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2位一百年前参与中文圣经翻译的中西学者,包括他们的幕后动人故事。
从十九世纪初年马殊曼、马礼逊直到今日,翻译完成出版的中文圣经版本相当可观,使用的文体、选择的语系、参与的译者等,十分多元而丰富,更留下许多幕后的动人故事,以下为读者介绍其中几位重要人物。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麥都思
委办译本的推手:麦都思 麦都思(Walter Medhurst,1793 ∼ 1857)是英国伦敦传道会宣教士,1816 年东来,先后驻足于马六甲、槟城等地,于1822 年进驻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直到1843 年前往上海。他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协办仁济医院、获选工部局首届董事,可以说与上海初期的发展息息相关。麦都思至少参与翻译三种中文圣经版本:《四人小组译本》(另外三人为郭实腊、裨治文、马儒翰)、《委办译本》与《南京官话译本》,而且每次都是委员会中最主要的成员。 《委办译本》成为十九世纪最成功的中文译本,大半要归功麦都思这位不辞劳苦的推手。 1857 年初,麦都思返抵英国后三天病逝,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为华人而活。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王韜
协助麦都思的华人译经者:王韬 王韬(1828 ∼ 1897)是江苏人,父亲王昌桂受雇于上海墨海书馆,成为麦都思的中文老师。王昌桂去世后,王韬来到墨海书馆,参与由麦都思主导的《委办译本》翻译工作,他的文笔优美出色,为委办译本带来甚多好评。王韬后来受理雅各(James Legge,1815 ∼ 1897)邀约,于1867至1870 年前往英国,协助理雅各将中国十三经译为英文。王韬著作很多,也积极投入新闻报业、西学教育等领域,被视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先行者之一。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婁理華
为译经而殉道:娄理华 娄理华(Walter Lowrie,1819 ∼ 1847) 是美北长老会宣教士,普林斯顿神学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毕业,父亲曾任美国参议员,后辞职出任长老会宣教差会秘书长,极力鼓励儿子加入海外宣教行列。娄理华于1842 年来华,之后代表宁波参加《委办译本》翻译工作,1847 年赴上海开会,回程遭遇海盗袭击,遭人投入海中丧命。挣扎中,他将手中的希伯来文、希腊文、英文合参圣经掷回船上,以供后人参考。数年后,其弟娄理瑞(Reuben Post Lowrie,1827 ∼ 1860)来华从事圣经翻译,历时六年后病逝。娄医师之子路崇德(James Walter Lowrie,1856 ∼1930)即娄理华姪儿,一度名列《官话和合本》译经委员会,娄家三代为中国不惜性命、无怨无悔,令人感佩。 西点军校毕业的译经者:克陛存 克陛存(Michael S. Culbertson,1819 ∼ 1862)是美北长老会宣教士,1839 年自西点军校毕业后任炮兵中尉副队长,1841 年退伍,进入普林斯顿神学院进修,1844 年毕业旋即来华,住在宁波、上海等地。因与《委办译本》委员会意见不同,克陛存与美国公理会裨治文一起退出,自行翻译圣经,1855年由美国圣经公会支持出版。可惜裨治文、克陛存先后于1861、1862 年病逝于上海,都来不及看到辛劳的成果。他们的译本与《委办译本》同样流通多时,且更忠于原文,有助神学生与传道人研读圣经。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狄考文
官话和合本前期领导者: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Mateer,1836 ∼ 1908)是美北长老会宣教士,1863 年来华,在中国四十五年,最重大的两项贡献,就是创办登州文会馆,即齐鲁大学的前身,以及成为《官话和合本》翻译前期的领导者。他强调,《官话和合本》的对象主要是听众,而非读者,因为当时中国文盲比例仍高,他们只能听圣经,无法读圣经。狄考文强调口语的重要,形成《官话和合本》让人琅琅上口的一大特色。狄考文晚年全心全力投入圣经翻译,他曾说:「我的一生都献给圣经的修订工作,这项工作花费我大量心血,不过这大概也我一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他倚重的两位译经助手,先是邹立文,后为王元德,都是文会馆的校友,师生同心协力参与译经,获得另一位译经委员富善牧师高度称赞。狄考文精通官话,编著《官话类编》,2017 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重印出版。 滔滔雄辩下完成的和合本圣经:王元德 狄考文牧师的华人助手王元德,在他后来自行重译的新约序言中,忠实描述自己经历的场景:「每逢夏季,各持译稿,集烟台东山安歇楼,荟萃一室,各抒所见,互资考证。时而和乐可亲,时而争执纷纭,时而拍案大叫,负气四散;少焉含笑以归,从头商量。每一定稿,恒滔滔雄辩,数日不决;终以西教士为主体,但求原文之苟同,难计文字之工拙。」有一次,译经委员会在登州文会馆开会,会期长达两个半月,有位文会馆的学生回忆,争辩的声音在户外都可以听见。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富善
官话和合本后期领导者:富善 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 ∼ 1925)是美国公理会宣教士,1865 年来华,任教于河北通州的神学院,对官话素有研究,先后编著《中英袖珍字典》、《官话萃珍》等书。 1908 年狄考文去世后,富善接下《官话和合本》翻译委员会主席重任,完成旧约翻译及新约修订。在历次的翻译会议中,他只有一次因女儿病危而提早离开,但仍指派华人译经助手张洗心全程参与。他经常称赞华人助手的付出与贡献,在他主政时期,同意华人助手与西国译者享有同样表决权。 1919 年《官话和合本》出版,他是唯一从开始到完成始终参与其中的翻译委员。 1925 年病逝于通州,在华六十年,《官话和合本》圣经是他不朽的丰碑。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鮑康寧
内地会的译经代表:鲍康宁 鲍康宁(Frederick Baller,1852 ∼ 1922),英国人,内地会宣教士,1873 年来华,先是在安徽、山西、湖南、贵州各省赈灾、考察,1896 年接掌设于安徽安庆的语言学校,帮助新进男性宣教士学习中文。他是内地会最杰出的中文学者与教师,着有《英华合璧》(¬The Mandarin Primer)、《日日新》(An Idiom a Lesson)等汉语教材,广受欢迎,频频再版。他担任《官话和合本》翻译委员近二十年,并获得内地会同意,放下其他事务专心投入译经,贡献甚大,与狄考文、富善并列《官话和合本》的三位核心人物,1922 年病逝于上海。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施約瑟
残而不废的译经王子:施约瑟 施约瑟(Samuel Schereschewsky,1831 ∼ 1906)是犹太裔俄国人,少年时受教于拉比学校,后归信基督,1859 年由美国圣公会差派来华,先后将圣经译为官话版(1875 年印行)、浅文理版(1902 年印行)。 1879 年创办圣约翰大学,1881 年中风,从此行动不便,仅用两根尚可活动的指头打字,完成浅文理版,又称《二指版》。 1906 年病逝于日本,美国圣经公会驻华代表尊称他为译经王子。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size=0.55]Image: Taiwan Cosmic Light Magazine / Edits: CT
[color=rgb(135, 135, 135) !important][size=0.7]柏格理
为苗族翻译圣经:柏格理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 ∼ 1915)是英国循道公会宣教士,1887 年来华,从云南昭通开始,展开以汉人为主要对象的宣教活动。 1905年,顺应福音在苗族大发兴旺的情势,进驻贵州乌蒙山区的石门坎,办教育、建医院、除陋习、争人权,带动苗族文化复兴。更为苗族创造文字,称为柏格理文字(即滇东北老苗文),进而翻译新约圣经。 1915 年,山区爆发伤寒瘟疫,柏格理为救治学生,自己受到感染而去世。他翻译的《花苗语新约》于1917 年出版,大花苗族终于有了第一本母语圣经。他的故事,中国央视曾摄制《在天那边》影集连续播出。
不惜家业的译经者:赛兆祥 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1852 ∼ 1931)是美南长老会宣教士,1880 年来华,先在江苏北部宣教,后受聘于金陵神学院任教,不惜倾注家业,独力从事圣经翻译,1931 年病逝于庐山。他的女儿是著名文学家赛珍珠(普立兹小说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为父亲写传记时,对父亲狂热投入译经事业颇有微词:「孩子们都认为父亲的新约圣经是个深坑,使他们失去渴望的玩具,或是小女孩想要的新裙子,或是他们渴望的许多书籍。他们学会满怀希望地询问:『妈妈,等父亲完成新约之后,我们可以买一些我们想要的东西吗? 』⋯⋯他一版一版地印行,修订每一版力求达到尽善尽美,而她(指母亲)一生因着出版新约而变得越来越贫困。 」 忠于希腊原文的华人译经者:朱宝惠 朱宝惠(1889 ∼ 1970),就读金陵神学院时,在司徒雷登指导下学习希腊文,曾任神学院函授科的希腊文教师,同时协助赛兆祥翻译新约圣经。他们的完整本新约在1929 年出版,隔一年赛兆祥病逝于庐山,继续修订的责任就由朱宝惠一肩扛起。不同于赛兆祥重视译文流畅,朱宝惠更重视忠于希腊原文,因此他在译本后放置大量的注解与附录,供有心研究者参考。译本中特别收录一篇〈赛兆祥博士小史〉,以示不忘前人的贡献。这个名为《重译新约全书》的译本于1936 年出版,由赛兆祥的女儿赛珍珠资助出版经费。 记念古田教案的建宁话圣经 1895 年8 月1 日,福建省古田县发生一场极为残酷的教案,上百名号称「菜会」的暴徒,清晨突袭在华山避暑休憩的外国宣教士,造成十一死五伤。来自英国圣公会的史荦伯(Robert W. Stewart,1850 ∼ 1895)牧师一家七口,四死三伤,牺牲最惨烈。而且十一位死者中,只有史牧师为成年男士,其余皆妇孺,包括才十三个月大的婴儿,难怪引起国际舆论挞伐,致使中国蒙羞。 凑巧的是,噩耗传到英国那天,大英圣书公会同时收到史牧师的信函,恳求为同省边区的建宁县出版一本建宁话圣经。这本于次年出版的建宁话圣经,由纽柯姆(B. Newcome)小姐监印,她是殉难者之一的姊妹。殉难者的亲友捐献译本出版经费,以记念古田教案。 师母是译经幕后的功臣 这些牧师废寝忘食,专注译经大业,若非师母在幕后全力支持,恐难成事。为了避免牧师在餐桌上继续争论会议中遇到的问题,师母总是自愿轮流大声朗读小说,让丈夫放松心情进餐。有一次读到有一个卖马人告诉买主:「这匹马很乖,不用栓也会乖乖站着。」买主第二天骑马出村子,马儿跑不到一里路就停下来,怎么赶也赶不动,这时候买主想起卖马人的话,才知道自己受骗了。在美国农村长大的狄考文牧师听到这里,忍不住捧腹大笑。 《唐吉轲德传》也是很受牧师欢迎的小说,为进餐时间带来许多欢笑。 魏外扬,台湾中原大学退休讲师,宇宙光马礼逊学园副秘书长。多年来致力研究华人基督教史,有《 留在远方的云彩》等多本相关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