋霍费尔说:“一个孩子因为他的父亲对他说话所以他才会说话。他模仿他父亲的言语。通过天上的父的话语他的儿女们也学习与他说话。重复神自己的话,我们开始向他乞求。”

 

    据于此,我们便会发现:

 

    第一,祷告是取决于神的恩典。祷告的时候,信徒觉悟到:他之所以能够向神祈祷,无非是因为神首先已经向他说话,这么说,祷告是基于神的主动性,是对神的恩典和爱的回应。

 

    第二,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祷告。我们已受文化、环境和罪恶的感染,祷告是需要操练的。正如朋霍费尔所言:“……我们必须学会祷告。神话语的丰富应当决定我们的祷告,而不是我们自己心灵的贫乏决定我们的祷告。”祷告是神与我们的对话,祷告必须使用特殊的语言和标准,那就是上帝的语言[2]和上帝的标准/价值观。可以说,《诗篇》是学习祷告的伟大学校。因此,祷告需要学习——不紊乱;需要服从神的方法——不主观。在《诗篇》中,我们按照基督的祷告而学习祷告。

 


    3.祷告是双方面的沟通(dialogical communication)

 


    这一点的意思是什么?祷告绝非打坐。《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祷告是对话,是双方交通。这意味着:

 

    (1)祷告本是向神作出个人全面的反应。“表面总是会误导人,其实祷告永远不是最先发言者,它应位居第二,神才是第一发言者,祷告是回应的言词,不是主要的‘正式发言’,而是‘回应’。”(毕德生)

 

    (2)祷告中最基本的不是我们学习怎样表达自己,而是学习怎样回应神。《诗篇》正是教导我们如何回应神。

 

    (3)祷告是实现神与我们的合一的操练:当我们说出此祷告文,我们聆听神的话。“我们应该向神说话,而且他也愿意听我们,不是按着我们心的错误和混淆的言语,而且按着神已经在耶稣基督里对我们所说的清晰而圣洁的言语。”(朋霍费尔)而藉着那以《诗篇》祷告的道成肉身,我们的祷告成为神与我们在爱上合一的表现。“所以说,《诗篇》是耶稣基督真真正正的祷告书。他在《诗篇》祷告,而《诗篇》也因此成为他的祷告,万世不绝。为什么《诗篇》是向上帝的祷告,却同时是上帝自己的话语,现在可明白了吗?”(潘霍华)

 

 

--------------------------------------------------------------------------------
[1] E. Peterson,  Answering God, 14
[2] Hans Urs von Balthasar, Prayer, 14.

4.祷告是丰富或具有双重维度(two-dimensional)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祷告离不开读经:对我们来说,神的话不能没有人的回应,人的回应不能没有神的话。“神的话是需要人去回应的,神所说的话语不是像那种华而不实的摆设。”

 

    (2)加尔文准确指出,正确的祷告是出于信心,而信心是出于聆听神的道;如此说,祷告、信心和神的道都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了一个就是反常。《圣经》给我们的应许和信息是要挑旺我们祷告之心或对祷告的渴慕,而藉此觉悟到神应许对我们和教会的益处。祷告是需要我们不断提醒自己,神已经通过《圣经》赐给我们许多应许,如此说,没有祷告,我们的信心会变为虚弱、懒惰、无效。因为既然信心永远离不开神的道,又需要不断地挑旺,而祷告就是以神的话提醒并挑旺信心的关键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最理想的祷告就是以神的话语所作的祷告(如:《诗篇》祷告)。神的应许是信心的基础和祷告的动机,是信徒生命的电源。

 


    总而言之,祷告是生命,不是工具。这意味着:祷告是经历神的基本方式,是反映出信徒对他的神的认识[1]。 由于所谓认识神(与神有亲密关系)就是生命本身(约17:3),那么祷告无非就是生命本身,是信徒人生的结晶和凝聚,是永生在这有限时空的渗入或突入,也是信徒在地上练习过天堂生活的方式。换言之,祷告是信心生活的浓缩性表现或是信徒整个灵命的缩影。

 

    祷告有更新或转化的作用。由于信徒新生命的内涵无异于认识神,而这认识是转化性的,故祷告者越来越像神,因为“祷告要求我们面对神—这位神坚决要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彻底更新” [2]。

 

    (三)《诗篇》祷告是基督教会符合《圣经》、古老、可贵、简单而丰富的灵性传统

 


    1.背景

 


    “灵性热”及其带来的危险(多元化)

 

    要避免两种极端:冷冰冰的正统性与乱糟糟的狂热。

 


    2.犹太-基督教传统

 


    (1)以色列人,耶稣,门徒和大公教会的祷告书。

 

    (2)目的在于:神的荣耀,效法基督。“因为我们仍是按照真人耶稣基督的祷告而祷告(朋霍费尔)。”

 

 

 

    二、绪论:《诗篇》第一篇和第二篇

 


    (一)《诗篇》第一篇

 


    1.文体上的一些提示

 


    第一,编辑者把诗1、诗2放在开头的目的(它们本为一):首先,《诗篇》是喜爱神之律法的人“与神立约的百姓”的祷告;其次,关系到神之国度的祷告(Shalom);再次,兼以上两者,要以信心不断肯定神国的实施。

 

    第二,平行体的功能:“它鼓励着我们,让我们的祷告不被过早地中断,而且它邀请我们彼此共同祷告。那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无谓的重复,人们在祷告时通常把它们匆匆一带而过,实际上却是祷告中的沉思和专注。”(朋霍费尔)

 

    第三,“既是诗歌又是祈祷”。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诗歌要求我们面对自己真实的人性—这些话语潜入……外表之下,直入事情的最深处”(毕德森)。“我们用以认识神的‘器官’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必先有祷告之器,而后方有祷告之实。“被接受的任何东西,都是按照一个人接受的方式被接受的”(毕德森)。

 


    2.《诗篇》一:“律法”的意义

 


    (1)律法是指神全部的话。“律法(torah)这个名词源于动词yarah,它的意思是投掷什么东西,比方说,一根标枪,以使它正中标靶。当神对我们以这种方式——扎心又敏锐的方式说话时,我们就不一样了。这些话深入我们的内心并在我们里面作工”[3] 。

 

    (2)神的话的创造能力/活力“先有道,才有存在”。这意味着:第一,祷告与存在(即“我们是谁”)或生命有关——祷告要改变生命,祷告也是生命的反照;第二,祷告是具有教导和塑造的作用(Prayer is both the fruit and the means of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God’s word)。

 

    (3)用神的话祷告,等于学习使用新的词汇。

 


    3.“默想”的意义

 


    (1)咀嚼。“它是一个物理过程,听见这些话并在我们说出这些话时再次听见,让这些声音渗入我们的肌肉我们的骨头。冥想是咀嚼(《诗篇》23:草场的羊)。”默想是找到“幸福”或“乐趣”的方式。

 

    (2)与朗诵相似,具有“射中而从里面塑造”的意义。

 

    (3)“读经”与“活经”是分不开的,这主要不是说读经后必须要把经文活出来,也不是说读经前务必先有一定的生活,而是说,当我们读经时我们也是在把经文活出来,换言之,将生活与诵读联合在一起,因为正确的诵读过程是将经文活出来的过程[4]。

 

    (4)藉着咀嚼神的道(hagah赛38:14;31:4),神的话养育我们,创造出也挖出我们心中的话,使之成为祷告。

 


    4.“有福”的重要性

 


    (1)真正幸福之所在。幸福与生命是合一的:真正的生命是有幸福的生命,幸福就是生命的本质。幸福在于顺从神的话,因为生命无非就是顺从。

 

    (2)“……有福了”或“幸福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在于预备我们的心,是一种充满新鲜感的提醒。它也许相当于耶稣在福音书里的邀请和应许“劳苦担重担的人要到我这里来……我的扼是轻省的……”这种邀请消除了各种误解及疑虑:跟随神并非困难,也非负担,这一切都是为了幸福的生活,是一种解放。

 

    (3)信心生活/新生命等于新的幸福观。它的内容与世界的精神,甚至和我日常生活的方式,是如此不一样的。由此引出一条属灵定律:喜爱顺从神的律必昌盛;基督徒与世人走的是两种不同的道路,我们基督徒都是委身于那不一般而狭窄难走的道路的人。律法给我们阐明人生的目标。

 

    (4)正因为如此,这《诗篇》不只是关系到智慧的教导或实践的指示,而是新范围的介绍,新国度的揭示(登山宝训)。

 

    (5)这邀请也栽培着某种心态——信靠、喜爱神和神的话语、安乐于神等心态。这种心态给我们提供了祷告的环境,也恢复、重现了《诗篇》的语境。这语境、环境不是一般的语境、环境,它其实给我们显现了神国的氛围,借着默想与祷告让我们进入这环境当中。

 

    (6)进入神的国这氛围的渠道无非是神的话。“新的氛围反映出又产生出新的存在。”

 

    (7)这环境或心态之所以是神的国的氛围,是因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祷告乃是生命的缩影与结晶,也是生命的不断发展:是与神同行。不仅这样,生活本身其实也是一连串的祷告。我们日常的决定与工作都是奠基于最基本的方向和态度——与神的国度相合的态度。祷告是寻求和启动我们最基本的态度。

 

    (8)“栽在溪水旁的树”是“沿着灌溉的河道而移植的树”。《诗篇》1和《诗篇》2是祷告的前奏,让我们作好准备,为祷告作好充分的准备。我们从未减少对神帮助的需要。我们渴望神,因为我们最高尚的欲望被我们自己的恐惧、欲望和文化在我们身上留下的深刻烙印给压抑了。除非我们有来自我们神的帮助,否则我们的祷告就只能是来自我们非祷告王国的口头上和感情上的影像。

 

    这棵树要求我们注意,这棵树也对我们说:“把你的根扎在这儿”[5] 。

 

 

--------------------------------------------------------------------------------
[1] M. Gorman,Cruciformity,69.


[2] Peterson, Answering God, 12

[3] Peterson, Answering God,25

[4]见Eugene Peterson, Eat this Book, xii.

[5] Peterson, Answering God,28
(二)《诗篇》第二篇

 


    1.祷告是国度性的祷告,是神国的祈祷

 


    (1)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权柄的冲突!是“沙龙”与仇敌(矛盾、痛苦、逼迫及“属灵执政者或掌权者”的意思)的冲突!冲突的背景就是神的国在当今时代的显现的基本结构:已临与未临。目前,对神国的真正体验只能是在冲突之中,只能是在“已临”和“未临”之间,否则这体验就是虚伪的。

 

    (2)面临这一切,尤其是面临那似乎弥漫或支配一切的执政者时,信徒常常失望或灰心。《诗篇》2给我们开扩视野,它给我们提供一个宽敞的新世界,而《诗篇》1给我们提供进入这世界的门。这两者通过祷告方得到合一。

 

    (3)顺服或接受神的统治的方式或表现——倚靠他,以他为避难所。这同时也是信徒给属灵的执政者看的反应:你试图害我们,支配我们,但我们逃到神那里去,他是我们的盾牌。

 

    (4)祷告是国度性的,因它离不开新生命所经历的冲突和危险,而且它就是回应这些冲突的信心——“笑”恢复了正确的视角:谁掌权?谁最后发笑?这让我们安定下来。

 

    (5)神子的含义。第一,背景:以色列及其君王,代表圣约的理想关系,恢复神的形象;第二,耶稣——弥赛亚:开始并体现了神的统治和胜利;第三,耶稣得胜的方式很特殊——死而复活;第四,回到第一点:神子与他自己百姓的合一。

 

    (6)信靠神的统治和力量à彰显出神的统治à活出基督à与他同死,与他同复活。现在就清楚了,所谓“重现《诗篇》的语境”,就是重现基督的故事;所谓“天国的氛围”,就是基督与我们的联合——耶稣是神国的内涵。神统治的显现,就是:耶稣的死与复活,我们跟随耶稣。神的国=基督=我们信仰最核心的主题。

 


    2.祷告的内容,祷告的心态:死而复活

 

    死而复活,是神战胜执政者的方式,也是我们的方式。通过死而复活,我们不断体现、见证神的权柄、统治、胜利。与基督同死同复活,是我们所有基督徒生命的呼召与目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祷告是生命的缩影或结晶,而生命是祷告的阐明或绽放。祷告和生命的格式一样:确定方向/知道答案—迷失方向/怀疑答案—重新确定方向/重新认识答案。

 

    (1)确定方向。第一次的答案本来也是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聆听生命或与问题面对面的必然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所面对的问题对我们就失去了意义,前提的缺陷也会使我们没有意识这问题之所以为问题或问题之所以为对我们的灵命有意义的问题。没有这前提,我们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没有开头的小说,里面的故事虽然有意思,但总体来说还是没有多大意义,还是很模糊,而且也不够精彩。这作为答案的前提,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上或信心生命上的天真[1] ,而这是一种需要发挥、需要开辟的天真,因为它是浪漫的天真,是浪漫的信心。

 

    (2)迷失方向—重新确定方向。这种天真一旦受试探,经考验,被磨练,遭打击,它就不会那么天真了,但这也不是说信心之火就被熄灭了,反之,那刚才还是很天真地被接受的答案,虽然现在还含有一样的实质,但却已得到更深的体会,更好的认识,更全面的接受。《圣经》里一些在苦难中作的《诗篇》,尤其是这些《诗篇》所作的结论或在结尾上所宣明的信心,就好像邀请我们一起奔走在这漫长而坎坷的“重新发现答案”的信心之路上;这些《诗篇》好像在这样告诉我们:“来吧! 我会给你看我怎样在充满不公、伤痛、妒嫉和痛苦的成人世界中重新学到、重新肯定这信心的答案!” [2]

 

    若借用一位旧约学者的观念,我们就会发现,信徒的生活和祷告,如同《诗篇》的类别一样,都由这三大成分所组成的: 确定方向(orientation),迷失方向(disorientation),和重新肯定方向(new orientation)[3] 。这三种成分构成着信心的旅程,是信徒在世上回归天家的信仰之旅。《诗篇》73很清楚地给我们看到类似的结构:

 

    73:1        肯定方向/前提性方向

 

    73:2-17   迷失方向/混乱状态

 

    73:18-26    再确定方向/终结性方向

 

    实际上,重新确定方向也是一种“天真”,但它是成熟的天真,是很扎实地在神的道里扎根的天真。我们基督徒不怕难,只怕“浪费”困难,而没有好好地把困难当作死而复活的良机。知难而进者,非热爱苦难,乃是知难而复活也。

 

    三、《诗篇》三

 


    《诗篇》3才是首次的祈祷:受膏者或神的儿子,却被追杀。这里,“没有神的胜利,没有神的帮助”,这是向信仰提出挑战,向神提出挑战,这无非是关于所有苦难的信息,也可以说是苦难之所以发挥挑战信心的作用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所有遭遇基本上都在向我们传达这种信息。许多时候救恩就是需要在这样黑暗、无奈的情况中工作。当我们感到黑暗无比,或我们的罪恶弥漫我们,或事情如此糟糕,弄得我们好像失去了幸福时,正是福音发动死而复活能力的时刻。

 


    1.如何理解仇敌?

 


    《诗篇》中的仇敌,通常是指:(1)魔鬼;(2)自己的罪恶和软弱;(3)恶劣的情况;(4)他人。总之,是一切挑战神国,动摇信徒信心的势力。新约关于战争和仇敌重新作了解释。

 


    2.盾牌:倚靠。神是我们唯一的所有!我们唯一的安慰!不要一直看你的仇敌,不要仅仅注意你的苦难,要定睛于神(申1:28-30)!

 


    3.失眠与沉睡。以信心面对新的日子。

 


    4.上帝啊!敲碎我们仇敌的牙齿,使他们不能再辱骂你!使他们不能再耻笑!使我们的信心得胜!

 


    5.起床时,睁开眼睛时,我们的意识开始运作时,我们所关心的是什么呢?

 


    6.一切的苦难和“仇敌”都需要被战胜,都需要被转化为死而复活的良机。

 


 

    【后语】

 


    祷告的意思是:我们先与神打交道,后来才与世界打交道。我们的事奉、工作和生命都要开始于祷告,这样就等于让我们的工作成为神自己的工作,让我们的生命得到神自己的能力,成为他在世上工作的媒介。

 

    从这“祷告的角度”来看,所谓“问题”、“难处”或“挑战”不仅成为我们祷告的内容——我们与神打交道的范围,而且通过祷告,这些让我们愁眉苦脸或疾首蹙额的种种难处就成为神显现他工作的场所,成了神行动的机会[4] 。因此,祷告不是神秘主义式的出世性作为,这绝不同于东方宗教所提倡的静坐。祷告固然有浓厚的个人性和沉默性,但祷告主要不是为了个人的平心静气,而是为了神的国。所以,基督教的祷告实质上是表现出入世性的热心,是信徒参与历史的表现。祷告是富有革命性的,是神与信徒共同改变历史而实现神的国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生活是复杂的,我们有多如牛毛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经历着五花八门的事,通过祷告,我们就在神里面得到人生的合一,思想心里所集中的。我们大部分人不习惯于这种祷告,因为对我们来说,祷告虽然要紧,但它毕竟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罢了,还有其他更要紧的事,如:事业、事奉、家庭、个人抱负、财产、天赋,等等。此外,由于现代的世界是忙碌的世界,是积极而主动的世界,我们的思想总是不耐烦,老容易飘摇不定;我们的心也常常焦虑。这样我们便需要一定的操练,是一种能锻炼我们在祷告中能集中于神,能真诚与神说话,或更确切的是:能聆听神的话,也能做出适当的回应。

 

    如何培养好这种在无能中,在对自己之卑微的发现中,也就是在默默无声的心态中,以定睛于神的心、安宁于神的心祷告呢?《诗篇》当然是学到真正祷告的最好学校,如同一位神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祷告出真实的状况,并以全人来回应活生生的神,单是表达感情是不够的,这需要在祷告上有长久的操练。然后我们还得上研究所。《诗篇》就是那所学校。”[5]

 

    通过《诗篇》,我们会学到:“在祷告中,我们晓得神已经行动了,一旦环境成熟……我们的心也预备好,神就会呼召我们去行动。在祷告中等候是一种训练有素的举动,除非神行动,否则我不会动……”[6]我们这样就用神自己所赐予我们的祷告文祷告,是用圣灵所启示的真理祷告, 在这里,祷告就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因为现在“……我们是按照上帝的话语,根据应许而祷告。信徒的祷告有启示的话语作为牢固的根基,这与模糊不清、自私自利的渴望毫无关系。因为我们仍是按照真人耶稣基督的祷告而祷告。《圣经》上说,圣灵在我们里面为我们祈求,就是这个意思。基督为我们祈求,而我们也只能奉耶稣基督的名才能真正向上帝祷告”[7]。

 

    那么,我们如何应用《诗篇》祷告还要取决于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以祷告的心读《圣经》。没有弄清此事是不够理想的,因为许多人只知道读《诗篇》祷告,但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在我们所读的《诗篇》里作出一个祷告来……可以说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对神的回应,是对神之道的回答。如此说来,真正的生命离不开神,真正的生命是祷告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无非就是祷告。

 

    毕德森说:“祷告时我们企图离开这个焦躁不安的世界,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我们决定离开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并进入一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我们希望离开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进入一个奥秘的世界。但这并非易事。我们已经习惯了焦躁、自我和种种问题;而对奇迹、神和奥秘却不习惯。”[8]

 

    我们并非生来就擅长这一点。我们需要操练。尤其是在初始阶段,我们感到不安,感到尴尬,还感到厌烦。但我们靠着恩典的活泼交流而生活并生活在爱的奇妙运转中,这本是神的旨意,如果没有朋友和敌人,恩典和爱都是不可能的。祷告是我们在神面前在这些团契中增长自己灵命的主要方法,而《诗篇》就在这祷告中训练我们。

 

 

--------------------------------------------------------------------------------
[1] Walter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s: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p. 116.
[2] Brueggemann, 同上.

[3]见Walter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s, p. 19-22.

[4]见Eugene Peterson, Working the Angles: The Shape of Pastoral Integrity, p. 41

[5]毕德生,追寻呼召的探索之旅,103

[6]毕德生,重拾无私的祷告祭坛,85

[7]潘霍华,团契生活

 

[8] E. Peterson, Answering God, 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24 04:58 , Processed in 0.0433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