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43|回复: 0

魏司坚:国度与教会

[复制链接]

1535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73
发表于 2020-6-16 09: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度的概念出现于耶稣传道的整个时期,然而教会的概念却只有被提过两次,记载于马太福音十六章18节及十八章17节,而后者只是附带地提到教会,并且有人认为那是指犹太教的会堂,而就算耶稣是指基督教的教会,这节经文也无法帮助我们了解教会的概念。

    耶稣对「教会」的概念

    在第一段经文中,耶稣特别论到教会为一个新的团体,祂描述教会的性质,并且说明教会与国度的关系。主耶稣清楚地指示这个重要的问题,让我们深感庆幸;当然,我们应该就当时的历史过程来作研究。我们必须探究,主耶稣为何在祂传道生涯的这个特定时刻,对教会的概念作出了唯一且意义深远的宣告。当西门彼得表明一项重要的认信:「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十六16)。耶稣接着就宣布:祂要建立祂的教会(ecclesia)在彼得之上,因为当大部分的人犹疑不信之时,彼得是第一个承认耶稣为弥赛亚的人。这个认信并非是说彼得在此处首次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也不是说这是他初次的表白,因为根据福音书的记载,彼得的认信,在此以前已经表明过了【译者按:参约六68-69;又参约一41。然而,彼得在此处的认信具有深厚的意义,因为当时有许多曾经跟随过耶稣的人已经离弃祂了。耶稣是称赞彼得坚如磐石的个性,别人虽然动摇,彼得却坚守他的信仰。他并非是首次得到天父的启示,而认耶稣为弥赛亚,但是这次的启示却让彼得从群众中脱颖而出,使他有能力在耶稣身上认出弥赛亚真正的特质,虽然从外在环境来看,情势正好相反,耶稣的跟随者减少了。

    彼得在此处的认信与众人弃绝耶稣的态度成为一种鲜明的对比。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耶稣所说的教会有一个特征,就是承认祂是弥赛亚,而在教会之外的人皆否认耶稣是弥赛亚。我们不仅是从经文当时的背景得到这个结论,同时也可从耶稣的话里发现。祂说:「我要建造我的教会」,显然祂是把这个教会和另外一个教会作比较。「教会」这字的希腊文「ecclesia」乃是希伯来文「Qahal」和「Edah」的翻译,而后者通常是指以色列的集会(或会众),因此,「我的教会」唯一的含义是:「那承认我为弥赛亚的教会将要取代现今的犹太教会。」

    但我们不要误以为这个新的教会单单建基于人对耶稣为弥赛亚的认信上。主耶稣强调「我要建造」这教会,表示新约教会的建立将有赖于祂(弥赛亚)本身的作为。彼得式的认信虽是根基,教会的建造却不是由彼得或任何人所促成的,主耶稣将亲自建造祂的教会。不但如此,祂也要统治这教会,耶稣从祂的权能中立刻赐予彼得权力的钥匙,祂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因此,客观而论,这教会就是新的会众取代旧的以色列会众,本着「耶稣是弥赛亚」而建立,并且在弥赛亚的统治之下。

    然而,耶稣的话还有另一层意义。我们要注意耶稣的用语是未来式的:「我将要建立」,「我将要给你」【编按:这两处在希腊文中皆是未来式】。当时新约教会尚未建立,而教会的来源及治理既然是建基于耶稣的弥赛亚身份,那么这里所说的弥赛亚身份显然是别具意义,这身份的实现(就当时来说)也仍是未来式。主耶稣必定是指透过祂受死和复活并坐在神的右边,祂要以崭新的、尊贵的和神圣的身份来展开祂的工作。要了解此点,我们必须记得,耶稣虽然在世时就自觉具有弥赛亚的权力并进行弥赛亚的工作,但是却有另一种意义是,祂认为弥赛亚的工作是当祂进入荣耀后才开始。彼得后来宣称,神借着耶稣的复活「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徒二36),这与耶稣的思想完全吻合。就此而言,教会必须等耶稣进入弥赛亚的荣耀后才能开始。这是耶稣以未来的观点论到教会的唯一原因,我们也可以从以下的事实来推证:马太福音记载,自从宣布要建立教会后,「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十六21)。显然耶稣明白祂的受害是与教会的开始有关。

    教会与国度的关系 
 
    到此为止,我们只是思考耶稣的话与教会的关系,而没有探究这句话与国度的关系。现在我们要指出,这里首度提到的教会,与基督在此以前所教导的国度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为,当耶稣宣布祂将要建立教会之后,随即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9)。当然,在此处若要将教会和国度解释为两项个别的事物也是可能的。若将此处的国度理解为最终国度,并把此处的钥匙当作是允许或拒绝进入的权柄,那么或许可以认为耶稣是把开启或关闭天上国度之门的权力给了彼得(也就是给予教会)。若按此意来解释,则教会是有别于国度,教会如同一个守门者,而国度则有如一幢房屋。然而这种解释不符合句子本身的意义,因为耶稣所说的「捆绑」和「释放」并非是论到天国本身,好似天国会被开启或关闭,而是论到天国范围之内的某些事物;而且不但论到在天上,也是论到在地上的范围。

    对于捆绑和释放,我们必须另作解释,这里提供两种:一种是解作对罪的捆绑和释放,即「归罪」和「赦罪」;另一种解释是按犹太人的通俗用语,将「捆绑」解释为「禁止」,「释放」解释为「允许」。马太福音十八章18节似乎支持第一种解释,该处出现同样的词句,而上文则是让我们联想到教会的惩戒过程。然而在马太福音十六章中却无任何征兆指向这种特定的意义,相反地,最通俗的解释适用于此。此处所指的钥匙很可能不是指大门的钥匙,而是指全栋房屋的钥匙;不是指守门人的钥匙,而是指管家的钥匙,因此象征治理全家大部分的事务(参赛廿二22;启三7)。但是,无论采取这两者中的哪一种解释,都表明天国(至少有一部分)是存在于地上的。彼得领受了天国的钥匙,在地上有捆绑和释放的权柄;并且他在地上国度中所执行的决定,会得到天上的认可。但在表明这个应许之前,耶稣宣称彼得为教会的基石,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在耶稣看来,地上国度和教会是相同的。注意耶稣在这两句话中用同一个比喻——房屋。在第一句话中,这房屋被描述为正在建造中,而彼得是基石;在第二句话中,同一栋房屋已经建妥,而彼得领受管理房屋事务的钥匙。房屋的比喻在这两句话中显然不可能有两种意义。我们至少能断言,教会可以被称为国度。另一方面,「国度」是否在任何情形都能被称为「教会」,则是另一个问题,这事留待以后再讨论。

    国度像教会一样,具有「人的团体」的特征;国度看来就像一个议会,旧约教会及取而代之的耶稣教会都具有这个特征。事实上,「ecclesia」即是指国民的集会,用以讨论并执行国家的事务。在耶稣早期的教训中,有时会发现祂将国度视为人的一种组织体,虽然这种观念并不显著。有一些经文至少暗示,国度的概念就如同一个社会,而此社会所依据的原则是与世上国家的治理原则截然不同的(参太廿25-28;可九35;路廿25)。事实上,耶稣集合了一群门徒,并且很可能祂把这些人的彼此连结视作神国的肇始。麦子与稗子的比喻及鱼网的比喻也暗示,国度是一个由人的聚集而成的团体,虽然这两个比喻的中心思想并非为此,而是论到在末日之前,义人与恶人必然会掺杂在一起。有一处最能符合耶稣后期所作的教会宣告,就是出现在马太福音十三章41节的「祂的国」。该节经文中「人子的国」相当于「耶稣的教会」,因为这两句话都表明,国度乃是在弥赛亚统治之下的一个团体。

    由上文中可以看出,假使教会是超越那内在性、无形性国度(这种国度意义在耶稣的早期教训中具有显著的位置)的一种进展,那么这种进展一定不限于「教会是门徒的团体」而已,这种进展有两个基础:第一,先前存在的门徒团体,现在必须取代旧约教会,因此必须有一个外形上的组织,这组织是国度至此尚未拥有的。国度不但在本质上是内在的、无形的,而且这种本质尚无一个外在的形体。现在耶稣却提到「房屋」及「钥匙」,在地上的「捆绑」及「释放」并教会的纪律,为要给国度加诸形体;第二,当弥赛亚进入这个新阶段时,会给国度带来一股崭新的超自然力量,以致于国度无论是外在或内在都会变成一种新的事物,这就是祂的教会。

    这一点可能从「阴间的门」那句话中看出。当耶稣宣布祂要建立祂的教会后,接着就提到「阴间的门」。有些人认为耶稣是指,阴间和教会彼此之间有如死亡国度和生命国度间的抵触。因此这句话是指死亡将不能战胜教会,或是指教会将要战胜死亡,因为耶稣即将要胜过死亡,并且将得胜的生命充满祂的教会(参启一18)。然而,这句话或许应当译作「阴间的门将不会胜过教会」。「阴间的门」似乎是意喻人所能想到的最强力量,因为无人能突破阴间的门。因此,耶稣的意思是连最强的力量也不会胜过教会的力量。这点是进一步说明教会乃是建基于一块磐石之上。然而,在同一段时期中,耶稣预言国度的来临将带着崭新、前所未有的力量。耶稣论到人子即将降临在祂的国度中,以及神的国度即将带着权能临到;这些事将在不久后发生,并且现场的听众里有人在没死之前会见到这些事(参太十六28;可九1;路九27;太廿六64;可十四62;路廿二69)。有些人将这些经文解释为世界末日时国度的最后来临。然而这种解释必须假定耶稣对于上述事件快要发生的看法是错误的,因而也必否定耶稣教训的无误性。

    另一种比较可能的解释是把这些经文解作国度即将降临于教会中。耶稣所用的强烈词语并不否定此种解释。这些词语的确类似其它提到国度最后来临的用词,例如论到国度带着权能而来,或论到耶稣要降临在祂的国度中,甚至论到耶稣要在云中降临。但是我们若先了解教会刚成立的性质,并耶稣对「近期的未来」的看法,那么这些词语就不难解释了。在早期教会中,圣灵的能力在多方面有惊人的显现,甚至在某些方面与世界末日会发生的现象相似。此外,圣灵在教会中一般性的运行也是非常奇妙伟大,以致耶稣必须用强烈的词语来描述。事实上,教会是具有「来世」的权能。教会超越那在耶稣得荣耀之前就已有的现存性国度,并且形成今世与永生之间的连结。由此可以看出,耶稣认为以教会形式显现的国度完全是超自然性的。同时主耶稣对这个教会的显现有其独特的观点:祂将是教会的主宰及元首。对耶稣而言,教会形式的国度与最终国度之间并无明显的分野,此点与世上信徒的看法不同。对祂来说,国度要达到圆满的第一步就是祂的复活及升天。因此,祂很自然地用这些词语来谈论这个不久之后的情况,而这些词语的确可能使我们认为祂所指的是最终国度的来临。

    此外,耶稣曾应许门徒说,祂会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存在于他们中间(参太十八20),暗示祂在最后降临之前即会临到世间。约翰福音记载救主的最后教训,特别能帮助我们了解此点。在这些训词中,祂清楚指出会在圣灵里来到门徒中间,而且分明是有别于祂最后来临时的方式。耶稣的门徒将会感受到祂的来临,但是祂却不会向世人显现。这并非是指耶稣在复活后(升天前)向门徒的显现,因为祂是论到长期性的同在。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约翰福音的一些记载与先前引用的符类福音经文雷同,只不过约翰福音没有明显指陈国度的概念而已。

    以上所述表明,把国度和教会区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乃是与耶稣的教训有所抵触的。当耶稣由受死和复活而展开弥赛亚身份的新阶段时,国度即以教会的形式显现。对所有的弟兄姊妹来说,耶稣清楚指出,无形教会就等同于国度,无人只单属其中之一。主耶稣直接宣布,唯有重生的人才能见到或进入国度(参约三35)。故此,国度与无形教会都是由重生的人所组成的,唯有重生的人才能在内心中体验到国度的能力,从而栽种公义,并享受其中的福祉【编按:参何十12】。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由重生的人被称为「国度」或「教会」的观点,来做一个区别。许多人曾在这方面做过努力。有人认为「国度」是论到神是信徒的统治者,而「教会」则是论到信徒从世界中被分别出来并彼此合而为一;或者认为「教会」是指信徒对神的崇拜态度,而「国度」则是指信徒彼此间的道德行动;或将「教会」称作神的百姓,这是因为他们被召为神的器皿,要为理想时代做预备道路和介绍的工作,而「国度」则表示这些百姓如今已在原则上实际拥有这理想境界。这些区别或其它类似的区别确实有其教义上的用途,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必须记得,国度及教会都是以「重生」为界线,并且无形教会本身是确立于她的内在本质、与神和基督的关系,她是一个真正的国度,因为无形教会的成员乃是受到那作为神的代表之弥赛亚所统治。

    那么有形的教会与国度有何关系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耶稣把有形教会看作祂国度的实在形体。因为无形教会实现神的君权,所以有形教会也必定如此。我们已经看到,教会所得到的「捆绑」及「释放」之权柄被形容成天国的钥匙。耶稣以有形教会君王的身份,将这权柄赐与教会。马太福音十三章41节中所称的「人子的国」即是指有形的教会,在末日天使要在其中挑出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当基督登上荣耀之君的宝座时,就设立了有形的教会。基督以祂君王的权能,在升天的前一刻赐下传扬福音和使万民作祂门徒的大使命,并且制定施洗的圣礼。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那正在运作的国度力量以及无形中的国度生命,都彰显在有形教会这个国度组织内。基督在有形教会里是君王,并且教会的一切权柄都是出自于基督,这乃是教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而那些企图区别「神的国」和「有形教会」的学者往往没有郑重地考虑到这项原则。

    「国度」的彰显超越有形教会的范围

    然而这并非是说,有形教会是无形国度唯一的外在显现。神至高无上的君权绝对可以遍布、支配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类生活,面酵的比喻已清楚教导了这点。人类生活呈现在各种不同活动的形式范围,如科学、艺术、家庭、国家、商业及工业等。当任何二种范围是处在祂神圣、至高、荣耀的原则管理之下,并显示于外时,神的国也就在此彰显了。在耶稣的教训中不常提到这些事,而是专注于讲授伟大的信仰和道德原则,这些原则应当支配人类在各种范围的生活。耶稣的目的并不在讲明各项细节。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两件事:第一,耶稣对国度的教义是建立于「神统管万有」的深厚确信上,因此祂必然认为人类生活的一切正常与合法的范围,都是用来形成神国的一部分。第二,祂的意思并非是要将人类各种范围的生活都隶属于有形教会之下,以达到前者所说的结果【编按:例如梵蒂冈的国家体制】。在旧约中的确有过这种情形。在神权政治下,教会曾支配神子民各种范围的生活,国家和教会在当时有最密切的联合。从耶稣数次的表示中,至少让我们明白旧约在这方面的情况并不是永久性的(参太廿二21;约十八36,十九11)。真正的教会与国家间的关系,也可以应用在有形教会与人类生活的各种范围的关系。当这些范围是以神的主权和荣耀为其支配原则时,那么将这些范围包含于神国之下,以及将她们与教会同样视为神国的真实显现,这便会与耶稣的教训完全吻合。但必须记得,唯有当这些范围跟有形教会一样,与「透过神的灵超自然地赐下的重生能力」有生命的连结时,她们才有可能会接受这种支配原则。虽然我们可以区分出有形教会与其它的范畴——如基督化国家,基督化艺术,基督化科学等——这些范畴若真是属于神的国,其滋长必定是出自于无形教会的重生生命。

    前面已经讲过,主耶稣对这个问题没有直接和明确的教训,所以我们只能用推论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有人认为「麦子和稗子」的比喻及「鱼网」的比喻明确地说明国度的范围广于教会。因为他们假定,这些比喻指出义人和恶人被允许同时存在于国度里,但这却不符合教会的治理规则,因为教会有施行惩戒的义务。然而,按历史背景而论,这种推理并不正确。当时的犹太人,包括耶稣的门徒在内,都以为当国度来临时,神首先就是要把义人和恶人完全并永久地分开。这种假设是由于他们尚不知道天国的来临会有两个阶段。因此当耶稣教导这项教义时,祂必须强调国度在今世、无形的来临情况,与国度最终显现的情况并非完全相同。而这两个比喻乃是一种对天国阶段性来临的警语。

    主耶稣清楚指出,国度虽然已经来临,但是在世界末日之前,义人与恶人完全的隔离尚未能实现。在当今的世代中,罪恶环境使国度也不免受到这些限制和缺陷的影响,尤其是有形的教会,更是如此。教会存在于世界中,在末日之前无法完全排除所有的罪恶成分。然而这项真理并不妨碍教会惩戒的权利,也不免除教会惩戒的义务。马太福音十八章17节所提到的过程,并非是要达到义人与恶人完全的隔离,使教会成为全无瑕疵、如同在国度最后来临后的情况。此过程最直接的目的乃是要教会保守自己在圣洁中,以符合其信仰告白,不让她的圣洁地位因与「公开犯罪而无意悔改的人」有信仰上的团契而遭到损害。而其长远的目的则是挽回性的,为要使接受教训的罪人悔改得救。当追求这两种目的时,并不会违背「麦子」及「鱼网」的比喻真义,也就是说,这不是叫人去判断人心,唯独神会在最后审判之日,准确地从教会中除去那些「徒有外表而无灵命」的假冒信徒。 
    

    (选自魏司坚《耶稣对国度的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2-22 16:00 , Processed in 0.0690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