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回复: 0

deep research:托马斯·阿奎那的三一论与基督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融合及其神学拓展

[复制链接]

1626

主题

301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5324
发表于 昨天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hatgpt deep research
引言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的神学体系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融会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论、目的论和形而上学框架,为基督教教义(尤其三一论和基督论)的理性阐释奠定了基础(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阿奎那著名的命题“恩典不废除自然,而是成全自然”(gratia non tollit naturam, sed perficit)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体现了他对自然与恩典关系的独到见解。这一思想在天主教神学中具有系统性的意义,并与改革宗新加尔文主义所倡导的“恩典恢复自然”(grace restores nature)形成鲜明对比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两者在对堕落的影响、人性本质、自然秩序及救赎历史的理解上存在差异,需要深入比较分析。在当代中国神学语境下,阿奎那的思想遗产同样可能启发本土神学建构。范亚峰提出了“中道基督论”、“基督徒人格论”以及“两个三一并建”等概念,试图融合东方与西方教父传统并回应中国文化处境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本文将通过学术化的研究,探讨阿奎那如何在三一论与基督论中融合亚里士多德哲学,并阐明“恩典成全自然”的理论意涵;继而比较这一观念与新加尔文主义“恩典恢复自然”论的异同;最后分析阿奎那神学对范亚峰上述神学架构的潜在启发,特别是在构建中国本土公共神学、促进信仰与文化对话以及发展基督徒伦理人格论方面的贡献。
一、阿奎那的三一论与基督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融合
1. 三一论中的实体与关系: 阿奎那在阐述三位一体时充分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概念,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展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根据亚里士多德,实体(ousia)是事物存在的本体,而关系通常被视为附属的“意外属性”(accident)。阿奎那一方面坚持上帝本质的简单与一体(divine simplicity),认为三位共享同一的神圣本质(essentia);另一方面,又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persona)乃是在神性内的“独立关系”(Relationes Subsistentes)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他借用并修正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在受造界中,关系附属于实体,无法使本体有真实区别;但在上帝里面,关系即是实体,本质即是关系,因此圣父与圣子、圣灵彼此以永恒的关系区分,却不分裂神圣本质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正如阿奎那所解释:“在神里面,诸关系是自存的;藉由彼此相对的对立,这些关系区分了各自的主体(位格),但这些关系就其与神性本质同一而言,并不导致本质的区分”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换言之,三位一体中“三位”之区别不在本质层面,而在于父子灵之间永恒的关系(圣父的父性、圣子的子性、圣灵由父子共发)所带来的相对区分。这种对位格的定义综合了波爱修(Boethius)的人格定义和卡帕多西亚教父对圣三关系的直觉:阿奎那接受波爱修将“位格”定义为“理性本性之个体实在”,又赋予此定义以关系维度,使之成为对三位一体教义的精妙哲学表达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在此过程中,阿奎那借助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语言(实体、本质、关系)澄清了三一论中的一体与三位张力:一体性来自单一实体之同一本质,三位格则是同一本质中的三种互不相同的关系**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这一体系化阐释为中古经院时期三一论思想奠定了牢固基础,使理性哲学成为解释启示奥秘的有力工具。
2. 基督论中的本质与目的论: 在基督论上,阿奎那同样大量运用亚里士多德-波爱修的哲学范畴来捍卫正统信仰(基督一位格、二本性),并探讨道成肉身的目的。首先,依据迦克敦信经,阿奎那坚持基督为“一位格两本性”——即耶稣基督只有一个位格(圣子),同时具备完全的神性本质和完全的人性本质。这一点上他运用了“本质”(nature)与“个体基体”(suppositum, 即位格主体)的区分:任何一个人成为“人位”(人之位格),都是因为其人性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自存;但在基督里,人性本身没有产生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而是被永恒圣子的位格所承载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正如阿奎那所论:“就基督作为人而言,如果所指的是‘本性’,那么基督有人性本应形成自己的个人主体;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基督的人性并非独立自存,而是存在于神性位格中,因此就人的本性而言,基督并非另有一位人_person_”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但若所指是作为具体承载体的“基督这个人”(suppositum),则基督当然是一位“人”,只是这位“人”的主体恰是圣子的位格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简单来说,基督作为具有理性灵魂和肉身的人性实体,本应是一个人位;但由于此人性的主体是圣子位格,本性并未额外产生人位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通过这一逻辑,阿奎那巧妙地避免了聂斯托利“两位格”之误:人性是真实完整的,但不自成一人;圣子位格结合并承载了人性,使之与神性在位格层面合而为一。这种哲学分析直接借用了波爱修对“位格”的定义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个体实体的理解,提供了清晰理性的术语来阐释基督的本性联合(unio hypostatica)奥秘。
其次,阿奎那在基督论中也体现了目的论(teleology)的思想,即强调道成肉身的目的和意义符合神圣计划的最终目的。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指向其目的因(causa finalis)。阿奎那将此观念用于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让受造物分享祂的荣耀和良善,因而基督的降生与救赎是“恩典完满”计划中必定之途径。他论证说,即便没有人类的堕落,圣言成肉身也可以视为上帝使受造之自然提升到超性目的的一种“至善之途”,因为神成为人启示出更亲密的神人相交,从而成全了创造的目的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当然这一点在神学史上有争议,阿奎那本人也探讨过“若无堕落,圣言是否仍将成肉身”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他强调道成肉身使人类得以达到原本凭自然无法企及的超性目标)。在救赎历史上,基督的十字架和复活具有终极目的性:不仅为赎罪,更为了引领被造的人类回归与上帝的相交、分享神圣生命(这在其神学体系中即指向“享受神”(beatific vision)的最高目的)。因此,阿奎那的基督论不止是形而上学的分析,也是充满目的论的历史救恩解释:基督身上完美统一了创造主与受造物,成为人类最终得以成全的中保与通路。可见,他成功地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本体分类学与目的论框架融入了基督论教义,使理性哲学服务于信仰奥秘的条理表达——正如他所言:“因为恩典并不毁灭自然,而是成全它”,理性正当运用于阐明启示真理之奥妙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
二、“恩典成全自然”与“恩典恢复自然”:天主教与新加尔文主义的比较
1. 恩典与自然的关系:阿奎那的观点
阿奎那以其“恩典成全自然”原则著称,认为上帝的恩典并非要废弃或取代被造的自然秩序,而是提升和完善自然,使其达到造物主原初设计的完满状态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他在**《神学大全》**开篇即明确指出:“由于恩典并不毁坏自然,乃是使之成全,故自然理性应当服务于信仰,正如意志的天然倾向服务于爱德”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这一经典表述揭示出天主教传统对自然与超自然恩典关系的基本态度:两者虽有区别但不矛盾,恩典在更高层次上完善自然的不足。根据阿奎那的形而上学,人作为受造者有其“本性”(nature)范围内的能力和目标,如透过理性认识自然理律、依照道德法则行善等;但人在本性之上还被赋予了超性目标——与神共融(享见上帝本体)。达到这个超越目标需要神的“恩典”(gratia)扶助。即使在未堕落状态下,人也本需恩典来达到超自然的永恒生命。阿奎那区分了“自然的善”与“超自然的善”,认为亚当受造时就领受了“原义”(original righteousness)作为一种超性恩赐,以引导其自然趋向于神。然而,堕落导致人失去了这种超性之恩典,本性也遭损伤(理性昏暗、意志偏私、情欲失序),但人的本性并未完全败坏殆尽,只是变得“残缺有伤”而仍保有创造时的秩序痕迹。因此在阿奎那看来,救赎就是通过基督赐下恩典,医治并提升人的本性,把人带回到原初所定的超性目的。恩典首先作为“治疗之恩”(gratia medicinalis)医治罪的创伤,但更重要地是作为“提升之恩”(gratia elevans)将人性高举到神圣团契中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这种框架具有明显的层级观:自然秩序是基础层,恩典属更高层,加于其上使之升华。教会神学家巴文克概括中世纪立场时指出:“在此观念中,恩典提升(elevates)自然;托马斯·阿奎那教导恩典‘成全’自然,视受造界本身为不完善,需要借助超性的灌注才能达致完美”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因此,中世纪教会发展出一种自然-恩典二元结构理性哲学在其层次运作无误,但信仰启示提供更高真理;世俗社会、文化本身并非邪恶,却是‘世俗层次’,唯有接受教会圣礼之恩典的灌注,才能被圣化提升为通向天堂的道路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这就是“恩典成全自然”在阿奎那神学体系中的精义:恩典是一种超加的、本质上高于自然的礼物,让自然达到原本企及但因罪失去的目标。
2. “恩典恢复自然”:改革宗新加尔文主义的立场
与上述观念形成对照的是16世纪宗教改革所开辟的新路径。“恩典恢复自然”(grace restores nature)这一概念为荷兰新加尔文主义神学家(如亚伯拉罕·凯波尔和赫尔曼·巴文克)所强调,代表了改革宗对自然与恩典关系的不同理解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堕落的对立面是恩典,而非自然本身;自然秩序原本良善,因罪受损,需要恩典来医治与更新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巴文克明确提出:“恩典恢复自然,并引导自然达到其最高峰……重造(re-creation)并非另起炉灶的第二次创造,并未给存在增加任何新成分或新实体,只是真正的‘再造改革’(re-formation)。在此过程中,恩典运行所及之处正是罪之权势所肆虐之处”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这段话表明,新加尔文主义认为救赎并不是在人之上额外附加某种超自然成分(如中世纪所谓的“超性德性”),而是将受造界从罪的破坏中挽回,恢复到上帝起初所造的良好秩序,并进一步带向应有的荣耀状态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在改革宗视角下,创造界非因自身有限而“不足”,而是因罪败坏而失序;因此恩典的主要作用不是“提升”原本中性的自然,而是对抗罪恶、洁净并重整因罪失落的世界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这就扭转了中世纪的层级二元观:真正的对立不是“自然 vs. 恩典”,而是“罪 vs. 恩典”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巴文克等人批判中世纪过于将“自然”视为一个无需救赎即可独立存在的层面,从而使属世事务被视为“低等”领域。而新加尔文主义则主张:上帝原初创造的世界、本性、文化皆属美好且有尊严,尽管堕落后陷于败坏,但基督的恩典来是为了拯救这一受造世界,使之复原并达到神起初的旨意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这一思想在近代被概括为改革宗的创造-堕落-救赎-成全的“四段式救赎历史观”:起初创造的“自然”甚好,经历史进入堕落阶段,随后基督带来救赎,最终到新天新地完全成全;救赎并非抛弃原来的创造秩序,而是清除其中的罪恶污染,令受造界“恢复原状”并更上一层楼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当代研究者指出:“在这种意义上,(改革宗神学中)没有绝对的自然-恩典二元;相反,恩典复原(restores)自然,因为自然与恩典共享上帝美善的旨意” (Neo-Calvinism: 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这一原则广泛影响了改革宗在各个领域的观念:例如文化使命方面,既反对禁欲逃世(因创造本善,不应弃绝),也反对世俗自治(因一切当归基督更新);由此催生出积极的公共参与文化改造理念。总之,“恩典恢复自然”强调救赎是对受造世界的更新再造,而非为达到超自然层级所附加的另一现实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3. 堕落、人性与自然秩序:异同分析
基于上述两种模型,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比较阿奎那神学与改革宗新加尔文主义在若干关键教义上的异同:
  • 堕落对自然的影响: 阿奎那认为原罪使人“受伤但未摧毁”——人性的高阶礼物(原初圣德)丧失,理性与意志等自然机能受损,趋于不稳定和私欲,但人的理性本质、意志自由等并未完全灭绝。人依然保有寻求真理、行伦理善的自然倾向,只是无法无瑕地实现,以及再也达不到超自然目标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因此堕落后的自然仍有其价值和秩序(例如自然法则仍在理性中可被认识,只是实践起来困难)。相比之下,经典改革宗教义强调“全然堕落”(total depravity),并非指人性本质变为恶物,而是指罪的腐蚀扩及人存在的每个层面,使之无一幸免。改革宗同意人仍有理性和意志,但认为未经重生的人在道德和属灵上完全无能为善,倾向拒斥真神,所有行为都受自我中心或错误动机影响。在此意义上,新加尔文主义者虽不否认堕落前自然的良善,但对于堕落后“自然人”的评价更为悲观:没有圣灵恩典的主动介入,人无力自拔于罪恶,甚至倾向不断恶化。因此,天主教-阿奎那传统常使用“残存的神形像”描述堕落后的人(即人在有理性灵魂这一点上仍有上帝形像,但需恩典使之恢复圆满),而改革宗更加强调“破坏的形像”(imago Dei in man is defaced, though not erased),唯有借救恩才能使人重新对准创造目的。简单说,阿奎那视堕落为自然的削弱与亏损;改革宗视堕落为自然的背离与堕落需要逆转
  • 恩典的作用与目标: 在阿奎那框架下,恩典首先医治罪疮,恢复人的自由意志与理智朝向善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拔高”人的本性,使其有份于神(分享上帝圣爱、德能以致得享永生)。这种自然-超自然二层结构中,恩典好比一种加法,赋予人超出自身能力的新德能,例如灌注的爱德、信德和望德(virtutes infusae),让人能够完成自然所不能及之善(如爱神及一切人)。相应地,教会圣礼被视作输送这种超性恩的管道,以圣事将神圣恩典注入信徒生命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而在改革宗“恩典恢复”观下,恩典的作用更侧重于除罪和更新:通过基督的救赎和圣灵的重生,使被扭曲的人性回转向善,把无序变为有序、将污秽洗净,使人重新按照创造时的目的生活。其着重点不是赋予人一些全新、本性外的能力,而是将被罪恶奴役的能力释放出来归服基督。因此改革宗传统更多谈论成圣(sanctification)为恢复真道人性——恢复真正认识神和爱神爱人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宗否认神赋予信徒新的生命和力量;而是他们倾向于将这视为恢复原本上帝期望人拥有的公义生命(哪怕是更高层次的“成全的人性”)。巴文克即强调,“世界、国家、自然生活、婚姻与文化本身并非有罪;它们只是较低阶且世俗的,若无教会恩典的圣化,容易成为犯罪的机会”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可见在他眼里,创造界固有的良善需要被“圣别”而非被替代。一句话概括:阿奎那视恩典为赐下高于自然的“礼物”,引人进入超性生命;改革宗视恩典为神的大能进入历史,打败罪恶、收复失地,使受造的生命与秩序恢复本真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 自然秩序与世俗文化: 由于上述不同,“恩典成全自然”模式往往导致一种圣俗二分的倾向:中世纪教会将“属世事务”视为低一层级的领域,需要教会(属灵领域)之引导和提升才能达致永恒价值。这表现在:僧侣禁欲生活被视为“更高等”的圣洁追求,尘世婚姻、政权或艺术等则属于“天然善但不及超性善”,除非受教会祝圣来获取属灵价值 (Defining Nature-Grace Dualism | The Heidelblog)。相应地,中世纪社会形成教权高于皇权、圣事统摄日常的格局。相反,新加尔文主义强调凡受造皆属基督权下,无所谓中性的世俗领域:“基督徒在每一平方寸上都要承认:基督说‘这是我的!’”(凯波尔语)。这意味着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本身就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信徒应带着救赎恩典积极参与,将各领域按照上帝原本的创设意图来更新。凯波尔发展出“领域主权”(sphere sovereignty)的理念,认为各造物领域(家庭、学校、国家、科学、艺术等)有其自主的秩序和价值,上帝藉普遍恩典维系之,教会不应越俎代庖统管一切;但另一方面,这些领域都应在基督之王权下运作,并最终为神荣耀服务。因此,与其说是圣俗两层,不如说改革宗主张一个层面、两种恩典:一种是普遍恩典(common grace),维护堕落后世界尚能运作和出现真善;另一种是特别恩典(special grace),通过福音和圣灵彻底翻转人心,带来终极救赎。两者目标统一,皆指向上帝国度临到全地。这样的世界观不鼓励出世的修道,而鼓励在世的更新(education, politics, arts全参与)。这与阿奎那传统虽不直接矛盾(他也承认自然理性之独立价值,强调国家政权的合理性、艺术的教化作用等),但侧重点不同:阿奎那更强调世俗秩序服从圣秩,如理性臣服于信仰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政权尊重教权;而新加尔文主义强调信仰渗透更新世俗,在各领域建立起合乎创设的“神的国度”预尝。二者的不同源头也可追溯到奥古斯丁两城论与加尔文的神治观之区别,但总的说来,就是中世纪模型更倾向超验垂直,改革宗模型更侧重历史水平:前者看重从上而下的提升(elevatio),后者强调从里到外的更新(renovatio)。
  • 救赎历史与终极展望: 最后,在理解救赎历史方面,阿奎那和改革宗都承认**“创造-堕落-救赎-成全”的大致结构,但想象有所不同。阿奎那个人虽然不像宗教改革后的神学家那样将整部圣经作为一个线性剧情框架来详细阐释,但他的神学预设了一个“大综合”:万有起源于上帝(exitus),又将复归于上帝(reditus),其中通过基督的中保之工使人类归向最终的神圣目標。在终末论上,天主教传统强调灵魂经净化得享天福末日肉身复活**,最终在“神视”(beatific vision)中成全受造。这多少侧重于个人灵魂达到超性目的。然而,新加尔文主义更加强调宇宙性的救赎完成:基督再临要更新整个受造界,带来“新天新地”,其中不只是人的灵魂得救,而是整个宇宙秩序恢复并荣耀化。巴文克称:“重建后的世界不再增加新受造物质,而是将现存万物更新升华”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这样的终极图景表明自然与恩典最终完全合一:自然被完全救赎成圣,成为荣耀的“第二创造”——其实质是第一创造的复原与提升。而在传统天主教叙事中,终极状态有时被描述为自然被吸纳进超自然,教会经中保职分把世俗子民领进天堂。两种叙事差异并非根本冲突,但重心不同:一种较注重圣徒得享超凡荣耀(偏静态的完满),一种偏重整个被造界动态更新(新创造)。可以说改革宗的视野更历史性与集体性,天主教的更本体论与个体性,但二者都承认最终恩典的工作要使被造之自然归回上帝的荣耀计划。
综上所述,阿奎那的“恩典成全自然”强调恩典对自然的超越提升,而新加尔文主义的“恩典恢复自然”则强调恩典对自然的救赎更新。前者构建了自然与超自然两层本体秩序,后者致力于消弭自然与恩典之间的不当裂隙(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二者的异同提醒我们:如何平衡创造的价值与救赎的必要、理性文化的独立性与启示信仰的主权,是基督教思想中反复探讨的主题。这种对比为我们思考教会在文化中的角色、人性尊严与堕落现实等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三、阿奎那神学对当代神学架构的启示
当代中国学者范亚峰在致力于建设“中国本土神学”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神学概念,如“中道基督论”、“基督徒人格论”和“两个三一并建”等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这些概念旨在将东正教、天主教的新教传统融汇,并深植于中国文化语境,以构建适合中国教会与社会的公共神学框架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阿奎那的神学思想尽管诞生于中世纪西方,但其系统性和综合性对范亚峰的构想具有潜在的启发意义。下面分别讨论:
1. “中道基督论”的启发: 所谓“中道基督论”,据范亚峰的阐述,是要走出偏于逻各斯理性或偏于心灵经验的两种极端,在基督论上取得一种平衡(“中道”)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具体而言,中国教会过去一方面受福音派灵修传统影响,偏重个人属灵体验(如倪柝声所代表的“心的基督论”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对理性教义传统(逻各斯神学)重视不足;另一方面,新教神学又受限于后宗教改革的框架,对于早期教父那种高举“道”(logos)的基督论缺乏消化吸收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范亚峰指出,中国处境化神学需要完成从“心的基督论”向“中道基督论”的转变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既不能仅讲内在生命而忽略理性真理(那会陷入主观主义和灵性浅薄),也不能只讲客观道理而忽略生命更新(那会使信仰缺乏属灵能力)。阿奎那的基督论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理性与信仰并重的典范。一方面,阿奎那承继了早期教父尤其亚他那修和迦克敦的**“道成肉身”正统基督论**,以高度理性化的语言坚持基督完全的神人二性、位格合一等教义,在驳斥各异端时逻辑缜密,不偏不倚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他对基督人性理智、意志、情感各方面的分析(如讨论基督是否有无知、是否有激情等问题),展现了理性神学之功用,使教义更精确明晰。另一方面,阿奎那并非冷冰冰的理性主义者:他本人与敬虔灵修并不割裂,在敬拜与圣事生活中深度默想基督(他所写作的《圣体颂》等赞美诗显示出对基督位格的热爱)。因此,他的神学既有坚实理性的基础,又指向生命敬拜的实践。这种**“理性-灵性结合”的平衡正是“中道”的体现:阿奎那强调基督既是真理之道,也是生命之道**,知识与爱慕兼备。范亚峰的“中道基督论”尤其希望应对现代后现代思潮对基督教真理的挑战,认为光有个人主义化的灵修不足以应对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阿奎那严谨的**“道成肉身理性辩护”(如证明神为何必须成为人、基督受难的合理性等论证)可资借鉴,为华人神学提供理性护教学的资源。同时,“中道”亦意味着对基督二性真理的不偏不倚持守——阿奎那对基督神性的崇高与人性的卑微兼加以强调(例如既论述基督如何一切顺服天父,又申明其具备全能神性),这保证了在中国语境下不会因迎合传统哲学而牺牲信仰核心。从范亚峰对亚他那修的研究中也可看到,他重视早期教父坚守基督二性的原则,并视之为自己“中道基督论”的基础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阿奎那作为拉丁教会对迦克敦基督论的集大成者,无疑能为此提供深入详尽的范本。因此,阿奎那神学鼓励中国神学家走上“理性澄清+奥秘敬拜”**相结合的道路:既以逻各斯的光照破除混沌,又以十字架的奥迹滋养心灵——真正实现“道”与“心”的汇通。
2. “基督徒人格论”的启发: 范亚峰提出的“基督徒人格论”,旨在探讨基督信仰如何塑造人的完整人格,包括意志、理性、情感的更新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他强调信徒当与基督同死同活,走“生死之道”,经历内在生命的改造与品格的重塑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这一取向与阿奎那的灵修伦理神学有相通之处。首先,阿奎那高度重视德性伦理在基督徒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他综合亚里士多德的美德论和奥古斯丁的恩典论,提出人有“四枢德”(审慎、节制、刚毅、公义)作为自然理性引导下的德行,也有“三超德”(信、望、爱)作为由圣灵赋予的超性德行。这些德性在受洗信徒内心协同工作,使其人格日趋完满——其中枢德规范理性情感,超德直指神圣目标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阿奎那常言恩典并不另起炉灶地创造一个全新人性,而是医治并提炼人性中本有的善,使之达到更高境界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例如,人的自然理性本可认识道德之善,恩典给予的爱德则使人能出于对神的爱实践至善;人的意志本可追求有节制的生活,恩典给予的节制德行则使之为荣耀神而自我克制。如此,“恩典成全自然”在道德人格层面具体体现为:恩典成全人的理智(以信德启迪真理)、成全人的意志(以爱德倾向至善)、成全人的情感(以望德和节制等引导情感向善)。范亚峰的人格论强调意志降服神、理性明白真理、情感圣化丰盈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这些正对应阿奎那所说人因原罪而受损的“三伤”:意志偏邪、理性无明、情感失序;以及相应地,恩典所施加的医治:意志受爱德感召而归顺神、理性受信德光照而认识神、情感受节制和望德引导而走向圣洁喜乐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例如,范亚峰指出中国教会中不少信徒在迷信算命,关键在于意志不降服、情感不安定导致灵性认知出偏 (范亚峰:基督徒人格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这与阿奎那所分析的骄傲、贪欲等恶习如何扭曲心灵如出一辙。阿奎那的神学提供了一套完善的人性理论:将人格视为由灵魂理性、意志、情感等构成的整体,因上帝形象而有向真善美的倾向,因罪而失衡,但藉恩典与德性训练可渐次重建。这样的理论可为范亚峰的“人格论”奠定扎实的人类学和伦理学根基,使之免于流于模糊的灵修口号。其次,阿奎那还讨论了**“有德之人格”的社会维度**——个人德性不仅关乎自身成圣,也关乎公共善。他的法律与政治哲学建立在人的理性社交本性上,认为道德人格的完善与遵循自然法、践行公民美德密不可分。这对范亚峰思考基督徒人格与公共伦理的关系亦有启发:基督徒人格的塑造不仅在教会内,更要在家庭、职场、国家生活中体现;阿奎那的自然法思想可为基督徒参与公共领域提供客观道德基础,说明某些德目如正义、忠诚、节制等既是信仰要求也是社会普适美德。这吻合范亚峰作为法学家的关切:他主张基督徒应有公共关怀和责任(他本人投身维权运动),而健全的人格是基础。阿奎那“恩典与德性”的框架让人看见,属灵生命与伦理人格并不割裂,反是因恩典而分外合一。因此,阿奎那神学可以帮助充实“基督徒人格论”的神学人类学内涵,凸显恩典对人性尊严的肯定和提升:在基督里人成为新造,也成为真正的人,焕发上帝形像的荣光(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3. “两个三一并建”的启发: 范亚峰另一个创见是主张**“心灵三一”和“关系三一”并行建构**,即在中国神学中同时接纳西方拉丁教父以心灵心理类比解释三一的模式和东方希腊教父以位格关系说明三一的模式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简单来说,前者可称为“内在心灵的三一论”(如奥古斯丁以记忆、理解、意志三功能来类比圣父圣子圣灵),后者是“社群关系的三一论”(如卡帕多西亚教父强调父、子、灵三者彼此共融相交)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范亚峰认为中华神学需要两个三一并建:既强调上帝在圣徒心中的内在形象与理性(“心灵三一”),又强调三位格彼此的爱之关系(“关系三一”),从而避免片面(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在这方面,阿奎那的三一论本身就提供了一个综合视角。阿奎那深受奥古斯丁影响,了解并讨论了心理类比三一的模型(如心智的记忆-智力-爱对应圣三) (The end or term of the production of man (Prima Pars, Q. 93));但他并未将其作为证明三一的正典,而只是视为启示之合理印记。他更关注的是以“道(圣言)”和“爱(圣灵)”的神学进程解释圣子的生出与圣灵的吐出,并以“本体关系”来解构三位格的区别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这种路径兼顾了本质一体论和位格关系论:阿奎那承袭拉丁传统强调圣父圣子关系类似思想与思想内容的关系(圣子是圣父自知所言之道),圣灵与圣父圣子的关系类似意志中爱之倾出的关系;同时他也严格坚持三者间彼此对立的关系是真实区分的基础(如父对子的父亲关系、子对父的子关系,两者对立且真实存在于神内部)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可以说,阿奎那将“心理三一”中神智之道、神爱之灵的思想,与“关系三一”中父子灵互为对向关系结合在一起。在他的理论里,位格=本质化的关系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既不失东方所强调的关系实在性,又守住西方所坚持的本质统一性。范亚峰的诉求与此不谋而合:要两方面都坚持,不偏废。举例来说,范亚峰提到“心灵三一”对应拉丁传统、注重上帝在个人心灵理性中的形象;“关系三一”对应东方传统、注重三位一体的爱之共融关系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阿奎那在**《神学大全》第一部中既论证了圣三互为内在爱与理智(源于奥古斯丁思路),又清晰地区分了圣父为“不从任何者”、圣子为“由父生出”、圣灵为“由父和子共出”的三重位格关系(汲取自卡帕多西亚和第四拉泰朗公会议传统)——这恰是一种“两个三一并建”。更为有趣的是,阿奎那关于“上帝形象”(imago Dei)的教导也能联结两者:他在阐释创世记人按神形象受造时,援引奥古斯丁观点说人灵魂中的记忆-理智-意志的“三元组”是三一上帝在受造理性中的印记** (Whether the image of God is to be found in the acts of the soul?) (The end or term of the production of man (Prima Pars, Q. 93))。这意味着,人的心灵结构正反映圣三的统一与差异;范亚峰或可据此说明他的“心灵三一”并非牵强附会,而有悠久的教父与神学依据。同时,阿奎那没有把这种心理印记等同于圣三本身,只是类比说明,可避免将“心灵三一”绝对化导致三一论的主观化或功能化错误。而在“关系三一”方面,他发展出“位格是自存的关系”概念,更是对东方教父思路的哲学精炼,为任何后来想强调位格关系者都提供了术语工具。因此,阿奎那的研究能帮助范亚峰在整合两种三一观时有更坚实的根基和更精确的概念。例如,可通过阿奎那证明:理性心灵的三一映像并不损及位格真实的三重性,反而印证三位是一神智慧和爱的不同表达;而位格关系的区分也不意味着多神,因为这三“关系”完满统一在一个本体中 ( St.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ca -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 )。这种奥秘的统一,可以借重阿奎那的论述向中国文化解释——既可类比于儒家的心性之道(内在人伦之理)又可沟通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思,使之成为福音对话的出发点之一。当然,范亚峰特别希望将这种并建用于公共神学:比如心理三一可以引申出个人灵魂理性的神圣尊严,为良心自由人格权利提供神学基础;关系三一则可启发社群政治的神学模型,如社会有机体应效法圣三关系的和谐多元(这有点类似近代一些神学家用三一论支持民主、家庭、社群构架的论证)。阿奎那虽然未直接谈现代政治,但他的自然法与政体思想隐含一种多元统一的秩序观,与三一神秘契合。这些都可为中国基督徒思考信仰与社会制度的关联提供借鉴:既反对极权的一元化,也反对无政府的碎片化,主张在一体多元(unity in diversity)的框架内追求公共善——这正对应神圣三一“一而三、三而一”的终极真理。
4. 公共理性与本土语境对话: 除了具体概念,阿奎那神学的方法论对范亚峰更广泛的“中国公共神学”建构亦具启发。范亚峰作为法学者关心宪政、公民社会等议题,致力于把基督信仰资源引入中国思想文化对话。然而,他也意识到中国教会传统上存在“反理性”或“缺理性”的问题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阿奎那堪称理性与信仰融合作用的典范——他大胆吸收了非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果,把当时被视为“异教智慧”的思想加以改造用于解释基督教真理。这类似于今日中国神学家尝试吸收中国传统思想(如儒释道)来表述基督教义。范亚峰援引当代哲学家李泽厚的观点论及儒学传统演变,并设想未来的发展 (范亚峰:中华神学的三一论需要心灵三一与关系三一);他又提到夏可君、张祥龙等中国学者对生命哲学的讨论 (范亚峰:中道基督论初探_中华神学专题_公法专题_公法评论网:中华政制之道)。可以说,他试图让基督教神学在中国文化思想土壤中生根发芽。阿奎那的榜样告诉我们,这项工作既需要对本土文化同情地理解,也需要对基督教启示坚定的掌握。阿奎那不是无批判地接受亚里士多德,而是以“凡真理皆属圣灵”的胸襟去伪存真。他的前提出发点正是:“恩典成全自然”,因此自然理性之真理皆可作为铺路石,为福音服务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这对中国语境相当重要:即我们承认中国传统(儒家天道观、佛教空性论、道家自然观等)中也有上帝普遍恩典所保留的真善,在公共领域可作为共同语言加以运用;但同时需要以圣经启示为最终规范,去调整纠正其中与基督信仰相悖之处。范亚峰提出的“中道”某种意义上也指这种批判继承之道。阿奎那的方法提供了理性辩护的严谨:他面临穆斯林哲学和异教思想挑战时,以结构缜密的神学大全回应。这启发我们在当代中国,要以扎实学术研究回应社会思想关切,以理据服人,使基督教不被视为反智或舶来品。而阿奎那对启示的忠诚又提醒:无论使用多少中国概念,福音核心不可妥协——三一真神、基督为主、十架救恩、复活盼望等须明确宣告并放在文化对话的中心。这将赋予本土神学既扎根又超越的品格:扎根于中华文化经验,超越于圣经真理立场。最后,阿奎那神学重视道德理性和法律,对中国公共伦理的构建亦有贡献。他的自然法理论主张道德法则根植于人的理性良知,这一点可以跨越宗教界限与中国儒家的“天理良知”观念对话,让非基督徒明白基督信仰并非破坏伦理,反而支撑伦理的客观根基(因上帝是道德律之源)。范亚峰关心宪政与法治,阿奎那的思想可为“法律上的人格尊严”提供神学论证:若人按神形象被造,且基督成全人格,那么每个人具不可侵犯的尊严和权利,这契合现代法治理念并将之提升到神学高度。这些都表明,阿奎那尽管时代久远,但其理性融贯性、信仰普世性仍然可以为今日中国教会如何在公共领域见证基督提供灵感。
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看到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以其高度系统性和哲学深度,在三一论与基督论领域成功地融合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实体论、目的论和形而上学框架,为基督教核心教义提供了严谨而全面的理性阐释。“恩典成全自然”这一原则贯穿阿奎那神学,强调恩典之于自然的承接与提升 (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将其与改革宗新加尔文主义的“恩典恢复自然”相比,我们厘清了二者在堕落程度、人性评价、自然秩序独立性以及救赎历史观上的差异与互补:前者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创造秩序的价值和理性的重要性,后者则警醒我们直面罪的严重性并积极参与世界的更新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对于试图在当代语境中构建基督教公共神学的学者而言,这两种视角都有宝贵的启发。尤其在中国情境下,范亚峰提出的“中道基督论”、“基督徒人格论”与“两个三一并建”,正反映了在东方文化中平衡信仰理性与灵性体验、个人品格更新与公共价值参与、经典教义传承与处境方法创新的努力 (chatgpt deep research:亚他那修的三一论与基督论思想及其对中华神学建构的启示 - 中华神学专题 - 圣山网论坛:恩典中国的异象 - Powered by Discuz!)。阿奎那的神学遗产能够为这些努力提供坚实的资源:他在基督论上的均衡与透彻有助于“中道”的把握,在恩典德性论上的架构丰富了人格塑造的内涵,在三一论上的综合为融合不同传统的“三一并建”提供了模型,而他“信仰寻求理性”的精神更为中国教会参与公共思想对话树立了榜样。总而言之,阿奎那的思想穿越时空,对今日神学反思仍具活力。不论是在学院论文的理论层面,还是在教会践行的具体层面,他所体现的系统严谨、兼收并蓄、忠于启示又回应理性的神学品格,都是我们在构建中国本土的基督教公共神学、促进信仰与文化深度对话以及塑造健全基督徒人格过程中值得效法和吸收的。(SUMMA THEOLOGIAE: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sacred doctrine (Prima Pars, Q. 1)) (Engaging the University with a Doubleshot of Bavinck(s) - Kuyperian Commentary)
参考文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4-19 21:42 , Processed in 0.0534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