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24|回复: 0

圣经的另一种解读---读《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

[复制链接]

2843

主题

22

回帖

9941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9941
发表于 2020-6-17 20: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项 城
复旦大学 哲学系

尽管莱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1905-1995)的哲学声望在他60年代出版《总体与无限》之后,一直逐步上升,在欧洲取得很大的影响。但在美国一直迟至上个世纪90年代莱维纳斯才走出了悄无声息的境地。一时间无论在美国哲学年会,抑或宗教年会上,关于莱维纳斯的哲学和犹太思想都会有人侃侃而谈,大有耳熟能详之势。但是即便在Yale,即便在“自我与他者”如此莱维纳斯式话题的讨论课上,教授对莱维纳斯依旧讳莫如深,询之,答曰,对学生来说太难了。事实上,莱维纳斯在美国就是这样一个处境,一方面学术圈子里的人们都会谈及他的思想;另一方面在正式的课堂上,又踪迹难寻。不过毕竟在美国对莱维纳斯的研究在一步步推进,不仅莱维纳斯所有重要著作的英译本都由美国教授翻译出版,更令人欣喜的是关于莱维纳斯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眼前的这本Tamara Cohn Eskenazi等人编辑的《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文集(2003)就代表了这样一种趋向。
对莱维纳斯思想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他有两种系列的著作,两种写作的方式:一种是所谓的“哲学”著作,另一种是“犹太”著作。前者作者一路遵循现象学的道路走来,在现代哲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后者则是他对犹太经典“塔木德”的解读,纯粹属于犹太学术小圈子内的工作。我们注意到,莱维纳斯特别声称他的哲学并不直接诉诸圣经,在《总体与无限》中,莱维纳斯甚至只有三处地方涉及圣经,这对于一个西方学者来说是相当少见的。当然另一方面在其“犹太”著作中通过解读“塔木德”,表达了莱维纳斯对圣经的理解。那么《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究竟如何来勾连莱维纳斯的思想与圣经的研究呢?是否只局限于其“犹太”著作呢?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神学界,圣经研究是一门非常专门的大学问,不仅新旧约有不同的细致研究,甚至圣经中的每篇每章都有专门的疏解。那么《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究竟从什么角度来切入圣经研究这个领域呢?
事实上,不仅莱维纳斯的“犹太”著作直接涉及到对圣经的理解问题,即便是莱维纳斯的哲学著作亦为理解圣经提供了各种新颖的视角,如莱维纳斯提出的“i l y a”、“面对面”(face to face)、“我在此”(here I am)等论题都可直接追溯到圣经的主题。尽管莱维纳斯一再将其哲学与“塔木德”研读区分开来,但他并不讳言两者在最为核心的立场上是一致的,而且与圣经也是一致的:即伦理是第一哲学;你对于他者负有责任;他者高于你,是你必须要面对的;他处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希望所在;先知的立场,弥撒亚的热望是对历史的批判;他者最终指向无可名状的上帝;等等。这一系列思想都与圣经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这本文集中,编者首先收录了莱维纳斯自己的一篇文章“论圣经的犹太解读”,作为全书的纲领。这篇文章原是莱维纳斯在1982年出版的《超越章句:塔木德解读和演讲》中的一篇论文。编者把这篇文章作为开首之作确实道出了莱维纳斯与圣经研究的内在关系,即透过犹太的眼光来看待圣经。我们知道在莱维纳斯的“犹太”著作中,有很多解读圣经之作。事实上,在莱维纳斯的犹太前辈那里,如马丁·布伯和罗森茨维格,他们对圣经的解读已经对英语世界的圣经研究发生了持久的影响。而这本文集揭示的将是莱维纳斯的观点对圣经解读的影响。如果说马丁·布伯是借助犹太神秘主义哈西德来理解圣经的话,那么莱维纳斯的特点就是坚持通过“塔木德”来审视圣经,而这本文集的作者们可以说是坚持以莱维纳斯的视角来审视圣经。
“塔木德”是犹太拉比解读圣经的记录,内容浩瀚,其内容不仅是对圣经经典的解释,甚至是解释的解释。犹太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律法”的学习,这集中体现在拉比们不懈的解经活动中。上帝的启示正是借助解释律法而来。因此拉比借助的这种释经使《圣经》的文句产生了远远超出其表面所能读出的意义,启示不断涌现。《圣经》的文句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而在历史上绵绵延延的解经则层层叠加。莱维纳斯承续这个传统,以保证其解经始终保持犹太向度。莱维纳斯的解经重要集中于“阿加达”(Aggadah)),而且他的解经主要基于巴比伦塔木德,而非耶路撒冷塔木德。
在这篇“论圣经的犹太解读”中,莱维纳斯一上来首先就介绍了犹太解读圣经的原则。比如,传统上有R.Ishmael的“托拉解读十三法”。以及著名的四层解读法。也就是说圣经的文句有四层涵义:显白的意义:即字面的,或历史的意义;暗示的意义:即比喻的,或道德的意义;引申的意义:即教义教规;最后是神秘的意义即隐晦之教诲。所谓解经意味着圣经文字本身不足以理解圣经,经文的涵义要远远超越于字面的意义。因为圣经上说,圣经的话就象打碎盘石的大锤,能打出无数的火星,《圣经》的文句因此也能产生出多种阐释。而莱维纳斯本人不仅要承续这个传统,而且要在这个时代显示出自己的特点。莱维纳斯要通过呈现“塔木德”解释圣经的某些片断,从而导致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同时莱维纳斯也特别强调“塔木德”中关于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见解,因为这样就才能保持拉比思想中的多元特性。解经的多元性建构的恰恰是生活的多样性,这才是上帝之词活的道理。莱维纳斯的另一个原则是要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塔木德”,也就是以现代的思想问题来理解“塔木德”和圣经。莱维纳斯的一系列犹太著作就是这样铺展开来的,莱维纳斯认为这是见证圣经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这本文集的著作也是秉承莱维纳斯的这种精神来研究圣经的。此外,莱维纳斯在解读中从来不抽象地谈论“塔木德”解经原则,他总是在具体的解读中展些他的那些特点。在这篇文章中,莱维纳斯选择了《巴比伦塔木德》中Tractate Makkoth的最后一页,这一段涉及民数纪25:2-3中法庭惩罚――鞭打的事情。经过一系列解读,莱维纳斯以此来了解“超越”的精神性及其实际的特点。
莱维纳斯这种的解读法直接影响了这本文集的作者,当然,具体来说,他们运用的策略又各有不同。Annette Aronowice教授的文章比较原则化,她曾翻译过莱维纳斯《塔木德解读九讲》,在文集中她特地选出其中一篇演讲“像世界一样古老”来解释莱维纳斯一般的哲学思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追溯莱维纳斯对“塔木德”的解释,从中总结出莱维纳斯的圣经解读原则。作者认为,莱维纳斯的解经就像在塔木德中的“革马拉”一样,熟读其中每一个词,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细节所潜藏的思想都加以追索,构成了莱维纳斯解释的丰富的空间。同时作者也意识到莱维纳斯所真正面对的听众,并不是犹太人,而是他同时代的“希腊人”,如海德格尔等哲学家。这也是理解莱维纳斯解读“塔木德”的一个关键。此外,Aronowice还认为莱维纳斯的这种解经原则不单单适用于圣经,也适用于其他的阅读,从而将莱维纳斯的解经学进行了某种普遍化处理。可以说,拉比解读圣经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使我们可以到处抵近受启示的言辞。
Scott Hennessy的研读则比较神学化,他抓住莱维纳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i l y a (there is , 有) 以之为线索追溯其圣经的根源。这是非常有创见的一项工作。事实上,不单这个概念,莱维纳斯哲学中的很多概念都可以作如此的梳理。莱维纳斯认为哲学思想与宗教最终是一致,Hennessy的工作为这个思想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他把i l y a理解为一种没有上帝的存在状态,把莱维纳斯对的i l y a描写看作是对圣经中与混沌搏斗的一种回响。而创造则是对这种混沌的克服,在莱维纳斯哲学中就是个体从这种混沌的存在中独立出来成为存在者。同时Hennessy认为在创造的过程中,莱维纳斯找到了责任的根源。“我”的拣选就是我对于他人的责任。与此对应的则是莱维纳斯的另一个来自圣经的哲学概念“我在此”(here I am)以回应上帝的呼唤。另一位作者Timothy K. Beal则依据于圣经中的“约伯纪”来抵近i l y a这个概念,通过约伯返过来来理解莱维纳斯。他认为圣经中没有比“约伯纪”更能体现“面对他人”的情形了,由此可见莱维纳斯哲学理念是非常圣经化的,并以此反对西方的本体论思想传统。如果说,前面两位学者是通过莱维纳斯的哲学概念来回溯其圣经根源的话,那么Jione Havea 的文章可以说是反过来以莱维纳斯哲学的精神来理解圣经。作者通过一种叫alter-reading的阅读法来重新界定圣经,以莱维纳斯哲学的精神来理解圣经,如对Cain和Abel的重新理解。
除了圣经的传统,文集中有一些文章更注重神学问题。如Elia Bongmba 的文章就着意于莱维纳斯对末世论的理解,尤其是从莱维纳斯的代表作《总体与无限》的前言寻找末世论思想的意涵。Bongmba的这篇文章,比较哲学化,涉猎圣经不多。事实上,莱维纳斯并没有发展出一种完全的末世论思想,但在其《总体与无限》的前言中暗示了末世论的倾向。首先,莱维纳斯把末世论与合理性联系起来,末世论超越总体,超越历史,超越过去和现在。其次,末世论与莱维纳斯所反对的总体性相对立,末世论是与他者的经验。与基督教的末世论不同,后者强调最后的审判,而莱维纳斯强调“先知的末世论”。故此,最后的审判不是决定性的,而在时间中所有时刻的所有审判才是重要的。再者,作者认为,莱维纳斯把末世论视作和平的前提和条件,并把末世论的和平和社会中的正义联系起来。此外,莱维纳斯的末世观,要求人们注重他们的主体际相遇,以此体察上帝的临在。另一个学者,Susan E. Shapiro在她的文章中再次涉及到了末世论这个概念,不过是在女性主义的语境下来处理的,并对莱维纳斯多加批评,认为其“男性在先性”的观点阻碍了莱维纳斯对于“性别差异”的认真思考。
“奥斯维辛”之后的上帝,一直是西方神学界的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对犹太神学来说。圣经学教授Tod Linafelt在莱维纳斯的语境下处理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奥斯维辛之后如何来阅读圣经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屠杀的火显然已经对圣经造成了损害。莱维纳斯的哲学的出现,使人们有了一条研读圣经的新道路。诚如这位圣经学的教授所言,这一点为现在的圣经研究大大忽略了。而这本文集显然有很大的补缺功效。莱维纳斯的哲学让人们认识到圣经的言辞来自于这个世界之外,但同时它又必然活在接受它的人们心中。所以既要在意文本的异在性,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同时正如莱维纳斯所一再强调的,在圣经的研读中,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是不可少的,这是产生圣经所有意义向度所必须的。所以要做的不是抛弃以前的见解,而是寻找同盟军。通过寄予希望,与上帝一起反对黑暗王国。
作为本书主要编辑之一的不仅有长篇导论“面对作为他者的文本”来论述莱维纳斯著作对于圣经研究的意义。而且她本人还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莱维纳斯从圣经中总结出的很多最为深刻的伦理洞见和女性主义伦理见解作出了评价。作者认为莱维纳斯关键观念与希伯莱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关于邻人和他者的观点。在作者看来,这些观点不仅说圣经的,而且也是女性主义的。在圣经和莱维纳斯的女性主义的评论中有惊人的一致性。
Susan Shapiro 的文章认为莱维纳斯的这种注重向他者开放的哲学是革命性的,也是希腊向希伯莱的一种开放,莱维纳斯认为“律法,与每个人立于自身的存在的自然定力相反(一种根本的本体论法则),它要求关心陌生者、寡妇和孤儿,要求关注他人。这是事物秩序的颠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希腊,希腊固然要向希伯莱学习,但希伯莱也必须通过希腊才能被提醒,被普遍化。希腊不只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智慧,一种风格,它能超越特殊的传统、宗教和诗学为人类普遍所理解。莱维纳斯的圣经解读为西方恢复了一种拉比式解读圣经的方法。Shapiro以女性主义的观点在其中具体地实践了一回。
显然,莱维纳斯解读“塔木德”的方法和其哲学思想直接影响了这本文集的作者。Timothy K. Beal、Elias Bongmba、Jione Havea、Tod Linafelt等人的文章直接运用了莱维纳斯的方式来解读圣经,构成了这本文集的绝大部分内容。而Annette Aronowice的解读比较原则化,Scott Hennessy则对莱维纳斯的哲学概念作了一番圣经解经学的对照,非常有特点。文集最后是Tamara Cohn Eskenazi 和Susan E. Shapiro的文章,她们的女性主义观点立场鲜明,并依据圣经与莱维纳斯的某些看法进行了一番对话。最后全书由法国巴黎大学(Nanterre)著名的女学者Catherine Chalier教授对文集的某些主要观点做了总体回应,使全书在零散中保持了一种整体感。

(Levinas and Biblical Studies, Edited by Tamara Cohn Eskenazi, Gary A. Phillips, David Jobling, Brill, Leiden·Boston 20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23 06:03 , Processed in 0.0455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