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2|回复: 0

王志勇:国度与教会

[复制链接]

1535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73
发表于 2020-6-16 09: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那时候起,耶稣就传起道来,说: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4:17)。

 

 



 

--《耶稣基督登山宝训系列讲道集》第1卷第8讲笔记

 

           

 

 

王志勇  牧师

 

目 录

题献

序言:“愿你的国降临”

简介:宗教、政治与法律

一、恩典与作门徒

三、律法、福音与世界观

三、耶稣基督的中保地位

四、宗教、政治与法律

五、从圣约看教会与国度

六、上帝的大一统

七、四大奥秘

八、教会与国度的关系

九、国度的既济未济与三世说

十、耶稣基督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十一、基督徒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十二、《马太福音》16章13至20节的重要性

 

第一讲 基督(太16:13-16)

一、三大宣告

二、认识基督的重要性

三、“基督”是不可避免的

四、教会历史上关于“基督是谁”的争论

五、“基督”到底是什么意思

六、如何认识“基督”是谁

七、认识“基督”必须避免的两大陷阱

八、真理上的认信

九、基督徒三大确信

十、理智上的认信的局限性

十一、耶稣与“人子”

十二、基督与“基督意识”

十三、对耶稣是谁的各种猜测

十四、民族主义的毒害

十五、“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

十六、上帝的儿子到底有多少种

     

第二讲 教会(太16:17-18)     

一、“属血肉的指示”与“天上的父指示”

二、教会是在基督里蒙召的人

三、教会是上帝的家

四、教会在爱中建立自己

五、基督的教会必然得胜

六、教会是上帝的子民

七、彼得与“磐石”

八、“阴间的大门”与异端的教训

九、异端的教训不能胜过上帝的真道

十、上帝的真道和教会必然在历史中得胜

十一、特瑞金论教会持续性存在的七大根据

十二、积极抵制异端教训,在真道上造就自己

 

 

 

 

第三讲 天国(太16:19-20)

一、广义:天国就是上帝的统治

二、狭义:天国是指上帝的子民

三、一个国度,两种视角

四、国度与意识

五、 “天国的钥匙”

六、上帝的律法与人的律法

七、基督徒法庭

八、“捆绑”与“释放”

九、天国与基督

十、迷惑与解蔽

十一、建立教会与建立国度

十二、弥赛亚与国度的秘密

结论

 

附录

附录一、普世欢腾

附录二、《威斯敏斯德信条》论公民政府

附录三、加拿大长老制教会论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附录四、曼哈顿宣言

附录五、洛桑信约

附录六、新年新恩--给主恩基督教会众弟兄姊妹的第五封家书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

                            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

 

       “先知成仁,使徒取义,受命传道,首重刚毅。

                熟读圣经,洞晓真理,坚贞不屈,顶天立地。”--王明道先生

 

题 献

献给一切热爱上帝的教会,

渴慕上帝的国度降临的弟兄姊妹

献给美国弗吉尼亚州主恩基督教会

为你们在主内的爱心和奉献

为你们在主内的坚固和成长

为你们在主内对我们的爱戴和体恤

我们向上帝献上无限的感恩

 

献给中国大陆为义受逼迫的弟兄姊妹

愿上帝记念你们在主内的辛劳、眼泪和鲜血

为你们打破铜门,砍断铁闩,破除铁镣,

领你们脱离铁炉,挣开铁链,脱去铁轭,

在基督里彻底得享身心的自由和平安,

使中国大陆成为世界人民和普世教会的激励和祝福

 

祝圣诞快乐,新年新恩!

 

                             弱仆:王志勇 牧师 王朱素云 师母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恒敦镇威斯敏斯德心斋

序言:“愿你的国降临”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5:9-10)。

 

本书是笔者2010年10月份开始在主恩基督教会宣讲的“耶稣基督登山宝训系列”的一部分笔记,特别整理出来,供弟兄姊妹参考、指正。

            上帝的教会是指上帝的子民,而上帝的国度则强调上帝的统治。不管是提及上帝的教会,还是提及上帝的国度,其关键都是上帝的主权。相对于人而言,上帝的主权尤其是体现在设立圣约和律法上。对于所有人而言,上帝都是公义的;对于上帝的选民而言,上帝不仅是公义的上帝,更是慈爱的上帝。

            两千年以来,基督教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逐渐把上帝的教会局限于组织性的教会,把上帝的国度局限于人心之中、死亡之后。在这种错误的教会观和国度观的影响之下,基督徒逐渐开始放弃基督徒本有的治理全地、爱主爱人的文化使命,种种反社会、反文化、反知识、反律法的异教思想开始渗透到基督教之中,使得基督徒不能够充分地得享上帝在基督里赐给我们的丰盛的生命。[1]

毫无疑问,国度与教会是圣经中重要的主题。从圣经整全的启示来看,上帝的旨意就是在全地建立祂的国度:“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祂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14:15)。在上帝的国度里,人人都要尊崇上帝所启示的圣洁、公义、良善、自由的律法,“耶和华因自己公义的缘故,喜欢使律法为大,为尊”(赛42:21)。如何使堕落、败坏的罪人最终能够归回上帝,成为上帝的国度的子民,甘心乐意地遵守上帝的律法?关键就是信靠耶稣基督这位独一的救主,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死在过犯罪恶中的人如何能够归信耶稣基督?关键是通过圣灵那使人重生的大能。

 

腓2:5-11

5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6 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

7 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

8 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9 所以,上帝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

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11 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上帝。

 

因此,本书根据《马太福音》16章13节至20节的思路,在三讲中首先讲到的就是耶稣基督在国度与教会中的核心地位;笔者所祈求的就是圣灵的大能在人心中运行,使人能够甘心乐意地归信耶稣基督,遵行上帝的律法。

            国度强调的是上帝在全地的主权,教会强调的是上帝与其子民的关系。上帝之所以在基督里成为我们的上帝,我们之所以在基督里成为上帝的子民,其目的就是荣耀上帝。值得注意的是,圣经中所强调的“荣耀上帝”从来都不是宗教上的神秘主义所提倡的玄之又玄的个人感觉,也不是政治上的奋锐党人所高举的以人数取胜的群众运动,更不是当今极端个人主义者所念念不忘的个人情绪上的一时感动。这在耶稣基督著名的“主祷文”所隐含的框架和次序中充分体现出来(太6:9-13)。

            首先,上帝是“我们在天上的父”,这节经文反映了教会的精义,就是上帝在基督里成为我们在天上的父,我们都是弟兄姊妹。我们必须在基督里得享重生的生命,在基督里认罪悔改,与上帝和好,成为上帝的儿女;并且上帝在“天上”,我们在“地上”--这就是说,作为有限和有罪的人,我们始终与上帝有着本体上的不同;我们在“地上”所渴慕、追求的一切都必须以“天上”的上帝的旨意为依归;同时,我们的力量、安慰和最终的归宿也是“我们在天上的父”。既然上帝是“我们在天上的父”,祂不仅爱我们,也有能力赐福我们,所以我们要充满信心地祈求,充满信心地行动。不管我们在“地上”遭遇什么艰难险阻,不管我们在“地上”面对什么洪水猛兽,我们晓得并深信我们的上帝仍然在天上,仍然是我们慈爱的天父,仍然掌管万有,运作万事,并且使万事互相效力,最终使我们得益处,上帝得荣耀。

            其次,作为教会,作为赖恩得救的上帝的儿女,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慕就是“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如何尊上帝的名为圣?就是“愿你的国降临”!这就涉及到上帝的国度的问题,在这节经文中向我们显明上帝的国度的精义有三大方面:第一,此处所求的国度是上帝的国度,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不是任何民族性或多民族的国家,更不是任何个人或集团所掌控的国家,而是上帝的国度!“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上帝的国度不在乎以吃喝为代表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在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而是首先在乎公义!公义的精义就是把上帝当得的敬拜和尊荣归给上帝,把他人当得的敬重和尊严归给他人。有了公义,才会有和平,这种和平既包括与上帝和好,也包括与他人和好;否则所谓的“和谐”和“稳定”就是那些窃国大盗在坦克枪炮之下所维持的表面上的铁幕次序。有了这样的公义与和平,才会有真正的喜乐和幸福。最重要的是,此处所讲的“公义”、“和平”与“喜乐”最终都是来自圣灵的工作和赐予!因为上帝的国度的降临不在于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英明抉择,当然也不在于民族主义式的爱国精神,而是在于圣灵在每个罪人的心中做工,拿走人的铁石心肠,赐给人新心肉心,从而使人能够甘心乐意地顺服上帝的律法(结36:26-27)。

            第二,上帝的所有儿女们都应当渴慕并追求上帝的国度。这就是说,这是耶稣基督明确的教训和吩咐:“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6:33)。“教会”这一概念所强调的就是基督徒是上帝的子女,上帝是他们在天上的父。而上帝设立教会的目的就是使教会成为上帝国度的大使,见证上帝国度的福音。从这一点上讲,教会本身并不是目的,教会本身是上帝的国度的子民和器皿。如果教会忘记了上帝的国度和公义,教会就已经是数典忘祖,离经叛道,就会有意无意地接受无神论、敌基督者的带领,成为专制主义的鹰犬和玩物。二十世纪纳粹统治之下的为希特勒政权而欢呼的德国教会就是如此,中国大陆明确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的所谓的“三自爱国教会”也是如此。一个无神论政党强迫教会接受它的领导,这是赤裸裸的政教不分;一个教会接受无神论政党的领导,这是赤裸裸的卖主求荣![2]

            第三,非常重要的就是上帝的国度所在的地方或者实现的方式,就是“降临”。“降临”一词表明两个方面,一是上帝的国度的起源或根源在于“天上”,二是上帝的国度绝不仅仅局限在“天上”,而是要降临在“地上”。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更是明确地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因此,作为基督徒,我们要积极地、乐观地渴慕、追求上帝的国度降临在地上,降临在我们所在的地方。也就是通过我们爱心、智慧的工作和见证,使地上的个人和群体都主动地以感恩之心接受上帝的主权和律法,不断地在地上消除来自个人和群体性的各种罪恶。

长期以来,保守派教会受神秘主义和基要主义的影响,仅仅把基督教局限在教堂的墙壁之内,局限在基督徒个人的内在体验之中,在自己的“隔都”(Ghetto)[3]内自言自语,自娱自乐;自由派教会则高举上帝在全地的主权,注重社会公义的问题,但却否定圣经的无谬性,忽略教会的地位和功用。虽然我们赞成保守派在真理上的立场,但不得不承认保守派和自由派都存在一定的偏颇。

因此,赵天恩牧师在二十世纪末提出了“中国福音化、教会国度化、文化基督化”的“三化异象”,核心就是呼召基督徒突破教会、机构和宗派的壁垒,参与到上帝在基督里整体性的救赎工作中来,最终的目标就是“以基督教的信仰改造中国文化,并在文化界、思想界、教育界、政治界、社会界,提供基督教信仰的贡献,并领导之。”[4] 在这著名的“三化异象”中,其中的关键就是教会与国度的关系。可惜时间有限,事工繁杂,赵天恩牧师于2004年六十岁的时候就归回天家,并没有从圣经和系统神学的角度详尽地阐明教会与国度的关系。笔者在主内深蒙赵天恩牧师的帮助和提携,在中国大陆家庭教会中牧会七年,然后在美国加尔文神学院潜心研究圣经原文和清教徒神学五年,如今蒙主带领在大华府地区主恩基督教会担任牧职,希望在《国度与教会》这一讲义中比较深入地考察国度与教会的关系。首先是感谢上帝多年来的保守和栽培;二是纪念恩师赵天恩牧师在主内的辛劳;三是帮助中国教会澄清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四是抛砖引玉,使本书作为主恩基督教会内部文字事工和宣教的一部分,希望上帝施恩,使主恩基督教会内部有更多的弟兄姊妹在文字、金钱等各个方面上更多地投入到文化宣教的使命中来。

值得提醒的是,《马太福音》是旧约时代教会向新约时代教会过渡的关键,也是理解旧新约圣经之间关系的关键。耶稣基督在旷野的试探中三次引证律法书上的话(太4:1-11;申8:3;申6:16,13),表明他对上帝的律法绝对的顺服和委身;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也明确地强调对上帝的诫命的遵行和教导(太5:17-19);在《马太福音》的最后一章,在著名的大使命中,耶稣基督向门徒强调教导上帝“所有的”诫命,并且要教导到“遵行”的程度,这就是门徒培训的核心内容(太28:20)。在耶稣作为弥赛亚的使命中,上帝的律法得到了成全。他不仅作为圣约的中保,按照圣约为选民献上了完全的赎罪祭,使律法的义能够归到选民的身上;同时,也为上帝的律法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并赐下真理的圣灵,使信靠他的人得蒙光照,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的诫命。这就是耶稣基督在救赎大工中所担负的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马太福音》第16章13节至20节乃是这卷书枢纽性的章节,向我们显明的就是耶稣基督是谁,同时也向我们显明了国度与教会的关系,并且强调牧师所担负的教导真理的职分和基督教会胜过阴间的大门的应许与使命。对于今日许许多多忽视教导真理,对教会和社会悲观失望的基督徒而言,这段经文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当然,越是宝贵的真理,越是不容易辨识清楚。《马太福音》16章13至20节这段经文被称为是“在四福音书中探讨最多的一段经文,特别是17至19节。”[5] 从《马太福音》一开始,特别是4章17节耶稣的宣告开始,1至16章情节和内容发展的高峰就是彼得掷地有声的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整个基督教就是建立在这种对基督的职分和身份的认信的基础上。[6]《马太福音》其余的章节就是对这一宣告的展开和深化。

主内亲爱的弟兄姊妹,改革宗神学和教会的特色就是积极地在这个世界上拓展上帝的国度,而教会就是上帝的国度的大使馆,每个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国度的大使,每个基督徒都有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都有责任以上帝公义的律法为标准来指责各种罪恶,都有责任通过宣讲上帝恩惠的福音来为世界指明在基督里的盼望,更有责任通过积极的建造充满爱心和真理的团体来取代充满论断、定罪和责备的世界(太5:13-16)。但是,不管是上帝的教会中,还是在上帝的国度中,其中的关键就是我们对耶稣基督的认信,我们是否甘心乐意地作耶稣基督的门徒。基督的门徒就是“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太13:52);基督的轭就是天国的轭,这轭就是上帝所特别启示的律法。

因此,我们是否爱慕上帝的律法,是否愿意学习上帝的律法,是否愿意以上帝的律法来规范我们的心思意念和言语行为,乃是罪人是否蒙恩的标记,当然也是真假基督门徒的试金石。这是摩西最后的训诫,也是圣经最后一卷《启示录》所强调的重点。“耶和华从西乃而来,从西珥向他们显现,从巴兰山发出光辉,从万万圣者中来临,从祂右手为百姓传出烈火的律法。祂疼爱百姓;众圣徒都在祂手中。他们坐在祂的脚下,领受祂的言语。摩西将律法传给我们,作为雅各会众的产业”(申33:2-4);“这儿女就是那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12)。唯愿大能的圣灵感动我们,赐给我们受教的心,使我们甘心乐意地以耶稣基督为独一的救主,甘心乐意地作天国的门徒!

 

前言:宗教、政治与律法

           

            在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全备地传讲上帝的国度和教会。丧失了对上帝的国度的认识,教会本身不仅丧失了合乎圣经的使命和方向,而且必然沦落为极权国家的附庸和个人私欲的工具,最终既不能荣耀上帝,当然也不能真正给个人带来益处。

            正确的国度观和教会观乃是基督徒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国和教会乃是贯穿基督教宗教观、政治观和律法观的核心概念。作为全方位的世界观体系,改革宗神学本于圣经的启示和历代教会的正传,全方位地阐明基督徒的宗教观、政治观和律法观。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宗教观、政治观和律法观;任何人都在参与宗教、政治和律法方面的活动。在宗教、政治和律法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人是完全中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当然,有的人是不知不觉,有的人是先知先觉,大多数人都是经过一定的思考之后变得后知后觉。   

 

            一、恩典和作门徒

            谈及上帝的国度和教会,绝不是理论的空谈,而是直接涉及到是否真的在基督里蒙恩,是否真的愿意作基督的门徒。

            耶稣基督降临固然是要拯救整个世界,但是,从他开始侍奉,一直到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甚至包括在他复活之后,升天之前,他都把他的生命集中在培训门徒上。正如爱默斯所感叹的那样,在今日教会中,真正的注重真理和生命传承的门徒培训几乎成了空谷足音,成了一门几乎失传的艺术。[7]

            在宗教改革时期所突出强调的一大教义就是“唯独上帝的恩典”;今日教会应当上升到主要教义的真理就是“作基督的门徒”。《马太福音》这卷书本身所强调的信息就是作耶稣基督的门徒。耶稣基督在侍奉的一开始就直接呼召人作门徒:“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在《马太福音》的末了,耶稣基督吩咐门徒们“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行”(太28:19)。但是,此处非常重要的不仅是使人作耶稣基督的门徒(maqhteu,sate),还包括作耶稣基督的门徒的门徒!唯独耶稣基督是我们的“师尊”(太23:10);但是,基督徒的门徒的责任也是要长大成人,担任“师傅”的角色(提前2:7;来5:12)。这就是说,在耶稣基督升天之后,他的门徒们要担任导师的职分,最终的目的是使万民作耶稣基督的门徒,而途径就是首先使人成为自己的门徒,把他们从耶稣基督所领受的真理教训给别人,并且在圣洁生活上发挥榜样的力量,正如保罗和提摩太的关系一样(提前4:11-16)。这种真理和生命的传承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双重门徒说”。

            改教领袖强调“大使命”中“教导”的职分。可惜,在当时的历史处境下,他们并没有强调注重师徒传承的门徒培训,也就是这种“雕琢生命的师徒关系”。[8] 加尔文在谈及“大使命”的时候指出:使徒们的职分就是“教导的职分”(the office of teaching)。[9] 加尔文在谈及教牧职分的时候强调:“谁不履行教师的职分就是僭取使徒之名,行事邪恶、虚伪。另外,新约中祭司的职分就是用上帝的圣言这属灵的宝剑杀人,使其成为上帝的祭品。因此,对教导职分不忠心的祭司,无非就是以假乱真的骗子而已。”[10] 所以,在改革宗神学中一直强调牧师所具有的教导职分。但是,如果没有真正雕琢生命的师徒关系,最终我们就会变成世人所指责的“冷冰冰的选民”(“chosen and frozen”)!我们就会用真理当作打人的大棒,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以自己在教会中所担任的职分来辖制别人,而不是本着爱心来造就别人。

            没有真理和生命的传承,更可怕的是我们会出现王明道先生所提倡的那种“耶稣是我的救主,孔子是我的恩师”式的那种儒家道德伦理化的福音;[11] 同时,因为缺乏明确的师徒传承,最终就是轻忽历史,轻忽圣灵对历代圣徒的光照,也轻忽历代圣徒对圣经呕心沥血的研究,狂妄地声称自己直接从圣经领受教训,从圣灵直接领受光照。王明道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一,虽然我们中国家庭教会仍然尊重他是上帝所重用的仆人,但他在神学上却是有巨大的问题,正如林荣洪先生所考察的那样,王明道强调圣经的字面意义和圣灵直接的光照,“但甚少考虑别人的意见”![12] 王明道自己甚至夸口说:“我不曾读过圣经注释。我最不欣赏那种书籍。”[13] 今日中国大陆教会中各种极端和异端教训的盛行,就是因为很多所谓的“传道人”既不具备一般的人文素养,也没有系统地接受神学和牧会的训练,只是因为自己经历了神迹奇事,或是因为自己有感动,就开始所谓的“传道”。在北美华人教会中,许多人因为自己具有硕士和博士的头衔,在社会上又有一定的地位,就不经过系统的神学学习和教会差派,狂奔乱行,四处解经传道,最终也是难免具有“自取沉沦”的危险(彼后3:16)。

            如此忽略圣经中所启示的师徒传承,不仅是我们漠视几千年来上帝对教会的保守和带领,同时也使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注重正统神学和正统教会,只是自我中心,跟着感觉走,不愿意谦卑地接受牧者的教训和牧养,谦卑地完成从“门徒”到“师傅”的学习和过渡,反倒是任意而行,随意作师傅,随意设教会,随意传福音,随意解圣经。这就是使徒保罗在教牧书信中所警告的混乱:1)没有接受系统的训练,自己还不明白真理的体系,就随意作师傅:“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前1:7);2)缺乏判断力,根据自己属肉体的情欲来选择师傅:“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提后4:3);3)不明白作师傅的责任之重,却好为人师:“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雅3:1);4)上当受骗,跟随假师傅,最终自取灭亡:“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彼后2:1)。

            众所周知,改革宗神学强调上帝在救赎大工中的恩典,著名的“救恩神学五大要义”(TULIP)更是集中阐明罪人得救完全是靠上帝主权的恩典:

 

                1、罪人在整体上的败坏(Total Depravity)--整体败坏的罪人需要上帝主权的恩典;
                2、上帝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Election)--得蒙拣选是来自上帝主权的恩典;
                3、基督救赎的特定性(Limited Atonement)--罪人得蒙拯救是因为基督为他们赢得了上帝主权的恩典;基督的救赎在目的和应用上都是特别为选民预备的;
                4、上帝不可抵挡的恩典之功(Irresistible Grace)--圣灵把上帝主权的恩典落实在他们的身上;
                5、圣徒的持守(Perseverance of Saints)--他们因着上帝主权的恩典而得蒙保守,一旦得救,永远得救。[14]
 

上帝的恩典和作基督的门徒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有直接的关系!假如我们认为自己领受了上帝的恩典,却不愿意作耶稣基督的门徒,我们就是自欺欺人;假如我们愿意作基督的门徒,却不愿意接受牧师的教导和教会的劝惩,我们也是在自欺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殉道士朋霍费尔(1906-1944年)强调“恩典和作门徒是不可分割的。”[15] 廉价恩典和昂贵恩典之间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是否作基督的门徒。朋霍费尔强调说:“廉价恩典是教会的死敌”![16] “廉价的恩典就是把恩典当作一条教义、一个原则和一种体系。它意味着把对罪的宽恕宣布为一般真理,把对上帝的爱看作基督教的上帝‘概念’。从理智上赞成哪一观念,本身就足以使罪得到赦免。人们认为,掌握正确恩典教义的教会,事实上就是恩典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教会里,世界为它的罪找到廉价的庇护;无需悔悟,更不希望真正摆脱罪恶。因此,廉价的恩典意味着否认上帝活生生的道,事实上,就是否定上帝的道成肉身。”[17] “廉价恩典是我们自己赐予自己的恩典。廉价的恩典宣扬的是无须悔罪的赦免,是没有教会约束的洗礼,是没有忏悔的圣餐,是没有亲自忏悔的赦免。廉价的恩典是不以门徒身份为代价的恩典,是没有十字架的恩典,是没有活生生和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的恩典。”[18] 但是,真正的恩典则是昂贵的恩典,“因为它呼召我们去追随,它是恩典,因为它呼召我们去追随耶稣基督。它是昂贵的,因为它要人以生命为代价,它是恩典,因为它给人唯一的真实生命。它是昂贵的,因为它定罪,他是恩典,因为它使罪人称义。最重要的,它之所以是昂贵的,是因为它使上帝付出了自己儿子的生命的代价:你们是重价买来的。”[19] 廉价的恩典的标记就是让人自我安慰、自我赦罪、自欺欺人,却绝不会使人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的诫命,作耶稣基督的门徒;昂贵的恩典的标记则是恰恰与此相反,它使人“为了基督丢弃自己的一切,而且每天努力实行祂严格的诫命。”[20] 朋霍费尔令人振聋发聩的呼声就是:“没有永生的基督的基督教必然会成为没有作门徒的基督教,而没有作门徒的基督教必然是没有基督的基督教。”[2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路德宗教会基本上沦落为纳粹政权的附庸和鹰犬。为什么本来应当在世界上发挥光与盐的作用的教会,却成为空前残暴的纳粹政权所御用的工具?为什么在宗教改革的故乡,在马丁·路德出生和侍奉的地方,教会却在本质上成为马克思所说的“麻醉人民的鸦片”?作为基督徒,作为宗教改革的后裔,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问题。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标记的纳粹大屠杀之后,我们必须深刻地追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会?耶稣基督的福音到底是什么?基督教与政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谈及教会的问题,朋霍费尔解剖自己所在的路德宗说:“我们这些路德宗的人犹如聚集在廉价恩典死尸周围的一群鹰,在那里,我们喝了使追随基督的生命遭到扼杀的毒药。当然,我们的确已经给予纯粹恩典的教义以基督教世界中无可比拟的神圣荣誉,事实上,我们已经将这种教义抬高到上帝本身的地位。路德的教义到处被反复传诵,但是,其真理却被曲解到自我欺骗的程度。所以他们说,只要我们的教会坚持正确称义的教义,毫无疑问,她就是被称义的教会!他们认为。如果我们必须维护路德宗的遗产,就要以最廉价最便宜的方式使人们得到这种恩典。要作‘路德宗’的信徒,我们就必让那些律法主义者、加尔文派及狂热主义者去追随耶稣--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恩典的缘故。我们使世界称义,斥责那些努力追随基督的人为异端。结果,整个国家成了基督教和路德宗的国家,但却以牺牲作真门徒为代价。它要求付出的代价太便宜。廉价的恩典盛行一时。”[22]

            很显然,当时纳粹政权之下的路德宗教会仍然在宣讲因信称义的教义。然而,假如基督徒不作耶稣基督的门徒,我们就会成为希特勒、斯大林和毛泽东之流的专制暴君的门徒!假如我们不领受纯正的教训作天国的门徒,我们就会成为各种专制政权的门徒!这已经是历史的事实,不管是天主教教会,[23] 还是基督教教会,[24] 在希特勒纳粹政权统治时期,基本上都是全面沦陷。基督教在今日欧洲的衰微,当然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督教神学的混乱、基督教教会的变质、基督教牧师和信徒参与纳粹政权的大屠杀有关。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恩典的教义,尤其是恩典的教义与作基督的门徒的关系。

 

二、律法、福音与世界观

没有律法,就丧失了客观的标准和治理的工具,基督教就会沦落为无法无天的宗教狂热;没有福音,就丧失了得救的途径和根本,基督教就会蜕变成自高自大的道德修行。[25] 如果我们不把律法和福音与世界观结合起来,我们就是把灯“放在斗底下”(太5:15),使得上帝的真道脱离我们所在的世界,从根本上违背耶稣基督对基督徒的托付。

我自己信主之后,因为我自己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和印度教转化过来,信主之后又经历了灵恩派教会和一般福音派教会的冲击和困扰,因此格外想知道到底何谓真正的基督教,到底基督教和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人帮助我从反面认识到基督教的精义,也从而明白教会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就是伯尔曼和朋霍费尔。另外有两个人使我从正面认识到律法与福音的关系,特别是基督教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加尔文和凯波尔。

之所以说是“反面”,主要原因是他们二人都不是正统的基督教神学家。伯尔曼是天主教教徒(1918-2007年),哈佛大学和爱默里大学教授,他指出西方律法的巨大危机就是律法因为丧失其神圣性而沦落为尘世中的一种工具,强调律法必须得到人们的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伯尔曼坚持说:“没有宗教,律法就会退化为机械性的律法主义。没有律法,宗教就会丧失其社会效力。”[26] 宗教和律法是相辅相成的,“律法为宗教提供了社会性的方面,宗教为律法提供了精神和导向。”[27] 伯尔曼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流行的律法观和宗教观变得过于狭窄的时候,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这两大方面就断裂了,社会就开始在道德方面退化。现在各种组织性的框架和过程丧失了它们的神圣性,而社会所赖以建立的神圣价值也被视为不过是假冒伪善。”[28] 西方社会目前所出现的道德危机就是因为基督教不在强调上帝的律法,而那些强调律法的人则从根本上背叛了基督教。这就是我们改革宗神学所强调的律法与福音的平衡,对这一平衡的强调业是笔者的主要负担之一。当然,目前主流改革宗神学的问题是仅仅将自己的神学理论局限在教会或宗教的范围内,而没有像当初的宗教改革者一样勇敢地把对真理的认识推进到社会公共领域中去。总之,律法的世俗化,宗教的私有化,使得律法成为阴谋家公器私用、肆行暴政的工具,宗教成为假冒伪善的人粉饰自己、逃避现实的面具。[29] 因此,西方文化要得以复兴,中国社会和教会要想得到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真正精粹,就必须回到圣经中所启示的律法与福音平衡之道。

另外一个就是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如前所述,朋霍费尔使我直接把上帝的恩典和作耶稣基督的门徒联系在一起,基督教不是“教会宗教”(churchianity),而是教导人在现实社会的挑战中作基督的门徒,我们要追随基督的样式,接受基督的吩咐,积极进入世界,活出恩典的生命。正如基督向父所祈求的那样:“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17:18),这就是真正的门徒精神(radical discipleship)。他内心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基督教是什么?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基督究竟是什么?”他认为基督徒最大的诱惑,就是“假借敬虔之名,从世界退缩到象牙塔里,或是筑起假信的私人堡垒,或将宗教视为一种活动,或许多生存领域中的一个而已。”[30] 基督徒绝不应当消极避世,而是应当奋发有为,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基督徒应当好好地作人,而不是作“圣徒”,摆出一副“圣徒”的样式:

 

人唯有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才能学会相信。我必须放下自我--无论他想做的是圣徒、悔改的罪人、热心的信徒(就是所谓的有牧师气质)、义人或不义的人、有病的人或康健的人。我说的入世,就是指--好好地过日子.....就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将自己全然交托在神的膀臂中,同时分担他在世上的苦难。[31]
 

因此,我强调“生命之道”就是“生活之道”,圣经中所启示的生命之道不仅是让我们在基督里得生命,并且也教导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效法基督,作基督的门徒。

            在诸多神学家中,加尔文对我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是杰出的神学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32] 尤其是在政治学和法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3]与加尔文相比,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不系统的,并且在政治和律法的看法上多有混乱和矛盾之处。[34] 我在1991年至199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法理学硕士学位的时候,就初步涉猎过加尔文的法律思想。在1998年转向学习改革宗神学之后,开始研读加尔文的名著《基督徒敬虔学》,并且撰写了“加尔文论公民政府”一文。加尔文本身是法学家,是受过严格的人文训练的学者,后来蒙召在日内瓦教会中担任牧师。教牧人员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非常重要。亨特在考察欧洲宗教改革的时候强调:“对这一革命而言,最根本的事实就是当时那些起带头作用的改教家们都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不仅精通圣经,也精通概念、逻辑、语言、古典思想的文本和中世纪的经院主义。”[35] 正是因为缺乏严格的学术训练,中国教会中才会一再出现洪秀全式的这种妖言惑众的异端领袖。目前中国教会深入发展的最大的危险就是教牧领袖不注重学术的素养和研究,一味强调神秘主义的“生命”,最终所传递的就是不合乎圣经和教会正传的各种异端邪说。

            作为法学家,加尔文当然知道律法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强调上帝的律法在基督徒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功用,他不仅用注释的方式详尽地解释了摩西律法,[36] 并且在1555年至1556年两年的时间内用二百次讲道来专门讲授《申命记》的信息。[37] 他在第一稿《基督徒敬虔学》中就强调说:

 

众使徒们和他们的继承者所当做的就是:殷勤地持守上帝的律法。这就是当初基督吩咐他们去教导万邦的时候为他们的使命所设定的界限,他们所要教导的不是他们自己所杜撰的东西,而是祂曾经吩咐他们的一切(太28:19-20)。[38]
 

            因此,加尔文对基督徒“大使命”的解读与今日教会中盛行的解释大不相同。首先,加尔文强调大使命不是赐给一般信徒的,而是赐给那些真正作基督的“门徒”的人;[39] 其次,大使命的关键是“教导的职分”,他毫不含糊地指责当时那些养尊处优,抛弃教导职分的主教们是“假冒伪善之徒”;[40] 第三,教导的核心内容是教导上帝的律法;第四,加尔文强调福音在全世界的得胜。[41] 今日教会在何等大的程度上背离圣经的教训啊!毫无疑问,从这四点上来看,我们今日教会,包括改革宗教会,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才能真正做到不断地归回圣经和教会的正传。

            加尔文把真正地从事政治作为一个崇高的呼召,他指出:“再没有任何行为比把自己的国家从专制的束缚下解救出来更为高贵了。”[42] 谈及国家的时候,加尔文明确地称国家和教会同为上帝所设立的蒙恩之道,国家官员有责任敬畏上帝,顺服上帝的律法,保护上帝的教会。[43]

            2004年至2009年约有五年的时间,笔者得蒙上帝特别赐福,师从加尔文著名神学院加尔文研究专家瑞慕勒先生研读加尔文神学,对于加尔文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律法与福音圆融平衡的精神更是珍惜备至。[44]

            另外,加尔文神学院也是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 1837-1920)和巴文克研究的重要基地,我的系统神学教授约翰·博特先生(John Bolts)是美国“新加尔文主义”(Neo-Calvinism)[45] 研究的大将,也是少有的基督教政治神学思想家。[46] 通过研读凯波尔的著述,特别是他关于加尔文主义的六大演讲,[47] 使我开始从世界观的框架和角度来看待律法和福音的关系。凯波尔有两大名言,一是关乎基督在受造界各个领域中的主权,“我们思想界的任何部分都不能与其他部分隔离,基督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领域中都享有至上的主权。基督要对我们思想和存在的每一个领域都说:这是我的!”[48] 另外一个名言则是关乎基督徒对上帝的律法在全世界的地位当有的渴慕,这段话语也成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我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一直主宰着我的生命;

我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始终鞭策着我的灵魂;

一旦偏离这神圣的呼召, 愿生命的气息离开我。

不管世上有多少人反对, 上帝的律法必定要坚立,

为了民众的福利,家庭、 学校和国家都要遵行。

全部圣经和整个世界见证,上帝的诫命要刻进国家的良知,

万国要奉行,万膝要跪拜,万口要承认,耶穌基督是主![49]           

 

            因此,在国度与教会的关系中,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律法、福音与世界观的关系。上帝的律法是国度的律法,上帝的福音也是国度的福音,而上帝的国度则是关涉到整个世界的。

 

三、耶稣基督的中保地位

在国度和教会的关系中,耶稣基督起着枢纽性的作用。全地都是属于上帝的,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教会也是上帝的教会,上帝更是教会的上帝。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赐给了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全世界的元首,更是教会的元首。因此,上帝藉着耶稣基督掌管世界,也藉着耶稣基督使教会与上帝和好,耶稣基督是世界的中保,更是教会的中保。简言之,就是上帝使耶稣基督“为教会作万有之首”(弗1:22)。正如保罗在圣灵的默示下所认信的那样:

 

西1:13-20
13 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
 14 我们在爱子里得蒙救赎,罪过得以赦免。
15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16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17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
18 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19 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
20 既然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
 
 
            此处我们根据圣经和经典改革宗神学的论述,强调基督中保的职分,而不是抽象地强调所谓的“基督中心论”。这是因为强调基督的中保职分更加合乎圣经:1)基督是上帝和人之间独一的中保:“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2)基督的职分就是为选民担任圣约的中保:“既是起誓立的,耶稣就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来7:22);“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来8:6);“为此,他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来9:15);“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来12:24)。

            虽然福音派教会和目前受福音派教会影响的神学家和牧师一再强调基督是“中心”,但这种抽象地“以基督为中心”的口号并不完全合乎圣经,也不合乎耶稣基督本身的教训。首先,耶稣基督在自己的侍奉中很少高举自己,总是高举父:1)他在自己还处于少年时期的时候就强调:“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路2:49);2)耶稣基督教导门徒祷告的时候,强调他们应当向父祈求:“我们在天上的父”(太6:9);3)耶稣基督凡事以父的意思为优先:“他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14:36);4)耶稣基督强调我们当拜父:“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4:23);5)耶稣基督接受父的差派(约5:37);复活之后坐在父的“右边”(徒2:33 ;徒2:34 ;徒5:31 ;徒7:55 ;徒7:56 ;罗8:34 ;弗1:20 ;西3:1 ;1:3 ;来1:13 ;来8:1 ;来10:12 ;来12:2 ;彼前3:22);将来在审判世界之后又把国度交给父:“再后,末期到了,那时基督既将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与父上帝”(林前15:24)。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耶稣基督是从来不以自己为中心的。

            福音派常常自诩自己是以基督为中心,最最合乎圣经。但是,如果认真考察圣经以及正统教会的立场,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耶稣基督虽然也是上帝,但他是三一上帝的第二个位格,我们不能单纯地强调一个位格。其实,福音派这种片面的强调是与其对人的救赎的强调有关系的。在中国基督教神学中,贾玉铭的著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说:“耶稣是宇宙的中心;历史的中心;教会的中心。信徒的中心;更是圣经的中心。全部圣经是以耶稣为中心,每卷每章亦莫不以耶稣为中心;在每卷每章里,若未看见耶稣,即无所见。”[50]  这种极端地强调,往往没有多少内涵,多是高喊一些宗教口号而已。正如一位南韩宣教士所教导的那样,看一篇讲章是否优秀,关键就是其中有多少次提及“基督”的名字!不敬畏上帝,却总是提及上帝的名字,这是异教的特征,恰恰是上帝在十诫中所告诫的:“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出20:7)。

            针对这种脱离圣经和耶稣基督自己的教训、人为的所谓的“高举耶稣基督”,著名的改革宗神学家范泰尔在介绍系统神学的架构的时候,首先指出:“圣经中确实有许多地方谈及基督。在罪进入世界之后,基督是认识上帝的唯一道路。我们不仅唯独藉着他才能更完全地认识父,也唯独藉着他才能来到父身边。而且,基督就是上帝,所以当我们认识他的时候,也就是认识上帝了。尽管如此,我们始终应当牢记,基督的工作只是达成目的的工具。即使我们考虑到基督是三一上帝第二位格这一事实,我们仍然应当记住:我们最终必须触及的是整个的上帝,最终说来,我们希望认识的也是他。因此,基督教神学首先应当以上帝为中心,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51] 同时,在信心的对象上,也是如此。清教徒神学家埃梅斯指出:“基督作为拯救者是唯一的中保,但并不是信心终极的对象,因为我们是藉着基督相信上帝。‘向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6:11);‘你们也因着他,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又给他荣耀的上帝,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上帝’”。[52] 另外一位当代荷兰改革宗神学家也强调说:“以三一论为框架,《使徒信经》重申的就是信靠三一上帝的拯救大工,并且是以基督的中保之工为中心。”[53] 因此,作为基督徒,我们既要在救恩论上强调唯独耶稣基督是上帝和罪人之间独一的中保,但在基督教神学和世界观的总框架上,我们要始终以三位一体的上帝为中心,这恰恰就是历代正统教会所公认的《使徒信经》所界定的。

  因此,我们在《国度与教会》中强调基督徒当以圣经中所启示的上帝为中心,以耶稣基督为圣约的中保,本着感恩之心,忠心地遵行上帝的圣约和律法。这样,我们就从抽象地空喊“以基督为中心”这样的宗教口号,转向上帝为我们所启示的圣约和律法,踏踏实实地学习上帝的律法,踏踏实实地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踏踏实实地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典相称。

  当然,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耶稣基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唯独他是上帝与罪人之间独一的中保;他吩咐门徒把他所教导的一切教导给后来的人遵行;使徒保罗称自己为耶稣基督的仆人,甚至强调:“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上帝的呼召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效法他儿子的模样”(罗8:29)。从应用性、生活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也可以说“以基督为中心”。[54] 但在整个神学框架上,我们仍当以三一上帝为中心。

 

          四、宗教、政治与律法

            人生来就具有宗教性、政治性和律法性。

            把宗教与政治和律法截然分开,乃是基督徒在思想上最危险的混乱,当然也是魔鬼撒但在思想上迷惑基督徒最大的诡计。

            人的宗教性关涉到人与上帝的关系,人的政治性关涉到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人的律法性则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就把律法的功用刻在人的心里,使人具有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也就是良心。这种律法性也可以成为道德性,就是人生来就具有基本的道德标准和判断能力。从各自的侧重点来看,宗教更多地关涉到个人的信仰,政治更多地关涉到社会的制度,律法更多地关涉到道德与治理的标准。从彼此的关系来看,政治和律法都由宗教延伸而来,甚至可以说政治和律法是宗教的体现,而宗教则是政治和律法的根本。因此,三者各有侧重,但最终而言,彼此之间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是体现在人性中这三大方面的不可分割,二是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这三大方面也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宗教注重的是人内在的心灵的次序,政治注重的是外在的社会的次序,而律法则为宗教所界定的心灵次序和政治所界定的社会次序提供了共同的标准。这三大方面的密切关系和完美和谐则在圣经《诗篇》中的咒诅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评述《诗篇》12篇的时候,赞格尔强调说:“在直陈罪恶的原因的时候,这一诗篇既没有指向某种神秘的力量,也没有指向魔鬼的权势,而是把罪责归到具体的个人和群体身上,指明他们就是暴力侵害的根源。这一诗篇抵制任何在神学上把毁坏人的暴力合法化或忽略不谈的想法。何处人民受到压迫和侵犯,上帝自己的真理就在何处处于危险之中。”[55]

            唯独在耶稣基督里,上帝成为我们的上帝,我们成为上帝的子民。当我们成为基督徒的时候,用政治性的话语来说,就是进入上帝的国度;从宗教性的角度而言,就是进入上帝的教会。不管是强调进入上帝的国度,还是进入上帝的教会,我们都当遵守上帝所启示的律法。其实,哪怕不信上帝,不信耶稣基督,只要是人,都应当遵守造物主上帝的律法,正如智慧之王所罗门在圣灵的默示下所强调的那样:“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作:这是众人的本分)。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12:13-14)。

政治强调的是公共性的权力,宗教强调的是个人性的真理。人在本质上既是公共性的,也是宗教性的。政治性和宗教性是人不可摆脱的本体性的层面,正如律法也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一样。人人心中都有宗教的种子(the seed of religion)。加尔文强调说:“人心中生来在本能上就知道上帝的存在”;[56]“经验显明,上帝把宗教的种子播撒在所有人的心中”。[57] 人人心中都有律法的种子(the seed of law)。加尔文强调说:“任何人都知道各种人类组织都必须接受法律的规范,并且也都明白这些律法的基本原则。因此,各个国家和个人都能通过这些律法达成共识。因为即使没有教师和立法者,这些律法的种子已经播在所有人的心中。”[58] 人人心中也都有政治的种子(the seed of political order)。加尔文强调:“事实上,某种政治秩序的种子已经播在所有人的心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要安排好今世的生活,所有人都有来自理性的亮光。”[59]

对政治问题避而不谈,对律法问题一无所知,就使得基督教堕落成为私有化、情绪性的神秘主义宗教。某些极端教派,比如强调末日临近、善恶二元对立的基督教安息日复临会,甚至明令自己的会员说:

 

主要他的子民将政治问题置诸度外。关于这类的题目,以闭口缄默为上策。基督呼召他的门徒在纯正福音原理中团结一致,这原理是在圣经中显示得十分明白的。我们向任何政党投票,都不妥当;因为我们不知道被选举的人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参加任何政治活动,都不相宜。......不要管政治问题。[60]
 

因此,路斯德尼强调说:“把圣经真道从生活抽象到教室之中,把圣经真道的相关性局限在私人领域中,是当今教会最大的问题之一。”[61] 因此,对政治和律法问题的强调是圣经启示的重点,是先知传统的重点,也是改革宗神学的强项。宗教改革必然涉及到政治和律法的改革,这是宗教改革时期改革宗的共识和特色。这也是宗教改革时期改革宗与路德宗的截然不同之处。路德所关心的仅仅是个人灵魂的得救,倾向于将宗教与政治、律法截然分开;慈运理和加尔文则强烈地主张上帝的真理既要体现在人的宗教生活中,也必须体现在政治和法律领域中。[62]

当代著名改革宗神学家傅雷姆在谈及上帝的国度的时候,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

 

当初罗马人之所以迫害基督徒,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基督的王权是对凯撒的威胁。基督徒抗议说,基督并不是属世性的君王,他们努力成为优秀的罗马公民。他们这样说当然是诚心诚意的。但是,基督教最终推翻了罗马帝国,并不是依靠刀剑,而是通过福音的大能。圣经教导说,在历史过程中,这个世界上的各个王国要成为基督的国度(罗11:15)。因此,福音肯定是一场政治性的运动。这并不是说基督徒当通过刀剑来寻求政治性的权力。但是,他们永远不要认为他们的信仰和政治无关。[63]
 

所以,傅雷姆劝告基督徒“当把上帝的圣言中所启示的标准带到文化和政治事务中,正如其他神学和教会事务中一样。”[64] 纵观整个美国历史进程,纽布斯甚至强调:“宗教是美国民主制度中首要的政治组织。”[65] 这就是说基督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这乃是以亚伯拉罕·凯伯尔、赫尔曼·巴文克、杜伊维尔、范泰尔等为代表的荷兰改革宗神学的精髓;当然也是十七世纪清教徒神学的精髓。在中国历史上,那些非法地占有公共权力、施行暴政的人,那些对专制暴政的鹰犬们,那些被暴政吓破了胆的人,总是想把基督教排斥在政治生活领域之外。但是,我们要明确地说,任何人都具有政治性,任何教会都具有政治性,任何牧师的讲道都具有政治性,关键是我们的政治性是不是先求上帝的国度和公义(太6: 33)。

政治性的因素使得改革宗神学具有崇高的“天下为公”的情怀,这正是耶稣基督登山宝训中所强调的大公精神(太5:13-16)。律法性的因素使得改革宗神学有规有矩,能够明辨是非,在各种混乱中始终能够对于上帝的旨意具有坚定不移的确信,能够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后来改革宗神学的有些变种开始数典忘祖,一味排除改革宗神学体系中政治性和律法性的因素,使得改革宗逐渐趋向于变成软绵绵的福音派神学。加尔文高度重视律法的作用。他引证西塞罗和柏拉图的说法,强调:“律法是国家的灵魂。没有律法,执政官就无法存在;反之,没有执政官,律法就没有力量。律法是不说话的执政官,执政官是活着的律法。” [66]  因此,林慈信牧师强调说:“清教徒神学成熟,我们目前的神学多不成熟,就是因为我们反对上帝的律法,他们喜爱上帝的律法。”[67] 我们在本文的研究中将会表明,这段经文所强调的“天国的钥匙”及其“捆绑与释放”的功用,在本质上就是对上帝所启示的律法的解释。

二十世纪中国教会中盛行的以“挽救国运,重建国家”为主题的本色神学和处境神学固然具有利用基督教的嫌疑和危险,[68] 而戴德生、倪柝声、王明道为代表的基要派、敬虔派对文化和社会的轻看和漠视,也使得中国传道人甚至不具备起码的政治常识,正如赵天恩牧师所总结的那样,“他们多数对政治,尤其是中共的统战斗争理论一无所知,使他们很容易跌入陷阱。”[69] 既然牧羊人这样容易跌入陷阱,又怎能保护和带领羊群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另外,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中,我们既要面对长达五千年的专制传统,又要面对来自西方人本主义所提倡的“自法”文化(autonomy),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否定上帝所启示的律法,狂妄地以自己的理性为立法者。[70]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酱缸特色,针对强调个人之上的欧风细雨,我们更要回到圣经,坚定不移地以耶稣基督为我们独一的救主,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我们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标准。这就是笔者所提倡的全方位的改革宗世界观神学的综述:

圣学为体,世学为用;仁教心学,法治德政。

上帝主权,个体生命;圣约国度,基督贯通。

自由教会,圣洁国家;独立个人,和谐家庭。

敬畏上帝,信靠基督;持守圣约,遵行诫命。

生命敬虔,真理纯正;外在经历,内心亲证。

以马内利,天人同工;律法福音,外王内圣。

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圣经。

  圣灵内住,信行持中;个人得福,上帝得荣。[71]

 

          五、从圣约看教会与国度

不管是认识上帝的教会,还是认识上帝的国度,都不能离开圣约的角度。瑞德博斯强调说:“耶稣所传讲的福音的整个框架是由圣约这一个概念决定的。”[72]“整个的国度的福音只有根据上帝所应许的圣约才能解释清楚。”[73]

圣约是国度的宪章,国度是圣约的落实。国度所强调的是上帝的统治,教会所强调的是上帝的子民,而圣约所强调的则是上帝与其子民的关系。因此,在教义上,圣约把律法和福音有机地联合在一起:上帝要作我们的上帝,这就是福音的精义;我们要作上帝的子民,这就是律法的精义。从本体或存在的角度而言,律法在福音之前,在福音还没有宣布之前,律法就已经存在了;从救赎或伦理的角度而言,福音在律法之前,基督徒首先是藉着福音蒙受了上帝的救恩,然后才是甘心乐意地遵守上帝的律法。另外,在组织上,圣约则把国度和教会联系在一起:上帝要作我们的上帝,此处所强调的是上帝的国度;我们要作上帝的子民,此处所强调的则是上帝的教会。从本体或存在的角度而言,国度在教会之前,在教会还没有出现之前,上帝的国度就已经存在了;从救赎或伦理的角度而言,教会在国度之前,基督徒首先是在基督里成为上帝的儿女,然后才成为上帝的国度的子民。

上帝的统治是宇宙性的,上帝的国度当然也是宇宙性的,“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祂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上帝是全地的王,......上帝作王治理万国;上帝坐在祂的圣宝座上”(诗46:2,7,8)。这是圣经反复强调的真理,也是改革宗神学所重点强调的,我们强调上帝的主权就是强调上帝是全世界的大君王。教会是上帝的国度的子民,教会的使命就是愿人都尊上帝的名为圣,愿上帝的国度降临,愿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人间政教关系的界定,最终还是要回到上帝的国度与教会的关系,回到我们对耶稣基督是谁的界定。这种界定只有在圣约的框架内才有合乎圣经的定位。 [74]

 

六、上帝的大一统

此处耶稣祝福当时的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太16:20)。上帝的奥秘就是基督,基督的奥秘就是福音,福音的奥秘就是教会,教会的奥秘就是与基督联合!基督乃是上帝的奥秘的奥秘的奥秘的奥秘!

上帝最伟大的启示就是要借着耶稣基督拯救这个世界,这就是著名的关于弥赛亚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也就是上帝旨意的奥秘。当然,这样的秘密或奥秘如今已经在圣经中向我们显明出来:“叫我们知道上帝旨意的奥秘,要照我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9-10)。“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就是指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的国度所涉及到的范围;“在基督里面”则是指上帝的教会,教会的核心就是“在基督里面”。上帝要藉着祂的教会完成祂的国度的“大一统”!“为要借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弗3:10)。这就是世界历史的奥秘。但对于基督徒而言,这奥秘已经显明出来,就是上帝藉着先知和使徒,尤其是藉着耶稣基督,向我们丰丰富富、充充足足、明明确确地启示出来。

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大一统”的主张和习惯。作为基督徒,我们必须明确的就是上帝也有上帝的“大一统”的计划和安排。这个“大一统”乃是在基督里的“大一统”,这个“大一统”既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民族性的统一,也包括天上和地上地域性的统一,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在基督里认罪悔改,得蒙上帝赦罪之恩。只有在基督里认罪悔改,才有真正的和谐和统一。任何依靠政治、军事、经济手段所造成的人为的、强制性统一,不过是罪人自高自大的幻想,最终的解决不是“同归于一”,而是“同归于尽”,也就是圣经中所警告的相咬相吞,一同灭亡(加5:15)。因此,我们认识基督不仅使我们个人得到拯救,并且也使我们明白上帝对整个世界的大方向、整个世界历史最终的结局。

 

七、四大奥秘

上帝这种“大一统”体现在四大奥秘之中。这四大“奥秘”如今已经在圣经中显明,因此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1、上帝旨意的奥秘

    改革宗神学秉承圣经的启示,在谈及上帝的旨意的时候强调两大方面,一是上帝隐秘的旨意,一是上帝显明的旨意。前者涉及上帝对整个世界的计划,后者则是上帝道德性的教训和指南,也就是上帝的律法(申29:29)。

    在上帝隐秘的旨意中,固然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上帝对整个世界的计划则已经在圣经中显明出来,这是我们所不可忽略的。这个计划就是:天上蒙拣选和保守的天使与地上蒙拣选和保守的圣徒合而为一,此乃上帝对宇宙最终的计划,这是天上与地上两大世界的合一。上帝的旨意乃是世界历史的起点和终点,更是基督徒生命的中心。“这恩典是上帝用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赏给我们的,都是照祂自己所预定的美意,叫我们知道祂旨意的奥秘;要照我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8-10)。

 

    2、基督福音的奥秘

    上帝要成就祂对这个世界的计划,主要不是藉着律法,而是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之工和耶稣基督所强调的恩惠的福音。因此,耶稣基督的降临不是单单为了成全上帝的律法,而是通过成全上帝的律法而拯救上帝的选民;通过拯救上帝的选民,而拯救整个世界,从而成全上帝对整个世界和历史的旨意。

    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里藉着福音合一,此乃上帝对人类社会的计划的关键,这是世上民族和国家的合一。世界的救赎和复兴完全是因着基督的救赎。“我深知基督的奥秘,这奥秘在以前的时代没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着圣灵启示祂的圣使徒和先知一样。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3:4-6;参考林前2:7;提前3:16)。基督道成肉身,死里复活,就是要成就上帝救赎的旨意,“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来10:7);“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里”(诗40:8);“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约4:34);因此,耶稣基督甘心乐意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迫切呢”(路12:50)。耶稣基督这样受苦受死,目的就是要为上帝的选民做成完全的救赎:“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照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祂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约6:38-39)。

 

    3、上帝经营的奥秘

    上帝的经营是指上帝如何成就祂的计划。上帝成就祂对世界和历史的旨意的两大器皿就是耶稣基督和基督教会。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拯救、建立基督教会,通过基督教会拯救和更新这个世界。

    因此,教会乃是上帝所拣选的成就祂的计划的器皿,上帝藉着基督,基督通过教会,最终达成上帝的旨意,这是蒙福的天使都不曾想到的奇妙计划。在世上各样的组织中,惟独教会是上帝拣选的器皿,是真理的柱石。基督惟独把教会建立在磐石之上,并应许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使众人都明白,这历代以来隐藏在创造万物之上帝里的奥秘,是如何安排的,为要藉着教会使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现在得知上帝百般的智慧。这是照上帝在万世以前,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旨意”(弗3:9-11)。

 

    4、基督教会的奥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够经历到的最大的奥秘就是基督与教会的联合。这个奥秘也是揭开其他一切奥秘的钥匙。在这一奥秘的联合中,圣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启示,这一奥秘的核心就是圣灵在罪人的心中做工,赐给他们新心、肉心,使他们甘心乐意地接受耶稣基督为他们独一的救主(罗10:9-10),同时也甘心乐意地接受上帝的律法为他们独一的标准(约14:21)。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两大接受”。这“两大接受”都是圣灵在人心中做工的结果。不接受耶稣基督为独一的救主,就没有任何拯救可言;不接受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生活的标准,我们所谓的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不过是出于自己感觉的一厢情愿,其实并没有真正得着耶稣基督的救赎。

    基督与教会的合一,此乃上帝计划最终达成的核心。基督为教会舍命,基督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是基督的新妇,正是藉着基督与教会的合一,上帝的旨意在基督里藉着教会最终达成。罪人首先藉着信心与教会合一,藉着教会与基督合一,藉着基督与天父合一。“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0-32)。 在这一奥秘的联合中,圣灵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帝也藉着教会完成祂的国度的大一统。在整个圣经和基督教的信仰中,国度与教会乃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影响到我们对整个圣经和基督教信仰的看法,也影响到我们对于世界以及我们自身使命的看法。问题在于到底上帝的国度是什么?到底上帝的教会是什么?到底上帝的国度与教会是什么关系?这三大问题如今对于很多基督徒而言仍然处于比较模糊、混乱的状态。求主怜悯、光照,使我们通过“国度与教会”这个主题的传讲,能够更加明白国度与教会的各自的界定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八、教会与国度的关系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基督多次谈及上帝的国度的事,明确提及“天国”有三十七次。其实,在四福音书,只有两次明确提及“教会”这个词,都是在《马太福音》中(太16:18;18:17)。

 

1、圣经启示的中心是上帝自己

当然,国度并不是圣经启示的中心和主题,圣经启示的中心和主题只能是上帝本身。因此,魏司坚强调说:“耶稣教训所指示的最高地位应当是指向‘上帝’,而不是国度。”[75]

 

2、国度是圣经启示的重要主题之一

整个登山宝训就是围绕什么样的人能够进天国这一主题展开的。在5章3-12节,耶稣基督向我们指出了天国子民的特征,此处的“八福”就是天国子民在蒙恩方面的八大特征。在5章19至20节,耶稣基督再次向我们强调要进入天国,必须遵守上帝的诫命。在登山宝训的最后部分则向我们明确地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世界上最最令人感到遗憾的事就是我们自以为能进天国,最终却被主弃绝,显明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唯愿我们认真学习上帝的圣言,并且认真地省察我们自己的内心,看看我们的心中是否有谦卑、悔改等蒙恩的标记,是否真的有耶稣基督在我们心中。

 

3、教会源于国度,且为国度而存在

            在国度与教会的关系上,魏司坚强调:“在耶稣的教训中,‘教会’的概念乃是直接从祂提出的‘国度’教义中所引伸出来的。”[76] 耶稣指出:“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权柄原文作门〕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19)。教会所拥有的特权就是拥有天国的钥匙,因此上帝设立教会的目的就是引领人进入上帝的国度。

 

          九、国度的既济未济与三世说

            关于上帝的国度,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上帝的国度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二是上帝的国度什么时候开始。

 

            1、国度是旧约圣经中就有的概念

            国度并不是一个在新约圣经中才出现的概念,更不是一个只有在耶稣基督到来或复活之后才有的事实。当初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在向他们启示律法之前就通过摩西对他们说:“摩西到上帝那里,耶和华从山上呼唤他说: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19:3-6)。因此,国度的概念在旧约圣经中就非常明确。所以,不管是施洗约翰,还是耶稣基督,当他们传讲“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这样的信息的时候,并不需要作出详尽的解释。

 

            2、国度的既济与未济

            关于上帝的国度,即使在目前改革宗教会中,也存在很多混乱的说法。魏司坚在考察上帝的国度的时候,强调“上帝的治理始终是存在的,只是目前未被承认而已。将来全世界必要顺服上帝的治理,那时上帝的国度必会显现。”[77] 在这种表述中充满了混乱和矛盾!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的治理,这是客观的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魏司坚自己也认为“只是目前未被承认而已”,但他继而断言上帝的国度将来才会显现,完全没有顾及到上帝在历史中的掌权!这是连外邦君王尼布迦尼撒这样的人都承认的:“祂是永远长存的活上帝,祂的国永不败坏;祂的权柄永存无极!”(但6:26-27)。

            可见,即使像魏司坚这样优秀的改革宗神学家也是也难免在神学思想上有混乱之处。既然如此,魏司坚为什么又把上帝的国度完全推延到将来呢?这就是传统基督教神学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改革宗无千禧年者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他们强调“既济”与“未济”的模式,认为上帝的国度“已经来到,尚未成全”(already, not yet)。但这种似是而非的表达并不能够解决神学及其表达上的混乱,不过是为自己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立场自圆其说而已。这种立场强调上帝的国度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里已经降临,随着基督的第二次降临而达到完全。问题就是这种立场并不强调上帝的国度在历史中的进展和得胜,尤其是忽略上帝的圣约和律法在基督徒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追本溯源,这种立场从根本上忽略上帝的圣约和律法,忽略上帝对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遵行上帝的圣约和律法之人的祝福,忽略上帝在历史进程中对那些肆无忌惮、死不悔改地违背上帝的圣约和律法之人的惩罚,自然就对历史的进程得出悲观的结论。[78]

            当然,最终而言,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从创造和护理的角度认识到全地都是属于上帝的--“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上帝“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上帝作王治理万国”(诗47:2,8)。这也是当今福音派神学在神学思考上的问题,就是更多地侧重从救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忽视创造的角度,并且逐渐偏离圣经中所启示的创造、救赎与成全的大框架。

           

            3、上帝国度“三世说”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始终是天父世界,始终是上帝掌权的世界,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意识到。即使我们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仍然处于上帝的掌管之下,只是我们自己在心灵中得不到安慰而已。因此,我们从圣经整全的启示来看,我们从以《使徒信经》为代表的大公教会经典的信仰表述来看,没有“既济”与“未济”这种玄而又玄的说法,有的只是“三世说”:1)世界的创造--这个世界是上帝从无中创造的,万有都是属于上帝的,也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2)世界的救赎--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死里复活,完全遵行上帝的圣约和律法,从而在根本上拯救了这个世界,天上地上一切的权柄都已经赐给了耶稣基督;3)世界的成全--也就是上帝对整个世界和历史的旨意的最终成全。上帝的国度贯穿这三个阶段,所谓的撒但的黑暗的国度并不是完全处于上帝的国度之外的独立王国,而是在上帝的国度之内公然反叛上帝,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

 

            4、上帝的国度的“此时此在”

            在国度问题上我们需要重新归回圣经,归回传统的改革宗神学,强调上帝的国度从创世到成世的过程性和直线性,反对人为的那种连续性和中断性的划分;同时,从个人性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强调人的心灵是否认识上帝,是否甘心乐意地顺服在上帝的律法之下,是否把一切荣耀和颂赞都归给上帝,显明了我们是否是上帝的儿女和子民。路斯德尼强调:“上帝创造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上帝的国度。人的责任就是通过先知、祭司和君王这三大职分来展现受造界的荣耀”;“耶稣基督作为第二个亚当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重新使属祂的新造的人在上帝之下担负起这三大职分来。”[79]

            因此,我们在上帝的国度方面,重点是在于强调上帝的国度的“此时此地”性的临在(here and now)。正如“这是天父世界”这首福音歌曲所唱诵的那样:

 

这是天父世界:

求主叫我不忘,

罪恶虽然好像得胜,

天父却仍掌管。

 

 

这是天父世界,

我心不必忧伤;

上帝是王,

天地同唱,

歌声充满万方。

           

          十、耶稣基督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自从加尔文以来,基督教一直明确地强调耶稣基督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尤其是耶稣基督君王的职分。这本是《马太福音》中所强调的,其中一再强调耶稣是“大卫的儿子”(太1:1,6,17,20;9:27;15:22;20:30;21:9,15)。加尔文强调说:“不管有多少强敌图谋推翻上帝的教会,他们都没有充分的力量来胜过上帝不变的预旨。上帝通过祂不变的预旨已经命定祂的儿子为永世的君王。因此,教会建立在基督永世的宝座的根基上,魔鬼以及这个世界一切的权势都永远不会摧毁教会。”[80] 著名的《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26问也强调:

 

26问:基督怎样执行君王的职分呢?
答:基督执行君王的职分,在于征服我们归向祂(徒15:14-16),统管(赛33:22)并保护我们(赛32:1-2),抑制并战胜祂和我们所有的仇敌(林前15:25;诗110)。
 

相比而言,今日我们对基督君王的职分强调不够,我们重点强调的是基督祭司的职分,也就是基督为我们舍命,并且仍然在为我们代祷;同时,我们对基督君王的职分强调不够,甚至基本上没有强调。这就导致我们在历史观、末世论上经常受到失败主义的毒素的影响,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基督是全地的大君王,并且他在历史中已经得胜,不断得胜。当然,毫无疑问,基督教会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不断得胜。这就是教会历史上的“后千禧年论”。绝大部分清教徒持守这样的立场,[81] 以查理斯·贺智为代表的老普林斯顿神学家持守这样的神学立场,[82] 可惜二十世纪教会以来西方教会一致没有摆脱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转而走向消极、悲观的“无千禧年论”,尤其是“时代论”更是大肆宣讲教会在这个世界上必然失败,基督徒的盼望就是等着“被提”,或是耶稣基督第二次肉身再临。[83] 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积极、深刻的“后千禧年论”开始逐渐复兴。[84] 同时,在这种积极的末世论的影响下,美国基督徒开始积极地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力争以基督教的真理来影响周围的社会。末世论不仅仅涉及到个人死后灵魂的归处和世界末日的审判,还涉及到历史的进程和世界的方向。[85]

            华人教会在神学和方向上的突破必然来自对合乎圣经的末世论的研究。倘若上帝怜悯,笔者将另外专门著书阐述。此处我们需要强调的就是,正如林慈信牧师所强调的那样:1)十七世纪清教徒神学多是后千禧年派,相信基督徒在世上虽然遭遇苦难,但我们绝对有盼望,有喜乐,因为战争的结局已定,基督已经得胜作王,还在不断得胜。2)在十七世纪,英国的基督徒大部分是后千派。耶稣基督已经复活的,是荣耀的,是被高举的,在天上作王。直到耶稣基督再来,没有任何权势能够打败教会。这是正统的。3)《基督精兵前进》,这是后派的诗歌;强调与世界分别,这是前派的主题。4)前派强调受苦,后派强调得胜。基督徒在苦难中得胜,乃是最合乎圣经的末世论立场。[86]

 

          十一、基督徒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我们所强调的乃是马丁·路德所强调的“人人皆祭司”的职分。但是,正是基督君王的职分使得我们归向基督,并且在这个世界上重新有了得胜的盼望。因此,我们在基督里不仅有祭司的职分,也有先知和君王的职分。正如宗教改革时期著名的改革宗教理问答《海德堡教理问答》所强调的那样:

 

三十二问:你为何被称为基督徒呢?
回答:因为我藉着信心而成为基督的肢体,因此在祂的恩膏上有份;以致于我也可以承认祂的名,把自己作为感恩的活祭献给祂,又可以用自由和无亏的良心,在今生今世与罪恶和魔鬼争战,并且从此以后,与祂一同作王,掌管万物,直到永远。
 

路斯德尼指出:“通过征服我们,基督使我们重新回到原本的呼召,就是在上帝之下担负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作为第二个亚当,也就是末后的亚当,基督就是新人类的元首,在基督里,并且通过基督,我们这些新造的人要完成当初亚当没有完成的工作,就是使这个世界成为上帝的国度,就是使这个世界得享上帝的律法和平安。”[87] 这也是著名的主祷文的精义。

            在今日华人教会中,我们特别需要强调基督徒先知和君王的职分。通过强调基督徒先知的职分,鼓励基督徒积极地运用理性来爱上帝,我们就能够有效地抵挡华人教会中所盛行的反知主义的倾向。通过强调基督徒君王的职分,我们就能够鼓励基督徒奋发有为,积极地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光与盐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中国五千年以来空前顽固和残暴的专制政权的逼迫的时候,基督徒更要有君王的勇气和荣美,义无反顾地为真理打那美好的仗。

 

          十二、《马太福音》16章13至20节的重要性

            从《马太福音》13章53节开始,人们开始质疑到底这位拿撒勒人耶稣是谁:“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玛丽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吗?他妹妹们不都是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太13:54-56)。这样的质疑延伸到《马太福音》16章13至20节达到高峰,结论就是耶稣基督自己的宣告(太16:17-19),其中关键的字眼就是“教会”和“天国”,因此我们今天以“天国”和“教会”为题,来阐明天国与教会的关系,尤其是耶稣基督君王与元首的地位--他是天国的大君王,也是教会的元首,天上地上的一切权柄都赐给了他(太28:18)。对耶稣基督的认信这一真知识就是天国的钥匙,教会的特权就在于拥有天国的钥匙,教会的使命就是使用天国的钥匙,传讲天国的福音,告诉普天下的人们到底耶稣基督是谁。《马太福音》16章13至16节所澄清的就是对耶稣基督的认信;17至18节耶稣基督本身对这种认信的认可和应许;19节则是耶稣基督所赐下的坚持这种认信,成全这种应许的保证和方式,就是使用“天国的钥匙”,也就是解明上帝的律法。


 

 

 

 

 

 

第一讲   基督(太16:13-16)

           

           

            基督教的关键就是我们对拿撒勒人耶稣的认识。真正认识这位耶稣是谁的,就是真正的基督徒;不认识这位耶稣是谁的,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真正认识这位耶稣基督是谁的,也必然要作他的门徒;真正作基督的门徒的,就必要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真正背负十字架的关键不在于受苦,而是在苦难中学习上帝的律法,在苦难中荣耀上帝。正如大卫所说的那样:“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诗119:71)。

            在中国大陆家庭教会中,很多人常常见证自己为信仰的缘故所受的贫穷、监禁等等苦楚。但是,作为基督的门徒,我们是要按照基督的传承学习上帝的律法;作为基督的门徒 ,我们所要见证的是基督为我们的罪所受的苦楚和他的复活与得胜。那些以自己所受的苦楚为资本在教会中捞取地位和尊重,但却毫不学习、遵行和教导上帝的律法的人;那些自以为自己是奉主的名传道、奉主的名赶鬼、奉主的名行很多神迹奇事的人,倘若不悔改,最终听到的将是耶稣基督可怕的宣告:“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7:23)。

           

            一、三大宣告

            在《马太福音》16章13至20节这段经文中有三大至关重要的宣告。首先是认信性的宣告:“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6);其次就是应许性的宣告:“我要把我的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16:18);第三大宣告是授权或赐福兴的宣告:“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8)。

            这三个伟大的宣告是连在一起的,中间所强调的就是教会的建造和应许。首先是真理的认信,其次就是教会的建造,第三就是国度的成全。其中,对真理的认信是根基,教会的建造是关键,最终的落实就是国度的成全。没有真理的认信,就谈不上教会的建造和国度的成全;离开先知和使徒所传讲的真理,教会就不再是真理的柱石,国度就不再是真理的国度。同时,属灵的权柄也非常重要,没有天国的钥匙所代表的捆绑与释放这种属灵的权柄,教会不会成为“非政府组织”(NGO),而是成为“无政府组织”!人们就无法看到教会的次序和天国有形的彰显。如果我们敬畏上帝,信靠基督,坚持真理,基督所赐给我们的就是“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这得胜的应许,并且我们手中就有“天国的钥匙”,我们就能在这个世界上通过捆绑与释放,发挥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

 

          二、认识基督的重要性

            今日教会受庸俗的实用主义的影响,很多基督徒所强调的是信耶稣基督之后所得到的好处,而不是耶稣基督本身。因此,我们在听到的无数所谓的见证中,通常都是高举自己所经历的神迹奇事,尤其是医治方面,但很少有人见证耶稣基督到底是谁。

            但是,对于真正的基督教而言,认识耶稣基督是谁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大事。耶稣本身在总结永生的时候就强调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约14:6-7)。“认识你独一的真上帝,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因此,是否认识基督,直接关涉到我们是否得永生的大问题。使徒保罗甚至强调说:“不但如此,我已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3:8)。

            使徒们当初宣教的重点就是见证耶稣是基督。彼得在五旬节讲道的时候,就向以色列人大声疾呼:“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徒2:36)。保罗信主之后,不管是向犹太人,还是向外邦人,他借口里传讲的就是:“证明耶稣是基督”(徒9:22;18:5;18:28),“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徒20:21)。保罗在总结自己的侍奉的时候,甚至强调说:“弟兄们,从前我到你们那里去,并没有用高言大智对你们宣传上帝的奥秘。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1-2)。使徒们如此高举耶稣是基督这一真理,他们很快就被人称为“基督徒”(徒11:26)。

            因此,今日教会应当更多地回到圣经,真正地认识耶稣基督是谁。我们至少需要在六大方面认识耶稣基督是谁:1)一位格:耶和华上帝;2)二属性:道成肉身,神人二性; 3)两大处境:降卑与升高; 4)两大顺服:积极顺服,消极顺服; 5)三大职分:先知、祭司与君王; 6)两次显现:第一次救赎罪人,第二次审判世界。   

           

          三、“基督”是不可避免的

            “基督”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是相信一位拯救这个世界的救世主。自从堕落以来,人类一直寻求、等待这位“基督”,就是一位奉天承运,作主作王,并且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痛苦的人。如果我们不认识真正的“基督”,我们就会相信一位虚假的“基督”。在《马太福音》所记载的耶稣最后的长篇教训中,耶稣当初也警告门徒:“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 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太24:4-5)。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需要不需要认识“基督”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基督”,关键是我们要认识圣经中向我们所启示的上帝与人之间独一的中保、拿撒勒人耶稣这位“基督”:“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约壹2:1)。

            既然“基督”是不可避免的,撒但在“基督”论方面的两大诡计就是:1)混淆人们对基督的观念;2)引导人们到“假基督”面前。因此,加尔文强调说:“犹太人从律法书和先知书中确信基督必要临到。既然撒但无法剥夺犹太人这样的信念,他就把他变成各种形象,把他搞得支离破碎。撒但另外的诡计就是推出许多伪称自己是基督的人,从而使得他们不认识真正的救赎主。此后他的伎俩始终就是这样,或者是把基督的形象搞得支离破碎,或者推出假基督。在世上种种的混乱和喧嚣之声中,唯愿基督的这一声音继续在我们耳中回响,就是让我们远离那些摇摆不定的人,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使我们的信仰在各种争论的洪流中起伏不定。”[88] 因此,我们一定要考察圣经,访问古道,殷切祷告,认识独一的上帝,并且认识祂所差来的独一的救主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四、教会历史上关于“基督是谁”的争论

            初期教会五百年历史,最大的两个争议就是圣经和基督。围绕圣经的争议也常常是围绕基督是谁而展开的。争议的核心就是神人二性的问题:1)耶稣是否是完全的上帝?2)耶稣是否具有完全的人性?3)耶稣的神人二性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些问题关乎到基督教的精义,关乎到基督教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初期教会所关注的,但是现代教会对于此类问题常常是漠不关心,很少听到华人牧师在讲台上传讲耶稣神人二性的问题。如今我们所强调的是如何领受耶稣,领受耶稣之后得到什么祝福等等非常实际的问题,但对于耶稣基督到底是谁这样的问题,我们并不关注,这是华人教会的悲哀,也是华人教会不能在真理上纵深发展的症结。

            当时盛行的有两种异端,第一种异端否认基督的神性,认为耶稣基督仅仅是“人子”,不是道成肉身,乃是肉身成道,与旧约的先知一样,领受圣灵的启迪,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第二种异端则是否定基督的人性,认为物质是败坏的,精神才是完美的,所以基督不可能与肉身结合,他的人性只是个幻影。教会在公元451年,在迦克敦召开第四次大公会议,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教义公式,把基督两性的分别和结合厘定清楚。会议通过《迦克顿信经》,为基督论提供了明确的框架:耶稣基督是一个位格,同时是真上帝和真人,这二性完美地会合在一个位格之内,并且“不相混乱,不相交换,不能分开,不能离散”。[89] 这一认信不仅从根本上奠定了基督教对耶稣基督是谁的经典认识,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在社会次序上不断走向自由、民主与法治奠定了根基。路斯德尼分析说:

 

假如把基督的两大属性予以混淆,就意味着打开了把人性神化的大门;如此一来,人和国家就有可能成为神圣的东西。假如把基督的人性予以约化或否定,就会淡化或否定基督作为人的道成肉身的拯救者的角色,国家就会再次成为人的拯救者。假如把基督的神性予以淡化,就会否定他拯救的大能。假如他的神性和人性并不是真正合一的,那么道成肉身就不是真的,上帝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仍然是那么遥远。[90]
 

          五、“基督”到底是什么意思

            “基督”的意思就是“受膏者”,来自希腊文的音译(Christos),按照希伯来文音译就是“弥赛亚”(Messiah)。在旧约圣经中,“弥赛亚”本来是泛指领受上帝的恩膏、特别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尤其是从事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的人。亚伦的后裔担任祭司的时候都要“受膏”(出29:29;40:15);大卫承认扫罗乃是“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24:6);以利亚膏以利沙为先知来接续他(王上19:16)。

            在两约期间,犹太人在对弥赛亚的认识上只有在一点上达成共识,那就是:“他一定是一位政治性的统治者和民族性的英雄。他的拯救性大能要求他救拔以色列脱离其压迫者,恢复律法的权威。”[91] 这段时期犹太人对弥赛亚的认识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他们认为的弥赛亚是民族性的,目的就是拯救以色列民族脱离异族的统治;第二,他们并不知道,也不承认弥赛亚是上帝受苦的仆人。耶稣基督自己的门徒也深受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因此,即使在基督复活升天之前,门徒们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以色列这个民族和国家:“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徒1:6)。耶稣基督一再教导的是上帝的国度,而门徒们所关心的则是以色列国!     同时,我们在《马太福音》16章中也看到,当耶稣基督预告自己的受苦被杀的时候,彼得马上作出强烈的反应:“主啊,万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太16:22)。

            有史以来,教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白圣经。当初犹太教会就是如此,因此,耶稣直接指责他们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上帝的大能”(太22:29);“你们所以错了,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不晓得上帝的大能吗? ”(可12:24)。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  1330-1384)是第一位把圣经翻译为英文的人,他被称为宗教改革时期的“改教之星”。他也像耶稣那样斥责当时祭司对圣经的无知:“给我一年的时间,我能让英国的农夫比你更明白圣经!”因此,宗教改革的精神就是归回圣经!而归回圣经的关键就是牧师要在圣经研究上具有全方位的装备,同时牧师在讲坛上讲道的时候应当确实地讲解圣经,而不是注重自己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只有牧师忠心地教导圣经,基督徒才会重视圣经,最终也能够明白圣经。

 

          六、如何认识“基督”是谁

            认识“基督”是谁,不是靠外在的神迹奇事。在《马太福音》16章中,首先谈及神迹的问题。在今日华人教会中,很多教会受到灵恩派的影响,片面地强调神迹奇事,很多人的信心并不是真正的以心灵的悔改为特征的信心,而是建立在对神迹的经历和信奉的基础上,这样的信心乃是以神迹为基础的假信心:“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约6:14-15)。这种所谓的“信心”,其背后的动机就是利用上帝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恰恰就是耶稣当时所重重责备的:“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约6:26)。

在传福音方面,也有很多传道人主张人看到了神迹奇事就能够信主,所以就向上帝求施行神迹奇事的能力。甚至有灵恩派倾向的神学家直接著书立说,提倡这种以神迹奇事为主的传福音的方式。[92] 很显然,这种传福音的方法乃是不合乎圣经的异教的方式。在耶稣所讲的穷人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中,那位在阴间的烈火中受苦的财主所提倡的就是这种方式:“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啊,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16:30-31)。因此,保罗强调:“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上帝的话来的”(罗10:17)。此处耶稣也重重地责备这种凸现神迹奇事的想法和说法:“一个邪恶淫乱的时代求神迹”(太16:4)。在认识基督的问题上,教会最大的责任就是忠心地传讲上帝的真道,而圣灵会随己意运行,开启人的心窍,使人真正认识并归向耶稣基督。忠心传讲上帝的真道乃是教会牧者的责任,罪人是否归向上帝则是完全出于上帝的主权。目前教会中最可怕的现象就是牧者不去研究圣经,努力把上帝的真道传得全备,用爱心和善行见证福音,却想方设法地制造气氛,操纵人心,让人作出决志的祷告。这实在是本末倒置,数典忘祖!

 

          七、认识“基督”必须避免的两大陷阱

            在教会中, 最当防备的就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太16:12)。法利赛人的教训的主要错误就是靠自己行律法称义,也就是律法主义的教训。而撒都该人的教训就是注重人的理性,不信复活,不信天使,不信将来的事(太22:23-33)。因此,他们的主要错误就是反律主义的教训。林慈信牧师强调,人类心灵深处最隐秘、最黑暗的两个角落就是律法主义和反律主义,前者是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自高自大,爱论断别人;后者则是根本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随心所欲,我行我素。

 

 

          八、真理上的认信

     耶稣指责这个邪恶的时代所求的就是神迹,警戒门徒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毒酵。但是,更重要的问题则是:到底我们应当求什么呢?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教训呢?因此在接下来的这段经文中,耶稣开始通过教理问答的方式教训门徒,把正确的教训传递给他们。耶稣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人说我-人子是谁?”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们说我是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即使耶稣在世间的时代,人们对于耶稣基督是谁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拿撒勒人耶稣到底是谁?”也就是这位耶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则界定了真假基督教的界限;也显明了我们将来永远的归宿是在天上永远与上帝同在,还是在阴间永远与上帝慈爱的面光隔绝。此处对于拿撒勒人耶稣到底是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信”(confession),一种认信是属人的--来自人的猜测,一种认信则是属上帝的,是来自上帝的启示。

      我们改革宗神学强调在真理上的认信,首先是因为在真理上的认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或者作出正确的认信,或者作出错误的认信,并没有中性或中间立场可言。其次,在真理上的认信也是圣经所鼓励的,正如此处耶稣对彼得的嘉许一样;第三,我们在传福音的时候,必须有真理上的认信,才能向人清楚地表明我们到底信的是什么。

      圣经中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模糊的地方。在漠视真理,强调宗教联合的今天,我们更要明白到底拿撒勒人耶稣是谁。正如当初耶稣对于那些不信真理的犹太人所说的那样:“耶稣说:倘若上帝是你们的父、你们就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上帝,也是从上帝而来,并不是由着自己来,乃是祂差我来。你们为什么不明白我的话呢?无非是因你们不能听我的道。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我既然将真理告诉你们,为什么不信我呢?出于上帝的,必听上帝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于上帝”(约8:42-47)。耶稣在此处没有任何含糊之处,或者是出于魔鬼,或者是出于上帝,分水岭就是是否信靠耶稣,是否听从他所宣讲的真理。

   圣经中所强调的信心始终是以上帝所启示的真理为对象的。有的布道家甚至这样声称:“基督教信仰真正的力量就在于这个人,就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教义、教派时间久了,就把耶稣基督盖住了!人们看到的不再是耶稣基督,而是宗派、神学、知识等等。”假如我们只是说自己信靠上帝,甚至声称自己与上帝有着特别的直接的关系,却不把上帝所启示的话放在眼里,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基督徒固然藉着信心与上帝有生命的相通,但基督徒得救的信心始终是有内容,并且明确表述出来的。整个圣经就是上帝让我们所认信的真道;同时,我们对于上帝也要有具体的确信。在这段经文中,耶稣让门徒做出明确的认信,同时也对以彼得为代表的正确的认信进行了认可和奖赏。上帝不仅要求我们心里相信,也要求我们口里承认(罗10:10)。

 

   约18:33-40

33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34 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
35 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
36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37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38 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39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
40 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上帝的国度“不属这世界”,但非常重要的是这世界属于上帝的国度!另外,非常重要的是耶稣在此处强调他的国度也不需要臣仆为他争战!我们不需要用军事的手段来拓展上帝的国度!耶稣基督作为君王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使命却是“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并且也充满信心地宣告:“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这不用任何勉强!可惜,我们看到的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彼拉多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无所不用其极,明明知道耶稣是无罪的,却仍然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可惜,那些自诩注重宗教的犹太人宁肯释放强盗巴拉巴,也不肯释放耶稣。布林格在此评论说:“基督通过真理(不像世上的君王一样,通过谎言、欺骗、诡诈)来为自己预备国度;因此,他也是通过真理来保持、统管他的国度:凡是接受真理的人就是基督的国度的参与者,不管他们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顺服他们君王的声音,服事他们至高的君王。”[93]

 

    九、基督徒三大确信

      现代教会反神学,反历史,反宗派,自然也反认信。许多人声称:“基督使人合一,教义使人分裂”(Christ unites, doctrine divides)。薛华明确地强调二十世纪福音派最大的灾难就是“没有为真理争战。每当涉及到具体的时代问题的时候,整个福音派世界常常是一言不发;更糟糕的是当其说话的时候,说的话和世人没有任何区别。”[94] 在如今很多福音派的聚会中,在很多宣教组织和个人所发出的读物中,很少有人强调基督教教义,也就是对耶稣基督是谁这种问题的真理表述。其实,耶稣自己说得非常清楚:“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路12:51)。这是现代许多教会和基督徒不喜欢的经文。

     为了争取表面的合一或和谐,许多人不讲真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争议性、但却非常宝贵的真理。其实,越是宝贵的真理,越是有争议,比如圣经无谬论、预定论、耶稣基督救赎的特定性、政治与宗教的关系等等。此处耶稣向门徒问及人们对他的认识,我们明显看到的就是众说纷纭,并且各种说法都是大相径庭。对于同一位耶稣,却是有如此众多的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并不是我们刻意去寻求不同意见,而是现实社会就是如此。关键是我们要回到圣经,同时考察历代圣徒的脚踪和认信,并且寻求圣灵的光照,我们内心才会形成“对真理的确信”(conviction of truth)--此处彼得所作出的宣告就是出于他内心对耶稣深刻的确信,反映他对救主的真正认识,并不仅仅是理论性的宣告;[95]“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6:16)。只有当我们对于上帝及其弥赛亚有深刻的个人性的确信的时候,我们才会形成“对于救恩的确信”(assurance of faith),正如保罗所宣告的那样:“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作:他所交托我的),直到那日” (提后1:12)。只有在这两大“确信”的基础上,我们的信仰才会在理性上有确据,在感情上有安慰,在意志上有明确的抉择。然后,我们就会充分地品尝到主恩的滋味,才会在内心形成“对于得胜的确信”(assurance of victory)。“因为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上帝儿子的吗?”(约一5:4-5)。只有具有这种“得胜的确信”,我们才能自觉地依靠圣灵的大能大力,不断攻克己身,不断胜过世界。

     今日基督教之所以肤浅,今日教会之所以软弱,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圣经中所启示的客观真理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对于自己的信心是否是得救的真信心缺乏深刻的反省和体认,我们对于自己在历史中的得胜缺乏充分的信心。基督教信仰的深度不在于我们对社会公义的关注,也不在于我们广传福音,而是在于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和确信。“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和真理的钥匙,正如耶稣基督自己所强调的那样:“认识你独一的真上帝,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8:32)。加尔文在注释这段经文的时候强调说:福音真理的效果就是“使我们恢复原自由,这是无法衡量的宝贵祝福”(an invaluable blessing)。[96] 马太·亨利强调此处基督赐给真正跟随他的门徒的两项特权和应许就是真理和自由:明白真理,得享自由。[97] 

            今日教会中所盛行的“廉价恩典”式的传福音,就是将“耶稣基督”之名廉价批发,利用“耶稣基督”之名来满足人的宗教心理,却不教导人作耶稣基督的门徒,最终的结局就是耶稣基督的咒诅:“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海洋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太23:15)。

 

  十、理智上的认信的局限性

此处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彼得虽然准确地说出了耶稣隐藏的身份,但彼得“对这身份的概念却是错误的。”[98] 他所谓的“基督”是不用受苦、不上十字架的基督(太16:21-23)。正确的信仰告白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最重要的。当初耶稣在格拉森之地赶鬼的时候,那被赶走的污鬼也曾经作出这样的告白:“他远远地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他,大声呼叫说:至高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上帝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可5:6-7)。此处的污鬼认识耶稣,并且奉上帝的名向耶稣祈求!我们所信的改革宗神学,如果我们在心灵深处没有经历上帝的真理,没有对上帝的爱和对众人的爱,不管我们在神学上有多么正统,都没有什么价值!这种合乎圣经的对个人心灵经历的强调,乃是改革宗神学的精华之一。这种注重心灵经历的基督教,不仅重视教义的纯正,也重视生命的敬虔,其综述就是“纯正的教义,敬虔的生活”。[99]

当然,对于今日华人教会而言,所缺乏的不是爱主爱人的热心,而是理智上的认识和认信。在文化争战空前惨烈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华人教会需要系统的解经家、系统的神学家、系统的思想家,从而把圣经启示、历代教会认信、当今教会仍然需要的真理体系清楚、一贯、深刻地表达出来,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反对专制、走向自由和共和这五千年前所未有的变局中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只有如此,华人基督徒才能发挥为光为盐、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至于丧失了盐味,随波逐流,成为无用,被上帝离弃,被世人践踏(太5:13-16)。

清教徒解经家普勒在此强调说:

 

人也许会赞同来自人的报告,认可理性的证明,但这两者都不是信心。信心必须是赞同以上帝的启示为权威的命题。假如上帝没有在人心中做成说服之功,就没有任何人能够以真实得救之心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永恒之子,是世界独一的救主。尽管如此,宣讲上帝的圣言仍然是需要的,因为正如使徒所说的那样,“信道是从听道来的,”牧师仍然是上帝所使用的使人归信的器皿。总之,没有上帝在人心中做工,任何的信心都不会使人蒙恩得救。[100]
 
因此,我们既要强调学习、传讲纯正的教义的重要性,更要强调生命的经历;在强调生命的经历的时候,我们既要强调人的责任,更要强调圣灵在人心中的工作。

 

          十一、耶稣与“人子”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太16:13)。

到底耶稣是谁?众说纷纭。耶稣似乎在这里做“民意调查”!当然,耶稣知道问题的答案,他并不是在调查他所不知道的情况,而是在借此用启发性的方法教训门徒。

在这之前,耶稣的话语和行动显出他的大能和权柄,众人多是惊喜叹服(4:24-25;7:28-29;9:8,26,31,33;13:54;15:31)。人们开始深思到底耶稣是谁。有人称呼他是“大卫的子孙”(9:27;12:23; 15:22);但这并不是出自心灵的确信,也不是出于上帝的启示,而是出于困境中之人的期望。施洗约翰强调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他手里拿着簸萁,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太3:11-12)。施洗约翰还隐隐约约地认识到耶稣就是“那将要来的”(太11:3)。希律王也听到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太14:1-2)。当时犹太教的首领们也反复求他显个神迹来证实他的身份(太12:38;16:1)。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宗教,有各种各样的神灵,有各种各样的教会。何谓真宗教?到底应当敬拜谁?到底应当参加哪一个教会?我们应当具有分辨力,圣经中警戒我们说:“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弗4:14)。作为大师级的教师,耶稣通常都用布道的方式来教训群众;但是,今天,他要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来造就自己的门徒。[101] 这是门徒训练的精髓之一 ,就是导师对学生要有个人性的询问和指导,使其抓住教训的精义。

情况如此混乱,确实到了该澄清自己的身份的时候了。但是,耶稣并没有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真实的身份和职分。此处有一个耶稣所坚持的很重要的属灵的原则,就是他只向那些真心跟随他的人显明自己的身份,这就是门徒训练的基本原则,也是今日教会所极其缺乏的。“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太13:10-17)。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在《马太福音》17章所描写的著名的耶稣登山变相中,耶稣更是只选了彼得、雅各和约翰三个门徒陪同他,并且最终吩咐他们:“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太17:9)。在这段经文中也是如此,“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太16:20)。此处所反映的就是门徒的特权,就是首先知道老师的想法,然后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人。学生在寻找老师,老师也要考验学生,越是宝贵的真理越是需要注意传讲的对象,这就是耶稣基督所警告的:“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7:6)。

这段对话发生在旅程之中。“凯撒利亚·腓立比”位于约旦河东部,处于加利利和叙利亚之间,离加利利海大概25英里,在黑门山脚下。黑门山山顶有雪,耶稣在家乡长大成人,他在自己长大的地方就能望见黑门山。另外一个“凯撒利亚”则在海边,所以加上“腓立比”以示区别。这个区域处于大希律王三个儿子之一分封王腓力的统治之下。这个城市崇拜三大神灵,一是巴力,在迦南神话中,“巴力”的意思是“主宰”,他掌管风雨雷电,也掌管生物繁殖,敬拜巴力时多有淫乱,并且有时用人献祭(耶19:5);以色列历史上经常转向崇拜巴力,当初以利亚的时代,就是与巴力崇拜者争战,使得以利亚不得不感叹:“作耶和华先知的只有我一个人;巴力的先知却有四百五十人”(王上18:9)。在巴力神话中,也有死亡和复活之说。[102] 一是番神,是自然之神,掌管生殖和春天;二是凯撒,三是罗马皇帝的尊称。因此,在凯撒利亚·腓立比至少有三个庙,一个是崇拜迦南地的神灵,一个是崇拜希腊和罗马的神灵,一个则是直接崇拜罗马帝国的皇帝。耶稣基督就是在这种多文化、多宗教的环境中向门徒显明他到底是谁的。

“人子”就是“人之子”,耶稣在此强调自己就是人之子,因为他是真正的人,处于卑微的状态,具有人性所具有的软弱。在福音书中,“人子”这个词一共在83节经文中出现。在《马太福音》中共有30节经文提及“人子”,都是耶稣基督称呼自己(8:20;9:6 ;10:23 ;11:19 ;12:8 ;12:32 ,40 ;13:37,41 ;16:13 ,27 ,28 ;17:9,12 ,22 ;18:11 ;19:28;20:18,28;24:27.30.33.37.39.44;25:31;26:2,24 ,45;26:64)。最早是在8章20 节:“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最后一节是在26章64节,谈及他的第二次再临:“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耶稣用“人子”这个词所强调的就是他的人性。他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成为真正的人,他升上高天的时候仍然是真正的人,将来从天降临审判这个世界的时候仍然是完全的人。圣经中因此强调说:“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他并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亚伯拉罕的后裔。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4-18)。耶稣之所以称自己为“人子”,是因为众人也一直是把他当成“人子”,虽然他们有疑问:“这人子到底是谁呢?”(约12:34)。另外,在旧约圣经中,也称弥赛亚为“人子”:“愿你的右手扶持你右边的人,就是你为自己所坚固的人子”(诗80:17);“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但7:13)。[103]

耶稣称自己是“人子”,不仅是强调他的人性和谦卑,更重要的是强调他就是上帝向亚当所应许的女人的后裔。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要通过政治和军事的方式来征服世上的帝国,而是要通过谦卑地顺服上帝的律法,“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8),从而在根本上胜过罪恶的权势,击伤毒蛇的头(创3:15)。[104]

耶稣基督向我们显明的救赎方式仍然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的。1)这个世界上所要解决的根本性的问题既不是政治性的问题,也不是经济性的问题,更不是教育性的问题,乃是罪的问题,罪是万恶之源;[105] 2)要解决罪的问题,首先不是别人的罪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的罪的问题;3)要解决我们自身的罪恶,我们一定要谦卑地诚实地承认我们自己是无能的,是绝望的;4)只有耶稣基督是罪人的救主,只有圣灵能够改变人的心灵,使人真正成为新造的人;5)重生得救的人忠心地遵行上帝的圣约和律法,就能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完成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等的问题。[106]

 

          十二、基督与“基督意识”

            “基督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拿撒勒人耶稣作为完全的人对于自己是“基督”的认识过程;二是指基督徒对于自己在耶稣基督里同为上帝的受膏者的认识。“基督”本身“受膏者”的意思,这一受膏者并不仅仅局限于拿撒勒人耶稣。在拿撒勒人耶稣出现之前,曾经出现很多“基督”;在拿撒勒人耶稣升上高天之后,一切真正的基督徒也都是上帝的“受膏者”,就是“基督”。这就是使徒保罗所强调的“我活着就是基督”(腓1:21)。可惜,很多宗教人士把“基督”这个词局限化,仅仅用于拿撒勒人“耶稣”身上,这得当然是违背圣经的启示的,也是耶稣基督本身所没有教导的。

            我们当然毫不含糊地承认耶稣基督居于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唯独他既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是上帝与人之间独一的中保,这就是《迦克敦信经》所界定的关于基督论的经典、正统立场。

            但是,在耶稣的人性中,我们确实见到他并没有马上由自己宣告自己就是奉天承命的“基督”。他对自己“基督”的职分的认识以及他的“基督”职分的完成显然是有着不同的阶段的:

            1)他有无知无识的婴孩时期,完全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照顾(路2:1-21);

            2)他的身体和智慧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悦他的心,都一起增长”(路2:52);

            3)耶稣首先成为施洗约翰的门徒,接受他的洗礼(太3:13-15);

            4)耶稣在受洗的时候被圣灵充满:“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上帝的灵彷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6-17)。作为真正的人,耶稣此时才开始接受圣灵的膏抹,开始担负“基督”的职分;

            5)在耶稣正式传道之前,他在旷野中特别接受圣灵的装备(太4:1-11)。

            6)作为真正的人,即使在耶稣担负起“基督”的职分之后,他的知识仍然是有限的:“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太24:36);他所能做的事也是有限的,“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太13:58);“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可6:1-6)。此处指的我们注意的是,耶稣不仅因为当地人的不信就“不得”行什么异能,并且耶稣对于对方的不信还感到“诧异”。

            7)另外,圣经强调耶稣也有在苦难中学习的过程:“凡从人间挑选的大祭司,是奉派替人办理属上帝的事,为要献上礼物和赎罪祭(或作:要为罪献上礼物和祭物)。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故此,他理当为百姓和自己献祭赎罪。这大祭司的尊荣,没有人自取。惟要蒙上帝所召,象亚伦一样。如此,基督也不是自取荣耀作大祭司,乃是在乎向他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的那一位;就如经上又有一处说:‘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 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他虽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他既得以完全,就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并蒙上帝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称他为大祭司”(来5:1-10),在这段经文中,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作为真正的人,耶稣也是“被软弱所困”;二是他也为自己“献赎罪祭”;三是他的祷告是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四是他也是在“苦难”的学校中学习功课。

            因此,作为真正的人,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15)。我们固然要强调耶稣基督的神性,同样也要强调耶稣基督的人性。自由派神学过于强调耶稣基督的人性,甚至否认耶稣基督的神性,当然违背圣经;基要派人士则往往过于强调耶稣基督的神性,很多时候淡化了基督的人性。耶稣基督的神性使我们刚强壮胆,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基督”,乃是“耶稣基督”,是“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的“基督”(约1:1)。耶稣基督的人性使得我们能够效法他,在苦难中学习顺服的功课,在苦难中不断得胜。

 

          十三、对耶稣是谁的各种猜测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先知里的一位”(太16:14)。

            对真理正确的认信只有一种,对真理错误的认识却是数不胜数!此处谈及人们对于基督是谁的各种猜测:1)是施洗的约翰;2)是以利亚;3)是耶利米;4)是先知里的一位。此处耶稣所问及的是“人说我人子是谁?”耶稣在此处所问的并不是那些公开与他为敌、嘲笑他的人的看法,而是那些具有善意之人的看法,这些人是当时犹太教会中的中坚,是大多数。虽然他们在追求真理,但是在涉及到耶稣到底是谁的时候,他们就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他们对于耶稣有很高的看法,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判断所作出的最好的结论,他们都是以喜爱和惊奇之心跟随耶稣的人。他们看到耶稣所行的神迹,听到耶稣所传讲的教训,都一致同意耶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但是,因为耶稣卑微的出身,因为耶稣并没有政治和军事的权势,不合乎他们对弥赛亚的期望,他们就不认为他是弥赛亚。“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赛53:2)。

            今天对于耶稣到底是谁,仍是如此:伊斯兰教承认耶稣是一个重要的先知,犹太教承认耶稣是一个杰出的拉比,基督教自由派承认耶稣是行善的榜样,也有人认为耶稣是人成为上帝的先驱。我们不能因为众说纷纭就冷淡退后,不愿意认识耶稣是谁。加尔文在注释这段经文的时候强调说:“即使在当时基督到来的时候,犹太人如此分化。但这种众说纷纭不应当拦阻真正敬畏上帝的人渴慕真正认识他。如果有人以此为借口,放纵自己的惰性,忽视对基督的寻求,我们就不得不说他这样做是无可推诿的。任何人若是因为教派众多就不喜欢基督,或是因为他人的谬见就讨厌基督,不屑于把自己和基督联系在一起,更是逃脱不了上帝的审判。”[107]

            此处门徒所述说的只是一些比较正面的说法,圣经中还记载了一些比较负面的说法,比如说:1)他是“鬼王别西卜”(太10:25),“他会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罢了”(太12:24);2)还有人说:“他是被鬼附着,而且疯了,为什么听他呢?(约10:20;约8:48);3)另外还有好多人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说耶稣是祸国殃民的人(约11:47-50);4)也有人承认他是教师,尼哥底姆夜里来见耶稣,就这样表达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约3:2)。

            希律王怀疑耶稣是施洗的约翰:“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他里面发出来”(可6:14);关于以利亚,旧约圣经中有隐约的预告:“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4:5-6);之所以说耶稣是耶利米,也许耶稣的侍奉在许多人看来就像旧约先知耶利米的侍奉一样受到人们的排斥和拒绝。另外,当时也有的犹太人教师认为耶利米就是摩西所说的那“先知”(申18:18)。现在他们就想入非非,认为是耶利米的灵魂投胎转世,或者从死里复活了。说耶稣“是先知里的一位”则是比较模糊的一般性的认识。当初耶稣所遇到的那位撒玛利亚妇人在耶稣揭示了她的真实处境之后就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约4:19);“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太21:11)。承认耶稣是先知这是民间最普遍的看法,也是如今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许多自由派神学通用的说法。

           

          十四、民族主义的毒害

            在对耶稣的种种猜测中,最可怕的就是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的想法。“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在根本上是一回事,就是根据血缘来判断人。“民族主义”更多地涉及到文化和国家,而“种族主义”则更多地涉及到血缘和肤色。[108]

            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呼召本来就是圣而公性质的:“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上帝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本来也是让他们:“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子民”(出19:5-6)。但到了耶稣的时代,以色列人不仅不顾念外邦人,甚至连自己的人也无缘无故地杀害。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是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就是上帝的子民(约8:39-47)。所以,耶稣郑重地警告他们,说:“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因此,耶稣基督所强调的上帝的国度是上帝的拯救和审判,“这排除任何民族主义的因素。首先耶稣呼召悔改的并不是外邦人,而是以色列人。最突出的并不是任何民族,而是上帝的荣耀。不管是在传讲国度的开始的时候,还是在传讲的过程中,上帝的荣耀都处于中心性的地位。”[109]

            当时在犹太人中那些政治和宗教领域中掌权的人认为他既然不能用政治和军事的方法一举推翻罗马帝国的统治,显然不是他们所期盼的弥赛亚。相反,他们认定耶稣是祸国殃民的人,最好是想办法把他杀了,这样就拯救一国的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 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 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约11:47-50)。因此,他们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要牺牲一个人来保全整个民族,他们的理由看起来堂皇冠冕,颇有一定的蛊惑力。

            不管是在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所在的时代,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民族主义始终是一个可怕的幽灵。犹太人最终扼杀耶稣基督的就是民族主义的考虑;而门徒对耶稣基督最大的误会就是仅仅把耶稣基督视为来“复兴以色列国”(徒1:6)。耶稣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乃是“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上帝,又叫他们成为国民,作祭司归于上帝,在地上执掌王权”(启5:9-10)。上帝的国度是圣而公的国度,上帝的教会也是圣而公的教会,其突出特征就是消除民族主义的蔽障。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有一个伟大的宣告就是:“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3:26-29)。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最后的教训中,就是提醒门徒防备民族主义类型的假基督的出现:“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太24:26)。这些假基督或者是在偏僻的旷野里聚集力量,或者是在隐秘的内屋中秘密集会,他们多图谋的就是用政治和军事的形式来推翻当时罗马帝国的政权。

            在教会历史上,民族主义始终是传福音的最大的障碍之一。犹太人因为民族主义的作崇而弃绝了耶稣基督;教会历史上也曾经长期弥漫反犹主义,认为是犹太人杀死了耶稣,所以犹太人罪该万死,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耶稣和当初的十二个使徒们都是犹太人。这种反犹主义的登峰造极就是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政权对六百多万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而这种大屠杀却得到了德国教会的认可和执行!甚至连伟大的改教领袖路德本身也具有反犹主义的倾向。路德本来以为在他突出因信称义的真理之后,犹太人就会大规模地归信基督教。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他就向犹太人发泄怒气,斥责他们是阴险的寄生虫:“只知填饱肚皮,围在火炉旁暴饮暴食……打嗝放屁……并榨取我们的钱财和货物。”他甚至对犹太人所惯用的商业手段进行了道德上的谴责,提醒他的读者犹太人和撒但狼狈为奸、杀害耶稣的罪行。他甚至极其粗暴地建议说:

 

首先,放火烧了他们的犹太教会或是学校……
第二,我提议洗劫他们的家产并摧毁其房屋……
第三,我建议没收他们所有的祈祷书和犹太法典文稿,因为里面全是教唆人们通奸、撒谎、诅咒和亵渎的话……
第四,我建议应禁止再教授希伯来语。
第五,我建议应完全剥夺犹太人在公路上的安全通行权。
第六,我建议应没收他们所有的现金和珠宝……
第七,……让任何人都可以向选定的犹太人扔硫磺……永远向驱赶疯狗一样的驱逐他们。[110]
 

 

  可以说,路德对犹太人恶毒的攻击如此之多,就算希特勒的著作《我的奋斗》一书也无法望其项背。他强调犹太人是魔鬼的儿子,这种思想是迈向通往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大屠杀之路的重要一步。不仅是路德宗受到种族主义的毒害,就是改革宗也不能完全幸免。荷兰改革宗教会(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长期支持南非盛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反对白人与黑人通婚(Apartheid)。[111] 著名的改革宗神学家和政治家凯波尔也具有种族主义的倾向,他的理论影响直接促成了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他的儿子(H. H. Kuyper)更是赤裸裸支持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在二次大战期间与德国纳粹政权合作。[112] 这种种族主义倾向也给荷兰改革宗教会带来巨大的耻辱和伤痕。我个人深信,民族主义骄傲和种族主义歧视是导致荷兰改革宗教会和荷兰这个以改革宗信仰为国教的国家堕落和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五、“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

   在听完众人对耶稣是谁的猜测之后,“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5-16)。耶稣并没有和门徒讨论众人对他的看法,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询问门徒对他的看法,因为他所介意的并不是群众的臆测,而是门徒们对他的认识。众人对于耶稣的熟悉非常有限,门徒们却是常和耶稣在一起,所以他们更当认识耶稣是谁。理所当然,今日我们基督徒更当知道耶稣是谁,尤其是我们改革宗教会的基督徒,既然我们注重“纯正的教义、敬虔的生活”,我们更当深刻、全面地认识耶稣是谁。清教徒解经家马泰·恒瑞强调:“所有的幸福都在于正确地认识基督。”[113]

   这是人类历史上人作出的最伟大的宣告!这一简介的教义宣告“就其本质而言,乃是福音的根基。”[114] 根据这一宣告,教会从旧约阶段进入新约阶段。这一宣告也是基督教教会最著名的《使徒信经》的由来:“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独生的子。”彼得在此宣告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历代所盼望的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彼得在此代表众使徒说话,他是他们的代言人(太10:2;15:15-16;19:25-28;26:40;可11:20-22;路12:41;约6:67-70;徒2:37-38;5:29)。[115] 值得注意的,彼得在此处不仅宣告耶稣是“基督”,并且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因此,彼得对基督是谁的宣告包括两个部分,“基督”是指耶稣的职分(office),“永生上帝的儿子”是指耶稣的位格(person)。这两个部分紧密地结合起来,就是对耶稣是谁最经典的认信。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很多“基督”--上帝的受膏者,但唯有拿撒勒人耶稣不仅是“基督”,也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此前,门徒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宣告耶稣是基督,也曾经宣告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但只有在此处,开始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昭示耶稣独特的身份和地位。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德烈在劝说彼得跟随耶稣的时候就说:“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翻译出来就是基督。)于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着他,对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成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约1:41-42)。此处的宣告是出于安德烈的猜测。拿但业一见到耶稣的时候就说:“拉比!你是上帝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1:49)。此处的宣告是出于拿但业的猜测。众门徒见到耶稣在海面上行走之后,就都拜耶稣,并且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了”(太14:33)。此处的宣告是在紧急情况下获救之后的激动。但在《马太福音》16章中的回答,却不是门徒出于一开始跟随耶稣的大胆猜测和期盼,也不是紧急状况之下的激动认信,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回答。后来大祭司讯问耶稣的时候,也是把“基督”和“上帝的儿子”这两个称呼结合在一起:“我指着永生上帝让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上帝的儿子基督不是?耶稣对他说:你说的是”(太26:63-64)。魔鬼在旷野试探耶稣的时候就是围绕耶稣的身份:“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太4:3;6)。

   此处彼得用“永生”来形容上帝,目的就在于把上帝与那些完全没有任何生命的偶像区分开来(林前8:4)。著名的改革宗浸信会神学家约翰·吉尔认为此处彼得的认信虽然简短,但却是一个非常完全的信仰告白,包括以下的内容:

 

1)不仅有一位上帝,并且上帝也是独一的;2)他是永生的上帝,在他自己就有生命,也是其他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与外邦人所拜的偶像截然不同;3)耶稣是基督,是上帝所差派来的基督,是真正的弥赛亚,是上帝所应许的,众先知所预言的,上帝的子民从创世之初就一直企盼的;4)上帝膏抹他,使他承担三大职分:先知、祭司和君王;5)这位弥赛亚不仅仅是人,也是上帝的一个位格,是上帝的儿子;不是像人或天使一样被创造,也不是像圣徒一样被收养,也不是像执政官一样因着他们的职分而被称为上帝的儿子,乃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上帝的儿子,是父独生的子,与父同质,与父为一,与父同等。[116]
 

    十六、上帝的儿子到底有多少种

      上帝的儿子有四种:1)就其神性而言,基督从永世受生,祂的确是上帝的儿子。“祢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祢”(诗2:7)。圣经中强调我们当相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约壹5:13)。“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他”(来6:4-8)。“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约壹1:1-4)。“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上帝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2)从本体的角度而言,天使和亚当以及在他里面藉着受造而生的全人类,也都被称为上帝的儿子。“那时晨星一同歌唱,上帝的众子也都欢呼”(伯38:7);“亚当是上帝的儿子”(路3:38);“我们岂不都是一位父吗?岂不是一位上帝所造的吗?”(玛2:10)。3)从职分的角度而言,执政官也被称为上帝的儿子,因为上帝指派他们反映上帝的治理。“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诗82:6)。4)从救赎的角度而言,藉着得儿子的名分,信徒也被称为上帝的儿子(参见罗8:15-17;加4:4-5)。“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林后6:18)。[117]

 

 

 

 

 

 

 

 

 

 

 

 

 

 

 

第二讲 教会(太16:17-18)

     

      “教会”非常重要!在此处的经文中提及阴间和死亡。如何胜过阴间和死亡,乃是历时历代各种各样的人都关注的大问题。此处耶稣为我们所提出的答案就是“教会”。香港建道神学院院长梁家麟博士强调,二十一世纪中国教会最大的争战就是教会论。在教会论方面,关键不是“三自教会”和“家庭教会”的争论,也不是“宗派教会”和“独立教会”的争论,关键是“真教会”和“假教会”之间的不同。从此处的经文来看,真教会的核心特征就是具有对真理的认信和传讲,这种对真理的认信和传讲就是“天国的钥匙”。“教会”在全新约圣经中共出现115次,在四福音书中只出现过两次(太16:18;18:17)。原文是ekklesia,就是被召出来的一群人,在当初的希腊文和新约圣经中,有时也指社会性的“聚集”(徒19:39)。

 

     一、“属血肉的指示”与“天上的父指示”

   耶稣肯定了彼得的宣告,并且强调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

   “西门巴约拿”,是亚兰文的“约拿之子”。在《约翰福音》1章42节,称西门为“约翰的儿子”。到底西门是约翰的儿子,还是约拿的儿子?不管是约翰(John),还是约拿(Jonah),都是来自闪米特语言的音译,是拼写方面的问题。[118] “约拿”的意思是“鸽子”。耶稣在此用“约拿之子”这个同位语来称呼彼得是大有深意的。此处吉尔的注释非常精彩、深刻,引证如下:

 

我们的主,通过这一同位语,提醒彼得知道他的出生和父辈,但他并没有基于彼得的出生和父辈而祝福他:没有任何真正的祝福是来自自然生命的延续;人生来就是可怒之子,在罪中孕育,也在罪中成型。尽管他是巴约拿,是鸽子之子,他的父亲可能是个好人,与他的名字相称,具有鸽子一般温柔的精神。但是,自然的出生,并不能把这样的精神从其父亲传递给他。根据另外一种读法(bar-joanna),‘巴约拿’,蒙恩之人的儿子,但是恩典并不能由此而传递给他。因为他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约1:13)。他是一个蒙恩之人,并不是因为他的第一次出生,而是因为他的第二次出生。我们的主之所以提及他的父亲,就是要提醒他:他不过是一个卑微之人的儿子,他所受的教育也非常有限,因此他的蒙恩并不是因为天性,而是出于上帝的恩典。他对弥赛亚的认识不是由于他在世上的父亲,也不是因为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具有什么优势,而是因为基督在天上的父向他启示的,正如此处基督所确认的那样。他被宣布为有福,因为真正认识上帝,认识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就是永生。他现在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上帝的恩宠,使他与基督有份,与基督所有的恩惠有份,因基督的义而称义,因他的宝血得蒙赦罪,因着基督得蒙悦纳,与圣父、圣子、圣灵相契,从此之后永远与他们同住。[119]
 

   彼得的认信并不是单单出于人的理性的推测,而是出于上帝的启示。当时的犹太人对于基督到底是什么样的,具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唯独通过上帝的启示,我们才能对于基督到底是什么样的基督具有确定性的认识。

   “属血肉的”就是指人(加1:16)。耶稣“在天上的父”向彼得启示了祂的爱子耶稣的身份,正如耶稣在此前所宣告的那样:“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太11:27;约6:44)。保罗谈及自己对耶稣的认识的时候也把这种认识归于上帝的启示:“然而,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上帝, 既然乐意将祂儿子启示在我心里,叫我把他传在外邦人中,我就没有与属血气的人商量”(加1:15-16)。在当时犹太人的日常惯用语中,“属血肉的”就是指人(林前15:50;弗6:12;来2:14)。此处中文合和本的“指示”在希腊原文中是avpeka,luye,n,就是“启示”的意思。启示是指上帝自上而下地向我们显明祂自己的旨意。这种启示总是来自上帝的主动,不是人想得到就得到的,实际上也不是人能够得到的,而是完全由上帝按照祂自己的美意赐给人的。“对真理最高最完全的把握来自上帝的启示,那些有幸领受这种启示的人就会像彼得那样宣告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120] 所以,耶稣在此强调“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就是指彼得特别蒙受了上帝的恩典。今日我们对耶稣是谁的认识,最终也是来自上帝在我们心中的启示。这种认识也是白白得来的,也当白白地传递出去。耶稣在此不仅提醒彼得卑微的出身,而且强调这是来自他“在天上的父指示”。马太·亨瑞在此注释说:“也许基督看出在彼得的认信中有骄傲和虚荣的成分,这是一种很难发现的罪,容易和我们的善行混在一起。”[121] 这也是我们改革宗人士常常容易犯的罪。我们认为自己有伟大的传统,有系统的教理问答和信仰告白,灵恩派、福音派等在信仰上都很肤浅,在我们内心中就隐隐有骄傲之情,在我们的言语中就常常出现论断之意,这就使得我们改革宗神学在他人面前显得“面目可憎”,总是论断别人! 其实,这不是改革宗神学本身的错误,乃是我们这些喜爱改革宗神学的人身上残余的败坏在作崇,也是魔鬼撒但试图败坏改革宗神学名声,使人远离真理的诡计在作崇!求主赐给我们谦卑、温柔的爱心,使我们“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6);“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5);“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上帝”(弗5:2)。

       这种启示一是藉着圣道的传讲,二是藉着圣灵开我们心灵的眼睛(徒16:14;弗1:17-18)。我们必须承认自身的败坏,靠我们属血气的理性并不能够认识上帝,若非上帝开我们的眼睛,我们就不能在基督里得见上帝的荣耀。因此,加尔文劝诫人说:“任何人都不要骄傲自大,认为依靠自身的能力就能在基督里得见上帝的荣耀,让我们谦卑地在心中领受众光之父的教导(雅1:7),唯独他的灵能够驱散我们心中的幽暗。”[122]

 

     二、教会是在基督里蒙召的人

      此处所指的“教会”,并不是指具体的地方教会,而是指上帝的选民。这一教会首先不是组织,也不是教堂,甚至也不是教义,而是在基督耶稣里蒙恩被召的人。“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愿恩惠平安从上帝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林前1:1-3)。这一概念告诉我们,在教会中上帝所看重的是每个人,我们每个人在上帝眼中都是宝贵的。

   在旧约圣经中,与“教会”相对应的词就是“会众”,指各种各样的聚集,但在圣经中习惯上多是指上帝的子民,就是上帝与之立约并救赎的人。耶稣也罢跟随他的人称为他的教会,就是他的子民,是他用他自己的宝血所买赎的:“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太26:28)。因此,国度强调的是上帝的统治,而教会所强调的是上帝的子民。“国度”与“教会”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不同的方面。

因此,当我们谈及教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上帝的荣耀,其次就是每个人的灵命和需要。即使在考虑上帝的荣耀的时候,还是要回到每个人的灵命和需要上来,上帝的荣耀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关键是我们如何彰显上帝的荣耀。作为基督徒,要彰显上帝的荣耀,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彼此相爱,使教会中的每个弟兄姊妹都能够认识上帝,认识独一的救主耶稣基督,都能效法耶稣基督,活出上帝造我们本有的荣美的形象来。

 

  三、教会是上帝的家

   此处耶稣特别强调“我要建造我的教会,并且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此处的“建造”一词特用于“家庭的建造”。教会不仅仅是单个的人。个人在上帝的眼中固然重要,但个人始终是在家庭的氛围中成长的。即使上帝当初造亚当的时候是单个人造的,但也明确地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上帝叫孤独的有家”(诗68:6)。但是,仅仅有以夫妻关系为本的小家并不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特别是在堕落之后夫妻关系也受到了罪的玷污和败坏,我们需要另外的较大的“家”来弥补小家的不足。传统上我们中国所依靠的就是“国家”,我们把皇帝、官员等视为“父母官”。但是,从“国家”这个虚拟的“家”中我们得到的只是打击和失望。因为“国家”是以权力为后盾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上帝的计划中,祂为我们预备了属灵的“家”。保罗教导提摩太说:“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是永生上帝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这家包括天上、地上所有的圣徒(弗3:14)。加入教会就是成为上帝家里的人:“这样,你们不再作外邦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弗2:19)。在这个属灵的大家庭中,上帝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我们在天上的父”(太5:9),耶稣基督是我们共同的兄长(来2:11-12),我们大家都是弟兄姊妹,都是上帝的儿女,都是基督的宝血所买赎的。现代中国所需要的就是淡化国家的角色和作用,增强教会的角色和作用。华人教会著名解经家陈终道先生在此解释说:

 

所以圣经中很明显的以教会是上帝的家,且是大户的人家(提前3:15;提后2:20),是包括天上、地上各家的大家庭(弗3:14),但这是以父上帝为家主的大家庭来说。近代有人尽力引述封建专制大家庭负面的例子,影射教会是上帝的家的弊端,其目的是要把教会带向商业化和机构化的路线,却不考虑教会机构化后的弊端。而西方社会婚姻生活的失败,破碎家庭的普遍,已成了一种被接纳的“文化”。这种文化显然使基督徒更难于用世上的“家”来领会上帝的家的美好了!可见魔鬼如何藉“自由”使人放纵,藉普遍的放纵形成背离上帝的文化;又藉着背离上帝的文化,使人愈来愈偏离圣经的真理,造成更大的文化差距,而更难明白圣经,这样,便成功地利用“文化”来抵挡上帝了![123]
 

  四、教会在爱中建立自己

      作为一个有机体,教会就是你、我、他,是在基督里蒙召的人。作为一个组织,教会就是上帝的家,在这家中“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林前14:40)。这节经文是长老会最喜欢的经文,这当然很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长老制教会的优势和特色之一就是有次序,不乱来。同时,长老会的治理模式不仅是教会次序的保障,也为现代意义上帝的共和政府树立了治理的模范。在长老制教会中,会众选举长老,长老治理教会,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和代议制政府。同时,长老制教会都有明确的信仰告白和教会宪章,会众和长老都必须以信仰告白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信仰,以教会宪章为框架来规范教会的活动,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政府。长老制教会乃是培养现代民主与法治政府的摇篮和基地。

      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正如耶稣基督所强调的那样:“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可2:27 )。上帝拣选我们的目的在于使人“得福”(创12:2;18:8;22:18;26:24;28:14;徒3:25;加3:8),设立的制度和律法目的都是为了使人“得福”(申4:40;5:16,29;10:13;12:25;19:13;箴28:10;赛19:24;耶7:23;42:6;弗6:2;雅1:25)。上帝在教会中设立的各样规矩不是为了牧师的尊严、长老的权威,而是为了大家一起在爱中成长。“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1-16)。

   所以,作为会众,我们要尊重牧长,因为这是基督设立祝福我们的;作为牧长,我们要顾惜会众,因为上帝让我们牧养祂的群羊,不是让我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更不是让我们辖制别人,以敬虔为得利的门路,我们必须存诚惶诚恐的心,忠心地牧养上帝交托给我们的会众,好让我们将来在群羊的大牧人面前交账的时候能够被称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

 

 

 

五、基督的教会必然得胜

   《马太福音》16章18节被称为“在所有圣经经文中最具有争议性的经文”。[124] 关于此处的“磐石”到底指什么,最少有以下主张:1)是指彼得本身,他是使徒的代表和领袖,也是第一任教皇;2)是指彼得作为众使徒的领袖的职分和功用。[125]

   耶稣当然也强调彼得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你是彼得”(太16:18)。耶稣在此处再次提醒他赐给彼得的这个名字。彼得在上帝的圣殿中“就像活石”(彼前2:5)。所有真正的基督徒都是上帝的圣殿:“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并且你们不是自己的人”(林前6:19);“这样,你们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并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 各(或作:全)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你们也靠他同被建造,成为上帝藉着圣灵居住的所在”(弗2:19-22)。

   谈及教会,基督告诉我们两大心意。“我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太16:18)。一是基督亲自建立教会,并且把教会建立在磐石上,“这磐石”就是对以基督为中心的救赎真理的认信。加尔文对此注释说:“他们是以对基督的信心为根基,通过一个圣洁的赞同,建成属灵的圣殿,使上帝可以住在他们中间(结43:7)。基督宣告这就是整个教会共同的根基。”[126] 天主教把“这磐石”解释为彼得,这当然是大错特错,彼得不过是软弱的有罪的器皿,他虽然此时在“天上的父的指示”下,对耶稣基督作出了正确的认信,但马上又被撒但使用,劝主不要上十字架,因此受到主耶稣很重的责备。“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16:21-23)。彼得在基督受死的时候三次不认主(太26:69-75);在面对犹太人的压力的时候,彼得也曾经作出装假妥协之事,受到保罗当面的责备:“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加2:11)。耶稣基督的教会怎么会以彼得为磐石呢?唯一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自己:“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按照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认信耶稣基督的,就是真弟兄、真先知、真教会;否则就是假弟兄、假先知、假教会。这是使徒约翰明确强调的:

 

约一4:1-4

1 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

2 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上帝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上帝的灵来。

3 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上帝;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你们从前听见他要来,现在已经在世上了。

 

      第二,耶稣基督应许说,阴间的大门不会胜过上帝的教会,教会在这个世界上必然得胜。

 

约一5:1-5。

1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上帝而生,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

2 我们若爱上帝,又遵守他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上帝的儿女。

3 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

4 因为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

 

七、教会是上帝的子民

对于犹太人而言,弥赛亚的到来必然伴随着一个跟随弥赛亚的群体的兴起。在希腊文中ekklesia是指任何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是由“生来就自由的公民组成的群体”。[127] 这个词在四福音书中只出现过两次,另外一词是在《马太福音》18章17节。教会就是上帝的子民。圣约的应许就是:上帝要作我们的上帝,我们要作上帝的子民。前者是福音的精义,强调上帝的国度,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掌权,“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罗9:15);后者是律法,强调上帝的教会,教会的特征就是在基督里遵守上帝的诫命:“圣徒的忍耐就在于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2:17;14:12)。因此,“教会是有组织的以可见的形式出现的天国。教会不是天国本身,但教会确实是基督所设立的组织。一方面,天国通过教会的敬拜直接显明在世界中;另一方面,天国也通过教会在宣教方面的努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教会与天国的关系和旧约时代的弥赛亚国度与上帝主权制(theocracy)一样,二者并不完全相同。”[128] 因此,教会所强调的是上帝的子民,而国度所强调的则是上帝的统治;而上帝的子民最终则是上帝的国度的子民,他们所传讲的是上帝国度的福音,我们所遵守的是上帝国度的律法。那些不敬畏上帝、信靠基督的人试图自己立法,夏娃之所以犯罪,就是因为“她对自己说,‘为什么我要听别人的话?我要为自己制定律法;我要独立自主!’这样做,夏娃就拒绝了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129] “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那些蒙恩得救的人则是自觉地甘心乐意地顺服上帝的律法:“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1:2)。

在教会与群体方面,华人教会普遍重视个人性的见证,对教会群体性的见证重视不够。华人基督徒注重个人内在的敬虔,对于社会公义缺乏充分的关注。中国家庭教会在内部基要主义神学的压抑下、在外部无神论政权的打压下,更是对社会问题噤若寒蝉,不敢越雷池一步。海外华人教会在共产党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为了寻求共产党操纵下的“三自”伪教会的支持与合作,很多人更是对极权政府卑躬屈膝,唯恐得罪无神论政府。2010年10月在南非开普敦召开第三届世界洛桑福音大会,中国家庭教会受邀代表二百余人都遭到中国当局非法收扣护照、拦阻出境的待遇,在海外享受充分的宗教自由的洛桑福音运动中国部领导人只是表示“遗憾”,却不敢谴责暴政,声援基本尊严和自由受到粗暴地践踏的主内弟兄姊妹:“对于大会参加者要签署《洛桑信约》,李秀全表示这并非参加条件,但会议参加者均应认同这福音派立场。他认为,今次内地信徒被阻前赴开普敦,当局可能有苦衷。但他说,内地信徒来不了,是个遗憾,但并非世界末日。至于内地当局指大会被反华势力利用,李秀全强调,洛桑大会纯是福音派的福音聚会,一定不会对国家政府有政治企图。‘就如明年的华福大会一样,若发现有政治意识,我也会提醒一定不可以这样。’李秀全表示,大会内曾有声音要联络内地更高级别官员,了解情况及表达诉求,但他并不赞成,因为中国不愿意外国势力干涉内政。他认为现在应该安静交托。 ”[130] 此处至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1)作为基督教会的领袖,为什么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当局”的“苦衷”,而不是主内弟兄姊妹所受的逼迫和凌辱呢?2)“华福大会”不可以有任何“政治意识”吗?真的能做到这样吗?这真的是圣经的启示和耶稣基督的教训吗?3)在如此众多的基督徒领袖遭受打压、凌辱的情况下,难道我们处于自由国家的基督徒只能“安静交托”吗?我们必须深刻地思考到底我们是基督的门徒,还是凯撒的门徒?到底我们是顾念我们正在遭受逼迫的弟兄姊妹的困境,还是体贴无神论专制政府的苦衷?

 

七、彼得与“磐石”

关于这段经文中的“磐石”到底是指什么,在教会历史上共有五种解读:1)是指基督自身:耶柔米、奥古斯丁、特瑞金、马太·亨利、司布真等;2)是指彼得的认信:大多数教父、几任教皇、胡司、路德、加尔文、普勒等;3)是指彼得,教皇派的本拉明等,强调彼得在使徒中居首位;4)适用于彼得,也适用于其他使徒,实际上对所有信徒都适用;5)朗吉认为,此处的磐石是指教会所当具有的彼得式的特色,就是“真理认信上的忠诚”(faithfulness of confession)。 [131] 这五种解释总括起来就是强调三个不同的方面,或者是强调耶稣基督本身的位格和职分,或者是强调彼得和教会的职分,或者是强调真理以及对真理的认信的重要性。这三大方面当然都是重要的,但毫无疑问,教会之所以得以建立和持续,最最重要的乃是耶稣基督本身的位格和职分,彼得和教会的职分都是基督赐下的,对真理的认信最终也是来自上帝的工作,并且这种认信本身也是以对耶稣基督的认信为中心的。从圣经整体的启示来看,教会作为上帝的家不可能以世上任何的人为磐石或根基,正如特瑞金所坚持的那样,唯独耶稣基督是千古的磐石,也唯独上帝自身才是教会独一的根基。[132]

从语词的角度而言,在原文希腊文中,在说及彼得的时候用的是petros ,意思是“石头”(stone);在谈及磐石的时候,所用的词稍有不同,是petra,翻译为“磐石”(rock)--通常是指“巨大的崖壁或磐石,如《马太福音》7章24节的那‘磐石’,聪明人要在其上盖房子。” [133] Petros是指从大块的petra (“磐石”)分解出来的“小石头”。[134] 从词性的角度而言,petros是阳性名词, petra是阴性名词。加尔文当时就已经注意到圣经作者有意地使用不同的词性,目的就是要“表明他正在讲说的是不同的东西。”[135] 彼得当然是上帝的圣殿中非常重要的一块石头,但决不是奠基性的磐石,这种奠基性的磐石只能是主耶稣基督本身。这既是旧约圣经中上帝所应许的,也是彼得自己所承认的:“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赛28:16;彼前2:5-6)。彼得自己从来没有声称自己在使徒中居于首位,他反倒明确地声明:“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上帝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彼前5:1-3)。

屈梭多摩在注释“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时强调:“这就是说,在这种信心和认信的基础上,我要建造我的教会。”[136] 奥古斯丁注释说:“此处所说的并不是:你是磐石;而是说:你是彼得。因此,磐石就是基督,西门如此认信基督,正如整个教会如此认信基督一样,所以他被称为彼得。”[137] 如果彼得违背真理,自己作主,那就是“井底孤蛙,小天小地,自高自大;厕中顽石,不中不正,又臭又硬。”

当圣经中用磐石作比喻的时候,一直是指耶和华上帝或耶稣基督(申32:4,15,18,30,31,37;撒上2:2;撒下22:2,3,32,47;23:3;诗19:14;28:1;31:2,3;42:9;62:2,6,7;71:3;73:26,78,37;89:26;94:22;95:1;赛17:10;26:4;30:29;44:8;哈1:12;罗9:33;林前10:4;彼前2:8),从来没有指任何人,哪怕是强大的人。[138] 此处用代词“这”,“这磐石”。耶稣在其他地方也用“这磐石”指他自己:“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太21:44)。另外,从整个新约圣经的角度来看,耶稣在登山宝训的末了就强调当“把房子盖在磐石上”(πετρα;太7:24)。 此处的“磐石”显然不是指彼得;在教牧书信中,保罗更是明确地说:当初以色列人过红海的时候,“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πετρα;林前10:4)。连彼得自己也承认那“跌人的磐石”就是基督(πετρα;彼前1:8)。因此,不管是在旧约时代,还是在新约时代,教会所赖以建立的磐石都是耶稣基督本身,不是任何人。

天主教直到今天都在声称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把教会的领导权委托给了彼得,认为彼得就是耶稣所说的“磐石”,“仅次于基督,是首要的基石,是为首的牧者、主宰和管理者,应当具有全部教会的权柄。”[139] 彼得这种独自掌管“天国的钥匙”,领导整个教会的职分则是代代相传,历代教皇就是彼得的继承人。[140] 1545年至1563年在意大利的天特城召开的天特会议之后,天主教在其《天特信条》中一直声称天主教徒必须宣誓:“我承认神圣、大公、使徒性罗马教会是众教会的母亲和主妇;我发誓真心顺服罗马主教--圣彼得的继承人,他是众使徒的王子,耶稣基督的副手。”[141] 天主教所有神甫及神学院和大学教授所必须宣誓信守这信条。改信天主教的基督教信徒也要宣认这一信条,故有时被称为“改信者的表白”(Profession of Converts)。

彼得当然在众使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徒1-12)。但是,1)他和约翰一起接受其他使徒的差派(徒8:14);2)他为自己的行动向耶路撒冷的教会交待(徒11:1-18);3)他也曾因为自己的不当举止而受到保罗当面责备(加2:11-14)。因此,他最多是“在平等者中居首位”(first among equals)。[142] 清教徒解经家普勒强调说:“彼得先说话,并不意味着彼得就在众使徒中占据优先地位,而是因为彼得的性情比其他人反应快、更激烈,所以他就先说话;其他人则是以沉默的方式同意了他所说的。”[143] 纵观整个圣经,不光是彼得带头发言,有时约翰也是如此(可9:38),多马、腓力、犹大都曾经代表众门徒说话(约14:5,8,22)。因此,最终而言,彼得是小石头,基督是大磐石。无数的小石头凝聚在一起,就组成上帝的圣殿,而这圣殿唯一的奠基性的磐石就是耶稣基督本身。[144] 从客观的角度而言,唯有上帝是可靠的磐石,唯有耶稣基督是教会所仰赖的千古磐石。另外,在我们心灵的圣殿中,我们心灵中基于父上帝的指示或圣灵的光照而达成的对于上帝及其耶稣基督的认识则是磐石性质的内在根基,这种不可毁坏的坚固磐石就是个人的心灵亲自经历到的智慧,也就是我们心灵对于上帝及其真理的亲证。[145]

当然,我们也当强调彼得的作用。耶稣基督是教会唯一的根基,耶稣基督是教会唯一的磐石,耶稣基督是教会最终的建造者,但这并不排除人的作用。耶稣在这段经文中多次提及彼得:1)“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彼得得蒙上帝的拣选,成为承载上帝的特殊启示的器皿;2)“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太16:18)--彼得是耶稣特别赐给他的名字,也是耶稣重用的器皿,他不仅是信徒,更是使徒;他不仅是使徒,更是耶稣所拣选的三大核心使徒之一;3)“我要把天国的钥匙赐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9)--耶稣把教导和治理的权柄赐给彼得。

今日很多福音派教会片面强调“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太17:8)。忽略教牧之分在建立教会过程中的作用,使得教会在真理的教导上直线下降,甚至使得整个基督教的层次直线下降,教会不愿意高薪聘请优秀的精通圣经的牧师。牧师因为薪酬特别低,事务特别多,以至于无法专心研读圣经,“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徒6:4)。如此就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基督教在美国也开始淡出公共领域、文化领域,被边缘化。圣经中强调教会“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弗2:20),此处所强调的是使徒和先知教导的职分,普勒注释说,他们通过教导性的传讲为教会奠定根基,这根基就是基督,他们阐明基督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独一的中保,是教会独一的救主和元首(林前3:11)。此处的“根基”是以单数形式出现,是指他们以基督为中心的教义的整体。使徒和先知的职分就是讲道。[146] 耶稣基督是教会独一的根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但这并不排除使徒们根基性的作用,圣城新耶路撒冷“城墙有十二个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启21:14)。耶稣基督“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8),能把人带进天国,也能把人扔到地狱中;但这并不排除别的、其他使徒们以及其他传讲上帝的话语的人拥有天国的钥匙。 “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太10:40-41);“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约13:20)。

令我们感到震惊的是,彼得在17节被耶稣称为是“有福的”,然而在接下来的23节中却又受到耶稣基督的严肃的斥责:“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彼得不喜欢耶稣被钉十字架这种受苦、受死的惨景。彼得既蒙祝福,也受咒诅,因此,此处的教训就是:“不管我们在基督的教会和国度中处于什么地位,若不是靠着上帝的恩典,若不是藉着信心,我们就无法站立。”[147]

 

八、“阴间的大门”与异端教训

目前上帝在大陆教会施恩,使荒凉的教会大有复兴,福音不断广传,教会不断建立。可惜,大陆教会长期遭受各种异端邪说的困扰,虽有数字上的成长,但在真理和灵命的质量上仍然非常肤浅,非常危险。教会最大的需要就是在先知和使徒的教训的基础上扎稳根基。正如十七世纪苏格兰经学家大卫·迪克森强调,撒但的国度的两大支柱就是无知和谬误,上帝的国度的两大支柱则是知识和真理,而撒但破坏上帝的国度的策略就是逼迫和异端。“逼迫杀死千千,异端杀死万万。逼迫所伤害的是人的身体,而异端则直接伤害基督徒的灵魂。”[148]

对于何为“阴间的大门”,在教会历史上有四种解释:1)死亡的大门,也就是死亡的权势;2)罪恶;3)异端教训。耶柔米说:“我认为阴间的大门是指罪恶,或者至少是指把人网罗到阴间去的异端教训。” 4)迫害者的酷刑和许诺。拉班认为:“迫害者的酷刑和许诺就是阴间的大门。不信者的恶行和虚浮的言论也好似阴间的大门,因为他们所显明的是毁灭之路。”[149] 当代圣经学者卡森则认为是代表“撒但及其追随者的力量”。[150]

            “天国的大门”就是真理的教训,“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的钥匙,教会运用天国的钥匙,就是按照正意分解真道,使人真正认识独一的上帝,认识祂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使徒彼得警告说,错误的解经,使人自取沉沦(彼后3:16);保罗也提醒提摩太说:“你要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要在这些事上恒心;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提前4:16)。从保罗对自己的侍奉的总结和交待来看,也是如此:

 

徒20:25-32

25 “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上帝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
26 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
27 因为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28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作:救赎的)。
29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
30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
31 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
32 如今我把你们交托上帝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阴间”这个词在和合本圣经中出现过73次。“阴间”与撒但的国度有关,但有着更广泛的意义。“阴间的大门”这个词在旧约圣经中出现过一次(赛38:10);这个词与“死亡的大门”是同义词(伯38:17;诗9:10;107:18;歌8:6;赛38:10)。 “阴间”本身则是指死人所去的地方。因此,“阴间的大门”就是指“阴间的权柄”,“死亡的权势”,也就是死亡本身。“大门”这样的比喻是指死亡就像是一个吞噬人的深渊。这死亡曾经吞噬过耶稣,彼得自己也为主殉道,被死亡吞噬,教会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殉道士。死亡看起来会一时占上风,但最终必被击败,正如耶稣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最终也要复活,并且得到荣耀的身体。

清教徒解经家在注释“阴间的大门”的时候强调人的因素,他说:“此处的‘大门’所凸现的乃是坐在大门口的那些人。当时他们的习惯就是那些管事的人坐在城门口(得4:1,11;撒下19:8)。”[151] 若不小心,所谓的“教会”也可能变成“阴间的大门”!成为“鬼魔的住处和各样污秽之灵的巢穴,并各样污秽可憎之雀鸟的巢穴”(启18:2)。这是先知耶利米时代教会的光景,那时以色列人强调“这些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是耶和华的殿!”其实已经变成了“贼窝”,上帝严厉的审判正要临到他们(耶7:1-15)。在耶稣时代也是如此,耶稣在洁净圣殿的时候就“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太21:13)。

这就是说,作为信靠、跟随弥赛亚的群体,教会永远不会灭亡。那些在主内死去的人,最终必要复活,并且得到荣耀的身体,完全与上帝同在。[152] 在基督里,死亡是我们最后的仇敌,但它绝不是最后的得胜者(林前15:26)。基督徒在基督里已经胜过死亡,所以我们是真正的乐观主义者。[153] 保罗在谈及耶稣基督的死里复活,以及我们最终也要复活,得到不朽坏的身体之后,就充满信心地在主内夸口说:

 

林前15:55-58

55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56 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

57 感谢上帝,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

 

作为基督徒,我们已经从根本上胜过了死亡,胜过了世界。耶稣基督已经确定无疑地得胜,我们在历史过程中与他一同得胜,直到最终完全得胜。

 

九、异端的教训不能胜过上帝的真道

“阴间的大门不能胜过他”--此处和合本中的“他”并不准确,在希腊文中这个词是auvth/j, 属于“阴性”,决不是阳性!如果翻译为“他”,在上下文中只能是指彼得,这是明显违反原意的。加尔文认为,这个词或者是指彼得作出的认信,或者是指教会,后者更合适。“针对撒但的一切权势,教会仍然屹立不动,这表明教会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上帝的真理是始终不动的,而教会的信心所仰赖的就是上帝的真理。”[154] 这就是使徒约翰所强调的:“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上帝儿子的吗?”(约一5:5)。上帝赐给基督徒和教会的呼召不是得救,而是不断地得胜(启2—3)。改革宗神学不仅强调因信称义的真理,也强调分别为圣的真理。我们分别为圣的过程,就是不断胜过自身残余的败坏、世界的诱惑和撒但的攻击的过程。“地狱的大门”包括“道德、哲学、神学、经济、社会和政治性地狱的大门,它们都不能胜过教会。”[155] 马太·亨利强调“地狱的大门”就是出自魔鬼的国度的各种权势和政策,包括抵挡福音真理,败坏蒙恩之道,迫害优秀的牧师和基督徒,杜撰、传讲不合乎真道的教训等。[156] 因此,教会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消极性的防御,而是重点在于积极性的进取。针对这个世上到处肆虐的黑暗、邪恶、死亡,教会要奉耶稣基督之名,勇敢并且身体力行地传讲光明、良善和生命之道。丧失这种进取精神的教会必然是失败的教会,不进则退,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阴间的大门不是攻击上帝的子民的武器!行动的方向恰恰相反。上帝的子民要掳掠仇敌的营垒。当上帝的子民承认国度的根基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拦阻他们。阴间的大门不能拦阻他们强有力的进军。[157]
 

阴间的大门不能胜过上帝的教会。首先是指真信徒在救恩上的稳固,其次是指真信徒在历史中的得胜。清教徒神学家普勒在注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时强调说:“魔鬼以及他所使用的一切工具都不能最终消灭它,既不能把真信心从具体的信主之人的心中消灭,也不能把福音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根除。”[158] 改革宗神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强调真信徒永不灭亡,“一旦得救,永远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这是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的应许:

 

约10:25-30

10:25耶稣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你们,你们不信。

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为我作见证。 
10:26只是 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 
10:27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10:28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10:29我父把羊赐给我,祂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10:30我与父原为一。

 

真信徒在历史中的得胜,包括他们在历史过程中的得胜,也包括他们在历史的最后的得胜。在历史过程中的得胜就是上帝的国度在这个世界上不断得胜的过程。基督教导门徒祈求的就是上帝的国度在这个世界上的不断得胜:“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名被尊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9-10);这种得胜的保障就是:“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太6:13)。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的过程(太11:15)。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与各样的罪恶争战,既然争战就会有牺牲,就会有代价,就会有痛苦,但是我们要充满信心、盼望和喜乐:

 

来12:1-4

1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

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4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在历史末了的最终得胜就是信徒的复活得荣:“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林前15:54);“死亡和阴间也被扔在火湖里;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启20:14);“上帝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21:4)。

当然,此处耶稣应许阴间的权柄不会胜过他的教会,这并不是说某个地方的教会永远不会消失,《启示录》上所记载的亚细亚的七个教会今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也不是说管理教会的人永远不会犯错误,彼得就曾经犯过严重的错误,上帝的仆人也都是人,没有一个是完美的;这当然也不是说教会中没有任何不好的现象,每个教会都是不完全的。这是指看不见的教会,也就是耶稣基督的真教会,决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亡。正如特瑞金所强调的那样:“这段经文不能理解为是指可见的教会,从其后面附加的句子就可以看出—阴间的大门不能胜过它。撒但能够也常常胜过特定的可见的教会,但是,对于大公教会,就是唯独由选民所组成的教会,撒但是永远不会胜过的,因为这教会是建立在磐石之上的(太7:24)。”[159] 教会哪怕是在旷野之中,仍然会继续生存(启12:14)。正如保罗所告白的那样:“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林前4:9)。之所以如此,唯一的原因就是上帝的保守:“你们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彼前1:5)。

改革宗救恩神学所强调的“圣徒永蒙保守”这一教义,不仅适用于基督徒个人,也适用于整个基督教会;不仅适用于我们在苦难和逼迫中的生存,也适用于我们在和平和兴盛时期的发展。

 

十、上帝的真道和教会必然在历史中得胜

当然,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建造”(oivkodomh,sw),这个词在旧约圣经中也多次出现(得4:11;撒下7:13-14;代上17:12-13;诗28:5;118:22;耶1:10;24:6;31:4;33:7;摩9:11)。耶稣亲自建立教会,同时他也吩咐我们参与教会的建造。

 

        林前3:9-17

9因为我们是与上帝同工的;你们是上帝所耕种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10 我照上帝所给我的恩,好象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
11 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
12 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上建造,
13 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
14 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
15 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象从火里经过的一样。
16 岂不知你们是上帝的殿,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
17 若有人毁坏上帝的殿,上帝必要毁坏那人;因为上帝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
 
     教会是上帝的子民,是上帝亲自建造的,也是基督徒蒙召参与建造的。“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上帝”(来12:8)。在这积极的建造中,上帝的教会必然福杯满溢,得胜有余。不管是撒种的比喻,还是麦子与稗子的比喻、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所表明的都是基督的教会与国度在历史过程中的成长和得胜。[160] 阴间的权柄不仅不能胜过耶稣基督的教会和国度,并且最终必要彻底地被基督的教会和国度征服。耶稣基督的降临就是一个崭新的开端,世界历史随着耶稣基督的降临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个开端虽然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是,正如一粒落在好土里的种子结出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小小的芥菜种长成大树,一点的面酵把全团面都发起来一样(太13:1-33),上帝的国度在这个世界中的展现也是从小开始,最终囊括全世界。世界历史的进程就是上帝的国度从小到大的过程。瑞德博斯分析说,这一切都表明上帝的国度发展的进程:

 

仅仅盯着开始和结局,却不计一切代价地消除两者之间的进程,这是不自然的。最重要的就是进步的观念,这种进步始于渺小的开端到最后奇妙的结局。因为事实上上帝的国度的最终降临完全基于上帝自己的行动,这表明结局并不是内在的发展进程的结束。其实,上帝的国度的开始也是如此。整个的上帝的国度的彰显都是上帝的行动所导致的。种子就是上帝的圣言,是基督大有权柄地讲说的。将来有一天,上帝这大能的圣言必然要使世上的一切都得以更新。但是,在开端和末了之间则是历史。在这历史之中,上帝的圣言不断带来进步,产生影响。我们不能用当今的进化论来解释这种历史的进程,而是应当根据上帝的计划和工作来理解这一进程。......从严格的末世论的角度来解释,可以说:尽管目前只是渺小的开始,但是,上帝那包罗万象的国度必然临到。[161]
 

     十七世纪苏格兰神学家卢瑟福充满信心地宣告:“上帝的国度和上帝的教会是世上最持久长存的社会,并且上帝的国度是不会失败的国度。”[162]

   正如先知以赛亚所预言的那样:

 

赛2:1-5

1 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得默示,论到犹大和耶路撒冷。 
2 末后的日子,末后的日子,耶和华殿的山必坚立,超乎诸山,高举过于万岭;万民都要流归这山。 
3 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主必将祂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祂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 
4 祂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 
5 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耶和华的光明中行走。 
 

            这就是林慈信牧师所强调的十七世纪清教徒神学的精神。他们相信基督徒在世上虽然遭遇苦难,但绝对有盼望,有喜乐,因为战争的结局已定,基督已经得胜作王,还在不断得胜。在十七世纪,英国的基督徒大部分是后千派。耶稣基督已经复活的,是荣耀的,是被高举的,在天上作王。直到耶稣基督再来,没有任何权势能够打败教会。这是正统的。我们现在只讲“去”传福音,却很少讲到吸引别人“来”参加教会。基督徒的宣教应当有信心。当上帝的真道传出去的时候,外邦人会来的(撒8:20-23)!

 

          十一、特瑞金论教会持续性存在的七大根据

            基督的教会将会在这个世界上持续存在,不断得胜。十七世纪瑞士改革宗神学家特瑞金为教会的持续性提出了七大根据或理由:

 

1、从教会的性质来看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1:23),不可能与基督分裂;只要头还在,身体就会持续存在,因为头是不可能离开身子而存在的。直到世界的末了,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都会持续存在,并且会天天成长,直到最终得以完全(弗4:15-16)。同时,教会也是基督的新妇,基督已经永远聘她为妻(何2:19),并且以永永远远的爱使她成圣,直到最终把她毫无玷污地带到上帝的面前(弗5:26-27)。这一神秘的婚姻在羔羊的婚筵中达到完全(启19:9)。

 

            2、从恩典之约的性质来看

            根据上帝的启示,恩典之约是永恒性的,永远不会废弃(赛59:21;61:8;耶31:31-37;32:36-44;结37:26;诗89:30-37)。上帝与教会立约,使教会永远得享上帝的祝福,并且爱上帝。世界的持续有赖于教会的持续,因为上帝保守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召出祂的选民,就是祂的教会。因此,教会若是彻底灭亡,这个世界也就会彻底灭亡。这都是不可能的。

 

            3、从上帝的应许来看。

            基督在此处应许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不管撒但如何反对教会,不管死亡和阴间的权势如何嚣张,教会都不会被彻底推翻,因为教会建立在永恒的不会摇动的磐石上。基督也应许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这应许不仅是给当初的使徒们的,也是赐给一切忠心地传讲使徒们的教训的牧者的,当然也扩及到整个教会。基督的肉体虽然已经升上高天,但他那属灵的同在仍然与他们同在。基督在向父祷告的时候,明确地说:“我不但为这些人祈求,也为那些因他们的话信我的人祈求”(约17:20)。

 

4、从基督中保的职分来看

            基督是教会的大先知、祭司和君王。就其君王的职分而言,他的国度永不败坏,存到永远(但2:44;路1:33)。因此,使徒保罗也说:“基督必要作王,等上帝把一切仇敌都放在他的脚下。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5-26)。从他祭司的职分来看,基督乃是永永远远为祭司(诗110:4),一直为教会代祷,使教会在这个世界上不断争战得胜。从基督先知的职分来看,基督始终通过牧者传讲福音、施行圣礼而牧养他的教会。

 

            5、从圣灵的同在来看

            圣灵始终与教会同在:“耶和华说:至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加给你的灵,传给你的话,必不离你的口,也不离你后裔与你后裔之后裔的口,从今直到永远;这是耶和华说的”(赛59:21)。此处上帝应许他的圣言和圣灵将会始终与教会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耶稣基督也强调说:“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14:26)。假如教会不存在了,圣言和圣灵的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6、从历代的经验来看

            教会从亚当和他的家人开始,中间有塞特、以挪士,他们“求告耶和华的名”(创4:26)。然后到挪亚,从挪亚到闪,闪一直到亚伯拉罕的时代。然后上帝明确与亚伯拉罕立约,要使他的后裔多如天上的星星(创15:5)。然后上帝带领雅各一家进埃及、出埃及,直接建立了尊上帝为大的共和国政权。虽然教会历经起起伏伏,但上帝始终保守他的教会的存续。在以利亚的时代,教会看起来已经是气息奄奄,但上帝明确地对以利亚说:“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与巴力亲嘴的”(王上19:18)。从新约时代开始,世界历史更是见证了教会的发展。即使在罗马帝国及其残酷的迫害之下,殉道士的鲜血就是教会的种子,基督徒前赴后继,使得福音因传遍了全世界,教会在各处成为真理和自由的灯塔。

 

            7、从教会蒙保守的各种原因来看

            教会有三大仇敌,一是撒但的攻击,二是世界的诱惑,三是基督徒本身残余的罪。基督已经胜过了撒但的权势(西2:15;来2:14),正如基督为彼得所祷告的那样:“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象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1-32)。此处耶稣也明确应许,阴间的大门不能胜过教会(太16:18)。教会也不会被世界的诱惑征服,因为使我们胜过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一5:4),上帝真正的选民不会上当受骗,随波逐流(太24:24);凡从上帝生的,就不再处于罪的辖制之下(约一3:9)。上帝的旨意就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8:28)。基督已经为教会做成了完全的救恩,他仍然在天上为教会代祷祈求(罗8:33-34;约一2:1-2)。圣灵的大能和保守与教会同在,必然不断坚固他们的信心,保守他们直到见主面的日子(约14:16-17;彼前1:5)。 [163]

 

          十二、积极抵制异端教训,在真道上造就自己

            人类的堕落就是由听从魔鬼的教训开始的(创3:1-7)。所以,使徒保罗郑重地警戒说:“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2:8);“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来2:1)。彼得也提醒教会说:“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彼后2:1);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彼后3:17)。

            各种各样的假道乃是“阴间的大门”,各种各样的假先知手中拿着“阴间的钥匙”,为我们打开“阴间的大门”,引导人走向“阴间的大道”。因此,我们必须有忌邪之心,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一定要热爱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对于各种异端教训深恶痛绝,绝不让步。“我藉着你的训词得以明白,所以我恨一切的假道”(诗119:104);“你一切的训词,在万事上我都以为正直;我却恨恶一切假道”(诗119:128)。

            当然,关键不是打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真道上长进。保罗强调我们对真理的信念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们感谢上帝;因为祂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through belief in truth),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帖后2:13),基督徒要在真道上同归于一:“他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until we all reach unity in the faith and in the knowledge of the son of God and become mature),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4:11-16)。所以,圣经如此劝诫我们:“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犹20)。非常重要的是,是否持守上帝的诫命和耶稣基督的教训乃是真假圣徒的两大标记:“圣徒的忍耐就在此;他们是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12)。上帝的诫命是不变的标准,基督的真道乃是对上帝的诫命所做出的最纯正的解释。

            唯愿我们今日华人基督徒谦卑地学习真理,勇敢地见证真理,正如时期世纪荷兰著名的清教徒神学家布雷克随荷兰基督徒所劝告的那样:

 

真正的信徒啊,现在我要转向你,激励你勇敢地认信主耶稣。当为将来在信心上的试炼做好准备,坚固你自己,要在所认信的真理上坚定不移,因为我们都要如此面对。上帝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待祂的教会。上帝从这国到那国,使教会受到迫害。现在法国的教会正在遭受迫害,也许不久就轮到我们,因为在我们荷兰的教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和平时期,这是非常罕见的。荷兰教会不仅在道德的意义上来说完全败坏了,而且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新奇的教训。无知占上风的地方,就有谬误浮现。有明确的记号表明,荷兰教会就要面临外部或内部的迫害――那些对纯正的真道无法容忍,对圣洁的生活充满憎恨的人,必要迫害教会。敬虔之人将要受到试炼,为数不多的忠信之人在生活和教义上的真实情况,就会像保罗所预言的那样发出光来:“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因此,当做好准备,当迫害临到的时候,你可以预备好,坚定不移地认信耶稣,从而得到殉道士的冠冕。[164]
 

 

 
 

 

 

 

第三讲 天国(太16:19-20)

           

            在《马太福音》16章13至20节中,耶稣基督从彼得伟大的认信开始,宣布教会的磐石就是对以基督为救赎中保的真理性的认信;最后的高峰就是庄严地宣布把“天国的钥匙”赐给彼得。这天国的钥匙直接涉及到捆绑与释放的权柄。我们在这一部分要解明的就是三个问题:1)天国到底是什么?2)天国的钥匙到底是什么;3)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到底是指什么。

            今日在教会中最最混乱的观念可能就是“天国”是什么。最大的三个混乱就是:1)认为“天国”仅仅在天上;2)认为“天国”仅仅在人死后出现,或者在耶稣基督二次降临之后出现;3)认为“天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落实。我们从以下的查考和分析中就能看出这三大混乱的错误之处。

 

          一、广义:天国就是上帝的统治

            从形上的意义而言(in its metaphysical sense),上帝的国度就是指上帝对万有的统治。[165] 整个圣经所讲述的就是独一的“创造者与大君王”上帝的故事。[166] 犹太人常常这样祷告:“赞美你,主我们的上帝,宇宙的大君王!”对于虔诚的犹太人而言,天国之轭就是顺服上帝的诫命,而首要的诫命就是:“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申6:4-5)。这也是耶稣所强调的“你们当负我的轭”(太11:29-30);这是最大的诫命(太22:34-40)。

            先知以赛亚强调说:“耶和华如此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赛66:1;徒7:49)。上帝对以色列人明确启示说:“全地都是我的”(出19:5)。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基督也教导说:“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祂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太5:35)。此处的“大君”是指上帝是“大君王”--“耶和华至高者是可畏的,祂是治理全地的大君王”(诗47:2);“锡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华美,为全地所喜悦。上帝在其宫中,自显为避难所”(诗48:2-3)。从这些经文来看,从创造的角度而言,全地都是属于上帝的;从护理的角度来看,全地都在上帝的治理之下。因此,天国就是上帝在全地的统治,是上帝在整个宇宙,也就是整个受造界中的主权。这也是耶稣基督所特别强调的:“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们的头发都被数过了”(太10:29-30)。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上帝的国度不仅包括宏观的天上与地下,也包括一个小麻雀、一根头发,甚至人的心思意念:“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象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21:1)。在这个方面来说,甚至魔鬼撒但也都是上帝的器皿,是上帝让他享有一定的“尊位”的:“这些做梦的人也象他们污秽身体,轻慢主治的,毁谤在尊位的。  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尚且不敢用毁谤的话罪责他,只说:主责备你吧!”(犹8-9)。因此,哪怕是对魔鬼撒但,我们也不能推托责任,随意谩骂!

            因此,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就是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甚至无所不在,所以大卫感叹说:“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诗139:7-8)。这种对上帝的同在无可逃避、上帝的国度无可逃避的意识,乃是一种深刻的自觉。钟马田强调说:“上帝是我慈爱的天父,祂用永永远远的爱来爱我,正是因着这样的大爱,祂差派祂的独生爱子为我在十字架上舍命。我觉悟到这一点的那一刻,我就与祂和好了。”[167] 这种深刻的自觉乃是基督徒生活的内在根基。我们甚至可以说,罪人之所以是罪人就是因为他们不承认上帝的恩典,没有自觉自愿地把荣耀颂赞归给上帝(罗1:21)。

            当初以色列人得蒙上帝的救赎,“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那时,犹大为主的居所,以色列为祂所治理的国度”(诗114:1-2)。但是,大多数以色列人仍然没有认识到上帝的大而可畏,仍然没有自觉自愿地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他们就在旷野徘徊,并且最终倒闭在旷野。

 

                民14:11-12,20-25

11 耶和华对摩西说:“这百姓藐视我要到几时呢?我在他们中间行了这一切神迹,他们还不信我要到几时呢?
12 我要用瘟疫击杀他们,使他们不得承受那地,叫你的后裔成为大国,比他们强胜。”
......
20 耶和华说:“我照着你的话赦免了他们。
21 然而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荣耀充满。
22 这些人虽看见我的荣耀和我在埃及与旷野所行的神迹,仍然试探我这十次,不听从我的话,
23 他们断不得看见我向他们的祖宗所起誓应许之地。凡藐视我的,一个也不得看见;
24 惟独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我就把他领进他所去过的那地;他的后裔也必得那地为业。
25 亚玛力人和迦南人住在谷中,明天你们要转回,从红海的路往旷野去。”
 

            在亚当之后,堕落之人仍然生活在上帝之下,仍然生活在上帝的律法之下,仍然生活在上帝的国度之中,只是他们拒绝承认上帝的存在和主权。柏瑞特在介绍范泰尔的护教学思想的时候强调说:

 

不管我们选择承认,还是选择不承认,造物主和受造物之间的区别永远不会消除,牢记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亚当和夏娃在犯罪之后同样需要依靠上帝,和他们在犯罪前对上帝的依靠没有两样。他们只不过是拒绝承认这种依靠罢了,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可以欺骗自己,认为自己不需要父母的,但他仍然是一个要依靠父母的孩子。同样,亚当和夏娃以为他们独立于上帝了,其实他们仍在所有的事上都需要上帝,这“所有”的事甚至包括他们拒绝上帝的能力。上帝要求亚当和夏娃承认他们对祂的信靠,过一种信靠上帝的生活,但他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反而堕入罪中。他们原以为自己是聪明的,反成了愚拙,因为上帝的话是完全信实的;而他们的结局就是死亡。[168]
 

          二、狭义:天国是指上帝的子民

            狭义的角度就是从政治性的角度而言,天国就是敬畏上帝的政治性、社会性群体,也就是上帝的子民。这样的国度就是“上帝掌权的国度”(theocracy);现代很多人把这个词误解为“祭司或神职人员掌权”(hierocracy),这当然是大错特错的。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唯独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唯独祂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所有人都必须降服在上帝的主权之下。[169]这就是当初基甸的反应:“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士8:22-23)。

            上帝当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时候就如此说:

 

            创17:1-8

                        1 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

                   “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 

                2 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

                 3 亚伯兰俯伏在地;上帝又对他说:

                 4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

                 5 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

                6 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7 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上帝。

                8 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

                 我也必作他们的上帝。”

 

上帝在西奈山与以色列人立约之前,明确地宣告:

 

                出19:1-6

                        1 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后,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就来到西乃的旷野。

                        2 他们离了利非订,来到西乃的旷野,就在那里的山下安营。

                        3 摩西到上帝那里,耶和华从山上呼唤他说:“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

                        4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

                        5 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

                 因为全地都是我的。

                        6 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 这些话你要告诉以色列人。”

 

诗人在赞美上帝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就说:

 

                诗114:1-2

                        1 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说异言之民; 

                2那时,犹大为主的圣所,以色列为他所治理的国度。

 

使徒彼得强调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作为上帝的子民,非常重要的是:“摩西将律法传给我们,作为雅各会众的产业。百姓的众首领,以色列的各支派。一同聚会的时候,耶和华在耶书仑中为王”(申33:4-5)。顺服上帝的王权和律法,乃是上帝的子民的核心特征;在新约圣经的亮光下,圣徒--也就是上帝的儿女--的两大特征就是:“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启12:17);“守上帝诫命和耶稣真道的”(启14:12)。

            从这个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有既济,也有未济(already and not yet)。这就是保罗所强调的:“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享:原文作入)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1-23)。

            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的教会。这是先知的信息:“耶和华要在锡安山作王治理他们”(弥4:7)。也是耶稣在福音中所教导的:“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太25:34)。使徒保罗也教导说:“这样,你们不再作外邦人和客旅,是与圣徒同国,是上帝家里的人了”(弗2:19)。此处上帝的国与上帝的家是统一的。上帝既是我们的家长,也是我们的君王。[170] 欧洲改教家布林格(Henry Bullinger, 1504-1575)强调说:“我们的主是王,因此必定有祂的国度。......作为圣徒的团契,教会顺服他们的君王基督,被称为是上帝的国度。”[171] 当然,布林格强调:

 

上帝的国度只有一个,因为只有一个上帝,只有一个君王基督,也只有一个教会和永生。但是,这同一个国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根据上帝的全能;既然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是全能的,所有受造物都处于祂的公义的统治和大能的掌管之下,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他们是顺服的,还是不顺服的。其次,根据祂的灵,祂是通过祂的灵在选民中为王。因此,上帝的国度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属地的,称为恩典的国度;一是属天的,称为荣耀的国度。[172]
 

瑞德波斯在谈及上帝的国度的时候也强调这种划分:

 

首先,在旧约圣经中当谈及上帝的王权的时候有普遍和特殊之分。普遍性的国度是指上帝对整个世界和所有国家普世性的权柄和统治,这一王权建基于上帝对天地万有的创造(出15:11,14,18;王上22:19;赛6:3,5;诗47:3;103:19)。特殊性的国度是指上帝与以色列的关系(出19:6;民23:21;士8:23;撒上8:7;12:12;诗48:3;赛41:21;耶8:19;弥2:13)。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上帝掌权制(theocracy),在许多方面与旧约圣经中上帝的圣约相合。”[173]
 

            加尔文在讲解主祷文的时候如此界定上帝的国度:“这个国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上帝通过圣灵的大能改变我们身上众多的抵挡祂的邪情私欲,二是祂使我们致力于遵行祂的诫命。”[174] 上帝的国度每天都在前进,直到基督再来就达于完全:“上帝吩咐我们当盼望祂的国度每天都在前进,这种盼望并不是徒然的;因为当人除掉罪的各种污秽,不断走向纯正的时候,诸事就会兴盛。但是,直到基督再临,上帝的国度才会达到完全,正如使徒保罗所言:‘上帝将在万物之上,为万物之主(林前15:28)。’”[175]

         

三、一个国度,两种视角

            在广义上,我们从创造的角度谈及上帝的国度。在狭义上,我们从救赎的角度谈及上帝的国度。因此,卡森强调:“从普世性的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的统治,是永恒的,是无所不包的。任何人、任何东西都不能脱离上帝的国度。......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之拯救目的直接有关的主权的行使。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生命;不在这个国度里的人就没有生命。”[176]

            但是,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1)上帝的国度绝不会一分为二;2)其他任何人的国度都不会独立于上帝的国度之外。因此,瑞得波斯强调说:“上帝的国度不仅是指上帝的子民的救赎,也包括上帝在祂一切的作为中宣告祂就是上帝。广泛地说来,上帝的权力和应许的实现不仅及于以色列,也及于外邦国家,及于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受造界。”[177]

 

四、国度与意识

因此,当今著名改革宗神学家巴刻强调:“天国并不是一个地域,而是一种关系。无论何时人尊耶稣为自己生命的主宰,上帝的国就出现了。”[178] 因此,不管是从本体的角度,还是从救赎的角度,上帝的国度都已经是客观的存在。实际上,正如范泰尔所强调的那样,罪人无处不见到上帝和上帝的统治。[179] 人有三大意识,一是对世界的意识,二是对自身的意识,三是对上帝的意识,[180] 这三种意识本来是同时存在的,却因为罪恶对人的心灵所带来的扭曲和麻木,而使得我们否定上帝的存在,甚至否定世界的存在,最终甚至怀疑、否定自我的存在。

我们的心中生来就有宗教的种子,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述说上帝的创造,“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上帝已经给他们显明。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1:19-20)。但是,罪人为什么不能意识到上帝及其国度的存在呢?就是因为他们“心蒙脂油”(诗119:70;赛6:10);所以他们是“有眼而瞎,有耳不听”(赛43:8)。他们需要上帝特别开他们的“心窍”,照明“心中的眼睛”,他们才能明白圣经,认识上帝(路24:45;弗1:18)。这样我们才能从罪恶所导致的“不知不觉”走向“后知后觉”,然后才能发挥“先知先觉”的角色。


五、 “天国的钥匙”

在这段经文最后,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16:19)。这节经文谈及两大主题,一是天国的钥匙,二是天国的钥匙的应用,也就是捆绑与释放。[181]

此处的“钥匙”正好与18节中出现的重要的比喻联系在一起,就是教会的“建造”(oivkodomh,sw),这个词是指房屋的建造。教会就是上帝的“家”,是天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彰显。教会中的牧者则是掌管“天国的钥匙”,也就是“教导的职分”。《海德堡教理问答》问八十三:天国的钥匙是什么?回答:就是圣洁的福音的宣讲和教会的惩戒(即逐出教会);藉此二者,天国向信者开放,向不信者关闭(太16:19;约20:21-23)。约翰·慕理认为:“钥匙代表管家,这就是治理。”[182] 显然,这种管家的职分是通过教导、劝惩、探访等施行的。

掌管钥匙是非常重要的。在家里的仆人中,掌管钥匙的那人最重要(可13:32-34)。在宫廷中,钥匙甚至代表君王的权柄(赛22:20-25)。“天国的钥匙”在此是指有权柄让人进入天国。这一权柄是教导性的权柄,所以也被称为“知识的钥匙”。“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路12:52)。在《马太福音》中有更详尽的解释:

 

太23:13-36
 13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不容他们进去。(有古卷在此有
14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做很长的祷告,所以要受更重的刑罚。)
15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走遍洋海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你们还加倍。
16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你们说:‘凡指着殿起誓的,这算不得什么;只是凡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该谨守。’
17 你们这无知瞎眼的人哪,什么是大的?是金子呢?还是叫金子成圣的殿呢?
18 你们又说:‘凡指着坛起誓的,这算不得什么;只是凡指着坛上礼物起誓的,他就该谨守。’
19 你们这瞎眼的人哪,什么是大的?是礼物呢?还是叫礼物成圣的坛呢?
20 所以,人指着坛起誓,就是指着坛和坛上一切所有的起誓;
21 人指着殿起誓,就是指着殿和那住在殿里的起誓;
22 人指着天起誓,就是指着上帝的宝座和那坐在上面的起誓。
23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24 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
25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26 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
27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好象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
28 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29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建造先知的坟,修饰义人的墓,说:
30 ‘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必不和他们同流先知的血。’
31 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
32 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吧!
33 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
34 所以我差遣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从这城追逼到那城,
35 叫世上所流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
36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
 

从这段经文以下的内容来看,当时耶稣所责备的那些律法师、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问题绝不是强调上帝的律法,而是:1)以外在的宗教形式来取代爱上帝并爱人如己的真敬虔;2)曲解上帝的律法,使人本末倒置;3)不按照上帝的律法去行,逼迫、杀害上帝所差遣的先知、智慧人和文士。耶稣在别处明确地指责他们:1)违反、废除上帝的律法:“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上帝的诫命;你们藉着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太15:3,6);2)不以上帝的律法为标准:“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约7:19)。同时,秉承《申命记》的传统(申13:1-5),耶稣基督在此强调,假先知的特征和危害就是使更多的人不遵守上帝的律法:“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太24:11-12)。

因此,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的钥匙,知识的钥匙就是对圣经的正确解释,尤其是对律法的正确解释。圣经,尤其是上帝的律法,向我们显明了上帝的旨意。只有通过正确地解释圣经和律法,我们才能知道上帝的旨意。只有知道上帝的旨意的人才能把上帝的旨意应用在自己的生命中,从而努力进入天国。著名的改革宗浸信会解经家吉尔强调,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的钥匙,也就是“对上帝的圣言的正确解释。”[183] 他进一步解释说:

 

天国是指:来自天上的福音宣布君王弥赛亚要来,将说关乎祂的国度的事,福音本身就是设立和拓展祂的国度的工具,向人表明他的恩典的丰富,阐明天国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能进天国。天国的钥匙是指打开和解释福音真理的能力,是来自基督的使用他们的使命和托付。此处这天国的钥匙特别赐给了彼得,表明他此后打开真道大门的资格、托付、工作。他首先向犹太人传福音(徒2),然后又向外邦人传福音(徒10:7,14)。在这两个方面,彼得都是第一个使用福音知识的钥匙的人。在他之后,其余所有使徒也都领受了先从耶路撒冷开始,然后把福音传给万邦的宏伟使命。当然,天国的钥匙也同样属于他们,因为基督也把天国的钥匙及其应用交给了他们,他们也同样被赋予捆绑和释放的权柄,正如在后来所显明的那样(太18:18)。因此,耶稣把天国的钥匙赐给彼得,并没有确立彼得在所有使徒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同时,天国的钥匙的目的也不是辖制他人;基督不允许使徒中出现这样的人;基督的旨意也绝不是让那些传讲他的圣言的牧者们辖制他的产业。唯独基督是众圣徒的君王,教会的元首;他拿着大卫的钥匙,他开的门没有人能关闭,他关闭的也没有人能开启。彼得也不是天国的守门人,可以根据他自己的意愿让人进出,彼得自己也没有假装自己承受了阴间和死亡的钥匙。这一切都唯独在基督的手中。[184]
 

新约学者莫理斯认为:“天国的钥匙可能象征教导的职分。在第二十三章第十三节我们读到,文士和法利赛人在人面前把天国的门关了,阻止他们进去;他们的教训就是这样,以致把人摈诸天国门外。如果耶稣的意思是这样,那么,这教导的权柄也便带有捆绑和释放的能力,亦即宣告禁止或准许;那是耶稣基督的教会领袖之教导功能的延伸。有基督心意的教师会提供在天上认可的教训。”[185] 路斯德尼也认为:“天国的钥匙是一个古老的希伯来象征,就是指解释圣经的权柄。”[186] 祭司最重要的职分就是教导的职分:“祭司的嘴里当存知识,人也当由他口中寻求律法,因为他是万军之耶和华的使者”(玛2:7)。加尔文在此注释说:

 

此处基督开始谈及公共性的职分,就是使徒的职分,他界定为两个方面。首先,福音使者就是守门人,也就是天国的守门人,因为他们携带着天国的钥匙;其次,耶稣补充说,他们被赋予捆绑与释放的权柄,由天上的批准为后盾。钥匙这一比喻正好适用于教导的职分;正如基督所说(路11:52),文士和法利赛人拿着天国的钥匙,因为他们是律法的解释者。我们知道只有藉着上帝的话语,生命的大门才会向我们开放,没有其他任何方式。因此,天国的钥匙被置于宣讲上帝的话语的牧师的手中。[187]
 

上帝把天国的钥匙赐给基督,这是上帝在先知书中所应许的:“我必将大卫家的钥匙放在他肩头上。他开,无人能关;他关,无人能开”(赛22:22 )。大卫家的钥匙就是圣殿的钥匙。在耶稣时代,这是指祭司或拉比根据上帝的律法作出判断的权柄。“捆绑”就是禁止做什么;“释放”就是允许做什么。[188] 在《启示录》中显明,基督拿着这样的“钥匙”:“不要惧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1:18); “你要写信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使者,说:‘那圣洁、真实、拿着大卫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启3:7)。这种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就是“教导性的权柄”(teaching authority)。

古代释经家拉班注释说:“天国的钥匙就是分辨力和权柄;通过权柄,他捆绑、释放;通过分辨力,他把配得的和不配得的分开。”[189] 耶柔米的注释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些不明白这段经文的监督和长老,认为自己拥有傲慢的法利赛人所主张的那种权柄,认为他们可以将无辜的人定罪,也可以将有罪的人释放。但是,在主面前求问的并不是祭司的判断,而是那被判断之人的生命。我们在《利未记》中读到患大麻风病的人,上帝吩咐他们去见祭司。如果他们真的患有大麻风病,祭司就说他们不洁净。并不是祭司使他们患了大麻风病,也不是祭司使他们得以洁净,而是祭司具有什么是大麻风病,什么不是大麻风病的知识,他们能够由此而分辨谁是洁净的,谁是不洁净的。正如祭司宣布麻风病患者不洁净一样,监督和长老也能捆绑有罪的人,释放无罪的人。但是,他们在履行职分的时候,应当聆听他们所犯的各种罪,这样他才能知道到底当捆绑谁,当释放谁。[190]
 

在运用天国的钥匙的过程中,非常核心的就是教导人们明白到底拿撒勒人耶稣是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认信直接决定人到底能否进天国。当基督的仆人们按照上帝的旨意传讲上帝的圣言的时候,他们的话语具有特别的权威性。保罗赞扬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说:“我们也不住地感谢上帝,因你们听见我们所传上帝的道就信了;不以为是人的道,乃以为是上帝的道。这道实在是上帝的,并且运行在你们信主的人心中”(帖前2:13-14)。

总之,天国的钥匙既包括“知识的钥匙”(the key of knowledge),也包括“劝惩的钥匙”(the key of discipline)。首先是教义方面的钥匙,也就是知识的钥匙。耶稣在此处对彼得和众门徒所说的就是:你们的工作就是向全世界解释上帝的旨意是什么,要告诉人们所当信的上帝是什么样的上帝,也要教导人们明白当尽什么样的责任。[191] 这就是当时犹太人普遍熟悉的“捆绑”与“释放”,就是解释、宣布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非法的。正如保罗所引以为安慰的是:“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徒20:27)。根据当时犹太会堂的习惯,犹太人在设立律法博士的时候,就把会堂中约柜的钥匙放在他的手中,在会堂的约柜里盛放的则是上帝的律法书,表明他有权柄打开并阅读。犹太人会堂里的律法书是一个整卷,“捆绑”就是用线捆好,然后放在约柜中拿过;“释放”则是解开线,打开律法书宣读。其次就是在教会的管理方面,也就是劝惩的钥匙。就是在运用知识的钥匙,对上帝的圣言做出准确的解释的基础上,把它应用到具体的人身上,对他们的品格和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判断的权柄并不是立法性的,而是司法性的。这种司法解释和审判的权柄在圣经中是专门属于祭司的:

 

申17:1-13

8你城中若起了争讼的事,或因流血,或因争竞,或因殴打,是你难断的案件,你就当起来,往耶和华你上帝所选择的地方
 9 去见祭司利未人,并当时的审判官,求问他们,他们必将判语指示你。
10 他们在耶和华所选择的地方指示你的判语,你必照着他们所指教你的一切话谨守遵行。
11 要按他们所指教你的律法,照他们所断定的去行;他们所指示你的判语,你不可偏离左右。
12 若有人擅敢不听从那侍立在耶和华你上帝面前的祭司,或不听从审判官,那人就必治死;这样,便将那恶从以色列中除掉。
 13 众百姓都要听见害怕,不再擅敢行事。
 

如今基督的仆人们有权柄接纳那些悔改受洗的人进入基督的教会(太28:19);同时也有权柄根据人外在的表现,把那些受洗之后仍然犯罪,拒绝悔改的人逐出教会,在他们有明确的悔改之后再次接纳他们(徒8:21;林前5:1;林后2:7;提前1:20)。[192]

 

六、上帝的律法与人的律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是需要一定的规矩,一定的标准;否则我们就没有判断行为是非的标准。

改革宗神学秉承圣经的启示,明确强调基督徒当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行为的标准。在著名的《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中明确教导:

 

39问:上帝要人尽什么责任?
答:上帝要人所尽的本分乃是顺服祂显明的旨意(弥6:8;撒上15:22)。
 
40问:上帝起初向人启示了什么作为顺服祂的标准呢?
答:上帝起初向人启示了道德律作为顺服祂的标准(罗2:14-15;10:5)。
 
41问:道德律集中体现在什么里面?
答:道德律集中体现在十诫里面(申10:4;太19:17)。
 
42问:十诫的总纲是什么?
答:十诫的总纲就是:我们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我们的上帝;又要爱人如己(太 22:37-40)。
 

二十世纪世界和中国教会最大的异端和荒谬就是反律主义,就是基督徒明确地不愿意以上帝在圣经中所启示的律法为自己行事为人的标准。

为什么这种反律主义在当今教会中如此猖獗呢?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基督徒和传道人强烈地反对上帝的律法呢?其实,主耶稣基督已经明确地为我们指明了答案,就是他们“藉着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太15:6)。他们用人的律法来取代了上帝的律法。因此,他们不是一般性地反律法,乃是明确地高举自己的律法,却反对上帝的律法!更深刻地说,他们通过自己立法来攫取上帝当有的主权和尊严,成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神灵。

“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的钥匙,其功用就是解释上帝的律法。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上帝的律法就是国度的钥匙。那些出于感恩之心,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的律法的人,就是已经蒙恩之人,就已经进入了上帝的国度;那些仍然自高自大,不愿意谦卑地俯伏在上帝的律法之下的人,就没有蒙恩的标记。“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在论及“天国的钥匙”与上帝的律法的关系的时候,路斯德尼强调六点:

首先,很显然,如果教会忠心地讲解上帝的圣言,就会高举上帝的主权、律法、公义、恩典和怜悯。正确地运用天国的钥匙,就会为人打开天国的大门,使人成为忠心地完成上帝赐给我们的文化使命的治理之人。

第二,没有正确地使用天国的钥匙,就是反律主义,也就是反对上帝的律法。就像当初那些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他们用人的遗传来取代、废除上帝的律法。反律主义总是堂皇冠冕地“奉主的名”招摇过市,但在本质上则是敌基督的。

第三,当教会反律法的时候,并不是反对律法本身,而是反对上帝的律法。教会仍然认可律法,但此时教会认可的是人的律法。他们治理教会的规矩、他们所主张的基督徒生活的标准,不再是上帝的律法,而是人的律法。何时反律主义在教会中盛行,教会的权力就急剧膨胀。教会本身成了律法的源泉,成了设立律法的神灵。在这种权力的诱惑和蒙昧下,教会就更加激烈地坚持自己的反律主义,坚持自己的规条和解释,对于上帝的律法却予以否定。

第四,这时教会就会开始强调圣灵的工作,但却不是按照合乎圣经的方式强调,造成各种各样的混乱。灵恩派运动的本源就是因为教会反对上帝的律法,所以就开始用“圣灵”之名来强调自己的反律主义更高级、更属灵。

第五,在反律主义盛行的地方,教会的权力急剧膨胀,教会本身成为律法的源泉,开始控制人的良心(太23:4),使人成为教会的奴仆。在人的生活中不可能离开律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以上帝的律法为标准,就会以人的律法为标准。当人开始轻看、否定上帝的律法的时候,教会和国家的权力就开始不断膨胀。

第六,今天的教会和国家都在追随当初那些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做法,正如耶稣所责备的那样:“你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自己不进去,你们也不容他们进去”(太23:13)。忽略这一事实,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教会与社会的危机。要医治目前的问题,即不能靠暴力性的革命,更不能通过叛乱,而是要通过重生,就是所有基督徒都充分地运用天国的钥匙。我们必须重申上帝是主权的上帝,上帝是仍在掌管万有的上帝,上帝是我们的立法者,并且唯独上帝是我们的救主。我们能够知道上帝的旨意,祂已经在他的圣言中向我们显明出来。我们的问题并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顺服的问题,就是出于信心,顺服上帝的律法。[193]

 

七、上帝的律法与基督徒法庭

在这个方面,新约教会一开始,尤其是当教会扩展到外邦人中间的时候,在律法的解释和应用上具有重大的不足。因此,使徒保罗明确地对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说:

 

林前5:1-10
1 你们中间有彼此相争的事,怎敢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不在圣徒面前求审呢?
2 岂不知圣徒要审判世界吗?若世界为你们所审,难道你们不配审判这最小的事吗?
3 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何况今生的事呢?
4 既是这样,你们若有今生的事当审判,是派教会所轻看的人审判吗?
5 我说这话是要叫你们羞耻。难道你们中间没有一个智慧人能审断弟兄们的事吗?
6 你们竟是弟兄与弟兄告状,而且告在不信主的人面前。
7 你们彼此告状,这已经是你们的大错了。为什么不情愿受欺呢?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
8 你们倒是欺压人、亏负人,况且所欺压所亏负的就是弟兄。
 

路斯德尼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提出了七大要点。

            首先,这段经文是指犹太人在罗马帝国中所享有的特权,就是在涉及犹太人的时候适用他们自己的律法。根据旧约圣经的启示,犹太人坚持处于外邦人的律法之下就是处于另外的神灵之下。就是因为这种坚持,犹太人才在几十世纪以来颠簸流离的艰难生活中存续下来。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很多犹太人担心自由主义和隔都的废除会摧毁他们的民族。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犹太人在数目上的急剧减少以及和其他民族通婚的增加,使得这种意见看起来颇有一定的道理。在《塔慕德》中,根据旧约圣经的原则,强烈地反对把犹太人之间的案件置诸非犹太人的法庭审判,认为这是一种对上帝的亵渎,是离弃上帝和上帝所启示的律法。[194]

            第二,在律法和法庭方面,基督徒应当和犹太人一样保持同样的分离性。当基督徒与基督徒发生争议时,只能到基督徒法庭上裁决。这种坚持不仅是初期教会生活的一部分,也一直贯穿整个中世纪教会。教会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法庭,和国家的法庭有分别。当国家成为基督教国家时,教会仍然保持基督徒法庭,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国家还非常野蛮,部分原因在于教会想保持自身对其神职人员的管辖。当一个国家及其律法是敬畏上帝的国家和律法的时候,其法庭就是合法的,基督徒也能够适用。那时候,尽管国家仍然有其罪恶和瑕疵,但已经成为上帝的国度的一部分。美国当今律法体系正在越来越走向人本主义,但其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合乎圣经的。美国基督徒的责任不是从美国目前的律法体系中撤离,而是努力使其更加合乎圣经。

            第三,上帝的国度的目标就在于使公共领域和次序也降服在上帝的律法之下,因此使徒保罗提醒说,基督徒要审判或管理整个世界。这种管理既体现在历史过程中,也体现在永恒之中。他们连天使都要管理,“何况今生的事呢?”(林前6:3)。要管理好这个世界,他们在信仰的初期和面对试炼的时候都必须做好准备。他们必须在自己国度的法庭内部解决自己内部的冲突,如果他们当时特别软弱,或者还没有这样的法庭,就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要诉诸不敬畏上帝之人掌控的法庭。他们的法庭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会法庭,而是旧约圣经中的国度法庭,就是由长老来管理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做出判断。

            第四,当时外邦人的法庭没有好名声。贺智在解释第4节经文的时候说得很好:“如果你们让那些教会轻看的人来审理你们今生的事--是你们让他们来审判吗?”[195]那些被教会轻看的人就是外邦的审判官。不管是审判官,还是法庭,倘若他们施行审判的前提不是上帝所启示的律法,就不值得信任,就不能秉公审判。这样的人不仅不能秉公审判,根本不要期望他们能够秉公审判。

            第五,保罗指责他们犯了两种罪,一是欺压自己的弟兄,二是把自己的弟兄告到外邦人的法庭上去,希望外邦人的法庭能够对他们做出有利的判决。保罗在此处所责备的并不是诉诸敬畏上帝之人所组成的法庭,他是就事论事,指责当时具体的人把具体的事诉诸外邦人的法庭。因此,保罗绝不是说“基督徒不可打官司,上法庭,”而是说应当诉诸上帝的律法,应当到上帝所制定的法庭上去解决内部的争议,不要到那些由不敬畏上帝的人组成的法庭上去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诉诸不敬畏上帝之人组成的法庭本身就是犯罪,利用不敬畏上帝之人所组成的法庭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以此来欺负自己的弟兄,更是罪上加罪了。

            第六,“有两个词用于信徒:弟兄和圣徒......这两个称呼都是与不义之人相对照的。”[196] 作为圣徒,他们与世界分别开来,在基督里组成一个大家庭;因此,他们都是弟兄。家政的力量就在于:尽管敬畏上帝的家庭也面对无数问题和争议,但他们在自己的圈子内解决这些问题和争议。到家庭外面去解决问题就是对家庭的否定,就会使家庭破裂。当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儿女、弟兄和弟兄到家庭之外的法庭上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生活和管理已经解体了,至少是动摇了。那时国家就成为更大的权力机关,家庭就否定了自己的权利和存在的根基。同样,如果基督徒到国度之外寻求公义,就是否定了上帝的国度的存在和权力。那时候,对他而言,唯一真实的国度就是他所诉诸的其他机关。

            第七,哥林多人夸耀自己有智慧(林前1:20-25;2:6-7;4:10;6:5,等等)。他们声称自己“在基督里是聪明的”(林前4:10),但保罗在此处向他们指出,他们不仅缺乏聪明,并且是有罪的、愚蠢的。他根据旧约时代运用上帝的律法设立法庭这种做法来说明他们目前诉诸外邦人的法庭是何等罪恶和愚蠢。[197]

           

八、“捆绑”与“释放

“天国的钥匙”的功用就是“捆绑”与“释放”。

“捆绑与释放”有三重含义:1)宣布某件事情非法或合法,就是禁止或允许,这是犹太拉比传统的用法;2)宣判某个行为有罪或无罪,特指拉比法庭的宣判;3)宣告逐出教会或撤销禁令,是指教会对具体的人的劝惩。这三重含义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第一种含义主要涉及到对律法的解释;第二种含义则关涉到律法的应用,也就是对具体的事做出判断;第三种含义也是律法的应用,是对具体的人做出判断。因此,总而言之,“捆绑与释放”就是对律法的解释与应用。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就是,在反律主义的影响下,目前我们的教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这种“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像《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那样,对于上帝的律法详尽地解释和应用,已经在现代教会中成了空谷足音,即使在改革宗长老制教会中也是如此。

“捆绑与释放”这一短语的主要意思就是指禁止或容许特定的行为,其依据就是对托拉中的各种诫命的解释,因此这关涉到人是否合乎上帝的旨意。在犹太教拉比关于教义和事务的判断中,经常用到“捆绑”或“释放”这两个词。比如关于在安息日能否移动、填满空的器皿,沙麦学派“捆绑”之,希列学派“释放”之。就是说,沙麦学派的解释容许这样做,希列学派的解释禁止这样做。[198]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就是上帝所启示的托拉的正确解释者。他的众门徒要继承这种解释,并传递下去。因此,马太想到的可能就是彼得和众使徒们教导的职分(因为在《马太福音》18章18节谈及“教会劝惩”的时候,捆绑和释放的权柄的领受是以多数性的动词形式出现的)。在这种意义上,彼得就是为天国而受训的文士(太13:52)。

加尔文强调:“捆绑与释放的权柄不能从教导和使徒的职分分开,正如把阳光和热量与太阳分开一样。”[199] 这种捆绑与释放的权柄绝不是代替上帝,而是根据上帝的律法和耶稣基督的教训作出宣判,特别是在救恩方面。就是说,这种权柄主要是宣告性的(declarative),[200] 而不是立法性的。加尔文强调说:

 

第二个比喻直接与赦罪相关;因为基督通过他的福音拯救我们脱离永死的刑罚,松开那捆绑我们的咒诅。因此,之所以传讲福音之道,目的就是把我们从捆绑中释放出来,就是通过人的声音和见证,使我们既然在地上得释放,也在天上真正得到释放。但是,许多人邪恶地拒绝向他们发出这种释放,冥顽不化,给自己带来更重的审判,所以上帝也把捆绑的权柄赐给了传讲福音的使者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捆绑并不属于福音的本质,而是偶然的;因此,在谈及上帝的报应时,保罗说,他有权力责罚那些不信和悖逆之人,就是‘等你们十分顺服的时候’(林后10:6)。因为那些未蒙上帝拣选的人,因着他们自己的罪过走向灭亡。除此之外,‘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罗1:16)。因为有许多人一听到福音,就公开地发出种种不敬之语,为自己招惹上帝更多的震怒,所以,对于这样的人而言,福音‘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林后2:16)。[201]
 

这种“捆绑”与“释放”是以上帝发自天上的奖惩为后盾的。教会是上帝的教会,牧者是上帝的仆人,教会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动,最终原因就是因为上帝的同在和扶持。因此,司布真强调说:

 

我们的主把为他而治理的权柄交付教会,不是要设立大门,而是要开启或关闭;不是要制定律法,而是要顺服律法。彼得以及他所代言的那些人在教会中成为主耶稣的管家,他们的行动得到他们的主的支持。今天,主继续支持他所差派的那些仆人的教导和行动,就是那些和彼得一样同为来自一个磐石的石头们。他的教会的判断,若是正确实行,就有来自主的奖惩使之生效。他所差派的仆人的话语,既然是奉他的名而说,就必得到主的认可。不管是应许,还是警告,都不会落空。当我们的主还在地上的时候,他亲自接纳人进入他所拣选的门徒的圈子;在他离开的时候,他也赐给他们权柄,使他们能够接纳别人进入他们中间,发现对方不配时就予以逐出。这就是教会的建造,教会有内部管理的权柄。我们不能立法,但我们可以并且必须执行主的制度和律法。当我们在地上教会中正确地执行上帝的律法的时候,就会得到我们在天上的主的认可。假如教会根据上帝的法典做事,而教会的大君王却不以具体的奖惩来支持认可,教会就不过是一个赝品,教会的活动也不过是闹剧而已。[202]
 

因此,“捆绑与释放”是当时犹太人常用的词条,“指拉比在解释圣经上合法的权柄(“禁止”与“许可”),因此也可以用于宣判中。”[203]  在耶稣时代,这是指祭司或拉比根据上帝的律法作出判断的权柄。“捆绑”就是禁止做什么;“释放”就是允许做什么。[204] 清教徒解经家普勒也强调:“我不会认为此处的捆绑和释放是指除教或赦罪,我认为此处所赐给使徒的是从教义或司法的方面决定事情是否合法;不顺服、不合乎这样的决断确实构成逐出教会的正当理由,顺服、合乎这样的决断则是重新接纳他们的基础。”[205]

在解释和应用方面,使徒们有权柄根据律法的精义和具体的处境,暂时终止某种或某些诫命的施行。比如在《使徒行传》15章耶路撒冷举行的大会中,使徒们决定外邦信徒无须遵行礼仪律(徒15:28,29),这样外邦信徒就从中被释放出来。[206] 使徒保罗也运用这样的权柄来处理割礼的问题。在保罗书信中,特别是在《加拉太书》中,保罗似乎强烈地反对人行割礼。但是,正如华人教会解经家陈终道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保罗本人并非对‘割礼’本身有任何偏见,只是在犹太人误解了割礼的意义与功用而歪曲了福音真理时,保罗才表现得那么坚决,毫不退让。”[207] 实际上,保罗向腓立比教会说明真割礼之意义时,也曾以自豪之心称自己是“第八天受割礼”的希伯来人(腓3:3-5)。另外,保罗在南加拉太的路司得,选用了他最亲密的同工提摩太,因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外邦人),就为他行了割礼(徒16:1-3)。另一方面他与巴拿巴带提多同上耶路撒冷,也就是犹太教会的总部时,提多虽然是希利尼人,他却“没有勉强他受割礼”(加2:1-3)。此处显明的问题就是:到底外邦人归信基督应当不应当行割礼呢?保罗绝对不敢废除上帝的律法,因为保罗自己也承认:“律法是圣洁的,诫命也是圣洁、公义、良善的”(罗7:12)。他在给提摩太的书信中再次强调:“我们知道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的合宜”(提前1:8)。问题在于什么是“用的合宜”呢?此处就涉及到对律法的解释问题,此处就要使用“天国的钥匙”,通过“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才能判断如何在具体的处境中正确地使用上帝的律法。当时保罗所面对的问题是:“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徒15:1-2)。《加拉太书》就是针对这样的争议而写就的,所以保罗强调说:

 

加5:1-6

            1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

            2我保罗告诉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

3 我再指着凡受割礼的人确实的说,他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
4 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
5 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
6 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可见,保罗对割礼这一礼仪基本上是尊重的。但是,在别人误用以致影响福音的基要真理,特别是直接关乎到是否得救的时候,他才极力反驳。

            这种“捆绑与释放”的权柄非常重大、非常重要,这是今日大多数基督教牧师、神学家和基督徒所不知道的。说得尖锐一些,这种“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在某些具体的处境中,甚至可以使人为了律法的精神和更大的利益而在表面上一时违背上帝的某些诫命,甚至宣布暂时中止上帝的某些诫命的遵行。为了保全性命,大卫可以吃圣殿里唯独祭司才能吃的陈设饼;当安息日的时候,祭司在圣殿里可以违背有关安息日的律法(太12:1-8)。此处耶稣解释律法的大原则有两条:1)上帝喜爱怜悯,不喜爱祭祀,这是律法的精神(太12:7);2)“安息日是为人设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的”(可2:27),我们在解释律法的时候总要本着造就人的原则,而不是毁坏人的原则。正如普勒所注释的那样:“上帝制定关乎安息日的律法是为了让人得福,使他可以有一段严肃的时间,从中可以敬拜上帝;因此,不可把安息日的律法向毁坏人的方向解释。”[208] 更重要的是耶稣强调:“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太12:8;可2:28;路6:5),耶稣做出这样的声称,就是强调他“有权力免除在特定时间对安息日的遵守,更有权力对安息日的律法做出纯正的解释。”[209] 正统犹太教也是按照这种精神来解释上帝的律法,比如他们解释说,在遭受迫害时期,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除了拜偶像、通奸或乱伦、杀人之外,可以违背上帝所有的诫命。[210] 他们做出这种解释的依据就是:“你们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利17:5)。因此,拉比们认为:上帝赐给人律法是让人通过遵守而活,不是让人因为遵守而死去。”[211] 基督教会若不重新得回这种“捆绑与释放”的权柄,就只能任凭自己被边缘化,不能重返公共领域!可惜,今日教会大部分都是处于反律主义的毒害之下,几乎很少正确地发挥“捆绑和释放”的功用,正如路斯德尼所感叹的那样:

 

捆绑和释放的权柄不是立法性的,乃是服事性的。人和人都不能撇弃上帝的律法:上帝的律法是教会的规范、标准。牧师就是蒙召施行上帝的律法,而不是改变上帝的律法,更不是取代上帝的律法。今天,在本质上所有教会都是反律主义的。不管是彼得,还是我们,到底是蒙受祝福,还是受到咒诅,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上帝的律法的仆人呢?还是我们要根据试探者的建议,试图自己为自己决定善恶,自己为自己立法?我们是否试图像小小的神灵一样自己立法呢?(创3:5)没有上帝的法言,就不会有捆绑和释放。承认耶稣是基督,归属于真正的磐石,就是奉他的名进行事奉,就是忠于他的法言,就是要作为上帝的仆人来推进他的国度和统治。这样,不管我们处于什么地位,我们都是蒙福的,都是被上帝重用的。[212]
 

当然,上帝在当今世界上仍然保守力很多教会,他们仍然在忠心地传讲上帝的圣言,既传讲上帝公义的律法,也传讲上帝恩惠的福音,比如美国改革宗长老会(PCA)、[213] 美国正统长老会(OPC),[214]  苏格兰自由长老会(FPCS)、           [215] 尼德兰改革宗教会(NRC)、[216] 传承尼德兰改革宗长老会(HNRC)、[217] 加拿大与美国改革宗教会(CanRC)、[218] 新加坡朝圣者圣约教会(PCC),[219] 等等。          

            这种对律法的解释和应用极其重要,在基督教历史上这种学问被称之为“决疑术”(Casuistry),核心就是根据自己的良心来判断在具体的处境中到底如何遵行上帝的律法,这是清教徒所特别注重的。[220] 当今美国改革宗教会在这个方面的大家一是2001年去世的路斯德尼,他用长达793页的鸿篇巨制,围绕十诫,全方位地阐明了基督教的律法观和政治观。他最后一句话就是:“未来并不在于人的铁腕政治,而是在于主权、三一上帝和祂的绝对的律法。”[221] 再是傅雷姆,他用了465页的篇幅来解释十条诫命。[222] 林慈信牧师所强调的“基督徒生活铁三角”就是来自于他:第一就是动机,就是从主体性的角度:从信心和爱心出发;第二就是标准,就是从规范性的角度:以上帝的律法为标准;第三就是目的,就是从处境性的角度:荣耀上帝,以祂为乐。[223]

            从语法的角度来研究,新约学者逐渐达成一致,[224]《马太福音》16章19节下半节在希腊文中的完全时描述的是已经完成的行动,[225] 因此其准确的翻译应当是:“凡你们在地上捆绑的,必然是在天上已经捆绑的;凡你们在地上释放的,必然是在天上已经释放的。”在最新国际霍尔曼圣经协会翻译的《新约圣经--中文标准本》中已经初步反应出来:“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将是已经被捆绑了的;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将是被释放了的。”[226] 可惜这个译本在这节 经文的翻译上仍有模糊之处。否则就容易导致“神职人员的专断”(sacerdotalism)。这种翻译和解释符合圣经整体的一贯的主张,当然也符合改革宗的教训。牧师在运用天国的钥匙,发挥“捆绑与释放”的功用的时候,绝对不能专断独行,任意妄为,认为自己有权威或地位。牧师的职分主要是教导的职分,通过解释圣经进行教导,通过教导进行判断。 牧师所具有的权柄和职分绝不是立法性的,而是解释和应用性的。因此,牧师在解释和应用圣经的时候,必须深刻地考察圣经的原意、正意,否则不仅没有上帝的支持,甚至会导致彼得所警告的危险:“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就自取沉沦”(彼后3:16)。

 

九、天国与基督

在旧约圣经中,当谈及上帝的国度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以色列的兴亡上。上帝的国度的降临意味着以色列的复兴、仇敌的降服(赛24-27;40-55;52:7;俄21;弥4:3;番3:15;撒14:16-17)。这一复兴越来越清晰地指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与主的日子联系在一起(赛2:10-22;9:1-7;11:1-10;51:4-6;何2:16-23;弥4:1-5);甚至是一个“新天新地”(赛60:19;65:17;66:22)。在这些预言中,上帝的国度不再局限于以色列这个民族、国家,而是转向普世性的万国、万民。这也恰恰是耶稣基督所强调的(太28:19;可16:15;徒1:8)。当初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就是普世性的:“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3)。如今这预言和应许要在耶稣基督里完全得着应验,这是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所强调的主题:

 

加3:6-27
6 正如“亚伯拉罕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
7 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8 并且圣经既然预先看明,上帝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  
9 可见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
10 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被咒诅的;因为经上记着:“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
11 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这是明显的;因为经上说,“义人必因信得生。”
12 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说:“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着。”
13 基督既为我们受(原文作成)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14 这便叫亚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稣可以临到外邦人,使我们因信得着所应许的圣灵。
15 弟兄们,我且照着人的常话说:虽然是人的文约,若已经立定了,就没有能废弃或加增的。
16 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上帝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
17 我是这么说,上帝预先所立的约,不能被那四百三十年以后的律法废掉,叫应许归于虚空。
18 因为承受产业,若本乎律法,就不本乎应许;但上帝是凭着应许把产业赐给亚伯拉罕。
19 这样说来,律法是为什么有的呢?原是为过犯添上的,等候那蒙应许的子孙来到,并且是藉天使经中保之手设立的。
20 但中保本不是为一面作的;上帝却是一位。
21 这样,律法是与上帝的应许反对吗?断乎不是!若曾传一个能叫人得生的律法,义就诚然本乎律法了。
22 但圣经把众人都圈在罪里,使所应许的福因信耶稣基督,归给那信的人。
23 但这因信得救的理还未来以先,我们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将来的真道显明出来。
24 这样,律法是我们训蒙的师傅,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
25 但这因信得救的理既然来到,我们从此就不在师傅的手下了。
26 所以,你们因信基督耶稣都是上帝的儿子。
27 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28 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29 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在七处引证旧约圣经,然后接着解释,说明:1)上帝的计划和应许就是:万国都要因为亚伯拉罕而蒙祝福(创12:3);2)亚伯拉罕是因信称义(创15:6);3)凡以行律法为本的,都是受咒诅的,因为律法本身强调:“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申27:26);4)律法强调的是人的行为,不是以信心为本,因为律法书上强调:“行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着”(利18:5);5)基督为我们担当了我们违背律法当受的咒诅,因为律法书上载明:“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参申21:23);6)保罗强调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说的(创13:5);7)保罗进一步明确说,上帝所说的并不是众子孙,而是“你那一个子孙”(创22:18)。然后,保罗对摩西五经最伟大的解释就是指出,上帝对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一切应许都是“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加3:16)。此处保罗绝对没有废除上帝的圣约,更没有轻看上帝的律法,而是明确地指出耶稣基督就是圣约的“中保”(加3:19-20)。正是因着这位中保,一切悔改相信的人,都成为上帝的儿女,完全不在乎所属的国家和民族。

基督的国度是和平的国度(赛9:11,32)。他要成为全世界的统治者(赛11:9-10)。他就是先知但以理所预言的“人子”:

 

但7:9-18

9我观看,见有宝座设立,上头坐着亘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宝座乃火焰,其轮乃烈火。 
10 从他面前有火象河发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万万。他坐着要行审判,案卷都展开了。 
11 那时我观看,见那兽因小角说夸大话的声音被杀,身体损坏,扔在火中焚烧。 
12 其余的兽,权柄都被夺去,生命却仍存留,直到所定的时候和日期。 
13 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象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 
14 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 15 至于我但以理,我的灵在我里面愁烦,我脑中的异象使我惊惶。 
16 我就近一位侍立者,问他这一切的真情。他就告诉我,将那事的讲解给我说明: 
17 这四个大兽就是四王将要在世上兴起。 
18 然而,至高者的圣民,必要得国享受,直到永永远远。 
 

不仅他要作王,至高者的圣民也要和他一同作王。总之,在圣经所预言的即将过来临的国度中,基督要在全世界掌权,他的国度无穷无尽。他把这国度的钥匙赐给他的教会,并把教会建立在磐石之上,阴间的大门不能胜过他的教会。

            上帝的国度的降临和弥赛亚大君王的降临是一体两面。这是耶稣降临时代虔诚的犹太人的信念,不管是马丽亚的颂歌(路1:46-55),还是撒迦利亚的预言(1:68-79),都把耶稣基督的降临和上帝的国度的降临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天使给玛利亚的话中,更是明确无误地指明这将要出生的婴儿就是“至高者的儿子”,他要继承“大卫的位”,担任“雅各家的王”,并且“他的国没有穷尽”:

 

            路1:30-33

30 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
31 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
32 他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上帝要把他祖大卫的位给他。
33 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他的国也没有穷尽。”
 
 
在天使的荣耀颂中--“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路2:14),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及上帝的国度的降临,但在其中所宣布的“地上平安”显然是国度的降临所给人带来的祝福的概括。[227] 因此,圣经中谈及基督的到来,甚至直接把基督视为“那将要来的”(太11:3;路7:19)。在耶稣的教训中,经常把“上帝的国度”与“人子”直接联系在一起,“人子的到来”与“上帝的国度的降临”直接联系在一起(太10:23;16:18;可9:1;路17:20-37)。圣经上有时甚至直接谈及“人子的国度”:“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太13:41);“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

            因此,天国的来临就是弥赛亚的来临,耶稣就是历代先知所盼望的“人子”,他就是基督,正如彼得在此处所宣告的那样。瑞德博斯总结说:“基督传讲天国的信息,同时传讲弥赛亚的到来。根据《但以理书》第七章,这一弥赛亚就是‘人子’。我们必须根据这一亮光来理解耶稣所传讲的天国的总特征。”[228] 可以说,没有耶稣基督,就没有上帝的国度的降临。随着基督的降临,上帝的国度就已经降临到了人间。

 

十、迷惑与解蔽

            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的钥匙。在圣灵的光照和祝福之下,牧师按照正意分解真理的道,上帝的话语就会解开,“发出亮光,使愚昧人通达”(诗119:130)。这种通达就是个体之人心灵的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活泼的清醒的意识,首先是对自身的意识,其次这种对自身的意识是以对上帝的意识为前提的。魔鬼及其仆役主要的工作和伎俩就是迷惑人,使人丧失真知识,陷入幻觉之中,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上帝,自己能够为自己立法,认为自己能够独立施行判断(创3:4-5)。

            人类的罪恶就在于意识上的蒙蔽。当初夏娃之所以吃禁果,就是因为受了魔鬼的蒙蔽。中文合和本圣经有41处经文提及“迷惑”。在旧约圣经中共出现7次,1)首先是先知摩西对以色列人的提醒:“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事奉敬拜别神”(申11:16);2)约伯也谈及“受迷惑”的危险:“我若受迷惑,向妇人起淫念,在邻舍的门外蹲伏”(伯31:9);3)先知以赛亚认为愚昧就是受迷惑,而领导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愚昧的问题:“琐安的首领都变为愚昧;挪弗的首领都受了迷惑。当埃及支派房角石的,使埃及人走错了路”(赛19:13)。4)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迷惑”也是上帝对人犯罪的惩罚:“我也必拣选迷惑他们的事,使他们所惧怕的临到他们;因为我呼唤,无人答应;我说话,他们不听从;反倒行我眼中看为恶的,拣选我所不喜悦的”(赛66:4)。5)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切偶像崇拜“都是虚无的,是迷惑人的工作”(耶10:15;耶51:18 )。6)上帝对人的惩罚包括任凭人说虚假的东西:“先知若被迷惑说一句预言,是我耶和华任那先知受迷惑,我也必向他伸手,将他从我民以色列中除灭”(结14:9)。

            在新约圣经中,“迷惑”一词出现34次。1)耶稣谈及人不信主的原因就是:“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太13:22;可4:19);2)耶稣警戒门徒不要受人的迷惑:“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太24:4;可13:5);特别是不要受假先知、假基督的迷惑:“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太24:5);“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太24:11);“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太24:24;可13:22;路21:8)。3)耶稣提醒门徒要常常祷告,目的就是不要受迷惑:“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太26:41;可14:38;路22:20,46)。4)而当时犹太人的当权派对耶稣的误解和攻击就是他“是迷惑众人的”(约7:12,47;太27:64);他们也责备保罗“引诱迷惑许多人”(徒19:26)。

            在保罗的教训中,“迷惑”一词出现8次。1)首先,保罗在谈及外邦人的时候,其特征就是:“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随事被牵引,受迷惑,去服事那哑巴偶像,这是你们知道的”(林前12:2);“我们从前也是无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样私欲和宴乐,常存恶毒(或作:阴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多3:3);2)保罗对加拉太人的担心和愤慨就是被人迷惑:“无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稣基督钉十字架,已经活画在你们眼前,谁又迷惑了你们呢?”(加3:1)。3)保罗也谈及旧人的根本问题就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弗4:22);“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提前6:9);“总要趁着还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劝,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罪迷惑,心里就刚硬了”(来3:13)4)。4)所以保罗提醒人不要被迷惑:“我说这话,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语迷惑你们”(西2:4)。同时,保罗也指出“迷惑人”的人的可怕下场:“只是作恶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恶,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提后3:13)。

            在约翰的教导中,“迷惑人的”突出特征就是对基督的认识:“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约贰7)。约翰在《启示录》中特别强调,魔鬼及其假先知的主要特征和工作就是“迷惑”人:“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它被摔在地上,它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启12:9);“它因赐给它权柄在兽面前能行奇事,就迷惑住在地上的人,说:要给那受刀伤还活着的兽作个像”(启13:14);“灯光在你中间决不能再照耀;新郎和新妇的声音,在你中间决不能再听见。你的客商原来是地上的尊贵人;万国也被你的邪术迷惑了”(启18:23);“那兽被擒拿;那在兽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兽印记和拜兽像之人的假先知,也与兽同被擒拿。他们两个就活活的被扔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启19:20);“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等到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它”(启20:3);“出来要迷惑地上四方(原文作角)的列国,就是歌革和玛各,叫他们聚集争战。他们的人数多如海沙”(启20:8);“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20:10)。     

            从以上我们对圣经的考察来看,先知、使徒的工作就是传递上帝的旨意,把人从迷惑中救拔出来;魔鬼及其仆役的工作就是迷惑人,使人继续陷在无知和罪恶之中。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主耶稣是智慧的巅峰,认识你自己是智慧的终端。用现代解释学的术语来说,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解蔽,就是接触来自各个渠道的对个人和文本的蒙蔽。这也是上帝赐下启示的目的,就是解除我们对上帝和自身各种不正确的看法。当然,上帝有时直接启示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借助导师的教训和圣灵的光照来消除我们的迷惑。

            上帝的主权和荣耀既不增加,也不减少,上帝的国度也是如此,他始终是全地的大君王,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圣经中之所以强调上帝的国度近了,核心就是“上帝自己宣布祂是大君王,祂降临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显明祂的王者的威严和权能。”[229]

 

十一、建立教会与建立国度

     范泰尔在谈及基督教教育的时候强调说:“上帝赐给人一个终身投入的项目。人的项目就是建立上帝的国度。”[230]  上帝的国度既在未来,也在当下;上帝的国度既在天上,也在地上。因此,可以说:

 
上帝不想让我们幼稚,仿佛上帝的国度已经完全在此处。上帝也不想让我们绝望,仿佛上帝的国度还没有开始。上帝的国度已经到来,也在不断到来。上帝必要成就救赎之工,不是要把这个物质的世界完全消灭,而是要更新创造。祂要使用人来做工,人既是造成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上帝要使用人来祝福、救赎和复兴这个世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被动地观赏这个上帝所导演的戏剧,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帮助上帝救赎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扮演上帝所分派给他的角色,使上帝无形的国度在这个世界上成为有形的国度。”[231]
 
 

     我们再三强调:上帝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属于上帝的国度。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就是上帝所掌管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而言,上帝的国度乃是人自觉地接受上帝的统治,遵行上帝的诫命。耶稣基督教训说:“上帝的国度临到,不是眼睛所能看见的。人也不能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度就在你们中间”(路17:20-21)。麦希真牧师强调天国“也是人与人中间的一种实质和果效。”[232] 在这种意义上,天国就是人与人之间在主内彼此相爱的关系。外勒赫强调说:“国度就是君王拥有权威和权柄的地方,随着耶稣公共性侍奉的临到,他所一直宣告的就是他的国度的权威和权柄,他所反对的是一个篡权者和一个虚幻的国度。世界不再处于仇敌的控制之下。”[233]

     主祷文第三大愿望或祈求就是“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加尔文强调,此处所祈求的上帝的“旨意”不是指上帝隐秘的旨意,[234] 而是指上帝显明的旨意,也就是上帝的诫命。上帝隐秘的旨意是不可抗拒的:“万军之耶和华既然定意,谁能废弃呢?祂的手已经伸出,谁能转回呢?”(赛14:27)。至于这种隐秘的旨意,就是撒但及其差役也都在顺服,不过他们的顺服并不是自觉自愿的。毫无疑问,上帝显明的旨意就是上帝诫命的旨意。重要的是此处“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遵行的主体并不是上帝,而是人。所以,此处所祈求的就是上帝在我们的心中动工,扭转我们的悖逆之心,使我们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的诫命。正如布雷克所言:“若非上帝光照人的悟性,改变人心,使他按照上帝的律例行事,遵行上帝的典章,就没有人愿意,也没有人能够遵行上帝的诫命,从而承认上帝的威严和统治。”[235] 外勒赫强调说:“既然上帝的律法是上帝的性情的系统表述,所以,当我们遵守上帝的律法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像国度的君王上帝。”[236] 当初亚当的堕落和犯罪就是在于违背上帝的律法,耶稣基督为我们做成救赎的关键就是为我们成全上帝的律法,上帝拯救我们的目的就在于使我们分别为圣,而分别为圣的关键则是遵行上帝的律法。那些不愿意遵行上帝的律法的人,仍然行走在黑暗之中。

     莱尔旗帜鲜明地强调说:“主祷文的第四句话,乃是主祷文第三大祈求,是与上帝的旨意有关。在这里,我们祈求上帝,叫世人能够完全、甘心、始终如一地顺服上帝的律法,就像天上的众天使一样。我们祈求上帝,使不顺服律法的人能受教顺服上帝的律法,又使已经顺服上帝的律法的人能更好地顺服。我们最真实的福分就是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而最崇高的爱就是祈求全人类都晓得、听从、并顺服上帝的律法。”[237]

     “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是指我们成全上帝的旨意的地点和方式。首先是地点,我们是“在地上”遵行上帝的旨意,也就是说,基督徒当在这个世界上,当在现实生活中遵行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试图逃避这个世界,逃避上帝所赐给我们的治理全地的使命;其次是方式,我们应当像天上的天使和得荣的圣徒那样全心全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我们不能与老我相比,不能与周围的人相比,而是效法耶稣基督,效法众圣徒的脚踪,竭力追求完全。麦希真牧师强调,耶稣基督“并非要建立地上的国,乃是要把天国建立在地上。”[238]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原文为VElqe,tw h` basilei,a souÅ Genhqh,tw to. qe,lhma, sou( w`j evn ouvranw/|( kai. evpi. th/j gh/jÅ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愿你的旨意成就,如何成就在天上,也如何成就在地上。”这乃是整个祷文的中心。

   上帝的教会就是上帝的国度的使者。美国改革宗长老会著名的牧者凯勒强调说:“要传播上帝的国度不仅仅是赢得人归向基督,也包括为个人、家庭、关系和国家的医治而工作,就是要行公义,好怜悯。我们要根据上帝的权威来调整生活、关系、机构和社群,带来上帝的国度的祝福。”[239] 因此,强调教会的国度使命乃是改革宗神学共同的特色。

 

十二、弥赛亚与国度的秘密

此处被称为是“弥赛亚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240] 耶稣谈及“国度的秘密”,并且强调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可4:10-12;太13:10-11)。新约学者莫理斯强调:“这知识是‘赐给的’;它不是公开给自然人。”[241] 这一国度的秘密就是上帝要通过基督和跟随他的人在确立他的统治。正如瑞德博斯在考察撒种的比喻时所言:“撒种就是弥赛亚式的工作。只有那些知道天国的奥秘的人才能明白这一起点,这一奥秘就是耶稣就是基督,随着他的到来,救恩就临到了。”[242] 此前耶稣就吩咐人不可高举他所行的神迹(太8:4;9:30;可1:43-45;5:43;7:36),他甚至有意离开众人,隐藏起来(可1:35-38,45;4:35;5:1;6:32;7:24;9:30)。在他登山变像之后,他也明确地吩咐门徒:“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太17:9)。这并不是刻意隐藏真相,而是要逐渐显明他自身,从而分阶段完成他降临世间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到现在为止,耶稣的这些门徒们还没有完全明白耶稣基督的位格、职分和使命,他们还没有资格为人师表。后来他们亲自见到基督的复活,领受基督亲自向他们解释圣经,直到耶稣基督升天之前,耶稣才明确地吩咐他们:“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同时,他们也需要领受圣灵的浇灌:“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因此,吉尔在解释这节经文的时候强调说:“尽管他们对耶稣已经具有了真信心,但是,就他们自身而言,他们仍然没有恩赐和能力来捍卫与耶稣的位格和职分有关的教义,他们要等待圣灵浇灌在他们身上之后才能如此行。”[243] 此时此地的彼得,仍然是一个“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犹太人,他所渴盼的就是一个在政治意义上抗击罗马,解放以色列的弥赛亚。对于那种他将来在五旬节的时候所要传讲的、在他的教牧书信中所写的神学,他仍然是盲目无知。”[244] 此时此地的彼得仍然不能以耶稣基督为中心揭开整个圣经的奥秘、整个世界历史的奥秘,他仍然被困在民族主义的牢笼之中,仍然受当时犹太人中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捆绑,没有先求上帝的国度和公义的那种大公精神和情怀,此时的他当然不能为人师表,只能误人子弟。

最后,谈及作基督的门徒,我们强调三大方面,首先是定志将来做一位优秀的师傅。不想作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作师傅的门徒也不是好门徒。“人若想要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提前3:1)。“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上帝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 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  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5:12-14)。保罗在这段经文中责备当时那些基督徒,按照他们信主的时间,按照他们巴学习的功夫,本来都应当作师傅了,可惜他们还不明白基本的道理,这也是近日华人教会可怜的光景。

其次,就是要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上帝的律法。我们今日华人教会中需要上帝兴起要以斯拉这样的经学家和律学家。“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拉7: 10)。这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是“定志”,就是立定心志,排除万难,誓要为往圣继绝学;其次就是“考究”,也就是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第三就是要“遵行”,要自己遵行上帝的律法;第四才是“教训”,就是教导别人。陈佐人牧师在谈及北美华人教会所面对的挑战的时候,强调要建立继往开来的传统,否则我们的一切事工都不过是草木禾秸的工程,没有长存的价值。[245] 目前华人教会当建立的道统是什么?就是改革宗的道统,就是把圣经启示、教会传递的正统改革宗神学以中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与我们当下的社会处境和文化挑战联系起来。这就是笔者所提倡的“仁教心学,法治德政”为综述的雅和博经学的使命,唯愿上帝怜悯!

对于目前仍然处于学习阶段的人而言,要紧的是寻找好的牧者和教会。在选择师傅和教会的时候,不要根据自己属肉体的情欲来选择师傅:“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提后4:3)。当然,更重要的是先要谦卑地学习,不要好为人师,“想要作教法师,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的所论定的”(提前1:7)。要小心,正如雅各所警告的那样:“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雅3:1)。

合乎圣经的师生关系乃是互敬互爱,亦师亦友的关系。门徒要顺服、敬重、爱戴自己的牧长和师傅:“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象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来13:17) 。牧长和师傅也要真心对待自己所带领的人,正如耶稣所言所行的那样:“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15:13-15)。  耶稣称门徒为自己的朋友:“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约11:11)。使徒约翰也是如此对待他所牧养的人:“愿你平安。众位朋友都问你安。请你替我按着姓名问众位朋友安约”(约叁15) 。 离开这种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基督教就会流变为一般的宗教;教会中充斥的就是浓浓的宗教气息,缺乏那种真正的朋友相爱的家庭气息、人情味道。

总之,上帝的旨意的奥秘就是基督,基督的奥秘就是福音,福音的奥秘就是教会,教会的奥秘就是基督与门徒的合一,基督徒与门徒的合一只有通过圣灵在人心中的工作才能达成,而圣灵在人心中达成这种工作的核心标记就是使人甘心乐意地遵守上帝的律法。

因此,我们可以说,奥秘的奥秘的奥秘的奥秘就是耶稣基督与门徒的合一!问题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基督徒却不遵守上帝的律法!!答案的答案的答案的答案就是建立合乎圣经的师徒传承关系!出路的出路的出路的出路就是圣灵在我们心灵中的工作!!!任重道远,吾谁与共?

 

结论

 

要了解国度与教会的关系,关键在于认识圣约的观念。从圣约的角度来看,蒙恩得救的人就是上帝的国度的子民,而上帝的国度的子民就是上帝的教会。

1、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耶稣基督的中保的职分。耶稣基督是选民圣约的中保, 是教会的救主,也必然是我们的君王;我们既要信靠他,也要顺服他。

2、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圣经所启示的国度的异象。教会的使命就是在历史中见证、拓展上帝的国度。耶稣基督把“国度的秘密”显明给门徒们,把国度的钥匙赐给门徒们,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积极拓展上帝的国度。基督徒的使命就是使这个世界上的列国都成为上帝和基督的国(约6:5;罗5:17;西3:4;启5:10)。

3、我们旗帜鲜明地强调认识上帝和耶稣基督的重要性。基督徒对于耶稣基督是谁,对于自己是谁,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不畏艰难,不怕误解,忠心地在这个世界上完成上帝交托给自己的使命。

4、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上帝全部的圣言,既包括上帝恩惠的福音,也包括上帝公义的律法。在目前反律主义盛行的处境下,我们更要强调上帝所启示的律法在基督徒生活中的教导和规范性功用。

5、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上帝的国度在历史过程中的得胜。教会就是上帝所拣选在这个世界上见证和拓展祂的国度的器皿。上帝的圣言就是天国的种子,哪怕是一粒小小的芥菜种,必然长成参天大树。

6、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按正意分解真道的重要性。天国的钥匙就是知识的钥匙。传道人不可替代的职分就是传讲上帝的圣言,按正意分解真道的重要性。基督徒人人都当殷勤查考圣经,明白上帝的旨意。

7、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每个基督徒的责任。我们信靠基督的人,都领受了圣灵的膏抹,应当积极地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先知、祭司与君王的职分和作用。

8、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合乎圣经的师徒传承关系。我们既要完全地信靠上帝,完全地以耶稣基督为我们独一的救主和师尊,同时我们也要谦卑地接受上帝所悦纳的传递真理和生命的方式,就是门徒训练。

9、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背离圣经和正统神学的假教导。这些假教导乃是地狱的大门,使人走向永远的沉沦。传讲假福音的人乃是可咒可诅。

10、我们要把圣经启示和正统神学与我们的世界观结合在一起,并且与我们日常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挥光与盐的作用,以生命见证上帝恩惠的福音。

 

美国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发表其著名的演讲的时候强调说:“我们在此郑重地表示,要对得起死去的勇士,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灭,要使我们的民族长久的生存下去。”

身为上帝的国度的子民,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在十字架上撒上了他的鲜血,并且为我们复活,为我们升天,为我们掌管万有,为我们再来,我们的心志就是先求上帝的国度和公义。

唯愿我们发自内心地呼求:

 

太6:9-13

9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10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11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12 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

13 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

     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附录一、普世欢腾

            “普世欢腾”(Joy to the World)是最著名的圣诞颂歌之一。所要传达的信息就是随着耶稣基督的降临,上帝的国度充分地显明在这个世界之中!因此,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在这个时代里,欢乐和爱取代罪恶与忧愁。歌词作者是以撒·华滋。

 

第一段

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大地接她君王;
惟願眾心預備地方,諸天萬物歌唱,
諸天萬物歌唱,諸天,諸天萬物歌唱。

Joy to the world, The Lord is come!

Let earth receive her King;
Let every heart prepare him room,

And heaven and nature sing
And heaven and nature sing.

And heaven, and heaven and nature sing.

 

第二段

普世歡騰,主治萬方!民眾首當歌唱;
沃野洪濤,山石平原 ,響應歌聲嘹亮,
響應歌聲嘹亮,響應,響應歌聲嘹亮。

Joy to the world, The Saviour reigns.

Let men their songs employ;
While fields and floods, rocks, hills, and plains,

Repeat the sounding joy
Repeat the sounding joy,

Repeat, repeat the sounding joy.

 

第三段

罪惡憂愁,不容再長!世途荊棘消亡;
化詛為恩,無遠弗屆,到處主澤流長,
到處主澤流長,到處,到處主澤流長。

No more let sins and sorrows grow, 
Nor thorns infest the ground;
He comes to make His blessings flow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Far as,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第四段

主藉真理,恩治萬方,要使萬邦證明,
上主公義,無限榮光,主愛奇妙莫名,
主愛奇妙莫名,主愛,主愛奇妙莫名。

He rules the world with truth and grace,
And makes the nations prove
The glories of His righteousness,
And wonders of His love,
And wonders of His love,
And wonders, wonders, of His love.

 

 

 

 

 

 

附录二、《威斯敏斯德信条》论国家与教会

 

翻译:王志勇牧师

 

第十九章  论上帝的律法 

            一.上帝赐给亚当一个律法,作为行为之约,用来约束他与他的后裔亲自、完全、严格、持续地顺服;上帝应许他遵守得生,警告他违背受死;并赐给他守此律法的能力(创1:26同2:17;罗2:14-15;10:5;5:12,19;加3:10,12;传7:29;伯28:28)。

            二.在他堕落之后,此律法仍是公义的完美标准,并由上帝在西乃山颁布于十条诫命之中,刻在两块石版上(雅1:25;2:8,10-12;罗13:8-9;申5:32;10:4;出34:1);前面四诫包含我们对上帝当尽的本分,其余六诫包含我们对人当尽的本分(太22:37-40;出20:3-18)。

            三.除这通称为道德律的十诫以外,上帝按祂自己的美意,把礼仪律赐给以色列人这未成年的教会,其中有若干预表性的律例,一部分是为崇拜之用,以预表基督和祂的美德、作为、苦难和惠益(来9,10:1;加4:1-3;西2:17);一部分揭示关乎道德责任的各种教训(林前5:7;林后6:17;犹23)。这些礼仪律在新约时代都被废止了(西2:14,16,17;但9:27;弗2:15,16)。

            四.上帝把以色列人视为一个国家,也赐给他们各种司法性的律例。这些司法律已与那百姓的国家一同期满终止了,除了为着普遍性公平所要求的以外,现在不再有任何约束力(出21,22:1-29;创49:10同彼前2:13-14;太5:17,38,39;林前9:8-10)。

            五.道德律永远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不管是已经称义的人,还是其他人,都当顺服(罗13:8-10;弗6:2;约壹2:3,4,7-8);这不仅仅是因其所含的内容,也是因其颁布者造物主上帝的权威(雅2:10,11)。这种责任,基督在福音中,不仅丝毫没有废掉,反而更加强了(太 5:17-19;雅2:8;罗3:31)。

            六.虽然真信徒不在作为行为之约的律法之下,藉此称义或被定罪(罗6:14;加2:16;3:13;4:4-5;徒13:39;罗8:1),可是这律法对于他们以及别人都大有用处,因它作为人生的标准,既将上帝的旨意和人生的责任指示他们,便指导并约束他们照着去行(罗7:12,22,25;诗119:4-6;林前7:19;加5:14,16,18-23);并且他们藉此既发现他们的本性、心思和生活的罪污(罗7:7;3:20),就因自省而对自己的罪更加认识、差愧、恨恶(雅1:23-25;罗7:9,14,24),并更清楚地知道他们对基督及其完美顺服的需要(加3:24;罗7:24,25;8:3,4)。同样,律法对重生者也有用处,因它禁止犯罪,抑制他们的败坏(雅2:11;诗119:101,104,128);而它的警戒表明他们虽然免于律法所警戒的咒诅,但他们当知,自己因所犯的罪也应受什么惩罚,为罪今生要受什么痛苦(拉9:13,14;诗89:30-34)。照样,律法的应许向他们表明上帝是嘉许顺服的,虽然律法不被看作行为之约,可用来使人配得祝福(加2:16;路17:10),但他们若遵守律法就可以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祝福(利26:1-14;林后6:16;弗6:2,3;诗37:11同太5:5;诗19:11);所以人因律法鼓励行善、胁止作恶而扬善弃恶,并不表明他是在律法之下,而不在恩典之下(罗6:12 ,14;彼前3:8-12;诗34:12-16;来12:28-29)。

            七.以上所述律法的用处与福音的恩典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密切契合(加3:21);基督的灵降服人的意志,并使人的意志能够自由自在、甘心乐意地去行上帝要人去行的事,也就是上帝在律法中所显明的旨意(结36:27;来8:10;耶31:33)。

 

第二十三章  论国家官员

            一.上帝是至高的主和全世界的王,祂在自己之下设立国家官员治理人民,是为了祂自己的荣耀和公众的利益,因此赋与他们佩剑的权柄,用以保护并鼓励行善的,处罚作恶的(罗13:1-4;彼前2:13-14)。

            二.基督徒若被委任接受并执行国家官员的公职,乃是合乎圣经的(箴8:15-16;罗13:1,2,4);他们在按照各个国家健全的法律执行公职时,应当特别维持虔敬、公正与和平(诗2:10-12;提前2:2;诗82:3-4;撒下23:3;彼前2:13),同样,为此目的,如今在新约之下,他们可以合乎律法地从事公义和必须的战争(路3:14;罗13:4;太8:9-10;徒10:1-2;启17:14,16)。

            三.国家官员不可僭取讲道,施行圣礼,或执掌天国钥匙之权(代下26:18;太16:19;18:17;林前12:28-29;弗4:11-12;林前4:1-2;罗10:15;来5:4);然而他却有权,也是他的本分,维持教会的合一与和平,保守上帝真理的纯洁和完整,压制一切亵渎和异端,阻止或改革崇拜和法规的一切弊端,并正当地确立、执行并遵守上帝的典章(赛49:23;诗122:9;拉7:23-28;利24:16;申13:5,6,12;王下18:4;代上13:1-9;王下23:1-26;代下34:33;15:12-13)。为求促进这些目的,他有权召集教会会议,列席其间,并使所规定的合乎上帝的意旨(代下19:8-11;29;30;太2:4-5)。[246]

            四.人民当为国家官员祈祷(提前2:1-2),尊敬他们的人格(彼前2:17),给他们纳税(罗13:6-7 ),服从他们合乎律法的命令,为良心的缘故服从他们的权威(罗13:5;多3:1)。不信宗教或宗教差异,并不废止国家官员正当和合乎圣经的权威,也不解除人民对他们的顺服 (彼前2:13,14,16);这种顺服,教会人员也是不能免的(罗13:1;王上2:35;徒25:9-11;彼后2:1,10,11;犹8-11)。教皇在他们领土之内对他们或他们的任何人民都没有任何统治权或管辖权,尤其不能因着把他们判为异端者,或假托任何名义而剥夺他们的土地或生命(帖后2:4;启13:15-17)。

 

第二十五章  论教会   

            一.无形的大公教会或普世教会由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教会的元首基督之下所召集的合而为一的全体选民构成;这教会是主的新妇、身体,是祂那充满万有的丰盈(弗1 :10,22,23;5:23,27,32;西1:18)。

            二.有形的教会,在福音之下也是大公的、普世的(不像从前在律法之下仅限于一个国家),包括全世界一切信奉真宗教的人(林前1:2;12:12-13;诗2:8;启7:9;罗15:9-12),和他们的儿女(林前7:14;徒2:39;结16:20,21;罗11:16;创3:15;17:7;);这教会是主耶稣基督的国(太13:47;赛9:7)、上帝的家(弗2:19;3:15)。按照常例,教会之外,别无拯救(徒2:47)。

            三.基督将牧职、圣言和上帝的蒙恩之道赐给这大公和有形的教会,以便在今生直至世界的末了召集并成全圣徒;又照所应许的,藉着亲自临在和圣灵,使它们生效(林前12:28;弗4:11-13;太28:19,20;赛59:21)。

            四.此大公教会有时比较显明,有时比较隐蔽(罗11:3-4;启12:6,14)。作为这一大公教会肢体的各个教会的纯正程度,乃是照其所信奉所教训的福音教理,所执行的蒙恩之道,所举行的公共崇拜的纯正程度而定(启2,3;林前5:6-7)。

            五.世上最纯正的教会也难免有混杂和错谬(林前13:12;启2,3;太13:24-30,47);有些教会是如此地堕落,显然不再是基督的教会,而成为撒但的会堂(启18:2;罗11:18-22)。虽然如此,在地上总是有照着上帝的旨意崇拜祂的教会(太 16:18,诗72:17;102:28;太28:19,20)。

            六.除主耶稣基督以外,教会没有别的元首(西1:18;弗1:22);因此,罗马天主教的教皇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教会的元首,而是那敌基督者、大罪人和沉沦之子,是那在教会中高抬自己,反对基督和一切称为上帝的事(太23:8-10;帖后2:3,4,8,9;启13:6)。

 

 

 

附录三:加拿大长老会关于教会与国家关系宣言

Declaration of Faith Concerning Church and Nation

by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翻译:王志勇  牧师

 

                加拿大长老会采纳这一《教会与国家关系宣言》,这种关系乃是圣经所教导的。此宣言源自1942年巴黎长老会所提出的一份请愿书以及1949年蒙特利尔长老会的一份提议。宣道与社会行动部和信条委员会组成一个联合委员会,对文本进行了无数次修正,直到1954年成型,并由总会给予暂时性认可。根据《隔离法案》(the Barrier Act),众长老会以多数票确认了这一宣言;1955年总会最终正式批准这一宣言。

 

          一、基督在教会与国家中的主权

   独一、至圣、三一上帝,至高无上的创造者与救赎主,已经宣告并建立他的国度,超乎天上地下的一切权势之上。藉着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复活,以及升高至天父的右边,万有都已处于他的掌管之下。因此,即使长期的邪恶也在他的统管之下,最终必化为善用。我们敬拜并顺服耶稣基督为万主之主,万王之王,为万国的审判者和主宰者。耶稣基督既是教会的元首,也是国家的元首。教会与国家都在基督之下,各有不同功能,不可混淆它们各自与基督的关系。

 

  二、教会与国家各自的功能

   耶稣基督施行他父的旨意,他随己意运用天上与地下的各样权势为他服务。他既使用教会,也使用国家,并赐予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他命定教会通过宣讲他的圣言、施行他的圣礼,在生发爱心的信心生活中侍奉他。他也按其恩典命定国家通过以下方式侍奉他:发现、创制、实施、促进所有公民利益,抑制放纵、混乱、贫困的律法与政策,从而施行公义与仁政。

 

  三、公民政府的权威

   基督为上帝永恒之道,万有都藉他而在。所有人,都是藉着圣灵,从基督领受各自的恩赐和权能。基督呼召并任命人担任公民政府的公职。他授权公民政府,在律法之下,有权力也有责任,运用暴力抵制内部的紊乱和外部的侵略。

 

  四、管家性权力

   上帝的公义乃是国家公义、发展与命运的独一根基。这一公义已经在十字架和基督的复活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政府各个权力部门,不管是在文化、政治,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是基督之下的管家,只有顺服基督所启示的真道,才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各种权力的滥用都是对信任的破坏,对滥用者本身是毁坏性的,同时也伤害到上帝在其受造物中的荣耀。

 

  五、世上权威的有限性

   至高无上的权力唯独属于上帝。把至高权力归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都是对主耶稣的背叛,对教会和国家都是极其有害的。唯独上帝是人身体和良心之主,他吩咐我们,不管是教会,还是国家,一旦它们声称自己具有绝对的权力,尤其是在善恶的判断上有权控制人的思想,我们就当顺服他,抵制此类权威。

 

  六、教会与专制

   教会有责任谴责、抵制各种形式的专制,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与教会管理上的,尤其是当其蜕变为集权性质时更当如此。任何公民都有权否认、脱离篡夺耶稣基督主权的任何政府或权力部门,实际上圣经吩咐我们对于此类权柄当拒绝服从。但是,如果确实需要采取此类行动,教会定要牢记,最终而言,她争战的兵器并非来自这个世界。在圣灵的引导下,在任何情况下,教会都要公开见证耶稣基督的绝对主权,以及所有人在他里面都享有自由。

 

  七、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教会与国家密切相关,在许多方面,它们对于主耶稣担负共同的负担和责任。它们真正的关系源自各自都须顺服耶稣基督。它们有责任根据各自命定的权力和功能彼此帮助,但谁都不具有控制对方的权柄。我们反对任何把教会视为国家宗教部门的谬说,也反对把国家视为教会政治工具的误解。我们反对主张教会生活应当或可以完全脱离国家政治生活的各种学说,不管是基于宗派性的立场,还是基于世俗性的考虑,此类立场,我们一概不予接纳。

 

  八、教会对国家的服务

   教会绝不可把她的福音与任何政治、经济、文化或民族的信条合并或混淆。同时,教会也不可远离国家事务,不管当政者是信仰基督教还是反对基督教的,因为她必须忠于她的主所赐予的使命,主正是为了救赎人而成为人的。教会有责任服事国家,她的讲道、圣礼和劝惩乃是以基督的审判和恩典面对国家。她代表所有人向上帝感恩、祈求,尤其是为那些在位掌权的代祷,祈求圣灵以其统管万有的大能,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使善政开花结果,使恶政彻底根除。教会在完成自己传福音的使命的过程中,当在众人之间促进公义与和平。根据主的带领,教会通过教会法庭或机构的公开声明,宣告并把自身交托上帝的旨意。在遵行基督的律法的过程中,教会致力于各项表明基督徒爱心的事工。教会成员根据自己不同的呼召,在商业、政治和其他社会领域中完全参与,尽职尽责。

 

  九、基督徒的社会责任

   基督徒必须竭力尊重国家律法,不管是在税务还是个人领域中,都当竭力完成律法所规定的各项义务,正如侍奉教会的元首基督一样。但是,若有任何不合乎公义的律法,不公正的评估,以及违背良心之事,任何公民都有责任不断努力,予以改革修正。

 

  十、公民政府对教会的责任

上帝命定国家对教会有三重义务。国家有义务确保公共安全,提供保护,毫不偏颇地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对于教会各个部门,国家都有义务,毫不偏袒地承认教会的职分,承认教会对正当资源、时间和机会的权利,承认教会有权利以公开的形式敬拜上帝,有权利按照上帝的真道教育子女,有权利把福音传遍全国。关于上帝的国和义,教会奉主耶稣之名向国家官员发表的讲话,国家必须予以严肃的重视。

 

  十一、按照上帝的圣言施行改革

   在目前时代,基督的主权尚未公开地显明出来,也未得到完全的承认。人在各项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上,都沉溺在罪中。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不断遭受焦虑、贪婪的威胁。不完美的司法,各种败坏的倾向,时刻威胁我们。国家和教会都需要根据上帝的圣言不断进行改革。因此,不管是公民政府官员,还是教会圣职人员,都当寻求基督的恩典。否则,我们既无法正确地认识基督的旨意,更无法正确地遵行。

 

  十二、基督主权的最终显明

   在目前世界的邪恶和苦难中,只有藉着信心,确信我们在他里面的盼望,才能得见基督的主权。基督必要再来,医治万国列邦,使其教会达于完全。当那日,他必显明新耶路撒冷,他对全世界至高无上的主权也必公开地显明在所有人面前,使万膝跪拜,万口承认,耶稣基督是主,使父上帝得荣耀。

 

 

 

 

 

 

 

附录四、曼哈頓宣言:基督徒良心的呼喚

     2009年11月20日,一群美國的基督徒領袖、牧師及學者聯合發佈了曼哈頓宣言。此4,700字的宣言是由三個人起草(Dr. Robert George, Dr. Timothy George and Dr. Charles Colson)並由150位正統教、天主教及福音派基督教領袖們簽署。該宣言呼喚基督徒們堅守信仰與原則,並提醒社會當權者不要丟棄基督教的良心。

      此團體於2009年11月20日在華府國家記者俱樂部舉行記者招待會。感謝主,曼哈頓宣言目前已有五十多萬人簽名,該邉优瓮?玫揭话偃f人簽名,以便與有關當局在諸多命題上進行交涉,對美國前景極為重要。目前尚須四十多萬人簽名。

      盼我華人教會關心美國,為美國陡妫瑏K帶領同工同道參加簽名,如有感動請即上網www.manhattandeclaration.org,查詢一切及簽名手續。

      願神恩待該邉佣辔煌?ぶ??Γ瑤ьI我們大家為美國盡上本分,使美國不忘記最初立國的根基及神的恩典,並且悔改、歸向真神!阿們!

 

      在追求信仰的最高理念時,基督徒們一直在為弱勢群體而戰, 並不留余力地保護和加強以家庭為起點的公民社會的各關鍵組成部分。
      我們是東正教,天主教和福音派基督徒。此時此刻,我們聯合在一起,重申公義和公共利益的基本真理,並號召我們的同胞,無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與我們一 起來捍衛它們。這些真理是︰(1)人類生命的神聖性,(2)婚姻作為夫妻結合的尊嚴地位,和(3)良知的權利與宗教自由。作為人類尊嚴及社會福祉的基礎, 這些真理是不可違背,不可協讓的。鑒于來自我們文化中的強大勢力對這些真理的攻擊日益增強,我們不得不有力地給予反駁,並承諾去全力以赴地推崇這些真理; 無論加諸于我們個人還是機構上的壓力來自何方,我們決不放棄這些真理或與他們妥協。我們做出這一承諾,不是出于任何政治團體的黨派之見,而是以耶穌追隨者 的名義。他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後復活的主;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一、人類生命
      未出生的,殘疾的和年老的生命正遭受到史無前例的威脅。盡管公眾的意見已傾向于“重視生命”(pro-life),強大而頑固的勢力卻正在擴大墮胎,胚胎 分解研究,協助自殺和安樂死。盡管保護弱勢群體是政府的首要義務, 然而,如今政府的權力常用來推動被教宗保羅二世稱為的“死亡文化”(the culture of death)。我們發誓︰我們將毫不止息,一視同仁地保護每一個無辜的人類生命,無論其處于何種發展階段,也無論其狀況如何。我們將拒不允許我們自己或我 們所屬的機構與奪取人類生命的勾當相牽連。我們還將以各種方式支持那些出于良知而采取同樣立場的人。 

     

 

 

    二、婚姻 
      因濫交,不忠和離異而傷痕累累的婚姻如今正面臨被重新定義進而被顛覆的危險。婚姻是維持健康,教育和公眾福利的獨特和最重要的制度。重新定義婚姻的沖動是 婚姻文化腐蝕的癥狀,而非其原因。它反映了對民事法中婚姻意義的無知,以及對我們宗教傳統的無知。因此,抵制這一沖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屈從于它意味著 放棄重建正確的婚姻概念的可能性,並放棄重建隨之而來的健康的婚姻文化的希望。這一沖動會將我們鎖定在虛假和有破壞力的信念上,即︰婚姻不過是浪漫和其它 成人滿足而已,與其行為和關系所固有的特質和價值無關,盡管婚姻關系的意義取決于其對生命的生產,促成和保護的適用性。婚姻不是一個“社會構建 ”(social construction);恰恰相反,它是一個客觀的現實(objective reality),即丈夫和妻子的約盟(covenantal union)。因此,法律有責任承認,推崇和保護婚姻。 

    三、宗教自由 
      宗教自由和良知的權利已被嚴重地危害。對這些公義的基本原則的威脅比比皆是,從削弱或消除對健保機構和專業人員的良知保護, 到各類被用作迫使宗教機構,慈善團體,商業機構和服務業者就範的武器的反歧視法規。在這些反歧視法規下,這些機構或者接受(甚至促成)它們認為不道德的活 動和關系,或者關門息業。對宗教自由的攻擊,不僅對個人而且對公民社會的體制,包括家庭,慈善團體和宗教機構,都構成可怕的威脅。這些體制的健康和福祉為 抵擋過于自信的政府權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緩沖,也是社會賴以咦鞯钠渌鼨C構-包括政府自身-的繁榮的保障。 

    四、不公義的律法 
      作為基督徒,我們信守律法並尊重世俗統治者的權威。我們把生活在一個民主社會看作是一項殊榮;在此社會里,全體公民享有參政權利的特點對我們提出更高的律 法道德訴求。即便在民主社會里,律法都可以是不公正的。我們的信仰原本就教導我們︰面對嚴重不公的的律法,或旨在讓我們行不公正或不道德的事的律法,我們 要采取公民不服從的立場(civil disobedience)。這些律法因純粹出于人的意志而缺乏約束良知的權力。
      鑒此,我們公開表明︰我們將不遵從任何強迫我們或我們領導的機構參與或促成墮胎,胚胎分解研究,協助自殺和安樂死,也將不遵從任何侵犯人類家庭每一個成員的深厚,固有和平等的尊嚴的法令。 
      我們進一步表明︰我們不會屈從于任何迫使我們為不道德的性伴關系祝福,對待它們如同對待婚姻或類似于婚姻的關系的法規,也不屈從于任何限制我們宣講我們所知的有關道德,婚姻和家庭的真理的法規。
      更進一步,我們公開表明︰無論面對何種後果,任何世上文化的或政治的權力都不能嚇倒我們,不能讓我們保持沉默或默認,或違背我們的良知。
      我們毫無怨言的願將該撒的物歸給該撒,但決不將神的物歸給該撒。


2009年9月28日美國紐約 起草委員會︰Robert George, Timothy George and Chuck Colson

 

 

附录五、洛桑信约

 

洛桑信約(The Lausanne Covenant)是第二屆世界福音洛桑會議的宣言,也是赴會者在主面前所立的信約:為福音齊心努力。本文由香港代表團中的唐佑之博士,與數位華人華表協同譯出。

引言

我們這些主耶穌基督教會中的肢體,來自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共同參加洛桑世界福音國際會議。我們同心讚美上帝,因祂賜給我們極大的救恩,也因祂賜給我 們與祂相交的喜樂和彼此相交的喜樂。我們為上帝在這個時代的作為深感興奮;我們也為我們在宣教工作上的不足而懺悔;我們也深受未完成的宣教使命的挑戰。我 們相信,福音是上帝賜給全世界的好信息。我們決心憑藉上帝的恩典,順服基督的命令,向全人類傳福音,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因此,我們在此宣告我們的信仰與決 心,並將此信約公諸於世。

 

1. 上帝的目的

我們確信,獨一永恆的上帝是創造世界的主宰,聖父,聖子與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照祂旨意統管萬有。祂已從世界裏呼召人作祂的子民,又差遣祂的子民回 到世界中,作祂的僕人與見證人,擴展衪的國度,建立基督的身體,榮耀祂的聖名。我們感到羞愧,因我們常常違背上帝的呼召,或隨從這個世界,或在這個世界面 前退縮,沒有承擔起我們的使命。然而,我們感到歡欣的是,福音即使是放在我們這些瓦器裏,仍然是寶貝。我們願意重新奉獻自己,借著聖靈的能力,將這寶貝顯 明出來。 (賽40:28;太28:19;弗1:11;徒15:14;約17:6, 18;弗4:12;林前5:10;羅12:2;林後4:7)

 

2. 聖經的權威與能力

我們確信,整本聖經,包括舊約與新約,都是上帝的默示,完全可靠,絕對權威。整本聖經是上帝唯一的成文話語,它所宣告的毫無錯誤,它是我們信仰與實 踐中絕對可靠的準則。我們也確信,上帝的話語滿有能力,能成就救恩的目的。聖經的信息是對全人類宣講的,因為上帝在基督裏和聖經中的啟示是不可更改的,現 今聖靈仍借著聖經說話。聖靈在各種文化中光照屬上帝的子民的心智,使他們透過自己的眼睛,重新得見其中的真理,從而使全教會更多地看到上帝諸般的智 慧。(提後3:12;彼後1:21;約10:35;賽55:11;林前1:21;羅1:16;太5:17-18;弗1:17- 18;3:10, 18)

 

 

3. 基督 — 世界唯一的救主

我們確信,我們雖有各種不同的佈道方法,卻只有一位救主,只有一個福音。我們承認,人類借著上帝的自然啟示,對上帝有一些知識,但我們否認這些知識 能使人得救,因為人行不義阻擋真理。我們也反對貶低基督及祂的福音的各種類型的宗教混合主義和對話,它們認為基督在一切宗教及意識形態裏都有同等的啟示。 耶穌基督是唯一的神而人者,祂舍己作罪人的唯一贖價,祂是上帝與人之間獨一的中保。沒有任何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人人都因罪而滅亡,但上帝愛所有的 人,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然而凡拒絕基督的,就是棄絕救恩之樂,他們就被定罪,永遠與上帝隔絕。我們傳揚基督為世人的救主,並不是認為人人都可 以自然得救或最終得救,更不是認為一切宗教都能提供基督裏的救恩。相反地,我們傳福音是向世上的罪人宣告上帝的愛,並呼籲每個人回應祂,全心全意地悔改、 相信、接受祂為救主和主。耶穌基督的名超乎萬名之上,我們盼望主的日子,那時萬膝都要跪拜,萬口都要承認,祂是主。(加1:6-9;羅:18-32;提前 2:5-6;徒4:12:約3:16-19;彼後3:9;帖後1:7-9;約4:42;太11:28;弗1:20-21;腓2:9-11)

 

4. 佈道的性質

佈道就是將福音傳揚出來。這福音是照經上所記: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從死裏復活,掌權的主使我們的罪得赦,而且將釋放我們的聖靈賜給所有悔改相信的 人。我們基督徒在世上的存在對於福音佈道是必須的,與非信徒對話也是必需的。因為要瞭解他們,我們就必須傾聽他們。但佈道本身是傳揚聖經上所記載的歷史上 的基督是救主和主,勸導人們親自信靠主,並且與上帝和好。我們發出福音的邀請時,不能向人隱瞞作門徒的代價。基督依然在呼召所有跟隨祂的人要舍己,背起十 字架,與教會認同。福音佈道的結果包括順服基督、融入教會和在世上負責地服事。(林前15:3-4;徒2:32-39;約20:21;林前1:23;林後 4:5, 5:11, 20;路14:25-33;可8:34;徒2:40, 47;可10:43-45)

 

5. 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我們確信,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因為每 個人都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不論種族、宗教、膚色、文化、階層、性別或年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尊嚴,所以應當受到尊重及服事,而不應受到剝削。我們在此表 示懺悔,因我們忽略了社會關懷,有時認為佈道與社會關懷是互相排斥的。儘管與人和好並不等同於與上帝和好,社會關懷也不等同於佈道,政治解放也不等同於救 恩,我們還是確信: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因為這兩方面是我們在神論和人論的教義上,以及我們對鄰舍的愛和對基督的順服的必要體 現。救恩的信息也包含對各種形式的疏離、壓迫及歧視的審判。無論何處有罪惡與不公正的事,我們都要勇敢地斥責。當人們接受基督時,他們就得以重生,進入祂 的國度;他們不僅必須努力在這不義的世界中彰顯上帝的公義,還要傳揚祂的公義。我們所宣告的救恩應當在個人生命和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改變我們。信心沒有行為 就是死的。(徒17:26, 31;創18:25;賽1:17;詩45:7;創1:26-27;雅3:9;利19:18;路6:27, 35;雅2:14-26;約3:3, 5;太5:20;太6:33;林後3:18;雅2:20)

 

6. 教會與佈道

我們確信,基督差遣祂所救贖的子民到世上,正如父差遣子一樣,這就呼召我們要付相似的代價深入到世界上。我們需要突破教會狹窄的藩籬,進入非基督徒 的社會。在教會犧牲的事奉中,佈道是首要的。普世宣教事工需要普世教會將全備的福音帶給全世界。教會在上帝的宇宙計劃的中心,是祂命定的傳福音的途徑。然 而,傳講十字架的教會本身必須有十字架的印記。如果教會背叛福音,對上帝缺乏活潑的信心,對人缺乏真盏膼坌模?诜彩律希??ㄔ跁x升和財務方面,缺乏完全 的諏崟r,就會成為佈道的絆腳石。教會是上帝的子民的團契,而不是一個機構,不可與任何特定文化、社會或政治制度,以及人類的意識形態等同。(約 17:18, 20:21;太28:19-20;徒1:8, 20:27;弗1:9-10, 3:9-11;加6:14, 17;林後6:3-4;提後2:19-21;腓1:27)

 

7. 佈道的合作

我們確信,上帝的旨意是要教會在真理中有可見的合一。佈道也要求我們聯合,因為合一能增強我們的見證,而分裂有損於這和好的福音。然而,我們承認, 組織的合一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組織的合一也未必會促進佈道的事工。我們有相同聖經信仰的人,應該在團契、事奉以及見證上緊密聯合。我們承認,我們的見證有 時會因混雜的個人主義及不必要的重複事工而受損。我們承諾,要在真理、敬拜、聖潔及宣教上尋求更深的合一。我們呼籲大家,開展地區性和功能性的合作,制定 策略性的計畫,增進相互間的勉勵,加強資源的共用與經歷的分享,使教會的使命得以進展。(約17:21, 23;弗4:3-4;約13:35;腓1:27;約17:11-23)

 

8. 教會在佈道工作上同工

我們感到歡喜的是,一個新的差傳時代已經開始。西方教會在宣教中的主導作用正在迅速消失。上帝正從新興的教會中興起強大的新生力量,致力於普世宣 教,這表明佈道的責任是屬於基督的整個身體。因此,所有教會應當求問上帝,並且自問,應當如何得著當地的人以及如何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其他地方。我們對差傳 的責任及角色應當不斷地反復評估。教會間的彼此協作會因此而不斷加強,而基督教會的普世性也會更清楚地體現出來。我們也為那些從事聖經翻譯、神學教育、大 眾傳播、文字事工、佈道、差傳、教會復興及其它專門事工的所有機構感謝上帝。他們亦當不斷地自我省察,評估自己在教會宣教中的果效。(羅1:8;腓 1:5, 4:15;來13:1-3;帖前1:6-8)

 

9. 佈道任務的緊急性

世界上還有超過全人類三分之二,共計二十七億多人口尚未接觸福音。這麼多人被忽略,我們對此深感羞愧。這對我們及全教會是一種持久的譴責。然而,現 在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接受主耶穌基督。我們深信,教會和宣教機構現在就該為尚未聽聞福音的人得救而懇切陡妫瑏K且儘快開展新的努力,實現 普世宣教。有時我們有必要在已福音化的國家減少外國宣教士及資金的數量,這有利於促進當地教會的自立,從而將資源分配到福音未及之地。宣教士們應以謙卑服 事的精神,更加自由地往返於六大洲之間。我們的目的是以一切可行的方法,儘早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聽到、明白並接受好信息。我們不能期待不付甚麼代價就能達 到此目的。我們為千千萬萬的人仍生活在貧困之中而震驚,也為造成貧困的不公平而難過。我們當中生活在富裕環境中的人們,生活應當儘量簡樸,好使我們更慷慨 地為救助和佈道奉獻。(約9:4;太9:35-38;羅9:1-3;林前9:19-23;可16:15;賽58:6-7;雅1:27, 2:1-9;太25:31-46;徒2:44-45, 4:34-35)

 

10. 佈道與文化

普世宣教策略的發展,要求創造性與先鋒性的方法。在上帝引導之下的結果將會是,各個興起的教會既深深地植根於基督,又與各教會所處的文化息息相關。 文化必須始終以聖經真理為檢驗的標準。既然人類是上帝所造的,人類的文化中就富含美善的內容。然而,由於人類已經墮落,所以文化都被罪所玷污,部份甚至含 有魔鬼的成份。福音並沒有預先假定,某種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優越,而是根據福音的真理和公義原則來評估一切的文化,且在各種文化中堅持道德的絕對性。宣教工 作常將異國的文化與福音一起輸出,導致教會受制于文化,而不是服膺於聖經的真理。傳揚基督的人必須謙卑地倒空自己,但仍保持以他們的真杖シ?聞e人。教會 也必須致力於改造並且充實文化,這一切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可7:8, 9:13;創4:21-22;林前9:19-23;腓2:5-7;林後4:5)

 

11. 教育與領袖

我們承認,我們有時追求教會的成長而忽略了教會的深度,並且把佈道與培靈分開了。我們也承認某些宣教團體,在裝備和鼓勵當地領袖擔當責任方面的行動 過於遲緩。然而,我們的原則是使教會本色化,我們渴望每個教會都有自己的領袖,表明基督徒領袖的風範不在於轄制人,而在於服事人。我們認識到,提高神學教 育是當務之急,這對教會領袖更是如此。在每個國家和文化中,應當為教牧人員與平信徒提供在教義、門徒訓練、佈道、培靈及事奉方面有效的培訓計劃。這些培訓 計劃不必依靠任何一成不變的方法,而應按照聖經的準則,採用當地創造性的構想來開發培訓計劃。(西1:27-28;徒 14:23;多1:5, 9;可10:42-45;弗4:12-13)

 

12. 屬靈的爭戰

我們深信我們一直在與執政的、掌權的惡魔進行屬靈的爭戰。它們恣意要推翻教會,挫敗普世宣教的任務。我們知道我們需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以真 理和陡鏋閷凫`的武器來爭戰。我們發現仇敵不僅在教會外傳播錯謬的理論,也在教會內散佈歪曲聖經、以人取代上帝的假福音。我們需要儆醒,以分辨的心,維護 聖經的福音。我們承認,我們會受世俗思想及行為的影響,向世俗投降。比如,雖然從數字方面和屬靈方面細心研究教會的成長是很有價值,但我們有時卻忽略了這 方面的努力。有時候我們太過於追求傳福音時別人有所回應,就在福音信息上打了折扣,用各種方法向福音對象施加壓力,過份注重數位統計,甚至謊報數位。這些 都是屬世的作法。教會必須進入世界,然而世界卻不可混入教會。(弗6:12;林後4:3-4;弗6:11, 13-18;林後10:3-5;約壹2:18-26, 4:1-3;加1:6-9;林後2:17, 4:2;約17:15)

 

13. 自由與逼迫

上帝賦予每個政府的責任是維護和平、公正與自由,使教會可以順服上帝、服事主基督、不受攔阻地宣揚福音。所以我們要為國家的領袖祈叮瑏K且呼籲他們 根據上帝的旨意和《世界人權宣言》的聲明,確保思想與良知的自由,以及實踐和傳揚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們也深切地關注那些遭受不公正囚禁的人,尤其是那些為 耶穌作見證而受苦的人。我們承諾,要為他們的自由而祈逗团?Γ煌瑫r,我們也不因他們的遭害而膽怯。上帝正幫助我們,不管要付多大的代價,我們都要反對不 公正的事,並且忠於福音。我們也不可忘記耶穌的警告:逼迫是不可避免的。(提前1:1-4;徒4:19, 5:29;西3:24;來13:1-3;路4:18;加5:11, 6:12;太5:10-12;約15:18-21)

 

14. 聖靈的能力

我們深信聖靈的大能。父上帝曾差遣聖靈為聖子作見證,若無聖靈的見證,我們的見證也就徒然。聖靈叫人知罪,信服基督,得以重生及長進,這些都是祂的 工作。並且聖靈是宣教的靈,所以佈道應當在聖靈充滿的教會中自然地興起。一個教會若不宣教,她就是自相矛盾,且是消滅聖靈的感動。普世宣教要落到實處,必 須先有聖靈在教會中作更新的工作,在真理、智慧、信心、聖潔、仁愛與能力中更新。所以我們呼籲所有的信徒祈叮?笊系鄣撵`來復興教會,使所有子民結出祂的 所有果子,使基督的身體充滿祂的所有恩賜。只有這樣,普世教會才能在上帝的手中成為合用的器皿,使全地聽見主的聲音。(林前2:4;約15:26-27, 16:8-11;林前12:3;約3:6-8;林後3:18;約7:37-39;帖前5:19;徒1:8;詩85:4-7, 67:1-3;加5:22-23;林前12:4-31;羅12:3-8)

 

15. 基督的再來

我們相信,耶穌基督必會在權能及榮耀中再來,這是位格性的和可見的,是為成全祂的救恩及審判。這再來的應許更加激勵我們去傳福音,因我們紀念祂的話 說,這天國的福音必先傳給萬民。我們相信,應當以教會的佈道事工充滿基督升天及再來之間的間隙,所以我們未到終點決不停歇。我們也記得祂的警戒說,在那最 終的敵基督到來之前,會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出現。因此我們拒絕人類的狂傲及自信的夢幻,以為人能在地上建立烏托邦。我們基督徒確信,上帝必成全祂的國度,我 們也熱切期待那日子的來到,就是新天新地,有義居住在其中,上帝要作王直到永遠。同時,我們也重新奉獻自己,樂意一生完全順服上帝的主權,服事基督和世 人。(可14:62;來9:28;可13:10;徒1:8-11;太28:20;可13:21-23;約2:18, 4:1-3;可12:32;啟21:1-5;彼後3:13;太28:18)

 

結語

因此,我們以信心和決心,鄭重地與上帝立約,也與眾弟兄姊妹堅立此約。讓我們為了普世宣教而一同陡妗⒐餐?嫯嫛⒑狭κ路睢N覀兒艋n其他人與我們一起同工,願上帝以祂的恩惠為祂的榮耀,幫助我們,使我們誓忠於此信約。阿們,哈利路亞!

 

 

 

 

 

 

 



 

 

 

 

 

 

 

 

 

 

 

附录六:新年新恩--給主恩基督教會第五封家書

 

主內親愛的弟兄姊妹:

聖誕快樂!這是弱僕志勇寫給你們的第五封家書。時光容易把人拋,轉眼就從感恩節到了聖誕節!弱僕在第五封家書侍奉正好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內心充滿了感恩。

上個禮拜探訪一對剛剛到我們教會來參加敬拜的夫妻,當然要向他們介紹主恩基督教會。弱僕談及上帝在我們教會中的恩典,就是使我們有三大框架。首先是真理上的體系和框架,不管是主僕楊敦興牧師在這裡帶領的時候,還是弱僕蒙召來這裡侍奉,我們所傳講的都是改革宗神學。改革宗神學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根據《聖經》啟示和歷代教會正傳,我們形成了一套比較整全的《聖經》中教導的“真理體系」(the system of divine truth taught in the Holy Scriptures)。假如沒有這樣的真理體系,我們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我們在傳講真理的時候,就會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最後仍然是莫衷一是。

其次,我們在教會的治理上有一定的體系和框架,長老會的名言就是:「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40)。因此,我們有長老,有執事。在長老中有教導性的長老,也就是牧師; 也有注重治理的其他長老。在執事中,我們也有不同的分工。假如沒有這樣的治理框架,我們在教會治理上或者是一盤散沙,或者是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受虧損的還是每個弟兄姊妹。2011年1月,我們開始新的長執同工的提名,請大家也在上帝面前以陡嬷?亩喽鄥⑴c。

第三,我們有團隊作工的體系和框架,這也是我們主恩教會的特色之一。我們有長老團隊,有執事團隊,加起來當然是長執團隊!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還有各個小組和團契的帶領人。目前我們中文堂和英文堂家在一起共有八個小組,三個團契--弟兄會(正在組建中,二月五日第一次聚集)、姊妹會、常青團契。各個小組和團契都由自己的同工團隊。沒有同工團隊,我們就不能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不管是在真理上的框架,還是在治理和團隊作工上的框架,參與的人都是作僕人的,總起來的目的就是:「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惟用愛心說諏嵲挘?彩麻L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2-16)。

            這三大框架是我們的優勢,但是優勢也隱含著劣勢,此事古難全!比如我們在真理上的框架和體系,容易讓我們在知識上驕傲自大;  我們在治理上的框架和體系,容易讓我們在職分上固步自封,不思長進;  我們在同工團隊上的框架和體系,容易讓我們缺乏銜接,彼此爭競。因此,在這聖誕節即臨的時候,讓我們互相提醒:教義不可靠,職分不可靠,團隊不可靠,唯一可靠的就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經歷、寶貴基督的救贖大恩,我們的真理體系再整全也不能使我們免於滅亡。如果我們不遵從基督所吩咐的愛的命令,竭力在愛心上造就弟兄姊妹,我們的治理體系再嚴謹,最終造成的也是互相轄制。如果我們不是以基督的心為心,謙卑自己,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我們的同工團隊再龐大,最終也難免相互吞咬,彼此傷害!   

感恩節的時候(11月26日-28日),應邀前往費城《聖經》歸正教會第一屆退休會傳講「純正的信仰、崇高的使命」這一專題,弟兄姊妹可以在網上找到有關信息(http://pbrchurch.org/)。感謝上帝祝福,參加的弟兄姊妹大得造就,教會的同工當時就邀請我明年再來主領。我一方面說感謝,一方面抱歉回絕。因為作為牧者,弱僕還是想和本教會的弟兄姊妹一同過感恩節,只是這次退休會在一年前就已經答復,若是推托,人家就要來找我們教會的長老會來理論!!

            長話短說,感謝上帝在二零一零年的帶領和賜福。很多事情,我們在經歷的時候不明白,回頭一看,我們就由衷地贊美上帝:「你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你的路徑都滴下脂油」(詩65:11)。關於新的一年,弱僕和Jeff  牧師正在著手編輯一本《主恩基督教會的定位》一本小冊子,主要關乎我們教會的侍奉和發展方向的問題,請大家多多為之代叮?怪鞫骰?浇虝?軌蚶^續在愛心和真理上成為上帝重用的明燈。

            另外,弱僕剛剛為大家編輯了《上帝的國度與教會》一書,發給大家,希望有所幫助。這是目前我們進行的「耶穌基督登山寶訓系列講道集」的一部分筆記,有些匆忙,某些地方還有待進一步補充、修正,請弟兄姊妹多多斧正。有的弟兄問:牧師講了二十多講,還在山下!何時登山啊?弱僕在主內向弟兄姊妹保証,在2011年我們一定要真正進入「登山寶訓」,希望大家在歲末年初、過節放鬆之余,繼續在心靈上做好登山聽道、下山行道的准備!

            聖誕節晚上弱僕証道的主題就是「大喜的信息」,經文是:「在至高之處榮耀歸於上帝,在地上平安歸於他所喜悅的人」(路2:14)。願弟兄姊妹在聖誕節的時候多多記念救主耶穌基督的降臨,多多默想耶穌基督的生平,再次點旺自己愛主的心志,更多地榮耀上帝,信靠基督,造福他人。

            以馬內利,聖誕快樂,新年蒙恩!

                                                                                  弱僕:王志勇牧師 敬上

2010年12月24日於主恩基督教會

 

 

 


[1] See James Bannerman, The Church of Christ (Edingburg: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869] 1974), vol. I, pp. 5-17; R. L. Dabney, Systematic Theology (Eding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871] 2002), pp. 726-727; R. J. Rushdoony, The Institutes of Biblical law: Law and Society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s House Books, 2001), pp. 333-349.

[2] 刑福增、梁家麟:《五十年代三自运动的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他们的研究结论就是:“三自运动却是由中共政府所策划并导演者,为要迫害信徒、根除基督教的一场毁教运动。”--“序言”,vii页。

[3] 在1939-1944年德国纳粹政权占领欧洲期间,在被运送到集中营和死亡营之前,犹太人被迫住在特定地区,四周有围墙,内部生活相对自治,一般比较封闭、贫穷,这样的地区被称为“隔都”。后来这个词泛指经济和文化上比较落后,与周围世界相对隔绝的族群和区域。

[4] 赵天恩:《扶我前行--中国福音化异象》(台北:中国语福音出版部,1993年),9页。

[5] W. F. Albright and C. S. Mann, The Anchor Bible: Matthew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87), p. 197.

[6] Donald A. Hagn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Matthew 14-28 (Dallas, Texas: Word, 1995), p. 474.

[7] See LeRoy Eims, The Lost Art of Disciple Making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8).

[8] 参考侯活·肯特勒斯/威廉·肯特勒斯:《亦使亦友--雕琢生命的师徒关系》,林莉如译(香港: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2000年);奇夫·安德逊/兰迪·利斯:《师徒关系--属灵路上拖与带》,李兴邦译(香港:基道出版社,2005年)。

[9] Calvin’s Comme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Vol. xvii, p. 381, 384.

[10] Calvin’s Commetaries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Vol. xvii, p. 384.

[11] 王长新:《又四十年》(加拿大恩福出版社,1997年),204页。

[12] 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1900-1949》(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8年),232页。

[13] 王明道:《五十年来》(香港:晨星书屋,1950年),70页。

[14] 王志勇:“赖恩得救--改革宗救恩神学五大要义”。

[15] 迪特利希·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安希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36页。

[16] 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33页。

[17] 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33-24页。

[18]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35页。

[19]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35页。

[20]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37页。

[21]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48页。

[22]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43页。

[23] See Kevin P. Spicer, Hitlers Priests: Catholic Clergy and national Socialism (Dekalb, Illinois: Northern Illnois University Press, 2008).

[24] See Robert P. Erickson, Theologians Under Hitler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5] 关于律法与福音的关系,请参考王志勇“律法与福音--从改革宗教义看律法与福音的关系,”“试析律法主义与反律主义,”请查考“中国改革宗神学”网站(www.chinareformation.com)。

[26] Harold J. Berman, 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 (Nashville,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74), p. 11.

[27] Harold J. Berman, 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 p. 25.

[28] Harold J. Berman, 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 p. 12.

[29]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二 版,1993年9月第一版)。

[30]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概论》,刘良淑、任孝琦译(台北:校园2003年),181页。

[31] Bonhoeffer,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tran. Eberhard Bethe (London" Collins, Fontana Books, 1953), p. 125.转引自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概论》,182页。

[32] See Theodore Beza, The Life of John Calvin (Grange Close: Evangelkical Press, 1997); Randall C. Zachman, John Calvin As Teacher, Pastor and Theologian (Grand Rapids: Baker, 2006).

[33] See H. Henry Meeter, Calvinism: An Interpretation of Its Basic Idea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39); Guenther H. Haas, The Concept of Equity in Calvin's Ethics (Waterloo, Ontario: Wilfrid Lauier University Press, 1997); Philip Benedict, Christ's Churches Purely Reformed: A Social History of Calvinis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4] See david C. Steimetz, Luther in Context (Grand Rapids: baker, 2002); Calvin in Contex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35] James Davison Hunter, To Change the World: the Irony, Tragedy, and Possibility of Christianity in the Late Modern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p. 66.

[36] John Calvin, Harmony of the Law, 4 vols.

[37] John Calvin, Sermons on Deutoronomy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87).

[38]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1536年版,6章16节。

[39] John Calvin, Harmony of the Gospels, Matthew 28: 18, "The office of teaching was committed to the disciples."

[40] John Calvin, Harmony of the Gospels, Matthew 28: 19, "the apostleship is not an empty title, but a laborious office; and that, consequently, nothing is more absurd or intolerable than that this honor should be claimed by hypocrites, who live like kings at their ease, and disdainfully throw away from themselves the office of teaching."

[41] John Calvin, Harmony of the Gospels, Matthew 28: 20, "his ministers may confidently expect to be victorious over the whole world."

[42]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3卷10章6节。

[43]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4卷20章“论公民政府”。

[44] 瑞慕勒教授的经典之作乃是四卷本的《后宗教改革宗时期改革宗神学》,Post-Reformation Reformed Dogmatic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Reformed Orthodoxy, ca. 1520 to ca. 1725 (GrandRapids:Baker, 2003), 4 vols.著有两本加尔文研究专辑,The Unaccommodated Calvin: Studies in the Foundation of a Theological Tra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After Calvin: Stud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Theological Tra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另外一本是关于改革宗预定论的研究,Christ and the Decree: Christology and Predestination in Reformed Theology from Calvin to Perkins (Grand Rapids: baker, 2008) .瑞慕勒先生所著的《神学研究》一书,则是系统了解西方基督教神学划分的经典之作(圣经神学、系统神学、历史神学、实践神学),Study of Theology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1) ;他与James E. Bradley合著的《历史研究》一书,则是研究历史神学必读的方法论著作,Church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Reference Works, and Method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45] 新加尔文主义是加尔文主义(也就是改革宗神学)在二十世纪的复兴,主要代表就是凯波尔、巴文克、杜伊威尔、范泰尔、路斯德尼、周必克等,其教导有十大侧重点:1)耶稣是受造界万有之主;2)生命的救赎是全方位的;3)基督徒具有不可推辞的文化使命;4)世界历史的进程就是:创造、救赎与成全;5)强调区域主权,个人、家庭、教会和国家都具有上帝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6)反对二元论;7)强调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与方向;8)强调普遍恩典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9)强调基督徒当建立合乎圣经的世界观;10)强调上帝的律法在个人和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中的作用。参考http://stevebishop.blogspot.com/ ... t-distinctives.html,2010年12月23日查考。

[46] 博特是巴文克四卷本《改革宗教义学》的主编,Herman Bavinck, Reforemd Dogmatics, trans. John Vriend, ed. John Bolt (Grand Rapids: Baker, 2003-2008), 4 volms.博特的重要专著是《自由国家与圣洁教会》,这本书是一本深刻的、全面的公共神学之作,其中甚至明确地谈及中国1989年六·四运动,认为这标志着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无神论的、世俗的、极权主义的、血腥的意识形态”已经在中国彻底失败,John Bolt, A Free Nation, A Holy C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1), p. 12.

[47] Abraham Kuyper, Lectures on Calvinism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31);中文译本参考:凡赫尔斯玛:《加尔文传》,王兆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207-392页。

[48] James E. McGoldrick, Abraham Kuyper: God’s Renaissance Man (Welwyn, UK: Evangelical Press, 2000)."No single piece of our mental world is to be sealed off from the rest and there is not a square inch in the whole domain of human existence over which Christ, who is sovereign over all, does not cry: ‘Mine!’ "

[49] 转引自John Bolt, A Free Nation, A Holy City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1), p. 64.

[50] 贾玉铭:《圣经要义》(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1997年),卷一,14-15页。

[51] Van Til: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Theology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1976), pp. 1-2.

[52] Willam Ames:The Marrow of Theology (Grand Rapids: Baker, 1997), p. 81.

[53] Rev. C. Harinck, Apostles' Creed (Dutch Reformed Tract Society, 2009), p. 5

[54] 参考柴培尔:《以基督为中心的讲道》,贺宗宁译(更新传道会,2010年);Jay E. Adams, Preaching with Purpose: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n Biblical Preaching (Grand rapids: baker, 1982); Dennis E. Johnson, Him We Proclaim: Preaching Christ from All the Scriptures ( Phillipsburg: P&R, 2007).

[55] See Erich Zenger, A God of Vengence? Understanding the Pslams of Divine Wrath , trans. Linda M. Maleney (Louisville, Kentuch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6).

[56]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1卷3章1节。

[57]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1卷5章1节。

[58]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2卷2章13节。

[59]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2卷2章13节。

[60] 怀爱伦:《传道良助》,时兆出版社,第八十四章:我们对于政治的态度。

[61] Rousas John Rushdoony,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Order: Studies in the Creeds and Councils of the Early Church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s House Books, 1998), Preface.

[62] 周全声主编:《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台北:1966年),116-121页。

[63] 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2008), p. 945.

[64] 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the Christian Life, p. 950.

[65] Richard John Neuhaus, "One Nation under God," Reflections (Summer-Fall, 1994), pp. 4.

[66]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4卷20章14节。

[67] 林慈信牧师2010年10月8至10日在北韦州华人教会讲解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第二卷,参考王志勇牧师整理《圣约与律法--林慈信牧师讲解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第二卷集锦》,未出版稿。

[68] 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1900-1949》(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8年),2页。

[69] 赵天恩、庄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1949-1997》(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9页。

[70] See Herman Dooyeweerd, In the Twilight of Western Thought: Studies int the Pretended Autonomy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 (Nutley, New jersey: The Craig Press, 1968).

[71] 选自王志勇:《基督教圣约世界观经学原理传习录》,未出版稿。

[72]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200.

[73]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201.

[74] See O. Palmer Robertson, The Christ of the Covenants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80).

[75] 魏司坚:《耶稣对国度的教训》,任以撒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5页。

[76] 魏司坚:《耶稣对国度的教训》,15-16页。

[77] 魏司坚:《耶稣对国度的教训》,23页。

[78] See Anthny A. Hoekema, The Bible and the Futu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9). 作者把“末世论”分为“已开启的末世论”和“未来性的末世论”,典型地表达了现代改革宗教会中盛行的无千禧年派神学立场。

[79] R. J. Rushdoony, Salvation and Godly Rule, p. 557.

[80] 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2卷15章3节。

[81] See Iain H. Murray, The Puritan Hope: Revial and the Interpretation pf Prophecy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1).

[82] See Loraine Boettner, The Millenium (Philadelphia: 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57); Kenneth L. Gentry, Jr. Thine Is the Kingdom: Studies in the Postmillennial Hope (Vallecito, California: Chalcedon, 2003).

[83] See gary North, Rapture Fever: why Dispensational Is Paralyzed (Tyler, Texas: Insatitutes for Christian Economics, 1993). 要破除时代论在末世论上的错谬,关键是正确理解《马太福音》24章中的预言,请参考John L. Bray, Matthew 24 Fufilled (Powder springs, Georgia: Amnerican Vision, 2008).

[84] 代表性作品有: R. J. Rushdoony, God's Plan for Victory: The Meaning of Postmillennialism (vallecito, Califormnia: Chalcedon Foundation, 1997); J. Narcellus Kik, An Escatology of Victory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1);Keith A. Mathison, Postmillennialism: An Escatology of Hope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1999); Kenneth L. Gentry Jr., He Shall Have Dominion: A Postmillennial Escatology (Tyler, Texas: Institutes for Christian Econ0omics, 1997).

[85] See Gary North, Millennialism and Social Theory (Tyler, Texas: Institutes for Christian Economy, 1990).

[86] 王志勇:《圣约与律法--林慈信牧师讲解加尔文〈基督徒敬虔学〉第二卷集锦》,未出版稿。

[87] R. J. Rushdoony, Salvation and Godly Rule, p. 559.

[88]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88-9.

[89] 林荣洪:《基督教神学发展史(一)--初期教会》(香港:宣道出版社,1995年),145-178页。

[90] Rousas John Rushdoony,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Order: Studies in the Creeds and Councils of the Early Church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s House Books, 1998), pp. 54-55.

[91]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6),  Vol. III, p. 333.

[92] 如John Wimber and Kevin Springer, Power Evangelism (Ventura, California: Regal, 1986, 2009).这本书已经卖出一百万多本,在2006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选为最近五十年来对基督教最有影响的五十本书之一。

[93] Henry Bullinger, The Decades of Henry Bullinger, ed. Thomas Harding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04), p. 277.

[94] Francis A. Schaeffer, The Complete Works of Francis A. Schaeffer: A Christian Worldview (Wheaton, Illinois: Cross Books, 1985), Vol. IV, p. 320.

[95] John Ladd, The King and His Kingdom: Matthew Simply Explained (Webster, New York: Evangelical Press, 2004), p. 301.

[96] John Calvin,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p. 343.

[97] Matthew Henry, 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 on the Whole Bible (Hendrickson, 2003), p. 1969.

[98] 克莱格·季纳:《新约圣经背景注释》,刘良淑译(台北:校园书房,2006年),89页。

[99] See J. R. Beeke, Puritan reformed Spirituality (Webster, NY: Evangelical Press, 2004), pp. 425-443.

[100]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7.

[101] Daniel M. Doriani, Matthew (Philipsburg: P&R, 2008), Vol. II, p. 83.

[102]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6), Vol. I, p. 378.

[103] John Gill, Gill’s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1980), Vol. V, pp.  147-148.

[104] John Lightfoot, A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from the Talmud and Hebraica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2003), Vol. II, 233.

[105] 参考伟宁(Ralph Wenning):《罪之邪》,易铭译(香港:改革宗经典出版社,2000年)。

[106] See R. J. Rushdoony, Salvation and Godly Rule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e House Books, 2004).

[107] John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Grand Rapids: Baker, 2003), Vol. II, p. 288.

[108] See Robert J. Priest and Alvaro L. Nieves, This Side of Heaven: Race, Ethnicity, and Christian Faith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9]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20.

[110] (德)费舍尔:《德国反犹史·第一章 恐犹症的兴起:强迫症的进化历程》,钱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32-33页。

[111] Jennifer Nelson, "The Role the Dutch Reformed Church Played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Apartheid," Journal of Anti-Hatred, Vol. 2:63,  pp. 63-70. 2010年 10月 24日查阅, http://guweb2.gonzaga.edu/agains ... div>
[1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Abraham_Kuyper,2010年10月24日查考。

[113] Matthew Henry, Matthew 16:13-20.

[114]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6.

[115]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Explained (London: James Nisbet & Co., 1861), p. 436.

[116] John Gill, Gill’s Commentary, Vol. V, p. 149. 编号为译者所加。

[117]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侍奉》,35章“得儿子的名分”。

[118] John Noll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The Gospel of Matthew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p. 666.

[119] John Gill, Gill’s Commentary, Vol. V, p. 149.

[120] Randolph O. Yeager, The Renaissance New Testament (Bowling Green, Kentucky: Renaissance Press, Inc., 1977), Vol. II, 538.

[121] Matthew Henry, Matthew 16:13-20.

[122]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90.

[123] 陈终道:《天国君王—马太福音讲义》(香港:宣道出版社,1998年),17页。

[124] Donald A. Hagn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Matthew 14-28 (Dallas, Texas: Word, 1995), p. 469.

[125] Donald A. Hagn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Matthew 14-28, p. 471.

[126]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91.

[127] W. F. Albright and C. S. Mann, The Anchor Bible, p. 196.

[128] John Peter Lange,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Matthew, p. 298.

[129] 柏瑞特:《将人的心意夺回--基督教湖教学简明手册》(台北:改革宗,2007年),36页。

[130] 香港《时代论坛》10月12日消息,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 ... =62383&,2010年11月6日查考。









[139] Haydock's Catholic Bible Commentary, 1859 edition, see http://haydock1859.tripod.com/id34.html. "he should be next to Christ himself, the chief foundation-stone in quality of chief pastor, ruler, and governor; sang should have accordingly all fullness of ecclesiastical power."

[140] The Jerusalem Bible (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66), p. 43.

[141] Profession of the Tridentine Faith, 1564, from Philip Schaff, The Creeds of Christendom with A history and Critical Notes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19), Vol. II, p. 209. "I acknowledge the holy Catholic Apostolic Roman Church for the mother and mistress of all churches; and I promise and swear true obedience to the Bishop of Rome, successor of St. peter, Prince of the Apostles, and Vicar of Jesus Christ."

[142] D. A. Carso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Matthew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4), p. 368.

[143]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6.

[144] Randolph O. Yeager, The Renaissance New Testament, Vol. II, 545.

[145] Paramahansa Yogananda,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Chirst Within You (Los Angeles, California: 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 2008), Vol. I, p. 327.

[146] Matthew Poole, Ephesians 2:20.

[147] R. J. Rushdoony, Systematic Theology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s house Books, 1994), Vol. II, p. 755.

[148] David Dickson, Truth’s Victory over Error (Edingburg: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2007), p. 2.

[149] St. Thomas Aquinas, Catena Aurea, ed. John Henry Newman (Boonville, New York: Preserving Christian Publications, 2009), Vol. I, p. 585.

[150] D. A. Carso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Matthew, p. 370.

[151]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7.

[152] Donald A. Hagner,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Matthew 14-28, p. 472.

[153]莫理斯:《认识新约神学》,周天和译(台北:校园,2000年),103-104页。

[154]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91.

[155] Randolph O. Yeager, The Renaissance New Testament, Vol. II, 545.

[156] Matthew Henry, Matthew 16:13-20.

[157] Brad H. Young, Jesus The Jewish Theologian (Peabody, Massachusetts: Hendrickson, 2001), p. 201.

[158]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8.

[159] Francis Turrtin, Institutes of Elenctic Theology, trans. George Musgrave Giger, ed. James T. Dennison, Jr.,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1992), Vol. III, p. 40.

[160]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142.

[161]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p. 146-147.

[162] Samuel Rutherfurd,  A sermon preached to the Honorable House of Commons: at their late solemne fast, Wednesday, Janu. 31. 1643 (London: Printed at London by Richard Cotes, for Richard Whittakers & Andrew Crooke, and are to bee sold at their shops in Pauls Church-Yard, 1644), p. 60. “The Kingdom and Church of God is the most permanent and induring society on earth, and a Kingdom which cannot fail.”

[163] Francis Turrtin, Institutes of Elenctic Theology, trans. George Musgrave Giger, ed. James T. Dennison, Jr.,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1992), Vol. III, pp. 42-46.

[164]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侍奉》,第六十三章 认信基督及其真理。

[165] Warren Zev Harvey, "Kingdom of God," from Arthur A. Cohen and Paul Mendes-Flohr, ed., 20th Century Jewish Religious Thought (Philadelphia: JPS, 2009), pp. 521-525.

[166] Dennis E. Johnson, Him We Proclaim: Preaching Christ from All the Scriptures (Philipsburg: P&R, 2007),  xiii.

[167] Martyn Lloyd-Jones, The Kingdom of God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1992), p. 82.

[168] 柏瑞特:《将人的心意夺回--基督教护教学简明手册》,王志勇译(台北:改革宗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6-37页。

[169] 关于上帝的主权,最近最详尽的改革宗书籍就是R. J. Rushdoony, Sovereignty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s  House Books, 2007).

[170] 陈终道:《天国君王—马太福音讲义》(香港:宣道出版社,1993年),17页,

[171] Henry Bullinger, The Decades of Henry Bullinger, ed. Thomas Harding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Books, 2004), p. 275.

[172] Henry Bullinger, The Decades of Henry Bullinger, p. 276.

[173]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trans. H. de Jongste, ed. Raymond O. Zorn (Philadelphia, Pa.: 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62), p. 4.

[174] John Calvin, Institutes, 3.20.42.  "Thus this kingdom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one, God's correcting by the power of his Spirit all our carnal and depraved appetites, which oppose him in great numumbers; the other, his forming all our powers to an obedience to his commands."

[175] John Calvin, Institutes, 3.20.42.  "Whence it appears that the desire of a daily progress in not enjoined us in vain; because human affairs are never in such a happy situation, as that all defilement of sin is removed, and purity can be seen in full perfection. This perfection is deffered till the last advent of Christ, when, the apostle says, 'God will be all in all.'"

[176] D. A. Carsen, Jesus' Sermon on the Mountain: An Exposition of matthew 5-10, p. 12.

[177]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23.

[178] 巴刻:《基督徒须知》,黄文佑译(香港:宣道出版社,2006年),143页。

[179] See Greg L. Bahnsen, Val Til's Apologetics: Readings and Analysis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 Publishing, 1998), pp. 177-219.

[180] Cornilius Van Til,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atic Theology (Philadelphia: Presbyerian and Reformed, 1974), p. 72.

[181] Isaac Aluochier, "The Keys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 http://www.serveyahweh.org/Pdf/keys.pdf,2010年10月29日查考。

[182] John Murray, Collected Writings, vol. 2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1977), p. 338.

[183] John Gill, Gill’s Commentary, Vol. V, p. 151.

[184] John Gill, Gill's Commentary, Vol. V, p. 151.

[185] 莫理斯:《认识新约神学》,周天和译(台北:校园,2000年),237页。

[186] R. J. Rushdoony,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II, p. 756.

[187]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92.

[188] 克莱格·季纳:《新约圣经背景注释》,89页。“许多犹太人觉得,犹太人最高法庭的权柄,是由上帝在天上法庭的权柄而来,也就是实现其旨意。‘捆绑’与‘释放’是常用的词条,指拉比在解释圣经上合法的权柄(‘禁止’与‘许可’),因此也可用于宣判中。”

[189] St. Thomas Aquinas, Catena Aurea, Vol. I, p. 586.

[190] St. Thomas Aquinas, Catena Aurea, Vol. I, p. 589.

[191] 《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3问:圣经对人主要的教训是什么?答:圣经对人主要的教训是:人对上帝当信什么,并且上帝要人当尽什么责任。

[192] 参考《基督教教义--海德堡教理问答》,基督教书刊编辑室,第十二课“福音的宣讲与教会的劝惩”。

[193] R. John Rushdoony, The Institutes of Biblical law: Law and Society (Vallecito, California: Ross House Books, 2001), pp. 333-334.

[194] George Horowitz: The Spirit of Jewish Law (New York: Central Books, [1963] 1973), p. 650.

[195] Charles Hodge, An Exposition of the First Epistle of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0), p. 96.

[196] Clarence T. Craig, "I Corinthians," in The Interpreter's Bible, Vol. X, p. 69

[197] R. J. rushdoony, The Institutes of Biblical law: Law and Society , pp. 343-346.

[198] John Lightfoot, A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from the Talmud and Hebraica, Vol. II, 238.

[199]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96.

[200]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9.

[201] Calvin, Commentary on A Harmony of the Evangelists, Matthew, Mark, and Luke, Vol. II, p. 293-4.

[202] C. H. Spurgeon, The King Has Come, ed. Larry Richards (Old Tappan, New Jerse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87), pp. 225-226.

[203] 季纳:《新约圣经背景注释》,刘良淑译(台湾:校园书房,2006年),89页。John Noll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The Gospel of Matthew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5), p. 679.

[204] 克莱格·季纳:《新约圣经背景注释》,89页。“许多犹太人觉得,犹太人最高法庭的权柄,是由上帝在天上法庭的权柄而来,也就是实现其旨意。‘捆绑’与‘释放’是常用的词条,指拉比在解释圣经上合法的权柄(‘禁止’与‘许可’),因此也可用于宣判中。”

[205]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9.

[206] Matthew Poole, A Commentary of the Holy Bible, Matthew 16:19.

[207] 陈终道:“福音与割礼--教会的第一次大会议主题,” http://www.goldenlampstand.org:2480/glb/readglb.php?GLID=06301,2010年11月5日查阅。

[208] Matthew Poole, Matthew 12:8.

[209] Matthew Poole, Matthew 12:8.

[210] Sanhedrin 74 a; Abodah Zarah 27 b; quoted from Samuel Belkin, In His Image: The Jewish Philosophy of Man as Expressed in Rabbinic Tradition (London: Abelard-Schuman Limited, 1960), p. 102.

[211] Abodah Zarah 27 b, 54 a. quoted from Samuel Belkin, In His Image, p. 102.

[212] R. J. Rushdoony,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II, p. 756.

[213]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http://www.pcanet.org/.

[214] 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http://www.opc.org/.

[215] Fre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Scotland--http://www.fpchurch.org.uk/.

[216] Netherlands Reformed Church--http://www.nrcrws.org/.

[217] Heritage Netherlands Reformed Church-- http://hnrc.org/.

[218] Canadian and American Reformed Churches--http://www.canrc.org/.

[219] Pilgrim Covenant Church--http://www.pilgrim-covenant.com/.

[220] Paul Wang, "Casuistry--A Method in Christian Moral Reasoning," unpublished paper.

[221] Rousas John Rushdoony, The Institutes of Biblical Law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The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p. 793.

[222] 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Philipsburg, New Jersey: P&R, 1987), pp. 385-850.

[223] 参考John M. Frame, The Doctrine of the Knowledge of God, p. 75; 《海德堡教理问答》91问:什么是善事呢?回答:惟独那些出于真信心,并且是照着上帝的律法,目的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并非基于我们自己的幻想或人的规条而行的事,才是善事。

[224] Randolph O. Yeager, The Renaissance New Testament, Vol. II, 547; D. A. Carso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Matthew, pp. 370-372.

[225] J. R. Mantey, "The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fect Tense in John 20:23, Matthew 16:19 and Matthew 18:18," Journal of Biblical literature, Lviii, 1939, p. 243.

[226] 国际霍尔曼圣经协会:《新约圣经--中文标准本》,2008年,35页。

[227]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28.

[228]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36.

[229] Herma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19.

[230] Cornielius Van Til, Essays on Christian Education (Phillipsburg, New Jersey: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Publishing Co., 1979) p. 80.

[231] Mark Driscoll & Gerry Breshears, Doctrine: What Christian Should Believe (Wheaton, Illinois: Crossway, 2010), p. 412,

[232] 麦希真:《工人的典范》(香港:证主,1995年),47页。

[233] Edward T. Welch, Running Scared: Fear, Worry, and the God of Rest, p. 115. “The kingdom is the place where the King has all his authority and power, with the advent of Jesus’ public ministry, he is proclaiming his kingdom authority against a usurper and a false kingdom. The world is no longer under enemy control.”

[234] John Calvin, Institutes, 3.20.43.  "Now, we speak not here of his secret will, by which he governs all things, and appoints them to fufil his own purposes."

[235] 布雷克:《改革宗灵修系统神学》,71章1节。

[236] Edward T. Welch, Running Scared: Fear, Worry, and the God of Rest, p. 67. “Since God’s laws are a systematic expression of his character, we become more like the King when we keep his laws.”

[237] J.  C.  Ryle,  Daily Readings:From Al lFour Gospels, ed., Robert Sheehan (Darlington: Evangelical Press, 1998),  9 March, Matthew 6:9-15.

[238] 麦希真:《工人的典范》(香港:证主,1995年),89页。

[239] Timothy J. Keller, Ministries of mercy: The Call of the Jericho Road (Philipsburg: P&R, 1997), p. 54.

[240] W. F. Albright and C. S. Mann, The Anchor Bible, p. 197.

[241] 莫理斯:《认识新约神学》,周天和译(台北:校园,2000年),178页。

[242]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 143.

[243] John Gill, Gill’s Commentary, Vol. V, p. 152.

[244] Randolph O. Yeager, The Renaissance New Testament, Vol. II, 538.

[245] 陈佐人牧师在多伦多讲道,“北美华人教会之挑战,” http://www.stephenchanweb.org/

[246] 美国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简称PCUSA,1789年开始在费城召开第一次总会)和美洲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of America,简称PCA,1973年开始在亚拉巴州伯明翰市召集第一次总会)版修改如下:“三.国家官员不可僭取讲道与施行圣礼(代下26:18),或执掌天国钥匙之权(太16:19;18:17;林前12:28-29;弗4:11-12;林前4:1-2;罗10:15;来5:4),亦不可丝毫干涉关乎信仰之事(约18:36;玛2:7;徒5:29)。然而国家官员如同保育之父一般,有责任保护我们同一个主的教会,不偏待任何一个宗派,以使众教会人员均可享受那完全的、无限制的、无条件的宗教自由,去履行他们神圣本份的各方面,不受威胁或暴力侵扰(赛49:23)。并且,耶稣基督在祂的教会中既已规定了通常的治理和惩治,它们在按照自己的信念而自愿作某一宗派的教友权利的行使,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可加以干涉或阻碍(诗105:15;徒18:14-15)。国家官员当保护所有人的身体和名誉,使人不致因宗教不同或不信宗教,而遭受别人侮辱、暴力、诅骂和伤害;又当制定法规,使宗教和教会的集会得以举行,不被骚扰(撒下23:3;提前2:1-2;罗1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2-22 15:52 , Processed in 0.1131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