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1|回复: 0

李知诚、王少波等:“神操”祷告之二:透过圣经话语祷告

[复制链接]

1535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73
发表于 2022-7-4 14: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知诚老师:圣山教会牧者。

整理:王少波

讲员分享:

祷告:天父,我们感谢赞美你的恩典。主啊,感谢你今天晚上呼召弟兄姊妹渴慕你的话语、渴慕你的恩典来到你的面前。愿你的名与我们同在。在这样末了的时代当中,在我们风雨飘摇的时候,主啊,你鼓起我们心中渴慕你话语的热情。在我们寻求你恩典的时候,让你的圣灵从天降下,临到我们中间。主啊,你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力量,使我们胜过世上一切的试探。我们感谢赞美主,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我们今天是第二讲,透过圣经话语的祷告,或者是经历耶稣的祷告,这是“神操”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其实今天讲的内容跟天主教的“神操”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因为它虽然是“神操”的一个内容,但其实也是我们新教的、或者说很多教会传统祷告的特点。我只是把它拿出来,做一个特别的介绍。如果说“神操”的祷告有很多和我们大家熟悉的祷告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是以圣经为中心的祷告。我们在新教当中,宗教改革,马丁路德讲到唯独圣经的时候,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神操”的祷告是唯独圣经的祷告。

依纳爵劳耀拉的“神操”提出了灵性操练具体的四个阶段

复习一下上次讲的内容,上次讲到了“神操”祷告的整体结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我净化或者认罪悔改的阶段。第二个阶段,默观耶稣基督的公开传道生涯。第三个阶段,默观耶稣基督的受难与死。第四个阶段,默观耶稣基督复活的荣耀。

第一个阶段,自我净化或者认罪悔改的阶段,“神操”里面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对于世界的罪的默想,以及对个人罪的默想,对于整个世界是怎样沉浸在罪恶当中,自己个人的罪恶、过往,做一个祷告、回应、反省。这个其实在很多的祷告传统中都有。大德兰包括今天我们新教的很多传统当中有这样的例子,五旬节、灵恩派的祷告当中,你听过这样的一些见证。在信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罪定在十字架上,回想自己曾经是怎样的犯罪得罪神,要把它写出来,写在纸条上,钉在十字架上。方式虽然不一样,原理是一样的。祷告是超越教育神学的局限性,都是你如此。

第二个阶段,默观耶稣基督的公开传道生涯。耶稣基督的公开传道生涯大家都很熟悉,不熟悉的可能是默观这个词。默观的意思就是祷告的时候,不是用言语,而是几乎在沉默当中。有些弟兄姊妹熟悉,有些弟兄姊妹比较陌生,有些弟兄姊妹喜欢或习惯于开口大声地祷告,有些弟兄姊妹习惯于静默地祷告。一般来说,我们相信静默祷告更容易深入到祷告的里面。人的语言是有局限性的,我们的语言没有办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我们心中所有真实的想法和意念。所以我们会真实地看到祷告的时候,我们的语言表达是缺乏的。另外一个阶段就是方言。方言是一种用极大的或极复杂的声音表达出的一种语言。语言的局限性表明,人类的文字没有办法承载我们渴慕上帝的心,没有办法承担属灵的奥秘。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一句话都不说,就是静默或默观;另外一个极端是用一种属灵的语言就是方言,去经历神的奥秘和同在。这两点都是一样的。从语言出发的祷告,到最后会经历到超越语言的境界。超越语言有两条道路,一个是没有语言,一个是用属灵的语言、方言来祷告。我从不贬低方言祷告的传统,保罗也这样说,我说方言比谁都多,只是在教会,为了教会的秩序,我特意节制方言祷告。静默祷告也是一样,我们从来不要求弟兄姊妹们在教会当中,祷告时要怎样祷告。教会的正式活动中,弟兄姊妹的代祷是出声的。

第三个阶段,默观耶稣基督的受难与死。第四个阶段,默观耶稣基督复活的荣耀。这是“神操”的四个阶段。我们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进入今天的主题,以神的话语来祷告。

引子

我们一般祷告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呢?我们教会每月1次的祷告会大概是这个样子。我们有一些祷告题目,按照顺序来,悔改自己的罪,赞美神的创造之恩,赞美神的救赎之恩,把国家民族教会、弟兄姊妹们放在神的手中,为教会、牧者同工、弟兄姊妹们祷告。每个大的祷告题目下面有一些小的题目,比如为我们教会的各个堂点祷告,为堂点的牧者同工祷告,特别为教会当中还没有信主的祷告,生活当中有疾病、患难的弟兄姊妹祷告,为弟兄姊妹的具体事情祷告。2小时的祷告会,很容易就充满了时间,这是一个典型的以题目为中心的祷告。这个祷告是在教会层次上的祷告。我们个人灵修、祷告的时候,很少会以这样的方式。我们所有的祷告会基本上都围绕着祷告题目来。如果说祷告题目都得到了应验和解决之后怎么办呢?就像路加福音18章的比喻,不义地官故意不听寡妇的话,以至于寡妇不断地祈求。如果说他是一个公义的官,听了寡妇的祈求,寡妇是不是不需要祈求了?

一般来说,我们祷告的起点,始于自己内心的欲求。深层心理学认为,祷告是人与自己的对话。因此关注自己的内心,围绕心中涌出的思虑和形象来祷告,是帮助建立健康自我的有效工具。类似萨满信仰的宗教也是如此,祷告不过是自我欲求一厢情愿地向某个非人格性的对象倾诉,并且期待某种果效的行为。

圣经告诉我们,祷告是人与位格性神的真实内在对话。为让这种对话发扬光大,祷告动机不要一直停留在自身欲求的层面。祷告不是为了成就自己的意思,乃是建立在渴慕认识神,乐意跟随神旨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更新祷告的动机,即渴求更深认识主、明白神的旨意。圣经是帮助我们更新祷告动机的最佳祷告材料。

我们每一个来到神面前祷告的人都相信,我们祷告的对象是一位有真有活的神,祷告不是对空气说话。我们祷告的主宰或祷告的主人不是我们自己。虽然祷告的起点往往是源于我们自己内心的诉求,从我出发,但祷告地进行和祷告最终的归属,完全不应该从自己的欲望出发。问题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来到神面前祷告,往往是从我们内心的欲望出发的。如果没有我们内心的欲望、欲求或者某种期待的话,说老实话,我们是不愿意来到神的面前,向他提出祷告、祈求和渴望的。祷告的起点源于人的内心,这并不羞耻,或者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祷告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地方,为了帮助我们渐渐地摆脱,从自我的欲望出发,祷告常常仅仅停留在自我欲望诉求的阶段。使用圣经的话语,或者说将圣经的话语作为我们祷告的材料,是摆脱这种原始的、初步的、单单满足于自己欲望的初级形态祷告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相信,可以在祷告中更加认识神。所谓在祷告中认识神,不单单意味着从知性角度获得对神的客观知识,更主要是指来自经验的,主观的,感性的知识。祷告中,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状况和处境,经历到神的各种品性、存在样式与工作。祷告,意味着与祷告对象有深层次的接触,因此即使是平时很自闭,很虚浮的人,只要带着认真诚实的心向神祷告,都能够经历把自己完全向神打开,从而得着圣灵的引导,倾尽己心,来到神面前的体验。祷告,意味着祷告者一定会受到祷告对象的某种影响。因此认真诚心地祷告,一定会对祷告者的品性与人格带来变化。这种变化的积累越来越多,会更深入地经历到作为祷告对象的神;神在祷告者生命中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祷告有时候也会带来某种自我投射的效果。克服这种封闭回路式祷告的捷径在于,不要以自己的欲求作为祷告的起点,要从圣经话语出发,开始祷告。将神的话语当作祷告起点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理解的神形象和圣经所描述的神形象大不相同,借此纠正我们的误解和偏见,开启与主健康交流的崭新道路。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并不是祷告越多,我们就越能够使我们更加亲近神。祷告的越多,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属灵的,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的生命一直有美好的见证。我们看到有些人常常祷告,但他的行为见证常常让我们感到非常疑惑,不像一个有美好的见证的人。他这样的祷告是一种封闭回路式的祷告,祷告的起点是从自己的欲求出发,祷告的终点依然是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他的祷告从自己的欲望出发,但是没有升华或者改变,被神的灵所引导进入到神的世界当中,成为一个被神所带领的祷告。长时间地祷告成了他自我满足、自我成就的一种工具。我们的祷告,如果不再是以个人的祷告题目、个人的欲望作为出发点,而是紧紧围绕着圣经的话语来祷告。我们能够的发现,我的心中是充满如此大的污秽和肮脏。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渐渐地回到正路当中,回到真实的神所爱的道路当中。就好像洗衣机,衣服洗干净了,但是洗衣机的内部很脏。如果我们祷告一直以为自己出发点,而不是从神的话语当中进入祷告深处。我们的祷告永远停留在表面的洁净当中,没有我们内心真实的改变。

圣灵为圣经话语注入新的活力,让话语不断激荡在我们心中。不是简单默想话语,找出意义,并应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灵修。透过话语祷告的正确方向,就在于努力关注祷告中的这些部分。祷告者准确地看到神的话语和他的心碰撞,并且真诚地回应这种碰撞,就是和神亲密交通的开始。祷告者借此认识到我是谁?我真正想要什么?也会经历到狭隘的视角被拓宽,渴慕神的心更加开放,自己的灵魂与主坦诚相见的经验。祷告者会发现,自己曾经认识的神的形象囿于自己的偏见和私欲,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其实神的形象是非常多彩多姿的,神远远超越于自己晓得的范畴。

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改变,我们祷告的时候,不再渗透我们具体的欲望或者祈求作为祷告的目标。但是在这里面我们并不是说要排斥一切的祈求和欲望。并不是说我今天失业了不可以向神祷告,我生病了不可以向神祷告。事实上这是没有办法禁止的。如果说你故意的刻意地把你所需要的放在一边,单单地围绕着圣经的话语来祷告。这个时候你也会发现,你的需要自动地进入到祷告当中。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没有邀请他的时候,他主动来到你的心中,你真有需要,神会主动满足你的需要。但如果我们单单只把眼睛注目在自己的需要当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常常会封闭我们自己,祷告止步于此。让自己的祷告更加深入到什么里面,因为这是我们人的本性。当我们有意识地在祷告当中将我们现实的需要,祷告的题目放在一边,单单寻求上帝的指引,我们在祷告当中所思所想的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寻求神话语的时候。从出发的时候,我们的心已经预备好了,我们眼光不是单单盯着我们自己的欲求,而是从上帝的话语出发,真实的预备去回应上帝话语的碰撞、挑战,预备我们的心灵去迎接和等待神亲密的交通。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神的话是怎样的亲自与我们同在,神的话是怎样的恩待我们,神的话是怎样地将他的恩典和荣耀让给我们,以至于我们能够在神的话语当中经历神的荣耀。这是我们常常会经历到的事情。

圣灵为圣经话语注入新的活力,让话语不断激荡在我们心中。在得到这样的结论之前,祷告者需要走过一段非常激烈一充满矛盾的属灵争战。这争战,并非关乎圣经文本本身的文字意义,而是关乎面对圣经文本带来的圣灵的感动与要求。

并不是意味着只要我们放弃那种有形的、具体的祷告题目,我们阅读一段圣经,借着圣经的话语祷告就自动的、一定的能进入到祷告更深的境遇当中。我们自己的欲求工作、房租、疾病等等很真实,神的话语是2000多年前的,对大多数弟兄姊妹来说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隔着千山万水、虚无缥缈。这个时候你常常会经历到,你祷告的时候又走神了,各种各样的杂念来到你的心中。以后我们会分享怎样处理这种杂念。祷告时能睡着,没有感动,度日如年,10分钟好像过了1小时,非常难受。这是一场非常激烈和充满矛盾的属灵征战。神的圣灵如何感动和引导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困惑、艰难当中,神的话语是怎样的借助圣灵的工作,打破我们心中像盔甲一样坚硬的内壳,进入到我们心里面更深的地方。当神的话语借着圣灵进入到我们的心中,“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希伯来书 4:12 和合本)”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真实地经历到,借助神的话语的祷告是怎样的深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能够正式地经历到,我们能够与神有怎样更深入、更美好的分享。

读经的目的不同,读经的态度也大有不同。

从追求信息的目标读经,主要关注的是圣经中的客观材料与事实;从文学的角度读经,读者会从圣经中寻找各样文学样式和素材;从讲道者的立场读经,会致力于找出适合听众的信息内容;从神学家的眼光来看,主要是搜寻材料和知识来为传统神学辩护,或构建新的神学观点。进一步反复默想圣经话语,也能够得到许多给他们带来喜乐与属灵益处的解释性知识-叫读经者能够得到许多适用于教导和讲道中的信息型知识。以获取信息型知识为目标的读经者,常常将此知识作为履行职务的手段。具体来说,他们作为教师、讲道者或基督教作家,主要把圣经当作一种信息型知识来加以运用。

我们习惯地祷告有祷告题目,为某某事情祷告。这样的祷告是从我们自己的欲望和我们现实的需要出发、非常真切,往往能够给我们很强烈的祷告动机。因为这件事情火烧眉毛了,所以我们要祷告。这样的祷告是因事而成的,事情结束了,我们祷告结束了吗?当然不是如此,这样的祷告常常流于我们自己,以我为中心。以圣经话语为中心的祷告是一个看似艰难,不是那么迫切,不是那么强烈,不是那么有认同感,但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生命感动的,更加深入的祷告,让我们更加认识神,更加进入祷告深处的美好的祷告的心态。

谈到透过圣经话语来祷告,我们首先打开圣经来面对一段话语。但是问题是,对于今天我们的弟兄姊妹,改革宗教会的弟兄姊妹,在教会当中对神非常渴望、在教会当中做服侍、因此多多少少经过一些神学训练的弟兄姊妹来说,我们基本上已经养成了一个所谓的思维惯性。看到一段经文自动观察、解释、应用、默想,将我们从圣经当中的领受与人分享。这是我们小组当中要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当然是好的,也是我们教会一直鼓励的。

追求塑造型知识的读经

但除此之外,读经还应该有另外一种目的:为了得到某种塑造型的知识。塑造型知识的主要目标放在透过领悟来追求自我更新,追求人格和灵命的成长。这样的读者不是试图操控圣经而去追求聆听话语。塑造型知识不是一种认知上的知识,相反是一种经验性的、感性的知识。读者透过圣经启示的宏观洞察,进入到某段特定的森林(话语)当中,同时寻找深藏在圣经中的细微的主的声音。这样的知识不是神让读者用来教导别人的,因此有时非常抽象,难以言传。但是它持续不断地对读者产生着影响,不断更新和改变着读者,帮助他重新立志。

但我们读圣经并不是只有这样一种方式,除了这种追求信息的读经方式之外,在我们祷告的这种角度上来讲,并不追求获得某种系统性的、逻辑性的答案或某种信息,读经的目的单单在于追求生命的感动,追求人格和灵命的成长,我们说塑造性的读经。这样的读者,不试图得出某种答案,他希望圣经带给他某种感动。前者希望得到一种文字化、理性的、确定性的答案,后者希望得到一种感性的、非语言,非固定化的、深深地打动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有的时候是非理性的、非逻辑性的、很难找出来123。这个东西一下子打动你的心,一下子抓住你,他让你莫名其妙地就感到这件事情是怎样的,给你怎样的信息,这种声音你在平时的时候是看不到的。还有可能你感受的信息跟这段经文的主题或者最主要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他只是一个很直接很片段的东西,但是在那一次那一天,偏偏那个很直接很片段的声音一下子打动了你,给你强烈的感动。这也是我们在领受圣经、面对圣经的时候,会经历的一种方式。

追求塑造型知识的读经-以祷告为目的的读经

祷告正是从此而始。在这样的祷告中,简单的几番应答与回应,并不意味着祷告者就已经充分消化了这段经文;面对神的邀请,祷告者应该摆上整个身心灵,做最诚实的回应。这样的态度其实并不容易,会有极大的争战。但是在克服这种争战之后,我们往往能够达到与神建立亲密关系的地步。以祷告为目的读经,关注的焦点不在其中的教训,而在于这一段经文如何呼召你,引导你。在这个时候,经文不再是僵死的文字,而是一个鲜活的声音,一个现实的事件。

这种读经方式,在今天我们透过圣经来祷告的过程当中,更看重、更追求、更渴慕的事情。我们按照教义、教导来寻求圣经经文含义的时候,我们常常是一种被过去的经验、教义、传统固化的东西,答案基本是固定的,但祷告并不是如此。我们知道祷告的本质并不是学术训练,不是写文章写论文。我是新约学者,我们强调让文本自己说话,不是让教义说话。文本在圣经作者写下的那个时期,是什么样的意思,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圣灵将古代的文本交给今天的听众,又有怎样信仰上的奥秘的宗旨。这是我们新约学者要做的事情。让圣经自己说自己当初的话,而不是在固定的教义当中找出一些人畜无害、政治正确的结论。圣经里没有的意思,我们是不可以说的。不管是从系统神学还是圣经神学都是一样的,它一定是紧紧围绕着某个东西为中心。系统神学围绕着教义,圣经神学围绕着圣经的文本。

祷告当中最重要的是圣灵的引导,神的灵借着这段圣经是怎样说话。当我们来到圣经文本当中,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段文字,是文字背后的神的灵,面对的是耶稣基督,是基督的灵,是一个活泼的、现实的、会哭会笑、与我们一起同悲同喜的位格性的存在。

当我们面对祷告的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祷告题目,也不是文字文本,而是文字背后的圣灵。当我们真实透过文字去经历,和耶稣基督发生关联的时候,文字不再是个僵死的文字。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地进入到祷告当中,祷告不再是2000多年之前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此时此地神的灵怎样与我们说话。祷告的读经和在教会当中讲道、小组分享的读经方式截然不同。

以祷告为目的的读经

以祷告为目的的读经,不需要祷告者花很多时间来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和灵活应用经文。祷告者可以从按己意解经或操纵经文的诱惑中解放出来。很多时候,祷告者拘泥于自己对熟悉经文的固有领受,固步祷告者需要用心倾听的是,今天神要透过这段经文,向他诉说何种信息。当他听到内心响起某种声音,感到某种感动的时候,应该满怀喜乐地来回应和亲近话语。自封,祷告没法前进,最后只好匆匆了结。如果祷告者没有完全降服在圣灵感动引导之下的心志,只想随意操纵话语,尽快找出一个信息的话,他往往只能重温那些早已领受过的,经文最一般性的教诲而已。

我们对圣经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框架、自己固有的理解。这个是没有办法放弃的,在我们服侍教会的时候是我们的基本前提。但在我们祷告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是阻碍。要求你去打破固有的方式、传统,建立一个新的方式来突破你的桎梏,能够使你在祷告当中进入到一个更新更美好的阶段。如果说我们只停留在自己的安全地带,只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只愿意按照我们曾经习惯的理解方式去理解圣经的话,我们常常会经历到一种状态。你的讲稿几十年都不变,以这样的方式理解圣经,对其他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造就对自己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亏损。这个时候要放下自己对圣经的即成结论的理解,就好像第一次遇到这个事情一样,去亲近他,去领受神借着这段话语,给你从来没有想像到的,全新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祷告才会更加深入。

我们领受圣经话语的时候,不是这段圣经给我带来何种教训,而是主今天跟我说什么?主今天要我做什么?这才是我们面对圣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态度和内容。我们读经的时候,如果只注目于字里行间的意义,只能得到一些片面的领悟。但如果我们瞩目于“神有什么呼召?”我们不仅能够领悟神的呼召,更能够籍着回应呼召,进入到持续性的,争战性的祷告中。

透过圣经话语祷告,首先需要学习如何在圣经中寻找问题,如何用圣经回答和思考。让话语在我们里面自由动工,这需要极大的忍耐与等待。对这种祷告不太熟悉的人,常常会觉得等待让祷告变得乏味,时常恍惚走神。要克服这种枯燥乏味,让祷告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从经文中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带着问题来祷告时,祷告者会遇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对于某些问题会很自然地得出答案,毫无疑惑。第二,马上能得到答案,却感到很不自然,对答案没有什么信心。第三,有时候会完全得不到任何答案。恰当且自然的提问,能够让一段被看作是客观真理的经文对祷告者来说,却成为神特别要赐给他的,非常个别化和现实化的话语。

即使这段经文结构复杂多样,意义纷繁多重,透过话语的祷告并不需要,也不应该从头到尾研读这段经文的内容。祷告者只需要专注于经文中最凸显的场景或主题。更要紧的是,祷告者必须有意让自己和对这段话语的教义性解释或广为人知的意义保持距离,这会帮助他祷告更加深入。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祷告者因为囿于早已知道的解释,无法让祷告有新的进展,结果在完成了一套看似不错的讲道材料之后,就匆匆结束了祷告。这是典型的种(塑造型知识)瓜得豆(信息型知识),不肯等待圣灵的感动,不愿让自己谦卑的话语之下,急忙驾轻就熟地来按传统意义解经。如此下来,祷告者不仅很难经历圣灵的感动,也很难领受到与主的触碰在哪里;熟读了圣经话语,却很难进入到祷告当中。有鉴于此,就算是再熟悉的经文,祷告者也要恳求圣灵地帮助,谦卑己心,期待和等候话语向自己开启,进入经文当中,静静地瞻望和驻留。此时,祷告者会悄然感受到,或听到主的信息,然后围绕这个信息展开祷告。通常在这样的情形下,透过反刍与不断的祷告,祷告者分辨细微感动的能力会渐渐成熟。

我们一般认为,在祷告当中遇到祷告不下去的地方,祷告得非常干枯的地方,不知道该如何祷告的地方,是打破我们过去的瓶颈,打破我们熟悉的祷告的方式的地方。神借着这个东西,让我们反复的思想,打破这个东西让我们进入到祷告更深之处。如果我们只是习惯性地按照我们熟悉的套路下来,在祷告过程当中找不到某个让你感到疑惑的、感到不自然的、感到奇怪的地方。然后你很轻松、很愉快地迅速结束了祷告,这样的祷告我觉得是可怕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是你故步自封的。等于你心里的最深处,在你祷告的语言背后,下面的最深处,在说我不要这样祷告,我不想这样祷告,我要停留在我自己熟悉的阶段当中,我不要到水深之处,我只满足于过去的祷告的经历。这样的一种祷告的经历,对你来说没有太大的帮助。

在未有领受的等待中,祷告者最常遇到的就是杂念或打盹的干扰。但如果甫一祷告,就已经感到了圣灵的工作,即使对这样的祷告很陌生,即使精神不振,也不至于祷告到睡着;就算一时打盹,也会马上醒来。开始读经的时候祷告者所领受的圣灵的感动非常重要,他后面祷告时可能会逃避,会打盹,每当这时候,起初的圣灵的感动就是他重新归回的祷告起点。也就是说,起初读经预备祷告的时候,感到和主有接触,进而围绕那一点深入祷告,那么就算以后有杂念打盹,也不会真正失去祷告的方向,每次都可以回到祷告的起点。事实上我们祷告的时候,打盹与杂念常常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每当这时候,如果祷告者都可以不断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我们就会体验到心灵慢慢苏醒,指向某个焦点,祷告逐渐畅通,这就是祷告真正开始了。

如果我们在祷告当中经历到某种艰难的时候,在祷告当中打盹有杂念,祷告不下去,这恰恰是圣灵要使你的祷告更上一层台阶,要将你带到祷告的水深之处,祷告更美好的境界当中。因为你不熟悉,因为你感到非常的疑惑,这恰恰是你的祷告有一个新的成长的起点。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回到最初的感动。一般来说,一段经文读下来的时候,一定有某些地方是能够打动你心的。神爱你,要抓住你的心,一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带领你跟他有更美好的交通。当你觉得你打盹、有杂念,你忽然想起我在祷告的时候,你回到那个让你有感动的地方。反复的咀嚼、反复的思想、反复的祷告,希望神以某种方式,在很特别的时候,你也不知道的状况当中,一下子把你进到更深之处。就像有一扇门,一开始是个很熟悉的环境,门一旦打开,你会发现你到一个完全不一样不熟悉的世界当中。这个时候的祷告有完全不同的领受。进去之前可能是一个很枯燥很无聊的过程,杂念、打盹经常会起来。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一次一次地回到那个感动的原点,一定会进入到更深的地方。

“神操”祷告标准的程序,大概是每次60-80分钟。祷告中慢慢的杂念会越来越少,会更多地进入到感动的地方门一旦打开,进入祷告更深的地方,有一种焕然一新、整个世界完全不一样,祷告完全不一样的阶段,这是普遍会经历的事情。但有的时候会有这样的一些情况。每次祷告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杂念打盹,然后让你无法深入,每次祷告的时候都有相同的杂念。这样的时候,我们一般说你祷告还没有预备好。对罪的悔改的祷告没有完成的时候,在“神操”祷告的后续阶段还会显现出来,大家都能经历到。这时属灵的导师一般会要求你、告诉你,先把祷告题目、圣经放在一边,向神求问,为什么自己有杂念,总是想着自己的私事。神一定会给你某种答案,不一定完全解决,但至少会让你在祷告当中不至于重新兴起,阻碍你的祷告。

一个重要的问题?

祷告者该如何相信他在读经祷告时领受到的一些景象或声音都是从神而来的呢?我们是否能像圣经中亚伯拉罕、雅各或保罗听见神的声音那样,仿佛响起在我们的耳边呢?相信没有一个基督徒敢断言:我们绝对不可能这样听见神的声音。反过来,若真问起是否听见神的声音,也少有人会满有确信地回答说是。

祷告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动静与感动,是非常主观,非常复杂的,确实需要某种分辨标准。最要紧的是,为了维持祷告者体验某种程度的客观性实在性(authenticity)。一个人试图透过祷告与神沟通,却对聆听神的声音抱着消极态度,这实在是自相矛盾。这种心态会妨碍我们聆听神的声音,是阻碍祷告发展的绊脚石。今日的祷告者也可以像圣经中神的仆人那样与神自由地对话和交通,只是方法与境况有所不同。我们应该首先问“何谓听见神的声音?”,而不是“是否能听见神的声音?”

一个人渴慕神的恩典,希望在祷告当中神对他说话。但是他对听到的声音又有怀疑,那不是神的声音。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状态,难以跨过的坎。我们应该相信神,有自由自在的主动性。

第一、你认为神的声音是什么呢?你认为神如何介入日常生活里?认为无法听见神声音的人当中,很多人觉得只能在常识以外或超自然的异常现象中,才能寻求得到神的声音。圣经所彰显出来的神的工作一直到今日都可以成为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普遍性借鉴。也正因为如此,圣书(the Scripture)得以成为圣经( the Bible)。今天我们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时代里,所以我们需要承认这个独特的环境,要相信神在今日也仍然按照我们独特的境况来就近我们,亲自与我们说话。也就是说,主在我们生命的处境中,在我们常识的范围里,常常与我们说话。

神会如何进入我们每个基督徒的日常的生活当中?是不是神只有在超自然的状况当中才能来到我们的中间?我们不这样相信,我们相信神在我们的日常的生命处境当中,以常识性的方式,就像我们每天吃的喝的,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我们看到的画面,我们生活得这样的处境当中,神也借着他自己的奥秘、他的奇妙来向我们说话。就好像神借着人类写下的文字,圣经的作者,那个普通又平凡的每一个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成就了他美妙无比的圣经。所以我们相信这一点,神借着我们日常性的、频繁性的、非超自然性的方式来向我们说话。

第二,要问自己是否将神当作你真正的对话伙伴?如果你心中神的形象,是一位高高坐在宝座之上、全知全能、无所不在、圣洁,只在远处怜悯地看着我们、遥望我们的神,那么其实你并未把神真正当作对话的伙伴。这种神观,往往把三位一体神观的焦点放在圣父身上。我们有必要对三位一体神观的丰富和开发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更有必要与圣子耶稣亲密交通,他是道成肉身,结束公开传道之后、甘心受苦,慷慨赴死,又从死里复活。我们要相信此时此刻,耶稣的灵与我们同在,接纳我们做与他对话的伙伴。耶稣对他拣选的百姓说:“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十五:15)我们需要相信,这句话能够在我们的生命中成为现实。

第三,要问自己是否内心火热,愿意聆听和顺服神的声音?这等于在问,你对神的声音是否采取更开放、更宽阔的态度?越是愿意顺服,我们的灵越是向神打开,我们越能敏于内心的动静。我们属灵的灵敏度更加敏锐时,就可以透过各种频道,亦即心声、来自周边环境的声音、记忆中的圣经话语等,听到神的声音。

真实经历基督的祷告

祷告者透过圣经祷告,基本上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透过圣经来检视自己。圣经会帮助祷告者认识到我是谁?神对我的呼召是什么?圣经让祷告者重新省视自我意识和使命。也可以让祷告者发现并医治隐藏在心底的伤痕。第二个目的是更深认识主耶稣。将耶稣作为祷告的重心,真正让圣经话语成为祷告者与主交通的管道。如果把读经的首要目的直接放在确立自我意识和使命的问题上那么这种祷告往往会带有自我怜悯,自我专注的倾向。如此一来祷告很容易轻易归结于中规中矩的结论或教训,而不是享受与主积极活泼的交通。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我们在祷告当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我们当相信这不是自己的白日梦,不是某种病理性的现象。不信的人说马丁路德是神经病。有这样的论文,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论证,得出的结论马丁路德是神经病。这是有道理的,论文不是胡说八道的。但是如果我们相信马丁路德他所经历的一切的所谓的病理性的行为的背后,有一位至高无上的神,他的奥秘、他的安排、他的护理、他的工作,我们就能知道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出自神的。我们相信神,相信神对我说话,相信我们在信仰当中所经历的一切异象、景象、声音都是从神那里出来,是神所允许的,神让我们看到,神让我们听到,不是从我那里而来的。

劳耀拉说我们在祷告当中所看到、听到的一定是有三个来源。第一,从我们自己而来。第二,从圣灵而来。第三,从恶神而来,也就是从魔鬼撒旦而来。不管是从哪里而来,一定是有意义的,是在神的掌管之下。当我们确信我们在圣经当中所领受的景象、声音都在圣灵或至高神的掌管之下,不管它的来源是从善神、恶神、魔鬼,还是从我们自己而来,都是在神的允许和许可之下的时候。这样的一些声音对我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都是有意义的。因为神允许它发生。约伯所经历的一切不只是魔鬼做的,还有神的旨意。

所以我们当相信,今天我们在祷告当中所领受的一切都是从圣灵而来,是神的旨意。因此,我们当接纳他、领受他、顺从他,领受在这声音背后的圣灵奥秘的指引。当然这个很复杂,里面会讲到属灵分辨等等,但至少这样的声音不是没有意义的。

在提供圣经话语帮助的同时,祷告者还需要在灵程上同行的伴随者,这位伴随者传统上一直被称为属灵导师(spiritual director)。属灵导师考虑每个人的不同处境,为祷告者选择适当的经文,帮助祷告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分辨出自己在祷告中经历到的内在变化。例如,祷告者期望自己成为赤胆忠心回应耶稣呼召的门徒,那么属灵导师首先应该让他经历到主是怎样的一位神,帮助他透过福音书中主耶稣的脚踪、教导与各种事件,感同身受地经历这些内容。帮助他达到这样的祷告心志:期盼自己追求的人生与主耶稣的生命轨迹一致。当祷告者从耶稣的诞生到公开传道生涯、受难和丧命的踪迹上一路跟随,没有退缩的时候,这就成了一段最完整和可信赖的属灵旅程了。

劳耀拉的祷告当中,传统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叫属灵的陪伴者或属灵导师。属灵导师能够帮助、带领我们更好的解读圣灵的话语,帮助人辨识到自己内心的变化。有的时候属灵老师也是做不到的,但是他可以陪伴我们,在我们不知不觉地开始偏离神的时候,按照我们的本性我们一定会如此,他会帮助、鼓励、修正我们,让我们更多的来到神的面前。这样的应用传统,在我看来是非常美好的。今天越属灵的人,越追求神的人,越需要这样的伙伴或者导师。今天我们新教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在这个地方,我们新教特别是教会的牧者和领袖们,其实是非常孤独的。牧者属灵的软弱痛苦绝望是没有办法跟人沟通的。你在教会当中有一些属灵的软弱,你可以跟小组长、信赖的弟兄姊妹、教会当中的牧者分享。牧者也需要属灵的伙伴去陪伴,属灵的导师去带领。劳耀拉的系统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属灵的导师、伙伴,对我们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透过圣经话语的祷告,在劳耀拉的“神操”系统当中,基本上只限在福音书耶稣基督的话语祷告。圣经66卷,有各种各样的话语,劳耀拉透过圣经话语祷告集中在福音书当中。透过神话语的祷告,基本上可以换个说法,就是透过福音书当中关于耶稣基督的记载来祷告,我们简称是真实经历耶稣基督的祷告。

在祷告当中,我们常常更深地经历到我们自己,也能够更深地认识到耶稣基督,这个跟加尔文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加尔文的基督教教义的大纲也是这样。认识自己,认识基督。

祷告者在多姿多彩的圣经话语中,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事件与人物。这种多样性意味着祷告者可以网罗各种境况中的人物,可以光照并阐释每个人复杂多变的生命历程。各人按照各人的处境遇见道成肉身的主基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与处境会遇见不同形象的神。透过话语的祷告经历神的方式是如此多元。最终必将深深影响祷告者整合自我的过程。祷告者不管读到圣经的哪一段经文,都会发现蕴含其中的神丰富多彩的旨意(intention);不同的祷告者所领受的旨意都是不同的。对此做出诚实回应的时候,我们的存在将会变得更加健康有力。

四卷福音书,不是一卷,这是非常奥秘的事情。一卷福音书,可能会有缺陷,会有自己的立场。四卷福音书就像四束光一样,将耶稣基督非常立体的、丰富的、侧面的凸显出来。当我们借着圣经话语不断地去经历不同的耶稣的时候,我们对于耶稣基督的理解就会非常的丰富、复杂、真切,超越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这些经文不再是平面的文字,而是真实的在你的生命当中,在你的祷告当中,真实的显明在你生命当中,这个时候我们能够真实地经历到怎样的与主同行。

所谓跟随主,远远超越于仿效耶稣行迹,而指向在人格上与耶稣合一。只有在人格与主合一的基础上,仿效主的生命才合乎主的旨意,也才能有助于自己的属灵成长,进而有效地将耶稣的委身与慈爱传达给周遭的人。正所谓根基稳固,才有果子坚实。耶稣也曾经说过:“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约十五∶4)我们也可以理解这句话为:“你们若不是为与我人格合一而时常效法我的话,你们结再多的果子都是徒然的。”耶稣早已应许我们,让我们能够在人格上与他合一。他用极其感性的语言,如此应许属他的百姓说:“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约十四:18)

约翰福音听得很玄,“我在你里面,你在我里面”。保罗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这话听起来很玄很漂亮,但是在真实的祷告当中,在真实经历耶稣基督的祷告当中,我们会真实的体会这些话,不再是漂亮话、大而空的口号,而是真实的我们今天生命的状态。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事情。

想要和自己尊敬的人在人格上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就该时时与他同在。以融合耶稣人格的话语作为祷告依据时,我们会发现耶稣的人格与我们的存在之间,发生了某种触碰。面对这种碰触,我们一定会经历许多矛盾与挣扎。因为我们的性品与人格生来就是属世界的,和耶稣的人格碰触时,一定会有强烈的抵触。即便如此,圣灵也不会轻易地退却,相反,圣灵会更深入进入到我们的里面。只要我们意识到这种挑战并勇敢面对,只要我们不断地挣扎(像雅各摔跤)与祷告,就会发现耶稣的人格逐渐深入我们的生命里,我们的存在越来越靠近主的人格。我们会更加深刻认识到何谓跟随主耶稣也会更加明白主的旨意和心意在哪里。这时候,我们才能经历到何谓常在主里面,看见圣灵动工,让我们在人格上与主合一。

我们可以做一些具体的分享。

一、有一位祷告者,透过耶稣诞生事迹的经文来祷告。他在祷告中成了牧羊人,一听到天使传来的消息,马上就奔向婴孩耶稣躺着的地方,毫不犹豫地进到充满臭味,暗如洞穴的马厩里。还没看到耶稣,他立刻就感到自己不愿在这个破旧的地方多留一刻。祷告之后反刍的时候,他仔细查询了为什么自己居然有这样的想法,结果发现他感受到主耶稣似乎在邀请他,进入肮脏黑暗如同马厩一般的现实。整个祷告,其实都是主耶稣呼召他的声音;而他不由自主地在内心深处抵抗着主的呼召。正因为如此,他觉得自己不愿意在马厩里多停留片刻。其实这样的感觉,恰恰证明了祷告者与主发生了强烈的碰触。

这时候,祷告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态度:第一,假装没听见、没看见,回避这个场景。结果祷告者心思混乱,祷告无法向前,只好匆匆结束、草草了事。第二,直接反抗。祷告者向主坦白地说:“我做不到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来跟随主。”这时候,他只能等待主的回应,期待和主达成某种妥协。第三,以明知有苦难,还是乐意顺服的心态再次回应主耶稣。祷告者可以将目前所处的境况向他一一陈情,告白自己所能承受的和不能承受的部分,向他寻求智慧和恩典。这个时候,祷告者会再次真实地与主相遇。这一次,祷告者无需过分关注马厩的现实,而要把视线的焦点转移到道成肉身,躺卧在马槽里的婴孩耶稣身上,和他亲密交通。祷告者若能够与主建立亲密的关系,他将得到崭新的力量,叫他能够顺从和回应主的邀请与呼召。

二、有一个祷告者把祷告的焦点放在马利亚与约瑟艰辛的旅程上。祷告者关注到马利亚拖着即将临盆的身子,与约瑟辛辛苦苦来到伯利恒登记户籍。他在祷告中也看到,马利亚与约瑟为了逃避希律王的迫害。抱着孩子逃难到埃及地。祷告者细查了他们艰苦的生命历程,他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这应该就是跟随主基督的门徒生命吧。”但是祷告者有了这份领悟之后,如果就此心满意足地结束祷告、起身离开的话,那么除了某种知识上的满足之外,很难想像他会有什么决志或改变。祷告者只是从本次祷告得到了某种教训或领悟,就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开,其实意味着他在逃避,他不愿再与耶稣有更深入的碰触。

有些祷告者没有回避这种艰辛生命的邀请,他们选择了直接向主表明自己的想法。他们向主愤愤不平:为什么约瑟和马利亚在没有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为神所迫,不得不成为主耶稣世上的父母,不得不经历这许多的苦难。这时候,他或许会听到心中有一个声音说:“不是的,孩子。正好相反,约瑟与马利亚因着耶稣受到了特别的庇护,他们原本空虚无味的一生,被神拣选为整个世界最有意义的生命。”当祷告者听到了这样的声音,看到了这样的异象,他会确信约瑟与马利亚的道路,并非难以跟随的苦难之路,而是最有意义、最安全的生命历程。经历了如此的内在体验之后,祷告者得到了足够的勇气,能够积极应对他当下所面对的艰难现实。他确信今天自己走的路,是主所应允的,因此这条道路必然是满有幸福与意义的道路,是主恩典的礼物。因此他决志要带着感恩与喜乐,走完属于他的人生道路。

我们相信神掌管我们的心思、意念、灵魂、思维,我们脑海当中每一个想法,并且他愿意跟我们打交道,他愿意倾听我们的声音,他愿意与我们同在。

祷告者可以想像耶稣开始公开传道生涯的时候,耶稣将自己的情感放下来,跟随圣灵的带领,进入到旷野接受试探的时候,他也与耶稣同行(路四∶1-13)。在接下来的想像里,祷告者参与到耶稣受试探的过程中。耶稣在旷野禁食,忍受肉体痛苦的时候,他陪伴在耶稣身边,一同受苦。他看到耶稣饥寒交迫,连日高烧、剧烈头痛、嘴唇破裂。他看见耶稣在夜间沙漠的寒冷空气中微微颤抖的身影。他在想像中试着给耶稣盖上毯子,紧紧抱住耶稣,用自己的脸颊紧贴着耶稣冰冷的脸颊,从心底里感受着耶稣对他的爱,甘愿为他受苦的爱。耶稣表现出来的软弱无助是如此之大,甚至令人怀疑耶稣是否真是神的独生儿子,同时祷告者却因此更深地体验了耶稣的怜悯。祷告者早已相信耶稣是神,耶稣在荒芜旷野中受苦的景象,对他来说是非常大的冲击,让他更深经历到耶稣愿意全然放下自己的慈爱心肠。

在这里,圣灵引导着整个祷告过程,让客观的圣经事件,逐渐成为祷告者主观的经历。通过默观耶稣生涯,可以非常生动和实际地体验耶稣的道路。祷告者可以将许多事件与教导带到祷告当中,与主展开非常个人性和现实性的抗争和对话,试着与主有更深的交通。这时候他与耶稣的关系,从所谓认知性的认识(cognitive knowledge)进步到所谓情感性的认识(affective knowledge)。祷告不是站在袖手旁观的观众立场上,为圣经所描述的故事寻找某种意义,而是动员祷告者所有的知性与感性一同参与,重新再现当时的场景,让祷告者感同身受,深入到耶稣的事工中,甚至和耶稣论争、对话,让过去的事情现代化,实现祷告者与主之间的亲密交通,这就是透过圣经话语默观祷告的核心和本质。

在这样的祷告里,尤为重要的是感性的合一。祷告者内在的感性世界会随着祷告情景的变化而波澜起伏,他应该对此足够敏感。因为与主思虑上的交通,正是从情感的交流开始的。有时候祷告者领受到的感情非常强烈,足以支撑他进入祷告深处。但有的时候,正如前面举过的例子一样,祷告者无法完全接受在话语和祷告中领受的感动,他陷入属灵争战当中。这时候,不必刻意抹去或回避这种感动,却要以此为契机,进入与耶稣生动活泼的交通当中。这样的争战不是一场虚拟的竞赛,而是从祷告者生命实存的最深处涌流出来的挣扎,如同雅各在雅博渡口与天使摔跤较力一样。透过这个过程,祷告者可以经历到与主更深的合一。透过耶稣公开传道生涯中的各种事件,祷告者可以以多样方式,预先品尝到跟随主会经历到的各样苦涩和辛酸滋味。

耶稣基督的受难与死亡,是道成肉身事件的最高峰,也是自愿跟随主的人,需要实际和充分认知的重大事件。祷告者如果能够动员自己的全部知性、感性和意志,竭力默想耶稣的受难,这比其他任何场景更能让你实现和耶稣人格合一。和耶稣在人格上合一,就意味着他已经参与到主耶稣的事工里了。就在这里,可能某些祷告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都知道,从神学上讲,主耶稣受难与死亡是在圣父的计划与护理之中的救赎事件,既然如此,祷告者为什么现在还要做得更多?也就是说,为什么还要从意志与感性的层次,在默想中更深的经历这件事呢?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可以帮助祷告者深刻认识到他所背负的罪恶人生,会导致多么不幸的后果。这样的领悟要求祷告者应该匍匐在十字架面前,伤心痛悔。第二,目睹耶稣受难的苦难,能够帮助祷告者得到极大的勇气与力量,接受他作为主的门徒所应承担的痛苦现实。第三,默想耶稣受难的过程,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叫祷告者能够直接参与主的受难。太25∶35-36表明:耶稣将苦难现场中的人与他自己等量齐观,这难道不正意味着,耶稣今天仍在苦难现场中与我们一同受苦吗?今天复活的主基督亲自参与到苦难现场,他依然是受难的主。我们相信,我们在祷告中遇见的受难基督,不是虚拟的现实,而是主的灵真实地临到我们,让我们在苦难的现场真实地与主相遇。因此我们深刻默想耶稣的苦难与十字架道路的时候,能够真实地经历到与主合一,叫我们得着力量,在充满不义与罪恶的现实中勇敢承担苦难,作耶稣的门徒。

在这样的祷告当中,祷告者体验到的是用一颗伤痛的心无言地仰望耶稣苦难的现实,他体验到了耶稣的心肠。在默想耶稣受难的阶段,我们会发现,要真正实现在属灵旅程上与主时刻同行,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常常会发现,主耶稣的受难与痛苦对我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现实感。体验耶稣的心肠,哀耶稣所哀,痛耶稣所痛,达到与主情感合一的地步,真的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祷告者在这一段受难祷告中,比起前面任何一个阶段的祷告,都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灵魂的刚硬和苦干。祷告者常常会被诱惑用教义解释经文或找个借口简单安慰一下自己,然后匆匆结束祷告。这样的祷告只能是一种非常肤浅的祷告。当然,每个人所处的境况不同,对主的受难也会有不同的领受;但每个祷告者都应该将自己的苦难和主的苦难放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合一来经历主的恩典与他同在。

我们更多的认识基督,就能更深的认识我们自己,更深的认识我们自己,也才能够更深的认识基督。这不单单是罗耀拉“神操”祷告的特点,同样也是我们新教徒祷告很重要的特点,与基督相交,唯独基督。加尔文和劳耀拉在这里面是同一的。这是我们关于“神操”祷告的第二部分,透过圣经话语的祷告。第三次分享应该是祷告与想象力。今天我们讲的是劳耀拉祷告与新教祷告的相同点,唯独基督的祷告,或者是透过圣经话语的祷告,下面会分享劳耀拉祷告和新教祷告的差异点。不同的地方是如何充分地使用想象力来进行祷告。我们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愿神带领我们每一位弟兄姊妹。

互动环节:

井瑞弟兄:这里面所提到的不同形式的祷告我都经历过,默想耶稣的生平,悔改的祷告,还有我们中国传统教会一般把这样的祷告称作祷读。我自己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祷读之后,我发现很多的感受、认识比较主观了,就是说一段圣经可能有作者的原意,有他要我们关注的点,可是我在祷读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关注点就变得特别主观。我在学习基督教释经学的时候,我就会发现,如果严谨地去解读一段圣经的话,你解读不出来那个意思,但是你一祷读就祷读出来那个意思了。这个意思,可能经过1、2年,你自己就会怀疑,我当时获得的那个意思,那是真实的吗?有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过去的很多的想法。时间久了之后就会觉得那我不要再那样去祷读了。我现在采取的方式还是一种严谨的解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经文,在这个过程中去获得信息,能读出新意来。我通过这种方式,我回避了主观读经的那种东西。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说您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李老师:谢谢井瑞弟兄的提问,这个问题非常好,我的答案是这样。第一,祷读不是中国教会的传统,是3-4世纪教会的传统,广泛应用于所有的教会传统当中,我们也非常推崇祷读,这些祷读跟劳耀拉的差别非常小。祷读是很简单的东西,劳耀拉把它系统化了。第二,井瑞弟兄讲到我们新教严谨的教义性的解经方法。和劳耀拉的透过圣经话语祷告会有一些差异,这的确是存在的,我也能够感受到你的困惑。我搞圣经神学的,学术性、客观化的解经是我的老本行。学术性的、严谨意义上的解经,就一定是准确、正确和固定的,这是一种误解。我搞新约的两个出发点是:一、1世纪古代犹太教的背景,特别是犹太教文献的背景。二、当时的社会学的背景。我们的解经方法不一样,路径、结论都不一样的。比如新恩牧师,他受的训练主要是当时初期教父们的传统,所以你会发现他解经的时候,一定会联系到奥古斯丁怎么说,亚他那修怎么说,等等。我想说的是,就算是学术性的、严谨的事情,也不是有固定的答案。通过严谨的学术性的路径的解经,不一定会得到统一的答案。圣经是神借着人类的文字和文本,对我们说话。祷告更是神对我们说话。在不同的时候,同一个人;或者不同的人,相同的时候,神借着同一段圣经会给人不同的信息和话语。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认为我们过去的时候领受的圣经是有问题的,或者是不一样的,或者跟人家的标准答案不一样因此我们的领受就有问题,完全不是如此。我们要相信圣灵的引导。

罗耀拉祷告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个预备祷告,或者有3个其他的前提,把祷告放在神里面。就是:主啊我现在要开始祷告了。我在祷告当中,我所谓的语言、行为、思想、意念都放在你的面前,求你亲自来保守我一切的身体、灵魂、思想,所有一切的东西都求你亲自来带领。当我们做了这样的交托祷告的时候,我们要相信上帝,我们祷告不是对空气说话,是在寻求神,神是愿意我们寻求他的。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的事情,我们一切的思想,我们祷告当中得出的一切的结论都是在神的掌控当中。你要相信一个事实,你既然宣布说我要寻求神,我要找神,我要向神祷告。那么祷告的所有时间都在神的掌控当中,神的主权当中。因此我们所得到的一切的结论,虽然这个结论可能不完美,结论对于2年之后或者3年之后的我不一定正确。但对于此时此地的我,神将最适合我们的信息,最美好的信息赐给我们。这个信息可能因人而异,都不一样,但神是美好的,是神赐给我们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神圣灵的信息,他会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息。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认为,客观跟主观的差别是真理和谬误的差别,没有必要这样去理解。

我充分理解你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改革宗背景当中的弟兄姊妹如果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奇怪了。你要相信,圣灵是超越我们所知所想的,我们也相信当我们祷告的时候,把祷告的时间交托给神的时候,神是超越我们理解范围的。我们需要去敞开心,领受、等待神的降临,领受神给我们带来的更加美好和更加丰富的信息。

我们相信我们的祷告是在神的恩典和权柄之下的。如果说你按照你以前的方式,你一直祷告得很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心中依然有燃烧的对神的那种渴慕,希望能够进入到更深之处,希望更深的了解神。我相信神会拆毁你现在所有的一切,打碎你现在一些信仰的固定的观念。所以你可以看到神拣选先知耶利米的时候,要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这个工作不但是对耶利米,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像破茧重生一样,你需要去放弃一些你以前固有的观点、传统,然后我们才能进入到更好的东西。但我从来不说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做,每个人都需要这样,如果你心中有疑惑的话,你可以停一下,没有问题。劳耀拉的“神操”祷告,一定是自愿自觉的。你心里有热情,愿意这样更深追求神的时候,才会这样去做。如果没有这样自愿自觉的热情,你没有必要这样做,也不需要这样做。

分组讨论:

讨论问题:

1.“以圣经经文为中心的祷告”和“祷告题目式的祷告”有什么区别?请分享你的认识和体验。

2.“获取信息型读经”和“追求塑造型知识的读经(以祷告为目的的读经)”有什么不同?请分享你的领受和真实体验。

3.祷告者该如何相信他在读经祷告时领受到的一些景象或声音都是从神而来的呢?

Grace姊妹:祷告时有挣扎,不能安静下来祷告,这是我现在的问题,不能花更多的时间祷告。我也想去好好体验,去更多的经历。我也有一个担心,主观的话会不会跑偏呢?老师说下次再讲,我就想着接着再好好听。我们教会的祷告是祷告题目式的,很难有很好的自己的感受在里头,好像有点例行公事。以圣经经文为中心的祷告,我觉得要好一些。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角度,同样的经文,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动。追求塑造型知识的读经,以这个来祷告,我觉得挺好。我以前祷告就是那样,说得都很冠冕堂皇,都是圣经里的话,很属灵。我觉得也很奇怪,祷告的时候,话怎么就出来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读英文和中文,我会感觉对我的触动是不一样的。后来我就想着我得培养汉语中文的语感,因为和合本的圣经讲的有点和我们正常说话还不太一样。我会背一些经文,然后祷告起来就很显得很高大上。但后来我就开始调整,最近也在改变。每一天的祷告里面,我觉得时间上做得不好,更多的是读经,是完成打卡。我特别想最近这段时间好好操练一下。我刚刚信主时5点钟就起来祷告,坚持了有10年,那时是神的恩典,但是现在做不到了,我觉得挺惭愧地。希望自己能够恢复和神之间的那种美好。今天晚上就开始好好地祷告。有过很亲密的接触、特别美好的经历。我也有顾虑,也害怕会不会那个声音有点偏。李常受的呼喊派把我吓得不得了,需要警醒。

李老师:我还是有很强烈的感动,有这样的顾虑是非常好的。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就是当我们祷告的时候,越能够与神亲近,越愿意谦卑。有人祷告得越多,自我越刚硬,因为他膨胀了。与耶稣同行、透过圣经话语的祷告是要拔出、拆毁、毁坏、倾覆,又要建立、栽植。劳耀拉“神操”祷告最后一次我们讲属灵分辨。我们前面说过,祷告时听到的声音有神的也有魔鬼的,但不管是什么声音都是神所许可的,都不应该被我们忽视。问题是我们怎么分辨是从圣灵来还是魔鬼来,最后一次会有一些很重要的提醒。在我看来是我们新教当中缺乏的,需要去借鉴。

李庆伟弟兄:我自己的祷告生活,很多时候,没有经历到情感的部分。祷告可以让冰冷的文字变成特别有温度,特别有画面,特别有味道,你可以闻到那种馨香,你可以感受到那种冷暖,感受到神的拥抱。需要去经历、去操练。我觉得祷告也需要操练,从苦修式的祈祷,就是比较被动、比较辛苦的,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到了另一个阶段,到了合一式的祈祷,就是一种在神里面的恬静、安静的感觉,神主动与你亲近的感觉。

李老师:很多弟兄姊妹在我讲完之后,找过我来说,我平时就是这样祷告,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您一讲我才知道,原来我是在这样一个程度上祷告。有的时候,系统性地知道怎么回事,有属灵导师的带领当然会更好。人里面有渴望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寻求神,很多弟兄姊妹,特别是姊妹们,天然的有感性。神的恩典随时随地、每时每刻。

李庆伟弟兄:亲爱的天父,我们感恩,今天晚上有这么美好的时间,你为我们预备,也让知诚老师给我们有这样的分享。主啊,带领我们更明白祷告的意义,也拯救我们的祷告,让我们从这些虚假的、自义的祷告当中出来。主啊,让我们借着祷告可以更认识你,借着祷告可以更加谦卑自己,借着祷告可以在主里面深深地连接。愿你带领我们、感动我们今天所有听了分享的弟兄姊妹,让我们可以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操练、实施,主啊,愿你带领我们帮助我们。奉我主基督耶稣的祷告,阿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2-22 02:31 , Processed in 0.0716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