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3|回复: 0

福音神学(提姆·凯勒)

[复制链接]

1556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796
发表于 2023-1-27 16: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提摩太•凯乐
译/杨基 校/煦

编者按

福音是基督徒生命的根基与核心,福音是教会的根基与核心,对此,恐怕很少真正的基督徒会提出异议。但是,在我们的生命成长和教会事奉中,是否面临以下一些问题?



1、对怎样才是真正传讲福音还存在困惑。
2、认为福音只是初信造就的内容,此后则致力于教导“更加高级”的教义。
3、以爱心关怀来代替福音信息的传讲。
4、我们为许多事热心,但却不是被福音所驱动的。
5、深感教会在周围的环境中缺少福音见证的能力,却欲振乏力。
对于以上的问题,《福音神学》一文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帮助。它指出,福音不是基督徒生活的ABC(基础),而是A到Z(整体)。有的人认为福音是来拯救不信的人,而归信后基督徒的成长是靠努力按照圣经原则生活,这种认识并不正确。更确切地说,我们通过相信福音得救,然后,随着生活继续,透过越来越深地相信福音,我们的理性、情感和生活各个层面被彻底改变,整个教会也被彻底地改变,从而在周围的环境中显出它独特的本质。

在前面两期,《教会》杂志陆续刊载了提摩太•凯乐的《浪子的上帝》和《恩典更新》,而本期的文章,可以说是进入了福音神学的基础与核心。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由神学驱动事工,而不是由项目驱动事工。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福音真理本身。本文探讨与福音本质相关的一些讨论和不同意见,并提供三个大家都可能认可的起点。我们在这几点上达成共识以后,就可以继续从神学角度思考福音如何影响事奉。【1】这三个起点是:福音不是所有的事,福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以及福音影响所有的事。



一、福音不是所有的事

1.什么是福音?

西蒙•加斯科尔(Simon Gathercole)认为福音有三点纲要,保罗和符类福音书的作者都持相同观点:

•耶稣是弥赛亚和上帝的儿子,取了仆人的形像来到世上。

•通过他的死和复活,耶稣赎了我们的罪,凭着恩典而不是我们的功德确保我们得称为义。

•他再来时,将更新整个被造物质世界,并且要使我们的身体复活。【2】



唐纳德•卡森(D. A. Carson)说福音是:“耶稣的到来——他的身份、使命,尤其是他的死和复活,末世论中天国的降临……而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应当如何活着(作为个人和教会)。”【3】

除了这两人相似的总结以外,我自己的类似表达是:藉着耶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代替我们),上帝以恩典拯救罪人,救他们脱离对罪的审判而进入与上帝的团契,现在是在教会中,最终在新天新地中。要得到这救赎,我们必须悔改并相信这福音。

巴刻(J. I. Packer)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是介绍约翰•欧文的《基督之死带来的死亡之死》(Death of Death in the Death of Christ)。读过那篇文章以后,我就爱用 “上帝•拯救•罪人”这句话来描述福音的中心:

上帝•拯救•罪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圣父、圣子、圣灵; 三个位格按着神主权的智慧、能力和爱一起工作,来救赎选民。圣父拣选,圣子通过救赎从而成就圣父的旨意,圣灵通过更新来执行圣父和圣子的旨意。拯救——成就所有的事,涉及到把人从罪的死亡中带进荣耀的生命中,从起初到末了:计划、成就和传递救赎,呼召与保守,称义、成圣和得荣耀。罪人——在上帝找到他们时,他们是有罪、邪恶、无助、无能,无法举起一个手指头来执行上帝的旨意,也不能使自己的属灵状况有哪怕一丁点的改善。【4】

在加斯科尔、卡森、巴刻和我自己的表述中,有三个主题反复出现。



2.反复出现的主题

1) 耶稣的生——道成肉身。上帝本人来到世上,取了人的形像,成为仆人来拯救我们。

注意:如果没有道成肉身的教义,即,除非耶稣是上帝自己,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就没有意义;至少没有救赎的意义。

2) 耶稣的死——赎罪。在耶稣里,上帝以他自己替代我们偿还了债务,击败了邪恶权势,承受了咒诅和神的愤怒,并且凭着恩典使我们安享救赎,不是凭着我们的工作。

注意1:如果没有替罪,耶稣的死亡实际上没有救赎我们;它只不过是为我们清理出一条道路,让我们能够(或激发)自己做什么事情来实现自我救赎。

注意2:替罪不是某一种表达救赎的方式,而是所有各种表达救赎的方式的共同核心,不论是用市场语言“买赎”(redemption),法律语言“挽回”(propitiation),国度语言“胜过权势”(defeat of the powers),圣约语言“承受咒诅”,圣殿语言“献祭”,或被掳回归的语言“拒绝/逐出”(rejection/expulsion)。

3) 耶稣的复活——末世论。耶稣确保属他的人拥有新的生命,这个新生命目前是透过圣灵与信徒同在,在死亡时是天上的生命,在将来的新天新地中是与上帝和他的圣民同在。

注意,如果没有复活,我们就不知道救赎已经成就了,更不用说什么救赎被成就了(新生命,将来新世代的临在,我们在天上的产业,在地上最终击败邪恶和死亡)。

很多经典的福音表述都包括 “悔改并相信” ,并将之作为福音表述的结尾部分。这完全是合适的,但卡森指出:从技术意义上讲,悔改/信心并不是福音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指令,它指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福音(可1:15似乎表明了这点)。【5】



3.深刻涵义

1) 福音主要是针对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并非圣经教导的全部内容都是“福音”。福音不是一套一般性的教义,而主要是一个消息,是关于耶稣生平的历史事件的好消息。“福音”这个词有它的历史背景,意思是有一个消息在说:发生了一件改变人生的重大事件。因此,福音是好消息,而不是好建议。它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我们要做的什么事情,而是耶稣为我们做了某些事情而我们必须加以回应。【6】我们必须相信这福音,才能得以与上帝有正确的关系,并得蒙拯救。【7】

这意味着福音主要是关于基督的工作如何处理并消除我们与上帝的隔绝(Alienation)。创世记3章表明:人生中所有的疏离都是由这个隔绝状态所导致的。因为我们与上帝隔绝,我们也与我们自己疏离——我们感觉到羞耻和恐惧(3:10)。因为我们与上帝隔绝,我们也与他人相互疏离(3:7描述了亚当和夏娃必须穿上衣服,而3:16说到性别之间的疏离;同样注意在3:1-13他们与上帝对话时的推脱罪责)。因为我们与上帝隔绝,我们也与自然界疏离。我们体验悲伤、工作的辛苦、身体衰老和死亡(3:16-19)。地本身也被“诅咒”(3:17;罗8:18-25)。被造界本身也破碎,被败坏辖制。

我们一切问题由此开始:a)我们自我的心理分离;b)个人、民族、种族、阶级之间的社会分离;c)肉体的分离,包括饥饿、自然灾害、疾病和死亡。因为这一切都源自我们与上帝之间的隔绝,所有人类问题都是这同一种病的不同症状,而病因就是我们与上帝的隔绝。既然福音首要是去除这个根本的疏离,所以福音本身也就对付了所有其它问题的根源。

2) 福音和福音的结果不应混为一谈,也不应相互脱离

什么是福音?福音不是圣经上讲的所有事情。福音是关于我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基督的工作得以恢复正常。

福音导致一些什么结果?福音的结果包括世界最终被医治,以及由于我们与上帝隔绝而导致的其它所有分离也得到恢复。种族主义、饥饿、贫穷、对环境的剥夺——这些重大问题最终都要在审判日得到解决,因为上帝与人类断绝的关系已经通过基督得到修复。福音不仅是道成肉身和赎罪,也是复活——耶稣是将来更新的世界的初熟果子。因此,福音——耶稣为使我们与上帝恢复正常的关系而成就的事——指向将来的那一天,也就是我们的一切都将得以完全的那一天。

必须仔细谨慎地将福音和福音的结果(涵义)联系起来——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完全分割。这非常接近路德的名言:我们被拯救是单单借着信,但真正的信不可能永远是单独的(we are saved by faith alone,but not by a faith that remains alone)。他指出真正的福音信仰必定导致善行,但得救绝不可能是通过人的善行,也不可能是因为我们有任何的善行。信心和功德绝对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完全割裂。

同样,一旦你与上帝的隔绝得到消除,其它内部和外部的分离也会开始愈合。眼下是部分被治愈,之后会完全被治愈。被福音改变的人会被福音所带来的希望和爱感动,使用他们的恩赐和资源去服事他们的邻舍,来减轻他人心理、社会和身体各方面的痛苦。

我们已经讲过,福音本身和福音的结果既不可混为一谈也不可相互割裂,在这里我们有两种过于简化的危险倾向。有些人过分强调二者的区别,他们不能足够地强调福音总是导致社会共享、公义与和平。与之相反,有些人太不强调二者的区别,他们的错误是让人觉得福音工作就等同于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听到有人在讲道中这样讲:“福音就是上帝正在医治并且将完全医治这个世界的伤痛。所以,福音工作就是在世界上努力实现公义与和平。”这种想法的危险性在于:福音变成了上帝让世人学会重新做人的康复项目,而不是基督已经完成的替代性工作。“信福音”意味着参加那个康复项目,而不是接受基督已成就的工作。换句话说,福音变成通过操练得救而不是通过信心得救。

正如巴刻(J. I. Packer)所说:

福音无疑带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它所以能够如此,是首先解决了一个更深的问题——一切人类问题的核心:人和他的创造者关系的问题;除非我们清楚知道,前述问题的答案全靠后一问题的解决,否则我们就在误传福音的信息,为神作假见证了。【8】

3) 保持福音首要地位,同时保持平衡的事工

总是存在一种危险:某些教会领袖和工人认为福音只不过是教义内容的最低标准。于是他们更加热衷于教导“更加高级”的教义,或形式上更深的灵性,或目的性强的社区工作和圣礼,或“更深的门徒培训”,或心理医治,或社会公义和文化参与。

这些方面如果没有被看成福音的动态结果,又或者被误认为福音本身,它们最终会在教会的讲道和教导中取代福音,福音就不再被认为是产生所有其它一切——灵性、属灵成长、神学思考、社区建设、文化参与、伸张正义——的根源和核心动力。福音不再是讲道、思考判断、教会生活的中心,其它的事物取而代之变成了中心。

结果,归主的人数开始减少,因为讲道缺乏犀利扎心、可以“显露内心的隐情”(林前14:24-25)的福音信息,不能让信徒和非信徒感知上帝的真实,哪怕违背他们的意愿。福音传讲也会丧失原本的丰富性。彼得前书1:12以及上下文说明天使从来不厌倦考察和探索福音的奇妙。福音可以从无数个来自圣经的故事、主题和原则切入。福音一旦与其它工作混淆或完全割裂,那么讲道就成了市场推销(推动教会的各种项目)或信息讲授(灌输教会的价值观和理念)。

任何熟悉我的着重点的人都知道,我相信福音一定会导致关怀穷人和文化参与,正如路德所说:真实的信仰一定导致善工。然而,我必须承认很多坚持经典福音(单单本乎恩典,单单借着信心,单单在基督里)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福音的末世论意义。正如信心和善工既不可完全分割也不可互相混淆一样,福音的结果也一定不能与福音本身完全割裂或相互混淆。

4) 讲道与爱心行动

人们常问,“如果复活是福音的一部分,医治世界的伤痛不也是福音的一部分吗?康复之家和照顾穷人与传福音不就同样是福音工作吗?”

如果提问者的意思是照顾穷人差不多与讲道同样传播福音,那么回答一定是“不”。圣经反复说明,福音的传播是通过讲道,而且常识也告诉我们,爱心的行动不会给予人关于耶稣基督的救赎的知识,尽管它们作为讲道的伴随行动是非常重要的。请再次注意信心和善工的关系。耶稣说彼此相爱是必要的,好让世界知道是上帝差了他来(约17章)。彼此分享、照顾缺乏者是给非信徒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参看徒4:31-37和徒6章里见证和分享的关系)。但爱心的行动——即使它们体现福音的真理,并且不可与讲道传福音分开——仍不能与福音本身混为一谈。

某些改良的福音派(Progressive Evangelicals)在神学探索中存在一个问题:他们试图把社会关怀和文化参与完全建立在福音的末世远景之上:将来的天国,万物的复原(Restoration)等等。他们的论据是:“这是上帝将来要成就的事,所以你也要如此行。”这样的推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其中有一个危险:如果我们把将来的天国当作我们在世上工作的唯一依据,它会不知不觉地导致我们认为救赎不是安息,和信靠一件已经成就了的工作,而主要是参与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

约拿单•爱德华兹对照顾穷人和改良社会的关心是基于福音已经成就的这几个方面:十字架、代赎以及律法的称义。【9】如果你按着爱德华兹的方法来做,你就能一方面呼吁教会积极行动起来“爱你的邻舍”和“求那城的平安”;同时又能保持福音的信息,让许多人悔改归正并转离得罪上帝的罪。然而,如果你过于强调天国(未来)的层面,人的犯罪就变成只是得罪其他人,那样你就失去了重点:人犯罪最终得罪的是上帝。

当保罗谈到被造物质界的更新时,他说新天新地是已经确定要赐给我们的了,因为在十字架上耶稣恢复了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使我们成为上帝真正的儿女。罗马书8:1-25的教导令人印象深刻,那里说到,当我们领受“儿子的名分”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整个物质世界都将得赎(罗8:19-23)。作为他的儿女,我们未来将得到的那份产业是有保证的(来9:15;弗1:13-14),并且因着这份产业,世界将被更新。将来是属于我们的,因为基督的工作已经成就。





二、福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福音不是所有事,但第二点可以平衡第一点。第二点是不能把福音浓缩为一个有三、五条要点的简单公式或配方,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对任何人必须背诵复述这几点。

我不是说福音不能被简单地表达。我反对的是一种主要在保守福音派当中的趋势,即创建一种单一的、标准化的福音表述方式,到处都使用它,使它成为一种非正式的信仰正统性测试。我们不能把福音简化成单一的、万用良方的表述,有以下三个主要理由。

1.圣经本身没有给我们一个福音的标准概述

钟马田博士(Dr. Martyn Lloyd-Jones)在讲解保罗书信的文章中经常指出,保罗通常简要地用一两句话讲述福音,而且他每次讲得都不一样。

保罗在加拉太书1:8节谴责那些传“福音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一样”的人。在哥林多前书15:10-11节,保罗苦口婆心地表达自己传的福音与彼得、约翰和其他使徒所传的是一样的:“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如果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有共识的福音主体内容的话,保罗就不可能谴责“假福音”并支持彼得传的真福音。即便如此,不同的圣经作者显然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福音的内容。

首先,符类福音书经常提到“国”,而这个词在约翰福音里是看不到的,而约翰福音则强调承受永生。当然,这些差异并不构成矛盾,因为当我们比较马太福音 25:31-46和马可福音 10:17-31与约翰福音 3:3-6、17时,我们看到进入神的国和承受永生实际上是同一回事。把马太福音 18:3、马可福音10:15和约翰福音3:3-6放到一起读,我们看到归信、重生、像孩子一样承受神的国也基本上是同一回事。

然而,“永生”和“国”确实存在差别,而且这些差别不仅是语意上的差别。它们涵盖了上帝救赎计划中的不同内容。很多人指出,约翰福音强调在神国里个人内在的、属灵的方面。他特别说明,神的国不是一个属地的社会政治秩序(约18:36)。另一方面,符类福音谈到国时,它们强调福音带来真实的社会变革和行为转变。神国的确表现为一个团体,的确对我们如何生活有很多重要的影响。它是一种全新的秩序(规律),在那里金钱不再是一个偶像(可10:17-31);饥饿的人、赤身露体者和无家可归者都受到照料(太25:31-46)。约翰福音和符类福音启示福音的不同层面——一个强调个人的层面,另一个强调集体的层面。

保罗既使用“国”,也使用“生命”,除了这两种表述以外,他的焦点放在称义这个概念上。这是另一个不同的福音吗?当然不是。与符类福音和约翰福音相比,保罗更强调“法庭”或圣约的主题。这样的强调让我们进入下一个重点。

2.福音必须与圣经故事线索和主题联系起来

1)阅读圣经的两种方法

神学家强调阅读圣经既要纵向(diachronically,历时或追踪)地读,又要横向(synchronically,共时)地读。横向地阅读圣经就是系统神学研经方法(STM),这种方法倾向于按照不同的主题来研究圣经。它把圣经的教导分门别类组织为不同的思想范畴:“圣经是关于上帝、罪、圣灵、教会、婚姻和家庭、祷告”等等。它就某个特定主题研究圣经,然后把这些相关经文放到一起成为一套自洽的原则。这个方法可以特别敏感地在表达关于上帝、人类、罪、恩典、世界等观点时表现出圣经的统一性。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方式研究圣经,是因为圣经只有一位作者——上帝。按照这个观点,福音表现为:上帝、罪、基督和信。它提供救赎的途径,就是基督代赎的工作和我们有责任通过信心接受它。

而另一种方法是随着历史和叙述的线索纵向地阅读圣经,这称为救赎历史研经方法(RHM),它倾向于按照历史发展来研究圣经。它按照历史的不同阶段或故事情节线来整理圣经的内容:“圣经是关于上帝创造世界,人类堕落,上帝重新进入历史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新人类,并最终通过基督把一个污秽和破碎的世界变成崭新的被造界。”这个方法认为圣经的主要线索是上帝救赎的历史和不同的圣经主题(例如圣约、君王、圣所等),这个主线贯穿历史的每个阶段和正典的每个部分,在耶稣基督那里达到高潮。这个方法可以特别敏感地分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圣经作者之间的许多差别。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按照这种方式研究圣经,是因为上帝使用不同的、真实的人来写上帝的启示。按照这个观点,福音表现为:创造、堕落、救赎和恢复成全。它呈现出救赎的目的,也就是一个更新的被造界。

这两个研经方法不一定是矛盾的,因为圣经肯定是来源于人的书,也肯定是来自于神的书。如果完全不采用救赎历史方法,只用系统神学方法的话,可能产生一种理性的、律法主义的、个人化的基督教。而如果不采用系统神学方法,只采用救赎历史方法的话,可能产生另一种基督教——喜欢讲故事,重视社会,却避而不谈恩典与律法的差异、真理与异端之间的天壤之别。

2)简化主义(Reductionism)和互为正典(Intercanonical)的主题

在《圣经福音》一书中,卡森警告不要把福音变成一些与圣经故事情节不太相干的、过于简化的版本。【10】卡森在其它地方指出圣经可能有二十多种互为正典的主题。一个人可以通过这些主题从头到尾解释福音,但这些主题当中没有一个能充分完整地描述福音。下面是几个例子。

回家/被掳、放逐        雅威/圣约        国度
创造之初的目的是        创造之初的目的是        创造之初的目的是
一个安息与和平之地        与上帝信实的、立约之爱的关系        上帝的天国和真正的君王
罪是/结果造成        罪是/结果造成        罪是/结果造成
自我中心、破坏和平        不忠、导致上帝的诅咒和愤怒        偶像崇拜,导致奴役
以色列是        以色列是        以色列是
流亡埃及,之后巴比伦        被呼召要信实但不信实        寻找真审判者/君王
耶稣所是/所为        耶稣所是/所为        耶稣所是/所为
被拒绝但复活的主,        受苦的仆人 但新约的主人,        回归的真君王,使我们得自由,
打破死亡的权势        承受罪的诅咒        脱离世界、肉体、魔鬼
恢复        恢复        恢复
上帝的花园之城        羔羊的婚宴        全新的创造
a) 主题:被掳与归回

家是生命昌盛的地方——属灵的、身体的、社会的生命,所以这是一个可安息有平安的地方。家是一个维持物质生活和健康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培养最亲密的爱的关系。

但是,人类的历史却是一个流亡和渴望回家的历史。死亡和疾病污染并毁坏了上帝创造的美好的物质世界,社会成为一个充满自私和骄傲的巴别塔,剥削和暴力污秽、毁坏了人类社会。现在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当初被造的世界没有死亡和与爱的分离,没有腐败,没有疾病和衰老。所以我们现在是被掳者和异乡人。为什么?因为人类转离上帝要为自己而活;我们第一对父母被逐出上帝的乐园并禁止再见上帝的面。上帝的同在才真是我们的家。我们与上帝,我们与真实的自我,我们与他人,我们与被造的环境都分离了。

问题:“我们怎能回家呢?被造界如何才能够痊愈恢复呢?死亡和衰败如何才能克服呢?”

回答:耶稣离开自己的真家来到这个世界(腓2:6-7),他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出生,游走各乡传道时也没有家,晚上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太8:20),最后在城外被钉死,是他被放逐和被拒绝的记号(来13:11-12)。他替代我们经历了被放逐——被疏离的状态,而这本是人类罪的结果。他被驱逐出去,好让我们可以被带回家。路加福音 9:30对此作出总结:耶稣的死和复活是最终的出埃及记和最终的停止流亡。当耶稣从坟墓中起来时,他打破了死亡的权势,成为新天新地(我们真正的家)活生生的预先体验。他要使“万有和好”,(西1:16-20)并让世界再次成为上帝的乐园(启21:1-8)。

相关主题

安息与安息日——罪使我们没有安息。我们如何才能进入上帝的安息?

公义与平安——世界的结构已经破碎。我们如何才能恢复平安?

三位一体与社会——我们被造是为了与上帝和他的子民有亲密的相互依存的群体关系,因为我们反映三位一体的上帝。我们怎么才能成为那个群体的组成部分?



b) 主题:圣约及其成全

雅威启示他自己是那位信实的、立约的上帝。在圣约关系中,立约的主成为我们的上帝,我们成为他的子民。一个约是有绝对约束力的。上帝所说的一定会成就:对他自己的话语和应许是绝对信实的。相应地,他要求我们也要信实,说到做到。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我们一再食言。

问题:“上帝怎么可能既对他的律法和话语忠实又对我们信实且委身于我们?上帝怎么可能既圣洁又爱子民?上帝的圣洁与爱在圣约中如何联系起来?”

回答:被掳/归回主题指出我们需要救世主,雅威主题显明我们需要从违反律法的罪中被拯救。在十字架上,上帝的律法和上帝的爱同时得到成全和满足。以赛亚书谈到要解决问题就需要一位立约的上帝和一位受苦的圣约仆人。耶稣承受了圣约的咒诅,好让圣约的祝福可以临到我们(加3:7-14)。他成全了创世记3:15之约的应许——他要受伤,但他要毁灭撒但的工作。耶稣也成全了亚伯拉罕之约:他真是那临到万国的祝福。他的生命是完美的祭,成全了摩西的律法(来8-10章)。

这回答了那个重要的问题:“上帝圣约的祝福到底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回答:都是。耶稣,作为顺服和信实的圣约仆人,绝对成全了圣约的所有条件,通过他的一生和替代我们受苦,使他作为我们信实的圣约之主——可以无条件地爱我们。在十字架上,上帝的律法和上帝的爱同时得到成全和满足。在上帝之城里,不再有咒诅(启22:3),因为逾越节的羔羊承担了他子民的一切罪。我们将作他的子民——他的新娘——他将作我们的上帝(启21:2-3)。历史在羔羊的婚宴上达到圆满(启19:6-9)。我们被造的目的——至高无上的爱的关系将得到成全。

相关主题:
义与赤身露体——我们体验到羞耻和犯罪感。我们的罪怎能被遮盖呢?
婚姻与忠实——我们渴望真爱和亲密。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呢?
临在与圣所——我们被造的目的是在上帝的临在之中繁荣兴盛。我们如何能在上帝的荣光中站立得住?



c) 主题:国度及其降临

被掳/回归主题指向我们需要一个救世主;雅威主题显示我们违反律法需要被拯救;而国度主题说明我们需要一位解放者来救我们脱离偶像。耶稣不仅是复活的救世主和受苦的仆人,他也是再来的君王(考虑托尔金[Tolkien]《指环王》中的甘道夫、佛罗多和阿拉贡等角色)。“神国”是上帝作王和上帝掌权统治。圣民的历史很大一部分都花在寻找一位真正的领袖、法官和君王。他们不断地堕落,悖逆上帝的统治,服事那些压迫和奴役他们的偶像。

问题:“哪个王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让我们完全脱离这么深的奴役?”

回答:必须上帝亲自来才行。马可福音1:1-3节说,耶稣是那神圣的君王,来到世界掌管他的国度。【11】基督作为君王的统治现在已经通过基督徒的聚集而显明(路17:20-21),使人们脱离虚假的师傅和奴役他们的偶像(太12:28)。但天国还没有完全降临在这里。根据马太福音 6:10,他所有的门徒都要祷告求天国降临,并且在世界的末了我们将完全承受它(太25:34)。

在这些门徒中,天国是一个新的人类秩序,在天国里,权力、金钱、名誉、成功都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服事、慷慨、谦卑(路6:17-49)。耶稣的君王身份与人类的君王不同,因为耶稣赢得影响力的方式是通过受苦服事别人,而不是强制力。

我们进入天国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力量,而是通过我们的软弱、悔改和新生(约3章)以及变得像小孩子(太18:3-4)。天国在软弱和受苦中来到(徒14:22)。在耶稣里的天国,在后的要在前(可10:31),因为耶稣——那真正的君王——就是通过受苦,失去权利,放弃所有,并受死来拯救我们。

这位君王承受上帝对我们的审判,却没有审判我们。于是耶稣显明他自己是真君王,是唯一不压迫我们也不奴役我们的主宰。上帝之城有上帝的宝座(启22:3),从宝座那里流出的将更新一切(启21:3-6)。这就是诗篇96-98篇中热情洋溢的基督登基描述。当上帝回来统治万有时,连大水也要拍手,诸山也要一同欢呼(诗98:8)。天国的自由和喜乐将要来到地上。



相关主题:

形象和样式——最大程度地爱上帝是真正地爱其他人并变回真实的自我的唯一途径。

偶像崇拜与自由——最大程度地服事上帝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径。

智慧和话语——顺服上帝的话语是得到智慧的途径。



总结
这些讲述福音的方法虽有不同,但它们并不矛盾。圣经的单一的故事主线告诉我们:

a)上帝对我们的心意(创造)

b)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出了什么问题(堕落)

c)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做了什么工作来恢复秩序(救赎)

d)历史最终会如何结束(恢复)



这个故事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讲述,并且也正在如此被讲述着。人们使用不同的主题,因为罪和拯救都是多维度的。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简捷地表达福音,也不意味着这与我们刚才说的“福音不是所有的事”有矛盾。然而,当你生动地讲述福音时,哪怕是很简短的,你会把福音放在这些主题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语境之内,而每当你这样做时,你就会接近圣经故事的某些主题而远离另一些主题。



3)救赎历史研经方法(RHM)提供的见解

救赎历史研经方法阅读圣经可以带给我们了解福音神学的三个要点:

a)它给我们一个动态的观念来看待我们在救赎历史中的位置

救赎历史研经方法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处于救赎历史中的某一特定时期(在基督首次降临和再来之间)。上帝的天国这一“已然而未然”(already-but-not-yet)的时期使我们与从前的时代和将来的时代分别开来。

约翰•斯托得(John Stott)说明这个神学范畴对我们的实践有重要影响。【12】我们理解自己处于救赎历史之中的位置,所以我们不是基要主义者(“未然[天国尚未降临]”的基督徒),也不是五旬节派(“已然[天国已全然临到]”的基督徒),也不是自由主义者(有时太“未然”,有时候太“已然”)。这使我们在纪律约束上既不太过于严厉,也不过于放松;在强调传福音或强调社会关怀上有正确的平衡,不厚此薄彼;在信仰复兴问题上,既不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等等。对圣经的一个非历史性的、系统神学的研经方法总是导致这些极端。顺便提一句,约拿单•爱德华兹也注意到福音的这三个敌人——僵死的正统派、狂热主义和异端。

b)它使我们的事工方式较多合作,较少单打独斗

救赎历史研经方法理解救赎历史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恢复与上帝的关系并永远活在天上。救赎的目标实际上是重新创造。最后的结局不是从地上逃跑到天上,而是天国“降”到地上使地完全改观。

那么,教会就不仅仅是一群互相帮助寻找上帝之人的集合,而是被上帝呼召出来,在这个世界成为那即将来到的新天地的标记。我们要体现基督正在创造的新人类。这一切都极大地改变了个人主义的、隐私性的基督教;而系统神学研经方法就可能导致这种基督教。系统神学研经方法向我们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应该如何从上帝领受平安并“正确生活”;而救赎历史研经方法给我们一个框架,呼召我们活出生命,成为一个反文化、全新的民族,在这里面我们的商业实践、种族关系、艺术体验、家庭生活等可以向世界显示人类在基督的主权统治下可以多么美好。救赎历史研经方法强调新创造,这也呼召我们更加关怀社会,更加重视物质界,因为上帝最终的救赎不仅关乎灵魂,也关乎身体和物质世界。

c)它让我们在理解圣经时更加以基督为中心

救赎历史研经方法让我们理解救赎历史的每个时代的目的都是渐进地启示基督。

上帝本来可以在伊甸园里就把审判的愤怒倾倒给人类。我们人类会有历史的唯一原因就是上帝计划差遣他的独生子进入世界,把审判倾倒在他身上,由此带来救赎。耶稣是人类历史存在的唯一原因,所以他是人类历史的唯一目标。上帝在历史中说的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他儿子的拯救工作做解释和预备。圣经中的每条线索都在耶稣里找到“快乐结局”。与系统神学框架相比,按照救赎历史研经方法框架来讲道和教导会显得不那么道德主义和律法主义。(然而要再次提出,它可能缺乏实际应用——但那是另一个话题)。

3. 福音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

我们在《宣教使命和处境化》(Missional and Contextual)里谈过这点:我们需要在此强调,不可能有一个单一地、标准地呈现福音的方式,因为不同的文化差异甚大。

保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哥林多前书1:22-25,保罗说,当他向希腊人布道时,他用十字架的“愚拙”来对抗希腊文化中的哲学偶像,然后他呈现基督的救赎才是真正的智慧。当他对犹太人讲话时,他用十字架的“软弱”来对抗犹太文化中能力和成就的偶像,然后他呈现福音才是真正的能力。保罗的福音有两个不同格式:一个是为相信旧约圣经的人度身定制(他们以为自己在审判日可以靠自己的功德称义)、另一个是为不承认圣经的异教徒量体打造。

保罗这两种方法也可以在使徒行传他的演讲中看出来。有些演讲是给犹太人的,有些给异教徒。路加在三个地方总结保罗如何传讲福音。

• 使徒行传 13章,保罗向犹太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传福音。

• 使徒行传 14章,他向没有受过教育的异教徒讲话。

• 使徒行传 17 是一个摘要,记录他如何向哲学家和受过教育的异教徒布道。

我们看到,保罗的听众的不同理解能力和不同的信仰,对保罗采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们讲福音和为福音辩护有重大影响。明白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帮助。



1)保罗给犹太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传的福音(徒13:13-41)

使徒行传 13:16-25,保罗借助了受听众尊重的历史权威。他用这些权威来提醒他们需要被拯救;并且拯救是因着恩典,通过上帝所差遣的比那些权威更伟大的拯救者实现的。然后他提醒他们:圣经已经预言了最终的伟大救主就是施洗约翰认作耶稣基督的那位。最后,在31节,他提及基督复活的目击者(彼得总是提及这些见证)。保罗所传的福音是:

a)耶稣的出生、死亡符合圣经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b)最伟大的先知施洗约翰公开承认耶稣是弥赛亚。

c)我们有证据说明基督身体复活是真实可信的。

保罗有力地说明:大卫后裔复活是在诗篇2:7、以赛亚书55:3、以及诗篇16:10所预言的,大卫说上帝必使那位“圣者”不见朽坏。保罗问道,既然大卫确实朽坏了,那怎么可能又不见朽坏呢?他推理说,从大卫的直系后裔中必出来一位弥赛亚,他要复活并永不见朽坏(36-37)。福音信息的中心不是有一位教师来告诉我们如何拯救自己,而是有一位救主亲自来为我们受死并复活。

最后,保罗给听众一个选择。他说在耶稣里我们可以接受“赦罪”,这是给“一切信靠这人的”(38-39)。他接着引入他最有名的词“称义”(justification),他坚称我们可以被“称为义”——就是在上帝面前成为无可指责——而途径是相信基督为我们生,为我们死(39节)。然后保罗提出警告,他说:靠遵守“摩西的律法”,我们不能在上帝面前称义(39节)。最后,他勇敢地宣告,那些轻慢上帝在基督里所成就的大事的人必要灭亡(41节)。



2)保罗给没有受过教育的异教徒传的福音(徒14:15-17)

虽然这段经文是保罗讲话的简要总结,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他的话和前面的大不相同。

首先,两次讲话在引用权威帮助辩论这点上有所不同。在使徒行传13章,保罗借助听众承认的两个权威:圣经和施洗约翰。那些在使徒行传14章的异教徒不认识也不相信犹太人的圣经,所以保罗借助他们看得见的自然界向他们讲道。首先他指出创造的伟大,向他们显明这一切必有一位造物主上帝(“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上帝”,15节)。然后他指出上帝伟大的护理,解释说,在自然界这样伟大的力量中间,他们却不缺乏食物和“喜乐”(17节),他们得到一切生活所需。换句话说,保罗没有基于圣经(特殊启示)来推理,而是从人们看得见的自然世界和生活(一般启示)来论证。保罗的基本推理好像在说:你看这个,看那个,看这个世界和你的生活。我告诉你——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有一位上帝,是他创造了这一切,是他管理着宇宙中的这一切。

第二,两次讲话在对福音内容要点的强调和长度上有所不同。在使徒行传13章,保罗对上帝的属性讲得不多,而注重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而在使徒行传14章,他则全都在强调上帝的属性。保罗说明不存在多个神——每个拥有一定的能力、管辖一定的区域——而是只有一个上帝,是他创造了所有一切(15节),而他对一切都有绝对的权能(17节)。

这篇演讲的摘要显示:当保罗说“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16节)时,他确实暗指的是基督,这意味着现在有一件重要的事已经发生了。在17:30-31,保罗说“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正如他在使徒行传17章所为,保罗指的很可能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的那一位。

我们总结一下,保罗在使徒行传13章认为听众总体而言认识上帝是谁,所以他把重点放在描写耶稣上。与之形成对比,为使徒行传14章的听众着想,保罗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讲述上帝的属性,作为传福音的基础,而他没有花很多时间讲述基督的工作。

第三,两篇讲话在最终诉求的细节上是不同的。在使徒行传13章,保罗告诉人们停止靠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要指望基督的工作(13:39)。这是给道德主义者的福音。保罗在说:“罪使你们不完全、不义——接受耶稣就得到赦免。”然而在使徒行传14章,保罗告诉人们不要再敬拜“虚妄的东西”(15节),不要拜偶像。被翻译为“虚妄”的这个词意思是“徒劳无效”。保罗让他们停止服事那些假神,这些假神不能满足他们。这是给放荡的人的福音。保罗是在说“罪使你们成为奴隶、被捆绑、没有成就——接受基督就得到真实和自由。”保罗描述上帝的特征是 “活的”(15节),这与他们那些假神的死相反;他说明上帝是“喜乐”的来源(17节),这与他们那些假神的虚空形成对比。

如果是今天,保罗会对谁说这样的话呢?对象可能是那些非常敌对宗教的人,特别是他们中间那些不道德和未受过教育者。为什么?

a)这些人没有办法诉诸于圣经对他们说话。
b)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被捆绑在很多假神里面(烟酒赌博成瘾、很多自己无法克服的坏习惯等等)。
c)他们需要看到上帝比他们的捆绑更有能力(15节)并且看到上帝是他们追求的快乐的源头(17节)。

与世俗的人们谈话时,我们必须从“他们所在之处”开始,从他们可以看到的生活和世界,来发现我们对这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例如,世俗的人们认为人类是有价值的,但他们不能解释为何,除非他们承认上帝是价值的源头。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像保罗那样推理。我们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谈人类渴望爱和社交、渴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渴望自由。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指向基督,在他那里有我们一切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办法。

3)保罗给受过教育的异教徒传的福音(徒17:24-31)

这篇讲话已经被圣经学者反复研究过了。把它与其它两篇讲话加以对比,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注意,保罗又没有诉诸圣经,因为异教徒不会尊重圣经。同样注意雅典人和路司得的异教徒一样,缺乏来自圣经对上帝的认识,所以保罗不得不先从这里开始,之后讲耶稣基督的事情才有意义。我们再次看到保罗在上帝的属性、人性和现实生活上花很多时间。

特别有趣的是,保罗教导的上帝的“两面”是直接针对伊壁鸠鲁派和斯多亚派的人生观。伊壁鸠鲁派看众神是位格化的,但这些神远离人世与人类社会无关。伊壁鸠鲁派是享乐主义者,说人生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与之相反,斯多亚派认为上帝是一种生命力,它控制所有事情,但它不是位格的存在,无法认识也无法遵从。他们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教导人生就是履行责任。对伊壁鸠鲁派,保罗说:“上帝离我们不远,且他是审判者——你不能为所欲为!”对斯多亚派,保罗说:“上帝是位格化的,他是救主——你可以认识他,得到希望和自由!”他告诉伊壁鸠鲁派不可将享受作为偶像,他也告诉斯多亚派不可将责任当作偶像。



三、福音影响所有事情

我们在本章已经明白:1)福音“不是所有的事”,这意味着福音本身必须与福音的结果和福音的涵义区别开来,又不可割裂;2)福音极其丰富,这意味着福音不可能被打包成一套单一的标准格式。而第三点是福音影响所有事。这一点建立在前两点的基础上。



1.卡森论福音的影响效果

卡森在他的文章《耶稣基督的福音(林前15:1-19)》中研究了哥林多前书里面的那些道德指示。我在《恩典更新》一文已经引用过他的书,这里我再次长篇引用。

对福音的总结有很多重要结果,其中一个……是我们看到福音有极高的认知性。这些是需要领受、相信、顺从的;那些是被应许、被教导、被解释的。这个世代的人面对认知和命题式的东西有些困窘,(所以)这一切都必须被高声反复讲述。



但还有一个重要东西我们不能忽略。这章是整个书信的结尾,而这封书信一再强调福音怎样极大地转变和改造人的所有态度、道德观、各种关系和与文化的互动……。

从头四章可见,保罗为着哥林多教会的分裂而悲痛,他们有不同的派别,把自己跟一个英雄人物联系起来——彼得、亚波罗、保罗,还有大概是其中最假属灵的“属基督”派。使徒正在努力解释:这如何是背叛了福音,误解了基督徒领袖的本质,令人痛心地减低了基督专有的地位,这位被钉十字架的基督就是福音的焦点。第四章用引人入胜的方式指出:在基督用宝血买来的教会里,在使徒们(他们任劳任怨,甘处卑下)带领的教会里,是不能容忍成功主义的。在第五和第六章中,逾越节羔羊基督的福音规定信徒要符合逾越节的条例,除去一切的“酵”——从教会的纪律来说,就是叫人痛心的奸淫罪。福音在哪里得胜,那里的人际关系就被转化,以致一旦有弟兄在异教的法庭上为诉讼而同室操戈,是叫人难以想像的事,而随便的性关系也被视为拒绝尊基督为主。第七章处理到有关离婚和再婚的复杂问题,其文脉是福音的优先地位,末世时代来临所带来的一个更新过的观点,以及对末日的期盼。第八至十章所深思的问题,是信徒要怎样与更广的异教文化互动,特别是献给偶像之食物的问题,使徒保罗以自己为例,以戏剧化的方式表明他甘心乐意地自制,为的就是叫福音得以广传——甚至这样的立场是如何与正确理解新旧约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的。在哥林多前书11:2-16中,男女之间的关系不只是联系于神格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关系到活“在主里”——因而也在福音里——的意思。保罗严厉地责备哥林多人在主餐时的习惯(“我现今吩咐你们的话,不是称赞你们;因为你们聚会不是受益,乃是招损”,11:17),不只是因为有些基督徒没有察觉到自己对他人如何无礼,而且是因为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没有认真地看待十字架,没有用主为我们设立的仪式作为自我检讨和悔改的机会。哥林多前书12-14章中,运用属灵恩赐(charismata或pneumatika)的方式,最后被断定为这个事实:所有信徒都承认耶稣是主,所有信徒都在同一个圣灵之内受洗,成为一个身体,而最重要的是爱的道路,那是所有信徒都被要求的最妙之道。爱,是保罗所说的三项美德信、望、爱之中最重要的——这三重美德是活出耶稣基督的福音的内在本质。如果基督信仰的信徒既没耐心又没有恩慈,以嫉妒为特征,骄傲自夸、无礼、易于动怒、计算人的恶,那他就根本算不上是基督信仰。这样的基督教何谈诸如圣徒相通,或建立彻底抗衡文化的基督徒群体的迫切需要呢?对于两代关系又有何帮助呢?种族呢?我们在地方教会里如何互相对待呢?我们如何看待弟兄姊妹在天父世界里极不同的角色呢?

保罗怎样认为哥林多人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都必须致力于完成福音,我们今天也照样应当如此……

福音也必须改变基督徒在商界中的商业行为和轻重缓急顺序;要改变那些沉溺在寡断无情的自恋中之年轻人的优先顺序;要改变追求快乐但从未成功的单身者,他们寂寞苦闷,而且常常是享受罪中之乐;要改变活在困倦绝望的边缘者;还有更多的。这一定要达成,不是尝试从福音中摘取一些社会原则,更不是藉着那些不着边际、不切要点的大声疾呼,那是徒劳无功的,而是要在我们的教会中,传讲、教导和活出我们可称颂之救赎主的荣耀福音。

【13】

卡森的重点是:即使福音是一套需要相信的真理,如果你真的相信和理解福音,它就不会永远只是一套信条。圣经教导我们:福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福音影响我们周围的所有一切。福音是一种能力(罗1:16-17),可以在我们里面创造新生命(林前4:15; 彼前1:23-25;西1:5-6)。



2.福音的丰富性

我们回到前面提到的福音的纲要,我们知道:

a)上帝的儿子倒空自己,作为耶稣基督来到世上,成为仆人
b)他死在十字架上做了赎罪祭
c)他从坟墓中复活,是完整的新世界的初熟果子
我们可以分解这三点真理来说明福音是多么丰富。正如卡森所说,后面要讲的内容让我们看到,“福音的深刻涵义是无穷无尽的”。

1)道成肉身与福音“上下颠倒”的特征

因为耶稣是君王,成为仆人,我们看到天国与世界的价值观完全相反(路6:20-26)。在耶稣的天国里,贫穷的、哀痛的、被逼迫的人先于富有的、有名望的、满足的人。在先的要在后。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样的上下颠倒是因为耶稣倒空了自己的荣耀。虽然他本是富足,却成为贫穷。虽然他是君王,却服事众人。虽然他是最大的,却使自己成为所有人的仆人。他战胜罪,不是通过使用强权,而是通过牺牲服事。他通过输掉一切来“赢”得一切。这彻底颠覆世俗观念,世人看重权力、名声、财富、地位。于是,福音创造了一个新的仆人社团,在这里人们成为完全不同的人。种族和阶级优越性,通过牺牲别人积累财富和权力,渴望得到名誉和认可——都是仍旧活在世界的表现,它们代表的是与福音相反的观念模式。

2)救赎与福音“里外颠倒”的特征

法利赛人强调外在的东西,不强调内心重生(路11:39-41)。但是上帝的天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为什么会这样呢?

耶稣在十字架上代替了我们的位置,为我们成就了救赎,我们白白接受这一恩赐。传统的宗教教导说,如果我们行善并在我们的外在行为上遵守道德,那么上帝就会进入我们内心,祝福我们,给我们拯救。换句话说——如果我顺服,上帝就会进入我的生活,爱我,接纳我。

但福音与这正好相反——如果我内心知道上帝已经因着他的恩典、白白地爱我、接纳我,那么我就能出自内在的喜乐和感恩开始遵守。宗教是从外到内,而福音是从内到外。我们称义是单单通过恩典,不是通过工作,我们在上帝眼里被看为美好和无可指责。一旦我们内心理解这点,我们的外在(与上帝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就得到彻底更新。

3)复活与福音“未来现今颠倒”的特征

耶稣已经复活了,但我们没有。他已经开始在上帝的天国掌权,但天国的临在现在还没有完全。弥赛亚君王的到来有两个阶段。在第一次到来时,他从罪罚中拯救了我们,并赐给我们圣灵的同在;在时间的末了,他要来完成第一次降临时启动的工作,拯救我们脱离罪和邪恶的统治和同在,他要带来一个全新的被造的物质世界,洗清一切的破碎。

基督徒是按照未来的真实来过今天的生活。我们传福音,告诉人们要预备接受审判。我们也帮助穷人,为实现公义而工作,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上帝的旨意,而且他最终将要推翻一切的压迫。我们教导基督徒把他们的信仰和工作结合起来,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文化的制造者、为了公共利益和人类繁荣而贡献力量。天国这一“已然而未然”的特性使我们一方面远离乌托邦式的盲目乐观的文化态度,另一方面不犯悲观主义或退出社会、与世隔绝的错误。

4)福音在教会里得以体现

一个真正理解圣经福音的深刻涵义的教会、一个让“基督的道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3:16)的教会将显得相当特别。由于福音里外颠倒、天国/代赎的特征,教会将非常重视个人信仰转变,体验恩典更新,福音传播,接触和影响不同人群以及植堂。这使教会看起来像一个福音派-灵恩教会。由于天国上下颠倒/道成肉身的特征,教会将非常重视深入的团契、细胞小组和家庭礼拜、完全的给予和共享资源、属灵门徒培训、种族和解、与穷人一同生活。这使教会看上去像一个重洗派“和平”教会。由于天国未来现今颠倒/复兴重建世界的特征,教会将非常重视寻求城市的繁荣、社区和公民的市政参与、影响文化、培训人们以基督教的世界观来从事“世俗”职业。这使它看起来像一个主流教会或凯波尔(荷兰前首相、改革宗神学家)式改革宗教会。

几乎没有教会运动把这所有的事工和重点都整合到一起。一个圣经福音的整全观念——一个领会了福音的里外颠倒、上下颠倒和未来现今颠倒各个特征的观念——将推动和培养这一切。

3.福音的中心地位

福音不是基督徒生活的ABC(基础),而是A到Z(整体)。有的人认为福音是来拯救不信的人,而归信后基督徒的成长是靠努力按照圣经原则生活。这种认识并不正确。更确切地说,我们通过相信福音得救,然后,随着生活继续,透过越来越深的相信福音,我们的理性、情感和生活各个层面被彻底改变。这个概念在《恩典更新》一文中已经介绍过,下面我们进一步展开说明。

1) 福音的“两个强盗”

特土良(Tertullian )说,“正如基督在两个强盗之间被钉死,称义的教义也在两个相反的错误之间被钉死了。”【14】这两个强盗的神学名词是宗教和非宗教,或律法主义和反律法主义。更为人熟悉的词汇也许是道德主义和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其它词汇(肯定会冒犯某些人)可以是保守派和自由派。这两种错误不断地把福音偷走。

一方面,“道德主义/宗教”强调真理,没有恩典,因为它声称我们必须顺服真理才能得救。而在另一方面,“相对主义/非宗教”则强调恩典,没有真理,因为它声称我们都被上帝(如果存在一位上帝)接纳,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判断真假是非。

然而,没有恩典的“真理”就不是真理;没有真理的“恩典”也不是恩典。耶稣满有恩典和真理。任何宗教或人生哲学,只要是偏颇真理和恩典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就要么掉进律法主义的陷阱,要么堕入任意妄为的深渊。不论是哪条路,福音的喜乐、能力和“释放”都被偷走了,不是被这个强盗就是被那个强盗偷走。

“我比我曾认为的更邪恶,有更多缺点”(对比反律法主义);
“我比我曾奢望的更加被接纳更加被爱”(对比律法主义)。

2) 应用

对基督福音的真正领会,会给因为堕落而被玷污的生命各层面带来彻底而全面的更新。我们一切疏离的首要肇因就是与上帝隔绝,通过消除这一肇因,其导致的所有疏离也得到医治。

a)对待抑郁沮丧

当一个人抑郁时,道德主义者说,“你违纪了,悔改。”相反,相对主义者说,“你只需要爱你自己接纳你自己。”道德主义者对付外在行为,而相对主义者则对付内在情绪。

没有福音,只处理外表而不是内心。对于不是由生理问题造成的抑郁,福音将使我们检查自己并说,“我生命中有什么东西比上帝还重要——一个假救主,一个靠功德称义的形式。”福音领我们悔改,而不仅仅让我们用意志力对付外在行为。

b)对待爱和亲密关系

道德主义常常把人际关系搞成互相责备的游戏。当一个道德主义者被严厉批评的时候,他(她)为了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会责备其他人。道德主义也会使人们设法让别人爱他们,这是他们赚取救赎的方式;得到别人的爱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这样一来常常导致共同依存——一种通过需要别人或需要别人需要你来实现自我拯救的形式(就是说通过拯救别人来拯救自己)。另一方面,很多相对主义/自由主义把爱降低到一种互利协议伙伴关系。只有在对你有利无害的前提下,你才和别人保持关系。

如果没有福音,你要么自私地选择利用别人,要么自私地选择被别人利用。福音让我们既不选择前者也不选择后者:我们牺牲并且委身,但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让自己和别人相信我们值得接纳。我们有足够的爱去面对,对我们没好处的人,我们也仍继续相处。

c)对待性

道德主义者倾向于把性视为肮脏的,或至少是一种会导致犯罪的危险冲动。相对主义者/实用主义者认为性只是一种生物和身体的欲望。

福音向我们表明:性应该反映基督的舍己。他完全放弃自己,完全无条件放弃。因此,我们不应该一方面寻求亲密关系,同时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保留自我。如果我们在性方面把自己交给对方,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法律、社会和个人等等所有方面都把自己交给对方。性只有在一个完全委身、持久的婚姻关系中才能被分享。

d)对待家庭成员

道德主义可以让一个人成为父母期望的奴隶,而相对主义者/实用主义者认为不需要忠于家庭,也无须守誓守约,除非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

人们把父母的赞许认可作为绝对的或心理的拯救,福音将我们从中解救出来,途径是指出上帝是我们至高的父。理解了这点,我们就不会过于依赖父母,也不会过于敌视父母。

e)对待自我控制

道德主义者告诉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欲,免得受罚。这种方法基于人的意志。而相对主义告诉我们应该表达自己,找出什么是适合我们自己的。这种方法基于人的情绪。

福音告诉我们上帝给我们白白的、不可能失去的恩典,这恩典教训我们对世俗的情欲说“不”(提多2:12)。这是一个基于全人的方法,始于真理,降至人心。

f)对待其它种族和文化

保守主义者/道德主义者相信真理存在,并且可以用来评价文化。他们在自义和骄傲的推动下感觉自己比其他人优越,于是选择一个文化作为至高无上的文化,并且把这个文化偶像化。而相对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的方法是将所有文化全都相对化(我们可以和睦共处,因为反正没有绝对的真理)。

福音一方面让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批判所有文化,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因为真理是客观和真实的)。另一方面,福音又让我们承认我们在道德上不比任何人优越,因为我们被拯救是惟独通过恩典。基督徒会展示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又不失怜悯和柔和。例如:对于同性恋者,人们通常要么切齿痛恨,要么、完全接纳,但他们意识到基督徒的道德信念既是坚定的,又有恩慈相伴。

g)对待在非基督徒面前的见证

保守主义者/道德主义者重视领人入教,因为“我们是对的,你们是错的”。这种领人入教几乎总令人反感。而相对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则完全否认传福音的正当性。

福音会在我们里面产生一些性情特征:

a)我们被驱使着与他人分享福音,这是出于慷慨和爱,不是出于罪恶感。
b)我们有自由,不怕被人取笑或伤害,因为透过恩典我们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喜爱。
c)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谦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得救单单靠着恩典,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也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性情更好。
d)我们对每个人都保持希望,哪怕是最“硬的”,因为我们得救也是单单靠恩典,不是因为我们是较容易成为基督徒的那类人。
e)我们对人有礼貌又谨慎。我们用不着强迫别人相信,因为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开启人心,不在于我们的口才或坚持不懈,也不在于对方是否开明。

合到一起,这些性情特征不仅使人成为有力的传福音者,而且使人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好邻舍。

h)对待人的权威

道德主义者倾向于过于顺从人的权威(父母、部落、政府、文化习俗),因为他们非常依赖自己作为道德模范的形象。相对主义者/实用主义者则有时过于尊重人的权威(因为他们没有更高的权威可以借由评判自己的文化)或者太不尊重人的权威(因为他们只有在知道会被抓住的情况下才顺从)。结果要么是专制独裁,要么是无政府主义。

福音给我们一个标准,我们靠这个标准既反对人的权威(如果它与福音抵触);同时它也鼓励我们由衷地顺从政府的权威,即便在我们不遵守也不会被抓住的情况下。

i)对待犯罪感

当一个人说“我无法原谅自己的时候”,这说明对于这个人来说某些标准、条件、人比上帝的恩典更重要。只有上帝才是那个原谅的上帝——其它的“上帝”都不原谅。如果你无法原谅自己,那是因为你使自己的那个上帝失望了——就是你内心认为真正的正义——而它使你成为囚徒。道德主义者的假上帝常常是他们想象中的上帝,一个神圣、严厉但没有仁慈的上帝。而相对主义者/实用主义者的假上帝常常是某种成就或关系。

福音使我们的良心安息,因为耶稣流他的血为我们的罪作了“赎价”(ransom)(可10:45)。我们与上帝和好,不是守律法得救的问题,也不是我们犯错之后对自己苛责以显示我们多么配得他的爱。我们与上帝和解是“上帝的恩赐”(罗6:23)。

j)对待自我形象

如果没有福音,我们的自我形象建立在达到某些标准之上——不论是我们自己的标准还是别人强加的标准。如果我们达到这些标准,我们就有信心但不谦卑;如果我们达不到这些标准,我们就谦卑却没信心。

只有在福音里我们才能既极其大胆又极其敏感和谦卑,因为我们既是完美的又是罪人!

k)对待快乐和幽默

道德主义会消磨掉真正的快乐和幽默,因为律法主义的体系强迫我们非常认真地看待自己(形象、外表、声誉)。而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则随着人生逐渐倾向于悲观,因为他们对世界没有希望,从而不可避免地生出玩世不恭来(最后邪恶会战胜善良,因为没有审判和神圣的公义)。

如果我们得救是单单因着恩典,那么我们作为基督徒这个身份就是无穷的快乐泉源。我们的生活中没什么是单调或就事论事的,因为我们成了基督徒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那使我们既勇敢又谦卑的福音应该带给我们更深的喜乐和幽默感。我们用不着把自己太当回事,我们也对世界充满希望。

l)对待“正确的生活”

约拿单•爱德华兹指出,“真正的美德”只有那些经历过福音恩典的人才有。【15】那些企图赚取救赎的人行“义”只不过是为了进入天堂,或提高自尊(等等)。换句话说,他们最终的动机还是自私。

那些知道他们已经被上帝接纳的人,喜爱行义完全是为义本身的缘故。只有在福音里我们才为上帝的缘故顺服上帝,而不是为上帝可以给我们什么好处。只有在福音里我们才为别人(而非我们自己)的缘故爱他们,行善是为了善本身(而非我们自己)的缘故,并且顺服上帝是为了他(而非我们自己)的缘故。只有福音使做好事成为乐事,而不是负担或达到目的的手段。

m)对待穷人

道德主义者倾向于嘲讽穷人是失败者和弱者。他们认为穷人应该为自己的处境负责。相对主义者倾向于嘲讽穷人的宗教,他们认为穷人是迷信和无知的牺牲品,穷人最需要的是专业技能。这是出于他们不相信上帝对所有人的普遍恩典。讽刺的是,世俗思维定势也不相信罪,所以任何穷人必定是一个被压迫的、无助的牺牲者。

福音让我们:

a)谦卑,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属灵完全破产,我们被拯救完全是通过基督白白的馈赠。
b)仁慈,我们不太操心“我们配得什么”,因为我们原本不配得到基督的恩典。
c)恭敬,尊重贫穷的基督徒为我们的弟兄姐妹,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惟独福音可以使人谦卑地尊重穷人并与他们关系紧密。



四、总结

我们的种种问题都因为我们缺乏正确的福音观。教会里的各种病症和无能是因为我们不能认识福音的深刻涵义,不能掌握和相信它,不能完全彻底地使用福音。用积极的方式来讲,福音改变我们的内心和思维方式,改变我们对待所有事情的方法。我们相信:如果福音被完全正确地讲解和应用,教会将显得非常独特。人们在教会里将找到坚定的道德信念,又不失怜悯和柔和。



阅读材料

为福音的本质列出一个简短的阅读材料清单真是很困难!我推荐一些很短的文章和一个很长的文章。

两篇卡森的文章:
“The Biblical Gospel” in For Such a Time as This: Perspectives on Evangelical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d. by Steve Brady and Harold Rowdon (London: Evangelical Alliance, 1996), pp.75–85, Amazon Web Services : http://s3.amazonaws.com/tgcdocuments/carson/1996_biblical_
gospel.pdf, p. 5 (accessed June 25, 2009).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1 Cor. 15:1–19)”,The Spurgeon Fellowship Journal Feature, Spring 2008, 英文稿见:http://www.thespurgeonfellowship.org/Downloads/feature_Sp08.pdf (accessed June 25, 2009).中文译稿见http://www.akow.org/topic_detail.php?id=2

论文集:Christopher Green编辑的God’s Power to Save: One Gospel for a Complex World?(Inter-Varsity Press, England, 2006)中的大部分文章都非常有帮助。

全备的系统福音神学,可看Herman Bavinck四卷本的Reformed Dogmatics,Baker Academic(2008)已出版英文译本,这本书用非常平衡的方式讨论福音的诸要素。

注解:

1、本文结尾处提供了关于福音本质的阅读材料清单。

2、Simon Gathercole, "The Gospel of Paul and 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In God's Power to Save: One Gospel for a Complex World? ed. Christopher Green (UK: Apollos/Inter-Varsity Press, 2006).

3、D. A. Carson,“The Biblical Gospel”In:For Such a Time as This: Perspectives on Evangelicalis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ed. By Steve Brady and Harold Rowdon (London : Evangelical Alliance, 1996), 80. Amazon Web Services : http://s3.amazonaws.com/tgc-docu ... biblical_gospel.pdf, p. 5 (Accessed June 25, 2009).

4、J. I. Packer, “Introductory Essay to John Owen’s Death of Death in the Death of Christ.” All-of-Grace.org:
http://www.all-of-grace.org/pub/others/deathofdeath.html, p. 4. (Accessed June 25, 2009).

5、Carson, “Biblical Gospel,” 76.

6、可 1:1;路2:10;林前1:16-17,15:1-11。

7、这意味着“传福音,必要的时候使用言语”这个说法会误导,如果福音主要是关于我们必须做什么而得救,那么它可以透过行动来传达,但福音主要是关于神作了什么来救我们,以及我们如何透过信心来接受它,那么它只能用言语来传达。信道是从听道而来。这是为什么加2:5说异端邪说会危及福音, 腓1:16 说人的理智必须被福音真理所说服。弗1:13 声称福音是真理的道(word of truth)。腓1:12,弗6:19和西1:23都教导我们加速福音的进程是要透过言语的交流,尤其是讲道。

8、箴士•布易士(James Montgomery Boice)在Foundations of the Christian Faith: A Comprehensive and Readable Theology(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1986)第319页引用巴刻的话。

9、例如见Jonathan Edwards, “Christian Charity: or, the Duty of Charity to the Poor, Explained and Enforced”, I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Vol. II. (Carlisle, Pennsylvania: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1974),163.

10、Carson, “The Biblical Gospel,” pp. 80-81.

11、参:赛40:9-11;可1:14-15。

12、见John Stott的The Contemporary Christian: Applying God’s Word to Today’s World的补充材料(IVP, 1992)。

13、D. A. Carson,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1 Cor. 15:1–19)”, The Spurgeon Fellowship Journal Feature, (Spring 2008), pp. 9–11. 英文版见http://www.thespurgeonfellowship.org/Downloads/feature_Sp08.pdf, (accessed June 25, 2009),中文译稿见http://www.akow.org/topic_detail.php?id=2

14、出处不详。——译者注

15、Jonathan Edwards, “A Dissertation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In :The Works of Jonathan Edwards, ed. Edward Hickman, 2 vols.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4), 1: 122–142.

转自:《教会》2011年1月总第2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22 19:14 , Processed in 0.0495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