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回复: 0

Ryan Currie:世界需要更多的“耶德逊”(赴缅甸宣教士)

[复制链接]

1556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796
发表于 2024-11-6 10: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评:考特尼·安德森 著《通往金色海岸》
2024-11-04
——




编注:长期以来,教会从国际宣教事迹中获益良多。为此,我们推出“缅怀伟大宣教士”系列专栏,重点介绍那些至今仍鼓舞着我们的经典宣教士传记。

C.S.路易斯曾说过,好故事应该有很强的“氛围感”。也就是说,优秀的作品能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故事的场景之中。

考特尼·安德森(Courtney Anderson)所著的《通往金色海岸》(To the Golden Shore: The Life of Adoniram Judson)讲述了宣教士耶德逊(Adoniram Judson)的一生。耶德逊从 1812 年到 1850 年在缅甸宣教。虽然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但它的氛围感十分强烈。安德森坦言这本书“不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他“尽己所能,忠实地展现了这位伟人的一生”。凭借电影编剧的功底,安德森将这本传记写得如同一部扣人心弦的冒险小说。

《通往金色海岸》生动描绘了耶德逊夫妇生活的各种场景:大海上航行的船舱、阴暗的监狱牢房,以及他们在缅甸的寒舍。比如,他仔细地描述了耶德逊夫妇居住的“蝙蝠城堡”。读者仿佛能听到蝙蝠扑打翅膀的声音,感受到昏暗房间里的阵阵潮气。透过安德森的文字,你似乎能从那唯一的窗户望去,看到房子里爬满了虫子的木制品,比比皆是的绿色霉菌。

然而,耶德逊夫妇却表示,他们宁愿住在缅甸这座阴暗的城堡里,也不愿住在美国的任何“宫殿”中。他们来到这里是有原因的:向那些从未听过福音的人传讲神的话语。正是这份信念给了他们勇气,使他们能够忍受宣教生活中的种种艰辛。

《通往金色海岸:耶德逊的一生》

考特尼·安德森  著

1812 年 2 月 12 日,安·耶德逊(Ann Judson)和阿多尼拉姆·耶德逊(Adoniram Judson)夫妇二人作为北美首批宣教士,乘坐“商队号”(Caravan)帆船从塞勒姆(Salem)启程。随着岸边的景象渐渐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耶德逊夫妇的信心之旅也开始了。 他们无法预料到这次旅程将如何影响基督教世界的宣教事业,更无法想象未来会有多少人追随他们的脚步。在印度短暂停留后,他们将耶稣基督的福音带到了缅甸这片金色的海岸。

作者考特尼·安德森通过书信和教会档案,生动地描绘了耶德逊早年在追求世俗成功与回应上帝呼召之间的内心挣扎。对耶德逊来说,这片金色的海岸带来了劳苦艰辛、牢狱之灾和家庭悲剧。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始终如一地引导人们信靠基督,并孜孜不倦地将圣经翻译成缅甸语。

耶德逊出版社(Judson Press),530 页


信念的根源
耶德逊的信主经历十分有戏剧性。虽然他在基督教家庭中长大,但大学期间,他受到了雅各布·埃姆斯(Jacob Eames)的影响。埃姆斯为人和蔼可亲,才华横溢,风趣幽默,而且深受怀疑主义和自然神论的自由思想影响,耶德逊很快就追随他的脚步,抛弃了从小就有的信仰。

有天晚上,耶德逊住进了客栈。店主带着歉意地告诉他,唯一的空房就在一位弥留之际的病人隔壁。那是个难熬的不眠之夜。临终者的痛苦呻吟动摇了耶德逊刚建立起来的怀疑主义人生态度。第二天早上,耶德逊询问了隔壁房间去世之人的姓名。让他震惊的是,那人竟是雅各布·埃姆斯。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束缚,天堂地狱真的存在,这些认识促使耶德逊转向基督寻求救赎,这次经历也彻底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

不久后,耶德逊读到了关于缅甸的报道。那里缺乏福音见证的现状唤起了他内心的使命感,激发他投身宣教事业的决心。耶德逊回忆道,大使命以“如此清晰而有力的方式”向他显现,以至于他“做出了最终决定。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他仍然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去遵行这个命令”。(57 页)

勇往直前
有了坚定的信念,随之而来的是道德勇气和自我牺牲。耶德逊开始深入地进行规划:“我该如何安排今后的人生,才能最大程度地讨神喜悦?”(参考《哥林多后书》5:9)

在离开美国之前,耶德逊结识了安·哈塞尔丁(Ann Hasseltine)。据安德森记载,大家常亲昵地称她为“南希”。1810 年,耶德逊给她父亲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我现在想请问您,您是否愿意让女儿离开身边......让她承受宣教生活的艰辛和磨难......面对各种匮乏和困境;忍受羞辱、侮辱、迫害,甚至可能遭遇不幸。为了那位舍弃天家、为她和您舍命的主,为了那些将要失丧的永恒灵魂,您能接受这一切吗?(83 页)

耶德逊清醒地认识到前往缅甸宣教所面临的危险。然而,推动他的不仅仅是对失丧之人的怜悯;他愿意为那位先为他受苦的救主付出一切。南希对耶德逊求婚的回应,与他的决心一样不容置疑。和耶德逊一样,她也坚信将福音带到远方是她此生“最有意义”的事业。(80 页)

百折不挠
以现代标准衡量,耶德逊和南希为将福音带到缅甸所经历的苦难,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他们经历了文化冲突、牢狱之灾、营养不良、疾病缠身、家庭悲剧、战乱动荡,以及数不清的日常压力和痛苦。安德森通过南希在耶德逊入狱期间写给小宝宝的一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她的苦楚:

睡吧,我的小宝贝,
睡吧, 依偎在妈妈怀里;
别让刺耳的锁链声,
惊扰你的美梦。(331 页)

不久后,南希因病和营养不良去世,小宝宝随后也离开了人世。尽管经历了丧亲之痛和随之而来的抑郁,耶德逊依然坚持着他的使命。阅读《通往金色海岸》,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年轻的耶德逊写给未来岳父的信中所描述的苦难并非夸大其词。他的信不是一时冲动的宗教热忱,这种冲动在宣教活动中有时很常见。相反,他很实际地计算了代价,而这个代价最终由他和南希用生命来偿付。

然而,耶德逊夫妇的付出并非徒劳。正如约翰·派博所说的,因着耶德逊夫妇的事工,缅甸人民有了自己的圣经和字典。如今,缅甸有超过 3700 间浸信会教会,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耶德逊夫妇的努力。

典范作用
安德森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对耶德逊夫妇的精彩刻画。基于他们的私人信件、报告和日记,这本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读者很快就会感觉自己成了耶德逊和南希的知己。我们被带入故事中——不仅仅是被带入场景的氛围,更是被带入耶德逊夫妇信念的感人氛围中。《通往金色海岸》洋溢着耶德逊和南希生命中基督的馨香之气(参考《哥林多后书》2:15-16)。

在我们全家的跨文化事工中,耶德逊夫妇的属灵遗产在关键时刻给予了我们灵感、鼓励和道德指引。我们仿佛也正面对着耶德逊当年问南希的同样问题:“为了那些将要灭亡的灵魂,为了锡安,为了神的荣耀”,你愿意拥抱跨文化宣教的苦难,将福音带给那些从未听过基督的人吗?阅读安德森的这本传记帮助我们做出恰当的回应。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英文网站:The World Needs More Judsons.


[size=1.25]Ryan Currie
(瑞安 · 柯里)(南非神学院博士)是国际领袖培训组织的全球合作伙伴,同时也是阿联酋海湾神学院圣经和神学助理教授以及学生助理院长。自 2015 年起,他一直在海外任教,并在“希望之旅”(Hopful SoJourner)上撰写博客。他是圣约希望教会的成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22 23:56 , Processed in 0.0471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