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9|回复: 0

堂会制与分聚会点制模式探讨

[复制链接]

1556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796
发表于 2020-6-18 00: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约书亚 陆百佳
前言


若要将聚会模式问题研究得透彻完全,难免涉及古今中外的教会历史、风俗习惯、社会背景,不同教派治理模式及背后的教会论。例如犹太的会堂、使徒时期的家庭聚会、天主教的堂会、美国长老会的组织结构、韩国的细胞小组、中国百年来各地各系统纷繁复杂的聚会模式等等,都不免要拿出来借鉴。可是若按这种写法,笔者实在学识浅薄,知之甚少,难以胜任。所以在为难之中,几乎放弃,又转念一想,我们其实正活在中国家庭教会面对此问题的历史中,这几年正经历两种模式的转变,教会的发展正面临关于模式的选择,我们在国内外接触的教会正是很好的案例。因此,不妨将自己的经验与见闻详细记述、分析,再以此为依托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许可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作用。




一、一个共同的前提


中国家庭教会之所以面对聚会模式讨论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家庭教会在建国以来的政治体制下是不合法的[1]。三自教会是合法的,所以凡不加入三自、不与他们合作的教会都是不合法的 。聚会场地“非法”,会众“非法”,牧师“非法”,传福音“非法”,培训“非法”,出版“非法”,大型活动“非法”。所以,不管是堂会制还是分聚会点制,都是在“非法”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都称为“家庭教会”,或是国外所说的“地下教会”。即使教会不在居民住房内,不在地下室,而是凌空十几层的堂会,也仍是“家庭教会”和“地下教会”。这是神的恩典,是在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将他的真教会召出来,与这个世界分别。老一辈信徒为持守这个原则所受的苦,所付出的代价,正向神,向魔鬼,向世人显明了中国家庭教会的身上带着十字架的印记,是基督的新妇,是背十字架跟随耶稣的教会。笔者认为,处于“非法”状态的中国家庭教会不必求脱离,也不必指望最终获得政府的肯定、社会的认同。“我是谁?”这个问题不该是家庭教会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身份定位不是社会或政权所能赋予的,我们是向着神定位自己的身份,我们的身份在基督里。中国家庭教会的信徒不必天真地认为,我们之所以在这个国家中处于一个尴尬、受屈的地位,是因为无神论政党执政,是因为政府不理解教会,是因为执政党的宗教政策左倾。不是的,这只是表象,背后的实质是:基督的国不属这世界,而这世界伏在空中掌权者的手下,教会是藉着基督的血脱离了黑暗的权势,进入神爱子的国度,从此世界便与我们为敌,他们在恨我们以先已经恨了基督。我们在两军交战之中,而且是神设计了我们与世界的敌对状态,是为了装备他的子民。如果是神如此安排,我们自己何必寻求世界友善的对待呢?


圣经中一直贯穿“敌对原则”:创3:15,神将永远的敌意放在女人的后裔与蛇之间;约瑟虽贵为埃及宰相,却安排自己的亲人与埃及人隔绝,住在歌珊地,以放羊为业,遭埃及人鄙视与敌意对待,却不为他们求埃及的好处,也不让他们融入埃及主流社会;当摩西受神托付,即将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之时,神却让法老苦待以色列人,又藉着一次次击打“使法老的心刚硬”,在神的子民与他们属灵的敌人之间竖立起一个不可和解、坚定的敌对态度,使他的子民与埃及人彻底地分别,也免得以色列人恋慕埃及为奴的生活;[2]“敌对”并不都是坏的,“和平”也并不都是好的,神爱他的子民,要他们享受真和平,不愿见他们因妥协而失落,成为假和平的牺牲品。……神爱他的子民,为了他们的好处,在他的子民和他们的压迫者之间放下敌对之意,使他们永不和睦,其目的有二:为要保护他的子民不被世上的赝品所诱,以致远离真理;并为了分别他的子民,使之不与他们属灵的敌人亲近。神要他的子民与自己的肉体、与世界,以及与撒但永远争战。[3]


需要阐明的是,处于“敌对原则”中的基督徒并不是要敌对政府,不是反社会,不是圣俗两分,也不是不关心社会疾苦,不主张社会公义;相反,是神差我们进入世界,成为光和盐,顺服政府,在自己的职位中尽本分,担当世界的苦难,并以言语、生命与合一的见证传讲救人的福音。约翰福音十五至十七章很清楚地阐明基督徒在这地上的存在状态:我们与主相连,属于基督(15:1-8);我们与世界敌对(15:18-21,16:2、33,17:14-19);我们不属于世界(15:19,17:14、16);不离开世界(17:15);被差入世界(17:18)。[4]这正是神为整个家庭教会所安设的位置,正如神为一切真教会所安设的位置一样。


以上论述是接下来讨论的基础,因为无论是堂会制或是家庭式的聚会点模式,只要是属于中国家庭教会,属于基督的真教会,就被神置身于与世界敌对的状态,不同的聚会模式只是神无形的真教会采取何种形态存在,并不是本质的问题。也不能因为聚会模式不同来判断谁更“属灵”,谁更爱灵魂,谁能更好地照看羊群。不能因为堂会制的教会更大,装修更好,更现代化,就说这些教会“爱世界”;也不能因为有些家庭聚会点超过三十人就分裂,就说他们“怕政府”。因为,怎样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被认可,怎样合法化、公开化、主流化,或是怎样能够更让政府满意,避免惹麻烦,并不是,也不应该是选择聚会模式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本文并非要讨论哪种模式更好,更正确,因为中国家庭教会在神的带领中正处在一个多样化发展的阶段。我们该鼓励家庭教会探索适合本教会发展的模式,并根据各种模式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聚会点制与堂会制的定义


一般而言,聚会点是在家庭住所或者租用的居民楼之内聚会,以带领人、接待家庭、牧者为中心(统称家长),有较少的同工,信徒围绕家长,完成牧养、辅导等功课;类似于家庭的扩大,具有家庭的优缺点。一般的堂会是在办公楼或者单独的教堂之内聚会,以聚会建筑为有形教会的中心,由治理团队共同治理教会,具有较为正式的教会章程制度和组织结构。根据笔者对国内和国外实行堂会制教会的观察,较多的堂会制教会组织架构为层级式组织(如图):



图一 家庭聚会点模式与堂会制模式组织结构示意图




三、一些经验与见闻的阐述与探讨


(一)聚会点制案例分析


1、一位宣教士的聚会点模式


笔者认识一位神学博士,现在大陆服事,他的聚会点模式和理念值得借鉴。身为外国人,他非常尊重并遵守中国政府的法律。他相信“三十人以上聚会属于非法聚集”不是执政者规定的,而是神为中国家庭教会制定的发展策略,因为神看三十人规模的小型家庭教会适合中国的状况,所以通过政府来协助执行这种模式。他的方式是一对一传福音(他汉语不好,但还是一对一地向一千个以上中国人传了福音,据说百分之八十以上决志信主),然后对有潜力的未来领袖进行培训,从中挑选出一对夫妻,让他们开放家庭,成立教会。按照这种方式,他在三年之内,在全国各大城市里建立了十间不同类型的教会(如高校教授、学生团契、艺人团契、企业家团契等),每间教会三十人左右,都在信徒家里聚会(信徒买房子付首付,教会给信徒租金可还贷款,还清后房子完全归信徒所有,向教会开放)。接待家庭的丈夫负责讲道,牧师会每星期通过见面或邮件培训他们下周的证道。师母则在家里培训姐妹,包括祷告、查经、爱宴,如何爱丈夫、爱孩子、圣洁、亲切、勤勉、接待客旅。他们在这十间教会中建立起彼此代祷、互相帮扶的关系,牧师夫妇会每天为这十个小教会的带领人和同工一一提名代祷。他们的家庭每年会巡回探访在各地建立的教会,并在各地举行小型的布道会和培训。有时一次布道会就有几十人信主,那么马上在当地成立一个新的教会。他们每年有集中的培训,那时全国各地的带领人和同工都在一起学习。每个聚会点的核心同工都由这位牧者统一进行门徒训练。按照这种模式,教会数量增长很快,只去年圣诞节就有一百多人信主,平信徒带领人和同工也培养了很多。


由于是由一位牧者对各教会领袖进行统一的学习和训练,所以整个系统内神学、教导、理念都统一,而且顺服权柄。但如此振奋人心的进展只是故事的上半部分。根据笔者的观察,由于这位牧者强硬的个性,军队化的治理模式,太强调信徒要顺服权柄,以及太急迫地要达成各种宏伟的目标(如:建立一百间教会,办神学院,向各个领域宣教等),导致与他同工的人很辛苦,很压抑。信徒又不太敢与他坦诚沟通,教会中成员间缺少真挚亲密的肢体关系,反而小心翼翼。我们通常以为堂会制的教会比较容易导致人与人关系生疏,或是容易走事工导向、求大求全的路,其实也不一定,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人。近来有几位他的重要同工退出了教会,这些同工家里的聚会点也关闭了,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能力的极限,搁置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却仍不能满足教会和牧者的要求。由于牧者非常“强大全能”,很多同工和聚会点带领人的生命反倒孱弱,难以真实成长。


这位牧者的事奉显然有神的恩典和带领,结满美好的果子,他本人的生命和家庭也有非常感人的见证;他受过良好、正统的神学训练,对耶稣的心也是忠诚热烈的。然而他们事奉的案例可以揭示出这种小聚会点模式的威力与危机:威力在于,此模式具有爆炸式的蔓延力和旺盛的生育能力,藉着一位忠心的仆人,可以带来上千人的得救、成长,参与神国度的建造,并形成强大的教会共同体;然而,这种模式背后的危机是,带领人微小的差错或性格缺欠在这种家长制的模式下都会被快速放大,对教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设若处在这种模式中心的牧者在神的话语上缺乏装备,或在圣经真理上有偏差,或在品格上有瑕疵,甚至忽然离开或去世,那将对其所牧养的教会和信徒造成多么致命的冲击和伤害!这位牧者的事奉虽有些弱点,但仍是在神丰盛的恩典中,满有圣灵的能力,以福音为中心,也有神迹随着,所以这些弱点并不是致命伤,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彼此劝诫得到解决。然而,这种模式潜在的危机值得警惕,因为人都是恶的,怎样纯洁、正直的生命才能担得起被放在这样一个可怕的位置上而不犯罪呢?


2、城市复兴教会-葡萄园的早期学生聚会点模式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城市复兴教会-葡萄园聚会点经历了从小型聚会点向堂会制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单纯学生团契向毕业生为主的职场及婚姻家庭型成熟教会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神极丰盛的恩典与带领,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作为小型聚会点的时期有点像使徒行传中耶路撒冷教会刚诞生的日子,单纯质朴,有点野蛮,没什么建制化治理,也没什么明确的分工;却是被圣言激励着,被圣灵携卷着飞快地长。然而我们不该误解,以为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因为采取了小聚会点模式导致的。我想这是圣灵在一段时期内特殊的作为,难以复制。


小聚会点模式的一些特征的确有利于信徒之间关系的建造,也方便牧者关心到每个信徒的生命,但这种模式并不保证信徒间一定彼此相爱,也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受到较好的照顾和牧养。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来到教会的一些人被我们无意间边缘化了。后来有些弟兄姐妹与我单独分享,说当时的葡萄园似乎是以我们几个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吸引笼罩了大多数的人;但仍有些人在远处艳羡地望着,却始终融不进来。而那些在圈里的人,有些太依赖这个美好的气场,依赖友爱的感觉,却缺乏与神真实的关系建造。感谢神后来逼我们进了会堂,打碎了四围无形的墙,为更多的人开了得救的门。再者,当时的牧养也不能顾及每一个人,原先的牧者走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了委身于我们的牧者,几个牧者轮流来讲道,却难以与信徒建立生命关系;而当时同工和带领人也幼小,没有照顾群羊的意识和经验,所以进进出出逾千人,但大量的灵魂都流失了,着实可惜。


3、小型聚会点的另一种可能性


笔者曾与一位牧师探讨教会拓展和植堂的相关问题,他是三一神学院的跨文化研究博士、植堂方面的专家,在美国有多年牧会经验。这个话题的起因是当时一位传道人向他咨询如何应对一个困境:他所负责的聚会点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人数始终维持在三十人左右;他非常委身,竭力牧养,信徒间也很相爱,有人在这里得救信主,也有人离开,但人数总不见长,整个聚会点疲软。这位传道人所在的教会还有几间小聚会点,有些也处于相似的状况,似乎是到了一个瓶颈,牧者和同工都很辛苦,却难以突破。当时,牧师提出一种可能性:三四个繁殖力不强但稳定的小聚会点可以联合为一个一百二十人至一百五十人的堂会。因为这些聚会点与当年的葡萄园小聚会点不同,没有那么强的冲劲和快速流动性,而是以家庭为主,需求也与学生不一样,联合为堂会后,有几个优点:可以突破小聚会点发展的瓶颈,人数会较快增长;几个原来聚会点的带领人和同工可以形成事奉团队,按照各自的恩赐服事于某一个部门,这样就分担了事奉的压力,也能够做得比较深;整合事奉资源后,可以建立水平高,规模大的儿童主日学和音乐敬拜,这两项事工可以吸引周边有孩子的家庭和其他慕道友来到教会;整合后的教会将更加稳固、完备,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教会整体也可以开展较大规模的事工,而信徒的自信感和委身感也会增强。显然这是美国化的思维方式,若在中国施行起来困难重重。因为中国自古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喜欢自立山头,不为牛后;况且在巨大拥堵的城市里,很难做到把距离稍远的聚会点合并,所以这个想法没有付诸实践。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近来,当国内有些教会的大型堂会制碰到天花板之后,150人左右规模的中型堂会制模式在渐渐走向成熟,为堂会制教会提供一种不错的可能性。


(二)堂会制案例分析


1、城市复兴教会-葡萄园的现阶段堂会模式


刚由聚会点进入堂会的时候,葡萄园大多数人都不适应:觉得人和人关系生疏了,牧者的声音经过麦克风变得不亲切了,音控设备总发怪声了,写字楼里聚会环境冰冷冷的,像公司了,教会太大,关注不了个人了……直到神亲自将大量的新朋友领到我们当中——涌向教会的人数远比过去小聚会点的时候多,有时一周就来近二十位。于是我们手忙脚乱地建立了周日小组和周间团契,使得每一个新朋友都在新朋友组中系统地听到福音,决志后又有委身的小组可以照顾他;也使得绝大多数信徒都有一个自己委身的小组;二十多位同工成为小组长和小团契带领人,兴起了一大批学会担当的同工。


后来我们又置买了各样乐器,感谢神我们当中会各样乐器的人很多,于是成立了敬拜队。我们把整个带领敬拜的责任托付给了敬拜队。敬拜队有队长,有每周的分工和排练,有参与敬拜同工的资格选拔,不像以前抓住一个会乐器的人就一直让他服事。于是我们欣喜地经历了在敬拜上的更新和复兴。有些新朋友第一次来教会,敬拜一开始他们就从头哭到尾,聚会一结束他们就信主,因为在敬拜中被圣灵抓住了。我们规定带领敬拜的人一定要庄重,弟兄穿正装,姐妹穿长裙,对所有的委身会众也设了衣着规定,不合规定的会众马上出去换衣服。我们觉得这样对八零后、九零后的会众来说是好的,有助于他们从悖逆、戏谑的后现代文化潮流中分别出来,养成尊敬神、尊敬教会秩序的习惯,对新朋友也是好见证。


搬到大堂后,我们装饰了整个会堂。记得装饰后的当天晚上有其他聚会点的人来参加查经,一进会堂就诧异感动得说不出话来。虽然衣着、会堂装饰等事只是外在形式,却也多少能反映出我们心里对神的态度,对不信的人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


变成堂会制后,让我们最感恩、欣慰的就是三十位同工的成长。他们在我家每周敬拜、爱宴、查经近三年,在此期间他们陆续结婚了,并且现在全都开放了家庭,在家里每周敬拜、爱宴、查经,主动去找葡萄园中的小羊去照顾,去牧养。配合弟兄之家和姐妹之家的周间小组,再加上几个同工自发组织的要道查经小组,目前葡萄园有十余个周间查经小组,每个小组十余人,基本覆盖了大多数的会众。由此,一周中重要的牧养、祷告、交通、肢体关系建造,是在这些家庭中的周间小组完成的,正好与堂会制的主日相配搭,也弥补了堂会制主日崇拜的一些缺欠。这些同工之间的关系如同贫瘠地中长出的香柏树,虽然只有一米深的土壤可以扎根,但根茎横长,彼此盘错、拥抱,同分养分,同御风雨,且被用来共同建造神的殿。“同工”不只是一同做工,更是一同经历生命的成长。同工团队推行了一些事工,如每天早晨六点在教会的晨祷,高校循环祷告会,婚姻家庭团契,还有即将开始的“弟兄圣洁会”等等。


在同工团队健壮、相爱的基础上,我们推行了堂会制的建制化改革:一位牧师正式委身于葡萄园,我们将属灵、牧养的权柄托付给他;选出三位带领人组成带领人团队,我们将带领、治理和部分牧养的权柄托付给他们;选出五位执事组成执事会,每位执事负责一个部门,我们将监督、管理、执行的权柄托付给他们;三十余位同工、十余位预备同工按照各自的恩赐在不同岗位服事,每月在同工会述职,我们嘱咐他们做群羊的榜样,在生命上进深,照顾身边的小羊。此外我们整个带领人团队制定了葡萄园的纪律、章程、同工守则,并在全会宣读、执行。这种团队化、制度化的治理模式有助于防止小聚会点模式中一人独大、人情化管理、缺乏监督等漏洞。


然而进入堂会制后,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都是“非法”聚集,自然越大越危险。虽然现在还没有轮到我们遭殃,但人家随时可以收网,届时对教会中软弱的和初信的弟兄姐妹将是很大的冲击。所以决定走堂会制之前要把这项因素考虑到,算算值不值得担此风险。


再者是教会中迅速出现分门别类的状况。堂会制中不可能所有人认识所有人,每个人总有自己喜欢的圈子,每个圈子有自己的核心人物,有自己的特色,这种小群体形成后对整个教会产生的影响非常负面,容易引发争竞、论断、排斥异己,甚至绊倒人;而且姑息自己,只爱与自己老我相似的人,却不能操练在基督里“Agape”的爱,去关注那些缩在后排角落里的人。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口舌的罪。以前在小聚会点时这种罪很快会被暴露并受到警诫,但进入堂会后,我们很快体会到什么叫“舌头就是火……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一段时间葡萄园经历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就是被传舌、论断、毁谤的罪中伤,甚至有些信徒听信了这些论断,几乎要放弃信仰,离开教会。后来我们费了好些功夫才从这一百多人的会众口中拼凑出线索,找到论断的根源,并由执事会出面对其进行惩戒,才止住了这恶,又花了许多功夫挽回那些被这罪迷惑或伤害的弟兄姐妹。


2、伯明翰长老会及韩语部


我们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拜访了伯明翰Briarwood教会,是美国 PCA长老会的总部。这间教会有六十年的历史,非常大,主堂可容纳五千人聚会,单儿童主日学就占了一层楼,从婴儿到青少年,每三岁分一个班,每一间屋都有我们半个会堂大。教会自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神学院,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会友开展几十个成人主日学、周间查经班培训及团契活动,使得每个信徒都受到各方面的照顾。此教会也支持、差派了许多宣教士往世界各地。教会常开展公益活动,在整个社区及城市有很好的影响力,几乎每一个伯明翰的市民都知道这是一间很值得尊敬的教会,而全美著名的基督教福音电台BBN就在教会二楼。隔天我们有幸与这间教会的上任主任牧师夫妇一起吃早餐,他们的儿子在中国宣教十几年。这位牧师认为,中国作为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一旦政策开放,许多教会必然要走比这间教会更大规模的堂会制。因为要得救的灵魂太多,而属灵资源又太匮乏,而这种巨型教会的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容纳未得救的人,也能最大程度地整合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推动普世宣教——这正是神对当代中国教会的托付。


接待我们的是这间教会的韩语部,是一百多人的韩侨堂会,也是长老会的教会模式。首先让我们感动的是长老、牧师和会众的关系。当时他们决定聘任牧师的时候,有一个小神学生在他们教会服事,这间教会的长老说,我们不找别人了,就让他当我们的牧师。当时有些信徒反对,因为他太年轻,没经验,讲道也不好。但这位长老说,好的牧师是信徒造就的,牧师不好也是信徒的责任,我们就把他当成神给我们最好的牧师,爱他、帮助他、敬重他,神会通过他给我们最大的祝福。这位牧师后来果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当我们见到他和师母时,他的人格和生命都很让人敬佩,他们非常爱每一个信徒,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和同工,教会人数也增长了很多。


另一个让我们感动的是这间教会中妇女的角色,她们中没有一个闲人,都是每天默默辛苦服事的姐妹,有些是家庭主妇,有些是职场女性,有些是寡妇,但她们都被很好地组织起来,共同服事教会。此教会设立了一种特殊的职分,叫“劝士”,通常是长老的妻子或会众中敬虔服事有榜样的年长妇女,这些劝士负责教会的供应、接待客旅、爱心关怀。她们组织会中的妇女进行各种劳动,然后组织义卖,用这一笔一笔辛劳换来的钱供应教会,支持宣教士和神学生。我们住在一位劝士家里,看到她们服事人的榜样。她们非常用心,非常细致地照顾我们,教会也隆重招待我们,但却一点不让我们察觉,也不让我们有压力。这位劝士每天早晨四点就起来,读经祷告,然后开始一天的劳作,中间稍有空闲就坐下读经。她们每年要进行劝士职分的考试,很难,例如:解释“五个唯独”,或者给出一句经文的章节,要求默写此经文。设若用此方法给国内的同工们考试,恐怕很多都要下岗。介绍这些情况看似有些跑题,但这里有我们中国家庭教会值得学习的榜样:一是牧者、长执、信徒间互敬互助的关系;二是服事人的概念和操练;三是妇女在教会中合乎圣经的位置。这三点都是我们欠缺的,也是愿意走堂会制模式的教会需要特别留意的。




四、家庭教会堂会制和聚会点制利弊分析


教会是指因信与基督联合的人们为敬拜上帝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生命共同体。教会的元首是耶稣基督。加尔文言:“教会是信徒的母亲”[5]。根据圣经及改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教会观念,教会具有以下的本质和特征:


1.教会是基督的新妇(启21:2)。新郎和新妇关系的核心是相爱。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5:25)。教会应尽心、尽性、尽意地爱基督(太22:37),心甘乐意地顺服基督的一切命令(约14:21)。


2.教会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教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将上帝的话带到人的面前,讲明神的道即圣经。而整部圣经的核心是基督耶稣(西2:9)。他是十字架、复活及再来的福音的核心(林前2:2)。


3.教会是彼此相爱的信徒的集合。教会[6]的根基建造在使徒和先知之上,由基督耶稣为房角石(弗2:20),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弗4:16)。基督给我们的一条新命令就是“彼此相爱”(约13:34-35;约壹3:11;约贰5)。


4.教会是牧养神家之羊的地方。基督曾三次托付彼得牧养或喂养主的羊(约21:15-17);教会承担着替基督训练门徒的责任(路12:42),通过教训、督责、使人归正将神的子民一步步抚养成人(提后3:16),长成基督的身量(弗4:13),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7)。


5.教会是未信之人的光。教会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将罪人带到耶稣基督面前。基督将福音的使命托付给教会,教会因福音使命而存在(徒1:8;路24:47)。教会承担着向未信之人见证耶稣福音的职责(约10:10;约8:32)。教会通过信徒的信仰告白而见证耶稣(提后1:12);教会通过信徒降服、活泼而有爱的生命见证神(彼前5:6;徒2:42-47;太22:39)。


从以上教会本质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教会的内部核心功能有八个,即:


1.按着正意讲明圣经:包括主日证道,各类周间查经,教导研经、释经方法等。
2.执行圣礼:执行洗礼和圣餐礼。
3.敬拜:敬拜是教会的献祭,上帝以圣徒的敬拜赞美为宝座(诗篇22:3)。
4.祷告:祷告是教会向上帝的祈求和听令,是教会的火,是成长的动力。
5.牧养群羊:包括养壮瘦弱的、医治有病的、缠裹受伤的、领回被逐的、寻找失丧的(结34:4),以神的话语喂养信徒使其生命逐步成长(路12:42)。
6.门徒训练:门徒训练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过契约的方式,由牧者带领,通过严格的选拔,对信徒进行的以“唤醒平信徒”为手段、以委身并跟随耶稣为目标的训练[7]
7.教会治理:一般是指教会本身的治理原则和运行方式。
8.传福音及宣教:在本土文化传扬耶稣钉十字架复活的福音;在异文化和异邦中传扬这救人的道理。


此外,还有教会的外围功能


1.行公义:类似于盐的功能。认为个人的困苦不一定是不幸,乃是基于不公义的社会政策和制度、资源分配不公、社会歧视等原因造成的,只有以宏观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以实际行动改良社会政策及制度,个人的困境及痛苦才能解决[8]。恨恶罪恶,爱慕良善,以正直、谦卑的心与黑暗的势力争战。


2.好怜悯:类似于光的功能。是指对人的困境及痛苦有敏感的同情,并希望采取实际行动提供协助。



图二 教会的内部和外部功能


教会与其它任何组织不同,一方面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教会的组织和管理都在上帝自己的管理之下,教会是服事上帝的地方,教会的权柄来自于因顺服基督命令而得到的授权(约13:14;太20:28)。另外一方面,教会与世上的组织之间具有相似之处。根据管理学原理,在组织发展的初期,建制化尚未完成的时候,比较适合采用人性化、家庭化的管理方式。但随着组织的发展,人员的增加,运作模式的成熟,建制化完成之后,比较适合制度化、规则型的管理方式。(见图一)


(一)堂会制的利弊分析


从一般性的分析来看,堂会制与聚会点制的部分利弊分析如下:


1、堂会制之利


第一,整合牧者资源。堂会制聚会人数相对较多,可以集中有限的牧者资源在一个聚会场所,集中讲员有限的精力。以笔者所在的教会为例,一般牧者一个主日需要去两个聚会点分享,笔者曾经一天以同一个主题在海淀、昌平、石景山三个区的三个聚会点讲道,可以说是身心俱疲。虽然圣灵对每场讲道的带领不同,但是其核心的信息是一样的,如果是在一个地方讲道,对讲员来说可以节省大量精力用在个别访谈和个别肢体牧养交通上。聚会点合并为堂会之后,释放出的牧者能量,可以用到深度牧养上来。


第二,发挥社区影响力。笔者所言之“影响力”是指神的道和神的百姓道成肉身的过程之中对周围未得之民的吸引。一方面,顾名思义,堂会制聚会的基督徒数量较多,在牧养健康的前提下,对周围未信之民的辐射范围较大,传福音对象较多;另一方面,堂会制在社会公义及社会关怀上具有较好的基础,容易对这个黑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将人带到神的面前。


第三,高质量的敬拜。堂会制信徒人数较多,更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唱诗班,带出高质量的敬拜。以现有的网络上百度、谷歌搜索的赞美诗视频显示来看,中国大陆唱诗班质量相对较低,除了三自极个别教会有较好的唱诗班之外,大部分的家庭教会唱诗班都是一个教会的薄弱环节。同时,由于乐队及司琴资源分配不均,许多城市家庭教会聚会点只有一把吉他或者电子琴司琴,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聚会点没有司琴,仅仅用MP3带敬拜,或者干唱。堂会制模式不必然催生高质量敬拜,但是堂会制模式为高质量敬拜提供了空间、人才和敬拜者的基础。


第四,教会的建制化。教会建制化是一个中性概念,在现阶段,家庭教会的建制化是大势所趋。堂会制教会亟需解决旧约中先知、祭司、君王等不同职分在当今中国教会治理中的角色分工。牧师的职分除了祈祷、传道之外,在牧养层面介入程度到底应该如何?长老及执事与牧者的分工配搭框架应当如何?如何借鉴西方教会建制化的经验教训?这些都是家庭教会走向堂会制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堂会制必然需要对信仰告白、教会章程、教会纪律、同工守则、牧养架构、教产管理、宣教策略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度性宣告和规范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形成合力,促进教会的稳定性和信徒信仰的稳定性,逐步形成属灵传承,挑战并祝福这个时代那些失丧的灵魂。


第五,稳定的宣教支持。教会承担着基督的福音宣教使命,教会为此而生。在跨文化宣教当中,教会必须对宣教士有稳定的祷告支持、资金支持、情感支持。跨文化宣教是教会成熟的标志。中国教会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乃是为了基督的宣教使命而存在。无论是穆斯林国家宣教还是非洲宣教,没有强大而稳定的属灵和物质支持是很难做到的。笔者就此问题请教过曾在非洲宣教十年的黄光赐牧师,他认为,在非洲穆斯林的宣教士中华人的比例几乎是零,但是非洲人对华人的感情很深,称“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白种人是我们的老板”。这是中国人欠福音的债。稳定的堂会制度,从长远看有利于宣教。


2、堂会制之弊


第一,在现有条件下城市的堂会一般租用办公楼,经济性差。以笔者所在教会堂点而言,每个月月租三万元,而租用一套容纳三十人左右的一居居民楼的价格,以三千元计算(由于国内房租价格非理性,所以尚无准确估量),现在会堂的租金可以租用十个分聚会点。进一步讲,如果同工愿意开放家庭,教会采取给予一千元资金补贴的情况下,则可以建立三十个家庭聚会点。根据以上例子,堂会从聚会人数及容纳量上也很难说高于家庭聚会。三万元可租两百平的办公楼,总共可容纳一百五十人聚会,若是分上下午两堂可容纳三百人聚会;若是租用一居民房,以三十人为上限,十个聚会点可容纳三百人,若是分上下午两堂可容纳六百人。但这些是理想状态,在实际牧养当中,聚会点制几乎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第二,在教会发展初期不利于同工的培养。从同工质量而言,堂会制具有优越性,从服事同工数量而言堂会制没有优势。根据以上例证,堂会制度,可有三名带领人,三十位左右同工;家庭式聚会十个聚会点可以培养十到二十个带领人(正副两人),每个聚会点可培养六到十人的同工,则总培养同工人数可达六十到一百人。由于教堂较大,根据管理学理论,会形成团体惰性,许多信徒将不参与服事,于是出现同工累死,信徒闲死的状况。许多信徒来到教会就是为了打打酱油,并不真的培养其担当的品格和信徒的责任。在教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培养信徒的责任感和“人人皆祭司”的身份意识。


第三,堂会制容易忽略信徒的牧养。堂会制的教会使牧养成为比较难的问题,很难关心到羊群。教会大了之后,牧师照顾不过来羊群,牧养权必然下放给小组长,由于目前中国家庭教会小组长的生命状况以及牧养关系等实际情况,使其较难担当起过重的服事。牧养权下放后,必然会形成阶层牧养。牧者需要关注同工训练,否则的话将会导致同工羸弱的情况。笔者在美国堂会制的教会调研,发现许多教会牧师,不能称之为牧师,只可称之为教师,因其教导而不对个人的生命负责。目前的中国教会,如果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实实地牧养上,堂会制度带来的繁荣最终只是过眼烟云。


第四,容易导致关注点的错位。根据约4:21-24的论述,基督徒敬拜的核心,不在外边,乃在里边。基督的教会是由一个一个认罪悔改并重生得救的灵魂所组成的属灵共同体。个人性悔改的生命就是圣殿。凡不以悔改的灵魂为中心的服事,都是草木禾秸的工程(林前3:13)。中国家庭教会的领袖需要警惕三个关注重心的转移:一是过多地关注建筑物(教堂),而忽略了关注人心;二是盲目学习西方教会和韩国教会大教会模式,而忽略家庭教会实际;三是受浮躁之风影响,在教会模式上容易一窝蜂地随波逐流。


(二)聚会点制的利弊分析


1、聚会点制之利


第一,有利于教会开拓。中国处在大收割的时节,许多人想认识耶稣,了解福音。细胞分裂是聚会点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一个家庭式聚会,根据国内正常的信徒增长来看,半年时间就需要自然的细胞分裂,家庭式聚会点带领人是细胞分裂的关键所在。在教会尚处于“地下”的状态下,教会有必要学习大卫为所罗门王预备建殿材料的智慧。


第二,聚会环境温馨。聚会点制一般聚会规模较小,信徒之间彼此较为熟悉和敞开,有点类似于家庭的延伸,环境温暖,使人放松。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诡诈的社会里,家庭聚会模式给人情感的吸引和归宿,对慕道友和初信徒来说非常适合。温馨的教会促使信徒之间形成比较紧密的肢体关系,有利于信徒生命共同体的建造。


第三,聚会方式灵活,抗政治风险能力强。一方面,聚会点模式制度性较弱,聚会方式比较灵活,在同工配搭、敬拜、见证上都不拘一格,比较活泼。另一方面在政治文化形势向左转的背景之下,家庭聚会抗政治风险能力较强。只要有家庭存在,家庭聚会点模式就不可能完全被取缔。其聚会少则十多个人,多则三四十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是最有活力、最持久的教会形式。


2、聚会点制之弊


第一,神的国度意识较弱。任何教会都不是地上唯一的教会,所有基督的真教会都在地上经历十字架的苦难,并在基督的荣耀上有分(彼前5:9)。聚会点制下的教会容易强调信徒的委身,而不是成全圣徒,容易缺少宽容;容易不讲“教会伦理”,出现教会之间拉羊的现象;同时容易产生门户之见,容易导致教会之间的不和。


第二,家长制的沃土。家庭制聚会注重情感,所以其在管理上适合家长制,所以在教会治理上容易产生一言堂,时间久了之后,容易形成“山大王”。由于人的因素太重,若是带领人生命不受对付,容易与牧者之间出现破口,将对整体教会产生损伤。


第三,在宣教等各项事工上不易形成合力。聚会点制关注点是教会增长和信徒牧养,在宣教事工上关注较少。同时,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在各项社会关怀事工上也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对社区发出自然的影响力。


表一 从功能角度对家庭聚会点和堂会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五、一些建议:


堂会制和家庭聚会点制之间孰优孰劣的讨论,不是是非之争、道路之争,乃是在现阶段教会治理方面中国家庭教会探索教会发展之路的有益的商讨与沟通。正像一位弟兄所言:“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逻辑在讨论教会治理上无益,目前更适合的态度是谦卑地观看上帝百花齐放的作为。”堂会制和聚会点制是引子,这场讨论真正有益处的是使我们看到背后更重要的东西。


第一,是否以基督的福音为中心是堂会制和聚会点制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位老前辈说:“不是聚会模式的问题,而是能否将十字架讲清楚的问题。”正如美国伯明翰长老会(PCA总部)Caleb牧师所说:“重要的不是堂会制和聚会点制,重要的是是否以福音为中心。”


第二,圣道和圣灵是聚会模式讨论之背后家庭教会神学派别之争的合一基础。聚会模式与神学可以说有关,因其与教会论等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无关,因其与教会实践息息相关。CIU希伯来语旧约教授陆苏河老师说:“没有无误的神学,只有无误的圣经”;希腊语新约教授Larkin说:“没有无误的神学,只有无误的圣灵”。


第三,套用任何一种模式都是非常危险的。任何一种模式都会有非常好的案例,也会有非常坏的案例。企图以制度主义的方式套用任何一种模式,结果都不会太好。因为对于教会牧养治理来说虽有智慧,但无捷径。认真讲明神的道,同工团队的合一配搭,敬拜与祷告祭坛上与神活泼的交通,舍命的教会牧养等等,哪一项都需要实实在在地付上代价。


我们拿出的案例只是沧海一粟,利弊分析也很不完全。希望以我们目前非常有限的知识和见识略略献上拙见,唯恐贻笑大方,请多多指正。




参考文献: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下册)》,钱曜诚等译,孙毅、游冠辉修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甘炳光:《回归信念——社工信念的回归》,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玉汉钦:《唤醒平信徒》,金秀炯译,首尔:国际门徒训练院,2007年。
李定武:《后现代潮流中的心意更新》,美国米尔敦:更新传道会,2006年。
全敏、夏怡等:“基督教教会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





注解:
1、虽然这是家庭教会在面临逼迫时常常被冠以的罪名,但也有许多人从中国《宪法》和国家所签署的一些国际公约出发,论证家庭教会的合法性,具体如:《宪法》第三十六条,以及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政府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等等。
2、参李定武:《后现代潮流中的心意更新》,美国米尔敦:更新传道会,2006年,第160-170页。
3、同上,第160-161页。
4、同上,第160-161页。
5、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下册)》,钱曜诚等译,孙毅、游冠辉修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第1032页。
6、希腊原文为“Ecclesia”,为集合、共同体之意。
7、根据玉汉钦牧师《唤醒平信徒》一书概括总结。
8、甘炳光:《回归信念——社工信念的回归》,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教会》2012年3月总第34期(https://www.churchchina.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22 23:38 , Processed in 0.0463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