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堕落 主权统治遭遇挑战 (创世记3:1-20;罗马书1:18-32)
堕落之前,我们的始祖具有清晰、纯洁的视力,他们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看法是纯净无杂质的,他们的视角没有受到任何玷污,一切事物看起来都如神宣称的那样“好”和“甚好”。他们的认知体系与神的想法与目的一致,他们的生活方式便是顺服创造的常态。他们的心灵、思想和行动都与神一致。
首先失去真理, 接着失去通往生命的道路 然而堕落改变了一切。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形容罪进入世界、伊甸园事件发生的那天说:“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一25)。亚当和夏娃做出了两个罪的选择:首先,他们为了撒旦的谎言弃绝了神诚实的话语。第一个后果便出现了:人失落了真理。第二,他们与神的关系遭到破坏,真神被赝品取代。第二个后果出现:人失落了通往生命的道路。恶者成功挑战了神的主权统治。 许多年后,耶稣称自己为“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十四6上)。这也可以理解为:“藉着我,永活的真理,你可以找到通往父和生命的道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通过真理到达平安的生命。撒旦提供的是相反的:藉着牠这个起初的骗子与谋杀犯,一个人可以找到通往死亡的道路(约翰福音八44)。下图将两个平行信息作对比: 堕落切断了真理这一中枢与生命的道路之间的连接,这导致了谎言这个普世的虚假成为了全人类的“道路”,其通往的终点是死亡。人生伴随着其中的抑郁、绝望和毁坏,开始散发出死亡的恶臭。死亡既是身体的也是属灵的,成为人类经历下的反常的常态。 改革宗教育原则#31:人类的第一个罪是不信神的话,结果是真理的失落(这第一个罪导向第二个罪,即将真神替换为假神,结果是生命的失落)。 堕落的首要后果:真理的失落 堕落以来,每个罪都是撒旦原初谎言的延伸,每个罪都是不信神诚实的话语。人类自堕落以来经历的普世属灵战役,一直是关乎真理的议题。 我们在罗马书读到:“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一21下)。接着28节告诉我们,神“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depravedmind)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这里的“心(mind)”的希腊文是nous,意思比我们目前的用法更丰富。南希·皮尔西(NancyPearcey)写道: “(Nous)可以被翻译为理性、理解或智性上的知觉。(这个词也出现于希腊文的悔改metanoia的词根,意思是改变一个人的nous,不仅仅是理性,而且是全人的更新)。教父们经常将nous翻译为评估和指引人生活的能力——‘灵魂的眼睛’。因此,将这个词翻译为世界观并不为过,正是我们用以指引人生的信念。”1 皮尔西继续说,“邪僻的心”可以翻译为“毫无价值的世界观”。 我们的始祖将对世界的真理视角替换为虚假视角,即无用视角。人生罗盘上,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视野一落千丈。亚当夏娃的确仍然“知道善”,但只能是在渐行渐远的遥远意义上,将“善”的观念以一个玷污世界的罪恶实际替代。对他们来说,善已经变成了恶,而恶则成了善。一个堕落的世界与其世俗化的思想和行为,如今被接纳为常态。他们已经将神的真理换作谎言,就在这个过程中失落了真理。 堕落的进一步影响(第一部分)
1. 亚当埋怨夏娃(和神),夏娃埋怨蛇,人们不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2. 罪咎感和羞耻感如今成为常态,罪咎感是一种达不到标准的失败感,羞耻感是一种在别人眼前失败的失败感。 3. 撒旦被神咒诅,贬为无用——失败、必死和必败。 4. 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5. 神诚实的话语被人类虚谎的“智慧”所取代。 对照 十九世纪哲学家黑格尔创建了一个基于进化论思维的衡量更高真理的模型。首先,他以一个真实的论点开始(例如神真理的话语),接着,他找出相反的立场,被他称为“对立面”(例如撒旦虚假的话语)。第三,他将两者的核心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他称为“综合体”的中间立场(例如由真理环绕的谎言)。(举例是我的,不是黑格尔的)。这一综合体变成新的论点,这个过程以一种变化的方式不断重复。黑格尔辨别真理的论证法与当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定方法类似,都是主观、情境化和不断变化的。 黑格尔相信,人生一切处境下,至少存在三种选择。与之相对,圣经教导只存在两种基本选择。对于每一个论点(即每一个真实的观念),都只存在一个对立面(也就是一个谎言),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兼容性,也就不存在第三选择。 在神学圈子,这个现象被称为“对立(theantithesis)”,表明两个极端的不可兼容。对立来源于堕落以后神在祂的光明国度与撒旦的黑暗国度之间宣告发起的战争:“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创世记三15上)。尽管善与恶、义与不义、圣经中的忠心与不忠,这些两极在神如此宣告之前就已经在属灵领域存在,但地上成熟的属灵战役却起始于这一宣告。 特土良的问题反映了这一对立:“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或者说,世俗主义思维与神圣思维之间有何共同地带?又或者更进一步,基于世俗人文主义的教育和基于神话语的教育之间有何共性?后一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当透过对立的角度看教育,它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但当我们透过普遍恩典的角度去看,确实存在共同基础。这是一个视角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对立角度检验,其次再透过普遍恩典去审视。 从对立角度看数学,的确出现两种不同的数学,但不同并不在于数学的本质,因为形而上地说,数学对所有人都是一样。如我们先前所说,1+1=2的等式在所有课堂都是真实的。但不同点在于看待数学的世界观镜片不同(一定意义上,真理是观察者所看到的真理)。 一方面,透过圣经世界观的角度去看这一等式的教育者,能看到某种神圣或圣洁的事物。神创造并分别了被造界的数值领域,基督权能的话语也托住它,因此,数学的每一面都具有一种敬虔的氛围。圣经好似一架特别的3D眼镜,增加了超越的维度,启示出向未成圣的眼睛隐藏的事物。信徒可以看到数学等式彰显了神的属性:一致、信实、合法、平衡与完整。他们也能明白等式是一个工具,帮助人们完成文化使命(思想一下电脑的二进制体系)。诚然,成圣的眼目以超越的眼光看待数学,会看到相当不同的面貌,数学开始具有永恒意义。 另一方面,透过世俗主义世界观(例如没有神)去看数学等式的教育者,声称数学不具有任何敬虔关联。他们说数学是道德中立的,不具有任何宗教意义。如果你不用滤镜去看,数学就是客观的数学。 因此,如果真理性的真理是一个人的思维可以领会,而另一个人却无法领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实地说,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的关于数学的视角或观念。 然而世俗主义者却不轻易放弃,他们给这样的数学贴标签,说是“有神论的数学”,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他们争辩说,有神论数学不过是往数学里添加了神学或宗教,把学科掺杂了。换句话说,因着加上了神圣维度,数学就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了。他们不接受两方都在学习数学实际,内容没有变化,数学仍是数学;不同的只是角度,是世界观的产物,世界观是个体对于普遍实际的认知来源。 遗憾的是,当信主的教育者论及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将“神圣”与“世俗”混合,他们自愿地落入这种世俗主义陷阱。为什么?首先要说,数学没有任何世俗的方面,如同前面所强调的,一切实际都是神起初创造和宣告为圣(为祂的目的分别)的。圣经世界观认为这是一个既成事实,因此,要想自然界成为圣洁,并不需要往里面加上恩典。即使在堕落后,数学本质上仍然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提摩太前书四4)。罪导致了道德指向和功能上的改变,因此使数学“世俗化”了,但是数学的本质仍然不变,它仍然是为着神的目的分别为圣的。努力将信仰与学习综合起来,将神圣与世俗混合起来,采用的是黑格尔的真理判定法,是不合圣经的。 改革宗教育原则#32: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是不合圣经的(因为被造界已经被神分别为圣)。 形而上地说,信徒与非信徒看到的数学等式没什么区别,两者都视之为一个实际。然而,认识论上,两种视角导致两种不同结果,因为信徒和非信徒有两种不同的真理出发点,他们从相反的两极出发。有神论者认为神是源头,而另一方面,世俗主义者以问题对象本身为起源。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在整个过程中,信徒和非信徒一直处在相反的两个对立立场。前一个的结果是真理性的真理,后一个的产物则是“真实但非完整的事物”。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确实不存在共同立场。
对立居中而非环绕 然而除非一个人自以为是,将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以信徒、教会和基督教学校为“好人”,否则我们必须显然地说,对立存在于所有人、所有机制、以及所有人为产物之中,而非围绕它们存在。俄国作者索尔仁尼琴论到这一现象说:“如果一切都这么简单就好了,要是恶人犯了恶行,只需把他们与我们其余的人隔离并摧毁即可。但是善恶的分界线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谁又愿意摧毁己心呢?”2 每个人都经历着善与恶的内在挣扎,不论重生未重生之人都是一样。使徒保罗论到自己生命中的这一实际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七18-19)。尽管保罗已经重生、具有一颗渴望讨父喜悦的心,但先前掌控他的那属罪的自我仍然徘徊,耸立着它那丑陋的头颅。尽管基督已经保障了得胜,他仍然持续经历着善恶之间的斗争。 不仅每个人都经历着对与错、善与恶的争战,每个机制和人类产品也既在一些方面合乎圣经,又在另一些地方不合圣经。简单地说,自堕落以来,一切实际都是一个被污染了的大杂烩。因此,我们应当持有的态度是:“若不是神的恩典,我也是!”我们与被造界的其他部分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对立鲜活存在于我们所有人、所有机制和所有产品当中。 改革宗教育原则#33:每个人、每个机制、每个产品都是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的混合体(而不是百分百的非此即彼)。 文化分析与判断 在被造界弃绝邪恶、拥抱良善,需要眼光与洞察力,这两者可以从圣经和圣灵获得。尽管“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是对的,不论源头如何,然而并非围绕每一小块真理的事物都是真的,我们需要审慎的判断力。训练分辨力和洞察力的一个方法,是试着找出某个特定行为、运动或产品背后的世界观或驱动的“灵”。学习分辨善恶、真理和谎言、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例如文化分析)是基督徒成长与成熟的一个重要部分。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的话就很适用于此:“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十5)。要想装备学生成为寻求天国的人,教导他们洞察力是至关重要的。
普遍恩典 自从堕落以来,一切都坏了,但还没有坏到极致。神一直在世界做着遏制的工作,免得世界沦为人间地狱。神学家称这一现象为“普遍恩典”,“普遍”是因为所有人都经历到,“恩典”是因为它遏制着罪恶发挥完全的影响力。一切恩典都是不配得的祝福,但是普遍恩典不能与救赎恩典混为一谈。经常用于帮助理解普遍恩典的经文是“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五45下;使徒行传十四17)。这节经文宣称所有人都从天父护理性的祝福——即祂信实的临在中获益,不论他们的道德光景如何。但是普遍恩典不只包括阳光雨露,例如,还包括每个人都有的良心(罗马书二14-15)。因此,即使是盗贼也盗亦有道。此外,神给了政府官员奖善罚恶、保护我们的权柄(罗马书十三4)。因为神普遍恩典的恩赐,我们的世界尚存一点文明。 对我们来说,普遍恩典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类是全然败坏(totally depraved),而非绝对败坏(absolutely depraved)。在这个语境下,“全然”的意思是“完全遍布、弥漫的”,每个部分、里里外外都受到了罪的影响和玷污。罪使我们的理性昏暗、使我们的感知退化,并使我们的意志为奴。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点需要注意:人类在道德方向上变为恶,因此也就在功能上如此,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是“好的”,因为他们形而上的存在仍然忠于神创造他们的样式。因此,每个内心由罪主导的人,都仍然在一定意义上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包括有能力做自然、社会和道德上的好事(但不是属灵上)。另一方面,“绝对”败坏则意味着完全没有好的余地,人与现实都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极致。打个比方,全然败坏就好像被染料染了色的水,全部的水都受到了污染,但是水还没有变成染料,水还是水,虽然是被污染的水。而绝对败坏则意味着水变成了染料,水已经消失了,只有染料取而代之。类似地,在败坏的例子上,人与创造永远没有变成罪(哥林多后书五21)。罪是附着于我们的寄生物,但是它从未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改革宗教育原则#34:因着普遍恩典,所有人都可以行自然、社会与道德上的“好事”(他们没有坏到所能坏的极致)。 按照圣经,当神完成了世界的创造,祂宣布最终的成果是“好的”、“甚好”。这个宣布是什么意思?意味着每个被造物的本质都与神的意图一致,每个人和每个被造物都全然地忠于神的设计。“全然”这个词适用于这里,意思是“统一而完整,不缺少任何要素”。万物具有完整性,树是树,牛是牛,人是人。当他们初次被造,每一个都以忠于神的设计的方式运作,因此荣耀神。而人作为神形象的承载者,具有真理、仁义和圣洁,承担了先知、祭司、君王的功用。 罪的介入是否导致这一“好的”创造变为“坏”或“邪恶”?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在结构上说(形而上地说),创造秩序在堕落后仍是好的,存在着延续性。创造的本质仍然忠于神的原初设计,树还是树,牛还是牛,人还是人。堕落后写成的圣经也支持这一点:“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提摩太前书四4;参阅哥林多前书八,十23-十一1)。然而道德指向变了,因此创造的各个功能也变了。树、牛和人都远离了神和神的荣耀,不再以忠于神的创造的方式运行(参见马可福音十一12-14,20-21无花果树的例子)。神形象的承载者如今失去了真正的真理、仁义和圣洁的功能,寄生的罪切实影响了万物。 改革宗教育原则#35:堕落后,被造界在其核心结构仍然是“好的”(本质上并没有变为恶)。 为什么理解这一点很重要?首先,如上所说,圣经说神称为好的,我们不能弃绝。注意这个表述:“别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作为神的形象,我们应当以圣道和圣灵的权能,寻求救赎被罪奴役的被造界的每一个角落。神美好的创造固然受到了扭曲,常常以恶的方式运行,但是基督的救赎使得每一个被造实际都能在此时此地就复原到原初的目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有一日,它们会完全更新。因此,我们不当逃避文化,尽管它有时看起来很邪恶;但我们应当向文化彰显基督拯救的主权。我们的确应当逃避罪,但是我们不当逃避已经被罪玷污的一切。例如,曾经许多基督徒都错误地反对好莱坞制造的所有电影,然而电影在结构上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需要“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马书八21下)。电影产业需要救赎和改道,以便按照本来的目的运行、荣耀神。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传媒形态也需要救赎。既然罪的影响是全面普遍的,神的儿女必定有许多进行救赎工作的机会。神仍然对祂美好创造的各个部分具有主权,因此作为天国的子民,一个核心任务便是作为拯救与更新被造界的代理人去服侍,以便父的旨意能够行在地上。 第二,末时神不会摧毁祂亲手做成的“好的”作品,因为它们是可挽回的,因此,它们也就是可救赎的。祂的确会摧毁影响美善创造的寄生罪恶(以火净化),但是被造界的结构仍然保留完好。神从起初的做法就是救赎性的更新,而非完全的灭绝,堕落后仍是如此。挪亚时代的洪水如此,末时也是如此。创造并不会摧毁,而会被更新。基督的救赎在范畴上是宇宙性的,涵盖神称为“好的”一切。
最后,普遍恩典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普遍恩典中的亮光。即使是非信徒也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因此可以发掘神置入创造的真理。他们也许没能归荣耀给作者,但是未重生之人仍然具有真实的洞见,从他们的生活与产品可见一斑。所有神形象的承载者都被世界的光照耀,至少存在些许神圣的光照。使徒约翰写道:“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一3-4,9)。
改革宗教育原则#36:因为普遍恩典,非信徒也可以发现神的真理(而非只有信徒才能具有真实的洞见)。 遗憾的是,因为非信徒不能分辨他们发现的小块真理在神的整全图画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他们倾向于将之绝对化(或神化),宣称它们就是全部,而非更大实际的一部分。发掘出的一点片段很容易就变成某种“主义”,披上一种宗教外衣。行为心理学之父斯金纳(B.F. Skinner)就是一例,他在小说《桃源二村》(Walden Two)中将行为主义的理论绝对化。这本书中,世界和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是由行为驱动的。基督徒教育者对这种绝对化当有什么回应?应当分辨。被绝对化的真理片段,应当被神的话“装裱”,裁剪到本该有的大小(就像裁剪相片一样),然后进行语境化处理,在神的大图景中给予它当有的位置,就像拼图一样。 因为全人类都具有神形象的微光,因此重生之人和未重生之人可能在特定时间、地点与事件中找到合作的共同根基,凯波尔称之为“有原则的多元主义”,薛华称之为“同盟状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主张基督徒为了促进社会和平的缘故,与“人类之城”的公民合作。但是这里需要留心一个警告:神的话禁止不敬虔的联盟。作为神的圣约子民,意味着有所分别。问题不是是否分别,而是何时、何处、什么程度。分辨力再次显得不可或缺。 总结来说,对立的原则与普遍恩典的原则之间存在张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认识论上,对立原则胜出,不存在共同地带。然而形而上学上(实际的性质),普遍恩典标志着的确存在共同地带。 有些信徒想要活在黑白分明的对立世界,那样凡事都会非常简单,不存在灰色地带,也不存在共同地带。遗憾的是,这经常导致一种“要么我们要么他们”的敌对情绪,人与他们的观点一起遭到弃绝,人们被妖魔化,爱心失落。这也可能涉及到一种为了与世界分别而分别的动机,一种被动的反抗,而非主动的应对。其参照物是错误的,在这里的情境下参照物是“世界”。我们的参照物或比较标准必须总是圣经,而非其他的某人或某物。因为普遍恩典和一般启示的通道开放的缘故,非信徒也可能在有些事上无心插柳而“忠于”圣经。例如,1+1=2是为重生和未重生的教育者准备的。在许多事上,世俗教育和国度教育具有共同地带,而非彼此相异。因此接纳还是弃绝的标准必须是圣经,而非为了与世界分别而分别。 相反,有些信徒可能渴望基于普遍恩典更多地进行囊括,并且不断扩张分界线。灰色地带扩张,强调共性而非不同。这种情况下,妥协、多元主义或混合主义的问题变得相当真切。 总结来说,对立和普遍恩典都是存在的,因此,信徒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合乎圣经的平衡。我们生活在世界,却不属世界,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包含这两种实际的生活。
新约的展开 (创世记3:15,21-24——玛拉基书) 堕落的第二个主要后果:生命道路的失落 人类被造要返照神的形象,以此荣耀他们的创造主。神造他们的心具有宗教本质,正是为着这个目的。起初,他们的位置是在神的面前,他们的行动都是指向神。 然而随着罪的到来,人类的心灵转离了神。圣经说: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一21-23,25)。 这是180度大转向,完全朝着与神唯独敬拜祂独一真神相反的方向。再也没有比这更加公然的逆转,人类被造要服侍神、以神的名义治理神的创造,堕落以后,等级次序完全逆转,如今人敬拜被造物,并且“治理”按他们样式所造的假神。在人的心中,宇宙的创造主被被造物的形象所取代,人们如今敬拜假神,这些假神必定使他们的希望落空,并且最终摧毁他们。因着失去了通往父的道路,人类如今也失去了在父里面的生命。
堕落的进一步后果(第二部分) 正如神与亚当所立的约定义了人生的三个基本关系,堕落也为这三种关系带去了消极影响。 1. 与神的立约关系 因着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夏娃违背了神与亚当所立的工作之约,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破裂。需要一位神人在多年以后活出完美的一生,为所有人履行工作之约(参见希伯来书八)。 对于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子孙而言,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六23),永恒的死。他们与创造主的关系已经破裂,他们无法跨越与神之间的那道鸿沟。他们是失丧的灵魂,就像灰尘在外太空的黑暗虚空中漫无目的地漂游。 2. 与创造的立约关系 创造本身被放置于束缚之下,开始哀求拯救。因为亚当的罪,神将祂所造的整个世界都“下在监里”。祂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三17下-19)。 多年以后,使徒保罗解释这一咒诅说:“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八19-22)。 圣经清楚宣布,全人类都受到罪的玷污,但是圣经也告诉我们,一切被造实际也都被罪的咒诅所侵蚀,我们便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万物不是它们本当有的样子,因着罪的影响,一种毁坏式的世界秩序已经诞生,它玷污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改革宗教育原则#37:被造界的“万物”都受到了堕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
3. 与他人的立约关系 不仅全人类都永恒地失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关系也都包含痛苦与破碎。圣经继续描述这一景况说:“他们……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马书一28-31)。 这实在是一幅丑陋的景象,每个人都变成这样!如今所有人都是罪的奴仆,被捆锁、被奴役。与他人的关系也毁坏和失落,人生变成了活生生的地狱。 但是这还不够,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她们在生产时要经历痛苦,这是确实的,然而母亲一生也要为儿女特别地操心,这也会带来痛苦。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立约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毁坏,神对夏娃说:“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记三16下,这里的语言也出现在创世记四7)。丈夫和妻子之间必定存在权力斗争,妻子如今试图通过操纵掌控丈夫,尤其是使用她们女性的巧记。丈夫们也试图控制他们的妻子来施展权柄,对他们来说,强大就是正确! 与自己的关系。然而堕落还以严峻、毁坏性的方式影响了个体自己,圣约大学(CovenantCollege)的哲学教授比尔·戴维斯(BillDavis)博士说: “自堕落以来,我们每个人都挣扎于一种自我厌弃。对自己的不满有多种形态:抑郁、嗑药、暴怒、工作至死、试图通过疯狂消费来寻找满足、傲慢自大,等等等等。有时候因着堕落的其他影响,比如基因和化学性的失衡,这些景况会恶化。但是这些景况通常具有一个属灵元素,我们被造要与神团契,不从爱神而来的自爱,一定是自我毁灭的。我们没有能力做自己的神,倘若如此努力,必定无比沮丧。”3
新约的设立 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没有遵守他在工作之约中的义务,如此自愿选择了违背神,并承受背约的后果,就是属灵的死和身体的死。在他堕入罪中以前,亚当有能力犯罪,也有能力不犯罪。堕落以后,他再也没有不犯罪的能力。他的每个思想、言语和行为都带着罪的污迹,他不再有能力履行工作之约。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约,一个可以由一个新亚当——神以人的样式——完全实现的新约。 这个新约是恩典之约,而非工作之约,是透过基督耶稣完成的工作提供的。祂要代替我们过一个完美的生活,如此履行了原初的约的要求。此外,罪的刑罚也会由祂的死付清,透过祂的复活,与父同在的生命保障得以复原。 新约展开的第一步是神发起的,紧接着亚当的堕落,神学家称这一应许为“原始福音”。约的更新自伊甸园里的应许开始,神应许一位救主君王,祂要击败那恶者。神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三15)。我们已经处理了敌对的问题,属灵争战会一直存在,直到基督再来。但不仅如此,女人的后裔——弥赛亚耶稣,要击碎蛇也就是撒旦的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耶稣需要经历死亡,也就是祂的脚跟要被蛇所伤,但是撒旦所引入的邪恶要被彻底击败,那恶者自己也要被彻底驱逐。这些新约的最初暗示为国度的新秩序设立舞台,神的美好创造将要得救、重塑和更新。 恩约的保护立刻就开始了,首先,神用衣服遮盖亚当夏娃,遮盖他们的羞耻,接着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因着被赶出伊甸园,他们就无法吃生命树上的果子,否则吃了便会进入罪与死的永恒光景,救赎就不再可能。 “旧约”的意思是“旧的约”,指着工作之约而言,基于完美遵行神的律法。在真实意义上,整个旧约时代的所有人都处在旧约的轭下,包括神所拣选的以色列。然而与之同时,神给祂的子民提供了新约的应许,这新约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渐进地展开,透过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以及大卫之约,其内容逐次拓展。如同光照在黑暗里,旧约余下部分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神守约的信实,尽管祂所拣选的百姓常常不忠。 改革宗教育原则#38:新约是神与亚当设立的,接着在旧约时代逐渐展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中实现)。 1. 挪亚之约 第一个“迷你约”是神与挪亚设立的,在灭世的大洪水之后,挪亚和他的全家幸存,挪亚向神献祭,神的回应是:“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记八21-22)。 神接着设立彩虹为这约的记号:“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创世记九12-13,15下)。在这里,我们已经初见新约被应用于一切受造物。 2. 亚伯拉罕之约 接着,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他要成为希伯来人的祖先以及一切信徒的属灵之父。神对他说: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世记十七4-7)。 这个约的记号是所有男丁必须在第八天或更大的年纪受割礼,这是神将“敬虔的后裔”为了侍奉祂的缘故分别为圣的记号与象征。藉着这一仪式,生养之举被宣告“归耶和华为圣”4。它象征着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委身于敬拜雅威为他们独一的神,是他们所信靠和侍奉的,他们要为了神的国度分别出来作圣洁的国民。终极说来,神希望他们的心灵也受割礼(申命记十16,三十6;耶利米书四4,六10;以西结书四十四7、9)。 神给亚伯拉罕的圣约应许继续传给他的儿子以撒,接着是以撒的儿子雅各。这些人经常被称为以色列人的三始祖,神在伯特利提醒雅各祂的圣约应许: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创世记二十八13-15)。 稍后,与雅各夜里摔跤之后,神(也许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世记三十二28)。雅各的十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成了以色列众支派的祖先。(利未祭司支派没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由其他支派供养)。耶稣将从犹大支派诞生。
3. 西奈之约 到了救赎历史的这一步,以色列被宣告为“被拣选的族类”,但他们还不是“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彼得前书二9-10)。要达成这一点,他们必须被授予一系列的礼仪和律法才能作为一个神政国运转,成为一个由神直接治理的国家。圣约进展的第一步便是西奈山的摩西之约,正是在那里,神这位神政国的君王赐下了一系列的道德律、礼仪律和民事律。 道德律即十诫,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工作之约的进一步说明。如今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吃伊甸园里的果子,而是顺服与他们立约的神。既然他们已经无法不犯罪,那么十诫要么成为定他们罪的工具,要么成为他们通往救恩的路标。透过献祭的礼仪(由礼仪律指导),认罪的问题得到解决,献祭象征着神羔羊的最终献祭,祂要除去世人的罪。这些赐律事件背后的立约属性,在神对摩西的这段话中彰显出来:“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十九3下-6上)。 在西奈山上透过摩西颁布的圣约,确立了以色列作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的地位。数百年后,使徒彼得写给教会的书信,将各族各国的人都囊括在这一圣约应许之内:“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彼得前书二9-10)。 摩西稍后进一步解释了神的这些圣约应许: “这是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以色列阿,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89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申命记六1-3)。 4. 大卫之约 最后,神与大卫立约,应许他的王朝要统治到永远。神藉着先知拿单对大卫说话:“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敌扰乱,并且我耶和华应许你,必为你建立家室。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原文作你)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母耳记下七11下-12、16)。 这一应许已经且正在由耶稣基督成就,祂是大卫的后裔、永恒的君王,此刻正在父的右边统治万有。 5. 恩典之约 如上所述,新约首先由创世记3:15的原始福音引入,夏娃的后裔耶稣基督要藉着祂的死与复活击败恶者,并重塑圣约关系与真理视角。这些事件将在第八章中进一步探讨。 旧约时代的继续 性从堕落到基督第一次降临之间发生的大部分事件都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光明的国度和黑暗的国度之间进行着至死的战役。然而尽管旧约时代国度活动微弱,时代黑暗,神的主权与信实仍然多次多方地显现出来。以色列的黄金时代——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即使在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后期,仍然可见一种继续性,尤其是透过神的先知传讲的国度伦理。基督在祂的第一次降临中引进了这些伦理,呈现了初熟的果子,即祂的国度在末了完全成就时万物将有的样式。但这些伦理在旧约时代就已经存在。先知们不断地对质以色列和犹大的君王,因为他们在统治中忽略了边缘群体和无权无势的人,这就显出公平与公义的双主题构成了他们信息的中心。君王受命特别看顾百姓当中的穷人、饥饿的人、寄居的、孤儿和寡妇,这些人不能为自己发声,然而这些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神指派的职责上惨败。 先知弥迦以这些话总结了国度伦理的本质:“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六8)。先知以赛亚也发出同一个命令:“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以赛亚书一16下-17)。行善的标准就是按照至高国度的“末世伦理”而活(例如,神完美的平安)。“求神的国”意味着寻求医治、复原、关系、公平、公义、慈爱、怜悯、和平,以及诸如此类的永恒“伦理”。 不向无助软弱的人施行公平和公义,其后果由“主的日子”——即最后的审判预言和表明出来。旧约先知文学中,“主的日子”出现了26次,既指向暂时的审判,又指向基督再来时的最后审判。暂时的审判发生于北方十个支派被驱散到列国之中(犹太人大分散的开始),以及南方两个支派——便雅悯支派和犹大支派被掳巴比伦的七十年。在活出国度伦理上失败,总是有其审判与后果。 改革宗教育原则#39:国度伦理由旧约先知预示(然而它们由基督在地上侍奉期间完全揭开序幕)。
问题与讨论: 1. 堕落事件如何是一场真理与谎言的较量? 2. 受造物“完全而普遍”地被玷污,具体是什么意思? 3. 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有什么问题? 4. 从圣经角度教导的数学和从世俗视角教导的数学有何不同?请解释你的答案。 5. 从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学校或你的教学举一些例子,解释“对立居中而非环绕”。 6. “人与创造并未成为(become)罪”是什么意思? 7. 人类在道德上是好、坏还是中立?请为你的答案提供圣经依据。 8. 请为下面这句话举一些例子:“我们应当逃避罪,但是我们不当逃避已经被罪玷污的一切”。 9. 一神普救教会(TheUnitarianUniversalistChurch)不相信三位一体,因此不是一个“基督”教会。然而它的信徒经常殷勤寻求社会公义这一合乎圣经的主题,在一些共同事业上,基督徒能与他们一起工作吗? 10. 普遍恩典的教义伴随有哪些危险? 11. 你能看到对立与普遍恩典之间的张力吗?对于如何处理这种张力你有何建议? 12. 恩典如何在堕落后的伊甸园里显明出来? 13. 创世记第三章里何处可以发现耶稣? 14. 旧约的各个迷你圣约中,各有哪个方面与今日的我们相关? 15. 旧约的各个约与耶稣基督里成就的恩典之约有何关联? 16. “受造物叹息”是什么意思? 17. 以弗所书5章21节往后如何可以被视为基督对堕落给婚姻造成的影响的回应? 18. 新约的条款是什么?与旧约的条款有何不同? 19. 如果神没有提供新约,今日的生活会有何不同? 20. 下面这句话能以何种方式指导今日的生活与教育:“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1南希·皮尔西(N.Pearcey),《寻找真理》(FindingTruth),科泉市大卫·库克出版社(DavidC.Cook)2015年出版,39-40页。 2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TheGulagArchipelago),纽约哈珀出版社(Harper)1973年出版。 3戴维斯(W.Davis),《万有之先》(InAllThingsPreeminent),瞭望山(LookoutMountain)圣约大学出版社(CovenantCollege)2014年出版。 4新约中,婴儿洗包含男孩女孩(加拉太书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