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2|回复: 0

Trevin Wax:塑造福音派教会的三股浪潮(以及正在形成的第四股)

[复制链接]

1535

主题

228

回帖

4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73
发表于 2024-11-19 09: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11-16
——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 1940 年代末。那时,卡尔·亨利(Carl F.H.Henry)刚刚写完《现代基要主义不安的良心》(The Uneasy Conscience of Modern Fundamentalism),由他、哈罗德·奥肯嘉(Harold Ockenga)和葛培理(Billy Graham)领导的新福音派运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如果你在那个时候走访任何一间浸信会、长老会或卫理公会的教堂,你会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异。

当时,所有教会在某种程度上都遵循礼仪。不过,长老会和大多数卫理公会倾向于“高派教会”风格,而许多卫理公会和浸信会(尤其是南方的)则体现出奋兴主义文化色彩,带有“低教会”的朴实。教会成员通常了解自己宗派的神学特色,以及这些特色如何影响他们的敬拜和实践。

然而,如今当你走访那些大体上与新福音派运动一致的各种教会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相似性,无论它们属于哪个宗派。增长最快的是“无宗派”教会——这类教会通常由曾经是浸信会或者卫理公会的教会信徒组成,往往带有更明显的灵恩色彩。保守的大型卫理公会举行的敬拜活动,在形式和感觉上与街对面的美南浸信会教会非常相似,而后者又与镇上另一头的无宗派教会有些类似。

虽然神学差异依然存在,但已不那么明显了。这是因为实际上所有福音派教会都受到了三股浪潮的冲击,这些浪潮席卷而来,改变了教会的景观。这些运动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许多教会成员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描述这三股浪潮,并指出一股可能正在加速发展的第四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充满圣灵的敬拜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一场“充满圣灵”的运动在五旬节派中兴起。这场运动特别强调现代医治和神迹恩赐,同时推崇当代敬拜赞美。随着浪潮的壮大,它突破了五旬宗的界限,演变成一场更广泛的灵恩复兴运动,几乎影响了所有教派,甚至包括了主流(自由派)的圣公会和保守的英国圣公会。

这场“充满圣灵”运动逐渐淡化了一些特殊做法(比如早期追随者坚持认为说方言是重生的必要标志)。相反,它开始包容各类福音派信徒,只要他们渴望更深入、更个人化地体验圣灵的同在和大能。运动还推广更富表现力的敬拜形式,鼓励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依靠圣灵的引导。

然而,许多教会领袖对这场运动中一些他们认为过激的行为进行了反击。他们强调一种严格的“恩赐终止论”——认为神迹的恩赐在使徒时代之后就已终止。与此同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敬拜之争”在教会中此起彼伏,因为有些领袖试图阻止或减缓向当代音乐形式转变的趋势。

但如今,即使在那些拒绝灵恩敬拜和神学的教会和宗派中,“充满圣灵”浪潮留下的影响仍随处可见。如果你注意到以下现象,那么你就已经体验过被这股浪潮重塑的教会世界了:教会成员闭着眼睛高举双手敬拜;敬拜的风格和歌曲都是当代的、富有表现力;听到教会成员承认私下里用方言祷告并不会让你感到惊讶;你曾经参与过《经历神》(Experiencing God)课程;你曾奉耶稣的名热切祷告祈求医治。这些都是“充满圣灵”浪潮在当今教会中留下的印记。

第二波浪潮:慕道者中心式的教会增长
第二波浪潮起源于 20 世纪 60、70 年代的教会增长运动,到 80、90 年代达到巅峰。这一时期,教会开始采用一种“慕道者中心”(Seeker-Sensitive)的模式,运用特定的教会增长策略和方法,吸引人来教会,并将福音作为解决他们“切身需求”的良方。

彼得·魏格纳(Peter Wagner)、埃尔默·唐斯(Elmer Towns)等重要人物为教会增长理念搭建了框架。而比尔·海波斯(Bill Hybels)、华理克(Rick Warren)和安迪·斯坦利(Andy Stanley)等领袖则开创了教会运作的新方式——努力让教会对未信者来说更容易理解和亲近。这股浪潮淡化了“充满圣灵运动”的某些特点(因为某些灵恩做法被认为会让新来者感到困惑或不适),同时改进并强化了其他特征(如现代音乐和富有情感的敬拜)。

与“充满圣灵运动”相似,“慕道者中心”的模式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新的传福音方法和敬拜方式需要教会作出改变,有些教会对此还没有心理准备。批评者提出好些指责,比如,过于以慕道者为中心的做法会淡化福音,门徒训练变得过于程序化,在会众敬拜中引入世俗元素,过分关注出席人数作为成功的衡量标准。

然而如今,即使是那些从未全盘接受这一理念的教会,也难免受到这股浪潮的影响。大多数教会都默认自己的目标是增长(如果教会没有增长,就意味着可能出了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衡量增长或停滞的标准几乎都变成了数字化和项目导向:敬拜出席人数、小组参与度、网络直播观看人数、服侍和宣教团队数量等。

几乎所有教会都采纳了与“慕道者中心”浪潮相关的常见做法,比如:设置清晰的指示牌;在停车场或教会门口接待;在大堂或社交区提供咖啡;采用现代化的敬拜形式;打造吸引人的儿童设施;讲道内容接地气;在敬拜中特别关注新人或非教会人士。这股浪潮深刻影响了教会如何理解自身的使命,以及如何评估自己的成效。

第三波浪潮:福音中心
21 世纪头十年中期到 2010 年代,福音派教会迎来了一股新的浪潮——“福音中心”(Gospel Centrality)。柯林·汉森(Collin Hansen)将这股潮流描述为“年轻、躁动、新加尔文主义”。这一浪潮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先前教会增长运动和充满圣灵运动的回应,因为有人认为那些运动过于注重实用主义,缺乏神学深度。

这股新浪潮的核心目标是把教会拉回基督信仰的根本,确保主要信息——通过耶稣的十字架和复活而获得的恩典与怜悯——不会被道德主义的行为改善或政治诉求所掩盖。“以福音为中心”标志着教会对教义的重新重视,对神学深度的渴求,以及重新聚焦于展示耶稣如何成为整本圣经的核心。

这种思潮之所以迅速流行,有几个原因:2001 年“9·11”事件后,大家更关注苦难和上帝主权的问题;教会中许多基督徒感到焦虑,他们需要从新的角度听到恩典的信息,而不是一味被告知“要做得更好”;约翰·派博提出了“至高上帝”(big-God theology)神学,提摩太·凯勒对人心制造偶像崇拜进行了深入剖析,这些都引导了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到福音是解决罪和悲伤的根本方法。

然而,这股浪潮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重洗派批评该运动在文化参与方面过于自负,非改革宗传统认为这种倾向暗示任何不同于加尔文主义救恩论的观点都是次等的;过分强调神为我们做了什么,有时就会忽视神要求我们做什么。

尽管如此,“福音中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改革宗圈子,渗透到了各个宗派的教会中。如果你在教会中遇到以下情况,那么你就是在亲身体验这股浪潮的影响:唱现代圣诗或主要关注耶稣十字架和复活的新敬拜歌曲;使用《福音工程》(The Gospel Project)儿童课程;听到讲道中区分“宗教”和“福音”;参加研读基督教经典或重新编辑的清教徒神学小组。这些都是“福音中心”理念在当代教会中留下的印记。

第四波浪潮:灵性塑造?
福音派教会是否正迎来一股新的浪潮?

常泡网的人可能会说,我们又开始谈政治了——右边是基督教国族主义者,左边是社会正义倡导者。但要预测下一波浪潮,最好的方法是观察大学生的教会生活。我走访各地教会,与不同宗派的领袖交流,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人们重新强调灵性塑造。这种观念认为,耶稣是生活各个领域的主,因此需要彻底重塑个人习惯和灵修操练。

这股新浪潮,和之前的浪潮一样,也有一些对过去运动的批评性成分:比如“充满圣灵”浪潮太肤浅;“注重慕道者”浪潮太程序化;“以福音为中心”的运动在强调生活准则时又太谨慎(可能是怕重蹈道德主义的覆辙)。但“灵性塑造"浪潮主要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它提供了一种塑造生活的方式,通过特定的实践和习惯,来促进美德的增长和品格的发展。

去年,巴尔的摩的一位非裔美国牧师对我说:“如果你不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力度的道德愿景,这些大学生就不会把你当回事。”他指的是自己教会里的大学生。不出所料,现在有几本聚焦于属灵习惯的书成了畅销书,比如贾斯汀·惠特梅尔·厄利(Justin Whitmel Earley)和约翰·马克·科默(John Mark Comer)的作品。布拉德·伊斯特(Brad East)教授在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时说:“这是约翰·马克·科默的天下,我们都只是生活在其中。”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所有迹象都表明:大家正在重新认真看待灵性塑造。

这股浪潮并没有带来特别新鲜的内容。它其实是达拉斯·魏拉德(Dallas Willard)关于门徒训练理念的普及和更新,融合了带有陶恕(A.W.Tozer)风格的福音派神秘主义。有时,它还会追溯到宗教改革之前的一些做法,这既带来了机遇,也会遇到教会在最初 15 个世纪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当这种理念应用到群体层面时,它与罗伯特·韦伯(Robert Webber)多年来倡导的“古今融合”愿景不谋而合。

如今,一种将古老基督教仪式融入个人灵修生活的趋势正在兴起。这包括书面祷告、营造圣洁空间、跪拜、画十字、严格禁食和追求独处等做法。在敬拜方式上,人们开始将古老的信条和礼仪与源自灵恩运动的新式敬拜相结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股浪潮?为什么是现在?通过这些方法关注个人成长,是不是意味着卫斯理主义正在复兴,与改革宗的福音中心神学并驾齐驱?(我认识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同时阅读科默和凯勒的著作。)是不是因为当前文化环境的混乱,导致年轻人在个人和集体灵性生活中寻求新的结构?还是说,人们渴望一种能够超越当下、根深蒂固的信仰?

我的几位年轻朋友在第三和第四波浪潮中都感受到一种富有果效的张力。他们渴望更多的结构和礼仪,同时又厌倦了浮夸和表演。一方面,他们想要坚持圣经宣讲的那种激进的恩典和接纳,不愿重新陷入道德主义或行为管理的桎梏;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寻求在信仰生活中加入更多的规则和仪式——也就是更多的灵性结构。

说实话,我也感受到了类似的张力。我为灵性塑造的趋势感到兴奋(并尽我所能提供资源,比如我编写的每日三次通过阅读大段经文进行祷告的指南),但同时也想避免教会在过去几个世纪中遇到的陷阱。在这股灵性塑造的浪潮中,人们很容易把福音当作理所当然的预设,而不将其明确表达出来,让圣经在个人经历面前黯然失色,甚至让教会沦为个人属灵旅程的配角。

浪潮与涟漪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过去 50 年里影响福音派的所有这些浪潮中都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但你也会看到主在所有这些浪潮中的作为。没有哪个运动是完美无缺的,每个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历史是复杂的,事工是混乱的。

也许我对这第四波浪潮的看法是错误的。10 年或 20 年后的读者可以回顾这篇专栏,看看我是对是错,还是部分正确。无论如何,每一波浪潮都会在福音派的版图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我很好奇我们是否正在见证第四波浪潮的兴起,以及它可能对下一代意味着什么。





译:变奏曲;校:JFX。原文刊载于福音联盟作者博客:3 Waves That Have Shaped Evangelical Churches (and a 4th on the Way).


Trevin Wax(特雷文·瓦克斯)是北美宣教委员会(North American Mission Board)研究和资源开发部的副总裁,也是锡达维尔大学的客席教授。特雷文曾是罗马尼亚的宣教士,是福音联盟的定期专栏作家,并为《华盛顿邮报》、宗教新闻社、《世界》和《今日基督教》撰稿。他曾担任《福音计划》(The Gospel Project)系列丛书的总编辑,并在惠顿学院教授宣教和教牧事奉课程。特雷文著有多本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2-22 09:20 , Processed in 0.0733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