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8|回复: 0

谢文郁、曾庆余等:“新教神学原则——从三个唯独谈起”研讨会纪要

[复制链接]

1535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73
发表于 2020-10-30 14: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月18日圣山研讨会纪要整理
时间:2020年9月18日19:30-21:30
主题: “新教神学原则”
主持人:曾庆余
纪要整理:曾庆余、杨宁、江明峰、赵春雨、虞君武、温正油
第一部分:主讲
主题:“新教神学原则——从三个唯独谈起”
主讲人:谢文郁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新教的神学原则”,这是新教不同宗派的基本出发点。我们所说的“新教神学原则”,是指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运动中提出来的一些基本神学原则。
马丁·路德在发表的一系列看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他在1520年9月到12月写的三篇很重要的著作,被称为是路德的三篇檄文。檄文是战斗性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罗马教会。罗马教会当时是整个西欧教会的最高管理机构,罗马教会最高的领导人是教宗,教宗下面设两个等级的主教,在罗马的主教们主管教会的所有教务、教义和神学问题。马丁·路德对罗马教会的这种管理机构极其不满,因此就写了这三篇檄文。宗教改革运动中最重要的“三个唯独”就是在这三篇檄文里提出来的,就是“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后来荷兰改革宗在多特信条里加入了“唯独基督”和“唯独荣耀”,变成了五个唯独。我不认为这两个唯独有必要。
我想要进一步指出的一件事情是,加尔文对马丁·路德在神学上的一系列说法,基本上是全部认可的。但是他会给出一些新的解释,一种不同的角度来去谈论路德的神学思想。在路德面对争论的时候,不管是跟天主教还是跟慈运理,加尔文基本上都是站在路德一边,为路德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辩护。实际上路德和加尔文在神学上和教义上相当的一致。
我今天主要是要通过分析路德的三个唯独来展示新教神学的基本原则,希望帮助大家在谈论神学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    唯独圣经
在处理“唯独圣经”这个原则时,我们需要有一个历史的语境。有个区分要注意。一个是圣经作为神的话语,那些经文神的理解是什么;一个是圣经作为文字,我们对这些文字的理解是什么。神对这段经文的理解和我们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当我们面对圣经的时候,会遇到对圣经经文不同理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早就发生了。
在二世纪的时候,教会就对圣经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这引发了一系列的神学争论。当时的教会被称为大公教会,大公教会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教会,首先就要有统一的教义,如果教义不统一,教会就会四分五裂。为了解决因对圣经理解不同所引发的争议,教会就召开大公会议,把相关的主教们召集在一起讨论。虽然一开始大家的理解不一样,但是在会议上通过讨论,会形成共同的理解,继而形成一个共同的说法,共同的说法确定下来,就称为是“教义”。在教会里,因着对圣经有不同的理解,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也就产生了正统和异端之争。怎么来确定我们是正统?所谓的正统就是在主教会议上所确定的共识,和这些共识不一致的,就被称为是异端。1世纪到5世纪中叶,是非常重要的教义形成时期,在此期间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君士坦丁堡会议、以弗所会议、迦克墩会议,形成了我们称之为“三位一体”、“耶稣全人全神”的公共教义。圣经作为神的话语,是我们的经典,是教会的基础。那些大公会议的决议,被称之为信条,是我们的认信。圣经和信条具有同样的原始性、共同作为教会的基础。
在罗马教会看来,作为我们信仰的基础,圣经和信条具有同等的位置。这种说法被称之为“多元传统说”。“多元传统说”非常强调圣经作为起点,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作为我们共同的说法,都必须坚持。只有这样,教会才能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上。1414年到1417年罗马教会开了一个大公主教会议——康斯坦斯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教皇选举以及界定什么是正统教义的问题。这次大会特别对捷克的一个叫胡斯的教士做了一个决议,谴责他并且对他实行火刑。主要原因是胡斯在圣餐问题上做出了一项改革。天主教一直认为在领圣餐时,只有发过愿、和耶稣基督有婚约的人,通常是神父、教会的神职人员,才能够饮用杯中的酒,而一般平民只能领用圣餐中的饼。但是胡斯在这件事上进行了改革,允许一般的平民,不但可以领饼,也可以领杯。胡斯当然不仅仅在这件事情上,和当时的罗马教会对抗,还在一系列的问题上,包括强调圣经的重要性,强调教皇可能犯错误等等,支持牛津大学的教授威克里夫,而威格里夫的一系列说法曾受到教会的谴责。
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问题上,触及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马丁路德反对售卖赎罪券这件事,等于是在反教皇。赎罪券的售卖是经过罗马教会的决策程序,从主教讨论做决定,再把这个决定送到教皇那里面,经由教皇批准,才开始卖赎罪券。在反对赎罪券的同时,也反对教皇的绝对权威。因此主教们在跟他争论的时候,就特别提到康斯坦斯大公会议的决议。路德在和主教们进行争论的时候,就陷入了困境。主教们问他:“你是不是基督徒?”路德说:“我当然是基督徒。”“作为基督徒是不是要遵守历代的大公会议决议?”路德犹豫了一下,没有做直接的回答。那些攻击马丁路德的人,进一步说到:“我们的教会传统是从圣经开始的,历代大公会议决议都是我们的纽带,都必须认信的。”那么马丁路德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境:要么不要再说话了,听主教们说话,接受主教们对他的这些判断;要么给出一个说法,你还是不是基督徒。在这种情况下马丁路德强调说:“我当然是基督徒,我是唯独圣经的”。“唯独圣经”这种说法就是要强调,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在地位上不能和圣经平起平坐,这种历史观、传统观称之为是“单元传统说”。按照这种说法,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如果符合圣经,我们继续坚守,如果不符合圣经,我们就可以把它放弃掉。这个问题上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就是奥古斯丁在引用尼西亚会议决议的时候。尼西亚会议决议在提到圣灵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圣灵从父出来”,但奥古斯丁发现在圣经里,圣灵是从父和子出来的,因此他每次引用尼西亚会议决议的时候,都会说“从父和子出”。由此引发的争论,历史上称之为“和子”争论,这件事说明奥古斯丁是修改过尼西亚会议决议的。这个“和子”争论,是引发东西方教会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马丁路德看来,这些大公会议决议,只要符合圣经的部分,我们都会采用。马丁路德反复强调说尼西亚会议和迦克墩会议决议这两个决议,我们是必须执行的。尼西亚会议出现了“和子”之争,尽管我们仍然坚持尼西亚会议决议,但是在“和子”这个问题上,马丁路德是站在奥古斯丁这一边的,同意对尼西亚会议决议做一个小小的修改。虽然是小小修改,但是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涉及一系列神学建构的问题。
在谈到“唯独圣经”的时候,马丁路德非常强调一点,就是从“单元传统说”的角度来强调圣经的出发点的位置。这就和当时的罗马教皇主义的支持者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在教皇主义者看来,“多元传统说”仍然承认圣经的初始的地位,它是起点,但是他们同时认为历代的大公会议决议都是一样的“一元”,都是要坚决完全的接受的。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争论,就是关于“和子说”。罗马教会的主教们也是同意这个说法的,他们也采取的是“和子说”,在这个问题上其实马丁路德是占了一点上风的,马丁路德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对于主教们来说是很不好回答的一件事。但是我们要注意另外一个方面,主教们非常强调的是,我们在圣经这个问题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些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就会引发争论。按照马丁路德的说法,等于又把我们拉回到一种原始的状态。在罗马主教们看来,如果我们不采用历代主教会议决议作为正统和异端的辨认标准的话,我们就会陷入一种重新混乱的争论当中。他们对马丁路德说,历代大公会议的决议都是经历过众主教们讨论所形成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因为你一个人有不同的理解而加以改变。
在教皇不倒论这个问题上,马丁路德认为教皇作为人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完全不倒的。当时在罗马教会里,非常强调教皇这个位置是不倒的,教皇个人可能有问题,但教皇的位置是不倒的。而马丁路德说教皇的位置和教皇这个人是分不开的。在教皇体制的建立之初,有两个人物非常重要,利奥一世和大贵格利。他们在讨论教皇体制的时候都引用了一段主耶稣的一句话:“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彼得”这个词是石头的意思,我们中文翻译把“彼得”和“磐石”这两个词分开了,希腊文里这两个词仅仅是词尾不太一样,指的都是石头。教皇主义者认为整个罗马教会是彼得建立起来的,彼得就是第一任教皇。耶稣的教会就是要建立在彼得身上,历代的罗马主教或者说教皇都是继承了彼得,因此彼得是磐石,历代的罗马主教也是磐石。他们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解释这段经文,来确立教皇体制的必要性,并且认为根基是来自于神的话语,来自耶稣的这句话。马丁路德认为他们对这句经文的解释是错的。彼得代表门徒在耶稣面前认罪悔改,是在信心当中认罪悔改,“我要把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这里的“磐石”指的是彼得的信心,主耶稣是要把教会建立在彼得所代表的门徒们的信心的基础上,以及代代相传的信心基础上。当时的主教们在和路德争论的时候,对路德的解释没有做简单的否定,没有说这种解释是完全错的,是异端。主教们认为路德的这种解释有一点道理,但历代的主教们认为这里讲的就是彼得。但路德的解释,是要彻底否定整个罗马体制,认为罗马体制把权威建立在教皇身上,这种做法本身是有问题的。最后主教们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历代主教们都是这样解释这段圣经,而你现在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你一个人的想法,就想要推翻历代的主教们的想法吗?这样做是把我们拉回到最原始的状态,我们对圣经各自都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如果没有教义作为标准,我们又会陷入到争论不休的状态。路德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一个词,叫“自由之灵”。他提出我们要用我们的“自由之灵”来强迫这些主教们获得对圣经更好的理解。
这场争论产生了新教神学的一个重大原则——“唯独圣经”。在马丁路德看来,“唯独圣经”隐含着一个理解和解释圣经的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平等解释权”。每一位基督徒,我们只要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在信心当中对圣经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来自于神的,所以不能拿现有的传统理解作为权柄,不允许我有这样或那样的理解。这件事情就导致了在理解圣经上出现了多样性。当然路德非常强调一点,传统的那几个大公会议决议,特别是尼西亚会议决议和迦克墩会议决议,他还提出了亚他那修信条,这三个信条他是完全认可的。当然所认可的尼西亚会议也是有“和子”这两个字在里面的。在读圣经的过程当中,我们接受这几个基本的最原始的信条的约束,但是它们和圣经的地位不一样,圣经高于这些信条。因此他对这些信条的称呼并没有用“真理”这个词,而是用了“教义”。他说这些教义作为一个共同的说法,是符合圣经的,所以我接受它们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绝不能妨碍我们的“自由之灵”,绝不能妨碍我们对圣经的阅读所产生的不同的理解。
他在谈论“唯独圣经”的时候,是建立在对圣经的理解和解释的平等权基础上的。路德在他的“平等解释权”里隐含非常重要的观念,我们任何理解上的冲突都必须回到圣经里去。我们对圣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尊重其他弟兄姐妹的理解,来不断的改善我们自己的理解。“改善”这个词在路德那里是经常出现的。他甚至说要迫使那些主教们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在路德看来,“唯独圣经”和“平等解释权”,这两个原则必须要同时讲。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作为一个“单元传统说”,让我们和神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圣经里,圣经的权柄不是通过权威解释来呈现的,不是通过一些基本教义来呈现的,而是通过我们每个人直接和圣经建立关系。但在平等解释原则里,在理解圣经的时候,同时也必须尊重历代传承下来的共同的教义,要接受这些教义的约束。路德在这里面强调,尽管我们反对一个外在的权威,但在理解圣经这件事情上,我们还是要持守一个平等的解释权。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共同的进步。平等解释原则的运用,是一个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你高高在上,把你所拥有的一点点的理解强加到对方头上的过程。这就是马丁路德所说的“唯独圣经”。
二、    唯独信心
马丁路德提出的三个唯独作为新教神学的基本原则,是有内在的关系的。对路德来说,当我们说“唯独圣经”的时候,是相信只有圣经才是神的话语,是教义的起点。圣经是神对我们说的话,因此在谈论圣经的权威的时候,他非常强调的是在信心里来领受这件事情。我们不仅仅是把圣经当作一本书,而是当成神的话,我们只能通过圣经和神建立关系,只能通过圣经去领受神的旨意。当我们不理解其中的一段话的时候,我们就要求神帮助我们理解。只有我们的理解能力提升了,理解结构改变了、更新了,我们才可能去理解它。因此在信心中去阅读圣经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理解能力不断提升、理解结构不断更新改变的过程。圣经的命题不是我们的判断对象,而是神要借这些命题对我们说话,包括要改变更新我们的心思意念,我们的理解结构,我们的理解能力。
当说到“唯独信心”的时候,其实更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和圣经的关系只能在信心当中建立起来。如果脱离信心,我们无法去处理和圣经的关系。
通常谈到“唯独信心”的时候,我们更喜欢谈论的是信心和善功之间的关系。我们得救不是靠善功,而是靠信心。所谓的善功,是说我要去做一件我认为是善的事情,或者我要去做一件主教认为是善的事情,我只要做了那件事,就有了善功。在当时的罗马教会里,认为人和神的关系是通过做一系列的善功来建立的。这种情况下就面临着一个路德认为很严重的问题:什么是善?我们一谈到“善”这个词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判断,也就是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善的,或者说主教认为这是善的,要做善工,必须知道这个工作是善的。凭什么说它是善的?一方面是你认为是善的,一方面是主教认为是善的,但神是不是也认为它是善的呢?神认为是善的和我们认为是善的,是不是完全统一呢?路德特别提到,任何时候当我们谈论一件事情是否为善的时候,我们都要动用我们的价值体系,要下一个判断,而这个判断本身是我们的。由于我们并不知道神心里面想的善,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去做那个事,所以我们以为做的事情是善的,但却是恶的事。什么叫罪呢?就是不按照神的心思意念去做事,只按照自己的心思意念去做事。一件事情是善是恶,都要以神的判断标准来定。因此问题就归结到你要知道神的心思意念,才能去做善功。怎么样才能知道神的心思意念呢?只能在信心当中去领受。如果不在信心里,就不可能在神的话语里更新改变。在信心里放弃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结构,从圣经那里面接受神的旨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神的心思意念,做的事情才能讨神喜悦。因为在信心里和神建立关系,在信心里完全依靠神,我们就在神的恩典里被更新改变。
三、    唯独恩典
路德在这里面进一步引申出“恩典”这个词。在路德看来,恩典只有在信心里才能进到人里面。在信心里我们不断地领受神的旨意,我们不断地更新改变,在不断更新改变中领受神的旨意,就是神的恩典。我们通常认为,这个主要是奥古斯丁的认识。
奥古斯丁早年在相信耶稣基督之后非常的兴奋,就写了一些文章说“我相信耶稣基督”。后来他在和伯拉纠争论的时候,发现“我相信耶稣基督”这句话越来越不对。他发现其实依着我是不可能相信耶稣基督的,我只会拒绝耶稣基督,我现有的思想观念是不知道恩典,不知道神的旨意,只会拒绝。但是因为恩典临到我身上,我才相信耶稣基督。所以他说信心是随着恩典而来,他晚年的时候特别强调恩典在先、信心在后。“恩典在先”这个命题,引发了一个悖论:人如果没有信心是不可能领受恩典的,但如果恩典没有临到我身上,我是不可能有信心的。这两种说法是非常令人困惑的。所以在思想史上,从奥古斯丁后来进到自然神学,也是在奥古斯丁晚年的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个自然神学,最后建立了一个基础就是说恩典在前,信心在后。那么从恩典到信心中间是靠什么来维持呢?自然神学里面提出了理性,也就是恩典临到了,我们通过理性来认识恩典,把恩典认识清楚了,我们就有信心,这是自然神学的一套神学思路。我今天不打算展开这方面的论述。
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没有信心、就无法领受恩典,没有恩典、就没有信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处理?马丁路德注意到,如果没有信心,就没有办法把圣经当作是神的话语。把圣经当作用理性去阅读的书本,我们就会使用理性,使用我们的理解结构去对待圣经,这种做法只能拒绝神的旨意。只有在信心里相信圣经是神的话语,才能够通过圣经和神建立关系。而圣经其实就是神赐给我们的恩典。在这个问题上,路德自己觉得他是一个很彻底的奥古斯丁主义者。但是他发现,“恩典在先、信心在后”这个说法是不合适的。他认为恩典和信心都是起点。恩典就是耶稣基督,恩典就是圣经赐给我们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把圣经当作是神的恩典呢?只有在信心的基础上才会这样说。路德认为“唯独恩典”是奥古斯丁的命题,但是他把“唯独恩典”和“唯独信心”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来看。恩典和信心之间不存在时间差,是同时的,有恩典就一定有信心,有信心就一定有恩典。如果脱离了信心来谈论恩典,就会把恩典当作是理性对象去认识,那是不可能认出它是恩典的。所以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圣经这三点,必须放在一起去理解。
总体来讲,这三个唯独最后就形成了整个新教建构神学的基础。
第二部分:互动与答疑
主持人:下面是互动答疑的时间。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区别上帝的启示和自己的意念生发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恩典吗?第三个问题是:没有信心就是罪,如何理解?
谢文郁:这三个问题其实都有内在的关系,我想一起来回应这三个问题。刚刚我们说到自然神学的时候,就特别强调整个自然界都是神的恩典,我们可以通过认识神的恩典去认识神,最后建立我们的信心。这个说法的盲点在哪里呢?当我们没有信心的时候,会不会说这是神的恩典?当我们说这是神的恩典的时候,是在信心的基础上去说的。作为一个有信心的基督徒,相信万事万物里面都有神的美意,愿意在现实生活当中和万事万物之中,去看神的作为。只要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看到神的作为,就会注意到那里面有神的恩典。从这个意义上看,脱离信心是无法谈论神的恩典。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恩典,但前提是在信心里面说。
当我们谈论上帝的启示的时候,也只能在信心当中去谈论。上帝的启示就是恩典,上帝要对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只能在信心当中去领受。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心思意念呢?有时候我们的头脑里会有个想法蹦出来,这个想法可能是在祷告求神的旨意的时候蹦出来的,会不会这个想法本身就是神的旨意,是神要告诉我们的事?灵恩派经常会这样认为。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当我们在求神的旨意的时候,突然蹦出的想法,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是和我们的整个理解体系相一致的。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会问这个决定是不是神的旨意,是不是神要我们去做这件事?当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两种做法去面对。一种是在我们的理性判断当中,认为这就是神的旨意,然后照着去做。如果这件事情做成了,我们会认为我们把握住了神的旨意。我们会很得意,因为能把握住神的旨意,所以引以为傲。如果这件事没有做成,就会下一个判断,一定是撒旦在捣乱了。这时候就去找究竟什么因素在阻拦我们,那些都是属于撒旦的,要坚决地和撒旦做斗争。在这两种情况下,成功了会很得意,失败了会很沮丧,但都不会去求神的旨意。还有一种做法是,我们最后做出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我们相信是神让我们做出来的决定,是符合神的旨意的。当我们说相信的时候,是放弃判断权的,把这件事情的判断权交在神手里。如果这件事情成功了,没有我们的功劳,只会感谢神。然后我们还会进一步追求神,既然神让我们做成了这件事情,那么一定有更好的美意,所以会再去求神的指引。如果这件事情遇到挫折了,乃至失败了,我们仍然会求神的旨意。无论成功失败,都会求神的旨意。这种情况下,我们与神的关系是密切的,神的旨意是不断的引导我们向前的。怎么样区分是上帝的启示和我们自己的心思意念,关键是我们要把我们的一切判断权都交在神手里。我们在信心里面来谈论,就是神的启示。如果在理性判断中谈论这个想法,那么就只是你的想法而已。
没有信心就是罪,很简单,你不在信心里头,你没法和神建立关系,你不知道神的旨意,你就只能按照你自己的心思意念做事,在神的判断里头你就犯法了,你违背了神的旨意就是罪。所以耶稣基督来,就是让我们知道神的旨意。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在平等解释权中怎么来看圣经的权威性?
谢文郁:圣经的权威是怎么建立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事。圣经是神的话语,它的权柄是在我们的信心当中建立起来的,但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面对圣经,都是在理解当中和它建立关系的。怎么去理解圣经有两种考量。一种是凭着我们的现有的理解结构去理解圣经,圣经就成了在我们的理解结构下的评判对象,这种情况下圣经的权柄并没有高于我们的理解结构,圣经的权柄实际上没法建立起来。圣经的权柄一定是在信心当中建立起来的。我们在阅读圣经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会引发争论。如果你坚持你的,我坚持我的,那么我们两个人是没有把圣经当回事的。在平等解释权里,有一个基本事实,我们在信心里读圣经,每次理解了这句话,都会赞美神,感谢神,因为是神让我们理解的。我们一旦理解之后,就会形成一个看法,这个看法是不是正确的理解呢?这个看法是不是神要我永远持守的看法呢?判断权要交在神手里,一旦把判断权交到神手里,神就会有很多方式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理解是有盲点的。在出现争议的时候,对于敬虔的基督徒来说,会彼此分享对那段经文的不同理解。彼此分享之后,我们双方都会有不同的视角。在这过程当中,我们对这段经文的理解就被更新改变了。所以保罗在罗马书里面特别强调,“心意更新而变化,叫我们察验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这里的心意就是理解力的意思,就是理解结构。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我们现有的理解结构是没有办法完全把握住什么是神的旨意的,历代的主教们建立的基要教义,也仅仅是在一定的理解结构里建立的。随着理解结构的变化,我们对神的心思意念的理解会不断的被提升。不过历代的那些基要教义,对我们还是有约束的。从这个角度,我们来处理圣经的平等权解释权和圣经的权威问题。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
温正油组:
1、少波:第一对信仰观念和教会生活如何,第二圣经是神的道是生活唯一准则,第三唯独信心与唯独恩典是相辅相成的,第四圣经是神的话在操练和实践中活出。
2、蔡丽:第一与神没有好的关系觉得没有遇见神,第二没有等侯神遇见神是恩典与祝福,第三相信神并活在神旨意里面,第四在神旨意外听不见神的声音。
3、廖玉才:第一对三个唯独新教教义基本框架感兴趣,第二教会里爱和圣经真理当平衡,第三圣经权威如何实践,第四认识圣经首当的是信心,第五信心同样离不开恩典。第六教会当如何应用。
4、牟子言:第一每个人读圣经都有每个人的观点,第二认识圣经与生命成长有关,第三圣经与人的思想冲突时当归回圣经。
5、汪时贵:刚到总结前两弟兄在认识神的层面有很大进步,怎么寻求神的心意,圣灵怎么来跟你说话,启示你圣经的话语是什么意思。
6、高琦:我们的信仰不能片面每个人都有盲点,三个唯独不仅是立场而且是内涵,存心意更新的心学习。
7、温正油:第一教会忽略了唯独圣经,第二教会应当高举圣经权威,第三教会应当重视改教与使徒教父思想,第四解经应有教义护航。
8、蔡莉姐:第一读圣经结合我们的生活与实践,第二从神学角度认识神操练与神建立关系,第三神的话深奥但所有人都能读应用在灵修中。
赵春雨组:
张弟兄:唯独圣经,怎样建立权威的圣经解释权,同时尊重人们信心程度不同时的解释。对不同的经文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忠于原文和历史文化背景、扎根在机要真理的基础上,是信徒需要注意的。教会所任命的忠实于神的牧者和圣经学者们顺服圣灵的引领所著的权威注解注释书籍,理当被信徒尊重和学习,不能任意私解。
某弟兄:马丁路德提出来唯独圣经是在当时特殊的处境中,而我们当下的情况重点不是解释权,不是集中在教皇一个人手里或者几个人的手里的集权现象,而是盛行的人人可以私自解读圣经。异端在这种环境中更是肆意的解读圣经!
唯独圣经提到的解释权,如果是放在每一个人手里,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可能会扰乱教会的秩序或者给异端邪教钻空子的机会。我在想是不是教会还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建立圣经解读的权威,或者是需要建立一定的规范性或者是秩序性,信徒需要尊重教会的权柄。
张弟兄:有一定的权威和建立规范性,是特别必要的。还有教会对信徒牧养上的扎根,也非常的重要,需要大量读经,渴慕神的话语,并认真的学习圣经。
春雨:异端私解圣经的问题,会更复杂,期间充满属灵的争战。如果是真信徒,可以有理解上的偏差,但不会脱离教会权柄和偏离基要真理长久胡乱解释圣经。异端错解圣经是大大得罪神和毁坏教会的行为。
李姐妹:解读圣经时,注意信心和理性运用的平衡是我需要继续操练的,很多时候不确定自己所思考的是否符合上帝的心意。
春雨:理性和信心怎么样更好的结合,是生命成长的一个过程,属灵生命的成长如同攀登高峰,当我们敬畏顺服神,殷勤学习灵修的话便会呈曲线式向上。很多圣徒和属灵前辈,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是在神面前我们仍然很有限,像保罗所说的,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但我们还是不能完全知道,总是要用谦卑顺服的态度和神建立美好的关系。
虞君武组:
虞君武:第一,之前研读圣经,更多的是寻求和学习属灵前辈或者解经权威人士对上帝话语的理解,不太敢有自己的思考,也很少会自己去思考默想。今天老师特别强调个人在神面前一对一的领受,强调自己独立的思考。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是不可少的。第二,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那么在沟通中是否会产生冲突,进而对教会或团体带来混乱或分裂。通过谢老师的解答,明白了在沟通过程中,实际上都是有在神面前的谦卑,虽然会有生命成熟度的不同,领受也有差别,也许会有的人的理解更加符合神的本意,在沟通中,神的本意有最高的地位,每个人都在神面前是平等的,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可以进一步探讨,目的是确定怎么样理解神的话语是更加符合神的本意。所以,不会发生因意见不同而有的争吵甚至决裂。
王菡: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都会有自己所属的派别,也会有潜在的属灵骄傲,好像自己找到了标准答案。实际上,我们都是看到神的某一个方面,应该把这个放到神整全的画面中去。我们应该去分辨,我们对神话语的领受或理解,是否更加符合神的心意。关于知识,知识的追求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和神的生命的联结,这种垂直关系的建立。特别需要谨慎的,就是一味追求知识的体系,而没有了生命的敬虔。
江明峰组:
陈海林:不管做什么,不能脱离信心,要把主权交出去,凭信心寻求上帝,理解力会不断的更新改变提升。恩典籍着圣经让我们能认识神,也让我们能有信心去相信圣经的话语是上帝启示下来的。
陈少敏:对于圣经不能按照天主教,把教会传统放在很重的位置。新教就是唯独圣经,天主教有很多正确,也有一些经过时间检验显出弊病来。个人认为,新教对圣经每人有平等解释权,但是每人都有不同理解,以谁为准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说我们是改革宗教会对信条的理解要在框架里面,理解要按新教的传统来,非原则问题可以求同存异。
杨宁:仅仅说三个唯独的命题,问题是唯独意思是只有一个,那三个唯独怎样理解呢?圣经的权威本身在平等解释权之上的,信仰和理性的张力,人的理性无疑服从于上帝的恩典之下,而且应该放弃自己的意志完全的信靠上帝,是人的有限理性被上帝的恩典不断更新的过程,灵修到高处也不会有真正的愚昧可言。
明峰:我认为三个唯独是指向不同的领域,文本的权威圣经是最高权威。在信心层面可能要处理的是另外一种关系。塑造今天的信仰观念和教会生活,涉及到权威,人的堕落是对于权威的不接受,导致世界秩序的混乱,上帝要翻转秩序,归正我们。但人不断偏离,罗马天主教教会秩序混乱,以及神学方面的混乱,宗教改革要翻转混乱局面,重新立起神的权威。要传承宗教改革的传统,三个唯独最核心的是回到神那里。
迦勒:当时能提出有5大唯独,今天谈了3个,当时作者提出也是因为当时背景的关系。唯独圣经是怎么看待圣经,是天主教还是新教的,形成一个框架,房子的支柱缺少一根的时候框架的力就不是那么牢固。还能否有其他的唯独,也可以在另外领域提出想象。最终让我们归于圣经,不然唯独站不住脚,不会被大公教会接受。之所以今天还存在,是使更明白理解上帝的话语,奠定整个教会生活和信仰观。三个唯独对灵修和实践的影响是连带关系,最后焦点不在唯独上,重点是强调圣经,唯独仅是一个指向标,让我们本身更专注于圣经上所教导的话语本身。
格子:我想三个唯独不可分割,不应该彼此矛盾,必须同时存在。马丁路德三个唯独的提出,也是回应当时教会生活的现状。信徒自己真正在神的话语里面,就不会以形式作为教会生活的主导。关于圣经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新教可能不追求统一的答案,但是追求内在信心和神给的恩典。当然需要相关的文本帮助解读。三个唯独对新教是开拓性的,不让信仰变成教条,而是神的话语真实活泼的走到生命当中。
薛宝华:三个唯独是路德和主教经过长期辩论和圣灵启示的结果,诞生有特定历史背景,主要还是针对当时罗马的教廷。路德提出这三个唯独的时候,只是反对罗马主教部分对圣经的态度。唯独圣经首先指圣经是最权威的,每一个基督徒在上帝面前都有对圣经平等的解释权,现实中的纠结是由于每个人背景不同,对同一句经文的理解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2-22 02:23 , Processed in 0.0721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