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1|回复: 0

清华大学瞿旭彤副教授谈“从什么是真理到谁是真理:一种批判实在论的基督教真理观”

[复制链接]

1539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99
发表于 2024-6-11 1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新时间:2023-11-30

本网讯(通讯员 张梓宁)11月27日下午,应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邀请,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瞿旭彤做了题为“从什么是真理到谁是真理:一种批判实在论的基督教真理观”的讲座。讲座由苏德超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车桂教授、杨云飞教授评议。

苏德超主持讲座

瞿旭彤从现代性问题出发,结合吉莱斯皮(Michael Allen Gillespie)的《现代性的神学起源》,认为现代性并不是布鲁门伯格《现代的正当性》所认为的自我主张(Selbstbehauptung),而是人之为人(Person)的个体性的发现。吉莱斯皮认为,现代性的产生源于摆脱唯名论革命所引发的危机的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最深的分歧不是在存在论层次上的(ontological)[全能的任意上帝],而是存在者层次上的(ontic),不是关于存在的本性,而是关于人、上帝、自然这三个存在者领域中哪一个具有优先性”。

瞿旭彤讲授“从什么是真理到谁是真理:一种批判实在论的基督教真理观”

在吉莱斯皮看来,为了应对唯名论革命所引发的危机,欧洲出现了三种传统,即基督教人文主义(彼特拉克、伊拉斯谟)、笛卡尔及之后的欧陆传统、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埃克哈特、培根、霍布斯及之后的英美传统。其中,“笛卡尔与霍布斯的差异是导致现代性道路发生分叉的关键核心”,我们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活在由霍布斯所主导的机械论世界中。接着吉莱斯皮的观点,瞿旭彤阐发了他对形而上学古今之变的理解。就欧陆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而言,古典形而上学以亚里士多德的大综合和托马斯-阿奎纳的大综合为典范,试图融合哲学、神学和科学;而现代形而上学则至少有如下三种:从人的本己可能性出发的哲学(以康德、尼采等德国哲学家为代表)、从超越且临在(而非内在的)的上帝出发的神学(以巴特、朋霍费尔等德国神学家为代表)、从系统运作出发的社会理论(以卢曼等德国社会学家为代表)。

面对上述三种形而上学所具体的不同的真理观,瞿旭彤以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为基本立场,结合《约翰福音》关于真理问题的具体经文,试图阐发其中恩典真理观的丰富内涵,即如下多维度的真理观:1.作为恩典事件的真理;2.作为回应行动的真理;3.往往具有基本情感态度的、作为信念的真理,并且真理的信念维度往往会表达于相应的句子或命题;4. 真理作为共同体共识,作为在某一共同体内具有确定性的、并得到承认和接受的知识。最后,在此基础上,瞿旭彤以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的方法论为参照,提倡“求真共同体”的具体主张与实际践行。

所谓批判实在论,是进行哲学(包括真理问题)或形而上学(比如,存在和认识的根据问题)活动一种可能的、并且已成现实的理论视角。这一理论视角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得到明确的界定和发展,其提出者是社会科学哲学领域的英国思想家Roy Bhaskar(1944-2014年),并且在科学与神学对话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

瞿旭彤指出,批判实在论想要打破康德的本体和现象之分,强调认识论被本体论规定,试图给出一种强调“可能性”和“生成性”、处于实在论与建构论“之间”的哲学方案。批判实在论一方面认同实在论强调现成性和构成性的既有主张;另一方面认为,知识是由可错人类在特定社会处境下建构的,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充其量是近似的(approximate)。所谓“批判”,即认识要始终面对来自实在(Wirklichkeit;或实事, Sache)的批判、并进行自我批判。落实到真理问题上,我们可以说,真理(可能)能够被人(出于某种视角,无论是何种理性、意志和情感等的,还是某一具体科学学科的)进行认识,但不能全然地和静态地把握和定义。就此而言,无论是真理,还是实在,都并非有待揭晓的谜底、有待完整的拼图;而是在揭示与公开自身的同时保持为奥秘,并保持与人的信念表达与共同体共识或知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无论是人的信念表达,还是公开的共同体共识甚至确定性的知识,都并非真理和实在自身,而只是认识真理和实在之路上有待提升和加强的具体呈现(logoi)。

讲座现场

在批判实在论的基础上,瞿旭彤提出“恩典真理观”:唯有借着上帝通过耶稣基督而来的恩典,人才有可能认识上帝的真理。这一真理观首先来自对《约翰福音》的理解和解释。在瞿旭彤看来,若想了解基督教真理观,《约翰福音》先于任何神学家或哲学家的文本,是首要、且必须关注的文本。

为了理解《约翰福音》,瞿旭彤认为需具备如下三个前提:1.《约翰福音》并非在讲人的可能的可能性 (即现成性的什么),而是人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即可能性的如何);2.《约翰福音》首先关注的并非“什么是真理”,并非在追问本质的什么(即存在的真理),而是“谁是真理”,追问作为位格和行动者(Person)的上帝的如何(即上帝的真理);这样的真理绝非句子或命题的真理(Satzswahrheit),尽管也可在一定程度被表达于句子或命题;3.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约翰福音》以“在基督里”(in logos,单数的逻各斯)回应柏拉图以来的“在复数的逻各斯里”(in logoi)(即所谓“第二次最好的航行”)。

在构建恩典真理观时,结合对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简要概括,以《约翰福音》具体经文为参照,瞿旭彤提出了六个要点。第一,作为恩典事件的真理,即真理自身的开显[与遮蔽];就认识真理的可能性前提而言,存在着道成肉身神学和十字架神学之间的张力;上述现代形而上学(特别是德国形而上学传统)至少局部是以路德以来的十字架神学为前提的。第二,真理的圣灵是认识真理的保障和见证。第三,真理相关者施行、见证与指向真理。第四,只有耶稣基督才能作为真理自身和真理的持有者,人(包括其门徒)的信念与宣称(logoi)不能等同于耶稣基督的信念与宣称(logos)。第五,关于真理的沟通与建构往往是非常艰难的,不仅存在着往往隐含的基本情感态度(比如,路德的信任、霍布斯的恐惧、尼采的怀疑等),而且信念表达和真理宣称还存在着个体信念、共同体共识、以及相对确定性的知识等不同维度。第六,真理发生的场所涉及灵恩和体制之间的张力,体制性的具体场所(比如,理性、意志、欲求、良心、情感、自然、历史、文化、艺术、教会、圣经、神学等)随时可能都会遭遇到来自灵恩的挑战与更新。

最后,瞿旭彤引出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的方法论,旨在提倡和阐发“求真共同体”这一主张。“求真共同体”不仅在理想的设定中、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以追求真理为实际行动,并试图融合关于真理的不同解释传统(比如,符合论、融贯论、共识论)。就对待真理的态度而言,求真共同体并不宣称自己已找到、并占有真理,不以自己为真理的代理人自居,而是在一同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提出自己的真理宣称,并且试图发展出不同的具体方式来考察和检验自己的真理宣称。这些方式往往是公开的、公共的,不仅批判其他的真理宣称,而且也对自己的真理宣称进行自我批判。

在评议环节,苏德超总结了瞿旭彤的报告,并对其表示感谢。

车桂赞赏瞿旭彤对“求真共同体”的提议,并借此强调与年轻一代学者进行交流和学习、以及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希望学者之间能有超越国界的团结和共同求真。

车桂与瞿旭彤展开交流

杨云飞总结了瞿旭彤的发言并提问。杨云飞指出,报告结尾处对“求真共同体”的刻画是一种康德式共同体,但是,这种共同体与恩典共同体之间具有一种紧张关系,他希望瞿旭彤能解释其中的张力。瞿旭彤以为什么求真作为回应,其中特别提到尼采关于真理欲求的观点。他以尼采关于真理是因为恐惧死亡而维持此在生命的动力学机制为切入点,并与康德对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强调形成鲜明对比。在相关问题上,瞿旭彤与杨云飞展开了多番往复的深入对话。

杨云飞与瞿旭彤展开交流

最后,瞿旭彤还回应了同学们的问题。面对强调自然科学真理观及其相应还原操作的同学,瞿旭彤回应道,人的生命不应仅仅被还原为物理或生理等科学经验的(empirical)层面。即使面对虚拟世界这一思想可能(这很可能只是可能的不可能性),即使是面对人根本就不可能走出洞穴(无论是自力,还是他力)这一思想可能,人在思考:科学经验的对象层面之外存在着实的(real)、真的(true)现成性维度、甚至还存在着使得科学经验对象、实的、真的成为可能的可能性维度。这样批判实在论的情感态度、意志欲求和理性思考本身就已证成了人的主体性和人性,尽管这样、弥足珍贵的主体性和人性依然可能是虚拟世界所生成的、极为脆弱的、甚至是始终处于洞穴中的。

面对上述恩典真理观可能过于强调个体性、甚至将绝对真理相对化、从而会导致很多问题(比如,失序,失范,确定性的丧失)的质疑,瞿旭彤回应道,他特别强调“之间”。就人的真理宣称而言,只有人只能在绝对和相对“之间”做出和践行自己的信念表达和真理宣称。对喜欢讲绝对真理的人,要强调人的相对性和现成性、以及真理对人而言的不可透明把握和全然确定;对喜欢将真理相对化的人,要强调真理自身的绝对性和可能性、以及人对启示自身之真理的信念增强、共识建构、确定性/知识提升。就此而言,作为logos的耶稣基督(一)是其中关键,只有单数的逻各斯自身才能统摄出自不同视角的(比如,情感态度、意志欲求、理性认识等)、在具体时空处境中的、复数的逻各斯。

在热烈的互动交流中,讲座圆满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2-31 01:07 , Processed in 0.0513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