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書第一章
{\Section:TopicID=119}Ⅰ 稱呼與問候(一1)
1. 雅各書的作者只簡單的介紹自己為「雅各」(James),或 Jacob;希臘文 Iako{bos;希伯來文 Ya@!qob;英文的“James”是演自義大利文“Giacomo”。這一簡潔的身份證明指向著名的「公義的雅各」,主的兄弟(加一19),那位早期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參徒十二17,十五13~21,廿一18~25)。雖然保羅在加拉太書一19稱雅各為「使徒」,雅各本身並不宣稱自己具有使徒權柄,他情願選用「神及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來稱呼自己。雅各稱自己為僕人(doulos,這字可譯成「奴僕」),說明自己的身份是謙卑地事奉地的主人主耶穌,然而身為如此莊嚴主人的代表,自然帶有某種權威。同樣的,在舊約中「神的僕人」、「耶和華的僕人」、「我的僕人」等稱呼,常特別用摩西(參申卅四5;但九11)、大衛(耶卅三21;結卅七25)、以色列(賽四十一8;passim)及一些代表神完成特殊使命的人身上。
新約中,這個名稱常加在使徒及其同工身上,(使十六17;羅一1;加一10;腓一1;西四12;多一1;彼後一1;猶1)。雅各書是新約中唯一稱個人為「神及主耶穌基督」的僕人之處。有人認為「基督」在此不是頭銜而是專有名詞,但雅各更可能有意將耶穌的兩種資格都賦予神學份量:耶穌既是神應許以色列人的彌賽亞,又是人該事奉的主。非常有趣的是,雅各唯一提及耶穌的另外一次,也以同樣的兩個頭銜(二1)來形容祂。
雅各寫這封信給「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就實際來說,十二支派已不再存在,但這稱呼已成為一個說法,形容神在「末世」所要塑造的以色列,將之重新聚集,靈性更新(參結四十七13;太十九28;啟七4~8;廿一12)。散住(Diaspora)這字專門指住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國中的猶太人(看馬喀比後書一27;約七35)。這兩個名稱在此是否仍然專指猶太人,以及「散住」應以字義解或以比喻解,我們均不確定。彼得前書很明顯是寫給外邦人的,該卷書中「散住」便為第二種用法:基督徒是流散於真正天上家鄉之外的人(一1,註:和合本譯為「分散」)。雅各書較早的寫作日期、猶太氣候及雅各書的收信對象,是使徒行傳十一19那些因迫害而「分散」的(diaspeiro{,此動詞與 diaspora 同源)信徒,他們向猶太人傳福意,最遠至「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他們極可能曾是雅各教區的信徒,而雅各以「教牧書信」來勸勉他們。
雅各的問候十分簡短:「請安」(chairein)。這是希臘式書信典型問候方式(參徒廿三26),反應出雅各熟知希臘格式。除使徒行傳廿三26之外,這特殊的問候方式只在新約中,雅各代表耶路撒冷會議的決定所寫的信函中出現(徒十五23);這平行之處支持作者為同一人的看法。
Ⅱ 試煉與基督徒的成熟(一2~18)
雅各書中很難找到一系統化清楚進展的思緒。他似乎比較喜歡從一個題目接一個題目談,有時以鬆散的相關主題將兩個題目接連起來,有時則用雙關語作轉接。一2~18含有兩個雙關語。一1的「請安」(chairein)由一2的「喜樂」(chara)承接;而動詞「缺欠」(leipo{)將一4及一5接連起來。其他動詞的銜接性暗示出主題的連續性。「試煉」(peirasmos)、「試驗」、「考驗」(兩者均使用字眼──dokim),「忍耐」(hypomone{; hypomeno{)等字,將一12~16與一2~4相連;「成全完備」,「全備」(teleios)則出現在一4及一17;神賞賜的主題出現於一5及一17。在這部分中沒有單一特殊的主題,然而大體說來,雅各似乎在泛論可能威脅讀者信心的真占傲α康氖拢??M?@些信徒能進步到成熟、穩妥的地步(一4),為達此目的,他們需要持守基督徒特有的態度,以面對潛伏的絆腳石。
一、試煉與其目的(一2~4)
讀者為「我的弟兄們」,這稱呼共用了十四次(其中三次加「親愛的」),常用來引介新的段落。這種親暱的稱呼為雅各書內許多勸勉附上了濃厚的牧者語氣。第二項特徵是雅各發出的命令:「要以為大喜樂」。這個命令是直截的,暗示讀者必須下定決心採取喜樂的態度。形容「喜樂」的「大」(英文為“all”,應可譯成「全然」)提示喜樂不能摻雜其他情緒──「要以為只是喜樂」,或「除了喜樂之外無他」──但強調的可能是喜樂的品質(NEB 譯成“Supremely happy”──極端快樂)。這項命令的特殊之處,是它應用在最不可能自然反應出喜樂的時候:「落在百般試煉中」。譯成「試煉」的這字 peirasmos,在新約中有兩個基本意思,它可以指內在受罪惡的引誘,好比在提摩太前書六9:「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之中。」但它也可指外在的苦難,特別是逼迫(參彼前四12)。有些經文很可能含括這兩種意義(如:太廿六41及其平行經文)。
在本節中,「落」這字的使用,及在第三節以「試驗」替代 peirasmos(試驗),強烈地指向第二種意義。「百般」這個形容詞,可能不但指一般人所會遭遇的困難,也指基督徒因信心之故會碰到的特殊困境。因此疾病(參五14)、錢財的起落(參一9)及剝削(二6),都可能包括在「百般試煉」之內。不管究竟是哪一種,基督徒都應視試煉為喜樂的機會。
3. 信徒在面對百般試煉時,應以喜樂應對,原因是這些試煉乃是神用來成全信心的「試驗」方法。譯為「試驗」的 dokimion 是罕見的一個字,新約別處只有彼得前書一7出現過,另七十士譯本詩篇十一7(即詩十二6)及箴言廿七21有這字。在彼得前書中,這字似乎含有經過試驗後的結果之意:「你們信心的真實性」(RSV)。然而在七十士譯本的兩處,這字則是指金銀被火熬煉的「過程」;這可能是雅各的用意:受苦是一種途徑,信心經逆境之火考驗後,雜質煉淨,更有力量。由此看來,試煉並非要鑑定一個人是否有信心,而是要強化已存在的信心。
忍耐(steadfastness,或可譯作穩固,希臘文為 hypomone{)是試煉過程後的預期結果。此字在新約中經常出現,用來指明基督徒面對逆境、試探及逼迫時必須具備的品質(參路八15;帖後一4;啟二2,十三10)。「堅忍」(NEB),「沉著的能力」(羅培士),「英雄式的忍耐」(狄比流)等譯法都試圖捕捉此字的意義。特蘭區(Trench)將基督徒對「人」的「忍耐」(makrothymia)與對外在困難的忍耐(hypomone{)作了區分,頗有幫助73。這種忍耐 hypomone{ 並非指對境遇柔順的、被動的屈服,而是指強烈的、主動的、挑戰式的面對境遇,以行為證明基督教能真正帶給人滿足。
因此雅各要求信徒以喜樂面對試煉,因他知道,如此才能產生深沉有力、滿有確據的信心。這項觀念的順序,及詞彙的使用,與兩處新約經文密切的平行:羅馬書五3~4及彼得前書一6~7。在前者中,保羅提醒羅馬人苦難(thlipsis)可生忍耐(hypomone{n katergazetai),忍耐則能生老練(dokime{n)。彼得說,苦難可試驗出「信心的真實性(dokimion)」。有些學者深信,惟有直接借用可以解釋這些思想及語言的雷同(如,Mayor,cii頁)。但使用這些字眼來表達信心經試煉考驗的過程及結果,是很自然的,而且前面也提過,舊約中早有前例(亦參傳道經二1~6)。因此極可能這三位作者均使用了早期猶太教及基督教通行的傳統用語。
4. 保羅和彼得好像都暗示,試煉帶出希望與確據,這一過桯似乎是「自動」產生的。雅各則典型地以一道命令打斷此「過程」。他認為,信徒該讓「忍耐成功」,對「成功」(字義為「完全的」或「完成的」的工作──ergon teleion)的解釋有好幾種,如忍耐本身的高峰(梅爾),忍耐應當生出的「一切合適的果子」(羅培士),或指此節末了所提基督徒成全完備、毫無缺欠的性格。或許我們該接受最後一種解釋:成熟的基督徒是試煉的最終成果。「使」字 hina,或譯「為要」,引介出「成功」的內容以及試煉的最終目的。「成全完備」是真實「基督徒」經歷試驗後應當達到的地步。雅各最根本的關心,是基督徒的完美或完全,他不斷強調對神與祂的美意全心全意、毫不保留的獻身,相形之下,「心懷二意」就成了罪根。
「成功」(teleios)這字將這節經文的兩部分連繫起來:「成功的」工作即是「成全的基督徒」。這種作全備的包括些什麼呢?工作即認為這字有「成熟」,或「完整」的意思,並建議這項美德可在今生達到。然而此字是否可以如此「軟化」,令人懷疑。雅各用此字形容神的賞賜(一7),「自由的律法」(一25),及那能「勒住自己舌頭」的人(三2),在這三處意思似乎都是「完美」而不只是「成熟」。因此第四節後半段所標明的目標,是一項將來的賞賜──是基督徒當不斷全力以赴的,但事實上,卻惟有到救恩新時代實現時才會獲得。到那時,基督徒美德的全副盔甲才會「毫無缺欠」。
73 R. C. Trench, Synonyms of the New Testament(1880, Reissued Eerdmans, 1973), pp.195-198。
二、智慧、祈杜c信心(一5~8)
5. 基督徒可能缺少的最重要美德之一,即是「智慧」。「智慧」(sophia)在舊約書卷、箴言,及兩約之間書卷如所羅門智慧書、傳道經(或通稱「西拉之子耶穌的智慧書」,或簡稱「西拉書」中,扮演了中心要角74。這些書卷簡潔的文體、勸勉的風格,及對實用性的強調,對雅各書的風格及內容有重要的影響。根據這些作品的傳統,智慧最主要是一種以實用為本的美德,為屬神之人提供生活的方向;智慧能「洞悉」神的旨意,並將其應用在生活中(看箴二10~19,三13~14,九1~6,及導論中「智慧」那一部份{\LinkToBook:TopicID=115,Name=六 智慧})。與雅各書一5特別有關的,是說智慧能令擁有者產生圓滿的屬神性格。根據箴言八35,尋到智慧的人就「尋得生命,也必蒙耶和華的恩惠」。所羅門智慧書十5說,智慧令亞伯拉罕「在神面前無可責備」,讓他順服那可怕的命令,將兒子以撒獻上。由此傳統看來,很可能雅各這一節引介智慧這個題目,是因為他認為智慧有使信徒「成全完備」(一4後半段)的能力。有些註釋家(如加爾文、梅爾、戴維斯)指出,二到四節與第五節之間還有一種關聯。他們建議,信徒必須有智慧,才能接受二到三節的命令所採取的觀點。有些經文說,智慧能使義人忍受試煉(參看以上資料,及傳道經四17),這事實頗可支持此項假設。但另一方面,雅各並沒有特意要人注意這一類關聯性。因此,雖然智慧與完全及試煉之間的關係,或許影響了雅各主題的順序,我們或許不該將五到八節及二到四節連接得太緊密。
雅各在應許神會將智慧賜給那些求祂的人中,這一說法反應了舊約的教導(箴二6a,「耶和華賜人智慧」)。他或許也記得耶穌的應許:「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太二7a)。雅各跟耶穌一樣,以神的性格作為神會回答之信念的基礎。他提醒我們,神「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譯成厚賜的「厚」這字(haplo{s),新約中只在此處出現,它的字根基本意義為「單一」、「簡單」,保羅在以弗所書六5(參西三22)使用此字的名詞 haplote{s 時,保留了此意:「你們作僕人的,要……用諏崳▎我唬┑男穆爮摹!乖谟脕硇稳萁o予時,「單一」的觀念則有慷慨的含意(參林後八2,九11,13),在翻譯雅各書一5時,多數譯本採用這意思,許多注譯家也主張這種譯法(特別看 Hort 書中詳盡的討論)。然而「單一」的觀念若解作神不分心、不動搖的意向,可能更接近雅各的本意。此字相關形容詞 haplous 在路加福音十一34(參太六22)或許有此含意75,而我們知道雅各對耶穌的教導非常熟悉。再者,「單一」若解作「毫無保留」,與立即接下來的「不斥責人的」也很相配,並且與七到八節那「心懷二意」的人形成分明的對比,這或許是雅各有意的筆法。因此雅各的用意是在強調神毫無保留、不計算、不動搖的心意,要將智慧賜給凡求祂的人。
神的賞賜不單是全心全意的,也不含斥責。傳道經說,「愚昧人的賞賜不使你得益處,因他眼目不單一,他給得吝惜而叱責(Oneidizei)多多……」(二十14~15a)。相形之下,神用「單純的眼目」(「singly」)賞賜,並且「毫無斥責」(oneidizontes)──祂不會因過去的失敗譴責我們,也不老提醒我們祂所賜禮物的價值。這節經文與耶穌的教導有關(太七7~11),也同樣鼓勵我們,大可放膽地來到毫不搖動的施恩之神面前來求。
6. 各從神賞賜的態度轉而談我們祈求的態度。雅各在六到八節中,是否針對求智慧而言,我們不清楚,他似乎是在談求智慧一事之後,順便附帶教導祈吨小感判摹沟闹匾?浴I窕貞?覀兊钠砬髞K不因人而異(祂賜與「眾人」,5節),但卻受到我們陡鎽B度的限制。雅各說自私、屬肉體的祈求,神不會聽(看四1~3),但是「憑著信心求,一點不疑惑」,祂便會答應。耶穌在教導門徒們陡鏁r,也同樣使用這幾個字,祂發命令叫無花果樹枯乾時,對門徒震驚的回應如此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就是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也必成就。你們陡妫瑹o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太廿一21~22)。在這兩處經文中,鑰字「信心」和「疑惑」有類似的意義。「信心」不僅相信神會賜予所求,更包括對神全心全意、不動搖的依靠。「疑惑」譯自一個字(diakrino{),基本意義為「區別」。從這字根延伸的意思包括「明辯」(林前十四29)、「爭辯」(徒十一2)等,而其關身語態(middle voice)有「自我爭辯」、「搖擺」、「疑惑」等意思。雅各在二4中使用此字,描寫在教會對富人不當的注意力所造成的「斷定」或「分化」。因此這字的意思比較不是指思想上的疑惑,而是指忠辗矫娴男n突,如效忠神還是「瑪門」(太六24),或神還是「世界」(雅四4)。
此節下半段的「因為」(gar),帶入六節下半至八節的整體討論。這幾節經文用一負面的例子,告訴我們必須憑信心求的「原因」:那缺乏信心、「心懷二意」的人,從主得不著什麼。第六節的末了將這人與海的波動來相比,這個比喻重點不在海浪湧向海岸,而在海水不斷的翻騰不定76。正如海的表面一時一刻都沒有同樣的形狀,隨著風向和風力變換飄動,心懷二意的人也沒有固定的信仰和方向。他缺少「靈魂的錨」(來六19),成了各種教義之風和逼迫風暴的掠物,對神的忠諘r常飽受威脅。這樣的人對神沒有不動搖的信心,受逆境及各種觀念的影響,因此從主得不著所求的。
7~8. 這兩節經文正確的標點很難判斷(最早的新約抄本沒有標點)。某些英文版本將第8節中所描述「心懷二意」的人與第七節中的「這樣的人」視為同格,好比 NASB:「這樣的人,就是想心懷二意的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同時參 NIV,和合本亦同)。另外一些人將「心懷二意的人」看作第七節動詞「得」的主格,好比 RSV:「因為這人不可以為,一個心懷二意,在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的人,能從主那裡得什麼。」按 NASB 的譯法,「這樣的人」就是指六節後半段的「疑惑的人」,雅各乃是批評他自以為祈稌?纱孤牭南敕āH绻?覀儝窦{ RSV 的標點,則「這人」就是指六節上半段那「求」的人,雅各乃是提醒他,疑惑之人的祈求不會蒙應允。或許第一種譯法較好,因把以「這樣的人」來稱那剛提到的「疑惑的人」,有貶低身價的意味,是很自然的;「這樣的人」,「那疑惑的人」別想神會回應他的要求,因他對神的態度既不真找膊灰恢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