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学高度关注三位一体与人格(位格)概念的关联,强调「位格即关系」的理念:人的位格(Personhood)唯有在关系与爱中的共融(koinonia)中才能成立,离开爱与共融,个人难以真正成为“位格”。这一思想源自三一神学的启迪,尤其在约翰·济齐乌拉斯(John Zizioulas)的论述中得到经典表述。他指出**「人作为位格存在,乃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确立自身身份,没有他者的存在,“我”也是不可想象的」** (Personhood - John Zizioulas Foundation Official Website)。本报告将深入分析济齐乌拉斯的三一论思想,特别是其“位格即关系”概念及教会论视角,并梳理其思想在东方教父传统中的演变脉络——尤其是卡帕多西亚教父如巴西流、拿先斯的贵格利和尼撒的贵格利的关系性三一论思想对他的影响和承继。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济齐乌拉斯与当代西方三一神学家如尤尔根·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托马斯·托伦斯(T. F. Torrance)加以比较,分析其异同。随后,报告将探讨范亚峰提出的“圣爱神学”“基督徒人格论”中**“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并建”、“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并建”**等命题与东正教关系三一论之间的神学关联,探寻可能的对话空间。最后,综合分析范亚峰提出的“圣爱—位格生成—人格更新”属灵医治框架,讨论其与“两种三一并建”命题的内在结构关系,以及这一框架在理论深化和教会/灵修实践中的发展路径。 济齐乌拉斯的“位格即关系”三一论思想 卡帕多西亚教父的关系三一论遗产 约翰·济齐乌拉斯的位格本体论与教会论 济齐乌拉斯与莫尔特曼、托伦斯之比较 与尤尔根·莫尔特曼的比较 与托马斯·托伦斯的比较 托马斯·F·托伦斯是20世纪英国改革宗神学家,他同样参与了三一论复兴,并以**“本体-关系”(onto-relational)的概念见长。托伦斯与济齐乌拉斯在许多方面观点相近:他也批判将上帝本体视为无关系的实体,强调上帝之为上帝即在三个位格的相互内在关系中成就。例如托伦斯写道:三一上帝的“同一本体”并非独立于位格关系之外,而是「三位彼此共融所构成的存在」 ()**。他解释说,尼西亚信经的homoousion(同质同性)教义意味着圣父、圣子、圣灵在同一实体中不可分割地共存,上帝内部的“本质”就是三者永恒关系的生命 ()。因此托伦斯主张,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是“完全位格化、关系化的存在” ()。这一点与济齐乌拉斯“存在即共融(being as communion)”的命题高度一致,都是将关系引入本体论核心的位置。 然而,托伦斯与济齐乌拉斯在三一论细节上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圣父之“君统”和西方传统的接受程度上。托伦斯虽受东方教父影响,但作为改革宗神学家,他努力调和东方的关系本体论与西方拉丁教会的传统。他强调上帝的本体是一位三体(One Being, Three Persons),倾向于将“三一的君一(monarchia)理解为三一整体的君一”,而非仅圣父一位 ()。托伦斯引用亚他那修的话指出:“唯一的根源(monē archē)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本身;三一即是一” ()。因此,他认为所谓“上帝的独一性”并非指圣父一位,而是指圣父、圣子、圣灵共同构成的合一。当然,托伦斯也承认,在论及位格关系时可以说圣父“相对于”圣子和圣灵而言是父(即圣父为子之父,在此关系中父为源头) ();但他坚持从绝对意义看,“父”一名可指上帝本身,乃三一共同的源头 ()。简言之,托伦斯主张**“三一里的圣父”和“作为整体的三一”这两种君统观并不矛盾:一方面父在内在关系上是子之父、灵之息;另一方面父与子灵一同构成上帝的本体,故上帝的“一元性”就是三位共同的上帝性** () ()。这避免了误解圣父为高于他位的“独一上帝”,更符合尼西亚以来西方教会对三位同一本质、同等荣耀的强调。 另外,托伦斯对位格关系的理解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述。他引申拿先斯的见解说,三个位格可以被看作**“实质性的关系”(substantive relations),也就是位格即关系本身 () ()。换句话说,“位格”乃是一种本体-关系的概念**:位格的所是完全包含于其与他位格的关系之中,那关系是构成性(constitutive)的 ()。托伦斯称此为**“本体关系”(onto-relations),意思是圣父、圣子、圣灵之间的关系属于他们的存在论本质,不是外在偶然的联系 ()。这与济齐乌拉斯强调“位格不可脱离共融”是一致的。然而托伦斯在表述上更接近西方术语,他喜欢用“一实体中三种存在方式”之类语言来描述(尽管他警惕“存在方式”会被误解为撒伯流派的模式论)。总体而言,托伦斯的三一神学既汲取了东方教父关于关系构成位格的洞见,也坚持了西方传统对三位一体同一本质的理解。他和济齐乌拉斯共享“关系本体论”的核心,但在圣父作为源还是三一整体为源的问题上,托伦斯立场更综合。他所塑造的是一个“位格的共融即上帝之本质”的模型,同时确保三个位格无高低之分、共具一切完全的神性属性。这种处理为东西方三一论在当代理解上提供了一个桥梁。可以说,济齐乌拉斯和托伦斯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对于三一“关系-本质”问题的不同侧重:前者凸显位格的先存性和圣父的因源性,后者凸显本质的同一性和位格关系的共源性。但两者都认同上帝的存在乃是位格间的爱之共融** (),都拒绝任何将位格视作孤立个体或将神理解为单一绝对实体的神学趋向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rinity: Two approaches)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Trinity: Two approaches)。他们的异同碰撞也丰富了当代三一论的讨论,体现了在保持神圣奥秘的前提下尽力用人类语言探索圣三关系的多样进路。 范亚峰神学:“两个三一并建”的创构 “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的并建:东正教传统的对话 “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的并建:启示与本体的统一 这一思路与东正教关系三一论有天然的契合点。东正教传统向有“礼仪即启示”的观念:我们在教会礼拜和灵修中所经历的乃是三一上帝的经世启示,而其指向乃是神奥秘的内在生命。范亚峰作为在中国处境中的牧者,深知需要避免让中国信徒觉得三位一体教义遥不可及。因此通过“两个三一并建”,他架起了一座桥梁:从上帝永恒的爱(内在三一)到上帝在历史中的圣爱彰显(经世三一),再到信徒每日敬拜经历圣父的爱、圣子的恩、圣灵的交通(林后13:14)。对东方神学来说,这种强调启示与本体统一的思路并不陌生,尤其是东正教的“三一经世”神学也注重圣父藉圣子在圣灵中创造救赎的一致行动。但范亚峰在语言上更贴近现代系统神学的表述,使这一传统思想具有现代可交流性。可以说,他的并建命题提供了拉纳神学公理在东方语境下的一种创造性回应:既尊重奥秘又不忽视启示,将永恒与历史、超越与内在贯通。如此,东正教的关系三一论在他的框架中被赋予了展开的空间:因为当我们同时注目内在与经世两方面时,就会看到圣三上帝永恒的关系之爱正是通过基督里历史的圣爱行动被启示出来的。这为东正教与更广泛的新教福音派神学提供了共同语言,可在三一论与救恩论的交汇处展开对话。 “圣爱—位格生成—人格更新”属灵医治框架之分析 框架阐释:圣爱、位格生成与人格更新 范亚峰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上述命题,还将其付诸实践应用,具体表现为他构想的**“圣爱—位格生成—人格更新”**的属灵医治框架。这一三阶段模型旨在描绘上帝如何医治、更新一个受伤的人,使之成长为有基督样式的人格。从神学上看,这三个概念与三一论密切相关: 综上,“圣爱—位格生成—人格更新”框架可以理解为一个从上帝的爱到人的新生再到圣洁生命的连贯过程。这既是个人灵性成长的路径,也是三一上帝救恩在人身上实现的路径:圣父的爱通过圣子圣灵临到我们,使我们从孤独的“非人”变成有爱的新造人(位格),并最终更新成有基督品格的成熟人格,预备在永恒中与三一神共享荣耀。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步并非截然割裂,而是动态交织的:在人格更新阶段仍需不断地浸润于圣爱、经历爱的更深“位格化”;而位格生成一刻起也已经开始了人格更新的旅程。此框架的三一神学底色非常鲜明:第一步体现圣父之爱(来自内在三一之源头)的白白临格,第二步体现我们在子里的身份转变和在灵里的重生(经世三一对个人的应用),第三步体现圣灵将圣子生命塑造在我们里面、带我们归向圣父(人被纳入三一生命的进程)。因此,这不仅是心理辅导模型,更是将三一论的宏大救恩史缩影在个人成圣历程中的一个尝试。 内在结构关系与深化发展路径 范亚峰的这一框架,与他提出的“两种三一并建”命题有内在一致的结构。首先,从“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角度看:圣爱的源头是上帝内在的爱,而位格的生成与人格更新则是上帝经世启示与救恩在人生命中的具体展开。这正是将内在与经世打通的一个实例:上帝内里所是者(爱)借着历史行动(基督的十架爱和圣灵的重生更新)实现于人的生命。其次,从“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来看:人格的重建既涉及人内在心灵的医治(情感、意志、理性的更新),也涉及人关系层面的重建(重新学会爱神爱人,进入教会团契)。范亚峰的框架特别强调夫妻关系或教会群体在医治中的作用,就是为了在实践中体现“关系三一”的维度:人在真实的爱之关系中,其位格才能被建立;脱离关系空谈自我更新是无法完成的 (chatgpt deepresearch:圣爱、位格生成与人格更新:婚姻关系中的神学-心理-灵修综合研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同时,他也注重灵修操练和心理辅导(内在维度)来推动深层改变,避免只是靠外在人际关系改善来“粉饰”人格。这种内外并重,正是“心灵三一/关系三一并建”的实践运用。因此,“圣爱—位格生成—人格更新”可以说是前述两对三一命题在个人层面和辅导实践层面的具体体现:圣爱对应内在三一的神圣爱本,位格生成对应经世三一的救赎临在加上关系三一的爱中生人,人格更新对应心灵三一的内在更新加上关系三一的群体见证。 结语 范亚峰站在巨人肩膀上,将这三一之爱之光照进中国教会的现实处境:他用“圣爱神学”联结起内在灵修与外在关系、“内在三一”与“经世三一”,既保持了东方教会对三一神圣奥秘的敬畏,又呼应了当代神学将三一论用于生命实践转化的趋势。他的“圣爱—位格生成—人格更新”框架表明:三一上帝的爱有能力塑造出新人和新共同体。这不仅是神学理论的演绎,更是在婚姻、家庭、教会牧养中可践行的生命之道。当我们看见一对破碎的夫妇因明白圣父的爱而彼此饶恕、因分享圣子的舍己而重建信任、因依靠圣灵的大能而在品格上日渐成熟,我们便看见了三一上帝的荣光在他们中间闪耀。这样的实例正是对三一真理最生动的诠释。可以期待,随着更多神学者和牧者投入这方面的反思与实践,对话将进一步拓展:东方与西方,学术与教会,神学与心理学,都将在“三位一体的圣爱”这一共同主题下汇聚,产生新的火花。愿我们在不断深入认识圣三奥秘的同时,也在实际生活中活出圣三的爱与共融,好让教会真正成为三一上帝爱之团契的反映和延伸,归荣耀与三一真神,阿们((PDF) John Zizioulas’ Trinitarian Ecclesiology)。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