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0|回复: 0

迈尔:圣经人物传·保罗

[复制链接]

1528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578
发表于 2020-7-4 10: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言


  一个五岁的小孩在礼拜天晚祷中,诚恳的对神说:「求你打发你的圣灵,进入我的心,使我能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这是前一个世代,神所重用的仆人迈尔博士(F。B,Meyer)迈进属天路程的第一步。他母亲很留意的记录了这段话。以后,他几乎每天都重复同样的祷告。
  在迈尔博士跑完了世上道路,被主接去前一天,有人问他,经过了那么多年日,他对他的救主有什么新的认识。他举目向上,说:「没有,就和平常一样,他在我里面,我在他里面。」
  这两句话,已充分说明了迈尔博士一生的路程,同时也让人看到他在服事上多结果子的秘诀:稳定的与神紧密同行,不求特别的经历,不讲究高深的道理,只有忠心、诚恳的把主介绍给人。
  第十九世纪,神在英语世界中兴起了不少的杰出布道家、奋兴家、解经家、和圣经教师。迈尔是其中较受欢迎的一个。他以「圣经教师」著称,擅于对知识分子的服事。在他同代属灵伟人中,迈尔博士的文学造诣可能无人能出其右,所以他留下了许多文字上的属灵遗产,其中最为特出的,就是本社翻译出版的这一套「圣经人物传」。正因为如此,虽然他息劳已近六十年,但他的信息仍然在英语世界中继续作工。
  迈尔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对知识分子特别有负担,终其一生,不断保持他的学生工作。而各地学生也颇喜欢领受他对他们在基督徒生活上的教导。
  迈尔博士的牧养教会经历极为广泛,从利物浦到伦敦,都留下他的足迹。慕迪早年在英国的服事,乃是由迈尔博士安排,两人的相处,给迈尔的服事历程,又更往前推进。
  迈尔博士也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讲员,经常受邀到不同堂会讲道,自一八八七年起,他是凯锡克(Keswick)大会的经常讲员,对从各地来,在属灵上有追求的圣徒,提供属灵上的帮助和供应。
  他与对华的宣教工作也有极深的渊源。前往中国宣教的剑桥七杰中,有两人是他的密友。他们的宣教热诚使迈尔博士极为感动。以后他成为「域外传道会」 (Regions Beyond Missionary Union)的主要推动人,积极鼓吹海外宣教工作,支持海外宣教土。
  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动人的信息,迈尔的服事最大的特色是他生命的深度。他这个人本身就是一篇信息。有一位多年与他一同服事的同工,描述一件实际发生的事:「有一次聚会,我必须到台前去见迈尔博士,却给两个老人家挡住。他们也拼命往前走。『我们坐到前排去!』我听到其中有一个人说:『能看到讲台上的那个人,即使他不开口讲话,你也会觉得很舒服。』」
  他的这位同工又加上一段他自己的看法:「这是对迈尔的丰采最佳的形容。任何讲台,只要迈尔博士坐在那里或站在那里,彷佛就会发出光辉,就有恩福流露出来。他那慈祥的脸孔,正是他内心柔和、谦卑、良善的表露,所以,许多人一见到他,就能进入敬拜的气氛中。」
  这也是迈尔博士文字工作的特点。我们可从字里行间,摸触这位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的属灵伟人生命的深度0
  迈尔博士的「圣经人物传」十三册,在英语世界中,历半个多世纪仍然畅销无比。甚至有出版社将其中十二册集成两巨卷发售。中文世界,过去曾有证道出版社出版「以利亚」和「彼得」二书。本社为使华人信徒得窥迈尔博士原著全貌,经决定全套翻译出版。香港证道出版社慨允将「以利亚」、「彼得」二书中文版权转让本社,谨此致谢。迈尔博士的「圣经人物传」并没有按照时代先后撰写,也不是依重要性分前后。为方便读者,本社依照圣经年代编排各人物传记之次序。
  愿读者能藉此套圣经人物传记,得著属灵上的益处。
          美国活泉出版社谨志
          一九八六年秋
拣选之恩

提摩太前书一14

  就如江河的源头,不只来自山谷,或峰岭上的碧湖,更可远溯到海面上所蒸发的水气,和上穷至笼罩群峰的云霭。同样的,神在我们里面的生命也是源远流长。初时,我们总以为它起源于个人的自由意志之抉择,终而回到父的家。等我们年岁渐高,回顾过往,却发现我们作这样的抉择,实因我们先蒙拣选;我们能爱,实因我们先蒙神爱;我们能超脱自私的坟墓,卸除死亡的里尸布,实因神的爱子对著坟墓的洞口吩咐:「出来!」成熟敬虔的信徒都会由衷颂赞神的恩惠一一人受之有愧的大爱。「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一—这是每个登上顶峰的人,回首俯瞰自身所逃离的浮华市尘时,从心底发出的感怀。
  保罗十分强调他重生前这份长阔高深的主恩,喜爱将他心中及生命里的一切美善均归源于神在创世之前即厚施于他的大爱。
  —、豫知一一使徒雅各曾说:「自创世以来他的一切工都是神所知道的」(中文圣经作「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徒十五18);如果神早已知道它将成就之工,那么他应该更清楚它所要拣选的圣徒是那些人!主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谁不信他,谁将出卖它;他当然也豫知谁会信他,成为它最忠实的门徒。早在时空存在以先,神就豫知那些人会被十字架的爱所吸引,谁会信靠他死而复活的爱子;谁会在死与复活中与他永远联合。圣经告诉我们:「他豫先所知道的人,就豫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罗八29)。
  这并没有完全澄清豫定论之谜,只是稍把奥秘向后后推一层而已;然而其暗示已在深不可测的幽暗中投下一线亮光,让我们知道神在永恒的计划中,已豫知那些人将因著信,与神子的生命紧紧联合。凡跟从耶稣的人,都有分于神给其爱子的一切。至于为何有些人会亲近十字架的主,有些人远避;有些羊听牧人的声音,紧紧跟随,有些却顽冥不灵,偏行己路,则仍然是不解之谜。
  但是无限慈爱的神,透过千世百代的时间长廊,看到保罗这颗热诚、敬虔的灵魂时,必格外喜悦。神早已认识并豫光拣选了他,使他有分于神完备的计划。当保罗身陷罗马监牢,写下这样的字句时一一一「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就如神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弗一3一4)一一他脸上必然焕发著喜乐的光芒,感念著神的大爱宏恩。
  二、在耶稣基督要造成的善工一一一保罗一再强调:我们的信心及得救,都不是可自豪自夸的人为成就。他大声疾呼道:「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豫备叫我们行的」(弗二8一10)
  希腊文把「工作」译成「诗」。我们都是神所创作的诗。回顾信主后的岁月,除掉故意违背主明显心意的那些片段,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生命是循著一个计划,不断的往前发展。「你虽不认识我,我必给你束腰」一一一这话用来形容我们的生命,就和形容摧毁巴比伦帝国、释放神子民的古列一般恰当。神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特别的心意。他的每一项创造都含有特殊目的。伟大的诗人在创作诗时,往往藉各种不同的音韵、格律来表达他的构想,但每一首诗只有一个主题。同样的,神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拟定特别的计划。如果我们不阻扰他,他会将我们的一生一一一从摇篮到坟墓一一一谱成一首对称、和谐的美诗,虽然其中交织繁复的意象、比喻、例证、细节,却有一明显的主题贯穿全诗。
  诗的表达法必须配合其中心思想。抑扬顿挫、急劲高亢的曲调,适合传达雄浑、明锐的思想。婉转、柔美的音律,则流露款款、哀怨的情愫。依此类比,我们也可辨识各种独特的人生:有些像一首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有些则是情节曲折感人的叙事诗或抒情歌,另有些则像十四行诗或挽歌。你的一生也许有顺畅、婉转的时候,偶尔突然迸出哀伤的节奏,或急转成激昂、躁烈的高潮,那是因为神的心思意念须陪衬最能传情达意的音律才能表达完全。保罗的一生使我们联想起荷马的「伊里亚德」、「奥德赛」,或弥雨顿的「失乐园」,但丁的「神曲」。它像海洋一般深湛、多变、繁复。就像一首雄浑的圣乐剧一般,造物主运用了各种绝妙的表达法,深刻而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他的意旨、情操、思想。
  诗人的生花妙笔所勾勒的旷世佳作,绝不含拖泥带水的冗词费语。画家的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会充斥与主题无关的人物或景象。一部经典名著,其情节发展也是一步一步地铺设穿插,峰回路转,接近尾声才跃升高潮,真相大白,一气呵成。
  同样的,神在每个人身上的创作,都有他豫定的蓝图或构思,我们乃按此蓝图发展。我们的出生年月,童年生长的环境背景,我们的家庭及所受的教育,塑造我们人格的各种影响力一—不管是书籍、艺术、或日常的作息一—都经过最高的智慧精心安排,为了要透过我们,彰显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要成就的永恒旨意及至高智慧。
  因此,保罗在回顾与前瞻之际,时时庆幸自己无须开辟、雕塑他的人生之路,而只是敏察依循神自古即为他设定的每一蹊径。当他找著的时候,它不仅与自己在基督之躯体中所占的地位配称一致,而且也是最适合他个人的个性与恩赐的道路。
  三、基督的复活——保罗所受的教育,与其他使徒迥异。他们的生长背景与主类似。很可能在主呼召他们之前,主就认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主出来传道前的三十年期间,他们与主的接触是很容易的,因为从拿撒勒到加利利海边并不遥远。在认识基督是弥赛亚之前,他们已认识耶稣这个人。因此他们对主的认识是渐进的,一步步深入他死与复活的奥秘。他们由约但河谷逐渐登上主的圣山,因此当加略山的打击突然临到,接著是复活、升天的奇迹发生,他们才不觉得那么惊异。
  保罗的经历却大不相同,他对耶稣的第一印象是在他复活的荣耀里。他早听闻说耶稣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死十字架,因为他也住在耶路撒冷;可是如今见到的主,却是复活、升天、对他说话、脸上闪现荣光的基督。这幕景象深印他脑海,永不能磨灭。这次经历除了解答了他的一切疑难之外,也坚固了他的信心。罗马书第八章提到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这对他是意义深长的。他必须从主的升天、复活,追溯他在加略山的死、客西马尼、人间的生活、远至他的降生及幼年。
  不止如此,保罗还深信所有信主的人,都与复活的主同死同活。他相信并且教导别人:所有的肢体都必分享以主为头的经历。凡临到他的事也会临到他们。
  但是他也从不容许这种与主联合的观念,与主的死之独特性质混淆。主的死所成就的,无人能望其项背,甚至全世界所有的人合起来也不能。他常提醒世人:十字架的死解决了普世众人的罪——这种舍命牺牲是至高无上,无人可企及的荣耀。但是他也喜欢强调救主之死的另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因著主的死,也依著神的旨意,凡信的人都与主的死、复活、升天联合一体。
  在一段宝贵的经文里,他同时提到十字架的这两方面:「他是爱我,为我舍己,」紧跟在「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之后。他一再地强调:「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藉著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但他也明言阐释:
  「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便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一人替众人死」——是他传道的重要信息;但另一重要的主题则是:「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 他喜欢算自己已经与基督同死,并声称他应该日日支取主复活的能力。他渴望更认识耶稣基督,及他复活的能力,而且也准备去体尝他所受的苦,效法他的死,盼望能一天天得以从死里复活(腓三)。
  与主同死同复活,是他呼吁人过分别为圣归主之生活的要旨。「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因为你们已经死了,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它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它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三1一4)。
  这个荣耀的异象,是使徒保罗最珍视的,也是他切身的经验。他从前原是个亵渎神、迫害主、凌辱基督徒、放纵肉体私欲、随著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的罪人,本为可怒之子(弗二3),神的大爱却临到他,给他生命带来完全的改变。这异象也是我们这些不断与情欲、属世的诱惑、魔鬼的权势交战的人所需要的。除了复活的大能与特权,我们别无其他可仗著夸胜。当世界撒下蛊惑的网罗,你可以大胆迎接挑战,向它宣告你已不受它的控制,因为靠著与死而复活的主联合,你已与世分别,向罪死,向神永远活著。
  神的儿女啊!快起来,攀登这属灵的高峰,放眼仰望天父在基督里所施予你的永恒大爱!数算这爱所带给你的丰盛恩惠!这爱可能因在你身上看到一点瑕疵而撇弃你吗?任何临到我们的事情,岂不都是那位在接纳我们之前已数算一切代价的天父所豫期的吗?你的小舟虽在波涛中浮沉,但只要知道即使是逆流、风浪,也是出自那位掌管万事、关怀你的神至高的旨意,你心不就感到莫大的安慰吗?「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因为万有都是本于它、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于他,直到永远。阿们。」
「作孩童的时候]

腓立比书三1 ~11

  距离地中海东岸不远之处,座落在富庶肥沃平原中的大数城,在保罗的时代,是个商业、宗教、文化的中心,兴盛而繁荣。平原北方耸立著终年积雪的托鲁斯(Taurus)山脉,其溶雪源源供应流经大数城的西德奴斯(Cydnus)河充沛的水量,其「游注入大海,可通航大商船,将东、西方的财富连抵夹岸林立的码头,换购此地盛产的羊毛。牧羊在大数城郊的山坡地是常见的景观。此外,人数城也是从地中海通往中亚、小亚丙亚之弗吕家、迦帕多家之商道的必经之地。
  大约在主后四年,耶稣还是童子,于大数城的犹太人集中地区,有一婴孩诞生了。这孩子长大后,将因他特殊的一生及言论,使大数扬名后世,且给人的宗教信念带来新的动力。在接受割礼时,这孩子获得双重的命名,家人叫他扫罗,在官方和学术上,他的正式名字则是保罗。
  生长于大城市,在这少年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早年生涯与主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主耶稣生长在高地的小村落,远离市尘的繁嚣。他喜爱在山野间布道,也常从大自然引喻取譬。保罗生长在繁华的都市,触目尽是熙攘的街道、热闹的市集,接触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学者、游客。在耳濡目染之下,这位少年无形中已被塑造成宽广包容的性格,擅长于从各方面去透视解析人生,也深入了解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士的思想与生活习惯。对他而言,凡涉及人生的事都不陌生也不奇怪。他热爱都市生活的繁复扰嚷,也喜欢从其动态的生趣里撷取人生的比喻。
  他具有纯粹的希伯来血统,「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父母双方的谱系都是纯粹的希伯来人,未曾掺杂任何外邦人的血液。他的父亲必然是个有地位的贵人,否则不可能取得人人羡慕的罗马公民权。虽然他不住在巴勒斯丁,却没有变成希腊化的犹太人,而和住在圣城的希伯来人一样正统。也许他是个十分严厉的父亲,否则他儿子日后不会想到要提醒作父亲的不可惹孩子的气,以免他们丧失了志气。保罗的母亲虽名不见经传,但必然也和撒母耳、施洗约翰、耶稣的母亲一样贤淑慈柔、教子有方。他也许在保罗幼年即过世,否则他不会对鲁孚的母亲那么敬爱,称他为自己的母亲(罗十六13)。
  在家中他们常用的语言可能是希伯来语,否则保罗不会对希伯来文圣经那么熟悉,常常引经据典,多方阐释。在往大马色的路上,主耶稣也是用希伯来语对他说话。后来在耶路撒冷营楼的台阶上,保罗也是用希伯来话向群众作见证。对他而言,耶路撒冷比雅典或罗马更美丽;亚伯拉罕、大卫、以赛亚比「伊里亚德」里的英雄更伟大崇高。想到自己属于披拣选的族裔,是神头生的儿子,承继长子的名分、荣耀、永约的应许、服事神的特权、律法的权限,他的脉膊就兴奋地悸动。不管别人在他眼前夸示多高贵的出身与财富,他都觉得自己的祖先更高贵,自己的血统更纯正。从他那一支派,曾产生以色列的第一位君主,而自己的小名就是根据扫罗王命名的。
  保罗的早年教育是非常宗教化的。「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今天在我们看来,「法利赛」等于是骄傲和假冒伪善的同义词;但是在那个时代,法利赛人代表某些犹太人的高贵传统,是冷漠逆流的中流砥柱。例如:撒都该人的怀疑论调,既不相信灵的存在,也不信看不见的灵界;法利赛人则坚守死人复活、来生的信仰。从罗马吹袭来的堕落靡烂的道德风气,亦弥漫耶路撒冷;而法利赛人则始终坚持清高的理想及圣洁的生活。他们随身携带的经匣,至少证明他们对圣经的虔信;按时呈上的什一奉献,则代表他们对律法的顺从;他们的祷告也许有卖弄夸示上嫌,但亦足以显示他们里面的信心。
  保罗的父亲就是个典型的法利赛人,他的家规充满强烈、严苛的宗教色彩,而少年时的保罗所吸收的也是这些传统的思想,其生活言行均恪守法利赛人的仪节。他很庆幸自己从小就习练这些宗教的繁文缛节,「第八天受割礼」。从小就与,神的约有分,不像其他改信者到了成年才皈依犹太教。
  他的外在生活严谨。就律法的义而言,他的生活言行是无可指摘的。他自认未曾违反任何道德津或仪节。虽然犹太的律法师在摩西的律法上大作文章,附加许多微未的枝节,衍生了各种诡辩曲解,但保罗总极其严谨地策励自己去钻研遵守。他认为踏进外邦人的门槛是耻辱的罪;离开市集或街坊,必立刻洗手,以免沾染未受割礼者的污秽。遵照教导,他每周禁食两次,恪守什一奉献的规定,严守安息日及其他节期的仪式。有一度他曾公然表示:「弟兄们,我在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著良心,直到今天。」
  这位年轻激进的法利赛人,一心一意要跻身圣徒的地位。他从小就立志要赢得神的恩宠。而从宗教领袖那里他得知:要达到这目标,惟一的途径就是遵从拉比的教训。他决心要攀登险峻的高地,上达荒无人迹的巅峰。也许从一开始他就遭到挫败,「我真是苦啊!」的哀叹,可能早在他成为基督徒之前就已回响在他心中。虽然表而上,他的言行是为人景仰钦佩的楷模,他的心灵却常在挫折交战中碎裂损伤。他知道何为美善,却常常反其道而行;他痛恨自己的动机不单纯、意志太薄弱。他在自己身上看到别的眼睛未能察觉的缺陷;他渴望拥有能力活出绝对圣洁的一天。据拉比说,只要有任何一位以色列人能作到这点,就能使弥赛亚立刻降世。
  保罗天生就是古道热肠、赤胆忠诚。在米利都为以弗所教会流泪,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伤心欲绝、在书信中感人肺腑的恳求、对朋友的热诚、深情一一一这些都不是成年后锤练出来的修养,而是从小就已存在的真情至性。他对仁爱慈善的心极端敏感;从他对朋友的念念不忘,却对父母兄姊的绝口不提,可见在他作某督徒之后,可能曾遭家人多么绝情的逼迫,甚至断绝亲情手足关系。「我为它已经丢弃万事]一一一在这话后面隐藏何等沉痛的苦衷啊。
  激动他去迫害教会的狂热,很早就在他心中发动了。他曾当众声明说:「我原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按著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神。」 事实上,他是比同年龄的犹太人更热心追求,为祖宗遗下的传统人发热心。他对真理的态度绝非不冷不热,或只作表面工夫,把它当修心养性的必要教育,而是投入最深、最炽烈的感情,矢志追寻的。
  「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这句话亦适用于保罗。也许在下意识里,他希望藉著大发热心来弥补自身的缺欠,博得神的喜悦。
  他从小也许就已熟记申命记第六章第四至九节,及诗篇第一百一十三篇到第一百一十八篇。他的童年大概是这么度过:五岁开始研读圣经;六岁被送到附近拉比所办的学校;十岁开始接受口诵律法的训练;十三岁接受坚信礼,成为律法之子。虽然希腊哲学当时亦盛行于大数,但保罗可能禁止自己去涉猎,因为当时的犹太人即使亡国,离散异邦,对外邦异教的社会文化始终采取毫不妥协的规避态度。到了十五、六岁,他就被送到耶路撒冷,受更高深的教育,以备将来能成为有学问的拉比。显然这是出于父亲的野心一手安排的。对这位少年而言,这也并不为难,因为他有一位出阁的姊姊住在耶路撒冷,他在迦玛列门下受教期间,可借宿姊姊家。他后来自叙道:「我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们下,按著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
  在此不容遗漏的是,在保罗接受严格宗教教育的同时,他也学了一技之长。犹太人有一句古谚:「不教儿子谋生的技能,等于教他作贼。」每个犹太人都须学一样职业,通常是和父亲一样的。保罗的家族也许一直从事织黑山羊毛粗布的行业,这种布就是有名的基利家布,质料坚韧耐用,适合作匠人的工作服或帐棚。这门手艺的酬劳微薄,就保罗的情形而言,却极适合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工具简单,制作过程亦不复杂,到任何地方都可顺手拈来。
  五十年后囚禁在罗马监狱的保罗,有许多安静的时间回忆过往,重估以前认为有利的事情。在他数算早年所珍视的宝贝时,他一一重新标上批注——有损,均是渣滓。「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
  拥有高贵的门第,敬虔的祖先,身为亚伯拉罕的后裔,继承有福的应许,并非等闲之特权,可是保罗却视为有损的。
  多年藉著绝对的顺从权威,及小心翼翼所建立的清高声望、美名令誉,并非人人可企及的,可是保罗却视为有损的。
  以前在他体内悸动、不曾因怠情、因循苟且而冷淡的奔腾热血,热心事奉神的宗教情操,是何等难能可贵,如今保罗却认为有损。
  他的语气是沉著审慎的。年轻人也许浮躁轻狂,但说这话的人却不再年轻,其眉宇闲流露智慧的神采,心胸积累丰富多样的人生经验。他虽沦为阶下囚,却有许多时间静思;有许多机会可衡量比较今昔;过去的困厄与当今的遭遇两相对照,显得微不足道;回忆总是美好的,可是保罗却二度提到他年轻时引以为做的成就、利益,如今均显得毫无价值。
  提起栽培他的那些宗教仪文及传统,他的口气并不含丝毫的不敬。从小,犹太教是惟一滋养其宗教本能、为他诠释有关神的一切之媒介。如今他视为不够完全的信仰,至少曾是他往上爬升的进身阶。他不敢忘却神是圣殿的建筑师,他的灵魂曾在教会裒找到荫庇和皈依;神的声音亦回响在先知的豫言中,他的旨意获得成全。有思想的人绝不贬抑他的启蒙师,或轻视他的入们书。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学习奠立坚实的基础。但即使对这些人们小学心存敬意,他仍不得不慨叹这些先前以为有益的,其实都是有损的。
  他下此判语的根据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方面,他发现犹太教的献祭,藉著一再重复的仪式,固然可使人记得己罪,却无法将之泯除涤净;他发现这些外的仪式,不管怎么一丝不苟地遵行,仍然不能清洁人的良心;他也发现在犹太教里,没有拯救的能力,或更新坚固灵魂的活泉。就另一方面而言,他却找到更佳美的东西。
  就像年轻的艺术家,带著凌云壮志离开家园,在亲友邻人的羡慕眼光中昂首阔步地奔向锦绣前程。乡人均视他为禀赋非凡的才俊,他自己也自视甚高,豫估自己在夺标的竞赛中是个成功的竞争者。他怀著满腔抱负远赴巴黎、米兰、罗马,但月复一月,他的自信心渐渐受到挫伤。在名家们下习艺多年,回到家乡,展开以前习作的成品,却厌恶地立刻合上。这那算得上是艺术品呢?先前以为是杰作,如今在经过一番阅历,重新再评估,却显得多麽幼稚粗陋。
  保罗遇见耶稣后的价值观也有截然的改变。在属天异象的荣光照耀下,万事都显得苍白。获得耶稣基督这至宝,以前吸引他的功名都变得无谓。与基督所成就之功相较下,他个人的努力完全徒然。如今他能摆脱属律法的自义,靠著对基督的信,得以在神面前称义,是何等大的释放。以前他一直试图靠克己自制、发奋图强来达到神那无限圣洁的标准,却屡屡挫败;如今放下个人的挣扎,只单纯信靠基督,却得著基督藉顺服以至于死所成就的义。在承认自己无法行出所愿意的善,让老我与基督同死之后,他体尝到主复活的大能。他渴盼一天天更像基督一一一满心感谢地放弃自己的努力,并视先前的利益为渣滓,为要赢得基督,及他所成就的一切恩惠。
  昏昧的灵魂忽然惊醒,发现自己在最重要的事上居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险些就错失了人生最深的意义;以前自定的修身之法,辛苦锤练的性格架构,如今却发现全然是草木禾秕;多年来经营建造的工程,到头来却发现根基不稳,每块砖石都必须拆毁一一一这是何等可怕的经验,足以让一个正值盛年的人瘫痪倒地,三天三夜头昏目眩、目瞪口呆。如果到了晚年才大彻大悟,就将懊悔莫及;万一到了离世以后才发觉真象,那就绝望可悲、万劫不复了。
  要知道自己是对或错,只有一种试验方法,就是我们对耶稣基督的态度。如果我们的属灵生活只是在主的外围兜圈子一一即使是钻研基督教教义、为主服事、或专注圣洁生活的原则—一终究会让我们失望落空。相反的,主若是阿拉法,又是俄梅戛;小管我们的信心如何轻弱,只要肯仰望他;认真追求认识主复活的大能、愿意与主一同受苦;以认识基督为至宝,而视万事为有损的一一一我们就能在生命的奥秘中,持守平安的心,也不惧怕白色大宝座的崇高要求了。
从母腹里分别出来

加拉太书一15

  长人成人之后,保罗扬弃许多幼稚的事情;但仍然有些是抛不掉,也无须丢弃的,因为那些都是神豫先安排,作他日后事奉的豫备条件。在襁褓中,神的旨意就已为他拟定人生的蓝图。就像耶利米一样,神的话也临到他:「我未将你造在腹中,我已晓得你,你未出母胎,我已分别你为圣,我已派你作列国的先知。]保罗在加拉太书里,似乎也觉察到这方面的使命:[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神,既然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
  神在每个人身上都拟定了计划;肯完全顺从的人,神必知道。不拦阻神施行其计划的人是有福的。仔细研究保罗的一生,看神如何安排其早期的遭遇和环境,是十分有趣的。每一根线都牵连到最后完成的图案;每一项装备都经得起日后的考验。
  未来的使徒保罗须深入研习犹太律法。这里的「律法」,不单指狭义的道德规条或献祭的仪文,还包括犹太拉比对摩西五经所载律法的详细注解及添加的繁文缛节,例如什么肉不可吃、饮食的注意事项、种种的礼仪、洁净之道、隧饰的长度、条数、酒如何过滤以免有死苍蝇掉进里面、什一奉献该纳的薄荷茎和花、准确丈量行程,以免超出安息日规定的合法行路哩数。德高望重的拉比往往整个星期都在思考如何守下一个安息日才妥当合宜。
  这套律法的枷锁沉喧得无人能忍受一一一甚至连彼得也说他们及他们的祖先都无法承担得起这个重负一一除非他和保罗一样,「按著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路德马丁在罗马天主教的薰陶之下成长,他了解整个天主教体系的无能,无法平抚人的良心,带给人平安。所以他走出这条死胡同之后,也能指引他人逃生之路。同样的,大数的扫罗也必须亲身经历其中的窘境,才能清晰阐释在基督里蒙释放、得自由的真义。
  他须熟读希伯来文圣经,以便日后旁徵博引。犹太人在宗教或日常生活上每遇到什么问题,就必查证圣经。任何演说者若不能引用圣经的话来支持补充他的论点,就无法引起犹太会众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遇有兴讼作证的纠纷,也必须求助于律法师,以期证词能合乎圣经。
  最重要的,他将来还必须证明:基督教并没有摧残旧律法,反倒成全『。原先保罗所以那么恨恶基督教,就因为表面上它似乎违反、否定旧约豫言的明显意义。他及其他犹太教信徒都无法接受一个受苦、被羞辱、受死的弥赛亚,除非他们可以在摩西五经、先知书、律法里找到真凭实据。如果你问犹太人这个问题:「弥赛亚岂不当先受难,再进入荣耀里吗?」他们必毫不迟疑地回答说:不。并要求你请一位博学多闻、善于解经的拉比,列举旧约圣经凡提到弥赛亚的经文,向他们证明弥赛亚是否必要受苦。
  保罗在迦玛列门下受教的期间,就已具备这方面的资格。整个课程只用一本教科书,就是圣经。每天他所研读的,就是各个拉比的释经学,并仔细推敲每句话、每行字、每个字母的含意。
  保罗对古文的熟稔博学,是不容置疑的。旧约圣经的每段论述,他都耳熟能详。这片园地他已耕犁了数百次,其收获全收藏在他的记忆里。他的书信中有些片段,其实就是层层引用旧约的论点。他的论证也是根据圣经演绎,遇到须要引喻取譬的时候,他不像主耶稣能取材大自然,而往往以旧约的事迹、叙述作蓝本。仗著这方面的造诣,他可以放胆走进每间犹太会堂,把活的信仰带给许多诚恳笃实的犹太人,就像他在庇咽亚的犹太会堂,受到热烈的欢迎一样。
  他须要有宽广、开放的眼光。犹太人的排外、偏狭,在外邦人和犹太人中筑起隔离的墙。犹太人连撒玛利亚人都规避,更何况是那些被比作蹲伏在选民餐桌下的狗的那些外邦人呢!且听犹太律法师的典型论调:「如果外邦人落水快淹死,犹太人不可去救他。虽然经上说不可流邻舍的血,但外邦人不是我们的邻舍。」
  使徒当中,有大多数的人都受这种民族优越感的影响。虽然他们都经主塑造,仍然很难突破从小即习染的偏见。理论上,他们也承认犹太人与外邦人在神的眼光中是地位平等的,但实际上他们还是在犹太基督徒及好牧人所召聚的其他羊群间划清了界线。彼得是在看见属天的异象之后,才不得不勉强走进外邦人的屋子,与未受割礼的人一同进食。等荣耀的异象逐渐褪色,又听到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到了,就找个藉口,缩回到原来的民族优越感中。显然,在这些使徒之外,还需要有一位真正有胆识的人,敢坚持所有凭信得救的人,都绝对平等,同是建造教会及神殿的石头。在神的命定下,这位未来外邦人的使徒,正具备了这个条件,他具有宽广的胸襟。
  保罗是个纯粹的希伯来人,若非如此,他无法影响犹太人,走进他们的会堂。他曾长年在当时极受敬重的律法师迦玛列们下受教。这位大师不仅学问精深博大,而且具有宽广的襟怀。使徒行传有一段记载,描述他是「众百姓所敬重的」(徒五34)。他甚至容许并提倡研读希腊文学。从他在公会中的那段见证,我们可洞见他的心胸是何等宽阔,合乎人性,肯让神的旨意凌驽狭隘的教义传统之上,凡事追求真理的引导。这个十分圣洁的教法师,一方面笃信犹太百姓的宗教信仰,一方面又能从文化、人性的宽广角度来看所有的问题。
  保罗受这位贤德尊师的影响必定十分深远。迦玛列的胸襟及眼界在这颗年轻、可塑性极强的心田里,播下好种,日后在基督教的和煦阳光照耀下,茁长成熟,而能说出如下的豪语:「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未来的这位使徒须对周遭的世界有广泛的知识。作一个得人的宣教士,必须先对人有深刻的认识。要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为要得著一些人,他就得熟悉他们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想、人生观。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不可能像保罗一样调整自己去顺应文明的希腊人、实际的罗马人、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罗马巡抚非斯都、犹太王亚基帕、奴隶阿尼西母、及他的主人腓利门。
  保罗生长在繁荣的商业都市一大数,从各地各方来的商贾沿著西德奴斯河而上,到此地经商贸易。码头、澡堂、柱廊、市场,到处可看到穿不同服饰、说不同方言的外地人。在耳濡目染下,这少年的心胸不知不觉地拓宽,能包容大世界的千罗万象。
  赴耶路撒冷进修受训期满,保罗必然又返回家乡大数去,因此错过听施洗约翰在约但河谷传道的机会,没有能目睹他忠心事奉以至于死的经过,不然他不会在他事奉中、书信里,从来不提及施洗约翰的事。同样的,他可能也未及亲见拿撒勒人耶稣的福音事工及受死、钉十字架的始末,也不了解初期教会建立的情形。在这段空档,他可能结婚成家,否则他后来不可能在公会中占一席之地;一方面以织帐棚为业,一方面在当地的犹太会堂担任教法师的圣职,或者他会为吸收改教考,而飘洋过海、远赴他乡,广传犹大教的信息。
  想像这七、八年的岁月对这位年轻法利赛人的意义。在这段期间,他可能禁戒自己完全不接触周遭的生活体系吗?在当时的异教社会,流行一种追求至善的人生哲学,他会不会有机会和其提倡者辩论一番呢?此外,拜偶像的风气鼎盛,特别是敬拜巴力,保罗会不会和其狂热信徒理论,企图说服他们:凡人手所造的都不可能是神?当时追逐声色肉欲的堕落道德风气也十分盛行,他看在眼里,会不会以之和犹太教的严谨虔敬相对比呢?在周游各地时,他那敏锐的眼目也必密切地观察看异教社会文化的每一层面。罗马书第一章及哥林多前书所描绘的败坏污秽的异教风俗,必然是出自一个亲眼目睹的作者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又请看他在以弗所书的这段谆谆教诲是出于何等深刻的感悟:「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弗四17一19)
  他也须具备大旅行家的先决条件,就是:语言能力、安全的保障、谋生的能力。
  语言能力:当时世界通用的语言是希腊文。保罗的希腊文比希伯来文还精通。每当引用圣经,他习惯用希腊文版本。他也能说一口流利优雅的希腊语,否则他无法吸引雅典那些博学哲士的注意力。
  安全的保障:当时大半个世界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各地都设有罗马巡抚,罗马的礼俗、币制、官员遍布各大城市。身为罗马公民,到那里都享受特权和礼遇。未经审判,他不能挨杖刑,否则的话,该地的官员就会被免职或甚至丧命。他可要求上诉该撒大帝,也准许在罗马法官面前为自己申诉。耶路撒冷的千夫长花费许多银钱才入了罗马公民籍,保罗却生来就是个自由人!保罗的祖先原定居在大数,大数也是罗马的殖民区,而犹太人常被视为最佳的殖民家,勤勉刻苦,保罗自然也承袭这项尊荣。
  谋生的能力:保罗在这方面也毫无问题。无论到那里,都不乏山羊毛,也到处有粗羊毛布的市场需要。而织布这们手艺,他从小就驾轻就熟了。
  从以上这些装备,我们可以明显著出神的旨意从一开始就在动工,依照他的计划策动万事互相效力,使保罗成为合用的器皿。保罗的例子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神为我们的生命已定好了纯全的计划。智慧、慈爱的天父正使万事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除非我们愚顽不灵、耽溺罪中、自找愁烦,否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有意义且必须的。神的儿女啊,信靠它吧!他要引导你步上一条通往天城的正道。等安抵永恒的城楼,再回顾所来之路,你将不得不承认:神所成就的万事至美至善。
殉道者司提反

使徒行传二十二20

  神引介其忠仆为世人所知的方式,往往因人而异。在有些情况下,他们是如旭日缓缓上升,到了正午大放异彩。另有些人却如黑夜的电光一闪,稍纵即逝。就像某些发聋振陨的先知人物,神托付他一道信息,化成一股猛劲、不可抗拒的威力,刺扎人心,像以利亚、施洗约翰、司提反都是属于后者。
  关于司提反的出身,我们所知甚少。我们可以确定他是个希腊化的犹太人,曾与主耶稣有个人的交往。至于他的父母是谁、其出生地及教育、背景,我们就无从得知。圣经只记载他在短短一日中的一段见证一一一那是他在世的最后一日,而那段话即是他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所作的辩护。
  他令我们想起一片云彩,在阴郁午后的灰色天空中,并不显得突出,事实上,根本难以辨识它的存在。可是就在夕阳坠落西山的一霎时,其馀晖映照在这朵不出色的云彩之上,霎时间,它变得金碧辉煌,多么灿烂、美丽!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般夺目!可是这片光华只停驻少时,就消失黯淡了!司提反抓到离世之主的一束荣光,反映出来,变成与主一样的荣形:「在公会里坐著的人,都定睛看他,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司提反的生和死,我们当然有兴趣,不过更重要的是,他对使徒保罗之个性、思想及行为的影响。这位改变历史的大使徒,将把教会第一位执事及殉道者身上最短暂、最高贵的片段,化为永恒、常存的属灵产业。
  一、孕育司提反这样代表人物的背后运动,值得我们注意一一它在年轻的扫罗身上有一些投影。
  在当时的耶路撒冷翻腾的风潮中,融汇了三条思想的主流。
  第一就是迦玛列、大数的扫罗,及其他文士所代表的法利赛派。他们的共同特性是:极端的虔诚、保守,重视祖先的遗传、礼仪、律法和圣殿。他们深以亚伯拉罕的子孙自豪,以有分于神的约感到荣幸,而割礼即是看得见的印记。他们所谨守遵行的律法,正是神在西乃山向摩西昭示的。在此之上,还有博学的拉比附加了无数琐碎、详细的规矩,他们也毫不置疑地服从。至于圣殿,则是整个民族生命的重心。他们只认定一个祭坛、大祭司、圣所。虽然圣殿成了藏污纳垢的贼窝,他们却认为无伤大雅。就像耶利米时代的犹太人一样,他们极端偏狭、自义、善于诡辩、武断、狂热、骄傲。视选民的特权为安全的保障,却抗拒先知的劝戒呼吁;笃信犹大教传统的功效,却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满不在乎——这就是当时正统、保守的犹太人的写照。
  第二主流则是犹太的基督教会,以主的使徒为代表。他们没有口才,学问涵养也不深,更不懂如何建立新宗教的组织体系。他们从来不敢奢想有一天他们所传扬的真理会取代犹太教,且独立于他们所熟悉的传统体系之外。主耶稣为他们立了榜样,谨守遵行犹大的仪节规矩,他们不仅效法,也以此教导跟随者。他们仍在会堂聚会,遵守祷告的时辰,按时到圣殿敬拜,给儿孙行割礼。若非司提反的辩解及枰击,他们可能只是犹太的另一新宗派。只是因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弥赛亚,有别于其他宗派罢了。
  最后,就是希腊化犹太人的改信者。使徒行传第六章第一节特别提到说希腊话的犹太人。第九节又提及他们所参加聚会的各处会堂——此派以司提反作代表。
  希腊化犹太人的起源可追溯到犹太人亡国被掳的时期,从此他们分散各地,同时也把犹太人的思想散布世界各方。后来与尼希米及以斯拉重返圣城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犹太人,大多数仍选择留在外邦。他们慢慢迁徙扩散,足迹遍布小亚西亚,或在海岸城市经商,或在高地放牧,所到之处必建立犹太会堂。后来在埃及各大城,特别是亚历山太,希腊繁荣的商港,罗马帝国的大都会,处处著得见这些容貌及风俗特殊的外地人。他们每到一地,就卖力工作,在极短时间内,即积聚大笔财富。久而久之,他们也受外邦文化浸染。
  耶路撒冷及犹大地的犹大人对异教抱著敌视远避的态度,划地自限,故步自封,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偏狭、苛刻。反观那些痕迹天涯的犹太人,则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世俗主义化。他们逐渐淡忘希伯来母语,改习希腊文。读的圣经也是七十译本希腊文版;他们的子孙逐渐吸收希腊文化及哲学观,学会从整个人类历史去寻索神的旨意。虽然他们的祖先得天独厚,但神并不因此就不在各地留置一些见证人。虽然被迫远离圣城,在某些特别重大的节日,他们也千里迢迢跋涉返乡,参加圣殿的敬拜仪式。他们藉著光大当地的会堂来弥补这样的缺憾。虽身处异乡,他们仍坚持犹太的传统,照样谨守安息日,定期敬拜,研读律法书。他们也接纳渴慕的外邦人,并不加以排斥。这些豁达、包容力强的犹太人,在外地闯出一番事业,到了老年勾起落叶归根的乡愁。许多人就返回家园,定居耶路撒冷。他们所聚集的会堂件并就以原先的旅居之地命名,如:古利奈、亚力山太、基利家、亚西亚等。有趣的是,基利家的主要大城就是大数。
  保罗在外飘泊数年之后,定居在耶路撒冷。也许当地的犹太领袖很快就注意到这位年轻人的禀赋出众,又热心事奉,就选召他加入反基督教的行列。为了加重他的权柄,公会还给他一份圣职,受祭司差派去捉拿耶稣的跟随者(徒二十六10)。
  保罗对这批「道」的随从——使徒最初的称呼一一第一印象就十分恶劣,认为他们是一群颠狂无知之徒,才会相信被钉的拿撒勒人是犹太人引颈期待的弥赛亚,而且死后还复活了。所以他就毫不迟疑地大肆逼迫基督徒。当时司提反刚被选任初期教会的执事,他对使徒五年来的保守、胆怯态度感到不满,而在教会开始扮演激进的角色。
  二、司提反的见证。他在耶路撒冷各会堂,特别是基利家的见证,充满智慧和能力,虽然表面上他的这番自我辩护,只不过把犹太人过去的历史复述一遍,却句句叩动听者的心弦。这是一篇绝佳的证道,是人第一次透过基督的亮光去看神带领以色列人的故事;是新约对旧约的最早一篇评论;是希伯来书的片段初稿;也提示其听众如何研读摩西律法的深奥含意。历代以来向世人甚至向使徒们隐藏的奥秘,这位希腊化犹太基督徒却窥见其堂奥。他是第一个眼睛被开启的人,看见旧约已渐渐老化,几近褪逝,须由一个更美的盼望所取代,以引领人们更亲近神。
  我们可以想像在基利家犹太会堂中,保罗和司提反这两个旗鼓相当的真理劂士,如何激烈地辩论。两人的立场看似对立,但将来却显示他俩的看法是多么一致。两人都通晓圣经、擅于辩才、性格刚直、笃信神圣的传统;不同的只是:一个被帕子蒙住了眼睛,一个却看见天开了,坐在神右边的人子亲自向他显现。
  就像大部分初次传讲真理的人之经历,司提反传讲真理也受到强烈的误解。从公会刻意去找假证人诬告他,就可看出他在犹太人当中招惹了多大的反感。他们指控他谤诽摩西,蹭践圣所和律法,声称拿撒勒人要拆毁圣殿,改变摩西所定的规条。当我们遂段讨论其论点时,就可明白何以他会给人这样的印象。
  扫罗必歌颂圣殿的荣耀,坚持这才是敬拜耶和华的地方。但司提反却强调任何圣洁的心灵都可在心灵的殿中敬拜神;古时神对亚伯拉罕及列祖说话,当时并无圣殿存在;大卫王也不敢擅自建殿;所罗门王在圣殿落成的献礼上亦声明: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
  扫罗坚持割礼的必要性;可是司提反却辩驳它不是绝对重要的,因为早在割礼成为律令之前,神就已赐应许给亚伯拉罕了。
  扫罗否认耶稣是神差遣的救主,因为以色列的牧人及领袖都不认识他。司提反则答辩这现象并没什么希奇,以前约瑟遭兄长嫉妒被卖到埃及,摩西也三次被同胞排斥,「那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
  扫罗认为所有的先知均豫言弥赛亚要在荣耀中降临。司提反研究摩西、先知及诗篇的豫言,证明基督须先受苦。
  扫罗认定没有任何人可取代摩西;司提反却引用摩西自己的话说:神将兴起一位比他更伟大的先知。
  司提反至虔至敬地笃信这些事情。他提到荣耀的神、伟大的先祖、在西乃山晓谕摩西的天使、及圣经的豫言。但不可否认的,他也清楚看见拿撒勒人耶稣要改变摩西所传下来的律法,将带领教会更深入真理灵意的异象。
  他万万没想到他这番话就如一粒小种子,落入他对手的心田,有一天将开花结果,在普世的禾场上产生千百倍、甚至千万倍的子粒。一棵植物也许只绽放一朵白花,其吹落的种子却将继续延续它的生命,在年年的春天均绽放蓓蕾,装饰大地。
  但是当时在基利家犹太会堂内的这场唇枪舌剑的辩论,却高潮迭起,难分高下。一边高举古传统权威,另一边则强调个人的责任。一边谈律法的约束力;另一边则提倡心灵的自由。一边推崇祭司及教会的形式仪文;另一边则重视灵的教诲和神的引导。一边显露顽固傲慢的优越感;另一边则流露谦卑和自知之明。一边为灵魂捆上枷锁;另一边却敞开天门。这场激辩其实是历代教会论战的缩影一一形式与灵、假虔诚与心灵诚信之间永无休止的对峙。
  三、司提反的殉道。我们对司提反的生平所知甚少。就如前面提及的,他可能原先就认识耶稣,所以在看见天上的异象时,一眼就认出那是荣耀复活的主。可能在主出来传道的后期,司提反曾跟随过它,至少他毫不迟疑地形容主是「那义者」,足以证明他曾有充分的机会观察、断定他的纯全无伪。他必然也亲眼目睹主的死;因主死的荣形即塑造他自己临终前最后几个小时从容不迫、慷慨赴义的形像:他是何等温顺地背负他的十字架;以真诚的慈悲为谋害他的人祷告;在残暴的行刑示众中仍镇静沉著,满有平安;在死的一霎时,找到生命之门一—这几道荣光都是他在主的十字架所瞥见的反影。
  这一幕也深深影响保罗:殉道者脸上的荣光;仰望天上异象的神情;他所讲的那番话;他的忍耐及饶恕的慈心;众人用石头把他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他却安详地睡了一一这一切叫他永远难忘。许多年之后,当地自己也面临类似的仇恨场合时,他追忆为主殉道的司提反,而能坦然视跟随他的脚踪为莫大的光荣。后来他的许多动人的见证,也都仿效那段永志不忘之见证的模式。不仅司提反所提示的申申基督国度属灵的一面一一一深深影响他日后的教导和服事内涵,司提反那刚正、慈柔、高贵的操守人格所焕发的荣光也深深嵌人他的灵性里,以后在他遭遇困苦、患难、匮乏、逼迫、混乱时,也同样绽放无限忍耐、圣洁、恩慈、谦和、仁爱,及对圣灵的顺从。
  因为圣徒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肯为主舍了,教会的见证才突破一线生机。殉道者的血是教会扩展的种子。花被摧残,却促使它的花粉得以广传远播。逼迫者被他所逼迫之人的忍耐所征服。作见证害死司提反的人把衣服脱下,丢在扫罗的跟前,这少年日后却要披上为主殉道之先知的圣袍,步其后尘,走完他未完成的路。
天上来的光

使徒行传二十六13

  如果一件事的重要性,可依它在圣经里的叙述篇幅来衡量的话,那么复活的主如何改变大数扫罗的记载,可说在新约占第二位。它总共出现三次一一一先是路加托载在使徒行传里,后来保罗在书信中又自述了二次一一一内容之详尽、所占篇幅之大,仅次于有关主受难的叙述。
  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使徒保罗在初期教会之建立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方面也因为他的改变是复活的主一手造成的。主亲自向他显现,就像他在复活后的四十天多次显现一般真实。这不像使徒约翰在拔摩海岛所见的异象,也不是梦一样的幻觉、稍纵即逝的想像,而是复活的主具体的显现,像当日他赢得多马的信心一样地不容置疑,千真万确。
  当面遇见主这件真实的经历,成了保罗后半生最深的信念之一,使他和从起初即跟随主,直到他被接升天的其他使徒一样,曾亲眼见到主复活的荣形。他曾对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说:「我不是使徒麽?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麽?」(林前九1)。后来在数算主复活后多次的显现,他也把在大马色路上的亲身经历附加上去:「未了也显给我看,我如同未到产期而生的人一般」(十五8)。亚拿尼亚后来也对躺在暗室,如断翼之鹰集一般软弱眼瞎的保罗说类似的话:「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
  六天以前,他受大祭司之命,带了几名随从离开耶路撒冷,准备到大马色去拘捕更多的基督徒。那段日子,他整天忙著挨家挨户去搜察,逮捕基督徒,予以下监,施以酷刑,甚至处死,忙得没有时间思想。这次的旅途是漫长而孤寂的。
  日头当空,行路艰辛,但责任感重的他,却马不停蹄地兼程赶路。不知走了多少时辰,这队人马已走下荒烟漫草的石径,进入橄榄树丛。突然间,大马色城已遥遥在望。城郊一抹翠绿。在白色高塔及有阳台的屋宇间,点缀著绿色的庭园、果林、矮树丛。
  显然目的地已在望,再过一两小时,他就要穿过城们,步上名叫「直街」的大道,把大祭司的文告交给当地的执政者,然后著手展开拘捕的工作。就在这一霎时,天上突然放射强烈光芒一——比叙利亚正午的烈日还明亮一一四面照著他;同时他还听见一个声音,用熟悉的亚兰文叫著他的名字,随行的人在惊愕中却什么也听不懂(徒二十六14)。
  无疑的,这荣光是直接从复活升天的救主脸上发出的。类似的荣光也出现在主登山变像的时候,他的容貌如阳光夺目,衣裳亦洁白发光,连周遭的云彩都染上金黄。使徒约翰在拔摩海岛上也看到同样荣耀的异象。但保罗在大马色路上所见的,可能比这还强烈好几倍。在这荣耀无比的异象中,保罗同时看见许多事情,就如闪电划过深渊,照亮了许多以前向他隐藏的奥秘。
  在那荣光中,他突然顿悟基督教会的真理。以前他所以对基督教会觉得反感,倒不是拿撒勒人耶稣被钉十字架。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他反倒会尊敬他:他那无瑕无疵的生命;有关灵与合一的教训;相信死人复活的可能性;揭发虚假邪恶的勇气一一一这一切高超卓绝的特质,令他钦佩。但令他无法忍受的是:他竟以弥赛亚自居,而他的门徒也指控犹太人谋害了他们期待已久的万王之王。
  要他信服这点,除非他能亲眼看见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并确定他就是那被钉死十字架、已埋葬的一位;亲耳听见他说话;亲眼目睹他的神奇大能,这样他的疑虑才会完全化解,和其他的门徒一样,心服口服地称他:「我的主,我的神!」
  他确实见到这荣耀的启示,千真万确,实实在在,既不是作梦,也非幻觉。他是个十分理智的人,不会把扭转他一生的关键建立在薄弱的基础上。不,正如巴拿巴后来向其他使徒说明「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地说话,」这是他永志不忘的亲身经历。他发现他的生命有了新的目标和意义,他必须建立这一度被他视为异端的信仰。
  在荣耀的大光中,他看见神至高的启示。从奇妙的大自然,人可以看见神部分的作为:按时运转的星宿;一望无垠的汪洋大海;朝夕变幻的云彩;四季成熟的蔬果。从起初,神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人饮食饱足,满心喜乐。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因此,神的永能和神性藉著所造之物已显明出来。然而保罗所见到的启示大光,使大自然的奇妙都黯然失色。
  神还给以色列人进一步的启示。照在摩西脸上的荣光,代表神向选民显示自己。那光是那么荣耀,以色列百姓无法定睛正视摩西的面庞,最后他不得不以帕子蒙脸。而这帕子也象徵以色列人对赐给他们的伟大启示盲目无知。
  然而神在耶稣身上的荣光,却是远胜先前任何一次的启示。先前的是文字,如今是灵的显现;先前是处理死的事,如今则关系到生命;先前的是短暂即逝,如今是永恒,神爱的终极显现。再没有任何神的荣显可以胜过耶稣脸上的荣光。这荣光从天上直射这位迫害基督徒的保罗身上。他在他所逼迫的耶稣脸上著见神的荣光。
  你想认识神吗?那么就从耶稣身上去认识它。人子在世绝少提及个人的意志、工作,表达个人的意见,所以我们对它本人的认识反而少之又少。一切都本于天父,归于天父。耶稣所说的话都是传达天父的意旨;他所作的也全是天父的工;罪人透过他得以和神重归于好,「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除此之外,我们不需要其他的启示。将来在天上,我们的眼睛也能正视耶稣脸上所反映神的荣光。这光要使日月星辰都昏暗。
  在启示的大光中,大数人扫罗看见逼迫基督教会的真正本质。加前所述,这个新教派的早期名称叫「道路」。这是条极有意义的一一一群单纯的人发现一条认识、敬拜神的新路、活路,这道路是被犹太祭司及领袖迫害至死的那位奉献出来的。
  年轻的扫罗原先对这「道路」的信奉者嫉恶如仇,恨不得赶尽杀绝,根除尽净。他除了突击其聚会场所,还搜查住家,连无辜的妇女都不放过。把一批批驯如绵羊、毫不反抗的男女捆缚、鞭笞、下监、处死,迫使他们说亵渎主的话。他就像一头喷火的怪兽,碰见基督徒就威吓逼迫。等耶路撒冷的教会沦为荒场,基督徒都被扫荡无存了,他还一不作、二不休,到其他城市去重施故技。此次上大马色,就肩负同样的任务,要把「道路」的信徒一网打尽。
  虽然保罗善良的性情并不适合作这般残暴的差事,看到那些被逼迫的人痛苦的惨状必令他于心不忍,但是在狂热分子的声援喝采声中,他身不由己地继续扮演丑恶的角色。而且他如此大发热心的动机是:他以为这是他应该尽的宗教职分,是神差派他去灭绝耶稣的信徒。所以越是他的本性所抗拒的事情,在天上的评价也越高。也许这些努力可以将功赎罪,弥补他心里常意识到的缺憾?也许他勉强克服心中的为难,去佗他所不愿作的事,反倒能涤净过去的罪污?但那时的保罗,就像那些钉主的罗马兵丁一样,根本不知道所作的是什么。「我从前是亵渎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而作的。」
  就在那大光当头射下来时,他猛然醒悟:自己以前大发热心,非但没有服事神,反而冒犯了神,破坏铲除他儿子以血泪生命换取的成果。逼迫基督徒就等于逼迫神的儿子。每次击打弱小新生的教会,就等于重新钉刺主的手,以矛刺他的肋旁。他的肢体在被鞭笞所发出的呻吟,就等于其元首在天上的叹息:「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这个新发现是令他震惊颤栗的,好像连地都裂开了。他所信奉的宗教催逼他去作顶撞神的事;他所迫害的人是神所种爱的。显然不是他对,他们错;而是他们对,他错了。他的大发热心非但不讨神喜悦,反倒令它震怒。啊!这是何等可怕的觉悟!在天上的荣光照耀下,他视为神圣的职责,竟然是抵触神重大旨意的可怕罪孽!
  这大光也显示他的宗教生命是何等残缺。他一直以为自己已十分努力,过著克己圣洁的生活。公会领袖所指示他该遵行的事,他没有不服从不遵守的。就律法所规定的,他可算无可指摘,而且他还大发热心,所作的远比公会所要求的还多。不过,最近的所行所为却令他的良心有点惴湍不安;为了压抑这种感觉,他只有加倍卖力,在逼迫基督徒的事上更不遗馀力。
  另外有两件事加深他不安的情绪。一件就是:他觉得犹太教并不能完全满足他,并没让他感受到像摩西或但以理所体验的神那温柔的慈爱。而且它似乎也不能遏阻罪永无休止的骚扰。往往他愿意行的善,却作不到;他不愿作的恶,他反倒去行。他常常觉得自己是被罪所使唤的奴仆。负荷著摆脱不掉的轭,他常呐喊、哀叹自己的绝望可悲,可是似乎毫无出路。他表面上还是顺从权威,履行琐碎的仪文规定,而内心总是挥不掉对自己的表现不满的挫败感。难道没有更美善的境界了?
  在那些耶稣的跟从者身上,却似乎有更美善的东西。他们默然忍受苦难,毫不顽强斗狠;其家庭生活的纯洁似乎也证实他们的口供;他们垂死的脸庞所焕发安祥的光辉;断气之前还不忘为逼迫他们的人祷告。这些在在显示他们拥有他所缺乏的宝贝。可是他的信仰却叫他要与如此可亲的特性敌对,他是不是信错了?此外,他还常听这些基督徒谈起他们的夫子,他的慈爱、圣洁,崇高的教训,提示们徒如何调整内心的钴砭一一一这些话每次都正触动他的心弦。他暗自揣测这位拿撒勒人是否真的找到无价的珍宝,寻见有福生命的奥秘。可是他若真是弥赛亚,怎会沦落到这般下场!而且复活之说更是荒谬无稽之至!罗马的守卫都断定是门徒趁他们睡著时,把尸体偷走了。
  这些疑问猜测在见到拿撒勒耶稣高高坐在权能者的右边,全身迸射比日头还明亮的荣光的那一霎那,获得了肯定的解答。以前推动他去逼迫神子的义又算得上是义吗?它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有害、导向死亡的错觉。他一直自以为无可指摘;但在那大光中却发觉自己是罪魁祸首,不配被称作儿子,只要能被视为奴仆的一员就满心感激了。
  如今,他也发现良心不安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他都将它归于因为自己心理的一种病态或忧郁的情绪,或目睹苦难之惨状的心理反应,是他必须尽快克服的一项弱点。如今他明白这些挣扎冲突,实在是伟大的牧人手中的剌棒,敦促他归返正道,导引他肩负他从创世以前即已为他豫备好的使命。
  当主对他说:「扫罗,扫罗,你用脚踢刺是难的。」这话立刻透露他的身分。主在世时喜欢用比喻对人讲道理,如今在天上仍是不改其本色。他将自己比喻作以高价购买一头小牝牛的农夫,领他回农场去犁田。但这头牛很顽强,不照主人指示的路线走,却往别的方向乱闯。主人逼不得已,只好用刺棒在他身侧刺了一下,警告他顺从主人的意思。扫罗发现自己正是神重价买来的,他已寻思许久,要使他走上他为他安排的路。良心的剌痛就是基于鞭策他顺服的目的。这是他前所未曾体会的信仰生活的一面。从今以后,他不再随己意行,而要遵行神的意旨;不再穿戴自己的义,而要披上神的义;不再拆毁,而要建造;不再反对拿撒勒耶稣,而要负他的轭,背负他的担子,遵行他的旨意。
  那光亦启示了他未来要走的路。从此他要为所见的作见证,并照神的旨意服事他。所求于他的,就是与复活的救主联合,瞻仰他的荣美,到他的殿去求问,领受主要他传扬的信息。
  这就够了。他顺从地问主下一步要他作什么。主吩咐他起来,进城去,有人会告诉他当作何事。当时他还不知道将来为主的名他要受多少的苦(徒九16),那是主向亚拿尼亚透露的秘密。保罗以后自然会明白。
  在那明光一闪,及以后三天在犹大家的静养,保罗悟知了主授予他的使命——他要往外邦及犹太人面前作见证,开启盲目人的眼,叫人离开黑暗归向光明,脱离撒但的权势,归向神,而得著赦罪之恩,与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这托付塑造了他的一生,萦绕在他的记忆里,也成了他再奋起,建造高贵工程的根基。
  明白神的旨意,仰望义者,听他的声音,成为祖所拣选的器皿,为他作见证,在外邦人和君主,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名,这些成了他努力向标竿直跑所要赢得的奖赏(徒九15,二十二14),他要以无限的忍耐和信心去达成这目标。
  他如何能不顺从天上来的异象,呼召他去过舍己受苦的生涯?他柔顺地让随从牵著他的手进入大马色城;卑恭地听取亚拿尼亚的指示。他原来的任务是来捉拿基督徒的,如今情势完全改变了。神的恩惠在他身上是何等丰盛。
基督的内在启示

加拉太书一15-17

  「一颗最骄傲的心
    已在我里面谦卑;
    蔑视你,与你为敌
    顽强不驯的意志
    也被你,我的神,安抚!

    从此我已属你所有
    惟愿你的旨意,而非我的,成就;
    承认你,永生之道,
    为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生命的主,
    你的十字架乃是我的标记!」
            一一一宏恩(w。 HOne )
  这几句诗行正是使徒保罗的人生缩影。首先,自他出母腹即被分别出来,蒙神选召作福音的宣教士;然后神的恩典临到,亲自呼召他,那声音-在旁人听来只是轰隆雷声,在他耳中却清晰可闻。接著是我们要探索的三部曲一一基督的启示;人的同情与帮助;亚拉伯的与世隔绝。而其终极的启示,就是差派他到外邦人中宣扬基督的福音。
  扫罗进大马色城的光景,与他原先所豫期的是多么不同啊!在六天漫长疲乏的旅程中,他常想像到达目的地时的风光场面来为自己打气:携带大祭司的授权令,受到当地领袖的礼遇,然后著手将拿撒勒的异端斩草除根。但是真的进了大马色城,迎接他的不是荣耀的场面,却是惊愕和狼狈。大家都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事。翻身下马的扫罗站在原地不动,无助地伸手让人牵扶,避开人的注意和欢迎,他一心只想赶快进入一间密室,好好调理方才令他脱胎换骨的剧烈经历。这个眼瞎、疲倦、辏弱的人那里是大家所豫期那神气高傲的审问者?
  颤抖、惊愕的保罗,看起来形容憔悴、落魄、快不支倒地的样子一一然而他的灵魂却充满神在耶稣脸上所显现的荣光。那团向摩西显现的火花,也在他身上点燃。在那明光一闪之中,他看见神、基督、旧约的启示,及一生的目标。
  有意思的是,从他幡然改变的这段记录,我们可看见他日后教训的梗概。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这个悔改相信的人从此与主合而为一,这牵涉到他所传头与肢体合一的奇妙教导。
  「派你作执事、作见证」:这是他常常提到为主作见证的原因。
  「我差你到外邦人那里去」:基于此,他常以外邦人的使徒自居。也许在这瞬间,有两样启示闪现过他的心眼:一个就是外邦人要与选民一同分享、继承福音的特权与恩典;另一个是,要让所有人都看见从永恒以来即隐藏在神心里的奥秘一—基督在你我里面的丰富奥秘、荣耀的盼望一一即使外邦人的内心,也能成为永生真神的居所或殿(弗三;西一)。
  从使徒行传第二十六章第十七、十八两节,我们可看到歌罗西书第一章的缩影。事实上,它是保罗后来讲解人称义成圣的出发点。他的全部信息就围绕著这两个中心焦点一罪的赦免,及因著信与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在这段塑造期,有三股势力影响著他:神在他心中动工;与亚拿尼亚的接触;在孤独旷野领受的教育。
  —、神在他心中动工。[施恩召我的神乐意将他儿子启示在我心里。」使徒知道他自己的重大改变,并不完全是肉眼看见主向他显现的结果;更真实而长久的改变工作,是由心灵的眼睛所透视的慢慢潜移默化。换言之,神叫照在黑暗的亮光,也照在他心里,让他明白神在基督里的荣耀。
  想像这瞎眼的青年,三天三夜独自在犹大家安静沉思,所领受的启示何等丰盛,以至于浑然忘我,茶不思、饭不想,忘掉属世生活的一切,超越时空,遨游永恒的灵界之上。这就是保罗那三天的经历。就像摩西被带到高山上,神启示他一幕幕的奥秘,将永世向人所隐藏的真理一点一点向他揭示,好让他将来能向普世显扬。
  在一切的启示之上,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乃至高者的儿子,且基督将为人的罪受苦至死,但又复活,叫人出黑暗,归向光明,罪得赦免,凭著信承受神所赐的圣洁生命。神是万人的神,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或外邦人,都能蒙受救恩。最重要的是基督藉著圣灵住在他里面,因此他也住在基督里,如葡萄树与枝子联合一体,不可分离。
  读者啊,这可是你的经历?你可知基督住在你里面?如果你真心相信他,这是毋庸置疑的。「岂不知你们若不是可弃绝的,就有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麽?」也许你对这事实一无所知,那么就当求神把他爱子启示在你心里,让你知道这奥秘的荣耀是何等丰富。他会将蒙蔽你心灵的幔子裂成两半,在你心灵深处的至圣所显示他自己。但有两样先决条件须先履行:你必须愿意降服自己的意志,让十字架对付一切;你必须独自安静侍立在神面前。
  神乐意向大数的扫罗启示这些,他也同样乐意向你启示,使他的儿子得荣耀,并使属他的儿女蒙恩典。求神施恩向你显明天上的荣光!
  二、与亚拿尼亚的接触。神往往差派圣洁、谦卑的人去帮助那刚从桎梏中解脱的灵魂。神在这时呼召单纯卑微的亚拿尼亚,去帮助轻弱的扫罗,领他进入完全的安息。
  我们对亚拿尼亚的生平一无所知,只晓得他是个敬虔守律法、在犹太人中名声甚好的人。显然他与主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在主差派他去见扫罗之前,还不懈其烦地给他解释说明,释除其疑虑。微小的烛心一旦点著了火,即能使灯塔放出光明。
  他待扫罗如弟兄。虽然他知道扫罗到大马色来的目的是什么,他仍然亲切、友好地称他为:
  「兄弟扫罗。」这一声招呼带给这位刚悔改信主的人何等的温情!法利赛人从来不彼此称兄道弟。当这位和善的兄弟站在他身旁,以手抚摸他发热的额头时,他深深感到这样的友爱真是从天上来的啊,神的爱何等长阔高深,我是何等不配的人,会逼迫你至此。如果人的爱都那么温柔、强烈,你的爱更是难以计量!
  他带给扫罗无价的祝福。首先,经他一按手,扫罗被「荣光」击瞎的眼睛又重见光明。这个敬虔的人在按手的同时,必然也伴著信心的祷告和仰望,所以也代表圣灵恩膏的降临、充满、装备,以供他将来的事奉。
  他为扫罗施洗。这是何等宝贵的经历!一股感情的热流涨溢他全身,让他深深体会在死亡的形状上与主联合的释放!许多年之后,这经历对他仍清新如昨。在罗马书第六章里,他反覆提到这件事:「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
  「我们藉著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我们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这次受洗是他与过去的生命、法利赛宗派、逼迫基督徒的血污告别、断绝关系的关键。从此他宣誓归入拿撒勒耶稣的们下。从那一刻起,他开始背起十字架跟随主。基督的十字架及坟墓将他与过去的朋友、雄心、意念隔绝,他必须掉头他去,面对劳苦、重担、饥渴、危险、逼迫,天天为主的缘故,被置之死地。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知道罪的根由是人的罪性、老我、肉体的情欲。长久以来,这是他生命的动力。甚至他追求公义、为教会大发热心,都是本著这强烈、自私的原则。可是从今以后,他希望能向罪死。要得著复活之主所给他的基业,他就得摆脱罪的束缚,让在基督里的生命取代他肉体的冲动本能。
  亚拿尼亚可能不了解受洗对这位新弟兄具有那么深奥的意义。对他而言,这只是顺服之举,涤罪的象徵。这个单纯的人从未走过十字架的艰难道路。但他的诚恳帮助,对与十字架之主联合的新使徒,却是莫大的安慰。从那时起,他要补满基督苦难的缺欠。亚拿尼亚所知道的只是主会对他说:「我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三、在孤独旷野领受的教育。「我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也没有上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我先作使徒的,惟独往亚拉伯去。」他是不是在前往亚拉伯之前就开始传道,这点我们无从得知,很可能不是,因为他希望独自安静,思想近日来所得的启示。虽然亲切的亚拿尼亚给他许多温情;与其他使徙交接,也能获知更多有关主在世教导、行神迹的第一手资料;参加初期教会的活动也必使他的灵得奋兴;但此时,他只想单独亲近耶稣,更认识他复活的权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领受天上来的丰盛启示。三年下来,他所学习的无疑是极广博精深,以至后来他遇见那些有名的使徒,却发现他们并未能给他什么。
  亚拉伯可能指的是西乃半岛,那里人烟稀少,地形特殊,因摩西、出埃及记、以利亚的史迹而闻名于世。
  这颗渴慕的灵魂,置身荒凉的山野间,有何样的感慨啊!摩西在此会与神面对面,那燃烧荆棘的火焰如今则燃烧在他心中,他也与耶稣面对面。神在此向摩西昭示会幕的蓝图,主也将教会的远景启示了他。在此摩西会击磐出水,那磐石就是基督。以利亚会逃亡到这里的山洞,听见微小的声音向地说话,他自己不也听见同样的声音吗?每天,他餮风宿露,与苍天星辰、日月云霞为伴,思想神创世造物的神奇。
  但那些年中,最重要的课题应该是:从弥赛亚的苦难与受死所提示的亮光,去回顾旧约的始未。主在软弱的光景下被钉死,如今复活,满有神的权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如何能符合旧约的豫言呢?世世代代的拉比都豫言这弥赛亚是荣耀得胜的君王呀?他迫不及待地翻查所有有关弥赛亚的经文。当他发现每一段的豫言,都与基督受苦至死,以后进入荣耀的事实不谋而合时,他的心是何等兴奋喜乐!又何等遗憾他及他的百姓长久以来却对圣经明白的启示盲目不察(林后三)!
  我们能想像三年后,他再回到大马色,是何等肯定放胆地宣扬耶稣是神儿子的真理,特别不放过住在当地的犹太人,向他们证明耶稣就是旧约所豫言的弥赛亚。在三年的沉思默想中,他已储存了以后二十年在各处犹太会堂为真理辩论的根据。他可以如数家珍地引证旧约经文,阐释弥赛亚必须为世人受苦,并从死里复活,而耶稣就是这位弥赛亚。
  在旷野的年间,他也渐渐悟知律法及神与亚伯拉罕所立之约的关系。到此之前,他一直是律法之子,处心积虑要履行遵守它的一切要求,却屡屡挣不脱挫败及定罪的阴影。如今他在神的启示下终于明白:他和他的百姓所以未能承受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是因为他们不晓得这要凭信心支取,而非藉个人努力去挣得。他觉悟到:神豫先所立的约,不能被那四百三十年以后才立的律法废掉,叫应许归于虚空(加三17)。他由摩西的律法追溯亚伯拉罕的应许。从高处他著见律法的限度和暂时性,原是为人的过犯加添上去的,直等到那蒙应许的子孙来到。
  在这启示下,他更明白神为何呼召他去服事外邦人,因为这是亚伯拉罕之约的特别应许之一:「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
  比这一切更深的工夫,是神在他灵魂深处的工作。他骄傲的本能、自信自大的习性一点一点地被磨去,就像神当年在旷野磨练摩西四十年一样。他不再凡事凭己意行,而甘愿作耶稣基督的奴仆,听凭他的差遣,顺从他的指示,遵行他的旨意。
  几乎每个伟大的人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旷野经验,在隐匿、苦难、绝望或孤独中,锤炼高洁的心灵。主自己也会被领到旷野受试炼。我们也都须到旷野去学功课。
人生目标的浮现

使徒行传二十二17-21

  观察一个孩子从襁褓长成有个性的成人,是一件有趣的事。同样的,著一个新生的灵魂如何经历一连串的蜕变,而终于肯定人生目标的过程,也是很有意思的。在悔改信主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会问两个问题:第一,「主啊,你是谁?」第二,「你要我作什么?」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只要安静等候,主自会向我们启示,显明他自己。不过需待进入永恒时,我们才能完全知道耶稣基督的本体。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也得仰赖神的启示,引导我们当行的路径,指示他为我们拟定的计划。
  往往在初获新生的开始,我们就兴冲冲地构思未来想作的大事。考虑个人的志趣、能力、聪明、智慧、出身、环境,我们推测走那一条路比较会成功。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发现往那方向的机会之门却始终关闭著。我们感到失望、挫折,但仍不灰心,总以为只要耐心持恒,终会克服困难。但是试了又试,那门还是紧闭著。我们气馁、灰心、绝望。但就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才渐渐觉悟神的道路非同我们的道路,他的意念非同我们的意念。他为我们另有安排,并早已作了准备,只是我们懵懂不察。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我们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等年纪大了,才让那位牵引,带我们到没想到要去的地方。
  这些历程在使徒保罗身上也清晰可见。刚开始的时候,保罗觉得自己未来的事奉应该是在自己的百姓中间。他是个希伯来人,属于选民的纯正血统,从小接受的也是犹太教育,又在迦玛列们下接受严格的训练,这一切不都是为特别的使命豫备的吗?
  可是他渐渐要发现主为他安排的是另一条路,他要接受特别的造就及呼召,前往外邦人当中去传福音,让万民都看见神历代以来隐而未显的大奥秘。这是他费了一番周折才明白的。起初主虽然已明言宣告要差派他到外邦人中间,但显然的他当时并不明白将来到底要费多少的时间、精力,在服事那些与神应许之约仍然隔绝的陌生人身上。
  —、保罗个人的心愿。在西乃旷野飘流的期间,他一心向往能尽快把新的领悟与自己的同胞分享。他不是个以色列人吗?不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便雅悯支派的吗?他岂能对同胞骨肉的需要置若罔闻呢?当然要向犹太人揭示他们所盲目不察的真理一一告诉他们祖先遗传下来的律法,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成全,且被重新修订;旧约的豫言均指向基督的受苦与复活;他们当摆脱法利赛人的种种约束及僵化的仪式,追寻基督里的自由一一是难上加难的事,但还有比这更适合他的工作吗?
  回到大马色之后,他立刻在各会堂展开工作。圣经描述道:「扫罗就(原文有「即刻」之意)在各会堂宣传耶稣,说它是神的儿子。凡听见的人都惊奇……但扫罗越发有能力,驳倒住大马色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初尝胜利的战果,必令他振奋不已!神似乎给他极明确的印证!他已可豫期大奋兴的远景,相信有生之日可看见枯骨变成耶和华大军的盛况。
  但这憧憬很快就变模糊了。他的言论激怒了他的同胞,犹太人对他深恶痛绝,商议要杀他灭口。他们也买通了管大马色城的官吏,派巡逻昼夜在城门守候,以免他逃走。幸好他的们徒趁夜间用箩筐把他从城墙缒下去,他才保住一命!
  但他的心意仍坚定不移,就直接上耶路撒冷去见彼得。门徒都对他畏惧三分,避而不见,若非以前同在迦玛列们下受教的同窗好友巴拿巴的居间调停,他此行也不会有什么结果。透过巴拿巴,他终于见到彼得、雅各,也被接纳到马可的母亲,马利亚家(西四10)。接著的十五天,似乎相当蒙福,与门徒同出同入,特别与教会的领袖彼得有美好的交通,从他那里得知许多有关主耶稣在世传道、教训,以至被钉十字架、埋葬、复活、升天的种种细节。彼得不清楚的地方,还有雅各可加以补充,他是耶稣肉身的兄弟,从小一起在同一屋檐下长大,对耶稣的神性却始终不信,一直到主复活后向他显现,他才幡然憬悟。从他那里,保罗探知许多有关耶稣童年的事迹,以及主复活至五旬节圣灵降临中间所发生的事情。
  但在这段快乐的日子,扫罗还不忘作主工。他似乎故意避开初期的基督教会,而专门集中在犹太会堂宣扬福音,「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在许多从前他和司提反争辩的地方,放胆宣讲那位殉道者曾阐扬的真理。他知道自己的言论会引起多大的风波,但他擅长辩才,所讲的话总是一针见血。过不了多久,犹太人又对他忍无可忍,设法要杀他。
  不管他遭到多么冷酷仇恨的待遇,他仍坚持目标。他为自己的同胞手足哀伤沉痛,甚至为了他们的悔改,甘愿遭主的咒诅。当他跪在圣殿默祷,听见主说耶路撒冷不会接受他的见证,他简直不敢相信,而祈求神打开这扇关闭的门。他必定恳切呼求道:「耶路撒冷不会一直排斥我的话!他终有一天会被我的真诚感动。让我留在这里,继续努力吧!在我所了解的同胞中间作工总比到别的陌生地方有果效啊!」他是个不肯轻易放弃的人。
  二、关闭的门。大马色的门向他关闭,随著迫害的逼近,耶路撒冷的们也快合上了;最后的一幕,我们发现扫罗在圣殿祷告。
  很可能他是单独前往,避开人的关注与建议。虽然他才到耶路撒冷没几天,但所激起的敌意已威胁到性命安全,他必须好好到神面前寻求指示,到底要何去何从。究竟该留下来,勇敢地抵挡风暴?还是远走他乡呢?有的人建议他这样,有的人又持不同的看法,弄得他困惑不已。因此这一日他悄然来到圣殿,安静寻思,恳切地祷告,就像诗篇形容的:「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因为我的盼望是从它而来。」主真的向他显现,「看见主向我说:你赶紧的离开耶路撒冷,不可迟延,因你为我作的见证,这里的人必不领受。」
  犹太人不能领受他的见证,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他的见证里含有太多基督的十字架,这是法利赛人所恨恶的。他们听说那个木匠之子就是犹太人引颈长盼的弥赛亚,自尊自傲的心已深受剌伤了;再听他说:要得永生就须舍己,在死的形状与基督联合——这更叫他们忍无可忍了。
  扫罗却不能接受这道最后通牒,仍坚信耶路撒冷是最适合他的福音工场。但是与神争辩,企图扭转他的旨意来顺应自己的心意,乃是莫大的错误。「祸哉,那与造他的主争论的,他不过是地上瓦片中的一块瓦片。泥土岂可对搏弄他的说:你作什么呢?」一切的争辩只获得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
  扫罗奋力想敲开那紧闭的们,与主争论,想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但主太爱他了,不能屈从他的意思。终有一天他要发现主所豫备的,比自己所设想的要好,他将差派他到更广大、更有果效的工场。
  三、开启的门。耶路撒冷的门徒看他的处境堪忧,就送他到该撒利亚,返回大数。回到家乡,保罗可能重操织帐棚的旧业,在隐没中静候主的差遣。这一等就等了四、五年。在这段期间,他也在邻里间为主作见证。但主的吩咐尚待实现。
  终于有一天,在等候中,他听见门口有个熟悉的声音问道:「扫罗住在这里吗?」原来是他的同窗好友巴拿巴。二人久别,相聚甚欢。巴拿巴兴奋地告诉他神在安提阿的奇妙工作,到处看到神的恩典满溢,并邀请他一同到这第一个外邦城市去收割成熟的庄稼。巴拿巴「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紧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应当学会完全信靠神,不要心怀疑惧。放胆走下长廊,你会发现神早已领先走在前头,关了几扇你可能会误闯的门,只留下一扇他要你去开启的门。一旦进去,你会发现展开在眼前的,是远超过你所求所想的机会。松缆扬帆吧,它要带你到汪洋大海去探险!
常在基督里夸胜

哥林多后书二14-16

  扫罗退居大数的四、五年间,在等候主差遣的期间,他可能并没有停止在附近地区为主作见证,很可能他已开始遭受一些迫害与苦难。我们都熟悉哥林多后书第十一章所列举的那些折磨:多受劳苦、受过重的鞭打、屡次冒死、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三次遇著船难、困在深海一昼夜;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而哥林多后书是写在他被遂出以弗所之前,因此是发生在使徒行传未后数章所记载的各种苦难试炼之前。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从他开始跟随主的那一天起,他就与受苦的主一样,行路坎坷,饱受憎恨、排斥、蔑视、逼迫,为赢取得胜的锦标。
  这个与主同受苦的心志,必常存他的脑海,特别从哥林多后书的字里行间,更流露这样的情怀:「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藉著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因为我们在神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
  这个比喻,是采自当时最为人熟知的罗马军队凯旋大场面:当某个伟大将军帅领出征得胜的军队凯归,在夹道欢呼的市民喝采声及散放的香气中,缓缓步上加比多连(Capitoline Hill)山丘。走在战车前的,是成重被掳的君王将领;押在大队人马后面的,则是大批掳掠来的奴役及战利品。
  喜欢从他所熟知的戎马、市并生活寻找比喻的保罗,在这喧腾热闹的凯旋场面中,看到基督得胜的最佳象征:地狱与死亡成了手镣脚铐的俘虏,他的车队盛载战利品,迤逦紧随他战车后的,是成千上万他所征服的人,而保罗也置身其中。
  使徒保罗十分清楚自己在主的凯旋队伍中的地位。他常常不惮其烦地形容自己是「耶稣基督的奴仆」,「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他曾是个罪魁祸首,以火炬、刀剑蹂躏神的羊群,与拿撒勒人耶稣较量,却不能敌。得胜的主折服了他,夺去他的兵器,以锁链捆绑他,将他俘掳,使他无法挣脱。即使他能挣脱,他亦不愿意;即使他愿意,他亦是不能。从他在大马色路上被击倒在地那一刻起,他就甘心降服,跟著凯旋的主从一城走到另一城,一块大陆地走到另一块大陆地。「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
  在耶稣基督帅领下的人,常常也分享他的光荣胜利。这是天使与人都争相围观的景象。在被主征服之后,他们也能克敌致胜;在被俘掳之后,他们获得真正的自由;在世上虽是落后的,在天上的团体却是居首位的。因此被主征服的灵魂啊,不要气馁灰心,反倒要喜乐高兴,因为你将常在基督里夸胜!
  基督对其跟随者的影响也清楚描述出来。保罗换了另一个比喻,形容自己不再为奴隶,而是个蒙释放的仆人、国民、朋友,捧著馨香的宝贝,到处散发香气。神透过他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因他而更认识基督;主可敬可佩的性格益发影显。人们闻到这股馨香之气,就被吸引,愿意亲近主。世界更净化,社会更健全,人们的道德行为也更改善。
  但愿我们也能时刻亲近主,习染他的馨香,然后藉著圣洁、智慧、忍耐、仁慈、圣灵、真诚无伪的爱、真理的话、神的权能,再把这馨香之气散发出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任何地方,产生一股不可抗拒的影响力。
  至此他的思路又转变——使徒保罗想像自己不再是捧著香炉的一双手,而成了香气本身。「我们在神面前……都有基督馨香之气。」换言之,我们的生活言行让神回想到主耶稣在世时的种种。这就好像神观察我们每日的生活,在我们身上看见了耶稣,而想起那可贵的生命为神摆上,当作祭物,散发芳香之气。
  这是何等大的考验!你我的生活可散发耶稣的香气?神在我们的生活言行中可看到耶稣的形影?在我身上是否有讨神喜悦的香气,日日把身体献上当作活祭、遵行神的旨意、为荣耀神而受苦、活出他爱子的生命?
  来到加比多连的山脚下,凯旋的队伍分散了。有些战俘被送到地牢,准备被处死。其他的得以保住性命。同样的香气环绕著得救的人和灭亡的人。就像日光能融化腊,却使泥士僵硬;阳光使麻布更白,晒布的人皮肤变黑;对以色列人云彩是光明,对埃及人却是黑暗一样,拥有生命的活出更丰盛的生命;没有生命的更堕落沉沦。在这等人,我们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在那等人,我们却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
  在大展宏图之前,大数扫罗隐居在家乡,就是存著这样的心志在豫备自己,成为更合神心意的人,等候巴拿巴的来临。
外邦人的使徒

罗马书十一13

  扫罗从耶路撒冷回到大数四、五年之久,等候在神面前,使他逐渐清楚神为他一生所定的计划—一他必须作外邦人的使徒。他初获新生的时候,天上的声音即宣告他要奉派到外邦人中间(徒二十六20)。主也告诉亚拿尼亚说扫罗是神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主面前宣扬主名(九15)。在圣殿所见的异象更以主清楚的呼召作结束:「你去罢,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二十二21)。多年来在外邦人麋集的城市作工的经验,也让他感受到推动教会往新方向前进的潮流。到那时为止,基督教会的们只向犹太人开启;从此以后,信心之门也要接纳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他自己的话中就带有这样的暗示:「我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二十六19一20)。但是真正清楚其使命,还有待一连串的事件逐步向他启示。
  一、奉召到安提阿。使徒行传第十一章以后,叙述的重心已从耶路撒冷的教会,转移到新兴的安提阿教会。安提阿是个美丽、繁华的都市,藉著欧隆提斯(Orontes)河与西方世界的商道相连,而从美索不达米亚及亚拉伯来的骆驼商队,也把东方世界的商品穿过黎巴嫩的山道运到此地来。所以安提阿市成为新苗世界交会的商业、文化中心,号称为「东罗马」,因为罗马帝国形形色色的文化都可在此城市看到。它在基督教历史中亦享盛名,只因几个名不见经传的使徒,在扫罗的逼迫下,逃离耶路撒冷,而到希腊人当中去传福音。悔改得救的人即组成了教会,不再墨守犹太教的繁文缛节。而且这批「道」的信徒是最早被冠上「基督徒」的头衔。这新名称意谓安提阿的百姓意识到有一新的宗教团体正在成形。第一次宣教差传就是从安提阿起始的。在使徒时代后期,安提阿亦因伟大的圣徒、殉道的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丢(Ignatius)而闻名于世。
  安提阿市的人种复杂,但以希腊人居多,因此社会风气开放自由,文化学术气息浓厚,艺术、竞技、戏剧的活动繁多。整个城市充满充沛的活力、朝气,但道德方面则流于淫迭放荡,很需要生命之泉来涤清其浑浊堕落的泥沼,可是教会的领袖们没人敢带头率先行动。在耶路撒冷的彼得及其他使徒,从哥尼流家发生的奇事,才刚悟知神准备给外邦人悔改蒙恩的机会,不可能立刻采什么行动。因此就靠几个希利尼的犹太人,居比路和古利奈人,突破几世纪来的障碍,开始向安提阿的希利尼人传讲耶稣基督。圣灵大大祝福他们的话,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徒十一19一21)。
  这新的发展消息传到耶路撒冷,教会即派巴拿巴一一他本身也是个居比路人一一去视察一番,并回来报告。他的看法是肯定而令人振奋的,认为那毫无疑问的是神恩典的工作,那儿的庄稼众多而成熟,他去支援了一些日子,又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但是这突然的奋兴却给当地教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难题。外邦人大批的涌进教会,与犹太人平起平坐,共享圣餐与爱宴,使一些保守的人士大为不满。单纯的巴拿巴面临这问题也深感棘手,不知如何处理才妥当。猛然间,他想起他的同窗老友扫罗来,记得他好像特别蒙主呼召,从事外邦人的福音工作,也许他能帮忙解决难题。于是巴拿巴前往大数去找扫罗,带他到安提阿。「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
  这一年在安提阿事奉的经验,对扫罗是极重要的关键。从巴拿巴的口中,他了解耶路撒冷教会对外邦人福音工作的结论,也听说彼得见证神在哥尼流家的工作(十一18);他清楚看见圣灵的印证,也从环境的变化发展悟知外邦的信徒也是教会的肢体,同蒙应许的于民。神既不给他们差别待遇,人为什么要这么作呢?在这段期间,他的视野开阔了,信心增强了,对神的旨意认识也加深了,他后来要向外邦人传的福音也在他心中逐渐成形(加二2)。
  一年的事奉结束,他和巴拿巴返回耶路撒冷,将外邦基督徒捐献的钱财送去供给有需要的犹太弟兄。此举证明新旧社会之间并无分歧仇视存在,大家在基督里都合为一体,互相帮补。这次短暂 的停留,他可能没见到其他使徒,因为当时希律王正在耶路撒冷大肆杀戮基督徒(第十二章),他们可能都躲避起来;所以他们把捐项都留在众长老那里(十一30)。扫罗的心志已清楚而坚定,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了。
  二、被圣灵差遣。保罗和巴拿巴从耶路撒冷回到安提阿教会,他们和其他三位弟兄聚在一起禁食祷告,这在教会历史上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至于他们为什么事而聚在一起,我们不甚清楚。有意义的是这三位先知和两位教师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在祷告的时候,是否心里都挂念著自己的同胞,希望把福音传给他们?也许吧。无论如何,那是现代宣教诞生之始。圣灵与他们同在,并吩咐他们差派巴拿巴和保罗出去,至于住那里去,他会一步步启示,条件是他们必须愿意顺服。
  他们也毫无犹豫或耽延,教会立刻差派他们出去。而此趟旅程将解答长久以来困扰他们的问题。
  他们先到居比路去,那是巴拿巴的出生地和家乡。他们走遍全岛,在各犹太会堂讲道,一直没什么结果,直到有一位罗马官员召见他们,要听他们讲的信息。他一听就信了。
  离开居比路,行船至旁非利亚的别加,保罗和称呼马可的约翰意见分歧,保罗坚持要离开海岸线,深入到内陆的高地去,希望在大数经小亚西亚往以弗所的商道上建立一连串的教会。如果这条贯通东西世界的福音桥能搭建起来,对基督福音的传布是一大推动力。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犹太人排斥他们,外邦人却欢迎他们。事实上,他是迫不得已,被同胞弃绝,才把救恩之光传给豫言中所谓「地极」的外邦人,如此神的道才能传遍全地。
  犹太人挑唆当地的人逼迫保罗和巴拿巴,将他们逐出城外,二人来到以哥念。在那里遭到类似的待遇,虽然信的人不少,犹太人的态度仍充满敌意,甚至危及他们的性命。他们只好到吕高尼附近一些外邦城市去传福音,那儿没有犹太会 堂,福音广传,造就训练了不少使徒。
  几乎每到一处,犹太的势力都是一大拦阻,他们顽固而充满敌意,反倒那些外邦人都乐于接受信从他们所传的道。神也藉他们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并为有心寻求的人开了信道的门(徒十四3、 27,十五12)。
  保罗从这种种迹象,默默思索神的旨意,渐渐觉悟以色列人是硬心的,不肯听神的话,救恩因而临到外邦人,以激动他们因嫉妒而发愤。他看见原先的枝子彼折下来,由野橄揽枝所取代。盲目的以色列人将继续冥顽不灵,一直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罗十一8、17、 25)。他对同胞的爱仍没减损,他们仍是他的弟兄、手足,但他必须遵从神的计划行事。
  这次旅行布道,最珍贵的经验,恐怕就是初次与热心的加拉太人接触了,在使徒行传第十四章第二十四节隐约提到保罗路过那个地区。在加拉太书里,保罗清楚提示他见到加拉太的信徒,是在他结束第一次旅行布道,奉命返耶路撒冷去为自己在外邦人的工作辩解之前(徒十五;加二)。很可能他在加拉太作了短期的停留,是因为他痼疾复发,加上水土不服,身体十分虚弱。在加拉太书中,保罗回忆当时的情景:「你们知道我头一次传福音给你们,是因为身体有疾病。你们为我身体的缘故受试炼,没有轻看我,也没有厌弃我,反倒接待我,如同神的使者…。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这是我可以给你们作见证的。」由此可见他受加拉太人爱顾的程度了。保罗在他们中间的工作是十分有果效的,因此也更激励他持守神给他的神圣呼召,致毕生之力将福音救恩传给外邦人。
  三、他的使徒身分为其他使徒所肯定。关于加拉太画第二章所提到:保罗与巴拿巴再往耶路撒冷,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两种说法。一派认为即是保罗、巴拿巴第一次带外邦人的捐项回去周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弟兄;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另一次的任务,就是他们按众门徒所定规的,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教会去,见使徒和长老。在斟酌这两种论证的长短之后,我们认为加拉太书第二章所追述的这件事,即是使徒行传第十五章所记载的:保罗与巴拿巴奉派从安提阿去到那路撒冷的事。保罗对使徒及犹太人中有名望的人,陈说他在外邦人中所传福音、是从启示而来,以免外邦各地的教会,因受从耶路撒冷下去的律法派或假弟兄搅扰,致使自己为主所作的归于徒然。在多次的交谈讨论之后,雅各、彼得、约翰逐渐确定这位以前迫害基督徒的扫罗,确实奉神的差遣,从事外邦人的工作,传免受割礼的福音。特别是彼得,更肯定那差遣他作犹太人之使徒的神,也同样差遣保罗作外邦人的使徒。这些教会的属灵领袖都不得不承认保罗的工作大蒙神的赐福,因此也就和他行相交之礼,支持他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自己则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
  这次保罗更深地肯定那早已在他心中成形的计划。他知道自己蒙拣选作开荒的先锋、外邦人的使徒,教导他们信道的真理。他深以这个神圣的职分为荣,也常称颂神施恩给他这个在使徒中最微不足道的,叫他把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传给外邦人。虽然他每到一地,总不遗馀力地挽救一些同胞;但他知道自己最高的职责,还是在带领那些未受割礼的人信道。他十分清楚是复活的主亲手授予他这使徒的职分,因此他在各方面都不逊于那些为首的使徒,凡是使徒能行的神迹、奇事、大能,他都能行(林前九1,十五9;加一1)。
  因此,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教堂,如今仍矗立在最大的外邦大城中心,经过几番烽火战乱,仍带著基督十字架的漂记一一也是这位外邦人的使徒为主劳苦服事的印记。
十四年前

哥林多后书十二2-5

  从保罗写这封书信往前推算十四年,就是使徒行传十三、十四两章叙事的时间;特别是基督教会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一刻——当五个分别代表五个不同国族的人,聚在一起,为世局及自己当负的使命禁食祷告的那一景。路加花了两章的篇幅描述那次会议的结果;宣教的队伍如何分裂为二,往不同的地区宣扬福音;以及他们为完成使命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与逼迫。而保罗的书信则揭示当事人的内心,让我们看见那段日子他的心路历程一一一描述这个属基督的人,如何被提到三层天去,听见隐密的言语。路加著重于外表的事件;保罗则把焦点放在内心的世界。路加描述的是保罗这个人的事迹;保罗则强调在基督里的地。路加详载他所经历的伤痛、艰辛;保罗所刻划的却是这些事件使他更亲近基督所带来的喜乐与振奋。那些忧伤、痛楚实际上是一些添补物,以免他因所得的启示甚大而心高气傲。
  感谢神在圣经里提供了这一体两面的真象,彼此相辅相成,让我们更了解责际发生在保罗身上的事情,同时也分享他那出乎意外的平安,难以言宣、满有荣光的喜乐,及眼所不能见、耳所不能听闻、人心想像不到的奥秘!
  一、使徒保罗的自述。保罗提到「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是在基督里,又是个真情至性的人。真正具有骨气者,必具备三样特质一一一决心、毅力和勇气。
  决心一一一个人既确定崇高的目标和抱负,就不惜一切代价、不辞一切劳苦、不管别人的议论,不达成目的不干休。使徒保罗正是这样的人。从安提阿到以哥念,再到路司得、特庇,一路上历经多少波折阻挠、逼迫伤害,然而犹太人的仇视没有挫折他、重众的善变没有令他心灰意冷,在路司得遭石头的击打也没使他畏怯。他始终持定把福晋传到基督的名尚未传扬的地方,让没有看见主慈光的人蒙恩,没有听见福音的人明白真道。
  毅力一一一有毅力的人必须能忍受忧伤痛苦,仍坚忍不移,持定目标。保罗正是这样的人。他毫无怨尤地包容马可的怯懦、犹太人的无情敌意。在路司得被人打得遍体鳞伤,晕死过去,别人以为他已断气,把他拖出城外。等他苏醒过来,他又再进城去与弟兄们问安,特别关照年轻的提摩太,次日清晨又继续上路,往吕高尼附近的城市去作他未完成的工作。
  勇气印申呆罗是个大无畏的勇土。面对情绪激昂的宗教狂热分子之叫嚣谩骂、威严的罗马总督及地方官吏,他都毫无惧色。而且在使徒言行偏颇时,还大胆地指正他们的错误。特别是这次重返圣城,他舍便捷的路不走,毅然绕道重访他曾传讲过福音的城市,坚固门徒的信心,劝勉他们持守信道,并告诉他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他甘冒艰险,在每一地都停留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在教会成立按立了长老,与他们禁食祷告,把他们交托给神了,才放心离去。
  这样有决心、毅力、勇气的人,成了基督徒之后,并不会丧失这些特质,反而净化了其腐败的成分,变得更精炼纯粹。相反的,离开了基督,决心很容易流于顽固,毅力僵化成苦修,勇气染上宿命论色彩。失去平衡的这些特质反成了人的缺点。而在基督里的人一一不仅指他在基督要的地位,也指他在基督里的情形——却不会有走极端的危险,其为人的特质反而会注入生龙活虎般的新生命力,并融合羔羊的温柔和顺服,而变得更成熟崇高。
  二、喜乐的时辰来到。「我认得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密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为这人我要夸口。」
  起初我们以为保罗所描述的是别人的经验,因为他似乎故意区分这个蒙启示的人和他自己一一一「但是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轻弱以外,我并不夸口。」但再继续看下去,保罗说他不愿夸口,是怕因自己所得的启示而自高自大,由此可见他所描述的,实在是他在第一次出外宣教途中,所经历的一次荣耀异象——是那么特殊、那么宝贵、充满属天的荣光,以至于过了十四年之后,仍觉历历如昨。
  这样的经历也许发生在他极痛苦的时刻。有人猜测他被提到乐园的经验正好是在路司得遭石击逼迫的时候。即使有这可能性,他所见、所听的却是言语无法形容的。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也看见天门敞开,也一样无法以笔墨形容乐园的荣耀景象。事实上,乐园若是言语可描述、人所能想像,那就平凡无奇了。神在人心设定了对永恒无限的向往。有时在沉思中,看到彩霞满天的绚烂,聆听一曲如泣如诉的琴声,凝视浪潮退下鹅卵石沙滩的旖旎,欣赏亮丽的春阳抚弄著风信子的嫩绿,你的心房会涨溢著难以言宣的欣喜之情。在这样的时刻,也许你能体会何以使徒所见的乐园景象是形容不出来的。
  这样的瞬间也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为什么?免得我们自高自傲,太倚重自己的经验,推崇它为生活的目标,而不视之为神的印证一一这启示若被过分强调夸大,神就要收回。我们不能活在经验中,而当活在基督里,一切美善、有裨益的经验都从他发出。这经验我们不能据为私有,免得我们与那些活在幽谷、仍被魔鬼捆绑、骚扰的人完全断了接触,与世隔绝。
  因此这是神智慧的安排,好叫我们不倚重经验得能力。即使被提升至乐园的滋味是那么愉悦的享受,神不让它成为灵力的源头。因著他的慈悲,神让人偶尔体尝其滋味,或附带一些其他的添加物,好提醒我们是轻弱、无助的,必须倚靠他的恩惠。因此不要奢望乐园的异象会持久,也不要遗憾那珍贵、愉悦的时刻稍纵即逝;如果你从来没有这种经验,也无须怅然若失,你仍在基督里,仍被主悦纳,与他联合。无论是喜乐的高境、沮丧的幽谷,都不能使你与神在基督耶稣里的爱隔绝。当学主耶稣,在登山变像之后,能毅然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为世人开启通往乐园的门。
  三、痛苦的管教。我们无须费太多的篇幅讨论在保罗肉身上的剌到底是什么,因为在此他并没有清楚指明。我们只知道它是很痛苦的,而且是肉身的病痛,否则他不会为道德上的瑕疵三次求神挪去,而神却不许。无限智慧的神容许撒但的差役攻击他的仆人。在第一次出外宣教的旅程上,他遭遇一连串的打击:遭盗贼、海难、荒山旷野、暴民的危险,再加上这肉身的一根刺。
  保罗也许有眼疾,从加拉太信徒甘愿剜出眼睛给他;他需要一位书记替他笔录书信;以及他形容自己写的信字体是何等的大(加六1l),我们可推知这点。如果情形真是这样,那么他在庇西底的安提阿一带,风尘仆仆之跋涉各地,必更叫他加信痛苦,因为这一个地方是高原,风沙特强。
  他是不是在这次的旅程上,三次求主解除他的痛苦,却得到主的保证说他的恩典够他用?「我的恩典够你用!」虽然朋友离弃、仇敌欺压、犹太会堂的敌对势力咄咄逼人、如雨掷下的石头令人闪避不及、辛苦作工的疲累、心灵的挣扎冲突一直挥之不去,但他的恩典够用,使他刚强,作比身体无恙时更多的工作一一因为主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
  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是否伟大,必须考虑他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想到使徒保罗一直在肉身的痛楚折磨下殷勤多作主工,就更令我们钦佩叹服。他没有因此而绝望,以肉身的轻弱作藉口逃避责任。相反的,他支取主随时供应的恩惠,藉著神的大能,成就远超乎他个人的才干、能力所能企及的大事业。
  受苦的人哪,不要哀叹自己的婚姻错误、事业不顺遂、身体有疾病、口才不便给、无佳形美容,为此而自怨自艾,消沉沮丧,好似这些缺憾使你整个人都残废了。神的恩典就在你手边一一一够用而充足的一一一而且在人软弱时最受用不尽。尽量地支取吧,要知道那等候神的人,即使在软弱中,也比身强体健的人更刚强。
保罗面临的冲突

使徒行传第十五章;加拉太书第二章

  亚伯拉罕离开本乡、本国和父家之后,以色列百姓的故事就已埋下了伏笔。正如先知巴兰在神的启示下,就说他们是独居的民,不列在万民中。他们的服饰、仪礼、习俗、宗教规条,与周遭的外族泾渭分明,更加深了他们的孤立。也因为如此,他们能历经数千年,仍保持并传递对神的信仰,成为人类的宗教诗人、先知和教师。
  分别为圣的法规是这么严格,所以彼得在踏进哥尼流的家门前,还得再三声明犹太人到外邦人的家是不合例的。即使哥尼流名誉清高、有地位,这么作仍有损他的名声。等彼得再回到耶路撒冷,其他坚守割礼的门徒,仍指责他说:「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这些诫命一一有的是摩西设的,有些是后来的拉比、文土附加上去的一一一就像一道墙,把犹太人和外邦人隔离开来。
  这些限制和障碍,以割礼最具代表性,犹太人将其重要性夸大到近乎荒谬的地步。有一位拉比还表示:若非割礼之故,天堂与人间都不可能存在。另一位拉比则认为割礼和所有的诫命同等重要。外邦人守割礼,远比遵行摩西的律法,或爱神及爱邻舍的诫命还重要。犹太人认为其先祖如亚当、挪亚、雅各、约瑟、摩西、巴兰都在出生即受割礼,后来的伟大先知以利亚更特别强调重视这默,要求犹太人严格遵守。
  这些繁文缛节在耶路撒冷是牢不可破的,但在外邦城市的犹太人,常常与外邦人经商接触,自然就比较松懈,不那么拘泥。不过一些基本的规定,如守割礼、不与异族通婚、肉食须经特别处理等,他们还是都须遵守的。因此,可以想见的,基督教所引入的任何革新,必然是出现在远离耶路撒冷的地方,才不至于立刻被刻板保守的人士加以压制除灭。所以安提阿成为前进运动的摇篮是不足为奇的,在保罗、巴拿巴的宽容接纳之下,外邦人不必受割礼,也能加入基督教会。
  这是划时代的一大进展。在此以前,特别是在犹大地,基督徒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派。只要他们仍上圣殿去敬拜,遵守犹太的律例典章,即使他们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也是可以容忍的。他们仍可参加爱宴,只要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像敬虔的犹太人,即使向耶稣祷告也无所谓了。如果基督教在各地都是如此,那么这股清流早就消失于沼泽之间了。不需几年的工夫,它和犹太教就没什么区别了。而犹太教及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桎梏枷锁,在世上仍会独树一帜,以纯正信仰的惟一代表自居。外邦人将永远被隔离排斥在信仰的门外,神的国度将迟延降临,甚至在摇篮中即被扼杀。
  这一切都因保罗、巴拿巴的开明策略而得以防止。从加拉太书第二章第四及十二节,我们可以瞥见安提阿的信徒在主里是多么释放自由。无论受割礼或未受割礼,大家都济济一堂,彼此相交,同席共食。甚至到安提阿来访视的彼得,看到他们美好、单纯的团契之谊,都十分惊讶,而毫无拘束地也和他们融在一起,参加他们的爱宴及一般的聚餐。
  但是在耶路撒冷的保守派人士,听到这些消息,却十分不悦,深怕这风气会普及蔓延,损坏正统的权威,夺取他们的领导权。于是他们差派一批假弟兄到安提阿去监视新教会的内幕。等获知实际情形,就正式派一些人来告诫他们:「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这是个重大的危机,造成无数的争端,也使保罗连年遭遇无情的阻挠,但却激发他写成几篇立论高超的书简,阐明福音的基本原则。
  一、引起争议的问题。例如:基督教是不是犹太教的一派?利未记中所规定的仪礼、典章、祭祀、饮食禁忌,是否属于十诫及申命记之道德律的一部分,或者只是暂时性、权宜性,为某一特殊目的而设,等这目标达成,就可废除?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得救的条件是什么?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辩论的焦点,也许细节不同,但争议的激烈情形都是一样。人们常说:除非你受洗、行坚信礼、被我们的教会接纳,你不可能得救。犹太教中,也有人主张仪礼律例取代教义及割礼的。在莫衷一是的争论声中,我们必须和马丁路德一样,从保罗的辩证里找到防卫的武器,藉著这些坚定的原则,年轻的保罗与强劲的对手交锋,始终屹立不动。
  人得救不是靠遵守一套规条、教义、仪式。即使他样样都作到,仍然活在神的震怒之下,而且仍受罪性及情欲辖制。得救的惟一条件是信,相信使罪人称义的耶稣,接受他成为新生命的源头。与真诚的信心比较起来,外在的仪文实在琐碎微未。虽然它有其作用,代表约的标记,但若与心灵诚实脱节,就毫无意义了。
  可是人心的倾向,总喜欢强调外在仪文的重要性胜于其属灵的价值。其实外表的仪节只是表彰或附属灵意的象徵,只因为它看得见、摸得著、可以被人操纵、可藉理性解释,而属灵的境界却是肉眼不能见,也非意志、理念操纵得了,于是规条礼仪就容易喧宾夺主了。今天的基督徒重视洗礼、圣餐的仪式胜于其属灵的意义,就像当年的犹太信徒强调割礼的重要性一样。信仰一旦流于形式,就变得僵化,没有生命。
  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作新造的人、遵守神的诫命、本著爱的信心。效法使徒保罗的榜样:「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
  二、双方的论点——分争甚大。耶稣成就了摩西的律法吗?他有没有受割礼?它是否严格遵守圣殿各节日的仪式和法规?甚至纳了该献给圣殿的税?
  「当然!」保罗和巴拿巴回答:但你们也须记住,在耶稣断气前他说:「成了!」圣所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表明犹太教也完成了神授予的使命。从那一刻起,他不仅是犹太人的救主,而是普世的救赎主。当神藉著十字架的宝血与人立了新约,以前所立的旧约就过时了,趋于陈旧无用。
  但摩西传下的律法是永恒的,耶稣自己不也声明律法上的一点一划都不可废去的吗?
  不错。但我们必须区别外在和内在的、仪文和伦理道德、形式和实质的不同。我们难以相信利未记中那些为特殊目的而设的仪文,与关乎道德良心的十诫,是同等重要,具有相同的约束力。
  但假设你废除律法的约束,不也撤销了一切道德的限制,而导致国家、社会!家庭的纲纪伦理荡然无存吗?
  这层忧虑是多馀的,因为藉信心与主联合的人,罪已蒙洁净,从主获得圣洁的新生命,因此也比以前更纯洁、清高、神圣。人因著信会使律法完全失效吗?不,神也不准许。相反的,重生得救的人反而建立了律法,成就了律法的义,因为他们不依肉体的情欲行事,而是靠圣灵。在基督耶稣里的生命、圣灵的律,使人脱离罪和死亡的律。
  三、上耶路撒冷去申诉。保罗、巴拿巴与那些保守分子大大争辩,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让步妥协。眼看这场论战似乎无休无止,最后教会就决定派保罗、巴拿巴及教会中的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徵求使徒及长老的意见。
  他们一路上并不急著赶路,途经腓尼基和撒玛利亚,每到一处基督徒社区,就传扬外邦人归主的情形。等他们抵达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和长老特地召开了一个聚会,欢迎他们。在席间,他们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一—换言之,他们的工作甚蒙神的悦纳,神甚至参与其事,赐福他们所采行的传福音策略。但会中有几个信徒原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质疑,坚持「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于是使徒和长老又再聚会,商讨这问题,各方的争执辩论僵持不下,最后彼得站起来说话了:「这件事神自己已有定论,在哥尼流家,神的灵降在未受割礼的外邦人身上,就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神既然不分彼此,都一样施恩,我们是谁,竟拦阻神,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加在他们身上呢?」
  众人都静默无声,听保罗、巴拿巴继续述说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这次,他们强调自己只是神的器皿,神藉著他们大大祝福那些未受割礼的外邦人。
  最后,雅各为这场辩论作了总结,列举几样他认为必须坚持的注意事项,加禁戒拜偶像、奸淫、吃勒死的牲畜和血等,但他并没提及割礼的规定,或要求外邦人守摩西及利未记的一些规定。他这段明智合理的建议,获得使徒及长老们一致的同意。
  耶路撒冷的使徒,所以支持这两位引起争议的福音翩土,很可能是由于保罗会私下与他们先交通过。许多解经家都认为加拉太书第二章第二节指的,就是这段时间。保罗表明他是奉启示上耶路撒冷。很可能这件事除了出于教会的要求之外,还有另一股来自神的压力,催促他必须去为外邦人的事辩解。到了耶路撒冷,他暗中先去会见有名望的教会领袖,陈述他在外邦人中所作的福音事工,惟恐他所作的均归徒然。令他安慰的是,他们非但不反对批评他所作的,也没有勉强与他同行的希利尼人提多行割礼,而且还承认神将传福音给未受割礼老的使命托付给他们,叫他们作外邦人的使徒。那些称为教会柱石的彼得、雅各、约翰,还与保罗、巴拿巴行右手相交之礼,差遣他们往外邦人那里去,而他们自己则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复活之主的能力在其仆人身上彰显,以致他们对保罗、巴拿巴的使命毫无疑议。
  在雅各下了定论之后,法利赛派似乎是败下阵来,但从那一刻起,一场无情的战争也因而爆发了,以后的十年,一直尾随著保罗荼毒遍地,使他流淌了许多痛心的泪水。他每到一处惨淡经营地建立了教会,立刻就有一批其敌对者派来的密探渗透进来,从事破坏中伤的工作,一方面灌输割礼的必要性,一方面诋毁保罗不是真使徒,因为他只在异象中看见主,并未在他受死前随行身侧。他们还对他作人身攻击,诽谤他的人格,污蔑他不愿收纳信徒赠礼的诚意,恶意攻讦他个人的缺陷,并离间信徒对他的敬爱和情谊。
  这些残酷无情的打击,加拉太书及哥林多书屡屡涉及,令保罗有锥心刺骨的沉痛。但他并没有破击倒过。藉著流泪、祷告,藉著辩论规劝,甚至藉著警告责备,这个英勇的国士把这场美好的仗打到底。从他晚年的书信,我们看见他在这场论战中终归是占了上风。他的口气是那么斩钉截铁:基督教会的新酒断不能装在犹太教的旧皮袋里。
  今天我们能毫无疑虑地定义称义的条件为悔改归向神,信靠主耶稣基督;救恩如春天的花,到处弥漫的空气,可任凭人取用;我们能站在自由的地位,向万人传大好的信息一一一这些实在要归功于这位伟大的外邦使徒那大无畏的勇气,为了托付给他的真理,他争战到底,有一次甚至当面抵挡使徒彼得,只因他确实有可责之处(加二11 )
引导的功课

使徒行传第十六章

  从耶路撒冷回来,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继续宣扬主道。过了些日子,保罗向巴拿巴提议说:他们应该回到从前宣教的各城,去探望弟兄们的景况如何。于是开始了第二次旅行布道的计划。此行的影响更为广大长远。
  巴拿巴建议和上次一样带马可同去,却为保罗一口否决,因为上回马可临阵退却,中途离开他们,保罗深怕这次他又会再犯。巴拿巴却不让步,也许他觉得自己的年龄较长,同时马可又是亲甥儿,保罗应该尊重他的意见。两人因而起了争论,闹到整个教会都知道了。教会似乎站在保罗那一边,因为使徒行传记载说:保罗拣选西拉同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而巴拿巴则带马可乘船往居比路去。
  每当我们要为神作某样大工程时,往往会遇到人的阻力,而且常是来自我们所亲爱的同工。再没有比这更为难的考验了。人很难既坚定又温和,既刚强又柔美。因此要」、心提防这方面的试探。如果你不得不与同伴发生歧见,也要本著爱心行,让他们觉得你是为真理而坚持,不是为个人的意气。即使罗得与你争吵,也不必和他争公道,给他所要的,和和气气地分道扬镳吧。神将补偿你比失去的更多。最重要的,不可心存怒气恼恨,以至失去了圣灵的同在。只有在爱的气氛里,圣灵才能彰显其恩惠。
  保罗和西拉走遍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一—这些根基甚浅的教会可能是保罗以前建立的。穿过基利家的关口,就是大数,他的故乡,但他们没有停留,很可能他的老家已败落或不欢迎他进门。两人沿著大数城后的隘道爬山越岭,到了朔风强劲又有火山潜伏的中央高地。经过几天的辛苦跋涉,他们来到特庇、路司得及以哥念一一第一次宣教留给他惨痛记忆的伤心地。
  但这次保罗获得多麽热烈的欢迎!多少人问起巴拿巴!又有太多要分享及探听的!在那里保罗有一特别的负担——上一次访视这一带时,他曾特别注意一位名叫提摩太的少年,因为他十分热心追求,景仰保罗的博学、信心、忍耐、爱心,甚至亲眼看他为主受苦,遭会堂的人逼迫。这次来,他特别打听提摩太的下落,欣闻这青年在敬虔爱主的母亲悉心教导下,在圣经的知识及品格的操练上均大有长进。提摩太的家庭似乎很投入新兴的教会。虽然他母亲是犹太人,他并不要求儿子奉行犹太人的规章仪文。
  有关提摩太的报告都很令他欣慰,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是个难得的好青年。保罗越发重视这位弟子,最后他提议带提摩太同行,收他为属灵的儿子,并为他行了割礼。虽然他认为割礼不是必要的,但为了方便起见,以免将来他到各地的犹太会堂会遭到麻烦,还是为他行了割礼。
  教会替提摩太举行一个简单的差传仪式,正式差派他出去宣教。长老们围绕著他,按手在他头上,为他祷告。在他们的信心代求下,提摩太领受了特别的恩赐。几年之后,保罗在写给他的书信里,特别提醒他要如火挑旺那次长老及保罗为他按手祷告所获得的圣灵恩赐。
  神的灵引导他的仆人选召更多的工人去收割庄稼,并赐给他们特殊的恩赐。保罗在这方面似乎有极不寻常的灵力。在加拉太书中,他明言表示他曾藉信心祷告帮助他们领受圣灵;在以弗所时,他为十二个们徒按手,圣灵亦降临他们身上、使他们能说方言及豫言。在那个时代,似乎被圣灵充满的使徒,能凭看信心的代祷,将属灵的恩赐传授给他人,或为他们求得能力,以装备他们为主作更有果效的工。
  离开路司得,保罗和他的同伴来到弗吕家和加拉太一带的高地,每到一处教会,就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接著他们原定要到小亚西亚几个大城,像歌罗西、老底嘉、以弗所,那里的外邦人多半还在黑暗中,尚未接触信仰之光。但「圣灵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后来保罗在小亚西亚一带为主作了许多美好圣工,但当时圣灵却关闭福音之门,因为时机尚未成熟,还不是向撒但国度中这几个固若金汤的据点发动攻击的时候。当地的开荒工作留待亚波罗去进行,保罗和提摩太尚须接受更深一层的操练,才能去从事这项艰巨的工作。何况当时有更需要他们去支援的地方。
  于是他们改道往北走,本想到黑海边的一个重要大省庇推尼去,可是来到每西亚对面的罗马大道上,正准备离开小亚西亚到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他们。
  起初他们往西被圣灵阻止,现在往东北去又行不通,只有继续往前走。来到大道的尽头,就是靠海的古城特罗亚,也就是希腊有名的木马屠城记发生地。在那里他们遇到路加医生,使徒行传这段叙述的人称代名词也改为「我们」。在特罗亚,保罗看见一个异象一一有一位,马其顿人呼唤他们过海到欧陆去宣扬福音。
  圣灵的称呼是何等有意义呀!在这段叙述里,他是「耶稣的灵」。当耶稣升天得荣耀时,圣灵在五旬节降临世间,他的主要使命是荣耀主耶稣,召聚他的肢体合一,使他们连于基督。他也是圣徒的保惠师和引导者,直到教会毫无瑕疵地呈现主前;就如亚伯拉罕的仆人以利以谢引领新妇利百加来到主人的儿子面前。
  圣灵引导这一行人的方法是很有意思的。每当他们想走一条不正确的路线,圣灵就及时制止。他们往左要进入小亚西亚,被圣灵阻止;他们欲往右到庇推尼,又遭拦阻。圣灵把两边的门都关闭,他们别无选择,只好往前直走。在通行无阻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是走在主所引导的正道上。
  每当你对前面的路茫然不知何所适从时,就当顺从圣灵的引导,求他关闭所有的通路,只留下一条正确的。既走上主所呼召的道路,就当勇往直前,不再三心两意,除非神在半途中清楚指示你作别的事。否则,若无拦阻,在没有特别指示下,即意谓你走的路是合乎神的旨意。
  天路客啊,耶稣的灵要引导你,就像当年他引导保罗一样。你要细心敏察圣灵的禁令,如果诚心祷告,又无显著的拦阻,就要相信你是走在正路上。「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神,你的灵本为善,求你引我到平坦之地。」如果答覆是闭锁的门,不要感到诧异。虽然左右的路都不通,前面却有一条敞开的路通往特罗亚。在那里,路加等待著你,又有马其顿的异象要指示你前面的路。有更广大的机会和忠诚的朋友在迎接你。
「腓立比人哪」

腓立比书四15

  对于一个劳碌、疲乏,常遭误解,屡经忧患的人而言,他实在需要一个歇脚憩息之所,让炽热的机器能暂时冷却,困倦受伤的心灵在爱和体恤中得滋润。甚至连主耶稣都需要伯大尼的温情。最好这样的所在,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在里面有家人的爱和关怀包围著你,你可以放心地把压力和喧嚷关在屋外。家正是姊妹们服事的圣所。世人常不了解女人在这方面的影响力有多大。他那双温柔的手,可以抚平勇士的创伤,滋润他的心田,鼓舞他的国志,让他可以重新站起来,远征沙场。
  可是这世上一些带给人恩福的伟人,却常常是孑然一身,无福享受家庭的温暖。保罗的情形正是如此,就像大数城郊那孤独耸立的高山。他的性情细腻温暖,从他书信中,对信徒的亲切问安,与朋友离别的不舍热泪,孤独中对同伴的思念,责备劝诫信徒的沉痛不忍一一一在在显示他的真情至性。可是这样重感情的人却命定要飘泊以终,四处流浪而无一歇脚、可称为家的安息所在。
  可是保罗却是个人人乐于亲近的人。他身上具有令人仰慕的吸引力。从他对西拉及提摩太的影响力,以及加拉太人情愿剜出眼睛给他,就可窥见一斑。如今在马其顿,他更要赢得一大批人的友谊。他们对他的关爱至死不渝。别人会疏远冷淡他,他们却始终真诚相向;麻烦困苦促使别人远避他,却激发他们更慷慨地资助。对于保罗而言,腓立比是世上一个温馨之地,比离弃他的故乡大数,驱逐他的耶路撒冷,更接近那「更美」的乐园。
  路加一一一这位人所敬爱的医生,似乎是初次在特罗亚见到保罗,而且这还不是出于豫先安排的,因为保罗是在别无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才来到这个联络东西两世界的商港及文化古城。凡小亚西亚北部各省的商品货物,都运到特罗亚来,再用船转运到马其顿和希腊去,和西方的商人贸易。路加是个腓立比人,可能顺著商业的潮流到此来行医。保罗抵达此地,可能旧疾复发,或染上疟疾,须就近延请医生来医治,而这位医生就是路加。很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接触下,保罗带领这位医生信了主。路加对保罗必定钦仰有加,也获得保罗的赏识,而拣选他作随行的同工。这样路加也可随侍在侧,照拂这位心灵火热勇猛却体弱多病的使徒。
  他很快就深得保罗的信任倚重,是保罗透露马其顿异象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和西拉、提摩太也一致同意在蔚蓝的爱琴海彼岸,使徒有更远大的使命。他们接洽了船只,一行人就启程。路加对海洋地理知识丰富,洋洋洒洒地一程一程描写渡海到腓立比的旅途见闻。
  路加与保罗间的友情与日增进,两人合作无间。保罗对他的倚重之深,可由他的两封狱中书简看出一斑:「所亲爱的医生路加……。」(西四14);「独有路加在我这里」(提后四11)。
  吕底亚。他可能是个寡妇,具有经商的才干,又精明老练,远离推雅推喇的老家,渡海到腓立比,经营卖紫色布的生意。这种名贵的布是他家乡的特产,专门出售给富贵人家穿用。他必定拥有相当大的一笔资金,才可能周转得过来。腓立比的犹太人,为数甚少,也较贫穷,无力设立自己的会堂,因此只好在河边围一块空地作聚会场所。吕底亚素来敬拜神,每逢安息日必带家人去听道。
  有一个安息日,只有一群妇女在河边聚集,忽然有四个陌生人出现,「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这是他们在欧陆的第一篇福音讲章,有意思的是在露天对一群妇女宣讲,吕底亚则是第一批接受耶稣为救主的人之一。
  我们不知道他是一听见有关救主为罪人舍命又复活的信息,就立刻悔改相信,还是遂渐悟道以至于信的。无论如何,结果是他和全家人都信服保罗所传讲的耶稣,并受了洗。一方面出于感激,一方面也是出于热心,他极力挽留保罗和他的朋友:「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这个提议不仅为他的一生带来长远的影响,也是保罗服事生涯的一大关键。
  吕底亚必然是个果决执著的女人,否则不太可能说服保罗改变他不愿连累信徒的原则:「我的赏赐是什么呢?就是我传福音的时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我宁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夸的落了空。」他无法忍受被嫌疑猜忌,指控他靠福音营利,所以宁可日夜织帐棚,靠自己的一双手维持自己及同工的需要,不愿落人话柄。但吕底亚竟有本事摒档这一切顾忌,如路加生动描述的:「于是强留我们。」在盛情难却之下,他们四人在异地找到了歇脚的所在。
  以后几天,这位慷慨又刚毅的姊妹如何服侍他们众人,我们从史实上无法推敲,只知道后来腓立比教会曾四度馈赠财物给他们所敬爱的创立者和导师(林后十一9;腓四10一18),而这可能出于吕底亚的远见和慷慨解囊相助。除了腓立比教会以外,没有别的教会作得到,因为他们多半很贫穷。腓立比教会也不富裕,若非吕底亚经营布疋生意兴隆,也负担不起。有人甚至推测保罗晚年的生计,也多半靠同一来源支持,特别他在该撒利亚等候审判的那两年,以及后来在罗马赁屋居住两年的生活需用。罗马巡抚腓力斯特别宽待保罗,可能也是这位富孀暗中出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吕底亚是一位古道热肠的姊妹,待使徒忠诚慷慨,懂得感恩图报,又关心主工人的需要。他接待服侍主的仆人,就等于接待服事主,将来也必获得主的夸赞、奖赏。
  此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填满腓立比的这幅画布。一个是那被巫鬼所附、歇斯底里的使女,他跟随保罗一行人,高喊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传说救人的道。」还有那些利用他行法术大得财利的骗于,看到保罗赶出附在他身上的鬼,眼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就诬告保罗等人。罗马的官是为了敷衍起哄的群众,不分是非,不按审判的司法程序,就剥了他们的衣裳,「打了许多棍,」把他们拘禁下监。后来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第二章第二节曾追忆这段耻辱又惨痛的往事。与他同受苦的西拉,不愧保罗对他的赏识,为主受苦受辱能坚忍得住,甚至还唱诗赞美神。幸好马可没有同行,否则他怎么忍受得了?然而这些逼迫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又为主挽救了一批人。底下是这段故事的第三位主角—一悔改得救的禁卒。
  禁卒。他很可能是个粗犷、鄙俗的人。一个早年在罗马军营度其戍马生涯,后半生在地方监袱当禁卒的人,性情必定残忍暴躁。既然他的长官不依法行事,迫害无辜,其下属也不可能太讲理。既然上司嘱咐要严紧看守这两个犹太人,他一定不惜采用种种凶暴的手段威吓他们。囚禁保罗、西拉的内监,就在禁卒所住的房子地下一个暗不见天日的地窖(徒十六24),里面龌龊不堪。保罗和西拉彼打得遍体鳞伤,腿还上了木狗,被推进这个阴湿的地洞里,淌血的皮肉摩擦著地上的污泥,景况何等凄惨。
  但是到了夜半,这两名犯人却充满天上来的喜乐,无法自禁,竟大声唱起赞美诗来,唱罢就祷告,祷告完再唱诗。「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他的圣名。」这声音对于周遭的其他囚犯是那么奇怪而陌生。使徒行传的作者记载说:「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他们正唱歌的时候,忽然地大震动,连监门都震开了,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落。禁卒从睡梦中惊醒,下去查香,只见牢门全开了,以为囚犯都已经逃走了,畏罪之下拔刀就要自刎,保罗看见,赶紧大声遏止。后来,禁卒叫人拿灯来,自己跳进地窖里,俯伏在使徒面前,又领他们出监,询问如何行才能得救。保罗和西拉就把得救之道讲给他和全家人听。当夜禁卒请他们到家里,清洗他们的伤,随即全家都受了洗。然后忽忙备办了饭菜,招待他们吃了,禁卒和全家因信了神都很喜乐。在短短几个时辰之内,一桩桩戏剧化的事件接踵发生,串成一条金链子,将禁卒紧紧和保罗、救主锁在一起。
  无疑的,禁卒很快也成为腓立比教会的一员。对这群圣洁、可亲的朋友,保罗无比眷爱。在书信中他对他们没有半句责备的话,相反的,每思念这批他所亲爱的人,就满心喜乐,向神感恩,并为他们代求。保罗称腓立比教会的弟兄姊妹是他的「喜乐」,他的「冠冕」,是他「所亲爱、所想念的」,盼望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他们心里。腓立比就是保罗的伯大尼、撒勒法,和伯利恒井。
从腓立比到雅典

使徒行传第十七、十八章

  在腓立比与路加分手之后,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这个城市因保罗写的两封书信而留名,它的现代名字叫「萨罗尼加」 ( Saloniki)。保罗所以会到这里,可能是因为那儿有一所犹大会堂,而且每安息日都有聚会。保罗有机会本著圣经和自己的同胞辩论,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而拿撒勒的耶稣就是这位弥赛亚。保罗一连三个安息日都到犹大会堂传信息,其馀的日子即以织帐棚维生。那段日子他们住在耶孙家,后来这个信徒成了保罗的忠诚随从和门徒(罗十六21)。
  三周过去,犹太人的恼恨情绪又高涨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到会堂去已属不智之举,所以他把传道的地点转移到较单纯的地方。他在那里停留了多久,我们不清楚,但必然长到足以设立一所健全、活泼的教会。保罗自己形容他牧养这个教会的用心良苦,就如母亲乳养孩子般的温柔,父亲待儿女一般的期许深远。这些马其顿的信徒深得其心。后来保罗在书信里称他们是他的荣耀和喜乐,为了看到他们在恩典中长进,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他们。为了不叫他们受累,保罗辛苦劳碌,昼夜作工,只希望他们在信、望、爱上均大有长进(帖前二6一7、 11、 19)。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教导激励了信徒盼望主早日再来。可能困苦光景促使他们对基督再来的荣耀异象特别憧憬,但是其向往之心过于热切,以至于走到另一极端,误信主再来的日子已经到了——这个严重的错误,使保罗十分痛心,连忙在第二封书信里及时纠正。但值得他欣慰的是,尽管人的抵挡阻力不断,神却与他同工,以圣灵的能力支持他所传讲的道。他在书信中回忆起神如何藉著权能和圣灵,把福音带给帖撒罗尼迦人,叫他们成为,马其顿及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使主的道从那里大大传扬开来,想到他们,保罗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感谢和安慰(帖前四;帖后二)。
  保罗在当地至少停留了几个月,殷勤作工,生活的压力因腓立比送来的捐项而大大减轻,使他可以不必为供养自己和同工而昼夜操劳(腓四16)。
  最后,帖撒罗尼迦的福音之门也关闭了,保罗和西拉不得不连夜潜逃,因为犹太人挑唆市井匪类,耸动合城的人捉拿他们。犹太人指控他们的罪名是:违背该撒命令,散布谣言说还有另一个王耶稣。其实他们并非真的效忠罗马皇帝,只因嫉妒保罗、西拉得人心,吸引了许多人附从他们,而使犹太会堂原本就为数不多的信徒更加稀少。为了除掉强有力的对手,他们就不择手段加以陷害。
  连夜跋涉了五十哩路,他们终于来到庇哩亚。这里的犹太人比较不那么顽固偏狭,肯虚心查考圣经,研究保罗所讲的道合不合理。虽然如此,保罗还是十分记挂著他所疼爱的帖撒罗尼迦信徒,若不是怕连累耶孙及其他人,他早就冒险回去了。当初他被拘捕,就是这些爱护他的人作保,保证他不会再涉足帖撒罗尼迦境内,才获释。保罗自己在书信里,亦曾提到他有一两次想回去,但被撒但阻挡(帖前二18)。
  此外另一场掀起的风暴也毁灭了保罗重访帖撒罗尼迦的计划。原来该城的犹太人听说保罗又在庇哩亚传道,就跟踪而至,耸动挑唆庇哩亚人。保罗不得不再度避开风头,留下西拉和提摩太。在原处,自己赶到海边,搭第一艘启航的船只,先到别地去探路。此船航行的目的地恰巧是雅典。我们可以想像当送行的人催促他上了船,他孤身在甲板上,望著那逐渐远去变小的奥林匹斯山,想念著留在身后最亲爱、可靠的朋友;而前面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雅典。到了雅典,保罗立刻差遣送行的人回庇哩亚去,传信给西拉和提摩太,叫他们速速来雅典和他会合。他焦心地等候他们到来,希望他们能捎来叫他安心重返庇哩亚这个初设立不久之福音据点的好消息。在等待中,他信步到雅典城内游逛。只见街道两旁都是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庙宇林立。希腊帝国的光荣盛世早于一个半世纪以前就褪逝,而为罗马帝国取代,但他仍缅怀过去辉煌的传统,到处竖立英雄伟人的雕像及历史性的纪念碑石,力图挽留没落王国的馀辉。
  使徒置身在这文明的古城,内心是否生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希腊文艺的钦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他看见满城的偶像,心里是何等焦急。显然这城的人很敬畏鬼神,却不知所敬拜的是虚空的。保罗急切地想传真神之道给这些外邦人,所以他不只是到会堂与犹太人及一些改宗者辩论而已,多半的时间,他是在市街上逢人就传讲独一真神的信息,劝导希利尼人放弃虚假的偶像。保罗一向存著向什么人就作什么人的心志。在雅典他就充分发挥这方面的才干。一般普通的犹太人绝对没有办法完全打入当地人的社会圈子,融入其精神文化领域,或像保罗一样,吸引一批希腊哲学家的兴趣,特地在亚略巴古(Areopagus)召集一批人,要聆听使徒演讲新道。使徒行传的作者特别指出听众对保罗所讲之道反应不一,有的好奇,有的抱讥诮的态度,有的认为他胡言乱语,有的把他当作标新立异的哲人。但他们所以把他推拥到那里去,可能态度是敌意多过友善。
  这是保罗第一次对著那么多人演说,听众之中有哲学家、学者、演说家、学生,都是些喜好高谈阔论、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希腊的语文又极精深微妙,语意多层繁复。以彼古罗派醉心于字句文体的解释,风格修辞的批评欣赏;而斯多亚派,则重视这位新理论家的人生见解、哲学意识。而其馀的群众则只把他的演讲当新闻听。
  保罗这次讲道的内容相当的独特,其风格的优雅、理性的逻辑层次分明、观念的宽广精深、思想的崇高、用字遣词的典丽流畅,是使徒行传所记录下来的演说辞中独树一帜的。这篇讲道可能是保罗经过深思、祷告后的结晶,否则他不会细心记录下来交给当时不在他身边的路加保存。它显示保罗知识的成熟丰润,以及恻隐同情之心的诚挚深湛,使他面对不同文化风俗、不同阶层的人,却能道出其心中的困惑、迷惘,站在他们的立场予以一针见血的钴砭。而且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呈现他及听众间强烈的对比。对他的听众而言,那是崭新的理念,是宗教思想万花筒中的一景;可是对保罗而言,这却是极迫切紧要的事,他的灵在里面不住地催逼激动著他。这些希腊人承认对「未识之神」的无知,虽然他们知道在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一主宰;保罗则揭开帷幔,把他彰显给他们看。他们以为四周林立的庙宇足够庄严雄伟,值得作神灵的居所;但他却照多年以前司提反会说的,告诉他们:创造宇宙万物、天地的主,不会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他们想藉献礼邀宠于诸神明;保罗却提醒他们神不缺少什么,人要蒙福,不是藉献牛献羊,而是献出破碎的心、痛悔的灵,伸出空乏的手寻求神。他们信奉泛神论,视神和一般万物没什么区别;保罗却坚称神有位格,是人当寻求的天父,人的气息、存活都仰赖它。他们运用巧思手艺,以金银木石雕刻神像;保罗却告诫他们:神是灵,当以心灵和诚实拜他。他们相信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灵魂不朽,却从来没听说过人会从死里复活;保罗却斩钉截铁的告诉他们:信的人死后,他的灵会和体再复合,不仅可能复活,而且确实有一个人已经复活了。将来有一天神就要藉著这位死而复活的主审判世人。
  当他提到复活的主题,听众当中有许多人开始讥诮他。希腊人注重今生今世的成就及生活上的收获,对未来不可知的命运则抱著怀疑的态度。因此保罗这次布道,斩获甚少,只有一位官员丢尼修,一位妇人大马哩,和少数几个人信从他。吸引马其顿那批单纯市井小民的福音,对于受高等教育的雅典知识分子,却不容易接受。
  就我们所知,使徒保罗终其一生没有再重访雅典。他黯然离开这个文明城,往哥林多去了。一路上心情沉重,思潮起伏,一方面挂念那些稚龄的教会,渴盼再见提摩太和路加,一方面又揣测未来那些世故、有文化涵养、能言善道的哥林多人将会如何接待他。不过无论如何,他定意不传别的,只传耶稣基督和他的十字架,而且要禁戒自己用高言大智、流利动听的言语去说动他们,免得基督的十字架因而落空。
「又软弱又惧怕」

哥林多前书二3

  经过五小时的航程,渡过沙仑尼克湾(Sa—ronic Bay),使徒来到哥林多东部的港口坚革哩。哥林多大城出海有两条水路,经西港来克温通亚得里亚海(Adriatic);经东港坚革哩通爱琴海。居此地理优势,哥林多成为繁荣的商业大城,在使徒保罗的心目中也格外重要,迫切地想藉各样的方法将主的福音传播。若能在此地建立一坚固的教会,就等于在两条通往东西的水路撒下基督福音的种子。这是个具有策略性及影响力的宣教中心点。
  但是使徒进入这高傲、美丽的城市时,却「又轻弱、又惧怕、又甚战兢」。他永远忘不了在雅典所遭受的那种冷漠的鄙视一申那比暴力的迫害还更令人难以忍受。当时他可能旧疾复发,又无路加医生在一旁照拂;可能哥林多人亦与雅典人相仿,富有世上智慧,并他们从神所领受的恩赐,以致他们的口才及头脑知识都全备。保罗深深认识对这些满了世上智慧及属灵道理的哥林多人不是他用智慧委婉的言语能服事的,所以他用圣灵和大能的明证。他定意不用高言大智对他们宣传神的奥秘,在他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它钉十字架。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困难,使他在哥林多的宣教工作阻力重重,也衬托他在此地的成就更为显著难得。
  —、必须靠双手劳力维生。在哥林多前书里,他极强调这点。虽然他声明传福音的有权利靠福音养生,他自己却从未使用过这权柄,宁可死,也不愿使福音的传播受阻。特别在这充斥著利欲薰心之商贾的大城,他更不愿落人口实,曲解他的动机。因此他仍靠织帐棚维生。藉此机缘,他结识了一对犹大夫妇亚居拉和百基拉。他们原住在义大利,因罗马皇帝命令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才迁徙到哥林多来。犹太人所以被驱逐,根据史学家绥屯纽(Suetonius)的记载,他们是因争论基督是否为弥赛亚而时起骚乱,终于被赶遂出境。亚居拉、百基拉夫妇也以织帐棚为业,于是保罗与他们同住作工。结交了这对忠诚的朋友,以后对哥林多及以弗所福音的传递,有莫大的影响力。保罗也许受雇于他们,但是生意不多,工资也微薄,所以他常常处于匮乏的窘境(林后十一9;林前四11一12)。
  奇妙的是,使哥林多留名青史的,不是其著名的竞技、建筑、或辩才,而是藉浪迹天涯的犹太贫民中的一间小店里的一两个人,边作工边宣扬拿撒勒人耶稣基督受死复活之福音,而扬名后世。这些人也和受苦的主一样轻弱,却要凭著神的大能,与主同活,一起掌权,永存世人的心中。
  二、犹太人的仇恨敌意。每逢安息日,保罗必到犹太会堂,劝化犹太人和归依犹太教的希利尼人,讲解受苦、被钉死的弥赛亚完全符合希伯来圣经。一连数周,他都边作工边传道,非常辛苦。直到提摩太和西拉分别从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带来令他欣慰的消息及信徒慷慨的捐项。从此地比较有馀裕,专心从事于他所热爱的传道工作一—「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徒十八5)。
  而这是犹太教的领袖所无法忍受的,他们攻击他,指控他犯了亵渎罪,把他赶出会堂。他们的态度不仅充满敌意,而且蛮不讲理,诡计多端,像当年他们杀害主耶稣和先知一样,也蓄意杀害保罗和同工。他们不得神的喜悦,且与众人为敌,不许他们传道给外邦人,使外邦人得救,常常充满自己的罪恶(帖前二14~16;帖后三2)。
  犹太人的敌意,因保罗接受一个敬畏神的改宗者提多犹士都的盛情之请,在他那邻近犹太会堂的居所主持聚会,而达沸腾的程度。这项新的传道策略十分成功。有些犹太人追随使徒,脱离会堂的控制,其中之一就是基利司布——管会堂的——和他全家,都信了主。此外,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福音,就信而受洗。这个新的聚会地点越来越拥挤,基督徒的数目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犹大人的仇视也越来越加深,最后集合起来,捉拿保罗,拉他到罗马总督迦流的公堂前。迦流正是著名的罗马哲学家,也是尼禄皇帝的老师辛尼加的兄弟。他的涵养学识都不凡,为人儒雅可亲,代表罗马文人自由开放的思想派别,主张对地方各派宗教持包容的态度。当他发现犹太人控告保罗的罪名,并非为非作歹、伤天害理,只是关乎言语、名目、犹大律法的争论,就不愿追究审理,叫守卫把他们全都撵出公堂。
  希腊人看见他们所讨厌的犹太人遭到如此的羞辱,都额手称庆,趁机揪住接替基利司布的新管会堂首脑所提尼,在公堂前痛打他一顿。迦流听说这些事,也袖手不管,只要不扰乱治安,让这些好惹事生非的犹太人被教训教训,也是好的,免得他们老是为自己圈内的纠纷闹到公堂来。
  但这件事必然使犹太人对保罗及新教的信徒越发恨之入骨。后来连所提尼也皈依新教,而且成了使徒的亲密同工之一。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特别与「兄弟所提尼」联名向哥林多信徒请安。这事更使犹太人咬牙切齿。
  三、信徒的性格。哥林多城就像今天的巴黎般的不道德;像英国的纽马克一样热表于运动竞赛;像芝加哥一样种族繁杂;像浮华市一般的虚浮繁华。在其市并,麋集各阶层的人士,有兵士、船员、奴隶、娼妓、车夫、角力竞技的选手、罗马贵族、希腊平民、保守的犹太人、黑海来的西古提人、来自美索不达米亚、本都、埃及、小亚西亚的移民。居民大都经商或从事与娱乐有关的行业。城内矗立著维那斯的庙堂,供养上千个女祭司,公开卖淫。而三年一度的伊斯缅竞赛也在哥林多举行,赌博下注的风气鼎盛。由此可见,这个藏污纳垢的繁华大城,充斥著多么混杂的思想及人生哲学,没有什么共同一致的道德标准或法纪可言。
  保罗在这样邪淫腐败的大城宣扬圣洁的信息,必遭遇重重的拦阻,但是主藉异象鼓舞保罗:「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十八9一10)。他彷佛说:凡聚集攻击你的,必因你仆倒;凡为攻击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凡在审判时兴起用舌攻击你的,必定他为有罪。
  有这样的勉励和应许,保罗就刚强壮胆,更加殷勤作工,在这个罪恶浮华的大城住了一年零六个月,成就非凡。虽然蒙拣选的,不是世上那些高贵、有权势、智慧的人士,而大都是些轻弱、卑下、被人轻视的市井小民。他们却成了新兴教会的基石。其中有基利司布、该犹、司提反家等人。在提摩太和西拉到来之前,保罗破例为这些人施洗。也许妇女在这新兴的教会里占极大多数,所以保罗在致哥林多的书信里费了相当多的篇幅,叮咛他们要谨守言行。我们所知道的,至少有捎信给罗马人的非比,他是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还有革来氏家里的人,也是保罗在以弗所一起的忠实信徒。
  这些信徒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的最低阶层,未信主以前,他们亦浸淫于哥林多城种种恶名昭彰的罪污之中。此城乃是作好犯科、拜偶像、淫乱者、男盗女娼、醉汉、勒索者、寻欢享乐者的温柔乡;但是自十字架的福音传布,在圣灵的动工下,他们有了奇迹式的改变一一在主耶稣的名下,靠圣灵的权能,他们洗净罪污,称义,成为圣洁,主成了他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脱离了黑暗的权势,他们成为白日、光明之子:神的儿女,与他爱子同得基业。
  这个蒙拣选的教会,与外面的异教世界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想像在使徒辛勤耕耘下的教会,在主日的傍晚,敬虔地敬拜神。而外面的街头巷尾,则到处是寻欢作乐的人群。他们谈论的是上次的马车竞赛、下回拳赛的赌注、新近演出的戏剧……。人人沉醉于声色犬马之娱,徵逐情欲之欢。可是在那窄小的聚会处,却是一片安详宁和之气。保罗向他们诉说著眼所不能见、耳所不能听、人心所无法想像的属天奥秘;弟兄们则以诗歌、颂词表达他们对所领受的教导、启示的感恩;姊妹们则蒙头罩纱,静默地聆听。然后是爱宴,每个人都奉献一些食物。最后聚会在守圣餐中结束,程序完全依照主当日示范使徒的方式(林前十一十一)。
  这般的光景与当初他刚抵达哥林多城已是今非昔比,但是保罗对他们还是不满意,抱怨说他不能把他们当作属灵的,只能视他们为属肉体的,在基督要为婴孩,只能用奶喂他们。早在他离开之前,他就看出教会中有纷争结党的现象;重恩赐过于恩典;妄用自由;姊妹们在聚会中有跋扈的表现;享用圣餐时有人贪食好酒;混乱圣工;歪曲复活的真理。因此在他依依不舍、离开这幼稚的教会时,他的心是何等焦灼,只有带著无限的期许,将他交托给神保守了。
  虽然他终究还是离开了,但那一年半的时光却在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上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在那里,他接触到罗马帝国的功利思想。在那里,他完成了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在那里,他潜心研究有关教会之形成及组织管理的复杂问题,并对福音的阐释更加完整成熟。几年之后,他讲到建造的工程有金银宝石或草木禾偕;将人的身体比喻作圣殿;又从拳赛及竞技场、凯旋的队伍、戏台引喻取譬。其用字遣辞显然染上了哥林多城多采多姿的文化色彩。
  最后他还是决定离开哥林多。促使他告别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是想回耶路撒冷,了解教会的反应,同时想进一步调解斡旋那里的保守风气。他因许过愿,一个月没剃发,直到期满了,才在坚革哩剃了头发。亚居拉和百基拉也许认为以弗所是更理想的经商之所,就和保罗同乘船往叙利亚去。就这样,第一次赴希腊的宣教之旅终于告了一段落,使徒自信主以来第四度回到他所眷念的故城,耶路撒冷,那里除了令他缅怀大卫、所罗门、希西家、以斯拉等先祖之外,更有他所爱的主之佳美脚踪。
得胜有余

罗马书八36-37

  保罗写这段文字,是在他第三次旅行宣道将近尾声之际。约在三年前,他离开耶路撒冷,第三度来到铍利亚的安提阿(徒十八23),虽然当地的教会十分健全活泼,保罗在那里可以休养生息。但他一颗迫切火热的心,却始终牵挂著加拉大、弗吕家一带新兴的教会。于是他再度穿过基利家关,跋涉险峻的高地,坚固众圣徒,直到亚西亚靠海一带。上一回圣灵禁止他进入此区(徒十六6);这次却通行无阻,因为时机已成熟。保罗在希腊布道的经验,使他在这个人口密集、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工作,特别得心应手,福音迅速广传,复活的主在拔摩岛异象中,所提到的七教会,就是在这段期间设立的。
  上次宣教结束,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保罗曾在以弗所小停。那次的宣教令当地的犹太人十分热衷,极力邀请他多住些日子。当时由于急著赶回耶路撒冷,他辞谢他们的好意,临别时曾承诺说:「神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为了履行诺言,保罗第三次远行,就特别到小亚西亚访视。
  在几年的时光,以弗所教会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一个能言善道、来自亚力山太的犹太人,名叫亚波罗,在保罗离去后来到以弗所。在那里他遇见保罗的朋友亚居拉和百基拉。在他们的引导下,亚波罗对真理有更透彻、正确的认识,他的服事工作也更有果效,帮助造就蒙恩信主的人,并在会堂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亚波罹耕犁了这片福音的沃土,豫备好一切,等保罗来撒种栽培(徒十八24一28)。
  后来亚波罗离开以弗所,前往哥林多。保罗接踵而至,接掌并大大拓广亚波罗已经展开的工作。在抵达以弗所时,保罗也不知道这次他会停留多久。但就如他后来写信给以弗所信徒所说的,他知道有一条路已为他豫备,至于是平坦或崎岖,只有他所事奉的主知道。
  事实上,此行从一开始到结束就充满了争战。后来地形容这次的经历是「天天冒死……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他把此地形容成战场,而自己是个战圈者:「我们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靠著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馀了。」于哥林多写信给罗马人的这段话,是在他结束以弗所的工作、记忆犹新时,所有的感慨。
  —、战场。保罗遭遇许多的艰难险阻,也因为如此,越发使得靠主恩的得胜显得可贵。
  首先是来自人的压力。身处异地,接触到的,尽是些志趣、思想、生活方式与他截然不同的外邦人。面对景物、风俗、人种均陌生的环境,不期然的,总会有孤独、寂寞、落单的伤感,心中也有说不出的压力:你如何能奢望这些人的习惯、思想、人生观被你改变呢?其困难,就好比要将自古即川流不息的河水改道一般。
  此外,以弗所地区盛行拜偶像,特别集中于亚底米女神庙。庙中供奉的神像,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可能是块殒石)。其建筑之宏伟华丽、工艺之精巧雅致、仪节之盛大铺张、供养之男女祭司数目之众多、加上王公贵族的鼎力支持,使其影响力及威望更是首屈一指。保罗试图改变以弗所人对亚底米女神的迷信,其困难就像当初的新教徒想在罗马后街宣教,想赢得天主教堂内的信徒归信一般的不容易。而且当时举世皆知「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丢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徒十九35),有人对之稍有不敬,必群起而攻之。
  与此神庙应运而生的是售卖银龛、护身符、神像的行业。来此朝拜的善男信女都希望带些纪念品或吉祥物回去。这们生意必定十分兴隆,否则当地的银匠和艺工不会多到足以骚动全城,须劳驾该城的书记出面安抚。保罗以一挡百,如何拔除当地人根深蒂固的迷信风俗呢!
  以弗所城和当时许多人种杂处的大城市一样,盛行巫术、法术及犹大的神秘哲学,对于被鬼附的人,他们有各种名目及驱邪法。即使是基督的信徒也难以根除对这类旁们左道之邪术的迷信。举凡婚事、旅行、作生意、订契约等重大事由,人们都会去找这些相士、巫师指点迷津。要扭转这种原始的习俗和迷信,使人们改信光明圣洁的神,无疑的是向全城的人宣战。
  但是保罗最大的敌人,还是犹太会堂中那批顽固、守旧、偏狭的分子。他们硬心不信,抵挡真道,到处诽谤诋讥保罗所传播的福音,教唆人起阕,并推出变节的亚力山大,当众否认他与基督徒的关系。
  这些都是这位谦卑的织帐棚者在以弗所遭遇的大拦阻。但是他的服事心志并没因而受挫,他的眼目也没被这些限制羁绊,他乃像一边补鞋一边凝视世界地图的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在挫折中看见靠主得胜有馀的异象,深知他所信的那一位,比所有的仇敌都大,靠著爱他的主,他能凡事得胜。
  让我们从圣经来查证。保罗是否真的得胜有馀?从使徒行传的记载来看,这是毫无疑问的。保罗在犹大会堂劝导众人达三个月之久,遗憾的是,那些犹太人非但刚硬不信,而且到处诋毁真道。和以前多次类似的情况一样,保罗就放弃他们,转移阵地,改到推喇奴的学房去,天天在那里讲道,与人辩论。这样有两年之久。努力耕耘的成果是:「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一一一这是很有力的一段话。试想亚西亚一带的人口十分密集,要一切的人都听闻主道,是十分不可能的。但是连鼓噪闹事的银匠都说:保罗不但在以弗所,而且几乎在亚西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使得亚西亚全地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都销灭了。而那些制造银龛、护符的艺匠也都恐慌万分,深怕他们的发财之路被保罗截断。连固若金汤的巫师、念咒、赶鬼的行业也受到波及。保罗行的神迹奇事令他们又震惊又羡慕。甚至有人把保罗擦汗用的手巾,作工穿的围裙拿去放在生病、被鬼附的人身上,都有痊愈的奇效。奉耶稣的名能行比他们自古相传的法术更大的事,是他们不能否认的事实。许多人因而弃邪归正,公开承认自己所行的。另有许多行邪术的巫师,把他们的邪书带到广场上,当众焚烧,总计书价达五万块钱。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
  至于犹太教中那些赶鬼的也都销声匿迹了。他们虽然不信,但试行奉耶稣的名驱鬼,居然都灵验。这些硬心不信的犹太人利用并亵渎主的圣名,并没遭到好的报应。有一次一个被鬼附的人斥喝他们道:「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说罢,恶鬼即跳到他们身上,制伏了他们,叫他们遍体鳞伤、赤身露体地狼狈而逃。
  让我们来研究他得胜的秘诀。从这位勇士的外在生活转而看其内在世界,特别从他在这段期间所写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其中充满辛酸的血泪和试炼。在这动荡的几个月间,在感慨之下,他把自己形容是一个定死罪的囚犯,成了一台戏给世人观看,为基督的缘故被算是愚拙、软弱、被藐视。常常又饥又渴、挨寒受冻,劳苦作工,居无定所,常遭陷害逼迫,被人讥谤、咒骂、恨恶;彼看作是世界上的污秽,万物中的渣滓(林前四9一13 )。
  当他回忆在亚西亚所遭的苦难压迫,他说自己被压甚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而且四面受敌,遭逼迫、击打、追赶,心里作难,遍体鳞伤,身上常带著耶稣的死。除了这些外面的压力之外,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他身上,又关心各个信徒的灵命,昼夜为他们流泪祷告(林后一8,四8,十一27一28)。
  他在米利都向以弗所教会众长老辞行,临别所说的那段话,更是感人肺腑,叫人心酸落泪。他引用诗人的话,形容在以弗所的日子:为福音的缘故,终日被杀,被看作如将宰的羊,历尽息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除此之外,还有肉身的那根剌不断折磨他。想到这样一个饱经忧息的人,居然能得胜有馀,真是希奇之至。他不仅得胜,而且得胜有馀,其能力一定是来自他身外的源头一一一因著日日与爱他的主亲近,主的能力源源不绝地倾注,使他恩上加恩,力上加力。
  惟一令使徒担心的是:是否有任何临到他的事,会使他与基督的爱隔绝?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他考虑人生最极端的情况:「生与死」的问题;其次是权能智慧的极端:「天使、掌权的、有能的」;然后是时间的极端:「现在的事、将来的事」;空间的极端:「高处的、低处的」;最后是受造之物的极端:「别的受造之物。」
  这些极端,他都一一详察深思,审慎地试验,最后得到满意的结论:这些都不能使他与神的爱隔绝。他肯定且确信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断神生命及能力的供应线。因此凡事他都能得胜有馀。
  可是我们却常常误解神的爱,以为患难、挫折、自己的罪过、失败,都会使神的爱削减疏远,殊不知它们反倒使神更亲近,使他的爱更慈柔、更显明。儿女尽管调皮、折腾人,却不会使母爱磨灭。同样的,今世的痛苦、疾病、忧伤、死亡、失败、罪过,不会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相反的,会将我们紧紧与神维系一起。
  哦,深哉,神永不止息的慈爱,透过基督耶稣临到我们一一一无事无物可耗竭、阻断这爱!这爱不会离弃我们,或被时空分割。它也不取决于我们的回报或反应。不是我们先爱神,是神先爱我们。不是我们的爱抓住了神;是他的爱抓住了我们。既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我们与他的爱隔绝,他会继续不断地爱我们,将他的荣耀和丰盛的生命倾注到我们里面,以至于即使遭遇患难、软弱、危险,我们都能站立得稳,坚固不动摇,殷勤多作主工,因损失而获益,因失败而得胜,靠著爱我们的主,凡事得胜有馀。
乌云笼罩

使徒行传二十22

  底米丢引起的骚乱平息之后,保罗召聚门徒到他藏身的地方,劝勉他们一番,就伤心地辞别了,经由特罗亚到马其顿去。
  要了解以后几个月的情形,我们就得参考哥林多后书。这是一封极特殊的书信,本革尔(Ben- gel)称它为游记;史坦利(Stanley)牧师则认为那段旅程的各个阶段都深印其上。另有一位学者说:此信蕴含的感情是如此深湛复杂,使其文字比任何其他书信都难翻译。
  二度来到特罗亚,保罗本豫期会在那里见到提多一一他奉保罗之命,送哥林多前书去给当地的教会。保罗急于知道哥林多教会的反应,因为自从听革来氏家的人传讯到以弗所的保罗耳中,说哥林多教会有分争结党的事,保罗即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去劝诫他们。信送去之后,保罗深怕责备过重,使那些信徒丧气或甚至心生反感,以至于以前他所辛苦经营的,都前功尽弃了。提多迟迟未返,更加深他的悬虑;虽然在特罗亚服事的门大开,他却难以抚平心中迫切挂虑的心,就辞别了当地的信徒,往马其顿去了(林后二13)。
  保罗很可能立刻就去探望他所关爱的腓立比信徒;但即使在那里,由于一直没等到提多的音讯,他还是无法释然。而且外面充满争战,四面受敌,内心也是恐惧战兢。
  最后,神还是安慰了他,让迟归的旅人终于返回。令他欣慰的是,不但好朋友回到他身边,而且从他带回的音讯得知:他的第一封信不仅被接受,而且还使他们感动万分,诚心悔改,并对他越发敬爱思念。从提多口中,探知更多的详情之后,他才提笔写第二封书信。
  —、他的沉痛忧伤。在这封书信里,保罗多次提到他所历经的痛苦。他一方面反驳别人毫无根据的中伤诽谤,一方面沉痛地追述他的患难。
  宝贝是放在瓦器里。他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被打倒了,却不至死亡;身上常带著耶稣的死;外体日渐毁坏;心里负担甚重;常盼望能摆脱躯壳,与主相紧。
  在第十一章,他又再次忆述曾经历的种种苦难,最后附带提及个人为教会的事,多次失眠,常常禁食挨饿;又为福音的缘故被棍打、石击、囚禁;为了不连累信徒,辛苦作工营生。他天天受压甚重,除了他们列举的这些表面原因,可能还有其他更深的隐清——也许他常遭人诋毁中伤;他的教导屡被曲解;人的爱心迅速冷淡;付上无数祷告代价的幼小教会,却不长进,而且冷淡退后。凡此种种纷至普来,几乎淹没了他。
  但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总是随时施恩,多方安慰他,使这位受苦的仆人一再地受激励。信实的神从不曾有善变或令人失望的迹象。在忧息中,他仍清楚认识神的作为。因看见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就能轻著眼前至暂至轻的苦楚。圣灵的同在亦见证他诚实圣洁的作为。他也以身为基督的使者、神的同工为乐。神知道怎么安慰他的仆人。因此虽然他的外体毁坏,内心却是一天新似一天。
  在受苦息难中的保罗,并没因此而灰心丧志,怠慢主工。相反的一从他的书信中,我们发现他仍是那么殷勤火热,到各教会传递耶路撒冷之弟兄的需要,并激励哥林多教会要效法马其顿信徒的榜样,慷慨捐献。提到奉献,他再度为自己辩白,以免人中伤指控他从中获利。他的劳苦热心,不仅造就认识他、敬爱他的教会,同时泽及偏远、陌生的地区。他既立定心志,把福音传到基督的名尚未广披传过的地方,就不愿在别人已立好的根基上建造。他甚至把福音传到亚得里亚海的以利哩古。
  苦难忧伤不仅没压折这位主仆的心志,反而使他如鹰展翅上腾,为失丧的灵魂更大发热心,为主更加雄心万丈。神也大大祝福他的工作。藉著神迹奇事及圣灵的权能,光大基督的名,使外邦人纷纷悔改归主。
  二、他的朋友。有些人特别具有令人心仪的风范,吸引人亲近他们、跟随他们的节操。保罗在这方面的气度尤其不凡。他爱人,也被人敬爱。当地抵达哥林多,立刻被一群关爱他的忠诚朋友包围,他的心必喜不自胜。
  其中有他「亲爱的儿子」、那因信主作他「真儿子的」提摩太;还有「所亲爱忠心事奉主的兄弟」、在保罗最后一次被囚时,陪伴在他身侧的同工推基古;以及他的「同伴和同工」、照著共信之道作他「真儿子的」提多;及伴随他到罗马,一直在旁照顾直到他辞世的「亲爱的医生」路加;以及忠心耿耿的以弗所信徒特罗非摩,若不是因病留在米利都,他也会跟随保罗到底。另外还有设法被囚以便就近照拂保罗的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以及西公都;他的亲戚、罗马教会所熟悉的所巴恃;以及第一次旅行布道在特庇得救的该犹;此次款待他的另一个该犹;以及上次在帖撒罗尼迦冒生命危险庇护他的耶孙。
  以上这些人只是关爱他的众多朋友中的一小部分。在这段期间,他自哥林多写信给罗马教会,于信的结尾,他所问安的朋友就达二十六位之多。其中有为了保罗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的百基拉和亚居拉;他所亲爱的以拜尼士;他「在主里面所亲爱的」暗伯利;「可亲爱、为主多受劳苦的」彼息氏,及其他一些同工好友。如果说保罗遭到的嫉恨比任何人都深的话,他对友爱的需要也比任何人都大,而他巡访各地所赢得的友情则比任何人都多。还有什么友爱能比在主里的肢体之情更真诚坚固呢?
  在哥林多那三个月中,保罗是不寂寞的,有这些知心同工相伴,互砌互磋,琢磨出加拉太书及罗马书的精深真理。也许这两卷结构缜密的论述初稿,是与这批好友讨论斟酌的结果。在他写成罗马书第五及第八章,或加拉太书第三及第五章之后,就先朗读给他们听,徵询他们的意见。另外,大夥儿常聚在一起、探讨以色列人的结局、神的引导、处理良心不安的问题等等,在热烈辩论之中,常常忘记时间和疲倦。
  终于离别的时辰到了,保罗急著赶在逾越节前返回耶路撒冷。他已决定参加一队每年春天从爱琴海到巴勒斯丁的朝圣队。但在启程之前,得知犹太人要谋杀他的阴谋,不得不改变计划,在朋友护送之下,经马其顿到特罗亚乘船走水路。趁绕道之便,他向关爱他的腓立比教会道别,与亲爱的信徒问安,才赶至特罗亚与护送他的人相会。他们一方面为照顾保护保罗,一方面也因为他身上带著一大笔给耶路撒冷教会的捐款,独自旅行不太安全。

  三、不祥的豫感。从特罗亚启行,经过小亚西亚崎岖嶙峋的海岸线,晓行夜碇,叫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保罗自己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有捆锁和患难在耶路撒冷等候著他。关于这豫兆,圣灵也给了他明证。在特罗亚临行的一夜,他和信徒同工们讲论到半夜,又打发人请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到米利都与他会合,那一席诀别的劝勉,令众人痛哭流涕。他知道这群亲爱的信徒恐怕再见不到他了。推罗的们徒被圣灵感动劝阻他上耶路撒冷的谏言,也符合了圣灵给保罗的提示(徒二+23)。后来亚迦布的豫言,又进一步印证了这豫兆。虽然到了耶路撒冷,他依照雅各所建议的安全措施去作,留在圣殿,远离街头那些过节的狂热犹太暴民,他心里知道要来的事情还是防不住的。等群情激动的犹太人把他揪出圣殿,想处死他,他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可是对周遭那些关爱他的人,这一连串不约而同的豫言,就像一铲铲的泥土,抛落在装著至敬至爱之好友遗体的棺木一般,令人黯然神伤。路加描写他们一行在该撒利亚腓利家的那一幕,尤其令人鼻酸。那时先知亚迦布刚好从犹太来访,看到保罗,就松解他的腰带捆住自己的手脚,在圣灵感动下,豫言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也要如此捆绑保罗。路加叙述说:「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众人都伤心痛哭,使保罗都快心碎了。
    但是他的心意坚定,说:「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他仍勇往直前,彷佛不是去参加葬礼,而是去赴婚宴似的。能与主相聚,对他是好得无比。有主的同在,世上的亲朋好友也可以不眷念了。比起待完成的使命一一一受命于耶稣基督,去见证神恩惠的福音一一一他的性命也微不足道了。
    是的,无论是生是死,患难或忧伤,
    有主就知足;
    基督是终,因他是始,
    基督是始,因他是终。
更叫福音兴旺

腓立比书一12-13

  只要神的福音能兴旺,主耶稣的名能显大,保罗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在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里,保罗追忆过往这一切临到他的事,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这一切遭遇都是为了叫福音更兴旺。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无法详细讨论保罗如何从圣殿的外院被带到罗马受审的种种经过,但至少我们可以探讨这些事如何一步一步地更加兴旺福音,一方面给他机会表现真基督徒的性格操守,一方面也使他能向许多居高位的人见证基督耶稣。
  首先,在圣殿外院有一场可怕的暴动。亚西亚的犹太人,也许在铜匠亚力山大的耸动下,抓住保罗,把他拖出圣殿,理由是以为他带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犹太人的殿。他们不由分说就把他拖下石阶,群起围殴,并打算到了底层,就置他于死地。幸好千夫长吕西亚率兵丁从附近营楼赶来,及时把他救出来。但暴民仍如波涛汹涌,兵丁只得用盾牌围住保罗,最后不得不合力把他抬高,以免疯狂的群众伤害他。但保罗在处境危急之下,仍从容不迫,及时抓住机会以希伯来话向从各地各方拥至圣城的犹太人发表声明,很技巧地把复活之主的故事穿插其中。这不是因他天生性格冷静镇定,而是因他安息主怀,并急切地想光大主名,所以他能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无论处何景况,均以福音为念。
  但犹太人听了这番陈述,更加激愤,喧嚷著要立刻除灭他。千夫长把他带进营楼,准备鞭笞拷问他,但听说他是罗马人,才作罢!保罗可不是普通的犯人!
  次日,他被带到公会,进一步审察犹太人控告他的实情。大祭司亚拿尼亚担任主审官。有人认为,这次审问是不合法的,因为亚拿尼亚虽然有实权,但他不是现任的大祭司。不过保罗一看听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机智地提出复活的问题。这一点,也有人提出质疑,因为他和犹太人之间,最大的歧见,也是有关复活。法利赛人相信复活,却又不承认耶稣已复活;保罗提出这问题,目的是要证明,不但有复活这回事,事实上,复活的事已经发生了。
  保罗的勇气和机智,利用这审判的时刻荣耀主名,显然颇讨神喜悦,因为当夜主即向他显现,安慰他说:「放心罢,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到时,听见的不只是犹太人,而是各地各方的外邦人。
  保罗的表现必然极高贵、英勇,否则他的外甥处身在仇视他的犹太人当中,不会甘冒生命的危险,暗地来向他通风报信:有四十多位狂热分子已立下重誓,不先杀死保罗就不吃不喝。显然保罗的舌头所带给他们的威胁,比罗马兵丁还大。
  审判。千夫长听到这项阴谋,立刻派遣数百名术士,连夜护送保罗到三十五哩外的安提帕底,次日又赶了二十五哩路,到该撒利亚,罗马巡抚腓力斯的衙门。保罗有多次机会在腓力斯面前为自己分诉,但他似乎都不太急于为自己辩护,反而抓住每一次机会,当众解明「道」的真实性质,并与审判官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有一次他在腓力斯及其犹太情妇面前讲述公义、节制、及将来审判的事情,句句刺中腓力斯的良心,把他吓得面色如土。
  过了两年,非斯都取代被贬职的腓力斯作巡抚。几天之内,使徒保罗又抓住机会,向这位新巡抚讲论信死而复活的耶稣之道。非斯都显然对这位犯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等亚基帕王和他的姊妹百尼基氏来该撒利亚向新巡抚致敬时,他能够很详尽的把保罗的事介绍给他们。
  于是保罗有了一个最难得的机会,同时他也充分利用这机会在一个很盛大的公开场合向当地的权贵、显要、执政掌权者传福音:其中有巡抚非斯都、希律于:和他妹妹、驻军官员、市区的首长等等。与这批高高在上、衣著华贵的人相较之下,这名遭捆锁的阶下囚是多么寒怆!然而,事实上,这个六十岁、背负忧伤重担的老人,却是这群虚荣俗丽的权贵当中,最高贵、最悦目的一位。表面上地是在为自己辩护,实质上,他是趁机滔滔不绝地传讲耶稣基督的救恩,描述受苦、复活的主;摩西及先知的豫言如何成就;主要开启人的眼目,叫他们从黑暗归向光明,罪蒙赦免,与一切成圣的同得基业。他以无比恳切激动的心情,流畅地一一道来,直到那些罗马官员以为他癫狂了。
  该撒利亚。在该撒旧官的禁闭室里,保罗被囚禁了两年,但容许亲友来探望、供给他。对于该撒利亚及邻近地区的信徒而言,这是莫大的福气!很多人相信路加就是在这时期,日夜与保罗讨论,在他的指导下完成「路加福音」的。果真如此,这两年是一刻也没虚度的。两人专心致意于准确地追溯、记录他们从见证人所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而保罗在这两年间,对真道的体认也更上一层楼。只要比较一下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哥林多前后书、罗马书、加拉太书,和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就可看出其中的差别:他较少为个人的动机及行为辩护,更多阐释信徒与主生命的联合;较少在教义上探讨基督的工作,更多融合在他里面;旧约的分量减少,新约、君王及来生的盼望增多。虽然他身陷囹圄、遭捆锁患难,然而他那不屈不挠的斗志仍不停在飞腾、突破,能挣脱牢宠,继续以宝贵的信息,造福众教会,给后世留下不朽的狱中书简!
  这段监禁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犹太的宗教领袖一直都没有放弃控告,央求巡抚把保罗提交耶路撒冷进行审判。然而在神的旨意下,罗马巡抚却一再拒绝这项请求,他们和保罗都知道这样作会有什么后果。最后,当非斯都似乎有让步的迹象,保罗立刻分诉说:他是罗马公民,应当上告该撒。他如此要求,一方面想避免地方性的偏见,一方面他也想实现长久以来的心愿,到罗马宣扬福音,并为基督教会争取与犹太会堂同等的地位。
  提出这样的申诉,无人可否决。他既上诉该撒,就得赴罗马。于是在御营的一名百夫长护送下,他很快就踏上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水路的危险。在漫长的航程中,保罗所关住的,仍是如何抓住每个机会荣耀主名。对他而言,活著就是基督。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觉得欠周遭的人一笔福音的债,必须尽快偿还。
  开始的时候,他们所搭乘的是一条普通的帆船。到了每拉,正好有一条运粮的亚力山太大船要住罗马去,他们就上了那条船。到了佳澳,船主不顾保罗的反对,决意要渡过海口,到革哩底岛的西边海港非尼基去过冬。结果船行了半程,风向起了变化,一阵阵狂风从岛上扑下来,船被刮离海岸,在大海中漂流,泊近一个名叫高大的小 岛。在背风岸及时收上拖在船后的小船,以缆索捆绑濒临破裂的船底。最后只好任它在狂风中飘摇浮沉。三天之后,全船的人都总动员(当然包括囚犯在内),把船上的货物及器具抛弃,以减轻载重量。以后接连数天的暴风雨继续肆虐,日月星辰多日不显,一切得救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了。
  就在这危急存亡的时刻,保罗镇静地挺身而出,以神的信息安怃、鼓舞众人颓丧的心。他就像监狱中的彼得,仍能憩然入睡;也像彼得一样,有天使来向他显现,说:「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该撒面前,并且与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这是对船上二百七十五个人传讲对神的信心,以及对祷告能力的信心之绝佳良机。
  保罗一路上显出其判断力的敏锐及丰富的常识与经验。到了这地步,众人不敢再轻忽他的意见。他一察觉水手们想弃船而逃,就及时制止他们。又从容不迫地当众人的面,祝谢擘饼,放心地用餐,安定了众人的心。
  等他们在十一月的一个清晨浮水上了米利大岛,似乎没有什么进一步的福音工作可作了。可是却发生保罗被毒蛇咬,以及该岛土著酋长的父亲生重病的事件,保罗又有机会藉行神迹奇事荣耀主名,让当地的人认识他「所属所事奉的神」。
  抵达罗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这个宏伟壮丽的世界大城。三年前,他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就表示:「我切切的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而且承认他常为这事祷告,希望早日能成行。可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这梦寐向往的地方一一一罗马兵丁所押解的犯人。然而在捆锁中,他将成就比自由之身更大的事。假设他以自由人的身分来访,他必然四处访视犹大会堂,却绝无机会向看守他的兵士及该撒官中的人传福音。
  神常常以我们豫料不到的方法回答我们的祷告。起初我们一心定意要实现某些拟定的计划,朝思暮想,日夜求告,年复一年地耕耘,满心以为长此以往,终必有完成的一天。但最后我们终于到了我们的罗马,却是个手铐脚镣的阶下囚。
  神以这种方式实现保罗欲赴罗马的心愿,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为了安全起见;第二,为他豫备更广大的听众。所以罗马与锁链是分不开的。
  读者啊,切莫为自身的限制和无能烦躁。其实它们是必需的添加物,为你制造更多荣神益人的机会。风暴、船难、百夫长、船主、水手、锁链、该撒、罗马一一一这一切都是计划的一部分。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并使神的计划成就,同时把你塑造成你一直希望变成的人。
「比众使徒格外劳苦」

哥林多前书十五10

  模诺(AdOlphe Monod)曾说过这样的话:「神给犹太人十二位使徒,只给外邦人一位,不过他是专为他们豫备的。保罗就像一幅属灵的世界大地图,将整个异教世界担负在双肩上。当时世上最强盛的罗马帝国费了七代才建立起来,保罗却只花了一代的四分之一时间就使之重生。最伟大的人是耶稣基督,最伟大的使徒是保罗。」
  即使在今天交通便利的时代,保罗的旅行记录也是十分惊人的。而在当时,小亚西亚山区的劫匪猖獗;常有急湍阻断通道;有大半的区域车马不能通行,只能徒步跋涉;歇脚的客栈又简陋不堪;加上犹太人在各地遭到的歧视和嫌恶,我们可以想像保罗的宣教之旅是何等艰辛。
  第一次宣教之旅,保罗沿著小亚西亚的中央高地设立了一连串的教会,以温暖的爱心吸引了热情的高卢人一一一「传给犹太人,也传给外邦人,使罗马的地方官悔改相信,驳斥了假先知;有一度被人当神一般推崇,过一阵子又遭同一批人追击。」第二次宣教之旅,保罗把福音传到欧洲,在当时几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一一如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雅典、哥林多一一建立教会,为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第三次宣教之旅,他就像个巨人,横跨爱琴海,一脚踩在小亚西亚,另一脚则踩在希腊,甚至把福音传到以利哩古。第四次的旅程,他至少三次在公众法庭作见证;乘船越过地中海,藉著祷告和英勇的表现,救了遭海难的同船乘客及水手;又凭著行神迹,获得野蛮土著的爱戴;以犯人的身分抵达罗马,其实是以征服者的精神将主的旌旗展现在该撒的官庭中。被释放之后,他又开始长途跋涉,也许远至西班牙,并重访小亚西亚及希腊教会,直到他行完人生之路,再步上罗马的殉道之途。保罗服事主约三十年,为腐败堕落的世界带来生命和救恩的种子。他所散播的善种,经过三世纪的茁长,逐渐取代了异教的莠草,长出一片嫩绿的基督教会新文明。
  今天基督教会在世界上所占的分量,实在要归功于这位使徒的殷勤努力,宣扬福音。我们也许会纳闷:这样的一个人在短短数十年之间,何以能成就如此大业?秘诀在于他的睿智、辩才吗?但是保罗承认自己的言语「粗俗」(林后十一6),加上肉身的那根「剌」,常常是软弱的。因此追本溯源,其能力是来自他所爱、所服事的主,靠著他,保罗可以跻身在古今最智慧的思想家、最富辩才的演说家行列中,与古希腊的哲人、智士、雄辩家相匹敌亦毫不逊色。
  最首要的,当推使徒所生动追忆的一一一在他还是罪人时就蒙受神的慈悲怜悯。在哥林多后书,他描述自己如何被打倒了、身上常带著耶稣的死,却能得胜有馀,是因为「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保罗永远忘不了自己的罪孽曾是如何深重,曾如何顽强地抵挡如今他到处宣扬的救恩。每回想自己曾是何等人,却蒙了怜悯,他就不敢对任何人失望。既然拥有这厚恩作得力之源,他如何能灰心丧胆呢?相反的、,他应当如何加倍殷勤,才能回报这恒久忍耐、不断熬炼他、直到他成为主合用器皿的慈爱恩惠呢?「然而我蒙了怜悯,是因耶稣基督要在我这罪魁身上显明他一切的忍耐,给后来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样。」
  自始至终,保罗都受一个主要意念驱策著,亦即:他所以蒙救赎,是为了服事主;他所以得救,是为了挽救他人。得救赎、蒙呼召的往事,时时激励他更殷勤努力地为福音奔走。这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如果我们能常常从繁忙中跳脱出来,静立在十字架底下,思想主耶稣为拯救我们流血舍命,感恩之馀,如何能不受激励,迫切地愿意将每一丝生命气息为主的事工摆上呢?
  另外,我们还须提及的,就是使徒一生所致力的单纯而伟大的生命目标。他日夜劳苦,只为了多拯救一些人,为此他不惜牺牲一切。同时为了保守、培植这些稚嫩的新生命,他苦心设法召集、组织、成立教会。但这一切目标,都附属于他在帖撒罗尼迦前书所宣称的人生宗旨:「不是要讨人喜欢,乃是要讨那察验我们心的神喜欢」(二4)。不管一切努力的结果如何,不管人们怎么说、怎么想,只要圣灵见证他的作为讨神喜欢,什么都无关紧要了。
  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来看他这项动机,就是他在帖撒罗尼迦后书所说的:「叫我们主耶稣的名得荣耀」(一12)。基督在世所说所作的一切,都是为荣耀天上的父,而保罗也本著同样热切的心,要荣耀神子的名。这目标随著其服事年岁的加添而增强。他一生最大的盼望与心愿,就是叫基督在他身上显大,或生或死,无论何事,都要荣耀主名,不叫主名蒙羞。
  这是否也是你我的人生主旨呢?它会使我们的生活大大简化。我们很容易拟定一些高远宏大的目标——使万人得救、教会大奋兴、每个教友投入服事一一这些目标本身都无可厚非,却不是最好的,一旦所豫期的成果未能达成,我们就灰心失望,怨天尤人。相反的,我们若一心一意只为讨神喜悦,作任何事都为荣耀神而行,即使表面上挫败了,我们仍然得胜;即使险些丧命了,也能高唱凯歌!
  任何人若能像保罗一样,无论从外在事物、同工、密友或个人良心的见证上,都能毫无愧作地说:「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连我自己也不论断自己。我虽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所以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他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那时各人要从神那里得著称赞」(林前四3—5),他就有福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的管家一一一也许是金钱或时间、影响力、口才、智慧的管家一一一如保罗所说的:「责任已经托付我了」(林前九17),所求于管家的,不是要他们实现个人的抱负,而是要忠心于委派他们的主。因此不要凭结果来评判你的生活,而要从你的动机及委派你之主的笑容来评估。
  他的生活计划也与其成功息息相关。事实上,他并无人生的计划,他的道路早在创世之前就为神所拟定,他的责任只是去探索其轨迹罢了。他自己无须设计什么,只要籍著与主交通,明白大设计师的心意,在时空的领域里,把主在永恒、超自然所作的复制出来。
  这促使保罗对未来每一项决定都兢兢业业,谨慎小心。不管遭遇何事,他都得顺应神的旨意,不敢体贴肉体,或在乎人的看法。他时时倚靠圣灵的引导,凡事寻思神的旨意,从周遭一些微末的印证,搜集引导他的云柱、火柱。一旦明白神的旨意,他就毫不迟疑地收拾帐棚,前往主要他去的地方(徒十六6一7)。
  基督肢体的组合形式,每一信徒在各地位所担任的职分、每个肢体所必须完成的工作,都早在创世之前即已拟定。诗人的祈求应当是每个主工人的祷告:「求你指教我遵行你的旨意,因你是我的神,你的灵本为善,求你引我到平坦之地。」
  但是保罗的成功,最大的秘诀可能还在于他知道如何从自己的软弱中得能力。保罗具有卓越的性格、充沛的精力、领袖才干、策划组织的能力、睿智的思想和口才,但是若非身体的软弱使地谦卑,他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外邦使徒,成就斐然的事工。他可能会流于自信,倚仗个人的才赋,而不虚心仰望神的能力。因为他肉体的软弱,他不得不时时倚靠神,让神透过他这软弱的器皿,成就荣美的事业。
  在诽谤他的人看来,他长得气貌不扬,言语粗俗(林后十10),前者指的可能是他肉体上的那根剌;后者则是他的谈吐缺乏希腊演说家文雅畅达的风格。这些缺憾削弱他的傲气,使他成为主手中一团柔软的陶土,任他塑造成最合用的器皿。
  想当年,他是迦玛列门下的得意弟子,聪明、勤快、性格刚毅、独立、思想敏锐、口才锋利。在同辈的年轻人当中,少有人比得上大数的扫罗。杰出的他,一反常例的,年纪轻轻就被遴选为犹大公会的一员,而且表现卓越,不负众望,在拘捕基督徒的事上,格外热心。如果不是他有一些无法克服的弱点,他可能是另一个亚波罗、奥古斯丁、马丁路德,而不是保罗。因为他的软弱,他才能刚强;因为他常受锁链之苦,他才能释放被捆锁的人;因为他自己十分贫穷,他才能使许多人富足。
  有此借镜,服事主的人应当毫无怨尤。只要我们清楚蒙召,纵然自身有限制、缺陷,似乎不能胜任主所委派的工作,我们仍能坦然无惧地荣耀主名,而且更深切领悟:正因为有这些软弱存在,我们才不至于成为主的绊脚石,不凭血气之勇,而凭信心行事。
  另一个促使保罗成功的因素,是他克己自制的工夫。他是个胸怀宽广的人,对真理、人生的看法都十分自由开放,对许多无伤大雅的事情也都能包容接纳,以免基督的影响力受到限制。但是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第十三节,他说:若吃肉会使弟兄跌倒,他就永远不吃肉,虽然就他个人的良心而言,在拜偶像的庙里坐席,他可以吃祭偶像之物而不觉得不安,但因此学可能会伤了其他弟兄的良心,成为使他们软弱跌倒的绊脚石,他就禁戒自己不沾祭偶像之物。在第九章里,他也向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表明心迹:他愿意为福音的缘故,放弃娶妻生子的天伦之乐,即使他是个性情中人;虽然踹壳的牛理当让它吃粮、为圣事劳碌的人理当得报酬,但他却为了避免误解,而婉拒信徒的财务奉献,宁愿靠自己的劳力挣生活费。在该章的末了,他进一步解释自己如何攻克己身,以免他在领人信主的事上有亏欠,而遭淘汰,由更适合的器皿递补取代。在哥林多后书第六章第三节他也说自己凡事不叫人有妨碍,免得他的职分被毁谤。
  他这种自制力也是主仆应该效法的榜样。凡渴望神的国度早日降临的基督徒,都应当弃绝纵欲不法的嗜好、习惯,以免使圣工受毁谤,同时绊倒妨碍信心软弱的人。在遇到不关是非对错的权宜情势,不知如何取舍时,就当考虑个人的举止会对周遭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的影响力越广,就越要约束自己作决定取舍的自由。
  此外,我们还不能遗漏保罗为别人所流的无数泪水。他曾对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说:「你们应当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徒二十3l)。想想看,他是「昼夜不住」地为福音劳苦,毫无懈怠地持续三年之久,而且不只是大发热心而已,更为关切人的灵魂之故,时时流泪焦心,不肯放弃,直到那个人得救归主,或更忠心服事主。他为信徒顽梗不化的罪流泪;为教会的纷争伤心;为弟兄们留下的绊脚石扼腕,昼夜为他所关心的人事流泪祷告。
  保罗这种爱心是令我们自惭的。我们会为许多事伤心流泪,却往往对灵魂的沉沦无动于衷,心田乾涸冰冷。丧失了流泪的能力就等于丧失了领人归主的能力。只有心碎的人才能叫别人为罪伤心痛海;只有流泪的人才能叫人流出悔改的眼泪。
  最后,保罗还有另一令我们感佩的特点,就是对其他信徒的关切」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是证据之一。另一个就是歌罗西书第一章第二十八节所记的:「我们传扬它,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他多么强调「各人」!他不是个急躁、揠苗助长的那种人,相反的,他和主耶稣一样,懂得循循善诱,针对各人的需要及情况,作个别的教导。主连一个被鬼附的人都不放弃,不惜走远路,亲临偏僻之地。保罗也锲而不舍地游说亚基帕王,因为每一个人在他眼中都无比宝贵。
  但归根究底,这一切所奠基的根本信念只有一个,就是:不是他能作什么,而是因神的恩典、神的能力透过他动工,他才能有所成就。他常说靠自己不能作什么,而是基督在他里面动工,否则一切作为都是草木禾秕,算不得什么。他其实并没有为基督作什么,只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献上,让基督的能力渗透全人,再焕发出荣光,照亮人们的心房。他所关注的只是如何洁净自己,随时豫备让主使用。
  这是每一位基督徒工人当学的首要也是最终一课:手洁心清,存单纯的动机,让个人的意愿不与基督的旨意有任何冲突,时时调整、豫备,静候神的差遣,让神在心中动工,使你愿意去作讨他喜悦的事情,不须顾虑自己能不能作,凭信心让神透过你成就一切。
  存这样的心态,你就不至于怯懦,也不会骄傲。你不会怯懦,因为在你里面有强大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著你。你也不会骄傲,因为你根本没有什么可自夸的。「斧岂可向用斧砍木的自夸呢?锯岂可向用锯的自大呢?」
  这段话可以应用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对于那些必须从事神为他们安排的受苦、忧患的事工的人,或是那些照顾小孩的人,或是在家中料理琐碎家务的人,都不例外。我们无论作什么,所服事的对象乃是那位判断人的主。他所作的判断不是我们作了些什么,而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工作;不是我们工作的宽度,而是深度;不是我们工作的成效,而是我们放了多少心进去。
  在我们所作的一切事上,我们可以肯定,圣灵的恩惠都一直与我们同工。他们站起来讲话时,圣灵要见证他们的话;他们以口舌或以实际生活作见证之时,从所取得的结果,就可以看到在他们背后有一个比他们更强而有力考在工作;他们对一个人,或进入一个家庭,或到达一个地区,要广传福音之时,人们可以发现他们不但用口,也是带著能力,带著圣灵,满有信心的在传。但愿我们都能如此生活、见证、服事,让我们作一个无愧的工人,作神各样恩惠的好管家,与神同工,作神福音的使者,领人与神和好!
「在两难之间」

腓立比书一23

  由于神的安排,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百夫长从中斡旋一一经过三个月的同甘共苦,他对使徒产生了感情,钦佩他的人格,感谢他救了全船人的性命一一保罗在抵达罗马之后,获得特别的宽待:获准在御营附近赁屋居住,由一名卫兵看守,享有相当的自由。惟一的囚犯标记,就是手铐加了一条铁链,连在卫兵身上,每过四或六小时,解除一次。
  这样的安排有许多好处:一方面十分安全,不致遭犹太人的攻击谋害,另一方面又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把福音的种子散播在这个各方人种种集的大都会中。当然它也有许多不便:常在卫兵的监视下,对方是个外邦人,对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及基督徒的宗教热忱都鄙夷不屑。身上的锁链也是一大累赘。要祷告、口述书信、和信徒聚会,都得徵求狱吏的同意,在其监视或粗暴亵渎的谩骂下进行。这对生性敏感的保罗而言,是莫大的折磨。然而靠著加添他力量的主,他学会处何景况都知足,并看万事效力,叫福音更加广传。可能有许多顽强暴戾的罗马卫兵,都变成谦和、热心的门徒。保罗在写给腓立比人的信中,提到:「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以致我受的捆锁,在御营全军和其馀的人中,已经显明是为基督的缘故。」这为以后三世纪传遍罗马军营的基督化运动,掀起序幕,以至后来君士坦丁大帝终于宣布接受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你们要记念我的捆锁」的受苦呼声,却为后世带来无限的祝福。
  才到罗马三天,保罗就请当地的犹太领袖到他的居所来,有人说是七位。在罗马城大约有六万犹太人,他们的地位甚低,是本地人轻视嘲谑的对象。第一次会面,他们谨慎地采取中立的态度,表示愿意听保罗解释这门到处遭毁谤的教派,再作判断。第二次,有更多犹太人到他的寓处,从早到晚听他讲论神国的道及耶稣的事迹。听众的反应不一,「有信的,有不信的。」他一加以往的作风,每到一地,必先向自己的族人作见证。既尽了人事,犹太人仍然顽硬不信,他可问心无愧地转而向更广大的外邦群众传福音。「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徒二十八28)。此后两年,在他的控诉者筹划如何控告他期间,或者也因为罗马皇帝耽溺逸乐,无心问政之故,保罗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
  其中有些人是不辞干里,远道而来。常伴随身侧的,有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如今在传道的事上于他有益处的马可;体贴细腻的路加医生;与他一同坐监、以便就近侍候照顾他的亚里达古;从以弗所来、保罗「所亲爱、忠心事奉主的兄弟」推基古;来自歌罗西教会,「作基督耶稣仆人」的以巴弗;由腓立比教会派来,把弟兄姐妹的爱心奉献带给他们所爱戴的朋友及属灵导师的以巴弗提;尚未因眼前现实的羁绊而迷失永恒、看不见之远景的底马一一还有许多地在书信中提及的朋友,都常环绕他身边。罗马教会的信徒更是他的常客,川流不息地来领受他的教导,例如:以拜尼土、马利亚、安多尼古、犹尼亚、土非拿、士富撒、他所亲爱的彼息氏、在基督里经过试验的亚比利等,在保罗初抵罗马就远赴亚比乌市和三馆去迎接他,如今更是勤于探望,对这位属灵教师钦仰备至。
  这两年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事情。例加以巴弗提得了重病,险些丧命;收容逃跑的奴隶阿尼西母,带领他悔改归主;写了一系列的狱中书简,让后世对他的囚居生涯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日子在忙碌中飞逝,两年的光阴似乎比在该撒利亚那两年的禁闭生活过得更快速。
  保罗初审显然被判无罪,获释,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恢复自由之身,继续从事他所热爱的福音事工。显然他也早豫料会有这结果,在写给腓立比人的信中,他胸有成竹地说:「我靠著主自信我也必快去。」在腓利门书里,他甚至要他们给他豫备住处,盼望藉著信徒的祷告,蒙恩顺利到他们那里。一般的学者也都咸信在罗马两次囚禁之间,有一段自由的过渡期,否则提摩太书及提多书所提的一些事件就无法解释,它们显然不是发生在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年代之内。
  保罗获释,是否因百夫长的出力斡旋,或因该撒利亚寄来更详尽的报告,史料上没有记载;总之从最高权威传下一道命令,解除使徒的锁链,释放他自由。主让他在肉身多存活几年,因为当时的教会稚嫩幼小,仍需要他的引导,把福音的散布范围更加推广。各地教会闻知他重获自由,能再到他们中间,必然欣喜若狂,感恩不已。
  一旦恢复自由之身,首先,保罗必履行其诺言,去拜访腓利门及歌罗西教会。然后再去探望以弗所教会,进一步向他们澄清解明他在书信中所透露的奥秘。可能在他停留以弗所期间,阿尼色弗一家人热心接待、服事他,以至他在最后一封书信里特别提起他(提后一18 )。他把提摩太留在以弗所,要他留心谨防教会一些人传异教(提前一3),即前往马其顿和腓立比去。他在该地受到热烈的欢迎是可以想见的。他们是他的弟兄,所亲爱、所思念的,是他的喜乐和冠冕,一起同工,为坚固、传扬福音而同甘共苦的肢体。吕底亚、革利免、友阿爹、循都基、以巴弗提、禁卒一家人,及其他腓立比教会的人,必然都争先恐后来照拂这位疲乏、羸弱的使徒,并深深被其高超的灵命激励。
  离开腓立比之后,他一定也遍访希腊的其他教会,并重访哥林多,最后和提多赴革哩底,并留下他把没办完的事处理完,在各城设立长老(多一5)。回到欧陆,他即写信给提多,在信的结尾,提到他计划到尼哥波立去过冬,在那里,几个朋友,像亚提马、推基古、西纳、亚波罗将与他会合,帮助他坚固众教会。这些教会都曾经历火般的试炼,在真理和实务上都遭遇艰难(林前三12~13 )
  这段自由的日子为期却不长。在主后六十四年发生了一桩大变故一—罗马城发生大火。被嫌疑是祸首的尼禄暴君,为了转移注意力,嫁祸给基督徒,于是迫害的狂潮立刻一波一波蔓延开来。在各大都会的基督徒领袖,其中多半是德高望重、使徒所亲爱的同工,纷纷被捕,犹太教人士乘机煽动,火上加油,到处风声鹤唳。像保罗这样出名的人,当然无法幸免。
  离开尼哥波立之后,保罗到特罗亚,在加布家住了一段日子。遽然被捕,保罗措手不及,连随身携带的一些宝贵皮卷、书籍,都来不及收拾一一其中包括他写给各教会书信的副本、一本希伯来文圣经、主在世言论的手稿。甚至那件保暖的冬衣都没及披上,就被押解到罗马去。
  一小群忠心的友人伴随他步上这趟最后的旅程:底马、革勒土、提多、推基古、路加和以拉都,依依不舍地追随。结果底马贪爱世界,中途放弃,往帖撒罗尼迦去:以拉都在哥林多住下;特罗非摩到了米利都得了重病。在罗马兵丁的吆喝催赶下,保罗一行二度抵达罗马。
  但是第二次的牢狱生涯却与第一次迥异。以前他自己赁屋居住;如今被禁闭在暗无天日的囚室里。一般学者猜测玛末丹(Manwrtine)监狱即是保罗度过最后几周或几个月的地点。以前访客络绎不绝;如今阿尼色弗必须「殷勤」地去找他,才能找著,而且他需要相当的勇气才能不以保罗的锁链为耻。以前关心他的朋友经常环绕著他,饥渴慕义的信徒屡来求教;如今患难的疾风吹散了访客,另一些门徒则奉派遣往远地去坚固教会,「独有路加在我这里。」这是何等孤单凄凉的感叹。以前他成竹在胸地豫期获释的日子不远;如今,虽然初次申诉,勉强洗刷纵火的罪名,「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但是却无望幸免第二项罪名一一一引进扰乱治安的风俗异端。这项指控空泛笼统,大帽子一盖,根本无转弯的馀地,注定要遭处刑。
  保罗知道自己如祭酒已被浇奠,扬帆离岸的日子已到,他并不因而感伤。许多年前,他就定意要披戴属天的躯体,被接升天与主永远同在。他知道这似乎不是他安息主怀的途径:不是凯旋升天,而须行经死荫的幽谷。然而归家的路径是那一条,对他已无关紧要;回顾过往,他只有满怀感激,由衷谦卑地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后来的审判过程详情如何?他被囚禁了多久?提摩太是否及时赶到,在临终的一刻陪伴身侧?他究竟是如何殉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始终无定论。一般的猜测是:保罗在距离罗马三哩外的欧斯田路上被砍头,灵魂离开躯体,安息于非人手所造的天家。
  保罗终于抵达标竿,得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他去得的奖赏,而且夙愿得偿,体会到与基督同在,真是好得无比。当这位忠实的管家向主人交账时,主必笑容满面地称许道:「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在天家有何等热闹的宴席为他陈设!那些他引领归主、以前在黑暗权势下,如今成为其喜乐荣耀冠冕的信徒,都欢聚一堂,迎迓他的来到!更令他欣喜的是,能终日钦仰爱主的荣脸!这位曾亵渎神、逼迫主的扫罗,蒙神怜悯,被主看待成忠心良仆,他的名字——保罗——将与其他使徒的名字,一同铭刻在新耶路撒冷的基石上!
「字是何等的大」

加拉太书六11

  根据一般学者推测,加拉太书的最后一段不是出自书记的手笔,而是保罗亲笔写的,其篇幅也比其他书信结尾问候语长得多。通常,他只在信尾附加几笔,如歌罗西书的结语:「我保罗亲笔问你们安。你们要记念我的捆锁。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可是对加拉太各教会,他却以冗长的叮咛再三强调,并亲笔书写,只因为他的权威在加拉太人当中并未受到尊重,屡遭攻讦。由于视力不佳,他所写的字体大而难看,他特别请当地信徒多多包涵。
  我们也可把他的话当作一种比喻:他的书信在整部新约里占的分量何等的大!就长度而言,它占了全新约的四分之一。但其重要性当以质而非量来估计。在放到天平上秤重以前,先想想你手上捧的是何等珍贵的财宝: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的爱训;罗马书第四、第五章关于称义的精辟之论;罗马书第八章阐释圣灵工作的荣耀扉页;哥林多前书第十五章关于复活得胜的盼望;以弗所书第五章揭示主与属他之人间的大爱一一教会所承继的这笔无价的资产,固然是圣灵的作为,也实在是保罗的功劳一一他乃是圣灵工作的器具。圣经中许多宝贵、发人深省的字句,都反映著这位外邦使徒那温柔、热切、诚挚的心灵。
  保罗的书信充分流露他的真情至性,字字句句是以笔墨和著血泪铭刻在人心版上。每封书信都是有感而发,例如腓立比书是在收受教会托以巴弗提送来的馈赠,感念其爱心而写的;哥林多书则是在听革来氏家的人提起哥林多教会中有分争结党之事,痛心之馀写下的劝诫。正因为他的书信充满感情,及对话般的生动、恳切,彷佛与亲近的友人话家常一般的亲切自然,所以它们会如此打动人心。
  说实在的,若非保罗这些书信,基督的福音无法那么快速地打入西方世界各个强硬、讲求实际、蓬勃发展中的国家。使徒约翰的思想偏重属灵的透视,指导人探索福音的真理,而省略字句的辩解。使徒彼得的逻辑推理则受早年希伯来教育、训练的影响,在主耶稣的教导薰陶下,看任何事情都从希伯来文化社会的角度作出发默。保罗虽然是个典型的希伯来人,所运用的圣经诠释法,是他当年在迦玛列门下受教的传统解经法,深奥而冷僻,但其逻辑推理、辩证的风格、遣辞用句的简练有力,则近似西方文化。保罗生长在罗马帝国的光荣盛世,衰落的希腊文化则融入普世的思想语文潮流中,连闭关自守、顽固排外的犹太社区也不能完全将它杜绝于外。因此保罗的书信处处流露西洋的风味;未来几个世纪的潮流,已在这些篇章中酝酿出端倪。他的思想在西方文明中一直是现代的。他的教导使奥古斯丁受益,更启发了马丁路德。他的思想、观念融入基督教史上几个最伟大的哲人和文学家的思维笔墨中。他撒下的种子,在现代的教育、法律、自由思想、文明中开花结果。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无数敬虔的牧师、献身的宣教士、杰出的基督徒、留名青史的名著典籍、信心、慈善、贞洁的典范轶事。
  在新约圣经中,有十三封书信经保罗署名,其真实性及可信度是众所公认的。即使最极端派的批评人士,也不得不承认哥林多书、加拉太书、罗马书确实出自保罗的手笔。这些信大约在主后五十二年至六十八年间写成。其写作背景也都不同:有的充满年轻、新鲜的喜乐和盼望;有的是在他遭受压迫、拦阻的困境;有的是身陷囹圄、备尝锁链之苦;另有些则在世间之路已至尽头时写就。每封书信大体上都反映内在及外面的世界,流露对主赤诚的忠心。保罗常在书信中自称是「基督耶稣的仆人保罗」
  以下让我们依写作的先后次序,将这些书信作简单的介绍,以反映使徒不同阶段的思想和见解。虽然他在每封书信都充满爱、忠心和圣灵,但根据他自己的说法,他一直在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以求更认识基督及其复活的权能,体尝主的苦难。因此每封书信都启示他对复活之主的荣耀及丰富更新、更深的体认。正如基督的智慧及身量不断增长一样,使徒保罗也时时在更新变化,荣上加荣,越来越像主的样式。他的一生都在攀爬顺服及信心的崖岭,学习舍己、十字架的功课,效法基督的榜样,拓广加深对主的认识。我们只要比较一下他写给帖撒罗尼迦的第一封书信和以弗所书,就可明显著出他在数年间有多么大的提升,思想人格都更臻于成熟。
  我所知道最好也是最自然的分类法,就是以下这一种:
  论及未世的书信:帖撒罗尼迦前后书。
  反犹太教的书信:哥林多前后书、加拉太书、罗马书。
  基督论、反诺斯底派的书信:腓立比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以弗所书。
  教牧书信:提摩太前书、提多书、提摩太后书。
  底下让我们依次来探讨。
  帖撒罗尼迦前后书一一帖撒罗尼迦前书大约在主后五十二年写于哥林多市。在马其顿迭遭敌挡迫害之后,保罗离开帖撒罗尼迦,留下提摩太处理未完的事工,安慰并协助灵命甚浅的教会。等情况稍稳定了,提摩太和西拉才赶赴哥林多与保罗会合。三人常为如何带领训练那些风雨中的教会及初信的门徒而不断讨论、迫切祷告。由于三人都无法抽身前往探望,保罗只好为了第一封书信去勉励他们。第二封信则在数个月后,保罗还在哥林多,听说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将他的第一封信误解为主再来的日子已迫在眉睫,现存的社会即将解体,所以即刻写信去纠正澄清。
  在这两封书信里,使徒费了相当的笔墨讲述主二次再来。神子的再来,是激励每个基督徒勤奋尽忠、贞洁自守、得盼望安慰、持守节操美德的根本动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著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
  在这两封信里,基督徒生活的动机,盼望基督再来的成分多于基督的内住;荣耀的盼望多于十字架;主亲自的显现重于后来书信所强调基督在凡事居首位的主题。信的未尾,他叮嘱教会要儆醒谨守、豫备主荣耀的再来。比较之下,他后来写的书信所涵盖的立场要比先前的广阔多了。
  哥林多前书一一一保罗在以弗所住了三年,最后一段时间,从亚波罗及革来氏家的人口中,听说哥林多教会有分争结党的事情,十分痛心。加上哥林多市的风气败坏堕落,那一小群信徒渐渐抵挡不住邪风逆流,而有妥协苟同的趋势。后来又接到教会托司提反、福徒拿都、亚该古送来的信,提到教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难处,徵询使徒的意见。保罗得知这些令他痛心疾首的消息,恨不得亲身赶去排解纠纷、匡正败坏的风气。但是他将受到怎样的接待呢?而且当时以弗所的情势甚乱,他必须留守岗位,无法脱身。在左右为难之际,他只好在圣灵的引导下,为了这封实际而立论精辟的书信,给后世的教会提供了宝贵的钴砭,启示世人如何将福音的原则应用于复杂的社会道德、人际关系等问题上。这封信由提多亲自送到哥林多。信中仍然涉及主的二次再来;但除此之外,还提及末后的亚当的崇高立论,以及圣灵向属灵的人所启示、眼不曾见、耳未曾听、人心所想像不到的奥秘。
  哥林多后书—一以弗所的暴动闹得风风雨雨之际,使徒日夜焦心等候提多带回音讯,告知哥林多教会的反应。被逐出以弗所之后,他到特罗亚去,以为会遇到提多,却失望了,心里更是焦急,立刻赶赴马其顿去寻他。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外有争战,内有惧怕」,身心灵遭到极大、打击。幸好提多及时赶到,带来哥林多教会悔改哀恸、思念他、被他的信激励的好消息,才稍得安慰。他立即为了第二封书信,差遣提多及另一位弟兄赶紧回覆。
  哥林多后书是保罗所有书信中最流露真情至性的一封。在信中他毫无保留地披露心迹,肝胆相照地把个人内心的爱恨好恶、对信徒的期许、挂念、深情表露无遗。「凡事都是为你们……所以我们不丧胆。」后期书信对基督徒生活的属灵透视,也在这封信里出现。在圣灵的光照引导下,他的笔尖透露出他越来越享受隐藏在主要的丰盛生命。虽然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耶稣的生命却常在他的身上显明出来(四11)。如今他不再凭著外貌认基督了,而是透过灵的体验;在主爱的不断激励下,学习舍己,穿上复活之主所赐的新人(五14—17)。不管遭遇多少患难、穷乏、困苦,在永恒的灵界里,他都已得充分的补偿(六4一10)。虽然肉体上的那根剌时时折磨他,但神的恩典够他用,反而使这弱点成为得力的来源(十二10)。
  加拉太书——紧随提多之后,保罗又回到哥林多,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三个月。但是在享受主内肢体团契之乐的同时,从加拉太传来的坏消息却使他忧心仲仲。他听说那里的信徒信仰变质,很快就离弃「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一些犹太教徒渗透到教会中,声称代表耶路撒冷的正统教会,诋毁保罗的使徒身分,质疑他的权威,并坚持外邦人必须行割礼,遵从利未记的法律。
  这是个关键性的时刻。假设犹太人的主张得逞,基督教会势必萎缩成犹太教的一支,五旬节涌流的基督教会命脉及事工,必消失在拉比学说的沙漠中。外邦的基督教会受到考验;世人的盼望危在旦夕。保罗为此焦心忧愁、大发义怒,激愤之情溢于言表。在加拉太书里,措辞严厉,驳斥散播异端之徒,谴责那些引诱加拉太信徒离弃基督要之单纯与自由的阴谋分子:「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
  在激动的情绪下,保罗的思绪仍是清晰而强有力的,而且刺激他更深入探讨以前不察的属灵奥秘。迫于情势的危急,异端邪说气焰的嚣张,保罗更勤奋地挖掘基督里的丰盛宝藏。圣灵引导他领悟:犹太民族的真正根源,不是摩西,而是亚伯拉罕;不是西乃山,而是亚伯拉罕的帐棚。亚伯拉罕在未受割礼之前就蒙召;他因信称义,早在接受犹太礼仪的前三十年,就蒙神悦纳。这个新发现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地意义重大。从那一刻起,保罗被提升到另一更高的新领域。他的立场更坚实,足以抵挡犹太教派的攻讦,证明凡相信的外邦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都是应许之约的继承者。
  罗马书一一在哥林多住了一些时候,使徒的心思转移到当时最大的都市罗马。他希望能尽快去拜访当地的教会,并著手准备一系列的讲章。在圣灵的启示下,写出所有书信中哲理最深奥、逻辑组织最缜密清晰的一封书信一一给罗马人书。
  在这封书信里,就和加拉太书一样,不仅清楚阐释因信称义的伟大真理,而且强调信徒与基督合一,及基督内住的重要性。他声明我们是藉神儿子的死而与神和好,因它舍命,我们才能得救。所以我们是靠藏于基督耶稣里的丰盛恩惠过得胜的生活。当他谈到与死而复活的主联合,靠主从老我的捆绑中释放,言词之间透露激跃的神采。他与基督已完全合一,甚至能感受到基督为信徒代求那种说不出的叹息。他甘心乐意地献出自己的肢体,作抵挡罪的武器;因他已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如今活著的,不再是他,而是基督在他里面活。他的生命就在于信神的儿子,因基督爱他,为他舍己。十字架不是称义而是成圣的手段,矗立在现在的他和过去的他之间:而神的儿子则藉圣灵住在他心中掌权。
  腓立比书一一一这封书信不含一点辩证的成分。前几封信的辩护已驳倒诋毁他的人,压制了制造纠纷的仇敌。如今身陷罗马的牢狱,即使各地教会仍有分争结党的事,也无法远渡重洋,穿透牢门,传到他耳中。神那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著他的心怀意念。从这平静安宁的心田所涌流的,就只是对腓立比教会那批亲爱的朋友深湛而温柔的思念与关切。
  对主再来,得永生的盼望,仍是他心目中的晨星。他是天国的子民,盼望在天上与他的救主相会。但他也开始想到以自己的死来荣耀主的可能性。他知道神的旨意最美善,他已从主学会舍己谦卑的秘诀。以巴弗提把腓立比教会爱心的馈赠带来给他,他立刻为了这封充满爱与感激之情的信托他带回。
  歌罗西书一一保罗第一次被囚于罗马,后期前来其所赁之屋探访的人当中,有一位是歌罗西教会派来的以巴弗,他也代表老底嘉及希拉波立——座落在小亚西亚莱克斯谷(Lycus)的两大城——的弟兄,向保罗问安。以巴弗向使徒透露:有一新奇的异端刻正迅速扩展,袭击小亚西亚一带的教会。
  这派虚妄的基督教哲学认为在罪人与神圣的神之间有一道鸿沟,惟有透过神秘的桥梁,人的祷告才能上达天庭,神的祝福也才能降临人间。但这套理论完全凭空想像,其神秘哲学全然虚妄,因为即使最高的天使或灵,与永恒的神之间仍有无限辽阔的距离,除非造物主亲自跨越鸿沟,所造之物无法接近造物之主。
  要对付这套荒谬的哲学,圣灵向保罗揭示了在基督里更深、更广的丰恩;让使徒领悟主升到权能者右边的完整意义。他认清一切执政、掌权、天上地下所有的造物、鬼灵,都臣服在它脚下。它是万有之主,万王之王。他管理一切,充满一切,维持一切。「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为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你们在他里面也得了丰盛,它是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西一16,二10)。
  在这同时,他相信自己与复活之主联合的信念也更肯定;对主的内住也更有把握;对永生的盼望更充满荣耀。因此假使他必须蒙召,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他承受的职分,岂不就是要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将历世隐藏的奥秘显扬在外邦人当中一一这奥秘就是基督在人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推基古弟兄负责把这信带给歌罗西教会,并将另一封信转达以弗所教会。
  腓利门书—一从主人腓利门家逃跑的奴隶阿尼西母,可能在匮乏中到使徒所赁之屋求助或在罪恶的场所被传福音的同工寻获,在保罗的感召下重获新生,如今成了他所亲爱的弟兄。腓利门是保罗熟识的朋友,而且在账务上似乎有往来(18一19)。保罗把阿尼西母送回去,并附一封求情信,以期他能获得主人的宽恕。
  这封信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徒静候神的爱克服一切难处的耐心和信心。在他认为,阿尼西母在神的眼光中,是个完全的自由人;但基于礼貌,他不便干涉主仆的纠纷,只有存祷告的心指望腓利门能被神的爱感动,看待阿尼西母为主内的弟兄,主动还他自由之身。在他未能甘心行此善学之前,保罗不愿插手干涉,他必须把阿尼西母送回去。保罗处理这件事的原则,足以作我们解决各样难题的借镜,凡事留待爱心慢慢化解。
  以弗所书一一这封书信重申主耶稣之国度、主填满神人之间的鸿沟等重要的观念。保罗以无比生动、有力的文笔,陈述信徒与基督的死、复活、升天、掌权联合的真理。他并且把教会形容是基督的身体和新妇,把这比喻刻划得淋漓尽致,不过这封书信最特殊的要默在于它十分强调夫妻、父子、主仆闲的人际关系及家庭生活。
  早先,由于生活的重压,又无圣灵启示的确据,使徒似乎认为婚姻生活的难处多于甜蜜(林前七);但在后来的几封书信里,他却极推崇婚姻,把它比成主和新妇和谐相爱的美丽结合。和当时的人看法迥异的,他认为维系婚姻的秘诀乃在强者为弱者舍己一一丈夫为爱妻子而多作牺牲。妇女不是男人的奴隶或玩物;男人应该像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身一样,毫不自私地爱顾妻子。
  提摩太前书和提多书一一一保罗获释之后,重访爱琴海畔的众教会。在旅途上他写了这两封书信,劝勉两位年轻的宣教士如何教导、牧养教会。信中涉及许多处理实务及家庭问题的细节。保罗不惮其烦地反覆强调如何把信仰的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的问题及职责上。「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提前四8:多二11一12)。
  提摩太后书一一一写此信时的保罗,年岁已长,胸襟见识都臻于通达圆熟;然而亲朋爱徒都睽膈远离,孑然一身,苍凉孤独;更难堪的是御寒的冬衣、心爱的书卷都不在身边,单薄的身体在寒窖中抖缩;漫漫长日,度日如年。他渴盼能再见到属灵的儿子提摩太,特意为此信催促他赶紧上路。此情堪怜,却又凄美、合乎人性。在孤寂的呼声之外,仍散发坚忍勇气及信心的光辉:他深信主已保全他所交付他的,同时他也已守住主所交托他的。保罗最后提起如椽之笔,以无比慈祥的信息为一连串的书信勾勒了完结之篇。斗大的字体道出语重心长的祝福:「愿主与你的灵同在。愿恩惠常与你们同在。」
  保罗的书信就像铅版,无数的翻版都是由此复印出来。只有神能算得出究竟有多少人因接触他所写的这些字句,受了他的教,而成为他的荐信,「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一直到主再来的日子,还会有无数可歌可泣、荣神益人、得胜崇高的篇章,因使徒保罗这些神圣的启示谱写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2 22:57 , Processed in 0.1315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