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還是奮興;更新,還是覺醒
今天的基督徒不但渴望經歷復興,也需要更多更深地瞭解復興。
伊恩默裡(Iain Murray)於經典著作《真正的復興》中提到:在美國歷史上,人們對“復興”這一主題的理解,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7世紀20年代到1858年期間,這其中經歷了美國兩次大覺醒。
當時人們認為,復興是指“在某段特殊時期內,上帝與非凡的方式在祂的百姓中間復興信仰”。但是到了19世紀40年代之後,美國人對於復興進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理解階段。這一性質的改變,從辭彙的轉變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當“復興”一詞成了“奮興聚會”,那麼復興就不再讓人驚訝,甚至可以預告。然而“奮興”與“復興”之間本質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藉由宗教性的衝動和刻意的組織以保證人的歸信,後者則是可靠的屬靈覺醒現象,是永生上帝的工作與見證。(註6)
Joe Carter指出,今天基督徒對於“復興”一詞的使用,需要留意其中的區別,以免產生混亂。當上帝觸動一個人的心時,就會發生更新(renewal);當上帝觸動一個信仰團體時,就會發生復興(revival);而當教會以外的更廣泛的社會受到影響時,就會發生覺醒(awakening)。(註7)
在教會歷史上,1740的第一次大覺醒,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幾所常青藤大學,諸如普林斯頓大學、達特茅斯大學和布朗大學,等等。彼時引領美國第一次大覺醒,曾經任教於耶魯大學和出任普林斯頓校長的喬納森•愛德華茲,提出了幾種符合聖經來檢測復興的方式。他認為真正的復興只有通過聖靈才能實現;由聖靈帶領的復興包括以下幾個現象:基督的榮耀被高舉,對撒但勢力的敗壞,人們對聖經的重視,以及對上帝、鄰舍關愛的加增。(註8)
教會歷史上對於復興的定義,雖然有諸多理解的不同。但是伊恩默裡指出,其中的共同點在於:相信上帝在祂話語上永遠信實,相信基督已從死裡復活,相信聖靈已被賜下,相信上帝會確保國度不斷地擴張。(註9)
真正的復興真正的復興不單單是暫時情緒的高漲,更加不可能出於人為的操縱,只有嚴格遵守聖經,順服聖靈的帶領,才能分辨哪些是假藉聖靈之名,其實出自於魔鬼的工作。真正的復興是上帝的工作,基督徒既不可把聖靈所引發的復興,因著不信與懷疑歸咎於邪靈;也不可把一場滿意的聚會,隨隨便便就冠以屬靈的復興,以至於期待落空產生更大的失望。
真正的復興不是短暫的奮興,真正的復興必然會在個人,教會以及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結出聖靈的果子。真正的復興引導人們對上帝有更深且正確的認識,換句話來說,就是回到上帝的話語,經歷聖靈的帶領,活出門徒的見證。
聖經文盲與復興
目前美國基督徒的聖經文盲率,被譽為歷史以來的新高。(註10)
雖然這次亞斯伯理復興,引發十幾所基督教學校的學生,心裡異常火熱。但是盼望有更多的弟兄姐妹知道,不需要到某個地方,才能經歷被主復興;乃是要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多重視上帝的話語。
與基督建立好的關係,留意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時刻認罪悔改轉向基督,按照聖經原則,去操練彼此的切實相愛。當我們常住在基督裡時,也許就不會對“復興”顯得大吃一驚。
後記:從2月21日開始,公共的崇拜將從亞斯伯理大學轉移到其他肯塔基州的地方。亞斯伯理大學會到2月23日,會繼續有晚間崇拜,不過只開放給高中生、大學生,以及25歲及以下的人。(註11)
學生和遊客參加了在肯塔基州威爾莫爾阿斯伯裡大學休斯禮堂舉行的禮拜儀式。(照片:David Lorimer / Facebook)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