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专家Tim Smith的专栏文章。代表作品有《乖小孩,大危机》等。)
教养孩子不只是修正孩子的行为而已,它有更深层的意义。它不只限于培养出一个顺从、态度良好的乖小孩。
作为父母,我们不是仅仅将孩子教化成文明人就算数。真正的养育不像参加舞会,而更像是参加新兵训练营。这不只是教导公共场合应有的态度和礼仪那么简单;这是关乎接受纪律并预备好承担人生的挑战。这并非小心整理好他们的衣领,使他们在舞会中显得可爱迷人。这是关乎预备他们上战场。
我们不是送孩子去参加舞会;我们是送他们去广阔的战场。你预备好你的孩子参加了吗?
弹性调整
在控制或指导学前的孩童时,惩罚还可以适用。但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最好从惩罚转为管训。管训是介绍孩子认识个人的责任观,也借着选择所得到的结果作为管训的方式。自然结果是透过事件的发生而自然产生的结果。但是,自然结果的代价往往太大。我们不可能说:“假如你非要在车多的马路上玩滑板,那么被撞了之后,可不要一瘸一拐地来见我!”此外,有时候自然结果不是立时可见。
对孩子来说,“惩罚”通常收不到学习之效。父母只作出道德的判断:“你弄得这么乱。回房里去!”“结果”却协助孩子负起道德的责任:“你弄得这么乱。快收拾好。”
惩罚容易将焦点集中在过去和行为,而管训则着重于现在和孩子的意志。
大多数教养的书籍内容就只是在指导父母如何制止不当的行为、修理顽劣的孩子或协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些都是有效的管教技巧。我们需要超越惩罚和管训的方式,而前进到门徒训练。
不错,我们要把孩子当作门徒训练的对象,就像耶稣训练他的跟随者作门徒一般。你曾想象过教养就如同门徒训练吗?我可不是说“管训”(discipline),而是“门徒训练”(discipleship)。
门徒训练是一种亲密的、一对一的关系,透过模仿、对话和观察来成长和学习。英文字的disciple 和 discipline 源自同一个拉丁字根 discipulus,或“学习者”(learner)。作门徒(Discipling)是借着亲密的个人式关系来学习。
门徒训练的意义应被理解为一种自我训练的教导,或说,是透过关系而将价值内化。这种教导的方式是由以身作则而来,而非靠着高压或强迫的管教而来。若我们要了解门徒训练式的教养是怎么回事,就要明白教养的主要目的并非教导,而是以身作则。
著名的心理学家贝特汉(BrunoBettelheim)解释说:门徒训练的观念隐含的不只是学一门特殊手艺和知识而已,而是从一位导师学习到这些内容。门徒渴望学习到这位导师的榜样,因为他十分欣赏这位导师的工作和生活。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持久的、亲密的个人接触,使门徒的人格在导师的影响下得以塑造成形。
教养如同门徒训练一般,是一种教导,学习的关系。不论我们是否有意教他们,他们都从我们身上不断学习。孩子是父母的门徒,不论父母的榜样是好还是坏。父母借着言教或身教,透过与每个子女互动的机会,来教育孩子。
管训的动机是要叫孩子顺服。然而,在这个易于摧毁未成熟青少年的文化中,一味服从是不够的。门徒训练则是将焦点着重在父母与孩子间彼此切磋的关系。它看重的是孩子学到什么,而不只是改变他的行为而已。门徒训练的动机是要培育孩子迈向成熟。
门徒训练是一种亲密的关系,为孩子提供个人的榜样。它致力于使孩子由里到外,成熟长大。
以管训为焦点造就出服从的孩子,但却很少培养出勇敢的孩子。我并非提倡一种放纵的管教方式。我是在呼吁我们对管教的方式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本身改进、成长,并提供榜样。门徒训练要求我们谨言慎行,因为我们的孩子最容易从我们的日常言行中,学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教导他们技巧,但我们必须言行一致,而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仔细比较表一所列的管训和门徒训练的差别。
管训和门徒训练的对比
管训 门徒训练
目标:乖小孩 目标:成熟的影响者
惩罚、矫正 榜样和传递自我控制
控制行为 促进成长与学习
焦点:孩子行为 焦点:孩子的学习与预备
外在 内在性格品格
保持家中和谐 整合个人美德
支配和控制 关系和影响
权力 权柄
指导 做榜样
孩子反省 孩子和父母反省与对话
争执对抗 个别辅导
来自外在动机 源自内在动机
服从(屈从标准) 合作(允许个别差异)
当下(即刻) 过程,允许有改变的时间
行动 态度
一味顺服 顾问指导
行为和思考 情感、思考、抉择和行动
孩子改变行为 孩子和父母趋向成熟
以外在为焦点的教养方式,制造出外表看来听话的孩子。若是父母着重的是外表,就会培养出以外在为焦点的孩子。他们从我们身上学习如何行动,会学到打扮内心更为重要。
若是父母期望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在某方面长进,而孩子见到父母本身在这方面也下功夫成长,他就会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接受价值的传承,而减少反叛的行动。何以如此呢?因为成长是全家人齐心努力的事,而非单单“改变孩子的行为”就行。
多年来,我曾经辅导过几个非常棘手的青少年,他们都擅长玩“扮乖”的游戏。他们是“管训”那栏所造就出的孩子。在外表上,他们很乖,但这只是个面具,为要遮掩道德上不能坚持,表里不一的内在。他们善于装假,然而现实上却并未被装备好过一生。他们将父母蒙在鼓里,因为他们太熟悉父母的举动,晓得如何对付他们。不仅如此,他们也落在蒙骗自己的危险中。老实说,他们实在没有预备好迎接人生的挑战,尽管他们的父母以为他们足以胜任。
我家的理财故事
还记得之前我说过,“活出价值,教导技巧”吗?有时,这两样我都做得不好。我们用信用卡买物品,超过了预算,储存的钱只够吃几餐炸玉米饼。
当女儿妮可满十六岁时,我们去银行为她开了一个支票户口。这是个重要时刻─支票上印有她的名字!之后,我向她快速地示范了如何开支票、作记录和平衡预算。她以十六岁孩子最在行的动作向我点点头,微笑着挥手告别。
事隔八年之后,最近,我问妮可:“在作榜样或教导你上,有哪方面我做得不够好?”(对脆弱的心来说,这是个冒险的问题。)
她想了一会儿。“你并没有真正教我如何处理支票户口。我真的不晓得如何平衡支票户口,也没学到如何作预算,结果超支了。当我上大学拥有信用卡之后,情况更糟。我真希望你当时能教我多一点。”
回顾过去,我的确没有认真跟进。当我为妮可申请到一本支票簿后,我就以为我教完她这方面的技巧了。我给了她工具,但却没有训练她如何使用。这就好比给了孩子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却没有教她如何安全和正当地使用。我想我没有彻底地教妮可理财,是因为就某种程度而言,我自己也不是个好的理财专家。
我们会避开教导孩子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我们不应只凭着孩子说,懂了,就以为她真的懂了─我们需要测验、观察、再试一次。
过去几年,我和妻子在理财方面,都学了不少教训。妮可也是一样。在理财的领域上,我们一起学习成长。这并不容易,但在一个以门徒训练为导向的家庭中,不论父母和孩子都可成长和学习。重点在于过程,而非是否完美。
若是你的孩子拥有像你一般的头发、眼睛和怪癖,不要感到意外。