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版社每月都会推出众多好书,既能给人启发,又富有思想性。但新书实在太多,要从中挑选出真正值得收藏的精品着实不易。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能成为“知心伴侣”的好书呢?
福音联盟年度图书奖正是为此而设。我们致力于从每年出版的福音派著作中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这个奖项的评选过程凝聚了许多爱书人数月以来的心血。首先,我们会收到出版社在 11 个类别中递交的提名作品,然后由编辑团队共同推选出每个类别的入围图书,最后由评委会成员认真研读每一本入围作品并投票定案。
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评选:
- 是否提供了以福音为中心的论证和应用。
- 是否忠心解释和运用了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经文。
- 是否培养读者对当下试炼和文化趋势的属灵辨别力;
- 以及是否鼓励教会的合一与归正。
因此,我们推荐了以下 22 本书籍,供教会和基督徒参考。希望你喜欢这些书,并从中获益。
在此,让我们祝贺福音联盟 2024 年度图书奖的各位获奖者!
安德鲁·斯宾塞(Andrew Spencer)
图书编辑
文化护教类
这部著作不仅极具说服力,也富有时代意义。它既为基督教信仰提供有力论证,又能满足当代人对寻根问源的渴望。作者以一位皈依者的热忱和学者的洞见,深入阐明了历史研究应当成为灵修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提出“历史守护者”的理念:正如基督徒在天地之间搭建桥梁——以祷告向上帝传达世人诉求,又以布道和传福音向世人传达上帝旨意,作者呼吁教会在时间维度上发挥桥梁作用,重新将当下与过往连接起来。
当今的世俗主义不仅让人们陷入物质主义,更让人们困于当下,丧失了神学与历史所带来的超越之美。作者认为,这个无历史感的时代已经剥夺了我们文化中的意义感和远见。在当今学界常常将研究成果作为批评教会的工具时,《历史守护者》的出版无疑是一股清流。
普雷斯利通过回望早期教会的丰富历史,为我们描绘了未来文化交流的愿景。他引述了特土良(Tertullian)、俄利根(Origen)和坡旅甲(Polycarp)等教父的思想,生动展现了最初几个世纪的信徒是如何在世俗生活中见证天国的到来。在基督徒日渐被边缘化的今天,《文化圣化》为基督徒的见证事工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典范。
当今教会可以借鉴早期“在边缘处工作”的教会经验,在这个后基督教时代继续发挥深远的影响力。对于那些不愿在培养门徒与参与文化中顾此失彼的基督徒来说,这确实是一本必读之作。正如传道书所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教会此前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挑战。
评审委员:克拉克·福布斯(Clark Fobes)、科林·汉森(Collin Hansen)、马特·利岑(Matt Lietzen)、达斯汀·梅瑟(Dustin Messer)、汉娜·内申(Hannah Nation)。
基督徒生活
在这个父母对养育子女充满焦虑的时代,奥特伦夫妇的这本书犹如一缕清风。当今很多育儿网红专注于特定的饮食方式、管教方法或完美的课外活动安排,一心想培养“成功的孩子”。而奥特伦夫妇却站得更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耀上帝的美好家庭蓝图。他们将实用的智慧、子女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父母和祖父母的鼓励融为一体,向读者传达一个重要信息:父母不必事事追求完美,只需在关键之处持之以恒。他们展示了忠贞的婚姻关系和以上帝话语为首要的力量,教导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顺服品格,营造充满爱与仁慈的家庭氛围。
读完这本书,读者不会因日常育儿的琐碎而倍感压力,反而会备受鼓舞,愿意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参与上帝的工作。家族的终极希望不在于我们是否称职,而在于那位应许世代祝福祂子民的上帝。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无论是面对困难、失去,还是失望,这些不安的时期都可能成为信仰路上的绊脚石。当许多书籍试图通过处理过去或展望未来来帮助信徒度过难关时,周雨柔的这本书却引导读者思考上帝在当下的作为。她以真挚的笔触,描绘出即使在我们最不愿停留的处境中,上帝如何使用我们的“此时此刻”。
作者以自己为人母亲和服侍上帝的经历为基础,立足于“已然未然”的神学思想,邀请读者重新审视人生的艰难季节。周雨柔不仅优美地阐述圣经真理,更提供了许多实用方法,如每章末尾的祷文,以及帮助读者在上帝话语的光照下重新诠释不安与失望的练习。这本书帮助读者明白,上帝的心意不是要我们逃离不安,而是要在不安中遇见祂。
评审委员:马特·博加(Matt Boga) 温弗里·布里斯利(Winfree Brisley) 凯蒂·法里斯(Katie Faris) 伊丽莎白·伍德森(Elizabeth Woodson)
教会事工
要建立健康蓬勃的事工,教会首先需要健康蓬勃的领袖。因此,卡皮尔的《长老带领的教会》不仅是献给长老们的礼物,更是惠及所有能从强大、合乎圣经、富有成效的长老团队中受益的教会事工。
作者拥有 50 年的领导经验,曾任牧师和神学院管理者,如今是一名平信徒长老。他深知团队领导的风险与挑战。这本书是一本切实可行的指南,以圣经原则为基础,既能启发又富有挑战性。作者将扎实的教会论与经过时间检验的组织领导原则相结合,展示长老团队如何在共同的神学异象基础上,通过制定明确的使命宣言、价值观、文化实践和适合具体处境的策略来开展实际工作。
卡皮尔的核心主题是“清晰”:“教会的兴旺在于清晰:清晰的圣经教导、清晰的神学信念、清晰的福音焦点、清晰的目标和使命感、清晰的沟通渠道、清晰的角色和责任定位,最重要的是,对耶稣基督和祂子民清晰的爱。”虽然已有许多优秀著作阐述长老的身份和职责,但这本书独特之处在于强调这些方面的清晰性如何帮助长老们有效地开展团队工作。
牧师究竟是圣道的执事,还是羊群的牧者?圣经的答案是:两者都是(徒 20:27-28)。但在牧会中很快就会发现,讲道和带领似乎都是全职工作。此时,牧师可能会倾向于重此轻彼。约翰·柯里的《作为领袖的牧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圣经提醒:上帝所配合的,牧师不可分开。
教会需要这样的牧师:他们将讲道和领导的呼召视为一体——既委身于按照上帝话语的指引带领上帝的子民,又在上帝面前保持谦卑。通过深入的解经和实际的例子,这本既重牧养又具神学深度的著作装备牧师以力量和喜乐完成他们独特的使命。
评审委员:贾里德·肯尼迪(Jared Kennedy) 比尔·凯恩斯(Bill Kynes) 约翰·默奇森(John Murchison) 布拉德·韦瑟雷尔(Brad Wetherell) 杰里米·赖特博尔(Jeremy Writebol)
历史与传记
本书探讨了教父智慧的永恒价值。作者将早期教会领袖——该撒利亚的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和约翰·金口(John Chrysostom)等人的思想,与当今教会事工的需要进行对话。这些教父的事奉展现出深邃的属灵智慧、扎实的神学根基和细腻的牧养关怀。两位作者以坚定的福音派立场研究教父,他们既认识到教父时代与现今的差异,又指出这些早期基督徒曾与今天的牧者面对许多相似的挑战。
作者没有将教父与改教家或现代福音派对立,而是将他们视为智慧的向导(尽管他们也会犯错),帮助我们在当今时代更加忠心。虽然两位作者都是教父研究领域的学者,但他们的写作充满牧者的关怀。他们生动展现了教父们的“古代智慧”如何能深思熟虑且切实可行地应用在牧者的属灵生命和地方教会的牧养事工中。
我们不仅能从英雄的成功和反派的失败中学习,有时从英雄的失败中学到的教训更加深刻。在《所有权》一书中,麦吉弗细致考察了福音派三位知名人物——约拿单·爱德华兹、乔治·怀特菲尔德和约翰·卫斯理对待奴隶制的复杂态度。作者既没有为他们开脱(“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没有全盘否定(“他们应该被彻底否定!”),而是向我们展示他们为何做出这些决定,他们的观念和做法如何演变,以及我们今天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通过探讨这些属灵前辈面临的道德困境,麦吉弗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激励我们正视历史罪恶在现今生活和群体中的遗留影响。这部著作不只是一堂历史课,更是一次发自内心的呼吁,召唤我们保持谦卑、勇于担当,并有勇气在基督的光照下前行,即使这光照出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
评审委员:西蒙内塔·卡尔(Simonetta Carr) 内森·芬恩(Nathan Finn) 伊万·梅萨(Ivan Mesa) 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
大众神学
根据各项调查显示,无论是林格尼尔(Ligonier)的神学现状报告、生命之道(LifeWay)的问卷调查,还是其他渠道的数据,福音派信徒普遍缺乏系统的圣经和神学知识。正因如此,凯文·德扬的这本《每日教义》恰逢其时。全书共有 260 篇内容,按照每周 5 天、全年 52 周的进度安排,以灵修的形式呈现深入浅出的神学内容。
虽然德扬著作等身,但《每日教义》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结晶。这本书对于门训和敬拜赞美来说都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深入研究教义的目的,是为了在敬拜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在如此伟大的神面前,我们怎能不谦卑低头?”阿们。愿这本书能激发人们对神的敬畏和惊叹,造就教会。
想一想——在当今基督徒中最被低估的教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但山姆·奥伯利认为是“与基督联合”。这不仅仅是一个教义,更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最清晰、最优美地认识”基督徒生命的视角。它涉及我们的身份地位、被收纳、永恒归宿等诸多层面。事实上,这也是新约圣经描述基督徒最基本的方式:称他们为“在基督里”的人。奥伯利的这本书从头到尾饱含生动的比喻和实用的亮光。基督徒,耶稣不仅是你的救主和主,从某种意义上说,祂还是你的居所和归宿——一切属灵的福分都在祂里面。
评审团:约书亚·查特曼(Joshua Chatman) 胡安·桑切斯(Juan Sánchez) 马特·斯梅瑟斯特(Matt Smethurst) 劳拉·斯波尔丁(Laura Spaulding)
神学研究
这是一部汇集全球学者智慧的著作,他们在当今神学思想混杂的时代,共同阐述、维护并发展尼西亚正统信仰。本书不仅回应了当代对三位一体经典教义的各种挑战,更深入阐释了为何准确理解这一核心信仰奥秘对教会的敬拜、见证、门训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展现了尼西亚正统信仰如何能让不同宗派的信徒团结在一起,“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犹 3 节)。
虽然各章节的论述常带有与主题深度相称的思辨锐气,但全书始终保持着充满爱心的神学对话氛围。《论经典三位一体》有望成为解答三位一体相关问题的一站式参考书,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是神学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本《挽回败坏的罪人》恰逢其时地探讨了一个常被误解的教义——全然败坏。圣经用丰富的词汇和多维度的框架来阐述罪对创造界的影响。纵观教会历史,不同时期的基督徒对这一教义的理解也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有时甚至令人困惑。
为回应这些挑战,本书细致梳理了这一教义在多特会议(Synod of Dort)前后的发展脉络,从整本圣经的视角提供了支持该教义的证据,并深入思考其在讲道、辅导和传福音等实际牧养工作中的应用。与该系列的前作《祂从天降临寻找她》(From Heaven He Came and Sought Her)一样,这部由改革宗传统一流学者共同撰写的文集必将成为未来数十年的权威参考。《挽回败坏的罪人》是圣经学者、神学院学生和教会领袖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评审团:拉斐尔·贝洛(Rafael Bello) 罗比·格里格斯(Robbie Griggs) 迈克尔·尼鲍尔(Michael Niebauer) 安德鲁·斯潘塞(Andrew Spencer) 克里斯蒂·桑顿(Christy Thornton)
研经资料
凯文·范胡泽的这部新作《基督教解经基础》堪称其最佳著作之一,凝聚了这位福音派顶尖思想家多年的研究精华。本书以C.S.路易斯(C.S.Lewis)的《返璞归真》(Mere Christianity)为蓝本,阐述了每位基督徒都应当珍视的基本解经原则。
在过去,人们常把经文释义和神学对立起来,这种刻板而虚假的二分法如今正在褪色。学生们往往要在“文法历史”解经法和“基督论”解经法之间二选其一,仿佛站在解经道路的十字路口。范胡泽却有力地证明,这两种方法并非对手,而是天造地设的搭档。全书通过与不同解经模式的深入探讨,巧妙地将释经与神学融为一体。《基督教解经基础》鼓励基督徒以圣经神学的眼光读经,为要彰显上帝的荣耀。
莱克姆地理注释系列堪称近十年来最具特色、最有见地的出版项目之一。该系列成功地架起了圣经经文与地理知识之间的桥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重大空白。最新推出的《莱克姆摩西五经地理注释》可谓一座宝藏。凡是研究或讲道涉及摩西五经的人,都应该把这本书放在手边随时参考。
该书网罗了考古学、古近东历史、埃及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一流专家,阵容相当强大。书中每篇文章都专注探讨摩西五经中的具体地点、事件、故事、文化遗物或神学主题,并配有精美的地图、图表、实物照片和示意图解。文章涵盖的主题包括:伊甸园的四条河流、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地理位置、非利士和非利士人的考证、“红海”(希伯来文:yam suf)的考据、吗哪、鹌鹑、十灾,以及以色列历法等内容。
这部著作巧妙地将地理、历史、考古和神学等多个维度融会贯通,为我们认识古代以色列的历史及其真实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它理应成为每位牧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审团:薛吉·边(Seulgi Byun) 本杰明·格拉德(Benjamin Gladd) 奥伦·马丁(Oren Martin) 泰勒·米利肯(Tyler Milliken)
儿童读物
获奖书籍:乔丹·雷诺(Jordan Raynor)著,绘者:乔纳森·沃斯(Jonathan D. Voss),《你心中的王者》(The Royal in You),由水溪出版社(WaterBrook)出版
这是一本让天堂的盼望变得生动有趣的绘本。在给家长的附注中,乔丹·雷诺分享了自己童年时的经历——那时的他把天堂想象成:一个在云端、没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的地方。而这本书却用明亮温暖的水彩画,巧妙而生动地诠释了圣经中关于未来生命的经文。
按照《启示录》21 章的描述,天堂将降临在地上。书中把天堂描绘成一个充满奇妙景象的地方:那里有繁华的城市、扬帆远航的船只、茂密的森林、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有面包店、恐龙,甚至还有直通云霄的图书馆。孩子们在这里可以骑着狮子,乘坐宇宙飞船,尽情运动、演奏乐器,与野生动物一同欢宴。书中有一幅特别感人的画面:一个小女孩拥抱着祖母,几代人欣慰地注视着这温馨的重逢场景。《你心中的王者》展现了许多令人惊喜和向往的天堂景象,“但最美好的”,正如作者所说,“是主耶稣将在那里作王,使万物更新。”
《你是谁?》是一本充满童趣的韵文绘本,探讨了“我是谁”这个重要话题——既说明我们的身份是什么,也指出我们的身份不是什么。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身份是由能力、兴趣、他人评价、个人感受或外表决定的。虽然这些方面都很重要、也很有意思,但真正定义我们的,是一个更深层的事实:我们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目的是要向世界彰显祂的爱和救赎恩典,这个真理“时时刻刻都在塑造着我们的生命”。
在当今这个人们普遍认为身份既可随意改变又极具决定性的时代,《你是谁?》及时而清晰地提醒我们:说到底,我们的身份是建立在与造物主和救主的关系之上。
评审团:金杰·布隆伯格(Ginger Blomberg) 卡梅伦·科尔(Cameron Cole) 贝琪·柴尔兹·霍华德(Betsy Childs Howard) 莎尔·沃克(Shar Walker)
处女作
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正在陪伴临终亲人的人看的书,更是写给所有人的——因为每个人终将面对这样的时刻。《我们都将改变》虽然源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却能给所有读者带来启发和帮助。它既为读者将来可能面临的失去做好心理准备,也教导我们如何陪伴那些正在经历疾病和哀伤的人,更让我们深思今生短暂与永恒荣耀的关系。
惠特尼·皮普金以动人的笔触和深邃的神学洞见,记述了母亲的病痛历程及自己的心路变化。她提醒我们,在基督里——我们那位亲身经历死亡、担当我们一切忧患的救主里面——痛苦蕴含着荣耀,悲伤孕育着安慰,心碎闪耀着盼望。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认真思考死亡能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而基督徒在失去挚爱时的态度,应当在哀伤与喜乐的交织中彰显出信仰的独特之处。
这是一部真实的回忆录,讲述了作者如何从“迷幻药爱好者”沦为“心力交瘁的瘾君子”,之后逃离迷幻世界,最终找到福音的历程。这不仅是一个笔触细腻、感人至深的信主见证,更预示了后基督教时代西方世界中可能会涌现的新型见证。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深刻剖析了“古柏式”(Goop-style)养生潮流和神秘伪灵修的产业化现象。兰德不仅将泛神论与基督教的神性观念进行了对比,还尖锐指出当今神秘主义者的教条主义倾向、商业化本质和中产阶级特征。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都在渴求灵性和超自然体验,希望借此改善生活,却始终找不到真正令心灵满足的答案。《寻找永恒的美好》正是一本有力的著作,能帮助这些探索者遇见那位真正能改变生命的主。
评审团:克里斯蒂·安德森(Kristie Anderson) 凯特琳·米勒·费布尔斯(Kaitlin Miller Febles) 布雷特·麦克拉肯(Brett McCracken) 迦勒·韦特(Caleb Wait)
灵修文学
经历过抑郁的人都深知,当人深陷抑郁时,既没有精力去听华丽的言辞,也无力去思考抽象的盼望。韦尔奇在书中一次次描绘抑郁时的绝望与沉重,让读者感到被理解、被看见,仿佛有人走进了他们孤独的房间,毫不畏惧那吞噬一切的黑暗。在这样的幽暗处境中,韦尔奇深知既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立刻驱散黑暗,也不该用空洞的套话来安慰。相反,他用坚定而有力的话语带来盼望,向受苦的人传递真诚的理解和深切的同情。
这本灵修指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走向康复,指向耶稣的位格、作为、慈爱、关怀与同在。它带着福音的盼望,温柔地陪伴受苦的人在深渊中前行,并为他们指明出路。
梅根·希尔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多年来一直在陪伴那些被教会伤害而感到愤怒和失望的人。在坦诚面对教会生活诸多难处的同时,她也巧妙地避开了两个极端:既不轻视或贬低教会,也不粉饰教会的软弱和过失。
希尔通过圣经中的例证,鼓励我们要认真对待教会中那些受伤、恐惧、痛苦和失望的人,同时也要忠实地参与圣道、圣礼、敬拜和服事。她所提供的建议并非建立在教会本身的美善之上,而是源于基督对祂的教会和其中受伤之人的爱。这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著作,它既能与人们内心的痛苦产生共鸣,又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基督的新妇——教会。
评审团:米西·布兰奇(Missie Branch) 肯德拉·达尔(Kendra Dahl) 克里斯汀·戈登(Christine Gordon) 查克·泰德里克(Chuck Tedrick)
宣教与全球教会
教会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使命与上帝在世间的计划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福音派信徒数代以来持续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本著作中,德弗里斯给出了一个既全面又恰到好处的答案。
作者在南非的牧会经历,让他对全球教会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他的神学思想扎根于圣经,汲取历史智慧,同时也明显受到发展中国家基督徒的深刻影响。作者对当代宣教学界的实践动态和学术趋势都了如指掌,并在必要时提出中肯的修正建议。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平和且富有激励性的语调。在探讨当今一些敏感的宣教议题时,作者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
无论是教会牧师、神学教授、教会领袖,还是身处一线的宣教工作者,都能从这本深入探讨宣教神学、历史与实践的著作中获得宝贵启发。
基督教的宣教本质上是面向全球的。上帝的使命(missio Dei)不仅跨越地域界限,更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因此,探讨上帝使命的著作往往篇幅浩繁。然而在这本书中,谢尔以简明扼要的笔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上帝的使命(以及我们的使命),字字珠玑,见解独到。
作者循着圣经神学的脉络,将上帝的使命定义为“上帝为在创造界中建立神人相交而进行的启示性工作”。基于这一理解,教会见证的目的就清晰明了了:我们蒙召就是要让世人认识上帝,从而与祂重建关系。这是为了实现相交而作的启示。这样的愿景既崇高又简单明了,更重要的是完全符合圣经教导。这本书虽然只需几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它会让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思考上帝的使命,激励你勇敢地向万民传扬祂的福音。
评审:埃利奥特·克拉克(Elliot Clark)、珍妮·曼利(Jenny Manley)、康拉德·姆贝韦(Conrad Mbewe)、J.D.佩恩(J.D.Pay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