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回复: 1

《钱氏家训》原文及释义

[复制链接]

1650

主题

320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5500
发表于 昨天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3-01-30 07:58 发布于:山西省


《钱氏家训》共635个字,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思想为基础,包括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是钱家先祖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和所有中国人的精神遗产,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
《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民国十三年(1924年),武肃王钱镠三十二代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他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
《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钱氏家训》原文
个人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 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 ,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 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 ,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 ,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 ,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 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篇
欲造优美之家庭 ,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六闾整洁, 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释义
个人篇
【原文】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翻译】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规律和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教诲。
【注释】(1)心术:居心,用心。(2)得罪:冒犯,违背。(3)天地:天和地,自然社会的主宰,代表规律和正义。(4)无愧于:不愧对。(5)圣贤:圣人和贤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这里指圣贤教诲。
【原文】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翻译】曾子“一日三省”的教诲不要忘记,程子用以自警的“四箴”应当珍存。
【注释】(1)曾子之三省:曾子“一日三省”的自我修养主张。《论语·学而第一》记载,孔子弟子曾子每天都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方面自我反省,以提升德行修养。(2)程子之四箴:宋代大儒程颐的自警之作《四箴》。孔子曾对颜渊谈克己复礼,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程颐撰文阐发孔子四句箴言以自警,分“视、听、言、动”四则。(3)佩:佩戴,意思是珍存以作警示。
【原文】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翻译】要求自己不能够不谨慎严格,面对财物不能够不清廉耿介。
【注释】(1)持躬:律己,要求自己。(2)廉介:清廉耿介。耿介,正直而有骨气。
【原文】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翻译】处理事务不能够没有魄力,起心动念必须要宽容厚道。
【注释】(1)决断:有魄力。(2)存心:打算,居心。
【原文】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翻译】只知往前走的处境会越来越狭窄,懂得回头看的见识会越来越宽。
【注释】(1)地步:处境。(2)眼界:目力所及的范围,借指见识的广度
【原文】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翻译】花丛密布柳枝繁杂的地方能够开辟出道路,才显示出本领;狂风大作暴雨肆虐的时候能够站立得住,才算是立定了脚跟。
【注释】(1)手段:本领,能耐。(2)脚跟:立定脚跟,形容站得稳、不动摇。也写作“脚根”。
【原文】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翻译】能够改正过错天地就不再生气,能够安守本分鬼神也无可奈何。
【注释】(1)无权:没有权利,无可奈何。意思是不能把人怎么样。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翻译】熟读古书才会根基深厚,了解历史才能谈吐不凡。
【注释】(1)经传:原指经典古书和解释经典的书籍。也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2)根柢:树木的根,比喻事业或学业的基础。(3)史鉴:能作为借鉴的历史事实。(4)议论:谈论,谈吐。(5)伟:才识卓越。
【原文】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翻译】擅长写作才能有丰富著作,蓄养道德才能有大的福报。
【注释】(1)能:擅长,善于。(2)蓄:蓄养。(3)厚:大,指回报。
家庭篇
【原文】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翻译】想要营造幸福美好的家庭,必须建立适当妥善的规矩。
【原文】
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翻译】里里外外的街道房屋要整齐干净,长幼之间的顺序伦理要谨慎严格。
【注释】(1)闾:本意是里巷的门,这里指街道房屋。(2)尊卑:身份的高低,在家里主要指长辈和晚辈的区别。
【原文】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翻译】对父母叔伯要孝敬承欢,对妯娌兄弟要和睦友爱。
【注释】(1)欢愉:欢乐愉快,指的是使父母叔伯欢乐愉快,即承欢。
【原文】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翻译】祖先虽然年代久远,祭祀也应该虔诚;子孙即便头脑愚笨,也必须读书学习。
【注释】(1)祖宗:对始祖及先辈中有功德者的尊称。(2)《诗书:本义指《诗经》和《尚书》,后常泛指书籍。
【原文】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翻译】娶媳妇要找品德美好的女子,不要贪图嫁妆;嫁姑娘要选才德出众的女婿,不要羡慕富贵。
【注释】(1)淑女:品德美好的女子。(2)计:计算,打算。这里指贪图。(3)妆奁: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代指嫁妆。
【原文】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翻译】家庭富足时要帮助家族中人,设立免费的学校和共有的田地;年景饥荒时要救济亲戚朋友,筹备施舍的钱米。
【注释】(1)提携:扶持,帮助。(2)宗族:家族。(3)旧时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收学费的学校,义学。(4)公田:这里应指家族共有的田地。(5)仁浆义粟:施舍给人的钱米。
【原文】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翻译】把勤劳节俭当做根本,一定会丰衣足食;用忠实厚道传承家业,就能够源远流长。
【注释】(1)自必:必然。(2)亨:pēnɡ,通“烹”,本意是煮(饭、菜、茶),这里指饭菜,指代衣食家用。
社会篇
【原文】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翻译】用诚信结交朋友,把恩惠遍及乡邻。
【原文】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翻译】救济寡妇怜惜孤儿,尊敬老人关心小孩。
【注释】(1)恤:xù,怜悯,救济。(2)矜:怜悯,怜惜。(3)寡: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4)孤:孤儿,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原文】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翻译】救济受灾的人民接济紧急的需要,为人排除危难化解矛盾纠纷。
【注释】(1)周急:接济急需救济的人。(2)解纷:解决纠纷。
【原文】
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翻译】架桥铺路方便人们行走,开河造船帮助人们通渡。
【原文】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翻译】兴办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免费学校,建立存贮粮食用以救济饥荒的民间粮仓。
【注释】(1)积谷:储存粮食。(2)社仓:古代一种民办粮仓,不特指某个粮仓,而是一种储粮制度。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而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用于救济。
【原文】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翻译】个人成见要全部去除,公众利益要全面提倡。
【注释】(1)私见:个人成见。(2)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3)概行:一律施行。
【原文】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翻译】不要看见利益就动心谋取,不要见人才高就心生嫉妒。
【原文】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翻译】小人固然应该疏远,但一定不能公然成为仇敌;君子固然应该亲近,也不能失去原则一味追随。
国家篇
【原文】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翻译】执行法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
【原文】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翻译】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去爱护百姓,像对待自己的仇敌一样去剪除蠹虫。
【注释】(1)蠹:dù,蠹虫,咬器物的虫子,比喻危害集体利益的坏人。
【原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翻译】管理属下要严格,体恤百姓要宽厚。
【注释】(1)驭役:管理属下。驭,驾驭,差遣。役,旧时供使唤的人,可译作“属下”。
【原文】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翻译】官员如能用一分心力,百姓就能得十分利益;君王如肯受一点辛苦,百姓就能得万倍的恩惠。
【注释】(1)著意:用心。(2)上:君王。
【原文】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翻译】利益得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谋取,得在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利益得在当前一时当然也要谋取,得在千秋万代更要谋取。
【原文】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翻译】才智出众的人能使国家强盛,不过是汇集了大家的智慧;极端无知的人会败坏国家大事,只因为总喜欢自以为是。
【注释】(1)大智: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人。(2)大愚:极端无知,极端无知的人。(3)自用:自以为是。《中庸》记载孔子曾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原文】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翻译】即便聪颖明智,也要以愚笨自处;即便功高盖世,也要以辞让自处;即便勇猛无双,也要以胆怯自处;即便富有天下,也要以谦恭自处。
【注释】(1)此句均为孔子之语,引自《孔子家语·三恕第九》。(2)被:覆盖。(3)四海:全国,天下。(4)此句中所言,都是大智、大功、大勇、大富,但要做到大智如愚、大功若无、大勇若怯、富而好礼,这既是有德行的表现,也是自我保护的智慧。
【原文】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翻译】朝廷中,要把培养刚正气节作为首要;普天下,要把培养元气生机作为根本。
【注释】(1)庙堂:朝廷。(2)元气: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原文】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翻译】抓住生财根本努力节约开支国家就会富足,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国家就会强大,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国家就会昌盛,与邻邦交往信守道义国家就会安定。
【注释】(1)务本节用:抓住生财根本尽量节约开支,即开源节流。务本:古代经济以农为本,务本就是搞好耕织根本,努力创造财富。节用: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出自《荀子·成相篇》,原文是“务本节用财无极”。(2)进贤使能:举荐贤者,任用能人。进,推荐、选拔。使,任用。贤,有道德。能,有才能。也叫“进贤任能”,出自《礼记·大传》,原文是“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3)有道:有道义,守道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0

主题

320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5500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兆肆:钱氏家训泽被后世的启示

吴越国(907-978)是五代十国时期临安钱氏建立的政权。其开创者钱镠肇基立国,定都杭州,统辖两浙。其后历经三代五王,前后享国72年。在此期间,钱氏政权奉行“保境安民”的务实之策,使两浙渐臻于“百事繁庶,地上天宫”的繁华之境。至今,西湖之畔的钱王祠香火不断,杭民仍念其甘棠遗爱。君子之泽,实难逾五世。然以钱镠为始祖的临安钱氏一脉,却能于后世开枝散叶,久盛不衰。钱镠不仅有功于当时,且通过其绵延相传、代有增益的庭训家规,泽被后世,积厚流光。

王安石曾言及:“钱氏之有籍于朝廷者,殆不可胜数,而以才称于世尝任事者,比比出焉。”王明清更是称道:“富贵文物,三百年相续,前代所未见也”。据姚礼群的统计,两宋之时,钱氏族人,擢进士第者三百二十余人。此间,得封郡王、国公者二十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此外,钱氏族人在学术、艺术、医学等领域的成就亦粲然可观。宋朝以降,人才亦不绝如缕。

有宋以迄近代,钱氏家族逐步向文化型家族转变,特别是在科技和文史等领域,群星闪耀,流光溢彩。“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出自杭州钱氏,“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出自无锡钱氏,“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自湖州钱氏。而钱穆、钱锺书等众多硕彦名儒,也都出自这个“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此外,钱氏族人在学术、艺术、医学等领域的成就亦粲然可观,出现了经学大家钱时、钱象先,史学名家钱端礼、钱文子、钱俨,文学名流钱易、钱勰,更有博学洽闻、著述宏富的钱惟演、钱藻等。宋朝以降,人才亦不绝如缕,如世人啧啧称赞的“钱氏五状元”有:元朝的钱用壬,明朝的钱福、钱士昇,清朝的钱维城、钱棨。另有钱选、钱德洪、钱谦益、钱大昕、钱大昭、钱塘、钱陈群、钱曾等钱氏族人,皆一时之选。尤令人寻味的是,钱氏一脉出现诸多书香家族,父子双星闪耀,比如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基博、钱锺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

钱镠曾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唐乾化初年,钱镠平定董昌之乱,统一两浙,朝廷为旌表其功,赐金书铁券,上有“恕卿九死,子孙三死”等特赦之语。钱镠唯恐族人恃宠而骄,倚功造过,故集合族人于堂前,亲颁“八训”,要求族人铭记于心,凛然遵行。钱镠弥留之际,作“十训”晓谕子孙,于大德、公德、私德等方面,至再至三,谆谆告诫。复有“家训”一种,乃以晋代以降世家大族之兴替为殷鉴,以期“上承祖祢之泽,下广子孙之传”。后钱镠之孙钱弘俶重加编写,勒成《钱氏家训》。其于个人层面,主张以圣贤为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勇于任事,目光远大;于家庭层面,主张谨严礼制,仁爱互助,乐也融融;于社会层面,强调推己及人,广交良友,乐善好施;于国家层面,主张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去私为公,志在天下。

钱氏虽起于微寒,但目光长远,深谙持盈保泰之道,故在家训中要求子孙富而无骄且好礼,泛爱众而亲仁;虽为武人出身,但始终强调有余力而学文,表现出以诗书传家的强烈意愿;虽立基于东南一隅,却始终怀有大局观、天下观。也正是因为家训中注入了这些自我警醒、自我超越的精神,才保证了深濡其间的钱氏后代,虽历千载,仍不坠家声。

钱氏家训强调子孙要积学化愚,读书向学,所谓“宣明礼教,读书第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基博自幼嗜好读书,治学勤勉,以至“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其嗜读如命,亦以此责后嗣,故对其子,命名为“锺书”。日后课子之严,亦每每逾出常格。钱穆一生受父亲、祖父影响,读书甚勤,孜孜不倦,兀兀穷年,晚年也总是叮嘱孩子们“用功读书做学问”。

钱氏家训强调“勤俭为本”“临财不可不廉介”。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钱基博先生晚年回忆道:“我财产观念极薄……我不愿积了钱,供一家享用奢侈,我宁可送给人家用”。

钱氏家训强调族人互爱、互助,即“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钱江初忆及,他所在的五百户钱姓的大村,晚清以来仍延续宋朝时“义田”做法,实行“学田制”,专门划出三百亩田,以其收入作为族内子弟上学之资。钱伟长少年失怙后,正是在叔父钱穆与宗族怀海义庄的救济下,方能完成学业,终成一代科学巨人。

钱氏家训强调立志高远,心存大我,即“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钱学森赴美留学时,其父钱均夫为其立下教言:“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钱学森秉持庭训,毅然放弃国外厚禄,冲破重重阻挠,回到新中国,为中国航天等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功在千秋。又如钱伟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难日亟,他毅然放弃擅长的文史学科,改学物理,刻苦攻读,以应时需。

正是在《钱氏家训》的熏陶下,钱氏子嗣克绍箕裘,铸成读书向学、刻苦奋进、乐善念群、尽忠报国的良好品质,代代相传。尤有进者,《钱氏家训》的影响力超越于一家一姓,已然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为世人所珍视。

(作者:陈兆肆,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5-18 05:10 , Processed in 0.04667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