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护教学总爱追逐最新热点。比如,为了一位金发流行天后,人们写下了海量文字。她靠着朗朗上口的歌曲、引人注目的恋情、充满隐喻的音乐视频霸占头条。她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关于女权主义、性别议题和流行巨星本质的热烈讨论。
她不仅仅是名歌手,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她的演唱会场场爆满,无数狂热粉丝争相模仿她独特的风格。评论界对她褒贬不一,有人赞她是先锋,也有人骂她是祸水。与此同时,基督教评论员们忙着解读这一切,写了无数文章分析她的新歌,寻找隐藏的含义和可能的福音联系。
等等,你以为我说的是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不,我说的是 1985 年前后的麦当娜(Madonna)。
就像麦当娜当年独占文化风头一样,她作品中探讨的主题——身份认同、叛逆精神、人生意义——在当今的流行文化讨论中依然有着强烈的共鸣。然而,在我们忙着赶潮流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试图理解它们的努力也由来已久。诚然,关注当前热点自有其意义,但更深刻的属灵洞见往往来自那些探讨永恒人性问题的经典作品——它们早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80 年代的我不过十几岁,对我来说,与其去分析麦当娜的流行金曲,不如去读薛华这样思想家的作品,他们的书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他们的智慧来自历史、艺术、哲学的深厚积淀。薛华在 1976 年出版的《前车之鉴》(How Should We Then Live? )一书中,探讨了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约翰·凯奇(John Cage)和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作品是如何塑造现代思想的。说实话,我当时连这些艺术家的画作都没见过,他们的音乐没听过,电影也没看过。但即便如此,这些例子比起对《爸爸别说教》( Papa Don’t Preach )或《像个处女》(Like a Virgin)歌词的字斟句酌,给我的启发要深刻得多。
薛华擅长运用一种强而有力却常被忽视的文化护教方法:回顾不太遥远的过去,探讨那些“复古”的,而且在人们集体记忆中沉淀已久的文化符号,从中领悟永恒真理。
通过研究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瑰宝——可以是歌曲、电影、书籍、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我们能够获得超越一时一地、触及人性本质的属灵洞见。这种方法让我们跳出肤浅的分析和直觉反应,邀请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艺术、文化与信仰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紧跟潮流的护教学不足之处
复古式的文化护教学其实与圣经中的智慧观念不谋而合。《箴言》1:5 说:“使智慧人听见,增长学问,使聪明人得着智谋。”研究那些经得起岁月考验的作品,正是在践行这一圣经教导,向先贤学习。
可近年来,基督教界参与文化讨论时却反其道而行之,总爱追逐流行文化的最新动向。护教工作忙着剖析最新的歌曲、电影或网络热点,试图从中寻找神学联系。诚然,这种方法能引发与当代人的对话,但也存在几个明显的短板。
首先,流行文化本质上就是昙花一现。今天人尽皆知的潮流,明天可能就被人遗忘。紧跟潮流的护教作品往往还没写完就已经过时了。比如那些分析《神奇女侠》(Wonder Woman)中的女性赋权和自我牺牲主题,或《蜘蛛侠:英雄无归》(Spider-Man: No Way Home)中救赎情节的基督教评论文章。这些分析可能一时引发了不错的讨论,但很快就被人遗忘了。它们无法像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 )的小说或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短篇故事那样,深入探讨人类苦难或上帝恩典的复杂性,因此难以留下持久的印记。
其次,流行文化往往只触及表面的主题,比如个人变得强大或彰显个性,很少深入探讨生命和信仰的核心问题。不少基督教评论员喜欢从流行歌曲中寻找救赎情节或道德教训,但这种解读往往有些牵强附会。超级英雄电影可能揭示一些关于暴力和恩典的洞见,但很难像那些经典作品一样全面探讨人性的罪恶、苦难或上帝恩典的深刻内涵。
另外,过分追逐文化新潮还可能导致过度语境化,为了迎合当代流行叙事而不自觉地稀释或简化福音信息。这样做的危险在于,我们可能为了显得与时俱进,反而把基督教简化成了一套道德准则,而不是传递通过基督得救的丰富福音。
拿基督教界对《旺达幻视》(WandaVision)的评论来说吧(才过了三年,这些文章就已经显得老掉牙了)。虽然很多文章探讨了悲伤和现实扭曲的主题,但它们往往错过了机会,没有将剧中对失去的探讨与神学中关于苦难和上帝护理的讨论联系起来。不过话说回来,谁有那么多时间去深入思考一部漫画改编剧呢?流行文化的节奏太快,几乎不给人留下深入思考的空间,而正是这种持续的反思才能带来真正的属灵成长。
“复古”式文化护教的丰富内涵
与追逐潮流的做法相比,“复古”式文化护教提供了一种更深入、更富思考性的参与方式。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经久不衰的艺术、文学和电影作品,从中汲取的见解不仅能回应当下热点,还能探讨人性的普遍状况。我们邀请基督徒加入“伟大对话”——这是一场贯穿历史长河的持续交流,参与者都是深入探讨生命根本问题的伟大思想家、作家、艺术家。这场对话跨越千年,融汇百川,探讨真理、美、品德、正义、现实本质等永恒主题。通过与这些大师对话,基督徒能为这场宏大讨论贡献自己的力量,用福音独特的洞见回应这个渴求答案的世界。
举个例子,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基督教护教学家之一C.S.路易斯就经常研究早期作品。在《人之废》(The Abolition of Man)一书中,路易斯批评了现代教育体系。他没有借用当代文化元素,而是深入古典哲学和前现代伦理学来构建论点,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及塑造基督教道德思想的中世纪神学家们展开对话。正是这种参与“伟大对话”的能力,使他能够对现代世俗主义提出深刻批评,而这种批评至今仍然引人深思。
同样,像G.K.切斯特顿和薛华这样的思想家也善用复古文化护教学来探讨他们那个时代的重大思想,他们借助历史、哲学、艺术来展示基督教世界观的连贯性和真实性。通过将护教学扎根于更广阔的思想交流中,他们不仅能够回应听众眼下的困惑,还能探讨那些更深层、更持久的存在、道德和人生意义等问题。
复古文化护教学鼓励基督徒放慢脚步,从当下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去探索那些几个世纪以来塑造人类文明的真理。这样做有助于将我们的信仰锚定在比最新潮流更深厚的基础之上——它让信仰扎根于福音的永恒真理和先贤们留下的智慧之中。
斯威夫特我认识,漫威我也懂;可但丁是哪位?
复古文化护教学面临一个难题:我们常引用的许多作品,对当代人来说可能很陌生。提到泰勒·斯威夫特或漫威,大家立马就心领神会。但一说但丁、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奥康纳,可能对方一脸茫然。那么,我们该如何用这些当代人闻所未闻的内容来与他们沟通呢?
关键不在于假定他们都熟悉这些作品,而是要搭起桥梁,用既容易理解又贴近现代人的方式介绍这些“老古董”。即便是与他们文化背景相去甚远的作品,我们也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方法就是找出与他们熟知事物的联系,让陌生的内容变得既吸引人又容易接受。下面是几个实用招数:
第一、从熟悉的入手,搭建通往过去的桥梁
介绍那些年代久远、知之甚少的作品时,最管用的方法就是从受众熟悉的东西切入,把它当作通向复古作品的大门。举个例子,人们可能对《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这类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善恶主题耳熟能详。你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入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告诉他们:早在复仇者与灭霸大战之前很久,但丁就通过对地狱、炼狱、天堂的生动描绘,深入探讨了善恶的本质。
那为什么不干脆就用人们熟悉的文化梗呢?因为在《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里,善恶之战简单明了,就是超级英雄对抗一个想毁灭宇宙的大反派。相比之下,但丁的《神曲》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一段道德之旅,每个灵魂的选择都关乎永恒。它对罪恶、惩罚和救赎的生动刻画,从一个现代流行故事鲜少涉及的角度探讨了人性道德。
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明白,这些老作品中的思想并非高不可攀或抽象难懂,它们其实与我们当今文化中的人性困惑和挣扎息息相关。通过从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展示经典作品如何更深入、更持久地探讨相同主题,你就能让这些“老古董”变得既亲切又有意义。
第二、深挖普世主题
但丁的《地狱篇》(Inferno)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这类经典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经历和情感。即便有人从未听说过这些作家,他们也能与作品探讨的主题产生共鸣:苦难的本质、人生意义的追寻、内心罪恶感的挣扎、公平与仁慈之间的矛盾。
举个例子,但丁的《神曲》乍看之下可能与现代人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但它对罪恶、惩罚、救赎的探讨,其实直击当今社会关于正义和道德责任的热点问题。在这个越来越推崇个人主义和主观道德的世界里,但丁那永不过时的洞见提醒我们:不要只顾眼前的得失,要思考行为的长远后果。
介绍这些“老古董”时,不要以为听众非得了解一大堆历史文学背景才能领会其中奥妙。相反,重点应放在作品探讨的人性问题上。比如介绍但丁时,你可以这么说:《神曲》本质上讲的是人类在罪的后果中艰难跋涉、对救赎的渴望,以及想要与神亲近的心路历程。这些主题放到今天依然引人深思,就像但丁在 14 世纪首次写下它们时一样震撼人心。
第三、提供恰当的背景,适可而止
为读者提供恰到好处的背景信息很重要,这能帮助他们理解经典作品的意义,但切忌事无巨细、一一道来,以免让人眼花缭乱。介绍陌生人物时,不必全盘托出其文学生涯或历史背景。只需点到为止,简单勾勒出作品产生的背景,然后迅速聚焦于这部作品为何在当今仍具意义。
比如说,你可以简单提一下但丁创作《神曲》时正值政治动荡,本人也身处流放之中。随后马上切入重点:但丁笔下描绘的人类灵魂穿越地狱、炼狱、天堂的旅程,其实是在邀请我们反思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属灵成长。历史细节只是个框架,重点应该放在这部作品如何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
第四、点明与现代的联系,突出其深远影响
在复古文化护教中,你可能会引用很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其实都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影响,只是你的读者可能没意识到罢了。指出这些联系,能让你引用的老古董显得更贴近现实,更有意思。
举个例子,我在读但丁的《地狱篇》之前,就已经读过《X战警年刊第 4 期:夜行者的地狱》( X-Men Annual #4: Nightcrawler’s Inferno)这本漫画。在这本 1980 年出版的漫画里,奇异博士、金刚狼、暴风女和钢力士一行人穿越了意大利诗人笔下的地狱,去寻找他们的朋友夜行者。所以严格来说,我在接触但丁的作品之前,就已经“认识”他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丁的作品影响了方方面面,从现代文学到电子游戏,再到电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此,人们对他的作品的了解,其实比他们自己意识到的要多得多。
通过对比但丁生动的意象和流行文化中善恶的象征性表现,你可以帮助读者看到古今之间的联系。同样的,你也可以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恶感和救赎的探索如何影响了现代心理惊悚作品,这样就在《罪与罚》和读者已经熟悉的作品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第五、个人化解读
要介绍经典作品,最能打动人心的方式莫过于分享个人体会。不妨告诉大家,某本经典著作如何影响了你,塑造了你的思维,或者加深了你的信仰。当人们看到这些看似古老的作品其实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时,他们可能会产生兴趣,主动去探索这些作品。
举个例子,你可以分享一下(就像我可以分享的那样)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Confessions)是怎样改变了你对“人心离开上帝就无法安宁”这个观点的理解。奥古斯丁那句广为人知的话“主啊,你为你自己创造了我们,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怀里,就不得安宁”可能深深触动了你的内心,让你意识到即便是几百年前的思考,也能对现代人在身份认同、人生目标、内心平安方面的挣扎有所启发。通过讲述奥古斯丁的信仰历程、他的疑惑、以及他最后的信主经历如何与你的人生经历产生共鸣,你可以向大家展示这些古老的著作为何至今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这种个人化的解读能让那些看似高深的古老作品变得平易近人,激发他人去亲自探索这些作品的兴趣。
第六、与经典对话
与其把经典作品当成过去的文物,不如把它们看作当代的对话伙伴。当你在文化护教中谈到西方经典时,不妨强调这些作家和思想家其实在探讨很多我们今天同样面临的问题——比如爱情、失去、道德,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把经典作品定位成一场关于人生重大问题的持续对话。比如说,与其简单概括《神曲》的内容(这种信息随手就能在网上查到),不如探讨一下但丁对罪恶和救赎的理解跟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有什么异同。把这些流传已久的作品当作对话伙伴而非博物馆里的展品,你就是在邀请听众加入一场既贴近现实又能开阔眼界的思想交流。
扎根永恒真理
介绍鲜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前人的话,而是要把他们的智慧传承下去。我们可能比不上路易斯那么清晰明了,没有切斯特顿那么才思敏捷,也不如薛华那样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效仿他们,从历史的深井中汲取智慧,把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传递给新一代。我们要让人看到,尽管时代在变,真理却始终如一。它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去重新发掘。
在用文化护教时,我们不能满足于追逐一时的潮流。相反,我们应该沉浸在那些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经典作品中——这些作品不仅塑造了基督教思想,更是人类文明的根基。这样做,我们就能提供一种更加丰富、更有深度的护教学,在任何时代都能传达福音的永恒真理。
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拿起一本流传至今的好书,欣赏一件跨越时空的艺术品,或者听一首几代人都为之动容的交响乐。深入体会,思考它们与真信仰的联系,用它们来邀请他人加入一场超越当下的对话。
别只是自己研究这些作品。在你所在的社区组织读书会来讨论它们。在教会活动、小组聚会,甚至和朋友聊天时聊聊这些想法。在青年团契或查经小组中把它们当作教学素材。这样做,你能给人的东西会比追求点击量和赶时髦更有价值得多。你将能够提供一种植根于永恒的护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