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7|回复: 0

章老师、曾庆余等:“奥古斯丁论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之间的张力”圣山研讨会纪要

[复制链接]

1528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580
发表于 2020-11-16 17: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2020年10月30日19:30-21:30
主题: “奥古斯丁论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之间的张力”
主持人:曾庆余
纪要整理:曾庆余、杨宁、杨荟、朱雅各、张艺恩、王栋梁、江明峰
第一部分:主讲
主题:“奥古斯丁论恶——形而上学和本体论之间的张力”
主讲人:章老师
首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今天分享的内容会非常哲学,由于在座很多同学没有哲学背景,尤其是希腊哲学背景,因此对内容可能相对难于理解。
一、形而上学和本体论
今晚主要讨论的是奥古斯丁关于“恶”的看法,这一看法在奥古斯丁的思想史上很重要,涉及到了奥古斯丁思想的各个层面。奥古斯丁分别从“生存论”、“知识论”、“宇宙论”、“存在论”的角度做出过关于“恶”的分析。
今天主要是从奥古斯丁“存在论”的角度对“恶”进行分析,这是他早中期作品里面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忏悔录》是奥古斯丁早中期的作品,他写的这部作品的时期大概四十岁左右(公元395年到400年之间),是他精力非常旺盛的时期。前文提到,奥古斯丁分别从“生存论”、“知识论”、“宇宙论”、“存在论”等各个方面讨论过“恶”,因此,关于“恶”的主题实际上就构成了他四十岁前后的哲学、神学的主题。
关于“存在论”部分,即形而上学的部分,可以参考《忏悔录》第4卷第16节。《忏悔录》在本处记载,奥古斯丁当时看了亚里士多德的一部作品,作品名为《十范畴论》[1]
“范畴”是哲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尤其是古典哲学中。古典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范畴”加以解释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事物,因此我们都可以由“范畴”来解释。比如,我身高为一米六五,这一米六五它是一个数字,它实际就是一个“范畴”。再比如,我皮肤偏黑色,这颜色也是“范畴”。如前所述,古典哲学认为人都是可以用“范畴“来解释的,所有事物也都是可以用“范畴”来解释,而“范畴”就构成“实体”。
我们是“事物”,这是现代人的说法。在哲学上的说法是:我就是一个“实体”。“实体”又是什么呢?“实体”对应的英文是“substance”,即“本质”,是对一个人的根本性的定义。因此人是一个实体,是说他根本性的东西,而根本性的东西可以用“范畴”加以描述。如前面所讲到的,身高、体重、爱好等全部是范畴,实体都可以用这些来描述。当进行描述的时候,描述的一定是一个实体,而把这个实体描述出来,用的是“范畴”。
“实体”是事物的本质,所以描述事物就是描述它的实体,描述实体,就描述了本质;描述它的本质,就把它的“存在”给显示出来了,把它的“存在”给显示出来,也即把Being给显示出来了。上帝是大的Being。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即I am who I am。上帝就是Being,是自有永有的Being;而人不是自有永有的,人的Being是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人是不自主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没有办法种田,我要去别处买粮食,我是需要别人提供粮食给我。所以如上面所说,把实体描述出来就是把Being给显示出来的。因此,就得出一组哲学概念,即“实体”与“范畴”。
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是哲学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用来描述实体,即你、我、万物,都是实体。实体是本质性的存在,当把本质性的存在、本质性的东西描述出来的时候,Being就会显示出来。举个例子来讲,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存在”就显示了人的Being。但如果说人是会吃饭的存在,“会吃饭的”就不能构成本质,因为鱼也吃、狗也吃,它就不能构成对人的显示。所以哲学很重要的就是把“实体”给描述出来。
二、真理与恶的关系
奥古斯丁这个时候遭遇了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恶”的问题。为什么他会遭遇这个问题?这跟他对真理的看法是有关系的。奥古斯丁19岁的时候买了一本作品,这本作品就是西塞罗的《荷尔顿西乌斯》。这本作品其实在历史上没有被保留下来的,但是却对奥古斯丁产生的影响很大,他之后在《论三位一体》这部作品里面提到了这本《荷尔顿西乌斯》,还抄了里面的一段话。可见,这本书对奥古斯丁的影响之深。
真理问题是人存在的根源性问题,但我们今天已经不再大谈真理问题了,因为现在人们是讲“意义”,即用意义来代替真理。为什么用意义去代替真理?因为现在人们认为没有人可以掌握真理,每个人都只能够掌握一点点,每个人的真理都只是从他个人经验的角度来表达的,所以现在人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真理虚无主义”,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人类都是虚无主义者的话,它会是什么样子呢?它就是由利益来构成的,就是用权力来构成的。
奥古斯丁是从真理问题入手的。希腊哲学是从真理问题入手的,它从来不认为真理问题是可以回避的。如果我们不能够回应真理问题,我们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因为真理问题是由存在引发出来的,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都是跟存在相关的,因此就不可能不与真理相关。所以你可以装作没看见真理,但真理的问题其实就在那,并且它是会让你很痛苦的。
奥古斯丁首先是碰到了真理的问题。他之所以碰到这个问题,又跟他修辞学的经历是有关系。他从十二岁左右或者更早一点就已经在学习修辞学了。修辞学是讲话的艺术,讲话的艺术实际是跟真理没有关系,只要把人给说动、说清楚就可以,所以说假的内容是没关系的。
但问题在于,修辞学学生奥古斯丁本身生活在一个利益关系里面的,生活在权力的博弈里面,生活在他以后看来是“虚假”的里面。当然我指的“虚假”是说它不具有最终的真实性,但并不是说它不具有暂时的真实性。利益不具有最终的真实性,但具有暂时的真实性。人们通常被暂时的真实性给遮盖了,就不会进入到最终的真实性里面。
而哲学一上来就让人面对最终的真实性,所以奥古斯丁在读了《荷尔顿西乌斯》这本书之后,发现最终的真实性、真理问题迷住他了,因此真理问题被带进来,他想要去描述真理问题,用哲学的方式来描述,这是奥古斯丁遇到的第二个事情。
第三个触动奥古斯丁的事,是他看见自己身上是有“恶”的,看见世界上是有许多恶的。这里会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讨论,恶到底存在不存在?我想没有一个人会说不存在。但是从哲学上,到最后会有一个论证告诉你说,恶其实是不存在的,恶本身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恶并不能够构成“本体论”分析,你可以对它进行“形而上学”分析,但你不能对恶进行“存在论”分析,因为恶本身是不存在的。这会让人很奇怪,如果恶本身是不存在的,那世间为什么会有恶,这就会让人非常困扰,恶本身不存在,但却又无处不在。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
下面总结下:
第一是范畴、实体、存在的关系。范畴可以描述实体,实体是存在的本质。所以如果把实体显示出来了,存在就显示出来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上帝就是存在,所以你把祂的substance真实显示出来了,你就把存在、把上帝显示出来了,上帝显示了他自己,我们也可以这样讲。
第二是奥古斯丁从真理问题进入到一个困惑里面,我们特别讲到真理问题对于古典时代人的重要性。如果大家足够真诚,今天的研究者足够真诚,他也会发现真理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只不过今天把真理问题看成是一个可以回避的问题,要用暂时性的意义来回避真理问题,所以这是现代文明的堕落,也是现代文明不断走向毁灭的一方面原因。
第三是真理问题怎么会跟“恶”相关?因为奥古斯丁是一个修辞学的学生,在修辞学的学习里面,他意识到恶的问题无处不在,但是问题是于如果恶本身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恶的实体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世界上却到处有恶?
三、善的客体性和恶的主体性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奥古斯丁进入到一个非常挣扎的时期,就是他做摩尼教徒的时期。一方面,奥古斯丁意识到恶无处不在,即它是存在的、有实体性;进而言之,如果恶有实体性的话,那么它的实体又是什么样子的?另一方面,奥古斯丁又知道,基督信仰不会认为恶是实体,因为在基督信仰里面只有一个实体,即只有最高的实体上帝,万物都是从上帝而来,所以不可能存在恶的实体。
奥古斯丁认为,摩尼教帮助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在摩尼教看来,实体和形而上学可以合一。摩尼教认为,存在着恶的实体,就是至恶——最高的恶,所以存在着一位最高的恶神。存在着这样一位神,那就说明恶是有实体的,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实体进行描述。比如说,黑暗是一个独立的力量;比如说,各种人的非常负面的东西,都是独立力量的结果,都是从那边过来的。所以,摩尼教可以帮助奥古斯丁将他的实体论、存在论、形而上学分析合为一个东西。实体论跟形而上学,这样就不会矛盾了。
在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时候,他会讲到“至善就是存在”,存在可以用纯粹的思想来把握。当可以把握存在的时候,我们就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达到了存在论。所以,在亚里士多德那儿,形而上学的方法和存在论是不冲突的。但是,问题在于亚里士多德没有太多讨论恶的问题。大家要注意,古典的思想家其实比较少讨论恶的问题。柏拉图会讨论的多一点,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讨论得很多。亚里士多德讨论得不多。亚里士多德可以用他的形而上学和实体论来解决他的思想任务,他的思想任务是达到沉思或凝思的生活。希腊人非常理性、非常纯粹。所以他用德行——人的德行的训练把恶控制下来。他认为,恶能够控制得住。所以,他对恶的来源讨论得并不多。
这个是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的问题,但它不是奥古斯丁时代的问题。所以奥古斯丁要解决恶的问题,必须从摩尼教里面走出来。摩尼教似乎跟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很相似:最高的存在都是有实体性的,至恶是最高的存在,至善的神也是最高的存在。它们是两类不同的实体,可以用形而上学对其属性进行分析,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并明白这世界上冲突的根源,我们也就能够解释我们的生活。所以,奥古斯丁认为摩尼教对他很重要。
但是,这个问题跟基督信仰会发生冲突。因为基督信仰认为,神是至善的,神是唯一的来源。奥古斯丁一直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直到他发现,必须把形而上学和存在论分开,特别是在分析恶的时候,要离开实体论,而保留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奥古斯丁必须得离开亚里士多德,而选择柏拉图。当他能够选择柏拉图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好地解释恶的问题。这个就是《忏悔录》第5卷开始,奥古斯丁到柏拉图、新柏拉图去寻找恶的答案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奥古斯丁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张力,意味着奥古斯丁最终离开了亚里士多德,而选择了柏拉图主义,选择了普罗提诺的哲学。
我们进一步来解释,奥古斯丁离开亚里士多德的学问,这意味着离开什么呢?意味着“恶”是不具有客体性的。但是大家要注意,“善”是具有客体性的。所谓具有客体性指的是,我们从一个对象、一个事物、一个实体那里可以看到善,哪怕是一条正在腐烂的鱼,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善的。波德莱尔就写了非常有名的《恶之花》,他看到腐烂的尸体。波德莱尔所描述出来的善是从这个物体来的,所以一切的美和善一定都具有客体的客体性。但是你要注意,恶不具有客体性。恶如果具有客体性,就意味恶是这个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事物本身都是上帝所造的,万物都是上帝所造的。如果恶是这个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那么上帝所造的不就是有恶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恶一定不具有客体性。
四、恶作为可败坏之善的主体性
在明白这一点之后,奥古斯丁就对恶进行了形而上学分析。他说,恶虽然不具有客体性,但是恶具有主体性。在《忏悔录》第7卷,奥古斯丁谈得比较含蓄,但是他谈得还是到位的。他说,我分析恶的方式有些不对,我总是从事物本身里去找恶,我总是认为,恶具有它原始的形态,但是其实这些分析都是错误的。恶是主体里面发生出来的。主体是有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是一个人的主体性的分析。
那么,这里就很奇怪了。如果恶是一个主体性的东西,主体性也是上帝所造的。那么,它本身就具有恶吗?奥古斯丁认为,当然不是。自由意志有一个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它的运动。自由意志必须是运动的,它才能够称之为自由意志。如果不运动,就不叫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从主体里面发生出来的运动,也就是以我自身为出发点的运动,以我自身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运动。比如说,这块石头就没有自由意志,因为它不能够按照自身的原则去运动,它不能按照自身的意愿去运动。人的自由意志,具有一种运动的特性,而且必须是从它自身出来的运动,如果你给它编程序,它就不叫自由意志了。所以自由意志里面永远有一个威胁,这个威胁就是它可以离开它的出发点,离开别人给它的规定。
作为主体性的东西,自由意志是可败坏的善。这里需要注意,可败坏的善也是善。上帝所创造的万物,都不是永恒之善,都是受造之善。可败坏性的善是受造物的善的特性。可败坏性的善并不是不善。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善与不善,对奥古斯丁而言,其实是一个自由意志的使用问题。他认为,恶是把可败坏性的善的可败坏的一面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去造成它的可败坏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让自己选择死亡。
在这个地方,奥古斯丁就区分了“缺欠”与“没有”这两个概念。当我们说“缺”一个东西的时候,跟“没有”是两个事情。那么“缺欠”是什么意思?“缺欠”是一个自身造成的结果,“没有”是受造的一个状态。上帝没有把永恒性的、不变的善给人。就像我没有钱一样,我没有钱并不意味着我有什么不好;我没有才能并不意味着我有什么恶,就是没有而已。但是当“没有”变成一个“缺欠”的时候,后面就有一个动力的原则,有一个运动的原则。我没有,但是我要去摆脱“没有”,并且用缺欠的方式去摆脱这个“没有”,比如说,用偷的方式去摆脱“没有”,这个就是恶。
那么,奥古斯丁会跟我们讲什么呢?要把“缺欠”与“没有”区分开来。人的自由意志里面,有一部分是它没有永恒性。当然,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自由意志来自上帝的形象。这个看起来是一个神圣的、神性的东西,但是当我们把自由意志用在偷和抢上时,它可以构成一个死亡。
所以,缺欠是一个动力性的原则。恶是有动力性的。恶的动力性是趋向于虚无。这个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希腊哲学的表达,也是古典思想的一个表达。恶是一个对于虚无的趋向。虚无是什么?虚无是破坏了善的界限,任何的虚无都不是绝对的。如果虚无是绝对的,虚无就有客体性了,但虚无不是绝对的东西。虚无是对善的界限的破坏,对善的客体性的破坏。
所以,在人身上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能用他的主体性来破坏他的客体性。客体性是善的,但是人可以用他的缺欠,去破坏他本来所拥有的全备的恩典。要注意,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造万物,这是一个全备的恩典。你可以看到,上帝创造万物之前,创造人之前,他先创造的万物,创造了人的一切用品。人心中生出了一种对上帝的蔑视,就是对整个的、所具有的客体性之善的抛弃。
奥古斯丁在摆脱了摩尼教的这段经历之后,走进了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哲学。在普提诺和柏拉图的哲学里面,确实有一个对恶的非常经典的表述:恶是善的缺欠。
我们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觉得这也没什么。其实,奥古斯丁思想里面包含着一个东西,就是客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冲突。人用他的主体性去破坏创造者赋予他的客体性。所以,其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于奥古斯丁而言,一个蒙恩得救的人,他要重新投入到他的客体性里面,也就是说,他要重新投入到作为受造者的善里面。
要注意,这个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因为在实际的人类活动里面并不是如此的。人类都是不希望投入到作为受造者的善里面的。你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各种抢夺。双11节就来了,是不是?双11意味着什么呢?其实不外乎掠夺和掠夺者、支配和被支配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支配者。买东西的人觉得我能够支配我的钱,那些商家认为你们这群人是被我们支配着的。
没有一个人愿意投入到自己的客体性里面。投入到自己的客体性里面,意味着投入到秩序里面。古典的思想非常重视秩序的原则,而现代思想已经很少讨论这个事情。现代神学也很少讨论,现代哲学也很少讨论次序的原则。其实,在古典思想里面,次序原则是一种客体性原则、受造者原则。所以,每一个人都需要重新进入到他的受造者客体性里面。
在我看来,我们今天的神学也好,今天的哲学和文化也好,甚至基督徒的生活也好,都是越来越离开基督信仰本身的。我们并没有真正对待自己身上的客体性。实际上,在我们身上的客体性里面已经有全备的恩典。所以正是在这儿,我觉得奥克斯丁对我们仍然是有帮助的。就我而言,我并不很喜欢现代的神学,不只是因为奥古斯丁。有时候,我觉得现代已经把我们带到一个不知道如何定向的时代。之所以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定向,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对自己身上的客体性原则——就是全备的恩典——缺乏了解。
第二部分:互动答疑
问题一:上帝作为全知全能的主宰决不会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而改变他的预先拣选——而是由于我们被上帝所拣选,所以必然具有恩典、信仰和功德。那么一切现世的道德努力就都成为徒劳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怀着侥幸的心理期盼自己能够有幸被列于帝预先拣选的救赎名单中?
章老师: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是单重预定论,加尔文的预定论是双重预定。双重预定论是说得救和不得救都是预定的。奥斯丁本人是不赞同这个观点的,至少在我的阅读里面它是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的,因为上帝如果预定人不得救,那岂不是说恶跟上帝有关系?你当然也可以说因为上帝预知这个人会做恶,如果是这样的话又会产生一个问题,上帝预知到这个人不会有功德,如果用预定论来解释预定不得救的问题,就会把功德论带进来。奥古斯丁的预定论的目的是要把功德论彻底赶出去,认为得救是一个绝对恩典。但是讲绝对恩典不需要一定去讲双重预定,所以不一定要接受加尔文的双重预定,这是奥古斯丁的看法。功德跟预定得救有没有关系,这个是基督信仰跟其他宗教——特别是跟佛教或道教——不同的地方。基于拣选原则,有一种恩典是任何功德都不能带来回报的,任何一种功德都配不上这样恩典的,这个恩典就是救赎。所谓功德是一种等价交换,人没有任何可以与他的救赎等价交换的东西或做任何事情。功德就是说人积德行善可以得到类似的回报。但是没有一种功德可以跟救赎这样的恩典相配的,没有一种功德可以值得获得绝对的救赎。所以在基督信仰里面跟佛教和道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神与人之间的相分,救赎与一般公德的分离,一般的功德你已经得到了回报,比如马云成为了中国的首富,甚至亚洲的首富,他已经得到了他的回报。任何一个人做了好事,如果他没有让别人知道,上帝会纪念他;如果他这个功德已经让别人都知道了,他也已经得到了回报。
问题二:上帝预知到人会利用自由意志作恶,但当环境中缺乏支持行善的支撑条件的时候,比如说在灾荒战乱当中,人不是自愿做恶,而是环境所迫,这样的苦难也是上帝的惩罚吗?在饿死和作恶之间应该如何选择才得上帝喜悦。
章老师:古典的思想家绝对不会用“环境作恶”的观点去看问题,他们都是绝对主义者。古典的思想家认为人是可以避免将诸恶加于其身而让他去作恶的,恶不能够驱动一个人去做恶,也就是说一个人被驱动去做恶的还是他自身的意愿。所以,环境作恶这一观点存在的问题是,对于“恶是从自身而来的”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某个意义上现代的宗教信徒,包括基督徒在内,在灵性的操练方面确实是比较弱的,并不是说我能够做的到,在这方面我自己是非常的惭愧。
问题三:奥斯丁为什么把“恶归于主体”是一种形而上学分析、存在论分析,形而上学的分析是什么意思?
章老师:为什么对自由意志做主体论分析是形而上学分析,而不是实体论分析?如果对主体的自由意志做实体论分析,就意味着自由意志的恶是来自于自由意志的受造,也就是说自由意志的恶是来自于那位创造自由意志的的上帝,这个是不成立的。奥古斯丁区分了“本于祂”和“出于祂”两个概念,奥克斯丁认为恶不是本于上帝,耶稣基督和圣灵都是本于上帝的,这个本于上帝就是一个实体论的原则。“出于祂”是上帝允许的,所以他把“本于”和“出于”进行了区分。“本于”是实体论和形而上学统一的分析,但是“出于”是把形而上学和实体论分离开来的分析方法,所以它只能是一个形而上学分析。
问题四:如果当初亚当犯罪后立刻向上帝忏悔,会得到救赎吗?
章老师:我想那是当然的,但是他没有,所以忏悔和悔改是很重要的。
问题五:恶是败坏的意志,那么婴孩降生时还没有发挥自由意志,还没有开始背离善,一些婴儿会因为战乱和贫穷等外在原因遭受痛苦,甚至是死亡。这样看来,这个婴孩所受的苦难疼痛是作为一种公正的惩罚降临在他身上吗?也就是后世的人就像婴孩这样,是他自己本身就有恶或者罪吗,还是说他的意志还没有为恶的时候,他所受的惩罚是为人类的祖先买单。
章老师:奥古斯丁不这样认为,在《忏悔录》第一卷提到,很多人认为婴儿是无辜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当一个婴儿在母亲怀中的时候,如果另外一个孩子要来吃奶,他可能就面如死灰,非常嫉妒的盯着另外一个孩子,努力的要把他推开。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可见婴儿的群体不过是肢体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无辜。我见过也体验到孩子的妒忌,还不会说话,就面如死灰,眼光狠狠盯着一同吃奶的孩子,谁不知道这种情况?母亲和乳母自称没有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他不让一个极端需要生命粮食的弟兄靠近丰满的乳源,这是无罪的吗?”奥克斯丁自己观察的一个情况就是说小孩子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稚弱而没办法做出恶的行为,并不是说他在意愿上就是无辜的,我们只不过看到一个看似无辜的孩子,觉得孩子好可爱啊,其实他就是一头“狼”。
问题六: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在自由意志的观点上有哪些区别?
章老师:非常不好意思,我不是很懂马丁路德,以后再去看看。当然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的观点是非常复杂的,我想马丁路德可能要比他简单一些。因为我不太懂马丁路德,所以这里就不去讲他了,我以后再去读一下,希望有机会能够回应。
问题七:趋向的虚无是真实存在的吗?
章老师:趋向的虚无不是因为虚无本身是真实的,而是因为善的界限,真实的虚无,它的真实性也是因为善的界限,这个对一元论来讲非常重要。趋向的虚无,其真实存在的原因不是因为虚无本身,而是因为善被驱逐和被吞噬。只是我们今天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把虚无作为一个具有客体性的东西,我觉得这非常接近摩尼教的讲法。
问题八:现代基督徒大范围的生活无力,恩典好像没有推动我们生活的改变,您对这种现象有一些神学哲学上更深的观察吗?为什么这些得到白白恩典的人很少在今世活出使命?
章老师:我想我们没有善用恩典,我们今天是活在口头上的或者语言的恩典上面,我们没有活在差遣的恩典里面。我们今天讲的恩典都是希望得到某些东西,但基督教里面的恩典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差遣。奥古斯丁在《论三位一体》里面特别的谈论了这个问题,就是谈耶稣基督的差遣,耶稣基督是不是有恩典在他身上呢?耶稣基督的生活都是跟贫苦的人打交道,他没有去找那时候的财主或是政治家,他自己死在十字架上,没人愿意去帮助他。他的生活看起来像是很无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命非常的饱满。今天在基督信仰里面讲的恩典,很多是从得到回报意义上的、接纳意义上的、财富增长意义上的、社会地位上升意义上的恩典,而很少去谈差遣的恩典。
问题九:恶是善的缺乏,是被动的消极的,恶来源于人对自由意志的滥用,来源于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主动性向善的进攻,走向虚无。这两者之间被动与主动关系是怎样的?
章老师:恶是善的缺乏,他这句话倒并不一定是被动的,它是描述是以善为前提的。二是单独不能够存在的,而无法凭着他自身存在。他只是描述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跟后面的自由意志的滥用,并不构成被动与主动的关系。
问题十:您说到今天我们存在回避真理、不正视真理的问题。作为基督徒来说,真理肯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谈到真理的时候意味着对上帝自己的认识,对存在本身的认识,或者说对上帝所造的万物真实的认识,现在在这种相对主义盛行,在一个崇高的真理观不断堕落的处境和时代当中,作为基督徒来说,我们怎样确立一个正确的真理观,以及怎样在一个正确的真理观当中更好的去生活?
章老师:我们今天都在现代的陷阱里面,我们认为往前走的路是对的,用金钱、利益和权力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对的,因为解决来得很快,我们都等不了,可能一秒钟都等不了,10分钟就很长了,一个小时就太漫长了。在古典的世界里面,永恒性的期待更被作为一种盼望。每天期待着的每一天的盼望都能够得到实现,但今天我们对真理等待的盼望是非常弱的。在我看来,要提升这一点,一个是学神学,特别要学古典的神学,古典神学是灵修的精华。我们今天的灵修也是快餐式的,当然这也有效,上帝会使用一切的,但今天的灵修没办法养成人的心性,就是泰然自若。一个基督徒非常重要的品质就是碰到事情泰然自若,我们经常讲种出于耶和华,收也处于耶和华,既然如此,有什么不好泰然自若的呢?那么怎么养成遇事泰然自若呢?就是灵修。什么是灵修?我们今天的灵修是以一天为时间单位的,但是以前的灵修可能是以上帝的国度为时间单位的,这个灵修就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灵修。当以上帝的国度为单位去灵修,这样去读圣经的时候,会读出更多的对自己的训练和要求,并且深信上帝在自己困难的时候都与自己同在,哪怕是最极端的环境里面都与自己同在。这是古典的灵修以及神学与我们今天的灵修与神学有差别的地方。
第三部分:分组讨论
参考问题
1、奥古斯丁对“恶”是怎么理解的?
2、在奥古斯丁那里,“恶”与“善”有怎样的关系?
3、在我们的信仰中,如何解决恶的问题?
第一组(组长:王栋梁)
艺恩姐妹:我之前不理解婴孩出生有罪论,不太理解神造亚当意味着罪从上帝而来吗,是上帝造的吗?今天听到的内容很深,很感恩对于恶相比较之前有了深刻的认识,恶是主体性的,不是客体性的,不是神所造的,恶是不完全的善。神造的都是善的,神给了人自由意志,人选择了恶。一个人被驱动作恶是个人自己的意愿,从前有甩锅的心理,现在明白,是我个人内心驱动我去犯罪。最大感触客体性与主体性很深刻。
星星姐妹:章老师带来很丰富,今天的处境很在乎意义,不注重真理,我发现了目标,学习神学,操练灵修,泰然自若,单位要调整,信仰被拉高起来。
吕弟兄:我自己从章老师分享里面看到哲学术语讲述奥古斯丁对恶的解释,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恶没有客体性,具有主体性,包括自由意志。对恶的理解是善的缺失,善恶的关系自我意志的善是可以败坏的善。《悲惨世界》主教与冉阿让的故事再次被触动。有一点思考,上帝对于堕落的人与堕落的天使只给了人自由意志。愿以效法主的方式如同那位主教一样来处理恶的问题。
栋梁弟兄:奥古斯丁抓住了恶在伦理道德范畴及知识论里面的思考,不论从摩尼教视角思考恶,还是从柏拉图、普罗提诺里面探讨终极的恶,他都是直面恶的本质,是善的缺乏,恶没有客体性,不再任何物体之上。恶是一个动力,带来破坏,起初可能是快乐的,喷发的很强烈,自由意志战争时,靠自己无能。唯有基督,真理道路生命是现代性必然要交汇的。基督徒会有善的想法也会有恶的察觉,意志力提升需要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哪些途径可以让我们提升,找到一个信仰追求的群体,力争上游在神学上装备,回溯的源头,回到经典,神在历史中给我们的宝贵的资源。现代性没有经典意识,后现代的信仰观念没有真实进入真理的层面去理解,操练灵修、阅读书籍、神学研讨会、彼此分享在真理里成长。若是这个差遣的信仰被彰显是充满力量的。对恶的有了新的认识,是一个灵性的再次觉醒。让上帝国度进入我们的生命,不再依附恶的推动,开启省察自己的意愿、开启争战的模式!渴慕善,正是对付驱动的恶,正是重生生命的样式表现,渴慕善就是内住主的里面就是回到被造的客体性里面。大家继续关注圣山研讨会!
杨荟姐妹:印象深刻的点被触动 上帝创造我们时候,没有把永恒的善赐给我们,我之前有很深很多的疑问,驱动去作恶,今天看原来是这样。我还有很多问题,章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框架,很多的概念,我第一时间还未能填充进来。等待会后去整理。
第二组(组长:江明峰)
陈少敏:上帝创造万事万物都是善的,那么恶是哪里来的?有一个比喻,一个自行车,开始是好的,但是前面有一个坑,你摔进去了,车就不能开了,被弄坏了,我们学圣经知道,罪是人对自由意志的滥用,恶是善的缺乏不是被动的,是主动的破坏。解决恶的问题要回到圣经的教导里,胜过罪恶和老我。
温弟兄:我们如果能够在灵修生活上更好的操练,可以帮助我们胜过罪恶过敬虔,圣洁的生活。
思语:善是恶的缺乏,它是有一个前提,所有都是上帝创造的,从神的眼光看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那些不好的东西是因为没有善的存在,当这样定义罪的时候,对我是一种更新,我以前会认为罪就是没有没有正中靶心,没有合神心意的就是不好,当我从更新的角度去理解的时候,他会让我多一点信心,就是不再是说我自己做的怎么样,因为即使是在罪恶最深的地方,都有恩典的逻辑在,所以他提醒我去看我周围的环境,不管它再不好,我都要去看见神创造的恩典,他是怎样在这样一种恶的环境中让我看到他的善,以至于我能够选择向善是有那样一个力量。
然后主体性和客体性,其实主体性就是他说的不管怎么样,我在一种消极的或者不好的状况的时候,当我在一个我没有办法有意志力去选择向善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一种罪和恶中,但是类似这种状况,我越是要回到对我本体性的关注来,就是对我个人的一个关注,就是关注我自己。
我是谁创造的,所以我在最恶的时候,其实我要看到我里面神创造我的部分,那善的一面,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好像比较能够理解人犯罪堕落之后,他依然能够有向善的力量。当他向善的力量被唤醒之后,神的拯救和恩典在他身上,他就会经历象奥古斯丁那样的浪子回头,非常真实的离恶向善。
补充一点:由于天气的冷,我想到了热,我觉得上帝没有创造冷,上帝创造和光和热,当我在一个环境中感觉到冷的时候,就是感觉到罪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要盯着罪不放,和个人恩做斗争,而是要寻找光和热,我要活出那种光来。
如果我不去看不友好,不去看恶的部分,而是激发我里面的善,当我在环境中觉得冷,就有力量去就近光,而不是消沉,我就能胜过恶了。
江明峰:我们是受造的,上帝才是造物的主,人的堕落是从吃分别善恶的果子开始,他想做到审判的位置上来取代神分别善恶,这是一种错乱,从此人里面有了魔鬼的性情,魔鬼也是受造物,当他高举自己要与神同等就堕落了。然后人高举自己,以自己为神来审判万物, 人就堕落了。
奥古斯丁说恶是善的亏缺。因为罪进入世界,虚无就进入了世界,虚无实际是死亡的权势。
解决罪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通过基督的救赎恢复与神的关系,我们要认识我们是受造的身份,服在神的主权之下重新看我们和神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整个世界关系的混乱就是罪进入世界后,秩序的混乱,我们要归正,重新来规范这些关系。
杨宁:奥古斯丁认为其实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是善的缺乏,然后我记得有一个比喻,就是说他认为善就象是一个光源,能照出光,遍布万有,但是有一个东西把光遮住了,恶是遮住了的阴影的部分。
这也是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善与恶的关系,我么的信仰里面如何解决恶的问题,我认为我么的信仰就就是为了解决根植在人心中恶的问题,就是亚当堕落之后遗传下来在人心中的罪。
陆迦勒:如果恶不存在,那么就一直是善,但是今天我们心中无法做到时时善。
恶的由来我认为是亚当犯罪之后产生的,在他们没有吃那个果子之前恶是不存在的,但是但是他们犯罪之后就带来了恶,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恶,这也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我认为解决就是心中向往神的话语,手中行使神的话语,尽可能的做到,但不是绝对的每个时候都做得到。
第三组(组长:曾庆余)
伊泽:今天章老师讲的一点让我豁然开朗,就是“欠缺不等于没有”。“没有”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甚至“没有”可能就是一种善的状态。但是“欠缺”是我们主观定义的,我一旦说到“欠缺”,就意味着对于我来说我是需要某种东西的,就是说我把它变成一种欲望,这个时候恶有可能就来了。老师也说过欠缺有动力性,这个动力性可以理解就是欲望。
尹君:老师讲到,“缺欠”背后有一个运动的原则,这一点让我感觉是一个蛮有动态的画面。恶的动力性是趋向虚无的,趋向虚无就是远离实体,神是唯一的实体,因为我们是被造物,被造物都是分享实体的。人应该活重新投入到作为受造者的善里面,而不是趋向虚无。怎样可以重新投入到受造者的善?享受了白白的恩典的人,今天却很难活出跟他的所承受的恩典相称的生活来。今天教会的使命,还有作为基督徒的这一个身份而言,我觉得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但是还是蛮难践行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的社会里。
QUYAPING我听到章老师讲到灵修,其实我感觉现在可能大家也不是特别重视这一点。今天听章老师说以前的人都是在永恒的里面去做灵修。我以前读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时候,我就挣扎着要不要放弃世俗的一切去跟随神,去过一种修士的生活?我当时挺疑惑的,为什么不可以跟世俗的生活兼得?今天听章老师这么说,觉得当我们进入永恒里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确实好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东西都变得不重要,让我心里突然就打开了一下。
曾庆余:对此我稍微回应一下。我是觉得关于古典型的灵修,其实张老师讲的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离世而生活,而是一种进入永恒的生活。张老师刚才讲到了“差遣恩典”,真正有永恒视角或者以上帝国度的视角去灵修的人,他不会只想到自己怎么样去进入永恒,自己怎么样去达到至善。他还会想到怎么样进入到这个世界当中,把其他人带到永恒当中去。当然奥古斯丁不一定这么强调,这个是路德和加尔文的强调,但我觉得是一体的。永恒并不是意味着离开充满罪恶和世俗的世代,这个不是关键,进入永恒的关键是跟上帝的关系,我觉得我们今天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是不是进入世界太深,问题在于我们贪恋世界太深。我觉得基督的精神是,我们在地如同在天的生活,或者说在一个罪恶的世代却生活得极为圣洁。真正进入到永恒的生活的话,它是一体的,整个世界都是一元的。无论是在修道院里、在职场上、在家庭里,上帝都在那里。关键在于上帝呼召我在哪里?上帝呼召我在修道院里,我就要甘于在修道院里敬拜和侍奉上帝;上帝呼召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我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当中安静地聆听上帝,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进入永恒。所以古典时代的精神,是具有永恒性的追求,这才是个关键。章老师讲到泰然自若的心性,我也很感动。什么是泰然自如的心性?整个心放在上帝面前就坦然自若了,心放在永恒的追求上,这个才是这种古典精神的精髓。
飞鸟:老师讲到,“恶是善的缺欠”,恶并没有实体,这个颠覆了我之前的想法。但实际上在基督教里面去想,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上帝是唯一的本源,既然爱是出于上帝的,恶很明显是不可能出自于上帝的。但是如果说不在基督教思想里,而单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矛盾点到底在哪里,我还没想通。
后面讲自由意志,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恶都是出于人的自由意志,善都是出于善的本源,也就是上帝?
曾庆余:我觉得讲善恶的时候,肯定是直接涉及到人,虽然奥斯丁哲学化的一个表达是“恶是善的缺乏”,可能也涉及到万物,但是我觉得讲善恶肯定要涉及到人,善恶跟自由意志有关。我觉得善是从上帝而来的,所有受造物都是有善的,人也是有善的,那都是从上帝而来的,上帝赋予的受造物本身最原初的状态就是善。我觉得人活出上帝所设定的秩序,或者是活出上帝所给我们的规定,或者我们叫讲更通俗一点,就是活出上帝的命令,活出上帝的真理,这就是善,这是我个人的体会。
讲到自由意志的时候,自由意志是有趋向性的,或者叫运动性的。自由意志可以趋向善,向上帝走,就是追求上帝而活,追求上帝设定的秩序就是善。自由意志趋向远离上帝的时候,或者是趋向破坏上帝所设定的秩序的时候,就是恶。


[1] 十个范畴:本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动作、遭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3 17:51 , Processed in 0.09164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