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前言
首先,我要谢谢“华人牧者团契”再次邀请我参加“华人知识分子信仰论坛”。这次给我
的题目相当具有挑战性,我也在个人整理的过程受益匪浅。
严格说来,北美华人教会历史至今尚未有比较系统的整理。我在整理过程中,除了邱清萍
着的《从漂泊到植根——北美华人教会采风录》(美国中信出版社,2010)与苏文峰主编
的《大洋彼岸的长河——美国华人查经班回顾与展望》1(海外校园,2015)外,只有
《使者》杂志1984 年5 月号《孤蓬万里征》与其他一些零星的文章。
为了使信息更为专注,本文刻意略去北美加拿大部分,除了美国华人教会发展简史部分,
将研究对象集中具下列三种特征的华人教会:
1. 组成分子为在美国本土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不论是否具美国籍或永久居留权)。
2. 使用语言以普通话为主(可能同时也使用英语、粤语、潮州话、闽南语等其他语言)。
3. 在1980 年前建立的华人教会,或由1980 年前建立的华人查经班/团契转型而成的华人
教会。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另外单独收集、整理了近30 个美国较具代表性的教会机构资料,
作为个人写此论文之参考。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不少教会网站除了信仰告白、教会现状
(牧者、同工、聚会时间等)外,对教会建堂史仅仅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或是完全没有
提。常言道:“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2期望此文能抛砖引玉,北美华人基督
徒能更注重记录或系统的数据保存,有更完整的历史回顾,见证上帝在北美华人中的工作。
本文是根据论坛的要求,内容分下列五大部分。
一、 回顾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
二、 结合具体事例来看 注重圣经 的传统
三、 结合具体事例来看 注重圣灵 的传统
1这本书共收集70 篇文章,呈现了美国华人教会在1950 至1980 年代,从查经班成立成长,转化为教会的
史实和评述。不但可成为今后美欧亚澳纽地区,学生团契转化为教会的参考书,也可为国内城市聚会点转
化成堂会,提供借镜。
2 参“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语出《宋·欧阳修、宋
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征》。
2
四、 结合具体事例来看 注重圣徒 的传统 如何帮助生命和教会的建造
五、 如何来走“三源合流” 的属灵道路,以及这将对中国城市教会建造的影响
除了资料整理外,亦加上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将美国华人教会特色有更完整地呈
现,并成为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建构的参考。
本文
一、 回顾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
美国以移民华人教会就语言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粤语(包括台山话等)与国语(北美
习称。即,“普通话”)教会。其分类如下3:
A. 粤语教会
在1950 年代之前,基本上华人教会是以讲粤语为主。而教会的建立者主要是各大宗派4与
所派遣的西人传教士。这些专门向中国人传福音的事工,多是始于自中国返乡的美国宣教
士。这些宣教士因返国述职,身体健康等种种原因,留在美国,却仍燃烧着渴望中国人灵
魂得救的热情。
华人教会早期的发展是从美国西岸的北加州开始,之后,华人因着经济因素而大量迁往美
国东岸,在纽约市开始有东岸的第一家华人教会。在西岸,则同时继续往北,至邻加拿大
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往南至靠近墨西哥边境的加州圣地亚哥发展。至1890 年左右,具体
对华人的福音事工,此刻也发展到了美国中部。
1. 美国西岸
• 1852 年,William Speer(1846-1950 年间,曾在广州作传教士)在旧金山创办
华人长老会布道所,并于11 月6 日正式成立教会。基本会友共4 名,均为来自
香港移居美国者。此为美洲第一所华人教会的成立。
• 1854 年,叔米士牧师自粤回加州,在加州首府沙加缅度市(Sacramento)及旧
金山向华人布道7 年,有16 名华人信主加入教会。
3 同样事件在不同来源的记录上,在年代上偶有出入。由于资源有限,有时无法做更详尽的考证。
4 美国长老会、圣公会、美以美会、公理会、浸信会、救世军等,都曾积极不懈地向在美国的华人传福音。
3
• 1856 年,圣公会在旧金山设立会所,向华人布道。由E. W. Syle 主持。以后他
再度前往中国,会务暂停,但主日学5则继续推广。
• 1865,美以美会 Mrs. E. M. Carley 在沙加缅度市开始华人主日学工作。
• 1868,美以美会除在旧金山设三处主日学及一教会,在San Jose 设一主日学,
均由Otis Gibson 主持。
2. 美国东岸
1869 年,华人在纽约市及附近为数3,000 名以上,乃因该年太平洋横贯铁路完成,数万华
工失业,不得已大量东移。纽约市华人长老会成立,为东岸最早之华人教会。
• 1870 年,全美华人统计共63,199 人。
• 1872 年,美以美会在西雅图设布道所。
• 1874 年,加州开始排华,大多被迫转往加拿大。
• 1876 年,长老会在洛杉矶展开工作;公理会在圣地亚哥(San Diego)开始向华
人传道。
• 1878 年,长老会由旧金山扩至邻埠屋仑,纽约美以美会华人信徒自办夜学以布
道。
• 1879 年,Walter Ching Young(华人)恢复已停顿的旧金山圣公会工作,28 年
后退休回中国。
• 1885 年,长老会扩展到旧金山以南,靠近洛杉矶的圣塔芭芭拉(Santa Babara)
• 1888 年,公理会在洛杉矶。翌年推广至加州北部的Oroville 及加州中西部的
Fresno。救世军在旧金山派立了第一位华人军官。
• 1890 年,全美华人总数已增为107,488 人。
3. 美国中部
• 1890 年,在芝加哥四所美国浸信会联合组织华人主日学。后与其他四公会组成
“华人基督教联合会”,为70 年代芝城最大的华人教会。
5 早期粤语教会以蓝领为主。其教会事工中的“主日学”,是单单指“儿童主日学”。以港台背景知识分子
为主的国语教会,则是除了“儿童主日学”外,往往也强调注重“成人主日学”。成人主日学除了含慕道
班、受洗班、基要真理班外,也往往按照教会需要与资源,有圣经总论、经卷班,各类神学或信仰实践的
课程,如:认识异端、认识恩赐、基督教伦理、教会历史、小组长训练、基督化家庭……等。
4
• 1892 年,全美计有11 个宗派在华人中传福音,组成的教会共7 所,学校10 间,
主日学271 所,遍布31 州。其中以浸信会为数最多,共69 所。
• 1894 年,长老会妇女差传部派薛敦女士到旧金山华埠企李街三号作宣教工作,
为“华人金巴仑长老会差传事工”。1961 年,总会通过决议,正式将其改名为
“旧金山金巴仑华人长老会” ,70 年代为全美最大华人教会之一,主日聚会人
数近千,有华人牧者3 人。。
• 1900,华人李泽海在纽约唐人街开设“圣经研究班”,向同胞宣道,进而成立
福音堂图书室,此即“赖神浸信会”的前身。
B. 国语(普通话)教会
• 1950 年-1980 年
1980 年之前,美国华人国语教会的形成,主要是来自两种原因:大学校园华人查经班的
转型,与台湾背景教会的美国植堂。
1. 大学校园查经班转型而成
美国高校与中国学生的关系,近代始于二十世纪的1906 年,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IUC)
校长爱德蒙•詹姆斯,曾致信总统罗斯福, 后发展为庚子赔款奖学金。因此,在1911-
1920 之间,伊利诺大学接受了1/3 的留美中国学生,是对中国学生最友好的大学之一6。
根据2015 年1 月的报导,2014/2015 年度在UIUC 就读的中国学生有4898 人7,成为全美
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所以,UIUC 又被人称为:“The University of China at Illinois”
(中国大学--伊利诺)。
6 熊璩,《伊利诺大学团契忆往》,《举目》73 期。http://behold.oc.org/?p=27253。
7 Elizabeth Redden, “The University of China at Illinois”.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5/01/07/uillinois-
growth-number-chinese-students-has-been-dramatic.
5
在1950 年代,由于中国政权改变,传教士被逐出中国。而早在1940 年代,在中国各大学
基督徒学生夏令灵修会(1945、1947 年)上,上帝已经为日后的华人教会预备了边云波、
滕近辉、陈终道、焦源濂等仆人。
其中,传教士艾得理牧师于1950 年离开中国,加入美国校际团契(IVCF)。1956 年,
他被差至香港,担任第一届国际学生福音团契(IFES)远东区总干事。成立了香港基督
徒学生福音团契、毕业生基督徒团契,和福音阅览室。
艾得理鼓励查戴维在台湾开始校园团契(1957)。初期在台湾校园团契中信主、受装备的
学生中,包括了日后对美国华人教会大有影响力的陈镭、饶孝楫、周神助、林治平、李秀
全等。
6
根据邱清萍牧师的资料,1940 年,美国华人的总人口是77,504 人,其中40,262 是土生华
裔。旧金山华人教会为了帮助当时的年轻人,曾于1933 年7 月,在太浩湖举办“中国基
督教青年营”。此营举办了32 年,后营缺乏属灵的活力而停止了。(参邱清萍,《从漂
泊到根治》,p. 62-63)。
在1960 年代初,许多受校园影响的毕业生赴美,在美国数以百计的大学校园内,成立了
查经班,引领许多留学生信主,到了80 年代,许多美国华人查经班,转型为以知识分子
专业人士为主的华人教会,而不少早年校园团契的学生,成为美国华人教会的领袖。
同样在1950 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华人查经班:纽约中国基督徒团契。当时,自密苏里
大学新闻系毕业,因中国大陆易帜,无法归家,1914 年生于鼓浪屿基督徒家庭、创立
“基督教论坛报”的许牧世,便是在1950 年加入纽约中国基督徒团契8。
1957 年,美国由使者协会举办了第一次的华人学生退修会。
1965 年,美国移民法部分解除了对华人移民的限制,掀起第二波移民潮,这批移民的背
景以讲广东话的香港人和说“国语”的台湾人为主。
那段时间,在美国也兴起了王永信、赵君影、史祈生、周主培、赵昌世等传道人,在各个
校园、唐人街等华人聚集处,开荒撒种。
自1970 年代起,查经班逐渐转型为以专业人士为主体、全方位的教会。这段时间成立的
华人教会计有:
• 1968 年, San Jose 五人查经班。
• 1971 年 ,成为山景城基督徒会堂。
• 1975 年 ,明州双城华人教会。
• 1975 ,俄州哥城华人教会
• 1979 ,纽州若歌教会
到1980 年代,美国华人教会已经生根建造,此包括:信仰告白与共识;教会的体制系统、
同工的装备与建造;教会建堂与聘牧;以及福音的拓展、植堂和宣教。
这些从查经班转型的教会大部份采独立教会,不附属任何宗派,在组织上同工会或长执会
的参与较强,牧师及传道人只是一重要的同工。
除了主日崇拜外,特色是采小组查经形式的聚会,注重归纳法查经,看重圣经的教训及权
威。
8陈一萍,《基督的谦和勇士 许牧世教授(1914-2002)》,《使者杂志》2004 年5 期。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khou/Khou,BSe/about/Tan,Ipheng.htm。
7
不少基督徒留学生是从吴勇长老的南京东路礼拜堂、许昌街浸信会、台北灵粮堂、和平长
老教会……等国语教会出来的。根据笔者收集的数据显示,早期华人查经班和国语教会最
多认同校园团契与台湾华神,并长期有奉献支持或合作的关系。
2. 台湾背景教会在美国植堂
除了自华人查经班逐渐成长转型为具正式章程的教会外,在1960-1980 之间成立的教会之
中,还有一类是来自于华人教会的植堂。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三所,按照成立时间,分别
是:
1) 洛杉矶灵粮教会(1967)
洛杉矶灵粮教会是创立世界灵粮布道所的赵世光(1908-1973)牧师,于1967 年
和几个家庭开始的。“世界灵1942 年设 “灵粮堂”和“灵粮世界布道会”。1943
年,建上海灵粮堂。1949 年,赵至香港。1954 年,建台北灵粮堂。目前,灵粮堂
在全球分堂345 处,其中台湾132 处、亚洲(不含台湾)70 处、美洲54 处、非洲
65 处、大洋洲15 处、欧洲地区9 处。
2) 洛杉矶台福教会(1970)
几位经常在中华归主教会参加崇拜的学生,渴望听到自己乡土口音的信息传播。
1965 年,适有在洛杉矶休假的蔡信彰牧师,有意开始闽南话家庭礼拜,这几位留
学生知悉此事,不久就在蔡牧师住家开始了闽南话礼拜。
一年后,即增加至六十多人,而使用之语言,不久便一周以闽南话,另一周以国话
讲道。1966 年秋,蔡牧师接任菲律宾嘉南中学校长之职,这个家庭式礼拜聚会则
由罗文牧师接代。1967 年,罗省基督教会正式创立,搬进现在的礼拜堂。
由于崇拜是采每周由罗牧师用英文讲道,一周翻译闽南话,另一周翻译成国语的方
式进行,至1970 年,同工会中的一些台湾籍弟兄们,包括担任执事或董事者,愿
意无条件放弃所有在罗省教会之权利,征得全体会友、执事会及牧师的谅解,正式
创立台语福音教会。
洛杉矶台语福音教会(简称洛福)自1979 年开始分设东安教会、1980 年南湾、
1982 年圣谷及柑县,并共组“台语福音教会总会”(总会成员:洛杉矶、东安、
南湾、圣谷及柑县等五间台福教会),制定总会章程及修订地方教会法规、成立总
会董事会、总委会与传教师会等。
1988 年,洛福植堂产生了“第三代”,当时在洛杉矶共有九间教会。
8
1995 年,台福总会配合新的宣教异象,不限于只向台语族群传福音,也向华语
(国语)及英语族群传福音,将“台语福音教会”易名为“台福基督教会”。到
2006 年,台福已经发展至56 间教会及1 间加盟教会。不久台福神学院也改名为正
道神学院。
2009 年,台福在世界各地有96 个福音据点与正道福音神学院、台福传播中心 、普
世丰盛生命中心 、伯特利祈祷园等。后又有台福台湾宣教中心 、普世丰盛神学院、
创新神学院、台福墓园(Rose Hill)。
3) 基督之家(1978)
基督之家来自1969 年由寇世远监督(1920-1993,为台北灵粮堂第一任传道人,
并曾兼任文化大学基督教研究所所长10 年之久。)的台北基督之家(现任牧师为
寇绍恩)。1978 年,寇监督赴美,在加州旧金山湾区,成立第一家、第二家。
1979 年,成立第三家……目前,在北加州共七家,洛杉矶两家。
• 1990 年-2000 年
美国1993-94 保护法案,增加8 万中国移民名额。海内外中国大陆学生学者“基督教热”
和留学移民潮。
1990 年代中,以中国学生学者为主要对象的福音机构和营会举例如下:
ü 1992 年,《海外校园》杂志
ü 1994 年,正道神学院开始全面以华语(国语)上课
ü 1995 年,播种者国际宣教开始中国事工
ü 1996 年,中国学人培训营
ü 1997 年,《生命季刊》
ü 1998 年,《神州》传播协会
ü 2000 年,北美教会大陆事工使团
ü 其他参与中国学人事工的宣教机构:OMF,ISI, CCC,IVCF,SBSC……
9
• 2000 年-至今
911 事件及2008 年金融风暴,导致海外经济、社会、政治、族群危机加剧,中国经济地
位高升。
北美开放留学及移民门坎,小留学生剧增,海归蔚为风气,海内外接轨。
进入21 世纪,80 年代与90 年代来美的中国学人,已经渐渐成北美、其他地区海外华人
教会的主要成员和负责同工。这些信徒恩赐及经历日渐成熟,迎接另一个新浪潮——
1)大批中国留学生浪潮、
2)中国合法移民,与
3)中国非法移民的来美(参:谈妮,《他们的美丽哀愁,我们的福音债——以南加州青
年事工为例》http://behold.oc.org/?p=27787)。
北美华人教会的另一个挑战,则是教会信徒海归之后,在基督信仰上的持守(参下面三个
统计图)。
10
11
二、 结合具体事例来看注重圣经的传统,如何帮助生命和教会的建造
A. 小组查经
北美查经班受台湾校园团契的影响颇深,因此非常注重小组查经,同时也从查经班中产生
许多的教会领袖,深远地影响了海内外的华人教会。
小组查经中,最受好评的是校园团契发展出来的归纳法查经(参苏文峰/口述,谈妮/访问、
整理,《生命导师与灵命成长》http://behold.oc.org/?p=3212)。可惜缺乏系统的小组查经
训练和造就,一些在90 年代以后才开始接触小组查经的信徒,以为查经仅仅是一种纯理
性、枯燥的学习。
我想这和早期北美教会聚集了大量的高知有关,他们在缺乏足够的信仰基础与正确的小组
查经概念下,自信地将查数据作研究的方式,直接转嫁到查经的预备,并在小组查经中
“教圣经”。
其实,笔者从小领受的教导,除了种种查经方式的学习外,查经者与带领者都是必须先洁
净自己,在寻求圣灵的引导下事先预备查经和参与查经。因为,“你开广我心的时候,我
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诗》119:32)
12
“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
精意(或作:圣灵)是叫人活。”(《林后》3:6)
我们读圣经——上帝的话,当然需要圣灵的同在,圣灵的开启和亮光。
B. 成人主日学
根据笔者的观察,成人主日学是以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为主之港台教会,或受港台教会影
响到海外华人教会的特色。强调“成人”是与传统单一以儿童为对象的“主日学”分开。
成人主日学的对象未必是年满18 岁的“成人”。不但青少年可以参加成人主日学,而且
有些教会甚至有专属中学生的“主日学”。
成人主日学除了含慕道班、受洗班、基要真理班外,也可能会按照教会的需要与资源,有
圣经总论、经卷班,各类神学或信仰实践的课程,如:认识异端、认识恩赐、基督教伦理、
教会历史、小组长训练、基督化家庭……等。
笔者在80 年代初,参加南加州一所成立与1975 年,主要由香港留学生组成的华人教会,
会众主日崇拜不足100 人,而 7 位负责同工(相当与长执同工)都具有理工科的博士学位。
这是早期美国华人国语教会的一个典型。
三、 结合具体事例来看 注重圣灵 的传统,如何帮助生命和教会的建造
“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
命在你们里面……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
过吗哪还是死了……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
命。”( 《约》6:53-63)
北美早期来美的传道人中,有几位不但具在圣经、神学的学术地位,在数十年追随主的人
生中,树立美好的见证与榜样外,还有过个人的奇妙圣灵经历。也就是说,一个跟随主的
人,除了在理性认知上对真理有清楚的认识,他们同时还需要与上帝相遇,即所谓的灵恩
经历,或称为神秘经验,这无关于21 世纪在某些信徒的意识中,壁垒分明的“灵恩派”。
比方说,前台湾中华福音神学院院长,旧约与解经学教授林道亮牧师,就是曾藉异梦而清
楚上帝的呼召。(邱:118)
13
在加州创办基督工人神学院的于力工牧师,在山东大复兴期间,目睹赶鬼、医病、天降吗
哪,说方言,文盲农民口出长篇经文等神迹奇事。他的母亲于三娘不但讲道有权柄,而且
见异象,能医病赶鬼。(邱: 72-78)
接替王永信牧师任中国信徒布道会总干事的郑果牧师,在“教改”中,上帝曾三次派使者
对他发预言:“45 天期满,你必被释放,且要到海外为我作见证。”(邱:191-192)这
应许果然应验。
北美华人教会基于移民心态,在2000 年之前,与主流社会的来往非常有限。因此,大约
在90 年代之后,二十世纪美国灵恩运动才逐渐在北美华人教会中有较明显与普遍的影响
力。
二十世纪美国灵恩运动按照年代,大约分下面几波:
第一波——查理··巴罕(Charles Fox Parham, 1873–1929)、威廉·西摩(William
Joseph Seymour, 1870–1922)/Azusa Street
第二波——耶稣运动(Jesus Movement)、班纳德(Dennis Bennett,1917-1991)、全福
会
第三波——彼得·魏格纳(Charles Peter Wagner,1930-)、温约翰(John Richard
Wimber,1934-1997)、韦约翰(John white,1924-2002)、加力信(Kenn Gullikson)1973 创
葡萄园教会/“葡萄园运动”/权能布道。
此外,在北美华人教会圣灵方面的传统,也包括:得救的确据、圣灵的内住、灵命塑造、
灵修/默想/追求圣洁、祷读等。
四、 结合具体事例来看 注重圣徒 的传统 ,如何帮助生命和教会的建
造
“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雅》2:20)
上段经文说明,我们研读圣经,经历、顺服圣灵,当然应该有内在品格的模塑、外在生活
行为的改变。
北美华人在圣徒传统方面,其实一直很注重圣徒的品格、榜样,信徒之间的团契,个人的
生活见证,并乐意参与小区关怀,注重宣教,以及在婚姻家庭方面的教导。
在这方面,笔者访问两位弟兄,分别谈谈他们个人的观察,以及个人在北美成长的经验:
A. 苏文峰
14
苏文峰弟兄是前[海外校园机构]总干事。生于上世纪40 年代,来自台湾,台大毕
业后,进入台湾校园团契任全职传道同工。在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来美。
他认为,北美华人教会受影响的属灵传统有:
1. 弟兄会——林三纲、史伯诚、宇宏洁、徐华、洪栋平、刘志雄
2. 改革宗——唐崇荣、赵天恩,90 年代以后有林慈信、陈佐仁、洪宇健
3. 亚米念——王守仁
4. 第三波灵恩——爱修园、江秀琴、刘彤
5. 宣教异象——吴勇、郑果、王永信
在北美华人教会中,注重圣经者往往只注意理性,注重圣灵者,则常只关注一种关起门来
到敬虔。华人教会普遍缺乏教导,知道内在敬虔与外在的生活,要如何有好的合一; 因
为没有导师,没有属灵兄长、同辈。
信徒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属灵前辈为实际的榜样,如王永信、藤近辉的谦卑、稳重。
苏文峰举一他读过书上看来的例子,形容有些在北美信主的知识分子信徒领袖,好像“八
月就上市的苹果”——这类信徒在同类中最出色,但对所放置的服事岗位而言,实际上生
命的成熟与老练度,还未达标。因此容易在巅峰处跌倒。
信徒在圣经上下功夫,比较快看到效果,但圣徒需要日积月累的榜样。这是目前年轻的教
会或群体所缺乏的。我们需要更多属灵基本功的操练。《举目》杂志就是看到这个问题,
所以十分关心。
在生命的内化方面,我们要留意在文化的影响中更新。
鲁迅用了个词:“吃人的礼教”。礼仪教养无法让我们成为儒家的君子或圣人。这是人的
本性的问题。法利赛人也是如此习惯于文化。现代人信仰从内在的实质表现到外在,是很
大的挑战,因为我们活在一个不洁净的世界中。这是一生的挑战。
如同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一直在圣徒与选民的挣扎中,信徒接受主,跟随耶稣后,也是
如此。
此外,华人教会可否接纳曾经失败过的人(教会领袖)?
15
我们需要问:谁是现代传统中的圣徒榜样?这不仅是指着传道人,也是指如在厨房中干活
的劳伦斯弟兄一般,我们要看到在一般信徒中,有人活出圣徒的榜样。
B. 董家骅
董家骅来自台湾的80 后。在基督徒家庭中成长。小学时曾跟随来美读博的母亲在美居住
过一段时间。大学时曾经担任台大团契主席。虽然也接触过台湾的学园传道会,但认为自
己受影响较深的是台湾校园团契。在神学上早期深受改革宗的影响,后来却因为某些人表
达的粗暴,而一度对改革宗质疑。
大学毕业后,董家骅于2006 年来美进修洛杉矶Fuller 神学院的道学硕士,并在洛福教会
实习。毕业后一度参与使者的服事,后全职为洛福华语青年部牧师,并在Fuller 神学院完
成实践神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为门徒训练。
笔者访问他的原因,是因为:
1)董家骅的属灵成长环境/路线、出国经历等,在某方面十分类似60-80 年代间出国,从
查经班成长的今日北美华人教会领袖。
2)比较80 年代前出国的留学生,董家骅的成长有不同的时代元素,这有助于我们在探源
的同时,还可以展望。
3)董家骅提供一个近距离的参考,十分慷慨地分享他的个人经验。
4)董家骅的分享提醒了一个事实现象,就是海内外知识分子信徒领袖,除了受华人教会
传统的影响外,还有西方主流教会的影响,显示出基督徒在信仰上独立思考能力的成长。
我按照本论文的大纲,请他分别回答下面三个方面在来美之后经历的传承内容/来源/途径。
1. 圣经的传统
• Fuller——圣经文本批判曾受到很大冲击,但过了之后反而更确信上帝是真实的!
• Fulle—— 教会历史带给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教会在第三世界的发展,扩张我的
神学视野和眼界。
• Tim Keller 和 Richard Mouw 帮助我看到持守加尔文神学者的另一种面貌!
• Rob Bell 在传统福音派教会冲击神学表达的方式,也给我一些启发(虽然他的神学
在某些地方是有争议性)
16
2. 圣灵的传统
• 在 Fuller 认识从灵恩教会来的同学,也修过灵恩传统中出身老师的课
• 在洛福因为陈逸豪牧师,接触温和灵恩运动、 IHOP...,参加一些灵恩聚会
• 自己也主动去认识灵恩背景的牧者,与他们在友谊中彼此认识
• 在亲身参与后,有一些反思,认为灵恩运动在某些层面的确带给教会一些刺激,重
新重视圣灵的工作!
3. 圣徒 的传统
• 台福
台福的运动是草根性的,传福音、总会的产生是从下到上。但现在的架构,已经成为从上
到下。
台福的精神,是信心和勇气。
一个壮大的组织,需要不断回顾自己一开始的精神,而不是太快假设那个精神是什么。
了解历史后,浮现出来的就是信心、勇气与创新。
各个堂会有自己的穿衣文化。不会彼此批评,接纳与尊重。
• 属灵长辈
郭哥(教授,洛福长老)
在进台福的第一年,郭哥要求我每周寄行程表及与人谈话的摘要、感想、下周的计划等等。
这影响我后来牧会的风格与时间管理。同时,我发觉自己不太喜欢作行政,我倾向找到一
个同工全权交付。尽量减低(minimize)行政工作,经历增加(maxima)思考与读书,这
样的服事会更为有效。
Scott Wu(前青年团契辅导)
使我变得比较有爱,学会接纳人,以及被接纳。
陈逸豪牧师(前任洛福主任牧师。“有情天音乐世界”创立者)
陈牧师的影响,让我不从我的服事内容来定义自己。
17
王炳钦牧师(现任洛福主任牧师)
让我去看圆融地处理事情。如何温和地转化教会文化和牧养方式,期待教会往更健康的方
向成长。
五、 如何来走 “三源合流” 的属灵道路(以及这将对中国城市教会建
造的影响)?
以晓士顿中国教会(Houston Chinese Church)为例,教会网站声明教会牧养运作分三个
重点:
1、知识——借着主日学教育
2、灵性——透过团契、小组
3、事奉——经由恩赐操练
显然有些华人教会有个倾向,就是重视事工、功能、实效,却缺乏强调内在生命的成长与
榜样。
创刊于1992 年的《海外校园》杂志,强调文章要“有情、有理、有灵”。后来基于信徒
生命、生活见证的需要,2000 年开始有《进深》季刊,之后于2001 年转发行《举目》杂
志,目的是说明信徒能“跟随基督——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1. 脱离人本、进化、自我的世界观,认识“万有是本于祂、依靠祂、归于祂”。
2. 脱离“以价定值”的价值观,建立“爱神所爱、恶神所恶”的判断标准。
3. 脱离世俗、虚华的生活方式,追求真实、丰盛的生命。
正是在走走 “三源合流” 的属灵道路。
A.苏文峰牧师
笔者访问苏文峰牧师,他认为,华人教会要走 “三源合流” 的属灵道路,需要要常常
自省。因为,
• 注重圣经使我们知识丰富,会易流于理性;
• 注重圣灵使我们得释放,但容易流于感性主义——要有感觉,才认为有上帝的同在;
18
• 注重圣徒传统,会只注重“圣洁“,以致不近人情,常有对他人的论断。
B.林三纲弟兄
1948 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到台湾中国造船公司任工程师。1951 年,他和史伯诚、
魏建章、何广明、徐尔建,跟随李常受全职事奉。
1955 年和1957 年,英国基督教领袖史百克两次到台湾,公开表示不能因为“地方立场”
损害基督身体(教会)的合一。
1969 到美,1971 年全家搬迁到纽约开创国语教会。新泽西州天城教会牧会(1995-2005)
在美访问过查经班将接近100 所。1970 年,和纽约证主教会徐华医生,开始每年国庆周
末的“纽约灵命进深会”。
林三纲弟兄认为9:
• 北美查经班的时代已遂渐过去,近10 年美国大学需要收入而中国的孩子都希望出
国,而且年龄一直在降低。为了福音和应对这种需要,北美的中国教会必需改变。
• 北美的教会必需花时间来了解过去40 年在中国发生的事,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文化、
人性、权威上造成的影响。
• 在心理上要调整。要尊重。我们也是接在葡萄树上的枝子。有教会(华福)会友开
放自己的家来教授英语并带领他们信主,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教会。
• 在教会的服事上多给予机会,让他们在服事上成长。
• 在这样的转变中会有挫折,但要坚定持守。因为祂必保守直到那日。
C. 王星然长老
70 后的王星然在教会中成长,后以外国学生的身份来美,经历查经班、转型教会、设立
规章等等过程。现为教会长老,主要负责学生团契的牧养。
他认为10,
9 参:裴重生访录,《影响早期北美查经班的人物 — 专访林三纲弟兄》。
10 参:王星然,《柠檬或苹果,都来自上帝——兰莘华人基督教会》,http://behold.oc.org/?p=27607。
19
• 北美华人教会独特的文化及传统,有太怕出错的决策模式。倾向“安全”胜于“正
确”(play safe,而非 play right ),以致对必要的改变裹足不前。
• 有在台面下的中央极权——权力集中在少数教会创办人的手中,长执会做任何决定
都要经过他们的认可。
• 崇尚菁英主义。认为新一代肤浅,排斥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无法真心接纳他们。
• 僵化的主日敬拜流程。拒绝改变,包括对诗歌选曲,有一定的(既定的)品味要求。
• 当与基要真理无关的传统,成为新一代年轻人事工的阻碍时,教会领袖要勇敢跨出
自己的安全地带(comfort zone),让旧的传统和思维接受挑战。只要不违背真理,我
们就不该排斥使用新的方法和策略,来响应这一代年轻人的需要。
结论
北美华人教会回顾过去,可以看到上帝的恩典与带领的轨迹,同时也在摸索中寻找一个合
理的平衡。希望藉由前人的经验,中国城市家庭教会可以避开偏颇,在真实关系的门徒带
领中,不断在真道中扎根与顺服圣灵的掌权。同时再探讨事工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