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2|回复: 4

高等研究院专题:李威: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与“中国化”研究

[复制链接]

1557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801
发表于 2023-3-21 09: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探索》2016年9月刊


“大学”(university)一词源自拉丁语UNIVER⁃SITAS,本意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者共同体”。然而自20世纪初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学术资本主义的流行,大学与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开始紧密起来,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在这种世俗化扩张的过程中,大学的“象牙塔”特质逐渐褪色,这使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特别是致力于人文和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们丧失了传统的思维领地。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充,大学内部的系科也更加细化,这对“高深学问”的研究和创新十分不利。因此,在大学之外,需要创建一种隔离外界干扰、不涉及利益纷争、专门从事高深学问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科学研究机构,高等研究院正是应运而生的新型组织。
一、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回溯
1930年,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美国新泽西州创办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此后世界各国模仿创办此类机构的活动一直在延续。目前,全球已经建立了上百所高等研究院,它已成为推动人类科学和人文发展的核心“发动机”。
1.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是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其全称为“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并非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其下设数学学院、自然科学院、历史研究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每个研究学院都有一个小规模的终身研究员团体,每年也会有一些访问学者作为补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院理念是致力于“纯粹的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赞助商的压力,这吸引了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一批世界级大师。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杰出人才的加盟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术研究圣地,不少著名学者包括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奥本海默、杨振宁、陈省身、丘成桐等,都在这里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
2.高等研究院联盟(SIAS)
1991 年,国际上知名的“一些高等研究院”(Some Institutes for Advanced Study,简称SIAS)联盟诞生,最初的成员为6家,现在发展到9家,主要包括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荷兰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色列高等研究院、美国国家人文中心、德国柏林高等研究院、瑞典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雷德克里夫高等研究院、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这些加入SIAS联盟的高等研究院都明确地采用“普林斯顿模式”(Princeton model)。SIAS联盟内高等研究院的共同特点是:“像传统的大学一样,致力于促进学习,但它的规模较小,且它不提供正式的教学。它也没有大的实验室。它是从事最高度专业化研究的地方,并提供向跨越所有学科边界的知识交流开放的氛围。” SIAS联盟内的9所高等研究院,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高等研究院,它们大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被SIAS联盟所普遍接受的“普林斯顿模式”,代表了当今世界高等研究院的主流模式、基本模式,尽管它可能不是唯一模式。
3.欧洲高等研究院网络(Eurias)
现在,在世界各地建立的高等研究院的数量远不止9所,如另一个高等研究院联盟组织──欧洲高等研究院网络(Network of European Institutesfor Advanced Study,简称Eurias)于2004年成立,目前已有来自欧洲16个国家的21所高等研究院加入,成员包括丹麦的奥胡斯高等研究院、挪威的奥斯陆科学院高级研究中心、保加利亚的索菲亚高等研究中心、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高等研究院、法国的里昂高等研究院、德国的汉莎高等研究院、意大利的博洛尼亚高等研究院等。从Eurias 联盟的21 所高等研究院的性质来看,大多为独立性研究实体,少数挂靠在相关著名大学。从学科来看,既有侧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院,也有侧重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院,还有跨文、理学科的研究中心。该联盟整合了欧洲各主要国家的高等研究院的相关资源,每年接纳一年制的访问研究人员达500多名,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互补性的多元研究组织网络。相比起来,亚洲各国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虽已建立多所高等研究院,但资源分散、各行其是,导致其跨地区的合作交流较少,也难以取得跨国性的研究成果,这方面Eurias联盟的运行模式值得借鉴。
二、高等研究院的特征与现代价值
1.高等研究院的特征
高等研究院既非一般的学科性研究基地,也非当前流行的工业技术转化中心。其使命在于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深学问”,其方式在于通过集聚多学科的精英团队潜心研究来推动重大基础理论的创新。为了掌握高等研究院有哪些特征,我国学者钱晓红等(2007)、周克荣等(2013)对国外高等研究院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高等研究院”模式的出现对促进全球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科学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为例,我国部分学者如张会杰(2009)、曹秋阳(2013)、孙艳丽(2014)都对其组织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和IAS的章程文本,可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特色总结为天才、教育家与慈善家的有机结合。
第一,学术独立,精神自由。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虽然与普林斯顿大学有紧密的联系,但其立意高于大学,不承担教学任务,鼓励学者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积极地从事研究。同时,它也是一所私立性质的独立研究实体,不受大学与政府的管制,具有较强的学术自主权。
第二,资金充裕,研究纯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约75%的资金来自基金会捐赠和私人捐助,能够为本院的终身教授提供不低于25万美元的薪水。终身教授不需招收研究生、不开设教学课程,没有学术委员会,也不需要为任何课题项目和商业任务而忙碌,提倡以学者的好奇心驱动闲逸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深知识探索。
第三,学科交叉,多元融合。研究人员思考的问题可谓多姿多彩,从宇宙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到世界古代史研究,从语言演化到神学变迁,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有意淡化。他们不必为谋生而操心,也不需被世俗事务所束缚,唯一要做的就是能够自由地思考宇宙、生命、人类、历史及其他一切重大命题。
第四,精英汇聚,学术天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目前共有26位终身教授,大部分为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此外每年还邀请190多位世界著名的天才级科学家来此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精英之间的思想碰撞有助于交叉学科的深入思考和前沿领域的观点产生。__总的来说,国际一流的高等研究院一般都在定位、学科选择、经费筹措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高端精英人才的选聘制度、清晰的学术权力界定、稳定的资金来源、小而精的组织结构等,高等研究院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了自身的存在。
2.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高等研究院在现代社会具有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能够有力地屏蔽掉学术资本主义中市场力量的侵蚀美国学者斯劳特和莱斯利(2008)的《学术资本主义》一书宣示了知识成为“资本”、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成为“资本家”的时代的来临,这对大学的传统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打破了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学术权威”的三角制衡稳态[9]。而高等研究院主要从事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科学,并不跟踪最新的市场热点技术,也不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从而使高等研究院有力地屏蔽掉来自市场经济的压力与诱惑,创造出一个纯学术的“象牙塔式”的思维空间,这在当今物欲横流、大学也难免其俗的大环境下尤其难能可贵。
(2)能够保持学术独立与精神自由的“ 精英主义”传统精英主义认为,一些在心智、社会地位或是财政资源上具有优势的特定人群应当被视为精英,这些精英的观点及行为更可能对社会有建设性的作用,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或智慧令他们尤其适合于治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世纪大学以来的基本学术精神,代表着高等教育的“精英主义”传统。在高等教育国家主义盛行、大众化进程加快、与政府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有淡化的趋势。而高等研究院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吸引全球第一流的学者,使他们能够进行不受限制的自由而独立的学术研究,研究的基本都是世界性、国家性、民族性的重大问题,这正是“精英主义”传统在现代大学中的保存与复活。
(3)能够促进“ 高深学问”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在现代社会,“高深学问”的纵向分化与横向综合成为显著的特征,这也对于传统的“闭门造车式”和“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以诺贝尔奖为例,观察21世纪以来颁发的自然科学奖项成果,大部分都是两人或三人合作、甚至跨地区或跨国合作。因此,“高深学问”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研究院的理念和设置非常有利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一流学者进行有效合作,“头脑风暴式”的集体讨论与“下午茶式”的随意交流都有助于顶尖学者的思维交锋与灵感触发,其成果的知识共享形式也具有贡献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三、中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掀起了建设高等研究院的热潮,目前已经建立了17所高等研究院,在世界各国中数量处于领先地位,但其性质功能和研究水平却与世界顶尖的高等研究院有较大差距。参考邬备民(2012)的大学高等研究院分类方式,并结合高等研究院的实际特征进行修正,可将我国现存的高等研究院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型、人文社会科学型、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型、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综合型四种类型。与国外高等研究院不同的是,我国高等研究院并非一个独立的研究实体,而是大多挂靠在大学内部,作为一个研究和教学实体单位承担着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任务;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那样能够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限的综合性高等研究院。
当然,我国建设高等研究院也一直在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以最新成立的复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为例,可见我国高等研究院建设的最新动向。2015年6月,复旦大学通过了《高等学术研究院建设方案》,高等研究院的宗旨是以促进顶尖人才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前沿发展与交叉融合、产生重大学术新思想和哺育学术新人才为己任;目的在于提升复旦大学高等学术交流统筹组织能力,提高学校学术交流层次,为构筑学校学术高峰聚集顶尖人才;目标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三年内形成年度交流规模20~30人,五年内争取在上述规模基础上,引进若干顶尖人才来校长期工作,并逐步进入工作常态化,成为世界知名的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可见,复旦大学建设高等学术研究院首先契合了本校特有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的精神追求,这奠定了该高等研究院的基本文化气质,而较强的文理学科基础、优秀而多元的教师和学生资源、地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则是复旦大学建设一流高等研究院的良好先天条件。复旦高等学术研究院的建设方案重在引进学术精英,推动基础科学、前沿研究、长期研究与访问交流相结合,基本符合了国际高等研究院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
四、高等研究院的“中国化”
问题建设一流的高等研究院是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到世界级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高等研究院的政策文本分析和实际案例走访,认为当前中国建设高等研究院真正的症结在于以下问题。
1.高等研究院的价值取向不清晰
中国高校目前建立的高等研究院,从章程文本来看,其理念大多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养科学创新人才”“开展国际学术合作交流”等,对于最根本的“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等灵魂性理念少有提及,反映出对核心价值的回避;从组织架构来看,高等研究院主要挂靠在某一大学内部,与校内的其他研究所、研究院并没有明显区别,其中利益错综复杂、治理方式因循守旧,难以实现自由、独立、基础、多元的“学术特区”理念。
2.高等研究院的结构功能不完善
我国的高等研究院大多作为大学或科学院的下设机构,主要从事自然科学或应用性技术的研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较弱,缺乏多学科的融合机制。高等研究院在校内地位不够高,获得的运行经费有限,也没有足够的运作空间;同时,其研究人员配置受我国特有的“事业编制”限制,永久职位有限,而流动岗位又难以吸引一流的人才。两方面的限制导致高等研究院的学术研究难以立足国际基础学科的前沿,更多逐渐沦为应用研究与科技转化的基地。
3.高等研究院的资源保障不健全
高等研究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目前,真正能满足高等研究院要求的高端精英人才在我国仍很稀缺,相关人才计划吸引的人才多为青年学者,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又无法全职在高等研究院工作。此外,国内高等研究院提供的薪资待遇也与国外有较大差距,难以吸引高端精英学者全身心地投入高等研究院的工作之中。综上,在大学自身资源尚不充足的条件下,高等研究院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中国建设高等研究院的对策
建议展望未来,我国建设和改革高等研究院,必须更加注重根植于大学的优质资源、多方开拓稳定的发展资金、创建自由宽松民主的研究环境、完善高吸引力的精英学者选聘制度、强调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国际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力争出现世界一流的基础理论创新和公共知识产品,从而为大学的学术环境和科研文化不断注射新能量,为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创办世界一流学科发挥重要作用。为此,需采取以下对策。
1.重构学术独立、精神自由的办院理念
要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必须要尊崇高等研究院的学术自由理念。首先要从章程上树立高等研究院的独立法人地位,使高等研究院与政府、市场、大学从利益关系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保证高等研究院的研究自由;其次要从制度上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怀疑、宽容失败的学术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激发思想碰撞、保护原创思维,创造崇尚科学与自由的氛围。
2.创造充裕的经费来源和良好的物质环境
高等研究院作为传承和创造人类知识文明的重要机构,研究的都是基础科学中的重大问题,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物质资源来支撑其运行。目前我国的高等研究院其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所挂靠的大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仿照国外,建立独立的高等研究院董事会和基金会,吸纳工商企业的资助和社会个人的捐赠,前提是不能因为捐款就改变高等研究院纯学术研究的宗旨。
3.营造学科交叉、多元融合的学术氛围
我国目前建立的高等研究院能真正跨越人文、社会、理工等学科界限的非常少,不太符合高等研究院的高端定位与国际主流形态特征,这可能与我国学科壁垒森严的学术管理体制有关。因此,要想使高等研究院具备学科交叉、多元融合的学术氛围,必须打破既有的学科界限,通过建立“学术特区”的形式吸引多学科资源和人才汇聚,鼓励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4.完善高吸引力的精英学者聘用与激励制度
我国建立的高等研究院要想迅速占领学术前沿,必须吸引世界一流的学者加盟,这就需要完善对学术精英的聘用与激励制度。具体来讲,可采用西方高等研究院通行的“终身研究员+访问研究员”的模式,既注重一定数量的顶尖学者稳定工作,又注重每年邀请最新的学术新秀前来访学和交流,同时还可招收一定的博士后人员作为研究助手。无论是终身制还是访问制学者,都必须予以较高的薪酬激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7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80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09: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等研究院的普林斯顿模式
作者 : 李云鹏
来源 : 高教发展与评估
发布时间 : 2020-07-31
阅读次数 : 236
1930年成立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是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旁边建立的与众不同的高端学术研究机构,走了一条与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凭着其独特的机构特色和卓越的学术贡献,持续聚焦唯学术的办院理念,坚守初心,取得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为世界基础科学前沿研究的圣地,也成为世界各地高等研究院竞相效法的榜样。

一、聚焦学术:另辟蹊径的办院理念

(一)只从事学术研究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一开始就是为弥补现代大学建制的不足而登上历史前台的。大学最初是一座独立的象牙塔,与社会保持着距离,自得其乐。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学术资本主义的流行,大学与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开始紧密起来。19世纪中期美国赠地运动和州立大学兴起,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开始成为社会共识,威斯康辛思想更是一度引领大学的时代风尚。20世纪以来,大学为了自身发展,不断迎合社会的各种需求,办学目标越来越世俗化,多元巨型大学越来越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使得大学教师不再有充分的时间从事知识生产,而是成为知识消费者,甚至是已有知识的搬运工和商人,学术研究多为即时需要。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充,大学内部的系科更加细化,独立建制,这对高深学问的综合性研究十分不利。在此种情境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为一种有别于大学的专门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机构,应运而生。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建立时,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批世界顶尖级研究型大学已经非常成熟,而且极具影响力。但这些大学的功能越来越多,学术研究只是大学功能中的一部分,其他职能越来越多地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进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有别于大学,是纯粹的高等学术研究机构,不承担任何教学或社会服务等职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学园的翻版,但大量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而且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团队协作。

(二)只从事高端基础理论研究

随着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应用技术研究如日中天,但基础理论研究日益边缘化。大学的行政组织越来越庞大,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越来越多地干预了学术自由和精神独立。大学的世俗化加剧,使得那些对高深学问研究有着天然需求的学者们逐渐丧失了思想领地和话语权,被绑架于大学排名与绩效考核的“战车”上。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其定位中明确指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鼓励和支持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即那些原创性(常常是纯理论的)的想法,会产生新的知识,并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这在当时是与时代潮流完全相悖的,需要创办人有远见卓识和魄力。高等研究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因而引进的理论科学家居多,偶尔也支持学者做一点实用技术方面的研究。例如,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进院后在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硕果累累,但没有成为高等研究院的主流。

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奠基人,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美国医学教育的批判引发的巨大变革及创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其高等教育方面的代表作《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和《论无用知识的有用性》,倡导与世俗保持距离的“无用之大用”的基础研究。他指出,学术研究不应该追求实用,而只是满足学者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大学也是如此。他警告说,大学要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但不是社会的欲望,而要“在尽可能有利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各种现象:物质世界的现象、社会世界的现象、美学世界的现象,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发现相关事物的关系。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要比对社会世界或美学世界的研究更深入一步,但差别只是程度上的——它们都很重要,都非常有价值,这是因为它们本身有价值,有意义,有内涵,有用处。”这种寻根究底式的基础研究,耗时巨大且不能产生及时显著的效益,但长远来看,却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能够解决人之为人的根本性问题,不应该随着物质主义的泛滥而被边缘化。

(三)只从事“价值无涉”的学术研究

在1931年的高等研究院董事会会议上,弗莱克斯纳提出:“研究院首先是在本质上是以知识追求为目的的,应该是小型而易塑的。虽然没有远离现实,却应该是学者和科学家的天堂,在那里研究世界和它的现象的实验室;虽然不是修道院式或偏远的,却应该是简单、舒适而宁静的;它应该害怕没有争论点;但是在研究中,却不应有来自于任何方面的强迫学者或支持或反对任何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偏见的压力。它应该提供探索未知世界必需的基本的设施、宁静和时间。它的学者应该享有完全的思想自由,并且绝对免于行政责任的顾虑和担忧。”

这些思想都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长期坚守的立院之基,也成为“学者乐园”的基本理念。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努力以“好奇心为驱动”为动力发展机制,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来维护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纯洁性是指“价值无涉的知识探寻”(the disinterested pursuit of knowledge),这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只唯事实,不唯利益,因为外在利益很容易左右科学研究的进程和结论。独立性是科学研究之本,为此,高等研究院从最初就努力营造自由自主的研究氛围,让学者在闲暇自由的氛围中,借着对科学最纯真的好奇一步步接近真理。研究院坚信“无用知识具有有用性”,从肇始就不追求所谓“有用的”科研成果。这对于克服学术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风和急功近利,是一个全新的风向标。

为了防止外来干预,研究院成立之初即明确规定“接受任何外部捐款的前提,是不能因为捐款就改变高等研究院纯学术研究的宗旨。”为了防止内在干预,研究院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管理工作,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院方实行“无为而治”,目的是保证学者“从容而思”。“为学者服务”的理念成为高等研究院行政管理工作历来遵守的信条和传统,而且要谦卑地为学者提供优质服务,包括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坚守初心:成功的办院经验

(一)坚守一流科学家的人才优先原则

高等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弗莱克斯纳因实行“人才优先”政策而为高等研究院奠定了成功的基石,也博得了巨大声誉。弗莱克斯纳认为高等研究院的成败不在于拥有人才的数量,而在于引进人才的质量,尤其在于是否拥有“伟人”,他们是决定研究能够取得什么成就与成就大小的关键。因此,高等研究院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个把才智当作唯一选拔标准的地方”。事实证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作为第一个终身教授的加盟,奠定了高等研究院成功的基石。

弗莱克斯纳认为科研的第一要件是人才,有了卓越人才,科研成果就可以预期。至于研究方向和研究进度,那是学者自己的事,研究院只需要提供服务。反之,建设好卓越人才的聚集地,就不怕引不来卓越人才,有了卓越人才,就不怕没有科研成果。“研究所是一个别动队,哪里能取得成果,哪里能找到有特殊才华的人,就向哪里发展。”正是根据卓越人才的优势,逐渐建立和完善学术组织。最初由于爱因斯坦等3名物理学家和2名数学家加盟,1933年成立数学学院,1935年成立人文研究学院和经济与政治学院,1949年合并为历史研究学院,1966年自然科学学院从数学学院中独立出来,1973年成立社会科学学院。

一切以学者为中心。高等研究院没有设定研究院自身发展的目的,只坚持为科学家做出一流成果服务的办院宗旨。研究院坚持小而精,只设少数终身教授的职位,他们是高等研究院的永久人员,而其他包括院长在内都是临时雇员。新的终身教授是由原终身教授集体商议并聘请的,其他研究人员则是1—6年不等的访问学者。研究院主要负责向各位学者提供充分自由的学术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普林斯顿髙等研究院的所有学者不用授课,不需要为申报任何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而忙碌,因为研究院已经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条件。他们不必为谋生和受世俗事务所缠累,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天马行空地自由思考、讨论、分享、写作、发表。弗莱克斯纳曾告诉一位教授,“普林斯顿没有任务,只有机会。”有了机会的真正学者,必然会自觉地肩负起任务。有人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并没有再做出重大的科学贡献,但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对科学界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多是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的,而且没有再离开。爱因斯坦曾经在高等研究院同时指导40个访问学者,他们大都成了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为了吸引世界一流学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优厚诱人的薪水待遇。研究院没有过多的硬件和科研设备的投入,而是把相当多的金钱直接发给了学者本人。终身教授拿着大学教授不能企及的薪水,就是访问学者也可以在这里过上比较优越的生活,而这些都是高等研究院没有什么任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的。弗莱克斯纳把研究院院长比做“抬轿人”,而学者是“坐轿人”,院长不是要束缚和控制学者,而要努力让学者感到舒服自由。“学术民主意味着不去打扰有智慧的人,让天才享受安静。”让他们一无挂虑地从事研究,不加以任何约束。为学者建设一座学术研究的乐园,使其心无旁骛,只专注思考。每个人自定研究进度,不需要向谁负责。从成立至今,高等研究院的终身教授极少有离开的。而几乎所有20世纪物理界和数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师,均造访过此地。这些都说明高等研究院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除了以学术研究见长,还是一个充满爱和包容的地方。在著名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John Nash)穷困潦倒之际,高等研究院收纳并始终尊重他。纳什妻子就感慨地说:“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纳什一样都因“美好心灵”而声名远播。

正是因为其始终致力于基础性、前沿性研究,许多著名学者在这里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建立近90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总计60个菲尔兹奖获得者中的42位、19个阿贝尔奖(A—bel)获得者中的17位,曾经作为教员、成员或长期访问学者在高等研究院长期工作过。超过6000名原成员在世界各地的学术界担任学术领导职务。”可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既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高端人才的输出中心。

(二)坚守尊重学术自由的原则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组织架构高度精炼,由决策、执行和行政服务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即董事会,主要负责制定研究院的战略目标、任命院长等高管人员、处置管理资产及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执行机构由执行委员会、投资委员会、预算委员会、提名和治理委员会、高管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六个委员会组成,行使相关权力;行政服务机构由院长领衔,隶属执行委员会,负责财务管理、公共事务、基础建设及各学院的服务工作。整体而言,整个机构仅有37名成员,不得对学术权力进行任何干预。四个学院内部是松散的学术组织,没有行政管理,只有学术研究和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格分离。高等研究院的学者研究什么,怎样做研究,全凭学者自主决定,院方不做任何干预,也不进行任何评价和考核。这种不求回报的“养人”式的研究体制,成为学术创新和杰出人才诞生的关键,也是其他机构所缺乏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倡导“学术至上”的办院理念,做到了以学术为本,以学者为中心。董事会的任务是聚集资金,院长和管理人员负责为终身教授和访问学者提供优质服务,终身教授负责选拔访问学者并领导他们共同研究,访问学者负责与终身教授和其他访问学者共同研究。终身教授处于整个体制的核心位置,也最有发言权。高等研究院曾发生“教师三次政变”,教授们与院长发生严重观念冲突,其结果都是院长主动选择离职,足见教授才是高等研究院的真正主人。能够被高等研究院聘为终身教授的都是公认的世界级大师,他们慧眼识珠辨别出来的访问学者也都是学界精英。

(三)不断超越学术研究范式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高深学问”的纵向分化与横向综合成为知识生产新模式显著的特征,这也对传统的“闭门造车式”和“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合作研究愈发重要且必要。以诺贝尔奖为例,21世纪以来颁发的自然科学奖项,大部分都是两人或三人合作,甚至跨地区或跨国合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术论文合作比率非常高,2人以上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占总体的65.13%。”建立和维持一种能推动学术在其中得到发展和繁荣的智识环境,是任何学术组织都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核心问题。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造了一个不断更新又相对稳定的合作研究团队。四个学院都只设10人左右不等的终身教授,担任高等研究院的永久职位,负责各学院的学术管理工作。同时,研究院通过严格推荐、评估和遴选程序,遵照学术成就和学术潜能这唯一标准,每年从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名申请人中选拔200名左右的访问学者来研究院开展期限为1—6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招聘访问学者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原创性的研究。“2018年度,共有43名教授和终身教授,251名访问学者。其中,历史学院15名教授或终身教授,57名访问学者;数学学院13名教授或终身教授,102名访问学者;自然科学学院,12名教授或终身教授,56名访问学者;社会科学学院3名教授或终身教授,36名访问学者。跨学科项目,教授1名,访问学者10名。院长访问者7名。”正是通过科研人员频繁地“大进大出”,每年都会创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团队,带来新的成员和新的观点,以此来保持高等研究院对学术前沿的敏感性和科研工作的活力。

除了以四个学院开展研究工作之外,还专门设立跨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项目等。弗莱克斯纳当年倡导的基础性研究、独立性研究、个体性研究的理念,今天来看,基础性研究、独立性研究依然得到很好地遵循,而个体性研究不再是主流,团队合作越来越多。跨学科研究项目探索从不同的视角观看世界,涵盖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生物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等一系列学科。最近的跨学科研究计划由皮特·哈特(Piet Hut)教授领导,9名访问学者。每周举行两次学术报告,每位发言者进行10分钟学术报告,然后进行20分钟的讨论。此外,还组织以认知和意识为主题的非正式午餐会议,这是核心话题。还自发举行了许多以元认知为主题的午餐会议。此外,还有“院长访问学者”项目,邀请来自各个领域学者7名,包括高等研究院没有涉及的学术领域,目的是为研究院注入活力。

“理论物理学展望”项目(Prospect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简称PiTP)是2002年起设立的一个深度夏季2周项目,专门为有志于在理论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生和博士后预备。2019的主题是“物理学家眼中生物学中的重大问题”(Great Problems in Biology for Physicists)。包括病毒学、癌症、免疫学、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分主题,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工具,使对数据的探寻成为新的方法,从而使物理学家得出的结论能够带动对进化和生物过程基本理解的飞跃。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学术活动非常多。集体性的学术活动多,学者自愿参加。也有较为非常严格的学术报告活动,需要演讲者认真准备。普林斯顿大学的下午茶学术制度,也被移植到高等研究院,每天下午3时,在清香咖啡、热茶中,科学家们的大脑在思考和交流,激发灵感,形成创见,成为学术成果的萌芽。这些学术活动成为青年访问学者能够与大师接触的宝贵机会,也成为新的学术共同体诞生的重要契机。

三、结 语

经过近90年的发展,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已经成为世界高度研究院的标杆,其中有一些可以遵循的规律。

(一)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卓越的教育家领衔、超前的理念、大师的加盟、学术至上的组织设计、雄厚的捐赠以及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这些因素缺一不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当然有着极大的偶然性,但我们更应该学习借鉴其成功的必然性,其办院理念、制度设计等。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地位,做好长久投入的准备,为那些有志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搭建个人平台与合作平台。最初是院长慧眼识才,后来就是用天才来识别天才,终身教授来选拔访问学者。其理念是在美国这个实用主义流行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纯理论研究的高等机构。汇聚顶尖人才并使他们快乐,一旦“学者天堂”建立起来,大量的人才产出和成果产出是必然的。

雄厚的资金固然重要,但不是关键所在。爱因斯坦曾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给予高度评价:“我对美国科学研究机构的成就感到十分钦佩。要是我们企图把美国科学研究工作日益增长的优势完全归功于充足的经费,那是不公正的:专心致志、坚韧忍耐、同志式的友好精神以及共同合作的才能,在它的科学成就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强调的经费之外的柔性因素,正是中国的高等研究院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如何营造一个潜心学术研究的大师领衔的学术共同体,是需要高等研究院内外部多主体共同努力的。尤其是要下大气力消除制度的障碍,比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人才晋升制度、学术权力的保障等,都亟待变革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

(二)在坚守独特中超越自己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开始就是一场针对大学弊病的机构创新。在美国大学陷入实用主义的纷扰中不能自拔时,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创设一片学术研究的净土,维系了美国基础理论研究的卓越,而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础。这种远见卓识至为关键,其坚守亦为重要,因为特立独行很容易被世界同质化。90年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院精神没有变,反而历久弥新。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直坚持独特的办院理念,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唯一功能,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方向,坚持“大师”的聘用原则,坚持小而精的行政特点,坚持追求学术卓越。这些基本方针从建院之始,都一直被很好地坚守和维护。高等研究院忠实秉承了“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理念,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难性有着充分的理解,给与学者极大的宽容和尊重,这些都需要一颗坚守的心。行政人员只负责筹集经费提供服务,不过问学术研究;学者专注于科研,不需要为谋生分心,可谓分工明确。

但研究模式也在不断调整。研究院原来尽可能与世隔绝,现在与许多大学、高等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原来依靠科学家自发的个体研究,现在创造条件以便学者之间及与外部学术界进行联系,以各种方式来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组建研究团队和学术共同体。

(三)借鉴与生成方为上策

自从1994年西安交通大学设立高等研究院以来中国至少有40多家高等研究院。按其初衷,都有效法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想法,但更为重要的是吸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精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也是在借鉴柏拉图学园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普林斯顿大学等大学的经验和教训,通过一种独特超越的理念构建的新型学术组织。作为纯公益机构,需要抵制社会急功近利的短视和错谬。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靠百货商人路易斯·邦伯格(Louis Bamberger)兄妹500万美元捐资建立起来的,如今研究院的基金已经发展到7.4亿美元,与此相呼应的是,高等研究院产出的卓越人才和一流成果,更是全世界学者眼中的圣地。尽管如此,高等研究院不求大不求全,而是“筑巢引凤”,招聚最杰出的学者,为其提供最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使其产出伟大的成果。

中国特色的高等研究院需要本土生成。目前,中国已经建立的高等研究院多是大学内部的二级研究实体,只有西湖高等研究院是一所民办性质的社会实体机构。如何产出一流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卓越人才,如何破解人才评价和学术评价的“顽障痼疾”,如急功近利的科研任务、大量的科研考核和奖惩,都需要制度创新,但更为关键的是理念更新。期盼通过高等研究院的制度创新和理念更新,促进大学的制度创新和科研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人才的发展创设更有利的条件。(2020年7月 作者系山东女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 : 范卫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7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80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09: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倬云:谈作为文化先锋营的高等研究院

  

  我们要的是东西合璧的新文化,不是对立,而是融合。融合也不仅仅只是采纳,而是要以我们自己的成分去修正它、补充它。为了实现这一个特定的愿景,我们必须集中精力,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思想的脑力,做成这一事业。我们都知道,部队打仗的时候,需要有先锋营,需要有最精锐的部队去突破难关。高研院就是这样的先锋营,就是这种最精锐的部队。但我的意思不是去突破西方,而是要突破未知,我们通过已知的知识打入未知的领域,扩大已知的领域。打入未知的领域,没有任何学科可以单独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未知的领域一定是“无人地带”,今天的学科所涵盖的范围都不附属这一地带。我们只能预设种种可能性,所以,各种学科的可能性,在先锋营里集中时都要顾及。

  今天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思勉高等研究院成立,我奉命到这儿来做报告,心里很高兴。今天是个“群会”,各个大学、两岸三地的精英齐聚一堂,见证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的成立,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刚才听到介绍之后,我感觉到人文学院并不是被扔到旁边、没人理、没人问了,很显然,社会各界注意到高等研究院了,这是好事情,下面就要看我们怎么做了。

  我今天所做的报告,一方面是叙述,一方面是讨论,是从世界上著名高等研究院成立的过程,来讨论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以完成我们今天的任务,在时空条件上,他们为什么要设置、实行高研院这样的形态。我只选取全球六所大学的高研院来讨论,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文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北卡莱罗纳州三角研究院区的国家研究中心,德国的柏林高等学术院,荷兰的高研院以及瑞典的高研院。这六家组成了一个群体,它们合到一块,简称“SIAS”(“几个合到一起”的意思),堪称全球最重要的高研院。我就以这六个成员为线,来说明高研院的发展过程。

  

  一、高等研究院在美国

  

  1933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最令人瞩目的是,它一成立,就聚集了各类科学巨星,爱因斯坦、梵布仑、哥德尔,这些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大师,都是普林斯顿高研院的成员。这在当时震惊了全世界。在德国反犹太运动极盛之际,许多犹太科学家们没有地方去,如游方和尚一样四处游走。其实,普大高研院并不是专门为了收容犹太学者而设立的。我们不妨追溯到1930年去看看。20世纪伊始,美国兴旺的气象和发展的迅速,与今天的中国很类似。美国通过20年左右的时间,压倒了欧洲,与欧洲平分秋色,变成了世界工业重镇,工商业非常发达,美国各个州都有州立的农业大学、工业大学。这种新气象,只有21世纪初的中国才有。可是我们知道,这恰恰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时候。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美国经济过热、过度的发展,使之从繁荣落到一个人人失业、无路可走的境地。那种刺激非常强烈,使得当时很多人思考的问题,都集中到提升美国的文化与学术水平上来。美国每一个州都有大学,还有不少私立大学,但还是解决不了自己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美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牵涉到科学、工业和经济,美国的人文科学又如何面对这些危机?

  20世纪初,美国人文科学的发展与欧洲有相当大的区别,两相比较,美国要落后很多。当时,美国人留学的去处是欧洲的一些学院。纽约百货公司的主人班伯格(Bamberger)家族,在度过大恐慌的危机之后,为了提高美国的学术水平,捐出一大片土地,作为在普林斯顿大学设立高研院的基金。今天,那些土地,可谓寸土寸金。以财富而论,普林斯顿高研院可以说是十分富有。这个高研院分为四个部分:数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和历史学。历史是独立的部门,然而它也不是狭义的历史,而是以变化为课题的研究。每一个部门不过三五个常任研究员,此外的人员都是轮流来去,演变到后来,还有一些自费“挂单”的,这些人有的是三年任期,有的是五年任期,也有一些相当长任期的,但都不是常任的人员,每个部门只有三五个人常任,就是这些人制定了各自部门的发展方向。

  普林斯顿高研院第一任院长为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他曾经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教过书。美国所谓的“全人教育”,就是他们发展出来的。他认为,研究人员自己在研究的长征途中,有时候需要停住脚歇一歇,回顾一下来时的路,展望一下前途,看看四周,就像人在旅途中,到路边的凉亭里歇一口气,看看我们走的方向怎么样,与同伴说说话,看看前途风景如何,问问岔道的风景如何。弗莱克斯纳认为,在高研院这一个社群里都是知识人,这个社群没有约束,没有限制,只有严谨的思考,只有思考的逻辑,一切由学科本身决定,不夹杂其他的考虑。这是高研院创立伊始,就确立了的做事方向。

  在普林斯顿高研院内,没有学科的间隔。它每年请来的人,一半属于申请,一半属于邀请,现在则基本上都是申请了,审查挑选的标准,只论学问,不论其他。

  就普高研院历史研究这一部分而言,他们长期的看家人,是一位研究欧洲历史源头古代希腊罗马的史学家鲍索克(Glen Bowersock)教授,他跟我的年龄差不多,也退休了。目前在该院的历史学家是狄宇宙(Nicola Di Cosmo),一位研究草原文化的学者,以及伊斯瑞尔(Johnathan Israel),一位欧洲近代史的专家。在这个研究所里,不同时期都有人来做研究,它需要不同文化的成员,那些研究不同阶段历史发展的成员可以在一起讨论。

  高研院倡导跨学科,但跨学科并不只是跨社会科学的学科,你也可以“飞象过河”,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例如,博弈理论,即使对于历史、国际关系等几个学科来说,都是有用的研究方法。普林斯顿高研院里的每个部门也就三四十人,整个高研院总的来算也就二百人不到,的确是一个小社群,大家相互之间交往并不难。

  1954年,另一家高研院在美国成立了。上世纪50年代是社会科学非常发达的时期,有些社会科学家甚至认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严谨,社会科学同样可以做出预测,同样可以采取试验的手段。1954年,福特基金会拨款,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研究学科,主要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从这些学科分出去的法学、管理学等。这几个学科都从Human(人)、人的行为的研究上找出模式,用量化的方法来加以陈述。这一潮流在上世纪50年代非常强。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跟斯坦福时分时合,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单位,位居山顶,气象万千,下面则是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虽然号称是社会科学的学院,其实人文科学和数学也一样包含在内,所以,它非常强调要进行跨学科研究,从成立开始到现在,它一直坚持不是静止地看结构,而是动态地看变化。他们组织团队,有计划地研究一些具体的课题:课题要经世济用,要对人类和社会的问题做有计划的探测、考察和研究。

  我可以举2008年的一个课题为例:在今天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形势下,青少年们都面临着全世界流行文化的侵蚀,探讨他们的心态、行为和价值观念,就是一个迫切的课题。

  知识经济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今天的知识是商品,也是权力。在知识经济之下,过去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以及市场的结构,到今天都不一样了,今天经济增长的力量不是马达,不是引擎,而是开发大脑,把大脑转变成有用的东西,这和我们过去假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意识都不一样了。

  我只列举了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这两个课题来讨论,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就我个人而言,我自己对上述两个高研院中的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做法有所偏好。我认为高研院花的钱,不管是纳税人的钱,还是基金会的钱,其实都是公众的钱,我们要用在于公众有益的课题。

  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的分科目组成的团队。在一些研究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他们会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对相关研究课题可能有兴趣的中青年学者,举办工作坊,共享研究成果,分散传播研究成果,以期引发更多的研究。他们有时以夏令营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研究。加州山顶上空气很好,大家也很乐意去,而且去的人也很兴奋,因为他们可以听到、看到新的东西。

  我要介绍的美国第三家高研院,是1978年成立的美国国家人文中心,它是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设立的,得到美伦基金会等单位的支助。该中心设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三角研究区(TRIANGLE PARK)的森林中,环境幽雅安静。美国的国家人文基金由联邦政府每年拨款作为母金,设立之后,则成了独立的基金会,由学术界加以管理。我建议,我们也可以成立一个中国人文基金,由学者委员会管理,用来支持大型的研究项目。

  国家人文中心的研究员,都带了研究课题,来中心会完成自己的一部著作。金隄就是在这里翻译出《尤利西斯》(Ulysis)来的。中心本身没有图书馆,每天由专人从北卡莱罗纳的三家大学借书,在图书馆和中心之间来回运书。中心住的人不多,大概有三十多人,每人都有一个小房间。他们的前任主任康纳(Robert Connor)说,中心是一个平台,人文学者们在这里彼此相互激发,也相互复核,这里成了提供彼此挹注的精神资源。

  美国的以上三家高研院,各有特色。美国的高研院不只它们三家。我只选了这三家,不仅是因为它们很有成就,而且因为它们本身就代表了几种不同的形态。

  

  二、欧洲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状况

  

  欧洲的高等研究院,最早模仿美国的一家,是1960年设在德国北莱因-威斯伐利亚地区比勒菲尔德(Bielefeld)大学的科际研究中心。它特别注明了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合作作为宗旨,德文缩写是ZIF。这个中心资源不足,影响不大。1970年,荷兰皇家学院设立了一家高研院,也是仿照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模式。荷兰学术界一向有高度的国际性,正是从他们开始,邀请二战期间逃离欧洲的犹太人重新回欧洲,使这里变成了国际性的研究中心。荷兰可谓“小国寡民”,自己的人力资源不够用,就靠它心胸开阔,什么人都被它找去帮助发展;让荷兰走向国际,是荷兰皇家学院高研院的特殊意义所在。

  德国在1978年成立了一个重要的高研院:柏林高等学术院。德国的洪堡大学堪称欧洲的学术重镇。战后东西德国分裂,德国的学术地位也大受影响。到1978年,德国的发展已经很不错了,于是成立了一个类似现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柏林高等学术院,其特点是:各个组成单位不是集中摆在一起,而是把某个所挂在某个大学,研究所只是一个虚设的名称,其总部相当于中科院的本部。这样一个研究单位是由国家拨款设立基金、独立运作,分给它的预算属于它自己支配,即使政府换届也是不变的。新设的这样一家高研院,经费由洪堡基金会与马克斯·普朗克基金会共同支持,同时也有民间基金会的投入,甚至还有瑞典皇家银行基金会的捐款。因此,柏林高等学术院也是一所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瑞典的皇家银行基金会是由瑞典的国家银行投资组建的,它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支助者。瑞士的银团之所以支持德国的柏林高研院,表明柏林高研院不仅仅是属于德国的,而且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性的机构,其内部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也包括生命科学——因为人本身就是生命现象,生命科学包括生理学、医学等,本身就是极为宽广的学问。这样,柏林高等学术院维持着人文与科技之间的合作,有独立研究的团队。换句话说,柏林高等学术院兼容并包了前述美国三个高等研究院的作风;美国的三种组织方式和三种运作方式,都被柏林高等学术院采纳了。随后,柏林高等学术院开始在中欧各地,包括匈牙利、奥地利等地设立分院。它在瑞典也开设了一个分院,这也促使和推动瑞典组办了自己的高研院。这些高研院的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它们的国际性。

  上述六家高研院,包括德国柏林一家、瑞典一家、荷兰一家和美国三家,也组成了一个高研院联盟,希望别人能加入这个联盟。加入这一联盟需要具备四个条件:一、纯学术性。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因为只要不搞学术斗争、不抱其他目的、只从事学术研究,就可以做到;二、审查和选择的过程透明,没有私心;三、独立自主,但必须与某一个大学挂钩,可以说是个半独立性的组织;四、有资金足够自主独立。这一条就比较难,因为要找到一个大财主死心塌地地捐钱,很不容易。只要满足以上这四个条件,就可以做它的会员,会员可以资源互通,人员互访,这样就成了全世界的高研院了。
前些年,日本也设立了一个高研院,不过不是很出色,大概也算刚起步。

  

  三、东方的未来与高研院的作用

  

  刚刚谈到的六个高等研究院,它们的成立都有各自的时空背景,可以说都是因为对时代有所感触,使得一部分人感到要办成某种事业。今天,整个东亚,包括海峡两岸、两岸三边,以及日本,确实也在时空上面临着很多新情况。

  首先,东方站起来了。不仅中国站起来了,而且整个东方都要站起来。南亚的印度也发展得很不错,但毕竟是孤峰独起。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却是在一起成长,发展的势头非常强劲,可以说,东亚将来的前途要比南亚大。东方站起来,并不意味着“东风压倒西风”,当然更不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不要林黛玉和薛宝钗,我们要贾宝玉,东西都用。未来世界,不必、也不应该只是继承西方的主流文化,我们要的是东西合璧的新文化,不是对立,而是融合。融合也不仅仅只是采纳,而是要以我们自己的成分去修正它、补充它。为了实现这一个特定的愿景,我们必须集中精力,集中人力、物力,集中思想的脑力,做成这一事业。我们都知道,部队打仗的时候,需要有先锋营,需要有最精锐的部队去突破难关。高研院就是这样的先锋营,就是这种最精锐的部队。但我的意思不是去突破西方,而是要突破未知,我们通过已知的知识打入未知的领域,扩大已知的领域。打入未知的领域,没有任何学科可以单独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未知的领域一定是“无人地带”,今天的学科所涵盖的范围都不附属这一地带。我们还无法预知这些未知的领域,过了河,是流沙河,还是沙漠,或者是崇山峻岭?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预设种种可能性,所以,各种学科的可能性,在先锋营里集中时都要顾及。未知正在出现,而且未知会越来越多。

  其次,我们的知识领域不仅是未知的区域,而且可以补足我们以往知识的不足。从启蒙运动到现在,西方主流文明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到今天却面临着重重困难,有待人们加以改进和完善,比如:已经有人把资本主义修改为福利国家主义;将民族国家发展为多民族的国家,即区域集团;现在的联合国则代替了以前的独立主权国家……许多变化已经出现。

  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启蒙运动时代到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发生了种种重大演变,从进化论开始,一直到今天,人们已经深入到生命现象的内部。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就是用科学的手段探测人的生命,而生命领域同时却又是人文科学得以延展的领域。作为生命体,人是能动能跳、能叫能跑的肉体,同时也是一个能思能想、能哭能笑的灵魂与精神。如果把生命领域和人文科学分离开来,结果的确难以想象。我们不应该忽略,医学的确解决了我们的细胞、血液和基因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安身立命之所的人生价值,我们怎么活下去?在医学的一方,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进展已经使我们知道得很清楚,但是在人生价值的一方,我们似乎依然两手空空。高研院是文化的先锋营,它不仅要突破未知的领域,而且要建构我们的价值,它绝不能仅仅把西方文明留下的痕迹当作我们人类文明的终点站。

  二十年前,台湾的学术界曾经把“现代化”提上讨论的日程,当时我反对这种做法,因为我是学历史出身,我认为“现代”是一个动的点,而不是一个定点,“现代”永远存在,我又怎么能“现代化”?后来,“后现代”这一名词出现了,所以“现代”看来远不是终点站。我们努力赶上了“现代”列车,又为什么到了终点一看,竟是蔓烟荒草、颓垣残壁?

  我们必须界定自己的存在,确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尤其是今天,我们正在迈进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这一文明代替了启蒙运动时代的文明。它是全球性的、人文的,它不是仰仗神明的文明,而是依靠人自身的文明。在这个世界里,也许我们不再相互杀戮,也许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也许我们可以和谐共处。但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必须是界定这些价值。

  我心目中的理想的高等研究院,是一个知识界的文化先锋营,这样的文化先锋营也许是蒙着眼睛在冲锋,因为前面的天地我们还看不见;也许等战役打了一半,我们才能恍然大悟。但是不管怎样,毕竟我们打出了一个世界,开启了一个新天地,带来了属于未来的文明。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生。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退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余纪中讲座教授。1962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人文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等职。是国际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誉满海内外。代表作有《心路历程》、《求古编》、《关心集》、《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从历史看领导》、《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历史分光镜》、《从历史看组织》、《从历史看管理》等。

  来源:文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7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80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09: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成为学者的“天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世界数学中心)
【摘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于1930年创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并享有崇高声望。作为一个私立的、
独立的、非营利的科学研究实体,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秉承小而精的发展
原则,不仅汇聚了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而且使他们快乐,即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优
厚的经济待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研究模式及成功的关键因素对我国高等研究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具
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高等研究发展理念研究模式

美国东海岸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是一个古朴宁静
的小镇,因为有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而
闻名遐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于.. 1930年。1933年
起,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哥德尔(KurtGode1)、
赫尔曼·魏尔.. (HermannWey1)、冯·诺依曼.. (Johnyon
Neumann)、奥本海默(J.RobertOppenheimer)等相继汇
聚于此,几乎是在.. “一夜之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
为最引人注目的学术圣地以及世界的科学中心。迄今,
这里已诞生.. 2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部.. 48位菲尔兹
奖获得者中,有.. 34位是该院教授或客座研究员,另外还
有众多沃尔夫奖和麦克阿瑟奖获得者.。作为学者们的..

“天堂乐园”,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
术成就,并享有崇高声望,对世界各地的科技进步与教
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 2O世纪的中国,几
乎每一位世界级的数学或理论物理领域的大师(如陈省
身、华罗庚、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等.. )都与这所研究
院有过密切的联系[2]。

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展理念和研究模式的启
发,19
997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中心。随后,我国大学开始逐步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如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19
999年.. )、南京大学人文社
会科学高级研究院(20
005年..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
研究院.. (2005年)、香港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2006
年..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20
006年.. )、浙江大学求
是高等研究院(2006年.. )、南昌大学高等研究院(20
007
年),特别是20
008年,先后成立了中国高等研究院(位于

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深
圳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
院。大学内部专门成立高等研究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
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最新进展。普林斯顿高等研究
院在全世界一百多所类似的研究机构中,学术地位最为
显要,独领风骚且别具一格。全面介绍普林斯顿高等研
究院的发展理念、研究模式,并对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进
行分析,对我国高等研究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

WorlctonOmain2.

dEduainlfrto00909


l4_。l教育研究教育管理

借鉴意义。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创立
及其发展理念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forAdvanced
Study,Princeton)是世界上成立时间最早、也是最具代
表性的高等研究院,由新泽西州的慈善家路易斯·班伯
格(LouisBamberger)兄妹捐资创立。他们原本希望建
立一所医疗学校,但在教育家、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亚
伯拉罕·baalxe的建议下决定

弗莱克斯纳(ArhmFenr),

捐助.. 50
00万美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附近创建一所.. “对未
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的纯理论研究的柏拉图式的
学院。一开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以弥补现代大
学学科建制的不足而登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学术研究
建制推进的正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所不能充分保证的、
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学科为分界的基础性、前沿性的高
等研究。[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其定位中明确指出:“研究
院致力于鼓励和支持科学和人文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即
有助于产生新知识的原创性,常常是纯理论的思想,它
将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①[始终致力于纯粹的
科学探究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最大特点。这种.. “纯
粹性”摒弃了一切功利性的服务职能,它不承担教学和
人才培养的职能,只做纯粹的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
是,它致力于.. “无涉利益的知识探寻”(thedisinterested
pursuitofknowledge)[。

作为院长,弗菜克斯纳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筹划研
究院研究什么,要想做世界顶尖的学术研究,研究方向
必须有所取舍。他的原则是:先要物色卓越的人才,然
后发展他们擅长的学科,而不是先决定发展什么学科,
才去找人.. ]。他到欧洲物色项尖学者,请来了爱因斯坦,
就发展理论物理;请来了冯·诺依曼和赫尔曼·魏尔,就
发展理论数学;请来了研究欧洲艺术史的权威欧文·帕
诺夫斯基(Eriaosy)就发展欧洲艺术史.. 7。人

wnPnfk,_]“

才第一”的发展战略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功的首
要条件,这种思路深深影响着后续成立的其他高等研
究机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在普林斯

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
振宁谈到,1997年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创时,“要
往什么方向走,要看我们能不能找到这方面真正第一
流的人才来,假如能找到真正第一流的几个人愿意来的
话,”8

我们就往这个方向发展。.. [

二、组织结构及研究模式

尽管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和新泽西
州立的罗格斯大学及周边的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关
联,在.. 1939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楼建成并投入
使用之前,一直借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办公室,机构
的主要成员如冯·诺依曼、范布伦也来自数学系,但是普
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隶属关系,而
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实体。..

1.组织结构及其成员
高等研究院最初的研究领域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
后来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研究以问题为导向,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知识领域。高等研究院现有.. 4个学部..

(scho
oo1):历史学部(SchoolofHistoricalStudies,含
人文研究)、数学学部(Scho
oolofMathematics)、自然科
学学部(Scho
oolofNaturalSciences)和社会科学学
部(Scho
oolofSocialScience)。这一格局是.. 1973年社
会科学部成立时才最终得以确立的。这期间围绕各学
部名称和建制有过无数争论、试验甚至中突.. I9]。1949
年,原政治经济学部(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s)
与人文学部(SchoolofHumanisticStudies)合并并更
名为历史学部;科学学部历经痛苦之后一分为二,成为数
学学部和自然科学学部。除了学部,研究院还专门设置
了一些特别研究项目(SpecialPrograms),主要包括交
叉学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Studies)、驻院艺术家
项目(Artist—in—ResidenceProgram)、女性与数学项目

①原文为TheIsittxsStnorgnuprudmetlrsacntesinenunte—hriaoften
nfueeitOecuaeadspotfnanaeerhihcecsadhmaiisteogn1

...

speuaietiigttpodedvncsiowldghacaetyweudrtnheword

cltv,hnknharucsaaenkneetthnghewanesadtl



世界教育信息2009.09


(ProgramforWomeninMathematics)、科学行动团队..
(ScienceInitiativeGroup)等。创立至今,普林斯顿高
等研究院已产生8位院长。现任院长彼得·戈达德(PeterGoddard)
为英国数学物理专家,1971年获得剑桥大
学博士学位,他以弦理论(StringTheory)的研究著名,..

1997年与戴维·奥利弗共同获得狄拉克奖章。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创立以来,秉承小而精的原
则,各学部只设立极少数的终身教授职位。20
008年终身
教授共有.. 27位(4位女性.. ),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学部分别有.. 7、8、8、3位终身教授,另外还有.. l
位隶属于交叉学科研究项目。[1。不管研究的领域是什
么,也不论什么立场,凡能够被高等研究院聘为终身教
授,即使不是学术界公认的大师巨星,肯定也是功成名
就、独当一面的杰出人才.]。这一永久性的终身教授职
位,并不只是为.. “20或25个天资过人的人物提供一个
机会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更是要建

立和维持一种令学术能在其中得到发展和繁荣的智识

环境。[1

弗莱克斯纳认为:“研究人员自己在研究的长征途
中,有时候需要停住脚歇一歇,回顾一下来时的路,展
望一下前途,看看四周,就像人在旅途中,到路边的凉

_

亭里歇一口气,看看我们走的方向怎么样,与同伴说说
话,,”1]94

看看前途风景如何问问岔道的风景如何。.. [317

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客座研究员学会(The
Association ofMembersofthe InstituteforAdvanced
Study,简称.. AMIAS)[1,面向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
师和学者提供一个全面提升专业技能,并使之全力研
究的机会。年轻学者有机会接触到极负盛名的科学家
并参与最前沿的研究工作,激发学术兴趣从而确定是
否终生以学术为业:资深学者在这里不仅能接触最新
的研究方向,还可以暂时摆脱教务和一应俗务,聚精会
神地研究或著述。[5][这一研究模式的确立使其在研
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纯
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来讲,这样的机会弥足珍贵。

通过申请或者邀请,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 100余
所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约.. 190名学者从.. 1500多名申请
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这里的客座研究员或访问学者,他

教育管理

们是各学部教授精心挑选的,只有出类拔萃的精英才
能入选。以社会科学学部为例,2007年接受20名客座
研究员.. (186名申请者)、9名访问学者和2名助理研
究员。遴选从不考虑申请者的种族、信仰与性别,唯一
的标准就是研究的才能。[当然,各学部的具体遴选标
准与访问时间也不尽相同。数学与物理两科人数较
多,研究年限较长,长的可达三五年;在人文社会科学

方面,访问时间通常为一学年,短的不超过一学期。..
AMIAS成立至今,接纳的客座研究员有五千之众,来自
五十多个国家,这颇能说明高等研究院的开放性、国

际性和流动性。..

2.研究模式:研究与交流
正如弗莱克斯纳当初设想的那样,高等研究院由成
熟而自立的学者组成,大家独立从事各自的研究,没有正
式的指导,无需汇报,更没有考核。成员之间并不熟悉,许
多人在餐厅相邻而坐,却可能.. “老死不相往来”,并不是
大家性格孤傲封闭,而是不同专业之间沟通不易,而且大
家也太忙。[]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到处是可以讨论问题的空间,
到处都有咖啡可以饮用。演讲厅和讨论室的多面墙壁甚
至都改成落地的黑板,为讨论时的书写沟通提供方便。对
个体来讲,研究与交流随时随地可以展开。集体性的学术
活动数量较多但相当随意,都是自愿参加。以社会科学学
部为例,各种交流形式中稍显正式的有午间报告..

(ThursdayLuncheonSeminar)、双周讨论会(Biweekly
Seminar)。午间报告通常定在每周四十二点到十四点,主
讲者一般是学部的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题目自选,事
先公告,听者主要是本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对该题目感兴
趣的人。报告厅与餐厅相连,大家可以一面进餐,一面听
讲。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形形色色的听众,各式各样的问
题,需要主讲者全力以赴,精心准备,有的甚至事先邀请
其他同事听其试讲,足见报告在大家心中的分量。与每
人一轮的午间报告不同,双周讨论会的主题由学部教授
事先拟定并确定为全年的议题重点,如.. 20
009—2010年主
题为教育、学校与国家.. (Education,Scho
oolsandthe
State),参加者仅限本学部学者,不对外公开,报告人事
先把报告材料发给每位参加者,报告时间只有一二十分..

WolctonIfrto009.9

rdEduainOmain20


教育研究教育管理

钟,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讨.. ]。这种关起门来的讨论,规
模小,形式更加灵活,有助于讨论的深入。遇到敏感的话

题,大家各执一端,针锋相对,这种场面是在.. “午间报告”

见不到的。各学部的集体学术活动大体就这些,不过,其

他学部人数更多、专业更细,学术活动更多是按照专业来

组织,日常交流也多在专业小群体内进行。此外,每学期

全院范围内还有系列讲座,主讲人通常是院内教授团的

成员,这种讲座也向社会开放。

三、资金保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私立的、独立的、非营
利性的科学研究实体,创立和发展需要有稳定且相当
雄厚的资金予以保障。以财富而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
院可以说十分富有。Ez107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资

320,
产总额超过.. 7.69亿美元,拥有八座办公大楼和一个图
书馆。[这些财富中大约.. 75%源于个人捐助和私人基金
会捐赠。此外,研究院还接受来自联邦政府,包括国防
部、能源部、国家健康中心、国家科学基金、国家人文基

金和国家安全局等政府机构的捐款和以科研项目形式

提供的资助,新泽西州政府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理论

计算科学和.. IAS/PCMI数学创新计划的研究工作。有些客

座研究员也带来国外基金会和政府的资助。晒尽管高等

研究院的资金主要源于个人捐助和政府资助,但其研

究不受政治意识形态和项目资助方意志的制约,从而

保证学术的纯洁性和自主性。这一点对基础研究尤为

重要。

四、成功的关键:汇聚具有非凡才能
且痴迷于研究的学术大师并使得他们快乐

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流行一句话.. “Re


cruitthebestpeopleandke
eepthemhappy”,大意是..

“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他们快乐”。延聘一流人才不易,使

他们快乐更不容易。.. “快乐”的内涵是要创造一个安心、

舒心、醉心的,能最大限度发挥天赋才能的研究环境。基

础的理论研究通常基于个体的天分和好奇心,普林斯

顿高等研究院汇聚了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

的学术大师,这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是.. “使得

世界教育信息.. 2009.09

他们快乐”,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吸引、留住并用好这些
奇才异士。..

1.汇聚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号称.. “聪明王国”,创立伊始,
就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具有非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
究的学术大师。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德国
的哥廷根,是学界心目中的学术圣地。尽管弗莱克斯纳
给大师们许诺优厚的待遇并保证绝对的学术自由和人
格独立,但招募工作并不顺利。这个时候,希特勒开始
了独裁统治,纳粹德国开始疯狂排挤犹太人。在这样的
背景下,54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德国,由于他是继牛顿
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美国各大学纷纷向他伸手,而他
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再未离开。同年,奥
地利逻辑学神童哥德尔和德国数学巨星赫尔曼·魏尔
也来到这里。魏尔在接受邀请时提出,研究院同样要为
比较年轻的学者打开大门,不要只盯着功成名就的大
人物。于是,刚满3O岁的冯·诺伊曼获得聘请,成为研究
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当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许
多著名科学家都来自欧洲,其中相当一批是流亡的犹
太科学家。[

2.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优厚的经济待遇
基础性的高等研究通常基于科学家们自觉的求真
精神,只有摆脱眼前利益的影响,在自由无限制的环境
中全神贯注地探索才能产生重大理论成果。这里恰好
提供了宽松与包容的学术氛围及优厚的经济待遇。研
究人员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的压
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到了充分保障,主要
表现如下。

第一,研究院没有学术委员会,不招收研究生、不授
予学位、教授没有授课与开办讲座的教学任务。
第二,研究者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完全自由地追
求自己的学术爱好,天马行空地思考生命、宇宙及其他



切命题,而不受世俗事物的牵绊和束缚。思考就是唯



的使命,不论是哪个方向,也不管耗费多少时间。每
天下午.. 3时,美味的点心、香醇的葡萄酒和清香的热茶
还会准时放松他们的大脑。[2l979年陈景润应邀来此做
访问研究,“这是他一生最为惬意的时节”、“这里藏书


匏管理鼍硪曳.. a l
ll

极为丰富,世界各地的数学研究的资料、信息,更是让
行家们为之倾倒,通晓英语的陈景润犹如进入神话中
的.. ‘太阳岛’,发现遍地皆是珍奇,他恨不得把每一分
钟的时间都留住,用于学习和研究。”迈克尔·瓦尔泽..

(MichaelWalzer)教授是当代杰出的政治思想家,他在
这里从事研究工作长达.. 27年,2007年.. 72岁时退休。他
说:“一旦你来到这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你生命中想
做的事情。我们是一群拥有超级自由的特权阶级。没有
人监管你、干涉你。没有人去判断你的所作所为的价值。
这里的生活无与伦比的美妙。这是一个绝对解放思想的
好地方。”说这番话时,他正身穿运动服悠闲地坐在充满
阳光的舒适的办公室里,享受着这片.. “知识分子的净土”
为他带来的安逸。[

第三,为研究人员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杨振宁曾
以自己为例谈到,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 “这17年
是我一生中研究工作做得最成功的时期”.. ]。“我那时候
没有后顾之忧,整天做的就是研究工作,既不用上街去
买菜,也不用因为孩子病了去医院挂号,所有这些问
题,收入不够所带来的烦扰我都没有。”[ 20
007—2008
年,哈佛大学教授的平均年薪约为18万美元.. ],而普

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每年拿不少于.. 25万美元的
薪酬[3
33]。即便是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不仅不需缴纳
任何学费和杂费,还可免费使用这里提供的办公室、图
书馆、餐厅、宿舍及一些秘书服务,并享受约.. 6.5万美
元每学年的研究津贴,资深研究者的薪金更高。[因

此,有人把研究院的英文简称IAS解释为.. “Institutefor
AdvancedSalary”(提供丰厚薪金的机构.. ),也是非常
贴切的。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至今,以其在基础研究中
的卓越表现有力推进了美国科学快速发展并在全世界
处于领先地位。作为高等研究机构中最典型的代表,普
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之所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的.. “天堂
乐园”,并且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有多方面的因素,但
是始终致力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汇聚具有非
凡才能且痴迷于基础研究的学术大师并使他们快乐则

是至关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57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801
 楼主| 发表于 2023-3-21 09: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探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象牙塔凭什么去功利化
第一财经2016-12-13 15:4549
作者:周佳    责编:顾乡


”不给人压力去产生什么特定的成果或者产生什么有实用意义的成果。这是本学院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特质。”
作为西湖大学的前身及筹建依托主体,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12月10日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成立。

研究院设立生物学、前沿技术、理学、基础医学等4个研究所。说到这里,有人不禁想到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小镇的美国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用来比较一番。

美国高等研究院曾出过爱因斯坦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设立有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四大研究学院。高等研究院在草创之初,曾租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楼,但与普林斯顿大学相互独立。目前,该院拥有自己独立的Fuld大楼,紧接着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门牌上写着“爱因斯坦路1号”。高等研究院只收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员,也就是说,它是培养博士后的基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

不逐功利的象牙塔

美国高等研究院的公关部主任费拉拉(Christine Ferrara)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说,“1930年成立的高等研究院信奉的哲学就是如果给予人们足够时间去思考和追求自身的好奇心,伟大的事情将会因此而发生。所以高等研究院最重要的是,不给人压力去产生什么特定的成果或者产生什么有实用意义的成果。这是本学院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特质。”

高等研究院的创建者和首任院长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曾经写过名为“论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的论文,详细阐述了他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教育机构应致力于培养好奇心,越是少受到即时“用处”的不良影响,好奇心就越有可能为人类福祉做贡献;与此同样重要的是,好奇心将满足学术兴趣,这是每一位当代科学工作者都应保持的极其重要的激情。纵观整个科学史,绝大多数最终被证明对人类有益的真正伟大发现都源于这样一类科学家:他们不被追求实用的欲望所驱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是他们唯一的渴望。

高等研究院就是在追求大学科学研究的自由探索与非功利性理念下建设成为一个不为潮流和功利所影响、踏踏实实研究基础学术的象牙塔。曾经因为担心爱因斯坦过于热衷参加反对种族歧视和犹太复国运动而与研究院的创立精神不符,身为德国犹太人移民后代的弗莱克斯纳院长不惜与爱因斯坦产生了激烈冲突,以维护学院保持不逐功利的象牙塔传统。

南北战争后美国迎来高速发展期,但同时实用主义思潮的盛行对教育观念产生了影响。以“威斯康星思想”为标志,直接为社会服务逐渐被公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美国教育出现功利主义、职业主义倾向。弗莱克斯纳在对美国的大学进行考察后,对当时充斥美国著名大学的“假科研”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大学为了获得社会捐助出现了过分功利化的倾向,造成推广工作泛滥、学术水平下降等不良局面。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哲学理念,但是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其他地方通常要求产生什么成果而不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人思考。”费拉拉说。

高薪聘请,大师云集

费拉拉介绍说,美国高等研究院下属历史、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四大学院,总共在全球范围内招收了200名博士从事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带领他们的是28名长期研究员。

爱因斯坦是高等研究院聘请的第一个长期研究员。弗莱克斯纳在他的回忆录里讲述了他来到爱因斯坦在德国乡下的居所,力邀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爱因斯坦来高等研究院。当时爱因斯坦的开价仅为年薪3000美元,见弗莱克斯纳露出惊讶的神色又随即问道:“比这更少也能生活吗?”“逆向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爱因斯坦年薪1万美元,一年后因为新招的教授工资更高,年薪调整为1.5万美元。当时的1.5万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27万美元,对于教授来说已经是高薪了。

自由的学术气氛和相对的高薪,让草创的高等研究院迅速吸引了一大批顶级科学家。加上1930年代德国纳粹党上台推出一系列排斥犹太人的政策,造成大批犹太裔和反对纳粹的德国科学家离开欧洲移居美国。当弗莱克斯纳前往德国招揽爱因斯坦的时候,爱因斯坦已经因为法律限制被迫离开了柏林大学,在乡间躲避迫害,并且积极寻找移民途径,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目前,曾在高等研究院长期工作过的科学家有33人得到了诺贝尔奖。杨政宁和李政道也曾经在高等研究院工作过。截至2015年,得到过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的56个数学家中,有41个在美国高等研究院长期工作过。

依赖捐款

费拉拉坦言“高等研究院最大的挑战就是找到足够的经费”。“别的大学可以有学费收入,而高等研究院没有。高等研究院非常依赖由捐款建立的基金。我们没有实验室设备,我们只有足够的黑板,人们依靠电脑工作。”费拉拉说。

既然坚持非功利的办学宗旨,在收入上自然就不能期待太高。美国高等研究院只有一幢1930年代建成的办公楼,而且研究的方向都是纯理论的基础研究,除了人员的工资,不需要维持耗资巨大的实验设备。

高等研究院在其网站上号召社会为它捐款。事实上,高等研究院的创立也得益于Louis Bamberger和Caroline Bamberger Fuld兄妹1930年捐赠的500万美元启动资金。当时的500万美元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亿美元。弗莱克斯纳成功地劝说Bamberger兄妹把这笔钱用来实践其建立不逐功利的象牙塔的想法。目前美国高等研究院的基金已经成长到7.4亿美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24 00:43 , Processed in 0.0485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