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87|回复: 0

盐光沙龙第八期:基督徒看师生冲突事件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6-14 17: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持人】 曹志      发言人】 海涛  曹志

【参与讨论人】凯乐 金波 迦乐 小金 张颖 安娜 阿莲 平亮 光良

【讨论事件】 2008116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4--8

 

 

事件简单经过:200814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院某阶梯教室内,教师杨帆正在上课,期间有学生逃课,该教师大骂学生,此时一女生不满离席,被杨帆喝止,进而双方发生撕扯和争吵。

【曹志】

大家上午好!元旦新年的喜庆还未褪去,中国政法大学就闹出了一场师生之间的纷争。事情本来不大,但国内媒体争相报道后,似乎朝着不可控的方向疾奔而去,直至发展到海外媒体争相报道,杨帆新浪开博,萧瀚辞职,余杰、刘晓波、浦志强炮轰杨帆,课堂师生龌龊终于演变成了公共事件,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

    也正因为如此,该事件才成为盐光沙龙的讨论话题,我们希望能在这次的小范围讨论中,比较全面地检讨此事。当然,抨击不应成为我们的主调,而全方位反思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盐光沙龙关注社会事务、塑造个人品格的旨趣所在。

     下面就有请海涛发言。

【海涛】

事情经过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我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观点。从事件的发生来看,老师教育学生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为什么到了杨帆这里就不一样了呢?还被媒体炒作为“老师暴打女学生!”;从杨帆自己的博客里,他也在一直卖力地为自己开脱,说学生没有教养,说媒体误传了事实……

首先说媒体在这件事情中的位置吧,其实是应该感谢这些媒体的,因为他们可以把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和事件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大范围的彼此交换观点,让一些社会弊端问题都透明化,并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这样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增进公民间的默契;让每个公共事件都有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免得落入少数人的专政中,这样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也许就是宪法要保护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最重要原因。

杨帆事件发生在公共场所,而且他本人也表示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公布出去,所以媒体的介入是合情合理而又合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然不能统一媒体记者或个人报道谈论这件事情的动机和目的,所以就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过激言论,但绝不能因噎废食而封锁媒体、禁止言论。

在类似事件上,我们的执政党也许是没有做好榜样,虽然宪法上明确了公民的各种言论自由权,但涉及到他们认为的敏感问题时就看不到了类似杨帆事件的热闹场面。

再从杨帆博客中的“杨帆按语”说起,其中第二项说把教室的门锁起来只是为了考勤,只有二十分钟而已,而且强调没有侵犯人权。大学课堂是需要纪律,而且每个学校都有学生手册;那还为什么要锁门呢?是不相信学校的纪律么?还是不相信学生?

也许学分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包括学校纪律。而事实上,学生大多数的离开和上课随便的走动,就是在表明对学校纪律的无视和对老师的极不尊重。

杨帆教授既然已经把门锁上,为什么还要强调没有侵犯人权呢?这样的文字游戏实在没有太大意义。那么杨帆教授是在教育学生,还是为了赚回自己的面子或尊严?老师要不要遵守学校的规定?

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党国家的法律这样被无视的时候,即将发生的也许就不是这么简单的杨帆事件了。

一个社会中的每个成员若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一切,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远离爱和公义,就会坠入邪恶、贪婪、嫉妒、怨恨、狂傲自夸与毒恨的深渊,此时离地狱也就一步之遥了!

“杨帆按语”第四项说,踢门者和那个女青年搅乱了这一切。历史的偶然性就这样改变了历史,还说没有什么破口大骂,这不是骂人,因为前面没有人,更不是骂学生,因为没有学生站出来承认。

这明显又是同样的文字游戏和逻辑游戏,看得出来杨教授真的是在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辩解,既然有录音和视频做佐证,还如此渴望自身的清白,也许扬帆教授都把大家当作了自己的粉丝。

按语第五项杨教授说,女青年说我讲的无聊,是我在讲孔子的时候,这是任何老师都不能容忍的,所以我让他滚出去。以及第八项说“不是当面逃课惹怒了我,而是我讲孔子她说我讲的无聊惹怒了我”。

孔子是中国教师的偶像。杨教授也许觉得把孔老夫子搬出来,就会有无数网民站到他这一边,就会赢得舆论。至于杨帆教授是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此就不再做论断,但杨帆教授的这句话确是道出了本次事件的罪魁祸首……。

老师没有了老师的样式,学生也让人觉得不可理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兜售商品可以对学生恶言恶语,大骂学生“属老鼠的”、“畜生”、“王八蛋”,还可以抓走教室里的女青年而不会觉得受授不亲;学生则可以随意旷课走人,随意踹门不尊重老师,可以随意违反学习纪律而无所顾忌……。国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记得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歌唱“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刚出生就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托儿所,然后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十几年的教育中,思想品德和政治课就从来没少上过,且从来都是必考科目。这种填鸭式、洗脑式的思想教育,到底把国家的下一代、国家的栋梁、国家的花朵培养成了什么模样?杨帆事件就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教育的成果。

国家的经济是比起以前发展了,很多人都聪明了起来、富裕了起来,科学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学者、科学家到处都是,技艺高超了,也越发无所畏惧起来,仿佛自己成了造物主,其实也不过是一些知识的装饰品而已,对生命又有何益处呢?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但精神却越来越匮乏。

对于社会体制问题、教育制度问题,很多人是避而不谈,只想就事论事,也许已经知道了、太明白了,说了也是白说。也许就是一个糊涂虫,更或许根本就没有说的机会,而后两者更让人觉得可悲。

数十年前曾有鲁迅先生高声呐喊,人们被关在铁笼子里将要窒息而死,但所有的人并没有觉察,于是有人便站出来高声呼喊。但如今却根本没有谁来高喊。

统治者惯用的手段是,或者高压致死或者舆论致死,只有这些臣民一个一个走进坟墓他们方才放心,而不管他们是进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

可是没有真理之爱、没有公义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地狱。这个社会缺乏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缺乏精神脊梁!

————————主持人点评————————

【曹志】 爱的秩序

法大师生冲突事件,让我回忆起小学时的一件“小事”:班主任在训斥同学时,被其顶撞,这位女教师立即给了其学生一耳光;同学反应迅即马上回击……师生互殴在教室里上演了野蛮的一幕,让我至今不能遗忘,不能忘怀,是因为遗憾:班主任丢了师道,同伴幼小的心灵受了伤害。

我在想:若我们都“自以为义”,没有“柔和谦卑”的心,在我们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就失去了凭着“爱”去解决的规则和空间。

我们可以类比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及兄长与弟妹的关系,在类比中又可以以“区分”的方法防止思维混乱避免情绪化,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我们常常看到韩国电影里父母、兄长甚至老师以扇耳光的方式训斥孩子和学生,孩子和学生基本上都是默不作声。我不是赞成这种训斥的方式,而是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情境”来自我反思:在中国、韩国这样的文化传统中,若父母和老师的训斥不是攻击意义上的人身侵犯,我们作为儿女、学生、晚辈是否必须或应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若不合适、不应该,是为什么?是不是这里存在一个“秩序-次序”的问题?面对训斥而忍受,一般情况下不至于走到“人格受侮辱尊严被贬低”的严重地步:面对父母和师长哪怕是不很正确地表达的关心和爱,我们是否可以沉默,退一步想“我可能真的错了”;或许在这样的秩序里,我们有着“(暂且)顺服”的道德义务;当然,若训斥到了生命受到威胁的地步,“服从的义务”应该可以让与“躲避、逃避甚至是反抗”。

我在这所大学任职一年,曾经接触或辅导过80后的不同学生:学生如老师一样,有优点,亦有弱点;面对我严厉的言辞训斥,有的表情紧张,有的满不在乎,有的眼神露出厌恶;面对不同“老师”,他们有着不同的“尊敬方式”:有的对掌握其入党指标、学生会官职提升机会甚至将来工作推荐的“老师”,从物质到精神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最高的“尊敬”;相反,有的学生对这种“老师”表示反感甚至鄙视以至于在言行举止字里行间失去了身为学生的本分。可是,难道要怪学生,他们不过是18岁进入大学,就碰到了形形色色的“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向他们第一次展现出这个社会的面目,让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实,有邪恶有正义,有虚伪有真诚,有诱惑有持守,有屈服有反抗,在这样一个混乱中,年轻的学子怎么去选择?令人遗憾的是,似乎在这样一个弯曲悖谬的世代,不管怎样选择,责任却都是要年轻的他们自己去承担。

在公司,我有一位法学硕士助理。这位女孩是基督徒,她刚来时,对我安排的工作不是以他事推脱,就借口太难无法完成。我专门与她沟通时,她说她不是不尊重我,但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暗示我的工作要求要由她来判断是否合适。很简单,为不耽误我的工作,她被调离;到另一部门的她,在其安排的会议举办前2天请假外出,导致会议协调出错;对上司安排的加班声称“太累”拒绝;很简单,公司不是教会,很快她离开了公司。这位基督徒不懂得职业伦理中的常识:服从岗位的上司,反而自作聪明地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应用到工作与上司的关系中。

几天前,与妹妹吃饭时,我建议她趁着年轻出国再学学东西;我想表达“越年轻精力更充沛”,或许被她理解成“老了就不好了”,引起她对我的反感:罕见地对我说:“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别人管不着!”我愕然!尽管有点伤心她的态度,但转念想或许真是我的言语不当;若太在乎她的顶撞,今后弟妹不再愿意对我释放地表达心里的想法,因此,事后我专门打电话给她,希望她能够理解我当时的真实想法,仅仅是真诚的建议而非暗示性命令。我想对于我自己而言,我不应去太多地考虑自己是否没面子受伤害,而是首先自问:耶稣面对三次不认主的彼得,究竟是斤斤计较地批评彼得要求道歉,还是回头温柔而坚定地望着彼得,三次安慰鼓励彼得走上负担大使命的正道?自己是否过于高看自己,不能如耶稣一样虚己,心里柔和谦卑,如此顺服以至于死?

这里,我们看到这样几种关系:父母子女的家庭关系、老师学生的师生关系、上级与下级的职业关系、兄长与弟妹的关系:我们发现这四种关系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内里都有着一种秩序(-次序);关系两端分别是年长者与年轻者;四种关系都需要年长者对年轻者进行训斥、批评、或建议,因为这是我们年轻人学习年长者而使生命成长的需要,亦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彼此相爱见证的需要,这就都需要发现年长者与年轻者如何处理双方关系的规则。

我们可以将圣经神的话语作为原则,从中发现规则,应用到我们的关系当中去:

以弗所书614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警戒养育他们。”

歌罗西书32021

“你们作儿女的,要凡事听从父母,因为这是主所喜悦的。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

彼得前书55

你们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提摩太前书512

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劝少年妇女如同姊妹。”

我们从圣经上的话可以发现:儿女要在主里凡事听从父母,孝敬父母,顺服父母;父母要按照主的教训养育、管教和警戒儿女,但要尊重儿女(尤其是成年儿女)。年幼的要顺服年长的,年长的若犯错误,年幼的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劝慰,如同儿子劝告父亲。

上述规则的前提就是:共同敬畏神,在主里共有一颗谦卑柔和的心。因此,儿女“凡事听从父母”,绝非“父为子纲”,而是首先敬畏神颁布的律法和神所设立的秩序,在态度上顺服和尊敬父母;若父母错误,恰当智慧的方式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以神的话语规劝父母,而不可严责父母,失了本分;更不能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年幼的对年长的亦是如此。父母对子女训斥、批评和建议,乃是尽管教的本分,但不能(当众)伤害子女(尤其是成年子女)的人格和尊严,没有分寸。年长的对年幼的亦是如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弯曲悖谬的世代,文革害了三代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让我们为生存而不顾一切。唯有神的话语、神的律法和神的智慧,才能让自高的我们谦卑下来,在爱中有智慧,在爱中学律法,在爱中建立秩序,这样我们才能“尽心、尽力、尽意、尽性爱主我们的神”,并“爱人如己”。

 

【曹志】下面我们就进入自由讨论事件,请大家对本次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能从信仰的根基和法律人的角度给出自己的见解,这当然是最好的。

————————讨论时间————————

焦点一:我们为什么不尊重老师了?

金波:其实,不仅是家庭教育,在尊师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就像我们学校为什么很多老师学生很尊敬而另一些学生却不尊敬呢?

凯乐:由学生来判断哪个老师值得自己去尊敬,尊敬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并且有更多的时间跟老师接触,所以很尊敬这个老师,二是老师首先作为一个长者就要去尊敬,但是学生可以不喜欢这个老师,但是却要尊敬老师。这里尊敬有一个区分的,正如我所说的我们要用法律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不是说这里面有什么法律问题,而是法律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清楚一个概念,把不同的情况分开来谈。

焦点二:媒体在这件事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迦乐:你认为这件事情上媒体的力量如何?

海涛:我认为媒体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媒体就应该全方位的报道,而不是偏颇其中的一方,虽然有不负责任的报道,但是同样有负责任的报道,所以媒体在整个事件中发挥了其应有作用。现在中国惯用的手段是封杀媒体,一出现什么事情就会全方位的封杀媒体,让事情偃旗息鼓,但是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媒体发挥的是应有之力。

金波:政法大学对外主动联络媒体,更倾向于让媒体报道一些正面情况,就是说告诉大家学生并不是如同渲染的那样无理,学生上课的激情是很高涨的,要客观公正的看待问题。

凯乐:我觉得政法大学应该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表明立场,比如说:学校正在调查这件事情,在结论出来之前,请媒体勿妄加评论。首先是为了保护当事人,即那位女生和教师,以避免激起更多情绪化的谩骂、指责和攻击。而政法大学现在没有任何作为,所以客观上导致更多的互相攻击。在制度上学生是弱者,但是在情绪化上老师是弱者,因为在网络上学生的人数占多数的,学生的号召力是很强的。在事实没有完全调查清楚之前,很容易被这种情绪化的东西所裹挟而去。

张颖:我认为比较正常的方式应该是,老师代表老师反省内部的问题,学生代表学生反省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互相漫骂和对立。并且对于本科生来说,受学分限制的问题等等,对上课签到、点名等本身从情绪上就很敌对。老师固然有他的处理方式,但是作为学生来说还是应当尊重老师的。

凯乐:对,确实应该这样。不能像有些人所说的老师骂人学生就可以骂人,当然学生是没有骂人,但是从这个学生的行为和语言来说,具有很强的挑衅性。任何一个老师,无论其说什么,作为学生都应该尊重,如果这个学生能保持足够的成熟的话,就可以委婉一些或是说没选这门课,然后选择沉默离开,我想老师也不会那样被激怒,这样双方都相安无事的。

焦点三:媒体“审判”和法律人思维

迦乐:我在大旗网上看到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投票。大概就是两天吧,反对的有467票,支持这个女生的只有200多票,所以还是可以看得出来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的。

凯乐:我觉得媒体在报道上具有歧视性,“杨帆门”这个标题直接就指向杨帆老师身上了,而媒体公正的判断应该是“法大师生冲突”,而不偏向任何一方。

迦乐:但是这件事情上,杨帆确实是有错的,确实是对学生破口大骂了。

金波:其实在网络上,大部分人都认为双方都有错,但是杨帆的错更大一些。因为首先作为一个老师都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并且自损师德。

凯乐:我强调法律思维。我们先把这个事件分成几个小阶段,从每一个小阶段来就事论事。有些人说杨帆以前在课堂上公然卖书,但是卖书跟这件事情没有关系,除了煽动情绪外,对这件事情的认定作用不大。以前卖书的事情可以找教务处解决,但是不能作为处理这件事情的一个原因。就像当年,美国导弹炸我国在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一样,在这件事情没有弄清楚之前,民族情绪被煽动起来,甚至砸麦当劳肯德基,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其实要区分清楚那是私人财产,跟事件本身也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我们要防止民族主义情绪重演,而法大很多学生确实受到情绪煽动了。就像萧瀚老师,本身他自己也没有要对学生进行煽动,但是却更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如有人利用他平时的仗义执言就声称该事件“涉及国家安全”。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要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首先,作为法学学生首先要考虑是否侵犯对方的权利;第二,学生甚至中国公民长久以来没有学会忍耐和和平,以一种公开公正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并且对制度的把握也不够,学生不习惯更不相信用制度来解决问题,法学院没有能够创造制度或教导学生应用制度解决冲突的技艺,不单是学生没有习惯用制度,中国大众都没有习惯用制度来解决问题,其实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焦点五:杨帆事件中,我们忽略了什么?

金波:其实不是学生不用制度解决,对于这件事情一开始就通过保卫处来解决了,并且杨帆首先对这件事情揪住不放,公然说明要在网上宣传。

凯乐:但是还有一个细节,杨帆和那个学生分开在保卫处询问核实之后,杨帆由于心脏不好送去校医院了,可是从事件发生到现在没有一个学生关心过杨老师的病情,连一丝的怜悯之心都没有,姑且只作为一个长者我们也应该对其有所关心。这是一个悲剧,杨老师是出生在五十年代的人,成长在文化大革命中,所以心灵受到的伤害是很严重的,文化大革命毁了三代人,杨老师、那位女生还有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所以这是历史悲剧造成的。

海涛:有些学生整理了杨帆上课的录音,他的课上确实有失风格,并且有很多粗口,所以激怒了学生,有些确实让人无法忍受,批评学生的就罢了,还把其他人或者是全体学生都痛骂一通,的确很过分。

凯乐:这件事情还引起了左右派的纷争,杨帆是左派,很多之前跟他有过节的人都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报复。

焦点六:有没有信仰或道德的统一标准

安娜:现在媒体主要是哪些倾向?

海涛:有一些总结性的认为责任更多的在杨帆。

迦乐:很多网站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大旗网认为女生的责任比较大,而其他一些挺那个女生的比较多。

金波:新浪之前挺杨帆的言论比较多,现在已经都删了,反而对学生进行一些声援了。搜狐上批评杨帆的比较多,但是也有对学生的批评。

迦乐:我觉得海涛最后的归纳很对,就是说没有信仰和统一的道德标准,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媒体各家挺各家的言论,学生和老师分别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所以我们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持一个怎样的标准来看待。

海涛:我觉得我们应该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是要分析这个事情的原因,看到一个人没有信仰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

焦点七:如果我是那个女生,我会怎么办?

光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当时我是那个女生,在那种情况下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是合理的?在那个时候是不是要跟他去理论?或者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说出自己的观点?

小金:我觉得很多事情没必要太较真,个人感觉意义不大。

光良:问题已经不可控制了。

小金:那我觉得这件事情就不能再往下挖了。媒体要的就是爆点,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说真正的去考虑当事人的客观感受的,所以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就是舍本求末。

海涛:我认为现在这件事情已经被炒作的很火爆了,我们对这个问题可以谈谈我们的看法,进行一些思考,从而引向信仰这个层次,让我们能够感受有信仰的生命,不是那样匮乏。

凯乐:的确开始只是一件小事,如果媒体没有介入,那只是学生和老师的一个小冲突,但是媒体的介入就使其变成了一个公众事件。它已经导致了公共空间对师生的影响,作为基督徒要做盐和光,并且作为政法学生出身的人来说,如果我们是那个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就是作为基督徒我们要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而不是跟着媒体起哄,同样不会给任何一方带来言论的引导和评判。

平亮:我觉得不单是信仰的问题,如果没有信仰,我们也会像那个女孩一样去公然挑衅么?

张颖:我要是那个女孩,我就会等到下课时出去。

平亮:所以我们要反思的还有社会道德问题和教育问题。

海涛:我们还要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

凯乐:所以我还是强调就事论事,只有就事论事才能去谈论这个问题。的确有很多老师丧尽了师道尊严,但是一些事情跟事件本身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要分清来谈。

迦乐:中间还有一个细节是,杨帆找得是保卫处的人,当时找保卫处合适吗?

光良:对,我觉得应该是找教务处吧。

金波:但是当时那个女生是被动的。是被学校110拖进去的,所以他们也没分析清楚当时的情况,就被送到保卫处了,还扣押到凌晨一点。

平亮:保卫处自然认为老师是对的。

张颖:但是双方都夸大了自己受到的伤害,杨帆说女生踢了他几脚,女生说老师碰到了她的一些地位。

金波:这件事情对这个女生的伤害很大。

凯乐:所以学校应该对这件事情做一个处理,声明不能对这个女生做任何伤害之类的声明。

金波:我觉得作为政法大学的学生来说,聪明一点的做法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表态说,这个女生的做法我们不同意,踢门的那个男生的做法我们也不同意,然后杨帆的做法我们更不认同。其实杨帆自己也是受害者。

张颖:这件事出来,学校就得负责任,并且更多的应该对老师进行处分,而不能拿学生开刀。

光良:从杨帆这个角度来说,来政法几年了,卖书、骂人都已经几年了,有学生通过正当渠道对这些事情反应过吗?比如投诉等。

迦乐:可是学校有没有提供这样一个机制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曹志】好,我们的自由讨论时间就到这里,下面请光良做一个总结性的发言。

【光良】杨帆事件中的几个错位

杨帆事件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天了,事情似乎还没有结束。这次事件经过学生热议、媒体热炒、学者热批,一下子成为2008年初的公共焦点。笔者作为法大毕业的人,一度对此冷眼旁观,甚至直到萧瀚老师辞职,也一直没有做声。本来是件小事,无非不过是师生之间的冲突罢了,即使有媒体火上浇油,杨帆新浪摆擂,我也一直以为,豆芽长到天上,也不过是小菜一碟,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过一会就好了。但,最近去杨帆的新浪博客上去看,发现他老人家战斗力丝毫也没减弱,反而愈斗愈勇,大有战斗到底之势。这时我才开始回想事情的前因后果,至为疑惑之处在于,一件小事何以愈演愈烈,至今上纲上线,余火未消,何也?细细查究,发现了几处有趣现象,概而言之,可以归为几大错位,则谓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该说话的没说话,该讨伐的没讨伐;该说的话没有说;不该辞职的辞职了;该反思的却没反思。

错位一: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以学业为重,而不应以学分为重,考试以真凭失学当之,而非以考试重点应付之。但在政法大学,一些好好老师每到末考前一两周,总会上最后一课(此处绝无反讽萧瀚老师之意,只是实情确乎如此),划划重点幽默点的老师会说是划非重点,提提考点,如此则皆大欢喜,否则则有不仁慈、不爱护学生之虞。学生也为了“考情早知道”,不惜逃一老师的课去聆听另一老师的面讯。于是此时扬帆教授祭出老师们常用的法宝点名,且宣布点名不到者考试将不予及格。还是学分闹的,逃课而去的学生急急赶来,杨教授则将大门锁上,不允许外面的人进来。外面有不忿的学生踢门,杨教授勃然大怒,开始大骂学生,期间有“属老鼠的”、“畜生”、“王八蛋” 等语。听课女生某某不堪其语,质问杨教授“你不觉得你讲的很无聊吗”?于是有了所谓的师生肢体冲突。大学老师课堂上破口大骂,且事后口口声声在讲孔子之师道,不知孔子听了这话能不能气的活过来。学生踢门、质问老师“是否觉得讲的无聊”,从这件事中挖掘出的其他信息表明,此杨帆教授平时还有课堂兜售自己著作、光碟的行为,并称是为给儿子凑出国费。凡此种种,怎么看也不像那回事。这就是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的错位。

错位二:该说的话没有说。作为一所以法学著称的大学,作为受过法学训练的学生,找出事实,分清是非应该是法科学生必备的素质。这次事件中,不乏理智清醒的声音,但也有很多学生撇开事件本身,开始无限升级,在尚未分清是非对错的前提下,就开始抡起鞭挞讨伐的大刀。甚至也开始跟着媒体将事件称为“杨帆门”,把教授喊成“叫兽”,还有的要杨帆“滚”出政法大学。我们不妨借鉴交通事故认定的处罚程序,来反观此次事件,即使杨帆负有100%的责任,他是不是该受这些辱骂?即使他骂人在先,我们是否就能跟着骂人呢?即使他有罪,我们能否就必定要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每次事件中我们最后都会发现网络暴民的身影,其最基本特征就是置身事件之外,只图口舌之快,至于当事人是何感受,基本是每人关系的。事件发生后,怎样做才是对化解矛盾最有利的?杨帆错在哪里?他有没有可矜之处?比如,杨帆患有心脏病,很可能是个身体虚弱的人,我们有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呢?仇恨绝不会使正义增多,只会让不义更多。

错位三:该说话的没说话。后来,有人将此事归类为教学事故,既然是教学事故,那么中国政法大学就要对事件负责,而且负有及时处理之责。但事情的发展却并不如人们所想。直到媒体上已经闹得鸡飞狗叫之时,政法大学的负责人仍然未置一词。杨帆教授是中国政法大学重点引进的人才,是“著名的非主流经济学家”,闹出这么一场事件来,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使政法大学的声誉受损,对当事学生和老师也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事实也证明,正是政法大学处理不及时,且一直没有官方说法,才使得媒体的风向几次转变,小道消息也漫天传播。萧瀚称自己辞职是一种道歉,影响了学校声誉云云,但如果学校能及时表明立场,萧瀚的做法可能就完全不同于当初。最后,还是“党委”宣传部部长刘长敏同志代表学校接受了媒体采访,但只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说事实跟媒体报道的基本相符。这些话说了等于没说。应对迟缓、处理失当,结果既伤害了学生,也损害了学校的名誉。

错位四:不该辞职的辞职了。萧瀚老师可谓性情中人,在此事件中最早挺身而出,也以最决断的方式和最快的速度提出辞职。他在辞职声明中说,此前(事件之后辞职之前)导致的种种误解是他做事考虑不周所致,且在辞职声明第八条特别强调:希望你们(指法大学子--笔者按)接下来的言行,不给这个社会提供任何批评你们的理由,因为社会对你们已有误解;也诚恳地请求你们帮助我,不要给这个社会提供任何攻击我煽动学生违法的理由,因为我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够对得起良心,我从未想过要煽动任何人做不恰当的事。我希望这次事件中,社会上的中年人尤其是学生家长们更能反思,并主持公道。萧瀚老师的苦心不可谓不真诚,可是,我总觉得辞职更是考虑不周所致,萧瀚老师想摆脱煽动学生闹事的攻击,但辞职其实让学生更加激愤。事实上也是如此。当然,我们不能对萧瀚太过苛求,性格使然,或许很难改变。只是我觉得他的辞职真的是让人扼腕,而且在那个时候辞职也是不妥的。

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圣经里多处提到的一个词:顺服。我们最大的顺服当然是顺服神,但在世俗社会中,圣经上也有让我们彼此顺服的教导。比如妻子当顺服自己的丈夫,(臣民)要顺服在上掌权的,年幼的顺服年长的,彼得前书二章十八节尤其提到,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类似这样的经文还有多处。

圣经为什么要这样教导呢?这跟我们现在倡导的权利、平等这些观念有没有冲突?老师与学生之间究竟有没有一个长幼尊卑的次序呢?我认为,如果从圣经的经文来看,这种次序是存在的,不仅是在等级社会中存在,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也依然存在。创世纪记载,上帝在六天的创造中,并不是一瞬间完成了所有的创造,而是有步骤有次序地完成了,而且定下了上下左右、白天黑夜的次序,这也启示我们,次序是从创造之初就已经存在的,而且在各个民族中都有体现。即使在没有基督教传统的中国,也非常重视长幼尊卑的次序,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有次序不代表不平等,而是要合乎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很难想像如果没有了父母和子女的区别,没有了在上的权威和在下的顺服,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彼得前书说的很明白,不但要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这句话里的深意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对于非基督徒来说,这种观点可能很难接受,就是我们自己也会有一些困惑,尤其当事情跟权利、平等、自由等这些现代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管怎样,多做自我批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还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可取态度。

事情似乎还在继续发展之中,只不过战场从师生之间转向了左、右派之间,或许还有更多派别的人在围绕师生冲突,围绕杨帆的经济学,围绕杨帆的师道、萧瀚的尊严在不休地争战。作为以法学为业的人,我的想法是,观点可以争辩,但别昧着良心说瞎话;结论可能有多种,但别混淆了事实。

【曹志】 因为学校的最终处理结果还没有出来,我们的讨论也只能到这个程度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参与。

 

—————未完的话题,未尽的思考————

 

内部讨论,请勿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16 18:07 , Processed in 0.0845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